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8:30: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河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河南鄉村旅游發展

一、河南鄉村旅游發展特點

1.鄉村旅游發展熱情高,發展速度快

河南鄉村游雖然還處在起步的階段,但發展熱情高漲,勢頭迅猛。根據河南省假日辦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五一黃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529.3萬人次,其中40%是近郊游和鄉村游,達到1000萬人次。

2.缺乏標準,管理粗放

由于鄉村旅游產品仍處于起步階段,經營管理中的隨意性和混亂不容忽視。各級政府和部門一哄而上搶占雙休休閑度假旅游市場,忽視游客的需求和滿意度,導致整體接待水平低下,配套設施不協調,影響人們的旅游質量,使鄉村旅游產品處于低質量、低收入的經營狀態之中。2007年7月1日,《河南省農家賓館星級的劃分與評定》實施,農家休閑度假的標準、農家樂的標準仍正在制定中,尚待推出。

3.政府重視,亮點突出

查看全文

河南省金融“精準扶貧”模式研究

一、緒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規模經濟體。但截止到2016年末,全國還有3023萬貧困人群平均收入不足2000元[1]。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貧困發生率由10.2%降低到3.8%,政府累計投入專項扶貧資金超過2500億元,但貧困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仍然不容樂觀。因此不斷加大扶貧的力度,最大程度的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仍是本屆政府的主要目標之一[2]。貧困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甚至不僅只是經濟問題,已經上升到了政治問題的高度,引起了我國各級政府和學者的高度關注。傳統的由政府直接救濟貧困人群的財政扶貧模式,已經出現了諸如可持續性差、解決貧困不徹底等問題,需要對傳統的財政扶貧進行模式創新[3]。而金融扶貧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所提出的一種改革創新,因此,金融扶貧在解決貧困問題上被給予了高度期望,已經成為徹底解決貧困問題、創新扶貧模式的戰略方向[4]。

二、河南省金融“精準扶貧”的發展現狀

河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總面積為16.7萬平方公里,17個地級市,50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88個縣。截至到2015年底,河南省總人口約10722萬人,貧困人口超過500多萬。近年來隨著金融扶貧政策的實施,到2016年末就有高達188億的扶貧資金,助力河南省實施金融扶貧[5]。隨著河南省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村金融得到了很大發展[6]。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金融機構逐漸增多,扶貧力度逐漸加大;目前河南省初步形成了多種類型并存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以金融合作為主,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并存[7]。河南省的金融機構逐年增多,扶貧力度也逐年加大,一方面,伴隨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目前河南省每縣基本上都設立了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的分支機構;另一方面,產權制度改革進展順利,截至2016年末組建農村合作銀行50家,同年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建立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截至2016年末,河南省已建立村鎮銀行15家、農村資金互助社36家,為20多萬貧困戶擺脫了貧困[8]。第二,農業保險不斷得到發展。近幾年,農業保險產品創新步伐加快。2007年,河南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初步選定在洛陽市、三門峽市開展小麥保險,在修武縣開展煙葉保險,在偃師市開展肉雞養殖保險。當年全省農業保險的保險金額就達到25.5億元,比2006年同比增長26倍,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80倍,賠款支出同比增長25倍。截止到2016年,河南省承保品種趨于多樣化。農村小額保險在全省40個縣鄉的試點工作順利進行,先后為65萬農民提供保險。

