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博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19:42: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商管理博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供應鏈聯盟,知識整合,博弈
一、引言
各節點企業通過供應鏈聯盟這樣一種組織形式,根據所處產業的不同特點,選擇合適的知識整合模式,實現聯盟內的知識整合,獲取知識整合的創新價值,以增強核心競爭力。在供應鏈聯盟內實施知識整合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整合成本。所以供應鏈聯盟內節點企業間的知識整合將是一個知識整合成本與整合創新價值的博弈過程。本文假設在核心企業與節點企業之間互相了解特征、戰略空間效應函數的基礎上,實行多階段的動態博弈。在博弈中,尋求成本與知識收益的平衡點。
二、信息動態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提出博弈的假設條件
在博弈過程中,為了簡化分析,主要研究一個核心企業和一個其他節點企業間形成知識整合共享的過程,而多企業之間的這種知識整合共享關系可以依此加以推廣。基于此,提出假設條件:博弈局中只有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博弈雙方具有完全的行為理性;博弈雙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博弈雙方有對知識的自我學習能力
(二)動態博弈模型建立
假定核心企業為C,其他節點企業為E,博弈模型為(C,E)。在動態博弈中:第一階段,其他節點企業面臨兩難選擇:由于知識的獨有性和時效性的矛盾,導致知識創新價值的機會收益和知識學習成本的矛盾選擇。其他節點企業此時有兩種策略:即不共享知識或共享知識。
第二階段,其他節點企業如果選擇不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核心企業有兩種策略:即自學或不自學。如果核心企業不自學,各自的效用函數值都為0;根據知識的學習成本,如果核心企業花費自我學習成本(U0),獲得這項知識工商管理論文,并利用此知識創造價值Q,則核心企業的效用是Q-U0,這時知識被其他人獲得,其他節點企業喪失了機會收益為P0。
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同時提出要按λ比例獲取知識整合創新價值的回報。此時核心企業有兩種策略:即同意或不同意。如果選擇同意共享,并按λ比例與其他節點企業分享收益,此時,其他節點企業消耗本身的共享成本為U2,核心企業從其他節點企業處學習知識的學習成本為U1,則核心企業的效用函數為(1-λ)Q-U1,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為λQ-U2。核心企業的另一種決策是不同意共享,此時,核心企業又有兩種選擇:自學或不自學。要么根本不學這項知識,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值都為0;要么自己學習這項知識,并利用此知識創造價值Q,則核心企業的效用是Q-U0,這時知識被其他人獲得,其他節點企業喪失了機會收益為P0。
三、博弈雙方效用值分析及模型均衡求解
(一)效用價值分析
1、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值有三個:0,-P0,λQ-U2。
(1)若λQ-U2>0,即λ>U2/Q;則選擇在按λ比例獲得回報的條件下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
(2)若-P0<λQ-U2<0,即(U2-P0)/Q<λ<U2/Q;則其他節點企業在核心企業不自學的情況下效用最大。
(3)若λQ-U2<-P0<0,即λ<(U2-P0)/Q;則其他節點企業在核心企業不自學的情況下效用最大。
2、核心企業的效用函數值有三個:0,Q-U0,(1-λ)Q-U1
(1)若0<Q-U0<(1-λ)Q-U1,即λ<(U0-U1)/Q,且U0<Q;則答應其他節點企業條件,接受知識共享并學習知識。
(2)若0<(1-λ)Q-U1<Q-U0,即(U0-U1)/Q<λ<(Q-U1)/Q;則選擇自學的效用最大。
(3)若(1-λ)Q-U1<0<Q-U0,即λ>(Q-U1)/Q,且U0<Q;則選擇自學的效用最大。
(4)若Q-U0<0<(1-λ)Q-U1,即λ<(Q-U1)/Q,且U0>Q;則答應其他節點企業條件,接受知識共享,并學習知識。
(5)若(1-λ)Q-U1<Q-U0<0,即λ>(U0-U1)/Q,且U0>Q;則選擇不學的效用最大。
(6)若Q-U1<(1-λ)Q-U1<0,即(Q-U1)/Q<λ<(U0-U1)/Q;則選擇不學的效用最大。
(二)模型均衡求解
由于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共享知識的成本U1和U2與知識整合創新價值Q與其他節點企業的機會收益P0的大小關系不確定,使尋求納什均衡解的過程變得非常困難。我們通過變量大小關系的變化,推出納什均衡,進而剔除包含不可置信威脅策略的納什均衡,求得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根據以上效用價值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不共享知識,無論核心企業選擇自學或不自學工商管理論文,都達不到均衡解;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共享知識,同時提出要按λ比例獲取知識創新價值的回報。核心企業如果接受這個要求,那么兩者的收益函數為[((1-λ)Q-U1,λQ-U2)],需要λ的取值,從而得到兩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
解1:當U0>Q>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Q-U1)/Q]之間時,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同時選取知識共享策略。
解2:當Q>U0>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U0-U1)/Q]之間時,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同時選取知識共享策略。
從上述討論可以看出,核心企業對于某項知識的自學成本與知識整合共享過程中雙方耗費成本的大小關系,成為實現知識整合的決定性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雙方通過交流,確定合適的λ值,促使其他節點企業知識共享過程的發生,實現知識的整合創新價值。供應鏈聯盟各節點企業間,尤其是核心企業與其他節點企業之間的知識整合,目的在于促進各自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如果整合成本太高,顯然不利于提高核心競爭力。因此,在其他節點企業和核心企業的知識整合博弈過程中,明確各種知識學習成本的關系,是判斷能否達到博弈均衡,實現知識整合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杜漪,王志剛.知識管理的供應鏈核心競爭力提升研究[J]. 管理現代化, 2008,(04) .
[2]牟紹波.論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3]陳紅麗,郗英.基于過程分析的知識共享對策研究[J]. 情報雜志, 2007,(07) .
[4]吳冰,劉仲英.供應鏈協同的知識創新價值鏈模型[J]. 軟科學, 2007,(04)
[5]李崇光,胡華平.論生鮮農產品垂直渠道關系整合[J]. 中國流通經濟,2009,(06) .
篇2
參考文獻說的簡單點就是指對某一學術研究做的解釋等作用,只能做為參考,它的寫作要求也是很高的,以下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會計監督論文參考文獻,希望給大家在寫作當中帶來幫助。
會計監督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史料編寫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編.中國會計史料選編(中華民國時期)ⅠⅡⅢⅣ.[G].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2]郭道揚編.會計百科全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
[3]趙友良編.中國近代會計審計史[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
[4]宋麗智編.民國會計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5]魏文享編.民國時期之專業會計師論會計師事業(資料匯編).[G].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6]朱伯康、施正康編.中國經濟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7]王海民、楊進、劉韜編.會計發展概論[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8]曾勁.中華民國時期會計教育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11).
[9]鄭漢中.民國時期的會計師制度[J].財會月刊,1994(02).
[10]楚財.民國時期會計機構的設置[J].財會通訊,1990(04).
[11]呂增根.淺析民國初年的政府會計改革[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7(09).
[12]林美、馮俊豪.我國兩次引進西方會計理論的比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6(12).
會計監督論文參考文獻:
[1]陳國輝,李長群.論會計市場失靈與政府監管[J].會計研究,2000:24-28.
[2]王海民.對政府會計監管問題的幾點看法[J].會計研究,2001:29-31.
[3]劉永澤,陳艷.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導向的現實選擇[J].會計研究,2002:28-31.
[4]雷光勇,陳若華.管理層激勵與會計行為異化[J].財經論叢,2005:42-47
[5]曾慶生.國家控股,超額雇員與公司價值[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6]吳水澎,畢秀玲.論政府對會計監管的必要性、缺陷和效果[N].廈門大學學報2002:10-17.
[7]郭慶旺,賈俊雪.地方政府行為、投資沖動與宏觀經濟穩定[J].管理世界,2006:19-25.
[7]胡宇辰,戴淑燕.企業家需要激勵與約束[J].江西社會科學,2001.
[8]陳冬華.地方政府、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博士論文,2002:5-8.
[10]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權、報酬與盈余管理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1-119.
[11]劉鳳委,孫錚,李增泉.政府干預、行業競爭與薪酬契約--來自國有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工商管理理論論壇,2007:76-84.
會計監督論文參考文獻:
[1]證監會.上市公司治理準則,2002.
[2]趙春光.中國會計改革與謹慎性的提高[J].世界經濟,2004(4):53-62.
[3]陳旭東,黃登仕.上市公司會計穩健性的時序演進與行業特征研究[N].證券市場導報,2006(4):59-65.
[4]李增泉,盧文彬.會計盈余的穩健性:發現與啟示[J].會計研究,2003,2:19-27.
[5]曹宇,李琳,孫錚.公司控制權對會計盈余穩健性影響的實證研究[J].經濟管理,2005(4):34-42.
[6]丁瓊.董事會特征與會計盈余穩健性--基于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D].蘇州大學,2010.
[7]曲曉輝,邱月華.強制性制度變遷與盈余穩健性--來自深滬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7(7):20-28.
[8]薛晶晶.董事會特征與會計穩健性的關系[D].北京交通大學,2010,6.
[9]王艷艷,陳漢文.審計質量與會計信息透明度一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6(4):9-15.
[10]毛新述,戴德明.會計制度改革、盈余穩健性與盈余管理會計研究,2009(5):24-25.
