利用規劃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5 02:34: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利用規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利用規劃

土地利用規劃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切實保護耕地,促進土地的科學、合理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編制、審批、實施和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活動。

第三條編制、審批、實施和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嚴格保護耕地,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農用地,保證占用耕地與開發復墾耕地相平衡;

(二)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益;

查看全文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基本情況

**位于河北省東部偏南,地處衡水市東部的南運河西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5о54'—116о27'、北緯37о28'¬—37ο51'之間,北靠阜城,南連故城,西接武邑,東南鄰山東省德州市。土地總面積118778.1公頃(1781671.2畝)。1996年總人口48.2萬人。

第二條規劃目的

加強全縣土地利用的宏觀控制和科學管理,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以土地供給約束需求,在土地供給能力允許情況下,先重點后一般地科學安排各項建設用地,實行耕地占用與開發、復墾掛鉤,嚴格控制增量用地,建設用地走內涵挖潛之路,切實保護好耕地。

查看全文

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按照土地分類基本用途,我區劃分為五個土地利用分區,即:農業用地區、園地用地區、城鎮建設用地區、村鎮建設用地區、獨立工礦用地區。

1、農業用地區

農業用地區涉及全區的9個鄉鎮,共計面積1.55萬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60.2%,其中包括了為農業生產服務的道路和水利設施。到2010年規劃為1.53萬公頃,減少0.02萬公頃。

2、園地用地區

園地用地區主要分布在馬莊、雙照、平陵、渭濱、灃西等鄉鎮,共計面積0.28萬公頃,占總土地面積10.74%,目前,品種以蘋果、葡萄、酥梨為主。到2010年規劃為0.22萬公頃,品種以酥梨為主,其它雜果為輔,規劃期間園地減少555公頃。

3、城鎮建設用地區

查看全文

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

前言

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是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前提和基礎,對實現土地管理特別是耕地保護目標,協調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保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中發[1997]11號)的精神及國土資源部的具體部署要求,我省依據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國家有關土地利用的方針政策、《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以及本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1993年編制的海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修編,制定《海南省1997-2010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的主要任務:對土地利用現狀、調整挖潛進行深入分析研究,通過土地利用供需預測,明確規劃期內全省土地利用目標,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各類用地,落實國家下達我省1997-2010年耕地保有量及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控制建設項目占用耕地和補充耕地等主要指標以及基本農田保護區、國家和省確定的重點建設項目等重點土地用途區的布局,同時科學合理確定全省城鄉居民點等各項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和其它用地指標,并分解下達各市縣,制定各類土地用途管制政策,提出實施規劃的措施。

《規劃》以1996年為基期,2010年為規劃目標年,2000

年為近期規劃目標年,并展望到2030年。

查看全文

生物資源綜合利用規劃

一、*縣淺山丘生物資源現狀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狀況

*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介于東經105°10′-105°39′之間,北緯30°38′-31°10′之間,地跨南北57.98km,東西46.358km,總面積1496平方公里,轄30個鄉鎮,與鹽亭縣、西充縣、蓬溪縣、*縣,*縣接壤。

*縣屬盆地中部丘陵低山區,全縣地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較大,以丘陵為主,壩、丘、山具備,可分低山、高丘、中丘、低丘和涪江、梓江沿岸河谷地帶等類型。丘陵低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89.1%,海拔在300-550m之間,其中:低山占全縣幅員面積的15.4%,海拔一般在400m以上,相對高度200m以上;高丘區面積占全縣幅員面積的35.4%,海拔一般在350-500米之間,相對高度100-200m;中丘區面積占全縣幅員面積的17.3%,海拔一般在340-460之間,相對高度在50-100m;低丘面積占21%,海拔一般在300-3600m之間,相對高度50m左右;河谷面積占10.9%,主要分布在涪江、梓江沿岸。主要河流有涪江、梓江、青崗河等。

我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度18.2℃,極端高溫39.4℃,極端低溫-4.8℃,大于10℃的年積溫5491.3℃;無霜期為28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99.9小時,年均降雨量934mm,年均蒸發量1183.8mm,空氣平均相對濕度79.7%。。

(二)生物資源狀況

查看全文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本文從遙感技術(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三個方面分析了“3S”技術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展望了“3S”技術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

“3S”技術是基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解決與地球空間信息有關的數據獲取、存儲、傳輸、管理、分析與應用等問題的信息系統,其包括攝影測量與遙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簡稱“3S”技術)。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對一定區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計劃和安排,是依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的自然歷史特性在時空上進行土地資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協調組織的綜合措施。“3S”技術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數據采集、圖形制作及信息管理等多個環節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一.攝影測量與遙感(RS)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作用

