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07:12: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框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框架

房屋框架梁裂縫加固設計探析

摘要:混凝土抗壓強度不足、低溫環境施工等因素影響,房屋建筑框架梁很容易出現裂縫問題,而為了明確裂縫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必須圍繞框架梁裂縫開展檢測鑒定,基于此,本文簡單介紹了房屋框架梁裂縫檢測鑒定與加固設計的基本方法,并結合上海地區某工程實例,詳細論述了檢測鑒定與加固設計的要點,希望由此能夠為相關業內人士帶來一定啟發。

關鍵詞:房屋框架梁;裂縫;檢測鑒定;加固設計

房屋框架梁裂縫的檢測鑒定能夠明確裂縫的起因、屬性、類別,裂縫所處位置、所處環境、發展程度也能夠得到直觀揭示,近年來相關研究大量涌現也能夠證明這一認知,而為了保證框架梁裂縫檢測鑒定能夠為加固設計工作的開展提供更有力支持,正是本文圍繞該課題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1檢測鑒定與加固設計的基本路徑

1.1檢測鑒定檢測鑒定得出的結論能夠為裂縫的修補提供支持,通過現場調研、檢測以及分析,可以明確判斷出裂縫的類別、屬性以及起因,同時,還應該在綜合考慮裂縫所處的環境、位置以及發展程度等情況的基礎上,鑒定出裂縫可能帶來的危害,才能選擇出針對性較強的修補方法。具體檢測過程需嚴格遵循《混凝土結構現場檢測技術標準》(GB/T50784-2013)進行檢測,主要檢測內容包括梁外觀、裂縫情況檢查,以及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梁底受力鋼筋配置情況、梁混凝土截面尺寸與抗壓強度檢測,由此即可分析裂縫出現的原因。在具體檢測過程中,混凝土抗壓強度的檢測一般應用回彈儀,梁鋼筋保護層厚度和配置情況檢測則運用鋼筋位置測定儀,裂縫的寬度和長度檢測運用鋼卷尺和裂縫測寬儀,梁的截面尺寸檢測應用非金屬板厚檢測儀和鋼卷尺[1]。1.2加固設計混凝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方式就是盡可能延長其使用壽命,而開裂問題則會在較大程度上縮短混凝土的使用壽命。即使房屋框架梁的裂縫并不大,但只要存在裂縫,就會使結構構件氣密性降低,不但會導致鋼筋出現銹蝕現象,降低結構耐久性,還會給建筑物美觀度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會讓人因擔心安全性而產生一種心理負擔與精神壓力。因此,必須及時加固修補房屋框架梁中出現的裂縫。基于房屋框架梁裂縫檢測鑒定結果開展的加固設計需遵循一定原則,即經濟性、耐久性、適用性、安全性,且保證加固過程盡可能不影響其他結構配件,同時不能夠對室內空間使用造成影響。常用的加固材料有修補膠液、碳纖維布,其中修補膠液需具備低黏度、滲透性較優秀特點,碳纖維布則需要具備較高強度并應用專用膠[2]。

2實例分析

查看全文

淺析國際貿易制度框架

在殖民地時期,擁有大量土地的農民經濟對國際貿易是“開放”的,這一時期擴大出口的“剩余產品出路”階段是擴大過程的最初例子。1960年代以來,在像韓國和臺灣這樣的東亞經濟中,最初因人口對土地的沉重壓力而開始的勞動力密集型生產出口的顯著擴大和相應的經濟高增長率,是國內制度框架深化的一個同樣明顯的例子。在這兩個例子中,僅根據按照比較優勢而進行的一種較為有效的特定資源的配置還不能充分解釋擴大出口率和經濟增長率的問題。我們必須尋找增長的某些“殘留”原因。

農民擴大出口的剩余產品出路過程是因引進有效的現代管理和政府幫助改善運輸通訊設施而發生的。由于這一有利的經濟環境,農民生產者就響應市場的刺激并通過在未開墾的荒地上擴大種植面積,采用傳統的農業方法來擴大出口生產。殘余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了未開墾的土地和在生存農業中未被雇傭的勞動力。相比之下,在經歷了沉重的人口壓力的東亞經濟中,殘余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農業和制造業資源生產率的迅速增長,這種增長是通過國內制度框架的深化和農民與分散在農村地區的小企業之間的經濟關系的加強而帶來的。

在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內制度框架的擴大是迅速但不平衡的。市場體制在外貿部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出口公司通過一系列中間商接觸到農民出口商,而且當地市場的農產品也因共享運輸和市場設施而受益。但是,在傳統部門與包括進出口公司和其他大企業及商業銀行的現代部門之間仍然存在著二元性。

這種二元性表現在這兩個部門之間的價格差異上,它反映了一個相對不發達的市場和傳輸體制。這一點在國內資本市場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傳統部門的小借貸者只能在“無組織”的市場內從當地放貸者那里借到錢,利息高出現代銀行通行利率很多。原因是信息不全、借錢給小借貸者的高風險以及當地信貸中間商這一職業階層的緩慢增長,這些中間商具有從銀行借錢所需要的信貸信譽,非常熟悉將貸款用于生產的當地傳統部門的條件。

