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林體系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3 09:12: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防護林體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防護林體系

防護林體系造林質量論文

摘要:本文以靖邊縣的防護林建設為切入點,通過規劃方案、苗木處理、后期管理等環節論證了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關鍵詞:規劃苗木處理管理

為了按地形地貌和不同立地類型合理配置林種,選擇相應的適生樹種,使之形成有機聯系的綠色綜合體的防護林體系,這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中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課題。為此,林業部“三北”局和陜西省林業廳于2002年決定由陜西省林科所主持,在靖邊縣建立試驗基點,開展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示范林營造技術的研究。在總體規劃設計通過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經過兩年多的造林實施,已取得顯著成果。兩年多來,共營造塬面防護林17300畝,溝壑防護林(梁頂防護林、溝坡防護林、梁峁坡防護林、塬邊溝頭防護林、溝底防沖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8513畝,成活率達89.50%。采用的樹種達47個,其中針葉樹種5個,灌木樹種7個,經濟樹種17個,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總結推廣了干旱造林的技術經驗,獲得了較好的成效。初步結果表明:試驗區內各種防護林鑲嵌配置;各林種、各樹種布局合理;經濟林比重增大;針闊葉造林面積之比為4.70:5.30,針葉樹種面積增大,增強了防護林體系的穩定性,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普遍實行了喬、灌結合,復層結構的立體林業有了新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合理的黃土高原與沙地的防護林體系新格局。在防護林體系建設中,造林成活率是評價造林質量的最基本的指標,因而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就成了當前林業生產中首先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根據實驗站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搞好總體規劃

1.1總體規劃的原則和依據

黃土高原防護體系的營造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充分體現科學性、綜合性、示范性和實效性。從恢復和發展生態平衡出發,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產潛力,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揮實驗區的自然優勢,建立最佳經濟效益的農、林、牧的合理結構,形成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逐步走向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道路。在林業內部要以立地類型劃分和適地適樹為依據,科學地配置林種,相應地選擇適生樹種,加強植被建設,建立一個由帶片網、喬灌草、防經用,長中短及林工商、土水林、名特優相結合的新型的立體林業格局,最終實現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高和社會效益大的目的,盡快為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起到示范指導作用。

查看全文

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報告

今年以來,國家林業局先后派出6個調研組,深入到沿海10個?。▍^、市)進行了專題調研。今天,沿海各省林業廳(局)的主要負責同志都作了發言,講得很好,很受啟發。大家深入分析了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面臨的形勢,全面總結了經驗和教訓,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大家以對人民、對民族高度負責的態度,根據印度洋海嘯災難的啟示,緊密結合我國生態建設和防災減災的需要,查找出來的問題和研討得到的對策,都十分全面、十分深刻,很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為下一步調整完善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也充分反映了我們務林人進一步搞好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決心和信心,體現了我們林業部門通過黨員先進性教育解決自身存在問題的能力。會議開得很務實、很圓滿,富有成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下面,結合大家的發言,我講幾點意見。

