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說明文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23:1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說明文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將青蛙仰放在蠟盤上,用手掰開它口部的上下領,可以發現它的舌很特殊,不像常見的哺乳動物那樣舌根生在咽部,而是生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卻伸向口腔里面。用鑷子將舌夾出后,可以看到它的舌很長很寬,舌尖還分叉,并且較薄,用手摸一摸,舌尖布滿了枯液。
舌具有這些特征有什么好處呢?害蟲大都“身懷絕技”,有的善跳,有的善飛,還有的善鉆,善挖……它們是不會自己送到青蛙嘴邊,也不會坐以待斃的。青蛙捕蟲就必須迅速而準確,不然,蝗蟲一類的就會跳開,螟蛾一類的又會飛走。這就使青蛙要盡可能地不驚動害蟲,在距它們遠一些的地方“干掉”它們。青蛙的舌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捕蟲時,青蛙猛然躍起,舌突然翻出口外,形似流星,疾如閃電,出其不意地將害蟲粘在粘液上,未等獵物反應過來,青蛙舌尖迅速翻回,了巴犧牲者送人大而闊的口中,口腔上方遍布的細小的齒可有效地防止其溜掉。咽部蠕動,食物下送,它又虎視耽耽地盯著別處了。整個過程不過幾秒鐘,令人驚嘆不已。
搞清了青蛙口部復雜結構的功用,再讓我們了解一下它“身手不凡”的后肢,是什么力量使它能飛快躍起呢?觀察青蛙后肢的外部形態,可以看到它十分粗大;用剪刀剪開肢部皮膚,剝下后能看到長長的后肢骨上附著一塊塊豐滿、發達的肌肉。就是它們的收縮或舒展使青蛙具有很強的跳躍能力。
篇2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江蘇 孫仁超)
1985—1994的10年,高考作文命題一直沿著“隱中有變,變中求好,穩定中有所開拓與創新,發展中漸臻成熟和完善”的道路健康地前進著。這種良好的發展態勢,為推進中學作文教改發揮了正確的導向作用;正因為具有導向功能,高考作文命題的走向也就成了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討的熱門課題。基于高考作文題的穩定性、延續性和創新性,我們認為,未來高考命題走向將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
寫作內容聯系考生實際,題材的廣泛性、角度的多向性保持不變,而命題的時代性、思想性、針對性將進一步加強。《教學大綱》中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考試說明·考試內容》中說:“本《說明》……貫徹《中小學加強中國近代、現代史及國情教育的總體綱要》和《中小學語文科思想政治教育綱要》的精神。語文測試要……重視考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隨著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的深化,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強和改進,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覺悟、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將會逐年提高,高考作文命題加強時代性和思想性勢在必行,這也體現了命題的針對性。也許有人會說,要避免猜題押題,就得有意繞開社會上的某些熱門話題,不出緊扣形勢的題目。筆者認為,“增強時代性、思想性”并非直露地去寫關于“香港問題”、“市場經濟”、“反腐敗”之類的作文,而是通過一種寄寓性的隱性命題來體現。由于受閱讀、分析、審題、立意等因素的制約,沒有一定的思想認識水平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不善于想象和聯想的人,無論怎樣猜題押題,都無法寫出像樣的文章。
二
作文方式還是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輪換采用,但必然以材料作文為主要命題方式。材料作文是恢復全國高考統一命題以來,在教改中創造出來,經過實踐的檢驗,為語文界所普遍承認的一種好方式。它的限制性和靈活性統一的特點,使其具有命題作文無法具備的優越性。《考試說明》中對選擇、填充、簡答等基本題型均有試題示例,唯獨對“作文題”以一個“略”字暫付闕如,其實,材料作文這種方式完全可以肯定下來,并舉出典型的試題來示例,使《考試說明》中這一模糊部分明朗化起來。至于材料作文的限制則不會過多、過嚴,限制性和靈活性將趨于和諧的辯證的統一。
三
寫作格局繼續保持大小作文搭配的樣式,而一大一小將作為主要格局被固定下來。筆者認為每年考一大一小兩篇作文是科學的、合適的。全國卷1990年出現過一題三做,但其中填描述性文字(字數限定在5—15字之間),只能算是造句類的練習,這種練習完全可以歸入Ⅱ卷的主觀題中進行,就像1993年新高考第22題那樣處理。還有1992年全國卷考過兩大作文,記敘和議論平分秋色,這也不夠恰當。因為350字的作文,非驢非馬,亦大亦小,區別度不大,水平高的考生難以發揮,水平低的卻易于藏拙。
四
文體考查仍為四體并重,交替使用,但與全卷的配合將更趨協調;近幾年,議論文的主角地位又將恢復。高考試卷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閱讀測試中選用了議論文和說明文作閱讀材料,那么作文中就可考查記敘文和應用文。這樣對考生四種文體的讀寫能力的考查就全面合理,且全卷更顯得協調,只要兩年輪換一次即可。至于推測議論文在未來的二三年內又將唱主角,并不是筆者對議論文有什么偏愛,而是根據大綱精神和教學實際才作如是說。記敘文是初中教學的重點,初中生偏重于形象思維,作文理應以記敘文為主;而高中則不同,高一要求“閱讀比較復雜的記敘文、說明文”,“寫一般的記敘文、說明文”,高二要求“閱讀比較復雜的議論文”、“寫一般的議論文”,高中生偏重于邏輯思維,故應以議論文為主。再從作文評分來說,記敘文的評分誤差也大于議論文。至于全國卷1993、1994連續兩年考記敘文,是因為命題者要打破高考作文復習迎考重議論輕記敘的思維定勢,避免高考作文命題模式的僵化,才采取的臨時措施。
篇3
一、挖掘生活的源泉,積累豐富的素材
有些學生很怕作文,問其原因,皆回答無內容可寫。這固然和學生的生活不夠充實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平時缺乏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對身邊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熟視無睹,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生活是五彩繽紛的,只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接觸自然、社會的過程中,時時處處做個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聽,勤于思考,牢固樹立作文就是“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的思想,不愁打不開學生作文的思路。
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幫助學生尋找素材要依循。即:“豐富、體驗、挖掘、收集”。
