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貿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19:42: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貿易順差

一、我國貿易差額變化情況

1950年以來的58年間,我國有20年出現貿易逆差,37年出現貿易順差,1年達到貿易平衡。我們將1950年以來我國貿易差額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一)貿易差額規模較小階段(1950年至1977年)。在這28年間,有10年出現逆差,其中,1950年逆差最小,為0.3億美元,1974年逆差最大,為6.7億美元,平均每年逆差為2.6億美元;有18年出現順差,其中1961年順差最小,為0.4億美元,1973年順差最大,為6.6億美元,平均每年順差為2.68億美元。這一階段無論是順差還是逆差規模都很小,變動幅度也很小。

(二)以貿易逆差為主階段(1978年至1993年)。在這16年間,有10年出現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為63.5億美元,規模超過100億美元的有3年,1985年逆差最大,為149億美元;有5年出現順差,平均每年順差為50億美元,1983年順差最小,為8.4億美元,1990年順差最大,為87.4億美元;有1年出現貿易平衡。這一階段,總體上是以逆差為主的。

(三)持續貿易順差階段(1994年至2007年)。從1994年開始,我國進入持續貿易順差階段。1994年至2004年,11年累計順差達到2819.3億美元,每年平均順差規模為256.3億美元,大部分年份順差規模均維持在200-400億美元之間。2005年順差1020億美元,2006年1775億美元,預計2007年可達2600億美元,這三年貿易順差規模持續擴大,平均順差規模將達到1798億美元。

二、貿易順差的國際比較

查看全文

中國貿易低碳轉型分析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世界各國的貿易呈現出一系列的低碳化發展趨勢,貿易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本文通過對我國貿易低碳現狀進行分析,進而查找低碳轉型中存在的技術、立法等問題,并從低碳技術、法治保障、激勵政策、貿易結構優化等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低碳貿易;低碳轉型;出口貿易

隨著低碳經濟發展,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世界貿易也將顯現出一系列的低碳化發展趨勢,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在世界貿易的比重將逐步趨于下降,而低耗能,低污染產品在世界貿易的比重將趨于上升??梢哉f“低碳貿易”已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等發達國家已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投入研發“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方面進行整體布局和規劃,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因此貿易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以及跨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中國貿易低碳現狀

(一)貿易大國并非貿易強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飛速發展,對外貿易進出口額年年攀升。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1991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由206.4億美元增長至1356.3億美元,我國外貿地位在世界的排名從第32位躍居第11位;入世后,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更是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2004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上升到了第3位;201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1.55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將近1530倍。與此同時,由于技術水平相比發達國家要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工業附加值不高。加入WTO之后,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技術的創新,工業制成品在出口貿易商品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所占比例依然較大,因此,我國雖成為了貿易大國但還不是貿易強國,尤其在低碳貿易的主戰場上,中國必須加快貿易結構的調整。很多“高污染、高消耗、高投入”的中國企業因此正處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二)高碳產能過剩。目前我國仍處于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建設大力推進的階段,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但如今中國進行工業化所處的外部環境與發達國家相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不同,一個非常顯著的不同之處就是,中國的工業化正受到來自資源和環境的兩大約束。一方面,工業化必然伴隨著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投入使用,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產業結構調整,經濟高速增長對能源的依賴明顯上升,而我國的能源生產已不能滿足能源消費,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缺口不斷擴大,這些缺口不得不依靠進口來彌補,對能源進口的持續增加將使我國能源安全面臨嚴重威脅,也使我國面臨巨大的國際資源市場價格風險。另一方面,從長期來看貿易國對碳排放的約束會越來越嚴格,“碳關稅”“綠色貿易壁壘”會使得我國工業生產和出口產品的成本越來越高。但在這種日趨嚴厲的全球范圍的資源環境約束形勢下,我國出口貿易中諸如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獲得政府能源補貼的重化工業普遍存在著持續的、大規模產能過剩的情況。(三)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是一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其開發及利用效率的高低是一國生產技術水平和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我國雖然是能源生產大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化石能源資源,尤其是煤炭資源在所有資源儲備中占主導地位,但其他優質能源資源相對不足。同時,我國也是能源消費大國。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2019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由36.06億噸標準煤上升至42.99億噸標準煤,且呈逐年增長的態勢,能源消費中以煤炭消費為主。從行業來看,冶金、化工、制造、建材、紡織、橡膠等行業的能源消費占工業能源消費總量70%以上,這些高耗能產業對能源的需求量非常大,但由于能源技術水平較低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后等原因,導致能源的利用率卻不高。(四)中國外貿出口的碳排放逐年上升加入WTO之后,我國進出口貿易迅速發展,工業、制造業的發展也明顯加快,以致對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也急速升高,受資源稟賦的影響,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其他能源如天然氣、石油的儲存量卻較低,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為主,而煤炭消耗所帶來的碳排放量是各種能源中最高的,因此,我國碳排放總量也呈現出急劇上升的勢頭,2006年更是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國。我國出口貿易產品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煤炭開采業、金屬冶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及化學行業均為高碳排放行業。出口貿易中隱含碳排放量基本處于逐年增加的態勢。

