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儲蓄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8 16:04: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居民儲蓄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析居民儲蓄增長
摘要:目前的儲蓄高增長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消費和投資的增速緩慢、居民手持現金的逐步減少而引起,充分暴露出我國經濟架構的嚴重失衡。因此,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緩解儲蓄增長的勢頭,并積極引導儲蓄向投資轉化。
一、我國居民儲蓄存款高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我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但收入結構嚴重失衡
在1978年至2002年的24年間,我國GDP平均每年增長9.4%(扣除價格因素),如此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一個較穩定的快速增長。統計資料顯示,1978年至200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由343.3元增加到7703元,年均名義增長22.43%,實際增長6.68%,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2476元,年均名義增長18.53%,實際增長7.18%.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無疑為儲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然而必須看到,在收入正常增長的背后,也存在著收入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
1.城鄉居民收入的差異。有關數據顯示,到2002年末,占全國總人口39%的城鎮居民,擁有82.3%的儲蓄存款,城鎮居民人均儲蓄達到14241元;農村居民人均儲蓄只有1969元,只相當于城鎮居民的13.8%,我國儲蓄存款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分布極不均衡。
2.不同地區居民收入的差異。我國幅員遼闊,國民經濟呈現多層次、多元化發展態勢。經濟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以及經濟落后地區之間的收入差異非常明顯。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底,儲蓄存款最多的5個省份(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北京)占全國儲蓄存款的40%,而儲蓄存款最少的5個省份(西藏、青海、寧夏、海南和貴州)僅占全國儲蓄存款的2%.這說明,我國儲蓄存款在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之間的分布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分析利率與居民儲蓄的關聯
自1998年以來,提高消費需求以帶動經濟增長,成為政府部門及理論界議論的焦點。降息以抑制儲蓄、擠出消費的思路,形成一些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的重要原因。自1996年至1999年上半年以來,中央銀行已連續7次降息。降息幅度之大和頻率之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但降息的政策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居民儲蓄率依然很高,并有加速增長的趨勢。政策實踐對理論界提出了問題:我國居民儲蓄到底是否受利率的影響?為什么?在這種背景下,研究居民儲蓄的利率彈性問題,顯得十分現實和迫切。
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1978年以來居民儲蓄與利率關系的考察,分析利率對我國居民儲蓄的作用。
一、經典經濟理論對儲蓄利率彈性的見解
儲蓄利率彈性指利率變化對儲蓄變化的影響程度。我國經濟界對儲蓄和利率的關系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即“利多多儲,利少少儲,無利不儲,負利減儲”。這種說法與西方古典經濟學的觀點是一致的。
按照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利率對于儲蓄的作用是單一的、正方向的和十分有力的。所謂單一和正方向,是指利率對儲蓄的作用只有一個,即利率的提高可以刺激儲蓄、抑制消費;利率的降低則抑制儲蓄,刺激消費。
現代經濟理論對利率與儲蓄的作用的解釋與古典經濟學有很大不同。現代經濟理論提出,利率對儲蓄的作用可能是雙重的,既有正向作用,也有反向作用。正向作用同古典經濟學的解釋完全一樣,指利率的變化對儲蓄的作用方向一致;反向作用指利率的變化對儲蓄的影響完全相反,當利率提高時,儲蓄反而會下降。
深究居民儲蓄存款計量經濟
一、問題的提出
1978年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居民儲蓄也出現高速增長的態勢。進入90年代以后,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始終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這對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有著有利的一面,但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所以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刺激國內消費和投資需求,分流儲蓄,但是居民儲蓄依然持續增加。由于居民的儲蓄存款直接影響著居民的消費行為,影響著貨幣的供給量,進而間接影響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宏觀調控的力度和效果。因此,對我國居民存款儲蓄問題的深入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有助于認清現狀,做出合理的決策。
