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科研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15:53: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師科研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科研型教師培養(yǎng)論文
一、認清形勢,提高教育科研認識
1.增強教育科研的緊迫感。當前,世界各國的競爭緣于綜合國力的較量,而綜合國力的較量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其實就是教育的競爭。社會的發(fā)展迫切要求教師盡快由“教書匠”向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轉變,才能更好地擔負“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重任。
2.走出教育科研的誤區(qū)。當前,在教師中有的認為視野和能力有限,不能擔當教育科研的任務;有的滿足已有的教學經驗,只憑經驗進行教學,是以單純傳授現成知識為中心的經驗型教師;有的教師既希望參加教育科研,又認為教育科研很深奧,高不可攀,存在著神秘感和畏難情緒。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正確的心態(tài),只要平時做教育科研的有心人,在面臨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如果探討出好的辦法,總結出好的經驗,并以文字的形式較科學、合理地表達出來,這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3.挖掘教師教育科研潛力。隨著多年的發(fā)展,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據調查,隨著縣鄉(xiāng)事業(yè)單位改革的深入,筆者所在地及周邊學校的教師多數達到了初中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小學教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要求,均掌握有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教學基礎知識,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只要通過一定培訓和引導,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有很大潛力的。
二、優(yōu)化環(huán)境,培育教育科研土壤
“科研興教”、“科研興校”,向教育科研要質量,應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的工作重點,同時,應樹立科研意識、質量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著力優(yōu)化環(huán)境,為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提供良好的條件。
科研型教師培養(yǎng)論文
一、認清形勢,提高教育科研認識
1.增強教育科研的緊迫感。當前,世界各國的競爭緣于綜合國力的較量,而綜合國力的較量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其實就是教育的競爭。社會的發(fā)展迫切要求教師盡快由“教書匠”向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轉變,才能更好地擔負“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重任。
2.走出教育科研的誤區(qū)。當前,在教師中有的認為視野和能力有限,不能擔當教育科研的任務;有的滿足已有的教學經驗,只憑經驗進行教學,是以單純傳授現成知識為中心的經驗型教師;有的教師既希望參加教育科研,又認為教育科研很深奧,高不可攀,存在著神秘感和畏難情緒。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正確的心態(tài),只要平時做教育科研的有心人,在面臨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如果探討出好的辦法,總結出好的經驗,并以文字的形式較科學、合理地表達出來,這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3.挖掘教師教育科研潛力。隨著多年的發(fā)展,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據調查,隨著縣鄉(xiāng)事業(yè)單位改革的深入,筆者所在地及周邊學校的教師多數達到了初中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小學教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要求,均掌握有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教學基礎知識,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只要通過一定培訓和引導,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有很大潛力的。
二、優(yōu)化環(huán)境,培育教育科研土壤
“科研興教”、“科研興校”,向教育科研要質量,應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的工作重點,同時,應樹立科研意識、質量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著力優(yōu)化環(huán)境,為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提供良好的條件。
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論文
一、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教育對象的復雜多變性決定教師工作具有較高的研究含量。
