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范文

時間:2023-04-03 03:43: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河南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河南文化

篇1

關鍵詞:河南文化 箏樂 風格特征

一、河南箏曲概說

河南是華夏的腹地,有人稱之為中原。河南省位于黃河中下游,地處華北大平原南部,東臨山東,安徽,北接河北,與山西陜西相連。主要民族是漢族,也有蒙族、回族、滿族分布于省內各地。省會鄭州。河南為股九州之豫州,故又稱豫。歷史上有很多朝代曾在河南建都,河南也因此幾度在經濟文化領域中達到高峰,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同時具有悠久的農業文明。唐宋之后,河南逐漸失去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但其悠久的歷史卻使其仍然保持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箏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流行,經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漢武帝建都洛陽秦箏也隨之傳入河南.河南居于九州之中,故河南箏曲也稱為“中州古調”或者“中州古曲”。談及河南箏便想到了“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聲”這句話。這也正體現了河南箏曲慷慨激昂,渾厚淳樸的音樂特色。

二、河南地域文化與河南箏樂的聯系

(一)河南人性格對河南箏樂曲風的影響

自古至今以,河南出過很多文人雅士和些民族英雄這些都足以證明和河南豐厚的文化底蘊。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都來自于人們的生活這個地區的民間音樂風格當然和此地區的人民性格緊緊聯系在一起。河南人長期以農業為主,自古農耕經濟就相當發達,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造就了古樸厚道的民風和自然親切的個性。所以河南人的生活習慣歷來以簡樸著稱。這使得河南箏曲具有樸實純正的韻味,河南箏樂沒有南派箏樂的淡雅婉約,其更注重渾厚淳樸,具有濃濃的鄉土氣息。河南人在性格特點上就非常的干脆、爽朗、利落、潑辣,而河南箏曲也同樣具有相同的特點:高亢粗獷,情緒起伏大,濃郁酣暢,明朗詼諧。

(二)河南方言與河南箏樂的聯系

河南的語言和河南民間音樂聯系十分緊密,語言的聲調音韻更是對曲調有著直接的影響。河南方言基本上是統一的,都屬于北方語系。

河南民歌、豫劇唱段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加強語氣的做襯詞、襯句、襯段。起作用就是豐富歌曲的表現力。更為明顯的突出了河南地方風格的特色。

1.襯詞分為放在句首的襯詞和放在句尾的襯詞兩種。

(1)放在句首的襯詞:起著加重語氣的作用。

常用的句首襯詞:

①單字有:“這”、“那”、“啊”、“嗎”。

②雙字有:“我這”、“那個”、“那么”、“啊都”。

(2)放在句尾的襯詞:是作為語氣式語尾拖腔的字。

常用的句尾襯詞。

①單字有:“啊”、“哎”、“嗨”、“呦”、“咿”、“呀”、“哪”、“喂”。

②雙字有:“哪哈”、“呀咳”、“哪哩”。

2.襯句:只是起到一些輔助作用,無實際意義。

3.襯段:有多個襯詞組合起來,形成一段。有的放前面,有的放后面。作為襯托。

河南方言因人們在高山或平原的生活地區的不同,故在方言中有些變化,但大部分語言還是統一的。

河南方言的聲調與普通話聲調對比見下表:

例字:媽、麻、馬、罵

普通話 ― / ∨ \

河南方言 ― ∨

在河南方言中“二聲”和“四聲”一般運用較廣。因此,在河南箏曲中不難發現在音樂走向的過中上、下滑音,這也就是體現聲調的重要手段。演奏過程頻繁的使用上下滑音,聽起來整體旋律線條基本上符合河南方言的聲調走向。此外河南箏曲中襯詞、襯句、襯段的出現非常頻繁。

三、結語

河南豐富的地域文化對河南箏樂的繁衍與流傳有著非常深厚的影響,對于古箏藝術的發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其記錄和發展了河南的民族民間文化.這也使得河南的古箏有了一開始僅僅只是伴奏樂器到現在的獨奏及多聲部配合的更深層次的提高。然而河南古箏藝術的發展也同樣影響,促進和豐富了河南的地域文化,一又一代從河南走出的非常優秀的古箏藝術家們,他們對中國古箏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如曹東扶、何寶泉、趙曼琴、王中山等。這些藝術家創作和改編了一些優秀的古箏作品。還創作、更進了新的古箏技法。對古箏藝術的發展改革起了推進作用。

音樂來源于生活同時豐富了生活。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創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出不同的音樂風格。筆者認為了解地域文化和音樂的聯系不僅僅只是可以更好的把握傳統箏樂演奏和了解民間音樂文化。更是透過其本身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再認識。

參考文獻:

[1]文化部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

[2]閻黎雯.中國古箏名曲薈萃[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1993.

[3]喬建中.國樂今說[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2005.

[4]方可杰.豫劇名段精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5]張凌怡.河南曲藝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6]白庚勝.豫劇[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7]樊祖蔭,李文珍,趙曉楠,陳樹林.中國傳統聲樂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8]楊立青.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卷[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篇2

原來熱愛旅游的李笑,到過全國很多地方,旅游中卻意外發現河南人在外面的形象很不好,網絡上的一件事情更是深深刺痛了她的神經。一個河南人在火車上幫助別人把東西放到行李架上,但對方對河南人有偏見,就拒絕了。河南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文化極為悠久,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李笑內心產生了深深的遺憾,并決定做件事情為河南人正名。

“河南文化底蘊很深,我們要把這種文化挖掘出來,轉變為一種價值,深入到人的骨髓。”李笑的言辭也道出了“麻糖仁”項目的初衷。

之所以用“麻糖仁”命名,是因為麻糖仁勾起人們家鄉的味道。“麻糖仁”網絡平臺,可以把你家鄉的特產展示在上面。“家鄉的味道”只是其中一個內容,河南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數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民俗民情中,也孕育了眾多傳統工藝與物品。“像我們小時候穿戴的虎頭鞋、虎頭帽,還有剪紙等,甚至小時候玩的集郵,看過的小人書,它們都是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物品,但卻承載著一種文化,承載著對家鄉心靈的寄托”。李笑說。

李笑選擇了從懷舊作為切入口,推出傳統產品艾草肚兜,獲得了市場上的認可,卻輕易被其他商家模仿,這給她造成了很大困擾。為了打破瓶頸,李笑也適時推出了“私人訂制”服務,李笑介紹說:“很多傳統東西,都是經過文化風俗洗禮沉淀下來的,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做法,和當地民俗民情相關,而在挖掘出來的同時也會融合一些創新,并針對消費者的要求提供訂制服務。”

談起項目的發展,李笑表示針對河南,平臺會不斷推出單品。由于推出的單品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所以她認為,麻糖仁項目的優勢在于接地氣。

李笑強調麻糖仁是一個文化項目,在她的設想中未來麻糖仁將會成為網上藝術品交易平臺。“大家可以在這里自由買賣藝術品,交流信息,甚至可以一起出錢買下一個高價值藝術品,然后把它捐贈到國家博物館,然后你可以帶著親戚朋友一起去參觀。”李笑自己也坦言,目前要想達到這樣的要求還有很大難度,“一個地方的文化氛圍是需要培養的”。

篇3

關鍵詞:文化市場文化消費市場體系

當前,河南文化市場活力不足,一方面表現為居民文化消費水平低,消費結構不合理,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源不足,文化消費需求制約了河南文化產業的強勁發展。首先是文化消費水平低。2005年,河南城鎮居民用于文化娛樂用品的支出僅為209元,文化娛樂服務的支出僅為175元,文化被低水平的消費,消費檔次偏低。其次是消費結構不夠合理。2004年,河南城市居民消費支出構成中文化娛樂消費所占比重6.1%,處于較低水平,低于全國6.60%的平均水平,居19位,與第一位的北京相比低3.24個百分點。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山西、河南等中部六省中僅高于湖北(5.92%)、安徽(4.56%)。居民文化消費不足有觀念性的原因,人們沒有主動花錢消費文化的觀念,潛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喚醒;有文化消費方式的升級和換代的原因,現在家庭電視和激光視盤等文娛耐用消費品普及率增高,居民主要靠看電視滿足精神文化需求,這種免費文化消費方式,雖然會推動對耐用文娛消費品的消費,但難以形成對文化服務的廣泛強烈市場需求。

