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22:39: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空間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空間經濟

空間經濟計量學模型透析

1974年5月2日J.Paelinck在荷蘭統計協會年會(Tilburg,蒂爾堡)大會致詞時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SpatialEconometrics)的名詞,關于空間經濟計量學的想法,他在1966年區域科學協會年會的報告中就已經出現了。

自從Paelinck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這個術語,Cliff和Ord(1973,1981)對空間自回歸模型的開拓性工作,發展出廣泛的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技術,使得經濟計量學建模中綜合空間因素變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對空間經濟計量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Anselin對空間經濟計量學的定義是:“在區域科學模型的統計分析中,研究由空間引起的各種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區域科學模型,指明確將區域、位置及空間交互影響綜合在模型中,并且它們的估計及確定也是基于參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時-空的)數據,數據可能來自于空間上的點,也可能是來自于某個區域,前者對應于經緯坐標,后者對應于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

國外近幾年空間經濟計量學得以迅速發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1)人們對于空間及空間交互影響的作用的重新認識。對空間的重新關注并不局限于經濟學,在其它社會科學中也得以反映。

(2)與地理對應的社會經濟大型數據庫的逐步實用性。在美國以及歐洲,官方統計部門提供的以區域和地區為統計單元的大型數據庫很容易得到,并且價格低廉。這些數據可以進行空前數量的截面或時空觀測分析,這時,空間(或時空)自相關可能成為標準而非一種特殊情況。

查看全文

空間經濟計量學研究論文

1974年5月2日J.Paelinck在荷蘭統計協會年會(Tilburg,蒂爾堡)大會致詞時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SpatialEconometrics)的名詞,關于空間經濟計量學的想法,他在1966年區域科學協會年會的報告中就已經出現了。

自從Paelinck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這個術語,Cliff和Ord(1973,1981)對空間自回歸模型的開拓性工作,發展出廣泛的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技術,使得經濟計量學建模中綜合空間因素變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對空間經濟計量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Anselin對空間經濟計量學的定義是:“在區域科學模型的統計分析中,研究由空間引起的各種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區域科學模型,指明確將區域、位置及空間交互影響綜合在模型中,并且它們的估計及確定也是基于參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時-空的)數據,數據可能來自于空間上的點,也可能是來自于某個區域,前者對應于經緯坐標,后者對應于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

國外近幾年空間經濟計量學得以迅速發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1)人們對于空間及空間交互影響的作用的重新認識。對空間的重新關注并不局限于經濟學,在其它社會科學中也得以反映。

(2)與地理對應的社會經濟大型數據庫的逐步實用性。在美國以及歐洲,官方統計部門提供的以區域和地區為統計單元的大型數據庫很容易得到,并且價格低廉。這些數據可以進行空前數量的截面或時空觀測分析,這時,空間(或時空)自相關可能成為標準而非一種特殊情況。

查看全文

空間經濟學現實體制以及發展途徑

由克魯格曼等人開創的空間經濟學旨在解釋空間中經濟活動的聚集現象和機制,作為將空間納入主流經濟學的重要嘗試,被稱為經濟學的“第四次以遞增收益和不完全競爭為特征的革命”,克魯格曼本人也借此貢獻榮膺200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然而這個被經濟學家視為“漂亮娃”的理論,在某些經濟地理學家眼中卻不過是“丑小鴨”,他們批評空間經濟學的非現實假設和數學模型,認為奉行的是實證主義范式,并不能有效揭示經濟空間中的現實機制。因此,圍繞著空間經濟學模型是否具有現實性存在著重大理論爭議。這涉及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空間經濟學利用非現實系統假設所揭示的聚集機制是否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現實機制?該問題集中反映了人們對空間經濟學理論模型系統的質疑,直接關系到空間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有效性。

本文力圖揭示空間經濟學理論模型的聚集機制的內在本質,指出它所揭示的聚集生成機制超越了非現實系統假設與數學模型的外在理論形式,其循環積累的正反饋機制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現實機制。因此,我們可以突破傳統經濟空間理論的靜態、機械的先驗論與構成論,從生成機制的動態過程中揭示出空間經濟學聚集的現實機制,從而給空間經濟學以一種新的發展路徑,進而展示空間經濟學真正的發展潛力與方向。