大戰略與傳統部門的抑制

在繼續探討國內制度框架的深化階段之前,有必要先簡要回顧一下50年代出口和增長遭到嚴重衰退的那段中斷期。在那段時間內,新獨立的國家,包括農民出口經濟,都反對殖民地的自由放任主義政策,并根據以計劃、直接國家控制以及目的在于促進國內工業化的進口替代為基礎的經濟發展的大戰略從事批發業務。從自由貿易到進口替代的轉變本身會引起資源配置的大規模“扭曲”,不過最嚴重的是,由于直接控制和國家機構代替了市場,國內制度框架受到了損害。政府控制將有限的外匯和資本基金中的最大份額以極為有利的條件轉給了現代部門中大型的、由國家控制的企業,因此使這些極為需要資源的傳統部門供應不足。特別是國內資本市場受到抑制:外匯控制切斷了銀行與世界資本市場的聯系,與此同時,政府的政策是為了鼓勵國內制造業而將官方利息率控制得很低,因此減少了國內儲蓄。借貸人和其他中間商接觸不到銀行,只能遵守那些規定最高借貸利率的條例。

查看全文

文化框架的文化翻譯研究

首先,這里的“框架”(fames)與“語境”(context)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語境”是事實的一種外在體現;“框架”指的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狀態,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是字面意義,它構成了我們觀察世界的一種圖式;因此,“框架”并不是“真實的”,就好似我們認識世界的圖式并不是實際區域環境真實、完整的再現[3](P34)。例如:“Ihateyou”從表層意義上來看,是說話者在表達對聽者的厭惡之情,但是這句話的深層意義可以是“Iloveyou”;即表層意義“Ihateyou”是深層框架“Iloveyou”的戲謔之語,這種“框架”反映了表層意義(surfacemeaning)與深層意義(deepmeaning)之間的差距。除了對于真實世界的內在的心理再現,“框架”也包括人們心理預期的一種典型范例或原型(Prototype):它是人們自己理想化的、意中的一種具體形象,是抽象的具體化,是典型的反復出現的意象;為了交際的進行,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把自己的內在心理圖式與真實場景中的事物進行一定形式的匹配。不同的文化對于同一事物或概念會有不同的理想原型,即使處在同一文化大背景下、不同民族和區域的群體和個人,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預期。例如:當提到“鳥”時,美國成年人首先會聯想到“知更鳥(robin)”,但是十二歲左右的兒童則會想到“鸚鵡(Parrot)”,而我們中國人則想到“麻雀(sparrow)”。顯然,這種“框架”是由文化決定的(cultur-allydetermined),也可以稱之為“文化框架”(culturalframes):即把文化視為一個框架體系,在這個框架內部,人們可以對外部事物進行理解和闡釋;所以,框架對于文化具有闡釋的輔助作用。Tannen[3](P125)則從文化翻譯的視角,將其定義為“人們關于文本已有的知識、以及對該文本作出的概括和預期內容的集合體”。因此,文化翻譯者要特別注意的是:意義并不是內在固有的,而是不同的文化群體和個體經過自己的理解和闡釋而附加上去的;翻譯是不能過于強調字面表層意義,也不能過于強調內涵深層意義。(從認知學出發,“文化”被定義為一種共有的、觀察世界的心理模式或圖式(mentalmodelormapoftheworld);文化就是認知;認知不同,產生的文化也就不同。文化心理圖式是積淀著特定文化蘊涵的心理結構,或者說是一種文化無意識;它影響著在特定文化中生存群體的思維方式、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1.影響因素。Hofstede[3](P88)列出了影響人類感知世界的“感知過濾器”(Perceptionfilters)———人類活動過程中特有的三個層次,從低層到高層依次是:人類本性(humannature)、文化(culture)和人格特征(Personality)。Katan[3](P88-89)在此基礎之上,加入了“語言”因素,從而總結出了四個影響人類心理感知的因素。首先是“生理因素”(Physiological),這與Hofstede的“人類本性”是相對應的,屬于最低層次。此時,我們與外界唯一的接觸,就是解讀自我感覺接收器傳遞給我們的信息。一方面,人類的感覺器官在進化領域內并不是最先進的,如我們的聽覺和觸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是永恒的;另一方面,我們對于這種感官上的局限是無意識的。其次是“社會工程因素”(socialengineering),即對應Hofstede的“文化”因素。人類通過神經能夠感知、觸及的世界是非常廣泛的,因此我們必須根據自我的“感覺性需求”(Perceivedneed)對聽覺、視覺、觸覺等不同方面進行選擇這種。選擇過程就是所謂的“社會工程”(socialengineering);它不僅因文化而異,也因人而異。再者是“個體因素”(individual),對應Hofst-ede的“人格”因素。這種因素不僅取決于先天性的、個體獨有的基因結構,也受后天教化的影響。最高層次的就是“語言因素”(language)。在很大程度上與Sapir-Whorf假說相類似:一方面,語言影響著我們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另一方面,語言在構建、反映事實的同時,也會有壓制和曲解。2.實現工具。既然真實世界(realworld)與人們感知的文化心理圖式不同,人們更傾向于文化心理圖式;而“文化心理模式”正是通過“元模式”(meta-model)這一工具在語言中加以應用。和地理結構圖式一樣,文化圖式也往往過于詳盡和繁瑣;為了提高其有效性,必須對真實世界進行一定程度的概括(generalize)、曲解(distort)或刪減(delete),使文化心理圖式得以簡化。這種起簡化作用的模式就是“元模式”。“元模式”是文化的集合模式,不僅明確了意義簡化模式的三種形式,也為我們的交際提供簡略的表達方式。第一種是概括(generalization),是預知世界的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人類才具有這種概括能力。第二種是刪減(deletion),對于感知的事物,只能抓住其中重要的部分,不重要的內容就要有意刪除;例如“雞尾酒會現象”(cock-tailpar-ty)就是與會者有意刪減不必要的東西,即使在如此嘈雜的環境下也能聽見對方所講話語。第三種是曲解(distortion),它可以是有意、也可是無意的:有時為了更方便地把握事件內容,便會故意曲解,把明知不是的那些事物變作是的東西———這在翻譯中時很普遍的,“意譯”就是一種曲解;而有時曲解完全是由于人類經驗的有限造成的。

