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21:47: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情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情教育

初中歷史國情教育有效性研究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同志就提出,要對小學生、中學生一直到大學生,由淺入深、堅持不懈地進行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及國情的教育。通過對全社會的中小學生進行“兩史一情”教育,讓每個學生認識國情,了解過去,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愛黨,愛民情懷,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一、課堂精選史料展開國情教學,引導學生對歷史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目前中學生國情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現為幾多幾少:談到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繁榮口若懸河,但對資本主義的血淋淋發家史卻知之甚少;對中國的落后挨打的史實知道得多,對落后的原因知道得少;經常放大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卻忽視中國的巨大成就;對黨的失誤知道的多,對黨的功績知道的少。正是因為缺乏近代史、現代史和國情教育,才使一些青少年崇洋媚外,影響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樹立。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也有一百年屈辱史,現實國情是歷史的延續而不是割斷。此外,研究現實國情還要放在當代世界全球化發展的大格局下,看到中國的國情是在全球化下的國情,加強歷史教學中的國情教育,是歷史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在豐富的歷史資料的佐證下,教師或是“潤物無聲”,或是“春風化雨”,但必須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從歷史的視角出發,準確把握中國古代、近代及當代國情的不同的質;二是從全球的廣角審視,即將中國放之于世界中加以比較分析,得出理性結論;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對歷史應“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二、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思想實際開展國情教育,幫助他們走出認識誤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國情教育,是屬于三維課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容。由于現行考試制度的存在,部分同人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這樣做有點本末倒置,因為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成人成才”,傳統觀念中,成才的畢竟是少數,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千萬不要忽視對學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中華各個時期的文明,教師配以大量的圖片資料,足以讓學生感到自豪。近現代的屈辱史,教師適當點撥,能夠激起學生的向上心,沒有愛國情懷的青少年,怎么能為祖國的未來做貢獻為國家發展做貢獻?更重要的是怎樣正確看待我國過去受到的侵略和恥辱,正確看待今天我國與其它國家出現的分歧和爭議,是不是簡單地抵制外國貨尤其是日本貨,就是愛國?是不是靠武力能解決所以問題?應該讓學生明白什么才能真正讓外人尊敬我們,是我們自身素質的提升,是我們的科技的進步,提升了進步了,那么別人是不是也會對我們的東西很熱愛?這樣我們的國力影響力是不是就大了?

三、緊扣社會時政熱點,與時俱進開展國情教育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與國情教育論文

歷史教學是向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特別是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國情教育內容。歷史教學中的國情教育主要是以下諸方面。

一、進行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教育,我們偉大祖國有著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從人類告別愚昧邁入文明時起,到公元15世紀以前,我國一直是當時世界上為數很少的幾個先進國家之一。中華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由中國人民培植的優秀文明傳統,從古至今,一代代相傳,一脈相承,因此它與我們正在建設著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分不開,割不斷的。我們要積極地從古代文明中汲取營養,同時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不斷前進,創造出更加光輝燦爛的當代社會主義文明,以嶄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要進行這方面的國情教育。

中華民族具有優秀的傳統,她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又培育了為世人稱道的道德風尚。到社會主義階段,這些優秀傳統被繼承和加以弘揚,與社會主義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以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也應進行這方面的國情教育。

二、進行五千年中國人民奮斗史,特別是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教育。中華民族是一個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在封建社會里,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革命精神,在中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在近代,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后。出路何在?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勵,進行了英勇的斗爭。許多求進步的先進思想人物,提出了不少濟世圖存的主張,企圖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但都沒有成功。“五四”運動后,隨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真正救國救民的責任落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人階級身上。歷史已經證明,唯一的出路。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三座大山,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經過28年的英勇奮斗,終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近百年來歷史所證明的顛撲不破的偉大真理。過去搞革命是依靠了黨的領導,現在搞建設,搞四個現代化,同樣也離不開黨的領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只能由中國共產黨領導,這是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西方的多黨制領導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我們要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中,向學生進行光榮革命傳統的教育,特別是要向學生進行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教育,從而使學生自覺繼承革命傳統,熱愛黨,在黨的領導下,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進行社會主義必然性的教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痛苦摸索,從多次失敗中找到的,我們要教育學生應當珍惜這一正確的選擇,?“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在我國的建立,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全國(除臺灣外)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祖國的富強。我們要在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中教育學生,讓他們了解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只有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才有光明的前途。因為在我們這個底子雹人口多、生產不發達的國家,如果要走資本主義道路,搞資本主義,將會產生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少數人富裕,大多數人受窮。在生產不發達不富裕的國家”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搞社會主義,才能使大家都有飯吃,都能生活得好。