的確,小學教師所面對的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正處于人生中發(fā)展最快、變化最大時段的學生。在這一時段內,不但學生的生理發(fā)生巨大變化,其心理也隨之變化。因此,對于不同群體學生特點的研究就成為小學教師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標準,教學本身及教學環(huán)境的復雜性要求教師進行深入的思考,怎樣啟發(fā)引導學生,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怎樣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怎樣組織教學,等等,都需要教師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在領會教學理論精髓的基礎上作出決定與判斷。為保證作出正確的判斷,并盡量減少負面影響,教師有責任審慎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會文明的進步,對小學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時代在發(fā)展、在變化,環(huán)境系統(tǒng)已從超穩(wěn)定的一端移到了劇變的一端,在現實條件中取得成功的條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時代需要新的素質品格。曾經,小學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知識、信息來源的重要途徑,甚至可以說是唯一途徑,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時代,有了網絡媒體,學生完全可以從網絡上學到許多知識,而且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如何把小學生從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課堂上來,如何在小學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輝形象,這對小學教師將會是一個挑戰(zhàn)。面對這一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經驗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當傳統(tǒng)教育慌亂地企圖還以經驗方式應付信息社會的時候,很快就會發(fā)現陷入了拼時間和拼經歷的境地,因此,小學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
二、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誤區(qū)
幼兒教師科研調研論文
一、調查的背景
一是園際發(fā)展不均衡。公辦園只有1所,民辦園越辦越多,迄今為止有18所。在19所幼兒園中,公辦園是省示范性幼兒園,民辦園中有7所省三級幼兒園,其他11所規(guī)模較小。二是師資隊伍發(fā)展的不均衡。導致園所骨干教師缺失、師資整體素養(yǎng)和教育教學能力參差不齊,制約著幼兒園的內涵發(fā)展。為找到優(yōu)化科研骨干隊伍的路徑以及運作策略,筆者展開調查。筆者在與梅林片19位幼兒園園長的座談中,了解到各園師資隊伍結構的不均衡。在年齡結構上較為合理,公辦園教師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占17.8%,30~40歲之間的占67.8%;41歲以上的占14.2%。18所民辦園的教師年齡在20歲以下占40%;20~30歲之間的占20%;30~40歲之間的占36.7%;40歲以上的占3.3%。從數據中看出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集中在30~40歲之間(簡稱為“30+”)的教師中,這一教齡較長的優(yōu)勢群體為打造科研骨干隊伍的創(chuàng)新實踐提供了保障。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梅林片19所幼兒園為例,了解“30+”教師的科研現狀以及科研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優(yōu)勢與不足,試圖為打造科研骨干隊伍提供可借鑒的資料。
二、調查的設計
1.調查的時間:2012年6月~7月。2.調查方式(1)開展座談1次,座談的對象是梅林片19所幼兒園的園長,內容是談本園師資隊伍的基本情況以及對打造“科研骨干隊伍”的建議。(2)對19所幼兒園中41名“30+”教師發(fā)放學校自編的《教師課題研究狀況調查問卷》。公辦園(下文簡稱為M園)發(fā)放問卷19份,18所民辦園(下文簡稱Y園)共發(fā)放問卷22份,總共41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1份,回收率為100%。此次調查方法采取無記名方式,問卷調查主體部分從“科研態(tài)度”“科研困難”與“科研能力”這些方面對教師的科研現狀進行調查。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M園和Y園“30+”教師的學歷與職稱基本情況分析
教師科研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中小學教師在做科研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運用教育研究方法的問題。本文就中小學教育科研中非常重要的,而且在任何教育科研中都會遇到的兩種研究方法——質的和量的研究方法如何在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加以運用,談談中小學教師怎樣做科研。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科研質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帶動了全國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發(fā)展,也對各中小學的校長和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念已漸漸為廣大中小學的校長和教師所接受,而且有的教師也嘗試著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教育科研活動。