一、空間經濟學非現實假設與現實結論的爭議

1.非現實系統假設批判。地理學家批判空間經濟學實證主義的非現實系統假設。謝潑德指出,經濟學家將地理空間視為同質化的、一維的和牛頓力學的。1]152馬丁批評克魯格曼等人給空間理論研究穿上的數學化“主流”的緊身衣使空間經濟的發展中社會、文化和制度因素被忽視了,例如在空間集聚模型中有著重要表現的歷史和路徑依賴的概念。“歷史”并非指“真實”的歷史,即實際空間聚集并未伴隨著真實的和特殊背景的時間段演化,區位模型中的時間概念是抽象邏輯的或模擬的。同樣,“路徑依賴”也是簡化的模擬或解決序列,其程度和區域形式僅僅由區位模型中的特殊化的初始條件和參數決定,而非由技術、制度與社會演化中真實復雜的、地方化嵌入的及自發的社會一歷史過程所決定。桑雷認為空間經濟學在簡單的兩區域基礎模型發展到多區域經濟和引入農業運輸成本趨勢中始終存在非現實主義的缺陷,即使初始的非現實性條件后來發生了變化。

2.非現實系統假設與現實性結論。一些經濟哲學家認為,盡管對空間經濟學非現實性模型的指責在多種意義上是正確的,但是這些模型所展現的真實世界現象的核心可能是真實的(或近似為真實),故可得出現實性結論。他們認為,由于克魯格曼關注復雜性的易處理性,其系統模型自身要求簡化許多現實方面,侵犯了全局真理①;克魯格曼認可新古典經濟分析是一種有用的虛構,或者說是對有用的虛構的利用,盡管這些虛構在字面上是非真實的,侵犯了絕對真理標準②。系統地侵犯全局真理與絕對真理標準不可避免地產生某些“謬誤”。然而當謬誤是關于研究現象的非本質/非相關特征或是僅被暫時孤立的特征因而服務于對本質和相關特征的真理追求時,借助于這些謬誤空間經濟學能揭示復雜現象的本質。這些經濟哲學家同時注意到,克魯格曼將科學發現的目標視為在實用考慮的約束下追求相關方面的真理,隨著建模技術的發展,科學研究以識別真實世界現象的本質元素為目標。

查看全文

探索橋海經濟的空間經濟理論

一、核心-邊緣理論的實際分析

(一)核心-邊緣理論的理解

對發展中國家的的空間發展規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約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提出的核心-邊緣理論提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空間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經濟空間結構的變化可以劃分成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成熟階段和空間相對均衡階段,通過近年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字主要通過第四個階段,即空間相對均衡階段(后工業階段)來看待長三角區域經濟。在此階段中,核心區域對邊緣區域的擴散作用在前期的發展過程鋪墊下得以加強,由此發展的結果是邊緣區域產生出次中心,達到與核心區域原先的同等規模,基本上達到互相平衡的狀態。

(二)核心-邊緣理論的實際分析

在長三角區域經濟格局中,滬寧杭不僅是行政中心,而且是區域中最大的三個城市,上海的作用和地位逐年上升,而南京和杭州的地位在近年的外部和內部環境的作用下,發展地位受到消弱,長三角內部的三邊關系不均衡,影響到了長三角城市帶中其為重要支撐作用的“核心三角”難以在實際意義上形成。

二、長三角經濟區域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性體現

查看全文

財政行為空間經濟分析方法與體系構建

目前,我國正經歷區域發展不平衡日益擴大和由此引發的區域間結構性矛盾多發期。國家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充分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深化區域合作,推進區域良性互動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如何運用財政手段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難題,關鍵在于實現財政著力點的轉變,即由當前偏重于“逆風向行事”的宏觀調控,向逐步加大區域發展協調和空間經濟結構調整力度轉變。一方面,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可以通過財政直接作用于調控對象(個人、企業和區域),實現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調控。另一方面,財政行為會通過影響和改變微觀主體行為而產生商品、要素等的區域間流動,進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為通過有空間差別的財政行為選擇來優化經濟結構與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可能。在技術、知識與創新等第二天性(SecondNatureGeography)逐步取代自然資源稟賦等第一天性(FirstNatureGeography)成為經濟發展決定因素的條件下,如果能夠對財政行為的空間影響進行甄別與檢測,就可通過采取財政資源的空間配置策略來引導要素、商品的流動,進而優化經濟空間,獲得動態收益,提高區域經濟的長期增長速度。這不但可以通過要素的空間流動糾正要素空間上的錯誤配置,扭轉日益擴大的區域發展不均衡趨勢,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而且還可以實現經濟發展的短期調節與長期增長的有機結合。不同于利率、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對經濟影響的間接性和全域性,財政收支對經濟的影響往往是直接的和局域性的,它既與時間有關,更與空間高度相關。事實上,無論是建國以來一直沿用的城、鄉“二元”結構財政體制,還是1980年“分灶吃飯”體制下對廣東、江蘇和福建實行的不同于其他省區的包干政策,一系列財政經濟實踐均表明,我國政府一直奉行的是有空間差別的財政政策,但相關研究卻十分少見。因此,財政行為的空間經濟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需求。