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教育。在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中,要同學生講清講足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使他們了解社會主義祖國的偉大和前途的無限光明。4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十多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由一個極端貧窮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大為增強,我國已建立了比較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村經濟走向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項事業也得到很大發展。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學生了解到了我國的社會建設的巨大成就之時,他們就會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樹立起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將來自覺地獻身于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但是我們還要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雖然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們的生產仍然落后。經濟不發達,我國當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國情,教育學生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改革事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要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強國,還要廣大青少年學生艱苦奮斗,努力學習,以便將來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

查看全文

化學國情教育教學管理論文

所謂國情,指的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

一、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國情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有人把國情具體分為下列7個方面: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科技教育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政治狀況;社會狀況;文化傳統;國際環境和國情關系。中學化學教學涉及與化學有關的是礦產資源、水資源、能源、工業生產、農業生產、科學技術成就以及環境保護等等。

二、把偉大成就跟我國的基本國情聯系起來,并全面進行國情教育

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今天,我們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在介紹我國建國以來有關化學方面的偉大成就時,都要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聯系起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階段,在我們面前還存在著很多的困難,必須有進行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

所謂全面進行國情教育,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把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以及各方面的國情結合起來,避免片面性。衡量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的發展水平,要從綜合國力這一概念去分析。所謂綜合國力,就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和潛力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其基本要素是生存力、發展力和協同力。具體測算組成這3種力的資源力、經濟力、科技力、教育力、文化力、國防力、外交力和政治力共8種。1949年,我國的綜合國力列為世界第13位,在改革開放以后,到1988年,我國的綜合國力已上升到第6位。

查看全文

國情教育心得體會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正確認識把握國情,從實際國情出發,按照中央確定的大政方針,建設我們的國家,做到科學發展。

我們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全國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國家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初步實現小康社會,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從整體上說,我國還是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發展中國家,前進道路仍然存在很大困難,面臨著一些制約和困擾我們的問題,主要有:一是資源壓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資源,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一方面是一個奇跡,靠的是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給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資源壓力將長期存在我國,影響我國進一步發展。二是人口壓力。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總量高峰、就業人口高峰、老齡人口高峰、農村勞動力轉移高峰接踵而來,給社會就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出現國家未富而人口老化的現象。三是三農壓力。由于歷史、地理等的原因,農村、農業和農民處于國家現代化建設的薄弱環節,影響國家的整體發展,扶助三農改善三農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四是環境壓力。我國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偉大成就,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壓力,局部地方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惡化,人民群眾意見很大,加強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正確認識國情就要正確把握國情,按中國的實際國情建設我們的國家,當前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中央確定的治國方略和建設步驟,著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二是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建設創新型國家。

三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查看全文

地理教學意識教育探討

摘要:隨著地理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國際和國家意識的培養與實踐探索已成為地理教育界在地理教學中關注的熱點。本文結合筆者自身教學實際,闡述了在地理教學中加強學生國際和國家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一些方法。