傳統的翻譯方法采用的是“解碼-編碼”(decoding/encoding):先在源語內部對文本進行解碼,從文本表層意義揭露其深層意義;然后通過語際轉換成目的語的深層意義,并以此為基礎,在目的語內部編碼成表層意義,最終形成目的語文本。但是這種局限于語言層面的翻譯方法,無法解決不同文化框架內部、不同文化心理圖式作用下的文化差異問題,無法對抗文化沖突。“解構”和“重構”作為一種文化對抗策略,已成為文化翻譯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因素。解構閱讀是一種揭露文本結構與其西方形上本質(Westernmetaphysicalessence)之間差異的文本分析方法:文本不能僅僅局限于被解讀成單一作者在傳達一個明顯的訊息,而應該被解讀為在某個文化或世界觀中各種沖突的體現。一個被解構的文本會顯示出許多同時存在的各種觀點,而這些觀點通常會彼此沖突。若將一個文本的解構閱讀與其傳統閱讀來相比較的話,也會發現源文本中有許多被壓抑與忽視的觀點。在語言文化差異甚至沖突不可避免的文化翻譯過程中,若沒有準確的語義文化詮釋,就談不上文本的解讀[5]。因此,傳統的語言層面上的文本解碼已遠遠不能滿足譯者與目的語讀者的期望和需求,這也就更加突顯出譯者“文化協調者”的身份與作用———在實際翻譯活動開展之前,必須首先在源語文化框架內部,對源語文本實行“文化框架解構”,全面分析源文本語言中的文化信息分布,為有效的文化翻譯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解構”源語文化框架,充分掌握源語中的文化信息及其體現的文化心理圖式,并輸入到目的語大背景下,接下來“文化協調者”的另一個關鍵任務就是在目的語文化中“重構”文化框架。“重構”(reconstruction)是指編碼后在不更改代碼的外部行為的前提下,通過更改代碼的內部結構來改進代碼的過程。顧名思義,廣義上的“文化重構”(culturalreconstruction)就是文化的重新構建,它包含兩個層次:低層次的是同一文化背景下自身的“重構”,即對于已有某個文化現象的再加工、再創造,也是人們對于已有文化現象的再認知,例如對經典影視作品的翻拍、或者將某一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都屬于重構;高層次的“重構”是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跨文化重構”(cross-culturalreconstruction)———即以保留再現源語文化功能為前提,在目的語文化框架內部對于某個已有的或缺省的文化現象的再加工、再創造,盡可能追求文化間的“留異存同”。在中國,“除夕”是農歷新年的前一個夜晚,而西方的“平安夜”(ChristmasEve)同樣也是西方新年“圣誕節”的前一夜;參照中西方在新年及新年前一夜這一文化現象上的共性,把中國的“除夕”譯為“ChineseNewYear’sEve”,既實現了“存同”———“eve”,又達到了“留異”———“Chi-neseNewYear”。而文化翻譯過程中的“文化框架重構”顯然隸屬于“跨文化重構”。鑒于文化差異性,必須關照目的語文化心理圖式,順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感知方式和情感模式,運用概括、刪減或曲解等一系列策略對新輸入的源語文化進行適當處理,以目的語讀者熟悉、可接受的語言方式,再現源語所承載的文化功能。縱觀整個文化翻譯過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文化框架解構、文化框架轉換、文化框架重構。從操作內容來看,“文化框架解構”(decon-structionofsourcecultureframes)是在在源語文化框架內部全面分析源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及其分布,“文化框架轉換”(shiftingfromsourcecultureframestotargetcultureframes)是采用適當的策略方法加工源語文化信息使其順利進入目的語文化語境,“文化框架重構”(reconstructionoftargetcultureframes)則是在目的語文化框架內依據其獨特的文化心理圖式創造新的文本并成功再現源語所承載的文化功能。從過程本質來看,“文化框架解構”和“文化框架重構”都屬“語內轉換”(intralingualtransformations),“文化框架轉換”則是“語際轉換”(interlingualtransformations)。一種語言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的翻譯活動,必然涉及到文化框架的轉換,即從源文本解構后的框架到目的語文本重構前的框架,這就要求譯者必須熟知兩種文化各自的本質特征(包括文化框架和文化心理圖式)以及兩者之間的差異。總之,這一核心環節不僅是文化翻譯者作為文化協調者與傳統譯者之間的本質區別,而且譯者轉換文化框架的能力更是決定譯文成敗的關鍵。具體來說,框架轉換主要包括三種策略:歸納(generalization)、刪減(deletion)和曲解(distortion)。