一、基本問題

1、研究方法

財政行為的空間經濟分析就是要揭示財政行為、空間經濟結構演變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作用機制。缺少基于空間視角的財政行為分析工具,是當前公共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缺陷。一方面,基于無空間維度的菲利普斯曲線的宏觀財政調控將政府帶入了一個物價穩定與失業(增長)難以兼得的兩難選擇困境;另一方面,新古典經濟學基于宏觀視角的“乘數效應”理論與“擠出效應”理論僅能從總量上解釋財政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無法描述與檢驗財政的空間經濟優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特別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影響。因此,旨在研究政府財政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的空間財政理論與政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需求前景。盡管公共經濟學家們很早就有了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薩繆爾遜的公共物品理論、蒂布特的“以足投票”理論和布坎南的“俱樂部物品”理論等許多包含空間因素的財政理論,但他們并沒有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中發展能夠解釋財政行為的空間經濟影響的理論。這是因為盡管對區位選擇的關注具有悠久的歷史,但與“時間”變量不同,“空間”變量長期以來都未能成為新古典經濟學的主流。區位問題之所以一直以來都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盲點”,是因為空間經濟分析必先處理好規模收益遞增條件下的市場結構問題,這使得它成為新古典經濟學家熟悉的建模技術無法解決的“瓶頸”。正如克魯格曼所說,“在空間經濟分析中,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方法處理規模經濟和寡頭企業問題,事實上根本無從下手”[1]。因此,經濟理論的發展,更準確地,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創新與進步是空間財政理論產生的前提與基礎。自上世紀末把新古典經濟學忽視的空間概念重新引入至所謂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中以來,從空間角度討論政府財政行為的研究逐漸引起重視,盡管此類研究大多是將財政行為的空間影響作為一種能夠被觀測到的重要經濟現象來描述,而非系統理論,但因其分析所遵循的理論前提和使用的分析工具與新古典經濟學完全不同,得出了諸如財政收支對區域經濟聚集與擴散具有顯著影響等許多主流方法無法得出的結論,驗證了財政行為在相鄰區域間的溢出、政府間財政政策上的策略互動都會影響要素空間流動等許多主流方法下無法驗證的財政現象,因而表現出強大的解釋力與生命力。這種不同于所謂主流的空間經濟分析在方法上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區域經濟是“塊狀經濟”的假設,即通過改變新古典經濟學關于區域經濟是“平滑經濟”的假設,賦予經濟分析中關于要素流動不同的含義,使得區域經濟具有非線性和不連續特征下的多重均衡和黏性效應等特性,從而為描述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空間結構演變奠定了基礎;第二,基于規模收益遞增的D———S壟斷競爭模型,成功解決了描述要素空間聚集與擴散的技術難題,從而為討論包括財政在內的影響要素空間流動的各種因素成為可能;第三,以空間或區位為基礎變量的建模方法,使得空間經濟分析具備堅實的微觀經濟基礎,為分析財政行為是如何和怎樣改變個人和企業等微觀主體行為來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方法。

