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政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0 04:25: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稅政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析綠色財稅政策
一、我國現行財稅政策在掩護生態情況方面的不夠
(一)有關情況掩護的稅收政策力度不夠。
1.缺少以掩護情況為目的的專門稅種。這樣就限定了稅收對情況污染的調控力度,也難以形成專門的用于情況掩護的稅收收入源頭,弱化了稅收在情況掩護方面的作用。如:在企業所得稅中僅有一條對企業使用“三廢”(廢氣、廢水、廢渣)舉行生產的稅收優惠步驟。而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則險些沒有有關情況掩護的條款。除了資源稅外,專門針對情況標題的征稅底子不存在。隨著天下經濟的一體化和我國即將到場WTO,外來的情況污染疊加在自制的情況污染上,會使我國企業在當本日下珍視情況掩護的經濟圈中因綠色商業壁壘而失去競爭力。
2.現有稅種中有關環保的劃定不健全。如斲喪稅雖然將鞭炮、焰火、汽油、摩托車、小汽車等污染情況的斲喪品納入課稅范疇,而且對小汽車按排宇量大小確定了差異稅率,在肯定程度上發揮了控制污染的作用,但未對無鉛汽油與含鉛汽油市無部署尾氣凈扮裝置加以區別,從而低沉了稅收對污染應有的控制作用,對“白色污染”成品等有害斲喪品未納入征管范疇。資源稅僅對礦產物和鹽類資源課稅,征收范疇過窄,底子上只屬于礦藏資源占用稅,這與我國資源短缺、使用率低、浪費征象緊張的情況極不相稱。對地盤課征的稅種,如地盤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地盤增值稅等,自成體系,相對獨立,沒有相互調和配合形成肯定體系,倒霉于地盤資源的公正配置,對地盤資源的掩護和公正開發作用也顯得相當有限。字串7
3.思量情況掩護因素的稅收優惠步驟單一,缺乏針對性、機動性,影響稅收優惠政策實驗效果。國際上通用的加快折舊、再投資退稅。延期納稅等要領均可應用于環保稅收政策中以增長稅收政策的機動性和有用性,而我國險些沒有這方面的內容。
(二)收費政策方面存在標題。
促進企業創新財稅政策思索
自主創新的重任需要靠國家通過政策體系、法規保障、激勵機制、市場環境的協調作用來完成,而鼓勵自主創新的財政與稅收政策成為促進自主創新活動的主要推動力。建立完善的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體系成為政府的重要任務。
一、企業自主創新的多種特性需要財稅政策的支持
要想推動一國創新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從國家層面上尋求資源的最優配置以及推動技術創新的制度與政策法規;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在于制定政策法規以有效激勵自主創新的完成并推動創新成果的傳播和擴散,因此,應高度重視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支持與激勵作用。
(一)技術創新活動的外部性,即技術創新具有非排他性特征。
技術創新一旦出現,其高度的外部性使得排他成本很高,創新所有者不可能或很難排除他人對創新的使用。對于大多數創新知識而言,創新者并不能完全控制創新知識的擴散。這意味著創新者獲得的私人收益一般少于社會收益,而且,這種創新知識的外溢效應受地理限制很小,創新知識似乎是一種全球公共產品,世界上任何有能力吸收這些知識的國家都可以從知識創新中獲益,這樣使得創新機構或個體的創新積極性受到限制。
(二)自主創新活動都具有較高的風險性
分析生態補償財稅政策
生態補償最早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生態補償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經濟手段,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并逐步成為環境政策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核心內容是生態保護外部成本內部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整相關利益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環境活動產生的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特征的制度。
財稅視角下的生態補償涵義更加廣泛,其政策涵義是一種以保護生態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的,運用財政稅收手段,調節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和破壞者經濟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財稅政策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財稅視角下考察生態補償路徑,有助于拓寬生態補償的理論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態補償與生態稅收政策
生態補償資金籌措渠道是多方面的,但生態稅收收入是其中重要的來源。借鑒國外先進的生態稅收建設經驗,完善生態稅收政策,建立與生態補償機制相適應的生態稅收體系,是稅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需要。
(一)完善資源稅
1拓寬資源課稅范圍。(1)應擴大資源課稅的課征范圍,征稅范圍除包括自然資源中礦產資源(非金屬礦原礦、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鹽之外,應開征水資源稅,以解決我國日益突出的缺水問題。(2)開征森林資源稅和草場資源稅,以避免和防止生態破壞行為。(3)將稀缺性的可再生資源納入資源稅征稅范圍。(4)擴大土地征稅范圍,將在農村占有土地用于非農業生產納入土地使用稅征稅范圍之中,對于農民居住用地給予稅收優惠,平衡城鄉之間土地使用稅的稅收負擔。
財稅政策優化及研究論文
一、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的理論分析
