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者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04:41: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從業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京劇從業者的藝術

我從事京劇事業已十幾年,1992年從寧夏藝術學校京劇班畢業,主攻“老生”。作為京劇事業的一名工作者,我深深為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和那種震撼力而感動。在這里我將自己從事十幾年老生演員的體會和認識做一些初步探討。

一、京劇京韻知識的作用

“如果劇本是一出戲的樞紐,那么,唱詞的聲韻(即音韻)便當是劇本臺詞的樞紐。”作為綜合性藝術,中國戲曲的基本表現形式的“四功”(唱、念、做、打)中的唱功、念功。“五法”(口、手、眼、身、步)中的“口法”都與音韻有直接的關系。如果說音樂是歌唱的基礎,那么,音韻則同時是歌唱與念白的基礎,因而也是編詞不達意與創腔的基礎。一切藝術技巧都是在一定原理的基礎上產生的,都是對原理的運用與發揮,戲曲唱念也不例外。

戲曲離不開語言,而語言表現尤其離不開聲音,所以,凡是演員要想歌唱悅耳,或是念白動人,都得在語音的訓練上下一番工夫。也都應該具備一定的漢語音韻學知識。它注重辨析音中的聲、韻、調三種要素,并研究其不同歷史時期的分合異同。

劇本的主題思想、劇中人的性格特征,主要是由人物的唱念來表現的。一些名演員之所以被稱道,唱念出色是很重要的原因。可以說:“吐字清楚”、“字正腔圓”是戲曲演員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

我們的京劇唱念教學,歷來靠口傳心授。口傳心授有它的功績,京劇唱念的字兒、氣兒、勁兒、味兒,以及各種流派、風格的傳授與繼承,都離不開口傳心授。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

查看全文

法律從業者職業倫研究論文

一、引言

法律理性是法律之所以為法律的內在倫理品質,同時并為法律的內在邏輯力量所在。其為法律的內在倫理品質,以公平正義、仁愛誠信等等作為自己的永恒價值選擇,求將安全、自由、平等、人權、民主與寬容等等生活理想,熔鑄其間,在為人世生活編織人世規則與人間秩序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德性之維,將自己的生命之源深植于人心本身。此種德性之維,也就是超越之維,若從“中國文化”觀察,則以向內訴求為導向的超越進路,一本于將天理人情融為一體的生命形態。

作為法律的內在邏輯力量,法律理性表現為經由諸如程序公正、法律推理與法律論證,以及各種具體部門法的一系列智性制度安排和種種法律技術,包括法律語言、法律技巧和法律形式,賦予人世規則與人間秩序以明晰、確切、穩定、可預測與可操作等等技術秉性,使人世生活得有可恃的憑依,而將法意與法制曲連溝通,世道人心與制度架構打成一片。法律的生命之源由此潛轉為規則之流,法意人心藉諸具體的規則形式,成長為遮庇人世生活的人間秩序這一參天大樹。通常所說的法律之為一種對于未來情形的“預測”或“預言”,若從法律不過是生活的規則形式而具備此種邏輯力量而言,其意在此。1

此種分梳,大致相當于通常所謂法律理性中的實質理性與形式理性的區別。就實質理性來看,追根究源,法律存在的最為根本的理據在于它是人世生活的規則,堪為對于人世生活的網羅和組織,而蔚成人間秩序,從而為居民的灑掃應對提供一個規則之維。就日常運作的表象來看,則法律以對于諸種現實難題的規則性梳理為務,從而在“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應對生計的歷程中,壘砌塊塊“石頭”而已。如此這般,使大家的日子過得下去,并力爭過好,同時并為未來提供可得循依的成例成規。職是之故,“規則性”是法律的最為根本的屬性,是法律之所以蔚為人世生活的規則的根本原因所在。對此屬性的深刻體會與領悟,構成了法律從業者的規則意識;作為對此屬性的主體呈現,它形成了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其他各項職業倫理的基礎。由此,為了保守和護持規則性,則常態之下,法律應當永遠是對于生活本身固有情形的忠實表述。“觀俗立法”,循沿生活的常識、常理與常情,是立法的最低也是最高標準,也是法律從業者的職業敏感的特殊性所在。換言之,任何法律總是現實的規則,立基于生活現實并對生活現實作出自己的反映。不是別的,正是“現實性”使得法律區別于道德與宗教。相應的,現實主義或者說現世主義,成為法律從業者的職業稟性。

