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2 09:36: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惡性腫瘤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患者論文

由于惡性腫瘤的無限制生長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惡性腫瘤患者院內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NI)的發病率及感染后的病死率均較高,因此,探索惡性腫瘤患者NI的特征及預防對延長腫瘤病人的生命及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近年來這方面的探究作一簡要綜述。

1惡性腫瘤病人NI的特征

1.1惡性腫瘤病人NI發病率明顯高于院內平均感染率

據報道,一般醫院NI的發病率平均不到10%,而惡性腫瘤患者則高達20%以上。在各系統惡性腫瘤患者中,以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者的感染率最高。劉萬梅[1]的探究發現,在797例惡性腫瘤人中,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病人NI為33.33%(34/102),而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惡性腫瘤分別為13.64%(45/330)、5.51%(13/336),明顯低于前者(P<0.01),可能和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更直接破壞患者免疫防御系統有關。由于惡性腫瘤NI明顯增高,因而發生NI的惡性腫瘤患者病死率亦高。有一組資料表明,64例惡性腫瘤死亡患者,33例發生NI,其中69.7%院內感染是導致患者死亡的直接或間接原因[2]。因此,減少惡性腫瘤患者NI發病率是提高病人生存率或延長其生存時間的重要途徑。

1.2惡性腫瘤病人NI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最為常見

John等[3]報道,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在NI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感染率約占NI的52%。國內薛國文等[4]對某大醫院不同科室的NI進行了回顧分析,發現下呼吸道NI為31.2%(182/584),其次為泌尿道26.7%(156/584)和手術傷口22.6%(132/584)。劉萬梅[1]分析了101例惡性腫瘤醫院感染患者,發現NI部位亦以下呼吸道最多,為45.5%(46/101),而泌尿道和手術傷口分別為18.8%(19/101)和15.8%(16/101)。下呼吸道感染多是間接傳播所致,可能和病員住院時間長、探視及陪護人員多、流動性大、傳染源集中,使病室內空氣清潔度降低有關,再加上腫瘤病人反抗力低下,因而成為最易受感染的部位;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的原因是留置尿;至于手術切口,國外有學者分析了1226例不同部位惡性腫瘤患者1283例次手術的傷口感染情況,他們將傷口分為Ⅰ、Ⅱ、Ⅲ和Ⅳ級,其感染率分別為3.8%、8.8%、20.7%和46.9%,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影響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子有肥胖、沾染或污染切口、手術時間大于4h、圍手術期大于3d等[5]。

查看全文

胃惡性腫瘤的腹腔治療敘述

摘要腹腔化療(IPC)是一種高選擇性區域治療方法,在胃惡性腫瘤患者的姑息治療和防止術后腹腔轉移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臨床研究證明腹腔化療具有明顯的藥代動力學優勢及靜脈化療不可比擬的諸多優點,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腹腔溫熱灌注療法結合起來療效顯著。

關鍵詞胃惡性腫瘤、腹腔灌注

胃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每年新發病數列發達國家中第4位,發展中國家第2位。在我國,胃癌粗死亡率為17.3/10萬,居市區腫瘤死亡率的第2位,縣城腫瘤死亡率的第1位[1]。由于缺乏特異性表現,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于中晚期。目前我國胃癌患者中Ⅲ、Ⅳ期約占50%-60%[2]。縱觀國內外外科手術治療療效,進展期胃癌術后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30%~40%左右,腹腔內轉移是胃癌術后導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胃癌術后腹腔轉移多源于術前已存在的淋巴、血行微轉移或漿膜及轉移淋巴結表面的脫落癌細胞在腹膜種植形成的轉移灶。有關文獻報道[3],浸潤型胃癌,漿膜類型為腱狀或多彩彌漫型者,60%以上患者腹腔脫落癌細胞(exfoliatedcancercell,ECC)陽性。同時由于腹腔沖洗液中檢出ECC的靈敏度較低,實際ECC陽性病例的比例還要更高[4]。SCHWARZ[5]的研究顯示,胃腸惡性腫瘤根治術后腹腔內復發很少是孤立的局部原發灶復發,多是腹腔內廣泛多處復發。因此針對殺滅ECC的腹腔化療(intraptritonealchemotherapy,IPC)作為胃癌術后的輔助治療手段日益受到重視。