[11]劉鳳委,汪揚.公司治理機制對會計穩健性影響之實證研究.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6(3):16-22.
[12]陳勝藍,魏明海.董事會獨立性、盈余穩健性與投資者保護.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96-128.
篇3
關鍵詞:英國;研究生;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左(1963-),男,河北石家莊人,軍械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教授;王長龍(1965-),男,河北南皮人,軍械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教授。(河北石家莊050003)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7-0010-02
受中國留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筆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進行了一年的訪問學者工作。期間全程旁聽了本科生的電子學(Electronics)和研究生的數字信號處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課程,對英國高等教育的模式及其理念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會。英國的教育、學術以及科學研究的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位于英國,它是除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慕名前來留學,不僅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于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本文以紐卡斯爾大學為例,研究英國大學研究生培養體制對我國研究生教育和教學改革的借鑒意義。
一、研究生培養模式
在英國,由于研究生的教育培養目的和模式不同,其研究生培養模式主要分為授課型(taught)碩士和研究型(research)碩士兩類。
授課型碩士的培養模式主要是為學生畢業以后的工作和就業服務,因此主要側重于修讀專業課程,對科學研究和論文的撰寫要求不高,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尤其是專業實踐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授課型碩士學制一般為一年,要求學生在一年時間內至少學習4門必修課程和3門選修課程,此外還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在必學課程的基礎上進行多門選修,但在進行成績評定時只計算成績最好的三門選修課。由于授課型碩士學制一般為一年,時間比較短,所以學生通常一入學就開始對論文進行選題,題目敲定之后,在秋季和春季學期一邊學習專業課程一邊進行論文研究,進入夏季學期完成所有課程考試之后就完全進入論文階段。想要獲得授課型碩士學位必須達到如下條件:一年期間必學的 7門課程平均分達到50%(指所占課程滿分的百分比分數水平,下同);每門單科成績不能低于30%;7門課程中必須有6門課程成績至少達到40%;參加與論文研究相關的項目達到50%。如果7門課程平均成績和論文項目成績均達到70%,則可以獲得學校特別榮譽獎勵。如果學生想繼續申請攻讀博士學位,則碩士成績一般要達到70%以上。
研究型碩士主要側重于科學研究,但碩士期間也要修讀一定數量的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創新的能力,對學生撰寫論文和報告要求比較高。研究型碩士學制一般為兩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導師的建議確定研究方向,參加相關的科研項目,調查研究并撰寫論文,通過答辯后即可獲得學位。研究型碩士通常可分為:傳統的文科碩士、新興的科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哲學碩士等。其中哲學碩士介于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之間。學士學位獲得者攻讀哲學碩士一般要2年,有碩士學位的人攻讀哲學碩士一般要1年時間。英國的博士研究生學制通常為3年,和大多數國家培養模式類似。
總之,英國研究生的每種培養模式各有所長,所培養的人才類型各不相同,每種模式及相應學位采用的都是應社會發展和研究生教育發展的要求而實施的。而我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就顯得偏于固定、單一、不夠靈活。
二、研究生導師素質養成
在英國,教師職稱分教授(professor)、高級講師(senior lecturer)、講師(lecturer)三類,所有教師都具有招收指導博士生的資格。其主要職責是指導研究生確定研究方向、對研究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關鍵性問題和困惑問題進行指導、保證研究生應有的工作條件、關心研究生的研究進程、審定研究生研究成果并對其水平做出評價等。要使研究生能創造性地開展研究工作,必須由富有創造精神的導師來指導。所以,英國在選擇導師時特別注重導師的科研創造能力,以能否培養出具有高科技能力的研究生作為評判導師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標。目前英國大學都具備了國際化大學的特點,它的教師隊伍吸引了全世界的各路精英,因此其學術研究更具生氣和創新性,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英國大學教師素質高,創新合作團隊理念強,工作節奏快
(1)英國大學教師素質表現在知識面廣泛,瞄準前沿發展,重視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研究;合作科研多,注重團隊研究,橫向交流、國際合作多;工作量大,工作計劃性好,節奏快。
(2)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這個道理雖然中國的研究人員也懂,但在實際工作中和思維方式上,卻時常習慣于跟著外國的研究方向,缺少跨越式發展的勇氣和意識。如紐卡斯爾大學電氣電子與計算機學院(Newcastle University school of EECE)下分微電子、信號處理、電力、電氣等4個研究學科。信號處理學科有4個教授、6個講師,均可以指導博士研究生。每個教授的研究方向基本不大相同,所以橫向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英國大學之間幾個教師聯合申報課題、定期討論、共同研究的機會非常多。而且,由于歐盟也有大量的科研經費資助科研,所以歐洲國家之間的教師合作科研和學術討論也是非常頻繁的。
(3)每名博士生導師一般每年招收2至3名博士生,而每名博士生一般要4年畢業,所以每名博士生導師的在讀博士就要有10個以上。學生每周要在固定時間和導師匯報研究進展、探討學術問題,如果臨時有事,可以隨時匯報,然后主要就是自己按部就班的研究。除博士生外,每個教師每年還要承擔十幾個碩士學生的學位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大約在每年6~8月期間),而且所有教師都要承擔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課任務,因此教師的工作量很大,導致他們的工作節奏快。比如,英國大學工作時間為早九晚五,沒有午休,因此教師的午餐大多在辦公室里解決,兩片干面包加幾片綠葉子、黃油、西紅柿,20分鐘解決午餐后繼續工作。
2.重視基礎研究,重視學術活動,重檢查
(1)教師重視基礎研究,善于發現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得出的結論具有說服力,創新性也非常明顯,很容易在高水平的雜志上。
(2)導師非常重視和同事、學生間的學術活動,學術研討活動多,每月至少組織一次組內研討,每個成員匯報研究進度、討論學術問題,而且形式靈活,地點在教室或咖啡屋等。大型學術活動少,十幾個人的情況居多,都是針對自己的研究領域討論、講座。每年一次的博士生學術年會以學院為單位,開闊了與會者的視野。
(3)對于博士論文的審查仔細、嚴格。論文提交給導師要審查修改一個月的時間,然后才能提交學校送出審查。論文評審專家只有兩人,校內、校外各一人,最終答辯時也是這兩個教授擔當答辯專家。論文評審一般需兩個月的時間,然后組織答辯。答辯時不需要學生先介紹自己的研究課題,而是兩個教授和學生采取討論的方式,開門見山提出疑問,學生針對提問進行回答,一般需要討論交流3小時左右。當然,做得好,時間會短一些。最后教授給出答辯意見,大部分論文都需要修改,修改期為6個月以內,否則就視為不能通過答辯。筆者感覺國外的博士答辯雖然就兩個專家參加,但審查非常仔細、嚴格,答辯時探討的問題很深入,而且不容許學生的導師和其他博士生旁聽。而國內的博士生答辯,雖然委員會由7人左右組成,但答辯時間短,問題較為淺顯,大多流于形式。
三、研究生管理規范
1.資源的使用――高效
(1)英國學校對于授課型碩士生的管理是和本科生一樣對待的,只能上課時進入教學大樓,因為授課型碩士學位論文只有三個月的時間,所以學院不會安排專門的教室和實驗室。學院沒有自習教室,學生要看書,就是圖書館、計算機房或者宿舍。每間教室一天基本排滿了課程,沒有空閑的時間。
(2)對于博士生的管理都按照職員對待,因為這里的博士就是完成一個真正的科研項目,他們憑校園智能卡在業余時間可以進入教學樓加班。場地的利用率很高,比如紐卡斯爾大學的電氣電子與計算機學院雖然40個博士在一個屋子里學習,但學習秩序很好,沒人喧嘩,沒人隨便動他人的東西。
(3)教學科研資源利用高效。所有課程不發教材,教師只給出一些參考書目,學生自己去圖書館借閱。而且同一城市的兩個大學憑學生卡可以共享圖書資源。教師在課堂上會復印講義,發給學生。
2.設備的使用――節儉
整個學院只有行政辦公室有復印機、掃描儀,為職員和博士生無償服務,其他辦公室不給配備,所有文具自己到學院行政辦公室領取。
40個博士在一個屋子里,兩臺黑白打印機,一臺彩打。打印需要虛擬計費,每人的計算機由導師給充值,博士生都是一次充值10鎊。打印一張4p,可以打印250張,用完再去找導師充值。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管理、環保和節約意識。
3.計算機及其網絡使用――規范
學校所有的計算機不能夠自己安裝軟件,如果需要科研專用軟件,需要專門安裝。每個學院配備專職電工和計算機維護技師,負責用電和計算機的維護,免去了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
四、研究生教育戰略
雖然英國的碩士研究生學習年限較短,授課型的學習年限只有一年,研究型的學習年限為兩年,但其教育戰略重點在于對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一般研究生一入學就要加入課題組,參加實際科研項目,表現突出的學生被當做科研主力來使用。英國的研究生教育還十分重視相關學科和新興學科的設置,學生所做的課題也會涉及多種學科領域,綜合性的課題研究可以使學生擴大視野,鍛煉創新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為就業奠定扎實的基礎。
為了培養研究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英國經常采取高校與工商企業聯合的“ 協作式”培養模式。如紐卡斯爾大學在培養工程碩士過程中,學生由學校導師和企業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共同指導,學生既要學習專業課程,也要針對企業的具體技術問題以及管理問題進行研究。大學與工商企業雙方采用協作式的培養方式受到了各界的熱烈歡迎,協作式教育不僅可以為大學提供更多的科研經費,改善大學的科研條件,還有助于鍛煉研究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時還可以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為企業培養高端專業人才。
英國的研究生教育歷來非常重視國際交流,每年都會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留學生,這種舉措不僅有利于交流各國的文化教育,使教育國際化,還有利于擴大英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影響。
五、啟示與思考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重要教育培養模式,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對推動社會先進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筆者通過一年的訪問學習,全面了解了英國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況、經驗及其發展動向,對于我國的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我們要虛心學習,努力提高,積極開展研究生培養模式,以增強創新能力為核心,完善研究生管理機制,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國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至立強調研究生教育作為教育的最高層次,在培養創新人才中具有決定意義。因此在研究生培養模式上應該打破以往培養單一學術型人才的固定模式,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制訂不同的培養方案,培養出具有全局觀念、能夠適應高層次環境需要的研究型、應用型、管理型等多樣化的專業人才。通過“研究式”培養科學研究人才,這種模式可以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學中;用“教學式”培養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這種模式可以主要集中在教學型大學中;用“合作式”培養應用型和管理型人才,為企業工廠培養復合型人才。同時在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與論文方面,制訂好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建立多樣式的研究生課程體系,融合相關學科和新興學科課程。對不同培養模式的研究生提出不同的論文要求,加強科研和實踐環節,落實以科學研究為導向的導師負責制和資助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不斷完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制度。還要引入質量評估體系,加強對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監控,建立健全內部考核衡量機制和社會評價體系,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更快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余嘉云.英國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與啟示――以格拉斯哥大學為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97-100.