三、河南省金融“精準扶貧”的主要模式

基于對金融“精準扶貧”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現狀的分析來看,實施以偏概全的政策措施是不適合的,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扶貧,開辟多種金融扶貧模式,因此總結了幾種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精準扶貧”模式。1.以政府為主導的金融扶貧模式該模式是由政府機構、扶貧組織、金融監管部門主導的,自上而下的較小規模的扶貧方式。鑒于中國的國家性質各種政策的實施避免不了帶有政府色彩,政府是扶貧工作的主要責任承擔者和唯一主體,為基層貧困人口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如此將資金逐層的分配給欠發達地區的貧困戶手中,政府扮演資金的提供者,貧困人民是資金的使用者,政府將資金貸給貧困人民,鼓勵他們積極創業,擺脫貧困,在創業過程中遇到風險,政府再提供資金支持。此種模式造成了基層政府對上級政府的過于依賴,失去了基層組織應有的靈動性作用,此外由政府主導的扶貧模式讓貧困對象沒有真正參與進來,貧困主體參與度不高,沒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因此以政府主導的金融扶貧模式無法從源頭上幫助貧困者擺脫貧困,無法解決農村貧困的根本問題,使得農村返貧率較高。另外此模式缺乏社會力量的支持,使多元化的監督制度及相關實施措施落實不到位等,最終使政府的扶貧任務變得艱巨而沉重。2.以金融機構為主導的金融扶貧模式此模式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主導的,通過不斷革新質押、擔保和抵押的形式,創新貸款產品來達到金融扶貧的效果的模式。以銀行業協會、證券業協會、保險業協會為主要的領導者,借助與貧困戶的生活有關聯的組織來提供擔保,通過創新技術應對互聯網金融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沖擊,同時也在各自的行業范圍內革新各種扶貧方式,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條件幫助貧困農民貸款、教會農民技術、幫助農民經營、助力農民增收、保證農民還款,另外還成立“專業隊伍”,通過把貸款審批權主動交給農民等的方法,探索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金融扶貧模式。但同時金融機構是盈利性的機構,以追求利潤為目的,這與扶貧的本質相沖突,金融機構在做出相關措施時必定會建立在保證自身利益的基礎之上而制定,因此,此模式并不能幫助貧困戶完全擺脫貧困。3.以企業為主導的金融扶貧模式該模式是擁有雄厚資金的企業以欠發達地區的特色產業為營銷對象,例如:貧困地區的純天然蔬菜,野菜,特色地貌為旅游景點等,利用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以及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幫助為主要手段,推進產業化的金融扶貧。以企業為主導的金融扶貧模式的出現有其必然性,也有其現實性。在各種金融扶貧模式的實驗中,我們不難發現單純依靠以政府為主導的或者以金融機構為主導的扶貧模式是無法長期有效果使貧困農民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金融扶貧與企業扶貧相結合,可以使扶貧效果更加明顯,更加突出,更加理想,該模式可以為金融精準扶貧“造血”而非“輸血”,但是該模式是需要有強大資金支持的,因此對金融機構和政府的依賴性較強,靈活性較弱,此外也需要貧困人民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4.以社會扶貧組織為主導的金融扶貧模式該模式是由社會上的各種組織主導的,以農村信息化扶貧、文化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項目為主體的金融扶貧活動。以社會扶貧組織為主導的金融扶貧模式的特色是發揮社會民眾的力量,積極參與到金融精準扶貧的活動中來。和其他模式相比,該模式社會參與度較高,以非營利為目的,社會監督性較好,但獲得金融資源較分散,資源量較少。由該模式產生的項目的可持續性發展較低,以當下河南人民的綜合素質來說,社會扶貧組織為主導的扶貧模式的可實施性較弱,與當下貧困地區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水平相沖突。

查看全文

新勞動合同法之河南

編號:

河南省

查看全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

教學設計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題目:<<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班級:六年級

教學課時:一節課時間:45分鐘

教學重點:(1)理解帶點詞語,并弄懂詩句的意思.

(2)杜甫也就是作者高興得原因及整首詩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查看全文

大運河河南段保護與建設研究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用于通航的水利工程。以河南段為主體的隋唐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融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統一,支撐了隋唐宋封建王朝鼎盛繁榮。大運河作為代表中華民族偉大智慧和創造力的標志,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且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高度重視中華文化和大運河保護建設工作,指出要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他強調,“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2014年6月,大運河成功申遺。隋唐大運河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世界遺產保護要求,河南段作為隋唐大運河保護的關鍵區域,其主體和核心就是水利工程。隋唐大運河的修建涉及線路的規劃、水源的選取、泥沙的處理等諸多水利問題。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河南段水利文化遺產,就必須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從維持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出發,按照現代水利視角和思維,科學謀劃,系統治理。

