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3 03:34: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基礎醫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論文

【摘要】由于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單一性,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互聯網技術建設網絡教學信息平臺顯得很有必要。文中以實驗教學的角度,分析了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信息技術的應用。

【關鍵詞】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信息技術應用

“基礎醫學”源于“實驗醫學”,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19世紀以來,醫學實驗為人體發育過程的生理學現象和各種疾病的發病機理提供了可靠的、更為直觀的依據?;A醫學所涉及的課程體系龐大,基礎醫學實驗更加為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等應用醫學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1]。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是基礎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課時數及師資力量有限的條件下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就業競爭力,為此我們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實驗教學及自身綜合能力提升中的促進作用。

1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開展網絡教學的必要性

醫學教育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基礎醫學實驗。現代科學的實驗教學模式使教學變得更加直觀,內容豐富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傳統單一的實驗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們的理論學習和實驗技能的掌握,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具體原因如下:第一,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主要是學生按照老師授課內容進行實驗操作,不利于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和發散性思維的發展。第二,單一的實驗教學體系過于重視實驗的結果,忽視了實驗本身的探索性和應用性;過于重視用實驗去驗證課本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由于基礎醫學課程內容復雜、繁多,學時數少,只能壓縮減少實驗課的內容和課時量,出現了實驗教學互動不足,不利于學生掌握實驗原理和操作要點。最后,課堂教學隨著下課而結束,在課后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就無法及時有效解決。

2現代信息化技術網絡教學的優點

查看全文

基礎醫學教育載文情況分析

摘要:為總結《基礎醫學教育》出版現狀,進一步研究融媒體條件下《基礎基學教育》出版策略和思路,對《基礎醫學教育》2020年刊登的287篇論文進行統計。文章運用Excel表格統計了各欄目載文量,基金資助情況,第一作者單位、地區、學歷和職稱等指標,并對這些指標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本刊的辦刊理念,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基礎醫學教育;期刊;文獻計量學

《基礎醫學教育》是反映我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領域研究動態的專門學術刊物。其辦刊宗旨是為我國從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教師、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學術交流平臺,促進我國在基礎醫學教學實踐改革、管理政策和理論探討方面的發展。本刊的主要欄目有教學改革與教學法研究、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現代教育技術、留學生教育與雙語教學、醫學人文與素質教育、教育理論與管理等。2020年,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也發生了改變,為了解和總結《基礎醫學教育》的載文情況,為期刊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現將2020年度《基礎醫學教育》的載文情況進行統計,并與2016年的統計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選取《基礎醫學教育》2020年第22卷1-12期發表的287篇論文為研究對象,將所有論文按照欄目,基金項目類型、數量,第一作者單位、地區、學歷、職稱等信息逐項錄入Excel表格,建立數據庫,對所得數據進行分類、篩選、求和、匯總等處理,對最終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查看全文

基礎醫學教學病例討論實踐分析

1研究對象

課題組以2012、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培養對象,在基礎醫學教學中,進行了“病例討論式”教學。在病例的選擇上,我們突出學科融合,如心血管系統中,我們以高血壓、心絞痛、心衰、心律失常等疾病為基礎;消化系統中我們以胃潰瘍、膽囊炎、肝硬化等疾病為基礎;感官系統中,我們以青光眼、白內障等疾病為基礎,將個系統器官的解剖學特點、生理學功能、病理學改變、疾病的藥物治療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前后聯系的綜合病例,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更好地聯系起來。

2研究過程

教學過程通過布置討論內容、開放實驗室、查閱文獻、小組討論、歸納總結等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步為“小組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為10人/組,設組長2名,上課前一周,將病例提供給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資料查閱,內容包括限制性和非限制性,限制性內容為教學大綱要求的重難點內容;非限制性內容為擴展的知識鏈接等。第二步為“小組內部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交換意見,達成組內共識,各小組將自己擬定的討論方案提交教師修改審核,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指導答疑。第三步為“小組課堂發言”:課上教學中,教師先提出病例和問題,每個病例選擇一組的同學進行發言,每組由1~2名學生代表該組進行討論結果并陳述理由,每次課選用不同的學生,使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學生講述結束后教師進行課堂提問,各小組相互討論,提出不同的結果并說明原因,教師也可以適當提出疑問進行引導。第四步為“教師點評”:教師全程做好記錄,對各小組提出的問題進行逐一分析利弊,進行補充、講評和總結。