一、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

我國是海岸線很長的國家,北起遼寧鴨綠江口,南至廣西北侖河口,大陸海岸線長達18340公里。同時,我國沿海又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區域,一直面臨著海嘯的威脅和風暴潮的危害。據記載,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海嘯,1934年農歷六月十八日夜發生在廣西欽州的臺風海嘯,浪高6米多,康熙嶺鎮團和村房屋全部倒塌,死亡450多人。我國的風暴潮更是頻繁發生,從1949年—20*年的歷史資料看,平均每年有6.9次臺風登陸,每隔3年—4年就發生一次特大風暴潮,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危害。據統計,1990年—1999年的10年期間,沿海地區因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134億元,近幾年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都超過100億元,呈現出發生頻率越來越高、損失越來越大的趨勢。盡快構建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防御體系,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保證。在這個方面,林業大有作為,承擔著重要使命,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沿海防護林體系的功能和作用看,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全面理解沿海防護林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功能和作用,是正確認識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重要意義的前提。那么,什么是沿海防護林體系,它的功能和作用又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存在不同的認識。但是,那些簡單地把沿海防護林體系看做一條綠化帶、一條防護林帶的觀點,顯然是片面的、不符合實際的。我認為,正確認識和理解沿海防護林體系,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從它的主體組成上看,沿海防護林體系是由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農田防護林和其他防護林等五類防護林組成的“防護林綜合體”。從它的建設內容上看,沿海防護林體系是包括海岸基干林帶、紅樹林、農田林網、城鄉綠化和荒山綠化等,加上濱海濕地的“綠色系統工程”。從它的功能和作用上看,沿海防護林體系不僅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嘯和風暴潮危害、護衛濱海國土、美化人居環境的作用,對于維護沿海地區生態安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工農業生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說,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從印度洋海嘯災難的教訓看,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防御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迫切需要。去年12月26日,發生在印度洋的海嘯災難,舉世震驚,短短數小時內所造成的巨大損失,發人深省。這場災難引起了世界范圍內關于防御海洋自然災害的廣泛討論。起初,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地震預報、海嘯預警、海防設施建設等工程措施上,但隨著對這次海嘯教訓的深入探尋,人們發現沿海森林植被以及它們的好壞,對降低海嘯的破壞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泰國拉廊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在廣袤的紅樹林保護之下,岸邊房屋完好無損,居民生活未受大的影響,而與它相距僅70公里、沒有紅樹林保護的地區,村莊、民宅被夷為平地,70%的居民遇難。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是海嘯的重災區,而其中的瑟納爾索普等4個村子,由于海邊有茂密的紅樹林,400多個家庭安然無恙。災區中8塊國際重要濕地反饋的信息表明,海嘯的能量經過濕地中紅樹林、珊瑚礁等的消耗后,進入村莊的海水只是緩緩上漲,隨后徐徐退卻,這與瞬間席卷無數村莊的兇猛海嘯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例子,在我國過去發生的臺風等自然災害中也很多。這些實例告訴我們,雖然人類對海嘯、臺風等自然災害難以進行科學的預測和有效的控制,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采取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等辦法,來減輕甚至抵消這些災害的破壞力。

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看,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達、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工廠企業密集,是帶動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火車頭”,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20*年沿海11個省區市的GDP總量高達9.45萬億元,占全國的69.3%,在這里還分布有100多個中心城市和630多個港口。但是,我國沿海地區處在陸海交替、氣候多變地帶,海陸之間巨大的熱力差異,形成了顯著的季風氣候,臺風暴雨、洪澇干旱、風沙海霧、低溫干熱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很高,一直是沿海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最大威脅之一。1994年8月,在浙江瑞安市登陸的9417號臺風,造成1216人死亡,倒塌房屋10萬多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20多億元。海南省在過去15年中,臺風等自然災害造成2700多萬人受災,71萬多間民房被損毀,農作物受災面積220多萬公頃。廣東在過去5年中,由于榴蓮、尤特、玉兔等臺風登陸,對141個縣1769個鄉鎮造成很大破壞,受災人口超過3000萬。另外,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吃穿住用等基本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對良好生態的需求、對優美環境的向往也越來越迫切。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查看全文