(一)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
現代經濟學認為,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結構優化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帶動結構優化,二者相互推動,共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前,傳統的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側重于對生產要素及其組合的分析,側重于對經濟增長的研究,而關于經濟結構及其變化對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影響重視不夠。20世紀60年代開始,羅斯托、錢納里、庫滋涅茨等經濟學家在分析許多國家統計數字的基礎上,深入地揭示了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并指出,經濟結構優化主要從三個方面促進經濟增長:一是結構調整有利于解決需求結構性問題,淘汰無效需求的產品,從而增加有效需求,促進社會總需求的實現:二是結構調整可以通過改善供給結構進而促進經濟增長;三是結構轉換產生新的主導產業,為經濟增長帶來新的驅動力。
(二)充分發揮政府在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政府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職能和作用。尤其是在結構調整和轉換的過程中,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更加重要。結構調整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市場無法確定其長遠發展方向,加之不完全競爭市場、外部性、外溢性等因素的存在,結構調整過程就不能不考慮政府的參與。政府一般需要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目標,對一些需要支持的重點產業和重點方向進行必要的引導和支持,包括政策支持和財力支持,以加速結構轉換進程。實踐經驗表明,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是完全脫離政府而進行的。
發達國家政府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作用大致有兩類。較早地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國家,現在都傾向于主要發揮市場機制本身的作用去解決產業結構演進中的各種矛盾,以市場調節和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形成經濟結構、產業的自我調整機制。盡管如此,但政府依然重視運用產業政策及其財政政策手段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后發國家,為了盡快地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往往傾向于大力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快產業結構演進的過程。政府有著明確的結構目標和組織目標,主要采取直接干預和間接干預相結合的手段,促使產業結構調整的實現。
服務業發展財稅政策分析與建議
摘要:財稅政策是一種政府對于市場調控的手段,服務業要想發展好,不僅要依靠市場的無形之手,更要利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所以財稅政策在促進和發展服務業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制定、完善和實施。本文首先對財稅政策的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有關財稅政策能夠促進我國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服務業;發展;財稅政策
一、關于服務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分析
(一)關于服務發展的財政政策分析
財政補貼政策:財政補貼政策是一種發揮財政分配機制作用的強有力的作用,我國目前在服務業上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財政補貼制度,不僅是中央在貫徹執行,而且地方也很重視對服務業的財政補貼,在一些行業中,我國推出了很多相關的財政補貼政策,我國制定了企業虧損補貼的制度,在服務業發展中,很多企業由于在這樣強烈的競爭環境當中,無法獲利,從而導致企業根本沒有原動力,這時候就需要國家在財稅上進行一定的補貼,使得有些企業能夠正常的運行,甚至起死回生。國家還在很多服務業發展的薄弱環節都建立了財政補貼的政策,比如在一些新興的行業,由于發展的時間很短,例如專業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服務業等這些發展歷程短,自身的能力比較弱,資金欠缺的行業都分別制定出了補貼的具體數目,從而推動了這些新興行業的發展。財政獎勵政策:財政獎勵政策是一種有效地鼓勵服務業中的各行業積極創新、積極發展的一種財政政策,通過獎勵激勵著服務業的發展。財政投資政策:我國財政投資政策主要是通過撥出一定數量的財政資金,將財政資金投入到服務業中的各個行業,通過財政上將資金注入,促使我國服務業中的行業有一定量的資金能夠使自己的企業或者各種項目能夠運轉,從而使其不斷地拓寬自己的道路,加大投資財政投資對于服務業的發展來說非常的重要。
(二)關于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分析
振興東北的地區財稅政策擇取
內容提要: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關鍵是重振重工業傳統優勢,同時培育接續產業。由于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及重工業投資需求規模巨大,因而需要國家提供相應的財稅政策支持。本文認為,我國應實行宏觀與區域有別的財稅政策,即總體上實施穩健的財稅政策,而區域上選擇性地實施積極的財稅政策。