1.豐富。孩子天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和旺盛的求知欲使整個自然界充滿奇幻的色彩,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是他們活動的樂園,教師要善于利用這個特點,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在和熙的風中,聆聽流水的歡唱,蟋蟀的低吟,鳥兒的婉轉,觀賞絢麗的花朵,農人勞作的身影,暮歸的耕牛……讓學生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豐富生活,增長見識,充實情懷。
2.體驗。為避免學生閉門造車的無病,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造情景,預先將題目布置給學生(如《記一堂生動的實驗課》、《記一次學校運動會》等),然后精心安排,組織活動,使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重點地觀察,親身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從而在作文時做到心中有數,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3.挖掘。熙熙攘攘的的社會人來人往,無時無刻不在上演各種悲喜劇,平凡的生活中蘊育著各種人生的真諦,我們要使學生睜大眼睛,從生活的激流中采掘芬芳的浪花,教師要抓住適時的切合點,指引學生挖掘實情表象下掩蓋的至真、至善、之美,鞭打人生的虛假丑陋,在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同時,積累豐富的素材。
4.收集。初中學生已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他們不僅有對昨天生活的回憶,也有對明天理想的憧憬,引導學生將家庭中、班級里的身邊事,個人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如第一次騎車、做飯……個人的性格、愛好,對某人的評價等)細細加以整理,都是寫作的好素材。為此,可建立班級日記,每周增加三十分鐘“閑話課”,讓學生暢所欲言,傾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見、所聞,在說中練,在練中說,從而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
作文素材的極大豐富,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但要行之于文,還必須激發學生作文的內在潛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二、激發創作欲望,調動作文積極性
《心理學》指出:“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看成是內心的滿足,不是當做負擔”。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時要利用多種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1.開設實踐作文課。在課堂結構中我們可將可控性的實踐活動(如:游戲、比賽、科學小實驗、小魔術表演等)引入課堂,強調多種訓練的組合,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寫一寫。如《我的小制作》一文,教師在作文時,可先知道學生按各自愛好制作風箏、小飛機、紙鶴、賀年卡……等各種作品,當學生在親自體驗了制作的過程后,很容易就能“我口說我語,我手寫我心”。在學生用筆表現自己生活的七色陽光時,寫作文自然就由“苦”變“甜”了。2.續寫激趣。作文中,可預先出示文章的開頭,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我們自己根據自己的經歷編寫童話,故事等文章過程結尾,從而激發作文興趣,鍛煉學生思維想象能力。3.讀寫結合,以讀促寫。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讀寫的共同點,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教學《故鄉》一問中魯迅抓住人物特點,僅用寥寥數言,就勾畫出了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了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我以“猜人物”為題,要求學生描寫本班某同學外貌,然后其他同學根據外貌描寫特點猜測描寫的是哪位同學。在這個練習中,學生興趣盎然,很快便掌握了本單元作文訓練的要點。教學《凡卡》則可以《我與凡卡比童年》為題進行作文訓練,讓學生暢談體會,使其胸有塊壘,不吐不快。 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有力地滲透了思想教育,帶動了學生寫作的熱情,使訓練進一步向深入發展。與此同時,我們在作文評價中要多鼓勵少批評,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我們在品嘗成功的喜悅時,提高作文的興趣。
三、循序漸進,培養寫作技能
學生積累了豐富的作文素材,有了強烈的表達欲望,并不等于就可以寫出“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高水平文章,要使學生成為一名“巧婦”還必須經過科學的訓練,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1)摹寫作文,讀寫轉化。學生最初對篇的認識來源于優秀的例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時刻注意順序。要寫在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了解文章思路后,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夠“依葫蘆畫瓢”寫出相同體裁的文章。如教學《背影》、《我的老師》、《嘮叨》為題進行作文訓練,促使學生將在讀中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的技能。
(2)作文訓練要有中心、有重點。每次作文,教師都要抓住一項重點訓練,評講也要進行專項評講,使學生確實練有所得。教師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學生如墜入云里,不知東西。
(3)提倡多讀多練。多讀多練是提高寫作能力的不二法門。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謅。”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有益的書籍,寫日記,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成長。
(4)教師做“下海”文章。教師與學生一起寫作文,可以了解學生在作文中的具體困難,抓住難點進行指導。同時安排優秀學生談體會(寫作成功的經驗)以身邊的榜樣激勵學生。
(5)改革評改的方法。具體程序為成文——自評——互評(小組評議)——師生共同評議——修改,評改要使學生從中吸取經驗,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教師也可采用隨寫隨批得方式(學生任何時候寫完都可找老師評改),對學生面授機宜,評優指劣。
總之,作文教學應重視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調動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寫作的技巧,復而久之,學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能提高。