但是,對所有的教師來說,“怎樣做科研”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且中小學教師在做科研時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中小學教師在做科研的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對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教學是沒什么問題的,但做科研卻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把科研和自己的教學結合起來更是讓他們措手不及。所以,中小學教師在做科研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
第一,很多教師不知道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特點,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做科研就是像一些理論型專家一樣研究一些教育理論問題,所以就把做科研和自己的教學割裂開來了。
第二,很多教師不會運用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尤其是不知怎樣運用質的和量的研究方法。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質的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方法介紹比較多,所以許多中小學教師也開始運用一些這樣的方法,如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等,但他們對到底什么是敘事研究和案例研究還不能真正理解,只是一味追求形式。相反,對量的研究(quanfitafiveresearch)方法的介紹卻不如20世紀80、90年代那樣多了,而且出現了反對量化的趨勢。這也促成了許多中小學教師不知該怎樣做,“到底要不要量化?”“哪些需要量化?”等問題都給廣大教師帶來不少煩惱。
學校教師層面改善教育科研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以某地方高校教師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分析教師教育科研的現狀,指出教師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并從學校和教師兩個層面提出改善教育科研現狀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現狀調查分析
教育科研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辦學水平的具體體現.也是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增長點,在服務學校教育改革發(fā)展決策、開展教學研究、總結推廣教學成果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作為大學辦學的主體,教師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辦學水平,因此,培養(yǎng)“科研型”教師,提高大學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和科研能力并促進其專業(yè)成長.對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意義重大。
在前一階段地方高校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主題活動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從承擔的工作出發(fā),提出以課題研究為實踐活動載體,努力構建學校發(fā)展的支撐體系,提高服務發(fā)展的能力水平。通過運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學校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工作的現狀,了解教師的真實想法和建議.以期找準影響和制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發(fā)展中的突出問題,為學校教育事業(yè)更好更快地發(fā)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決策依據。
一、問卷調查總體情況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調查對象為教學部門和管理部門的教職工。其占全校專任教師總數59.8%。調查對象職稱結構分布情況如圖l所示,其中擔任行政職務的有18.5%,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的占29.8%。共發(fā)放問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問卷27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8%調查內容主要圍繞“教師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價值”、“教育科研意識”、“教育科研選題和方向”、“當前制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應重點解決哪些問題”等方面展開,共設有13個選擇題,1個開放性問題。在回收的284份問卷中,有116~q問卷就如何進一步加強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參與人數占42.2%(以有效問卷為基數)。
教師科研成果管理系統(tǒng)設計論文
