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創新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15:34: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法制創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法制創新

法制創新宣教調研報告

一、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現狀

“五五”普法啟動以來,*縣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緊緊圍繞全縣工作大局,精心組織實施“五五”普法依法治縣規劃,扎實開展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活動,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進一步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法律七進”廣泛開展。我們緊扣“五五”普法規劃,以“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要內容,以“法律七進”工程為載體,通過機關單位學法制度化、送法下鄉經常化、社區學法網絡化、學校學法特色化、企業學法規范化、宗教場所學法集中化的普法模式,采取分類“講”、集中“訓”、骨干“帶”、活動“促”、文藝“演”、資料“宣”、展板“引”、試卷“考”等有效形式,切實將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工作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各個角落,掀起學法用法熱潮,達到幫助普法對象析身邊事,學常用法,做守法人的目的,增強普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夯實依法治縣的群眾基礎。

(二)示范創建穩步推進。我們堅持“試點先行、培育典型、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原則,建立了依法治縣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聯系法治建設示范點制度,自2007年開始,從鄉鎮、單位、學校、企業、村、社區等不同類型中確定了33個法治建設示范點,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嚴格把關,注重質量,精心培育,樹立樣板,為全縣的法治建設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廣泛開展示范創建活動,共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79個,占全縣村總數的58%,創建示范社區4個,依法治校示范校2個,在此基礎上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1個,全省7個,全市8個,創建全省民主法治社區1個,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

(三)“法德進家”全面深化。“五五”普法啟動后,我們及時總結推廣合黎鄉“法德進家”活動的經驗和作法,進一步加大法德進村入戶力度,使一版、一匾、一袋、一案、一講“五個一”的“法德進家”要求得到更好的落實,真正實現法律道德進家入戶。至目前,全縣已建成法制長廊(一條街)*個,法制樓院(廣場)*個,法制文化壁*個,法制宣傳碑38個,燒制油面瓷磚畫390幅,制作大型固定宣傳牌23個,法制宣傳燈箱20個,進村入社法制宣傳版面*塊,入戶教育牌匾*塊,發放法律進家資料袋2萬多個,編印以案釋法案例選編教材2萬本,舉辦法律宣講1700多場次,為“平安高臺”建設營造了濃厚的法治氛圍。

(四)法治縣建設初見成效。去年初,我縣被省上確定為全省法治市縣創建活動試點縣,在制定規劃和實施方案的基礎上,以專場法制文藝演出、普法成果展示、群發手機短信、“一月一法”宣講、“漫漫人生路、法律伴你行”千人簽名、新聞媒體渲染等六項主題教育活動為主要形式,把創建活動納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要內容,相互促進,取得成效,豐富了法治縣創建活動內涵。

查看全文

新媒體下法制節目創新趨勢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發展迅猛,微博、微信、手機應用APP等新媒體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大家的生活工作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其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頗受沖擊。本文選擇研究新媒體環境下法制節目創新發展的趨勢問題,以期對法制節目的可持續發展作一些建設性的探討。

一、新媒體環境對法制節目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創新,新媒體涌現出了豐富的節目形態和內容,“聯動效應”不斷增強,代表著新興產業格局的形成,對電視等傳統媒體行業構成了巨大影響。對于電視法制節目而言,新媒體環境帶來的挑戰包括收視率下滑、觀眾收視習慣的轉變等。(一)造成法制節目收視率下滑。傳統的法制節目采取定時、定點的傳播方式,培育固定的收視群體需較長的時間;此外,經過30多年的發展,電視法制節目已經形成固定套路,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老舊”,很難吸引受眾的持續關注。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越來越多,獲取的內容更是精彩又海量,大家對傳統電視媒體的使用率越來越低,這導致很多傳統法制節目收視率持續下滑,甚至陷入生死困局,亟待通過創新來獲得發展的機遇。(二)造成觀眾收視習慣轉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導致受眾觀看習慣逐漸改變,特別是年輕人群,不再滿足于通過電視來觀看法制節目,而是希望通過新媒體技術的延伸,看到新鮮的法制節目形式和內容。首先,人們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觀看法制節目,不僅擺脫了時間地域的限制,還可通過網上留言、評論與欄目組和網友進行互動交流。其次,中國處于快速發展時期,面臨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其中不少涉及法治內容。如今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群眾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正在不斷增強,大家對法制節目的創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媒體環境下法制節目的創新趨勢