關鍵詞:振興東北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
一、實施振興東北的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的可行性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水平無法保持同步,所以在經濟政策的戰略選擇上,應采取整體與區域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又講求實效、彼此有別的政策取向。
(一)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與宏觀的積極財稅政策比較
1.實施范圍不同。區域性積極財稅政策僅實施于需要拉動經濟增長的特別區域,如東北老工業基地。而我國以往的積極財稅政策則是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雖然也有優先發展某一區域的特點,但更加注重的是優先發展某一行業領域,如基本建設領域。
研究支持農村金融的財稅政策
一、黑龍江省農村金融發展存在問題
1.農村金融供給滯后于金融需求。對小額信貸公司資本金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門檻”過高及其經營業務上“只貸不存”的規定等政策限制不利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政府對不同農村金融機構在稅收政策等方面仍存在不公平現象。
2.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在農民抵押物普遍不足的現實情況下,金融機構希望政府能夠建立對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財政性擔保公司,建立金融機構風險補償以及貸款激勵機制,但黑龍江省缺乏財政性擔保公司、金融機構風險補償以及貸款激勵機制。
3.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國有商業銀行和一些全國性的較大型的商業銀行,它們在各縣都有分支機構,這些分支機構往往只存不貸,大量資金從農村流入到了非農產業。
4.農村正規金融機構類型少,多元化不足。農業銀行在農村的機構撤并以后,難以滿足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目前農戶借入資金中有70%來自民間借貸,正規金融部門只提供了農戶借入資金的30%左右。
5.農業保險不完善。農業保險險種較少,而且保障水平很低。缺乏多樣化的商業保險和互助保險。
農業經營主體財稅政策支持研究
摘要: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新時代國家推進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戰略。國家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稅支持政策持續加碼,各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情況錯綜復雜。缺乏系統性綜合性、供需結構性矛盾、亟須加強執行剛性與制度剛性等問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際貫徹落實財稅政策中的具體癥結。政府部門須持續健全財稅政策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機制體制,通過制度性優化設計化解結構性供需矛盾,強化財稅支持政策的執行剛性與制度剛性,持續健全完善財稅支持政策,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政府部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稅政策支持
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明確指出,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培育參與農業服務與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國家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三農領域特別是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稅支持政策持續加碼。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稅支持政策制度,助力種養大戶、農戶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及其聯合社等參與農業服務與生產,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和產業價值。
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支持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存在形式
《意見》指出,要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上多元融合發展的道路,如支持發展適度規定的種養大戶與農戶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如農民合作社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社會化服務與農產品流通加工,帶動廣大農戶實現規模化經營。應該培育多元化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建立信用評價、農技指導、產品營銷、保險推廣于一體的綜合性、公益性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積極促進統防統治、農機作業、加工儲存、集中育秧等生產性服務組織。發揮農墾、供銷等系統的諸多優勢,強化服務農民、幫助農民、富裕農民的能力。促進這些經營主體之間的融合發展,發展與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鼓勵構建產業聯盟與產業協會。