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供給不足,供求矛盾比較突出,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樣制約了河南文化產業的強勁發展。在文化和文化相關服務的供給上,又表現為供給不足,供求矛盾比較突出。相對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產品需要,河南的文化產業發展總體滯后。河南尚未構成完整的文化產業鏈,對比洶涌的文化需求大潮,河南文化產業的有效供應力和實際文化消費吸納力就顯得嚴重不足。這種狀況顯然與本省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發展態勢相矛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在質和量兩方面都在不斷提高,文化服務卻沒有跟上文化需求。這是影響消費水平與結構的關鍵原因之一。其實,河南文化消費的潛力很大,但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定位及功能單一,適應不了市場需求,與居民的多維文化消費預期產生較大落差。再加上消費引導的缺乏,多元文化消費需求沒有得到全面啟動。河南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部門所蘊涵的巨大經濟潛能還遠遠沒有釋放出來,其所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還遠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文化服務的規模、種類和質量不適應社會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變化的需要,阻礙了消費需求的擴大,潛在的服務需求更不可能被開發出來。例如,文化產業市場發育不健全,上檔次的綜合性經營場所少;地方戲曲創新能力較差,劇目不能推陳出新,很難吸引年輕觀眾看戲;民族文化產業創意不夠、適銷對路的高精尖產品不多等等。再如伴隨上網人數和中文網站的“爆炸式”增長,網絡內容信息相對貧乏的狀況日益凸現,網絡文學缺乏創新,優秀原創作品如鳳毛麟角,大量重復、沒有價值的垃圾信息充斥網絡浪費著網絡資源。這樣的內容產業很難滿足消費者需求。

從環節上來分,文化產品市場包括文化產品的供給、流通和消費三大市場。著力激活文化市場,必須以構筑和完善供給、流通和消費三大文化市場體系為基礎,更新思想觀念,強化市場意識,打破按部門、按行政級次、行政區劃分配文化資源和產品的傳統體制,打破條塊分割、行業壟斷、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形成大文化發展新格局,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一、完善供給市場

要繁榮和發展河南的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創作,可以通過建立生產基地、文化園區解決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和其他領域的投資一樣文化產業領域的投資也有風險。投資生產不適應社會需求的文化產品,同樣會沒有市場。所以,文化產業的投資者和經營者,必須根據對河南文化產品的需求量和供給能力的準確分析預測,通過行業協會的溝通,集聚資本、人才和技術,進行文化產品的供給創新,研制有效吸引消費欲望的新文化產品。要多生產內容健康形式多樣的精神產品,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方面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產品要做到傳統與創新、高雅與通俗、自娛性與公益性、教育與娛樂相結合。用傳統文化項目和相關文化消費設施來建設功能區域,突破單體企業、局部景點、簡單觀光的思想局限,用文化厚度延長外來消費群體的消費時間,全面加大文化的增值服務。在供給創新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了無新意的文化產品的一哄而起、一窩蜂的混亂局面。在產品生產動作上,要注重市場需求,遵循市場規律,降低成本,講求效益。

二、完善流通市場

主要以文化教育、大眾傳播和推廣普及為代表的應用性或“中介型”再創造活動,是精神文化的再生產。它是將科學理論、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文化創新成果推向社會,通過對公眾進行宣傳普及或制定相應政策等加以實施,進一步實現和檢驗原創型文化產品的價值,同時也對其作出豐富和發展。在發展涉外文化產業方面,既要有自己的品牌,也要有自己的中介機構。要建立健全市場中介機構和行業組織,發展和完善經紀、、評估、鑒定、推介、咨詢、拍賣等中介機構,推行知識產權、市場開發、市場調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詢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建立和扶持河南省演出業協會、河南省音像制品分銷商會、河南省民營企業文化協會等中介組織,充分發揮文化中介組織在管理、協調、組織、監督方面的作用。統一文化市場管理,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改造傳統業態和網絡,深化國有發行企業改革,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和電影院線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我省要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會展業,打造文化交流和貿易平臺。積極推行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和電影院線建設,建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現代市場營銷體系。應選擇文化產品的主要集散地建立若干個大型中心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加快文化產品供應樞紐建設速度,鋪設分布國內國際主要目標市場的經銷網絡。要打造外向型文化產業,真正規模化地“走出去”,有適度單品數量的文化產品物流倉儲樞紐是必要的硬件條件。興起于本地消費,擴展于外地、外國消費,對上是數千家生產制作者,對下是數萬個銷售網點,進一步還會有境外目標市場的供應,現實和將來的需要使供應樞紐地位日顯重要,該機構與河南文化資源信息系統相連,有現代網絡設備支持的后臺定單處理系統;有針對目標市場的習慣和規則,對文化產品進行加工裝潢的車間;有高標準物流配送的能力。供應樞紐既是對上游和下游產業的服務機構,又是令文化產品提高適銷性、實現增值的產業部門。

三、完善消費市場

消費既是文化生產的終點,也是新的生產的起點。文化產業的全球化競爭是一種綜合實力的競爭,對資源配置的國際化程度需要也越來越高。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下,河南文化產業必須在競爭中尋求合作與發展,把國內資源、國內市場和政府指令轉化為同時依賴和開發國內與國際兩種資源、兩種市場。以社會和大眾的文化消費和精神生活為代表的大眾文化參與活動,是推動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原動力。要充分尊重并落實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權利,始終面向大眾、貼近大眾,形成文化生產與消費“良性互動、和諧發展”的局面。文化產業要樹立專業設計、為不同市場開展定制改造業務的意識。尤其在出版物、工藝品、紀念品、旅游商品、表演和網絡媒體的信息等,都要從目標市場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居民的文化需求是拉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動力,要在不斷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引導居民消費來促進發展,如演出票價位高的問題,演出單位可嘗試“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每周或每月推出優惠日,讓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夠有機會享受到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果。重視文化消費對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通過舉辦重大文化節慶活動,積極引導群眾文化消費,努力提高文化消費水平,不斷擴大文化市場需求。加強對文化消費方向和層次的引導,對消遣型娛樂文化消費引導向健康向上、寓教于樂的方向發展,著力點放在引導到發展型、智力型和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文化消費上。根據當前市場的特點,目前可重點培育以便利、綜合和高效為特點的雙休日文化消費,以專業知識為特色的博物館文化消費,以互聯網為手段的電子圖書、家庭影院消費。消費群的問題。重視消費群體,尤其是青少年,他們是新興文化產業的消費主體,比如網絡、動漫、影視、流行歌曲等都是如此,要特別關注青少年的審美、需求、特征,把青少年作為主流群體的研究對象。

四、強化市場管理

一是要運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來規范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沒有法治環境,不能離開政策扶持和引導。要把市場管理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應盡快出臺有關文化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和相應政策,使有關職能部門能運用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規范文化市場,使文化市場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

篇4

[關鍵詞]旅游業;文化營銷;營銷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33-0087-02

1 河南省旅游業實施文化營銷的優勢

1.1 歷史古文化資源豐富

河南省歷史古文化資源數量多,層次高。地下文物資源全國第一,地上文物資源全國第二;5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文物古跡最多的省份之一;館藏文物130多萬件,占據了全國的1/8,被公認為“中國歷史自然歷史博物館”;并擁有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四大古都,以及鄭州、洛陽、開封、安陽、南陽、商丘、濮陽、浚縣(鶴壁市轄縣)等八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1.2 姓氏文化資源豐富

河南省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擁有博大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內涵,是整個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祥地。由于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河南也成了各路人馬的集散地,許多朝代在此建都。這樣,河南作為都城必然集聚各種姓氏。中華姓氏大辭典當中有4820種姓氏,河南省就有1834種,而中國最常見的100個姓氏中,河南就有78個。

1.3 民俗、節慶文化資源豐富

河南省有許多悠久的民俗歷史,而且至今在許多地方都留有這種傳統。如河南省的西峽縣就是被考證的重陽節的發源地,至今還保存有重陽村、重陽寺、重陽河、重陽湖、山、潭、、登高臺等遺址以及重陽女、圣母等傳說。