二、變量的選取及分析
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時期,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因而,要分析各種因素對居民儲蓄行為的影響,必須立足于我國的國情。1998年后,我國經濟運行進入了一種新的體制約束狀態,出現了明顯的供給過剩,需求對經濟增長的約束與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投資、消費膨脹的內在動力明顯不足;同時,由于我國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市場經濟發育不成熟,市場體制的控制力還有限,從而不能形成一種有效地傳導機制。市場化改革對人們的經濟行為、心理行為帶來了很大影響,銀行開始考慮貸款風險,投資者開始考慮投資回報,而消費者也開始考慮最佳的消費時機和預期收入。
這說明,我們的微觀經濟層面已生長出一種內在的約束機制,然而社會各個方面對這些積極的因素還很不適應,微觀主體內在約束機制較強與宏觀經濟市場傳導機制不暢之間的矛盾,導致了投資行為受阻、消費行為審慎和儲蓄持續穩定增長。當前影響我國居民儲蓄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居民對社會經濟形勢的預期、可選擇的投資渠道、信貸消費的發展、利率因素的影響、“假性”存款的影響、消費領域的信用等級、高收入階層消費狀況、就業形勢壓力、體制改革、居民收入水平等。
筆者綜合考慮,選取一部分變量進行研究,而且為了方便查找數據,只建立我國城鎮居民儲蓄存款模型進行研究,選用當年的收入增長率來考察收入因數對儲蓄率的影響。用城鎮居民的鍺蓄率作為被解釋變量。另外還選取了我國1981年到2009年各年的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一年期儲蓄利率和通貨膨脹率作為解釋變量。
論居民儲蓄資金宏觀配置
在我國經濟生活中,一段時間來資金領域里出現的種種矛盾被歸結為社會資金宏觀配置格局框架里的問題,包括經常有所討論的居民部門收入份額問題、財政比重問題、銀行不良資產問題、直接金融發展問題、國有企業效率問題等等。除了從各部門自身的角度解決矛盾或克服困難以外,從全局的角度觀察、理解和解決問題是目前所急需的思路。本文在對國內相關研究成果總結的基礎上,嘗試為此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思路、方法和政策建議。
全文有兩條線索。其一,按照對“資金配置”概念的創新見解,剖析目前我國的資金宏觀配置格局,重點研究資金融通渠道的效率及其相互之間的比較;其二,運用綜合平衡理論工具,主要是采用居民儲蓄視角來解析轉軌時期的新的問題,并且在將綜合平衡觀念作為思想背景的情況下通過對資金配置問題的研究深化、細化綜合平衡理論。
相應的,本文的理論創新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從性質和數量上區分收入分配格局與資金配置格局,從而帶來整個分析框架的變化;其二,改為以財政、金融部門為資金平衡研究切入口的傳統作法,根據經濟生活的現實情況,以居民儲蓄為創新視角,作為研究資金配置問題和深化綜合平衡理論的切入口;其三,通過各種有創新色彩的指標,研究并比較了我國間接金融、直接金融和財政部門的資金融通效率問題,由此得出一些有意義的結論。
論文的導言部分從全社會資金的內涵和外延、對當前資金狀況的判斷和原因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宏觀管理的理論基礎和方法幾個方面比較系統的總結了集中于1995—1996年出現的相關研究成果,重點指出這些研究在概念從而統計口徑的設計上、在研究起點和研究方法的選擇上存在的不足之處。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問題是對“資源配置”概念的理解。雖然已有研究一般可以把握資金配置在概念上的資源配置屬性,但在對資金配置進行解析的時候,卻基本以收入分配格局代替資金配置格局,而忽視了資金融通對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作用。這使本文找到了第一個突破口的可能位置。
第1章按照導言部分提供的線索,重點討論全社會資金的概念,宏觀資金配置的概念,并且在此基礎上理清了可支配收入格局和資金配置格局以及兩者之間性質上和數量上的差別,指出在目前宏觀資金配置格局的狀況下存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似乎與已有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本文對宏觀資金配置的定義為:宏觀資金配置是資源配置層面上的概念,如果將投資主體分為政府、居民、企業、金融、國外五個部門,那么宏觀資金配置格局就是指通過收入分配與資金融通活動形成的可用于消費與投資的資金在這五個部門的分配(一種比例關系)與使用。很明顯,這個概念是不同于收入分配格局的,無論是最終分配格局或可支配收入格局,關鍵的差異是是否疊加了資金融通行為。概括地說,宏觀資金配置格局與收入分配格局和可支配收入格局、資金融通有關。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等式示意如下:
我國居民儲蓄存款變化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對1999-2004年間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發現,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貨膨脹率以及通貨膨脹預期造成實際利率的變化,居民消費支出、房地產投資、金融投資收益及渠道的變化對儲蓄存款的增長產生了重要影響;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上調存款利率調控宏觀經濟等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居民儲蓄存款;影響因素
居民儲蓄存款增長情況的變化