一、理論基礎

腹腔化療是一項選擇性區域性治療手段,其應用于臨床治療的理論基礎:①大分子化療藥物通過血漿(腹膜屏障的擴散率低,導致藥物的情除率亦較低,從而能夠在腹腔內保持長時間的高藥物濃度;②抗癌藥物經毛細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后,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可以殺傷轉移致肝臟的癌細胞;③抗癌藥物進入肝臟后,在肝臟中代謝成無毒的形式(即肝臟的首過消除作用)再進入體循環,故全身毒副作用輕,可以酌倩加大藥物劑量”[6]。

查看全文

惡性腫瘤分析論文

【摘要】對26例下咽癌患者行保留喉功能切除術,術后發生咽瘺1例、誤咽2例、切口淺表性感染2例,經對癥治療和護理,均治愈出院,提出加強術后切口與肺部感染、切口出血、誤咽等并發癥的護理,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下咽腫瘤外科手術并發癥護理

下咽部原發的惡性腫瘤較少見,僅占全身惡性腫瘤的0.15%~0.24%,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2%[1]。手術治療是下咽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保留喉功能和不保留喉功能兩種方式。目前國內外大部分學者主張盡可能保留喉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術后常發生切口和肺部感染、切口出血、誤咽、咽瘺等并發癥,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術后并發癥的護理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998年12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對26例下咽癌患者施行保留喉功能切除術,經精心治療和護理,均治愈出院。并發癥的護理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齡47~79歲,平均63.0歲。臨床分期按1992年UICC分類方法:T1N0M04例,T1N1M017例,T3N2M05例。病理檢查為鱗狀細胞癌。均在全麻下行下咽癌保留喉功能切除術,術后發生咽瘺1例,誤咽2例,切口淺表性感染2例,給予對癥處理,均治愈。本組26例患者全部恢復經口進食和語言功能。1例咽瘺患者經過2周換藥后痊愈,于術后28d出院。其余25例患者于術后14~18d出院。

2并發癥的護理

查看全文

惡性腫瘤化療患者護理論文

總結了185例惡性腫瘤患者的護理。主要包括:有效的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環境、做好口腔護理、密切觀察化療時的病情變化、積極處理化療反應、保證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及時出院指導,可以減輕患者化療當中的痛苦,增加患者治愈的信心,從而順利地完成全程的化療。51-51免費論文網-網-歡迎您

惡性腫瘤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種常見疾病,隨著人們對化學性、放射性及病毒性等致癌物的接觸增多,其發病率日益增加。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化療是一種以具有細胞毒性的化學藥物治療惡性腫瘤,達到并殺滅或破壞腫瘤細胞生長、轉移的治療方法。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185例惡性腫瘤患者,經化療后效果良好,現將經驗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惡性腫瘤患者185例,均經病理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其中Ⅲ期為116例,Ⅳ期為69例。男89例,女96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52歲,平均住院時間(23±1.5)d。其中胃癌87例,直腸癌35例,乳腺癌34例,宮頸癌19例,肺癌10例。185例患者卡氏評分在50分以上,預計生存期7個月,骨髓功能無明顯抑制,心電圖、肝腎功能正常。51-51免費論文網-網-歡迎您

2結果

185例患者全部完成了化療方案,化療后患者(WBC>3.5×109/L,pt>100×109/L,Hb>90g/L)心電圖、肝、腎功能正常。51-51免費論文網-網-歡迎您