2 河南省旅游業實施文化營銷的必要性

2.1 河南省旅游業文化營銷力度不足

河南省旅游業的傳統營銷策略雖卓有成效,但大都只是依托其先天優勢進行常規的宣傳和策劃,缺乏創新,文化營銷力度明顯不足,這主要體現在調查研究不足、市場細分不足、廣告宣傳不足和營銷手段不足等。如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洛陽白馬寺,這座中國最早的寺廟就沒有得到很好的深度開發,多次的修復或重建并未給白馬寺帶來更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究其原因就是文化內涵的開發深度不夠,沒有自己的特色,缺乏文化品牌。

2.2 河南省旅游業文化營銷可持續性不足

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非常強的產業,涉及多個部門和行業,如果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發展不到位,也會影響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河南省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足,且經濟不發達,人們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造成了對旅游資源不計后果的掠奪式開發,這也缺少了文化營銷可持續性的前提。再加上對旅游資源實施文化營銷策略前沒有進行可行性分析,缺乏全面、周到、細致的系統性規劃,不僅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還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

2.3 河南省旅游業文化營銷競爭力不足

河南省雖然很早就提出了“一山、一水、一拳”的文化營銷口號,但是其競爭力依然不足,河南省和周邊省份接待境外游客數量的對比,與周邊的五個省份相比,雖然河南省的接待總人次不是最少的,但同比增長速度卻是最慢的,且與安徽、湖北兩個省份相比,接待的旅游人次遠遠落后。可見,雖然河南打出了文化營銷的牌子,但是其文化營銷的核心競爭力卻沒有體現出來。另外河南省內各個旅游景區景點的品牌定位也不夠明確,即使有的景區景點有較為明確的主題,但卻不能與周邊相關行業或部門形成合力,無法體現其特色,競爭力相對較弱,導致發展緩慢。

3 河南省旅游業實施文化營銷的機會

3.1 中央政府對河南省旅游業的政策扶植

2011年《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即國發〔2011〕第32號文件提出對河南省的戰略定位之一,即“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創新發展區。”

3.2 河南省政府對旅游業的高度重視

各地政府早已意識到旅游業不僅可以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外匯收入,同時也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當地的經濟效益。河南省政府抓住當前國家大力提倡和積極發展旅游業的大好形勢,借助文化優勢,尋求更有利的經濟增長點。在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河南省“十二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中,肯定了“十一五”旅游產業取得的成績,分析了“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提出了未來發展目標,明確了發展戰略,規劃了總體布局,還強調了重點開發開封朱仙鎮國家文化生態旅游示范區、新密軒轅圣境黃帝故里文化產業園區項目、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設項目等三個投資100億元以上,和其他46個投資10億元以上的河南省重點旅游項目。

3.3 旅游者對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青睞

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在旅游業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一直以來就圍繞著“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展開研究,而旅游業相關的企業和部門也開始在“文化”上面大做文章。其實,早在2004年,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會就對旅游者的旅游動機進行了調查統計,在文化旅游、商務旅游、探險旅游、購物旅游和度假旅游五種旅游動機中,文化旅游動機居于首位。這對河南省的旅游業采取文化營銷策略也是一種支持和動力。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使得旅游者獲得精神享受方面的更高層次的旅游活動。

3.4 河南省旅游業實施文化營銷的策略

3.4.1 注重文化營銷的廣度和深度

注重文化營銷的廣度和深度是指通過各種文化營銷策略以提高河南旅游資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知名度即公眾對旅游資源的印象,美譽度即公眾對旅游資源的態度和輿論狀況。

在提高知名度方面:利用各種媒體大范圍的宣傳介紹河南的旅游資源,樹立起良好的旅游形象。如可以聯合央視或各地方電視臺拍攝有關河南的紀錄片、宣傳片;邀請著名導演和演員拍攝有關河南題材的影視劇作品,從而激發人們來河南旅游的興趣。

在提高美譽度方面:除了要科學合理的開發旅游資源,建設和完善相關的旅游設施設備,還要樹立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觀念,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由于河南地處中原腹地,一些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再加上旅游業隸屬于服務業,旅游從業人員不能做到解放思想,更不能從專業角度理解“服務”二字,造成了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質量跟不上,從而影響了河南旅游的美譽度。因此,精心選拔具有整體素質的旅游從業人員,并對其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和實踐練習,培養服務意識,強化服務觀念,提升專業水平,勢必會提高河南旅游業的美譽度。

3.4.2 強調文化營銷的可持續性

在對旅游資源進行文化營銷時,要進行全局系統的規劃和細致連續的策劃。

規劃主要指的是對旅游資源自身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開發,這是文化營銷可持續性的前提。策劃主要指的是文化營銷的實施,除細致周密以外還應當保持連續性。如1982年李連杰的一部《少林寺》不僅使李連杰一夜成名,更使得少林寺家喻戶曉,從此河南少林寺名聲大噪;1983年李連杰又一部《少林小子》強化了大家對少林寺的印象;時隔11年之后1994年李連杰再拍《新少林五祖》讓少林寺再起波瀾。這些雖不是我們主動營銷少林寺的結果,但確實為少林寺吸引了不少游人。為保持這種文化營銷的連續性,近年河南電視臺又聘請著名導演邀請知名演員,連續拍攝了三部電視連續劇《少林寺傳奇》,這是河南省強化文化營銷可持續性的經典案例。以此類推,河南省的其他旅游資源也通過這樣的方法進行營銷,那么整個河南旅游的形象將會登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另外,還要建立健全河南旅游的售后服務系統,這對于加強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如可通過對旅游者滿意度的跟蹤調查,掌握相關信息,分析相關數據,從而獲取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對旅游者滿意度調查的內容可包括對旅游資源的滿意度、旅行社的滿意度、旅游酒店的滿意度、旅游服務的滿意度的調查等。通過這一系列的調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要求,意見和建議,便于今后文化營銷工作的主觀性和盲目性。

3.4.3 整合文化營銷的核心競爭力

旅游資源自身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因此在文化營銷時我們可根據其主打特色確定目標市場,但這種目標市場又具有一定的狹隘性。如河南鞏義的“康百萬莊園”主打豫商文化,吸引了具有豫商情節的國內外游人;河南新鄭的“祭祖大典”牽動了探根尋祖炎黃子孫的心;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功夫文化,讓和我們異質文化的外國人大為驚嘆;還有河南洛陽的“牡丹節”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為了能更好地營銷旅游產品,我們可以將這些旅游資源優劣互補、揚長避短,古今兼容、動靜結合,即整合各類資源,形成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

但還需注意的是,旅游產品除具有無形性、不可儲存性、不可轉移性等特點,也同樣遵循傳統產品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即旅游產品也同樣經歷開發、發展、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因此實施文化營銷策略時,除推出精品游、品牌游之外,還要不斷對旅游產品進行拓展,增加其參與性和趣味性,實現其體驗價值,以做到推陳出新,以延長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

參考文獻:

[1]張春梅,馮乃秋,張桂榮.城市文化旅游營銷策略[J].企業活力,2009(1):42-43.

[2]羅艷玲.河南省文化旅游市場營銷策略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8(5):109-110.

篇5

【關鍵詞】河南方言;中;文化內涵

一、引言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e)關于語言的定義是這樣的:“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借自覺地制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傳達概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種文化功能,不是一種生活遺傳功能。”[1]由此可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之大。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現象,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語言反映不同的文化,通行于某一地域的方言自然就反映當地的社會歷史文化。

本文試圖以河南方言里的“中”為考察對象,將兩者結合起來加以闡釋。文中材料主要來自于古書文獻及本人作為河南人的親身經歷與感受。需要說明的是:“中”并非只有河南人用,中原地區的一些其他地方也有用的,比如河北、山東的一些人,但是,運用最普遍最典型的是河南人,所以本文只論述河南人言語中的“中”。

二、河南方言里的“中”

河南方言與普通話相差實在不大,歷史上北方官話很長一段時間以河南方言為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詞匯和語法系統。“中”在河南方言里是個使用頻率極高的詞匯,它不但包含了普通話里的所有含義及用法,并且較之普通話里的“中”,河南方言里的“中”意義更為復雜,而且語法功能和語用功能也非常特殊。

(一)形容詞性的“中”

河南方言里的“中”可以充當形容詞,一般表示對人或事物的肯定或積極的評價。此時,“中”位于句末,前面總要出現一個名詞,構成“名+中”的結構。其意義基本上相當于“好”“行”“可以”“不錯”。例如:“這件衣服中。”(意思相當于這件衣服好。)

