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困境及對策
時間:2022-11-04 02:58:18
導語: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困境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東北地區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在促進地區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東北地區民營經濟仍舊量少力薄、產業結構有待完善、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提升。計劃經濟思想根深蒂固,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民營企業管理方式滯后,人才外流,企業融資困難等問題,制約了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因而,應大力弘揚創新創業精神,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企業管理模式,營造良好的人才軟環境,暢通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破解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困境,有效促進東北地區民營經濟有序、健康發展。
關鍵詞:東北地區;民營經濟;民營企業
一、引言
在國家經濟整體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東北地區面臨經濟增長乏力,下行壓力繼續加大的不利形勢。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與農業基地,東北振興關乎國家發展大局。依靠改革激發東北內生動力,促進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成為東北經濟振興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東北地區民營經濟雖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全國整體水平及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民營經濟偏弱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總書記在東北振興座談會及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黨中央將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這為做好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工作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隨后召開的黨的五中全會,再次肯定了民營經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并制定了“十四五”時期民營經濟發展的新目標。面對新發展時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東北地區必須堅定信心、明確目標、搶抓機遇,著力破解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探索出解決民營經濟發展問題的具體實施方案,推進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實現東北全面振興。
二、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東北地區位于東北亞經濟圈中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具有發展民營經濟的獨特優勢。但是,由于在生產要素和產品市場上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民營經濟發展不足,大多數民營企業集中在低端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產業,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較弱,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一)民營企業量少力薄
東北地區民營企業存在規模小、數量少、實力薄弱的現實問題,與發達省份相比差距仍然明顯,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從民營經濟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上看。近年來,盡管東北三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始終保持增長態勢,但仍未突破萬億級大關。據統計,2019年吉林省民營經濟增加值為6144.9億元,廣東省民營經濟增加值(58838.4億元)是吉林省的9.6倍。同年,遼寧省民營經濟實現稅收收入1082.68億元,占全省稅收收入的比重約為47.1%。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對經濟發展貢獻率仍處于較低水平。從民營經濟對就業方面的貢獻上看。民營經濟作為就業“穩定器”,對緩解東北地區就業壓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近幾年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就業人數增長幅度有所下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自2012年以來,黑龍江省民營經濟就業人數的年增長率跌破1%且出現兩次負增長;相比之下,遼寧省的情況稍好。2019年遼寧省私營企業從業人員498萬人,較上一年增加25.2萬人,個體從業人員539.8萬人,較去年增加41.6萬人;遼寧省小微企業從業人員總量占企業從業人員總量的五成左右,其中,高校畢業生和失業人員再就業數量占三成。從民營企業實力方面看。在2020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山東省成為500強民營企業聚集地,分別有96家、90家、58家、52家上榜。而東北地區上榜的民營企業總數量(遼寧省8家、吉林省3家、黑龍江省1家)僅為浙江省的八分之一。東北地區民營企業發展任重道遠。
(二)產業結構有待完善
