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價值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8 06:02: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鄧小平價值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鄧小平價值觀思維向度論文
摘要:價值理論的變革歸根到底在于價值思維向度的轉換。本文通過對鄧小平價值觀思維向度的深入分析,指出了鄧小平之所以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就在于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從社會實踐的需要、社會的實際效益、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的思維向度去認識、思考和解決價值問題,從而賦予了價值的實踐性、實效性、人民主體性和時代性的鮮明特點。
關鍵詞:鄧小平/價值觀/思維向度/實事求是/實踐
正文:
價值思維向度是指人們觀察、思考、認識和把握價值問題的基本態度、意向,是解決價值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根本方法。價值思維向度對于價值理論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不同的價值思維向度決定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點,價值理論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歸根到底是價值思維向度的變革和轉換。鄧小平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社會實踐的需要和實際效益、人民利益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趨勢的思維向度去思考和理解價值問題,賦予了價值理論的實踐性、實效性、人民主體性和時代性的鮮明特點,使價值學說成為真正科學的理論形態。
一、實踐性向度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基點
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分析和解決價值問題的根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內在地包含著從社會實踐需要出發的內容。“實事”或“實際”,一般包括兩種含義:一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真實情況;二是社會實踐活動。因此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就必須堅持實踐性思維向度。所謂實踐性思維向度就是根據社會實踐需要和客觀實際情況去認識、思考和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價值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鄧小平價值觀思維向度
一、實踐性向度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基點
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分析和解決價值問題的根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內在地包含著從社會實踐需要出發的內容。“實事”或“實際”,一般包括兩種含義:一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真實情況;二是社會實踐活動。因此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就必須堅持實踐性思維向度。所謂實踐性思維向度就是根據社會實踐需要和客觀實際情況去認識、思考和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價值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鄧小平作為一個“實事求是派”,始終把社會實踐和客觀實際情況作為自己理論思考和價值思維的基點,主張價值理論要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要分析研究實際情況,解決社會現實中的價值問題。正是基于這種實踐性思維向度,鄧小平在回答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的各種價值問題的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的實踐價值觀。早在1962年,鄧小平針對當時社會實踐中提出的關于“包產到戶”、“責任到田”好不好的爭論時指出,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就看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發展農業生產,就看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他還引用了經常講的一句四川話,“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說的打仗,現在恢復農業生產也要看情況,要看哪種形式的生產關系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取哪種形式。[1]在鄧小平看來,有利于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有利于人民利益的生產關系就是好的、有價值的,就是說價值是根據其對社會實踐的實際效果來確定的。因此,衡量一種生產關系是否是好的,即是否是有價值的標準,就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是否有利于調動群眾積極性,歸根到底就是看是否有利于社會實踐的發展。在這里鄧小平不僅回答了什么是價值的問題,而且指出了價值主體和價值評價的標準問題,這標志著鄧小平的實踐價值觀已經初步形成。在后來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鄧小平在回答社會實踐提出的一系列價值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價值觀。例如,針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的時代課題,鄧小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他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只能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生搬硬套別國模式,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國情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需要。關于社會主義本質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因此,在他看來一切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做法都是有價值的,都可以利用,可以大膽地試。在回答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時,鄧小平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的偉大論斷。因為“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它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力,它使社會主義優越性得到了日益充分的發揮和體現。而對外開放,學習“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3],是我們搞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4]。只有把中國經濟加入到世界經濟中去,做“世界公民”,中國的現代化才能實現。所以,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如果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又如,針對如何評價國家的政治體制的問題時,他指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5]由此可見,尊重實踐,關注實際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基本向度,他的價值觀就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鮮活實踐的價值升華和理論概括。由于他始終從社會實踐需要的思維向度去思考和解決價值問題,從而賦予價值學說科學性和實踐性特點。正如同志所指出:“他最尊重實踐,善于把握時展的脈搏,善于從新的實踐和新的條件中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觀點、拓展新視野、開辟新道路。”[6]