2、核心命題

空間財政理論的核心命題即為揭示財政行為的空間效應。以核心———邊緣模型為基礎的空間經濟理論主要是解釋經濟的空間聚集與擴散的內生作用機制,并發展出了描述這種內生作用機制的本地市場放大效應、價格指數效應和市場擁擠效應,以及循環累積因果機制等理論詮釋工具。其核心概念是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交易成本(運輸成本)和區位選擇。空間財政理論就是以上述空間分析工具和核心概念為理論基礎,從微觀角度研究、詮釋財政行為影響和改變經濟聚集與擴散趨勢及其內生作用機制。從現有公共經濟理論、最新研究成果及其財政實踐來看,財政行為,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財政行為對空間經濟分布產生了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運用財政手段促進經濟增長,既得到了現有理論的支持和經驗研究的檢驗,也是世界各國政府的普遍做法。二是對這些財政行為的大量最新實證檢驗結果顯示,財政在促進經濟增長過程的同時也會對相鄰區域的經濟發展產生空間聚集與外溢,且其受益范圍在空間上存在距離衰減。三是關于政府間競爭的研究表明,相互學習和模仿已經成為各國內部政府間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常態,且這種相互競爭中的“干中學”將導致政府間財政行為上的策略互動與趨同。這就是說,現有理論與經驗(實證)研究成果支持的財政行為空間效應有三類,即經濟增長的“局域拉動效應”、區域間外溢的“距離衰減效應”和政府間財政政策選擇上的“策略互動效應”。雖然關于稅收與公共支出等財政行為的作用已經成為近年來空間經濟理論新的拓展方向之一,但對上述財政行為三類空間效應的討論仍然十分零散,大多數研究還只是對財政行為效應某個方面的檢驗或驗證,更沒有形成嚴格遵循空間經濟分析規范、能夠涵蓋三大財政行為空間效應的理論分析框架。對于財政行為的三大效應是如何通過本地市場放大效應、價格指數效應與市場擁擠效應影響經濟空間聚集與擴散,更沒有得到科學描述。因此,構建空間財政理論框架是一個全新課題。

查看全文

經濟計量學模型研究論文

1974年5月2日J.Paelinck在荷蘭統計協會年會(Tilburg,蒂爾堡)大會致詞時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SpatialEconometrics)的名詞,關于空間經濟計量學的想法,他在1966年區域科學協會年會的報告中就已經出現了。

自從Paelinck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這個術語,Cliff和Ord(1973,1981)對空間自回歸模型的開拓性工作,發展出廣泛的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技術,使得經濟計量學建模中綜合空間因素變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對空間經濟計量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Anselin對空間經濟計量學的定義是:“在區域科學模型的統計分析中,研究由空間引起的各種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區域科學模型,指明確將區域、位置及空間交互影響綜合在模型中,并且它們的估計及確定也是基于參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時-空的)數據,數據可能來自于空間上的點,也可能是來自于某個區域,前者對應于經緯坐標,后者對應于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

國外近幾年空間經濟計量學得以迅速發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1)人們對于空間及空間交互影響的作用的重新認識。對空間的重新關注并不局限于經濟學,在其它社會科學中也得以反映。

(2)與地理對應的社會經濟大型數據庫的逐步實用性。在美國以及歐洲,官方統計部門提供的以區域和地區為統計單元的大型數據庫很容易得到,并且價格低廉。這些數據可以進行空前數量的截面或時空觀測分析,這時,空間(或時空)自相關可能成為標準而非一種特殊情況。

查看全文

經濟計量學模型研究論文

1974年5月2日J.Paelinck在荷蘭統計協會年會(Tilburg,蒂爾堡)大會致詞時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SpatialEconometrics)的名詞,關于空間經濟計量學的想法,他在1966年區域科學協會年會的報告中就已經出現了。

自從Paelinck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這個術語,Cliff和Ord(1973,1981)對空間自回歸模型的開拓性工作,發展出廣泛的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技術,使得經濟計量學建模中綜合空間因素變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對空間經濟計量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Anselin對空間經濟計量學的定義是:“在區域科學模型的統計分析中,研究由空間引起的各種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區域科學模型,指明確將區域、位置及空間交互影響綜合在模型中,并且它們的估計及確定也是基于參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時-空的)數據,數據可能來自于空間上的點,也可能是來自于某個區域,前者對應于經緯坐標,后者對應于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

國外近幾年空間經濟計量學得以迅速發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1)人們對于空間及空間交互影響的作用的重新認識。對空間的重新關注并不局限于經濟學,在其它社會科學中也得以反映。

(2)與地理對應的社會經濟大型數據庫的逐步實用性。在美國以及歐洲,官方統計部門提供的以區域和地區為統計單元的大型數據庫很容易得到,并且價格低廉。這些數據可以進行空前數量的截面或時空觀測分析,這時,空間(或時空)自相關可能成為標準而非一種特殊情況。