由于東北地區國民經濟占比較大且多數集中在第二產業,導致民營經濟主要聚集在附加值較低、技術含量和資金門檻較低的第三產業。遼寧省和黑龍江省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數據顯示,2018年遼寧省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個體經營戶共計212.86萬個,其中從事第三產業的占比94.3%;黑龍江省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個體經營戶有94.4萬個,第三產業占比95.7%。第三產業占比過高的產業結構布局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潛力和抗風險能力。東北地區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資源初加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產業,而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不高,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2020年,東北三省的民營企業百強名單中,從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零售業等傳統行業的企業占比較大,高科技和新興產業企業比重很小。而在廣東省民營企業百強榜上,從事流通業、高端制造業、商務服務業等行業的企業占比較大,且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發展迅猛。總之,東北地區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產業鏈條短且商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較弱,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有限。
(三)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科技創新逐漸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企業不斷研發出新技術、新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新服務,旨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需求的同時,能夠在激烈競爭中立足并發展。東北三省不斷加強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并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導民營企業進行科技創新。2019年2月,遼寧省科技廳印發《科技助力民營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多項措施同時發力以增強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同年5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制定《關于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實施辦法》;7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提出《關于進一步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破解民營企業創新發展能力不足問題,但政策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專利申請數量能夠反映企業的科技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2019年,遼、吉、黑三省申請專利分別為69732件、31052件、37313件,其中三省的專利授權數分別為40037件、15579件、19989件,而廣東省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80.8萬件和52.7萬件,江蘇省專利申請量59.4萬件,授權量31.4萬件。不難發現,東北地區企業在專利申請數量和質量方面遠落后于發達省份。2019年“創新中國·民營科技企業創新500強”榜單公布,民營科技企業創新500強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廣東省、北京市、浙江省合計約占57%,而東北地區入圍的企業則寥寥無幾,其中遼寧省5家、吉林省1家、黑龍江省則無。據對東北地區民營企業的調查問卷顯示,有近六成的企業認為資金緊張造成對科技研發投入不足,是造成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弱的主要原因。2019年,江蘇省和廣東省的R&D經費支出分別為2206.2億元、2314.9億元,同期遼、吉、黑三省R&D經費支出分別為310.2億元、68.4億元、71.5億元。研發投入不足制約了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無法發揮科技創新對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此外,有34.91%的企業認為對市場前景把握不準,使科技創新能力受限;認為缺乏戰略合作伙伴、匱乏技術信息、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的占比分別是33.17%、23.17%、20.40%。
三、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困境
(一)計劃經濟思想根深蒂固,創新創業氛圍不夠濃厚
東北是我國最早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地區,也是最晚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地區,體制內從業人員數量遠高于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東北地區普遍存在“國有情結”,冒險精神和創新意識欠缺,大學生畢業擇業時,會優先選擇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此外,受計劃經濟發展慣性影響,“重國有、輕民營,重工業、輕服務業,重大項目、輕小項目”的現象仍舊存在,民營企業需求得不到滿足。還有一些民營企業熱衷于從事公共服務工程,為國有企業上下游配套,而對本企業技術研發、生產改進等工程的資源投入相對較少,導致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較弱,優質名牌產品占比較低。根據《中國區域創新創業發展指數報告》,區域創新創業發展情況呈現明顯的“梯形”空間分布: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創新創業氛圍濃厚,中部地區崛起勢頭強勁,而東北地區在創新產出、創新投入、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的短板較為突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環境有待完善
社會化服務是指能為企業提供投資融資、信息服務、管理咨詢與人才培訓、技術咨詢與推廣、金融服務、成果轉化等公益性的社會服務。以各行業和社會中介組織為主的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是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民營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夠充分,提供融資、信息咨詢、人才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的社會機構和中介組織不夠發達。雖然地方政府出臺政策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但其服務對象的覆蓋面較窄,所能提供的幫助有限,民營企業急需的創業輔導、企業診斷等服務無法得到滿足。