[2]易紅郡.英國現代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及特點[J].比較教育研究,2002,
(10):23-26.
[3]朱永,李佳孝.試論英國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與借鑒[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166-167,170.
[4]王娜.英國研究生教育及啟示[J].中國研究生,2007,(17):31-33.
[5]王喜娟.英國碩士培養模式研究――以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08,(10):66-68.
[6]張靜.英國高等教育大發展時期的課程改革及啟示[J].理工高教研究,2010,(4):102-104.
[7]蔣菲,李曉,唐中勇.發達國家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及啟示[D].研究生教育論壇,2010: 70-75.
[8]趙宗升,魏慶朝.英、美研究生教育發展趨勢及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10):66-71.
[9]陳勇,錢旅揚.對英國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考和借鑒[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52-154.
篇4
女兒突患絕癥
岳梅本是安徽省淮南一所大學的教師,女兒竹子12歲時候,夫妻離異,她獨自撫養孩子。幸而女兒竹子從小聰明勤奮、成績始終名列前茅,曾以淮南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竹子剛上高中不久,被診斷出患了罕見的進行性腦萎縮,患病后的竹子視力大不如前,近在咫尺的字都很難識別。
女兒的病情對岳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她一面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一面向女兒瞞住病情。每當竹子向媽媽抱怨的時候,岳梅總是強忍著眼淚,笑著安慰她,“你學習太用功,近視已由假性轉成真性了,只有慢慢調治。”
2001年,一直堅持學習的竹子被中國礦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錄取。此時,醫生卻告知岳梅:竹子的視力可能在三五年內近于失明,身體平衡不能控制,將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聽到醫生的話,岳梅一陣眩暈。眼看竹子就要離家去上大學了,可是按醫生的說法,女兒一旦沒人照顧該怎么辦?
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考女兒學校的博士去陪讀。這樣,不僅能照顧她的生活,幫助她順利完成學業,同時還能在北京諸多大醫院尋找專家治病。9月1日開學后,岳梅將女兒送到學校,便回到家中備考。
為了攻克英語難關,她每天30頁、50頁地拼命背單詞。沒時間做飯,她就在單位食堂買一份飯狼吞虎咽。經過兩個月的“突擊”,岳梅接到了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專業的博士生錄取通知書。在同一個大學校園里,她和女兒團聚了。
母女同窗同時畢業
岳梅考上博士生的時候,竹子的病已經發展到臉貼在書上都很難認出字的地步。每天,岳梅攙扶著女兒從宿舍到教室再到食堂。有時因為自己課程緊實在抽不開身,她就委托竹子的兩個室友交替照料。中午,岳梅還得給竹子熬中藥,晚上陪她在礦業大學操場的跑道上跑步改善體質。在照顧女兒的同時,岳梅還得完成繁重的博士課程與作業。沒有課的雙休日,她就帶竹子到北京各大醫院去看病。
每天照顧女兒花去了岳梅大部分的時間,人過中年,她感到了自己與年輕人的差距,她只有加班加點彌補學業,并虛心向同學和老師請教。一次,岳梅正在外地考察,竹子突然打來電話哭著說自己下課時摔倒在臺階上了。接到女兒的電話,岳梅的很心疼,可她卻故作鎮定地對竹子說:“媽媽不可能總在你身邊,你必須學會堅強!”電話剛掛斷,岳梅再也忍不住,蹲在地上,捂著臉,放聲痛哭。
大四時,竹子的病情更糟糕了。因為無法和正常同學那樣邊看邊聽邊記,在課堂上竹子只得用錄音機錄下老師講課內容,回到宿舍再慢慢放,由媽媽邊記錄邊誦讀,幫助竹子消化吸收。樂觀的竹子笑著對媽媽說:“別人學個名詞很簡單,我得搭上媽媽要費3道程序,才能跟上進度,雖然學得吃勁,可記得更清晰。”挑戰耐力與吃苦的終于抵達終點了,當年夏天論文答辯時,因為竹子視力堪憂,評委老師們害怕發生意外,破例讓她坐在位子上答辯。但倔強的竹子還是掙扎著走到臺上,憑著豐厚的專業功底,竹子終于出色地完成論文答辯順利畢業。與此同時,岳梅的博士論文也圓滿通過了答辯。
媽媽,讓我給你洗一次腳
為了讓女兒有更好的條件治療,2005年9月,岳梅作為高級人才被引進到合肥學院任教。每天,岳梅發揮自己生命的一切潛能,天天與命運賽跑:手腳不停地擇菜、拖地、洗衣、做飯,在課堂和實驗室拼命地工作。
盼望奇跡發生的岳梅又四處舉債,跑遍了廣州、上海、南京等大醫院為女兒治病,幾乎用遍了所有的藥,想盡辦法找各種偏方嘗試,但沒有任何效果。女兒的視力幾乎全部喪失,甚至連吃飯和穿衣都相當費力。竹子情緒時好時壞,她開始在家中絕食摔東西,向媽媽發火。岳梅一聲不吭地忍受著女兒的發泄,她知道,女兒此時需要的不僅僅是溫飽與治療,最關鍵的還要給她進行心理療傷。岳梅找來了學院的心理專家對她進行疏導,安裝了電腦好為女兒排遣寂寞無聊,并讓竹子嘗試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在慢慢接受殘酷的現實后,竹子決定力所能及地為母親分憂。2009年5月10日,母親節。在實驗室加班忙了一天的岳梅回到家。竹子把她按在椅子上說:“媽媽,今天是母親節,我沒錢為您買禮品,就讓我給您洗一次腳吧”。岳梅雖有些驚奇卻開心地笑了,笑著笑著她眼圈紅了。竹子將溫水和少許紅花油放進腳盆里,踉踉蹌蹌端到媽媽面前,顫巍巍扶媽媽坐在床沿上,然后輕輕替媽媽脫去襪子。竹子摸索著試了試盆里的水溫,這才把媽媽的腳放入盆中,輕輕地揉搓……
為了能有個謀生的技能,竹子開始靠聽收音機學習盲文。那段時間,每天坐在地上彎腰弓背摸練盲文成了女兒生活的全部。重新找到了生命支點的竹子欣喜地對岳梅說:“媽媽,學習盲文使我找回了人生的動力之源,我感覺又回到了學無止境的大學課堂里。”岳梅心疼地為竹子按摩因學習盲文而腫脹的雙臂,淚水滑落臉龐。
篇5
關鍵詞:組織變革 社會信息處理 犬儒主義 形成機理
隨著全球化競爭的加劇和科技的進步,企業為了在動蕩變化的國內外環境中保持核心競爭力,通過私有化、兼并、收購、改變內部運作流程等戰略或運作上的變革來適應顧客的需求,并獲得長久的生存和發展。但是,組織變革在企業管理中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使企業發展更快、更有價值,也可以觸發一種對混亂和動蕩的強烈抵制。針對企業如何有效的推進組織變革的成功,學者從宏觀、系統的層面,基于變革發動者的視角研究了變革的環境、管理理念、組織架構和組織文化等對變革成功有效性的影響。但Sange等在對組織變革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70%實施變革的企業都最終走向失敗。在面臨組織變革失敗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龍立榮(2011)通過回顧國外員工變革的反應,發現員工個體的行為對于所有組織變革的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從微觀、個體層面的因素,從員工的視角來研究員工對組織變革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有的關于員工對組織變革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員工態度的研究,而組織犬儒主義作為一種主流的負面工作態度(張士菊、廖建橋,2007),很少被學者關注,并用來解釋組織變革。學者們關于組織犬儒主義的研究很多但比較零散,基本上還處于科學研究的初級階段。對犬儒主義的形成機制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心理契約違背的視角,最早從心理契約違背視角進行研究的是Andersson,他通過文獻綜述法提出了一個員工犬儒主義的概念模型。Andersson認為心理契約違背是產生犬儒主義的主要影響因素,并通過分析公司環境、組織與工作和角色的工作場所特征來探索了心理契約違背導致犬儒主義的形成過程。社會信息處理理論關注社會背景對個體工作態度的影響作用。本文從員工個人層面出發,基于SIP理論分析了員工在變革過程中態度的形成,通過探討信息環境和關系環境對員工犬儒主義的影響,構造了變革過程中員工犬儒主義的形成機理。
社會信息處理理論及犬儒主義相關理論
(一)SIP理論
社會信息處理理論(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簡稱SIP理論)是由杰勒德·R·塞蘭尼克(Gerald R. Salancik)和杰弗瑞·菲弗(Jeffrey Pfeffer)在1978年提出的。社會信息處理理論的基本前提是把人看成一個自我適應的有機體,個體會根據社會背景和情景的現狀的信息,來不斷的調試個人的態度、行為和信念等。也就是說,人們會利用社會環境中他人的價值觀、規范、期望以及行為結果等信息來引導自己的行為。Yuxia Qian和Daniels(2008)基于SIP理論提出人是社會人,員工在工作中形成的態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受環境和信息的影響而產生的。一方面,個體的態度受社會準則和他人信息的影響,另一方面,他人的想法也能夠通過社會規范來影響個體態度。因此,社會背景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信息背景和關系背景。
(二)犬儒主義
犬儒主義最早是由Cook和Medley于1954年提出,他們認為犬儒主義是對他人的敵意觀點,認為他人是不誠實、不真摯、不值得信賴和懶惰的。近年來,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犬儒主義普遍存在于現代社會中,是當代時代思潮的一部分(Keyes,2006)。同時也存在于每個組織的成員中,包括美國、歐洲與亞洲的組織內部成員(Kouzes&Posner,1993)。此外,學者對犬儒主義的內涵也有更多的詮釋,如人格特質論、情景論。持有人格特質論觀點的學者認為犬儒主義是與生俱來的一種人格特質,這種特質是穩定的、固有的,且不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員工的犬儒主義水平幾乎是不能改變的。而情景論則剛好相反,持有該觀點的學者認為犬儒主義是一種狀態,產生于具體的情景,而不是一種固有、穩定的人格特質,同時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改變。
根據SIP理論,人具有社會文化屬性,員工的態度產生于具體的社會環境和情景。因此,本文更傾向于從情景論來研究員工的犬儒主義。基于情景論的觀點,本文將犬儒主義定義為員工對組織的負面工作態度,具體表現對組織缺乏誠信的信念、對組織的各種負面情感以及消極行為。其特征:一是多維性:員工犬儒主義是一個多維的結構,包括情感、信念和行為;二是依附性:在管理與組織行為領域,組織犬儒主義已被西方學者視為組織—員工關系的新范式(白艷莉,2011),代表了員工和組織之間的雇傭關系,因此要依附于組織而存在;三是動態性:組織犬儒主義不是穩定、固有的人格特質,它產生于具體的情景,是一種習得性反應,會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四是傳染性:個人的組織犬儒主義受同事和組織環境因素的影響,一個員工的犬儒主義態度可以導致其他員工甚至整個企業員工的犬儒主義態度。
