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林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3 09:08: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防護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利防護林養護現狀思考
1水利防護林管理現狀問題分析江蘇省東瀕黃海,地處江、淮、沂沭泗下游,境內地勢平坦,河湖眾多,水網密布,豐富的沿海、沿江、河流、湖泊灘地、河堤以及水庫周圍坡地為水利防護林創造了很好的造林立地條件。多年來,全省各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以工程安全為宗旨,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堅持防護、生態、經濟三大效益并舉,積極開展水利綠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社會綜合效益。但隨著水利防護林覆蓋率的大幅提高以及工程管理格局的變化,水利防護林管理方面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一定程度制約了水利綠化工作的發展。具體表現在:
1.1林木結構不合理
近幾年我省蘇北地區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為追求經濟效益,大量栽植速生意楊。目前意楊在蘇北水利防護林中已占到了九成以上,林木結構極不合理。大面積栽種單一樹種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是缺乏生物多樣性,致使很多生物物種發生變化,對當地的生態系統產生了影響;二是樹木抗御病蟲害能力差,一但發生大規模無法抗拒的病蟲害,容易造成所在區域樹木毀滅性的破環。
1.2經費投入不足
水利防護林造林與收益周期較長,從幼樹成長為成林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各地水利防護林普遍存在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目前水利防護林建設和管理經費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途徑:一是水利工程基本建設經費。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對周邊的綠化工程進行配套,但通常是一次性投入,之后就不再落實相應的綠化工程管護經費,甚至有的水利工程建設預算中根本就不考慮綠化配套工程的費用。二是林業系統的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根據國家公益林管理有關規定,水利防護林大部分被林業部門劃定為公益林,并給予一定數額的公益林生態效益補貼,這一部分補貼資金極其有限,不足以滿足林木管理所需經費。三是樹木正常更新采伐收益。工程管理單位出售部分成材樹木和枯死樹木獲得收益,用于維持樹木的日常管護與林木更新,資金回收進程緩慢,難以形成林業產業的良性循環。
1.3樹木日常撫育管護水平不高
防護林體系造林質量論文
摘要:本文以靖邊縣的防護林建設為切入點,通過規劃方案、苗木處理、后期管理等環節論證了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關鍵詞:規劃苗木處理管理
為了按地形地貌和不同立地類型合理配置林種,選擇相應的適生樹種,使之形成有機聯系的綠色綜合體的防護林體系,這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中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課題。為此,林業部“三北”局和陜西省林業廳于2002年決定由陜西省林科所主持,在靖邊縣建立試驗基點,開展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示范林營造技術的研究。在總體規劃設計通過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經過兩年多的造林實施,已取得顯著成果。兩年多來,共營造塬面防護林17300畝,溝壑防護林(梁頂防護林、溝坡防護林、梁峁坡防護林、塬邊溝頭防護林、溝底防沖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8513畝,成活率達89.50%。采用的樹種達47個,其中針葉樹種5個,灌木樹種7個,經濟樹種17個,遵循適地適樹原則,總結推廣了干旱造林的技術經驗,獲得了較好的成效。初步結果表明:試驗區內各種防護林鑲嵌配置;各林種、各樹種布局合理;經濟林比重增大;針闊葉造林面積之比為4.70:5.30,針葉樹種面積增大,增強了防護林體系的穩定性,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普遍實行了喬、灌結合,復層結構的立體林業有了新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合理的黃土高原與沙地的防護林體系新格局。在防護林體系建設中,造林成活率是評價造林質量的最基本的指標,因而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就成了當前林業生產中首先應該解決的重要問題,根據實驗站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搞好總體規劃
