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3 20:37: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反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不去奪農民的地 農民就不會反抗?
在看了溫教授的“不去奪農民的地農民就不會反抗”這個觀點之后,我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溫教授認為我國在農民的土地制度的“小農平均占用土地這種基本制度”的作用根本就不在農業上,而在維持社會基本安定,這是它最大的制度效益。認為有了這個制度可以把大部分的農民控制在農村,控制在一個穩定的區域,這樣可以大大地降低犯罪率,從而穩定社會秩序。
也許這個說法在以前還行得通,可以現在還可以嗎?在世界向前發展的進程中,農業生產力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的農業生產力可以說是較前些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就是說在現在的中國農村,在生產力提高的條件下,農業生產實際需要勞動力明顯降低。這樣,大量的勞動力涌向城市,中國的流動人口大大增加,同樣,社會治安的壓力會很大,溫教授所說的維系這個社會安定的成本也是相當高的。
在我的這個觀點基礎上,我認為溫教授的“不去奪農民的土地農民就不會反抗”的觀點欠妥。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這樣就可以看出“不去奪農民的土地農民也可以會反抗”。這就要國家下大力度繼續推進當前的新農村建設,把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反抗帝國主義研討論文
[摘要]蔣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檔案為依據,填補了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為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標準。他對琦善的一些論斷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時人對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與他的真實意圖存在著差距。他的目的在于為中國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找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即運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現代化的方法來與帝國主義相抗衡。
[關鍵詞]琦善;鴉片戰爭;反抗帝國主義;中國近代外交史
在鴉片戰爭史研究中,琦善的地位遠遜于林則徐。頭一次以琦善為主角并且還為他說了一些好話的,當推1931年蔣廷黻發表在《清華學報》上的《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了。對此當時既有人吹捧,也有人批評。1980年以來,這種褒貶不一的情形又再度出現。實則蔣廷黻后來還在一些文章中繼續討論過這個問題,下面就先總結一下他的基本觀點。
一蔣廷黻關于琦善的基本觀點
蔣廷黻主要從軍事及外交兩個方面人手研究琦善在鴉片戰爭中的言行及功過。軍事上主要有三個問題:首先,琦善應負撤防的主要責任嗎?其次,琦善到底有沒有開門揖盜?最后,琦善有沒有拒絕增兵、陷害忠良?他認為,琦善未主持交涉之前,道光帝即已制定并下達了撤防的命令,因此“道光二十年秋冬之間,撤防誠有其事,并且是沿海七省共有的,但撤防的責任不能歸諸琦善,更不能歸諸他一人”。其二,說琦善開門揖盜有失偏頗。談判破裂以前,“琦善不但不愿散漫軍心,且思‘激勵士氣’;不僅未撤防具,且派員前往虎門‘妥為密防’”。談判漸趨破裂以后,琦善一方面仍不放棄談判,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強軍備。在兩種矛盾的策略下,廣東的防務呈現出偏重于虎門以內的局面,并且一直秘密從事,結果于國內國外均不得諒解,終致開戰。從大角、沙角之戰與虎門之戰的戰況來看,中方“失敗的理由不在撤防,因為炮臺上的兵實在多,炮位亦甚多,而在兵士缺乏訓練及炮的制造與安置不合法。失敗之速則由于關天培忽略了下橫檔”。“中國的策略只圖以臺攻船,而二月六日英人實先以臺攻臺。”“戰爭的失敗,琦善或須負一部分的責任,但是說他戰前不預備,戰中節節后退,不但與事實相反,且與人情相反?!笨偲饋碚f,琦善在軍事上的表現“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失敗的根源還是在于當時戰斗力“遠不及英國”。不過蔣廷黻也承認,雖然客觀上琦善沒有撤防,沒有陷害忠良,但在他的主觀看法上,對于戰爭是十分悲觀的。