查看全文

經濟計量學模型研究論文

1974年5月2日J.Paelinck在荷蘭統計協會年會(Tilburg,蒂爾堡)大會致詞時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SpatialEconometrics)的名詞,關于空間經濟計量學的想法,他在1966年區域科學協會年會的報告中就已經出現了。

自從Paelinck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這個術語,Cliff和Ord(1973,1981)對空間自回歸模型的開拓性工作,發展出廣泛的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技術,使得經濟計量學建模中綜合空間因素變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對空間經濟計量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Anselin對空間經濟計量學的定義是:“在區域科學模型的統計分析中,研究由空間引起的各種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區域科學模型,指明確將區域、位置及空間交互影響綜合在模型中,并且它們的估計及確定也是基于參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時-空的)數據,數據可能來自于空間上的點,也可能是來自于某個區域,前者對應于經緯坐標,后者對應于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

國外近幾年空間經濟計量學得以迅速發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1)人們對于空間及空間交互影響的作用的重新認識。對空間的重新關注并不局限于經濟學,在其它社會科學中也得以反映。

(2)與地理對應的社會經濟大型數據庫的逐步實用性。在美國以及歐洲,官方統計部門提供的以區域和地區為統計單元的大型數據庫很容易得到,并且價格低廉。這些數據可以進行空前數量的截面或時空觀測分析,這時,空間(或時空)自相關可能成為標準而非一種特殊情況。

查看全文

旅游業經濟效應空間分析

1數據來源與處理

旅游業發展的經濟效應體現在諸多方面,如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調整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增加就業、轉變經濟結構及提升旅游業生產效率等。本文將基于湖南省地市旅游業空間差異特征與變化的分析,主要從調整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作用方面,分析旅游業空間經濟效應及差異特征。其中,旅游業規模相對差異及空間分布集中效應反映其內部差異的空間經濟效應;空間關聯效應反映鄰近地區旅游業對某地區經濟發展影響的外部效應。以湖南省各地(州、市)為分析樣本,利用2001―2010年各地區旅游業總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數據,對湖南省地市旅游業調整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效應進行分析。其中,旅游業總收入為國際旅游外匯收入與國內旅游收入之和。為使兩種旅游收入數據具有可加性,利用2001-2010年我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值對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進行換算,以使兩種旅游收入的計量單位相一致,據此計算出歷年各地市的旅游總收入。分析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湖南省統計局的《湖南省各市州統計公報》(2001-2010年)①。

2研究方法

2.1內部差異及其空間經濟效應的評價方法

2.1.1規模相對差異與空間集中性的測度對規模水平或計量單位不同的變量值,不能用標準差直接比較其規模差異程度,故在此用變異系數來測度規模相對差異。2.1.2內部差異空間經濟效應的評價已有研究認為,在動態上,旅游業區域差異的逐漸降低能起到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作用。但這一結論忽略了靜態上的考慮而值得進一步商榷,即在靜態上,如果旅游業的區域差異大于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則不計入旅游業的區域差異,總體經濟的區域差異將更趨平衡,故在該時點上旅游業的區域差異將起到擴大區域經濟差異的效應。例如:某時點上,假定旅游業的基尼系數為0.8,總體經濟的發展更具平衡性,其基尼系數為0.5,此時如果不計入旅游業來計算該年總體經濟的基尼系數,則該區域經濟的基尼系數將會小于0.5。當然,這種擴大效應的大小受旅游業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影響,當旅游業收入所占比例越低,則其擴大效應也將越小。基于此,在時間動態的比較上,旅游業區域差異的縮小,并不能表明旅游業發展必然具有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效應,這需要結合靜態分析的情況而定。即在靜態上,旅游業的區域差異大于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時,旅游業發展具擴大區域經濟差異的效應,而動態上旅游業內部差異系數的降低,只表明旅游業自身的區域差異在不斷縮小,但在調整區域經濟差異上卻具有空間擴大效應,且隨著其自身區域差異的縮小,這種擴大效應將不斷減弱;另一方面,靜態上具有縮小效應時,則動態上旅游業區域差異的降低表明了其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效應在不斷增強。