鄧小平從實踐需要來認識和解決價值問題的思維向度啟示我們,價值理論的生長點不是在哲學家的頭腦里,而是在鮮活的社會實踐中,價值問題的研究必須面對社會實踐,面對人民的生活實際。我國學術界對價值問題的研究雖然在理論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實踐中卻未被社會廣泛關注,形成了理論上的繁榮與實踐中貧困的鮮明反差。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學術界在價值問題的研究中,過于強調價值的理論研究和體系建設,而忽視了對社會實踐和人們生活實際中的價值問題的研究和回答。因此,價值問題的研究必須走出學者們的書齋,深入到社會實踐和大眾生活中去,這樣才能使我國價值哲學真正走向繁榮。
二、實效性向度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鮮明特征
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客觀上要求堅持實效性思維向度。所謂實效性思維向度是指根據價值客體對價值主體的實際效益、效果去確定價值和評價價值的思路和方法。實事求是的“求是”就是“求真”,而事物的真實情況有兩種:一是事物的本質規律性;二是事物對人的真實效用。前者是認識問題,后者是價值問題。鄧小平在價值研究中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把實事求是從認識領域推廣到價值領域。他不但堅持認識真理性事實,尊重客觀規律性,而且更重視認識價值性事實,強調事物對人的實際效用。正是從這一前提出發,鄧小平提出了根據事物的客觀效益、效果去確定事物價值的觀點。在鄧小平看來,要確定客體對主體是否有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要看客體對主體的實際效應、效益、效果。用哲學的術語表述,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客觀效益、效果。按照這種思維向度,鄧小平多次強調要“拿事實來說話”,各項工作都要“保證實效”。經濟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經濟效果,要講究經濟效益和總的社會效益;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文藝工作要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科研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能否出成果、出人才;領導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實績、政績;學習馬克思主義“要精,要管用的”[7]。總之,在鄧小平看來,要確定事物是否有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主要看它對價值主體的實際效益、效果,對價值主體有實際效用、效益、效果的事件和做法都是有價值的,反之就是無價值或負價值。
鄧小平價值觀思維論文
摘要:價值理論的變革歸根到底在于價值思維向度的轉換。本文通過對鄧小平價值觀思維向度的深入分析,指出了鄧小平之所以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就在于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從社會實踐的需要、社會的實際效益、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的思維向度去認識、思考和解決價值問題,從而賦予了價值的實踐性、實效性、人民主體性和時代性的鮮明特點。
關鍵詞:鄧小平/價值觀/思維向度/實事求是/實踐
正文:
價值思維向度是指人們觀察、思考、認識和把握價值問題的基本態度、意向,是解決價值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根本方法。價值思維向度對于價值理論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不同的價值思維向度決定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點,價值理論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歸根到底是價值思維向度的變革和轉換。鄧小平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社會實踐的需要和實際效益、人民利益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趨勢的思維向度去思考和理解價值問題,賦予了價值理論的實踐性、實效性、人民主體性和時代性的鮮明特點,使價值學說成為真正科學的理論形態。
一、實踐性向度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基點
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分析和解決價值問題的根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內在地包含著從社會實踐需要出發的內容。“實事”或“實際”,一般包括兩種含義:一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真實情況;二是社會實踐活動。因此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就必須堅持實踐性思維向度。所謂實踐性思維向度就是根據社會實踐需要和客觀實際情況去認識、思考和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價值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鄧小平價值觀思維向度分析論文
一、實踐性向度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基點
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分析和解決價值問題的根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內在地包含著從社會實踐需要出發的內容。“實事”或“實際”,一般包括兩種含義:一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真實情況;二是社會實踐活動。因此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就必須堅持實踐性思維向度。所謂實踐性思維向度就是根據社會實踐需要和客觀實際情況去認識、思考和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價值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鄧小平作為一個“實事求是派”,始終把社會實踐和客觀實際情況作為自己理論思考和價值思維的基點,主張價值理論要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要分析研究實際情況,解決社會現實中的價值問題。正是基于這種實踐性思維向度,鄧小平在回答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的各種價值問題的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的實踐價值觀。