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1:19: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比較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比較教學

多維比較教學應用研討

多維比較即對相關學科的性質、特點等內容,在一定范圍內從多個角度進行比較,從中探尋并掌握本學科的基本規律和關鍵內容。“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是進行多維比較的基本方法,“同中求異”即從相同的學習單元(如同一學科、同一章節)中找出其中的不同,而“異中求同”則是不同的學習單元(如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不同章節)中找出其中的相同部分,通過這種反復多次、縱橫交錯的比較,力爭達到突出重點、明確難點,把握特點的最終目的。本文主要以“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方法,在《臨床中藥學》教學中進行多維比較的教學實踐,提出多維比較的角度及作用。

1學科性質確定教學方法

臨床中藥學是在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中的專業基礎學科,在中醫基礎學科與中醫臨床學科之間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有了《臨床中藥學》及稍后的《方劑學》,才使得理、法、方藥成為一體,為以后成為臨床醫師的學生,提供傳統的、經典的同時也是具有鮮明中醫特色的用藥知識。臨床中藥學亦是中藥學學科群中的重要學科,為其他二級學科提供圍繞臨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藥而進行現代研究的依據,同時又將各二級學科分化深入研究后的成果,在新的層面上進行綜合,用以促進中藥學以效用為主的不斷發展,并且將這些新知識及時轉化為臨床中醫師的知識構體。臨床中藥學與其它相關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其與方劑學的關系緊密,實為硬幣的兩面,都以藥物的功效為研究的主要內容,但臨床中藥學重在逐一闡明各單味中藥的全部功效,結合臨床實用隨時進行功效內容的增減及用語的規范,使之記述完整而準確;方劑學主要為了闡明某藥在某方中所發揮的某種或幾種功效,而且更關注的是復方的整體功效。其與中藥藥理學的關系互補,二者關注的都是中藥的功效,但中藥藥理學的側重是從現代藥理的角度回答“為什么”,而臨床中藥學的重點在于從臨床的角度回答中藥“干什么”,二者互為補充。其與臨床各科內容交叉,在學習的初期,諸如胎動不安、陰暑、陽暑等概念已先期出現,中藥的功效是對藥物、對臨床表現的反應,是從對證治療、對癥治療中抽象出來的,不理解這些概念,則無法準確地理解中藥學性能、功效和主治。其與基礎學科前后呼應,可以說對中藥的正確應用是中醫診斷學、中醫學基礎的實際檢驗,在某種意義上,中藥即是中醫基礎理論的試金石。臨床中藥學與其它學科聯系的廣泛性,確定了多維比較的必要性。

2多維比較闡釋教學內容

《臨床中藥學》的目錄是專業學科中最長的,總論部分涉及性能、升降、毒性等共性內容,更難學習的則是各論部分,單味藥物涉及性味、歸經、基源、功效、主治、不良反應等諸多方面,藥物之間或性同味異,或功效描述相同而主治不同,或主治相同而側重有異,因此比較的角度是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我們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藥物進行比較。

2.1病證的比較將不同章節但能治療相同病證的藥物進行比較,如阿膠、白茅根、白薇、鱉甲、側柏葉、大薊、地骨皮、海浮石、海蛤殼、槐花、黃芩、藕節、蒲黃、茜草、青黛、桑白皮、生地黃、仙鶴草、小薊、血余炭、梔子、紫珠草皆能治療肝火犯肺。類似有脾胃氣虛、心脾兩虛等。

查看全文

中俄音樂教學的比較

摘要:中俄音樂教學都有著自己的歷史與特點,而不同的國情和發展模式也造成了不同的成就,就聲樂教學而言,我國向俄羅斯學習的地方有很多。俄羅斯是一個具有極高藝術天賦的國家,其教學法更加國際化、科學化和現代化。文章對中俄聲樂教學特點進行比較研究,以期對我國的聲樂教育有所啟迪。

