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文藝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1 16:49: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廣播電視文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廣播電視文藝探究論文
近幾年參與各種廣播文藝節目的評獎活動,聽評的廣播戲曲、廣播文學、小說連播、廣播曲藝、廣播綜藝等節目不下數百。也涉足電視文藝,如電視戲曲、電視音樂、電視散文、電視綜藝等。沉下心來,不免有所思考。本文重在點評廣播文藝,但廣播電視不可全然分家,故而也兼及電視文藝。
喉舌與媒體
“喉舌”與“媒體”,涉及到廣播文藝功能的變化。
建國以來,廣播文藝經歷過一個由被動制作到主動創作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從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過程。
50年代初,廣播隊伍初建,歸屬于新聞宣傳口(),而不是文化藝術口(文化部)。電臺強調要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成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廣播是媒介和工具。當時新聞類、文藝類節目被稱作“新聞廣播”、“文藝廣播”,還沒有“廣播新聞”、“廣播文藝”的提法。如果說新聞節目是報紙的“有聲版”的話,那么文藝節目便是社會文藝的“錄放版”。文藝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政策把關;二,編、播、錄、放。換句話說,就是對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加以篩選,進行廣播化處理。因此,他們盡管是決定節目優劣的關鍵角色,卻屬于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標榜,也不標新立異,只是當好配角。就“廣播文藝”而言,這種為人作嫁的節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點被動。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國第十次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了這樣的工作方針:廣播電視要“自己走路”。
廣播電視文藝研究論文
近幾年參與各種廣播文藝節目的評獎活動,聽評的廣播戲曲、廣播文學、小說連播、廣播曲藝、廣播綜藝等節目不下數百。也涉足電視文藝,如電視戲曲、電視音樂、電視散文、電視綜藝等。沉下心來,不免有所思考。本文重在點評廣播文藝,但廣播電視不可全然分家,故而也兼及電視文藝。
喉舌與媒體
“喉舌”與“媒體”,涉及到廣播文藝功能的變化。
建國以來,廣播文藝經歷過一個由被動制作到主動創作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從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過程。
50年代初,廣播隊伍初建,歸屬于新聞宣傳口(),而不是文化藝術口(文化部)。電臺強調要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成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廣播是媒介和工具。當時新聞類、文藝類節目被稱作“新聞廣播”、“文藝廣播”,還沒有“廣播新聞”、“廣播文藝”的提法。如果說新聞節目是報紙的“有聲版”的話,那么文藝節目便是社會文藝的“錄放版”。文藝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政策把關;二,編、播、錄、放。換句話說,就是對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加以篩選,進行廣播化處理。因此,他們盡管是決定節目優劣的關鍵角色,卻屬于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標榜,也不標新立異,只是當好配角。就“廣播文藝”而言,這種為人作嫁的節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點被動。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國第十次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了這樣的工作方針:廣播電視要“自己走路”。
廣播電視文藝分析論文
近幾年參與各種廣播文藝節目的評獎活動,聽評的廣播戲曲、廣播文學、小說連播、廣播曲藝、廣播綜藝等節目不下數百。也涉足電視文藝,如電視戲曲、電視音樂、電視散文、電視綜藝等。沉下心來,不免有所思考。本文重在點評廣播文藝,但廣播電視不可全然分家,故而也兼及電視文藝。
喉舌與媒體
“喉舌”與“媒體”,涉及到廣播文藝功能的變化。
建國以來,廣播文藝經歷過一個由被動制作到主動創作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從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過程。
50年代初,廣播隊伍初建,歸屬于新聞宣傳口(),而不是文化藝術口(文化部)。電臺強調要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成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廣播是媒介和工具。當時新聞類、文藝類節目被稱作“新聞廣播”、“文藝廣播”,還沒有“廣播新聞”、“廣播文藝”的提法。如果說新聞節目是報紙的“有聲版”的話,那么文藝節目便是社會文藝的“錄放版”。文藝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政策把關;二,編、播、錄、放。換句話說,就是對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加以篩選,進行廣播化處理。因此,他們盡管是決定節目優劣的關鍵角色,卻屬于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標榜,也不標新立異,只是當好配角。就“廣播文藝”而言,這種為人作嫁的節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點被動。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國第十次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了這樣的工作方針:廣播電視要“自己走路”。