早在1962年,鄧小平針對當時社會實踐中提出的關于“包產到戶”、“責任到田”好不好的爭論時指出,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就看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發展農業生產,就看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他還引用了經常講的一句四川話,“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說的打仗,現在恢復農業生產也要看情況,要看哪種形式的生產關系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取哪種形式。[1]在鄧小平看來,有利于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有利于人民利益的生產關系就是好的、有價值的,就是說價值是根據其對社會實踐的實際效果來確定的。因此,衡量一種生產關系是否是好的,即是否是有價值的標準,就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是否有利于調動群眾積極性,歸根到底就是看是否有利于社會實踐的發展。在這里鄧小平不僅回答了什么是價值的問題,而且指出了價值主體和價值評價的標準問題,這標志著鄧小平的實踐價值觀已經初步形成。在后來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鄧小平在回答社會實踐提出的一系列價值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價值觀。例如,針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的時代課題,鄧小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他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只能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生搬硬套別國模式,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國情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需要。關于社會主義本質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因此,在他看來一切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做法都是有價值的,都可以利用,可以大膽地試。在回答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時,鄧小平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的偉大論斷。因為“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它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力,它使社會主義優越性得到了日益充分的發揮和體現。而對外開放,學習“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3],是我們搞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4]。只有把中國經濟加入到世界經濟中去,做“世界公民”,中國的現代化才能實現。所以,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如果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又如,針對如何評價國家的政治體制的問題時,他指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5]由此可見,尊重實踐,關注實際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基本向度,他的價值觀就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鮮活實踐的價值升華和理論概括。由于他始終從社會實踐需要的思維向度去思考和解決價值問題,從而賦予價值學說科學性和實踐性特點。正如同志所指出:“他最尊重實踐,善于把握時展的脈搏,善于從新的實踐和新的條件中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觀點、拓展新視野、開辟新道路。”[6]
鄧小平從實踐需要來認識和解決價值問題的思維向度啟示我們,價值理論的生長點不是在哲學家的頭腦里,而是在鮮活的社會實踐中,價值問題的研究必須面對社會實踐,面對人民的生活實際。我國學術界對價值問題的研究雖然在理論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實踐中卻未被社會廣泛關注,形成了理論上的繁榮與實踐中貧困的鮮明反差。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學術界在價值問題的研究中,過于強調價值的理論研究和體系建設,而忽視了對社會實踐和人們生活實際中的價值問題的研究和回答。因此,價值問題的研究必須走出學者們的書齋,深入到社會實踐和大眾生活中去,這樣才能使我國價值哲學真正走向繁榮。
二、實效性向度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鮮明特征
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客觀上要求堅持實效性思維向度。所謂實效性思維向度是指根據價值客體對價值主體的實際效益、效果去確定價值和評價價值的思路和方法。實事求是的“求是”就是“求真”,而事物的真實情況有兩種:一是事物的本質規律性;二是事物對人的真實效用。前者是認識問題,后者是價值問題。鄧小平在價值研究中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把實事求是從認識領域推廣到價值領域。他不但堅持認識真理性事實,尊重客觀規律性,而且更重視認識價值性事實,強調事物對人的實際效用。正是從這一前提出發,鄧小平提出了根據事物的客觀效益、效果去確定事物價值的觀點。在鄧小平看來,要確定客體對主體是否有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要看客體對主體的實際效應、效益、效果。用哲學的術語表述,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客觀效益、效果。按照這種思維向度,鄧小平多次強調要“拿事實來說話”,各項工作都要“保證實效”。經濟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經濟效果,要講究經濟效益和總的社會效益;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文藝工作要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科研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能否出成果、出人才;領導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實績、政績;學習馬克思主義“要精,要管用的”[7]。總之,在鄧小平看來,要確定事物是否有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主要看它對價值主體的實際效益、效果,對價值主體有實際效用、效益、效果的事件和做法都是有價值的,反之就是無價值或負價值。
鄧小平價值觀的思維向度
一、實踐性向度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基點