關鍵詞:地理教學;國際意識;國家意識;愛國主義教育

1.地理教學中的國際意識教育

國際意識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歷史和當今國際社會、關注人類共同的命運、評價本國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的意識”。這些年來,隨著全球化過程的加快、國際間合作與交流不斷加深,競爭日益凸顯,亟待共同解決的國際問題日益增多。為此,學生國際意識的培養已成為各類教育的重要任務。地理學對學生進行國際意識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的發展不能離開世界而獨自進行,我國的發展與世界有不可分的關系。當前對學生進行全球意識教育是學生適應時代的需要、學生發展自身的需要,重要的是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需要。對學生進行國際意識教育有利于學生更多地接觸多元文化,提升學生以世界眼光對問題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在認識當前所面臨諸問題時要有全球合作意識予以解決,增強學生使命感,責任感,使學生形成全球觀國際意識,在將來更好地參與國際事物。同時,有利于學生克服對全球性知識的片面學習,忽略對學生思維意識、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國際意識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1教育學生培養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戰爭的正義感教育。當前雖然東西兩個集團之間的冷戰已經結束,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減小了,但在局部地區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戰亂不斷。世界的局部戰爭對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巨大的損失,所以,我們支持民族和解、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在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關心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的動向,了解現代一些恐怖分子制造的事件對人民造成傷害的實例。然后,給學生講解和平發展的重要性和意義,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采取談判方式改革國際舊有經濟秩序、建立國際新經濟秩序,各國及經濟體以公平、有序、合理、平等、互利為基礎開展經貿往來,對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也使學生深刻理解我國政府支持民族和解,反對戰爭的態度是非常英明正確的。1.2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平等合作意識教育。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日益走向深入的重要時期,只有使全國人民了解世界,了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世界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巨太差距,才能使整個國家和民族產生將改革開放日益推向深入的巨大原動力,才能使人民在思想上增強對改革的承受力。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各國由以前的相互分離狀態過渡成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在這個時期,部分國家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以極端方式進行擴張和掠奪,此種行為同樣給人類帶來災難,許多歷史遺留問題目前仍困擾著人們的生活和進步,這種不符合時展潮流的問題教育我們,以各參與者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為前提,以促進全球和諧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和進步才是當今人類發展的立足點,而國家間采取對話、交流和合作已成為各國謀求發展的共同訴求。在當前全球發展已成為“地球村”的縮影,人類發展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各國通過合作一同參與解決問題,深化合作,取長補短,是國際發展的共識,一方受損另一方獲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共贏”應是各方需要的理想方式。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共同問題是地理學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人文地理學的知識從地理學的視角展示了這些問題的時空分布和特點,將學生的思維帶到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上來,而大量的事實案例應證全球問題的解決要靠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平等合作就是我們尋求的最佳途徑和準則。通過培養學生的“平等合作意識”,來拓展學生的視野,形成對全球性問題科學的認知。1.3國際全球生態意識教育。全球生態意識是國際意識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從人與自然的角度來思考的產物,其形成變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人類生產水平低下,在自然面前非常弱小,人們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處于“地理環境決定”階段;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強,人類就進入了“人類中心階段”,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淪為人類的附庸,人類對自然肆無忌憚的開發破壞;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同時也促使人類重新認識人地關系,人類開始重視自然,開始關注自身行為對自然的影響,逐漸朝向“人地和諧”階段邁進[1]。人類生態保護意識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地球作為人類唯一的家園,我們要有這樣的共識,并采取措施協調人地和諧。生態問題不能簡單地視為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其中不能忽略人類之間的關系,單個群體難以捍衛人類家園,只有全人類共同努力,重視全球生態平衡與發展,樹立生態意識,應是我們努力方向。地理學中“人地關系”一直是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地理教學以可持續發展為重要思想內涵,而在教學過程中,涉及與全球生態意識相關的內容很多,從一般“原理”到具體“現象”較好地體現了地理教學關注生態的特點,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全球生態意識。同時,結合世界“地球日”、“環境日”、“水日”以及“氣象日”等時間點,對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活動,可通過向群眾宣講環境知識的方式,提高群眾環境與資源意識。還可通過系列活動,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培養和加強學生的生態意識。