(一)內容創新。新媒體環境下,法制節目首先應從內容創新入手,以受眾的興趣點為導向,采編制作內容新穎的節目。在這方面,筆者所在的柳州廣播電視臺《法治柳州》欄目作了有益嘗試。如在“國家憲法日”前推出“主播逛法院”、“記者體驗記”等系列報道,通過記者或主播深入當地公檢法司機關,或現場介紹法院辦事流程,或體驗特警魔獸式訓練項目等,大量罕見的現場體驗,讓觀眾大開眼界、大呼過癮,無形中又學到了法律知識。(二)形式創新。好的內容還需好的形式來傳播,傳統法制節目大同小異的傳播形式,勢必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同樣的案例或法制新聞,采取現場體驗、講故事、游戲互動等新報道形式,會給觀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為了迎接6.26“國際禁毒日”,柳州廣播電視臺《法治柳州》欄目提前與警方溝通,派記者多次隨禁毒民警作戰采訪,拍下大量真實寶貴的偵查、抓捕畫面,后期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制作了系列報道“柳州禁毒第一線”;另一組記者則深入禁毒所,通過“采訪日記”的形式,記錄一個女老板因吸毒敗光幾百萬家產的故事。系列節目播出后,社會反響很不錯。節目上送后,廣西電視臺進行了轉播。(三)傳播途徑創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尋求共同發展提供了可能。同樣以柳州廣播電視臺為例。為搶抓新媒體發展機遇,柳州臺3年前就組建團隊,開發運營自己的手機客戶端“在柳州”,目前APP下載用戶量累計有90萬人次,成為當地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之一。而通過它,柳州臺《法治柳州》等10多個電視節目可通過智能手機很便捷地點播收看。除新聞客戶端外,法制節目還可通過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渠道,推送精彩的節目視頻、圖文資訊,進一步拓展法制節目的傳播影響力和互動性。

三、結論

查看全文

司法局深化法制創新改善計劃

(一)深化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快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加大《人民調解法》的宣傳、貫徹,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人民調解組織。及時有效化解交通事故糾紛。考察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提出處理醫患糾紛相關工作的建議,指導區成立醫患糾紛調委會,指導縣成立工業園區調委會。

(二)深化“促增長惠民生”法律服務專項行動,拓寬法律服務領域,規范法律服務市場,服務經濟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全面推進“警民親”活動,真正形成“警愛民、民擁警”的和諧局面。二是以全市112支“黨員法律援助服務隊”、25名“法律援助機構首席律師”為骨干力量,積極探索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措施,保證“應援盡援”;三是就法律援助范圍、條件、所需證明文件、程序等涉及要求等操作細節加強培訓,確保法律援助制度等惠民幫扶措施的真正有效實施,切實幫扶惠民;四是以此項活動為基礎,探索律師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探索建立律師執業檔案制度,進一步規范律師管理工作。

(三)進一步加大社會管理創新力度。爭取全面完成律師、司法鑒定和基層法律服務等業務工作軟件系統的研發工作。將“社會矛盾糾紛(基層)動態管理評估機制”作為常態化的工作機制注入鄉(鎮)司法所,在鄉(鎮)惠民幫扶中心設立法律服務窗口,為群眾提供及時快捷高效的便民服務。認真收集材料,做好下半年市委市政府對評估機制的督查準備。加強對特殊人群社會危險評估管理軟件的運行工作,探索建立社區矯正對象定位監控系統。

(四)做好“六五”普法規劃的編制、啟動和組織實施工作。深入推進依法治市和“法治村”建設工作,以“法律六進”為載體,重點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開展專項法制宣傳教育,增強法制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要進一步做好宣傳工作。及時向上反饋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動態和取得的成績,進一步提高信息簡報的質量。各級司法行政部門要多向當地黨委政府領導匯報工作,爭取工作支持。要加強與新聞媒體的交流合作,加大電臺、電視臺、報紙、網絡等媒介對我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宣傳力度。

(六)進一步加強司法行政隊伍管理。按照司法部和省司法廳相關規定,與鄉鎮黨委加強協調,加大對專職司法助理員編制、工資、考核、任用的管理,避免專職司法助理員出現混崗和人崗分離的情況,確保專職司法助理員在崗在位在為,各地最遲在明年解決缺編問題;做好律協支部的改選工作,加強對法律服務隊伍黨建工作的指導。落實縣(區)司法局局務會制度(所有鄉鎮專職司法助理員參加)和司法所每月向縣(區)司法局、鄉鎮黨委政府書面匯報工作制度(包括評估機制運行、矛盾糾紛化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等,并提出下月工作打算及爭取黨委政府重視支持的措施)。爭取市、縣(區)司法業務用房建設項目在國家發改委立項,力爭在2-3年內,市、縣兩級司法行政機關的辦公條件和業務用房狀況有根本性改變。

查看全文

法制執法創新調研報告

我們從全省依法行政檢查中發現,**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創新理念,積極探索符合城市實際的運行機制和執法方式,變強制執法為剛柔相濟,靈活采用柔性執法手段,為尋找減少和化解社會矛盾新機制,實現執法者與執法對象的和諧,達到良好的行政執法效果作了有益的嘗試。為了了解他們的具體做法,我們在**市政府法制辦的協助下,對**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行政執法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及分析報告如下:

一、基本做法和特點

1.創新執法理念,消除特權思想,樹立服務意識。

**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自20**年12月8日掛牌成立之始,**市委、市政府就提出“高標準組建、高起點亮相、高素質執法”的要求。市執法局的領導班子一致認為,要想實現高要求的目標,必須創新執法理念。他們通過外出學習和實踐總結,形成了“以人為本,執法為民”的理念,確立了“把城市管理與為人民服務統一起來,將管理寓于服務之中,在服務的過程中實現管理目標”的執法工作指導思想,并以此衡量行政執法的質量和效果。兩年多來,他們通過建立內部管理制度和外部監督機制,聘請有社會影響的人士和政協委員監督執法隊伍和執法活動,使執法隊伍中傳統的特權觀念受到重重制約,并完全轉變為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為實行柔性執法,實現良好的執法效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強化行政執法的親和力。

城管執法涉及到市容環衛、規劃、建筑市場、綠化、市政公用、工商行政、公安交通、交通運政、房屋拆遷等方面,執法對象的廣泛性和復雜性,給執法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一些城市的城管執法單位為完成執法任務,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掃蕩式”、“封殺式”、“鐵面式”執法,有的甚至臨時聘用能打會武的社會人員參與執法,嚴重損害了城管執法的社會形象。其結果是執法環境遭到破壞,抗法事件不斷發生,反而給執法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阻力和困難。**市城管執法局通過學習考察和實踐,認識到要落實依法行政,推動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必須改善執法環境,樹立新型的城管執法形象。他們及時提出了“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求隊伍建設必須嚴格按照公務員的標準和執法資格條件進行人員錄用,解決清理和解聘原各類協管員和其他臨時人員。他們還適時組建了“女子執法隊”,著重招錄大學本科生、研究生進入執法隊伍,增強執法隊伍的親和力和專業素質。其次局黨組制定了“每周一學、每月一題、每季一講、每年一訓”的學習培訓制度,通過聘請專家、教授講課,執法現場觀摩,典型案例剖析,軍事化訓練等方法,提升執法隊伍的素養,樹立親民、愛民和執法為民的理念,培養隊伍的責任意識和服務精神。目前,**城管執法隊伍已在市民心中建立起了較為良好的親和形象,得到了市民的支持和信任。

查看全文

法制節目在媒體融合的創新與思考

摘要:太原廣播電視臺的一系列法制節目在3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因其包含的知識性、教育性、法理性、故事性等吸引了大批觀眾,也獲得了多項國家級榮譽。新的媒介環境下,電視媒體競爭激烈,觀眾的收視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該臺法制節目的發展開始進入停滯的狀態,在中央臺和省級衛視的重重壓力下,發展舉步維艱,亟待尋求突破的路徑。文章以該臺法制節目近年來的創新舉措為例,并在此基礎上思考城市臺法制節目的未來提升空間。

關鍵詞:媒體融合;城市臺;法制節目

山西太原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太原臺”)法制節目的起步走在全國前列。1985年全國普法工作全面展開,在此背景下,太原臺《法律在我們身邊》節目于1987年開播,該節目服務于地方,為太原地區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民眾法律意識構建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并在1988年—1993年期間多次榮獲中宣部、司法部“金劍獎”。1996年和1999年,法制新聞節目《并州之劍》和法制專題節目《百姓說法》相繼開播,并且先后獲得中宣部和司法部頒發“金劍獎”一等獎、全國“三五”普法先進單位、“十佳”法制類電視節目等獎項,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太原臺法制頻道于2000年開播,成為山西省內第一家專業的法制頻道。經過20多年的積累與演變,頻道目前擁有《并州之劍》《百姓說法》《有話好好說》等品牌節目,內容包含法治資訊、法律故事、調解服務等。太原臺法制頻道的系列節目在山西省擁有大量的觀眾群并享有良好的口碑,然而從2010年開始收視率逐漸下滑。以《百姓說法》為例,據“央視—索福瑞”數據顯示,2009年9月該節目平均收視率為3.17%,但目前已下滑至不足1%,生存狀況堪憂。

發展桎梏

一、內部乏力。在1983年“四級辦電視”政策的引領下,一批城市電視臺迅速建立,而太原臺正是在1983年之后國內成立的第二批城市臺之一,并且首創主持人專欄節目,“先后開辦了《黨的生活》《法律在我們身邊》《市長與市民》《生活百葉窗》《每日經濟報道》《今晚8:20》《百姓說法》《并州之劍》等一批在全國具有相當影響的主持人欄目,為此新華社專門進行了報道”,在欄目制播方面具有豐厚的經驗與良好的傳統。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該臺始終面臨人才流失嚴重、節目形態陳舊、技術力量不足、發展理念滯后等問題,使得電視節目缺乏生命力,亦缺乏改革創新的動力。作為太原臺的代表性節目,《并州之劍》《百姓說法》等法制節目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頹勢:第一,節目的形態與包裝老化,在新的媒介形勢下難以吸引觀眾;第二,未形成人才梯隊,影響了節目理念與經驗的傳承;第三,本土特色不鮮明,難以體現出獨特性、標簽性、認同性。