“中”在充當形容詞的時候,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形容詞在句中主要做謂語和定語。但是河南方言里形容詞性的“中”只能做謂語或謂語中心。河南方言里沒有“中”做定語的例子。

2、“中”能受程度副詞“很”“真”修飾。一般不受“非常”修飾。能受否定副詞“不”的修飾。例如:

(1)這小伙子文筆很中。(意思相當于這小伙子文筆非常好。)

(2)這輛車真中。(意思相當于這輛車非常好。)

(二)動詞性的“中”

河南方言里,“中”有的時候具有動詞性,它隱含著一個動作,而且這個動作常常和烹飪有關。例如:“媽,饃中了,都蒸了三十分鐘了。”對于不懂河南方言的人,聽到這些句子肯定會摸不著頭腦。此時,“中”就相當于一個動補短語。“饃中了”意思是“饃蒸好/蒸熟了。”

動詞性的“中”具有以下語法特點:

(1)“中”用于肯定句。后面往往加上一個“了”字,表示事情的完成。否定句時,“不中”前面往往有一個“還”字,后面不出現“了”。例如:“面條還不中。”

(2)不受程度副詞修飾。

(三)“中”與“啊”連用構成感嘆句,表達一定的感彩,既可以表示喜悅之情也可以表示憤怒之情。此時“中啊”后常常帶人稱代詞或人名。“啊”讀升調。例如:

(1)中啊小伙子,聽說你考上北大啦! (表示喜悅之情)

(2)中啊你,翅膀硬了,不聽話了! (表示憤怒之情)

(四)“中”與“啦”連用構成祈使句

河南方言里,表示禁止、請求意義的祈使句,常在句子的開頭加上“中啦”,用來加強語氣。這時,“中啦”后常常不接人稱代詞或人名。但也有特殊情況。“啦”讀輕聲或降調。

(1)中啦,你們別吵架了!(禁止意義)

(2)中啦,咱回家吧。(表示請求意義)

(五)“中”可以用于對問話的回答

“中”用于答話中,表示肯定的回答,一般位于答句的句首,用法同普通話中的“行,可以,好吧,嗯”。問句的內容是征求對方意見,希望對方給予肯定的回答。例如:“這件衣服借我穿穿吧?”“中,拿去吧。”

“中”用于回答別人時,其否定式是“不中”,一般位于回答句的句首。“不中”之后往往有明確的理由。例如:“你下午再來吧?”“不中,我下午有事,明天吧。”

“中”用于問句中,表示征求對方意見或建議,其形式是“中不中?”。經常位于問句的句末,“中不中”的意義同普通話中的“行嗎/吧?”、“可以嗎/吧?”等。“中不中”后往往不用疑問詞“嗎”、“吧”等。對“中不中”的回答,肯定形式是“中”,否定形式是“不中”。例如:“你看這樣中不中?”“中! / 不中,太大了!” 問句里的“中不中?”、“中不中呢/吶?”也常常用其省略形式“中不?”來替換。“中不”后一般也不用疑問詞。

(六)“中”的重疊和連用”

1、兩個“中”或三個“中”重疊,中間沒有停頓表示非常愿意做某事或極為贊同某件事。例如:“明天我請你吃飯。”“中中,正好我沒錢了。”

2、如果兩個“中”或三個“中”連用,中間的停頓較長,這時,傳達出的感情也就不太干脆利落,帶有一些不耐煩的意味。“中”往往拖長音且是升調。例如:“張磊,你從餐廳回來時給我捎份刀削面吧!”“中,中,懶死你吧。”

3、用于答話中表示否定的“不中”可以連用或者重疊,其形式是“不中不中”,表示強烈的否定或者否定程度的加深。“不中不中”位于回答句的句首,用法同“不中”。例如:“急啥?等等看吧!”“不中不中,再等就沒戲了。”

三、“中”的文化闡釋

語言結構系統與一個民族的心理素質有關,這早已被證實。19世紀德國心理學家馮特認為:“人是社會的產物,人的心理具有社會性,而表達人們心理工具的語言也具有社會性。語言是為交際存在的,交際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思想的,因此,語言是為交際過程所制約并帶有心理烙印的一種符號系統。一個民族的詞匯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這個民族的心理素質。”下面就從中原文化出發,探討河南方言“中”的使用,這里所說的中原文化是指以河南為代表的狹義的中原文化。

(一)中庸心理

從儒、道、佛思想到宋學,中庸心理貫穿始終。什么是中庸?簡單說就是不偏不倚,調和折中。中庸之道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中留下了烙印,給河南人的印跡尤深,這是因為:道家的始祖老子是河南人;孔子雖出生在山東,大部分時間卻在河南境內周游;玄學名士多為河南人,“竹林七賢”齊聚河南武陟的竹林,談玄說理;理學的創始人二程,其主要活動也是在河南;佛教也是首先傳到河南的,以洛陽的白馬寺為證。

中庸,是河南人為人處世的一大法寶,在構詞上“中不中”就體現了這一觀念。例如:對一個人提的建議表示懷疑時,不直接說“不中!”而是用商量的語氣反問“中不中?”。

(二)封閉心理

這一心理與地理位置有關。古代學者認為帝王之所即為中,人們認為君的國都是土中,大地的中心,傳說武王伐紂成功后,便考察四方,尋找“土中”,結果找到了“伊洛平原”,定都洛陽。歷史上,開封、洛陽、鄭州、安陽都做過甚至多次做過都城。長期居于國都的臣民難免會產生封閉的心理,以京民自居,以為處天下之中,優越感倍增,覺得離了誰都好過,類似于近代清朝北京人的想法。北京的四合院很出名,其實河南的這種建筑也相當多,現在很多農村也還按照這樣的模式構建著自己的家園,獨門獨戶,很有點兒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這種心理在語言上會產生反映,例如“中原”、“中州”的說法,相傳禹治水分為九州,即八方加中央,中即四方之中,河南就是那時候的中州。另外還表現在對周圍民族的稱呼上,將南方人稱為“南蠻”,將山東東部、朝鮮、日本等地的人稱為“東夷”等等。

(三)中,即為太極

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曾仕強在《百家講壇?易經奧秘》中說:“中,就是太極,太極就是萬事萬物的總源頭”。曾教授是研究易經的知名學者,這么說自有其中的道理。《周易》所說的“中”與我們熟知的“中庸之道”其實是互相吻合的:“《易》卦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當下卦中位,第五爻當上卦中位,兩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為不偏,《易》例稱‘中’。凡陽爻居中位(即九二、九五),象征‘剛健守中’之德,稱‘剛中’;凡陰爻居中位”(即六二、六五),象征‘柔順守中’之德,稱‘柔中’。若陰爻處二位(六二),或陽爻居五位(九五),則是即中且正,在《易》爻中尤居美善象征,稱為‘中正’。”(出處《哲學辭典》)

另外,熟悉太極拳的人知道,太極拳中講究“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管什么招式什么力度,運動中都要“中氣貫脊,上自百會,下貫長強,如一線穿成也。”遵循這一指導原則,練習的人就不會前俯、后仰、左搖、右擺。無論是《易經》中的太極,還是太極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是至關重要的,河南方言“中”的使用就受到了它們的影響。

(四)其他

“中”在《漢語大詞典》中還有一個義項,即“中和之氣”。什么是中和之氣呢?《老子?四十二章》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產生萬物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一”指由道所產生的最初統一物,“二”指陰陽二氣,“三”指由陰陽二氣互相激蕩,互相作用(“沖”)而產生第三個事物即和氣,和氣產生萬物。可見“中”確實是個很神奇的東西,可以產生萬物啊。河南先民由于喜歡這一文化詞而經常使用它不足為奇。

另外,本文認為“中”的使用跟人們的虛榮心理也有一定關系,有時候一件事情很難辦成甚至壓根就辦不到,但很多情況下有些人會拍著胸脯說:“中!沒問題,包在我身上了。”這跟商丘人說“管!”一樣牛氣,事情辦成辦不成是另外一回事,先顯示一下我的“能耐”再說。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和研究,我們對河南方言里“中”的特殊意義、用法以及它的文化內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中”可謂是河南方言的標志,不僅其使用頻率極高,而且它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也非常豐富。一方面,“中”在河南方言中所具有得褒義特征,表示“肯定、贊揚、贊美、認可、可以、好、行、能”等特殊意義。另一方面,河南省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以及其悠久歷史賦予方言“中”的豐富文化內涵,使得河南人對“中”的熱愛將在河南方言里世代相傳。

參考文獻:

[1]【美】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商務印書館,1980年5月.