四、寫作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篇4
[論文摘要]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質,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這就要求作為育人者的教師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自由獨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超的教學技能等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強教師教育教學素養提出了新的思想觀點。
適應新的課程改革就必須在教學和學習上加強提高。新的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語文教師到底該怎樣做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才能從容面對這次嚴峻的考驗。于漪老師說的好“語文教育的質量說到底是語文教師的質量,語文教育發展的如何關鍵在語文教師自我發展得如何。”也就是說教育質量取決于教師素質,教師素質決定教師的職業命運。我覺得,一個有進取心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四種基本素質:
一、良好的道德素質
關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這樣說: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著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俄國著名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教師是學生閱讀中的第德書籍,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影響著身邊的學生。教師是人才的哺育者。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質,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這就要求作為育人者的教師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全的人格,自己會做人、會做事、會合作、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自身榜樣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成為學生的楷模,完成社會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二、自由獨立的人格
現實中我們大多數教師出于對領導、權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對各種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甚或優秀的語文教師的熱情,盲目的服從,思想獨立與自由的空間在教參、權威、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面愈來愈小。這主要表現在:按照教參的要求在教學目標上搞“一刀切”,試圖用一個模子要求,把學生造成統一標準;遵照考綱要求,在教學任務上只注重知識的傳教,忽視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學任務的核心是“唯書”“唯知”,我們的答案只有一個,“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襲老的教學傳統,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學獨占課堂,單純向學生灌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一支粉筆,從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寫到右上角;盲從新的教改模式,無論什么課型都利用多媒體去循循善誘,填唯一答案;強調學生行為互動,不管其是否心動、腦動……..這樣的教師,這樣的教學行為,培養的結果必定是:學生的主體人格被異化,個性發展被扭曲,主動精神被扼殺,創造精神被淹沒……..這樣的人才如何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如何能承擔起迅速并持續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任。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我們認真學習新課標,不難發現:新課程設計的理念“促使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課程設計的原則“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課程設計思路課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為有“不同需要的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提倡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評價的原則注意“主體多元化”。可見新課標強調: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而要真正完成這一任務,教師必需要具備自由獨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養
中學語文新大綱和新教材,非常重視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教育,這對教師的學科業務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落實中學語文新大綱的要求,教好中學語文新教材,中學語文教師應該進一步加強專業基礎的修養,逐步提高教學能力。
打好古詩文的基礎。此次中學新大綱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特別重視優秀古詩文的積累。小學語文新大綱規定小學生要背誦80篇古詩;初中語文新大綱要求初中生背誦古文20篇,古詩50篇。高中語文新大綱要求高中生背誦古文20篇,古詩50篇。初中語文新大綱規定語文中“古代詩詞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語文新大綱規定課文中現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國作品的“比例一般可為5:4:1”。由此可見中學語文新大綱對古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師,70%是青年教師,與老教師相比,古文功底較弱恐怕是多數人的通病。這將成為我們用好中學語文新大綱新教材的絆腳石。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自覺主動補好古文這一課。
