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結構范文

時間:2023-04-07 16:46: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議論文結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議論文結構

篇1

議論文一般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兩種形式。一般來說,立論文的結構一般分為提出問題(文章開頭部分)、分析問題(議論文的主體部分)、解決問題(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部分)三個部分(即引論、本論和結論)。駁論文的一般結構方式是:擺出錯誤論點、分析錯誤論點的實質及危害、得出正確的觀點。

初中議論文閱讀對結構把握的考查,主要是對全文結構的劃分和對重點語段的層次劃分。

對全文結構層次的劃分應從文章內容入手,弄清楚各段落層次的內容及其內在聯系,看它是如何提出論點并展開論證的,還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過渡句、過渡詞等關鍵性的文字。

把握了議論文的一般性結構特點,對全文或重點語段劃分層次就容易多了。如果是主觀答題的重點語段,則要一句話一句話地仔細閱讀,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然后再劃分層次。如果是選擇題,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據選項來讀全文或重點語段,排除錯誤的選項。

如: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問題。

大科學家們對自己所從事的研究工作,都傾注了強烈而持久的感情。天文學家彭加勒說:“我們醉心于探求恒星的巨大軌道,我們熱衷于用顯微鏡尋覓極為細小的東西,我們歡欣于在遙遠的地質年代探求過去的痕跡,這些活動給我們帶來了歡樂?!边@樣激情洋溢的話出自科學家之口,恐怕會讓許多人感到意外。人們總以為科學家多半是只知埋頭研究、情感淡寡的人。人們只注意到了他們作為科學精神的體現的冷靜的一面,而忽視了其詩情的、感性的一面,看不到后者對前者的重要意義。正是這種與獻身藝術的精神相類似的迷醉,才使得他們能夠孜孜不倦地長期投身艱巨的事業,并獲得最終的成功。

非但如此,他們的發現和創造也常常得益于深厚的人文科學素養。他們往往精通文學、藝術、哲學等社會科學范疇的知識。創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對巴赫、莫扎特等的音樂也有深刻的理解。他本身還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曾同物理學家普朗克一起演奏貝多芬的作品。音樂呈現的和諧之美,一定在某種意義上啟發和推動了他對宇宙內在規律的探求。

問題:這兩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論證結構是怎樣的?

解析:這道題是對中心論點以及論證結構的考查。要準確地解答,首先得認真閱讀文本,了解各段的內容,然后找出兩段間的內在聯系,用簡潔的語言組織答案。第一段說的是大科學家的成功與強烈的情感有關,第二段說的是他們的發現和創造與人文科學素養有關。了解這些后,我們就可以得出“成就事業需要強烈的感情和廣博的知識”的中心論點?;卮鹫撟C結構這一題目時,還要結合文段,這兩段是從兩個層面上來闡述的,可以說,兩段都有一個明確的中心,這二者之間是并列的、并重的,所以文章的結構形式就是并列式結構。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韓 青

“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小時候,曾勸別人不要摘路邊的李子。長在路邊的李樹結了又多又好的果子,卻沒有被別人采摘,那果子肯定是苦的。他的推斷是正確的。這是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如今舊事重提,不是言其寓意,而是想起了那棵李樹下的路,肯定有很多人走過,也肯定都失望過——因為那李子是苦的。因此要想摘到甜李子,就必須另尋他路。

而人的思維也是一條條的路,那被人經常走的路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思維或思維定式。沿著它走,你往往不會發現令人耳目一新的風景、使人大開眼界的奇思妙想;沿著它走,心情往往不能綻放驚喜之花,生活往往也沒有什么波瀾;沿著它走,往往走不出成功之路、輝煌大道……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詩人的話是正確的:“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笨梢?,只有另辟蹊徑,創新思維,才能找到你夢寐以求的答案。

一位禪師,他寫了兩句話要弟子們參究:“綿綿陰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钡茏觽兊玫竭@個話題議論起來。第一個說:“兩個人都走在雨里,有一個卻不淋濕,那是因為他穿了雨衣?!钡诙€說:“那是一場局部陣雨,有時候連馬背上都是一邊淋雨,另一邊是干的,兩個人走在雨地里,有一個人不淋雨,那有什么稀奇。”第三個弟子得意地說:“你們都錯了,明明是綿綿細雨,怎可說是局部陣雨,一定是有一個人走在屋檐底下?!本瓦@樣,大家一句、我一句,說得好像都有理,沒個完。最后,禪師看到時機已到,就為大家揭開了謎底:“你們都認為‘不淋一人’是一個人沒有淋雨的意思,其實,換個角度想想,所謂‘不淋一人’,不就是兩人都在淋雨嗎?”

生活中,人們常常犯類似的錯誤,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喜歡在一條路上直來直去,不懂得拐彎、調整方向,結果我們常常南轅北轍。因此,只有走出原來的老路,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甚至意想不到的奇跡。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想讓生活多些幸福、溫馨,誰都想讓夢想早日實現,誰都想讓生命充滿更多價值、意義。如果這些都沒有實現,那就是空想。怎樣讓它的光芒部分地或全部地照進現實,那就必須讓思維不斷地創新。而思維是一條條的路,那么創新思維就是要你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凡是路,走起來總需要一些力氣的,但是走這創新思維的路,不僅需要力氣,更需要才氣。在《莊子》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惠子家里有一個大瓜,他卻因為它太大而發愁,因為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莊子就批評惠子,把它曬干了挖空當做一條簡易的船,可以方便出行,你竟然擔心它沒有用,真是“夫子猶有蓬之心也”。由此可見,創新思維的路并不是誰想走就能走的,這里還有條件:必須帶上才氣、學識、智慧甚至機遇。當初,要是蘋果沒有落在牛頓頭上,也許他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肯定要比別人多付出。然而,終究會開辟出一片新境界。

(選自《思維與智慧·上旬刊》2011年第12期)

1.文章第一段講王戎小時候的故事有何作用?

2.閱讀全文,說說文章的論點是什么。

篇2

[關鍵詞]國債利率期限結構投資行為債券市場

從1981年我國開始恢復了國債發行,在二十多年里國債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僅國債發行規模逐漸擴大,國債品種越來越多樣化,而且國債發行和流通機制也逐步優化。同時國債的發行方式日益市場化,經歷了從傳統的行政動員和行政分配,到1991年的承購包銷,進而到現在的“基數認購、區間投標、差額招標、余額分銷”,以及“自由投標、變動價位、二次加權、全額招標”的招標方式的演變。我國債券市場經歷了實物券柜臺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為代表的場內債券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為代表的場外債券市場三個主要階段的發展過程。1997年6月以后商業銀行退出交易所債券市場,將其所持有的國債、融資券和政策性金融債統一托管于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并可進行債券回購和現券買賣,銀行間債券市場就此啟動。截至2004年底,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戶的投資者總數達5354家,涵蓋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信用社、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及其它非金融機構類投資者,其組織成員已經基本覆蓋了我國金融體系,一個開放的、具有較大規模的合格機構投資者市場已經形成。2004年財政部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了14期共4413.9億元記賬式國債,其中跨市場國債有8期共3398.7億元,占整個發行量的76.69%。但由于我國債券市場起步較晚,目前還不夠完善,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我國國債期限結構存在的問題

1.國債期限結構較為單一

由于我國短期和長期國債的發行規模較小,15年期以上的國債品種較少,5年~15年期國債在可流通國債中占絕對比重。從資金供求情況來看,市場上的長期資金供大于求

2.投資行為短期化

證券投資行為短期化。我國的資本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也是一個轉軌的市場。

由于比較復雜的原因,使得證券市場的投資行為的主體是投機而不是投資,這在中外股市換手率的巨大差異上表現得很明顯。20世紀90年代美國紐約交易所年平均換手率在20%年~50%之間,而2000年我國深滬股市流通股的平均換手率分別是499.1%和503.85%,即上市流通的每一張股票平均每年要換手5次左右。我國股票換手率持續居高不下,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的證券市場缺乏長期投資價值,也反映了我國的投資者長期以來都缺乏長期的投資觀念。

其次實體投資行為短期化。我國企業投資短期化傾向非常明顯。由于銀行信貸資金有著明確的還本付息期限,受此制約,一方面企業難以用短期信貸資金進行長期項目投資,而自有資金數額又極為有限,因此,難以有效地展開技改、更新及其他類型的投資;另一方面,為了能夠按時償還到期債務本息,相當多企業只得選擇一些短期見效的投資項目,由此,企業投資的短期化演化為經濟運行的短期化。

實體經濟行為的短期化意味著在經濟行為主體的觀念當中,是沒有期限或者沒有長期的概念的。實體經濟行為的短期化反映在金融領域就是金融行為的短期化,在國債市場上就表現為對于期限的無差異化。在國債市場上,由于缺乏實體經濟的長期行為的參照,因此長期國債的定價就缺乏相應的基準。在這種情況下,就只有依據短期的收益率水平,來確定長期債券的收益率。所以“長債短炒”現象在金融行為短期化的影響下就是必然的。

3.物價變化走低趨勢

由于技術進步日益提高,且技術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因此,物價的下跌成為一種常態。在經過20年改革之后,1998年我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趨勢。短缺經濟得到了基本消除,大量的工業品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過剩。總需求的不足,影響到物價的走低。而物價的走低趨勢又制約了利率走高的可能性。因此,至少從中期來看,我國的利率是難以上升的。這反映在國債利率上,就是長期利率趨于平緩甚至下降的趨勢。

二、健全我國國債市場利率期限結構的建議

針對我國國債市場利率期限結構存在的上述問題,對健全我國國債市場利率期限結構提出如下建議。

1.完善國債品種

增加不同期限的國債品種,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除充分考慮償債周期和償債能力外,更需要對應債主體的投資行為模式進行分析,以確定長、中、短期相互搭配、相互彌補的期限結構。發行原則是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發行短期國債,適度發展中期國債,增加發行長期國債,建立債券種類多樣化、期限分布均衡化的國債期限結構。不僅有國債,還要有企業債券;不僅有短期債券,還要有中長期債券,具有足夠的規模與流動性?,F在財政部國債發行是按年度發行額管理的,這是制約短期國債發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國債發行如果實行額度管理,在長期內統一規劃國債的品種與數量將有利于國債期限結構的改善,改變目前偏重于中期國債,長期和短期國債不足甚至空缺的狀況。今后應增加短期國債,控制中期國債,發展長期國債。

2.實現國債利率的市場化

在西方國家,短期利率是由中央銀行制定與調整的,而中長期利率則是由市場決定的。中央銀行在實現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應該采取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的辦法,降低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從而帶動貨幣市場利率下限降低。與我國目前活期存款利率相比,貨幣市場的收益有很大的吸引力,這將帶動大量的資金進入貨幣市場,使得貨幣市場利率大幅下降,也為中短期國債收益率下降打開了空間。1999年以來,我國加大了通過招標發行國債的規模,不僅增加了市場中可流通的現券量,而且提高了國債發行的市場化程度,這種方式今后要繼續保持,并且在發行方式上應不斷完善。

3.擴大國債市場的投資者種類,促進國債市場的流動性

1998年10月人民銀行批準保險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鄉信用社成為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員;1999年9月部分證券公司和全部的證券投資基金開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銀行再度批準財務公司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至此,代表中國批發債券市場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其組織成員基本覆蓋了我國的金融體系。但是,目前的投資者數量還很少,一般的非金融企業無法進入銀行間市場進行交易。

針對這種現象,我們應該:首先,適當引入外國投資者。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允許國外投資人參與國內國債市場,而是利用境外借款或發行債券的方式舉借外債。其次,鼓勵基金參與國債的投標。雖然1998年新上市的5只基金(金泰、與世無爭、興華、裕陽、安信)中,有在未來的投資組合中其國債投資比例占其整個資產比例不少于20%的規定,但國債在基金資產結構圖中占有的比重仍是微不足道的。再次,引入遠期國債交易機制。遠期交易具有價格發現與價格收斂的作用,即期市場上現貨債券價格受遠期市場交易的影響,會更趨于合理,使國債現貨市場的利率形成機制更趨合理。