二、中國貿易低碳轉型面臨的問題

查看全文

詮釋美國貿易法

1998年11月25日,歐共體根據《1994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4GATT)第22條第1款和《關于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DSU)第4條,請求與美國就美國貿易法“301條款”進行磋商。美國同意進行磋商。多米尼加共和國、巴拿馬、危地馬拉、墨西哥、牙買加、洪都拉斯、日本和厄瓜多爾根據DSU第4條第11款,要求參加磋商。磋商于1998年12月17日在美歐之間進行,但未解決爭議。

1999年1月26日,歐共體根據DSU第6條請求設立專家組?!盃幎私鉀Q機構”(DSB)同意了這一請求。巴西、喀麥隆、加拿大、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中國香港、印度、以色列、牙買加、日本、韓國、圣路西亞和泰國保留作為第三方參加專家組程序的權利。1999年12月22日,專家組將報告散發給所有成員。2000年1月27日,DSB通過了專家組報告。

一、本案事實

(一)美國貿易法“301條款”

本案爭議的問題是美國貿易法“301條款”是否違反WTO的有關規則。

美國貿易法“301條款”是指1974年《美國貿易法》第3編第1章(第301-310節)的內容,標題為“實施美國依貿易協定所享有的權利和回應外國政府的某些貿易做法”。

查看全文

中國貿易失衡成因

1中國貿易平衡狀況的歷史演變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貿易逆差向持續順差轉變的一個過程,從中國統計年鑒中收集到自1978—2012年進出口差額數據,利用Excel制作出條形圖和線形圖,橫坐標表示年份,縱坐標為進出口差額。如圖:大致可以把我國貿易狀況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1978年—1989年,此時的中國經濟剛處于起步階段,貿易逆差為主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12年中有10年處于逆差狀態,累計逆差46840百萬美元,年均逆差3900百萬美元。

(二)1990年—1994年,貿易順差逐步發展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對外貿易逐步增加,在這個階段,除1993年出現12220百萬美元的逆差外,均為貿易順差,累計順差14380百萬美元,年均順差2876百萬美元。

查看全文

我國貿易摩擦因素戰略

一、我國貿易摩擦趨高的因素分析

1.近年來,以反傾銷措施為主流的貿易救濟措施,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愈演愈烈。(1)使用貿易救濟措施的國家越來越多。過去主要是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使用貿易救濟措施,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拿起貿易救濟措施來保護國內產業,比如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南非等國。(2)貿易救濟措施的使用頻率不斷增加。1995年~2003年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共發起2416起反傾銷調查,其中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是印度379起;美國329起;歐盟274起;阿根廷180起;南非166起;澳大利亞163起;加拿大122起;巴西109起;墨西哥73起;我國72起(按WTO統計口徑)。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數占總數的77%。(3)貿易救濟措施涉及的商品品種越來越多。產品涉及鋼材、化工、機械、電子產品、紡織品、食品、礦產品等多個品種。