特別要強調的是,這里的三種翻譯策略雖然與元模式中的三種意義簡化形式名稱相同,但本質是不同的:在元模式中,這三者作為人們感知世界、認知世界的方法是抽象的、理論心理層面上的;而在翻譯過程中,作為處理文化異同現象的策略,是具體的、實踐操作層面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身處的環境、所經歷的事物,常常會通過語言對事物現象進行范疇化,即歸類:用某一上義詞(superordinate)來統領眾多的下義詞(hyponyms),類似于“原型(Prototype)”理論;或者用已有的文化意識和觀念來引領對于未知事物和現象的觀點看法。這種歸納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不僅受文化的影響、與文化密切相關,且通常情況下是無意識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使同一文化大背景下的不同群體或個人,都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歸納方式;有時這種歸納是不準確、以偏概全的,有時又包含了正反兩面觀點。總之,任何一種歸納法都只適用于特定場合下的目標群體,而非所有場合、所有對象[6]。這里“歸納”作為文化翻譯的一項策略,適用于文化不對等或文化缺省現象:即當源語文化框架中的某一文化現象,在目的語文化框架中不能夠找到與之對等的或近似的語言詞匯,就只能翻譯成語義范疇上更廣泛的詞匯———上義詞(superordi-nate)。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語文化中紛繁復雜的家族稱謂詞,如“爺爺”與“外公”,“奶奶”與“外婆”,“舅舅”、“伯父”、“姑父”、“叔叔”等等,在西方文化中沒有如此細化的上下義關系,因此可以歸納翻譯為“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等漢語中對應的上義詞。在某一文化框架內部,人們往往會把大眾普遍認知的、已成慣例的文化信息省去,或者說這已經成為了該文化群體共享的文化心理圖式,甚至是一種文化定勢。這種隱藏在文本內部、看似缺損的文化信息,是可以通過文本以外的“文化語境”(contextofculture)推導并重新獲得的,對于文化翻譯者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文化協調者”一方面要憑借自己的素養敏感地感知這些隱含信息(implicitinformation),使之從文本中突顯出來,另一方面必須采用一定的策略手段對這些信息加以處理,最后傳遞給目標讀者。1.從隱性到顯性:增譯/補譯。在一定場合下,如果目標讀者缺乏源語讀者特有的那部分文化信息知識,就無法準確地體會原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或情感,更無法了解和體會外來文化,這就違背了文化翻譯的跨文化交際宗旨與意圖。這時就需要采用“增譯/補譯”(addition)的方法,將原文本隱含的信息完整地呈現,即目標文化的讀者(tar-getculturereader)也能感知源文化讀者(sourcelanguagereader)享有的文化框架。例如:…WhenIshutthelastlunchboxandhadthehousetomyself…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家庭女性,從“shutthelastlunchbox”(蓋上最后一份午餐盒)可以看出文中的具體時間是在為家人準備好午餐后,因此是中午以前,即早上;“hadthehousetomyself”是指“我一個人獨居家中”,結合前半句“為家人準備午餐”及以此推斷出的時間信息,可以進一步推測出這里隱含了“送走丈夫和孩子”的前提條件。若按照原文直接譯成“在蓋上最后一份午餐盒后,我獨居家中”,會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什么準備好午餐后就一定是一個人在家呢?這里必須將作者隱含的其“家庭婦女”的身份信息加以交代:“蓋上最后一份午餐盒,送走丈夫上班和孩子們上學后,獨居家中時……”2.從隱性到刪去:減譯/刪譯。在其他場合下,隱含的信息不一定能增加目標讀者對于源文化思維、處事方式的知識儲備,反而會使目標讀者在理解源文化框架核心內容的道路上南轅北轍。所以說,最捷徑有效的方法就是刪去隱含的信息不譯,或者減譯更多內容。例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里隱含的源文化框架信息就是歷史人物諸葛亮,這在目標文化框架內是空缺的。如果直譯為“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ChukehLiang”,英語讀者根本不能明白這句諺語的內涵意義。但是,若將“諸葛亮”背后隱藏的信息補譯出來,那么譯句就會過于冗長,不像是諺語了。