1.1總體規劃的原則和依據
黃土高原防護體系的營造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充分體現科學性、綜合性、示范性和實效性。從恢復和發展生態平衡出發,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產潛力,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揮實驗區的自然優勢,建立最佳經濟效益的農、林、牧的合理結構,形成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逐步走向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道路。在林業內部要以立地類型劃分和適地適樹為依據,科學地配置林種,相應地選擇適生樹種,加強植被建設,建立一個由帶片網、喬灌草、防經用,長中短及林工商、土水林、名特優相結合的新型的立體林業格局,最終實現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高和社會效益大的目的,盡快為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起到示范指導作用。
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造林講話
同志們:
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試點工作已經開展兩年了。認真總結兩年試點的成功經驗,進一步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這對指導今后農田防護林和枯死樹更新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次全省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和枯死樹皆伐更新現場會的主要任務是:認真總結兩年來的試點經驗,分析問題,查找不足,通過現場交流,相互學習,采取積極措施,確保高標準一季完成今年農防林和枯死樹的造林任務。上午,與會同志參觀了榆樹市農防林造林現場,剛才,榆樹市又全面介紹了他們的經驗。大家普遍感到,榆樹的農防林更新改造標準高,機制活,效果好,受益匪淺。榆樹市的做法,也是省里的一貫要求。希望大家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把他們的經驗與本地的實際結合,使本地的更新改造工作效果更好,效益更高,管理更加規范。下面,針對農防林更新和枯死樹造林工作,我講三點意見。
一、實事求是,客觀評價兩年來更新改造的工作成果
20*年,廳黨組針對中西部地區農田防護林建設存在的集中過熟、殘次林防護效益下降、更新改造緩慢等難題,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堅持生態功能與經濟產出并重的林業發展指導思想,決定實施農防林更新改造建設工程,先期在7個縣(市、區)進行試點,在試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基礎上,20*年7月由7個試點縣(市、區)擴大到18個縣(市、區),基本覆蓋了全省中西部4個地區。通過2年的試點,可以說中西部農防林更新改造工程思路正確、機制完善、措施可行、成效顯著,試點工作達到了預期目標,困擾多年的中西部農防林更新改造難題得到了破解,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建設模式。其主要標志是:
(一)按期完成更新改造建設任務。從數量上看,實現歷史性突破。兩年來,共采伐成過熟林2199.66公頃、殘次林2452.07公頃,完成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5320.54公頃,新建農防林495.2公頃,造林面積是采伐更新改造面積的114%,不僅達到了更新造林面積不低于采伐面積和1:1配比的要求,而且超額完成了造林任務。枯死樹采伐面積2321.34公頃,完成更新造林面積2325.79公頃,實現了省廳制定的改造目標。2年中西部共完成農防林和枯死樹更新改造面積7646.33公頃,是以往10多年更新改造的總量,這在全省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從質量上看,全部實施大苗造林,實現新的突破。根據省級核查結果,20*年全省農田防護林平均成活率達到了87.2%;2006年在氣候異常楊樹病害大發生的條件下,全省農防林和枯死樹的成活率也分別達到了71.4%和72%,榆樹市、梨樹縣、德惠市和朝陽區的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大大高于以往更新造林質量。