4.發展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債券投資基金

由于債券投資基金具有專業投資和規模經濟的優勢,它們的投資風格更加穩健,有利于國債市場的健康平穩發展。但我國目前仍十分缺乏專業的債券投資基金。在發展機構投資者的同時,建立債券做市商制度。做市商的雙向報價,有利于發現市場價格,形成市場基準利率。

5.提高國債發行計劃透明度

篇3

關鍵詞:結構主義;語言學;文學批評

20世紀以來,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風靡各個領域,以致各個學科都產生了自己的結構理論,為科學研究的進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和方法。在語言學和文藝學領域中,結構主義更是形成了一種獨特而切實有效的研究流派,并且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理論對文藝學中的結構主義批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擬從結構主義語言學出發探索其究竟是如何影響結構主義文論的。

1. 結構主義語言學

索緒爾是“現代語言學之父”,同時也可以被稱作是結構主義的鼻祖,他去世后由他的學生整理出版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在語言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索緒爾的理論主要體現在他對共時和歷時、組合和聚合、語言和言語、能指和所指等概念的提出和劃分上,這些理論對語言學及其他學科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索緒爾認為,語言是“通過言語實踐存放在某一社會集團全體成員中的寶庫,……潛存在一群人的腦子里的語法體系;……相反,言語卻是個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為?!雹僖簿褪钦f,語言是隱藏在實際話語背后的語音、語義、詞匯、語法的規則系統,它存在于言語之中,言語則是實際的話語,是對語言的運用。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一個符號就是一個整體,它由能指和所指兩方面組成:能指是表達某一意義的聲音或圖像,所指是聲音或圖像在人腦中喚起的形象和在現實生活中所對應的實體。

共時語言學研究語言在某一歷史時期的語言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例如我們可以截取某一歷史階段的語言,對其語音、詞匯、語法等結構要素進行研究,如:詞匯學、語音學等。歷時語言學研究某一語言要素在歷史中的發展變化及變化規律,如漢語史、語法史等。索緒爾認為在語言符號序列中,一個符號的價值不僅取決于他和可以替代他的其他符號的對應關系,也取決于他和前后符號之間的關系。前者就是聚合關系,后者是組合關系。聚合關系就是可以相互替換的各個成分之間的對應關系,組合關系是組合序列中各個成分之間的關系。

2. 語言學影響下的結構主義文論

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延伸到文學研究方面就形成了結構主義文論,它與結構主義語言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的研究都是以索緒爾的語言理論為基礎研究出來的,但二者之間也存在著本質差別,他們是在各自領域的創造性應用。語言學對結構主義文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理論的產生和發展上:

2.1 神話結構分析

索緒爾對言語和語言進行區分的思想對法國結構主義文論家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模式研究有很大的啟發作用。列維?斯特勞斯發現,表面看來神話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但從各地搜集起來的神話卻又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它們都表現了人類所面臨的一些共同的生存問題。他認為,這說明了這些神話跟人類語言活動一樣,都來自一個人類永恒的普遍結構,而正是這一普遍結構使得各種不同的神話具有了相似性。他認為,神話和言語活動一樣也具有“語言”和“言語”的區別,各地神話的不同表述是神話的“言語”,而所有神話的系統結構則是神話的“語言”。

列維?斯特勞斯還把神話敘事分解成許多單位,并提出了“神話素”的概念,他認為每個神話敘事單位都能夠用一個短句來概括,他們就像語言的基本單位“音素”一樣只有以特別的方式結合起來才能產生意義。他還強調在分析神話時,我們不僅要分析同一神話在各歷史階段的不同敘述,還要分析他在同一歷史時期存在的不同變體描述。各歷史階段的描述和同一時期的不同描述在“神話素”的關聯下成為了一個完整的結構系統,就如同音素把聲音和意義結合成一個整體一樣。也就是說,神話也是在歷時和共時兩個維度上同時發展著的。

2.2 敘事理論

索緒爾關于能指和所指的理論同樣影響了不少文學界人士,羅蘭?巴爾特就是其中一位。他認為,文學不止是我們傳統觀念上所認為的那樣只是單純的客觀世界的反映,它還是我們借以改造世界的工具,是一種符號。由于符號在一方面指代所指的具體事物,一方面又有自己的意義,所以文學也具有這樣的兩面性。文學語言可以像符號一樣表示某種意義,也就是它具有語言學的能指功能,同時他也可以指向自身,而不是文學之外的世界,這就相當于語言學的所指功能。

通過對文學兩面性的區分,羅蘭?巴爾特還進一步分析了文學符號和語言符號的差別,并認為文學符號系統實際上包含著兩個相關的層次。一個層次由能指符號組成,他通過語言在實際中的不同運用來說明語言本身的涵義,這是文學語言的表層系統。另一個層次是深層文學語言系統,他形成于能指和所指的相互作用,并在它們的作用中產生新的能指,這種新產生的能指可以指向文學語言之外的東西。比如說象征氣質高潔的蘭花,“蘭花”這組漢字的字音、字形和實際生活中的實物蘭花都屬于表層系統中的能指和所指,而氣質高潔則是在這一表層系統中所形成的新的能指,屬于深層的語言系統。因此,巴爾特認為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存在表層和深層兩個結構系統,即形成了結構主義對文學作品結構層次的劃分。

2.3 矩陣模式和文學敘事語法

索緒爾和雅柯布遜都對語言二元對立的基本結構進行了研究,他們的這一研究同樣影響廣泛,文學研究家格雷馬斯將這一思想成功引入了文學研究領域。他認為由于有了“語義素”單位之間的二元對立,才產生了人們通常所說的“意義”。 “語義素”單位的這種對立既包括現實生活中的實體和他的對立面,又包括實體和對自身的否定。在對這一思想的繼續研究擴充后,他提出了用來解釋文學作品的矩陣模式,這不可謂為結構主義語言學對文學理論的一大推動。

格雷馬斯受結構主義語言學影響所提出的理論不止如此,他還認為文學作品的敘述與語言學的句子是一樣的,他們都可以進行語法分析。我們可以把文學作品的敘事看成是一個被擴展了的句子,句子里有主語、謂語、賓語及其他成分,文學作品的主語就是主人公,謂語是其的行為和經歷,賓語是與其相關的其他人物。由此看來,文學也不過是一個個的敘事結構而已,也就是說看似千變萬化的文學作品的形成規則是有限的。這就如同我們掌握了一定的、有限的語言規則后就可以說出無限的句子來。

3.分析與總結

總的來說,結構主義文論的主要特點是認為文學作品取決于結構和系統,要理解文學作品,就要把握好結構、系統及深層規則,把握好作品中的“二元對立”的元素。這些語言學中的主要觀點和方法被運用到了文藝學中,突出了文學的語言意義,使得文學開始重視自身內部規律的研究,并希望通過具體的文學現象研究揭示出文學的內在本質。結構注意語言學思想的盛行恰好為文學研究提供了這樣一個新的研究角度和思維方法,他使得文學研究從外部走向了自身。

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學是與社會、與人密切關聯著的,脫離了社會,脫離了人的價值觀,將文學作為一個封閉的結構系統來研究是不科學的。我們評價、欣賞文學作品時更不能脫離社會現實,只抽象的研究其中的模式、結構,而應該把其作為對文學作品進一步研究的一個補充。(作者單位:魯東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程國安.論結構主義與文學結構[J].河北學刊,1997(6).

[3]趙一凡.結構主義[J].外國文學,2001,(1).

[4]張良林.構主義文學批評產生的背景[J].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6).

[5]趙東旭.結構主義文論中的語言學方法[J].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2)

[6]何立新.淺議結構主義與文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5).

[7]趙軍.略談結構主義與文學批評[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

篇4

[關鍵詞]生活陶藝;裝飾特征;成型;燒制

生活陶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們為了解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設計的器具藝術。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傳統陶藝逐漸發生分野,一部分實用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產業化,轉變為批量生產的現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傳統陶藝則放棄了實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藝本體語言的探索和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達上,并最終形成一個新的藝術門類——現代陶藝。陶瓷藝術原本是生活的藝術,它曾經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規模化生產使先前傳統陶瓷的人性與個性喪失殆盡。而另一方面,走向純藝術的現代陶藝卻遠離了人的現實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術館之中,人與陶藝之間被一層透明的玻璃隔絕了。生活陶藝則是介于這兩者之間,它既有現代陶藝的材質語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鮮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時生活陶藝還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實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藝是現代陶藝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藝從精神向實用功能、從精英藝術向現實生活的回歸。作為實用器皿,生活陶藝具有明顯的實用性特征,作為一種情感化的器具藝術,生活陶藝還有鮮明的裝飾特征。本文將從生活陶藝的成型與燒成兩方面探討生活陶藝的裝飾特征。

1裝飾與成型的整合——結構即裝飾

“裝飾”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的解釋,作為動詞使用的“裝飾”被解釋為在身體或物體的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使之美觀。從這種解釋里我們可以體味到裝飾的兩個關鍵詞:附屬性和表面性,即裝飾附屬于造型主體表面。在先秦時代的論著中,裝飾即“飾”,飾如同“偽”,偽又與“文”同。我們所熟知的孔子所謂“文質彬彬”,既強調重質不能輕文,追求文與質的辯證統一。蘇珊·朗格說:“裝飾不單純像‘美飾’那樣涉及美,也不單純暗示增添一個獨立的飾物?!b飾’與‘得體’為同源詞,它意味著適宜、形式化。”蘇珊·朗格強調裝飾的適宜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與質的和諧統一是一致的,從“適宜”的另一個角度來看,裝飾是適宜于它所裝飾的東西,裝飾仍然是附屬性的。

傳統意義上的裝飾多是附著于物體表面的紋飾,在傳統陶藝中裝飾的附屬性和表面性表現的十分充分。傳統陶瓷裝飾手法可以繪、刻、堆、釉來概括?!袄L”是指彩繪,在坯體和胎體上以描畫的形式進行裝飾,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青花、粉彩、古彩等?!翱獭迸c“堆”的裝飾手法流行于釉下彩和釉上彩興盛之前,“刻”是指在坯體上以刻劃花、剔花、鏤空(玲瓏)、半刀泥等手法進行的裝飾,還包括在已經燒成的胎體上進行刻畫——刻瓷。堆是指在坯體上的堆塑裝飾。釉是指顏色釉裝飾。這四種裝飾形式有共同的特點,它必定是以坯體或胎體為裝飾載體,以陶瓷裝飾材料在載體上刻畫一定的裝飾內容,從而對造型主體進行錦上添花的修飾。紋樣、紋飾是依附于器物表面的附屬物,造型是裝飾的載體。因此傳統陶藝的裝飾與造型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在傳統陶瓷的發展演變中制陶先民強調造型與裝飾的諧調性,而造型與裝飾之間卻鮮有滲透。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在裝飾紋樣和形式上的變化,因此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陶瓷造型的附屬物,它的變化多存在于陶瓷造型的表層。