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分析和解決價值問題的根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內在地包含著從社會實踐需要出發的內容。“實事”或“實際”,一般包括兩種含義:一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真實情況;二是社會實踐活動。因此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就必須堅持實踐性思維向度。所謂實踐性思維向度就是根據社會實踐需要和客觀實際情況去認識、思考和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價值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鄧小平作為一個“實事求是派”,始終把社會實踐和客觀實際情況作為自己理論思考和價值思維的基點,主張價值理論要和社會實踐相結合,要分析研究實際情況,解決社會現實中的價值問題。正是基于這種實踐性思維向度,鄧小平在回答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的各種價值問題的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的實踐價值觀。早在1962年,鄧小平針對當時社會實踐中提出的關于“包產到戶”、“責任到田”好不好的爭論時指出,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就看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發展農業生產,就看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他還引用了經常講的一句四川話,“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說的打仗,現在恢復農業生產也要看情況,要看哪種形式的生產關系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取哪種形式。[1]在鄧小平看來,有利于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有利于人民利益的生產關系就是好的、有價值的,就是說價值是根據其對社會實踐的實際效果來確定的。因此,衡量一種生產關系是否是好的,即是否是有價值的標準,就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是否有利于調動群眾積極性,歸根到底就是看是否有利于社會實踐的發展。在這里鄧小平不僅回答了什么是價值的問題,而且指出了價值主體和價值評價的標準問題,這標志著鄧小平的實踐價值觀已經初步形成。在后來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鄧小平在回答社會實踐提出的一系列價值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價值觀。例如,針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的時代課題,鄧小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他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只能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生搬硬套別國模式,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國情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需要。關于社會主義本質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因此,在他看來一切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做法都是有價值的,都可以利用,可以大膽地試。在回答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時,鄧小平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的偉大論斷。因為“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它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力,它使社會主義優越性得到了日益充分的發揮和體現。而對外開放,學習“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3],是我們搞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4]。只有把中國經濟加入到世界經濟中去,做“世界公民”,中國的現代化才能實現。所以,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如果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又如,針對如何評價國家的政治體制的問題時,他指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5]由此可見,尊重實踐,關注實際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基本向度,他的價值觀就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鮮活實踐的價值升華和理論概括。由于他始終從社會實踐需要的思維向度去思考和解決價值問題,從而賦予價值學說科學性和實踐性特點。正如同志所指出:“他最尊重實踐,善于把握時展的脈搏,善于從新的實踐和新的條件中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觀點、拓展新視野、開辟新道路。”[6]
鄧小平從實踐需要來認識和解決價值問題的思維向度啟示我們,價值理論的生長點不是在哲學家的頭腦里,而是在鮮活的社會實踐中,價值問題的研究必須面對社會實踐,面對人民的生活實際。我國學術界對價值問題的研究雖然在理論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實踐中卻未被社會廣泛關注,形成了理論上的繁榮與實踐中貧困的鮮明反差。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學術界在價值問題的研究中,過于強調價值的理論研究和體系建設,而忽視了對社會實踐和人們生活實際中的價值問題的研究和回答。因此,價值問題的研究必須走出學者們的書齋,深入到社會實踐和大眾生活中去,這樣才能使我國價值哲學真正走向繁榮。
二、實效性向度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鮮明特征
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客觀上要求堅持實效性思維向度。所謂實效性思維向度是指根據價值客體對價值主體的實際效益、效果去確定價值和評價價值的思路和方法。實事求是的“求是”就是“求真”,而事物的真實情況有兩種:一是事物的本質規律性;二是事物對人的真實效用。前者是認識問題,后者是價值問題。鄧小平在價值研究中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把實事求是從認識領域推廣到價值領域。他不但堅持認識真理性事實,尊重客觀規律性,而且更重視認識價值性事實,強調事物對人的實際效用。正是從這一前提出發,鄧小平提出了根據事物的客觀效益、效果去確定事物價值的觀點。在鄧小平看來,要確定客體對主體是否有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要看客體對主體的實際效應、效益、效果。用哲學的術語表述,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客觀效益、效果。按照這種思維向度,鄧小平多次強調要“拿事實來說話”,各項工作都要“保證實效”。經濟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經濟效果,要講究經濟效益和總的社會效益;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文藝工作要認真嚴肅地考慮自己作品的社會效果;科研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能否出成果、出人才;領導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實績、政績;學習馬克思主義“要精,要管用的”[7]。總之,在鄧小平看來,要確定事物是否有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主要看它對價值主體的實際效益、效果,對價值主體有實際效用、效益、效果的事件和做法都是有價值的,反之就是無價值或負價值。
集體主義價值觀及時代價值研究
[摘要]作為鄧小平價值觀核心的集體主義,主要包括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兩方面內容: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堅持集體主義,重視個人利益。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內在一致、本質契合,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