(二)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建設模式。在技術方面,采用適宜中西部立地條件、抗逆性強、速生的楊樹大苗造林,保證了農防林速生豐產,達到快速發揮防護效能的需要,提高了經濟產出。造林前機械整地、挖防護溝,栽植前采用生根粉高效吸水劑和藥物浸根,栽植時采用坐水打漿、重剪側枝不截頭、地膜覆蓋等造林辦法,造林后又積極采用樹干涂白、藥物噴冠等有效手段,從多種途徑控制病蟲害的傳播、蔓延、發生,造林成活率有了較大提高,保證一季造林一次成林,這在西部地區造林史上是個創舉,破解了西部干旱區更新造林不成活、成活不成林的難題。在運行機制方面,探索出了具有吉林特色、適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成功模式。一是競價銷售。對采伐的木材由鄉鎮政府組織競價拍賣會,林業、紀檢、公證等部門、林木所有者、木材購買者參加,統一公開競價出售,大大提高了木材銷售收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避免了木材銷售中的徇私舞弊行為,緩解了林農、集體、個人間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二是抵押保證。建立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保證金制,將木材競價銷售的收入按造林整地成本核定金額部分存入財政更新保證專戶,根據工程進展,經檢查驗收合格后逐項返還資金,確保采后能造上林。三是承包到戶。對新植林帶競價一次出售或承包給個人一個輪伐期,按約定自主經營,使新建的林帶,林有其主,責任到戶,充分發揮承包戶和經營者的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四是優質大苗。統一采用省級規定通過鑒定的優良品種和二年或三年生楊樹大苗造林,一季造林一季完成更新改造一次成林。五是采一造二。采伐更新一條過熟林帶,相應配套改造一條以上殘次林帶或者新建一條林帶,對田間林實行隔帶采伐更新,防止出現跑漏風現象。六是采造掛鉤。實行嚴格的工程管理,強化檢查監督,按檢查結果兌現獎懲,建立調控制度,對不按規劃設計采伐、更新造林質量差的單位,用采伐指標和林業建設項目進行調控。在組織領導方面,強化政府推動。各地都成立了以政府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實行政府負責制和一把手負責制,主要領導親自參與研究、部署林業工作,落實了包保責任制,領導包片,干部包點,把工程建設質量與包保人的政績和工資獎金掛鉤,并按質量兌現獎懲,有效地保證了工程建設質量。
防護林生態景觀設計論文
1研究區域內林帶簡述和數據收集
文章以兩個鄉鎮為例,其中包含四個行政村,這個示范區域內沒有完整的防護林帶網,只有四條主防護林帶和三條副防護林帶,林帶面積和林帶數量嚴重不足,林帶還有不同的殘缺現象,除此之外,林帶都是人工種植,樹種單一,只有楊樹和椿樹兩種,群落結構簡單,受到病蟲害嚴重,部分林帶已經出現枯死現象,致使防護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生態景觀方面,因為林帶樹種單一化,林帶網絡稀疏,造成防護林沒有景觀效益產生。針對這一實際問題的存在,我們就必須提出整改建議,在合理化方案設計之前,必須對示范區域內的林帶數據進行收集,使用SPOT-5衛星遙感影像圖獲取示范區域的矢量圖,在進行修正后,獲得項目區域的初步矢量圖,再通過實地調查,對初步獲得的矢量圖進行修正,然后對林帶行數、配置、樹種、株數、冠幅等進行細致記錄,并對林帶進行拍照,還要記錄與林帶相關的數據信息,最后,在獲得項目區域與林帶相關的信息后,對這些信息數據進行處理、保存。
2設計方法
通過對區域內已經存在的林帶,進行空間上的合理化配置,增添視覺美感,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態景觀,并具有觀賞效益。所以可以從生態和景觀兩個方面,對農田防護林進行設計。
2.1生態化設計
首先,要確定防護林帶的透光度,根據防護林帶的最合理透光度以及最佳范圍,進一步確定林帶喬灌木的合理配置。其次,根據數據研究以后,獲得的防護林最佳防護距離和透光度,再結合實際區域內防護林的透光度和有效防護距離,判斷出最合理的林帶之間距離分布,然后確定是要增加林帶還是要減少林帶數量。再次,用已知防護林的長度和寬度,計算出防護林所占整體農田區域的百分比,按照相應規定標準,計算出林帶標準寬度,從而確定防護林的最佳帶寬。最后,根據以上數據計算,得到最合理的防護林架構設計方案。
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報告
今年以來,國家林業局先后派出6個調研組,深入到沿海10個省(區、市)進行了專題調研。今天,沿海各省林業廳(局)的主要負責同志都作了發言,講得很好,很受啟發。大家深入分析了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面臨的形勢,全面總結了經驗和教訓,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大家以對人民、對民族高度負責的態度,根據印度洋海嘯災難的啟示,緊密結合我國生態建設和防災減災的需要,查找出來的問題和研討得到的對策,都十分全面、十分深刻,很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為下一步調整完善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也充分反映了我們務林人進一步搞好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決心和信心,體現了我們林業部門通過黨員先進性教育解決自身存在問題的能力。會議開得很務實、很圓滿,富有成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下面,結合大家的發言,我講幾點意見。
一、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
