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探討
時間:2022-06-11 10:49:05
導語:東北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東北地區的朝鮮族是經歷幾次入遷的跨境民族,但受中國的文化、制度等客觀因素影響,逐漸形成了有別于朝鮮半島而獨具中國特色的朝鮮族,朝鮮族人在文化上體現的變遷性、融合性、多元性等特點,也是東北地區朝鮮族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本文對東北地區朝鮮族文化服務業活動中的六個城市舉行的朝鮮族民俗文化節、朝鮮族文化藝術節進行綜合對比分析,發現朝鮮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中共性與個性的差別,以及面臨的問題,并對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給予新的思考。
【關鍵詞】東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朝鮮族;發展
一、中國朝鮮族文化特征
(一)變遷性
早期朝鮮族生產方式以狩獵經濟、農業經濟為主,這種生產方式反映出朝鮮族對生活環境頻繁變遷的適應能力,加之古往今來朝鮮族善于學習、交流的思想觀念都使朝鮮族文化中帶有變遷性特點延續至今。歷經幾次入遷的朝鮮族無意識地受到中國社會制度、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學者認為是一種社會變遷現象,外國學者帕森斯把社會變遷歸為兩種因素:“一方面是來自特定體系外部,另一方面是產生于體系內部的張力與緊張關系。”這種變遷也是社會有機整體地發展,由簡單到復雜、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國朝鮮族的遷入歷史也恰恰反映了這種社會變遷因素,為生存需要在一個陌生的自然、社會環境下,難免要做出一些妥協和讓步,當克服了社會外部環境因素,在體系內部又萌發新的問題。伴隨經濟發展,朝鮮族消費文化也發生變化,在現代中國朝鮮族年輕一代以語言的優勢紛紛出國,引發不愿生子女、人口數降低、少數民族學校減少、農村老齡化等現象,對社會責任大幅度降低,更加注重個人消費滿足。社會變遷引發消費文化發生的變遷,并對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一系列影響,這種變遷性可以促進社會發展有一定的積極因素,但過度的變遷,會導致自身文化的斷裂。
(二)融合性
朝鮮族與漢族文化的關系源遠流長,自古就有頻繁交流活動往來。早在三國、南北朝時期,中國儒家思想、佛教等思想傳入朝鮮半島,又涌現出許多儒學家。朝鮮李朝時期,儒家思想甚至逐漸上升成為國教,深刻影響著朝鮮的政治經濟。在現代朝鮮族人行為與思想上,都隨處體現著中國儒家文化精神的融合與延續。在音樂發展上也體現著文化的融合性,我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已經開始流行的古老彈撥樂器古箏(亦稱秦箏),在朝鮮新羅時代,秦箏被伽耶國嘉悉王仿照漢箏形制,經過加工改良成為伽倻琴,直到今天伽倻琴也是朝鮮族人深受喜愛的民族樂器之一。朝鮮族文化是一個開放的文化體系,早期朝鮮人在發展自身同時,對中國多種文化的吸收與融合,從始至終沒有間斷過對其他文化的兼容并蓄,也是朝鮮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朝鮮族文化與漢族文化深刻體現出兩種文化在思想上的不謀而合,精神與氣質的高度統一。
(三)多元性
朝鮮族是一個思想開明、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民族,朝鮮族的文化也是朝著多樣化發展的。在朝鮮族藝術發展上可以看到音樂文化發展的多元性,朝鮮族素有“能歌善舞”著稱,音樂文化豐富多彩,是一個既愛唱歌又喜歡舞蹈的民族,其音樂更是有宮廷雅樂、民俗音樂、宗教音樂等多種形式,每一類別中使用的樂器伴奏、演唱方式更有獨特的劃分。音樂在朝鮮族人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值得頌揚的是作為入遷的民族,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沒有丟失,大部分被保留傳承下來,我們能夠有幸了解多種多樣的音樂文化。朝鮮族人能歌善舞的形象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文化名片,它不僅反映了朝鮮族人文化風貌,又推動著本民族文化地發展,這種相互促進作用的結果,使民族文化的多樣化、開放性發展必然會帶動民族經濟文化的繁榮。
二、東北地區朝鮮族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為推進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2018年國家統計局《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并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為基礎,根據文化生產活動的特點,將行業分類中相關類別重新組合,2018版延續了前幾次的分類標準,在原來基礎上進行修訂及補充。文化產業在我國不同地區各有不同分類,但主要圍繞新聞服務業、出版發行業、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文化藝術服務業、網絡文化服務業、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其他文化服務業(文化藝術商務服務)、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這九個門類展開,并在基礎上加以補充,每一門類里又有多個子分類。如文化藝術服務業里又有文藝創作、表演及演出場所、文化保護和文化設施服務、文化研究與文化社團服務、其他藝術服務等,以下從文化藝術服務業這一門類中,探析東北地區朝鮮族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東北地區文化藝術服務業發展中,每年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都有舉行相關文化藝術活動,如文藝創作、演出及表演等。中國朝鮮族人口分布相對集中在我國東北三省地區,通過對部分城市朝鮮族文化節、文化藝術節舉辦情況,進行網上查閱資料綜合對比,對東北地區朝鮮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情況進行以下梳理(見表1)。
