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貿易政策演變及原因
時間:2022-05-27 03:48:00
導語:韓國貿易政策演變及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韓國建國之初,經濟十分混亂落后。這一時期經濟趨于保守,主要實施的是進口替代的政策。而到了60年代以后,韓國才正式確立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的貿易政策,隨后經歷的各種貿易政策的改變主要都是以出口為導向為基本路線而做的部分調整。本文主要介紹韓國貿易政策的演變,并探究各個階段實施各項貿易政策的原因,最后得出結論,希望能夠給我國經濟轉型提供些許借鑒。
1韓國貿易政策的演變綜述
1.150年代的進口替代內向型戰略
這一時期,韓國的貿易基本上是對美國的雙邊貿易,主要實行的是以高關稅壁壘和嚴格的進口限額而實現非耐用消費品和中間產品的進口替代策略。該策略在當時具有明顯的保護性色彩。這樣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產業的發展,內向型的進口替代策略雖然使得國內一些企業獲得了保護,但這些企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等嚴重依賴外國企業,國內購買力低下,出口不振最終導致進口大量增加,赤字擴大。因此,進口替代內向型的經濟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造成了很多經濟問題。為了改善當時的經濟狀況,60年代初特別是樸正熙軍人政府上臺始,韓國經濟政策經歷了進口替代內向型經濟到出口導向外向型經濟政策的轉變。
1.260年代至今的出口導向外向型政策
1.2.1樸正熙時期的貿易政策(1961~1979年):出口增長第一的理念樸正熙時期,制訂了四個五年計劃。針對韓國60年代初的經濟現狀,確立了貿易立國、出口第一的方針。以下根據韓國加入關貿總協定為分水嶺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描述:①1961~1967年入關前的貿易政策。這一時期主要是韓國實施第一、二個五年計劃的階段,韓國正式確立了“貿易立國”、“經濟增長第一”、“輸出立國”的策略,其實質就是發展“出口導向型”外貿發展策略。②1967年入關至1979年的貿易政策。入關之前,韓國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致力于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關之后,在堅持貿易立國的基礎上,最突出的特點在于第三個五年計劃中關于大力發展重化工業的策略,也預示著韓國要經歷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轉變。
1.2.2全斗煥時期的貿易政策(1980~1988年):大力改善出口結構由于韓國一味的追求出口高增長,經濟的發展已經趨于畸形。主要表現為經濟基礎薄弱,資本、技術、原材料及中間產品嚴重依賴國外;側重于發展出口加工區、重化工業導致國內經濟比例失調,國內市場萎縮等等。政局的不穩、經濟的惡化是的韓國急于尋求經濟發展的轉機。全斗煥總統時期,注重改善出口結構,不再一味追求出口貿易額的單一增長,逐步轉變為以民間為主導、鼓勵市場競爭機制,力爭實現經濟的穩定化、效率化和開放化。這一時期,逐步改變出口商品結構,實現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轉變。這一階段,出口貿易額繼續增長,1981年出口貿易額為212.5億美元,進口為261.3億美元;而到了1986年出口貿易增長到了347.1億美元,進口貿易額為315.8億,并首次實現了貿易順差。
1.2.3盧泰愚時期及以后的貿易政策(1989年至今):政府主導性相對弱化90年代初,由于世界經濟不景氣、國際市場競爭慘烈、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資本利率提高、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價格上升等因素存在,韓國出現了明顯的經濟下滑。表現在貿易上是連續出現貿易黑字。為改變這種狀況,韓國主要是繼續強調出口貿易,但是重點轉為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進口自由化范圍,改善國際收支。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企業,出口商品逐步由資本密集型轉型為技術密集型產品。2008年韓國出口額達422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13.6%,進口為4533億美元,是世界第11大貿易國。
2韓國貿易政策演變特點及原因探析
綜上所述,韓國貿易政策的演變大致可以概括為進口替代時期,出口增長立國時期,進口自由化時期和出口創匯時期四個階段。根據國際貿易理論,國家制定并實施貿易政策的目的是能夠極大的獲得貿易利,增加本國經濟福利,改善貿易收支。事實證明,韓國在各個階段所實行的貿易政策效果是明顯的,在一定時期是有效的。韓國每一階段貿易政策的演變的背后都隱藏著理論的和現實的根據和原由。
2.1出口立國階段———出口貿易額增長
樸正熙總統上任之后,韓國確定了出口導向經濟模式。50年代是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美國對國內勞動密集型進口市場是開放的,并且這一時期美國采取的是犧牲部分經濟利益的政策。韓國主要利用西方國家不斷轉移本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國際市場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量增強的機遇,主動實施出口導向發展戰略。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大力發展面向國際市場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梢哉f“,漢江奇跡”的成功與美國這一時期倡導的貿易秩序有很大關系。我們可以看出,此時韓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部分出口到美國市場。因此,特定的國際經濟關系和韓國適時抓住機遇造就了韓國出口導向經濟發展的成功。另外,在出口導向發展初期,韓國經濟基礎薄弱,進口仍然受到嚴格限制。
2.2出口富國階段———出口導向工業化
70年代以后,美、日等發達國家處于黃金發展階段末期。此時,日本處于躋身于世界經濟強國的重要時期,歐盟自由化程度進一步加快。與此同時,東亞其他國家經濟得到發展,更為廉價的勞動力和優惠的引資政策給韓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輸出構成壓力。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大力出口加工工業,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輸往美國,而美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市場規模有限,韓國就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輕工業產品出口規模增長潛力減弱。韓國單純依靠出口的增長模式受到了極大地制約,表現在韓國在90年代初期,國際貿易收支嚴重惡化,貿易赤字加大。因此,單純依靠出口增長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了。
2.3出口強國階段———政府主導弱化階段
出口導向戰略能夠帶來先進的資本技術、管理經驗、機械設備,帶來規模經濟效益,帶動產業發展等優點。但是,也會有容易對外形成依附,不會帶來預期的經濟結構優化和易受出口市場的制約等缺點。亞洲金融危機后,世界貿易摩擦頻繁,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家間貿易競爭加劇。世界區域化經濟發展突出,世界分工進一步細化。東盟地位的增強,中國經濟地位的逐步崛起,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工業化的加快都給韓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壓力。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性措施的更加嚴厲更具有隱蔽性,加大了貿易摩擦發生的可能性。嚴峻的周邊形勢和韓國本身國土資源的有限性,促使其不斷完善貿易政策,順應經濟發展趨勢,強調出口創匯,發展區域貿易,增強貿易自由化程度。金大中時期已經認識到,一味的政府主導式的經濟發展不適應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逐步強調民主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弱化政府主導作用。承接新一輪的產業轉移,加大技術、知識密集型產品的出口。
總之,韓國貿易政策的演變是根據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變化而不斷調整的,是在不同的國際政治經濟關系背景下采取的適時的貿易政策調整。當然,韓國經濟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優秀的人力資本。
- 上一篇:國內地下物流系統研討及進展
- 下一篇: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