變革過程中員工犬儒主義的形成機理
Abraham(2000)認為員工對未來變革的成功和管理者的能力持不信任與悲觀的態度時,犬儒主義就會出現。根據SIP理論,犬儒主義的態度應該受社會背景的影響,因此,員工在變革的過程中形成的犬儒主義工作態度是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信息環境,也就是員工對信息的感知質量;關系環境,包括同事間犬儒主義水平(見圖1)。
員工作為組織變革的參與者,是變革的最終實施者和推動者。Barki和Hartwick(1994)指出,員工參與的積極性可以顯著提高變革的成功率。積極的參與變革,使員工對變革的目的、作用以及方法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對組織和管理者也會產生更多的信任。此外,員工在變革的過程中,通過積極的承擔變革任務、參與變革的計劃與實施,降低員工在變革實施階段的沮喪感和幻滅感,從而減少員工在變革過程中的負面情緒,降低員工的犬儒主義水平。
組織變革的實施伴隨著員工與上級、同事之間的溝通。溝通作為組織變革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組織實施變革的時候,溝通的環境越公開,溝通的能力越強,員工對變革實施的措施以及變革作用就會越清晰明白,此外,還能夠增加員工對組織、對管理者、對變革成功的信心,降低員工的犬儒主義水平,從而促進組織變革的成功(Stanley,2005)。
Stanley(2005)把變革中的犬儒主義定義為對管理者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是指管理者缺乏推動變革成功的能力。這個定義暗示對管理者的不信任是產生犬儒主義的重要因素之一(Yuxia Qian&Daniels,2008)。信任和犬儒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犬儒主義的范疇比信任更廣泛,犬儒主義包括情感、信念和行為,而信任只是指一種信念。盡管信任和犬儒主義是有區別的,但實證表明兩者還是密切相關。一個對某對象持有犬儒主義態度的員工不會對其產生信任,對其有高度信任的員工也不會產生犬儒主義。因此,對管理者的信任可以作為變革過程中犬儒主義產生的影響因素。
員工參與、溝通以及對管理者的信任,是從個人層面分析員工在變革過程中對犬儒主義的作用。SIP理論強調員工工作態度是受社會背景的影響,基于此,社會背景因素可以調節員工參與積極性、溝通有效性以及管理者信任對犬儒主義的作用。本文把社會背景分為兩個因素:信息質量感知和同事間的犬儒主義。已有研究發現,信息量越大、信息的有效性越高可以使員工產生一些積極的工作態度,如工作滿意度。Miller和Monge(1985)通過研究信息質量與工作態度的關系,指出有效的信息能夠降低員工在組織變革中的焦慮感,增加變革的開放性。員工感知到充分的信息、有效的信息,使其降低對變革的不確定性認識,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組織發生變革。總之,員工態度是以社會背景中信息可獲得性為基礎。員工感知到的信息質量越高,對組織變革就越傾向于表現積極的態度;相反,低質量信息的感知使員工表現負面的態度。信息的質量不高,員工就會對變革的流程、管理者產生懷疑,最終產生變革中的犬儒主義。
許多研究已經證明人際關系在決策和接受變革中作用(Rogers,1995),SIP理論認為關系環境對員工的工作態度有影響,員工的工作態度在同事之間的公開談話和環境現狀的解釋中得到變化,公開談話可以通過一些描述性語言來增強社會背景的影響;同事間會用一些評價性的信息來解釋環境現狀,以此通過社會規范來影響員工態度。犬儒主義具有傳染性,個體的犬儒主義態度很容易“感染”到其他人。犬儒主義員工往往會向親密的同事表達負面的工作態度,而不會在公開場合表達不滿,以非正式溝通的方式來實現犬儒主義的傳播。在變革的實施中,犬儒主義者傾向于談論變革的消極因素,并強調這些因素對組織變革的負面作用。因此,同事之間的犬儒主義水平能夠對其他員工產生作用。
變革過程中員工犬儒主義的應對策略
(一)提供充足的信息和有效的信息
信息質量對組織變革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和管理者應該關注信息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變革的實施過程中,管理者要及時提供信息給員工,并保證每個人都能獲得充足的變革信息。管理者在提供信息的同時,應該向員工解釋變革的必要性和變革可能的結果,使員工充分了解變革,對變革產生積極態度。
(二)促進部門之間的溝通
由于同事能夠影響員工的態度,管理者應該注重變革過程中員工之間的相互作用。企業的變革計劃可以擴展到部門級,提倡員工在面臨變革的困惑時多和其他部門的人進行溝通,而不是停留在一個部門內員工的交流。此外,管理者應該給各個部門更多的自,鼓勵并支持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溝通,員工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
(三)創造管理者與員工互動的機會
對管理者的信任是變革中員工犬儒主義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獲得更多的信任,管理者需要創造一些與員工互動的機會。Langer和Thorup(2006)這些互動包括傾聽員工的聲音、積極參與員工的組織變革。此外,在實施變革之前,企業需要讓員工了解組織文化和歷史,建立較強的集體榮譽感。管理者只有有效的應對變革過程中的壓力并滿足員工的需求,才能獲得員工的支持,最終推進變革的成功。
參考文獻:
1.朱其權,龍立榮.國外員工變革反應研究綜述.外國經濟與管理,2011(08)
2.張士菊,廖建橋.西方組織犬儒主義研究探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28
3.張士菊,廖建橋.組織犬儒主義研究的新進展[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1)
4.白艷莉.組織犬儒主義:一個員工—組織關系分析的新框架[J].蘭州學刊,2011,03
5.李煥榮,楊歡,劉得格.組織犬儒主義的概念界定、影響結果和形成機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3,15
6.廖丹鳳.工作場所感知、組織犬儒主義與組織效果的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9
7.張簡英翔.銀行員工面對組織變革知覺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組織犬儒主義、組織政治知覺為中介變量[D].中原大學,2005
作者簡介:
楊歡(1988-),女,湖南邵陽人,廣東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篇6
創新了科研服務理念
科研理念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靈魂。如何適應新時期科研發展的需求,從被動性工作向主動性工作轉變、從服務于工作崗位向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轉變,成為擺在科研工作面前的重要挑戰。受多種因素影響,河南大學長期以來形成了科研競爭意識淡漠的觀念,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不高,學術交流與合作意識不強,人均科研成果數量和質量都較低。不從思想上根本改變這種觀念,不從體制上加以限制和約束,學校將很難融入區域科技創新體系。通過召開科研大會、赴同類先進院校調研、深入基層科研單位開展調查研究,主動發現問題并切實落實解決,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科研工作實際和建設全國一流大學的目標,學校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凝練出科研工作的基本理念:積極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科研觀念的轉變,使科研成為全體教師的一種生存狀態和成長方式,倡導“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果即成長”,不斷營造寬松科研氛圍,強化科研競爭意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堅定不移地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為建設高水平研究教學型大學、進而創建全國一流大學提供科研支撐。同時強化管理部門服務意識、營造人人參與科研、全校支持科研的和諧寬松的學術氛圍。學校科研競爭意識顯著增強,近年來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實現了若干領域新的突破。
完善了創新平臺體系
針對普遍存在科研要素條塊分割的問題,學校提出大科研概念,把與科研密切相關的要素整合起來,進一步完善科研機構運行機制,理順學院和研究機構的關系,使科研機構成為產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科研基礎平臺。“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和“體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基地,“特種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和“植物逆境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正向國家重點實驗室邁進,“河南省納米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國內納米科學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基地。“河南省高校數字區域模擬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等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為河南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還整合全校科研資源,在基層科研單位設立51個校級重點研究機構,每年給予每個機構3萬元的運轉經費和平均11萬元的項目建設經費,使科研成為教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科研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年建設期產出了大批創新成果。同時學校還依托自身技術與企業聯合組建研發中心,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校企聯合、產學研一體化的新模式。目前,學校基本形成國家、省部、廳局、校四級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科研創新平臺體系,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在創新型河南建設中的貢獻率和顯示度日益顯現。
構筑了人才高地