當我們說“現實”的時候,不僅意味著當下的,同時并略略帶有前瞻的意味。現實不過是過去與未來在當下的暫時呈現,在時間的維度中,同樣曾經是未來而又必將是過去。法律是現實的產物,即說明必須對此兩頭均有所照應,而尤當照應到未來。但是,未來究竟如何,終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終只能經由鑒往察今而隱約推論。而法律關乎社會組織方式與人世生活方式,為了不致發生法律規定與現實生活兩相脫節,甚至悖情逆理、傷天害理,損害到已為成例成規的生活本身,因此,一般常態下,此種前瞻只能是“略略”為之。畢竟,如本文正文將要闡釋的,法律乃是“當下的一個重要的規則性存在”。職是之故,作為對此前瞻的牽制而確保立法不過是對于生活本身的模寫,法律較生活本身通常總是“慢半拍”,以對既往成例成規的記錄而昭示當下和未來以循沿的軌跡。換言之,法律天然具有保守性,守成的態度因而成為法律從業者的職業理性。凡此種種,其宗旨其目標,均不外為人世生活締造或看守人間秩序,而達成一個理想而愜意的人世生活。正是在此,法律不僅是一種規則體系,同時并為一種意義體系,自有價值追求蘊涵其中。對于此種價值的確信不移,直至達到以其為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擔當的程度,構成了稱職的現代法律從業者的世俗信仰。如果說現實性使得法律區別于道德與宗教的話,那么,此種“世俗信仰”則又使其與道德和宗教——神圣的超越性精神源泉——永遠保持內在的血脈聯通。由此,鐵面的現實與高懸的理想,在理想的法律中獲得了完美的統一,法律的理性之維與德性之維和諧不悖,法律因而成為人世生活的人間秩序。

由此,規則性、現實性、時代性、保守性和價值性,構成法律的實質理性的基本內涵,成為法律理性的倫理品質。相應地,法律從業者作為“行走著的法律理性”,其職業實踐、志業擔當和天職踐履,從應然與實然兩方面而言,都應當是或已經是法律理性的落實與體現。因而,正像程序公正、法律推理、法律論證和法律形式、法律語言等等是法律理性的邏輯外化,規則意識、現世主義、時代觀點、守成態度與世俗信仰,作為法律從業者對于法律理性的內化,構成法律職業共同體的職業倫理與實踐倫理。總之,作為人類理性的規則投射,正是法律理性而不是別的什么,使得法律區別于其他社會規范,也使得法律從業者社群區別于其他職業或志業社群。2

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中從業者素質探析

摘要:現階段BIM技術的應用范圍涵蓋了建工、市政、道橋等專業并逐步走上產業化。建筑工程是建筑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對建筑工程中BIM應用現狀進行了分析綜述,并提出了在未來建筑工程領域BIM從業者的發展趨勢和設想。

關鍵詞:BIM;建筑工程;應用現狀;從業者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BIM技術在建筑業的發展推波助瀾,外加國內政策強有力的支持和宏觀調控,BIM技術全覆蓋整個建筑物壽命周期是大勢所趨,是時展的必然。