廣播電視文藝探究論文
喉舌與媒體
“喉舌”與“媒體”,涉及到廣播文藝功能的變化。
建國以來,廣播文藝經歷過一個由被動制作到主動創作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從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過程。
50年代初,廣播隊伍初建,歸屬于新聞宣傳口(),而不是文化藝術口(文化部)。電臺強調要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成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廣播是媒介和工具。當時新聞類、文藝類節目被稱作“新聞廣播”、“文藝廣播”,還沒有“廣播新聞”、“廣播文藝”的提法。如果說新聞節目是報紙的“有聲版”的話,那么文藝節目便是社會文藝的“錄放版”。文藝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政策把關;二,編、播、錄、放。換句話說,就是對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加以篩選,進行廣播化處理。因此,他們盡管是決定節目優劣的關鍵角色,卻屬于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標榜,也不標新立異,只是當好配角。就“廣播文藝”而言,這種為人作嫁的節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點被動。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國第十次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了這樣的工作方針:廣播電視要“自己走路”。
這個方針50年代初胡喬木曾經提出過,含義不同。當時主要指廣播事業要建立自己的記者、編輯和節目制作隊伍,免得只是報紙的傳聲筒。80年代重提,隊伍已經壯大,設備不斷完善,除了廣播以外,還出現了電視,影響越來越大。“自己走路”不僅意味著擺脫報紙、雜志那種文字印刷,人工傳遞的信息傳播方式,而且要充分顯示音像俱備、電波傳送、迅速及時、傳播廣泛、感染力強等優勢,開創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
廣播電視文藝探究論文
近幾年參與各種廣播文藝節目的評獎活動,聽評的廣播戲曲、廣播文學、小說連播、廣播曲藝、廣播綜藝等節目不下數百。也涉足電視文藝,如電視戲曲、電視音樂、電視散文、電視綜藝等。沉下心來,不免有所思考。本文重在點評廣播文藝,但廣播電視不可全然分家,故而也兼及電視文藝。
喉舌與媒體
“喉舌”與“媒體”,涉及到廣播文藝功能的變化。
建國以來,廣播文藝經歷過一個由被動制作到主動創作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從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過程。
50年代初,廣播隊伍初建,歸屬于新聞宣傳口(),而不是文化藝術口(文化部)。電臺強調要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成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廣播是媒介和工具。當時新聞類、文藝類節目被稱作“新聞廣播”、“文藝廣播”,還沒有“廣播新聞”、“廣播文藝”的提法。如果說新聞節目是報紙的“有聲版”的話,那么文藝節目便是社會文藝的“錄放版”。文藝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政策把關;二,編、播、錄、放。換句話說,就是對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加以篩選,進行廣播化處理。因此,他們盡管是決定節目優劣的關鍵角色,卻屬于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標榜,也不標新立異,只是當好配角。就“廣播文藝”而言,這種為人作嫁的節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點被動。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國第十次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了這樣的工作方針:廣播電視要“自己走路”。
廣播電視文藝管理論文
近幾年參與各種廣播文藝節目的評獎活動,聽評的廣播戲曲、廣播文學、小說連播、廣播曲藝、廣播綜藝等節目不下數百。也涉足電視文藝,如電視戲曲、電視音樂、電視散文、電視綜藝等。沉下心來,不免有所思考。本文重在點評廣播文藝,但廣播電視不可全然分家,故而也兼及電視文藝。
喉舌與媒體
“喉舌”與“媒體”,涉及到廣播文藝功能的變化。
建國以來,廣播文藝經歷過一個由被動制作到主動創作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從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過程。