學校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吸引和整合創新人才,以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為目標,淡化行政隸屬關系,凝練學科方向,打造學術隊伍,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各級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機構,著力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積極引進領軍人才,推進創新團隊建設。隨著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學校正處在加快杰出人才隊伍建設的階段,正計劃在一些優勢學科每年投入1000萬元引進2~3位大師級人才,讓一個大師級的人物率領一支團隊,帶領和培養新的杰出人才,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和新的優勢學科,建成2~3個國內相同領域的科研重鎮,實現高層次突破,在國際學術前沿嶄露頭腳。嘗試在校內建立“學科特區”,按照國外的模式對引進人才進行管理,給他們提供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充足的科研經費、自由的財權和人事權力,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盡最大努力提供充分發展的空間,大力改善吸引優秀人員的大環境和小環境。同時,學校每年面向新參加工作的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幫助他們了解學校整體科研情況和科研基本規律,盡快融入各科研工作中。近年來,學校匯聚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創新科學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撐。
強化科研激勵措施
科研體制順暢是科研工作運行的重要保障。學校重新制定科研工作量核算辦法,實行積分制,出臺《河南大學科研獎勵管理辦法》,增加教師科研的靈活性。尤其是高起點、大額度重獎對學校學科建設、學位點建設、學術水平有重要支撐作用的高層次項目和高層次成果(SCI按影響因子獎勵),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和提名論文給予重獎,對發明專利給予1萬元的獎勵,對一般性項目和成果不再給予獎勵。學校還設立“河南大學年度特別貢獻獎”,對實現高層次突破、擴大學校學術聲譽,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科研人員給予特別貢獻獎,引導教師積極承擔高層次項目和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時全面梳理科研管理文件,修訂完善符合學校目前發展需要的制度體系,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在校內引起強烈震動,激發了教師向高層次目標沖刺,為建設全國一流大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科研支撐。
加大科研投入
學校設立博士科研啟動基金,每年投入300萬元用于資助剛參加工作的博士從事科研啟動工作;投入100萬元作為科研基金項目經費,用于資助青年教師的科研工作;投入60萬元作為校重點科研項目經費,主要資助通過國家級項目評審而未獲立項的課題,使有發展前景和良好基礎的課題繼續開展研究并向國家級項目沖刺;投入100萬元作為學術交流基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資助教師參與學術交流,資助在學校召開的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重點資助來校講學或進行研究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高層次專家和學者;投入200萬元作為“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設立了專利基金、對外開放基金等多種基金,為科研創新、學術交流、成果轉化等提供了充足的經費保障。
加強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工作
學校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管理、組織和領導,制定了一系列激勵措施,使橫向項目與科研人員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職稱評定掛起鉤來,引導科研人員在重視縱向課題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爭取橫向研究課題。學校積極組織現有技術成果有意識地參加深圳高交會、上海工博會等全國各地的技術成果信息會、展示會、
洽談會等活動,推廣現有技術成果并尋找新的研究課題。學校還與開封市政府合作,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領導協調小組,正式啟動產學研合作工程,一批科技成果紛紛在當地落戶。如專利技術“從焦化粗苯生產中提取噻吩”已在開封巨龍化工廠實施,從根本上解決了焦化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酸污染問題,同時又生產出另一種產品“噻吩”,每年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800多萬元。
學校充分利用2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整合科技資源,加快學校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進程,資助了一批中試成果向工業化轉化項目,建立了一批技術產業化的樣板工程,為進一步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如董學芝教授的“造紙黑液堿回收中直接生產沉淀碳酸鈣新技術”解決了圍繞造紙界的白泥二次污染問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三國發明專利,已在武漢晨鳴紙業集團和河南華豐紙業有限公司進行工業化生產,每年新增效益達2000多萬元;特種功能材料實驗室“可分散性納米二氧化硅合成新技術”正在濟源市建設年產1000噸納米二氧化硅系列產品生產線,每年可實現產值8400萬元;河南省納米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試基地完成了“低滲油井增注劑”項目的中試放大和技術轉讓。2006年10月,學校與企業投資3000萬元開展的國家創新藥物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篇7
關鍵詞:民營企業;營銷升級;戰略營銷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央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福建發展的戰略選擇。特別是2009年5月6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福建民營企業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要求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對于福建乃至全國都有著十分長遠的戰略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而對于福建民營企業來說,這更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臺灣地區在1997年的《中小企業白皮書》一書中提出:創新不僅是技術的改變,也可能是生產的新方法或管理的新態度。因此,凡是價值鏈中的各項經營活動,都可能有所創新,從而創造出企業的競爭優勢。因而,海西戰略背景下的自主創新與技術創新不僅僅指技術創新的概念,它更包括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方面的內涵。營銷創新也是自主創新的一個方面,營銷創新的研究有利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而營銷創新的內涵包括觀念與理念、手段與方法的提升等方面,即營銷創新可以具體體現到營銷升級上來。
福建民營企業經歷了三十年的市場化演進,隨著市場全球化和競爭水平的不斷提升,從對階段性、即時性營銷效果的關注逐漸轉變到對長期性、持續性營銷效果的關注。同時,在海西戰略背景下,營銷也越來越凸顯出它的重要性以及它的戰略性特征。因此,無論是從發展機遇,還是從企業營銷實踐所處特定的競爭階段和市場階段來看,對營銷問題的研究都顯得十分重要。在此背景與環境下,如何通過營銷升級來適應海西戰略實施的需要與企業自身實踐的需求,培育和強化自己的營銷競爭力,就成為現今福建民營企業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海西戰略背景下福建民營企業營銷現狀
據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2009年私營企業登記管理情況統計表顯示,福建省(全局)私營企業戶數達到230,577戶,其中分支機構達到21,241,投資者人數達530,688人,雇工人數達2,147,972人,注冊資本(出資金額)達230,577。可見,民營企業在福建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福建民營企業的營銷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營銷理念滯后、制定營銷戰略不科學、出現戰略問題、市場定位與目標市場的分析不明確、缺乏有效營銷策略、營銷手段落后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和阻礙福建民營企業的發展。
(一)營銷觀念落后。在理論上關于營銷觀念的研究已經很成熟,但是在營銷實踐中,福建民營企業大多持有的仍然是傳統的“推銷觀念”和“產品觀念”,認為只要搞好科研開發、產品更新換代、做好促銷和推銷工作企業的利潤就不用發愁了。真正持有現代營銷理念乃至戰略營銷觀念或理念的企業非常少。
(二)限于戰術營銷。在福建民營企業中,由于戰略對營銷來說過于宏觀,效果不明顯,也不直接,比較隱性,所以戰略往往被忽視,過多關注于營銷策略以及營銷戰術層面。“價格戰”之類的營銷戰術在企業實踐中很是盛行。同時,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往往將企業內部的營銷部門和銷售部門混為一談,很少做營銷計劃,更不要說營銷企劃了,往往是個人拍板兒,將一個“點子”當成一個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的整體戰略營銷觀念薄弱,各民企領導一談到戰略營銷,認識都不是很清楚。
(三)品牌意識薄弱。據統計,目前福建省獲“中國馳名商標”的有14個,獲“中國名牌”的有8個,其中,民營企業分別占8個和4個,分別占57%和50%,從總量上看民營企業所占的比重并不低。但由于福建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數量少,所以民營企業的品牌競爭力較弱。如,2002年底泉州市已有注冊商標6,000多件,但只有3項獲中國名牌、64件獲福建省著名商標稱號,民營企業正在經營的品牌、商標雖多但知名品牌較少;產品科技含量較低;企業形象塑造和企業文化建設停留在形式上,沒有相應的企業行為規范和制度加以保障。