關鍵詞:聲樂教學;比較研究;課程設置

1中俄音樂教學簡述

同樣作為世界上的教育大國,俄羅斯在音樂教學上可以說是自成一派,有著鮮明的特點。早期有宗教音樂,以17世紀成立的基輔—莫列夫斯基學校和成立于19世紀中期的斯拉夫—拉丁學院為代表,它們都是教授宗教音樂的,其中包括聲樂、器樂。俄羅斯聲樂教學的開端應該從這里開始算起。俄羅斯音樂的快速發展在19世紀的后半期開始。全國各級學校都設有音樂必修課,同時發展起來的還有一些專業的音樂學院。20世紀初,俄國的音樂發展十分成熟,許多優秀的音樂家將俄羅斯的音樂推廣至世界樂壇。雖然俄羅斯的政局之后經過許多變動,但是音樂的傳承卻保持得很好,對俄羅斯音樂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歷史文化的不同,中國和俄羅斯的音樂發展也截然不同,由于我們國家長期處在傳統社會,直到新文化運動中期,才帶來了西方的音樂文化。在音樂界也有一批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比如蕭友梅等,都認為中國需要向先進的國家學習音樂理念,這樣才使我國的新音樂文化有了基礎。最早我們建立了音樂專科學院教授西方的聲樂藝術,讓國人認識和接受西方音樂,如歌劇、詠嘆調等形式,提高了國人的音樂審美和品味。在這個時期的有識之士,積極學習西方先進音樂理念,有助于我們國家聲樂發展的發聲方法,將發音方法與國情結合,教授給學生,賦予民歌更豐富的韻味。一些在20世紀30年代的音樂家們,如冼星海、趙元任、聶耳等,他們以民族曲調為基礎將西洋發聲技巧合理地融入,創作了一大批結合時代背景的作品。

2兩國聲樂教學理念比較

相比較而言,俄羅斯的聲樂教學更注重基本功,也就是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例如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內容就以歌唱基礎課為主,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功,教授內容多為歐洲古典音樂時期的歌曲。雖然教學深度一般,但是一些學校都有著嚴格的歌曲規定———必須選取哪些經典作品進行教學。有的甚至還會進行古典音樂比賽,如格魯克、多尼采蒂、羅西尼的音樂會比賽、研討會等等。以上敘述的措施能夠促進學生對聲樂的基礎知識、技巧的掌握,而且還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養。這也說明了引導學生的知識走向的主角是教師,一味灌輸的教育方式是起不到這個作用的,甚至造成許多負面影響。目前我國的聲樂教學理念與我國多年形成的應試教育和教育體現有很大關系。我國要求大量地培養聲樂人才,那就需要學生要盡快掌握聲樂的理論和技巧。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就會在這樣的環境下增加學習難度,造成許多負面影響,更不利用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個性,埋沒學生自主意識,甚至使其失去對聲樂的興趣。同時很可能造成學生唱歌不用腦,都是在吃現成,等老師,對作品不進行分析和思考。最終演唱作品時由于沒有深刻的體會,缺乏情感融入,從而影響到個人的技巧及聲音控制。這樣的演唱雖然聽起來能感到技術十分熟練,但是無法深入人的內心,也就是說聽眾很難體會到感情在里面。

查看全文

中美聲樂教學比較探討

一、歌唱前的熱身運動

筆者在美國學習期間,師從西俄勒岡大學聲樂教授凱文·哈兒皮(KevinC.Helppie)博士,他是美國國家聲樂教育聯盟及華盛頓合唱指揮組織的成員,在西俄勒岡大學任教多年,有著豐富的聲樂教學經驗。在每次上課之前,他都會帶領學生一起做一套熱身運動,從頭頸部運動到肩部運動,再到腰部腿部至全身,并在熱身運動的過程中穿插氣息的練習。例如在做雙臂畫圈的運動過程中,當雙臂伸展于頭頂時保持吃驚的吸氣狀態,稍事停頓后,在伴隨著“斯”的發音中慢慢放下雙臂,也可以保持發音讓雙臂在身體兩側多次擺動,以加強肺活量的練習。這看似簡單的一套唱前熱身動作,使筆者受益匪淺并深受啟發,它不僅活動了喉部的肌肉,也充分調動了全身的肌肉,讓這些肌肉都積極的參與到歌唱的運動當中,整個人不再是單獨的喉部發音,而是整部歌唱機器的運轉。尤其在寒冷的冬天,熱身運動的作用更是顯而易見。而在我國的聲樂課堂中很少有唱前的熱身運動,如果能將此項訓練加入到我們的聲樂課堂中,讓學生通過熱身運動充分調動起歌唱的肌肉,這將對解決聲音僵化的問題有很大幫助。