防護林體系造林質量提高論文

論文關鍵詞規劃苗木處理管理

論文摘要本文以靖邊縣的防護林建設為切入點,通過規劃方案、苗木處理、后期管理等環節論證了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為了按地形地貌和不同立地類型合理配置林種,選擇相應的適生樹種,使之形成有機聯系的綠色綜合體的防護林體系,這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中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課題。為此,林業部“三北”局和陜西省林業廳于2002年決定由陜西省林科所主持,在靖邊縣建立試驗基點,開展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示范林營造技術的研究。在總體規劃設計通過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經過兩年多的造林實施,已取得顯著成果。兩年多來,共營造塬面防護林17300畝,溝壑防護林(梁頂防護林、溝坡防護林、梁峁坡防護林、塬邊溝頭防護林、溝底防沖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8513畝,成活率達89.50%。采用的樹種達47個,其中針葉樹種5個,灌木樹種7個,經濟樹種17個,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總結推廣了干旱造林的技術經驗,獲得了較好的成效。初步結果表明:試驗區內各種防護林鑲嵌配置;各林種、各樹種布局合理;經濟林比重增大;針闊葉造林面積之比為4.70:5.30,針葉樹種面積增大,增強了防護林體系的穩定性,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普遍實行了喬、灌結合,復層結構的立體林業有了新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合理的黃土高原與沙地的防護林體系新格局。在防護林體系建設中,造林成活率是評價造林質量的最基本的指標,因而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就成了當前林業生產中首先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根據實驗站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搞好總體規劃

1.1總體規劃的原則和依據

黃土高原防護體系的營造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充分體現科學性、綜合性、示范性和實效性。從恢復和發展生態平衡出發,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產潛力,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揮實驗區的自然優勢,建立最佳經濟效益的農、林、牧的合理結構,形成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逐步走向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道路。在林業內部要以立地類型劃分和適地適樹為依據,科學地配置林種,相應地選擇適生樹種,加強植被建設,建立一個由帶片網、喬灌草、防經用,長中短及林工商、土水林、名特優相結合的新型的立體林業格局,最終實現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高和社會效益大的目的,盡快為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起到示范指導作用。

查看全文

防護林體系造林質量提高論文

摘要:本文以靖邊縣的防護林建設為切入點,通過規劃方案、苗木處理、后期管理等環節論證了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關鍵詞:規劃苗木處理管理

為了按地形地貌和不同立地類型合理配置林種,選擇相應的適生樹種,使之形成有機聯系的綠色綜合體的防護林體系,這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中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課題。為此,林業部“三北”局和陜西省林業廳于2002年決定由陜西省林科所主持,在靖邊縣建立試驗基點,開展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示范林營造技術的研究。在總體規劃設計通過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經過兩年多的造林實施,已取得顯著成果。兩年多來,共營造塬面防護林17300畝,溝壑防護林(梁頂防護林、溝坡防護林、梁峁坡防護林、塬邊溝頭防護林、溝底防沖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8513畝,成活率達89.50%。采用的樹種達47個,其中針葉樹種5個,灌木樹種7個,經濟樹種17個,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總結推廣了干旱造林的技術經驗,獲得了較好的成效。初步結果表明:試驗區內各種防護林鑲嵌配置;各林種、各樹種布局合理;經濟林比重增大;針闊葉造林面積之比為4.70:5.30,針葉樹種面積增大,增強了防護林體系的穩定性,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普遍實行了喬、灌結合,復層結構的立體林業有了新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合理的黃土高原與沙地的防護林體系新格局。在防護林體系建設中,造林成活率是評價造林質量的最基本的指標,因而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就成了當前林業生產中首先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根據實驗站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搞好總體規劃

1.1總體規劃的原則和依據

黃土高原防護體系的營造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充分體現科學性、綜合性、示范性和實效性。從恢復和發展生態平衡出發,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產潛力,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揮實驗區的自然優勢,建立最佳經濟效益的農、林、牧的合理結構,形成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逐步走向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道路。在林業內部要以立地類型劃分和適地適樹為依據,科學地配置林種,相應地選擇適生樹種,加強植被建設,建立一個由帶片網、喬灌草、防經用,長中短及林工商、土水林、名特優相結合的新型的立體林業格局,最終實現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高和社會效益大的目的,盡快為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起到示范指導作用。