(四)營銷組織機構不健全。大部分福建民營企業只有簡單的銷售部門,習慣上由一名主管銷售的經理領導負責管理銷售隊伍,直接從事某些推銷活動;或有部分是銷售部門兼有營銷職能,較少有獨立的營銷部門,很少有現代的營銷部門或有效的營銷公司。
二、海西戰略背景下福建民營企業營銷對策――營銷升級
(一)營銷觀念的升級。對福建民營企業而言,營銷升級的關鍵在于思想觀念的轉變。營銷理念是與動態市場環境的發展變化相適應,營銷理念經歷了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已經歷了生產導向、產品導向和營銷導向的階段,現在逐漸向戰略營銷導向階段過渡,概括地講,主要有生產觀念、產品觀念、推銷觀念、市場營銷、社會營銷觀念,以及現今的戰略營銷觀念。戰略營銷觀念不僅強調消費者需求導向,同時也強調競爭導向,即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二)由戰術營銷向戰略營銷的升級。福建民營企業經歷了三十年的市場化演進,隨著市場全球化和競爭水平的不斷提升,從對階段性、即時性營銷效果的關注逐漸提升到對長期性、持續性營銷效果的關注。同時,營銷越來越凸顯出它的重要性和戰略性特征。如今福建民營企業最緊迫需求的不是職能策略,也不是戰術層面的競爭力,而是戰略層面的競爭力。因此,應該由戰術營銷提升到戰略營銷。
戰略營銷是指具有戰略思想和意識、基于戰略層面的營銷行為,是一種特定層面的營銷行為,其本質實際上是在一般市場營銷理論中注入戰略管理思想和方法,使戰略營銷成為營銷的“升級版”,而這是理論研究的發展和實踐的需求使然。
戰略營銷是基于競爭與顧客研究視角,顧客導向與競爭導向并重,以提升企業營銷競爭力為目標的營銷管理過程。相對于傳統的營銷理論,戰略營銷是適應了當今競爭激烈的營銷環境的必然產物,對于福建民營企業應對復雜的競爭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三)品牌戰略的升級。福建民營企業走過了十幾年的品牌培育歷程,在品牌知名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品牌培育中效率太低,即付出的代價大,投入產出率低,品牌的價值積累遠未達到企業和市場的目標與期望。在“海西”發展戰略背景下,以及新的市場發展階段,福建民營企業應該由以往“單點突破”的初級品牌培育方式及策略,升級到系統化地運作品牌戰略方法上來。具體體現在應改變營銷觀念,遵循品牌培育的基本規律,整合資源,科學規劃,以點帶面,穩扎穩打,循序漸進,特色取勝,系統化地運作品牌戰略,依靠企業自身的智慧、創新和行動,真正培育出具有持續競爭力和高價值的品牌。
(四)營銷組合策略的升級
1、產品策略升級。目前,福建許多民營企業活力不強、競爭力不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產品策略跟不上以及產品結構老化所致,因此加強產品策略是當務之急。而產品策略應該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首先,企業應加強產品策略前期的市場調研工作,由以往從產品出發提升到從消費者出發的市場導向;其次,企業應不斷完善產品創新機制,保持旺盛的產品創新活力。如,從產品單一化向產品系列化的轉變;從以個體型創新為主向產業集群型創新為主轉變,充分利用產業集群的優勢;最后,企業應增強產品創新能力,福建民營企業要采取切實措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對于高科技公司,要切實提高科技人員的素質,改善科研條件,增大科技投入,搞好與高校科研機構,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合作創新,逐步提高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
2、價格策略升級。擺脫以往以價格戰為主的價格戰略,把價格創新策略轉移到主要側重在成本、競爭和需求諸要素的改變策略和改變方法上。首先,福建民營企業應該在提供多樣化產品的同時,注意有效地控制產品成本;其次,福建民營企業應該有效地制定有比較優勢的價格策略,但是不要采取價格戰;最后,企業應把價格策略的根本點放在對目標顧客的深刻認識與理解上。著重強調無形價值的高品牌、高服務的價格策略。此外,隨著技術的更新、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福建民營企業應充分考慮定價策略的時間序列壓力,維持一定的價格彈性空間。
3、渠道策略升級。渠道策略在福建民營企業營銷管理中日趨重要,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渠道受到嚴峻的挑戰。營銷渠道策略必須與渠道的控制與管理緊密結合起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國際化、靈活化、復雜化,對渠道的協調和控制的難度越來越大。福建民營企業應加強與各類經銷商之間的合作,完善營銷渠道的控制體系以及利用先進的科學管理手段,此外,應該加強網絡營銷,開展電子商務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在2008年金融危機下,福建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成功開展了電子商務,開通了許多非傳統營銷渠道,走出了金融危機困境。
4、促銷策略升級。促銷策略是策略中創新點最多的領域,在未來的市場中,沒有創意的促銷活動將越來越失去吸引力。促銷創新主要集中在促銷目標、促銷方式和促銷觀念上的創新。福建民營企業必須在這三個方面根據行業的特點和自身條件,體現自己的差異化,吸引顧客的目光。特別是對于許多小民營企業,最有能力進行營銷創新的地方就是在促銷策略上。
(五)營銷組織機構升級。隨著企業活動的發展,營銷已由一個簡單的銷售部門成長為龐大復雜的活動群體,營銷活動在組織中的作用正在發生變化。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競爭狀況的加劇,許多福建民營企業應成立獨立的營銷部門,一些龍頭公司或有實力的大公司,還應成立現代有效的營銷公司,突出營銷的重大作用,使企業成為市場導向型的企業。
三、總結
總之,在 “海西”戰略背景下,緊密結合福建民營企業和市場環境的實際,適時提出營銷升級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要在營銷觀念與理念上提升,即由傳統營銷觀念提升到戰略營銷理念上來,以戰略的眼光來看營銷;其次,應該突破戰術營銷的局限,站在戰略的高度來思考營銷問題;而營銷的升級策略化分解到品牌戰略的升級、營銷策略組合的升級以及為了保障營銷功能的營銷組織的變化等,以滿足福建企業營銷競爭實踐需要及增強其營銷競爭力。
(作者單位:國立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2009.5.
篇8
多樣
美國法學教育的承辦權并不掌握在聯邦政府的手中,教育部門無權過問,更多的管理責任落在美國律師協會及各州律師協會的手中。因此各個律師協會根據所在州、所在法學院的情況,制定不同的課程設置標準。與此同時,美國慈善事業的發達,導致私人辦學非常繁榮。各個法學院為了錄取到優質的學生,也為了募集更多的慈善資金,在法學教育的學制選擇、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上都采取了自主的形式,因此也就形成了美國法律教學多樣化的局面。
學制多樣 美國的法學教育為本科教育后教育,大體而言有三種類型可供選擇:J.D.,LL.M.和J.S.D.。J.D.需要申請者擁有大學本科學位,通過法學院入學考試即可。J.D.屬于美國正統的法律教育,通過J.D.之后,即可參加律師資格考試,大多美國學生選擇此種學制。而LL.M.通常是在取得J.D.之后再攻讀。LL.M.大抵需要九個月來完成,LL.M.除了個別側重一般理論外,更多的側重學生對某專業領域的了解。因此,在美國的法學院,根據不同專業類別開設不同的LL.M.課程非常多見。J.S.D.的學位是以學術研究為前提的,沒有完成博士論文且通過口試是不可以畢業的。申請就讀J.S.D.需要提交研究計劃,但對于是否進行課程學分學習,各個學校要求不一。美國本土學生和留學生都可以選擇就讀,就讀期間沒有嚴格的年限要求。因為J.S.D.強化了對論文寫作的要求,學校在審查學生的入學申請時更具有自主性,學校會視教授是否有指導意愿及委員會審查等決定是否許可申請者入學。從實踐操作來看,美國高校審查似乎不傾向直接錄取沒有在美國就讀LL.M.學位的留學生。但對于本國學生而言,則沒有任何類似的要求。
課程多樣 美國沒有統一的法學課程設置標準,各個法學院秉承理論服務實踐的原則,在設置核心基礎必修課程之外,根據法律職業發展的需要,在配套系列選修課程的設置上擁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學生在第一年完成憲法、刑法、合同法、侵權法、訴訟法、法律寫作等課程外,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更深更細的課程或者程度更高的專題講座。
教學方式靈活 在美國的法律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上課方式更側重于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其教學不僅僅在于教授法律規則,而在于傳授律師的思考方式――如何運用案例、如何操作案例、如何把案件變成可以辯論的內容、如何站在不同當事人的立場上考慮案件。因此,除了大班上課外,課程的組織形式更為靈活,分組討論、小組專題等方式更為多見。任課老師很少照本宣科地講教材,更注重如何營造輕松自主的學習氛圍,指出爭論焦點,不斷地追問、反問甚至是換個角度問問題,從而對學生進行高度啟發式的職業訓練。
實用
實用主義是美國教育的核心。美國的法學教育非常重視以實踐來展示法律的生命。故此,在教學中更強調生活中的法律,培養學生了解和運用現有法律制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施案例教學 1871年哈佛法學院的院長蘭德爾提出凸顯法律原則、法律理念的上訴法院的判決才是普通法的真正權威,這些判決應被編做教材,供學生學習使用。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些案例應采取蘇格拉底問答教學法來取代講解式教學。自此這種教學法在各個法學院的教學活動中展開。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分發給學生。學生們需要在課前閱讀這些案件,并分析和整理案件的事實、爭論的焦點、法院的判決及其理由。在課堂上,老師像個蘇格拉底式的引導者,不需要講解,而要提出各種實驗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自行理解案例中隱藏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則,分析和評價其中涉及的法律理念和法律規范。這種教學法培養了學生洞察法律問題如何發生,以及律師、法庭及立法機關如何設法解決的能力,通過個案的研究,使學生了解如何運用法律的有關材料,不斷地把法律原則與具體的事實相互結合,并預計社會改革或實際運用對法律原則的影響力。對于法學學生而言,鮮活的案例遠比枯燥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更具有吸引力。