1BIM的提出

BIM技術源于1975年喬治亞理工大學ChunkEastman教授提出的“BuildingDescriptionSystem”理念,信息時代的到來,又為建筑業的變革推波助瀾,建筑信息模型(BIM)應運而生。BIM技術從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提出到后期投入生產和運維階段,存在于建筑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其通過可視化和可量化分析的優勢實現隨時提取建筑材料信息,精準計算工程量,設置時間軸可虛擬施工等,也可以用作項目的方案優化和設計優化以協助決策者做出準確的判斷,實現降低成本、縮短工期、多方管控等。而BIM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在開始施工前將建筑在計算機上模擬建造一遍,在施工前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施工過程中實現項目的精細化管理。這樣的優勢使BIM技術成為建筑業的一大發展方向,有極大的空間有待挖掘。

2BIM的國家政策解讀

查看全文

體育從業者文化偏見的歷史淵源

摘要:我國體育從業者在社會上現今面臨著諸多歧視偏見,這是一個常態現象,且諸多人群認為也是理所應當的現象。鑒于此,通過查找文獻等方法,對我國體育從業者頗受文化偏見的現象進行剖析,針對目前體育從業者在社會中受文化偏見的現象進行溯本還源,探析影響其現象產生的歷史文化根源。研究發現中國體育從業者所受文化偏見與扎根于中國的儒家文化,科舉制度,理性主義,體育項目的傳承亦有分不開的關系,諸多因素結合造成了而今的體育從業者遭受文化偏見的現象。

關鍵詞:體育歧視;重文輕武;歷史淵源:文化偏見

體育承載著其非凡的時代使命和發揮著其特殊的歷史效用。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稱:“體育先于智育[1]”;赫伊津哈認為體育是一種游戲,并且游戲是人類的起源之一[2];潤之先生言其“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3]。”然近有羸弱之風,如“你的某某學科是體育老師教的嗎?”和“某主持人就高鐵扒門事件不當言評”等,甚至更有人戲謔體育從業者,認為其為武莽之夫,善用體力,拙于腦力,既往大智慧之人尚未如此,如今為何卻又成此番景象?這樣的萎靡風氣愈演愈烈,對體育人來講,故頗有研究之意。

1歷史文化根源

先秦之時,五霸吞爭,七雄亂世,惟衛國、驅兵之需,盛武之風而起,百家之鳴而至。夫子尚“文武兼之”;墨子拜“俠勇之力”;老子尊“動靜之道”;韓非子崇“氣力之法”。然自秦漢之后,再無尚武之潮,崇勇之風,尊力之趨。始皇知武之利,亦知其弊,故“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4]。”此舉是為彰顯其帝王之尊,更亦為抑武之舉。秦始皇破七國建秦后,通曉“亂世之時,武可安邦;盛世之際,武可擾國”之理,便設法將武力掌控在自己的手里,無法掌控的武力就弱化,甚至消滅,不至以成為亂國之禍,屆時弱化武力之舉初露頭角。

1.1根源之一:融之于獨尊儒術中的文化偏見

查看全文

淺談電視從業者傳承民族文化

近年來,社會公眾普遍較為關注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特別是那些充滿神秘情調的少數民族文化,其更加備受矚目。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筆者認為主流媒體應當抓住社會公眾的審美需求,努力通過各種傳媒方式展示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實現對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一、傳承民族文化的緊迫性

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少數民族在繁衍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結晶,是少數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食糧”。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是各族兒女的切身使命,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革,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存、發展處境愈加“艱難”: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少數民族文化逐漸開始被人們所“冷落”;與此同時,時代觀念和生活方式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許多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因此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例如,為改善少數民族的居住條件,云南邊疆有的地方紛紛消除茅草屋,新建磚瓦房。這本來是好事,但問題是這個過程中具有佤族、拉祜族特色的民居也在隨之消失,如何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有些江邊的漁民以前用原木鑿出的豬槽船作為水上的交通工具,如今,這種豬槽船正被鐵質機動船所替代,會做豬槽船的人越來越少。在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勐馬鎮,現在能做傣族彈撥樂器的人已經寥寥無幾。現在各地雖然開始重視民族文化傳承工作,確定了民族文化傳承人,但從整體來看,做好民族文化傳承工作仍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傳承民族文化是電視從業者的職業追求