以農民合作社為例,截至2019年10月底國內有220.3萬家農民合作社完成了依法登記工作,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數目超過一萬家,輻射帶動國內近半數農戶,普通農戶達到成員總數量的80.7%,顯著提升農戶帶動能力。它們得到國家財稅支農政策體系的大力支持,逐步拓展業務類型,從生產糧棉油、果蔬茶、肉蛋奶的農產品到從事農村電商、民間工藝、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開展新業態新產業的服務業合作社顯著增加。從事農村電商的農民合作社超過2萬家,進軍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超過7300家。服務功能持續增加,它們積極開展物流、加工、倉儲等增值服務,提供一體化產加銷服務,創辦加工企業,注冊商標,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政策指引下順應時代潮流,實現了快速發展。
小議財稅政策與經濟發展的聯系
一、財稅政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近年來很多經濟危機和金融風險事件的出現,暴露了財稅政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與此同時也暴露了財稅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國的財稅政策的制定也存在很多的問題,例如我國現行財稅政策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有很多的不足,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有關環境保護的稅收政策力度不夠。也缺少以保護環境為目的的專門稅種。這樣就限制了稅收對環境污染的調控力度,也難以形成專門的用于環境保護的稅收收入來源,弱化了稅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因此導致了我國環境污染的嚴重,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財稅政策與經濟發展這兩個概念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1、合理的財稅政策可以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合理的財稅政策,可以有效的增加經濟系統的運行速度和效率,可以有效的增強經濟工作人員的信心,以及經濟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我國的經濟環境變化很大且日益復雜。財稅政策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財稅政策的科學合理與否,能夠促進或制約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不斷發展又需要財稅政策進行合理調整。財稅政策是調節國民經濟運行的一種最為有效的經濟杠桿。一般說來,在任何經濟體制中,只要存在價格機制,其核算、刺激、分配和調節等職能便要同時執行。財稅政策能夠調節資源在社會各個部門之間的配置比例,從而促進或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財稅政策能夠通過它的調控政策,調節社會的利益分配格局,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由于財稅政策能夠通過自身的變動,制約或刺激產業部門的發展,從而引起社會產業結構的變動等,進而會促使某一個行業的發展和衰退,因此財稅政策對于經濟結構的調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各種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于競爭激烈,破產、兼并、重組的現象時有出現,這更需要科學合理的財稅政策的跟進,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科學發展。合理的財稅政策使得經濟保持正確軌道發展的積極作用得到有效發揮,進而加快經濟系統的運行速度,使得整個社會得以有序的運行。
2、合理的財稅政策可以保持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如果一個國家有合理的財稅政策,那么會減少政府部門的營私舞弊以及貪污現象的發生,可以保證和保持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同時通過財稅政策可以加強整個社會系統其它方面的合理運轉,從而施加正向的影響。從財稅政策的價格機制來說,一方面財稅政策可以通過價格波動來調節供求態勢;另一方面財稅政策所采取合理的價格又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杠桿。同時,財稅政策聯系著各方面的經濟利益,財稅政策導致某一經濟因素的調整都會引起不同部門、地區單位、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另外,財稅政策聯系著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是重要經濟信息的傳遞者。在生產領域,財稅政策變化提供了生產成本、盈利、勞動耗費、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等情況變化的信息。財稅政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中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就是:政府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協調關系,由于財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需要考慮多個方面的因素。很多政府部門以及企事業單位也是受影響對象,所以合理的財稅政策,可以有效的增加整個社會群體的向心力。最重要的一點是保持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
二、制定合理的財稅政策以保障經濟發展的相關措施