(一)朝鮮族文化產業中的共性發展
東北大多數城市舉辦朝鮮族文化藝術節多在2000年以后,不論是民俗文化節或文化藝術節,在朝鮮族人口聚集地區都有舉辦,有的地區只舉辦一兩次,受主客觀因素制約,沒有達到預期的社會效果,沒有再開展。朝鮮族民俗文化節或文化藝術節,盡管叫法上有著差距,但活動的內容多會有文藝演出、體育競技、民俗飲食、傳統禮儀這幾類常見項目,它們也是開展民族文化活動的基礎內容,目的都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在參與人數上每一地區按照逐年遞增累計的方式計算,大部分達到萬人以上,東北地區的各省市朝鮮族文化藝術活動,也遠不止以上舉例這些,只是文化藝術活動冰山一角。因此也反映出朝鮮族在社會上的活躍程度非常高,是一個熱愛參與社會集體活動的少數民族。
(二)朝鮮族文化產業中的個性發展
遼寧省大連市是東北對外開放的窗口城市和最大港口城市,也是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國第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就誕生在此,也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龍頭。大連對朝鮮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始終走在前列,大連民俗文化藝術節始創于1993年,原名“朝鮮族民俗節”,原是大連市朝鮮族文化藝術館在“端午節”前后組織的全市朝鮮族群眾參加的一項文化活動,到2005年更名為“大連市朝鮮族民俗文化藝術節”,直到今天已經成功舉辦了25屆。在創辦時間和舉辦次數上,相較于其他地區處于前列位置。大連在歷屆舉辦文化藝術節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使發展模式更加成熟,每年商家入駐率不斷走高趨勢,如朝鮮族特色飲食、朝鮮族器樂售賣、民族舞蹈培訓課程、朝鮮族服裝定制等等,讓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相關類型的商家集聚,共同分享民族特色成果,并提高知名度。這些充分說明大連朝鮮族文化節地開展正以企業集群的方式推動民族文化產業地發展。近年來互聯網的應用普及上升,民族文化產業也開始運用互聯網思維并借助互聯網技術,對傳統民族文化產業進行轉型升級改造。如吉林市自2001年至今共舉辦“朝鮮族民俗文化節”,2020年由于疫情出現,吉林市為繼續民族文化的傳播,采用網絡線上形式,民俗文化節不負眾望、如約而至。吉林市朝鮮族民俗文化節對互聯網的融合強化了民族文化產業規模與范圍經濟,是順應時代環境發展做出的積極調整,同時加強了全球文化市場的多樣性與多元化發展。伴隨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文化產業與網絡融合發展是未來趨勢,它能夠實現產業間多種融合,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相應地改變著人們對文化的消費方式和觀念,這種創新理念帶動著經濟的增長,更是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值得學習和借鑒地發展模式。
三、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一)重視人才的培養與聘用
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快慢,與民族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針對目前東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人才匱乏的問題,政府應加強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可以引導校企聯合的方式,開發能實際應用于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讓學生畢業后做到學以致用,避免出現“畢業面臨失業的窘迫”,也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充足和專業的人力資源。對人才招聘的范圍應放寬條件,積極引進外省優秀人才,東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較南方地區民族文化產業較慢,尤其近些年云南省民族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僅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還匯集一批人才,他們不僅有創新思維還能夠抓住機遇,整合各類資源。東北地區在引進人才政策上,政府應該給予優惠及特殊對待,并簡化各項手續,文化企業應加強對人才引進的激勵制度以及豐厚的薪資待遇,吸引優秀人才。
(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民族文化具有雙重性:“一是原始生態上的非商品性、非商標性,它的原始生態是一種公共資源,歸屬集體所有,是自發的、共享的一種人類生存方式;二是民族文化自身許多方面就是消費行為,存在經濟因素,在商品經濟的有意驅動下,則可以轉化為商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行為,經過運營而成為文化經濟品牌。”可以理解為民族文化是一種共有精神文化,其自身蘊含著可以成為商品經濟的屬性,而這種屬性是當文化轉化為商品時附加而產生的,本質依然是意識形態。東北地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具備一定優勢,通過文化品牌來開發旅游業,以旅游促進經濟發展。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區,民族文化氛圍濃厚,而民族文化自古以來就被特定民族、地域人群所崇尚或者信仰,將其地區的民族文化進行品牌化后,會具有更強的心理定式和民族凝聚力,并獲得更多群體的認同,引發人們自覺的文化消費行為,以此帶動民族文化產業地發展。