50年代初,廣播隊伍初建,歸屬于新聞宣傳口(),而不是文化藝術口(文化部)。電臺強調要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成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廣播是媒介和工具。當時新聞類、文藝類節目被稱作“新聞廣播”、“文藝廣播”,還沒有“廣播新聞”、“廣播文藝”的提法。如果說新聞節目是報紙的“有聲版”的話,那么文藝節目便是社會文藝的“錄放版”。文藝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政策把關;二,編、播、錄、放。換句話說,就是對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加以篩選,進行廣播化處理。因此,他們盡管是決定節目優劣的關鍵角色,卻屬于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標榜,也不標新立異,只是當好配角。就“廣播文藝”而言,這種為人作嫁的節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點被動。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國第十次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了這樣的工作方針:廣播電視要“自己走路”。
廣播電視文藝沉思錄論文
近幾年參與各種廣播文藝節目的評獎活動,聽評的廣播戲曲、廣播文學、小說連播、廣播曲藝、廣播綜藝等節目不下數百。也涉足電視文藝,如電視戲曲、電視音樂、電視散文、電視綜藝等。沉下心來,不免有所思考。本文重在點評廣播文藝,但廣播電視不可全然分家,故而也兼及電視文藝。
喉舌與媒體
“喉舌”與“媒體”,涉及到廣播文藝功能的變化。
建國以來,廣播文藝經歷過一個由被動制作到主動創作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從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過程。
50年代初,廣播隊伍初建,歸屬于新聞宣傳口(),而不是文化藝術口(文化部)。電臺強調要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成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廣播是媒介和工具。當時新聞類、文藝類節目被稱作“新聞廣播”、“文藝廣播”,還沒有“廣播新聞”、“廣播文藝”的提法。如果說新聞節目是報紙的“有聲版”的話,那么文藝節目便是社會文藝的“錄放版”。文藝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政策把關;二,編、播、錄、放。換句話說,就是對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加以篩選,進行廣播化處理。因此,他們盡管是決定節目優劣的關鍵角色,卻屬于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標榜,也不標新立異,只是當好配角。就“廣播文藝”而言,這種為人作嫁的節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點被動。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國第十次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了這樣的工作方針:廣播電視要“自己走路”。
廣播電視文藝管理論文
近幾年參與各種廣播文藝節目的評獎活動,聽評的廣播戲曲、廣播文學、小說連播、廣播曲藝、廣播綜藝等節目不下數百。也涉足電視文藝,如電視戲曲、電視音樂、電視散文、電視綜藝等。沉下心來,不免有所思考。本文重在點評廣播文藝,但廣播電視不可全然分家,故而也兼及電視文藝。
喉舌與媒體
“喉舌”與“媒體”,涉及到廣播文藝功能的變化。
建國以來,廣播文藝經歷過一個由被動制作到主動創作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從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過程。
50年代初,廣播隊伍初建,歸屬于新聞宣傳口(),而不是文化藝術口(文化部)。電臺強調要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成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廣播是媒介和工具。當時新聞類、文藝類節目被稱作“新聞廣播”、“文藝廣播”,還沒有“廣播新聞”、“廣播文藝”的提法。如果說新聞節目是報紙的“有聲版”的話,那么文藝節目便是社會文藝的“錄放版”。文藝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政策把關;二,編、播、錄、放。換句話說,就是對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加以篩選,進行廣播化處理。因此,他們盡管是決定節目優劣的關鍵角色,卻屬于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標榜,也不標新立異,只是當好配角。就“廣播文藝”而言,這種為人作嫁的節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點被動。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國第十次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了這樣的工作方針:廣播電視要“自己走路”。
廣播電視文藝沉思錄分析論文
近幾年參與各種廣播文藝節目的評獎活動,聽評的廣播戲曲、廣播文學、小說連播、廣播曲藝、廣播綜藝等節目不下數百。也涉足電視文藝,如電視戲曲、電視音樂、電視散文、電視綜藝等。沉下心來,不免有所思考。本文重在點評廣播文藝,但廣播電視不可全然分家,故而也兼及電視文藝。
喉舌與媒體
“喉舌”與“媒體”,涉及到廣播文藝功能的變化。
建國以來,廣播文藝經歷過一個由被動制作到主動創作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從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過程。