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均是建立在傳承與創新兩大基礎之上的,先輩的經驗和智慧永遠是后展的源泉和動力。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特色的體現,又是民族智慧的結晶,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我們切實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電視工作者是用攝像機記錄人類生活的群體,主動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應該說是電視從業者的基本職業要求。各種傳媒方式(電視、報紙、電影等)都具有共同的傳媒價值,充分利用各種傳媒方式的優勢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就拿老電影為例,看一部三十年代的電影,我們就可以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通過畫面,我們可以了解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包括他們的衣著、愛好、建筑風格等;通過觀賞演員的表演,我們又可以了解到那個年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人生觀。這些充滿時代感的元素很簡單地就通過一個個畫面傳達到我們的現代生活中來。一場場電影,一部部電視劇,一篇篇文章都如同文化使者一樣,攜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向我們走來,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傳輸途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對某個時代某種文化的解讀與認知。在普洱,1957年曾經拍過一部電影叫《蘆笙戀歌》,影片就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電影對拉祜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影片中介紹了普洱市瀾滄拉祜族的一些傳統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特別是拉祜族的婚嫁習俗很有特點:拉祜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極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園或在村寨,圍著火塘,吹著“巴烏”或口弦,彼此表達戀情。這部片子讓外面不了解邊疆拉祜族群眾生產生活習俗的觀眾了解了拉祜族的文化,影視工作者在其中起了文化傳承的作用。隨著媒介的發展,人們賦予了媒體越來越多的功能,當然這些功能也是其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文化傳承的重任也分擔在了媒介的身上。媒介具有的廣泛性、通俗性特點,其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曾經膾炙人口的《劉三姐》《阿詩瑪》《五朵金花》等老電影,它們都體現出了極強的民族特色并以自身魅力激勵和感染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同時,這些電影中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風情,其對于傳承、推廣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上只有凸顯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只有制作富含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才能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功能。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族群而言,文化的流失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傳承對于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來說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勾連起一個國家古今的橋梁以及同一年代人們和諧生活的紐帶。文化傳承是文化的年代式傳遞,以時間為單位將某種文化持續的傳遞下去,它需要我們格外地精心維護,使民族文化傳承的通道變得更為暢達,效果更為明顯。

三、電視從業者如何做好傳承民族文化工作

查看全文

傳媒從業者的道德自律詮釋

摘要:在當今媒體的生態環境中,存在很多的道德失范現象,而這些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國媒體的形象,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有必要加強媒體的職業道德規范。社會責任理論是當代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新聞理論,它的產生和建立的過程以及產生的歷史背景都與我國當代的媒體生態環境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因此,這一理論對于我國當代的新聞實踐有諸多的啟示意義,特別表現在新聞媒體的自律和他律方面。

關鍵詞:社會責任論媒介生態環境道德失范新聞職業道德規范

在當今的媒體生態環境中,多種媒體并存,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多媒體時代。同時,即使在同一種媒體內部,競爭依然非常激烈。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下,有些媒體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對有些事件不經核實而進行報道。

外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在新聞的措辭和編排上面,出現庸俗低級的傾向性。這些新聞道德失范現象嚴重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影響了媒體的社會監督功能的正常發揮,對媒體行業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目前,在我國新聞工作者在從業過程中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虛假新聞破壞媒介生態環境

查看全文

淺析新聞從業者職業道德問題

【摘要】在當下,通信技術和網絡發展日新月異,傳統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極大挑戰,新媒體以其方便、快捷、互動性強等優勢迎合了大眾的口味,迎來了其自身發展的春天。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新媒體從業者也暴露出了諸如制造虛假新聞、新聞娛樂化、新聞侵權等職業道德失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本文建議:首先,新媒體從業者立足現實,堅持新聞真實性;其次,通過多種渠道改善盈利模式,滿足自身盈利需求;再次,新聞行業加強自律,并且相關部門行動起來,采取行之有效的監督,規范行業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職業道德;問題;建議;新聞從業者