2.地理教學中的國家意識教育

在全球化發展格局、極端民族主義與個人主義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下,國家意識的教育面臨困惑和不適,目前,提高國家意識教育的實效性,已成為各國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個地區也有本地區的特點。沒有國家意識,就沒有愛國主義。從本國國情的實際出發,才能對國家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方針政策,才能對學生進行有具體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一個國家的國情,包括它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地理環境的基本情況,是國家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學校地理教育,特別是本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基本上都與國情有關,但是我們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實材料都說成是國情,而是要善于在地理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同世界其他國家的比較中概括出本國國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2.1對學生進行基本國情教育。在基本國情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多向學生介紹一些祖國豐富的礦產、優越的自然條件、秀美的河山等,就自然而然地培養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事實上,我國絕大多數自然資源總量雖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卻很少;我國的自然條件有優越的一面,但同時存在很多不足。我認為,在基本國情教育中應該如實地把各方面的優點和缺點都給學生作介紹,讓學生在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中,逐步培養起對祖國母親的感情,樹立辯證的、理性的愛國情感。強調國情教育的實效,注重學生對國情的準確把握。目前,我國人口總數已超過13億,每年還要凈增l千多萬人口,凈增人口相當于歐洲一個中等大水國家的人口總數,這給我國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鄧小平同志曾經說:“中國的問題難就難在人口太多”。現在計劃生育工作的難度仍然相當大,農村中相當一部分農民對計劃生育工作還不能足夠理解和支持。這種現象的產生,除了因為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而需要充足勞動力、養老制度還不夠完善等客觀原因外,農民科學文化水平低、人口觀念陳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人口問題的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地理科學對于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了解我國的人口現狀,深刻認識人口增長過快,給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困難和對環境承載量帶來巨大的壓力,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具有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一些干部和群眾缺少基本的地理知識,保護環境的意識淡薄,只顧短期的經濟利益,忽視長期的環境效益,甚至以浪費和過度開發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加速經濟發展,大量排放工業“三廢”;有些地方濫伐、濫墾、濫挖,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礦產資源遭到破壞;有的地方濫占耕地,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在這種重要自然資源嚴重短缺的嚴峻形勢下,對學生進行基本國情教育,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促使學生形成對環境與資源的責任感。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族人民以其勤勞、勇敢和智慧,為開拓祖國疆土、發展祖國經濟、創造祖國燦爛的文化,為締造和捍衛偉大祖國,為祖國的長期穩定和繁榮進步,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消滅了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制度,各民族在政治上獲得了一律平等。40多年來,各民族在國家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策下,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教育學生懂得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情,就能有利于培養學生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支援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思想感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80年代以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居世界各國前列。目前我國許多工農業產品的總產量已位居世界首位或第二三位。目前,我國GDP總量位列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主要是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標準。我國在經濟水平方面,現在還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是目前我國經濟水平的國情。國情教育應該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反映祖國的地理面貌,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自然環境的優缺點,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奮斗目標,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愿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而獻身的精神。2.2愛國主義與國情相結合教育。地理教學是國情教育的主陣地,地理學是研究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關系的綜合性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地理學科幾乎包含了自然國情的全部內容,詳細地論述了我國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然條件、資源、人口現狀及勞動力資源等總特征,對我國工業、農業方面主要的產業部門布局和發展進行指導,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的好素材。可見,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祖國遼闊的疆域、壯麗的山河、優越的自然條件等,使學生增強愛國熱情,提升民族自豪感。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愛國、忠國、報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世代相傳的這種美德,才使我們的民族有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結合國情教育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國的歷史、現狀以及美好前景,從而堅定理想信念,決心為之奮斗,因此,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國情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予以重視。2.3對學生進行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統一的教育。臺灣、西藏和新疆等地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漢族和我國各少數民族共同生活在華夏土地上,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正是由于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才創造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我們在共同的歷史上所形成的民族感情,像一股強大的向心力,時刻喚醒著我們的民族意識,把我們凝聚在一起。所以,我們要堅決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妄圖分裂祖國的活動。我國不僅陸地廣袤,而且海岸線漫長。在國際上,國家海洋面積通常以歷史沿革和《國際海洋公約》來確定[2]。例如,日本、東南亞一些國家與我國在釣魚島、南海群島的歸屬上存在爭端,這些原本屬于我國神圣不容侵犯的領土,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當前實際,加深學生理解,增強他們的愛國教育。總之,在地理教學中和現實生活中國際、國情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都非常豐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這些材料并理論聯系,在教學中滲透國際和國家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愛家鄉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讓學生懂得要愛國、愛家、愛自己并為之努力,這才是真正的愛國。

查看全文

教育局計生工作實施方案

為了認真宣傳貫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和落實縣計劃生育領導小組下達的工作職責,工作考試目標,盡心盡心做好經常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以便更好地實施。

一、組織領導方面

1、要把計生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縣城各學校的計生工作納入年終工作考評。堅持局長全面負責制,分管領導具體抓,計生專干專職專用。計生領導小組開展經常性工作,要起到監督作用。