50年代初,廣播隊伍初建,歸屬于新聞宣傳口(),而不是文化藝術口(文化部)。電臺強調要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成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廣播是媒介和工具。當時新聞類、文藝類節目被稱作“新聞廣播”、“文藝廣播”,還沒有“廣播新聞”、“廣播文藝”的提法。如果說新聞節目是報紙的“有聲版”的話,那么文藝節目便是社會文藝的“錄放版”。文藝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政策把關;二,編、播、錄、放。換句話說,就是對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加以篩選,進行廣播化處理。因此,他們盡管是決定節目優劣的關鍵角色,卻屬于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標榜,也不標新立異,只是當好配角。就“廣播文藝”而言,這種為人作嫁的節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點被動。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國第十次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了這樣的工作方針:廣播電視要“自己走路”。
廣播電視藝術研討
新的歷史時期,各種形式的文藝節目種類繁多,其中有很多是關于廣播電視文藝方面的節目。本文所述,意在對我國廣播電視的繁榮與發展進行簡單梳理和總結。
一、廣播電視的發展歷程
我國廣播電視的成長道路,經歷了漫長的變化與發展。建國初期,廣播文藝走過一個由被動制作到主動創作的過程,這是一個從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過程。50年代,廣播隊伍初建,歸屬于新聞宣傳口(),而不是文化藝術口(文化部),自然也還沒有電視媒體的出現。電臺強調要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成為人民大眾的喉舌。當時新聞類、文藝類節目被稱作“新聞廣播”、“文藝廣播”,還沒有“廣播新聞”、“廣播文藝”的提法。如果說新聞節目是報紙的“有聲版”,那么文藝節目便是社會文藝的“錄放版”,屬于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標榜,也不標新立異,只能充當配角。就那個時代的“廣播文藝”而言,這種為人作嫁的節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點被動。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電視媒體才在真正意義上出現。1980年10月,全國第十次廣播工作會議提出了這樣的工作方針:廣播電視要“自己走路”。這個時期,我們的文藝隊伍已經壯大,設備不斷完善,除了廣播以外,電視的影響越來越大。“自己走路”不僅意味著擺脫報紙、雜志那種文字印刷的模式、人工傳遞的信息傳播方式,而且還要充分顯示音像制作各方面的優勢,開創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1982年5月,廣播電視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上,部長吳冷西強調:要“揚獨家之優勢,匯天下之精華”。這個觀點可以說是“自己走路”方針的補充和發展。“自己走路”有這樣一些體現:1、“廣播新聞”自成體系,不限于報紙有聲版的“新聞廣播”。2、“廣播文藝”開始探索,區別于錄放版的“文藝廣播”。3“、電視文藝”大行其道,電視散文、電視音樂(MTV)、電視戲曲、電視綜藝、電視文化專題、電視藝術片等多種樣式紛紛呈現。4、廣播劇形成創作高峰,90年代被納入“五個一工程”獎項。5、電視劇異軍突起,蔚為壯觀,以極其普及的方式與電影爭奪觀眾。6、電影也劃歸廣播電視系統。1986年1月,廣播電視部改為廣播電影電視部。7、國家教委正式確認并新增“廣播電視藝術學”學科,設學士、碩士、博士生專業。
二、電視“傳播”與“喉舌”意識
同樣在80—90年代,正當廣播電視系統提出“自己走路”和“揚獨家之優勢”的時候,理論界、學術界開始通行一個與“新聞”、“宣傳”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傳播”。在傳播學領域里,廣播、電視媒體同樣被視為面向大眾的傳播媒介和工具,簡稱“大眾傳媒”。它們是“傳者”與“受眾”之間的橋梁。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電臺文藝編輯向來有兩大特點,一是具有強烈的“喉舌”意識,對政策把握和輿論導向十分敏感;二是具有無可比擬的廣播電視專業化技能和技術技巧。這兩個特點曾經是兩大優勢。如今,這兩大優勢顯然要重新認真地思考了。喉舌意識主要是就新聞宣傳而言的,電視臺文藝編輯們常說:社會文藝所允許的,我們不一定允許。因為電視臺與電臺一樣,是政府的機構,重在表達政府的意志,傳播政府的聲音,必須強調政策性、權威性。這一點毫無疑義。然而,文藝和新聞雖然一樣姓“文”,卻分屬兩個范疇:新聞強調客觀、真實;文藝強調主觀情緒。新聞言簡意賅;文藝情趣盎然。新聞迅速及時,重在追逐時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藝“喜新戀舊”,耐人尋味,重在探索人生價值和藝術魅力。如果說新聞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藝永遠有一副熱心腸。
我國的新聞宣傳政策與文藝政策在側重點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統一的輿論導向和優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要為人民大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喉舌意識和百花齊放其實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說,廣播電視有雙重功能,倘若說“喉舌”強調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齊放”強調的是藝術形態功能。廣播電視文藝編導運用音像技術與藝術進行了創作,實際上已經不限于社會文藝的選擇、加工與傳播,它們自己也已經成為社會上音像文藝大舞臺的作品。作為社會文藝的一部分,它們不再具有往日的權威性,同樣要經受受眾的選擇、專家的審視乃至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