1、完善財稅政策的相關管理機制,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保證。良好的財稅政策管理機制是一個社會的經濟有序運營的根本保證。不僅對于經濟系統如此,對于任何社會系統的有序運行也是如此。如果財稅政策有健全的管理機制,那么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穩定發展,也會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財稅政策管理機制包括兩個方面:“軟”因素和“硬”因素。軟的方面強調財稅政策的制定必須以本國的國情和發展狀況為中心,在財稅政策的管理機制形成的過程中,必須切實考慮到社會發展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財稅政策的制定過程必須有嚴明的規章制度,規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單單的表現在紙面上或者口頭上,必須將這些規章制度落實到實處。無論是制定人員還是財稅政策的實施人員違反了規章制度,都要受到相應處罰,只有在這種條件下財稅政策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經濟發展的績效。
深究通脹壓力下財稅政策抉擇
在全球經濟失衡的環境下,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層矛盾開始顯現出來,由于收入分配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通貨膨脹壓力給公眾帶來的“痛苦感”也明顯上升。當前物價上漲是由經濟運行中的復雜因素所造成的,它不僅是一種貨幣現象。從緊貨幣政策是必需的,但僅依靠貨幣政策的作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通脹壓力的積累,也難以緩解通脹帶給公眾的痛苦感。在控制通脹壓力的過程中,需要有以財稅政策為核心的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相配合,以使經濟發展“又好又快”與改善民生有效結合起來。
一、當前我國通脹壓力的根源與財稅政策介入的必要性
進入2007年,我國經濟中的通貨膨脹壓力不斷增大,全年CPI上漲4.8%,經濟呈現高位運行的特征。在此背景下,2007年12月7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年以來首次提出2008年要執行“從緊”貨幣政策,并把防止物價上漲與防止經濟過熱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對于當前物價的全面上漲,從根本上可以歸結為成本推動、需求拉動和通貨膨脹預期因素的影響。
其一,從成本因素來看,2006年之前,由于資源價格、勞動力價格保持較低水平,土地價格尚未迅猛上漲,我國經濟中存在的通脹壓力是隱性的。進入2007年,這些隱性的通脹壓力都得以顯性化。首先,資源要素價格改革開始加快,油價上調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公用事業改革也不斷加速,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終產品價格傳遞,構成現實的物價上漲壓力。其次,隨著勞動者保護政策的不斷出臺,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開,勞動力成本也在上升。據統計,2007年前三季度,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月均工資的同比漲幅達18.8%,超過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長率18.5%。第三,再者,由于土地供應量減少等政策、市場結構原因,近幾年土地價格出現爆發式上漲,加劇了成本壓力。據統計,2007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土地交易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前三季度土地交易價格漲幅分別為9.8%、13.5%、1.5%,達到了2000年以來的最高漲幅。
其二,從需求因素來看,本輪物價上漲的特點之一,是以主副食品價格上漲作為導火索。近幾年,政府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收入分配政策向低收入者傾斜,這最終會擴大食品消費需求,引發價格上漲。此外,投資和出口增長持續旺盛,也產生了較大的需求拉動作用。例如,2007的固定資產投資仍然增速強勁,房地產開發投資明顯加快。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239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加快0.9個百分點。同時,雖然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調整出口結構的措施,但出口需求增長仍保持了強大動力。2007年的對外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的歷史高位,較2006年的1774.7億美元增長了47.7%,位居世界第一。另外,從2004年下半年至2007年底,M1、M2和信貸增長都呈現趨勢性上升。可以說,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樣是促成總需求旺盛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當前貨幣政策需要從緊的原因。
其三,通脹預期也是加劇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目前影響通脹預期的根本要素有兩個:資源價格改革和政府的政策姿態。一方面,未來中國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已是必改不可,加上與國際價格的接軌趨勢,源于資源價格的通脹預期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在2007年CPI逐漸走高的過程中,政府對于通脹問題傳遞的政策信號不夠清晰,客觀上降低了公眾對未來政府政策抑制通脹壓力的信心,造成通脹預期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