(三)企業管理方式滯后,經營管理效果不佳
據統計,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9年,遠遠短于國外民營企業的生命周期。據對浙江省1988年注冊的1000余家企業生命周期的調查,浙江省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約為3.44年。企業壽命短于5年的占比超過七成,其中壽命在3年以下的占比47.98%;5年以上的企業數目僅占比22.3%。作為民營企業發展領先型省份的浙江省如此,東北三省的企業也同樣表現出生存年限短的弱點,企業可持續成長面臨挑戰。由于受計劃經濟觀念影響以及民營企業家自身科學文化水平的制約,傳統企業管理方式的不足之處隨市場經濟的日漸成熟和企業的發展壯大逐漸顯露,具體表現在:第一,企業家缺乏戰略管理理念。面對快速變化且競爭日益加劇的市場環境,東北地區多數民營企業家仍以靜態的觀點來看待企業戰略,對外部環境的洞察力和適應力較弱,缺乏前瞻性戰略規劃能力,企業由于無法適應環境而被淘汰。第二,決策制定不科學。由于多數民營企業表現為家族式管理,企業的關鍵權力均賦予家族組織的核心成員,因此企業決策制定的主要依據通常來源于民營企業家個人遠見和決斷或者親屬意愿,缺乏來自內外部有效的監控反饋和制約,決策民主性不夠。加之,大多數企業家缺乏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知識和風險規避意識,導致所做決策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風險性,生產經營決策與市場實際需求不符的情況時有發生。第三,企業職能設計不平衡。大多數民營企業忽視了戰略規劃、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職能建設,導致企業組織機構不完善、各項職能不健全。第四,營銷觀念陳舊。對市場營銷的狹隘理解以及營銷思維的陳舊使民營企業存在盲目追求銷售指標、不考慮投資回報率、不重視市場調研、生搬硬套其他企業的營銷模式等問題,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強。在2020年第十四屆中國品牌價值500強榜單中,東北地區上榜的民營企業僅有6個(遼寧省2個、吉林省3個、黑龍江省1個)。
(四)人才外流,民營經濟發展缺乏人才保障
人才是企業創新和發展的重要載體,民營經濟發展需要充足的人才保障。然而,近年來東北地區民營企業在人才獲取和保留中處于劣勢地位,成為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桎梏。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顯示,全國13個省份人口在全國的占比下降,其中,黑、吉、遼位居倒數前三,其占比分別下降了0.6、0.34和0.25個百分點。2020年,東北地區總人口跌到9851萬人,比十年前減少了1101萬人。東北地區勞動年齡人口大量流失,并且流出的勞動年齡人口以高技能人才為主,導致發展民營經濟所需的科技人員、技術工人、營銷人員等人才緊缺。造成東北地區人力資本匱乏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人力資本投資不足,人才培養力度不夠。近年來,東北地區教育經費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增長幅度不大。從經費來源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比最大,每年均占總教育經費的80%以上;其次是事業收入,該部分占總教育經費的比重也逐年增長;民辦學校中舉辦者投入、社會捐贈等外部投資較少,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如表1所示。2019年全國各省市教育經費執行情況顯示,北京、河北、浙江、廣東、陜西、青海、西藏自治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較去年相比,增長率均超過10%,而東北地區增長率較低。其中,遼寧省增長率為7.74%、黑龍江省增幅4.22%,吉林省甚至出現負增長(-2.25%)。以上統計數據表明,東北地區人力資本投資狀況不理想,對人才培養重視程度不夠,難以激發人力資本對民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二是民營企業在吸引人力資本方面存在不足,人才大量流失。與發達地區相比,東北地區民營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尚處于發展階段,難以給人才提供可靠的待遇保障。2015-2020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東北地區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雖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整體增速較緩且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圖1所示。2019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3604元。按四大區域劃分,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地區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分別為59471元、46777元、43927元和39861元。此外,由于東北地區大多數民營企業對人才選拔、任用、考核、獎懲、流動等管理機制建設的重視度不夠,使大量人力資本流出東北地區,而人力資本不斷流失反過來又使民營企業發展受限,陷入人力資本流動的惡性循環。盡管近年來東北地區紛紛出臺人才政策吸引“金種子”留在“黑土地”,但政策落實效果不理想,造成“高端人才不愿來,中低端人才留不住”的局面。
(五)民營企業融資困難,制約企業持續發展
近年來,為有效緩解融資壓力,遼、吉、黑三省分別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量的實施意見》《關于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二十項政策措施》等文件,但民營企業仍難以走出融資越來越難、越來越貴的怪圈。針對吉林省民營企業融資現狀的調查顯示,85.22%的民營企業面臨資金缺口,需要融資;僅有14.78%的民營企業表示資金充足,無須融資;超過八成的民營企業表示融資成本高。同樣對于遼寧省來說,在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項因素中,資金問題占到近六成。融資困境已經成為制約東北地區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一方面,信貸歧視現象普遍存在,間接融資渠道受阻。政府對金融市場的過度干預使得大部分信貸資源集中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資金需求很難得到滿足,而國有企業在股權結構、擔保措施、信息透明度等方面的固有優勢又進一步加深了銀行機構信貸資源的錯配程度。因此,民營企業很難從正規金融體系中獲得資金,于是順應市場需求的民間金融機構發展起來,包括委托貸款、信托公司、小額信貸公司、典當行,也包括“灰色”的民間借貸甚至高利貸。雖然這些機構緩解了部分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但由于監管不到位,經營違法違規事件時有發生,客觀上提高了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從民營企業自身角度看,由于企業內部管理不規范、逃廢債行為時有發生,導致民營企業不良貸款率提高,降低了銀行貸款的積極性。