[關鍵詞]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
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鄧小平深刻體會到價值觀的重要性,始終強調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待、分析和解決問題。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是集體主義。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不僅本身具有豐富內容,而且與我們當下正在大力培育、弘揚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努力推進實現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價值內涵、價值主客體、價值取向、價值目標等各方面內在一致、本質契合,并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嶄新實踐之中。
一、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理論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價值觀思想,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體系,主要包括作為鄧小平價值觀精髓的實事求是、講求實效,作為其價值觀基礎的愛國主義,作為其價值觀主題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其價值觀取向的人民利益,作為其價值觀標準的“三個有利于”等。在這些價值觀體系中,集體主義是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1](P173)集體主義之所以能成為鄧小平價值觀的核心,主要是因為它既符合社會主義價值理論的邏輯要求,又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基本觀點;更重要的是,鄧小平的其他價值觀思想的全部內容,實際上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逐層向外如波紋般展開、推演和延伸的。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主要內容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集體是指擁有共同的經濟基礎、思想觀念、政治目的和社會利益,并且指向共同任務和活動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在這種組織形式中,成員個體之間相互結合、彼此協作。這種結合與協作,對個人有意義、對社會有價值。集體有不同的層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社會宏觀體系處在互動與交流之中。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集體具有高度的組織、團結能力和高水平的整合能力。只有在集體目標和社會目標同向一致的情況下,集體的行動才能獲得成功。對于集體和個人關系的不同思想認識與行為選擇,則區分出了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是人們關于在集體和個人關系中,集體和個人孰重孰輕、孰先孰后的一種態度、傾向和信念。集體主義作為對集體和個人關系的一種看法和處理,其核心是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把發展、鞏固和擴大集體利益作為人們活動的重要目標。[1](P293)鄧小平說:“我們從來主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必要時都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2](P337)這一論述,表征著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三個方面的鮮明特征。其一,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這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堅實基礎,是其科學性的根本依據。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地位,人民群眾變成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自此以后,一方面,作為國家和社會主人翁的人民個體,堅持為了國家和集體利益、為了民族和社會發展,不懈付出與奉獻,同時也為實現自己的夢想、需求與愿望不斷奮斗和努力;另一方面,國家和集體利益代表了人民群眾根本的、長遠的和現實的利益,人民個體在為國家和集體利益做貢獻時,其自身也從國家和社會不斷的整體建設、改革與發展中,得到物質與精神等各方面相應的回饋與滿足。其二,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這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根本要求。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2](P175)為什么鄧小平如此強調這一點?因為“如果相反,違反集體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違反整體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違反長遠利益而追求暫時利益,那末,結果勢必兩頭都受損失。”[2](P175-176)這樣一來,不僅集體利益不能維持,個人利益也不可能得到保障和實現。其三,尊重個人的價值,保護個人的正當利益,促進個人才能的發展,這是集體主義的應有之義。集體主義并不是“目中無人”,并非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在主張集體與個人利益一致、集體優先的同時,集體主義也充分關注并且保障個人利益與價值的實現。而個人主義則奉行以個人和個人利益為中心的價值觀,主張在個人和集體關系中,個人是中心,個人利益是人的活動的唯一目的,把集體和社會作為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在實踐中,個人主義只能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更加尖銳和激烈,鄧小平曾對此明確指出,“特別要防止只顧本位利益、個人利益而損害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壞性的自發傾向”,[2](P362)要“批判和反對資產階級損人利己、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對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2](P369)第二,堅持集體主義,重視個人利益。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始終堅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發生矛盾時,前者服從后者。同時,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也主張,在國家和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前提下,個人的正當利益理應得到尊重,集體必須盡力保障個人正當利益,促進個人價值的實現,并力求使個人的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并非只講集體不講個人,只承認集體利益不承認個人利益。“我們提倡和實行這些原則,決不是說可以不注意個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暫時利益,而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歸根結底,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一的。”