二、平臺制約。城市臺法制節目的發展困境一定程度上與城市臺的處境相契合。從電視行業內部來看,在我國“四級辦電視”的布局結構中,大部分城市臺處在“金字塔”較底端的位置,資金設備、人才隊伍、節目資源均難以與央視及省級衛視相抗衡。盡管城市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優勢和觀眾親和力,但因受眾范圍有限,這一優勢難以抵擋日趨激烈的媒體競爭。這種先天不足在太原臺法制頻道的一系列法制節目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些節目首先難與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為代表的各類法制節目抗衡,其次在區域內的競爭中,伴隨著山西衛視《都市110》《小郭跑腿》等節目的崛起逐漸敗下陣來。此外,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電視臺在新聞采編、節目制作等方面要嚴格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從而保證良好的媒體形象和公信力。特別是法制節目選題特殊,要在節目中追求法理性、客觀性、嚴謹性,從而為弘揚法治精神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對于法制節目的選題、采編工作進行嚴格的規定,節目形態的創新與改革首先要遵守相關的規定,節目制作者的創作自由受到了一定束縛。此外,城市臺法制節目的選題范圍通常集中在區域內的法律案件,導致節目的發揮空間不足。

查看全文

地區創新法制宣教調研報告

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進法治*建設,構建“和諧*”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實施“一五”普法規劃到“*”普法,至今全民普法已走過了25年的光輝歷程,期間,普法工作在探索中發展,在實踐中成長,實現了由過去一般性號召到全面推進的轉變,由單一形式到多平臺、多形式、多載體的轉變,由司法行政部門“唱獨角戲”到“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轉變,由簡單教育到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道德教育相結合的轉變,由“臨時抱佛腳”、追求短期效益到規范化、制度化的轉變,這些漸進中的轉變也為加快依法治縣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是“*”普法的最后一年,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和“六五”普法的啟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開始了新的歷程。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和“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今年,黨中央又提出,要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這些都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賦予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標志著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工程在未來五年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探索法制宣傳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推動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開展,為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奠定堅實的法治基礎,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擺在各級普法主管機關和廣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社會課題和嚴峻現實問題,為此,我們深入部分鄉村、單位開展了調查研究,結合“*”普法各年度工作考核、中期檢查和今年終期檢查驗收所了解掌握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思考,從中探尋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希望對今后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一、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現狀

“*”普法啟動以來,XX縣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緊緊圍繞全縣工作大局,精心組織實施“*”普法依法治縣規劃,扎實開展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活動,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進一步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法律七進”廣泛開展。我們緊扣“*”普法規劃,以“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要內容,以“法律七進”工程為載體,通過機關單位學法制度化、送法下鄉經常化、社區學法網絡化、學校學法特色化、企業學法規范化、宗教場所學法集中化的普法模式,采取分類“講”、集中“訓”、骨干“帶”、活動“促”、文藝“演”、資料“宣”、展板“引”、試卷“考”等有效形式,切實將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工作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各個角落,掀起學法用法熱潮,達到幫助普法對象析身邊事,學常用法,做守法人的目的,增強普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夯實依法治縣的群眾基礎。

(二)示范創建穩步推進。我們堅持“試點先行、培育典型、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原則,建立了依法治縣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聯系法治建設示范點制度,自2007年開始,從鄉鎮、單位、學校、企業、村、社區等不同類型中確定了33個法治建設示范點,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嚴格把關,注重質量,精心培育,樹立樣板,為全縣的法治建設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同時,廣泛開展示范創建活動,共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79個,占全縣村總數的58%,創建示范社區4個,依法治校示范校2個,在此基礎上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1個,全省7個,全市8個,創建全省民主法治社區1個,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

(三)“法德進家”全面深化。“*”普法啟動后,我們及時總結推廣合黎鄉“法德進家”活動的經驗和作法,進一步加大法德進村入戶力度,使一版、一匾、一袋、一案、一講“五個一”的“法德進家”要求得到更好的落實,真正實現法律道德進家入戶。至目前,全縣已建成法制長廊(一條街)33個,法制樓院(廣場)21個,法制文化壁11個,法制宣傳碑38個,燒制油面瓷磚畫390幅,制作大型固定宣傳牌23個,法制宣傳燈箱20個,進村入社法制宣傳版面1576塊,入戶教育牌匾1098塊,發放法律進家資料袋2萬多個,編印以案釋法案例選編教材2萬本,舉辦法律宣講1700多場次,為“平安*”建設營造了濃厚的法治氛圍。