所以,完全可以大膽地采用“減譯/刪譯”方法,刪去“諸葛亮”和“臭皮匠”及其背后隱藏的信息,從而意譯為“Two/Manyheadsarebetterthanonehead”,這樣既短小精悍,又保留了原句所要傳達的“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的思想意圖。除了上述的文化缺省和空缺,對于文化差異現象,可以采用“曲解”(distortion)策略。這里的“曲解”是屬于中性詞匯,它是譯者把目標讀者導向說話人或作者所認為的重要內容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翻譯策略,目標讀者僅僅聚焦于某些方面,而忽視了整個大背景下的其他部分。其具體方法主要是意譯、替換等。1.詞匯-語法重心轉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語言會采用不同的詞匯-語法形式來表述同一個深層次意義或概念:不同的主語、不同的重心、以及不同的強調內容。例如:Althoughtheproductionofsuchtransgenicstrainsofanimalscarryingforeigngenesisnowarela-tivelyroutinetechniqueinmanylaboratories…盡管目前在許多實驗室里,培養這種攜帶異體基因的動物轉基因株是一種較常規的技術英語是一種“名詞優勢于動詞”(Preponder-anceofnounsoververbs)的語言,傾向于使用抽象名詞來代替動詞;漢語作為一種最缺乏屈折形態的語言,其語法結構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較強的象似性(iconicity),即漢語“以動詞為中心”。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在名詞化上表現的不同,又反映了兩種語言在意念、結構上的差異2.前景化。在文本翻譯中,譯者特別注重某些語言要素或句子成分并對此做特殊的處理,就能“突顯”(foregrounding)譯者認為的文本中的關鍵信息,并引起讀者的關注。例如:Ispentaninterruptedmorningwriting,whichIlove.我花了整個上午進行寫作,無人打攪———我非常喜歡寫作。譯者把“interrupted”一詞特別拎出來,放到譯句的最后,特別強調“不受人打攪”這一關鍵信息,并把它一下子突顯出來,瞬間抓住了目標讀者的眼球。3.操控。在大多數情況下,譯者的這種“操控”(manipulation)是有意識的、故意為之的,目的就是強調那些他認為重要的文化信息。例如:TocarrycoalstoNewcastle.運煤到紐卡索,多此一舉。紐卡索是英國的一個產煤中心地,如此煤礦豐富之地卻還把煤運往那里,言下之意不言而喻。但若是直接將之譯成“運煤到紐卡索”可能會給讀者造成相當的閱讀困難,因為大部分中文讀者并不了解這一背景預設,因此譯者相應的增添了一條信息“多此一舉”,從而更加強調原文的深層關系。4.替換法。有時譯者為了加強原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語氣,更加突出作者的目的、意圖,譯者將某些信息“替換”(translationshifts)為目的語文化中具有同等地位和作用的文化意象。例如:IfyouareexpectingthestorktovisityourhomethisyearandhehastocomebywayofRoycecit-y,hewillhavetobringacheck-booktopayhisbillbeforedelivery.如尊夫人有喜,要來羅伊斯城留產,請備足款項交費,才能接生。特此通告。該句是德克薩斯州羅伊斯城兩位醫生所登的一則廣告,目的是為了預防經濟大蕭條年代的美國人產后賴帳。對原文的理解關鍵在于如何理解stork內涵。根據英國民間傳說,嬰孩是由鶴鶴stork帶來的,因此“expectingthestork”的表達意圖就是指“生孩子”,這是較正式的表達。在漢語文化中表達相同意義的正式說法就是“有喜”。因此,這種替換使得譯文與原文一樣符合特定的文本類型、具有相同的內涵作用。新形勢下的譯者必須重視文化翻譯,即通過文化輸入和文化建構,在目的語文化中再現源語所承載的文化功能。因此,譯者在文化翻譯過程中,與其說是翻譯者,不如說是一位“文化協調者”。不同的文化群體擁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圖式,因而也構建出不同的文化框架。文化翻譯過程主要包含三個步驟:解構源文化框架,源文化與目的文化之間的框架轉換,重構目的文化框架。文化翻譯的關鍵,一方面是全面、準確詮釋源語語文化,因為有效的文化翻譯,必須首先充分掌握源語中的文化信息,若沒有準確的語義文化詮釋,就談不上對文本的解讀,也就不會有成功的譯本產生;另一方面就是框架轉換,從源文化框架轉換到目的文化框架,這一過程主要通過歸納、刪減和曲解這三種策略進行。綜上所述,文化框架是文化翻譯的充要條件。如果把跨文化交際比作一棵參天大樹,文化翻譯是主桿,那么文化框架就是肥沃的土壤;主干必須根植于土壤中,源源不斷地從中吸取充足的養料,從而輸送到全樹的各個分支丫節。總之,只有根植于文化框架理念、基于文化框架解構、轉換和重構的文化翻譯,才能真正傳遞文化信息,在目的語中再現原語的文化負載功能。

