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教育載文情況分析

時間:2022-10-07 09:33:40

導語:基礎醫學教育載文情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醫學教育載文情況分析

摘要:為總結《基礎醫學教育》出版現狀,進一步研究融媒體條件下《基礎基學教育》出版策略和思路,對《基礎醫學教育》2020年刊登的287篇論文進行統計。文章運用Excel表格統計了各欄目載文量,基金資助情況,第一作者單位、地區、學歷和職稱等指標,并對這些指標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本刊的辦刊理念,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基礎醫學教育;期刊;文獻計量學

《基礎醫學教育》是反映我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領域研究動態的專門學術刊物。其辦刊宗旨是為我國從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教師、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學術交流平臺,促進我國在基礎醫學教學實踐改革、管理政策和理論探討方面的發展。本刊的主要欄目有教學改革與教學法研究、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現代教育技術、留學生教育與雙語教學、醫學人文與素質教育、教育理論與管理等。2020年,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也發生了改變,為了解和總結《基礎醫學教育》的載文情況,為期刊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現將2020年度《基礎醫學教育》的載文情況進行統計,并與2016年的統計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選取《基礎醫學教育》2020年第22卷1-12期發表的287篇論文為研究對象,將所有論文按照欄目,基金項目類型、數量,第一作者單位、地區、學歷、職稱等信息逐項錄入Excel表格,建立數據庫,對所得數據進行分類、篩選、求和、匯總等處理,對最終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各欄目的載文情況

研究教育理論,探討管理政策,交流教學經驗是《基礎醫學教育》始終堅持的辦刊宗旨。《基礎醫學教育》的主要設置有“教學改革與教學法研究”“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留學生教育與雙語教學”“現代教育技術”“醫學人文與素質教育”“臨床醫學教學研究”“教育理論與管理”“國外醫學教育”等欄目。《基礎醫學教育》2020年度載文主要集中在7個欄目,各欄目發文量見表1。《基礎醫學教育》2020年度第22卷12期共載文287篇,“教學改革與教學法研究”欄目發文最多,為86篇,占總發文量的30%。其中,第1期(12篇)和第3期(11篇)發文較多,充分體現了《基礎醫學教育》的辦刊特點。“現代教育技術”欄目發文排第二(78篇),比“教學改革與教學法研究”欄目發表的文章少8篇。2020年“現代教育技術”欄目發文量超過“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欄目,而在2009年、2016年的數據統計中,“現代教育技術”欄目的發文量少于“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欄目的發文量[1,2]。從表1可以看出,2020年第5期、第6期,“現代教育技術”欄目發文最多,均為10篇,這可能與2020年的教學方式改革有關。“留學生教育與雙語教學”欄目發文14篇,“醫學人文與素質教育”欄目發文最少,僅有4篇,均在第2期。

2.2論文基金資助情況

基金資助包括國家級項目、省級項目、市級項目和院校級項目。2020年《基礎醫學教育》發表文章受到不同級別基金資助見表2,2020年《基礎醫學教育》發表文章不同欄目基金資助情況見表3。由表2可知,《基礎醫學教育》2020年度登載的287篇論文中,有基金資助論文249篇,占比86.8%,第3期登載的24篇論文全部有基金資助。省級(包括市級)項目支持論文最多,114篇,占基金資助論文總數的45.8%;其次是院校級項目(87篇,占比34.9%),最后是國家級項目(48篇,19.3%)。這與2016年的統計結果不同,2016年,院校級項目資助論文最多,占比接近當年基金資助論文的一半[1];2020年,省級(包括市級)項目資助論文數量增加。249篇基金資助的論文中,單項基金資助論文數量最多,106篇,占比42.6%,其次為2項基金資助論文(87篇,34.9%),基金數目最多為5項。

2.3第一作者地區分布情況《基礎醫學教育》

2020年度登載的287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發文最少的省是云南省、江西省、河北省,均只有1篇。發文數量排名前8位的分別是江蘇省(37篇)、上海市(33篇)、廣東省(32篇)、山西省(22篇)、陜西省(18篇)、遼寧省(15篇)、安徽省(14篇),北京市、湖南省、山東省發文均為11篇,并列第8位,見表4。山西省發文22篇,占7.7%,山西省的發文高校主要有山西醫科大學(17篇,占5.9%)、山西中醫藥大學(2篇)。287位第一作者來自86個高校、科研院所、附屬醫院,發文排名前10的單位是海軍軍醫大學(22篇)、南京醫科大學(21篇)、山西醫科大學(17篇)、西安交通大學(11篇)、首都醫科大學(8篇)、中國醫科大學(8篇)、皖南醫學院(8篇)、空軍軍醫大學(6篇)、南方醫科大學(6篇)、廣州醫科大學(6篇)。由此可見,《基礎醫學教育》2020年度登載的教學改革文章江蘇省主要集中在南京醫科大學、上海市集中在海軍軍醫大學、北京市主要在首都醫科大學、山西省集中在山西醫科大學,廣東省和陜西省文章分布學校較多,廣東省主要在南方醫科大學和廣州醫科大學、陜西省分布在西安交通大學和空軍軍醫大學。