蔣廷黻對琦善的外交是基本給予肯定的,認為“他的外交有時人的通病,也有他的獨到處”。一是尊重英國人;二是基于中英實力的懸殊而堅持以交涉的方式來結束沖突,堪稱“中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三是當談判破裂后,簽訂了一個實際上令英國政府極為不滿的《穿鼻草約》,與后來的《南京條約》相比,這是“琦善外交上的大勝利”。
魯迅小說中婦女反抗形象研究論文
摘要:魯迅先生的小說中,很多作品都反映了舊中國的婦女形象及其解放問題,塑造了一些十分典型的婦女形象,她們從順從一步一步艱難地走向反抗,并且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她們的犧牲是值得的,正如單四嫂、祥林嫂、子君和愛姑等等形象一樣。本文主要是通過對這幾個典型形象的逐步反抗斗爭及其思想義的深入分析,揭示束縛婦女進步反抗的深層原因,進一步探討魯迅先生對婦女的關注及對她們的解放問題的深邃思考。
關鍵詞:魯迅小說婦女反抗形象探索
一
“五四”運動掀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專制,提倡民主”上午呼聲越來越高。這時期出現了大量反封建禮教,追求婦女解放的文學作品。魯迅是較早關注婦女解放問題的偉大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說創作中,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婦女形象,通過這些我們看到了魯迅先生對婦女,特別是對舊中國勞動婦女命運的深切關注。她們中的典型形象是:《明天》中的單四嫂,《祝?!分械南榱稚?,《傷逝》中的子君和《離婚》中的愛姑,而且基本都是婦女反抗的悲劇形象典型。本文試通過對這幾個典型形象的分析,探討魯迅對婦女的關注及對她們解放問題的不斷探索。
二
(一)逃避的反抗
反抗帝國主義道路研究論文
[摘要]蔣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檔案為依據,填補了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為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標準。他對琦善的一些論斷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時人對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與他的真實意圖存在著差距。他的目的在于為中國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找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即運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現代化的方法來與帝國主義相抗衡。
[關鍵詞]琦善;鴉片戰爭;反抗帝國主義;中國近代外交史
在鴉片戰爭史研究中,琦善的地位遠遜于林則徐。頭一次以琦善為主角并且還為他說了一些好話的,當推1931年蔣廷黻發表在《清華學報》上的《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了。對此當時既有人吹捧,也有人批評。1980年以來,這種褒貶不一的情形又再度出現。實則蔣廷黻后來還在一些文章中繼續討論過這個問題,下面就先總結一下他的基本觀點。
一蔣廷黻關于琦善的基本觀點
蔣廷黻主要從軍事及外交兩個方面人手研究琦善在鴉片戰爭中的言行及功過。軍事上主要有三個問題:首先,琦善應負撤防的主要責任嗎?其次,琦善到底有沒有開門揖盜?最后,琦善有沒有拒絕增兵、陷害忠良?他認為,琦善未主持交涉之前,道光帝即已制定并下達了撤防的命令,因此“道光二十年秋冬之間,撤防誠有其事,并且是沿海七省共有的,但撤防的責任不能歸諸琦善,更不能歸諸他一人”。其二,說琦善開門揖盜有失偏頗。談判破裂以前,“琦善不但不愿散漫軍心,且思‘激勵士氣’;不僅未撤防具,且派員前往虎門‘妥為密防’”。談判漸趨破裂以后,琦善一方面仍不放棄談判,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強軍備。在兩種矛盾的策略下,廣東的防務呈現出偏重于虎門以內的局面,并且一直秘密從事,結果于國內國外均不得諒解,終致開戰。從大角、沙角之戰與虎門之戰的戰況來看,中方“失敗的理由不在撤防,因為炮臺上的兵實在多,炮位亦甚多,而在兵士缺乏訓練及炮的制造與安置不合法。失敗之速則由于關天培忽略了下橫檔”?!爸袊牟呗灾粓D以臺攻船,而二月六日英人實先以臺攻臺。”“戰爭的失敗,琦善或須負一部分的責任,但是說他戰前不預備,戰中節節后退,不但與事實相反,且與人情相反?!笨偲饋碚f,琦善在軍事上的表現“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失敗的根源還是在于當時戰斗力“遠不及英國”。不過蔣廷黻也承認,雖然客觀上琦善沒有撤防,沒有陷害忠良,但在他的主觀看法上,對于戰爭是十分悲觀的。