組織診所教學 案例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法律原則的發展概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美國的診所法律教學方式大抵有兩種,一種是模擬診所,在專任教師的監督和指導下,學生模擬扮演案件的各種角色,體驗法律案件處理的整個流程,包括提供法律意見、撰寫法律文件、提訟;一種是真實診所教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真實地處理法律問題,通過具體的鍛煉,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技能。
重視倫理素養 杰出的法律人不只是一個成功的技術人員,而且是一位充滿智慧的人,這種智慧超越法律知識和技巧,而是其基于道德理想而擁有的專業觀念。惟其如此,才能得到尊重,才能夠認清活動內在價值的意義,才能在法律職業活動中獲得較多的快樂。而這些所謂智慧或者基于理想而擁有的專業觀念即為:法律職業倫理。美國的法學教育非常重視法律職業倫理養成。美國律師協會指定在所有的法學院內,增設倫理課程,要求所有的學生接受法律職業及其成員之歷史、目標、結構、義務、價值觀的教育,包括《美國律師協會職業行為規則》的教育,并要求法學院在任課教師的遴選范圍上,包括法院和律師協會的成員。從實踐來看,美國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已經達到了相對成熟的狀態,各個法學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課程設計方案。這些方案包括貫穿性教學課程設置、單獨的課程設置、診所式教學、仿真實踐教學等。為了讓學生切實感悟法律倫理,采取案例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蘇格拉底教學法、影像展示、合作課程、專家協同、討論教學等多種方式綜合開展。
新趨勢
篇9
關鍵詞:管理審計 制約因素 受托責任
一、引言
理解管理審計首先要明白受托責任的含義。楊時展(1992)教授認為:受托責任是委托人將資財的經營管理權授予受托人或人,受托人或人接受托付后應承擔的所托付責任。既是一種普遍的經濟關系,又是一種動態的社會關系,更是一種支配著審計產生與發展的思想。王光遠教授 (2004)認為,一般受托責任關系涉及兩個當事人。一個是委托人(Principal或the accountee);另一個是受托人 (The accountor)或人(Agent)。委托人將資財的經營管理權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應承但所托付的責任,這種責任就是受托責任。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隨著民智的開發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由于財產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導致了受托的財務責任及受托管理責任等經濟責任關系的出現。管理審計就是對受托管理責任進行審計和鑒證。管理審計是審計體系中的重要子系統,在美國管理協會對管理審計實質和管理審計師職責所作的明確規定中將其定義為“一種系統地檢查、分析和評價整體管理業績的程序和方法,是相對于財務審計的新型的審計模式,是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內部審計的主要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從1932年英國管理專家、工業顧問羅斯(T.G.Ross)關于管理審計第一部著作《管理審計》(The Management Audit )問世以來,特別是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民間審計等職業力量參與推動以來,該學科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形成了以委托責任為出發點的起點理論體系,也形成了以阿倫·塞爾(Allan J.Sayle)、多姆布勞爾(D.Dombrower)、賈納斯·桑托基(Janusz Santocki)、巴克利(J.W.Buckley)等為代表的內向型管理審計理論體系、以杰克遜·馬丁德爾(Jckson Martindll)、約翰·伯頓利奧·赫伯特、科琳·諾加德(Corine T.Norgaard)、查爾斯·史密斯(Charles H. Smith)、拉尼爾(R. W. Lanier)為代表的外向型管理審計和以羅伯特·霍華德·法勒(Rober Howard Farrart)、友杉方正、池口慶一、倉橋宏、久保田晃、松田修一等為代表的綜合審計等三大理論派別。由于發展歷史較短,而且受以降低成本為宗旨的傳統審計概念的束縛,到目前為止,管理審計還沒有完全完成從藝術到技術的轉換過程,學科體系尚未形成,甚至于相應的理論概念框架尚未構建完善。學科的研究目標、研究對象、審計與評價標準、審計方法等理論體系尚未建立,審計方法體系的構建更為欠缺。從委托關系下的企業組織管理者角度看,伴隨著社會與經濟環境和經營模式、經營觀念的不斷改變,管理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做出正確的決策。而決策所涉及的要素有:實施判斷、決定正確決策的過程、從諸多的方案中進行選擇,然后評價成功的可能性。被視為最高管理行動的決策,實際上就是要決定組織的整個過程。其中獲得可信賴的信息是實施科學決策的第一要求。因此,對組織發揮作用的方式進行了解和掌握是必要的。不斷適應形勢變化并以效率最大化為目標,管理者就會找到降低成本核算和增加價值的方法。而判斷與診斷企業管理效率的高低、或管理效果好壞的手段就是管理審計,因此,管理審計已正在變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要,研究新經濟形勢下的管理審計理論體系、完善管理審計內容和方法體系,正好對應于新經濟形勢下的審計創新。在新的形勢下我國“內部審計的工作目標已變成為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經濟效益”、內部審計的定位已由原來的監督變成為“管理+效益”。從國家審計的角度看,特別是我國這樣行政型的國家審計模式來講,經濟效益的審計和評價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但由于“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少,實踐較薄弱,迫切需要理論的指導”。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 一 )國外研究現狀 管理審計自20世紀30年代出現以來,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的起步探索階段,60年代以后的發展完善階段。由于其發展歷程短,學科體系構架不完善、理論體系不成熟,管理審計諸多方面的研究一直在進行。這些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學術界和職業界對管理審計概念的認識分歧較大。管理審計的概念有三種定義方式:對管理的審計(Audit of management);管理進而審計(Audit for management);雙重目的審計(Dual purpose audit)。北美卡萊納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教授理查德·萊文博士(Richard I.Levin)、約翰·凱里、阿瑟·威特等將其視為為管理進行的審計。而馬丁德爾、邱吉爾博士和西爾特博士則認為:在管理的過程中,要對組織的信息系統、管理程序實施獨立的檢查,著名的會計大師科勒(E.L.Kohler)在其撰寫的《會計師詞典》中認可這一觀點,指出“管理審計系統指導由外部人員對管理業績所作出的評估”。如何將上述兩種觀點合二為一形成一種綜合的管理審計,是學術界近年來探討的問題。法勒將此稱為“綜合管理審計”(Integrated management audit)。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管理審計不是一種獨立的審計類型,而是一種態度——一種探索、分析和思維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具體為管理審計界定的概念有:業務審計(Operational audit)、業績審計(Performance audit)、經濟業績審計(Economic performance audit)等20余種。(2)管理審計的發展推動力研究。美國的戴爾·弗萊德(Dale L. Flesher)和斯圖爾特·西沃特(Stewart Siewert)教授認為,推動管理審計理論和實務發展有三股力量:政府審計、管理職業界和內部審計,就美國而言,這三股力量是:科爾曼·安德魯斯(T. Coleman Andrews)領導下的政府審計總署(GAO);杰克遜·馬丁德爾(Jckson Martindll)領導下的美國管理協會(AMA);J.B舍斯頓(John B.Thurston)領導下的內部審計師協會(IIA)。日本的松田修一教授認為,推動管理審計理論與實務發展的力量有三股:內部審計、政府審計和宴請委員會。總的來說,強調四個方面的推動力:管理職業界、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民間審計。(3)管理審計理論的發展研究。管理審計根源在于受托經濟責任,按照審計與受托責任的關系,管理審計的研究對象是受托管理責任或結果性受托責任。同時,依據審計主體的不同,管理審計被劃分為內向型管理審計、外向型管理審計和綜合審計。威廉·倫納德、威廉·坎普菲爾德、阿倫·塞爾、賈納斯·桑托基等人認為,內向型管理審計是幫助管理當局更好地履行管理責任為目的的審計,其職能是咨詢性、建設性的而不是執行性的,并且是一個系統的調查、分析和評價的過程。外向型管理審計的主張者杰克遜·馬丁德爾(Jckson Martindll)、尼爾·邱吉爾德、西爾特、會計大師約翰·伯頓等學者則認為管理審計應由外部的注冊會計師執行、以維護股東、債權人的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獨立管理鑒證審計、獨立管理評價審計、管理陳述審計、管理業績審計的代名詞。其審計對象在于管理業績,職能首先是鑒證、其次是建設;審計的主體是獨立的第三者CPA。綜合審計中的綜合包括了兩重含義:審計主體的綜合性,既可以是組織外部的CPA,又可以是組織內部的審計人員;審計內容的綜合性,既應鑒證與受托相關的財務信息,又應鑒證與管理相關的業務信息。(4)管理審計的內容框架研究。內向型審計學派認為管理審計是協助受托人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責任的工作,其審計內容的構建形成了三種觀點:一是內向型管理審計是對企業管理內部控制制度的恰當性和有效性的評價;二是審查組織業務活動的恰當性和有效性;第三個觀點綜合以上兩種觀點,認為管理審計的內容既包括對組織控制制度的審計又包括對業務活動的審計,即以審查各職能部門和業務活動的恰當性及有效性為重點。內向型管理審計的內容包括:評價組織機構的有效性;評價管理當局確定的組織目標和方針的過程與程序;評價計劃與控制方面管理制度的適當性;評價管理技術、評價員工的技術能力、根據一體化的溝通系統要求,評價管理計劃和控制系統信息輸出的有效性。外向管理審計者認為管理審計的宗旨是就受托人對受托管理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鑒證。內容體系構建上存在兩種觀點:一是對公司的管理業績和管理活動發表意見;二是對公司年報中的管理陳述發表意見。主要的審計內容應包括:組織管理的經濟功能分析、企業結構的分析和評價、企業收益真實性的綜合分析、為股東進行的專題調查項目、對企業研究和發展的分析、提供董事會的有關分析資料、檢查財務政策落實情況、分析研究企業生產效益、進行銷售趨勢分析、對企業進行總體分析。