摘要: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網絡化,使科研管理工作實現動態(tài)實時跟蹤,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是高職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教師科研成果管理系統(tǒng)設計目標、功能模塊,探討了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模式的教師科研成果管理系統(tǒng)數據庫設計,為使科研管理規(guī)范化、科學化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教師科研成果管理系統(tǒng);數據庫設計;瀏覽器/服務器(B/S)模式;ASP;SQL數據庫
隨著院校科研實力日益增強,我院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迅速增長,科研管理部門針對論文及成果的管理難度加大,傳統(tǒng)的科研項目管理思維、管理方法、管理模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為適應自身發(fā)展的需求,以院校科研管理為應用背景,紛紛采購或者自主研發(fā)符合院校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統(tǒng),實現對科研項目和論文的信息化管理,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使科研項目管理科學化、規(guī)范化,進一步對科研項目實施流程監(jiān)控,已成為各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發(fā)展趨勢。
1目前我院教師科研成果管理存在的問題
1.1科研信息收集管理人工操作,缺乏系統(tǒng)、規(guī)范的信息管理手段
以往科研管理人員對科研論文、申報文件的主要處理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紙介質的手工處理,對科研信息的處理是通過人工統(tǒng)計、查詢來進行,工作量大,容易出錯,運做的效率低下。若能通過科研管理軟件,發(fā)揮計算機管理、網絡共享的優(yōu)勢,將會及時、準確、有效的進行學院科研情況的處理,提高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準確性。
教師定位教育科研管理論文
<P>
<P>行動研究:教師教育科研的定位<TR><TDalign="middle"height="30">作者:鄭金洲來源:人民教育2004.3-4 <TR><TDheight="5"> </TD></TR><TR><TD></P>
<P> 什么樣的研究才是中小學教師所需要的研究?什么樣的研究才是屬于或者說適宜于中小學教師的研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涉及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指向,關涉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功能和定位。在實踐中,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同,采用的研究方式以及研究所能達到的效果常常大相徑庭。</TD></TD><TR><TD>我曾有幸接觸過四位中小學教師的科研論作,大體體現了四種不同的研究取向。第一位教師在中學工作,積十年之功,撰寫了一部《素質教育原理》,在與我的聯(lián)系和溝通中,談到自己的這部著作有著十大理論突破,如對素質教育與全面發(fā)展教育關系的認識、素質教育含義的分析、素質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軌跡等,可以說在這部近20萬字的著述中探討了素質教育的一系列理論問題。第二位教師撰寫的是一篇關于學習方法方面的論文,他首先詳盡論述了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的學習理論,介紹加涅的學習理論是如何博采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人本主義與控制論等眾家之長,從各流派中汲取所需要的成分并把它們融合進自己的理論中去的以及加涅的基本學習主張;然后再敘述自己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關于學生學習的基本觀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洋洋灑灑,不下萬言。第三位教師寫的一篇名為《把握時代精神,開展主體教育》的文章。文章談到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有</TD></TD><TR><TD>益的嘗試”:弘揚人的主體性,喚起人的主體意識;改革優(yōu)化課程體系;改進教學組織形式;改進教學方法與模式等。第四位教師積累了大量的教學反思筆記,匯總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案例,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感悟、領悟。在實踐中,她始終在思考</TD></TD><TR><TD>著這樣的問題: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變得更貼近學生的需求,更接近新課程的要求。在上過一堂聽說訓練課《做書簽》后,她記錄下自己對這堂課的反思:“從這堂課暴露出來的問題看,其他一些方法可能會更好地達到教學的預期要求。比如:讓先做好書簽的同學和尚未做好的同學進行組合,組成學習小組,互相幫助。這樣既能讓動作慢的同學也能體驗到做書簽的整個過程,又能節(jié)省不少時間,使后來‘說’的環(huán)節(jié)開展得更充分,更好地完成本節(jié)課說話訓練的任務,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間的合作精神……”類似的反思與案例不一而足。</TD></TD><TR><TD>第一位教師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礎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新知識、發(fā)現新規(guī)律、說明新關系。這種研究似乎更多地屬于專業(yè)研究者的“專利”,雖然中小學教師也可介入這種研究之中,但常常會因為占有資料、研究時間、思維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事倍功半,并且這種</TD></TD><TR><TD>研究是外在于中小學教師的,中小學教師做這種研究需要“另起爐灶”,與自己的日常教學實踐并不見得有什么必然性的聯(lián)系。