3教學效果評價

經過教學實踐、單元測驗、問卷調查及意見反饋,學生對此種教學方法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單元測驗結果顯示,采用病例討論式教學的單元成績明顯高于傳統授課的單元。問卷調查顯示,85%以上的學生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太死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對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缺乏,病例討論式教學以問題為基礎,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該教學將實踐與理論有機結合起來,是非常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查看全文

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改革實踐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開展整合醫學理念下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改革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對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開展的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改革的效果進行評價。結果問卷調查顯示,學生更喜歡改革后的教學安排,對課程改革可以更好地提高臨床思維等能力肯定度均>90%。結論整合醫學理念下的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改革可提高學生認識和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整合醫學;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改革

21世紀醫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醫學模式轉變,形成了一系列新思維、新模式、新的醫學觀[1]。在眾多的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模式中,整合模式毋庸置疑成為改革的主流方向。由于基礎醫學多以基因、生物大分子等作為研究對象,以揭示生命奧秘為主要任務,對人的整體認識缺乏[2]。而醫學臨床實踐中要求醫生具有以患者為中心的動態性、全方位的理念,因此整合理念是醫學發展的必由之路[3]。“以器官系統為基礎”(Organ-Systems-BasedCurriculum,OSBC)的醫學整合課程教學模式在20世紀中期首次提出,并于1993年在英國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中得到廣大專家的推崇,被認為是20世紀醫學教育改革的里程碑,標志著全世界大多數醫學院校都開始改變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模式,進入課程整合模式改革[4-5]。醫學課程整合方式主要有基礎醫學學科間的課程整合、基礎醫學學科與臨床醫學學科間的課程整合、臨床醫學學科間的課程整合等。其中基礎與臨床整合強調學生早期接觸臨床訓練,進行臨床前技能學習,有利于促進基礎向臨床轉化,加強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知識的滲透和融合,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這不僅符合整合醫學的理念,也是現代醫學教育的要求。醫學基礎實驗教學是醫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整合課程教學改革對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傳統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多依附于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藥理學等單一學科,基于各學科知識系統性和完整性基礎之上,設計教學內容和技能培訓。這種“學科式”、完全“分段式”教學的模式導致基礎醫學與臨床實踐脫節,因此傳統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已不能滿足培養具有較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醫學人才的需求[6-7]。如何在醫學實驗教學中更好地進行課程整合需要進行更多探索。基于對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整合改革的探索,從完善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出發,我校于2015年1月起在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1~6班開展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整合改革。將機能實驗學和病理學綜合性實驗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改革,在原有綜合性實驗教學和PBL教學基礎上進一步與臨床內容進行整合。旨在探索整理臨床教學內容的醫學基礎實驗,是否能為學生提供更加系統和清晰的知識結構框架,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銜接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提高教學質量。

1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整合改革的實施

1.1醫學機能實驗學整合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在原來開設機能實驗學綜合性實驗教學內容中的“呼吸運動調節•呼吸衰竭”“動脈血壓調節•失血性休克”“血壓測定•心音聽診”“膽堿酯酶抑制劑LD50測定”的4個動物實驗項目與臨床教學實驗中心的多功能模擬教具銜接,在實驗中完成正常生理現象的觀察→制備實驗動物病理模型→通過動物實驗觀察藥物的治療作用→人體模擬實驗→分析作用原理的全過程。并在人體機能實驗中開展了動脈血壓測定、ABO血型測定、心電圖的描記、心音聽診等內容,讓學生盡早接觸臨床。具體實施過程以“膽堿酯酶抑制劑LD50測定”實驗為例,學生首先進行動物實驗,完成對藥物LD50值的測定,同時觀察藥物對動物的影響,然后到臨床實驗教學中心進行模擬教具實驗,通過觀察仿真模擬人的表現直觀地學習藥物對人體的作用。1.2病理學實驗課整合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病理學實驗課教學改革利用正常教學中的大體標本、病理切片,結合相應疾病的癥狀、體征、影像學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等臨床資料,將多個知識點都與相應的臨床疾病關聯。如在血循環障礙、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實驗教學內容中加入臨床案例,讓學生開展臨床病理討論。具體實施過程,如講述血循環障礙實驗內容時,結合一名肺動脈血栓患者的病例,從患者病史、臨床表現、體征、臨床診斷、實驗室檢查到最終患者死亡的尸檢解剖記錄進行闡述,引導學生思考患者的臨床診斷、診斷依據、病變特點及各種病變之間的聯系、臨床病理聯系以及患者的死亡原因。