[3]侏德熙.語法講義[M].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

[4]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5]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6]張公瑾,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7]林寶卿.漢語與中國文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8]申暢,申少春.河南文化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9]李如龍.關于方言與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1).

[10]曹志耘.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的對象和方法[J].語文研究,1999,(2).

篇6

P健詞:河南省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節 概況 發展現狀

1 河南民俗文化及節日概況

民俗文化包羅萬象,但總體上可以簡單的分成兩大類:一是物質民俗文化,即有實物形態的民俗文化,比如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用具,記載著人文歷史原貌、發展過程等圖書文獻,承載著人們生活情趣的藝術品等;二是非物質民俗文化,形表現形式有:制度禮儀、特色節慶、信仰祭祀、神話傳說、口頭傳說等。

而河南作為華夏歷史文明的發源地,其民俗文化更是多采多樣,有民間科技、藝術、信仰、演藝娛樂、土特產等,都是非常具有特色風格的民俗,比如開封汴繡的禹州鈞瓷、平頂山的汝瓷、洛陽唐三彩、南陽玉雕和朱仙鎮木版年畫、淮陽泥泥狗、棠溪寶劍等,都是承載著民間技術的工藝品。而在民間藝術方面的歌舞、文學和表演藝術等十分燦爛多姿,比如豫劇和越調等地方民間戲劇。三月三時節黃帝故里祭祖、淮陽太昊陵廟會等是極具信仰的民俗文化。武術、少林的太極等都是從古留傳至今的寶貴民間體育。而民間演藝娛樂方面更是絢麗多彩,有靈寶皮影、濮陽雜技、寶豐馬街書會、開封盤鼓和開封斗雞等。在物質生產民俗和土特產方面更是舉不勝舉,如風味飲食類的洛陽水席、鄭州燴面、道口燒雞、西峽獼猴桃、靈寶蘋果和禹州三粉等等,不僅豐富多樣,而且特色更是其他地方少有。

2 河南民俗文化及節日傳承現狀

近年來,國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搶救都十分的重視,從而啟動多種保護和搶救的工程,而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歷史悠久文化的一部分,也引起當地人民足夠的重視。河南作為中華歷史文明發源地,其農村民俗文化傳承更是受到河南政府的高度重視,相繼制定了《河南省文化廳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實施意見》等文件規定。政府部門已經認識到可以把民俗文化的發展作為產業鏈來開發,通過加強民俗資源整合和扶持力度,優秀的民俗文化才得已煥發出新生機。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對民俗文化的旅游需求都在不斷增多,這不僅增加了民間民俗文化旅游的客源,而且對旅游與民俗文化之間的融合發展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但同時民間民俗文化及一些民俗節日的生存的環境、空間面臨著許多威脅和沖擊,管理民俗文化也存在著極大的缺陷和弊端。

3 河南民俗文化及節日發展現狀

3.1 落后于現展

河南雖然是我國民俗文化資源的大省,但其文化產業的發展卻落后于其他地區。河南許多民俗文化的原材料仍得不到有效的開發,一些民俗的文化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正逐漸消失。與沿海地區相比,河南的經濟相對比較落后。雖然政府已經采取相當多的措施對民俗文化進行搶救和保護,但是因為人力缺乏、資金短缺和技術跟不上時代步伐,一些獨特的民間民俗文化已經被人們漸漸淡望。比如,豫西垛子和道情皮影戲等極具娛樂性的民間傳統藝術都已經失傳,在河南地區幾乎都已經看不到有表演活動。即使有,到場欣賞的觀眾也是寥寥無幾,而且這些種類的戲劇演出費用花銷比較大,緊靠口頭理論的傳承根本得不到最好的保障。現在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戲劇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高度發展,也達不到現代青年人的娛樂要求。不僅如此,年輕人對一些傳統的節日已經慢慢淡望,比如具有祭奠先祖意義的清明節已經被部分年輕人改成了踏清節,越來越消失在大眾視野中的寒食節等等,反倒是西方的一些節日比較受年輕人熱衷追捧。這不僅消解了文化的內涵,更不有利于民間民俗文化的發展傳承。

3.2 發展思路的偏差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群眾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變化著,物質達到了人們所需求的標準,對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也隨之增高。為了市場經濟利益得到最大化,民間一些極具開發價值的民俗文化引起了地方官員的注意。為了樹起當地形象、提高當地政績,一些官員便大量的投入經濟、人力來作文章,舉辦一些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活動,不僅違背了民俗文化的發展規律,同時還導致優秀的民俗文化傳統遭到篡改,使優秀民俗文化失去原始的樣貌,讓人們對民俗文化產生誤解。一些地方主群眾見識到民俗文化的變相開發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后,便紛紛效仿起來,對一些獨特的民俗文化只注重經濟利益,對其無法帶來經濟效益的自身文化價值拼棄掉。比如,很多地方都自發舉辦起民俗文化村和民俗節慶旅游,并根據大眾的需要愛好對民俗文化及節日進行改革,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和游客。如果改革方法得當,倒也不失能起到保護發展民俗文化及節日的目的,還能帶動地方經濟,達到雙贏效果。但是,如果人們眼中看到經濟利益,又因為對民俗文化及節日的審美和觀念不同,對民俗文化及節日的理解不足,不夠重視等,都將會導致民俗文化及節日的偏差,讓人對民俗文化及節日產生一些低俗的錯覺。最終,民俗文化及節日會逐漸失去自身的文化價值走向衰亡。

3.3 文化產業沖擊

文化產業作為現代工業的文明產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了文化進步的阻礙。河南的文化產業給河南從文化大省跨向文化強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其實踐的過程中發揮出巨大的影響。但同時,由于人們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夠、缺乏足夠的指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部分民俗文化在文化產業發展過中發生了變異,甚至消失,這完全違背了科學發展的初衷。一些人追求的是民俗文化產業最大化的利益,對不能帶來的經濟利益或是達不到要求的民俗文化個性進行抹殺,甚至被人們逐漸淡忘,如果得不到恰當及時的挽救,消亡只能是這些民俗文化的最終結果。正是泥泥狗身上所凝聚的古老文化價值,讓人們把一些美麗的傳說和那時候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才有留傳至今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和研究素材。隨著國家經濟步伐的加快,泥泥狗在世人眼中也失去了觀賞收藏價值,制作的人也慢慢減少。

3.4 節慶旅游化

節慶旅游是指:將一個區域內的民俗文化及節日特色以節慶活動的形式進行重新包裝、策劃,以形成一個定向吸引游客的旅游地區。而且相對于傳統的旅游產品,節慶旅游的經濟帶動作用更有效果,給社會、文化與環境所帶來的效益效益也更顯著。河南省作為旅游大省和文化資源的大省,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了旅游立省的發展策略,標明旅游業在河南省所有支柱性產業中的地位。在近年來,河南省還舉辦了具有中原地區特色的各種節慶旅游活動,不斷挖掘民俗文化及節日的內涵,從而打造出民俗文化的旅游精品,向海外游客展示出河南獨特的民俗文化資源,讓世界各地人們對河南民俗文化起到一個正確的認識。

4 結語

河南省擁有十分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通過對其民俗文化及節日發展現狀進行剖析,讓大眾了解到民俗文化及節日在文化產業化中遭受到的沖擊,從而讓大眾意識到保護河南民俗文化及節日的重要性,并利用河南節慶化的旅游活動方式傳來傳承發展華夏的歷史文明。

參考文獻

篇7

一、基本狀況

(一)規模不斷擴大

2011年,全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共計17305個,比上年增加109家;從業人員54萬人,同比增長17.4%,遠高于全社會從業人員2.6% 的增長速度。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為0.9%,比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實現增加值454.4億元,同比增長23.8%,分別高出同期全省GDP增速、第三產業增速11.9個和10.4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為1.7%,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二)各行業迅速發展

在全省文化產業各行業中,發展速度最快的是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2011年實現增加值102.5億元,同比增長36.9%;其次是網絡文化服務,實現增加值2.4億元,同比增長29.7%;除了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同比增長4.8%),其他類別的增速均在14%以上。