查看全文

廣播法制節目的創新思考

實用的法律知識———廣播法制節目中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

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越來越多,我們隨時隨地都可能和法律不期而遇。遇到了這些法律疑問怎么辦,這是很多人面臨的問題。但是遺憾的是,如今的廣播法制節目中解說實用法律知識的并不多。其實相對于讀一本法律書籍的深奧難懂,廣播法制節目完全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幫助聽眾實現學法、懂法的目的,滿足聽眾獲取法律知識的需求,給他們的生活提供法律指南。比如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民事、經濟、行政糾紛時有發生,婚姻與家庭、債權與債務、贍養與繼承、勞動爭議、交通事故、房產問題等題材中,存在著許多聽眾比較模糊的問題,像有關道德與法律、倫理與法理的問題。節目運作的過程是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把生硬的法律通俗說,把復雜的程序簡單說,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聽眾生活當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法律問題,以及遇到這些問題后怎樣依法正確地處理,如何避免認識誤區,如何實現權利救濟等。將這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法律問題做系統的梳理,一天一點解析,一天一點提醒,日積月累就是一本實用的法律知識手冊,可以讓聽眾告別維權道路上的被動,讓依法維權走得更加地順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因為這種實用性,聽眾就想再多知道一點,這樣對節目就形成了一種企盼心理,只要條件允許就有一種“必須”要聽的心理,否則就會有心理缺失感,從而實現必聽性。

維權解難不僅在節目中,更要在節目后———廣播法制節目維權力度的保障

互動對于廣播法制節目來說尤為重要,節目中解答聽眾提出的法律問題,提供服務和幫助,這是很多廣播法制節目中的一項內容。雖然實現了服務功能,但是久了給人的感覺是缺少新意,服務的后勁不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就必須加大人文關懷和對人物命運的關注。除了每天在節目中解答法律問題以外,要重在節目后下工夫,這有賴于節目組和由資深律師、法學專家等組成的法律服務團隊的共同努力,有賴于節目與各職能部門建立一張維權的聯動網絡。比如,南京80多歲的孤寡老人郭老太太遭遇車禍,不能動彈,經濟又十分困難,節目為其架起了與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座橋梁,不僅想方設法免費幫郭老太太打官司,更是和她所在的社區一起長期關照老人的生活。江蘇句容縣農民孫國強的哥哥在車禍中身亡,肇事方一直不肯賠償,癱瘓在床的孫國強給哥哥討公道非常困難。節目播出后,當地司法所趕到了孫國強的家里,法律服務人員在他的病床前擬寫訴狀,為他全權。對這些事件的介入過程也是廣播法制節目同步報道的過程,維權在行動,服務不停歇。

實現多媒體合作———做好廣播法制節目有益的嘗試

面對日益發達的社會網絡,通過創新傳播手段進一步加強互動傳播,是在未來競爭中秉承媒體責任、優化品牌的重要舉措。廣播法制節目同樣可以借助網絡媒體的力量,實現多媒體合作,實現多贏。廣播可以和網絡聯手打造欄目,同步宣傳,擴大影響力。比如江蘇新聞綜合廣播的《法治在線》節目和南京市政府網站龍虎網聯合打造的新欄目《草根爆料》,每天開通廣播、網絡兩個服務平臺,24小時接受聽眾的反映爆料,經過篩選以后,在節目中加以呈現。在節目的直播過程中,首先連線爆料人講述爆料或求助的內容,緊接著連線記者,了解記者在接到爆料或反映以后是如何一步一步采訪的,采訪的情況如何,接下來請資深律師現場分析點評,給出解決問題的法律上的指導。節目結束后,記者會進一步跟進,和當事人一起去調解或繼續向有關部門反映,促使問題得以解決。記者的后續采訪情況在每天的節目中隨時插播,一有消息第一時間連線當事人、記者,及時反饋。同時,每一天《法治在線》的直播音頻都會在龍虎網上呈現出來,可以隨時點播收聽,除了音頻還有記者采訪的經過等更為詳細的文字內容,生動鮮活。隨著合作的深入,《草根爆料》還推出了農民工討薪專題、“3•15”消費維權等專題。在這些歷經數日的專題報道中,合作的媒體從廣播、網絡擴大到了報紙、電視,手機報等。從最開始的兩家媒體的合作,到如今省內十幾家主流媒體的聯動,這些媒體資源共享、快速反應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反響。在近二十天的農民工討薪維權中,討薪150多萬元,讓數十位農民工在春節前拿到血汗錢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年;在“3•15”消費維權中,解決問題百余件,為聽眾挽回百萬元的經濟損失。實現多媒體合作,是提升廣播法制節目影響力的一種有益嘗試,而且,這種多媒體合作一定是長期的、持久的。