(三)重視文化遺產保護
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更是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見證。對物質文化遺產,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更要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利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保護,有多方面的,包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地保護,更要提高重視度。非遺傳承人不僅有精湛的技藝,還有執著的民族文化精神,但是很多技藝多為口授相傳,缺少文字記載。很多傳承人年歲漸長,技藝面臨消亡、失傳的危險,保護高齡非遺傳承人的工作迫在眉睫,應引起高度重視,確保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從而促進民族文化薪火相傳。
四、結語
我國東北地區朝鮮族文化產業地發展,依賴于所處地理環境、社會制度、人文思想等多方面的主客觀因素影響,但不難發現朝鮮族文化產業發展,在活動主題上他們具有共同點,圍繞文藝演出、體育競技、民俗飲食、非遺展示等活動展開,皆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為宗旨,體現一致性。由于各地所處環境不同,民族文藝活動的規模、質量、內容等因素,導致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差異性。有些城市能夠針對當前社會發展形式,融入網絡技術與時代接軌,實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的新模式,不依賴于傳統敢于創新,并且具有高度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也有些城市沿襲傳統思維,采取穩步保守發展措施。在朝鮮族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不能說創新一定就是成功,保守就一定是落后,每個地區的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應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去發展。如果現實經濟條件欠缺,卻想把民族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這種創新也是不符合實際的。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相對弱小的地區,盡管當前處于保守狀態,并不代表沒有發展潛力。眾所周知,云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可作為典范啟示,民族地區多為貧困落后地區,現實條件受限成為發展缺口,在發展上有一定的難度,但反過來看,落后偏遠地區的民族資源還沒有被完全開發,保持一種原生面貌,這也成為民族文化資源最難能可貴的財富。因此我們日后在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上,應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開發與保護并重地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孫春日.中國朝鮮族移民史[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9.
[2]李興國,金豪男,張熙奀.中國朝鮮族文化及其特色研究[M].吉林:延邊人民出版社,2010(6).
[3]諾,戴維·波普.社會學[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孫巋.人類學視野下的朝鮮族消費文化變遷[M].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4).
[5]中國朝鮮族音樂研究會編.中國朝鮮族音樂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6]陳慶德,鄭宇,潘春梅.民族文化產業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7]向勇.文化產業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2).
[8]賈銀忠.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概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2).
[9]王海濤.品牌競爭時代:開放市場下政府與企業的品牌運營[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9.
[10]曹福春.中國朝鮮族文化與孔子的儒家思想[J].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2(2):102-105.
[11]樸力.論古箏與伽倻琴的關系[J].北方音樂,2010(6):72-73.
作者:劉亞媛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 上一篇:融合媒介對民俗文化傳播的創新
- 下一篇:作家茶文化情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