2004年第3季度末,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15458.7億元,增加額從2003年第3季度以來出現了連續下降的勢頭(2004年第1季度除外),由2003年第3季度的3214.03億元持續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666.27億元;同比增長率也由2003年第3季度的19.22%連續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4.44%。中國人民銀行在2004年10月公布上調存款利率,雖然居民儲蓄存款增加額和同比增長率在2004年第4季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如果這種勢頭繼續保持下去,2004年將是維系了近10年高速增長的居民儲蓄的拐點。本文利用了1999年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的季度數據,對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做深入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居民儲蓄-[飛諾網]
通過分析發現: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增加額和儲蓄率表現出幾乎完全一致的走勢,即1999年第3季度至2002年第2季度一直穩定上升,2002年第3季度略有下降后又恢復上升,2003年3季度2004年第3季度以較大速度下滑;各年1季度數據相比較,儲蓄存款增加額和儲蓄率從2000年至2004年均穩步上升。根據儲蓄率的定義(儲蓄率等于儲蓄存款增加額與可支配總收入的比),當收入不變時,儲蓄率隨儲蓄存款增加額的變化而變化,即兩者同步變化并表現出一致的走勢;但實際情況是,我國居民收入是不斷提高的,只有當存款增加額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時,儲蓄率才會表現出與儲蓄存款增加額一致的走勢,所以我國居民的平均儲蓄傾向是不斷上升的。每年1季度的儲蓄率遠大于其他3個季度,這進一步驗證了上述觀點: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增加額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平均儲蓄傾向是不斷上升的。這一期間,1998年12月、1999年6月和2002年2月,三次降低存款利率,但上述兩個指標并沒有因利率下調而下降;相反,2004年10月上調利率時,兩個指標均大幅度上漲。這一反差說明我國居民存款對名義利率下調的利率彈性小,而對名義利率上調的彈性大,即我國居民儲蓄意愿非常強烈。綜上所述,收入是影響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儲蓄存款增長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養老保險改革對城鎮居民儲蓄的影響論文
摘要: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是養老保險籌資的兩種基本模式,我國目前正在推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統賬結合制,在本質上是部分基金積累制。現收現付制可以實現養老金的代際轉移,在支付規模小、人口負擔較輕的情況下這種養老制度具有可行性,而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下,此制度受到嚴重挑戰,于是各國養老金制度紛紛向基金積累制過渡。本文通過實證的方法分析現收現付制與統賬結合制對中國城鎮居民儲蓄的影響,結果顯示統賬結合制會使儲蓄減少25%,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養老金制度變遷過程中轉軌成本的消化會對城鎮居民儲蓄產生負作用。
關鍵詞:現收現付制;基金積累制;統賬結合制;儲蓄;養老保險
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是養老保險籌資的兩種基本模式。現收現付制的理論依據是代際轉移理論,該理論認為:一代人的社會保障待遇(主要指養老金)可以由同時期正在工作的下一代人繳費支付,即用在職勞動者的供款以支付退休人員在老年期的待遇,社會保障可以實現橫向平衡。這種制度在實行初期因支出規模小而負擔較輕,但隨后通常會因人口老齡化和人均壽命延長而負擔較重。完全基金積累制的理論依據是個人收入縱向平衡理論,該理論認為:勞動者退休后享受社會保障待遇所需費用總和可與其工作時投保形成的基金積累總和保持平衡。在操作上,通過設立個人賬戶,記錄其繳費及基金收益,勞動者必須按工資的一定比例按時向自己的個人賬戶存錢并獲取基金收益,實質上是一種強制儲蓄。如果不考慮政府補助,與個人儲蓄沒有差別,其特點是強調長期平衡,不受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影響,能形成基金積累。智利是率先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保險籌資模式與人口老齡化的關系成為經濟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內外比較流行的觀點是:現收現付制度容易受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影響,在一個趨于老齡化的社會里,現收現付制會出現支付危機,而基金制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根據國際慣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社會被稱為老齡社會或老年型人口國家。中國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為0.88億,已達到總人口比例的7%。根據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研究預測,2000年至2028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從不足1億增加到超過2億。2028年至2038年將迎來人口老齡化的高峰期,在這10年間,65歲及以上人口將由2億增加到超過3億。人口老齡化的快速到來,以及未富先老的現實,使得我國“先天積累不足”的養老支付系統面臨危機,在這一背景下,許多經濟學家主張放棄現收現付制而轉向基金積累制。在國際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浪潮中,1997年我國確定的養老保險模式為“統賬結合”的混合模式,該模式規定城鎮企業和職工共同的養老金繳納應占職工工資總額的28%,其中的11%進入個人賬戶,用于在職職工養老金的積累;17%進行代際轉移,用于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的統籌支付,該體制實質上就是部分基金積累制。
在中國養老金制度改革的研究上,學者多集中于養老金制度及政策研究,對養老金的經濟影響的定量研究屈指可數,具體到社會保障對居民儲蓄影響的實證分析更是鳳毛麟角。
一、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歷程