我國是海岸線很長的國家,北起遼寧鴨綠江口,南至廣西北侖河口,大陸海岸線長達18340公里。同時,我國沿海又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區域,一直面臨著海嘯的威脅和風暴潮的危害。據記載,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海嘯,1934年農歷六月十八日夜發生在廣西欽州的臺風海嘯,浪高6米多,康熙嶺鎮團和村房屋全部倒塌,死亡450多人。我國的風暴潮更是頻繁發生,從1949年—20*年的歷史資料看,平均每年有6.9次臺風登陸,每隔3年—4年就發生一次特大風暴潮,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危害。據統計,1990年—1999年的10年期間,沿海地區因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134億元,近幾年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都超過100億元,呈現出發生頻率越來越高、損失越來越大的趨勢。盡快構建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防御體系,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保證。在這個方面,林業大有作為,承擔著重要使命,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沿海防護林體系的功能和作用看,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全面理解沿海防護林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功能和作用,是正確認識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重要意義的前提。那么,什么是沿海防護林體系,它的功能和作用又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存在不同的認識。但是,那些簡單地把沿海防護林體系看做一條綠化帶、一條防護林帶的觀點,顯然是片面的、不符合實際的。我認為,正確認識和理解沿海防護林體系,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從它的主體組成上看,沿海防護林體系是由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農田防護林和其他防護林等五類防護林組成的“防護林綜合體”。從它的建設內容上看,沿海防護林體系是包括海岸基干林帶、紅樹林、農田林網、城鄉綠化和荒山綠化等,加上濱海濕地的“綠色系統工程”。從它的功能和作用上看,沿海防護林體系不僅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嘯和風暴潮危害、護衛濱海國土、美化人居環境的作用,對于維護沿海地區生態安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工農業生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說,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從印度洋海嘯災難的教訓看,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防御海嘯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迫切需要。去年12月26日,發生在印度洋的海嘯災難,舉世震驚,短短數小時內所造成的巨大損失,發人深省。這場災難引起了世界范圍內關于防御海洋自然災害的廣泛討論。起初,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地震預報、海嘯預警、海防設施建設等工程措施上,但隨著對這次海嘯教訓的深入探尋,人們發現沿海森林植被以及它們的好壞,對降低海嘯的破壞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泰國拉廊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在廣袤的紅樹林保護之下,岸邊房屋完好無損,居民生活未受大的影響,而與它相距僅70公里、沒有紅樹林保護的地區,村莊、民宅被夷為平地,70%的居民遇難。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是海嘯的重災區,而其中的瑟納爾索普等4個村子,由于海邊有茂密的紅樹林,400多個家庭安然無恙。災區中8塊國際重要濕地反饋的信息表明,海嘯的能量經過濕地中紅樹林、珊瑚礁等的消耗后,進入村莊的海水只是緩緩上漲,隨后徐徐退卻,這與瞬間席卷無數村莊的兇猛海嘯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例子,在我國過去發生的臺風等自然災害中也很多。這些實例告訴我們,雖然人類對海嘯、臺風等自然災害難以進行科學的預測和有效的控制,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采取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等辦法,來減輕甚至抵消這些災害的破壞力。