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初中語文新大綱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高中語文新大綱則要求“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又規定“在全部(高中)課文里文學作品可占60%”。同時高中語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冊,集中進行文學鑒賞教學,培養學生感知、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注意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說強調文學教學,是新大綱新教材的又一重大變化。這同時也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必須要具有文章鑒賞能力。
做學生聽說讀寫楷模。我們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是學生讀、寫、聽、說的楷模。語文教師必須愛讀書、會讀書、多讀書,必須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選取文學作品時,選入了卡夫卡的《變形記》、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萊蒙托夫的《祖國》、華茲華斯的《孤獨的收割人》、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銷員之死》等;選取科技文時,選入了楊振寧的《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來》、王磊的《走向21世紀的機器人》等,另外還有錢中書、余光中、朱光潛、宗百華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這些作品對教師的閱讀面和閱讀能力的要求都相當高。
知識面廣博、文理兼備。長期以來人們將語文歸為文科,因為它是文學性很強的學科,主要進行現象性思維,故而認為,只要能讀、能寫便可,對于其它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常識,可以不去理會。其實我認為這種說法欠妥,在語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強的記敘文外,還有一些有關自然科學的說明文,如果教師不懂得一定的科學知識,那么勢必會把錯誤的信息傳給學生,這樣又何以體現“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呢?況且,現在的學生越來越個性化,有時候他們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師還多,不要抱著“他們什么都不懂”的態度去教學,而應抱著“他們懂得的很多”的態度去和他們一起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只有這樣你的課堂才不會陷入枯燥乏味的尷尬局面。
總之,現代語文教師應以“博、大、精、深”作為自己素質提高的奮斗目標,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當前,許多在校教學、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語文教師被譽為‘雜家’”,也說明了一個語文教師應是既專亦博、博學多能的‘通才’。如今,各類全國性的語文課程教學賽課比賽最后一項就是教師才藝展示,如此看來,社會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筆一話”,還要有自己的情趣愛好,更要才藝兼備。四、高超的教學技能
許多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技能,過硬的教育教學技能讓他們因一堂優質課脫穎而出,使他們在日常教學中“一白遮百丑”。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教師教育教學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
精巧的語言表達。語文是一門研究語言的學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普通話要標準、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聲音還應該具有美感,語言還應精煉傳神,體現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而且把這種美融入教學的情景中。從聲音上發揮語文教師的個性優勢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有時是制作精良的錄音帶無法比擬的。
扎實的寫作能力。讀、寫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最起碼的要求,教師的寫作能力直接影響到對學生的作文指導。有的教師講解作文的寫作,在理論上頭頭是道,但由于自己不會寫,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對學生的指導只能隔靴搔癢,根本無法具體和深入。同時,由于自己寫作能力不夠,經驗教訓無法總結交流,教學工作不能及時反思,阻礙了自己向高深層次的發展。
規范的書寫技能。漢字是豐厚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從科學方面看,漢字書寫本身就是語文素養和語文習慣的內容。寫好字,是語文學習的范疇;教好寫字,則是語文教師的職責。譚惟翰在《中學生語文教材教法》一書中說:“寫字是作文的基礎,語文教師必須具有書寫的基本功。中學語文教師不是書法家,但必須掌握漢字的基礎知識,懂得書法的規律,寫得一手工整、規范的好字,包括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從個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會使教師魅力無限,激發出學生的親師之情。
嫻熟的電教手段。科技的發展為我們帶來花樣繁多、功能各異的教學設備:幻燈機、投影儀、電視機、收錄機、計算機、多媒體教室、網絡等。但由于某些教師課堂使用不當,引起許多人的非議,但這并非科技本身的過錯,錯還在我們使用者,沒有注意使用對象、場合,沒有把握好時機,沒有嫻熟的使用技術。恰當使用電教手段,會使語文課堂色彩紛呈、樂趣無窮,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為信息時代的教師還應該養成上網的習慣,在網上閱讀,獲取信息;在網上寫作,表達思想、與人溝通。足不出戶,我們就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我們的內蘊也會借此而豐富起來。
如果說“良好的道德素質”、“自由獨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養”是一位語文教師的“玉”內的話,那么“高超的教學技能”便是語文教師的“金”表,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語文教師把握了以上四點后,在實踐教學中施之于行動,融注自己的個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語文課也就會釋放出它應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詩“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層”與廣大同仁共勉。
參考文獻
[1]閆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