2.我國出口步入競爭擴張期的必然結果。出口增長取決于需求(主要是世界經濟形勢)和供給(主要是本國產品的競爭力)兩方面,在一國出口產品結構與競爭力不發生大的變動之際,需求是決定出口的主要因素?;仡?0多年我國出口的發展情況,我國出口的年際變動與國際市場需求變動存在著較強相關性,說明我國出口一直受國際市場需求變動的影響。近年來頻繁遭遇各種形式的貿易限制,反傾銷尤為突出,但這些并沒有影響到我國出口貿易的高速增長,特別是入世以來,我國出口貿易保持了30%以上的年增長率。出口的快速增長:(1)表明貿易摩擦的增多對總體貿易增長并沒有顯著的影響,同時也表明我國產品具有了越來越強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就更容易受到進口國競爭產業的抵制;(2)貿易規模與貿易摩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如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都是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的主要對象。(3)我國經濟和貿易規模的不斷增長也使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國日益被某些國家視為潛在和現實的競爭對手,于是貿易摩擦也被作為一種手段,用以達到一定的非經濟的戰略目的。

3.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過高。(1)表現為國內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太大,而且集中度也太高,貿易風險過于集中。據統計僅2004年就超過了70%,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我國貿易進出口主要集中于少數國家及地區,對美、日、歐盟三大貿易伙伴的進出口占進出口總額的一半左右。這些貿易大國的經濟增長直接影響到我國對該國的進出口,尤其是美國,其經濟的繁榮與否不僅對我國出口產生直接影響,也將會影響到我國對其他國家的進出口,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增長;(2)我國一些重要產業產品依存度極高。部分大宗輕紡產品在某些市場的占有率已經超過臨界點。如我國輕紡和家電等產業對外依存度普遍較高,特別是服裝和鞋類的出口依存度都在70%以上,一些加工貿易“拳頭”產品對某個具體目標市場也存在依存度過高的風險。一旦出口受阻,國內生產和相關企業將會受到嚴重打擊。

4.出口秩序和出口產品的結構因素。(1)我國的出口企業缺乏對特定市場的長遠打算,一發現新的市場就會蜂擁而入,而政府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最終結果往往是將出口商品的價格殺到無利可圖,直至導致“假冒偽劣”產品出境,從而引起被進口國的反傾銷,如俄羅斯、越南等國的深刻教訓。(2)貿易保護要么是保護本國的新興產業,這些產業尚未成熟且不具備國際競爭能力;要么是保護夕陽工業,夕陽工業優勢已經衰減且面臨產業調整。我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主要的比較優勢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是某些勞動密集的產業環節上,如紡織服裝業、玩具、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裝配等。而這些產業正是發達國家的夕陽工業,競爭優勢已經削弱,但在各種貿易保護和政府補貼政策的支持下,仍有一部分資本和勞動力滯留在這些產業中,同時由于這些產業具有相對較高的就業敏感性,因此歐美國家便將貿易政策作為一種社會政策(保護就業)來保護這些夕陽產業。

(3)從現實的角度看,針對我國的貿易限制措施,絕大多數都集中在紡織品、服裝、鞋、玩具、輕工產品、家用電器等領域,這正反映了我國目前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巨大競爭優勢。目前我國參與國際市場的身份主要是商品的輸出者,而非資本的輸出者,而普遍來看,資本的輸出者遠較商品的輸出者受歡迎。以20世紀70年代、80年代日美貿易摩擦為例:上世紀70年代以后,日美產業結構逐漸趨同,加強了它們之間產品的競爭性;兩次石油危機,使得石油進口國的貿易收支惡化,促使日美為彌補逆差而擴大出口,這些因素導致了美日之間貿易摩擦越來越多。