2.4第一作者教育背景和職稱分布情況

《基礎醫學教育》2020年度的287位核心作者中,除5位作者沒有或未標注職稱外,其他作者的學歷和職稱分布情況見表5,表6。由表5可知,《基礎醫學教育》發文作者的學歷較高,主要為博士192人,占比66.9%;碩士85人,占比30%,本科學歷人數最少,僅占3.1%,主要在“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欄目;無本科以下學歷。由表6可知,282位第一作者的職稱主要分布情況:正高級職稱40人,占比14.2%,副高級職稱134人,占比47.5%,中級級職稱95人,占比33.7%,初級職稱僅占4.6%。與2016年的統計結果比較,作者的職稱分布重點從中級職稱上升為高級職稱。

3討論

3.1《基礎醫學教育》辦刊理念

《基礎醫學教育》2020年出版12期,287篇論文,涉及7個欄目,“教學改革與教學法研究”欄目載文86篇,“現代教育技術”欄目載文78篇,這兩個欄目的發文量占2020年總發文量的57.1%。“教學改革與教學法研究”欄目是《基礎醫學教育》的特色欄目,每期載文量均較高。2020年第5期、第6期,“現代教育技術”欄目發文最多,與當時進行的線上教學改革相呼應,充分說明《基礎醫學教育》緊跟教學前沿,能反映高等醫學教育的教學改革趨勢,引領醫學教育發展方向。服務科研是學術出版的最高追求。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4]。《基礎醫學教育》作為我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領域的專門學術刊物,堅持特色鮮明、學術嚴謹、快速發表的辦刊理念,不斷研究和探討服務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措施。近年來,《基礎醫學教育》編輯部重點策劃“教學改革和教學法研究”和“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欄目,積極介紹我國高校的改革經驗和研究動態,對于具有典型改革經驗的學科和單位在封3進行了專題報道,以促進我國高等基礎醫學教育的發展。同時,隨著我國基礎醫學教育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以及醫學人文與素養教育的改革逐漸成為學術界探討的熱點,《基礎醫學教育》也積極對這兩個欄目進行了組稿和策劃,發文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3.2作者隊伍培養

2020年,287位核心作者來自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86個高校、科研院所、附屬醫院。江蘇省發文最多,海軍軍醫大學發文量排首位。這說明《基礎醫學教育》的學術質量得到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教學研究人員和教學管理者的認可。同時,《基礎醫學教育》繼續執行有效的辦刊方針,堅持反映高等醫學院校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的經驗,論文作者的單位大多來源于全國重點高等醫學院校[3]。2020年,作者隊伍中,66.9%為博士學位,本科僅占3.1%,這種情況反映了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教師的學歷結構明顯提高。高級職稱占比61.7%,說明從事我國基礎醫學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是長期工作在這一領域的資深專家。作者隊伍的培養是學術期刊發展的核心要素。優秀的學術期刊必須有一批優秀的作者隊伍[5]。《基礎醫學教育》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優秀作者為本刊投稿。例如,對于長期在一線從事基礎醫學教育的資深教師優先發表其論文。對于能反映基礎醫學教育改革熱點問題的論文快速發表,對于多次向期刊投稿的老作者重點發表其論文。同時,編輯部積極參加國內相關會議,發現和聯系基礎醫學教育領域的青年學者,主動聯系,培養他們為本刊投稿的積極性。當前,高等醫學教育基礎醫學教學改革面臨機遇和挑戰,如線上教學將開啟全新的教學方式,《基礎醫學教育》將堅持正確的辦刊方針,繼續為廣大高等醫學教育研究人員服務,為基礎醫學教育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沁萍,阮愛萍,馬艷霞,等.《基礎醫學教育》2016年載文分析[J].基礎醫學教育,2017,19(12):999-1000.

[2]王沁萍,李軍紀.《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年度載文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6):671-673.

[3]王沁萍,馬艷霞,李軍紀.《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5年載文情況分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5,7(6):671-672.

[4]新華社.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EB/OL].(2021-05-10)[2021-08-10].

[5]李軍紀.海德格爾論學術出版———“曾經在場的啟示”讀后感[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2010,26(4):98.

作者:王沁萍 李軍紀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