從傳統陶藝到生活陶藝,實用的本質沒變,但其裝飾卻由表面走向結構。生活陶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一般來說生活陶藝具有較強的手工性,這主要是因為生活陶藝吸收了純審美的現代陶藝的造型、裝飾、燒成語言。與傳統陶藝的嚴謹、唯美不同,現代陶藝把陶藝本體語言的造型能力極大地釋放出來。陶藝的泥料與釉料自身具有的豐富表情,泥料的可塑性可以記錄陶藝家創作的每一個痕跡,泥料的質感,受力所產生的形變、裂隙,泥料與釉料的結合所產生的層次感都成為陶藝最樸實材質美的表現。現代陶藝本體語言的豐富性,使得陶藝藝術魅力的顯現并不過于依賴造型形式,陶藝與雕塑的區別也在于此。生活陶藝的設計比較注重對這種材質美的保留與表達。與傳統陶藝相比較,生活陶藝的裝飾少了對造型的表面修飾,多了對陶藝材質美的顯現,裝飾多融合于陶藝的成型過程之中,融合于結構之中。在傳統陶藝中,造型與裝飾是相對獨立的兩個領域,而在生活陶藝中這兩者卻走向統一,造型要素可以具有裝飾意味,裝飾要素也可以是造型結構的一部分,從裝飾的角度來看則是裝飾的結構化。“篩光”為一組燈具,這種被稱之為“新薄胎”的陶瓷設計,因胎體近似普通白紙的厚度,使它具備極佳的透光性,作品由鑲接手法而成,因泥片的重疊造成不同的厚度,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有規律的疊影造型,疊影即是其裝飾內容。這種材質和手法還被運用于咖啡的設計中(圖2),同樣的疊影效果隱現于杯體之上,不同的是,在燈具上有規律的疊影造型,在在咖啡杯上,則成為隨意,無規律可循的。這兩種效果都是坯體成型所造就的藝術效果,燈具的制作使用了相同尺寸的泥片拼接而成,光影有規律可尋,而杯子則是采用了制作燈具的泥片下腳料,因而制做杯子的泥片都是隨意的、偶然的造型,這恰恰造就了杯子的疊影效果更加的隨意、自然天成。陶藝泥性的一大特點在于它的隨意性、隨機性,傳統生活陶藝的造型是中規中距的,講究對稱、均齊之美。生活陶藝則注重泥性的發揮,但這些因素也具有裝飾意義。造型與裝飾合而為一,難分彼此。模具成型是一種傳統的成型方法,石膏模具成型需要將泥槳注滿模具,待石膏吸收了一部分水分,泥槳變干而緊貼于模具內表的時候再將多余的泥槳倒出,完成注漿工序。北歐陶瓷設計師的作品《茶葉篩》(圖3)采用石膏模具成型,而在這個作品中,作者并未采用這種傳統的注漿工藝,而是利用模具吸收水分的特點,采用甩漿的方式,將泥槳拋灑于模具內,待泥漿具有一定硬度時,將坯體取出,這種潑灑泥槳的成型方式能夠創造出一種類似波洛克似的抽象肌理。不難理解,拋灑的泥漿構成的點、線、面結構,既是篩的結構,同時也是篩的裝飾,泥槳的潑灑兼有成型和裝飾的作用。生活陶藝拋棄傳統陶藝的表面裝飾把裝飾與結構同化,創造了生活陶藝“無裝飾的裝飾”的新結構,并使裝飾更深刻地進入了結構層面,豐富和拓展了生活陶藝裝飾的存在方式和意義。

生活陶藝裝飾的結構化并非孤立的現象,早在設計的現代主義階段,設計界曾經有反裝飾思潮,今天看來所謂的反裝飾設計其實就是裝飾的結構化。反裝飾運動中最為著名的設計師是奧地利建筑家阿道夫·盧斯。盧斯主張建筑以實用為主,崇尚簡潔而抽象的造型。盧斯認為建筑“不是依靠裝飾而是以形體自身之美為美”,甚至認為“裝飾是罪惡”。盧斯反對裝飾,雖然從表面看來建筑強調實用,外部完全沒有裝飾,但是他強調了建筑物的比例,強凋墻面和窗子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建筑的窗子、線腳等細節依然是構成整個建筑之美的裝飾元素?!艾F代建筑、設計等實用藝術對裝飾的背離,實質是這一藝術內部的一種變革與調整,是自身整體的一種自我適應、更新與發展。自我的調整與變革,最終不是排除裝飾,而是通過否定的方式找到更合理、更具時代性、更具結構意義的裝飾與形式。”

2燒成與裝飾的融合——燒成即裝飾

生活陶藝的最終完成離不開窯火的燒煉,火無疑是生活陶藝最本質的藝術語言?;鹪谔账囍械淖饔檬且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今天,關于陶器的發明,有學者認為是古人用火燒結了覆在籃子表面的泥土,從而成功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種人造物的發明。盡管這是一個特例,但它卻明確反映了火在最初的陶藝中的作用,火僅是使泥土凝結以便于儲存水或食物的一種媒介。但是,窯火之于生活陶藝,不僅僅是媒介,同時更重要的是一種裝飾手段。古人早就認識到了窯火對陶器的裝飾效果。平地堆燒和坑燒是最原始的燒成方法之一,因其燒成溫度低,溫度極不均勻,所以堆燒而成的陶瓷表面呈現氧化與還原氣氛的不確定性在器物表面形成或青或紅的斑駁火痕,古人這種下意識的陶器燒成手法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陶藝家呈現遠古情懷的一種重要手段。如果說堆燒和坑燒的表面肌理是古人下意識所為的話,那么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黑陶的發明則說明古人在用火裝飾陶藝上已經由自發轉向了自覺。龍山人利用封窯和滲碳技術將粗獷陶器修飾成黑亮如漆的黑陶,封窯和滲碳是古人在對火的作用認識上的一大提升,此時的燒成已經與裝飾融合在一起。不過在傳統陶藝發展過程中,燒成的裝飾性并未獲得較大的發展,因為傳統陶藝的裝飾是以釉為主體的,釉本身是對陶藝最好的一種裝飾,在釉發明后的兩千年多里,中國傳統陶藝的裝飾是圍繞釉裝飾展開的。對材料本身語言表達能力的發掘是現代藝術的一大特征,生活陶藝同現代陶藝一樣,都比較注重泥料和窯火裝飾潛力的發掘。在國外,眾多陶藝家熱衷于探討窯火在陶藝留下的痕跡與肌理,并使之成為生活陶藝裝飾重要內容。美國陶藝家杰米·克拉克最喜歡的燒成方式是在地上挖一個坑,用木材、木屑和紙進行“坑燒”,整個過程沒有火焰,長時間的還原燒成,燃燒中的碳素滲入坯體中,使他的作品厚重與沉著。他同時采用涂抹泥槳的技巧,在第一次素燒之后,用細泥漿涂抹在坯體表面,再經第二次、第三次燒成,涂抹在作品上的泥漿結成片狀,并且每次燒成都會掉落一些,泥片在坯體表面使火燒的痕跡產生出豐富的層次與色彩,妙不可言。(圖4)柴燒是生活陶藝常用的手法,柴燒與一般窯的差別在于火焰和灰燼可直接竄入窯室內,落灰與高溫融熔狀態下的坯體自然反應產生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柴燒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不同,在同一件作品上有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使它散發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這也是柴燒陶藝家為它著迷盡心追求的原因。

生活陶藝創作中常用的燒成方式還有鹽燒、蘇打燒、樂燒、熏燒等方式。這些燒成方式所呈現的陶藝作品雖然風格鮮明、效果迥異,但在總體上可以將其歸結為自然肌理一類。每一種燒成方式都可以在作品表面形成一種極富個性的燒成肌理裝飾語言,不僅如此,這類燒成方式的藝術魅力還在于燒成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因此以燒成進行裝飾的生活陶藝其作品的效果是唯一的、不可復制的。原始性的燒成手法往往呈現出粗獷、質樸、變幻莫測的藝術效果,這種粗獷、率真、自然天成的偶發肌理恰恰符合了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爱斒止I和民間藝術被現代物質文明蕩滌一空之后,面對著高科技的機器產品,又感到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么產生一種文化‘復歸’的念頭。因為田園詩般的生活雖然不會再來,但是那些蘊涵著純真感情的質樸藝術品,卻是暖人心脾的,永遠也不會過時?!鄙钐账囂烊徊患傩揎?,不矯揉造作,帶有強烈的泥土氣和不同程度的原始稚拙的屬性,正是今天人們漸漸失去而又想拼命追回的一種樸實的品質和原始的情感,這也許就是生活陶藝燒成肌理的魅力所在。

篇5

在經典生成音系學理論(SPE)中,音節并沒有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人們很難找到音節自然屬性的依據,它和語音學和發音生理上都沒有直接的交集。而SPE框架下的區別性特征矩陣中的特征又是制約人的發音機制的。音節的形式又因語言的不同而不同,造成音節概念的拋棄。

然而,如果音系表達中不引入音節的概念又會產生一些問題。(Kahn 1976)提出了音節存在的理據:1.音節是許多音系規則和語音配列制約條件的作用域;2.引入音節能夠增強音系規則的概括力,同時簡化規則的表述;3.有些音系過程的發生實際上是為了保證音段序列全部成為音節結構組成部分。

二. 傳統音節理論

傳統的音節理論認為音節中包含一個必須要出現的核音(nucleus),核音和后面的尾音(coda)構成韻(rime),韻和首音一起則構成音節。這種音節結構給人的直觀感受是有層級性的。核音和尾音構成韻部,因此核音和尾音的關系比起首音來說更為緊密。這種分層結構能夠說明一些現象,比如:

(a)A’merica (b),Mon’tana

Ne’braska ,ar’cade

a’trocious ,At’lantic

a’stronomy ,ar’thritic

中的詞首音節中的元音均為弱讀,而(b)中詞首音節相對于(a)組有次重音。(a)組中,詞首元音后的輔音群[m,br,tr,str]都可能做為詞首輔音群。而(b)中的相應輔音群[nt,rk,tl,rθ]則不然。由此可見,在重音語言中,元音前的輔音對重音是沒有影響的。而元音后面出現的輔音則對重音有很大的影響。即重音位置往往由韻素數量決定的音節重量有關。因此這是層級結構優于平鋪結構的例子。

三. CV音系學

McCarthy(1979)在用自主音段音系學思想分析閃語結構時提出了音系骨架(skeleton)的概念。Clements Keyser 在《CV音系學》中將音段在音系結構中的位置與音段本身分開,用C和V分別表示元音和輔音的位置,組成了一個位于音節音層和音段音層之間的一個獨立層次,CV音層。CV音系學拋棄了韻的概念,音節直接由C位和V位構成。

音節不僅僅制約著音段的組合,而且還制約著構成音段的特征之間的組合。在生成音系學早期,音位被看作是一個由區別性特征組成的特征矩陣,這個矩陣有兩個特征:1.特征的范圍只適合一個音段,特征不能跨越到相鄰音段;2.一個音位的區別性特征排列沒有順序。這兩點主張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例如發音過程并不是在一個音段內起始和結束的。明顯的例子有guard-room還有barbarism,其中[+voice]的特征并非局限于特定音段,而是擴展到了整個單詞。發音過程涵蓋著一個音到臨近音的過渡。

CV音系學理論對于補償性音段加長的解釋也頗具有說服力。補償性音段加長(Compensatory Lengthening)指的是低層音節性的音段被刪除或者變成非音節性時,臨近的具有音節性質的一段補償性地加長。人們認為補償性音段加長總是在韻部內發生的,這是缺乏層級結構的CV音系學理論無法解釋得。

四. X空位理論(X-slot theory)和莫拉理論(moraic theory)

CV音系學誕生后,近些年來出現了兩種骨架理論X空位理論和莫拉理論。X空位理論源于CV音系學理論,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X空位理論主張用沒有任何特征賦值的X節點來標記主干音層的空位,以取代表示[cons]特征的C和V。這樣做的主要動機是在適當環境中,同一骨架位置可與元音連接,也可以與輔音連接,而不會導致同音段本身的特征賦值發生沖突。X空位理論從音段的角度看骨架,與之不同的是,莫拉理論從韻律的角度看待骨架。

莫拉理論認為主干音層是又代表韻律結構的莫拉(mora)組成的,莫拉則由音段組成。所謂莫拉,是指音節“輕重”而言,重音節元音或者長,或者有 當前位置:首頁 藝術學 音樂 淺談音節結構問題_第2頁分享到: 作者:管理員。 TAGS:問題,結構,理論,特征,莫拉,CV,?中外小提琴作品演奏中的音準探究?淺談音節結構問題?北朝樂府之虜歌及漢歌探微?淺談日本傳統音樂 輔音跟隨;輕音節只有短元音。重音節有兩個莫拉組成,輕音節則由一個莫拉組成。

五.結論

本文從音節在生成音系學中低位的確立開始,依次介紹了傳統音節結構理論,CV音系學理論還有最新的X空位理論和莫拉理論。簡要的介紹了個理論的主張及解釋力。傳統音節理論的層級性具有一定的解釋力。CV音系學音節理論對處理復雜音段,以及補償性音段加長等現象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未能解決在韻部內發生的補償性音段加長還有和音節重量有關的重音問題。最新的X空位理論和莫拉理論各有一套自圓其說的方法,由于莫拉理論層次較少,被多數人接受。

六. 參考文獻

Kenstowicz. M. 1994. Phonology in generative grammar.