查看全文

綠色長城林業管理論文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30周年。30個春秋就是樹木的30個年輪。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歷程,是與改革開放相生相伴的。被譽為“綠色長城”的三北工程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生態建設的典范。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起步。30年前,改革開放伊始的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黨中央、國務院從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生存與發展的戰略考慮,果斷作出在我國風沙和水土流失危害十分嚴重的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的重大決策,并專門成立了國務院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工程題詞——“綠色長城”。這是另一種意義的長城,即以樹木和灌草營造的立體縱深防護林體系。它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烏孜別里山口,北沿北疆邊陲,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爾汗布達山、喀喇昆侖山,全長8000公里,寬400—700公里,橫穿13個省、區、市,包括京、津兩個直轄市,共551個縣,占國土總面積的42﹒4%,幾乎相當于中國的半壁江山。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傾注了幾代中央領導人的心血。最早提出建設三北防護林設想的是我們敬愛的總理。為了改變西北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和沙塵暴頻繁發生的狀況,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提出“要在我國北方地區多植些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笨上У氖?,的設想未及實施,就發生了。直到1978年,鄧小平、李先念、陳云等中央領導同志在《關于在我國北方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帶的建議》上作出重要批示,一個重整河山、規??涨暗膫ゴ蠊こ逃纱死_序幕。1991、1993年,、李鵬同志兩次聯名致信三北工程暨防沙治沙大會,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把三北防護林及防沙治沙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經常加以研究,切實加強領導,動員廣大群眾、科技人員和其他方面力量,真抓實干”。2006年以來,總書記多次到三北地區考察,充分肯定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所取得的成果。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總理強調,要“推進以三北防護林為重點的防護林體系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在幾代中央領導人的關懷和推動下,綠色的面積在三北大地上一寸一寸頑強地擴展著。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主體始終是人民。建設之初,挖坑種樹,一天的補助僅是兩個窩窩頭。幾代“三北人”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歌,塑造了“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鍥而不舍,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造福人類”的“三北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國家有關部門通力協作,三北地區各級黨委、政府精心組織,林業部門科學管理,全社會積極參與,共同鑄就了三北工程的輝煌。

查看全文

關于加強農田防護林采伐更新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廳(局),內蒙古、吉林、龍江、大興安嶺森工(林業)集團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局:

為切實加強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農田防護林體系在保障糧食穩產高產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200*年以來我局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開展了農田防護林更新采伐管理試點。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的要求,結合試點取得的經驗和三北地區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現場會議的精神,現再就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農田防護林采伐更新管理作如下規定:

一、農田防護林采伐更新管理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管理,生態優先、科學利用,依法采伐、及時更新,功能不減、體系長存”的方針。

二、農田防護林達到更新采伐年齡、生態功能明顯衰退之后應及時進行采伐更新。采伐更新所需限額由各地在更新采伐限額中合理安排。限額不足的,由當地林業主管部門依法向省級林業主管部門申報,由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在其預留指標中調劑解決。

三、農田防護林各樹種的更新采伐年齡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廳(局)根據本地實際依法科學確定,并報我局備案。

四、需要對農田防護林實施更新采伐的,應科學確定采伐方式,合理控制采伐強度。風沙、干旱地區的農田防護林的更新采伐應采取隔株、隔行等漸伐方式,第一次采伐的株數強度不應大于50%,采伐間隔期南方一般不小于2年、北方一般不小于*年(伐前更新已達到成林標準的例外)。其它地區的農田防護林的更新采伐可采取隔行、帶狀等采伐方式,采伐強度可根據林分狀況、采伐方式等確定,但相鄰的同向林帶不得在同一年實施更新采伐。

查看全文

防護林工程建設成效及發展對策

摘要:本文概述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成效,包括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以及森林總量。闡述三北防護林工程發展對策,包括建立完善林網體系、加強后期管理力度、設置工程保障機制、統籌構建生態工程以及提升工程技術含量,以供參考。