從1984年開始,廣東、江蘇、遼寧、四川等省的部分市縣開始試行退休費用社會統籌,突破了“單位保險”的圍欄,養老保險的社會性得以恢復。1986年勞動合同制工人按本人標準工資的3%繳納養老保險費,這是中國社會保險史上第一次建立個人繳費制度,由此改變了養老保險完全由企業和國家負擔的慣例。1991年,國務院頒布《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作出了較為原則性的規定,明確了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費用由國家、企業和職工三方負擔的原則,職工個人繳費確定為本人工資的3%。1995年,國務院了《關于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這是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并構建新的養老保險制度框架的標志,明確提出了個人賬戶與社會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模式。1997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統一了全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根據這個“決定”,職工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由職工工資的11%構成,其中8%由職工個人繳費(4%起步,每兩年提高1個百分點,逐步到位),3%由企業繳費劃入。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構成。基礎養老金由統籌賬戶支付,相當于職工退休時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20%,以后繳費每滿一年增加一定比例的基礎養老金,總體水平控制在30%左右,個人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積累額除以退休職工平均余命月數(120)。此外,養老金將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職工工資的增長進行調節。在制度設計上,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賬戶是彼此獨立的,分別支付不同的養老金。然而,實際的運行卻并非如此,在基金緊張的情況下,統籌基金可以向個人賬戶透支,由此造成了個人賬戶“空賬”運行,職工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證。針對這種情況,從2001年開始在遼寧進行試點,推行分賬運行。2005年12月頒布《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規定:從2006年1月1日起,個人賬戶的規模統一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單位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準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職工退休時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本人退休年齡、利息等因素確定。與1997年的《決定》比較,便可發現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計發辦法有了實質的變化,即由原來的固定除數120變為了可變的“計發月數”。這意味著提前退休必然導致月養老金的減少。
關于利率與我國居民儲蓄關系的探討
自1998年以來,提高消費需求以帶動經濟增長,成為政府部門及理論界議論的焦點。降息以抑制儲蓄、擠出消費的思路,形成一些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的重要原因。自1996年至1999年上半年以來,中央銀行已連續7次降息。降息幅度之大和頻率之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但降息的政策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居民儲蓄率依然很高,并有加速增長的趨勢。政策實踐對理論界提出了問題:我國居民儲蓄到底是否受利率的影響?為什么?在這種背景下,研究居民儲蓄的利率彈性問題,顯得十分現實和迫切。
本文試圖通過對我國1978年以來居民儲蓄與利率關系的考察,分析利率對我國居民儲蓄的作用。
一、經典經濟理論對儲蓄利率彈性的見解
儲蓄利率彈性指利率變化對儲蓄變化的影響程度。我國經濟界對儲蓄和利率的關系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即“利多多儲,利少少儲,無利不儲,負利減儲”。這種說法與西方古典經濟學的觀點是一致的。
按照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利率對于儲蓄的作用是單一的、正方向的和十分有力的。所謂單一和正方向,是指利率對儲蓄的作用只有一個,即利率的提高可以刺激儲蓄、抑制消費;利率的降低則抑制儲蓄,刺激消費。
現代經濟理論對利率與儲蓄的作用的解釋與古典經濟學有很大不同。現代經濟理論提出,利率對儲蓄的作用可能是雙重的,既有正向作用,也有反向作用。正向作用同古典經濟學的解釋完全一樣,指利率的變化對儲蓄的作用方向一致;反向作用指利率的變化對儲蓄的影響完全相反,當利率提高時,儲蓄反而會下降。
我區居民儲蓄存款攀升現象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區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區的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也產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高增長。到2004年末首次突破了200億元,此后在保持原有增勢的基礎上表現得更為“突飛猛進”,至2006年6月,更是達到了297.3億元,在兩年半的時間里增加了97億元之多。那是什么原因使我區的居民儲蓄存款不斷攀升呢?本文將對這一情況作簡要分析。
一、五年來居民儲蓄存款現狀
(一)總體規模日益壯大
按照戶籍人口計算,2002年,全區金融機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50.2億元,人均儲蓄余額為3.0萬元;此后一路飚升:2003年為3.9萬元/人、2004年為4.4萬元/人,2005年為5.1萬元/人,到今年上半年人均儲蓄余額上升至5.6萬元/人。