Gussenhoven. C Jacobs. H.1998. Understanding Phonology.

Katamaba. F.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phonology.

Roach. P. 2000.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

包智明,侍建國 許德寶 1996 《生成音系學理論及應用》

王洪君,1999. 《漢語非線性音系學:漢語的音系格局與單字音》

篇6

一、引言

索緒爾的語言學基本觀點對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都通過借鑒索緒爾的語言學觀點,發展自己獨特的文學批評方法來研究文學。

結構主義文論借鑒和發展了索緒爾的以下語言學觀點來發展結構主義的文學研究方法:(1)語言系統概念;(2)語言和言語;(3)本文由收集整理能指、所指和符號的任意性。本文從這三個方面探討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對結構主義文論的影響,旨在更好地理解結構主義文論,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的理論來源。

二、索緒爾的語言學對結構主義文論的影響

(一)語言系統與結構主義文論

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個系統,“在詞里,重要的不是聲音本身,而是使這個詞區別于其他一切詞的聲音上的差別,因為帶有意義的正是這些差別”。意義主要取決于語言各要素在言語鏈和語法體系中形成的相互關系。通過借鑒和發展這一觀點,結構主義文論認為文學的意義來自于某個文學作品或者作為一個系統的文學整體中各文學要素之間的差別和聯系。

羅蘭·巴爾特認為,“結構主義活動包含兩個典型動作:分割和明確表達。分割原客體,那個承受模擬活動的客體,就是要在其中發現某些機動的部分,它們的不同處境會產生某種意義;那個部分本身并無意義,但它卻是這樣的部分,在它構造中造成的最細微的不同會引起整體的變化”。

(二)語言和言語與結構主義文論

索緒爾將大家普遍所講的語言分為兩個方面:“語言”和“言語”。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個符號體系,而言語是人們所說的話的總和。正如索緒爾所說:“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一個分類的原則。”而言語受制于語言,并使語言具體化。

通過對索緒爾語言、言語劃分的類比應用,結構主義文論認為可以將文學看做是“語言”。正如在《散文中的詩學》中,托多洛夫所贊成的法國象征派詩人瓦萊里的名言:“文學是而且也只是某些語言屬性的擴展和應用。” 既然語言是由一定的語法規則制約的一個體系,那么文學可以被類比為由一定的規則制約的文學體系,而單個的文學作品就如同索緒爾所說的“言語”。

列維·施特勞斯在他的理論中應用了索緒爾的方法論的區分和概念,其中當然包括“語言”和“言語”。從這對概念中,他得到啟發,并將其應用于對人類的基本心理結構的研究,揭示人的思維是怎樣運作的。他發現形成社會“深層語法”的那些結構在人腦中產生并在潛意識中發揮作用。他還將索緒爾的“語言”和“言語”應用到自己的神話研究中。他認為神話故事和語言有著相同的結構,所以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語言。

(三)能指、所指和符號的任意性與結構主義文論

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由概念和音響形象兩部分組成。他將前者稱為“能指”,將后者稱為“所指”。他認為,“能指和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或者,因為我們所說的符號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聯結所產生的整體,我們可以簡單地說:語言符號是任意的”。但是,這一任意性并不代表我們任何個人可以任意選擇能指,因為某個語言符號在整個語言系統中確定以后,是不能被個人所改變的。

根據符號任意性原則,結構主義文論認為,文本不再是讀者和作者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地方,因為我們以前所認為的文學這一“能指”和意義這一“所指”之間的關系不再是確定的。如羅蘭·巴爾特所說作者“死了”。因此,結構主義更注重研究意義是如何產生的,而非意義本身。

篇7

【關鍵詞】文藝學 主體性 本體論 建構 解構

上世紀80 年代, 中國文藝學學術研究的主導趨向是“向內轉”: 即向文藝本體規律的轉靠與回歸。作為“帶有整體性的文學動態”(1), 標示出文藝創作與理論批評“自生自發”“難以遏制”的內在要求。這一時期的文藝學思考者們發現: 傳統認識論方法只能對文藝做出某種他律的共性本質的解答, 而無法進入文藝內在特質的考察。要想深入文藝之“內”, 抓住文藝的自律和“本源”, 必須改換一種所謂“自我相關”的本體論方法, 摒棄以外在角度、非文學內容規范文學的做法, 專注于文藝本然的內在規定性的探尋。

一、文學審美論: 他律本質論向自律本體論的轉向

文學審美論的開拓與探索為新時期文藝學對“本體”意義的追問提供了價值定向和邏輯前提。它以主體論文藝學的“文學向人回歸、向自身回歸”的“主體性”思想及康德美學的“審美無利害”的自律論學說為理論依據, 將審美規律視為文學藝術活動的最重要的內部規律給予了空前的重視和深入的探討。從審美反映論的主體性強調, 到審美體驗論的人類學本體論意味的揭示, 再到生命論文藝美學對于感性本能及審美形式意義的渲染, 文藝學研究實現了由認識論到本體論的轉向?!皩徝婪从痴摗背接趥鹘y哲學認識論的重要標志在于: 心理意識這一重要的審美主體中介的加入。在“審美反映論”看來, “心理現實”、“審美心理現實”, 即由外在現實轉換成內在主觀的“心理意識”, 是藝術內容、藝術形象得以生成的關鍵。而在這由外而內的轉換中, “心理意識” (“心理現實”、“審美心理現實”) 已經根本不同于認識論中的那種近于“鏡映”的“認識”。作為一個遠比“認識”涵蓋面寬廣得多的概念, “意識”已經包括了認識之外的各種精神心理因素: 諸如主體的人格情感、個性心理、道德情操、非理智欲念等等。所有意識因素都在審美反映過程中參與客體與主體、事物與映象之間的關系, 從而繁生出“認識”之外豐富的心理內涵。作為一個審美中介系統, 審美意識是一個與藝術家的人格結構相關聯, 與創作者的感情、想像、感知、認識等活躍的心理因素相關聯的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結構體”。它不同于發生認識論中所謂“圖式”、“格局”,只對外來信息進行選擇和同化, 還要對其產生調節作用, 即: 使主體感知到的東西經過調整而更適合主體的需要。審美中介系統的調節作用使審美感知中的主體印象發生變異,而與作家希望看到的樣子重合。因此審美中介系統常常賦予反映以個性和人格特征。同時, 這個審美中介系統又擁有人性的發生學意義, 它在特定的文化中孕育, 在真實的歷史中生成。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實際上是特定的社會文化制約與個體稟賦氣質多方合力作用的結果。顯然, 在“審美反映論”對于審美中介系統豐富內涵的解釋中, 文藝審美獲得了認識論與本體論的雙重意義, 同時藝術本質論朝向藝術本體論轉型的跡象也在此初露端倪。

“人類學本體論文藝美學”是審美文論步入藝術本體論殿堂的又一關節點。如果說“審美反映論”還是在認識論的框架內所進行的對它的“修正”、“改良”和“更新”; 那么, “人類學本體論文藝美學”則力圖打破認識論的框定而去展開藝術的本體思考, 力圖完全擺脫界參照而把目光凝聚于人類本體、藝術本體自身。所謂本體, 指事物內部的根本屬性及本源, 或稱終極的存在。所謂本體論也就是對本體進行描述的理論。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區別在于, 它是自我相關的, 它并不憑借外界的事物尺度來說明自身, 而是以自身整體不斷發展的存在為依據, 去探求其存在的本然處境, 追問其生存的終極意義和根基。因此,人類學本體論只能是探向人類自身本然處境,描述人的生存意義及終極價值的理論; 而人類學本體論文藝美學, 則將藝術看做人類生存本體自身的詩化, 看做人類重要的本體活動形式。顯然, “人類學本體論美學”是從把握人類生存與人類藝術、文藝本體與人類本體的關系入手, 將藝術與人類自身的生成及超越聯系了起來。在他們看來, 人在藝術創造中生成著, 又在自身的生成中創造著藝術; 同時, 藝術還擁有人類生存的超越性質, 它試圖回答過去、現在、未來的神秘性, 向人們顯示著存在之謎, 將人們引向未來, 因而它是理想的世界、是夢境和烏托邦; 而藝術作為生存的超越, 又是基于人類對自由的追求,對幸福的渴望和在有限中獲得無限, 于瞬間中獲得永恒, 達到存在的最高和最高的存在的欲望。顯然, 在這里藝術審美具有著無可置疑的人類學本體意味, 審美既作為人類生存的動因, 又作為人類生存的目的, 既作為人類生存的起點, 又作為人類生存的終點。而藝術作為一種審美超越活動, 不僅是人的存在在符號上的顯現, 而且成為人類生命活動的自我拯救和自我希求。于是, 人的生存史與人的審美史重合, 審美化成為衡量人生意義和人的歷史進步程度的惟一標尺。人類學本體論文藝美學超越了審美反映論對哲學認識論的基本依賴, 站在了認識論之外、并且進一步站在了認識論的否定者排斥者的立場上來探求文藝的審美本體; 但他也同時陷入了割斷文藝審美同認識的聯系、泯滅審美藝術活動同人類生命活動之界限的片面和極端。

審美體驗論 、人類學本體論文藝美學摒棄文藝的認識論本質的追問, 而著力探究人類文藝審美與人類生命合一的本體意味, 自然將那個人生中令人陶醉的審美體驗( 生命體驗) 推到了前臺, 這就為當代文藝美學由認識論向體驗論的過渡提供了有力的邏輯支撐點。而文藝的人類學本體觀本身也在此過渡中凝結為一種存在論或生命論的文藝本體觀。對于感性的藝術本體地位的張揚凸現了審美體驗論的詩化特征。在審美體驗論者看來: 美不是別的, 正是人所生活的感性現實的世界對人的個體自由的肯定, 即自然的人化, 美作為一種感性的存在得以確認(2)。從“人的自由本質”的探討入手, 審美體驗論者還在藝術美的研究領域引入了“感性動力”的范疇, 認為審美緣于人類追求自由的一種感性動力, 審美活動是感性動力行進的一種形式, 是一種滿足感性動力的需要的活動,而這種感性動力實際上就是植根于人的自然基礎深處的自然生命力, 是人類創造世界和選擇進步方向的一種能力。與藝術的感性本位相并生的是個體本位的強調。在“審美體驗”中, 藝術審美的意義就在于它給予了感性個體以在其他活動中所不曾有過的自主地位, 它使每個個體自身期盼著的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權利得以實現, 而藝術審美正是這種實現的特殊方式。當然, 多數的審美體驗論者是在個體與整體的統一中給予個體以更加顯明的地位的。正如西方理論家盧卡契所言, “審美體驗是以個體和個人命運的形式來說明人類”(3)。審美體驗實際上是為個人的心理體驗與人類精神的貫通提供一個媒介體, 主體正是從個體的人生境遇出發, 通過對對象的形式美的愉悅進入人類精神內宇宙的感悟, 去體味人類心靈的深層領域的豐富蘊含, 從而使個體得以傳達總體,實現對人類生命本體的直觀表達。審美體驗論的復蘇還使得那些召喚著深層人生體驗的審美形式獲得了足以取代審美內容的品格和價值。審美體驗論以對形式魅力的關注取代對本質內容的形而上追問, 這明顯受到了英國著名視覺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的藝術定義的啟發, 貝爾在1913 年出版的《藝術》一書中提出的“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深得中國當代審美文論家的青睞,貝爾認為, 意味就在形式之中, 離開了形式而作無邊的聯想不是意味, 用說理的方式傳達思想也不是意味。那么究竟“意味”是什么呢? 貝爾認為是一種能夠喚起我們的審美情感的藝術品中存在的某種性質, “離開它,藝術品不能作為藝術品而存在; 有了它, 任何作品至少不會一點價值也沒有”(4)。那么藝術品中能夠喚起審美情感的是一種什么性質呢? 貝爾并沒有說得很清楚, 只是說它是一種與人的無意識心靈相對應的東西。然而正是這種含糊誘導出了人們對于形式本體的“終極實在”的思考, 使人們發現了人的審美心靈與藝術的創造性形式的某種內在、先驗的聯系。審美體驗論者正是從這里, 從人的審美心靈與藝術形式的這種內在的神秘聯系出發, 在兩者的情感生命的交融中去尋求形式美的意味之所在, 開始了對藝術形式的獨立價值的發掘。審美體驗作為一個獨立于認識的自主性概念帶來了文藝學的“內部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文藝的形式本體論研究也由此發生并逐步蔚成景觀。