攝影測量從產生至今,已經歷了模擬攝影測量、解析攝影測量和數字攝影測量三個階段。隨著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和設備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數字攝影測量系統(DPS)必將取代過去傳統的光機型測量儀器。遙感是不與探測目標相接觸,應用探測儀器,從遠處把目標的電磁波特性記錄下來,再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性性質及其變化的綜合性探測及技術。

當前,傳統的模擬土地利用現狀圖及其相應的土地管理模式,根本無法適應現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及應用需求。隨著土地開發利用的速度日益加快,為了實現土地利用現狀動態管理、加強土地產權的有效監督、建立“以圖管地”的土地資源管理新模式,已成為土地資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可以給土地信息系統(LIS)提供大量的相關信息,是信息時代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采集、更新和修正的重要手段。

查看全文

市土地利用規劃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城鄉建設、土地管理的綱領性文件,是加強宏觀調控、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基礎性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實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實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按照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的總體部署和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關于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意見的通知》等法律法規和有關文件規定,為了做好市、縣(市、區)、鄉(鎮)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為指針,以服務于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科學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整體與局部、長遠與當前的關系,全面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高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二)修編原則

1、堅持嚴格保護耕地,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農用地的原則。正確處理農用地保護與建設用地供應的關系,進一步強化對基本農田的保護與管理,推進耕地保護由重數量保護向數量、質量和生態全面保護轉變,切實保證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落實。

查看全文

土地利用規劃修編工作會議講話

一、充分認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的重要意義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根據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通過科學預測,對土地利用規模、布局結構、開發秩序所作的統籌安排,是落實土地宏觀調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規劃城鄉建設的重要依據。從我縣來說,它事關當前城鄉發展和工業項目建設用地問題,更事關全縣經濟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為此,各鄉鎮、各部門必須站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視這次修編工作。

(一)科學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適應土地管理新形勢的客觀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業化、城鎮化仍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農用地特別是耕地保護的形勢日趨嚴峻,建設用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統籌協調土地利用的任務相當艱巨。就來講,我縣是農業大縣,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建設用地需求的急速增加,發展建設與耕地保護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破解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的難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土地管理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國情、縣情出發,科學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土地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合理調控各類用地總量、結構、布局和時序。

(二)科學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落實國家土地政策的重要基礎。黨的全會提出,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年10月23日,國務院又印發了《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年)》。《規劃》包括總量指標、增量指標和效率指標三大類,其中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占用耕地規模、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義務量指標這六項為約束性指標,約束性指標是規劃期內不得突破或必須實現的指標。這些指標再次傳遞給我們兩個重要的信號:一是突出對耕地的特殊保護,二是強調對建設用地的控制。這兩大信號突出了耕地保護與控制用地的核心管理意圖,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土地“閘門”將進一步關緊。落實兩個“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實現這些指標,關鍵是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礎,只有科學修編并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落實土地利用管制措施,才能真正把國家的土地政策落到實處。

(三)科學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就我縣實際情況看,隨著近年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大批工業、民生、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老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逐漸暴露出一些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制約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我們必須通過規劃修編,合理安排各業各類用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根本轉變;必須通過規劃修編,加強區域調控和管制,統籌安排城鎮和農村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發展新格局。特別是以工業化為核心,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城鎮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縣工作的重點,這些都必須要有充足的土地指標作為保障。因此,各鄉鎮、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從發展的角度、戰略的眼光去認識,去謀劃,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去做,絕不能敷衍塞責、應付了事,給今后發展留下后遺癥。

二、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高水平完成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

查看全文

基于生態理念的土地利用規劃探討

在保護和利用土地資源過程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為統領,能夠超前計劃和安排一定區域內未來土地的利用。土地不僅是人們生產和生存的基礎保障,更是大自然賦予的一種寶貴財富。土地作為人們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具有生產、承載等功能。但是有限的土地資源無法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加強改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勢在必行。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生態理念要點