2基礎醫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效果評價

查看全文

基礎醫學課程改革思考

1國外醫學教育模式

1.1北美和英聯邦國家的醫學教育模式

北美和澳大利亞的醫學教育是西方醫學教育的典型代表,是一種比較成功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以哈醫大教師學習的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圣迭戈分校、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和悉尼大學為例,教育模式分北美醫學教育MD(doctorofmedicine)模式、英聯邦國家醫學教育MBBS(medicinebachelorandba-clelorofsurgery)模式。美國作為世界醫學教育中心,實行本科后醫學精英教育的體制,在整個醫學教育過程將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貫穿始終,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美國高等醫學教育以本科生為起點,學制4年。英國高等醫學教育以中學畢業生為起點,學制為5年,畢業后經過1年實習期后方具有行醫資格。澳大利亞的醫學教育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加強醫學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和醫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近年澳大利亞也開始由傳統的MBBS模式向MD模式轉變,其轉變的思路與策略值得借鑒。北美醫學教育體系非常完善,教學方式、方法十分先進,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于1969年首次提出了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推動了新一輪的醫學教育改革。美國醫學院校的PBL教學始于1979年新墨西哥大學醫學院,第一個完全采用PBL教學的美國醫學院校是1982年新建的摩斯大學醫學院,目前美國已有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100所醫學院校采用PBL教學[1]。其中哈佛大學作為世界一流大學,扮演了全球教育教學改革風潮的引領者。哈佛大學醫學院開展的“新途徑(newpathways)”項目,對世界醫學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以課程重整為核心,將傳統醫學教育課程的有關知識重新組合成課程群[2]。一方面針對醫學教育特點和培養目標要求,希望將導師制和學生科研項目整合到課程中;另外一方面對課堂教學的醫學課程進行了重新整合,既橫向將基礎醫學各門課程進行整合,又強調基礎醫學與臨床實踐縱向整合。這種醫學教學方式包含兩個突出特點:實現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的融會貫通;導師制引入醫學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研究的能力[3]。與哈佛大學一樣,當前美國頂尖醫學院校正在紛紛進行以課程重整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改革。

1.2日本醫學教育模式

近年來,日本各醫學院校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日本醫學生經過6年本科醫學教育畢業后通過全國醫生執照考試,再經過2-3年的研修醫培訓,可以獲得執業醫師執照,并在全國范圍內通用[4]。日本醫學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同樣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以基礎醫學院日語醫學班學生參觀的日本新澙大學醫學部為例,學生7人左右組成學習小組,每次授課前先由指導教師發給每個小組共同的病例,學生圍繞病例中的問題自學,并進行小組討論?;A醫學院教師參觀學習的東京女子醫科大學1990年就采用了這種教學方法,還有2所醫學院于1995年開始實施PBL課程。據文獻報道,2001年全國已經有39所學校采用了PBL教學[5]。另外,在新澙大學醫學部,教師在教學過程更多采用自制講義、幻燈。學生課堂筆記認真詳實。教師之間在工作中更多切磋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