查看全文

語言法制節目發展與創新

一、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的現實困境

(一)形態固化,模式單一,觀眾流失嚴重。由于法制節目特殊的傳播內容,觀眾易在思維定勢作用下對其產生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少數民族地區節目采編人員更是容易被固有的法制節目形態所束縛,形成固化思維。以新疆電視臺為例,其分別在2003年、2006年開辦了維吾爾語法制節目《公民與法》、哈薩克語法制節目《法制與道德》。兩檔欄目在開辦之初,通過深入淺出的案件分析,觀眾法律知識解答等節目內容,憑借較強的服務性與專業性受到少數民族觀眾的青睞,成為少數民族觀眾中的明星節目。但十多年過去了,兩檔欄目依然停留在主持人+案例故事(法規解讀)+演播室專家評論的報道形式,使得觀眾產生收視疲勞,曾經取得的收視輝煌也一去不返。(二)傳統傳播模式,不適宜信息化時展。近年來,新媒體不斷涌現,傳統媒體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以傳統媒體為主要傳播手段的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同樣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一方面,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傳播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對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傳播渠道造成擠壓;同時觀眾習慣于接受碎片化信息,而當下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以20~30分鐘的專題形式呈現為主,不符合觀眾接受信息的習慣。另一方面,信息化時代,傳播主體也呈現更加多元化,如由新疆依法治區領導小組等政法機關開辦的網站、微信微博“法制新疆”,即可具有新聞價值的法制信息,建立網絡平臺提供普法援助。同時,法律從業者可以通過各類新媒體建立自己的官方賬號對法律熱點進行解讀,普通大眾也能夠憑借自媒體隨時、隨地、隨性地介入公共話題的討論。因此,多元化的傳播主體使得依靠傳統媒體為主要傳播渠道的法制節目在時效性、服務性、互動性上均不占優勢。(三)采編人員法律專業知識缺乏,節目品質難以。滿足觀眾對專業性節目的品質需求根據區域傳播學原理,一般來說,區域電視的發展受限于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從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發展現狀來看,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法制宣傳、傳播并不理想,這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有一定關系。少數民族地區電視臺事業發展緩慢,廣告經營能力不足,采編人員專業知識缺乏,文化素養有待提高,均導致節目研發能力不足,有限的制作資金難以成就高品質專業性節目。

二、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的發展策略

(一)提升節目的傳播力與公信力。1.提高站位,加強內容建設在新疆,開辦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肩負著推進法治新疆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的媒體重任。節目在選題策劃時,就應該提高站位,圍繞中心,注重內容建設。將法制宣傳與去極端化宣傳相結合,重點做好反恐法、去極端條例宣傳,助推新疆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形成良好局面。2.堅持服務百姓為宗旨開辦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需要堅持服務性和貼近性,向廣大少數民族觀眾普及法律知識,提高他們的法律認知。維吾爾語法制欄目《公民與法》曾經做過觀眾回訪,其中《一案一解答》小專欄是觀眾最受歡迎的板塊,因為該板塊選取觀眾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糾紛,通過法律專家援助,生動地向觀眾講解法律法規,有效地踐行了“法律普及,服務百姓”的宗旨。節目應當結合新疆實際,結合百姓實際需求進行選題策劃。新疆面臨社會轉型,很多少數民族世居群眾從農村遷往城市,涉及財產繼承、房屋產權等諸多問題,節目應當圍繞發生在少數民族群眾實際生活的熱點問題進行策劃,有針對性地提供法律援助,解決百姓生活問題。此外,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在內容和風格上應該注重接地氣,節目在制作中應該避免說教式宣傳,應該在節目風格和語態腔調上選擇當地少數民族觀眾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得法律宣傳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3.強化節目的權威性權威性是法制節目的先天優勢,一方面傳統媒體法制節目擁有新聞采訪權,是視頻網站和自媒體無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傳統媒體法制節目是主流媒體,肩負著黨和政府賦予的輿論監督責任,其影響力不同于其他媒體。正因如此,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在采制中應當維護強化這份權威。欄目組可以與當地政府部門形成密切合作關系,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與行業影響力,充實節目內容,鞏固節目權威性,使之發揮本土政法宣傳主陣地的作用。(二)探索節目發展新模式。1.創新形式,拍攝微電影、欄目劇等如何讓高深難解的法律知識為廣大基層少數民族觀眾所知所用,是很多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編導所思考的問題。鮮活的故事、真實的案例可以讓法制節目更具感染力。欄目組可以將真實案例通過微電影、欄目劇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最大限度地反映真實生活,很好地引起觀眾共鳴。新疆電視臺《百姓故事》、重慶電視臺《拍案說法》均是采用欄目劇形式,以精彩的故事演繹代替專家解讀,受到老百姓的喜愛。相信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以此為借鑒,也會更好地起到基層普法的作用。2.加強平臺建設,增加觀眾互動,擴展傳播渠道近年來,中國傳統媒體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合作、相融,全力構建適應新時代的傳媒生態圈,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國內不少優秀的法治欄目在全媒體轉型上做過很多有益嘗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這些實踐也為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提供了借鑒與思考。一是開辦官方微信微博平臺,增加節目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傳統媒體具有單向傳播的屬性,而短平快、碎片化、互動強是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顯著的傳播特性。法制節目開辦官方微博微信賬號,可以通過平臺互動,及時獲取觀眾反饋信息,同觀眾開展廣泛交流,有助于節目提升針對性與服務性。二是電視、網絡、手機多屏傳播,拓展傳播渠道。法制節目可以通過整合電視、網絡、手機等終端進行多屏傳播。目前,維吾爾語《公民與法》、哈薩克語《法制與道德》等欄目均實現了在新疆電視臺虎魚網的視頻點播功能。如果要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欄目可以針對不同終端制作相對應的子欄目。如適應碎片化傳播的微電影、短新聞可通過新媒體終端進行播出。多屏聯動宣傳必然能夠提升欄目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三是線上線下活動同步開展,延伸品牌影響力。創新開展線下活動有助于節目品牌影響力的拓展。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可以按節點如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普法宣傳等,也可以按受眾如社區老人、學校學生等分門別類開展線下活動,開展普法宣傳,提升欄目影響力。只有做好線上線下活動加法,才能鞏固欄目品牌,鞏固法律宣傳輿論陣地。(三)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制作隊伍。開辦優秀的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培養高素質創作團隊是關鍵。第一,團隊成員要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具有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在任何時候都能堅持一位電視工作者應有的職業操守。第二,團隊成員要掌握基本的法制業務理論知識,并能夠熟練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法制節目的質量、文化品位高低,關鍵取決于節目創作者的素質,尤其是節目團隊的政策、法規水平,文化知識的儲備以及對法制精神的理解。少數民族編導只有充分學習理解了國家地方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才能精準翻譯,對少數民族受眾做出準確傳播。第三,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主持人除了具備節目主持人應有的專業素質,還應注重研究節目的話語方式,避免自說自話,通過接地氣的主持方式做好節目向基層少數民族觀眾的普及宣傳。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觀眾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對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也充滿期待。只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堅持服務性、貼近性,牢記法制節目宣傳使命,不忘節目開辦初心,相信面對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新媒體時代,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法制節目定能煥發新的活力。