二、練聲曲和歌曲的選擇

在美國,很多聲樂老師都有自己特有的練聲曲。他們有從著名聲樂練聲曲中摘取的,也有自己創作改編的,有大線條的練習,也有無聲的練習,有多字母的練習,還有帶英文歌詞的快速級進旋律的練習等等,練聲曲的花樣很多,并且針對不同聲部都有很多相對應的練聲曲。在凱文·哈兒皮博士的聲樂課堂上,他專門把自己的所有練聲曲裝訂成小冊子發給學生,要求學生背會與自己聲部相適應的練聲曲。同時他認為只有充分活動好嗓子才能更好的進行歌唱,所以在上課過程中,練聲曲和歌曲往往占有同等的時間和分量。而在歌曲的選擇上,美國的老師則希望學生演唱更多的藝術歌曲,這對年輕學生建立正確歌唱狀態有很好的幫助。藝術內涵深厚的藝術歌曲對學生提高音樂修養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內的聲樂課堂在練聲曲上往往過于單一和隨意,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了歌曲演唱上,弱化了練聲曲的功效,如果加強練聲曲的開發和練習,讓學生在練聲曲中體會到更多的聲樂技巧,想必對我們的演唱會帶來更大的幫助。另外在曲目的選擇上,我們的師生也喜歡以大的作品來顯示歌唱的能力,學習的功利性較強,對藝術歌曲的學習和演唱上耐心不夠,這是我們國內聲樂教學上容易出現的問題。

三、鼓勵引導為主的教學方法

美國的聲樂課和中國一樣,都是采用一對一的教授方式,但美國的課堂氣氛相對于中國較輕松、活潑。老師在課堂上經常會講一些非常幽默的話語,甚至模仿一些動物的叫聲和形態,憨態可掬,叫人忍俊不禁;加之美國的學生因為所受教育模式的不同性格也比較放得開,不拘謹,演唱真摯率性,使整個課堂氣氛非常融洽。在教學過程中,美國的聲樂教師更多地是采用鼓勵與贊揚的方式來對待學生的表現,無論學生唱得如何,教師首先是予以鼓勵,然后再根據具體問題加以指正。這樣,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和占有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激發者。他們認為一個成功的聲樂教師不僅是教學生學習科學的發聲技術,更重要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并幫助學生確立遠大理想和近期目標,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實現。中國的聲樂課堂氣氛較為嚴肅,學生也比較內斂和含蓄,加上長期以來都有師傅帶徒弟、師道尊嚴的傳統,學生要聽從老師的要求,不能持懷疑的態度,所謂嚴師才能出高徒,當練習中出現紕漏時,總是批評在前,指正在后,鼓勵不多。當然這與我國的歷史傳承和教育模式有關。比較兩種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各有利弊,太多的鼓勵式教學并不完全適合中國學生,但教師的課堂語言幽默形象化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查看全文

生物比較法教學規律探討

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

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查看全文

新媒體鋼琴教學比較研究

[摘要]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新媒體的影響,鋼琴教學也難逃其外。那么它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到底具有那些優勢,在教學中怎樣充分利用等問題,希望本文能為讀者帶來一個拋磚引玉的啟示。

[關鍵詞]新媒體;鋼琴;比較研究

“新媒體”一詞最早是1967年由美國戈爾德馬克率先提出來的,他利用網絡技術并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了豐富多彩、直觀、快捷、宏大的信息量。美國是目前網絡教學規模最大的國家,網絡教學所開設的課程超過五萬門。我國的網絡教育始于1994年,但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得到了極大普及。如今,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教育等領域。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這種資源,形成了新形勢下教學模式的一個新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下鋼琴教學的優勢