1.3俄羅斯醫學教育模式

查看全文

基礎醫學教學改革探討

一、地方醫學院?!敖田L、學風”現狀及原因分析

1.教風方面的調查結果。我們對全院正在學習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在校本科大學生,按學院、專業和年級進行分層抽樣,共6個學院、10個專業的在校本科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457份,收回率為91.4%。調查以二、三年級學生為主,二年級學生占56.13%,三年級學生占43.79%。其中男生占45.7%,女生占54.3%。調查形式以問卷調查為主,同時,筆者通過訪談,深入學生所在學院了解情況等方式對調查的深度和廣度進行了擴展。70.2%以上的學生對基礎醫學院授課老師的職業道德和授課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都較滿意。37.2%的學生喜歡活潑的教學風格。33.9%的學生提出教師在授課時散漫、隨意,重點不突出等問題,29.1%的學生提出一些老師在對上課遲到、早退及違犯課堂紀律的同學置之不理,有的教師知識不牢固。并對以上問題提出了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2.學風方面的調查結果。學風是一所學校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原則的重要體現。學風建設是高校教學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關鍵,也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永恒主題,優良的學風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調查內容與結果是: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經常去圖書館和教室自習的學生,選占68.6%;平均每天課余自學時間,1~2小時以上的占44.6%;2~3小時的占38.7%;不督促,能主動學習的占52.1%。對外語和計算機課程考試的認識是:38.5%的同學對待外語四、六級考試及計算機考試的態度是為了找份好工作;13.2%的同學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他們對以后就業的形式不是很樂觀。72.1%的同學認為考試不應該作弊。有極少部分同學認為這是整個社會的現象。

二、改進教風、學風的策略與途徑

好的教風能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針對學校目前教風中出現的問題,筆者談一下加強教風建設的途徑。

1.加強教風建設實效性的對策。(1)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斷地運用新科技為教學服務,通過多媒體技術、現代信息技術以及雙語教學等途徑,把學科發展的前沿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以學生為中心,知識、能力、素質“三全”的育人觀貫穿于授課過程中,充分展示我校教師的教學水平。(2)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水平,以優良教風促進學風建設。實行班級“導師制”。聘請有科研經驗的博士、副教授職稱的任課教師老師擔任班級導師,與各班學生實行導師制,充分發揮班主任和本科生導師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學風建設中的作用。要求“班導師”做到以高尚的道德品質感染學生,以良好的教師形象影響學生,以精湛的科研技能帶動學生,以淵博的知識激勵學生。(3)積極組織各項教學活動,總結優秀的教學方法。積極組織青年教師開展基本功大賽;多媒體、微課比賽活動;優秀教案講稿評選;教學質量優秀評選;優秀實驗員評比等活動,激發廣大教師努力從教的積極性,營造良好教風氛圍。不斷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我們總結出的教學方法:以“對話式教學”引導學生、以“延伸、啟發式教學”打動學生、以“快樂式教學”愉悅學生、以“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以“方法式教學”武裝學生,通過這些教學方法的推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基礎課程變得生動。

查看全文

基礎醫學PBL教學研討

1PBL教學法與醫學教育

醫學是一門研究人體的科學,醫學知識本是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醫學各科課程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只不過長期以來為了教與學的需要而將其分為若干學科,各學科教學基于其目標的同質性、內容的交叉性及方法的相似性等,產生了1+1>2的協同效應。但是在現實醫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吹?一方面各學科之間存在著大量的橫向聯系,存在著許多交叉點;另一方面許多學科任課教師往往只注意如何講好本門學科的知識,很少注意研究與這些相關的其它學科是怎樣講授這些知識的,怎樣把本學科知識與相關的學科知識有機聯系起來的,結果只能站在本學科角度,比較孤立地去強調一個個問題,不時出現學科之間交叉點互相脫節、簡單重復甚至前后矛盾的現象,不能有效地優化學生和知識結構,醫學教學的協同效應隨之下降,直接影響到本學科乃至到整個醫學教學質量的提高[2]。因而,人們不斷地審視教育的本質,廣大醫學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為我國培養符合時代與社會要求的醫學人才,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PBL)正在為國內一些高等醫學院校探索并實踐著。