二、形式本體論: 文學的形而上追問

這是一次文論觀念的變革, 它既不贊成反映論文藝學對客體本位的固守, 也不同意表現論文藝學對作家本位的強調, 而是以文本為出發點和目的, 對作品本位、形式本位、語言本位進行昭示和張揚。在這里, 歷史的思考和文化的探索被看做讓文學心倦意懶不堪承受的重負令人敬而遠之, 思考的文學變成了文學的思考。文藝作為一種超離現實功利的精神現象, 它自身的結構方式和運動規律是什么呢? 文學思考者對于文學本體特性的追問, 召喚著文學形式本體論的崛起, 為文學的藝術形式賦予了自主的意義。在這樣一批文論家看來, 談內容本身并不等于談論藝術, 只有在談論形式的時候, 才真正將藝術作品當做了藝術作品, 也才是真正地進入了藝術的討論。所謂“回歸自身”就是把藝術當做藝術, 平心靜氣地關注和研究藝術形式。形式本體論是將藝術形式作為超脫于作者意圖和讀者經驗之外的、獨立存在的、自主客體進行把握和描述的一種文學觀念。這種觀念最早出現于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派的理論著述當中, 后來又為結構主義語言學、符號學、敘事學所強化; 而在同時或稍后, 在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 接受美學) 、讀者反應批評等學術派別那里, 提出了與形式本體論的觀念體系不甚相同的文學觀念, 二者在對文學的基本理解上既有相通之處又發生某些抵牾, 于是形式本體論的某些觀念受到抵制或者得以松動?,F象學的“意向性還原”, 在作品本體和讀者經驗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 而闡釋學則讓文學的本體存在向讀者經驗大幅度開放, 到了接受理論和讀者反應批評那里, 文藝作品的讀者和受眾則打破作品本文的束縛而獲得自由解放。這樣, 形式本體的神圣性、純粹性和絕對的獨立自足性開始被打破, 文學理論和美學又發生了由“內”向“外”的回轉。所以說,形式本體論在西方是相對意義上的, 也正是這種相對性潛在地牽制和暗示著中國新時期文藝學學術史上形式本體論的邏輯展開和生存命運。

從“作品本體”到“形式本體”。中國當代文藝學的形式本體論研究是以作品本體論為先導的。它的基本思路是文學研究“回到文學作品本身”。將反映論文藝學的客體本位及表現論文藝學的主體本位轉換為作品本位,從而把文學作品看做“一個獨立的自足體”。正如陳曉明在他的《理論的贖罪》一文中所言: 要確定現論范型, 就“應當把邏輯起點”移到“作品本文內部”, 就應當承認“本文的語言事實存在就構成了文學作品的本體存在”(5)。作品本體論者深受英美新批評及英伽登、韋勒克等人的理論影響, 將藝術作品看做一個與客觀世界沒有真正聯系的具有獨立而永恒價值的意向客體。認為作品的意義并不在于它傳達出了什么, 而在于作品的系統本身。于是, 他們主張建立獨立的文學作品內部研究, 對于西方形式主義理論備感親切。在他們看來, 形式主義“為直覺地把握作品尋找到了一條較好的科學表述途徑,它比任何批評方法都更加切近作品本身”(6)。由此, 作品本體論推出了文學作品的形式結構, 并賦予了它本體論意味。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形態, 形式本體論試圖否棄傳統文論的形式與內容的二元論和內容的獨斷論, 而將形式結構視為“有意味的形式”, 視為文學區別于其他一切意識形態的關鍵所在。于是, “形式本身即是內容、形式自身即是目的”成為形式本體論的要旨。隨著新時期社會結構的轉型及文學內轉趨勢的出現, 那個曾經被受奴役的文學形式, 脫離內容的框定獲得了獨立的意義和本體地位。正如孫津在《形式結構》一文中所言: “形式結構作為人對于自己的自由意志的勝利, 它在形式與內容、手段與目的的這雙重關系上是一體化的?!保?)形式不再是內容的負載體,它自身就意味著內容。將形式本體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加以概括的是李劫的《試論文學形式的本體論意味》一文(8)。這篇文章將新時期文論從對藝術形式的探究引向形式本體論的關注, 并為新的理論形態的建構尋找到邏輯起點。文章認為: 先鋒派小說的出現標記著文學形式本體演化的開始。由此對“寫什么”的強調被“怎么寫”的自覺追求所取代, 文學形式由于它的文學語言性質而具有了本體意味。李劫將語感外化和程序編配作為文學形式本體意味的兩大方面予以研究。他認為, 文學創作的基本動因之一是作家的語感, 語感外化的過程即文學創作的過程。語感外化過程由三個層次構成: 文字性語感, 文學性語感中的表層語感, 文學性語感中的深層語感。作品的深層語感因其隱喻、象征功能而變形和語象化為表層語感的描繪和敘述功能, 最終通過顯示著作家詩人的語言功底的文字符號感得以外化。語言的深層結構中的這種關系性決定著整個語言系統的意義。同時, 程序編配又將語感基因訴諸一個特定的有序系統, 使整個作品成為一個有意味的形式結構。于是, 文學作品如同人一樣自我生成為一個自足體??梢?, 在李劫這里文學的語言系統不再是表意的媒介, 而它自己就是意義和目的本身。文學的存在及其意義是經過“文學語言及其形式結構的創造過程”物化為文學作品的, 又經過一系列轉換功能才“生發出作品的歷史內容、美學內容以及文化心理內容等等”。因此, 文學的形式結構及語言是先驗的固定的, 文學研究只有首先回到形式結構, 才能抓住根本。文學語言學在此被轉變成為以文學語言的創造生成為對象的文學形式本體研究。

從“形式本體”到“語言本體”。在形式本體論的“怎么寫”的研究中, 語言的生成與轉換始終居于核心的地位, 文學形式正是由于它的文學語言性質才擁有了自身的本體意味。因此形式本體論自然趨近于語言本體論。新時期的語言本體論是在西方現代語言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及文化符號學的綜合影響下出現的。它們將語言看做先在于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結構性存在, 認為語言世界與現實世界無涉, 作品的語言系統本身自行產生意義。這是一種“語言中心”意識, 是一種對“語言神話”的崇拜。當然, 它也是出自對語言之于文學的天然創造性的高度自覺。這種意識同西方的聯系是明顯的。以語言中心取性中心, 是西方哲學的語言論轉向的題中之意, 無論是存在主義的“語言是存在的家”, 還是后結構主義對語言和寫作本身的回歸, 在西方都被視為一種歷史的進步, 而這一切正是新時期文藝學的語言本體論研究得以生成的理論支柱。當然, 新時期語言本體論的提出也有其特殊的針對性, 即中國傳統文論和文學批評對語言的輕慢。人們往往并不認識文學語言本身的價值, 而到語言的背后去尋找文學作品的諸如“現實意義”、“時代特征”、“歷史深度”等等, 正所謂“得意而忘言”。而新時期文論家在得到西方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啟示之后, 對這種傳統文論形態做出了尖銳的反省和批評, 黃子平在《意思和意義》一文中用了一連串生動的比喻, 來表達這種語言本體論的自省, 他說“文學語言不是用來撈魚的網, 逮兔子的夾, 它自身便是魚和兔子。文學語言不是‘意義’的衣服, 它是‘意義’的皮膚連著血肉和骨骼。文學語言不是‘意義’歇息打尖的客棧而是‘意思’安居樂業生兒育女的家園。文學語言不是把你擺渡到‘意義’的對岸去的橋和船, 它自身就既是河又是岸”(9)。于是, 人們不能再對語言這個“自主的具體的實體”及它對于文學世界建構的本體意義熟視無睹了。于是, 人們認定: “意義其實是被語言創造出來的?!币蚨岢隽恕罢Z言是詩的生命”、“詩到語言為止”的口號。李潔非、張陵的《“再現真實”: 一個結構語言學的反詰》更加鮮明地表達了這種語言形式的本體論觀念(10), 對傳統文藝學的“再現真實”的可能性提出了追問和質疑。他們否棄了傳統理論話語的語言“工具論”, 強調“語言世界”的獨立性及對文學的創生性, 從而將語言奉為詩及文學的生命。在他們的語言本體觀看來, “語言事實”并非自然事實, 它自我創生, 以自己的方式“行動”著, 規定著個體思維的形式和范圍。因而, 語言與實在不可能完全“同構”, 文學世界的真實即是“語言世界”的真實、表述的真實, “以‘模仿自然’為目的的再現型藝術終究只是一種幻想”。在這里,結構主義語言學及符號學對傳統的歷史語言學的反撥表現得尤為強烈。索緒爾的語言獨立自足及實體意義的研究成為其“語言中心”論的重要理論支持, 羅蘭·巴爾特關于語言的先在性的符號學論述, 則為其語言本體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因此, 它對“再現真實”傳統語言觀的反詰是徹底的, 對語言的藝術本體性功能的挖掘是深入的。但是, 這種語言中心論又往往容易割裂語言的“所指”與“能指”之間的關系, 導致語言世界與人類的經驗世界、意義世界的分離。因而那個真正的獨立自足的“語言世界”的真實性是應當打些折扣的。

語言本體論從現代語言學那里得到啟示,把文學作品視為自足的語言符號體系。語言符號不僅成為文學的深刻動因, 而且被視為文學的最直接的目的。然而從整體上看, 對語言的自主性的強調仍然沒有超離內容、形式的二元思維方式的支配, 而只是對文學“內部”語言形式研究強調的一種極端形態而已。在“語言本體論”中蘊藏著的仍然是走出“外部研究”進入“內部研究”的努力, 語言本體論者所做的仍然是以一種獨斷論取代另一種獨斷論。到了20 世紀80 年代末以至于90 年代, 學界對這種獨斷論的弊病逐漸有所反思, 并力圖加以糾正。例如青年學者王一川90 年代初開始倡導的“修辭論”研究, 就通過對“修辭”的特殊的界定表現出了這種努力。在《修辭論美學》中,王一川闡述了這樣一種思想: 以往的認識論美學“往往為著內容而犧牲形式, 為著思想而丟棄語言”; 語言論美學“在執著于形式、語言或模型方面時, 易于遺忘更根本的、為認識論美學所擅長的歷史視界”; 感興論美學又往往忽視語言論美學所慣用的模型化或系統化立場。于是他提倡將三者融合, 使三股壓力形成一股更大的合力: “要求把認識論美學的內容分析和歷史視界、感興論美學的個體體驗崇尚、語言論美學的語言中心立場和模型化主張這三者綜合起來, 相互倚重和補缺, 以便建立一種新的美學。這實際上就是要達到修辭論境界: 任何藝術都可以視為話語, 而話語與文化語境具有互賴關系, 這種互賴關系又受制于更根本的歷史。顯然, 上述三種美學的困境及擺脫這種困境的壓力, 導致了修辭論轉向?!保?1)顯而易見, 王一川的“修辭論美學”是要力圖避免單純的語言本體論研究或單純的認識論和社會學研究的弊病, 走向一種綜合。

三、解構文論: 文藝學本體論的顛覆

從結構主義的形式本體意義追求到解構主義的拆解中心、消解意義, 從形式本體論的語言崇拜到解構文論的語言游戲, 其間只有一步之遙。而這一步之間卻承載著人文心理及歷史語境的重大變遷和復雜關聯。20 世紀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 中國文論家所身處其中的歷史語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醞釀和開始啟動, 人們在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受到強烈沖擊。市場經濟的歷史浪潮在中國大地上的層層推進, “商品”法則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強有力滲入, 一方面萌發了許多與新的現實相適應的新的觀念、理想、道德、情感和價值欲求; 另一方面也破壞和割裂了原本和諧統一的理想主義的文化圖景。某些舊的“規范”將破未破, 某些新的“規范”將立未立, 新舊交替混雜。在這大變動、大轉型的歷史氛圍中, 人們(包括思想文化界的人們) 對于物質的欲望和追求以迅疾之勢拆解著人道主義的權威性話語以及此前的以“人”(“主體性”) 為中心的價值法則。正如一位青年批評家所看到的: “當代現實當然是由于突然間興起的商品經濟的沖擊而激發了內在的矛盾,引起了價值觀念的混亂。新時期文學一直懷著熱情去追求人道主義的信念、追求人的價值和尊嚴, 卻受到了現實的價值尺度的無情嘲弄。知識分子對自我生存狀態的懷疑, 必然導致對生存信念和超越性終極價值的懷疑。而當代的懷疑主義是致命的, 因為它植根于每時每刻的生存事實。當代現實的短期效應, 急功近利,毫無疑問對所謂的終極性價值嗤之以鼻。”(12)