本文作者:張鈞偉工作單位:浙江工商大學

查看全文

客戶盈利能力分析框架探索

[摘要]企業“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有助于提升企業的整體盈利水平,這也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基礎。而客戶的盈利能力分析則有助于企業甄別現有客戶給企業帶來的貢獻程度,并可以指導企業如何開發有價值的客戶。然而,實務中企業常常忽略對客戶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原因是缺少一個分析客戶盈利能力的框架。文章主要基于企業價值鏈的原理,結合企業實踐,試圖建立客戶盈利能力分析框架,從企業戰略和運營視角審視客戶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及其運用。

[關鍵詞]客戶盈利能力;財務報表分析;企業管理

企業財務報告是企業經營一段時間內的財務成果,向報告閱讀者傳遞了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及相關的非財務信息。而企業的綜合盈利能力作為財務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可以體現公司的管理水平,還反映公司的戰略定位及其商業模式。一般而言,企業的盈利能力可以從多維度分析,如產品、地區、客戶、渠道(線上和線下、自營和)等。然而,實務中很少見到公司分析客戶盈利能力的案例。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客戶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困境、主要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1現行財務報告中客戶盈利能力分析的缺失

客戶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顧客就是上帝”和“以客戶為中心”銷售和服務的理念深入人心,企業對客戶的要求積極響應,尤其是市場營銷和銷售部門都在爭取利用公司內各種資源,努力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并希望客戶能夠回饋公司更多的訂單。然而,通過閱讀國內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可以發現,上市公司對企業盈利的分析還停留在常規的毛利、地域及渠道方面,涉及客戶的也僅僅列舉前幾大客戶名稱及其銷售額,往往忽略了對客戶盈利能力的分析。對于非上市公司而言,更難見到分析客戶盈利能力的相關報道。那么,既然企業高度重視客戶,那么為何對客戶的結構及客戶給公司帶來的貢獻缺少深入的分析呢?1.1傳統財務報告客戶盈利能力分析欠缺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客戶盈利狀況的資料分散在公司內各個部門,無法及時協調并匯總。從開發一個新客戶到交付產品或服務(以下統稱為“產品”),需要的周期較長,而且涉及市場營銷、研發(尤其是定制化的產品)、采購、制造、財務和售后服務等部門,資料散放在上述部門,很難按照客戶的口徑歸檔。第二,現有的財務會計核算模式不適應按照客戶歸集收入和相關成本的要求。由于現行會計的假設之一便是會計分期,而且會計期間一般按照自然年度,跨年度的成本和費用因為編制會計報表的需要而結轉。同時,會計核算系統中也未按照客戶的維度設置輔助賬,不便于統計相關數據。第三,客戶給企業帶來的貢獻有滯后性。畢竟,從開發新客戶到產生訂單需要一定時間,對客戶未來的貢獻更難準確地預測。第四,企業觀念短期內很難轉變。通常認為,對待客戶應該一視同仁,不應因其訂單給公司帶來的貢獻不同而被貼上不同的標簽。1.2客戶盈利能力分析不足的影響。然而,由于“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則)的存在,從管理角度而言,并非所有的客戶都能給企業帶來等價的貢獻,通常而言,只有少部分的客戶能夠給企業帶來持續的高價值的貢獻。如果對所有客戶采取同樣百分百滿意的策略,那么很可能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企業將會花費大量的資源來維護客戶,在企業資源既定的條件下,很明顯存在浪費資源或資源錯配的現象。第二,公司的整體財務績效受影響。由于選擇了錯誤的客戶,企業的業績自然受到影響。第三,對公司商業模式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對于選擇線上和線下銷售的企業而言,客戶定位和細分客戶的統計選擇將會影響到公司的客戶戰略。相應的,企業的主要活動也會發生改變,進而影響公司的商業模式,最終影響公司的整體戰略。

2客戶盈利能力分析框架

查看全文

統計遙感空間的框架研討

1引言

人類活動是以地球空間為基礎,空間信息既是人類社會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相關社會信息的重要載體。據分析統計,在全世界數據中,約有75%到80%的數據與地理參考特征有關[1]。因此,研究空間信息成為研究人類社會信息的重要方面,空間基礎框架也成為建設數字地球、數字城市以及數字行業的重要基礎[2-4]。空間基礎框架建設以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3S”技術、空間數據庫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為依托,建成多尺度、多類型、多分辨率的空間基礎框架數據庫,并以此為基礎建成專題的地理信息應用系統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各行各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決策部門、社會公眾等統計服務對象對統計數據真實、客觀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更好地完成統計基本任務上,現有的統計方法體系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和壓力。因此,提高統計信譽,提高數據質量,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的統計方式以提高統計工作水平,實現國家統計手段的革命性發展,更好地支持宏觀決策與管理,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空間統計信息服務,成為當前國家統計工作的新目標。以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導航定位為核心的“3S”空間信息技術,則是實現統計工作技術提升、理念革新的關鍵支撐技術之一,也是實現常規目錄統計進入空間統計時代的重要保障。隨著以遙感為主的“3S”空間信息技術在統計業務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5-7],傳統的目錄統計將逐漸向以空間對象為基本統計單元的空間統計轉化。統計遙感空間基礎框架能夠為這一轉化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撐,統計業務部門在業務應用服務、空間信息管理和空間信息服務等方面對空間基礎框架建設提出了越來越迫切的需求。本文對統計遙感空間基礎框架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應用。

2框架建設關鍵技術研究

2.1目標與任務

統計遙感空間基礎框架建設目標和任務是以滿足國家空間統計的重大需求為出發點,與國家統計部門廣泛開展合作,針對統計遙感業務對各類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統計業務專題數據、遙感影像底圖數據以及空間信息技術的需求,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充分運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定位導航和計算機網絡等技術,建立多尺度、多分辨率、多種類的統計遙感空間基礎框架數據體系;構建統一的統計遙感空間基礎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實現空間統計信息數據的管理、維護、更新、共享、統計查詢、報表生成、數據表現與產品制圖等方面的功能;形成有效的空間統計數據共享體系,為各級統計部門提供高質量的基于空間位置的應用服務,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空間統計信息服務;為實現國家統計手段的革命性發展,最終建立國家空間統計體系提供良好的基礎和支持。

2.2框架構成

查看全文

WTO多邊投資框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多邊投資框架可能對我國產生的現實和潛在經濟影響的分析,提出了我國在WTO多邊投資框架問題上應該堅持的基本立場。然后,分別就框架所要涵蓋的主要議題,探討了我國所面臨的問題和對策。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國在談判過程中的策略選擇。

[關鍵詞]WTO;多邊投資框架;外國直接投資

根據2001年11月WTO多哈部長宣言,多邊投資框架有助于建立一個透明、穩定和可預測的投資環境,推動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從而促進全球貿易的增長。如果WTO成員在談判模式上達成一致,那么實質性的談判將在2003年9月的坎昆部長會議后啟動。多邊投資框架是一個迄今為止范圍廣泛、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針對投資的國際協定,將對WTO成員產生重要影響。本文主要分析該框架可能對我國產生的影響,我國應該采取的基本立場和在7項具體議題上的對策。

一、多邊投資框架與我國的基本立場

建立一個普遍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多邊投資框架,已經成為當前WTO等國際組織以及各國國際經濟政策議程中的核心議題。中國作為現實的利用外資的大國、作為潛在的對外投資大國,在應對多邊投資框架談判問題上,是積極推動還是被動選擇,是我國面臨的重要選擇。本文認為,中國的基本立場應當建立在多邊投資框架是否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外資,增加外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減少外資的負面效應;是否有利于我國的“走出去”戰略;是否超越我國現有的國際投資承諾能力上面。