蔣廷黻對琦善的外交是基本給予肯定的,認為“他的外交有時人的通病,也有他的獨到處”。一是尊重英國人;二是基于中英實力的懸殊而堅持以交涉的方式來結束沖突,堪稱“中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三是當談判破裂后,簽訂了一個實際上令英國政府極為不滿的《穿鼻草約》,與后來的《南京條約》相比,這是“琦善外交上的大勝利”。
反抗日貨有效性探討
內容摘要:“政冷經熱”是中日兩國關系典型的寫照。自中日建交以來,兩國間的經濟往來日益密切,而兩國間忽冷忽熱的政治關系不斷影響兩國的經濟往來。尤其是近年來日本首相頻繁參拜靖國神社,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加上東海油氣開發沖突,對釣魚島的主權之爭,國人對日本的行為甚感憤怒,“抵制日貨”不斷被人提起,并在有些地區付諸實施。
本文從中日貿易現狀入手,探詢兩國間經濟的依存關系,在此基礎上分析抵制日貨對中日兩國經濟的影響,權衡抵制日貨的利弊,最后得出抵制日貨不可行的結論,并號召高呼“抵制日貨”的人們清醒的認識抵制日貨的實質,從而用理性的行動表達自己的愛國熱忱。
關鍵詞:抵制日貨;愛國;中日貿易;可行性
一、中日經貿發展歷程及現狀
1.發展歷程
民間外貿推動了中日建交,1972年中日實現外交正?;?。30多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了160多倍。以2000—2005年為例,2000年兩國貿易首次達到83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7%,2002年貿易額突破了1000億美元,達1019億美元,2003年達1335.7億美元,2004年達1678.9億美元,2005年達1844.4億美元。
中國反抗反托拉斯法法律思考研究論文
摘要:為應對美國可能的反傾銷指控,中國菱鎂企業通過行業協會協調出口最低價格。美國相關企業在美國法院起訴中國企業價格串通違反美國反托拉斯法。中國企業抗辯美國反托拉斯法的域外適用和美國法院的管轄權。本文分析了中國企業可抗辮美國反托拉斯法管轄的理由,著重分析了“國家強制主義”理論以及中國企業在應對美國反傾銷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可能的反托拉斯法的問題。
關鍵詞:反托拉斯法;域外管轄;菱鎂;價格串通
2010年4月1日,美國新澤西聯邦地方法院判定,中國菱鎂企業的維持出口最低價的價格聯盟行為,是受行使中國政府職能的行業協會的法規強制而為,因此,根據“國家強制主義”理論,美國法院不應將美國反托拉斯法域外適用到中國企業,美國法院沒有管轄權。本案對中國企業今后應對可能的反托拉斯法指控有重要的判例意義論文下載。
一、基本案情
2000年4月9日,部分中國菱鎂(magnesite)。公司成立“濟源菱鎂礦集團”和“華夏菱鎂礦集團”。
2001年2月19日,濟源和華夏菱鎂礦集團正式合并為“中國菱鎂礦出口協會”,由23家出口企業組成。
成功個性因素研究論文
是一代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獨特的個性特征,使他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卓爾不群,不僅開辟了一條舉世無雙的中國革命之路,并開創了古老中國的偉大新時代,創造了不同凡響的人生業績。研究成功的個性因素,有助于我們在世紀之交回顧過去,展望將來,為培養跨世紀的新型管理人才開啟一些思路,找到一些啟發。
一、個性中的突出特征
出身農家,但他從小便顯示出與一般農家孩子不同的個性特征。正是這些特別之處,使走出一條獨特的人生之路。筆者認為,個性中的突出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不甘束縛,勇于反抗。從小便顯示出強烈的反抗意識。他不喜歡束縛,討厭各種陳規陋習。當他8歲進入私塾讀書時,學堂里學習的全是四書五經之類經典,而教師只叫學生死記硬背,不予講解。對此十分厭倦。于是他把自己喜愛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歷史小說壓在經書下面偷偷閱讀。毫無疑問,這些小說中反抗不公平的社會現實的種種例子,深深地影響了。