(一)資源開放的優勢。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并不平衡,這種局面導致了城市之間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勻。一些著名的鋼琴大師、優秀鋼琴教師一般都聚集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或是音樂學院這種專業性很強的學校。而一般城市的普通本科院校鋼琴學生,在鋼琴學習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多媒體的出現讓這些現象不復存在了,它彌補了傳統鋼琴教學中教學資源單一的缺陷。使學生通過利用網絡音樂資源,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讓其想象力、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多媒體能聆聽到那些高水平的鋼琴演奏,使我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或聽到世界級鋼琴大師的音樂會。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鋼琴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多媒體的技術可以把視頻進行加工處理,學生能更仔細地看到演奏家每一個動作和表情的微妙變化,使得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得到升華。最后,世界各地的鋼琴大師課,教師能夠學習到風格各異的教學方法,拓寬了視野、提升了鋼琴藝術素養、優化了鋼琴教學水平。所以,資源開放性的優勢既體現在學生的學習上,同時又體現在提升教師的教學工作上。(二)愉悅性。處在21世紀網絡資源下的鋼琴教學,相比傳統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愉悅性更強。在傳統的鋼琴教學中,向來都是老師手把手地進行授課,這種傳統的教學并不是一無是處,畢竟老師的教學經驗也是幾代人總結出來的精華,是避免學生走彎路的有效途徑。但長此以往這種呆板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也容易抹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思考性和創造性,是一種與先進的教學理念相悖的模式。因此,利用新媒體的方式進行鋼琴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彌補以上的不足之處。首先可以讓鋼琴教學與游戲相結合,通過模擬類似真實的虛擬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輕松愉悅的環境。使學習鋼琴更加有趣味性,改變了傳統鋼琴教學死板、枯燥的氣氛。學生以一種輕松、舒適的感受參與其中,全程都是自由、愉悅的狀態,真正做到在快樂中學習。而教師在這一游戲中擔任指導、促進作用。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鋼琴教學活動,并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方向,及時做出教學方案的調整。這種模式下的鋼琴教學,不僅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也相應增長。(三)是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的橋梁。網絡拉近了中國鋼琴教育與世界鋼琴教育之間的距離,使之與世界各國的音樂相互融合、互相借鑒、舍短取長。中國的鋼琴教育通過幾代人的不斷探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的優秀鋼琴家、優秀鋼琴作品也如雨后春筍蓬勃出世。但鋼琴教育因為起步晚和20世紀60年代的封鎖,也存在著一些短板。因此,虛心向先進國家學習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技巧等,結合本國的特色,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教學理念,最終形成與時俱進、洋為中用的教學方法。

二、傳統鋼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英語寫作教學的比較研究

摘要:“讀后續寫”和“產出導向法”都是具有中國特色且有明顯促學優勢的外語教學方法,近年來引起了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本文以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為切入點,對比“讀后續寫”和“產出導向法”的理論背景和教學模式異同,指出各自在寫作教學應用中的優勢與不足。

關鍵詞:“讀后續寫”;“產出導向法”;大學英語寫作

1引言

寫作作為一項涉及詞匯、語法、內容、邏輯等方面的綜合性的語言技能,一直以來都是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薄弱環節。當前,在我國大學英語寫作課程中,寫作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效能存在一些問題,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被邊緣化,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或學習動機不足,從而導致“學用分離”的教學弊端,影響學生語言輸出的有效性。寫作是大學英語的基礎課程和英語輸出的重要形式,因此,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是英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內相關研究從理論和實踐等方面提出了頗多方法,其中“讀后續寫”和“產出導向法”作為較為新穎且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方法,受到了較多相關研究者的關注。