查看全文

惡性腫瘤病患化療后監護事項

現階段,多數腫瘤化療藥物的選擇性抑制腫瘤的作用較差,因此,在化療過程中,不僅殺傷患者的腫瘤細胞,同時也對患者正常身體細胞起到破壞作用,因此,化療期間,患者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化療毒副反映。同時晚期腫瘤患者的心理十分脆弱與消沉,因此,加強對晚期惡性腫瘤接受化療的患者的護理,對延長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本文所觀察的100例患者均為2008~2010年因晚期惡性腫瘤接受化療入住我院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53例,患者的年齡在28~72歲。此100例患者中,均被臨床明確診斷為:惡性腫瘤晚期,其中:肺癌:20例、肝癌:23例、胃癌:14例;婦科惡性腫瘤:37例,其他:6例。

2.方法:統計分析此100例患者的護理需求,患者心理特征調查:①調查方法:主要采取交談觀察的方法,在收集患者一般資料的同時,審視患者的心理活動,觀察患者面部表情、精神狀態,將收集到的資料從生理、情緒、認知三方面進行歸類。②調查內容:患者對自己疾病的認識程度,恐懼心理,對化療毒副反應的心理準備,與人交談的需要,接受化療的態度,治療疾病的信心,化療藥物的認識水平,化療費用的承擔能力。然后根據統計結果總結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的護理及注意事項。

結果

1.統計此100例患者的化療后的臨床癥狀,分析患者的護理需求統計結果如表1.

查看全文

小兒腹部惡性腫瘤論文

【摘要目的摘要:探索對一期手術切除困難的腹部惡性腫瘤術前行介入治療的意義。材料和方法摘要:對13例腹部惡性腫瘤進行介入治療,肝母細胞瘤6例,神經母細胞瘤4例,腎母細胞瘤2例,腎上腺皮質癌1例。所有病例先行動脈插管造影,確定腫瘤主要供血動脈,對腫瘤供血動脈行超選擇性插管,局部注入化療藥物及栓塞劑。結果摘要:13例中7例手術切除了腫瘤,1例剖腹探查。余5例通過介入治療后,腫瘤縮小。13例病人隨訪6~13個月,生存11例。結論摘要:介入治療可保證腫瘤局部高濃度化療藥物灌注,減少全身副功能;又可阻斷腫瘤血供,使腫瘤缺血壞死,達到治療目的。同時栓塞后,腫瘤包膜增厚,有利于手術中完整切除腫瘤。

Interventionaltreatmentofabdominalmalignantneoplasminchildren

【AbstractObjective摘要:Toinvestigatethesignificanceofinterventionaltreatmentbeforeradicalresectionoftheabdominalneoplasminchildren.Methods摘要:ALLof13patientswithabdominalmalignanttumorreceivedinterventionaltherapy.Theywere6casesofhepatoblastoma,4ofneuroblastoma,2ofnephroblastomaand1ofadrenocorticalcarcinoma.Theprocedurewastransarterialchemoembolotherapy.Intheproceduresprecisearterographywasperformedtofindoutthefeedingarteryofthemalignancy.Andthensuperselectivecatheterizationofthosearterieswasperfomedtoobtaninbettertherapeuticresults.Gelformparticlesandlipidiodinewereappliedintheembolization.Results摘要:Theneoplasmswereentirelyremovedin7casesoutof13.Intheother6patients,thetumorswereunresectable.Thetumorsshrankaftertheinterventionalchemoembolotherapyin5patients.Elevenpatientsoutof13survivedtillnowinthe18monthsfollow-upperiod.Conclusions摘要:Interventionaltreatment(transarterialchemoembolotherapy)willensurethehighdosechemotherapytobegiven,anddecreasethesystemicsideeffects.Embolizationblocksthearterialsupplyoftumor,whichresultsintheischemiaandnecrosisofthetumor.Andthemalignantneoplasmswillbethicklycapsulatedafterinterventionalprocedures,makingradicalresectionpossible.

