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2:34: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東北地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傳承策略

摘要:中國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國冰雪文化進入了新時期。在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上,中國傳統冰雪文化的傳承成為了重要任務。東北地區作為我國冰雪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同樣是我國傳統冰雪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核心地區,我們要借助2022年冬奧會的契機,大力發展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產業,夯實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公共事業的基礎,保證中國在冬奧后傳統冰雪文化持續發展。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對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傳承策略進行研究,提出推動冰雪特色城鎮建設、嵌入信息化技術、并入法制化軌道、進入教育化進程四條傳承策略。

1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的內涵與意義

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是指在中國東北地區世代生活的各族人民面對冰雪環境,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形成并帶有冰雪符號和東北地域特色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運動項目等。夯實冰雪運動群眾基礎、做強冰雪產業、繁榮冰雪文化,從各方面展示出冰雪運動的強才能真正使我國稱之為冰雪運動強國。[1]而新時代冰雪運動強國建設需要做好中國傳統冰雪文化的傳承。東北地區在大力發展傳統冰雪文化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發展冰雪文化產業和建設冰雪文化公共事業,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為全民共享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奠定基礎,為國家“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提供途徑,同時可以發展冰雪旅游產業,拉動經濟增長,提高就業率,留住人口和吸引人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2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傳承面臨的問題

第一,專業人才和文化資源流失嚴重。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的傳承需要專業人才,想要更好地發展傳統冰雪文化更需要專業人才,但因為經濟等原因,東北地區人才流失嚴重。[2]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資源很多保存于民間,缺少傳承和保護所需的資金和專業人員。第二,政府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落后。對于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傳承的相關政策法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于落后的狀態。在中國申辦2022冬奧會成功之后,落后情況有所改觀,但總體還是處于不健全的狀態。第三,傳統冰雪文化難以融入教育進程。我國學校教育多知識灌輸,少文化傳承。學校不重視,學生自然難以學習和了解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下一代不學習了解冰雪文化,傳承又如何說起。第四,冬奧后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近幾年,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借助冬奧契機和國家大力開展冰雪運動的政策有所發展,但冬奧之后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如何繼續高質量發展的問題也應提上日程。

3東北地區傳統冰雪文化傳承的策略

查看全文

清末東北地區水田開發論文

內容提要:19世紀中葉以來,清政府逐漸放棄對東北地區的封禁政策,朝鮮移民陸續進入圖們江及鴨綠江對岸的中國東部邊疆地區。早期進入中國東北的朝鮮移民克服東北地區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缺乏水利設施等各種困難,試驗著開發出了一片片水田,從而揭開了東北近代水田開發史的序幕。

【英文摘要】Fromthemiddleperiodsofthe19thcentury,theQinggovern-mentforsookthepolicyofblockadingontheNortheastofChi-nagradually.SothatlotsofimmigrantsfromKoreagotovertheboundaryriveroftheTumenjiangandtheYalujiang,andmi-gratedintotheborderlandofChina.TheearlyimmigrantsfromKoreaovercameeverydifficultysuchasthefrigid,theshortfrost-freeperiodandthelackofwaterconservancyfacilities,etc.andtriedtoopenuplotsoftractsofpaddyfieldintheNortheastofChina.ThustheyraisedthecurtaininthehistoryoftheopeningupofpaddyfieldintheNortheastofChina.

【關鍵詞】清末/東北地區/朝鮮移民/水田開發

theendofQingdynasty/theNortheastofChina/theimmigrantsfromKorea/theopeningupofpaddyfield

【正文】

東北地區由于緯度較高,無霜期短,是我國水田開發較晚的地區。直到19世紀中葉以后的清朝末期,隨著清政府弛禁放荒政策的實施并由此而引發朝鮮移民的大量遷入,東北地區的水田開發才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本文擬從清政府弛禁放荒政策和朝鮮移民遷入的角度,對清末東北地區的水田開發歷史進行初步的考察。

查看全文

東北地區農民增收分析論文

一、東北地區農民增收的法律環境概述

1.東北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概述

東北土地資源相對豐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具有明顯的農業發展比較優勢。多年來,東北地區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為確保全國的糧食供給,實現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東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在實現農產品供求平衡和出現買方市場后,東北三省面臨著傳統優勢農產品大量積壓、農民增收緩慢等問題,一些學者將這一現象稱之為“新東北現象”。2002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同期農民純收入最高水平上海市的44.21%、6.97%和38.65%。另外,東北農民收入結構也較為單一。在農民純收入中,除遼寧省農民工資性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外,吉林、黑龍江兩省的農民工資性收入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6.30%和44.82%。總的來說,東北三省的農村經濟尚需進一步發展,農民收入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2.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與解決三農問題的關聯度分析