2019年,東北地區加大不良風險處置力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較去年下降0.05個百分點,雖然金融風險趨于收斂,但與東部地區(下降0.1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下降0.26個百分點)相比,其下降比例仍較小。另一方面,東北地區資本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直接融資較為困難。從債券融資方式看,發債門檻高、支持民營企業發行的債券產品相對匱乏,再加上信息不對稱要求資金提供者支付額外的監督成本和信息披露成本等因素,民營企業在債券市場上融資存在一定困難。2019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企業債券融資分別同比增加4126億元、1776億元、2529億元和269億元,東北地區債券融資規模最小。相對于債券融資而言,東北地區股權融資的發展狀況較好,中小板、新三板、科創板、創業板等融資形式為民營企業直接籌措資金提供可能,但不能外部化的高額成本和嚴苛的準入條件使大多數民營企業望而卻步。
四、破解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困境的對策
(一)打破思維定式,弘揚創新創業精神
一是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倡導全民創業。通過在全社會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教育和宣傳活動,加強創業文化建設,宣傳“創業光榮,致富光榮”的理念,營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通過各項舉措引導和支持大學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等更多群體積極投身到為促進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創業活動中去。如東北地區各省教育廳等相關部門應鼓勵各高校建設一批創新創業試點專業、示范課程、示范基地、教研課題等項目,促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東北地區各省退役軍人廳等相關部門應加強退役軍人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并落實好培訓期間生活補助,加大退役軍人自主就業創業支持力度;東北地區各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相關部門應健全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創業補助資金、擔保貸款政策對返鄉創業農民工、農村自主創業農民的支撐作用。二是要加大對優秀民營企業家的宣傳力度,提高民營企業創新活力。各級政府要積極培樹優秀民營企業家典型,加強宣傳引導,不斷提振民營企業家自信心和使命感。要充分依靠法律保護民營企業的權益,讓民營企業家放心、安心、舒心,營造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和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民營企業家自身要樹立創新和競爭觀念,改變過去存在的“抱政府大腿”、搭便車、鉆政策空子的錯誤理念,將注意力集中于不斷創新技術,不斷創造優質產品、優秀品牌上,形成爭先恐后干事業的良好景象。
(二)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改善民營企業服務環境
一是大力促進社會化服務機構發展。各級政府要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影響力和服務能力的社會化服務機構開展業務,支持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要鼓勵引導東北地區社會化服務機構壯大實力、擴大規模;要加強營利性社會化服務機構和政府社會服務平臺的配合,并充分發揮各省工信廳職能、行業協會等社團組織力量,構建多主體、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民營企業排憂解難。特別是針對企業用工難問題,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加快教育結構調整,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緩解“技工荒”“用工荒”等問題。二是提升社會化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社會化服務機構管理部門要通過加強業務指導、委托工作任務、建立服務評比制度等方式引導社會化服務機構提升業務能力。社會化服務機構要加強自身建設,規范服務行為,提升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在適當范圍內降低收費標準,減輕民營企業負擔。
(三)創新企業管理模式,提高經營管理效果
首先,注重民營企業家的培育工作。東北地區各級政府應積極組織民營企業家到江浙一帶等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交流學習,并積極引導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勵和支持高校教師走進企業,民營企業家走進課堂,以校企聯盟的學習方式提升民營企業家的企業管理知識,樹立科學管理理念,幫助其明確企業發展目標,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戰略規劃,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夯實根基。其次,創建現代科學管理模式。不斷完善民營企業治理結構,建立清晰的現代產權制度,實現從家族式管理向科學化管理模式的轉變,改變當前東北地區民營企業單一產權結構的局面,實現企業產權主體多元化。為此,可以采取稀釋股權的辦法,通過向社會募股、向企業員工轉讓股份以及企業合資、合并、兼并、聯合、互相參股等其他資本運營方式,引進社會資本,并通過產權重組和流動來實現多元產權的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企業還應建立完備的財務管理體系和監督控制體系。民營企業應加大力度建設如薪酬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等形式的監督機構,并盡量從外部引入具有相關資質的人員,確保監督機構真正發揮其監督和稽查職能,提高民營企業的財務管理和防范風險能力。最后,加強營銷管理。為了適應復雜多變的和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民營企業要轉變營銷理念,加強市場調研,把握市場態勢,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科學實行市場細分化、目標化和市場定位。市場細分是企業發現市場機會的有效途徑。民營企業要以消費需求的某些特征或變量為依據,區分具有不同需求的顧客群體。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根據企業自身資源和發展方向,選擇一個或幾個子市場作為目標市場。最后,圍繞企業發展戰略,通過整合企業內部資源,充分利用和發揮本企業的競爭優勢,在“利基營銷”“聚焦營銷”“共生營銷”“寄生營銷”“虛擬營銷”等營銷策略中選擇適合本企業的營銷方案,從而快速搶占市場先機,提高市場占有率,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