關鍵詞: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成效

三北防護林工程為我國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并且為相關建設做出巨大貢獻。隨著工程的推進,三北防護林將顯現出明顯的綜合效益。依據近年工作進度可以得出,該工程建設是穩定生態的基礎,以保護森林資源、增加植被面積為核心理念,使用先進技術建設出抵抗自然災害能力更強的防護林。

1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成效

1.1社會效益

三北工程迄今為止是世界上規模比較大的林業生態工程之一,發揮出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作用。該工程的成功建設為我國之后的生態建設樹立榜樣,并提供寶貴工作經驗。首先,從工程開始建設至今,吸納了許多專業人員參與建設。營林造林工作促使林業產業得到發展,脫貧攻堅目標如期完成。其次,三北地區周圍的生存面積得到擴張。防護林工程推進的過程中,該地的村鎮環境以及居住環境得到改善。最后,群眾的生態意識得到提升。相關工程不僅避免環境進一步惡化,還轉變了傳統的生態建設理念。工程區域群眾保護生態的意識得到提升,對我國生態建設工程而言意義重大。與此同時,三北工程的成功建設一方面推動了我國其他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另一方面提升了該工程帶來的國際影響力,得到聯合國頒發的專屬獎章,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工作中發揮關鍵作用。

查看全文

連云港防護林建設現狀及對策

沿海防護林存在的主要問題

沿海防護林建設區往往生態環境惡劣、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林木生長不易。海頭、羅陽等鎮屬于沙質土壤,且含鹽量在0.19%~0.41%之間,屬于中度鹽漬化土,且各營養元素含量普遍偏低[5]。沿海防護林樹種單一,結構簡單,且老化嚴重。一些泥質海岸的鹽堿澇洼地和沙質海岸的風沙頻發地,基干林帶還是空白?,F有林帶質量差異較大,在立地條件差、土壤含鹽量高的地段,林帶缺株斷帶嚴重,林相參差不齊。林業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投入渠道主要是依靠國債和省級財政投入,無法滿足沿海防護林建設的實際需要。沿海防護林造林地大多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成本高,資金缺口大;此外,在防護林撫育、管護、防火、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投入資金較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防護林體系建設質量。由于沿海地區人多地少,土地價值較高,海岸帶用于養殖每年收益75000~120000元/hm2,所以群眾不愿把土地用于造林,用于防護林體系建設。另外,城鎮鄉村綠化建設用地也難以落實。