當年紀稍長時,開始反抗父親的權威。對于父親不合理的責罵、懲罰,要么“引用經書里的話來作自己有力的論據”(注:《西行漫記》,123頁,香港,南粵出版社。),予以反駁,要么聯合母親和弟弟,在家里組織“反對黨”反對他父親這個“執政黨”。有時,甚至當眾反抗父親的壓制。以至于在他十三歲那年,當他父親當著許多客人的面指責他懶而無用時,毫不客氣地回敬了他的父親并離家而去。最后,他的父親不得不與他妥協。這件事又給了一個啟發,“從此我知道了,當我用公開的反抗來保衛自己的權利時,我父親就變的寬和,但是如果我保持著溫順服從的態度,他只是罵我打我更甚”(注:《西行漫記》,124頁,香港,南粵出版社。)。生活使明白:對于不合理的規矩教條,就是應當勇敢反抗,哪怕是像父親這樣的權威只要他的言行是不合理的,就可以公開抵制。只有勇敢地反抗才可能為自己贏得權利。
當漸漸成長成熟時,他意識到,教師的權威也罷,父親的權威也罷,其實都是中國封建社會倫理文化與制度的具體體現。要改變不合理的現實,就必須改變整個舊的社會制度。自然,成了一個公開反抗舊制度的勇士。
魯迅與英國文學摩羅精神
“摩羅詩派”,19世紀初期盛行于西歐和東歐的浪漫派,是以拜倫和雪萊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浪漫主義詩派,其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大力提倡想象,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閱讀了大量英國摩羅詩人的詩歌作品,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勇于反抗時俗、堅韌的戰斗精神、思想進取、爭取自由、追求解放的摩羅精神對青年魯迅此后決絕地投身新文化運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魯迅的具體創作當中也不乏有受到摩羅精神影響的痕跡,本文旨在以英國摩羅詩派代表詩人拜倫、雪萊為例,對魯迅創作思想,作品藝術及個性培養方面所受的摩羅精神的影響進行初步的探究。
一、魯迅作品思想的摩羅精神
為了改造中國國民劣根性,魯迅努力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閱讀了大量西方文藝作品,對積極的浪漫主義文學十分推崇,魯迅熱情地贊揚“不為順世和樂之音”、“爭天抗俗”、“不克厥敵、戰則不死”的摩羅派詩人。魯迅的作品思想也明顯受到了英國浪漫主義摩羅精神的影響。
(一)浪漫主義情結。
魯迅作品思想中充斥著英國摩羅詩派的浪漫主義幻想,隨處可見作品中浪漫主義思想的的滲入,第一篇綱領性論文《摩羅詩力說》中,極其全面闡述了當時歐洲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雪萊、裴多菲、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人的思想與主張。他對浪漫主義文學的高度贊揚與熱情提倡始終貫穿于這篇著名的論文當中。積極的浪漫主義文學最重要的特征即是對于理想信念的執著與追求,以個人為單位號召全體人民奮起抗敵推翻暴力反動的封建統治。拜倫曾經高唱“只有革命,才能使大地免于受到地獄的奸淫”。[1]這正迎合了青年魯迅主張反抗的革命意識。19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文學的兩位具有代表性的摩羅詩人拜倫、雪萊對魯迅影響巨大,在日后魯迅的創作中留下鮮明的痕跡。拜倫在他的詩作《東方敘事詩》中塑造了一系列敢于反叛、積極進取的英雄人物,被稱為“拜倫式的英雄”,“他們以挑戰示威的態度,以異樣的勇敢和熱情,以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毫不妥協的精神,或報復或反抗社會的專制和壓迫?!盵2]這與魯迅此后塑造的一系列豐滿的個人與社會嚴重對立的英雄形象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如其作品《過客》、《這樣的戰士》、《秋夜》以及《奔月》等作品都曾出現過這樣的戰士,他們是孤寂的“精神界之戰士”、“任個人而排眾數”,[3]積極地反抗黑暗腐朽的封建社會。陳鳴樹也曾指出,1903年魯迅所作的浪漫主義傳奇《斯巴達之魂》,無論是從從敘述內容還是藝術構思,都無疑受到了拜倫的影響。雪萊的詩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獨具一種啟蒙色彩,《西風頌》以豪邁奔放的激情贊美狂暴有力的西風,歌頌西風以摧古拉朽之力傾盡冬日顫冷的寒意,催促萬紫千紅的春天的到來?!熬桶盐业脑捳Z/像灰燼與火星/還未熄滅的爐火向人間播撒!讓預言的喇叭通過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喚醒吧!如果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啊/春天還會遠嗎?”[4]詩歌采取象征性的修辭手法,寓意深遠。在魯迅寓意頗豐、迂回曲折的抒情長詩《秋夜》中,不難找到雪萊《西風頌》的影子,整首詩的物象在象征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作者當時心理活動。