1借鑒國外在河渠水系保護和治理方面的經驗

大運河的載體是水,大運河的根和魂也在水。隋唐大運河河南段文化帶建設,關鍵的環節就是運河水系如何恢復、保護和治理。過去幾十年,我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認識上的局限,包括運河在內的水系基本上缺乏系統科學的規劃和整治,普遍存在生態退化、缺水斷流、水體萎縮、淤塞嚴重、水體污染等問題。這些情況,發達國家在很多年前也曾經歷過。國外河流治理的轉折是在治河理念上的轉變。1938年德國的Seifert提出了生態工程措施,即完成傳統河道治理任務基礎上,以近自然的工程措施進行河道整治,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H.T.Odum將生態學的概念運用于工程,進一步推動了人們對于生態學工程措施的認識。這些理念對西方國家水系治理影響很大。恢復自然的生態治理模式、加強景觀保護以及文化建設,成為近幾十年西方發達國家等河渠水系治理的根本選擇。20世紀50年代末期,萊茵河又黑又臭,魚蝦絕跡,被稱為“歐洲下水道”。為改變這種局面,德國利用整體生態理念推進水環境治理,合理利用水資源,減輕洪澇災害損失,維護水生態系統健康,修復河流自然生態和自然景觀。經過河流綜合整治,以萊茵河為代表的德國河流,現在是世界上治理最好和最美的河流之一。美國在河渠修復中,向河道傾倒一些影響河道自然流動及河岸穩定的原木殘體或塊石,達到改善水文情勢、河岸穩定和營造生物棲息地的目的。1990年,日本政府頒布《近自然工法》,改變傳統的治河理念,要求治河工程尊重自然的多樣性、流域自然的水循環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從單一目標的河川整治向流域全面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發展。韓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河流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影響,經歷了自然河流、防災河流、侵占的河流、河流公園、近自然河流等5個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學習德國和日本等的河流改善措施,并開始河流生態修復研究和實踐。21世紀初,著名的清溪川綜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在河渠生態保護認識和實踐上還落后很多。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時期治水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已逐步認識到河流生態治理和修復的重要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的理念,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也是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2合理規劃水源,恢復河流功能

運河是河流的一種形式。河流要有水源,而且必須保持一定的流動性,否則就不能稱為河流。河南省多年平均降水量771mm,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304億m3。河南的水資源量并不豐富,運河水源的取用,更需要精心規劃。隋唐大運河河南段,主要位于河南北部、東部和西部。根據流路和水量大小,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源有洛河、伊河、黃河、沁河、衛河等。其中黃河水資源量最大,伊河、洛河、沁河水資源量較大,衛河水資源量較小。從過境水量來說,黃河保證率較高,但黃河含沙量大,引水容易造成運河渠道淤積,但是通濟渠離不開黃河水,永濟渠也可以利用黃河水。洛河、沁河的水含沙量少,可以直接作為運河水源。利用南水北調進行永濟渠生態補水,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途徑。考慮到成本等因素,常態化供水,引用黃河水可能是永濟渠水源的主要途徑。引用黃河水,就需要解決好黃河泥沙的淤積問題,關鍵就是減少引水的含沙量。可行的辦法就是在離河不遠、引水方便、地勢低洼的地方設立沉沙池,讓泥沙在沉沙池中沉下來,然后將清水引到運河河道。沉沙池淤滿以后用作農田或林地等,擇地再開辟新的沉沙池。河渠的生命在于流動,正如人體內血液流動一樣,作為運河也不例外。由于河道條件的變化和公路、鐵路交通便捷可靠性,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一定需要恢復通航功能,但是它還有防洪、供水和生態功能等,運河不應該成為與外界隔絕的水體,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動性。需要根據運河的寬度、水深、坡降等,計算并確定合理的最小生態流量或環境流量。

3樹立生態理念,保持河流健康

查看全文

河南特產與地域文化發展及融合

摘要:特產作為一個地方的特色產品,是一個地方文化習俗的象征,而產品包裝不僅有保護商品的功用,它所蘊涵的地域文化特征更能起到宣傳的效果。因此,本文以地域文化在河南特產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價值為著手點,從包裝設計的角度出發,深入剖析了河南特產包裝設計在裝潢設計、造型設計、材料選擇及設計細節四個方面與地域文化間的傳承、發展及融合的關系,以期實現地域文化在河南特產包裝設計中的創新化應用。