一、新媒體時代新聞從業者道德的問題

1.過度娛樂化。過度娛樂化的初衷是贏得關注,通過受眾的擴大提高曝光率和影響力,但是由此帶來一系列問題,譬如新聞內容不實、內容低俗等問題,甚至宣揚色情、暴力等,影響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弘揚,不利于正能量的傳播,不能正確引導輿論導向,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經典的傳播學著作《傳播學概論》指出新聞媒體的娛樂功能要被控制在有限的尺度內,講求娛樂適度,同時新聞傳播的內容要做到真實、嚴謹。但是,目前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過度放大了其娛樂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呈現出了過度娛樂化的趨勢。2.新聞標題黨。所謂的新聞標題黨,多指新聞從業者以新媒體為平臺,撰造與新聞事實內容大相徑庭的新聞標題,目的是為了通過新奇、夸張的標題吸引受眾。根據《青年報》的調查,有五分之一的群眾只看新聞標題而不看新聞內容,超過六成的人重點看標題之后簡單瀏覽新聞內容,只有約10%的人會細讀新聞內容。由此,可以看到新聞標題對于閱讀者的重要性,因此一些新聞從業者為了博取關注,肆意制造吸引讀者的新聞標題。3.新聞有償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人們獲取新聞資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也擠壓了傳統新聞從業者的生存空間,加劇了新媒體新聞工作者之間的競爭。基于生存壓力,一些新媒體新聞從業者成為市場經濟的,通過有償收費為“企業”報道不實新聞或者“擇優”選擇“有價值”的新聞進行報道,造成了行業的亂象。伴隨著新媒體迅速發展帶來的行業內競爭,許多從業者為了經濟利益,逐漸違背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這一底線。有悖職業道德,也欺騙了讀者的感情,有損新聞的公信力。4.侵犯隱私權。隱私權屬于公民的一種人格權,受到法律保護。但是新媒體從業者為了單純追求新聞的點擊量,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地侵犯公民的隱私權。由于新聞工作者在接觸新聞當事人時有著天然的優勢,往往會為了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和新奇性,不做深度了解和調查就迅速消息,往往忽視了當事人的感受和事件的來龍去脈,不但造成新聞報道失準,更會侵害當事人的隱私,給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權,有失新聞倫理。

二、新聞從業者道德失范的原因

1.利益驅使。新媒體的大量出現和快速傳播,以其精準的廣告效應能夠更全面地滿足用戶需求的特點,嚴重瓜分了傳統媒體的廣告市場份額,互聯網在新媒體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媒體能夠更加精準地定位客戶喜好,提供個性化服務,大數據能將客戶數據做智能分析,跟蹤記錄用戶消費特點,形成點對點的營銷,因此,新媒體逐漸成為商家廣告宣傳的新寵兒。據統計,廣告收入約占媒體收入的九成,因此,為滿足盈利需求,依靠單一的廣告收入模式生存的新媒體就會受到經濟利益驅使,出現新聞“尋租”的行為,片面報道一些不實商業廣告及相關信息,從而導致新聞從業者道德失范。2.新聞從業者缺乏責任意識。新媒體時代也是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和傳播者,這種全新的、便捷的、多元的、參與度更高的信息獲取方式給生活帶來了新的體驗,但是同時也逐漸忽視了新聞報道應有的嚴謹態度,新聞從業者也不例外,新的技術手段的應用弱化了傳統新聞從業者的權威地位,于是新聞從業者愈發淡化了自己的責任意識和職業敬業精神,大量不實的報道、低劣的作品充斥在各大新聞新媒體平臺上。3.有效監督失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導致了業內激烈的競爭,不同媒體為了爭奪市場,不惜以虛假內容、夸大事實、嘩眾取寵等手段吸引受眾,而這正好迎合了多數人淺閱讀的習慣和獵奇的心理需求,導致了新聞傳播內容的質量低下,也導致了行業亂象的層出不窮。究其根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關的監督機制,行業內部缺乏統一的監督制度和明確的行為責任規范,這就造成新聞從業者逐漸出現的道德失范問題。