振興老工業基地離不開農業的發展和支持,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有賴于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與振興。現代農業的內涵囊括了諸多的工業元素。“現代農業”作為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是與傳統農業相對應,并廣泛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產業。其核心就是用工業化思維謀劃和發展農業,加快農村工業化步伐,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提升到新的水平和層面。

沒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農產品很難找到更好的出路,農民就難以快速增加收入,而農民手里沒錢,拉動消費、擴大內需就是一句空話。應當看到,東北地區分別以不同方式提出了精準農業、精品畜牧業、精深加工業的農產品發展思路,既抬高了相關企業產品的身價,也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管理科學性。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伴生的企業,特別是民營經濟、中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吸納農村勞動力,拓寬農民就業渠道,開辟農民增收門路。

查看全文

東北地區構建服務型政府研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構建服務型政府早已成為我國各地政府改革提出的目標和口號。但在每個目標實現的背后,肯定會有因地制宜的實際考慮和各地政府的相關支持。通過對比東北這個欠發達地區與國內其他發達地區在構建服務型政府方面的具體狀況,并以東北地區的制度環境、激勵機制、制約因素等為分析參照,解釋了東北地區構建服務型政府滯后的癥結所在,在此基礎上,提出東北地區要突破構建服務型政府的瓶頸就必須要注重其自身的獨特性與適用性。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東北地區;滯后性

Abstract:Inrecentyears,totransformthegovernmentalfunctionsintoservicetypehasbeenbecomingapoliticalgoalofreformevenacommonplace,behindwhichthegovernmentsatdifferentlevelstookdifferentlocalconditionsintoaccountwithrelevantsupportgivenforeachotherComparingtheactualityoftheNortheastChinawithotherdevelopedregionsinrespecttothetransformationmentionedaboveandanalyzingtheinstitutionalcircumstances,incentivemechanismandrestrictionfactors,intheregionitwasfoundthatthetransformationintheregionlaggedbehindotherplacesTherootcausesarethereforediscussedwithsomesuggestionsgivenAsaconclusion,thelocaldistinctivenessandappropriatenessshallbeemphasizedsoastobreakthroughthebottleneckformedintransformingthegovernmentalfunctionsintoservicetype

Keywords:servicetypegovernment;NortheastChina;lagging

近年來,有關服務型政府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和可行性,并已成為政府改革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隨著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目標之后,總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著重強調了建立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性,而《行政許可法》的頒布和施行更是從法律層面上強化了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傾向,這都說明建立服務型政府已成為中國各級政府的既定目標[1]。隨后,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創建“服務型政府、服務型部門、服務型機關”的熱潮,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同時也出現了創建發展中的地區不均衡現象。我們注意到,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較好效果和較大影響的創建活動多集中于沿海地區和部分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與之相比的是東北地區各級政府在創建服務型政府活動方面表現出一種明顯的滯后性。為什么在中央的統一決策和號召之下,東北地區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那么導致構建結果滯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形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本文將研究的邏輯起點放在東北與發達地區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差距比較方面,并在此基礎上,從制度環境、激勵機制、制約因素等方面探尋東北地區構建服務型政府的滯后癥結之所在。

一、東北與發達地區構建服務型

查看全文

東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研究

摘要:在我國當前經濟建設發展工作規劃中,對東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工作越來越重視,通過林業生態建設調節,能夠有效為林業建設發展水平提升奠定基礎。鑒于此,本文針對東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為東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工作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東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

林業生態建設作為綠色經濟發展建設中的重要性內容,在其整個工作建設規劃中為我國生態建設調節提供了保障,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林業生態建設質量,必須要注重對林業生態建設中的對策分析,這樣才能保障在建設和實施中,能夠為整體的經濟發展效益優化奠定基礎。本文針對東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研究,鑒于東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實施要求,將相應的建設對策完善,以此滿足生態林業建設發展需求。

1優化林業發展生態環境

在東北地區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實施中,要想提升其整體的發展建設水平,就應該注重對林業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建設。通過科學的規劃,將林業生態建設中的工作以及產業結構進行相應轉變,為林業生態發展建設工作規劃提供保障。按照林業生態建設工作控制中的要求,將生態調節以及相應的退耕還林工作落實,這樣才能夠為整體的產業優化奠定基礎。例如,在林業生態發展調節中,將原有的林業種植面積擴大,以此提升林業生態建設發展水平[1]。