2.2外部關聯性的空間經濟效應測度

查看全文

空間計量經濟增長分析

摘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經濟體制變化后區域內經濟發展的作用顯現越來越明顯,區域經濟發展作用于空間經濟發展的效果越來越突出。引入拓展模型可知,空間位置能夠對區域內經濟體制發展產生相應作用,區域經濟類型受到空間位置的影響而產生變化。針對該問題引入空間計量經濟,為經濟管理提供科學化的分析模式,能夠從空間計量經濟視角出發為區域內經濟增長提供重要指導。為探討空間計量經濟視角下區域經濟的增長,首先對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進行闡述分析,進而探討基于空間計量經濟視角下的區域經濟增長特點,并對我國經濟區空間計量進行分析和橫向比較,以助于明確區域經濟增長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空間計量;經濟增長;區域經濟

傳統的針對空間單位區域經濟增長模式的分析,多采取橫截面數據處理辦法,依據相應的分析體系作系統分析研究,雖然具有相當的實效性,但往往存在相應的不足,尤其是空間經濟增長變化方面存在的不足造成對應內部個體經濟增長出現較大差異。所以,采取索洛-斯旺模型與空間計量模型的研究方式,就空間位置的問題作專門分析,明確其和區域內經濟增長的關系,兩者結合作對位處理,進而為空間計量經濟視角下的區域經濟增長特點以及主要區域的差異特點進行對比,以幫助區域經濟增長和國家經濟發展政策的調配和實施。

一、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概述

(一)經濟學模型。在空間計量經濟研究當中,多應用經濟學模型進行系統分析。經濟學模型當中結合空間信息與位置信息,構架空間權重矩陣,通過對相應數據信息的整合,明確其較強的表現力,將其作為空間位置關聯性研究的重要因素。一般在該模型研究之下,會通過距離標準和臨界標準作空間區域上的劃分。不同劃分方式之下,將假設距離設為基礎性研究信息,結合單位距離里的經緯數據,對研究對象和研究元素進行重點確定,為距離衡量提供相應的界定依據[1]。空間權重元素則在整體研究當中發揮相當的作用,尤其在空間臨界判斷當中,能夠作為主要的研究依據。經濟學模型主要有線性回歸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線性回歸模型在實際分析應用中使用較為普遍,相較于空間權重矩陣,其對于空間的依賴性相對較強,且模型當中使用的空間變量元素會出現相應變化,和外部環境的關聯性較大,也就導致其在使用當中容易出現相當的滯后性。如誤差項元素進入到模型當中,相應的變量均會受到影響,也就造成空間滯后項的產生,影響整體模型研究的實效性。空間誤差模型則是針對空間經濟分析中無法避免的誤差現象提出的對應經濟學模型。該模型能夠就數據分析當中的誤差風險進行對應處理,降低甚至避免誤差的產生。(二)不同模型的選擇。基于上述對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分類和特點研究,可知不同的模型特點和優勢各有不同,在區域空間經濟增長分析中,需要針對區域的具體特質,選擇對應的經濟學模型。引用的經濟學模型不同,源于多種現實原因。首先,在區域空間數據信息中存在著數據干擾的問題。當區域空間相互之間缺乏相應的聯系,空間計量經濟模型也就避免了誤差情況的發生。利用空間誤差模型,結合具體情況作針對性分析,提煉空間內的多樣信息,包括經濟數據和變化參數等,在進行詳細描述的前提下使得整體模型中的變化參數清晰,方便對經濟數據內容進行整合處理[2]。其次,區域特質不同,不同模型所產生的實際效用也不同。為確保數據描述的準確性,就應當盡可能實現數據描述后的數據反應假說作對應的經濟學處理,明確假說的實際狀況。通常,計量數據如假定其不被拒絕,那么計量數據所分析得出的結果為真,與經濟增長情況相符。否則,該空間權重矩陣模型在研究當中未能采用有效分析辦法,無法對區域內空間經濟增長提供真實呈現。在具體的模型選擇當中,應當利用特殊方式針對數據分析方法的混雜性,可選擇一種乃至兩種模型進行分析。現行回歸模型在實際使用中具有優先性,源于其在模型數據處理與經濟增長理論評估層面獲得更佳完成效果,準確性與可靠性均更突出。

二、基于空間計量經濟視角探討區域經濟增長特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