查看全文

韓國貿易政策演變及原因

韓國建國之初,經濟十分混亂落后。這一時期經濟趨于保守,主要實施的是進口替代的政策。而到了60年代以后,韓國才正式確立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的貿易政策,隨后經歷的各種貿易政策的改變主要都是以出口為導向為基本路線而做的部分調整。本文主要介紹韓國貿易政策的演變,并探究各個階段實施各項貿易政策的原因,最后得出結論,希望能夠給我國經濟轉型提供些許借鑒。

1韓國貿易政策的演變綜述

1.150年代的進口替代內向型戰略

這一時期,韓國的貿易基本上是對美國的雙邊貿易,主要實行的是以高關稅壁壘和嚴格的進口限額而實現非耐用消費品和中間產品的進口替代策略。該策略在當時具有明顯的保護性色彩。這樣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產業的發展,內向型的進口替代策略雖然使得國內一些企業獲得了保護,但這些企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等嚴重依賴外國企業,國內購買力低下,出口不振最終導致進口大量增加,赤字擴大。因此,進口替代內向型的經濟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造成了很多經濟問題。為了改善當時的經濟狀況,60年代初特別是樸正熙軍人政府上臺始,韓國經濟政策經歷了進口替代內向型經濟到出口導向外向型經濟政策的轉變。

1.260年代至今的出口導向外向型政策

1.2.1樸正熙時期的貿易政策(1961~1979年):出口增長第一的理念樸正熙時期,制訂了四個五年計劃。針對韓國60年代初的經濟現狀,確立了貿易立國、出口第一的方針。以下根據韓國加入關貿總協定為分水嶺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描述:①1961~1967年入關前的貿易政策。這一時期主要是韓國實施第一、二個五年計劃的階段,韓國正式確立了“貿易立國”、“經濟增長第一”、“輸出立國”的策略,其實質就是發展“出口導向型”外貿發展策略。②1967年入關至1979年的貿易政策。入關之前,韓國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致力于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關之后,在堅持貿易立國的基礎上,最突出的特點在于第三個五年計劃中關于大力發展重化工業的策略,也預示著韓國要經歷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轉變。

查看全文

貨幣政策對我國貿易影響研討

摘要:在最優跨時消費的基礎上,建立國際貨幣政策影響貿易收支的短期和長期理論模型,使用該模型對中國1979—2008年的貿易收支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美元的過度發行是造成中國貿易順差的重要因素;短期內,使用人民幣升值的辦法對平衡中國貿易收支的作用較小;消費不足不能解釋中國長期的貿易收支問題,長期的貿易收支是最優跨時貿易的結果,體現出中國與其它國家貿易的互補性、互利性。

關鍵詞:貨幣政策;貿易收支;貿易順差;最優跨時貿易

一、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貿易收支一直保持順差。中國貿易順差問題成為國內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巨額的貿易順差不僅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會引起越來越多的貿易糾紛,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絆腳石。在世界經濟陷入困境的2009年度,貿易保護更是集中爆發,僅美國和歐盟涉嫌中國制造的“雙反”案件就高達101起,這在世界貿易史上實屬罕見。

國內外學者對中國貿易順差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從Keynes的宏觀經濟模型出發,提出內需不足是中國貿易持續順差的根本原因,認為中國應該放棄“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通過刺激內需改變經濟發展對國外需求的過分依賴;二是遵循國際收支調節的彈性理論,提出人民幣低估是中國長期保持順差的主要原因,建議通過人民幣升值調節貿易順差。這兩種觀點都有合理性,但與現實似乎不太吻合。如果內需不足相對于外需充足,那么在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為何外需不足我國貿易仍保持順差?如果人民幣升值可以調節,為何我國自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適度升值后,對外貿易仍然是順差?本文認為,中國貿易順差短期內是國際貨幣政策造成的輸入性順差,長期是最優跨時貿易的結果。

近年來,作為世界貨幣符號的美元供給量超常增長,可能是短期中國貿易順差的重要原因。長期,中國貿易順差是平衡前期貿易逆差的跨時貿易結果,體現了國與國之間跨時貿易的互利性和互補性。