關鍵詞:河南特產;地域文化;包裝設計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地方特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不僅有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跡,而且有風景迷人的自然風光,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河南旅游業的發展,因而河南特產也備受人們青睞。然而,縱觀河南特產包裝設計現狀,仍存在統一包裝、設計單一,甚至裸包裝等弊端,沒有充分將地域文化融入特產的包裝設計中去,嚴重影響了河南特產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因此,將地域文化運用到特產包裝設計中,既能彰顯河南特產的文化特色,又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河南特產產業的穩定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地域文化在河南特產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1.1經濟價值

從消費者體驗的角度出發,將地域文化有效融入特產包裝優化的過程中,切實改變現存特產包裝“一等原料、二等質量、三等設計、四等價格”的局面,從而在提升產品包裝實用功能的基礎上,豐富特產包裝的文化內涵,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消費者的消費品質。這樣不僅能夠提升設計師對特產包裝進行設計的興趣,促進特產包裝設計的發展,為特產產業實現品牌化發展提供新的契機,而且能夠彰顯特產獨特的地域文化風貌,在傳承地域文化的同時有效引導特產包裝設計的發展走向,提升特產產品的經濟價值,為特產產業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模式。

查看全文

河南農村金融供給問題透析論文

摘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許多需要破解難題,而農村金融供給問題由于擔負了為發展三農提供資金、配置資源的重大使命,使得其成為眾多問題中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在河南這樣一個比較落后的農業大省,農村金融供給更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迫切需要對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供給進行研究和探討。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剖析河南農村經濟的金融供給現狀,尋找當前河南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政府進一步改善河南農業金融的供給提供參考。

關鍵詞:河南;農村金融;金融供給

目前,在中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作為重要的要素市場,農村金融市場在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而河南省作為中國第一的人口大省,截至2010年,河南省約9000多萬人口中約有7000多萬生活在農村。為農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務一直是當地政府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一個健康的農村金融市場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速增長以及減少貧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的金融供給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南分行的成立宗旨,一方面是充分利用政府資金和財政支持,實行獨立核算,自主、保本經營,企業化管理。另一方面是承擔糧、棉、油收購與儲備,國家專項貼息扶貧資金投放與管理,落后地區發展經濟貸款、貧困縣縣辦工業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貸款等財政貼息貸款,辦理國家確定的小型農、林、牧、水利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貸款,辦理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等。

然而,截至2006年末,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南分行貸款高度集中于政策性糧棉油收購,用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糧棉油的生產、加工建設所需的貸款投放不足,對于農戶的一般資金需求及農業開發,像土壤改良、育種技術進步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開發性項目基本不提供支持。對于農村道路、橋梁、水利、通訊、電力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建設等資金需求基本不提供支持。然而隨著農村經濟的日漸市場化,涌現出大批經營農副產品和農業科技的民營企業,而這些企業也難于取得貸款。特別是近年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市場定位也悄然轉移,將一些資金用于商業銀行涉足的領域。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南分行只在全省的47個縣設有支行。

查看全文

河南省勞動合同范本

勞動合同范本

勞動合同書

甲方性質

地址

乙方性別出生年月

現住址

查看全文

河南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綜述

本文作者:程麗英工作單位: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目前,河南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在全國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僅屬于中游偏下水平,表現出來的競爭優勢也不是十分明顯。這一現實狀況的形成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既受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制約,更受諸如制度、人力資本等生產效率因素的牽制。