2PBL教學的實施現狀和問題

我國的部分院校分別在基礎課、臨床課和實驗課中部分試行了PB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發表了不少介紹性和實踐探索性的研究成果,但尚屬起步,遠未成型完善[3]。因為在醫學課程里全面實施PBL教學模式存在著以下阻礙:(1)缺少跨學科教學團隊。我們尚不具備跨學科突破性教材,也沒有跨學科、跨基礎與臨床的教師培訓,一個教師對于所有基礎醫學的課程都能自如講解,從容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這恐怕不太可能,因此,建立包含各學科課程主講教師的教學團隊是實施PBL教學較實用的做法。(2)課程內容和學時限制。多數基礎醫學課程內容較多,學時不夠,比如,人體解剖學,結構名稱繁多,識記枯燥無味,但限于學時不能全面實施PBL教學模式。鑒于這種情況,要實施實施PBL教學模式,必須先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3學生對PBL教學的需求

為了順利的實施PBL教學,我們對學生思想動態、學習困惑、渴望及要求進行了調查,總結出以下四點:(1)對醫學基礎課的授課目的不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感悟不到方向和動力,覺得基礎課與作為一個臨床醫生相距甚遠,聯系不上;(2)形態學授課方式過死,照本宣科的多,上課效果差(想睡覺),課后復習難(無興趣);(3)聽到許多高年級(已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學生的放映和體會感觸很深,到了臨床實習階段,基礎知識的記憶已所剩無幾;(4)對教學提出種種可觀設想,使教師感到震驚的是,學生所提出的設想恰是PBL課程模式的有機內涵所在。學生在自覺(少數)、不自覺(多數)呼喚著教學模式及方法的改革—PBL的應用[4]。因此,我們認為嘗試基礎醫學PBL教學模式改革可以樹立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靈魂),實現自己學習,學會學習,終身會學習,從而跟上科技一日百年的速率,跟上世界教改大潮。

查看全文

青年教師基礎醫學授課反思

【提要】基礎醫學概論是醫學院校非臨床專業的一門重要的課程,在針對這些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學生層次復雜,醫學基礎知識不扎實,對該門課程不夠重視,課程內容繁雜,涉及學科較多等。作為青年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根據專業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培養本科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實驗技術及科學前沿,該文作者就平時的教學進行了總結及反思。

【關鍵詞】院校,醫學;基礎醫學概論;非臨床專業;青年教師

基礎醫學概論作為一門獨立的基礎學科,是一門整合了解剖學、生理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藥理學的課程。其所針對的教學對象是醫學院校的非臨床專業學生,如藥學、醫學影像技術、心理學、公共衛生管理學等,學生層次及基礎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各門課程之間聯系非常緊密,且內容繁雜。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是一個挺大的挑戰。作者結合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及反思,從青年教師角度總結出如下幾點經驗及教訓。

1簡化授課內容,突出重要知識點

本課程涉及學科眾多、知識點較多且相對枯燥,對于醫學知識比較薄弱的非臨床專業學生而言,學習起來確實難度比較大。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注重對授課方式及授課內容的調整。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去了解熟悉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因此,就整本教材而言,上課時需要授課教師挑重點內容去講,而重點內容也需要針對學生層次、專業的不同進行調整,不僅是對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刪減,更重要的是授課方式更加靈活,內容更淺顯易懂。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盡量避免過細過深過難的機制和描述內容,讓其在輕松愉悅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相對簡單的醫學常識。針對專業特色,調整教學內容[4]。在進行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授課時,可以多講解一些和大腦、心理學緊密相關的知識。例如,古代普遍接收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心臟是智慧之源、靈魂的集聚地和記憶的居所。后來經過蓋倫、笛卡爾等科學家的不斷探索,才形成了現在的理論,認為大腦在這些功能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而針對藥學專業學生,多講解藥物作用相關的配體、受體、離子通道等知識,可能更有助于其加深對自身學科專業的理解。例如,離子通道有多種門控形式:化學門控、電壓門控、機械門控。一些西藥或中藥可能就是存在和離子通道的結合位點,從而調控離子通道的開閉,影響細胞的活動,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應。