(一)多邊投資框架與我國利用外資

查看全文

文化衛星賬戶框架設計

摘要: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給文化產業統計帶來了新的挑戰。文章針對文化產業核算范圍、文化產業就業統計等方面的問題,在總結聯合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伊比利亞美洲關于文化衛星賬戶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分類標準,并充分考慮中國文化產業的特色和發展新動向,提出了構建中國文化衛星賬戶的總體思路。即剖析了文化產業基本概念、產業分類,構建了中國文化衛星賬戶整體框架,編制了文化供給表和使用表,較為系統地設計了文化產業就業核心表式,探討了文化衛星賬戶編制方法,為中國文化衛星賬戶的編制提供借鑒。

關鍵詞:文化產業;衛星賬戶;國民經濟核算

近年來,新型文化業態蓬勃發展,文化消費模式日趨便捷,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強[1]。中國文化產業穩步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邁進,文化與科技、旅游、創意、金融等產業不斷融合發展。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科學準確衡量文化產業規模、測算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成為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科技、金融、旅游、綜合零售等產業已具有完整的統計體系,因此,國家統計局編制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未將上述經濟活動納入分類體系中,但文化活動又與上述經濟活動密切相關,這導致文化產業統計并不完整,未包括“全口徑文化產業”。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是國際公認的標準框架,其表現形式是一套完整的概念、定義、分類和核算規則。因此,不可能將文化產業及其相關產業全部納入國民經濟核算中心框架,否則會造成整體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過于繁雜。衛星賬戶在保證國民經濟核算的嚴密性和操作的靈活性的同時,能夠以行業角度為切入點,因此在研究整個文化產業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SNA2008全面闡釋了旅游衛星賬戶等衛星賬戶的開展情況,這為構建文化衛星賬戶奠定了良好基礎[2]。近年來,文化衛星賬戶的編制和文化產業規模測度等已經引起了各個國際組織或國家的高度重視,這些國際組織和國家正在逐步形成并不斷完善文化衛星賬戶。因此,本文認為在保證國民經濟核算中心框架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為了全面闡釋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探究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間的互動機制,全面衡量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及其對宏觀經濟的貢獻程度,構建中國文化衛星賬戶兼具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在總結文化衛星賬戶國際標準和結合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

1文獻綜述

當前,有關文化衛星賬戶方面的研究已經引起了一些國際研究機構的廣泛重視。對文化衛星賬戶的核算范圍和核算方法的研究成果不盡相同,但縱觀國外對文化衛星賬戶的研究,以聯合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伊比利亞美洲關于文化衛星賬戶的研究較為成熟[3]。一是聯合國對文化衛星賬戶的研究。聯合國為適應2008年國民核算體系和構建文化衛星賬戶(CSA),建立了文化產品和產業清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部門及其各自的行業和產品進行了界定[4,5]。2009年該組織發布《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統計框架》(FCS),將文化產業分為8大類和28個小類。2015年該組織提出文化衛星賬戶是各國衡量文化部門經濟貢獻的替代方法,2017年起草了《國際文化衛星賬戶建議草案》。二是美國藝術和文化生產衛星賬戶(ACPSA)[6]。ACPSA于2013年首次發布,并使用投入產出模型衡量文化部門對美國經濟的貢獻。ACPSA通過同心圓模型將文化產業分為四個逐步遞進的層次:核心創意產業、其他核心創意產業、廣義文化產業和相關產業。ACPSA包括識別ACP產品、定義ACP產業、確定藝術和文化部分、估算ACP產出、估算增加值、估算就業和薪酬、估算總產出和間接產出等內容。三是加拿大關于文化衛星賬戶(CSA)的研究。為準確衡量文化產業,加拿大統計局和加拿大文化遺產局聯合開發了文化衛星賬戶(CSA)。CSA認為共有六個文化領域:遺產和圖書館、現場表演、視覺和應用藝術、書面和出版作品、視聽和互動媒體、錄音,并規定每個文化領域都由核心文化和附屬文化組合而成。加拿大投入產出表是CSA的組成部分,其中包括行業維度和產品維度。但是,投入產出表中使用的產品和行業分類過于籠統,無法直接納入CSA,且包括非文化行業,因此需要將基于加拿大投入產出行業分類體系(IOIC)的行業分解為北美產業分類體系(NAICS)基礎6位數行業,并最終計算出每個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產出和增加值。四是澳大利亞文化和創意活動衛星賬戶。該衛星賬戶主要核算文化創意產業、其他行業的文化創業活動、文化創意活動機構的志愿者工作、文化創意活動生產者的非市場活動。同時,澳大利亞使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標準職業分類(ANZSCO),根據技能水平和專長對職業進行分類。五是伊比利亞美洲文化衛星賬戶(CSC)。CSC包括文化衛星賬戶的核算框架、文化衛星賬戶特征和具體對應賬戶、文化衛星賬戶實施這三個模塊的內容,確定了文化產業的基本概念、核算目標、核算范圍,并將非正規經濟和非法生產以及促進文化活動的其他非文化產品納入統計范疇,介紹了確定不同文化部門的方法,以及每個部門對應的賬戶特征及分類情況,并對構建文化衛星賬戶提供了建議措施,確定了文化衛星賬戶實施路線圖;同時,還確定了以生產賬戶、文化供給表和使用表在內的文化衛星賬戶核心表式。