從這位教師提供的這本著作來看,他自認為是理論突破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在學術界已經耳熟能詳了;他自為新穎的創(chuàng)造,很大程度上在學術</TD></TD><TR><TD>界已經成為老生常談了。</TD></TD><TR><TD>第二位教師的研究大體上屬于應用研究。應用研究旨在將基礎研究的成果應用于教育實踐,其實這預先隱藏著一個假設,即基礎研究的成果都是有效的,都是可以付諸實施的。這樣一來,就有意無意地賦予了基礎研究以絕對的權威。同時,在應用研究中,專業(yè)研究者與</TD></TD><TR><TD>中小學教師是相互分離的,分屬于不同的領域,有著明確的分工。專業(yè)研究者專事研究,中小學教師則負責將研究成果付諸實施。也許并不是有意識地造成了這樣的一個事實,中小學教師的行動,特別是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措施,為專業(yè)研究者一相情愿地所決定,專業(yè)研究者無意識地被凌駕于中小學教師之上。</TD></TD><TR><TD>第三位教師的研究似乎看上去是經驗總結與概括,但又不具備經驗總結那種針對性強、經驗介紹詳盡、問題具體明確等特點,所以只能說是一種“抽象的”經驗總結。這種研究沒有了第一位教師那種就理論而理論的玄妙說理,沒有了第二位教師那種依循既定理論給理論做實踐注腳,但是也沒有形成對自身實踐的獨到透視,還是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的層面上分析問題,缺乏對具體問題的關照、具體情景的省察、具體實踐的反思,從總體上仍舊是“用自己的嘴巴說別人的語言”。</TD></TD><TR><TD>相比之下,第四位教師的研究更為可取,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應該在實踐中采用的研究類型。她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作為研究對象,持續(xù)不斷地對教育和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從而匯總著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這種研究至少在兩個方面與前三者不同:第一,研究的問題是產生于實際的工作情境之中的,并且研究的進程是從實際情境出發(fā),根據實際情境的需要隨時檢討、不斷修正的。第二,研究的是教師對自身實踐所進行的有意識的、系統(tǒng)的、持續(xù)不斷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師實踐的“研究”特征的同時,也凸現了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角色。研究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對教師自我反思的要求。這種自我反思,對于教師個人而言,是一種學習過程,對于教育實踐而言,是針對情境問題即時找到解決方案的有效途徑。</TD></TD><TR><TD>第四位教師所做的研究,也就是中小學需要大力推進和開展的行動研究了。總體而言,這種研究有著區(qū)別于其他研究的一些特點:</TD></TD><TR><TD>其一,以提高行動質量、解決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TD></TD><TR><TD>行動研究關注的不是學科中的“純理論研究者認定的‘理論’問題”,而是中小學教師們日常遇到的和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所以行動研究不囿于某一學科的主張或某一種理論知識,而主動容納和利用各種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行動質量的經驗、知識、方法、技術</TD></TD><TR><TD>和理論:特別重視實際工作者對實踐問題的認識、感受和經驗。這正如同西方一些學者所指出的,“行動研究的目的在于透過科學方法的應用,以解決課堂內的問題。它關注的是特定情境中特定的問題,不重視研究結果是否可以類推到其他不同情境;也不強調研究變量的控制及操作的問題。行動研究主要在于解決特定問題,不論研究場所是否在一個教室還是多個教室,教師始終是行動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行動研究的價值雖然對推動科學進步助益不大,但是其解決問題以及應用的即時性,對于解決教育實際問題提供了一種有效而科學的方法”。(Gay,L.R.Educationalresearcheompetenciesforanalysisandapplication,1992.)</TD></TD><TR><TD>行動研究把解決問題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行動研究無助于也不關心“一般知識”和“理論”的發(fā)現、產生。它只是更強調從具體、特殊到一般和普遍;更強調將已有的理論和知識體現在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中;更強調滲透在行動計劃的經驗和理論都需受實踐的檢驗、修正、補充甚至證偽;更強調知識和理論說到底還是來源于實踐,并在實踐中體現其有效性和真理性。</TD></TD><TR><TD>其二,以研究過程與行動過程的結合為主要表現形式。</TD></TD><TR><TD>長期以來,由于社會分工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已漸漸蛻變?yōu)橐蝗禾囟ǖ娜怂鶑氖碌奶囟ǖ氖虑椋环N與實際生活毫不相干的“學術游戲”,教育科學研究與實際生活脫離,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脫離,已經成為教育科學研究中的一大痼疾。行動研究則通過要求實際工作者系統(tǒng)地反思或與他人共同研究自己的工作過程、環(huán)境和問題,通過要求專業(yè)研究者深入現場,直接參與從計劃到評價實際工作的過程,與實際工作者一起研究他們面臨的問題,使實際工作過程本身變成一個研究過程,使研究過程又變成一個理智的工作過程。這樣,行動研究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研究者和實踐者共同參與研究和工作,為研究者和實際工作者的結合提供了結合點,或者說提供了一個共同活動的行動“場地”。