于是, 近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里才在西方興起、60~70 年代才漸次傳播開來的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 由于歷史的巧合和相似, 竟在80~90 年代的中國部分人群、特別是部分青年知識分子中找到了雖不“理想”、但相當“熱情”的接受群體。某些敏感的中國理論家因而產生了強烈的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的話語欲望。一些批評家和理論家在那個消解意義、顛覆中心的解構主義理論當中, 找到了自己對這個新的世界圖景的相近似的體驗和感悟。于是,“后”學(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后結構主義即解構主義) 在思想文化的某些領域興起并活躍起來。后現代主義的最重要、最顯著的核心思想和理論表現就是解構主義, 即拆解“中心”、顛覆“在場”、削平“深度”、反“元話語”、反“元敘事”、反“體系性” ??因此可以說, “后現代主義”即“解構主義”對包括形式本體論在內的所有“中心主義”和“意義”追求的顛覆是劇烈的、帶根本性的。

從理論特征來看, 解構主義為中國當代文論所提供的主要是一種本文策略和闡釋方式。正如王寧所言: 德里達的解構理論沒有提出知識和真理的要求, 因而它主要是一種本文策略(13)。作為一種解構式本文策略, 它要求于作者的是在其本文中如何實施對自己所言喻的東西的顛覆; 作為一種解構式閱讀方式, 它要求于讀者的是如何發現本文中的盲點, 如何對本文中的穩定的秩序、封閉的系統、終極的意義實施瓦解。解構主義對于作者自我言說的顛覆與瓦解, 以及讀者的旨在摧毀本文之確定性的解構式閱讀方式, 特別是其中解構式閱讀方式作為本文可讀性瓦解以及讀者創造力之解放, 尤其得到了中國理論家的重視和關注。他們發現, 解構式閱讀不再是一種符號的解碼活動和能指與所指的表述關系的呈示, 而是對本文在“痕跡”和“差異”活動中變得捉摸不定的符號衍生和意義轉換。它強調本文的不穩定性和互文性,認為閱讀是一種意義的無限補充、替換、撒播和誤讀( 當然, 這種相對主義的閱讀模式又是導源于本文的能動性生產, 因此最終還是無法擺脫本文的牽制而完全隨心所欲) 。有的學者認真分析了解構策略的三個步驟: 首先, 面對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的穩定自足系統, 揭示其不和諧性; 而后實施消解的第一步: 顛倒, 即推翻原有等級, 取締原核心的主導地位; 最后是尋求一種不穩定的漂移狀態, 使新等級無法建立(14)。這種解構策略摧毀了在豐富的本文中再建中心和追求意義的可能性, 使本文在符號的不斷衍生、意義的不斷轉換中變得捉摸不定, 天經地義地拒絕理解和閱讀, 而導致誤解和誤讀。在解構文論的閱讀策略中, “文本和作者已經變成了一個神秘莫測的作案高手, 而讀者只有從蛛絲馬跡中重讀出各種相互抵觸的意義, 才不至于淪為受害者”(15)。同時這些紛雜的歧義和差異,也賦予了批評家極大的精神自由, 使他們超越本文, 從“能指的游戲”中獲得無窮的造語。新時期中國文論家也正是作為這種解構式本文策略和閱讀方式的傳播和實踐者,一方面檢點著解構文論的相對主義立場, 一方面試圖從中找到一條走出文學“載道”的沉重傳統的超越之途。

然而, 從理論的創造、生成及深化角度看, 解構文論在中國學界所得到的實質性拓展并不令人樂觀。新時期文論家對于解構策略的研究是與解構批評的理論操作相伴相生的。他在后新潮小說中找到其理論的“實驗場”: 包括從后新潮小說的“平面化”、“淺表性”讀出解構主義的“深度模式”的拆除,及瓦解結構主義形式本體論的“有意味形式”; 從后新潮的“敘述圈套”中讀出世界統一性的顛覆, 即打破結構主義的形式完整性及意義體系; 從語言游戲中體驗主體及意義的失落, 即在消解語符的意義同時, 取締形式結構的人生隱喻功能。這其間, 理論觀點的復述往往代替了自己的創見, 肯定性的介紹與闡釋往往淹沒了理智而審慎的批判與吸納融合, 這必然使得理論的拓進力度顯示不足。當然, 解構文論作為中國當代文論的一股新的帶有“異己”意味的力量, 在一定時間里給新時期文藝學研究帶來了某些生機和活力。尤其是它對于傳統的文學法則的沖擊,使人們獲得了對于文學的異質多樣性的認識。解構主義的“深度模式的拆除”則逐漸成為某些中國理論家面對日益破碎的文化語境思考和解決自己文明的新問題的理論參照。然而解構文論的文化再造力的缺失也帶來了中國當代文學者終極使命的消解, 正如一位資深學者所說: “后現代的反文化一旦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家哲學合謀, 一方面它會使西方最先進的思潮成為中國傳統思想復蘇的傳聲筒; 另一方面, 則會延誤文化轉型, 價值重建等現代人文學者的終極使命, 具有很強的破壞性, 邏輯上的解構就會成為文化上的破壞?!保?6)解構文論的反文化特征使之顛覆所有價值體系, 又不再導向新的價值的確立; 它與人類的所有精神成果實行訣別, 而不去承擔再造歷史的重任; 它不僅否決了人生的深度和意義, 而且否決了對意義和深度的追求本身。因此, 解構文論完全消除了理論發展的原創意向, 它無法完成“破”中有“立”的理論革新任務, 因而也無力引導中國當代文論走向未來。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 市場經濟下多元文化態勢對于意識形態整合性的拆解, 新啟蒙話語失效后所謂“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理想的“淪喪”, 以及價值相對主義的離散狀態,為文藝本體論的建構與解構文論的生成, 提供了適宜的文化土壤和社會心理準備。中國文論的建構與解構的雙向運動, 也只有在那個“眾聲喧嘩”、“雜語共生”的多元文化背景之上才獲得了生長繁衍的可能。

注釋:

(1) 魯樞元: 《論新時期文學的“向內轉”》, 《文藝報》, 1986年10 月8 日。

(2)李澤厚: 《美學四講》, 三聯書店1989 年版, 第66 、53頁。

(3)盧卡契: 《審美特性》,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年版,第248 頁。

(4)克萊夫·貝爾: 《藝術》, 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 第4 頁。

(5)陳曉明: 《理論的贖罪》, 《文學研究參考》1988 年第7期。

(6)孫歌: 《文學批評的立足點》, 《文藝爭鳴》1987 年第1期。

(7)孫津: 《形式結構》, 《當代文藝探索》1986 年第4 期。

(8)李劫: 《試論文學形式的本體意味》, 《上海文學》1987 年第3 期。

(9)黃子平:《意義和意思》, 《小說文體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年版, 第201 頁。

(10)李潔非、張陵: 《“再現真實”: 一個結構語言學的反詰》,尋找的時代》,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 第204頁。

(11)王一川: 《修辭論美學》,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年版,第78~79 頁。

(12)陳曉明:《冒險的遷徙: 后新潮小說的敘事轉換》, 《藝術廣角》1990 年第3 期。

(13)王寧:《后結構主義與分解批評》,《文學批評》1987 年第6期。

篇8

人民幣2005年7月21日前實行的是盯住美元匯率制。從1994年算起人民幣近14年都處于升值趨勢中,人民幣升值是以人民幣匯率下降形式反映出來的,即1美元兌換的人民幣金額減少。2008年4月11日,人民幣兌美元首破7.0元。人民幣升值筆者從兩方面來考慮:

1.從經濟學上分析

從經濟學上講,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國家經濟的增長。人民幣匯率從1994年至2005年7月21日,已近十多年沒有進行較大的調整,而這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和國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2)國外經濟機構的評價。國外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權威的國際機構和貿易伙伴一直就認為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低估。

(3)按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外匯節余過多本身就表明外幣定價過高,本幣定價過低,本幣有升值壓力。

(4)與各國貨幣升值的比較。近十幾年來,世界各主要貨幣包括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沒有調整,即人民幣實際上也跟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大幅度貶值。

2.從國際政治上分析

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國際政治問題。有學者特別指出,一些西方國家頻頻呼吁人民幣升值,背后還另有原因。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為了轉移國內對當局的指責,有的則是為了爭取國內制造業的選票。如西方國家簡單地將人民幣幣值水平與其本國制造業的衰退聯系在一起,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造成美國就業機會減少的因素不是中國,而是全球化競爭的無形之手。

金融霸權作為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延伸,美國憑借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隨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強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斷獲取霸權利潤,維護其“金融霸權國”地位。美國通過美元貶值,既能減輕其外債負擔,每次美元大幅貶值都能使美國債務減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產品的出口,還能轉嫁其各種經濟危機,成為其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與美國對華反傾銷政策一起,構成了布什政府對華經貿政策調整的新內容。

二、剖析人民幣升值對貿易結構的總體影響

人民幣長期的升值過程必將改變國內資源配置的方向。過去在出口拉動型戰略下,國內非貿易部門的發展受到了壓制。在本幣低估的情況下,非貿易品部分間接的為貿易品部門提供補貼,貿易部門雖然得到了大力的發展,特別是加工貿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總體來看,整體的貿易順差處于低水平擴張的狀況,大量產業資源流向了低附加值制造業,非貿易品部門的各類資源要素(包括勞動力)面臨著向底部競爭的惡性循環,國內消費需求無法有效啟動。

人民幣升值將降低進口產品價格使得原材料進口依賴性強的企業受益(前提是匯率升值能強過價格上升)。同時,人民幣升值也將提升出口產品價格,降低產品國際競爭力。從長期來看,由于企業的成本收益受到影響,其必然將隨之進行相應的發展戰略調整,進而將對中國對外貿易結構和國內產業結構產生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的產出定位將會逐漸轉向國內市場。對于資源和商業終端體系的占有將成為未來外商直接投資的重點領域。技術引進和設備升級將成為進口的重點目標。

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逐漸成為出口的主導產業。產業上下游整合的力度將加強,增強行業進入壁壘、占領長期優勢資源(特別是稀缺資源)、強化戰略部署和提高議價能力將成為立足于長期發展企業的優先選擇。以下具體列舉匯率的變化對石油石化等行業的影響情況:

1.對石油石化的影響

匯率是一個影響石化行業盈利的主要外部因素。石化行業對進出口的依賴性比較強,特別是大宗原材料部分。匯率的變動直接構成對企業利潤的影響。由于不同子行業對進出口的依賴程度不同,因此,人民幣升值對不同子行業的影響也是有差異的。

從進出口的角度分析,匯率的升高必然會降低進口的門檻和增加出口的難度。對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我國主要是進口,例如合成橡膠和合成樹脂,而出口則主要集中在基礎化工原料,在這方面的優勢是資源,而不是技術。因此,匯率的升值必然更加強化附加值高產品的進口,導致國際產品對國內市場占有的加劇。同時,會更加壓榨資源類化工產品的利潤空間。

對原油開采業的影響。對于原油開采行業,目前我國進口依賴度比較大,從理論上講,如果人民幣升值1%,進口的原油價格用人民幣衡量就會相應降低1%。對國內原油開采業來說,售價也將下降1%,對開采業的影響是不利的。

對煉油行業的影響。對于煉油業,由于人民幣升值1%,則原油成本相當于下降1%。而成品油價格的定價機制是區間機制,售價不僅僅與國際定價有關,還與定價機制有關。因此,國內的成品油價格與成本并不聯動。