2中國文化衛星賬戶框架設計

查看全文

轎車衣帽架框架優化設計

摘要:闡述常用衣帽架框架設計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點,在優化衣帽架框架設計時,增加衣帽架兩側豎梁設計,使衣帽架框架和后地板框架形成整體封閉結構。從而不僅有效滿足尾碰過程能量的傳遞和分散,而且增加后輪包的局部動剛度和整個車身的扭轉剛度。

關鍵詞:轎車;衣帽架;框架結構;優化設計

汽車的衣帽架結構主要由后座椅靠背橫梁、后風窗流水槽橫梁、衣帽架覆蓋件等組成,左右兩側與側圍總成連接。從功能上說,前側支撐后座椅靠背,上側安裝擱物板,并能承載一定的擱物重量,后側設計有后風擋安裝面和流水槽,也需要承載一定載荷[1]。從性能上說,衣帽架結構的設計,對車身的尾碰性能、行李箱入侵、車身扭轉剛度都有較大的決定因素。

1常用衣帽架框架結構

1.1常用設計方案目前常用衣帽架框架結構主要是在前部設計有后座椅靠背橫梁,后部有后風窗流水槽橫梁,該兩橫梁在與左右側圍總成連接。圖1為現有衣帽架結構示意圖。圖中,衣帽架總成1與左右側圍總成2、3連接成整體結構,4為后地板框架總成(簡化為虛線所示)。衣帽架總成與上車體側圍總成2、3連接,并與下車體后地板框架總成4連接。1—衣帽架總成;2—左側圍總成;3—右側圍總成;4—后地板框架總成圖2為現有衣帽架結構A-A視圖。衣帽架總成1由后座椅靠背橫梁5、后風窗流水槽橫梁6、衣帽架7組成。5—后座椅靠背橫梁;6—后風窗流水槽橫梁;7—衣帽架圖2A-A視圖Fig.2SectionA-A由圖1、圖2所示,現有衣帽架結構設計時,衣帽架總成1中的后座椅靠背橫梁5、后風窗流水槽橫梁6只與左右側圍總成2、3連接,側圍總成上沒有設計豎粱,用來連接衣帽架總成1和后地板框架總成4。1.2常用方案的缺陷由于結構原因,導致衣帽架總成1中的框架和后地板總成框架4沒有形成封閉的整體框架結構。在尾碰撞時,碰撞力通過后地板框架中縱梁直接傳到前部,增加傷害后排乘客人員傷害。在車輛行駛時,突然的剎車,會導致行李箱的行李也會直接碰撞后排成員,造成人員人身傷害。在市場車型中,也會經常反饋后輪包動剛度不足,導致車輛使用一段時間后,出現后輪包開裂現象。另外,不封閉的框架結構大大影響車身的扭轉剛度。

2優化衣帽架框架結構

查看全文

MSS移動框架主梁拼裝技術

摘要:本文簡單介紹了MSS移動模架的結構組成及其在施工中的應用,重點就其現場拼裝施工方案進行講解。

關鍵詞:MSS移動模架,主梁拼裝,施工方案

1.工程概況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D2合同段位于南引橋區,起迄點樁號為:K21+967.00~K23+617.00。上部構造采用跨徑50m預應力混凝土等截面連續箱梁,梁高2.8m,單箱單室。單幅共分三聯,每聯11孔。箱梁頂面設有2%的橫坡。橋位處于水陸兩地,陸地30孔,水上3孔,最大水深3米,由于地處長江河道入海口,受潮水影響非常大。墩身高度13.725m~48.344m。根據現場工程實際及投標承諾,該工程上部結構采用與挪威NRS公司聯合開發研制的移動模架施工。

2.移動模架概況

移動支撐系統(MSS)主要由牛腿、主梁、橫梁、后橫梁、外模及內模組成。每一部分都配有相應的液壓或機械系統。各組成部分及結構功能如下:

查看全文

審計理論框架研究論文

[摘要]信息認證既是審計活動的歷史起點,也是審計理論框架構建的邏輯起點。以信息認證為邏輯起點,審計理論框架由信息認證、審計本質、審計目標、審計假設、審計準則等要素組成。審計基本理論框架的深入研究,可以避免審計實踐的盲目性、無序性,大大減少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執業風險和與注冊會計師有牽連的會計舞弊案件的發生,維護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信息認證;審計本質;審計目標;審計準則

一、審計理論框架的邏輯起點:信息認證

審計理論框架邏輯起點的擇定是審計理論框架構建的關鍵。一種學科理論的邏輯起點對該學科其他理論要素的建立和發展以及整個理論框架的構建起著決定性作用。

馬克思在《資本論》的開篇便提出了《資本論》的邏輯起點,即“商品”。然后運用歷史和邏輯統一的方法以商品為起點建立起《資本論》嚴密的邏輯體系。“列寧一再指出,馬克思是從商品交換——這個最簡單的現象,資本主義主義社會的這個‘細胞’的分析中,揭示出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萌芽)。”審計理論框架的邏輯起點亦應是該體系中的最抽象、最一般、最簡單的要素,而且是體系中的直接存在物并包含體系內在矛盾的一切萌芽,應從具備這些特征的要素去尋找。從審計產生的歷史看,審計的萌芽狀態是信息認證。信息認證是審計作為一種人類活動出現之初的狀態特征,它既是審計活動的歷史起點,也是審計理論框架構建的邏輯起點。

審計是由原始的會計信息或經濟信息的認證活動發展而來的。從信息認證的產生到審計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與演進的過程。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會計及經濟信息的認證開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