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校德育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9 08:17:00

導語:聾校德育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聾校德育教育分析論文

摘要聾校語文課的教學目的既要進行語文的訓練,又要進行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德育因素的滲透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的滲透是語文教學本身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是目前教育形勢發展的一種迫切需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應遵循什么原則呢?有些什么方法呢?及要實施什么方面的德育內容呢?下面就我個人的想法,與大家一同探討。

關鍵詞聾校語文教學德育教育

一、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應遵循的原則

1.滲透性原則

滲透性原則又稱為隱形教育。人們常說:“文以載道”,聾校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課文的字里行間蘊含著社會主義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中德育因素的滲透性,所以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必須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人物、事件、景物來實現。例如《的睡衣》,課文緊緊圍繞睡衣加以敘述,通過講的睡衣上已有好幾個補丁,七十多歲的鄧奶奶還在給補睡衣,說明了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又通過講年輕護士手捧睡衣,感動得眼睛濕潤了,表明年輕一代對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的作風十分敬佩,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對課文的內容給以分析、講解,讓學生學習、鄧奶奶艱苦樸素的精神。

2.概括性原則

語言文字中滲透著德育因素,有一些并不明顯,我們應在引導學生理解的過程中加以概括。在詞語的運用中,我們應注意詞語感情色彩的概括,如“喜歡與討厭”“美麗的與丑陋的”。

課文的主題是進行德育的重要因素,主題的概括過程實際上是語文學習、思維訓練與德育結合的過程,特別是那些思想內容深刻的課文尤其需要概括。例如《瑩瑩長大了》教育學生幫爸爸、媽媽做家務事。《奶奶,您吃》教育學生從小要養成尊敬老人的習慣。

3.準確性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能否進行成功的德育教育,首先取決于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準確度。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必須深鉆教材,充分發揮教材德育作用。

教材是我們進行語文教學的憑借,在正確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必須把握其德育因素的重要性。如《王冕學畫》《聰明的華陀》這類贊揚人物的課文,要準確把握課文德育因素。王冕是通過自己的勤奮的學習才成為畫家的,教師要教育學生刻苦、勤奮的學習;華陀通過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才把兩只相斗的羊分開,教師要通過此事教育學生遇事要動腦筋。

聾校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處于表面、簡單的水平,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在學習中準確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學習《誰勇敢》的課文時,課文講述的到底是小松勇敢,還是小勇勇敢呢?馬蜂窩是小松捅下來的,馬蜂炸了窩,飛出來蜇人,他只顧自己抱著腦袋跑,看見明明哭了他也不管,這不是勇敢。而小勇呢?他為了保護明明,撲打馬蜂時被馬蜂蜇了。在危險的時候,他不顧自己,保護小朋友,是真正的勇敢,所以大家都說他勇敢。

聾校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德育因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我們把德育因素與學生的實際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受到行為習慣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如《不要亂扔果皮》《我自己做》《幫助李奶奶大掃除》等。

二、語文課實施德育的方法

1.正面析理法。有的課文的內容就是極好的德育教育題材,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必須充分的對學生滲透,聯系學生實際,從正面給學生分析道理。如《奶奶,您好》教育了學生應養成尊敬老人的好品質。

2.潛移默化法。講授山水課文,能使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性情,美化靈魂,并以此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和家鄉的高尚情操。如《我的家鄉》講述了我美麗的家鄉,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滲透熱愛家鄉的教育。

3.寓教于樂法。語文課進行德育滲透,決不能板起面孔,訓教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愛好等特征,創造出快樂有趣的氛圍,使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受德育熏陶。《好朋友》在教學時,老師可聯系學生實際,說說自己的好朋友是不是像嚴良和陸英俊一樣,讓學生對內容進行表演,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了教育。

4.實踐活動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指導學生在實際活動中更好的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以獲得教育效果的方法。例如《幫助李奶奶大掃除》教育學生幫助、尊敬老人,在生活中,也應該這么做。