(三)效益逐步提高

2011年,全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人均創造增加值8.4萬元,比社會全部從業人員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增加值分別高4.1萬元和3.6萬元。

(四)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全省188家國有文藝院團全部完成改制任務,首批39家非時政類報刊和大河網完成轉企改制,18個省轄市本級和158個縣市區全部完成“三局合一”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組建工作,6個省轄市實現電臺電視臺合并。

(五)文化產業亮點紛呈

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涌現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小櫻桃》等精品力作,形成了禹州鈞瓷、鎮平玉雕等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集群;2011年,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原出版傳媒集團和省廣電局本級分別完成經營收入18.6億元、44.6億元和26億元;河南歌舞演藝集團的演出收益達1400萬元。文化改革發展實驗區在產業集聚、文旅結合等方面亦取得突破,充分顯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巨大成效。

二、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較小

2011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不足千億元,僅占GDP的3.4%左右。而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達到5%以上。日本和美國文化產業占其GDP的比例則分別高達20%和25%。

(二)文化資源開發統籌規劃和深度挖掘力度不夠

許多地方在文化資源開發上缺乏統一規劃,對自身利益考慮過多,尚處于無序狀態。開發模式相互抄襲,同質化現象嚴重,深度挖掘力度有限。

(三)知名文化品牌數量較少

全省知名文化品牌不多,尤其缺少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能夠充分展現河南省文化底蘊的知名文化品牌。

(四)文化消費水平較低

2011年,河南城鄉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服務支出分別為1205元和253元,分別占城鄉人均消費支出的8.8%和5.6%,低于全國1824元(占14.9%)和401元(占10.2%)的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居倒數位次。

(五)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瓶頸凸顯

河南省文化企業可抵押資產少,信用評級低,導致銀行對其“惜貸”;文化人才占文化從業人員的比重較低,尤其是領軍人才和既懂文化又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缺乏;文化領域核心技術和裝備的自給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高,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科技企業和文化品牌。

三、政策建議

(一)培育文化市場主體,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

1.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應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變職能,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道路,真正實現轉企改制。在國家許可范圍內,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施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政府應在投資核準、信貸、土地使用、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支持。

2.加強文化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建設。大力發展版權、知識產權評估、演藝經紀、融資擔保等文化中介機構,引導其規范運作。尤其要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權交易制度,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充分利用鄭州文化產權交易所這個平臺,積極開展文化產權交易。加強各類文化行業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其在行業規劃、平臺建設、信息交流、協調維權等方面的作用。

3.加強區域文化合作。打破行政區劃界限,遵循同質化資源優先整合的原則,把最重要、最能發揮效益的文物點、旅游點串起來,推出跨行政區劃的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文化旅游產品與線路。

4.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的普及和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版權意識和經銷商的守法經營意識。引導企業抓緊申報文化產業專利、注冊商標品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加大市場巡查力度和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構筑政府監管、企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維護文化品牌形象和權益。

(二)制定科學的文化產業政策,引導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1.實施四大帶動戰略。實施項目帶動:在專家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一批輻射帶動力強、投資數額大的重大文化產業建設項目;實施創新帶動:進一步創新思想,深入挖掘中原傳統文化所體現的現代精神,并借助演藝、影視等載體予以表現;實施品牌帶動:大力開展“一縣一品”文化品牌創建工作,加強品牌營銷,延伸產業鏈;實施科技帶動:堅持引進與自主開發相結合,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技術服務平臺、科技和文化融合服務基地、文化科技交流中心等,打造良好的政策服務環境。

2.推動文化產業集聚發展。依靠特色文化產品,拉長產業鏈條,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引進文化龍頭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鼓勵組建跨所有制、跨行業的文化產業集團,圍繞龍頭企業和產業集團進行產業布局,實現優勢技術、知名品牌的共享。引導和推動文化改革發展實驗區、動漫基地、文化創意產業園等文化集聚中心建立和完善信息網站、金融和物流市場、校企合作培訓中心、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力爭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區和中西部動漫產業集聚中心。

3.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雙管齊下。借鑒佛山經驗,統一發行區域集優票據,解決中小文化企業資質較差的難題。積極引進股權投資基金,支持其上市或發行債券。建立健全文化品牌、版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抵押、質押制度,鼓勵銀行實施金融創新,與文化企業共同開發文化產品和市場。

4.著力培育、打造和引進文化人才。與國際知名文化機構合作成立合資文化公司,與省內外文化領域名校簽訂合作培訓協議,以文化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為重點,大力培育文化人才。設立人才專項資金,通過提高獎勵力度、智力貢獻參與分配、協議工資等措施吸引創新型、高素質、復合型文化人才,尤其是文化領軍人才來豫建功立業。

5.大力開拓城市和省外文化市場。考慮到河南省農村的實際,未來文化營銷的重點應是城市和省外市場。一是積極開拓城市文化市場。積極開發以農業轉移人口為消費對象的文化產品,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探索對基本文化消費進行票價補貼和差別定價的機制,降低居民文化消費成本。二是加大省外文化營銷力度。以周邊省份和閩粵臺民眾、海外華人為重點,舉辦以“根文化”等特色文化為主題的國際文化節、博覽會、高層論壇、專家研討會等,大力創作既具中原特色又能吸引全國觀眾的影視作品,加大對外文化宣傳力度。三是鼓勵文化產品出口。建立河南文化創意產品出口基地和物流基地,鼓勵擔保機構為文化企業“走出去”提供貸款擔保,與國際知名文化中介機構合作,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6.爭取中央支持與文化招商引資并舉。積極爭取中央對河南省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持。搶抓國際服務業加快轉移的機遇,成立文化產業專業招商隊伍,創新招商形式,務求取得實效。

篇8

【關鍵詞】河南沈丘 顧家花饃 藝術特色 文化內涵

一、顧家花饃的歷史淵源

明末清初年間,“沈縣”(現沈丘縣老城鎮)城南南大門夏灣村有個做饃銷售最好的人叫顧維臣,人稱顧二別子。顧二別子聰明好學,做饃的手藝精湛,顧家花饃個體玲瓏,花樣繁多,潔白如玉,久放不裂不霉,即使存放年余,一經蒸餾仍鮮嫩如初,人稱“顧家饃”。一時間,顧家饃聲名鵲起,顧家人在賣饃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獨具特色的蒸饃技藝,后經世代提純、錘煉,終于脫穎而出,成為當地有名的風味特產。當地的官宦或商賈都喜以顧家饃饋贈親友,有錢人家祝壽辦喜事都喜用顧家饃作為禮品贈送以示喜慶。據夏灣村人相傳,沈縣的鄉醫劉先生有幸在給清康熙皇帝醫病時,把隨身攜帶的顧家饃奉上,讓皇帝每餐進膳時餾兩個顧家饃食之。康熙龍體康復后以為顧家饃是什么藥引子,詢問方知那是沈縣一姓顧的人家做的饃饃,味美可口,且經年儲存不壞。康熙龍顏大悅遂傳下手諭,顧家饃被選為御用貢品,從此就有了“貢饃”的美譽。時至今日,沈丘周邊地區仍保留著這種習俗,誰家的孩子過周歲生日,孩子的姥姥都要買一些顧家花饃送給孩子,庇佑孩子能消災祛病,聰明健康、茁壯成長。

二、顧家花饃的文化內涵

顧家花饃是中原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的真實藝術,體現了中原本土的民俗觀念和審美情趣,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首先,顧家饃是民間面食,作為食物它的基本功能是充饑,因其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口感美味、造型獨特、形態美觀,使人們在食用時產生愉快的心情,在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的同時也使生命得以維持,味覺、視覺、心理等感官直接得到享受,充分體現了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統一。其次,顧家花饃是老百姓表達思想情感的載體,其花樣造型繁多,不同造型的顧家花饃蘊含著不同的含義,被廣泛應用于眾多民間習俗活動中。顧家花饃將善良而美好的愿望集于一身,成為人們心目中能夠驅邪避災的保護神和接福送子的吉祥物,寄托著百姓們向往美好生活的熱切愿望。再次,顧家花饃能夠一直傳承、經久不衰,是因為它蘊含著生命繁衍的寓意才使它在民間有著極強的生命力。生命繁衍的崇拜是人類從始祖開始就最普遍信仰,顧家花饃的很多造型中經常見到表現生命崇拜的造型,表達了子孫繁衍、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蘊含著百姓們對生命的美好追求。