1)土地規劃區域生態安全評價。目前,我國并沒有統一定義生態安全,對于生態安全的界定學者們也是眾說紛紜。筆者認為所謂的生態安全,主要是指未威脅到人們的安全、健康、必要資源、環境變化以及生活保障來源等。其中,社會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自然生態安全均屬于生態安全系統。規劃區域內的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安全需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中得到保障,確保規劃方案可行的前提就是規劃區域生態安全評價的開展。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用地類型劃分。根據用途對我國現行土地進行分類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建設用地,二是農用地,三是未利用地。建設用地分為3類,一是獨立工礦用地,二是水利設施用地,三是交通運輸用地;農用地一般分為5類,一是園地、二是牧草地、三是耕地、四是林地、五是其他農用地。土地利用現狀通過這一分類體系能夠很好地反映出來,主要對經濟、社會方面的功能進行綜合考慮。近年來,土地規劃和建設的主導思想正在逐步轉變為生態用地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對區域規劃用途的土地進行分類利用時,需要對土地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功能進行綜合考慮。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需要對不同功能的地類進行明確,提取、歸并土地體系時需要根據土地體系功能進行。3)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對于現行的國內外環境影響評價的發展、作用、指標體系、評價程序和方法等方面很多學者已加強研究。現如今,在我國五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落實的主要環節是縣級規劃,非常有必要對該級土地的利用規劃環境影響進行評價。4)規劃區域生態足跡分析。所謂的生態足跡分析,主要是一種持續性規劃方法,在對特定人口和經濟體的資源消費與廢棄物吸收進行估算時根據相應土地的生態生產力進行。生態足跡分析在規劃區域開展時,能夠對該區域生態承載力進行研究,對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進行測算,對規劃目標的土地利用可持續性和生態可行性進行評價。該方法在對國外同類型研究進行科學借鑒的情況下,經常應用在大尺度模型和方法上。不過對其進行具體層次的研究應用,尤其是具體的體系和模型在縣城尺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應用還相對缺乏,在今后的實踐中分析生態足跡時需要有效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而實現對規劃方法的創新和生態理念的增強。

2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群落的影響。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當于土地區域性的利用活動。在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后,所改變的土地景觀生態系統很難再恢復原樣。通過長期實踐能夠看出,我國大部分的農用地或未利用地變為建設用地時均處于未完成規劃或者已完成規劃但可行性不強,對于自然狀態的田、林等生態系統未科學合理處理,導致其成為人工生態系統,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替代了原本復雜多樣的自然植被,塊狀的自然生態系統被分割孤立出來,從而使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大量減少,嚴重影響了生物的多樣性,進一步降低生物的存活率。2)對土壤的影響。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會對土壤整體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影響土壤的肥力、結構和質地等多個方面,從而使土壤受到污染,進一步降低生物活性,酸化、鹽化或板結土壤等。在實施規劃時,因為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會使大片森林遭到破壞,草地成為耕地,對原有植被造成損壞,從而使水土流失加劇,水土流失不僅會使肥沃的表土出現流失,而且會降低土壤的肥力,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淤塞下游河流,洪水泛濫。如果在干旱區域放牧過度的話,會造成牧草地的大面積消失,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另外,衰減的植被會減少土壤中的有機質,降水在堅硬的土壤中很難滲入其中,水分的缺乏使植被快速衰減,從而降低植被覆蓋度,最終導致沙漠化越來越嚴重。3)對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影響。在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后,地下水位的下降、水環境質量的降低等是對水資源及水環境影響的重要體現。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業用地逐步轉變為商業用地,下墊層的滯水性和滲透性受建筑物及水管網建設的影響而不斷減弱,降雨以后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雨水的截留、填洼、下滲以及蒸發量,從而降低了地下水的補給徑流量,大幅增加了地表徑流量;重新布局工礦企業、建設新城鎮需要大量排放工業和生活污水,從而徹底改變了區域內的湖泊、河流等水環境質量,直接危害到生活用水及農田灌溉。4)對植被的影響。在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后,日益增長的城鎮建設用地需要不斷加大對草地、林地以及荒地的開發力度,從而降低了地表植被覆蓋率,單一的農作物逐漸替代了之前多樣性的植被。與此同時,在開采完礦山以后,很少企業規劃和整治礦山區域,嚴重破壞了礦區植被。還有些礦山在大量抽水以后,導致地面塌陷和地下水位下降嚴重,從而導致地表植物因缺水而枯萎。