[2](P175)現實中,每個社會成員必然都有著自己的個人利益、個人抱負和追求,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會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認識到片面強調精神引導的弊端,強調物質激勵的合理性與正當性。[3]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其中指出:“為國家創造財富多,個人的收入就應該多一些,集體福利就應該搞得好一些。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2](P146)鄧小平把個人收入多一些(即對物質利益的重視)看作廣大群眾長期存在的行為目標,客觀上是對包括物質利益在內的個人正當利益的肯定和激勵。鄧小平的這段話包含著一種意蘊,就是在一個正常、健康而有序的社會里,只有不斷滿足集體成員的個人利益,集體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生存并發展;一旦集體不再考慮并不能實際地滿足個人的正當需求時,就完全有可能迫使個人自己關心自己,脫離集體去謀取私利,從而誘發個人主義。因此,歷史地看,如果不能認識到傳統的絕對集體主義和國家至上的缺陷而片面強調對傳統的恢復,我們在現實中就會面臨宏大理想在“世俗生活”中無所適從的尷尬。只要人們自覺地把個人利益置于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之中或之后、之下,在為人民、為社會服務中獲得個人利益就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由以上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可知,作為鄧小平價值觀核心的集體主義,強調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要求把為集體服務作為一切活動的目的;個人利益來自為集體服務,個人獲取利益是為了更好地為集體服務,并進一步地給予集體利益。正如鄧小平所要求的那樣“對我們的國家要愛,要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4](P378)這里,放在“首位”很重要,最終“目的”也很重要。同時,基于集體對個人正當利益與價值的滿足與支持,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也強調和突出個人利益,關心群眾需求,主張一切工作都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要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準繩,不能脫離群眾。因此,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也與其群眾觀密不可分。作為對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和群眾觀與時俱進的繼承與發揚,我們黨在新時期突出強調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人為本,要以人民為中心、凸顯人民主體地位,要“為民”“務實”,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個人利益和具體利益,要從小處著手把握人民群眾的真實需要,關切人民群眾利益的現實性、層次性、多維性和豐富性,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國家和社會改革發展的新成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二、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一致
鄧小平理論價值理論思考
【內容提要】價值理論的變革歸根到底在于價值思維向度的轉換。本文通過對鄧小平價值觀思維向度的深入分析,指出了鄧小平之所以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就在于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從社會實踐的需要、社會的實際效益、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的思維向度去認識、思考和解決價值問題,從而賦予了價值的實踐性、實效性、人民主體性和時代性的鮮明特點。
【關鍵詞】鄧小平/價值觀/思維向度/實事求是/實踐
【正文】
價值思維向度是指人們觀察、思考、認識和把握價值問題的基本態度、意向,是解決價值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根本方法。價值思維向度對于價值理論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不同的價值思維向度決定著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點,價值理論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歸根到底是價值思維向度的變革和轉換。鄧小平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社會實踐的需要和實際效益、人民利益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趨勢的思維向度去思考和理解價值問題,賦予了價值理論的實踐性、實效性、人民主體性和時代性的鮮明特點,使價值學說成為真正科學的理論形態。
一、實踐性向度是鄧小平價值思維的基點
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分析和解決價值問題的根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內在地包含著從社會實踐需要出發的內容。“實事”或“實際”,一般包括兩種含義:一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真實情況;二是社會實踐活動。因此要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就必須堅持實踐性思維向度。所謂實踐性思維向度就是根據社會實踐需要和客觀實際情況去認識、思考和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價值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淺議鄧小平的社會價值觀
摘要:鄧小平社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規定,對其概念化的理解、形成與發展及其特點的科學把握,對科學理解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構想和戰略性決策提供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價值觀內涵特點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其終極理論來源而言,源自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觀,然而在具體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卻呈現出與馬克思恩格斯所預期和設想的不同的形態。這固然是社會主義理想與中國現實相結合的結果,更為主要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理解、選擇和設計的結果。因而,鄧小平究竟以什么樣的標準和尺度來評價、選擇和設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鄧小平的社會價值觀進行研究,既有助于人們以全面、客觀、理性的態度來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以及作為其指導思想的鄧小平理論,正確認識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發展的進程,也有助于為某些重大戰略性決策的制定和執行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依據。
一、鄧小平社會價值觀的概念化理解