Keywords摘要:Malignanttumor;Abdominal;Radiology;Interventional;Children

大多數小兒腹部惡性腫瘤患兒就診時,多已屬晚期,腫瘤已較大,和周圈血管粘連甚緊,手術難以完整切除,需先行化療等輔助療法,待其縮小再施行擇期手術〔1、2〕。我院對13例巨大腹部惡性腫瘤患兒施行手術前介入治療,現報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查看全文

惡性腫瘤患者院內感染論文

由于惡性腫瘤的無限制生長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惡性腫瘤患者院內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NI)的發病率及感染后的病死率均較高,因此,探索惡性腫瘤患者NI的特征及預防對延長腫瘤病人的生命及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近年來這方面的探究作一簡要綜述。

1惡性腫瘤病人NI的特征

1.1惡性腫瘤病人NI發病率明顯高于院內平均感染率

據報道,一般醫院NI的發病率平均不到10%,而惡性腫瘤患者則高達20%以上。在各系統惡性腫瘤患者中,以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者的感染率最高。劉萬梅[1]的探究發現,在797例惡性腫瘤人中,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病人NI為33.33%(34/102),而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惡性腫瘤分別為13.64%(45/330)、5.51%(13/336),明顯低于前者(P<0.01),可能和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更直接破壞患者免疫防御系統有關。由于惡性腫瘤NI明顯增高,因而發生NI的惡性腫瘤患者病死率亦高。有一組資料表明,64例惡性腫瘤死亡患者,33例發生NI,其中69.7%院內感染是導致患者死亡的直接或間接原因[2]。因此,減少惡性腫瘤患者NI發病率是提高病人生存率或延長其生存時間的重要途徑。

1.2惡性腫瘤病人NI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最為常見

John等[3]報道,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在NI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感染率約占NI的52%。國內薛國文等[4]對某大醫院不同科室的NI進行了回顧分析,發現下呼吸道NI為31.2%(182/584),其次為泌尿道26.7%(156/584)和手術傷口22.6%(132/584)。劉萬梅[1]分析了101例惡性腫瘤醫院感染患者,發現NI部位亦以下呼吸道最多,為45.5%(46/101),而泌尿道和手術傷口分別為18.8%(19/101)和15.8%(16/101)。下呼吸道感染多是間接傳播所致,可能和病員住院時間長、探視及陪護人員多、流動性大、傳染源集中,使病室內空氣清潔度降低有關,再加上腫瘤病人反抗力低下,因而成為最易受感染的部位;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的原因是留置尿;至于手術切口,國外有學者分析了1226例不同部位惡性腫瘤患者1283例次手術的傷口感染情況,他們將傷口分為Ⅰ、Ⅱ、Ⅲ和Ⅳ級,其感染率分別為3.8%、8.8%、20.7%和46.9%,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影響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子有肥胖、沾染或污染切口、手術時間大于4h、圍手術期大于3d等[5]。

查看全文

小腸惡性腫瘤診治方法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疾病的早期診斷方法。方法回顧性總結和分析臨床16例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腫瘤位于十二指腸9例,位于空腸3例,位于回腸4例。術前得以確診10例,確診率為62.5%,內鏡診斷十二指腸腫瘤陽性率高。對位于空回腸腫瘤以小腸鋇劑灌腸的價值最高,陽性率達80%以上。消化道梗阻和(或)腹部包塊在半數以上病例中出現。結論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無特異性臨床早期表現,提高對該疾病的早期認識,恰當的術前檢查方法,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有較大幫助,對高度疑似病例可放寬剖腹探查指征。

關鍵詞: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早期診斷

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臨床上較為少見,早期也無明顯癥狀體征,做到早期診斷較困難。本文通過對本院收治的16例原發性小腸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對提高該疾病的早期診斷認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共16例男10例,女6例,男女之比1.67∶1。年齡最小的28歲,最大的82歲,平均年齡54.6歲,其中45~60歲占75%。所有16例小腸惡性腫瘤均經術前活檢和(或)手術及病理證實。其中腺癌9例,未分化癌3例,淋巴肉瘤2例,網狀細胞肉瘤及平滑肌肉瘤各1例。