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經營措施及對策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江蘇省做出了建設綠色江蘇,構筑海疆綠色屏障的規劃意見,重點加強基干林帶、農田林網和綠色通道建設,構筑網、帶、片、點相銜接,城鄉綠化美化相協調,喬、灌、花、草相搭配,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沿海防護林體系,贛榆縣從實際情況出發,注重以下幾點的實施。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編制了《贛榆縣沿海防護林建設工程規劃》、《贛榆縣林業總體規劃》等規劃,落實建設任務、目標、重點和措施,為海防林建設指明了方向。規劃注重4個結合:一是帶、網、片、點結合,以基干林帶為抵御臺風、暴潮的第一道防線,以農田林網為減輕自然災害的生態屏障,以山丘區片林為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的資源庫,以村鎮綠化為亮點核心,形成全縣海防林體系的總體格局。二是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與各相關部門規劃相銜接,使海防林建設與海堤、道路、新城區等重點工程統籌兼顧。三是多種效益結合,實行多樹種造林,林、果、竹、茶、藥、花卉并舉,長中短結合,達到一地多用、一林多效的目的。大力引進和推廣優良樹種,喬、灌、草相結合,山、水、田、路綜合治理,優化林業產業結構以及林種、樹種結構,提高林業發展效率。四是造封管結合,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補植改造和經營管護并舉,努力加快防護林體系建設步伐。在以后的經營建設中,更要注意以下2點:一是抓好骨干林帶建設。以干線公路、一線海堤和高速公路等為骨干,構建防護林體系的基本框架。結合沿海工業區、新城區建設,搞好50~100m寬的海堤防護林工程;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按照綠色通道建設標準,實行針闊混交、常綠落葉結合、喬灌結合,多樹種配置。二是完善農田林網。堅持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的原則,優化農田林網樹種結構,建設高標準農田林網。科學地做好造林規劃設計工作,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對于綠色通道工程,主要營造楊樹林、速生柳、銀杏林,沿路栽植女貞,河堤主要栽植楊樹。東部沿海地區,主要栽植白蠟、刺槐、檉柳等耐鹽堿樹種,并在林下開展林農、林經間作。在造林樹種選擇上,根據不同立地條件,選用引種成功的楊樹、楸樹、速生柳、檉柳、良種刺槐及白蠟等[6]。沿海防護林造林地立地條件差,為了確保建設成效,要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一是積極開展耐鹽樹種引進試驗。近幾年來,在海頭、羅陽等地建立試驗基地66.667hm2以上,引進落羽杉、蘇柳、法國桑等速生、抗風、耐鹽堿樹種10個以上,已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可在防護林建設工程中推廣應用。二是優化樹種結構。針對原有防護林林分結構過于單一、防護功能欠佳的問題,實施多樹種混交,喬灌草花結合,常綠、落葉樹種科學搭配,不僅提高了防護效果,還美化了環境。三是應用先進技術。在造林中大力推廣客土栽培、帶土球移栽、大苗種植、土壤改良等配套技術,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明顯提高。四是加強技術指導,強化科技支撐。在整個造林過程中,林技人員親臨現場,把好技術關,確保植苗一片、成林一方[7],提高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平。與林業院校、科研院所密切聯系,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攻關,并將成果推廣應用。主要從3個方面進行創新。一是創新經營機制。大力推行“誰栽誰管、誰有誰享”的新型造林機制,以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二是創新投入機制。每年安排30萬~50萬元投入林業、扶持林業發展;建立綠化造林激勵機制,每年投入15萬~20萬元表彰先進,鞭策后進。三是推進創新政策。在造林用地方面,通過政策引導,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民眾參與林業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只要有利于農民增收,只要不改變農地性質,不破壞水利等基礎設施,就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另外,推行多種形式的林業承包責任制,多方籌措資金,增強林業發展的后勁。防護林體系是一項公益事業,要加大政府和社會對林業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體的林業投入體系,穩定林業政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實行“兩分離四統一”,即林業用地與耕地分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苗木、統一栽植、統一技術標準,堅持樹隨地走、誰栽誰有原則,鞏固防護林建設成效。依法規范造林、管林、用林行為。嚴格執行工程造林招投標制度,羅陽鎮、金山鎮、青口鎮等項目重點鎮將國債項目進行公開招投標,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規程,以及合同書和批準的設計文件等,對工程質量、進度、投資控制等方面進行監督和管理,重點對林地清理、整地挖穴、苗木規格、栽植技術、幼林撫育和補植等實施質量監控,顯著提高了造林綠化效果。一是明確責任,堅持實行領導干部任期造林綠化目標責任制和森林資源消長目標責任制。二是精心部署,認真制定規劃方案,精心組織造林施工。三是典型示范,領導干部帶頭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樹立綠化典型,帶動社會各界參與到綠化中來。四是廣泛宣傳,充分利用電視、網絡、送科技下鄉等渠道,多角度、深層次宣傳國家林業政策及法律法規,宣傳沿海防護林建設的重要意義。

本文作者:王麗楊均科胡海波工作單位:贛榆縣林業科技推廣中心

查看全文

農田防護林環境效益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田防護林;生態環境;環境效益

論文摘要綜述了農田防護林所產生的環境效益,認為農田防護林對農業生態環境能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特別是在降低風速、調節氣溫和濕度、改良土壤、凈化空氣及水文等方面能產生良好的效益。