2調整林業產業結構

查看全文

東北地區生態經濟建設論文

一、東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性和緊迫性

東北地區是我國起步較早、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重工業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東北地區經濟和人口的快速增長,資源不足、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已嚴重制約該地區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

1.資源面臨全面枯竭。隨著自然資源的采掘資源儲量逐漸減少,東北地區的區位優勢下降,資源開采工業的生產成本總體呈不斷上升趨勢。從整體上看,東北地區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鼎盛期已經過去,礦產資源產業的整體萎縮已經相當明顯。遼寧省的資源產業枯竭和衰退主要體現在煤炭、有色金屬礦產上。目前,全省7個礦區除鐵法區外,都是萎縮礦區,煤炭產量逐年下降。黑龍江省、吉林省也同樣面臨著資源產業萎縮的問題。

2.資源利用率低。東北地區雖然資源較為豐富,但以初級產品生產為主,加工利用程度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許多企業的經濟增長仍然是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在工業結構中,高能耗產業比重大,低能耗的第三產業明顯落后;工業技術和裝備落后,個別國有企業還在使用20世紀40年代的耗能設備。2005年,東北三省萬元生產總值消耗能源1.65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5.2%。在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存在“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低”等問題。

3.環境污染嚴重。東北歷來是重工業基地,重化工業所占比重大,資源和能源消耗較高,環境污染較為嚴重。2005年,東北地區廢水排放總量為43.41億噸,其中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廢水僅為1/3,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為15908.78萬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極低。

4.農村生態環境退化。由于環境意識淡薄,對環境資源只知索取不知保護,造成東北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近年來,城市的擴建,使許多工廠、企業遷到郊區或農村,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的環境污染。土地占用、土壤退化、環境污染等問題直接導致耕地銳減,農民收入減少。

查看全文

東北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探討

【摘要】東北地區的朝鮮族是經歷幾次入遷的跨境民族,但受中國的文化、制度等客觀因素影響,逐漸形成了有別于朝鮮半島而獨具中國特色的朝鮮族,朝鮮族人在文化上體現的變遷性、融合性、多元性等特點,也是東北地區朝鮮族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本文對東北地區朝鮮族文化服務業活動中的六個城市舉行的朝鮮族民俗文化節、朝鮮族文化藝術節進行綜合對比分析,發現朝鮮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中共性與個性的差別,以及面臨的問題,并對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給予新的思考。

【關鍵詞】東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朝鮮族;發展

一、中國朝鮮族文化特征

(一)變遷性

早期朝鮮族生產方式以狩獵經濟、農業經濟為主,這種生產方式反映出朝鮮族對生活環境頻繁變遷的適應能力,加之古往今來朝鮮族善于學習、交流的思想觀念都使朝鮮族文化中帶有變遷性特點延續至今。歷經幾次入遷的朝鮮族無意識地受到中國社會制度、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學者認為是一種社會變遷現象,外國學者帕森斯把社會變遷歸為兩種因素:“一方面是來自特定體系外部,另一方面是產生于體系內部的張力與緊張關系。”這種變遷也是社會有機整體地發展,由簡單到復雜、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國朝鮮族的遷入歷史也恰恰反映了這種社會變遷因素,為生存需要在一個陌生的自然、社會環境下,難免要做出一些妥協和讓步,當克服了社會外部環境因素,在體系內部又萌發新的問題。伴隨經濟發展,朝鮮族消費文化也發生變化,在現代中國朝鮮族年輕一代以語言的優勢紛紛出國,引發不愿生子女、人口數降低、少數民族學校減少、農村老齡化等現象,對社會責任大幅度降低,更加注重個人消費滿足。社會變遷引發消費文化發生的變遷,并對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一系列影響,這種變遷性可以促進社會發展有一定的積極因素,但過度的變遷,會導致自身文化的斷裂。

(二)融合性

查看全文

東北地區民居建筑布局論文

建筑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繼承、創造、延續的產物,就傳統民居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只有不斷的從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非常寶貴的現實遺產中,不斷發掘它對今天發展的積極一面,并且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做為今天設計的源泉。只有這樣才能使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不被丟失,從而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設計道路來。