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看,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達、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工廠企業密集,是帶動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火車頭”,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20*年沿海11個省區市的GDP總量高達9.45萬億元,占全國的69.3%,在這里還分布有100多個中心城市和630多個港口。但是,我國沿海地區處在陸海交替、氣候多變地帶,海陸之間巨大的熱力差異,形成了顯著的季風氣候,臺風暴雨、洪澇干旱、風沙海霧、低溫干熱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很高,一直是沿海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最大威脅之一。1994年8月,在浙江瑞安市登陸的9417號臺風,造成1216人死亡,倒塌房屋10萬多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20多億元。海南省在過去15年中,臺風等自然災害造成2700多萬人受災,71萬多間民房被損毀,農作物受災面積220多萬公頃。廣東在過去5年中,由于榴蓮、尤特、玉兔等臺風登陸,對141個縣1769個鄉鎮造成很大破壞,受災人口超過3000萬。另外,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吃穿住用等基本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后,對良好生態的需求、對優美環境的向往也越來越迫切。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農田防護林土壤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防護林;農田生態系統;土壤改良;林帶脅地;增產
論文摘要綜述了農田防護林對土壤物理性質、土壤肥力狀況、土壤微生物分布、土壤酶的活性、保土效應等方面的改良效益,提出了農田防護林帶脅地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措施,以期引起人們對農田防護林在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視。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學的不斷發展,生態學原理被更加深入地應用到農田防護林領域,形成了農田防護林生態學研究高潮[1]。關于農田防護林生態系統的研究,有大量的文獻報道。近年來,如何維護、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已成為國際上普遍關注的研究熱點問題。大量研究表明,農田林網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優化農作物生長所需的環境條件,對作物生長環境有著明顯的良性影響[2]。防護林的生態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環境效益、旅游效益等[3]。這里,筆者僅就農田防護林的土壤改良效益與脅地現象的克服等問題闡述如下。
1農田防護林對土壤的改良效益
1.1農田防護林對土壤物理性質的改良
農田防護林帶建成后對降低土壤表層及耕作層的全鹽量效果極為明顯,可防止次生鹽漬化。一般,楊樹林帶下土壤中碳酸鈉鹽下移,多滯留在30cm上下;灌木林帶下土壤中的硫酸鹽及碳酸鹽則向47cm以下的土層移動。楊樹林帶下0~20cm土層全鹽量較曠野減少66%,1~11H(H表示防護林帶樹高)之間減少86%~90%;灌木林帶下0~30cm土層防護林帶比曠野減少65%,林帶背風面5~20m處減少58%~75%[4]。前蘇聯V.M.Kretinin的研究證實了農田防護林帶有使土壤脫鹽的作用。A.M.Egrouy等的研究結果也表明,農田防護林帶對農田土壤有明顯的脫鹽作用。李德毅在江蘇大豐縣上海農場的研究認為:農田防護林帶保護區和空曠區相比有明顯延緩反鹽作用[5]。
農田防護林環境效益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田防護林;生態環境;環境效益
論文摘要綜述了農田防護林所產生的環境效益,認為農田防護林對農業生態環境能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特別是在降低風速、調節氣溫和濕度、改良土壤、凈化空氣及水文等方面能產生良好的效益。
近年來,生態安全與糧食安全已成為與人類生存質量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措施,農田防護林是農田生態系統的屏障,對生態安全與人類生存環境質量的提高有重要意義。20個世紀30年代美國西部大平原防護林建設,50年代前蘇聯斯大林改造自然計劃,以及70年代中國三北防護林建設,無不是為維護生態和糧食安全而采取的應變措施。綜觀農田防護林領域的研究史,前蘇聯、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等國開展了大量的研究。8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學的不斷發展,生態學原理更加深入地應用到農田防護林領域,形成了農田防護林生態學研究高潮[1]。防護林的生態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環境效益、旅游效益等。本文重點綜述農田防護林的環境效益,包括風速、氣溫、濕度、降雨量等氣象指標,涵養水源、改善水質等水文指標及改良作用、保護作用等土壤指標[2]。