2理論背景

2.1“讀后續寫”的理論背景。“讀后續寫”的核心理論基礎是Pickering和Garrod提出的互動協同模式(InteractiveAlignmentModel)[1],該模式從人際對話的本質出發,認為協同與互動緊密相關,理解與產出相結合,產生習得效應,協同是指雙方為使對話順利實現而相互調整配合,以致對話雙方心理表征出現趨同,使對話中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緊密結合,是保持人際對話順利進行的重要機理[1]。基于此,出現了“讀后續寫”的前身,即王初明,牛瑞英等提出的以“寫”促學的“寫長法”,旨在促進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寫作能力[2]。隨后,王初明提出“學相伴,用相隨”的學習原則,強調正確語言的輸入對英語教學方法產生的重要的影響[3]。王初明在《互動協同與外語教學》一文中闡述了互動協同與外語教學的關系,認為強化語言輸入的協同效應可以提高外語學習效率[4]。基于先前的理論發展和實證研究,2012年,“讀后續寫”的促學方法被正式提出,學習者在充分理解給定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根據原材料所給定的信息,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模仿原材料的語言風格,創造性地進行續寫,并使得內容上與給定材料具有連貫性,利用語言輸出和對文字材料的理解,產生互動協同效應,進而提高英語寫作學習效率。并介紹了該方法的操作流程,闡述了其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理解產出緊密結合等促學優勢,以及難以像對話一樣產生動態的雙向互動的弊端,陸續探討了“讀后續寫”的協同效應,以及該方法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影響,閱讀材料的趣味性對寫作產生的影響等[5]。此后,國內對于“讀后續寫”的相關理論研究、實證研究等也不斷增加。2.2“產出導向法”的理論背景。產出導向法是在“后方法時代”背景下,以文秋芳為代表的中國學者構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旨在解決中國外語教學中“學用分離,效率低下”的弊端[6]。該方法主張“學用結合”,即語言輸入應與語言產出緊密結合。“產出導向法”以輸入假設、輸出假設以及互動假設等二語習得研究理論為基礎,該理論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在2008年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背景下,文秋芳提出“輸出驅動假設”,隨后,在2014年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上被修改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并逐步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領域,最后在“第七屆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上,被正式命名為“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簡稱POA),發展為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7]。該理論包括教學理論、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三個部分,突出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解決教師作用被邊緣化的問題。“產出導向法”認為學生雖然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但在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學有成效,教師起著主導的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應為設計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指揮者[6]。同時,文秋芳還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產出導向法”的理論體系[6]。“產出導向法”的提出最初是面向有一定基礎的中高級英語學習者,為我國英語專業課程改革服務[6]。目前,該方法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教材編寫、教學改革、教學實踐、語言應用能力等領域,以實證研究方法為主[8]。2.3二者的對比分析。從上述理論產生和發展中,可以看出,第一,二者皆以促學為目的。“讀后續寫”旨在將語言學習與運用緊密結合,語言模仿和創造性使用切實結合,發揮協同效應功效,縮小語言輸入與產出的差異;“產出導向法”擁有一套以“輸出”“促成”“評價”為主的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宗旨為學用結合。其二,二者均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有目的地學習,從而提高寫作教學效能。最后,從理論觀念上來看,二者最基本的共性都在于從輸出驅動到整合教學再到語言的產出,強調以語言產出為重點,均適用于英語寫作教學理論指導。而二者在理論上的差異在于,就輸入途徑而言,“讀后續寫”輸入途徑以“讀”為主,而“產出導向法”則以“聽、讀”為主要語言理解手段。

查看全文

國內外大學保險學教學計劃比較分析

[摘要]文章選取了國內外14所知名大學的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對各高校的課程結構、通識課程領域分布、課程學期分布以及學籍管理制度進行了統計和比較分析。然后通過對統計結果的思考,找出我國保險專業本科教學的薄弱環節,并對此提出了幾點改進建議。

[關鍵詞]保險專業;教學計劃;本科教學

一、引言

本科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主體與骨干,是國內外教育改革的重點。近20年來,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知識經濟社會逐漸形成,大學本科教育的傳統理念和教學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許多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日本政府1991年頒布了“大學設置基準大綱化”,其主要內容是“在制度上取消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劃分,廢除了通識教育內部各學科之間的劃分和最低學分要求,各大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由地調整四年大學教育課程”[1]。我國大學也正在積極進行著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在教育部啟動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工程”以及“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的帶動下,教育界及各高等學校對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進行了大量的改革研究與實踐。但董云川教授在《多種形態一樣化的中國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方面“千校一面”的形象依舊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是必須扭轉的[1]。而教學計劃是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依據,也是進行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對教學計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教學計劃總的來說包括兩個大部分,分別為課程計劃和教學形式計劃。課程計劃是人才培養的前提,是學校所實施的教學計劃中課程設置、開課順序、課時分配以及各類課程所占的比例關系;教學形式計劃則是用來規定每門課程所采用的教學形式[3]。保險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有其完善的學科體系結構,高校保險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求是以保險理論基礎知識和保險業務技術為基礎,研究分析保險活動;掌握處理保險業務的方法、技能和了解理論前沿與發展動態[4]。目前保險學專業在我國排名前十的高校是: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山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廈門大學和對外經濟與貿易大學。為深化保險學專業教學內容和改革課程體系做好準備,筆者收集和整理了國內外院校保險專業的本科生教學計劃進行了對比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保險專業本科教學計劃的政策建議。此次研究的國內高校選取了上述10所保險專業排名前十的大學和湖南大學,國外選取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美國)、諾丁漢大學(英國)和佐治亞大學(美國)3所大學。