對大宗化工品的影響。對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和合成纖維為代表的中游產品來說,目前處于進口大于出口的格局。

對綜合類石化公司的影響。對于綜合類的石化公司來講,主要的原料供應來自國外,如原油,而自己的產品主要是滿足國內市場,所以匯率上升將獲得成本降低的好處,但自己的消費市場可能面臨國外低廉產品的沖擊。

總之,匯率將通過價格和市場競爭,對石化子行業產生不同的影響,需求將部分抵消價格波動和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同時,匯率因素雖是影響因素,但并不是主導影響因素,如果人民幣匯率浮動的幅度在5%~10%之間,這樣的一個幅度不構成對石化行業的根本性影響。

2.對電力行業的影響

我國電力企業利用外資比例總體很小,部分電力企業利用的外債主要是美元和日元,且多屬于長期借款。根據我國現行財務會計制度,匯率變動產生的外幣折算差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在償還期之前只影響其財務報表,并不影響其實際現金流。若人民幣步入升值通道,遭受巨額匯兌損失的電力行業業績將有較大改觀。

3.對信息家電業的影響

對于信息產業而言,大量進口配件的企業從人民幣升值受惠。比如筆記本制造業,國產筆記本雖然不是整機從國外進口,但是很多配件都是需要進口的,而這些配件的成本是占整體成本很大部分,所以必然帶動筆記本價格的下降。

4.對紡織行業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紡織行業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據研究,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行業銷售利潤率下降2%~6%。如果人民幣升值5%~10%,行業利潤率下降10%~60%。特別是出口依存度較高的服裝行業受損較大。上市公司中的先進企業,因利潤率較高,導致成本中可貿易品占比下降,每百元受損的絕對額較大,但利潤率下降的幅度較??;加之議價能力較強,因此龍頭企業所受升值的負面影響小于全行業。但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企業議價能力下降,如果企業為非龍頭企業,議價將受人民幣升值較大影響,人民幣升值的邊際負效應會擴大。

三、人民幣升值趨勢條件下貿易結構調整的幾點設想

1.以競爭優勢為導向

中國所具有的靜態比較優勢主要在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這一優勢造就了中國作為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地位。但是人民幣的升值趨勢愈來愈明顯,貿易條件持續惡化、貿易摩擦相繼增加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突出,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與出口產品結構升級的要求日益迫切,為此,中國需要通過國內改革與發展,超越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約束,創造國際競爭優勢。創造國際競爭優勢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貿易結構導向的轉變,即以資源稟賦為導向轉向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另一方面是通過各種創新和交易效率的提高等途徑有效的進行由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轉化。比較優勢是競爭優勢的基礎,而競爭優勢是國際競爭中更具能動性的因素,比較優勢只有最終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競爭力。目前中國國內企業和產業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能力較差,中國不少企業和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缺乏足夠的競爭優勢。為扭轉這種局面,適應人民幣升值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中國外貿發展戰略認比較優勢為導向轉向以競爭優勢為導向的軌道,實為必然的選擇。2.推進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提升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

由于制度的形式和效率是有差異的,由此產生各國基于制度差異的競爭優勢,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尚未被人們高度重視的特殊競爭優勢。在有利于競爭優勢持續提升的各種制度安排中,產權得到明晰界定且可得到明確保障以及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正確實施是最有效的。因此應通過制度創新努力構建這樣一種環境:有關經濟主體對其貢獻性努力能盈利且可持續,經濟主體所從事的技術含量高、外部效應大、動態規模效應突出的產業能得到政府的適當保護與政策扶持。只有這樣,經濟主體才會有創新的激勵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這不僅可以使經濟主體獲得創新利潤,而且可以使經濟主體從政府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中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同時也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競爭優勢,從而推動中國貿易結構的升級。

科技創新在提升對外貿易競爭優勢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技術創新不僅使創新國在國際貿易中不斷保持競爭優勢,而且還會使它們得到額外的利潤和更多的好處。

3.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推動貿易結構升級

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只會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提供更好的盈利空間,而目前在中國9個高技術領域中,貿易競爭力較強的只有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生物技術兩個領域,其他7個領域的貿易競爭力指數為負數。因此,不斷提高高技術產業的比重,促進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推動貿易結構升級,無疑成為今后貿易的發展方向。

為了推進貿易結構升級,在進動中,應通過關稅的結構分布所形成的有效保護以增加高技術產品的競爭力,在出動中,應采用鼓勵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以提高高技術產品出口面臨的名義有效匯率和出口效益。

此外,在對外商逐步實施國民待遇的同時,仍使用一部分優惠政策,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領域,同時,增加對低技術產業投資的約束力度,以提高與貿易有關的外國直接投資活動的技術含量,推動貿易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4.尋求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在被低估的人民幣的貿易條件下,中國賤價賣給外國的商品不但耗用了中國的資源和人民的勞力,也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環境。人民幣升值后,貿易發展的著眼點應置于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密集型綠色產業上。應把開發綠色食品、綠色紡織品和服裝、綠色中藥、綠色機電產品、綠色包裝等綠色產業和產品作為優化出口產業結構,提高出口檔次和競爭力、爭奪21世紀國際市場戰略制高點的重要舉措。進口貿易應積極鼓勵引進有利于環境的技術與設備。堅決禁止嚴重污染環境的產品包括危險廢物和國外淘汰的嚴重污染環境的技術和設備的進口,加強進口商品檢驗和檢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及動植物安全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為此應建立中國的綠色壁壘體系,以維護國家基本安全,保護人民和動植物健康安全,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建偉余明:人民幣有效匯率的波動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世界經濟,2007

[2]張志超關志雄:再談人民幣匯率走向[J].國際經濟評論,2007

[3]宋泓:工業優勢、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J].中國工業經濟,2006

[4]郭樹清:人民幣匯率與貿易和經濟[J].中國外匯管理,2007

[5]杜進朝:匯率變動與貿易發展[M].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

[6]江小涓: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篇9

關鍵詞:異形柱框架結構;矩形柱框架結構;SATWE:節點域

1前言

隨著人們對房屋平面與空間布置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對建筑設計布局有了新的要求。普通框架結構的露梁露柱對建筑平面與空間的分隔己越來越不能被房屋使用者所接受,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室內家具的布置及空間的使用。建筑師要求結構工程師配合解決這個問題,因而在框架結構中以異形截面柱代替矩形柱。

在此,筆者擬與廣大設計人員共同探討一下混凝土異形柱框架結構的設計與應用。

2異形柱結構的設計與應用

2.1異形柱及異形柱結構的定義

2.1.1《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GJ149-2006)對異形柱的定義是:截面幾何形狀為L形、T形和十字形,且截面各肢的肢高肢厚比(柱肢截面高度與厚度的比值)不大于4的柱。L形截面柱多用于墻的轉角部位,T形和十字形截面柱多用于縱橫墻交接處。

2.1.2所謂異形柱框輕結構即是由異形(T型、L型、十字型)柱組成框架,由輕質填充墻所形成的結構。根據建筑布置及結構受力的需要,異形柱結構中的框架柱,可全部采用異形柱,也可部分采用一般框架柱。建設部在1996年11月的<住宅產業現代化試點技術發展要點>文件中,對其特點做了如下闡述:1)由T形邊柱、十字形中柱、L形角柱組成的框架:2)填充墻與柱壁同厚,室內不出現柱楞:3)因墻體減薄與磚混結構相比,可增加使用面積8%~10%;4)填充墻的墻體材料可根據當地保溫隔熱要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2.2異形柱框架結構與矩形柱框架結構在設計中的差異

2.2.1對于相同烈度和結構類型的兩種體系而言,異形柱結構適用的房屋最大高度有較大幅度的降低。

2.2.2對于相同結構類型的兩種體系而言,異形柱結構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彈塑性層聞位移角限值更加嚴格一些。

2.2.3鋼筋混凝土房屋應根據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對于相同烈度和結構類型的兩種體系而言,異形柱結構抗震等級的確定方法更加嚴格一些,其在房屋高度的取值上降低了數值。

2.2.4抗震設計時,扭轉不規則的異形柱結構,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與該樓層兩端彈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平均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45;而矩形柱框架結構的該比值為1.50。

2.2.5抗震設計時,對于相同結構類型的兩種體系而言,異形柱的軸壓比限值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低,意味著其要求更加嚴格。

2.2.6異形柱結構的地震作用計算,一般情況下,應允許在結構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并進行抗震驗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應由該方向抗側力構件承擔,7度(0.15g)及8度,(0.20g)時尚應對與主軸成方向進行補充驗算。

2.3異形柱框架結構在SATWE中的設計與應用

能夠有效地分析帶有混凝土異形柱的結構并進行截面配筋設計,這是SATWE軟件的特點之一。在梁的剛度、荷載、及截面配筋計算時,充分考慮了異形柱框架結構的特殊性。由于混凝土異形柱的柱肢較長,梁、柱在節點處的重疊部分較大,合理的力學模型簡化應將重疊部分作為剛域,自重計算時不應重復計算重疊部分的混凝土重量,SATWE軟件中對梁考慮了這樣的力學模型簡化:

(1)梁的計算按扣除剛域后的梁長計算:

(2)梁上的外荷載按梁兩端節點間長度計算;

(3)截面設計按扣除剛域后的梁長計算;

(4)梁端剛域的計算原則如下:

記梁兩端與柱的重疊部分長分別為Di和Dj,梁長為L(即兩端節點問的距離),梁高為H,則梁兩端的剛域的長度分別為

Dbi=Ma×(0,DiH/4)

Dbj=Ma×(0,Dj—H/4)

扣除剛域后的梁長為:LO=L-(Dbi+Dbj)2.4異形柱結構構造的設計心得

2.4.1《異規》第6.1.3條規定,異形柱結構框架梁截面高度抗震設計時不應小于400mm。當節點的非彈性變形較大時,貫穿節點的柱縱向鋼筋粘結退化與滑移加劇,甚至出現沿節點區柱縱向鋼筋全長粘結破壞、現象發生。為保證其粘結應力不致過大,避免上述現象出現,規定梁的高度、即節點高度不能太小。異形柱結構框架節點鋼筋粘結條件可能不如普通框架節點鋼筋粘結條件,故務必遵守此條規定。

2.4.2《異規》第6.1.3條規定,異形柱截面的肢厚不應小于200mm,肢高不應小于500mm。這是因為肢厚較小時,會造成梁柱節點核心區的鋼筋設置困難及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錨固強度不足,故限制肢厚不應小于200mm,以保證結構的安全及施工的方便。而限制肢高一方面為了滿足伸入柱內的梁縱向鋼筋錨固長度,另一方面是考慮柱雙向正截面承載力要求和雙向受剪性能的要求。

2.4.3《異規》第6.3.5.1條規定,抗震設計時,對二、三級抗震等級,貫穿中柱的梁縱向鋼筋直徑不宜大于該方向柱肢截面高度hc的1/30,當混凝土的強度等級為C40及以上時可取1/25,且縱向鋼筋直徑不應大干25mm。

矩形柱框架的框架梁縱向鋼筋伸入節點后,其相對保護層一般能滿足,而異形柱的c/d大部分僅為2.0左右,根據變形鋼筋粘結錨固強度公式分析對比可知,后者的粘結能力約為前者的0.7。為此,規定抗震設計時,梁縱向鋼筋直徑不宜大于該方向柱截面高度的1/30。由于粘結錨固強度隨混凝土強度的提高而提高,當采用混凝土強度等級在C40以上時,可放寬到1/25。

2.4.4《異規》第6.3.5.4條及表6.3.5給出了異形柱結構框架梁梁端縱向受拉鋼筋最大配筋百分率。這比《抗規》第6.3.3條規定的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大于2.5%要嚴格。這是因為,在地震作用組合內力作用下,梁支座處縱向鋼筋有可能在節點一側受拉,另一側受壓,對于異形柱框架梁柱節點更易引起縱向鋼筋在節點核心區的錨固破壞。為保證梁支座截面有足夠的延性,設計時不考慮縱向鋼筋的受壓作用。為此,對二、三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梁可根據單筋梁滿足的條件來確定梁縱向受拉鋼筋最大配筋率。以C30混凝土,HRB335鋼應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和鋼筋級別得出的。