這種研究活動問的結合和合作,一方面指中小學教師可以從專業(yè)研究者那里獲得必要的研究技能,改變對教育教學的職業(yè)感情;另一方面專業(yè)研究者既可從真實的教育情景中獲得第一手教學改革信息,又可以通過合作而使自己的理論研究成果更容易為中小學教師接受,較快地應用于教育改革實踐。</TD></TD><TR><TD>其三,以教師對自己從事的實際工作進行持續(xù)反思為基本手段。</TD></TD><TR><TD>從行動研究的立場來看,中小學教師作為研究者參與研究是完全可能的,因為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當中,有明確的實踐目的、責任,能夠體察實踐活動的背景以及有關現象的種種變化,能夠通過實踐檢驗理論、方案、計劃的有效性和現實性。他們對實際問題具有“局外人”——專業(yè)研究人員所難以替代的認識作用,并且教育活動目的的達成程度、實際工作的效率雖然不完全取決于教師對教學計劃、環(huán)境和行動的理解,但是總也離不開他們對教學實踐及其蘊涵問題的理解。教師參與研究、從事研究,以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實踐者同時也是研究者,研究結論同時也是下一步所要采取的實踐措施,由于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主體與實踐主體緊密聯(lián)系乃至同一,研究與實踐也就達到了新的高度的統(tǒng)一。行動研究使教師的研究比日常行為具有更嚴格的程序,從而使教師的行動建立在一個合理的基礎上,確保實踐得到提高。</TD></TD><
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與青年教師論文
一、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準則
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是個人或組織與其競爭對手在市場上展開競爭的法寶和殺手锏,獲得優(yōu)勢的源泉,也是其獨特的資源,對現有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識別確定、維持提高并檢測其績效,同時研究開發(fā)新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是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管理的主要內容。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是由多個層面構成的一種綜合的系統(tǒng)能力,決定了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必然有著多層次性、復雜性的特征,因而其本身具有相當的模糊性。為了既能說明問題,又考慮到運算的復雜度和可操作性,文章選擇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研究。
目前,個人或組織處于動態(tài)環(huán)境下,個人或組織能否動態(tài)地適應環(huán)境是能否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特別對處于當今動態(tài)復雜環(huán)境中的個人或組織尤其如此。個人或組織無時無刻不在與外部環(huán)境進行著信息、資金、人才、物質資源等方面的交流。當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這些交流必然影響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促進個人或組織戰(zhàn)略的變化。尋找新環(huán)境下的競爭優(yōu)勢已成為當前個人或組織的主要問題,而對環(huán)境的認識及其分析就顯得異常重要了。如何識別環(huán)境、匹配環(huán)境成為動態(tài)復雜環(huán)境下個人或組織構建可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的首要問題。因此,環(huán)境識別是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管理及各個過程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個人或組織的任何創(chuàng)新行為都離不開知識的運用,擁有豐富的知識是組織具有強競爭力的基礎,知識管理成為個人或組織尤其是高技術、高科技含量組織的重要活動。它決定了個人或組織是否能對獲得的成百上千、紛繁雜蕪的各種知識去偽存真,通過對個人或組織知識的獲取、識別、轉化、創(chuàng)新和擴散的管理,實現質的飛躍而最終開發(fā)出核心能力,因此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開發(fā)情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知識管理能力。
擴張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所用到的過程不僅依賴于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性質,而且依賴于擁有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所有權的集體或個人性質,一種個人形式化的顯性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可能通過正式的培訓得到擴張,經由一段學徒或合作期得到檢驗,并且借助專業(yè)標準來監(jiān)督。一種集體形式化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通過一套正式培訓、非正式團隊工作和團隊整合傳遞,從而管理柔性能力成為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擴張的主要影響因素。資源整合能夠很好地反映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整合情況,它能夠通過重置和整合,復制和淘汰等途徑來整合和配置組織現有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從不同途徑來幫助個人或組織提高自身具有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對現有資源的系列調整來提供新技術研發(fā)所需要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能力整合是經個人或組織各項能力中適合需求的能力互相組合滲透并放大后的產物。