(四)營造良好的人才軟環境,增強民營企業人才儲備
東北地區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水平等方面相對落后,遠不能通過與人才硬環境具有明顯優勢的發達地區競爭來引進優秀人才,因此,加快東北地區人才軟環境建設,對于為民營企業吸納人才,構筑發展動力具有促進作用。招才引才更開放。創新招才引才形式,實行柔性引才體制機制,通過才智并進、智力兼職、人才租賃等多種方式引進民營企業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突出項目建設與人才引進的疊加效應,將工作重心從通過物質引才轉向通過重點產業或重大項目培育引才上,將“產才融合”作為東北地區招才引才的重要途徑,圍繞“產業鏈”打造“人才鏈”。用才管才更科學。民營企業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確保人盡其才,充分發揮人才效能。要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在統一的評價體系框架基礎上對不同類型的人才實行差異化評價,設立突出品行、能力和實績的人才評價標準。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采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相并重的激勵體系,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和主動性。要完善人才監督考核機制,對引進人才進行科學的考核評估,進一步強化企業員工的責任意識。聚才育才更優質。要加快引進一批優秀的創新團隊、高技能人才、企業家、職業經理人等作為民營企業聚才“引擎”,以高端引領促進人才開發。要優化聚才環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人才的企業文化,完善人才服務體系,解決人才在醫療、落戶、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就學等各方面遇到的難題,讓人才無后顧之憂,有強烈的歸屬感。同時民營企業內部應建立完善的職工培訓制度,定期組織員工參加實用性的培訓課程,延長人才“使用壽命”,提高人才使用價值。
(五)暢通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助力企業健康發展
第一,加快完善民營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首先,推進民營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建設。政府應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信用評級,并充分運用信用激勵和懲戒機制,借此提高民營企業的信用意識;利用現代科技技術完善民營企業信用平臺信息,使民營企業的信用信息方便工商、稅務、銀行等系統及公眾的直接提取和查詢,實現信用信息的公開透明,降低對抵押擔保的過度依賴。其次,積極完善民營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加強對信用擔保機構內部管理的監督,提高其經營水平和風險防控能力;健全信用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政府可對效益良好的擔保機構給予資金支持,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信用擔保機構的建立,增強擔保機構的資本實力;積極推進金融機構與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的信用擔保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第二,拓寬民營企業間接融資渠道。首先,鼓勵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資機構的發展,使其作為主流融資渠道的有益補充,參與民營企業紓困。此類金融機構貸款審批環節相對便捷且發放貸款速度較快,與民營企業“急、少、頻”的資金需求特點相匹配。其次,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以適應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如對于民營科技創新性企業,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專項科技小額貸款,為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全程金融借貸服務,最終由企業和金融機構共享科技創新成果;對于發展綠色產業的民營企業,引導金融機構建立環境和社會風險評估系統,根據發展要求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第三,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化解民營企業直接融資難題。東北地區各級政府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鼓勵和培育一批優質的民營企業,加快其通過創業板、新三板、科創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步伐;支持引導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發行債券融資,并成立相關部門為發債企業提供政務服務,解決民營企業發債融資時遇到的問題。此外,互聯網金融也為民營企業的直接融資提供新的出路。在互聯網金融的眾籌模式下,鼓勵民營企業通過互聯網平臺直接從認可其經營模式的資金供給者處獲取資金。
參考文獻
[1]國家稅務總局遼寧省稅務局民營經濟與稅收政策課題組,胡彥偉,李笑蘭.發揮稅收功效助力遼寧民營經濟發展[J].遼寧經濟,2020(11):7-10.
[2]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10-18,53-93.
[3]馬睿澤.東北地區振興發展中的人力資本優化問題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8(12):63-67.
[4]馬嵩.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特點及路徑選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77-80.
[5]蘇明政,張滿林,盧鋒劍.遼寧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研究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
[6]張菀洺.黑龍江省民營經濟發展對策研究[J].理論探討,2019(5):129-135.
作者:張秀娥 滕欣宇 李帥 單位:吉林大學商學院
- 上一篇:民營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途徑
- 下一篇:履行社會責任讓民營經濟助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