3基于生態保護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措施

查看全文

農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路徑分析

1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重要意義

1.1編制實施村土地利用規劃,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農業農村發展動能的重要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農村。國家提出要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戰略,以提高農民收益、保證有效供給為主目標,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從太過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土地是農村穩定、農業提效、農民增收最基礎的生產資料[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要實現統籌布局、優化農村土地利用,必須做好農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就是要將農村每一塊土地都規劃得各得其類、各得其所,從而實現土地利用結構布局最優化,促進高效農業、優勢特色農業發展,加速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的培養。1.2編制實施村土地利用規劃,是提高村治理能力、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中央要求深入開展農村生活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讓農村成為農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園,這是新農村建設的本質要求。從規劃角度講,只有規劃好才能建設好,否則就會布局散亂、功能不全。編制實施村土地利用規劃,就是要將農村規劃得功能齊全、美麗宜居,以規劃確定的藍圖進行建設,從而統籌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整體推進山水林田村路綜合整治。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具體管什么、如何管才能管得更好,就需要通過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依據規劃管地用地,推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以提高鄉村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治理能力[4]。1.3編制實施村土地利用規劃,是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嚴格保護耕地的需要。土地管理的核心任務是合理利用土地和嚴格保護耕地。這些年來,我國通過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穩定了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支撐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落實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據,當前我國雖已形成5級規劃體系,規劃管控手段不斷加強,但是廣大農村地區仍是土地管理的短板,農村用地布局零散粗放,宅基地違法問題大量普遍存在,耕地保護紅線受到觸碰。造成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鄉鎮土地利用規劃沒有開展到村這一級[5]。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就是要使農村的土地規劃得用途明晰、重點突出,將上級規劃確定的控制指標規模和布局安排落到地塊,對耕地和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從而在源頭上更好地堅守耕地紅線,促進節約集約用地。

2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現狀

2.1各地新農村建設中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程度不一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和改革試點地區,積極開展了村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工作,但我國區域差異明顯,受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和認知水平制約,當前部分農村地區對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認識不足,缺乏內在動力[6]。很多地方都將整村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工作納入了部門的重點工作,但同時大部分地方未將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從而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村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2.2與相關規劃協調中存在難度。很多地方在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時,顧慮了對村莊建設產業發展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生態保護等,爭取在村級層面上達成“多規合一”,推動村土地利用規劃和村莊規劃的“兩規融合”,部分省市探究郊野單元規劃編制,做到了土地利用規劃、村莊規劃及土地整治規劃的深入融合,特別是將土地整治作為實施規劃的政策工具,大力推進了規劃實施和城鄉協調發展。但由于村土地利用規劃受部門職能技術規范的因素影響,相關規劃銜接也有很多障礙,尤其是與村莊規劃的協調銜接存在著一些問題,需進一步加強研究[7]。

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方法路徑

3.1村民積極參與,編制屬于村民自身的規劃。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要始終堅持村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真實反映農民利益訴求,使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確切保障,讓村民切實參與到規劃編制每個環節[8]。規劃編制前要全面了解村民生產生活現狀,實際需求與發展愿景;規劃編制過程中,要經過征詢論證聽證公示等多種路徑,積極聽取村民愿望和提議;規劃成果,需經過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規劃的實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與參與[9],通過全過程的村民參與,確保村土地利用規劃真正成為實現村民意愿的載體平臺,和土地利用的村規民約,成為村民自己的規劃,成為村民自治的公共政策。3.2通過村土地利用規劃,推進村級層面“多規合一”和“兩規融合”。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要符合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要求,建立在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迫切問題,以促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探究立足于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要中要注重縱向銜接,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確定的各類土地利用控制指標細分落實,劃定耕地保護紅線與永久基本農田,擴大對農村建設用地規模、布局和時序的指引管控,要側重橫向對接,以土地利用規劃為底圖,協調顧慮村莊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的用地需求,實現“多規合一”,完成農村發展一本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考慮的是全域全功能,是自上而下體現上級意志的規劃,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建設用地規模等控制指標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如何落下去,需要村土地利用規劃來實現。完善鄉級土地的規劃編制,對全域內土地利用進行合理的規劃[10],這也是一種治理結構,或者說是國家管理方式,村土地利用規劃在“多規合一”中就是要發揮規劃底圖的作用。3.3加強與相關規劃的協調銜接。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要協調顧慮各類涉農法律政策,尤其是國土資源相關政策,明晰規劃編制中得到體現,在規劃實施中得到落實,要明確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增減掛鉤項目區、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項目區等范圍,合理安排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公益性建設用地和農村宅基地,使用一本規劃作為用地依據[11]。村土地利用規劃的目標,是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前提下,加強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的力度,使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新產業得以重點支撐,并側重與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要將村土地利用規劃的目標與土地整治結合起來,以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整合國土農業水利等涉農政策和資金,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利用規劃的組合效應。3.4加強村土地利用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研究。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要符合規劃編制的內在規律,加強前期調查分析,經過實地踏勘入戶調查資料分析等方式,查清村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資源利用現狀,深入分析評價土地供需關系,科學研判未來的發展趨勢,明確村發展目標定位,增強規劃的科學性,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統籌近期與長遠,兼顧剛性與彈性,為鄉村發展預留生長空間,留住農民居住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用地,增強規劃的前瞻性,適度的規劃超前是最大的節約集約;規劃要貼近農村實際和農民需求,規劃成果要簡明實用,圖文并茂,規劃文本確保通俗易懂,便于實施管理,真正能讓農村村民看得懂、記得住、能遵守,真正做到實用管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