三、顧家花饃的造型特征

顧家花饃在造型上充分利用了麥面的可塑性,其主要造型有兩種:一是基本造型葫蘆狀的小白饃,形若葫蘆,尖染紅點,通體潔白如玉,底部有形似八卦的陰陽紋理,主要用于日常食用,造型工整簡潔、不做多余的雕飾,即人們平時稱作的“貢饃”。二是花樣造型的小花饃,包括植物造型、動物造形、人物造型等。多用于祭祀、祝壽等禮儀活動,運用了概括、提煉、歸納、添加、夸張、變形、重組等藝術處理手法,整體造型精巧別致、生動有趣,蘊含著吉祥的意蘊。饃上涂有各種食用色,其彩繪以勾線和著色相結合,不僅具有淮陽泥泥狗的特征,而且很接近開封朱仙鎮的木版年畫的色彩。

四、顧家花饃的著色藝術

顧家花饃用色艷麗濃烈、飽滿,其著色藝術承襲了傳統民間工藝的五行色觀念,由青、赤、黃、黑、白(借麥面材料本身的顏色)五種顏色組成。著色上,這五種顏色的使用并不是均等的,色彩的運用以意象為據,以豐富的想象自由著色,不受實物本身色彩的限制。顧家花饃的著色所用的原材料大多為從蔬菜水果的花、莖、葉和塊根中通過揉搓、溫水浸漬的辦法提取出來的植物染料。這些天然染料艷而不浮,經久不變。顧家花饃的染色方法有三種,一是蒸熟后點染,剛蒸出來的饃饃易上色,著色要分層進行,先上第一層黃色,等饃晾涼了慢慢上紅色,紅色點染完畢后,再用細筆蘸綠色或藍色勾勒花紋,要求快速的勾、點、抹、擦、撒,使各類顏色相配,圖案準確、好看。點染時不能把面全部用色彩覆蓋,要留出空白,顯出面本身的質地,色彩艷麗又不失面的本色者方為上乘佳品。二是上籠前先染一部分,出鍋后再染一部分;三是將顏色摻進面里,看起來鮮艷,但透不出面的本色,顯得顏色不靈透,沒有蒸熟后點染出來的色彩活潑。

現在,精巧靈秀的顧家花饃已不僅僅是顧姓人家生產,還有李、陳、張、岳等50多戶家庭作坊進行生產銷售。顧家花饃是中原地區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正式被確定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家花饃正逐漸走出河南周口這一區域的民俗圈,成為更有藝術魅力的民間藝術品牌,被更多的人們和民間藝術愛好者喜愛。

參考文獻:

[1]沈丘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沈丘縣地方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篇9

(浙江海洋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摘 要:以農村文化為主要構成的鄉土文化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結構調整以及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農村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河南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為研究對象,介紹了目前農村資源的概況,系統地分析了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便為提高河南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 :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政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4-0097-02

我國各地區在不斷的開發和利用農村文化資源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農村文化資源的消失問題就很突出。在我國正面臨著文化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雙重時期,必須不斷加大對我國農村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的投入,以保證農村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以河南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現狀為案例,詳細分析了其在利用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便為提高河南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利用提供一些借鑒。

一、河南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調查

河南修武縣隸屬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東鄰新鄉市獲嘉縣、輝縣市,南接焦作市武陟縣,西連焦作市區,北靠山西省晉城市、澤州市和陵川縣。修武縣南北長40公里,東西寬36公里,是海河的源頭之一,氣候主要是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修武縣總面積676.4平方千米,在2013年末總人口達到了28.0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3個,占人口比例不足1%,下轄城關鎮、七賢鎮、郇封鎮和周莊鎮等8個鄉鎮以及一個小營工貿區,223個行政村,當地的方言主要是懷川話。①2012年,修武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98.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25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562元。2013年,修武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9.96億元,同比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6元,同比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10868元,同比增長13.7%。在各個產業中,工業和旅游業發展較快,2011年,修武縣接待旅游者480萬人次,門票收入3.7億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億元。2012年,接待游客558.2萬人次,增長16.3%;實現門票收入4.5億元,增長21.6%;旅游綜合收入23億元,增長27.8%。②

河南修武縣的農村文化資源豐富,種類齊全,主要是以民俗文化資源為主要構成,以舞蹈、雜技、音樂和戲曲為主要形式,極具地方特色。其中極具娛樂性的花船藝術形式、極具觀賞性的舞獅子和舞老虎活動、傳統雜技類的踩高蹺以及別有風趣的張公背張婆和騎毛驢是修武縣農村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紅色資源的特質的腰鼓和秧歌活動,群體性的推花車和霸王鞭等民俗。戲曲則主要包括懷梆、上黨梆子、豫劇、二夾弦和京劇等。

二、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修武縣的農村文化資源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隨著目前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步伐的不斷加快,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的保護與開發也面臨一些問題。

(一)推動農村文化發展的人才極度匱乏

修武縣的農村文化發展所需人才極度匱乏:首先,河南修武縣的農村經濟發展較慢,人均生活水平較低,不足當地城鎮人口人均收入的一半。在現階段,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導致大量的修武縣農村勞動力人口外遷,特別是青壯年人口的不斷外溢,使得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中最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大量流失。這就使得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傳承出現問題,導致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萎縮,進而加大了農村文化資源利用和保護的難度系數。其次,隨著我國的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文化科學科技得到了快速發展,修武縣農村地區早已實現了電視、電話和網絡的全面覆蓋,這就是使得農村文化遭到了排擠、同化。最后,修武縣農村人口的流失使得具有農村文化某些特長的人才出現了短缺,導致修武縣農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受到極大的限制。此外,修武縣鎮村級的文化隊伍的年齡結構偏老、專業素養偏低,影響了農村文化發展的后勁,待遇偏低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這些都會農村文化傳承與保護不利。

(二)政府對農村文化重視程度不夠

修武縣地區政府現階段的工作重心仍然是發展地區經濟,對農村現階段的投入主要是為了完善基礎設,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如新農村建設、農村公路的建設、醫療機構、水利設施和農機機械化等,基本上都集中在物質層面,而對農村的文化建設以及農村文化資源的保護投資較少。對修武縣農村文化建設以及保護認識的不足,導致修武縣農村原有文化基礎設施老化,而新建的寥寥無幾,使得農村文化資源的硬件設施不足以支撐農村文化資源的傳承和發展。修武縣政府在政策上未向文化傾向,使得農村文化產業在規模、融資渠道、文化含量以及銷售渠道未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影響了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由于對其農村文化資源投入的不足,規劃不合理,削弱了農村文化發展后勁。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主體是農民,而當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相關的專業素養都很低,這是需要一定的投入才能改變的。

(三)商業化開發過重,農村文化發展方向存在誤區

修武縣在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上還存在商業化開發過過度問題,這對農村文化資源的保護產生了不利影響。一方面,修武縣為了快速的發展當地的農村文化產業,采取了設立當地的農村文化藝術節等形式,大力推銷,使得農村文化過于舞臺化和商品化,這就導致了農村文化脫離原有本色,對旅客來說也未必產生吸引力,同時還打亂了農村文化發展路徑。另一方面,商業化過重還導致修武縣農村文化的發展脫離了當地農村文化的實際,這同樣不利于修武縣農村文化的發展。要知道,失去了根基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

三、河南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策略

(一)河南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的原則

農村文化資源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修武縣的農村文化資源對修武縣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未來經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正處于新農村建設的新時期,在發展修武縣農村經濟的同時必須考慮到農村文化的保護,必須協調好農村經濟建設、農村政治建設、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村社會建設四者的關系,確保修武縣農村實現全面的發展。在對河南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時,首先要把握好農村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關系,要明白,開發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是為了推動農村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其次,要制定合理的文化資源發展戰略,嚴防因偏重經濟利益而損害農村文化的傾向。第三,遵守農村文化資源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開展農村文化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工作。