1.2腫瘤部位與臨床表現本組16例腫瘤存在部位與臨床表現的關系見表1,其中位于十二指腸(表1)的腫瘤較多,位于空腸、回腸的差異不大。消化道梗阻和(或)腹部包塊在半數以上病例中出現,與腫瘤多屬晚期有關。十二指腸腫瘤所致的消化道梗阻率比空回腸高。

查看全文

腎上腺良惡性腫瘤研究論文

【關鍵詞】腎上腺良惡性腫瘤

腎上腺部位深在其所患腫瘤組織來源較為復雜,良惡性腫瘤間的形態重疊較多。故使定性診斷有一定困難。作者分析比較兩家醫院自1997年7月至2007年7月經手術、病理檢查證實,有完整影像資料的43例腎上腺腫瘤患者,以期提高對腎上腺腫瘤的診斷及良惡性鑒別的準確性。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中男34例,女9例;年齡19~68歲,平均41歲。病灶位于右側23例、左側18例、雙側2例。

1.2方法

查看全文

老年惡性腫瘤患者護理管理研究

對于惡性腫瘤病患來說,因其需要長時間接受靜脈輸液治療,所以臨床常常會選擇對其進行PICC置管,以減少其發生靜脈炎的風險,避免反復穿刺所引發的疼痛[1]。但患者在PICC置管期間比較容易出現深靜脈導管相關感染,使得其導管留置的時間明顯縮短[2]。對此,本文將重點探討老年惡性腫瘤PICC置管病患用PDCA護理管理法的效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本院接診的老年腫瘤PICC置管病患60例,并將之以數字抽簽形式進行分組:A組和B組各30例。A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0~82歲,平均(67.4±2.9)歲;肝癌、胃癌、白血病與肺癌依次有9例、11例、4例、6例。B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60~83歲,平均(67.8±2.5)歲;肝癌、胃癌、白血病和肺癌依次有8例、12例、3例、7例。對兩組的惡性腫瘤類型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B組進行PICC常規護理管理,A組進行PDCA護理管理,詳細如下:①P:對PICC置管后比較常見的并發癥進行分析,如:堵管亦或者是導管滑脫、PICC相關感染與靜脈炎等,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出相應的護理策略。如:加強護士培訓力度,完善護理記錄單,成立PDCA循環小組等。②D:定期組織護士進行技術與理論知識的培訓,同時落實臨床演練考核制度。其中,理論知識主要有常見問題處理、消毒液選擇、PICC并發癥、導管固定方法、敷貼選擇、正壓封管、取敷貼手法、維護時機和無張力放敷貼等;技術培訓主要有PICC管道維護、靜脈穿刺技術與PICC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等。加強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力度,制定PICC護理手冊,并采取口頭教育的方式對患者強調書面教育的內容。針對帶管出院的病患,需指導做好管道的管理工作,叮囑注意觀察導管情況,避免出現導管脫落等不良事件。制定PICC記錄本,詳細記錄帶管出院的患者信息,同時對其施以跟蹤隨訪,全面掌握其導管自我管理的情況。③C:以《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指南與細則》為依據,制定規范化的老年惡性腫瘤PICC置管維護流程和標準,再由PDCA小組定期評估流程維護的質量和患者的隨訪情況等。④A:以周為單位,對PICC導管護理的效果進行1次評估,并找出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經分析和總結后上報至護理部,然后再進行相應的考核。針對成功的護理經驗需繼續實施,而未解決的問題則應交到下一個循環管理中。1.3評價指標。統計兩組中PICC相關感染的發生者例數,記錄護理意外事件的發生情況,包括:導管滑脫與導管堵塞等。1.4統計學分析。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20.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PICC相關感染率分析。A組中僅1例病患(3.33%)發生PICC相關感染,B組中共5例病患(16.67%)發生PICC相關感染。比較后發現,A組的PICC相關感染率明顯比B組低,組間差異顯著(X2=9.8864,P<0.05)。2.2意外事件發生率分析。如附表,A組的意外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P<0.05。

3討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