作者:趙武軍 郜睿 單位:新疆電視臺

查看全文

中國期貨市場發展與期貨法制創新

世紀之交,中國期貨市場面對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加入世貿組織的歷史性契機,在“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終于擺脫持續數年的低靡,迎來了市場發展的重大轉機。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直接對話,無疑加劇了市場波動的風險。期貨市場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溝通產銷、鎖定成本利潤、節約交易費用、營造市場競爭秩序等多種功能勿庸置疑地說明:只有建立起以期貨及衍生金融工具為中心的風險管理機制,才能有效化解國民經濟運行的內在風險。1

不可否認,制約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法律瓶頸依然存在,檢討有關法律法規并不意味著我們對其在治理整頓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的否定。由于《期貨法》尚處于起草和研究階段,目前規范國內期貨市場的法規體系主要包括國務院于1999年制定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期貨業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辦法》。探討期貨法規特別是條例的修訂,我們不能脫離當時期貨市場高速、盲目和不規范運作的背景,時過境遷,從治理整頓的效果、市場經濟的改革、入世帶來的風險、風險管理的需求角度重新審視法規的部分條款,我們也同樣不能否認法規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有些條款難以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已經不符合期貨市場規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甚至制約了期貨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天我們思考期貨法規的清理與修訂,正是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對歷史的“揚棄”。“法制作為經濟生活的記載,總是植根于一定的經濟生活而又落后于變化的經濟生活。”(馬克思語)通過法制創新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已經成為法治國家格外關注的課題,期貨市場法制完善只是法制落后于眾多現實需要的縮影而已。本文擬從期貨市場發展的角度闡述我國期貨立法的完善。

一、期貨市場的三級管理制度

無論歐美還是亞洲國家,對于期貨市場的監管,分為三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為交易所的一線監管。……第二個層次為期貨業協會的自律管理。……第三個層次為國家的宏觀管理。……2

(一)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作為經濟學古老而常新的課題,經歷了國家干預與自由放任兩大截然對立的興衰交替史。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爭論的已不是國家是否可以干預市場的問題,需要回答的是干預什么,如何干預的難題。作為后發國家,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經濟的改革呼喚有限政府的建立。3打破政府全能的權力結構,把微觀經濟活動交由市場調節,是“有限政府”第一要義;重視政府的作用,但不讓政府取代市場,而是要求國家在市場經濟穩定運行這一更廣泛的意義上提供良好的社會法律環境。4黨的十五大有關“政府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主張事實上為我們理解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問題上提供了很好的注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證券期貨監管部門奉行“市場化改革”的清晰思路,明確提出按市場化原則加快期貨市場立法,及時調整法規、政策,以適應期貨市場規范化發展的需要,從這一角度來看,市場化有助于政府職能的合理定位和監管層明晰改革重點。5