2改變授課方式,因材施教

查看全文

基礎醫學教育改革論文

[摘要]所謂高等教育的專業認證,也即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認證方式。該文通過闡述本科臨床醫學教育標準中關于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意義,分析其現狀與發展趨勢,并就教學方式的改革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專業認證;基礎醫學;教學改革

在我國,本科臨床醫學屬于一門醫學的臨床學科,它主要涉及處理以及研究臨床中可能會出現的危重癥狀患者的發病機理和搶救護理方案,這是一門實踐意義深遠的學科。截至目前,我國許多醫學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授課時依舊沿襲以往古板的教學方式,即采用“醫師授課+示范”的方式,以為將所應學的內容全部教授給學生,但卻忽視教學模式的實用性、趣味。學生在課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這樣的落后觀念自然無法激發學生的活力與想象力。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逐漸使得學生們對臨床醫學知識喪失了學習的動力,而只是被動地接受很多知識。而關于其的基礎教育改革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改革。我國在2004年初定的試行版《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是我國相關醫學類專業認證最早的條文標準之一。并在2012年時已經在國內七所高校的相關專業進行認證。一般來說,這種專業性的認證標準保證了現代醫學教育中較好觀念的傳承與創新,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醫學教育質量的可靠性,該研究在總結歷年的臨床醫學教學經驗之后,結合該《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來提出關于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建議。

1重組教學內容,開展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

該《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有提到,現代醫學教育改革應當積極地開展橫向以及縱向的整體課程改革,將教材以及課程中應掌握的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整合,而對于醫學的基礎性課程,應當涵蓋具有其特點的生物醫學在內的許多內容。我國從古至今,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都在延續著。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體現為注重學科的專業型知識,注重書本知識以及課程大綱內容,但是很少注重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融,這使得同一系統的不同內容分布在不同的學科中,而學生就會體現出“前期知識容易遺忘,后期知識沒有鞏固”的特點,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空間也比較小。這樣長此以往,學生處于學習的被動地位,被動學習不能夠培養出適合時展的醫療人才,也不能夠滿足上述《臨床醫學認證專業標準》中的標準。而所謂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世界醫學教育會議中較受認可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而言,在教學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認知形態規律,將與臨床醫學有關聯的多門學科的知識用系統的方法來進行分組,進而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教授。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更易接受,學生會對其感興趣隨之逐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2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

查看全文

研究生基礎醫學課程實驗設計論文

自1998年以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日益擴大,招生數量每年約遞增25%~30%。面對來不斷擴大的研究生隊伍,如何有效地探索和發展研究生教育,同時穩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點。面對社會的迅速轉型和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急劇擴張,要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級人才,對當前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勢在必行[1]。目前教育部正在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對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是這項改革工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人才培養模式科學與否,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2]。

1.國內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基礎醫學是醫學教育與研究的基石,基礎醫學研究生課程教育教學是國家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的必由途徑。研究生基礎醫學階段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功底、具備自主進行醫學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能力、具備在交叉學科領域進行廣泛探索的能力的研究生[3]。然而與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要求相比,基礎醫學研究生培養卻面臨著諸多問題。

1.1實驗創新能力基礎薄弱

研究生生源情況堪憂,實驗創新能力基礎薄弱,自主設計和不斷修訂完善科學研究實驗計劃的能力欠缺。隨著當前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4],導致生源質量下降,特別是很多研究生實驗能力欠缺,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的意識和能力不足,在較短的基礎階段學習之后,許多研究生自主設計和不斷修訂本完善科學研究實驗計劃的水平不強,難以獨立完成課題論文設計或設計水平不高。另外,近年來由于就業壓力和收入差距,許多優秀畢業生更多地選擇了臨床學科,選擇基礎醫學專業的研究生數量不斷下降,同時其它醫學專業研究生在基礎階段課程學習中也普遍存在著“輕基礎、重臨床”的觀念,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極大地削弱了醫學基礎學科研究生的生源質量,也顯著地影響了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1.2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式不合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