查看全文

中國貿易順差現狀

1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助器”據海關統計自2002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連續6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規模翻了兩翻,特別是近四年貿易順差急劇增長2004年貿易順差321億美兒,2005年貿易順差達到1020億美元。出口額76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進出口額6601.2億美兒,比上年增長17.6%。2006年貿易順差進一步增加到l775億美元,外貿出口9690.8億美。增長27.2%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進口7916.1億美元,增長19.9%,比上年上升2.3個百分點。2007年我國外貿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同比增長47.7%,后8個月單月順差規模均保持在200億美元以上同時2007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達217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凈增加4134億美元。其中出口12180億美元,增長25.7%,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進口9558億美元,增長20.8%,比上年上升0.9個百分點。2008年1至8月,我國累計貿易順差1519.9億美元,同比下降6.2%,凈減少100.8億美元;出口額9376.9億美元,增長22.4%,比上年下降3,3個百分點;進口7856.9億美元,增長30%,比上年上升9.2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總額17233.8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從繞計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有以下特點:增長速度連續保持20%以上,2005年至2007年增長迅猛,2008年上升勢頭回落。

2我國貿易順差形成原因

2.1國際間產業轉移是我國高額貿順差產生根本原因。

首先,在這種國際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外資把中國作為制造基地進行加工貿易,使加工貿易占據了我國貿易的50%以上,從而推動了貿易順差的急劇擴大。其次,這種產業轉移的另個結果是,使得企業大規模進口生產所需的中間產品,導致我國對周邊經濟體形成巨額的貿易逆差。而這些產品在大陸組裝后輸往這些企業原有的傳統市場,主要是歐美市場,導致我國對歐美市場出現較大貿易順差。再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國際產業,促進了我國貿加工產業的升級。相應地,出口產品仍然以加工類型產品為主,并在一定程上推動我國部分產品層次和附加值的提高。促成了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品尤其是機電產品出口比重增加。

2.2發達國家對中國技術出口的限制擴入了貿易順差。

查看全文

民辦院校國貿課程改革論文

一、目前民辦院校國貿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一)國貿專業課程教學方法老套滯后

國際貿易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國際經濟環境和參與貿易各國政策的變化而變化,而目前我國民辦院校所使用的國際貿易教材內容相對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規則來說都比較滯后。許多院校在具體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接觸一些典型的案例,而忽視了國貿的多樣化、差異化及不同貿易條件下的變化,在培養學生處理實際業務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此外,由于受教學條件及傳統的考核標準的制約,多數院校教師大多采用課堂講授法教授國際貿易課程上課缺乏互動性;學生學習課程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考試得到更好的分數。這種教學模式與當前國貿市場所需人才的培養要求是相悖的。

(二)國貿課程教學成果缺乏實踐檢驗

目前我國民辦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嚴重缺少教學實習基地,普遍存在實踐教學環節欠缺的弊端。由于受限于辦學經費不足、師資力量不足等原因,許多民辦院校只重視書本知識的教學,不重視實踐教學課程的建設,沒有建立模擬實訓實驗室,在企業實習基地建設方面也比較滯后,學生所學的國貿課程理論與實際操作不能有效對應,沒有能給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崗位與機會,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的真正需要。

查看全文

貿易偽報下的中國貿易論文

一、理論模型構建

貿易偽報下的資本外逃是一種隱蔽的非法行為,其規模難以直接測算。由于貿易偽報下的資本外逃是造成中國與貿易伙伴貿易數據統計差異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從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入手,通過分析主要的可觀測因素,進而間接測算出貿易偽報下資本外逃的規模。

(一)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

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原理和國際收支賬戶分析方法,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主要受以下5個因素的影響。

1.貿易雙方的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

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如統計轄區不同、運輸時滯不同以及再出口內涵不同①等,都會造成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但由于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所產生的影響會相互抵消,其對雙方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的綜合影響是有限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