概念,作為人類的思維形式,既是我們對客體把握、描述、解釋的思維工具,也是我們解釋、規范和反思主體思想和行為的工具。由此而言,對鄧小平社會價值觀的概念化界定是我們研究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由于價值本身的研究流派紛呈,觀點各異,因而,對社會價值觀,在學術界沒有形成一個共識性的認識。出于研究的需要,我們必須借助于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和目前價值研究的主流觀點,對其梳理、比較,進行邏輯的推斷和理性的抽象,以求獲得對鄧小平社會價值觀的概念化理解,進而作為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不僅意味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物質性和客觀性,也意味著不能把人類社會生活歸結為類似自然系統那樣單純的物質系統。任何意義的實踐活動,包括物質生產活動,本身都是包含著主觀設定的意義和目的的人的自覺活動,不僅改變著世界的既定自然狀態,而且將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嵌入其中,依照自身的需要和目的來確定客觀事物能否滿足自身需要和目的以及怎樣使客觀事物滿足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因此,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必須會同周圍世界形成一種價值關系。這種價值關系反映在人們頭腦中就形成了價值觀念。
消滅私有制實現公正理念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鄧小平社會公正思想的理論基礎;鄧小平社會公正思想的價值內涵;鄧小平公正思想的主要內容;啟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公正,最初是作為一種對理想社會和高尚道德的追求而提出的,屬于倫理學和價值觀的概念、在私有制的階級社會中要求得各階級的平等、公正是根本做不到的、實現公正是社會主義的元價值,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社會公正的核心是給人應得、共同富裕原則和權利平等原則所構成的實質公正、政治民主原則和民主法制化所構成的制度公正、按勞分配原則和社會調劑原則所構成的路徑公正、發展基礎之上的公正:處理好先富與后富的關系,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政府職能定位的完善:政府應該作為利益協調和利益整合的主體來制定公共政策、正確地看待發展:實現以人為本,全面科學可持續的發展等,具體請詳見。
一、鄧小平社會公正思想的理論基礎
公正,最初是作為一種對理想社會和高尚道德的追求而提出的,屬于倫理學和價值觀的概念。在古代,無論是古希臘還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們不約而同地把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確定為公正社會,同時也把公正確定為最大的"善"和"德"。中國古代"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就是公正社會的最早典范。在近代,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在許多重要的文獻中大量地論述了有關公正的基本問題。"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1]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指出,社會當中種種不公正現象得以產生的基本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經濟根源,也就是說在私有制的階級社會中要求得各階級的平等、公正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應當在充分發達的生產力的基礎之上,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才能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的整體發展。實際上,這就提出了實現公正理念、實現公正基本規則的最為重要的路徑。
二、鄧小平社會公正思想的價值內涵
(一)意義說
實現公正是社會主義的元價值,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鄧小平的社會公正思想,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各個方面強調實現社會公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旗幟和標桿,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對于指導我們總結中國社會主義追求社會公正的歷史經驗,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公平問題,進而實現"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社會公正追求和諧社會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鄧小平社會公正思想的理論基礎;鄧小平社會公正思想的價值內涵;鄧小平公正思想的主要內容;啟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公正,最初是作為一種對理想社會和高尚道德的追求而提出的、在私有制的階級社會中要求得各階級的平等、公正是根本做不到的、意義說、實現公正是社會主義的元價值、效應說、社會公正的核心是給人應得、共同富裕原則和權利平等原則所構成的實質公正、政治民主原則和民主法制化所構成的制度公正、按勞分配原則和社會調劑原則所構成的路徑公正、發展基礎之上的公正:處理好先富與后富的關系,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政府職能定位的完善:政府應該作為利益協調和利益整合的主體來制定公共政策、正確地看待發展:實現以人為本,全面科學可持續的發展等,具體請詳見。
一、鄧小平社會公正思想的理論基礎
公正,最初是作為一種對理想社會和高尚道德的追求而提出的,屬于倫理學和價值觀的概念。在古代,無論是古希臘還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們不約而同地把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確定為公正社會,同時也把公正確定為最大的"善"和"德"。中國古代"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就是公正社會的最早典范。在近代,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在許多重要的文獻中大量地論述了有關公正的基本問題。"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1]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指出,社會當中種種不公正現象得以產生的基本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經濟根源,也就是說在私有制的階級社會中要求得各階級的平等、公正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應當在充分發達的生產力的基礎之上,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才能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的整體發展。實際上,這就提出了實現公正理念、實現公正基本規則的最為重要的路徑。
二、鄧小平社會公正思想的價值內涵
(一)意義說
實現公正是社會主義的元價值,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鄧小平的社會公正思想,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等各個方面強調實現社會公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旗幟和標桿,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對于指導我們總結中國社會主義追求社會公正的歷史經驗,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公平問題,進而實現"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