二、國內外大學本科教學計劃比較

(一)課程結構比較

查看全文

比較教學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研究

比較教學法作為數學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對落實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利用比較教學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呢?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談談我的做法。

一、在導入時比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通過比較讓學生產生測量的需要,提出“用一個合適的角來測量”的問題,激發學生尋找這個角的需求,引出對1度角的規定及量角器的原理教學。這樣的導入設計,表面上看是為后面教學作鋪墊,實際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長期堅持下去,孩子們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將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識經驗和現實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比較,進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課堂導入中進行比較,能加強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二、在概念教學時比較,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正確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學知識的前提。”在小學階段有許多的概念,這些概念的描述一般都比較抽象,學生容易混淆,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在概念教學時進行比較,求同存異,會增加這些概念的辨識度,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建立知識結構體系。如在教學完《比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對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進行比較,理清了除法、分數、比之間的關系,即a÷b=a:b=(b≠0),也讓孩子明白這三個基本性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再如,通過進行積的變化規律和商的變化規律的比較,找出差異,避免了記憶時的混淆,同時學生也在比較中展開、剖讓數學素養在“比較”中生長析了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思維動起來。由此可見,在概念教學中恰當運用比較,不僅使概念的本質更加明顯,而且能夠揭示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防止知識間的混淆,使學生在比較中明白小學的數學概念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時還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在概念教學中恰當的運用比較,能使學生準確、牢固地掌握數學概念,還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在計算教學中比較,培養學生歸納能力

查看全文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在醫學教學的比較

摘要:目的:通過兩種教學方法在醫學教學中的比較研究,方便大家更清楚地認識到兩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探索最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方法:選取本校2014、2013年級不同專業共12個班級,隨機分為2組,A組班級全部課程均使用多媒體教學,B組班級全部課程使用傳統教學,兩組班級各課程均為同一名教師授課,比較A組與B組班級學生在考試成績均分、考試不及格率、學習興趣、課堂到課率、知識面拓展、課堂總體收獲等方面的差異,分析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劣。結果:在考試成績均分、知識面拓展方面A組優于B組(p<0.05),在考試不及格率、學習興趣、課堂到課率、課堂總體收獲方面兩組沒有差異。結論: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各有優缺點,兩者結合使用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醫學;比較

一、前言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喜愛。但限于條件,不可能所有的課程都采用多媒體教學,另外是否所有課程都需要多媒體教學及傳統教學是否可以退出也值得研究。本研究旨在解決這一問題,同時探索合理科學的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及如何更好地結合兩種教學方法的優勢,為教師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二、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選取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2014、2013兩個年級不同專業共12個教學班級,每個班級56~60人,共700人。隨機分為兩組,命名為A組與B組,A組358人,B組342人。A組所有課程均采用多媒體教學,B組所有課程采用傳統教學法,兩組同一門課程由同一個教師授課。為避免教師個人因素帶來的誤差,對教師進行研究前培訓,要求其盡量避免教師個人因素帶來的偏倚。2.研究方法。學期結束后,通過對兩組學生進行訪談及發放調查問卷搜集在學習興趣、知識拓展面、對教師的評價、學習進度、課堂收獲等方面的信息,并分析兩組學生考試成績均分、課堂考勤率、考試不及格率等指標。3.統計方法。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考試成績均分比較采用t檢驗,課堂考勤路、考試不及格率等采用卡方檢驗。

查看全文

中學英語課比較教學分析論文

摘要:當前,外語教學法的研究和實踐方興未艾。但是,如何從我國的實情出發,既避免鸚鵡學舌式,又避免知識填鴨式的外語教學;如何能恰當地兼收并蓄國內外各種外語教學法流派的長處,探索出一條使外語教學卓有成效的新路子。這應該是我們外語教學法研究的根本目的。本文從“比較”的角度提出教學的方法,以期拋磚引玉。