(二)開發利用河南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措施

1.政府應該提高對文化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修武縣的文化資源的主體是農民,而僅憑農村難以對當地文化資源進行深層的開發和利用。修武縣地區政府必須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加大對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的力度。首先,地區政府應該認識到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的重要性,農村文化資源不但是凝聚當地人民的重要因素,也是修武縣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以農村文化資源為主的旅游資源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其次,修武縣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現階段修武縣農村地區的文化活動規模較小,文化氛圍也較為薄弱。為此,政府應該增加農村文化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提供物質保障,以便進一步提高農村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價值。

2.做好農村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規劃。在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的過程中,地區政府應該制定合理的戰略規劃,協調好農村文化資源的主體、文化產業投資商和旅游顧客三者之間的關系,對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政府要從政策以及財政等扶持的方式對農村文化相關的主體進行扶持,通過構建相關的信息交流平臺和,加強農民、文化企業和旅游市場三者之間的信息交流,進而合理的開發農村文化資源。在初期,對文化企業的扶持尤為關鍵,現階段修武縣的農村文化企業尚未形成規模,其市場的競爭能力較弱,政府必須在資金、政策和相關技術上予以扶持,促使其快速走向成熟。在開發利用的同時,應該制定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保護措施,對在文化、歷史和審美價值上具有獨特價值的文化資源予以保護,特別是具有建筑學和歷史人文價值的古村落。鑒于修武縣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資源,需對其按照曲藝、戲劇、舞蹈和民間雜技等分類標準分類,并從專業的角度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

3.建立專業性的文化人才隊伍。修武縣農村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關鍵在高素質的農村文化人才。文化人才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本地區的培育;另一種從其他地區的引進。修武縣文化民俗等專業性的表演人才,應該主要來自本地區的培養,而引進的人才則應來自經濟文化發達地區,主要是文化資源的營銷、規劃方面的專業人才。為此,政府應該積極構建文化資源人才交流平臺和文化人才的培養機制,打造一支具有很強專業性的文化人才隊伍。

4.提高農民文化保護意識。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離不開該地區農民的參與,農民是該地區文化資源的傳承主體,加強農民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意識是修武縣地區文化資源得以繼承和發展的根本保障。為此,地區政府應通過媒體宣傳、教育培訓、實踐教育等方式,提高修武縣農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提高農民對農村文化的認識水平,進而提高其保護農村文化資源的積極、主動性。

注 釋:

①②百度百科.修武縣.baike.baidu.com/subview/141151/11245840.htm.

參考文獻:

〔1〕熊官進,李玉瓊.淺談當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8):36-38.

〔2〕宋宇成.淺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成就、問題和建議[J].北方經貿,2012,(8):50-52.

〔3〕王義杰.農村民間組織參與河北省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路徑探討[J].群文天地,2012,(8):116-118.

〔4〕袁婷.淺談當前農家書屋建設中的問題與措施[J].卷宗,2012,(6):62-63.

篇10

關鍵詞:文化產業;科技創新

一、河南文化產業科技創新的基礎和現狀

1.科技創新資源豐富文化產業總體實力不斷增強。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地下文物、館藏文物、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均居全國第一,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中河南17項,全國古都河南四個。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以科技為依托的新興文化產業初見成效。鄭州小櫻桃卡通公司大力培育小櫻桃品牌并形成完善產業鏈,產品遠銷韓、法、日多國,小櫻桃動漫城為國家動漫產業基地。河南超凡影視公司制作的我國首部大型科幻兒童劇《快樂星球》先后創下央視8套同時段收視率新高和少兒頻道最高收視紀錄。河南天樂動畫有限公司拍攝的動漫連續劇《獨腳樂園》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優秀動畫片。3.文化事業基礎雄厚具備科技創新支撐條件。河南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書法美術在全國占重要位置,新聞出版位居全國前列,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5.5%以上,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娛樂等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升的產業群體也初具規模。另外,河南有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個。長期在豫工作的兩院院士16人,這些都為河南通過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有利技術支撐。

二、河南文化產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1.文化產業集中度偏低缺少具備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主體。產業主體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目前,河南省只有河南日報集團、河南出版集團、河南影視制作集團、河南文化影視集團、河南傳媒集團5家文化集團,且相互之間互補性不強,跨媒體、跨行業、跨地區的經營意識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河南文化產業迫切呼喚能夠充分借助現代光電科技,依靠現代資本市場,實現文化、人力、資本有效對接的具備競爭力的科技創新主體。2.文化消費總量和層次過低制約文化消費需求釋放。居民的文化消費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目前河南省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恩格爾系數0.36,但文化消費比重僅占4.59%,說明相當部分的文化消費能力尚未釋放,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如何開發和釋放居民潛在的消費能力提高消費層次,是全省文化3.文化科技人才嚴重不足。河南文化產業人才嚴重不足,需要能夠整合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和文化資源的企業家,需要熟悉國際慣例和規則、擅長媒介市場運作、具有戰略思維的外向型經營人才。這些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河南省文化產業向規模化、高層次發展的關鍵因素。并且直接導致網絡、動漫、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不夠,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更難以創造出高質量、品牌化的文化精品。

三、河南省文化產業科技創新發展問題對策選擇

1.以科技創新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

1.1利用科技創新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通過科技創新造就更多更完備的文化產業業態。動漫、網游、手機報、手機電視都是通過科技創新完成的,沒有科技創新就不會有文化產業新業態的出現。河南一定要在科技與文化的結合上找到更好的突破點,加快科學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培植開發數字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報刊、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發展始終與科技進步同步合拍。1.2利用科技創新提高文化產品的原創力。文化產品原創力低下一直是制約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文化內容的原創性已大規模地與數字技術結合,提高了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效率。河南應首先將文化研究與原創性工作納人戰略構想,順應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潮流,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將國外的先進技術與本省文化資源有機地巧妙地結合,開發出更富新意更具文化底蘊更符合當代市場需求的新型原創文化產品。1.3運用技術工具增加文化產品的科技附加值。河南省文化產業自主發展程度粗放原始,文化產品科技附加值低下,急需采用高新技術,提高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的科技含量。急需充分運用高新技改造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儲存和銷售,加大文化產品制作、包裝、傳播等環節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知識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產品,延伸文化產業鏈,增強市場競爭力。

2.多頭并舉拉動居民文化消費

2.1轉變消費觀念培養良好的文化消費習慣。通過媒體等多種途徑,灌輸文化消費理念,引導居民以不斷提高文化素質、滿足精神享受、追求生活品質為目的,自覺培養文化消費的意識。同時要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措施,振奮廣大群眾的消費信心,鼓勵正當的文化消費,培育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2.2加快消費創新探索擴大文化需求的新途徑。對目前居民最熱衷的文化消費項目進行挖掘,提高熱點文化消費項目的比重,提升內涵和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從中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通過增設、調整電視欄目、發展數字電視,擴大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開拓新的文化消費領域。注重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培養未來的文化藝術消費者和創造者,培養潛在消費市場。2.3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文化產品的消費環境。科技設施的普及化與文化產品的消費量是正相關的,網絡使用普及化,手機研發平民化,電子終端消費多樣化,能很好地刺激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我們應花更大力氣來加強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開放便捷的消費環境,使更多的消費者能夠更低成本更便捷地消費文化產品。

3.高度重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3.1充分發揮現有文化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繼續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加快運用市場機制、競爭機制來配置人才。允許有自主知識產權、有突出貢獻的人以管理、技術、專利、品牌等參與收益分配。實施優秀文化人才獎勵制度,形成合理流動的人才激勵機制,創造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保護現有的民間傳統文化高級人才,使中華優秀的民間藝術可以“薪火相傳”,發揚光大。3.2大力引進發展文化產業的急需人才。根據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加大對高層次、高技能、復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引進。以標志性文化設施、重大文藝作品、文化資源開發項目為載體,以各種文化藝術節慶活動為契機,有計劃地吸引、聚集國內外藝術大師和經營管理文化產業的人才,用這類人才掌握的前沿管理理念、創意思路、運營模式影響、帶動、優化本省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3.3積極培養河南文化產業的后備人才。加強院校培養,盡快在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綜合性大學設立文化產業學院,開設文化經營管理、文化創意策劃等專業,建立完整的本、碩、博一體化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積蓄人力資源。加強在職學習和教育,不斷提高文化隊伍的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選拔有潛力的中青年文化人才赴國外大型文化企業研修、考察,借鑒吸收其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河南省文化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衛紹生.《河南文化發展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張曉田.河南省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研究[D].鄭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