(二)絕望中的反抗。
魯迅的小說創作探究論文
關鍵詞:魯迅小說孤獨意識人格塑造
摘要:魯迅的個性氣質是內向抑郁型的,其中充滿著強烈的孤獨意識。在他的小說創作之中,這種孤獨意識無處不在。正是這種孤獨意識,魯迅完成了自身作為思想家和文化偉人的人格塑造。
魯迅始終是那樣獨特地閃爍著光輝,至今仍然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呢?除了他對舊中國和傳統文化的鞭撻偏執和入木三分外,值得注意的是,魯迅一貫具有的孤獨意識所展示的現代內涵和人生意義是不能忽視的。魯迅正是在“黑暗”與“虛無”、“孤獨”與“悲涼”、“希望”與“絕望”的糾葛中走向孤獨,完成了自身作為思想家和文化偉人的人格塑造。
一
魯迅創作的年代正是舊中國最黑暗的年代。政府的昏庸,社會的黑暗,國民的愚昧,使魯迅深感孤獨、無望。他在給許廣平的一封信中說道:“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為我常覺得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卻偏要向這些作絕望的抗戰,所以很多偏激的聲音?!驗槲医K于不能證實: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眥1}在魯迅看來,真正真實的只有“絕望的抗戰”。從“黑暗與虛無”的實有狀態到“絕望的抗戰”再到“終于不能證實”,這一過程蘊含的正是“反抗絕望”“反抗孤獨”的人生哲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魯迅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表明了魯迅面對現實人生的態度。
魯迅心靈的“黑暗”可追溯到他的少年時代。那時祖父下獄,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親重病,來往于當鋪與藥店之間,這一切使魯迅從小就深味人生的苦痛。“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2},所有這些都形成了少年魯迅的心靈的某種思維定勢,造成了周作人所說的“一種只有苦痛與黑暗的人生觀”??部赖脑庥鍪刽斞笍男”阌脦в嘘幱?、懷疑、憎惡的眼神看待眼前這個世界,并形成了一種明顯的內向、孤僻又略帶偏執的性格。
探究白鹿原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及生存方式
【摘要】《白鹿原》描寫了白、鹿兩家三代人的人生歷程,既體現了原上人們的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又向人們暗示了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小說通過對不同人物的命運的關注再現了白鹿原上人們的生活形態和民族心路歷程,以及發生在白鹿原上的事情對民族生存走向的影響。
【關鍵詞】人物形象生存方式儒家倫理
一、白嘉軒和朱先生的人物形象。
《白鹿原》中的第一人物白嘉軒是白鹿村里的族長,姓名本身就象征著這位族長威嚴的地位和美好的品格,隱含著源遠流長的必然的“活的歷史連扣”?!鞍住鄙谥腥A民族遠古的民俗里,是作為純潔、吉祥的象征而得到崇拜的,“白”在漢字里含有潔凈、彰明、清楚、真率之意。嘉軒二字同義重復,強調形象的品正德厚。為了恪守傳統道德倫理,支撐白鹿原上的一切固有秩序,維護他的威儀,為此,他以身作則,與長工鹿三有著“親兄弟”般的關系;他不計前嫌,盡力搭救獄中的黑娃、鹿子霖;他可以大義滅親,與“不孝”的長子白孝文斷絕關系;他可以不辭艱苦,去自殘式地拜神求雨??傊?,他的一切都是在完美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他不僅僅只是一個原上的族長,而是升華為古老民族中享有民族圖騰和祖先崇拜地位的“族長形象”。這就是白嘉軒仁義性格的民俗來源。
朱先生,白嘉軒的二姐夫,讀書人。他是小說里一個極大的閃光點,一個預言家,一位真正的哲人,是帶有點“仙骨”的人物形象,是個可愛的人,他的智力可以使那個清朝巡撫的幾十萬兵勇退卻,可以禁絕原上的鴉片種植,他博古通今,竟能預測幾十年后的紅衛兵掘了他的墳墓。這么一個智者、圣賢,他的一舉一動很令我們想到那個民間的“阿凡提”,也可以想到諸葛亮。總之是我們在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中經常見到的人物,一方面有著智慧的基因,一方面又有著仁義道德的光環,因為他本身是白鹿的化身,是這個原上美和善的象征。
二、白嘉軒和朱先生的生存方式:堅持以儒家倫理為精神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