一、政策差異因素

發展經濟學認為,不發達經濟狀態的形成與資本短缺有著重要的相關關系,在自然條件、原材料和資本三要素中,資本對于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主要通過政策性因素體現出來,國家不同時期政策的差異直接導致不同地區投融資規模的差異,對不同地區經濟增長水平起刺激或制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0,把東部作為國家投資的重點區域,對非重點投資區域的投資力度也有很大差異。2002年,河南中央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為12.3%,而湖北為26.4%,湖南為18.6%,山西為21.6%。¹在金融信貸方面,2002年,河南人均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5113元,而山西為7361元,湖北為5730元,全國平均水平為8800元。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是新興的重要融資渠道,但河南的新興金融業發展相對落后,利用股市和債市融資的能力低,對新興資本市場的利用程度與周邊其他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到2002年底,河南在深滬兩市的上市公司有27家,而同期湖北有53家,湖南有34家,安徽有29家。政策差異導致的投資融資差異,已成為制約河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制度因素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且制度的變革與優化還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特別是在經濟系統越來越復雜的形勢下,利用制度變革與優化來降低復雜系統中行為不確定性更顯得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經濟體制改革步伐較快,不但為企業發展創造了由法律、制度、政策等組成的綜合制度條件,而且還在制度變革的最終體現$$市場化進程方面贏得了先發優勢。據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測算,1997年河南市場化綜合指數一度躍居全國第8位。但隨著其他地區市場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受政府對企業的干預相對加強、投資向國有企業傾斜力度加大、金融部門市場化進展趨緩和向非國有企業貸款比重下降等制度性因素影響,河南市場化位次逐年下降,1999年在全國居第11位,2000年后移至第16位。而周邊地區的安徽則從1999年的第16位移至2000年的第9位。非公有制經濟是制度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成長與發展壯大對市場化進程起巨大推動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河南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快。1979)2002年,非公有制經濟年均增長22.5%,比GDP年均增速高出近12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15.2%上升到2002年的近40%,從業人員占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由不足5%上升到近30%。但在發展非公制經濟方面依然存在思想解放不徹底、政策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環境不寬松的問題。非公有制經濟人均水平與全國和周邊省份相比都有明顯差距。2002年,河南每萬人擁有個體工商戶123戶,比全國水平少68戶,比安徽少113戶,比湖北少91戶;每萬人擁有私營企業5.76家,比全國平均水平少10.13家,比安徽、湖北均少3家;個體私營從業人員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為2.9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個百分點,也低于安徽和湖北的水平。科學有效的分配制度能充分調動各種生產要素的積極性,提高市場主體的活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分配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經形成,資本、知識參與分配的領域越來越寬,作用也越來越大。河南的收入分配制度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宏觀收入分配領域和吸引人才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居民個人收入增幅低于經濟增幅的問題依然持續存在。1997)2002年,河南GDP年均遞增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遞增分別為7.5%和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245.4元,居全國第23位、中部六省第4位,而人均GDP居全國第18位、中部六省第3位。這種反差長期持續存在,將可能重新引發人浮于事、創新和創業動力不足、人才外流、企業活力下降等問題,最終導致對資本重視程度不夠,/三外0資金引入受到限制,投資增長乏力,制約經濟增長后勁。

查看全文

河南省產業結構分析

摘要:產業結構是決定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力度。河南省近年經濟增長較快,但是產業結構問題依然較為突出。無論從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產業內部結構,還是從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產業高級化和協調程度來看,雖然從時間序列上看有了顯著提高,但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落后。因此,還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本文圍繞河南省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全面深入的論述。

關鍵詞:產業結構;優化;現狀分析

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能源基地和原料工業基地的河南省,隨著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一系列國家層面規劃戰略的實施,近些年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都步入“快車道”,GDP總量邁上4萬億臺階,并持續位于全國第五位,GDP增速持續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二三產業比重逐年提高。但是,與全國平均水平,尤其與我國東部發達地區比較來看,產業結構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一、三次產業構成不斷優化

從歷年來河南省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的變化來看,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9.8%降為2000年的23%①,2017年更是降為9.9%;相應的第二產業比重卻由1978年的42.6%上升為2011年57.3%,而后開始下降,2017年降為47.7%;第三產業比重由1978年的17.6%上升為2000年的31.6%,2017年進一步增至42.7%。河南省的產業結構構成的變化基本符合河南省工業化中后期發展的經濟特征,即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中顯著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持續上升,第三產業比重顯著上升。2017年,河南三次產業結構為9.6:47.7:42.7,仍然屬于明顯的“二三一”型。但從近些年的數據來看,河南省產業結構又出現了與前些年不一樣的變化,即第一產業占比仍然保持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占比由上升轉而出現了下降,而第三產業占比加速上升,與第二產業占比差距越來越小。2010年河南省的三次產業產值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出4.6、10.9、-17.5,而到了2017年就變成了1.7、7.2、-8.9,這些變化反映出了河南省近些年進入經濟新常態后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

二、產業內部轉型態勢明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