(二)儲蓄結構變化明顯
居民儲蓄存款高成長的另一個突出表現是定期儲蓄存款的居高不下。雖然近年來儲蓄利率較低,國家又征收利息稅,但是仍未能讓居民的“儲蓄熱情”減退,定期儲蓄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從2002年至今年上半年,比重始終保持在70%以上,其中2002年達到最高值78.6%,2005年跌至70.8%,到今年上半年又回升至73.1%。
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分析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經歷了幾個重要的增減階段。現階段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總量較大,增長速度較快,居民儲蓄意愿仍然較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費,利率,金融環境等是影響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重要因素。分流儲蓄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經濟的一種必然。
【關鍵詞】居民儲蓄存款利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儲蓄分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我國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儲蓄存款量也不斷的增加。在改革開放以來近30年中,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經歷了幾個顯著的增長階段。(1)改革開放近十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30%以上,這一階段是增長最快的時期。(2)1989—1996年,進入第二個增長高峰期,存款余額年增長率達31.6%。(3)1998—2000年,增長率開始一路下滑,甚至出現了負值,其主要原因是股市火爆促進了儲蓄的分流,更多的資金從銀行流入了股市。(4)2003—2006年,居民儲蓄存款沖破了幾個大關:03年9月首破10萬億元,05年超過了14萬億元,06年2月,12月份分別突破15萬億元和16萬億元。
一、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現階段的特征
近年來,我國居民儲蓄存款每年都在以較大的比率增長,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一)居民儲蓄意愿繼續增高,但是居民儲蓄動機有所變化
我國居民儲蓄存款情況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對1999-2004年間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發現,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貨膨脹率以及通貨膨脹預期造成實際利率的變化,居民消費支出、房地產投資、金融投資收益及渠道的變化對儲蓄存款的增長產生了重要影響;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上調存款利率調控宏觀經濟等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居民儲蓄存款;影響因素
居民儲蓄存款增長情況的變化
2004年第3季度末,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15458.7億元,增加額從2003年第3季度以來出現了連續下降的勢頭(2004年第1季度除外),由2003年第3季度的3214.03億元持續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666.27億元;同比增長率也由2003年第3季度的19.22%連續下降到2004年第3季度的14.44%。中國人民銀行在2004年10月公布上調存款利率,雖然居民儲蓄存款增加額和同比增長率在2004年第4季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如果這種勢頭繼續保持下去,2004年將是維系了近10年高速增長的居民儲蓄的拐點。本文利用了1999年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的季度數據,對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做深入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居民儲蓄-[飛諾網]
通過分析發現: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增加額和儲蓄率表現出幾乎完全一致的走勢,即1999年第3季度至2002年第2季度一直穩定上升,2002年第3季度略有下降后又恢復上升,2003年3季度2004年第3季度以較大速度下滑;各年1季度數據相比較,儲蓄存款增加額和儲蓄率從2000年至2004年均穩步上升。根據儲蓄率的定義(儲蓄率等于儲蓄存款增加額與可支配總收入的比),當收入不變時,儲蓄率隨儲蓄存款增加額的變化而變化,即兩者同步變化并表現出一致的走勢;但實際情況是,我國居民收入是不斷提高的,只有當存款增加額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時,儲蓄率才會表現出與儲蓄存款增加額一致的走勢,所以我國居民的平均儲蓄傾向是不斷上升的。每年1季度的儲蓄率遠大于其他3個季度,這進一步驗證了上述觀點: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增加額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平均儲蓄傾向是不斷上升的。這一期間,1998年12月、1999年6月和2002年2月,三次降低存款利率,但上述兩個指標并沒有因利率下調而下降;相反,2004年10月上調利率時,兩個指標均大幅度上漲。這一反差說明我國居民存款對名義利率下調的利率彈性小,而對名義利率上調的彈性大,即我國居民儲蓄意愿非常強烈。綜上所述,收入是影響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儲蓄存款增長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