文章分四部分:一、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從名人、專家談外語比較教學,以外語比較教學的歷史回顧從哲學、心理學觀點共三方面給予肯定。同時通過頗具體表性的外語教學法關于“比較”的觀點的描述,說明無論是提倡、吸收或反對“比較”的各種教學法流派,實際上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瑣程度地使用比較教學的方法。客觀上從不同的側面,肯定了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外語教學的比較原則。即怎么比?比什么?防止什么?本文從外語比較教學的實踐經驗中提出比較三原則。即1、可比和實用2、適應和啟發3、側重和層次。三、外語比較教學的分類和應用。按照語言的內外關系、具體內容和使用時間劃分成不同的比較類別,以使“比較”更具有系統性。在比較的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其范圍廣,內容多。本文僅就英漢語法中的部分問題,英漢修辭中的同音同義詞連用,英語“比較句”和數學中的“大于、小于、等于”的關系等幾個方面簡要說明如何把比較應用于外語教學。四、小結。我們既要重視比較在現代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得承認它是輔助的教學手段。我們要利用它,并把它和其它手段結合起來,走出一條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能高效率地學習外語的教學新路子。

一、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

現代外語教學法提倡聽說(讀)領先和摹仿,特別是當前使用英語新教材進行教學時,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也容易走向另一極端,即忽視自覺的學習手段,特別是忽視比較,忽視指導學生運用“英英比較”和“英漢比較”進行學習,從而失去它們在外語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的作用。

古今中外很多名家學者都非常重視外語教學中比較的作用。從所周知,恩格斯是一位卓越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家,他很重視比較的方法。[1]前蘇聯語言心理學家阿爾捷莫夫(B.A.ApчeMOB)說:“把外國語和本國語進行比較,就更易于掌握國語,并能深刻地認識本國的語言。”[2]魯迅則談得更為明確:“倘苦要知道外國那一句,就是中國的那一句,則教師愈會比較,就愈有益處。否則,發音即使準確,所得的每每不過一點皮毛。”[3]現代語言學家張中行先生認為:“兩種事物,有同有異,可以比較,也應該比較。比較清楚了,可以有所知,知總比不知好。何況還有不小的益處。”[4]呂叔湘先生也認為:“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拿漢語和英語比較,漢語的特點和英語的特點都顯出來了,這種比較研究,對于教學很有用。”[5]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一直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最早從科學角度,倡導在外語教學中要進行本族語和外語的系統對比,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翻譯的是德國的馬蓋爾(K.Marer)。他從事外語教學活動的期間正是語言學研究中歷史比較法的流行時期,馬蓋爾根據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理論在翻譯法的基礎上創建了翻譯比較法。(Translation-comparisonMethod)自本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前蘇聯外語教學界也確認了“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廣泛地使用了比較教學,提出了自覺對比法。(Co3HaTeлbHo-CoлacTaBNTeлbHblHMeTOл)五十年代末,又吸收其他外語教學法的長處,提出了仍然充分重視雙語比較的自覺實踐法。(Co3HaTeлbHO-лpakTNHeckNйMeToл)此外,還有從初中中期開始,各門功課都用雙語教學的沉浸法。(ImmersionMethod)六十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魯爾教授(T.B.Carroll)提出的認知法。(CognitiveApproach)也強調了比較的作用。近年來有些國家的語言研究和教學工和者,還提出并形成了比較教學的新學科——語言國俗學或語言國情學。(лNHroBocTpaHoBeДeHNeNлNлNHroBOCTpaHaBeДeHNe)從報章雜志報志的和筆者親眼目睹的教學實踐,我國廣大外語教師和語言研究者們都在大力探索“比較”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逐步確立它用有的地位。其成績和經驗是不能低估的。

誠然,由于語言教學受教育學、心理學和民族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復雜影響,外語比較教學迄今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但總的說來,尚處在不斷摸索和完善的階段中。然而我們也不能同意某些外語教學法那種排斥和貶低“比較”在外語教學中地位的極端觀點。例如直接法(DirectMethod)認為,在外語教學中要排斥比較,要立足于單純摹仿和機械操練。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掌握地道的外語。但實際上除了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可以借助實物、手勢和表情,進行單純摹仿和機械操練外。隨著學習的深入,要求用外語表達主觀對于極其復雜的、不斷變化著的客觀世界的反映和感受,尤其當要表達抽象思概念時,如果光憑單純摹仿和機械操練就很難以為繼。功能——意念教學法(Functional-notionalApproach)甚至主張在教學過程交際化的大背景下,對因母語習慣影響等原因導致產生的雖不影響交際活動的語言錯誤,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不通過“比較”或其他方法去糾正,這至少是不夠明智的做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