綜合審計(Comprehensive Audit)認為:管理審計一方面進行財務檢查(Financial Review)、一方面檢查組織定業務的經濟性和效率性(Economy and Efficiency Review),即“2E”審計(埃爾斯沃思·莫爾斯(Ellesworth Morse))。70年代,“2E”審計發展為“3E”審計,即經濟性、效率性和項目效果性的審計(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Review)。到1989年,加拿大的丹尼斯·普瑞斯波爾指出,在綜合審計中,除了“3E”以外,還應進行企業的環保性審計(Environment Audit)和政府的公平性審計(Equity Audits),從此,管理審計變成為“5E”審計。(6)管理審計的制約因素分析研究。賈納斯·桑托基1982年通過調查,發現制約內向管理審計開展的八個因素為(按程度排序):未能清楚地定義和理解管理審計的范圍、缺乏客觀公認的計量標準來評價管理業績、管理審計范圍不包括在財務會計系統之內、缺乏稱職的審計師來履行和報告這種審計、擔心履行管理審計會抑制管理積極性、缺乏公認的管理審計準則和管理審計程序、擔心擴大企業組織的決策責任和控制責任、現存管理控制制度和決策工作運行良好,因而管理審計是不必要的創新。(7)管理審計方法研究。管理審計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是審計準則、審計和審計方法的研究嚴重滯后。除早期管理審計的鼻祖羅斯建議的“訪談式調查表”(Interview type of questionnaires)、“訪談式證據”(Interview evidence)、“業務控制檢查”、一體化審計法(Integrated audit approach)、早期CPA使用的宏觀法(Macro approach)、后來的事前審計(Proactive auditing)等CPA審計方法外,也有一些學者利用少量計量經濟模型進行管理審計方法的探討,如瑞典國家審計局(NAB)的審計準則中使用了“效果性”審計,其中采用三種系統審計方法:廣泛的“結構分析方法(Broad-range Agency analyses)、職能導向審計分析(Function—oriented analyses)、系統導向分析(System- oriented analyses);英國特許公營財務會計協會(CIPFA)在《公共政府中的成本減低》公告中,提出了類似于業績審計、貨幣價值審計的新詞---成本減低,分析方法有兩種:實用法(Pragmatic approach),即建立一個能消除和降低耗費的自動化系統、系統法(Systematic approach),即將預算和預算控制引進目標制定過程的系統方法。McConnell,John H 在《Auditing your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 a step-by-step guide》(2001)中,探討了人力資源管理審計中的計算杠桿系數法。目前管理審計的標準與方法探討很少,特別是現代經濟環境下企業新經營模式的管理審計方法幾乎沒有。
( 二 )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學者和審計職業界對管理審計的研究僅有十幾年的時間,研究成果不多,大多數的探討還僅僅停留在管理審計必要性的探討階段。除此之外,少量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管理審計的概念、構架管理審計的基本理論、建立管理審計的標準等方面。婁爾行主編的教科書《審計學概論》中認為:審計的發展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為財務審計;第二層為作業審計;第三層為管理審計。李天民認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審計相應出現了許多新概念,如管理審計”。歸潤章、王文彬、羨緒門及楊樹芝等均寫過專門的文章,對管理審計的概念和內容等基本理論要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王光遠(1996)在《管理審計理論》中系統全面地分析研究了管理審計的發展沿革和理論構架,是關于管理審計全面發展歷史的展現。同時,作者還在多種學術期刊上發表了關于管理審計研究的學術論文,探討了外向型、內向型管理審計的特征,管理審計產生的根本動因—受托責任由財務責任向管理責任轉移的結果,管理審計與公司治理的關系等各種理論問題,對我國的管理審計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沒滅的貢獻。邵賢弟(1997)在《論管理審計在中國的發展契機》中闡述了市場經濟環境的建立,為管理審計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同時,該作者還在其它學術期刊上發表了關于管理審計相關理論探討文章。賀松泉、陳作習、宋常、石德勝等學者在各種學術期刊上,探討管理審計與公司治理結構的關系、管理審計在企業集團的發展、管理審計在我國的發展模式、管理審計是企業管理目標評價的主要標準等多個方面的理論問題。近年來,特別多的討論了管理審計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以及管理審計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關系等命題。程新生(1998)在《管理審計目標評價》文中探討了管理審計的目標演變,提出管理審計的具體目標應為:有效性、合理性、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環保性。鄭石橋(2001)研究包括:企業管理審計的研究對象,管理審計評價標準體系結構及建立模式,戰略管理、治理結構、企業組織形式、財務與非財務模式等企業整體管理業績評價標準;生產管理、設備管理、質量管理、供應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系統管理等系統管理責任評價標準;崗位責任評價標準等的制定與評價內容。祁懷錦(2001年)指出受托責任的發展是內向型管理審計產生的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有效評價受托責任,有效制衡委托人(所有人)與受托人(經營人)的利益,管理審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實(2002)探討了審計理論中的分支理論——企業內部審計基本理論框架體系的構建。其主要內容包括企業內部審計的概念體系、假設體系、目標體系、控制體系等。時現(2003)提出:現代企業制度下,公司治理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內部審計應該是以針對公司治理的命題。從公司治理審計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內部審計,并進行了兩者的融合性探討,進行了內部治理審計的概念定義。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公司治理審計的理論框架、功能及邏輯路線分析,并以案例的方式分別討論了公司治理審計中的各項主要內容。朱榮恩 (2003)指出,內向型管理審計以改善企業的管理素質和提高管理水平為目的,審查企業在計劃、組織、領導、控制、決策等管理職能上的表現。蔡春 (2004)還指出了國有企業內部管理審計的重點,對國有企業管理當局的公共受托經濟責任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督和審查,不僅要求公共資金依法使用,而且要求具有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徐華光、李蘭翔(2007年)指出了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越來越向服務管理的方向發展,國際內部審計發展趨勢是我國內部審計發展的風向標。并從管理的傳統職能角度出發、構建了企業內向型符理審計的內容體系,與管理的職能相對應,包括戰略、決策、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環節。徐華光、李蘭翔(2007年)指出了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越來越向服務管理的方向發展,國際內部審計發展趨勢是我國內部審計發展的風向標。并從管理的傳統職能角度出發、構建了企業內向型管理審計的內容體系,與管理的職能相對應,包括戰略、決策、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環節。耿建新、續芹、李躍然(2006年),廖洪、鄒冉(2006年)則是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了目前我國內部審計的開展概況,上市公司內部審計部門的設置及隸屬情況對開展管理審計的影響。都新英(2006年),汪福生、焦健(2007年),李惠蓉(2008年)主要分析了我國內向型管理審計存在的問題、實施內向型管理審計的制約因素、風險的形成以及內向型管理審計的發展機制和對策等。
三、結論及展望
管理審計作為一個新創建學科,未來至少可以從以下方面值得關注和努力:(1)我國企業界對管理審計的認知程度、接受程度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訪談等形式和方法,對我國企業進行調查,了解和收集我國企業界對管理審計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管理審計在企業中的執行主體和運作模式的研究。本部分的研究成果將作為項目后續研究的支撐和準備。(2)我國企業管理審計基本理論構架研究。根據管理審計學科體系尚未形成的特點,進行管理審計(特別是企業管理審計)的基本理論構架研究。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新經濟形勢下企業的經營活動特點,利用理論分析方法,進行企業管理審計的研究對象、基本假設、基本原則、基本準則體系、和評價標準體系等基本理論構架研究。(3)我國企業管理審計的基本內容構架研究。根據現代經濟貿易全球化、國際化、社會資源共享化、經營組織虛擬化等新的企業運作環境和模式,運用理論分析法、AHP法、聚類分析和神經網絡現代數理方法進行企業管理審計內容體系構架研究。(4)公司治理結構的管理審計評價手段研究。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利用上市公司伯公開披露信息進行數理統計分析,構建計量經濟模型,進行我國上市公司(企業)的公司的管理審計評價模式探討。(5)企業管理審計方法體系探討。在眾多的企業管理審計內容體系中,本項目以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的組織構架、企業發展戰略、企業的虛擬運作模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等方面的內容作為出發點,進行企業管理審計的方法體系研究。
參考文獻:
[1]祁懷錦:《論國有企業管理審計》,《審計研究》2001年第2期。
[2]程新生:《管理審計目標評析》,《南開管理評論》1998年第1期。
[3]宋常:《管理審計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審計研究》2002年第6期。
[4]張立民:《審計制建設的理論依據——從”受托經濟責任論”到契約經濟學》,《審計研究》2002年第5期。
[5]鄭石橋:《管理審計評價標準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