查看全文

市場營銷從業者職業化路徑研究

摘要:職業化是一個職業走向成熟的標志,市場營銷重要性的凸顯促使其從業者面臨職業化的挑戰。本文界定了市場營銷從業者職業化的內涵,分析了職業化現狀,探討了營銷人員如何才能走向職業化。

關鍵詞:職業化;職業準入;職業資格

在商品經濟極度繁榮的今天,產品差異化越來越小,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如何能讓企業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呢?市場營銷在企業中扮演著將產品轉變為經濟效益的職能,它關系企業的生死存亡和社會地位。作為市場營銷的從業人員的素質決定了企業市場營銷的成敗,企業對市場營銷人員的專業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市場營銷從業人員面臨職業化的挑戰。那么,市場營銷從業者如何才能走向職業化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市場營銷從業者職業化的內涵界定

1.目前學術界對于職業化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對于職業化的定義

仍未達成一致。EliotFreidson(1973)認為,職業化從業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職業資格,而職業資格認證也成為職業化過程的關鍵,可以提高從業者技能和規范職業市場運行。趙曙明(2008)提出,管理者職業化是管理這個職業群體逐漸符合專業標準,成為專業性職業并獲得相應的專業地位的動態過程,同時也是管理這個職業發展成熟的標志。因此,管理者職業化有兩個層次的含義:(1)管理職業本身逐漸發展成熟,擁有了專業性職業的特質,符合職業化的要求;(2)管理者素質不斷提高,其專業素質和社會地位獲得普遍認可。宇衛昕(2005)認為職業化的構成要素應該包括:系統的知識體系及相應的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獲得社會認可;職業意識及相應的管理能力。

查看全文

新業態從業者勞動權益保障思考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帶來整個社會的勞動方式的轉變,新業態從業人數越來越多,而勞動法的修訂卻遠遠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和變遷。新業態從業者的就業具有靈活性、自主性、多樣性等突出特點,同時,也面臨法律關系的復雜性和權益保護的困難性。結合實踐中存在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難以認定從業人員與用工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從業風險高以及相關部門監管不完善等困境,提出了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用工單位與從業人員的法律關系、加大社會保障機制的覆蓋面、完善政府部門的監管等法律意見,以期在當前互聯網經濟下新業態從業者的勞動權益能受到更好的保護。

關鍵詞:互聯網;新業態從業者;勞動法;權益保護

一、引言

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了淘寶、美團、餓了嗎等平臺類軟件的出現,這些平臺類軟件在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改變著傳統的勞動用工方式和就業方式,新業態從業者隨之產生,如外賣小哥、專車司機、網絡主播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新業態從業者的數量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涉及他們合法權益的糾紛也呈逐年上升趨勢,運用法律對其進行保護已經迫在眉睫。2018年5月,累計接單1573次、累計繳納了3696元保障費的某網約車平臺代駕司機王燦在湖南發生交通事故意外去世,隨后其家屬發現,該平臺此前承諾的最高120萬元的意外身故保險“縮水”成了1萬元。同年12月,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佛山滴滴司機被劫殺案作出判決,對犯搶劫罪、故意殺人罪的被告人李某決定執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罰金5000元,案件成功告破后被害人家屬表示,雖然犯罪人已經得到應有懲罰,但是滴滴作為平臺方也需要對此事承擔一定責任。目前,我國通過互聯網平臺提供服務的網約工人數約為7000萬;到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超過1億,其中全職人員約為2000萬人[1]。王燦等人的遭遇并不是孤例,由于所從事的工作特點,這些新業態從業者大多奔波在路上,遭遇意外傷害的可能性較高。如果意外發生,像王燦這樣的新業態從業者能否享受工傷待遇?互聯網平臺是否要承擔相應責任?其合法權益能否得到保障?這都需要全社會進一步來思考。