因此,在期貨市場發展的問題上,一方面,有必要強化中國證監會作為監管部門的權限,減少因部門協調造成的低效,在國務院領導下,授予證監會在期貨市場發展問題上的決策權,通過政府制度創新推動市場化進程,把工作的重心由對期貨市場消極作用的防范和限制轉變為側重對市場的培育和引導。另一方面,如果說期貨市場建立初期維護公共利益是期貨市場管理的首要目標的話,那么在期貨市場整頓規范后,保護投資者利益就成為期貨市場管理的首要目標。證監會既然定位于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部門而非主管部門,決心把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作為重中之重,并上升到關系期貨市場存在、發展前提和基礎的重要高度來認識,那么在期貨立法問題上亦應以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為優先的指導思想。6對此,可參照證券立法,將《條例》第一條表述為:為了規范期貨交易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護期貨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制定本條例。畢竟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是期貨市場的基石,是期貨市場秩序穩定的保證,次序的位移旨在說明期貨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有格外優位保護的必要。

查看全文

期貨市場發展與法制創新詮釋

世紀之交,中國期貨市場面對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加入世貿組織的歷史性契機,在“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終于擺脫持續數年的低靡,迎來了市場發展的重大轉機。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直接對話,無疑加劇了市場波動的風險。期貨市場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溝通產銷、鎖定成本利潤、節約交易費用、營造市場競爭秩序等多種功能勿庸置疑地說明:只有建立起以期貨及衍生金融工具為中心的風險管理機制,才能有效化解國民經濟運行的內在風險。1

不可否認,制約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法律瓶頸依然存在,檢討有關法律法規并不意味著我們對其在治理整頓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的否定。由于《期貨法》尚處于起草和研究階段,目前規范國內期貨市場的法規體系主要包括國務院于1999年制定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期貨經紀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期貨業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辦法》。探討期貨法規特別是條例的修訂,我們不能脫離當時期貨市場高速、盲目和不規范運作的背景,時過境遷,從治理整頓的效果、市場經濟的改革、入世帶來的風險、風險管理的需求角度重新審視法規的部分條款,我們也同樣不能否認法規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有些條款難以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已經不符合期貨市場規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甚至制約了期貨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天我們思考期貨法規的清理與修訂,正是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對歷史的“揚棄”。“法制作為經濟生活的記載,總是植根于一定的經濟生活而又落后于變化的經濟生活。”(馬克思語)通過法制創新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已經成為法治國家格外關注的課題,期貨市場法制完善只是法制落后于眾多現實需要的縮影而已。本文擬從期貨市場發展的角度闡述我國期貨立法的完善。

一、期貨市場的三級管理制度

無論歐美還是亞洲國家,對于期貨市場的監管,分為三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為交易所的一線監管。……第二個層次為期貨業協會的自律管理。……第三個層次為國家的宏觀管理。……2

(一)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作為經濟學古老而常新的課題,經歷了國家干預與自由放任兩大截然對立的興衰交替史。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爭論的已不是國家是否可以干預市場的問題,需要回答的是干預什么,如何干預的難題。作為后發國家,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經濟的改革呼喚有限政府的建立。3打破政府全能的權力結構,把微觀經濟活動交由市場調節,是“有限政府”第一要義;重視政府的作用,但不讓政府取代市場,而是要求國家在市場經濟穩定運行這一更廣泛的意義上提供良好的社會法律環境。4黨的十五大有關“政府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主張事實上為我們理解政府與市場在資源配置問題上提供了很好的注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證券期貨監管部門奉行“市場化改革”的清晰思路,明確提出按市場化原則加快期貨市場立法,及時調整法規、政策,以適應期貨市場規范化發展的需要,從這一角度來看,市場化有助于政府職能的合理定位和監管層明晰改革重點。5

因此,在期貨市場發展的問題上,一方面,有必要強化中國證監會作為監管部門的權限,減少因部門協調造成的低效,在國務院領導下,授予證監會在期貨市場發展問題上的決策權,通過政府制度創新推動市場化進程,把工作的重心由對期貨市場消極作用的防范和限制轉變為側重對市場的培育和引導。另一方面,如果說期貨市場建立初期維護公共利益是期貨市場管理的首要目標的話,那么在期貨市場整頓規范后,保護投資者利益就成為期貨市場管理的首要目標。證監會既然定位于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部門而非主管部門,決心把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作為重中之重,并上升到關系期貨市場存在、發展前提和基礎的重要高度來認識,那么在期貨立法問題上亦應以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為優先的指導思想。6對此,可參照證券立法,將《條例》第一條表述為:為了規范期貨交易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護期貨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制定本條例。畢竟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是期貨市場的基石,是期貨市場秩序穩定的保證,次序的位移旨在說明期貨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有格外優位保護的必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