1防風效應
防護林體系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主要是通過防風作用體現出來的。由于林帶改變了氣流結構,削弱了風的動能,從而使通過農田林網的風速降低。在林帶背風面有效防護范圍內,可使曠野風速降低30%左右[3]。如張掖市年均風速1991~1995年與1971~1975年相比降低了38%[4];三江平原墾區7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風速降低2.96%,80年代比60年代降低14.93%[5];“三北”防護林體系由于明顯地改變了下墊面性質,因而產生了明顯的防風效應,造林后風速平均降低20%左右[6];新疆和田綠洲內實現農田林網后,1981~1985年的平均風速較綠洲以外和田機場降低了1.15m/s,較1980年以前本地年平均風速降低了0.42m/s。綠洲內林網防護下的小麥田風速較綠洲以外的礫石戈壁降低了58.1%~71.0%[7];海涂農田防護林林網內的棉花生長環境多年實測與對照點相比平均降低風速38%[8]。據中國林科院、山西省林科院調查:晉中農田防護林帶能降低風速30%~40%[9];淮北平原農田防護林網內風速比對照點低32.9%~47.7%[10],可見農田防護林的防風效益還是十分明顯的。
2溫度效應
建設保護沿海防護林制度
第一條為了加強沿海防護林的建設、管理和保護,改善沿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沿海防護林,是指沿海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基干林帶。
本省行政區域內沿海防護林的建設、管理和保護等活動,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為林地的,按照下列規定劃定沿海防護林帶:
(一)在沙岸地段,從平均大潮高潮線起向陸地延伸200米;
(二)在泥岸地段,從平均大潮高潮線起向陸地延伸100米;
農田防護林建設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田防護林建設;原則;規劃設計;技術措施
論文摘要建設農田防護林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防止風沙、干旱,調節氣候,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保障農業高產、穩產的根本措施之一。闡述了農田防護林建設應遵循的原則,并提出農田防護林建設規劃設計要求及技術措施。
農田防護林建設,首先必須堅持為農、牧業生產服務的方向,按照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要求,以建設高產穩產田為中心,正確處理好農、林、牧三者關系。其次,必須貫徹“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全面規劃,統籌安排”的原則。對溝、河、渠、田、林、路統一規劃,對風、沙、旱、澇綜合治理。第三,在設計上要保證林帶具有最大的防護效能,并盡量做到林帶少占耕地。第四,農田防護林要緊密結合其他林種和“四旁”綠化,形成綜合的防護林體系。
1農田防護林建設的規劃設計
1.1林帶結構
它是指林帶樹冠上下組成的層次、寬度、橫斷面形狀、枝葉狀況、密度和透光狀況等綜合情況。平原地區應選通風結構林帶。因為通風結構林帶防護距離最大,通常由2行以上喬木組成,沒有下木,有效防護距離在28h(28h表示林帶高度的28倍)的范圍內。
三北防護林管理論文
1統一規劃
1.1制定規劃要把握的原則三北防護體系的營造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充分體現科學性、綜合性、示范性和實效性。從恢復和發展生態平衡出發,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產潛力,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充分發揮實驗區的自然優勢,建立最佳經濟效益的農、林、牧的合理結構,形成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逐步走向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道路。在林業內部要以立地類型劃分和適地適樹為依據,科學地配置林種,相應地選擇適生樹種,加強植被建設,建立一個由帶片網、喬灌草、防經用,長中短及林工商、土水林、名特優相結合的新型的立體林業格局,最終實現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高和社會效益大的目的,盡快為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起到示范指導作用。
1.2如何制定造林規劃
1.2.1收集資料收集試驗區的地形圖(1/10000)和行政圖,了解自然狀況(氣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社會經濟狀況(鄉、村、人口、勞力、土地、耕地、農機具、牲畜、農作物品種及其產量、人均口糧,收入等)。
1.2.2踏查勾繪利用1/10000地形圖進行現場勾繪,凡不同類型植被的、面積大于15畝的區域劃為另一小班。
1.2.3小班登記對于所勾繪小班的土壤、植被、坡向、坡度、地形部位進行現場登記,對難利用地估出其所占百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