二、新業態從業者的特點

(一)就業的靈活性與自主性。新業態從業者的組成多種多樣,人員流動頻繁,就業形式靈活多樣。他們中既有在校學生、在職人員兼職,也有人員做全職;他們的職業有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員等。其就業的靈活性與自主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員選任和去留的靈活性。對于新業態從業者來說,如外賣員、快遞員等,并沒有較高的入職門檻,也無過多的教育背景要求,只要身體健康、有能力使用一些配送工具即可勝任這份工作。根據工作的需要,新業態從業者既可兼職,亦可全職,相對于傳統企業職工,他們的去留也更加容易,流動更加頻繁。第二,選擇的自主性。面對市場上各種有用工需求的企業,新業態從業者具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和自主權。他們可以選擇全職或兼職工作,也可以對工作的時間和地點自由選擇,甚至還可以選擇在多個用工單位工作,具有較大的自主性。(二)工作的多樣性。面對客戶的多群性需求,新業態從業者能夠發揮其能動性積極應對,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競爭的要求。他們在工作的方式、地點以及時間上有以下顯著特點:第一,工作方式、方法的多樣性。就拿外賣送餐員舉例,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需求,一些客戶追求高品質的服務,于是高端外賣送餐員就應運而生,他們不同于那些大街小巷常見的電動車外賣送餐員,而是大都駕駛著汽車配送餐食,這就為他們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又增加了自身的競爭力。第二,工作時間、地點的多樣性。為了滿足客戶的多樣性需求,很多企業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打卡上班。一些互聯網企業,允許勞動者在家辦公,只要完成所規定的任務即可;另一些互聯網企業,通過平臺任務,由勞動者自主認領,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2]。多種多樣的工作時間和形式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給新業態從業者的工作帶來了便利,他們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時間,從而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三)法律關系的復雜性與權益保護的困難性。新業態從業者就業的靈活性和工作的多樣性給自身和消費者帶來了便利,但他們與用工單位之間法律關系的不明確也使得自身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首先,新業態從業者的就業靈活性較高,他們中既有全職人員亦有兼職人員,既有長期從業者又有短期從業者,加之他們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時間與傳統行業又有很大的區別,所以新業態從業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這對新業態從業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其次,新業態從業者就業門檻低,人員結構較為復雜,教育背景參差不齊,甚至不少新業態從業者連最基本的九年義務教育都未接受過,從而使得他們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相對淡薄,與用工單位亂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務合同,甚至不簽訂勞動合同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其與用工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難以認定,在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也就無法有效地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此外,新業態從業者的受教育水平不同,選擇的維權手段也不盡相同。有不少新業態從業者選擇了放棄維權,甚至還有極少數人選擇用違法的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性。所以解決新業態從業者權益保護的問題刻不容緩。

查看全文

新媒體對媒體從業者法律素質的要求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進步,網絡媒體的發展一日千里。在我國,媒體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法治建設,而打造出一支優秀的能夠熟練使用現代媒體技術的傳媒隊伍,使其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較強的法律素質和精湛的業務水平,也是媒體改革的重點。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從業者必須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形成法治思維,推動法治社會建設,才能將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文章從媒體環境變化的角度出發,通過介紹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環境發生變化對媒體行業的影響,論述新環境對媒體從業人員的法律素質所提出的要求,從而加強媒體從業者職業素質建設,使其在新的環境下通過提升法律素質,樹立法律意識,為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媒體從業者;法律;素質要求