2、局長和分管領導參加每月計生領導小組例會,規定各部門計劃生育職責分工,落實計生責任。并及時和各部門交流計生情況。

3、制訂本局計生管理規定和2013年計生工作考核方案。

4、與各鄉鎮中學、中心小學,縣直各學校,明珠中學簽訂計劃生育管理協議書。

查看全文

德育功能

德育目標

1.通過對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遼闊的領土、廣闊的大陸架、豐富的資源、眾多的物產、多彩的名勝古跡、雄偉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識的傳授,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偉大可愛。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過對行政區劃和香港、澳門內容的介紹,對學生進行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祖國統一的國防意識教育和鄧小平開創的“一國兩制”重大意義的教育。從而增強對祖國統一大業必定實現的信心和決心。

3.通過對新中國成立48年來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對外貿易、城市建設、江河治理、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講解分析,來頌揚黨領導的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激勵學生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指引全國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堅強信念和建設四化的信心和決心。

4.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分析我國國情,如國土遼闊,資源齊全豐富;但人口眾多,增長過快,人均資源的占有量較少;經濟發展迅速,但環境污染、資源被破壞嚴重等等。使學生初步樹立起正確的人地協調的觀點,懂得按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的道理,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統一關系,逐步樹立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

5.通過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我國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也常受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礎設施薄弱,與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仍還有較大差距。新中國成立48年來,我國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得到很大發展,布局逐步趨向合理,但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沿海和內地、平原和山區的經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做大量的趨利避害工作。從中意識到作為一個中國公民肩負的重任,加深對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艱苦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產生立志建設好祖國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為使愛國熱情轉化為愛國的行動創造條件。

查看全文

如何滲透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論文

一.德育滲透勢在必行

1.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

2.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如果說前者重點在于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么后者的關鍵就在于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查看全文

中學生五月入團申請書模版

編者按: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性組織,是黨的可靠的、得力的后備軍,是培養青年學習共產主義,使我們具有“四有”“五愛”品質的大學校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對青年的教育和引導,組織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廣泛開展黨的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近代史,現代史教育和國情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增強青年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共產主義青年團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前進的目標,更使我迫切要求加入的組織。我想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不是為了炫耀自己,而是為了能接受團組織的教育,接受團組織的考驗,和給自己一個鍛煉的機會。具體材料請詳見:

尊敬的學校團委:

我通過對團章的學習,團組織和團支書的教育和幫助,認識到作為21世紀的新一代青年,必須要有強烈的上進心,積極爭取我們青年人自己的組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性組織,是黨的可靠的、得力的后備軍,是培養青年學習共產主義,使我們具有“四有”“五愛”品質的大學校。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對青年的教育和引導,組織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廣泛開展黨的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近代史,現代史教育和國情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增強青年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對團員還進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教育。努力幫助青年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抵御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不斷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正是因此,我要求入團的愿望便更加迫切了。

共產主義青年團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前進的目標,更使我迫切要求加入的組織。共產主義青年團是當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群眾組織,也是黨的可靠的,得力的后備軍,是黨培養新一代革命人才的隊伍,是培養青年學習共產主義具有“四有”,“五愛”品質的大學校。“鐵不鍛煉不成鋼,人不磨練不健康”,要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健康的新世紀青年,就要經過團組織的考驗和自己的學習。因此,我迫切要求加入共青團。

查看全文

聾校德育教育分析論文

摘要聾校語文課的教學目的既要進行語文的訓練,又要進行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德育因素的滲透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的滲透是語文教學本身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是目前教育形勢發展的一種迫切需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應遵循什么原則呢?有些什么方法呢?及要實施什么方面的德育內容呢?下面就我個人的想法,與大家一同探討。

關鍵詞聾校語文教學德育教育

一、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應遵循的原則

1.滲透性原則

滲透性原則又稱為隱形教育。人們常說:“文以載道”,聾校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課文的字里行間蘊含著社會主義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中德育因素的滲透性,所以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必須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人物、事件、景物來實現。例如《的睡衣》,課文緊緊圍繞睡衣加以敘述,通過講的睡衣上已有好幾個補丁,七十多歲的鄧奶奶還在給補睡衣,說明了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又通過講年輕護士手捧睡衣,感動得眼睛濕潤了,表明年輕一代對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的作風十分敬佩,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對課文的內容給以分析、講解,讓學生學習、鄧奶奶艱苦樸素的精神。

2.概括性原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