1.談中國民居建筑的現狀及意義

當今建筑材料的迅猛發展,傳統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戰,各種各樣的結構框架材料,都影響到了遠離城市的鄉村,在新建農宅中,已很少見到傳統形式的住房,能見到的只是些“古宅”。這些年,由于建筑業的發展,農村與城市的聯系也極為密切,城市的建筑發展改變了多年遺留下來的傳統建筑風格,取而代之的是磚混結構的“方盒子”組合的“新宅”,這樣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隨之也帶來了外來文化,在西方國際主義設計運動為主流的形式下,為形式而形式的思想潮流下,給中國的傳統建筑的形式帶來了毀滅性破壞,這些雖然符合當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無創新,相反它抹殺另外傳統民居在高度發達的建筑技術的沖擊下,已漸漸被遺忘。

住宅類設計模式的存在意義在于使傳統的居住模式,能適應新時代的居民生活,它的作用不僅豐富了當前頗為雷同的居民模式。傳統居民模式,推陳出新的結果,為住宅設計增加了新品類,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現存民居是我國的豐厚的文化財富,它們的衰危與消失,將是一筆不可估量的損失,住宅的類型設計模式的出現,給民居保護與更新以啟迪,給民居在新的時代下開啟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傳統民居模式,常受地域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的限定,而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屬性,住宅類設計,易于表達住宅地域特征,而這種類設計模式也最易體現建筑師們追求的人文主義精神。

就傳統民居的可持續發展而言,繼承地方建筑的傳統文脈是住宅設計創新的一條有效的途徑,這是從過去到現在的持續發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傳統民居都是這種發展前景,有的悄然推出歷史舞臺,有的幸存至今或成為文物,或繼承為人們提供一個“勉強”空間。因此,在繼承優秀建筑文化傳統時候必須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幸存的“勉強”空間得到根本的改善,使歷史的文脈得以繼續發展。

2.吉林概況及民居建筑的演變

查看全文

東北地區多熟種植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多熟種植模式;存在問題;發展對策;遼寧省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查看全文

東北地區大學生創業論文

一、引言

大學生創業是21世紀經濟時代的必然產物,是依賴知識的生產和應用的重要體現。大學生創業也是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巨大的就業壓力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推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除此客觀原因外,大學生受國家相關政策以及創業競賽推動的激勵,主觀上形成通過創業實現自身價值,開拓屬于自己事業的先進意識。另外,馬云、馬化騰等新一代創業達人也在大學生創業大潮中形成重要的榜樣效應。不斷涌現的一批批成功創業的大學生推動了我國發展緩慢的大學生創業之路,而東北地區的創業環境和氛圍一直處于全國較低水平,張崢(2011)通過研究證明我國東北地區創業環境對創業的績效產生直接的影響。目前東北地區的企業仍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依然是“國有企業基地”(王亞平,張琪,2002),正是此因素造成東北地區仍處于以國有經濟為主導、中小企業發展水平較低的局面。中小企業的活躍程度與地區大學生的創業是息息相關的,這也是東北大學生缺乏良好的創業范圍的重要原因。大學生創業對于一個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如何彌補東北地區大學生與我國發達地區大學生創業的差距對于東北地區的發展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利用管理學中經典的SWOT分析法對東北地區大學生創業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和闡述。SWOT分析法是美國哈佛大學安德魯斯教授于1971年在他的《公司戰略概念》一書中提出,將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分為內外兩部分。其中內部環境主要指企業自身的相對優勢(Strengths)與劣勢(Weaknesses),而外部環境主要指企業面臨的機遇(Opportunities)與挑戰(Threats)。此方法經過不斷地發展,現已適用公司、群體、個人等許多領域的分析,具有相當廣泛的應用。接下來將對東北地區大學生創業的這四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二、東北地區大學生創業SWOT分析

(一)東北地區大學生創業的優勢

首先,東北地區更有利于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推廣和運作。東北擁有的大學數量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并且東北地區城市化水平全國最高,共有4000多萬城市人口,占人口總數的55%,總人口中科教人員比例最高,人均受教育程度全國最高;同時東北地區還擁有國內最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和技術人員隊伍。(劉毅,2009)這幾種人力資源優勢是東北百年留下來的一大地區優勢。較高的教育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使人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模式,使得創業公司更容易擁有市場,因此是大學生創業的良好先決條件和契機。其次,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深入,東三省經濟步入快車道,經濟增長速度加快,與國內發達地區的差距在逐步縮小。國家相應傾斜的經濟政策,針對大學生創業的良好激勵措施在不斷出臺,例如哈爾濱市大學生創業的免費培訓,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創業中心等,這無疑會給東北地區大學生的創業帶來強大的推動力。再者,東北地區擁有豐厚的自然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北國風光,這有助于大學生開展一些與此相關的創業項目,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大學生的創業熱情。

(二)東北地區大學生創業的劣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