1媒體環境變化對媒體行業的影響

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環境發生變化,形成了新的大眾傳播環境。事實上,新型媒介的出現,改變了以往的傳播方式,發展成為新的媒體環境。而變化的媒體環境也對媒體行業產生影響,使得媒體行業隨之改變。在我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媒體環境的變化要求媒體從業者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形成法治思維,從而推動法治社會建設,促使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新媒體環境給媒體行業帶來了影響,首先是信息傳播主體發生變化。隨著科技發展、網絡普及,自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以往公共媒體的統治時代。個人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主體,推動信息創造、傳播與分享。其次,媒介界限的變得模糊。融媒體的發展使得媒介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個媒介之間既有競爭關系的存在,也積極尋求融合。而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與壓力,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適應媒體環境的改變。還有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流程的改變也給媒體行業帶來了重要影響。傳播流程的改變推動循環式的雙向性傳播模式的形成,受眾可以主動接受與反饋信息。在新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能夠自由地進行觀點陳述和意見表達。當然,言論自由并不是毫無限制的絕對自由。擁有言論自由的我們應當善加運用,而不是濫用。濫用言論自由也是法律所不允許的,我們的言論自由應當受到法律限制。首先,作為公民的我們是不得利用個人的言論自由來侮辱、誹謗他人的。其次,公民也不得利用個人的言論自由去教唆、煽動他人做出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破壞民族的平等團結,敗壞社會公德,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2新媒體環境對媒體從業者的法律素質要求

在新環境下,新興媒體產業快速發展,媒體從業者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時代機遇與挑戰。不論是新聞要求的真實性、時新性,還是現代媒體技術發展,文化與社會道德的深刻影響,這些都對媒體從業者提出了相應的法律素質要求。傳媒是推進公民社會自由與民主進程的有力武器,法治社會要求媒體人具備堅定的媒介責任。媒體人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樹立法律意識,形成法治思維。同時,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媒體從業者要尊重客觀事實、尊重采訪對象,努力實現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報道,這是傳媒人法律素質養成的重要環節之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的基本要求。曾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而察實情、說實話,便與新聞的真實性緊密相連。新聞指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因此,除了真實性,時效性也很重要。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傳播環境,甚至影響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諸如手機和平板電腦之類的終端已經進入大眾生活,成為進入現代媒介化的標志。因此,媒體從業者認真學習、熟悉現代傳媒技術,達到較高的業務水平顯得十分重要。在不同文化思想的浪潮中,媒體從業者要具備理性的、冷靜的思考能力,在刺激受眾興趣點和媒介素養之間實現平衡,在信息出現時不斷進行潛意識反思和篩選,考慮如何實現“長尾效應”。對于媒體從業者而言,媒體素養與職業道德對應,想要做好新聞工作就要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負責,始終忠于公民、忠于受眾,核實內容后再進行傳播。而新聞工作者必須要獨立于所報道的對象,做好權力的監督工作,采寫重大事件時要與公眾密切相關,吸引公眾關注,擁有趣味性,做到新聞的全面、平衡,從而實現真實報道,負起媒體人的責任。新聞媒體也成為公眾發表觀點和表達意見的平臺。公民對新聞也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但是在實際的新媒體環境之下,卻依舊存在許多違反道德和法律的問題。例如:虛假報道,媒介審判,誹謗造謠等,這些造成了當事人的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權力的侵犯,既破壞了社會秩序,也威脅到網絡環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我們也應當加強法律法規對媒介現象的控制力度。媒體從業人員應當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傳遞正能量,不負新時代。在媒體行業內,實行嚴格的備案和審查程序,貫徹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媒體從業者職業素質建設,進一步健全相關審核管理制度,制定相關的工作方案,選用遵守法律法規、具有高尚品德和職業道德、業務素質較高的新聞從業者。無論是進行信息生產還是傳播,媒體從業者都要嚴守自己的法律底線,從個人做起,從小事做起,彰顯出媒體人的法律素養和對媒介現象的把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