將已經擴張得到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根據動態(tài)競爭環(huán)境的需求而重組和融合,它既包含對已經擴張得到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中優(yōu)質資源的保護和劣質資源的揚棄,也包含在新的競爭環(huán)境中實現的一系列能力創(chuàng)新,涉及組織的文化、思想狀態(tài)、個體和群體以及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整合所帶來的一系列動態(tài)變化。組織學習把個人或組織的能力應用到新的與之相關的科研創(chuàng)新活動中去,有助于該能力的發(fā)揮。效率學習通過體驗發(fā)生,效能學習通過把任意“腳本”的全部節(jié)目豐富化而發(fā)生,這些腳本用于解決相關但不同的問題。效率學習對個人或組織現有業(yè)務領域已精通的能力進行發(fā)揮,效能學習通過發(fā)揮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來探索業(yè)務領域的延伸。盡管效率學習遵循個人或組織能力和產品市場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而發(fā)生,但效能學習要求有一個積極的管理過程。該過程的難關是為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現新的發(fā)揮作用的時機。由于環(huán)境、資源和能力是在不斷變化的,個人或組織只有通過運用其擁有的資源,不斷的與外部環(huán)境進行博弈,評估、分析持續(xù)發(fā)展的資源能力缺口,然后在經營活動中通過資源發(fā)揮能力的學習、期權執(zhí)行能力和博弈學習能力的數量柔性、功能柔性,有形資產的不斷獲取、創(chuàng)造、無形資產的不斷增值,尋找最佳時機對已有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發(fā)揮,從而為獲取優(yōu)勢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當前,個人或組織處于動態(tài)的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這就要求個人或組織的能力也要隨著快速變化的環(huán)境不斷更新、調整。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更新的情況如何,可以顯示該組織的管理水平、發(fā)展水平,了解能力更新的方向,以實現可持續(xù)的競爭優(yōu)勢,從而組織的變革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更新情況的主要影響因素。根據上述對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管理過程的分析,設定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評價準則。運用以上的準則對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測評,對于不同的個人或組織性質會有不同的側重,因此在選取細化指標的時候會有所側重和不同。
二、提升策略的提出
1.加強環(huán)境識別能力
教師兼教體育學科研究管理論文
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重視和強化了教師培訓工作,教師素質得到了迅速提高,有力地促進了素質教育的深化和教育現代化建設。然而,目前村小教師編制偏缺,由語文、數學教師兼教體育學科的現象普遍存在。由于教師從事兼教學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基本功不夠扎實,再加上相關的考核評價辦法不夠完善,因而兼教學科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給教育現代化建設帶來了負面影響。為此,我們選定“村小中青年教師兼教體育學科現狀”這一課題進行了調查,試圖在有效了解村小教師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強村小教師培訓,促進兼教學科教學及研究,全面提高村小各科教學質量。
按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我們對各鄉(xiāng)鎮(zhèn)進行了分類,并抽樣確定了6個鄉(xiāng)鎮(zhèn)共18所村小作為調查范圍,確定了45周歲以下的全體中青年教師共147名作為調查對象。我們首先統(tǒng)一了標準,調查組成員研究確定各項評分標準,減少評定誤差,如實客觀地評定每一項測試。第二是展開調查,按自評、問卷、考查、實驗操作、面試考察、座談了解、隨堂聽課、個案調查的順序進行調查,然后綜合評議和統(tǒng)計分析。
結果與分析
兼教體育的教師現狀
1.接受調查的兼教體育的教師為35人,其中中年教師11人,青年教師24人;男教師29人,女教師6人;大專學歷12人,中師學歷18人,專業(yè)合格者5人;小高職稱15人,小一職稱16人,小二職稱4人。他們參加了理論知識測試,平均得分75.2分,達到合格標準的29人,表明多數兼教體育的教師具有一定的體育專業(yè)知識。理論知識測試不合格的有6人,他們理論知識不足,甚至講不清各種技術動作的名稱術語,不能較好地掌握教學大綱,對專業(yè)知識掌握不夠全面扎實,較難適應崗位要求。
2.能用簡潔語言說明動作結構的有27人,能準確示范、動作優(yōu)美并能用簡潔的的語言說明動作的結構、教學步驟、練習過程的有19人,表明村小兼教體育教師基本能利用動作示范這一最直觀的啟發(fā)形式進行體育教學。雖然他們對一些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的動作能較好完成的不多,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自身示范,讓學生認識、模仿教師掌握的動作體現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