2.4.5異形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抗震設計時不應大于3%。這是因為異形柱肢厚有限,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的粘結強度較差,故將縱向受力鋼筋的總配筋率由對矩形柱不大于5%降為不應大于3%,以減少粘結破壞和節點處鋼筋設置的困難。

3工程算例

3.1工程概況

某多層異形柱框架結構,共6層。地震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框架抗震等級為三級。該結構的標準層結構平面圖(如圖中僅表示出梁柱結構)所示。填充外墻為250厚MU10輕骨料砼空心砌塊(容重<13KN/m),填充內墻為200厚MU10蒸壓砂加氣砼砌塊溶重<8KN/m)。

3.2設計心得

3.2.1在設計該結構時,最初將混凝土強度等級定為C30,但是計算得到的異形柱軸壓比超過規范規定限制,同時梁端縱向受拉鋼筋最大配筋百分率超過《異規》表6.3.5的要求。雖然對樓板而言,采用C30混凝土是可以的,但考慮到梁板柱的施工問題,同時為滿足異形柱軸壓比以及梁端縱向受拉鋼筋最大配筋百分率的要求,最終將梁板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全部改為C40。不過考慮到混凝土強度等級較高時樓板易開裂的問題,在樓板設計中采取必要的抗裂措施。

3.2.2從中可以看出,有Z形、W形柱,這里介紹一下這兩種柱的處理方法。(1)Z形柱,是由兩個L形柱組成的。在PMCAD輸入時按兩個L形柱來輸入并進行內力及配筋計算。因為Z形柱受力較大時易在中間肢劈開,劈開后(極限狀態)其受力接近于兩個L形柱,按兩個L形柱處理較為合理。此時兩個L形柱間的梁會困剛度太大而超筋,因為實際上無此梁,只是有限元計算時兩柱問有聯系必須有此梁,故不必管。(2)W形柱,計算及配筋時是按T形柱考慮的。只是由于建筑布置的要求,此處垂直搭接至T形翼緣上的梁的梁端鋼筋錨固長度,由于翼緣厚度只有200mm,不能滿足要求。故在此處增加一部分混凝土,該部分按構造配筋,就是為了解決梁端鋼筋錨固長度的問題。

篇10

(一)工業制成品為主的商品結構

近年來福建省出口產品主要是工業制成品。2013年福建省出口產品總額為1064.74億美元,從產品結構上看:初級產品出口量為85.8億美元,工業制品出口量為978.94億美元,工業制成品的比例占出口產品總額的91.94%。從2007~2013年以來,工業制成品占比均高于90%。

(二)一般貿易仍然是主要的貿易方式,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速減緩

近年來,福建省的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從表1來看,一般貿易在我省對外經濟活動中比列明顯提升。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由2005年的242.98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1164.35億美元,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由2005年占進出口總額的44.66%增長到2013年的68.77%。我省一般貿易額增長較快,占貿易總額的半壁河山,且存在持續增長的趨向。雖然加工貿易總額由2005年的246.75億美元增長至2013年的432.65億美元,但與一般貿易相比,加工貿易的增長速度較慢。2005年以來福建省加工貿易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逐漸下降,2013年其比重與2005年比較下降了約20%,也就是說,我省加工貿易的發展速度正在減緩。

(三)高新技術產業所占比重低

高新技術產業是低碳產業的典范代表,以其低碳排放和高附加值產出的優勢,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核心產業。在發達經濟體中,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領先的科技,高新技術產業在整體產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自2005年以來,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總額由2005年的78.22億美元增長到了2013年的155.22億美元。但是,從表2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在出口商品總額中占較小比重。2005~2013年之間我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出現降幅,由22.45%下降到14%左右。作為低碳產業典范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在福建省出口商品總額中占不到五分之一的比重,由此可見,福建省的產業結構還不完善。

(四)國際服務貿易行業發展失衡

2008年金融危機后我省的服務貿易增長部分緩解了傳統型制造業出口受阻的壓力。近年來,福建省抓住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機遇,以低碳增長為目標,在政府政策扶持下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服務貿易企業脫穎而出。2005~2012年期間福建省對外服務收益從49.36億美元漲到126.67億美元。政府規劃到2015年對外服務交易額越過250億美元大關,使對外服務收益能達到出口總額比例中的15%[1]。但是福建省對外服務的質量和競爭力與上海、北京等地相比處于弱勢。我省2012年旅游貿易額和運輸服務貿易額依次為63.54億美元與29.2億美元,二者依次占服務貿易總額的50.16%和23.05%。[1]兩大傳統對外服務交易量在對外服務交易量總額中占絕對優勢,其他對外服務交易量所占比重較低,對外服務貿易行業發展失衡。從世界范圍來看,發展高附加值、綠色型高端服務貿易,包括信息咨詢、專利使用和商業服務等領域,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因此,我省的貿易結構向低碳轉型就不得不重視新興高端服務貿易的發展。

二、低碳經濟背景下福建省貿易結構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低碳經濟興起的背景下,發展低碳產業對福建省對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福建省應針對當前綠色貿易的特征,盡可能促成貿易結構向低碳轉型。當前,福建省貿易結構轉型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福建省低效益的加工貿易,阻礙了貿易結構的優化

在福建省的出口產品中,工業制成品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且總量還在不斷的增加。然而,工業制成品出口量不斷增加,是因為我省低效益加工貿易的成長。加工貿易在我省對外經濟活動交易量中的比率雖不大,但出口加工貿易卻促進了我省產業和經濟的快速成長。出口加工貿易頻繁的活動也給我省帶來了資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飆升等問題。加工貿易集聚在能源消耗大戶第二產業中,其外延擴展為主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與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相沖突。福建省內數量較多的高能源消耗和重污染的加工企業,更加重了對外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沖突。此外,福建省出口加工企業大多數采取低成本的競爭策略,相對于價格高昂的清潔能源而言,加工企業首選價格低廉的傳統能源如煤炭等作為主要的消耗品。同時,為了節約成本,出口加工企業很少投入資金處理傳統能源使用后所產生的排放物和廢棄物,這對于福建省低碳經濟的發展相當不利。其次,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的出口結構也推動了福建省的能源、資金和人力資源向第二產業流動。資源大量流入第二產業,投入其他產業的資源必定減少,這必然會影響到其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的投入,才能有低碳和高效益的產品和服務產出。因此,福建省低效益的加工貿易的發展,不利于福建省貿易結構的優化,勢必會影響到福建省低碳排放綠色貿易的成長。

(二)福建省的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限制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借助微笑曲線分析我省出口企業的創新能力。圖2的微笑曲線是一條兩端朝上的曲線。商品收益來源最高的部分位于微笑曲線的頂端:技術、專利和品牌、服務;收益來源最低的部分位于微笑曲線的中間部分:組裝和制造。發達國家的企業每年投入大量的資源去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他們非常注重企業的創造能力。所以發達國家的企業大部分都位于微笑曲線的頂端,占據著高技術含量和高利潤的市場。而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因為創造水平不高,只能承接一些低技術含量的制造和組裝工作,因此只能屈居微笑曲線的中間部分。他們投入大量的能源和勞動力,取得的只是廉價的加工費。就現階段而言,我省的出口企業創新能力較弱,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所占比例仍相對較高,而一些高附加值及高技術含量等高新技術產業所占比重很低。我省的多數企業成為了出口加工企業,其主要原因是較低的企業創造能力。加工制造企業位于微笑曲線的底端,他們獲得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費,所以我省大多數企業不愿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回報周期長的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最終導致我省加工制造企業很難生產出高技術含量的自主品牌。疲軟的出口企業創新能力,導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薄弱,高新技術產品占較小的對外貿易份額。為了優化我省貿易結構,提高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福建省出口企業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創新能力,出口低碳的高附加值產品。

(三)福建省服務貿易各行業發展不平衡和管理水平落后,束縛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服務貿易產業是一個能源使用較少,收益較高的低碳產業,從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產業發展水平中,就能看出其低碳經濟發展的水平。近年來,我省服務貿易的產業得到了快速和穩定的成長,但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首先福建省的對外服務交易量集聚在勞務輸出、海洋運輸及旅游服務等傳統行業。而在世界交易量最大的金融、信息等知識和資金密集型產業方面,福建省的發展水平較低,這不利于我省對外服務產業的長遠性成長。其次,福建省服務行業內的許多部門經營機制僵化,管理水平較低,導致了福建省服務貿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較弱。最后,我省服務貿易相關的政策透明度不高,缺乏完善的法律規則以規范各行各業從事服務貿易的行為標準。

(四)福建省對外貿易市場分布不平衡,不利于貿易結構的持續性轉型

福建省對外經濟活動銷售的市場目前主要分布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我省2013年出口總額為1064.74億美元。其中對上述三大經濟體的出口額共占了我省出口總額的43.89%。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推崇低碳理念,對生活環境的質量要求較高,因而對進口商品的環保質量標準較嚴格。福建省出口的消費市場主要分布在這些地區,必定會受到比發展中國家市場更嚴厲的低碳標準,甚至會受到低碳標準和規則的制約與處罰。同時,對外貿易市場分布不平衡也削弱了福建省出口企業應對世界經濟危機的能力,如2008年的次貸危機就直接導致了福建省多家出口企業倒閉。當前,福建省應大力開辟亞非拉等新興市場,出口相對優勢的產品積累資金,并進一步投入研發與科技創新,以推動我省貿易結構的持續性轉型。

(五)福建省對外貿易中外資企業仍占較大比重,不利于貿易結構的健康轉型

自從中國經濟特區設立以來,實力雄厚的外資企業通過各種途徑進軍中國市場。當前,外資企業在我省對外經濟格局中的作用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外資企業在當地經營的同時,也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經驗,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占據了相當一部分本屬于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對本土企業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在勞動力價格日益上漲的今天,外資企業會因成本上升而進行產業轉移,這嚴重威脅到了福建省對外貿易的健康轉型。

三、低碳經濟視域下福建省貿易結構轉型的措施

(一)轉變進出口商品結構,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福建省當前應積極推動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針對不同的行業實行出口退稅政策,推動低碳產品出口,降低高碳排放行業產品的出口比重。當前我省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是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初步完成產業的更新換代。福建省應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制定低碳經濟發展的中長遠規劃,注重對外貿易增長的質量和效率,延伸其產業鏈,推進加工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與此同時,我省還要著眼于當前國際發展的新形勢,處理好產業之間內部聯系,分清主次與重點照顧對象,還要增強我省吸引外資的能力。當前我省的重要任務是“擴張”加工貿易的產業鏈,擴大現有企業的生產范圍,加深企業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使加工制造的經濟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我省要充分利用沿海地區的出口加工制造優勢,利用更加優惠的經濟政策,讓更多制造業企業入駐我省,以高效益的出口加工制造企業群,帶動我省對外貿易又好又快發展。

(二)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積極引進低碳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在貿易與環境的問題上,我省應積極與發達國家進行溝通,積極參與相關的低碳經濟國際談判;同時,應增加對國際環境標準和國家環境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其他信息的收集,并組織相關學者進行學習和研究,以期建立相關的信息中心、數據庫和咨詢機構以供本省企業的咨詢與參考。一方面,我省應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理念,促進本省產業的升級。吸取發達國家企業低碳生產的有關經驗,提高本省企業的資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最大程度的節約資源,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還要鼓勵本省出口企業與發達國家企業的技術交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我省應建立低碳技術發明獎勵機制,并為企業研發低碳技術提供相應的技術和政策支持,提高省內低碳技術的發展水平和經濟效益。

(三)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我省應在現有優勢服務貿易項目的基礎之上,推進金融和信息等知識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首先,政府要增加對服務行業的財政支出,完善服務行業的各項設施;其次,擴大傳統服務行業優勢的同時,大力發展知識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增強整個服務行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三,要增強政府對服務貿易的立法工作,維護國內服務貿易企業的合法權益,提高政府的政策透明度,規范各個行業從事服務貿易的行為;最后,要加強對從事相關服務貿易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提高服務部門工作人員的從業素質,為福建省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