三、語文課中的德育教育

1.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課堂教學是其主渠道,語文學科是其主課程。在語文教學中,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育:(1)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2)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錦繡河山。(3)教育學生熱愛祖國歷史文明。(4)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英雄人物。(5)教育學生知道祖國的過去,熱愛祖國的現在,開創祖國的未來。例如課文《天安門前看國旗》《北京天安門》《小八路》《補丁》。

2.國情教育

國情教育,指以增強民族意識、民族責任感和振奮民族精神為中心,傳授國情知識為內容的教育。語文課要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有機地加以滲透,發揮感染、陶冶作用。我國歷史悠久,國情非常復雜,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的內容相當豐富。為此我們應深入鉆研,理解和反復推敲《綱要》(請講明是哪一個綱要)和教材,正確理解思想內容和表達形式之間的關系,將“滲透”體現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之中。例如,課文《賽場上升起五星紅旗》《長城故宮》《紅綠燈人民警察》《大熊貓》等。

3.民族精神教育

弘揚和培養民族意識與民族精神是學校教育的義務。語文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極其豐富。如強烈的愛國情感、高尚的人格、積極的進取精神、酷愛自由的思想、勇于抗暴的品格等。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形成了以自強不息、不畏強暴、英勇奮斗、從不屈服于外來壓迫的民族精神為核心的優秀文化傳統,鑄成了我們的民族的偉大精神品格,造就了千千萬萬民族的脊梁。我們語文教學有責任以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品格,造就出一大批民族新一代的脊梁,使我們的民族發放出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燦爛的異彩。例如,課文《飛機遇險的時候》、《誰是最可愛的人》等。

4.革命英雄人物榜樣教育

語文課本里描寫了許許多多的革命英雄人物,他們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英勇悲壯,可歌可泣。教師在授課時,可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手段,讓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再現,讓革命者的豪言壯語再震神威,讓先烈的崇高思想再閃光,達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目的。例如,課文《狼牙山五壯士》。

5.審美教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審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育。《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納》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但要靠教師去認識、去感受、去利用、去創造。要加強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使語文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從而來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體驗漢字美、書法美。(2)理解和感受語言美。(3)進行語言美的教育。例如,《我的愛鄉》《春天來了》《到海邊去》《迷人的天山牧場》《桂林山水》等課文。

6.健康人格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不斷促進人的發展與完善。語文學科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的特點,使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人格是個人相對穩定的比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總和。這些心理特征包括個人的能力、氣質、興趣、愛好、傾向性等。課堂教學是語文活動的主體,也是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要有效地滲透人格教育,教師必須要準確地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人格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健康的人格教育。在教學時,要注意創設意境,以情動人。在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才能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引起共鳴。還要注意找準突破口,找準突破口,也就是找到了語文教學與人格教育的最佳切合點,只有找到這個點,滲透才能得以順利實現。教師要善于從紛紜復雜的語文教學現象中,敏銳地發現這個最佳切合點,將人格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例如,課文《誠實的孩子》《好朋友》和《奶奶您好》。

7.“五心”教育

“五心”即:愛心、關心、忠心、虛心、信心?!拔逍摹苯逃暮诵氖乔楦薪逃?。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要以此為契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語文課堂的教學完成“五心”教育的任務。在語文教學中,要選準最佳結合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聯系學生的實際,有的放矢,要注意情感體驗,以情理動人?!拔逍摹苯逃且豁楅L期的德育活動。它是一種潛移默化而又實實在在的教育、影響。在今后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要把“五心”教育放在首位,使“五心”教育與社會實際需要接軌,使我們的下一代成為適應二十一世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例如,課文《我選我》《送雨衣》《幫助李奶奶大掃除》等。

總之,“教無定法”,語文課滲透德育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思想實際及國際國內的形勢,采取靈活的方式滲透德育。我們既反對“硬貼式”(牽強附會),又反對“游離式”(各不相干)的滲透,我們崇尚的是“水乳交融”式。在教學中,教師要選擇不同的方法,聯合學生的實際,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德育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