近年來,生態安全與糧食安全已成為與人類生存質量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措施,農田防護林是農田生態系統的屏障,對生態安全與人類生存環境質量的提高有重要意義。20個世紀30年代美國西部大平原防護林建設,50年代前蘇聯斯大林改造自然計劃,以及70年代中國三北防護林建設,無不是為維護生態和糧食安全而采取的應變措施。綜觀農田防護林領域的研究史,前蘇聯、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等國開展了大量的研究。8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學的不斷發展,生態學原理更加深入地應用到農田防護林領域,形成了農田防護林生態學研究高潮[1]。防護林的生態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環境效益、旅游效益等。本文重點綜述農田防護林的環境效益,包括風速、氣溫、濕度、降雨量等氣象指標,涵養水源、改善水質等水文指標及改良作用、保護作用等土壤指標[2]。

1防風效應

防護林體系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主要是通過防風作用體現出來的。由于林帶改變了氣流結構,削弱了風的動能,從而使通過農田林網的風速降低。在林帶背風面有效防護范圍內,可使曠野風速降低30%左右[3]。如張掖市年均風速1991~1995年與1971~1975年相比降低了38%[4];三江平原墾區7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風速降低2.96%,80年代比60年代降低14.93%[5];“三北”防護林體系由于明顯地改變了下墊面性質,因而產生了明顯的防風效應,造林后風速平均降低20%左右[6];新疆和田綠洲內實現農田林網后,1981~1985年的平均風速較綠洲以外和田機場降低了1.15m/s,較1980年以前本地年平均風速降低了0.42m/s。綠洲內林網防護下的小麥田風速較綠洲以外的礫石戈壁降低了58.1%~71.0%[7];海涂農田防護林林網內的棉花生長環境多年實測與對照點相比平均降低風速38%[8]。據中國林科院、山西省林科院調查:晉中農田防護林帶能降低風速30%~40%[9];淮北平原農田防護林網內風速比對照點低32.9%~47.7%[10],可見農田防護林的防風效益還是十分明顯的。

2溫度效應

查看全文

農田防護林土壤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防護林;農田生態系統;土壤改良;林帶脅地;增產

論文摘要綜述了農田防護林對土壤物理性質、土壤肥力狀況、土壤微生物分布、土壤酶的活性、保土效應等方面的改良效益,提出了農田防護林帶脅地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以期引起人們對農田防護林在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視。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學的不斷發展,生態學原理被更加深入地應用到農田防護林領域,形成了農田防護林生態學研究高潮[1]。關于農田防護林生態系統的研究,有大量的文獻報道。近年來,如何維護、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已成為國際上普遍關注的研究熱點問題。大量研究表明,農田林網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優化農作物生長所需的環境條件,對作物生長環境有著明顯的良性影響[2]。防護林的生態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環境效益、旅游效益等[3]。這里,筆者僅就農田防護林的土壤改良效益與脅地現象的克服等問題闡述如下。

1農田防護林對土壤的改良效益

1.1農田防護林對土壤物理性質的改良

農田防護林帶建成后對降低土壤表層及耕作層的全鹽量效果極為明顯,可防止次生鹽漬化。一般,楊樹林帶下土壤中碳酸鈉鹽下移,多滯留在30cm上下;灌木林帶下土壤中的硫酸鹽及碳酸鹽則向47cm以下的土層移動。楊樹林帶下0~20cm土層全鹽量較曠野減少66%,1~11H(H表示防護林帶樹高)之間減少86%~90%;灌木林帶下0~30cm土層防護林帶比曠野減少65%,林帶背風面5~20m處減少58%~75%[4]。前蘇聯V.M.Kretinin的研究證實了農田防護林帶有使土壤脫鹽的作用。A.M.Egrouy等的研究結果也表明,農田防護林帶對農田土壤有明顯的脫鹽作用。李德毅在江蘇大豐縣上海農場的研究認為:農田防護林帶保護區和空曠區相比有明顯延緩反鹽作用[5]。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