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學法范文
時間:2023-03-16 15:42: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五步教學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五步教學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五個階段的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訓練能力。五步教學法的優點在于,教師緊緊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設計教與學,在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教師在課堂上關注每一名學生的狀態,激勵學生通過努力體驗成功的感受,獲得學習的樂趣。
第一步 有效導入
在一節課開始時,教師通過簡短的言語或行為,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迅速進入課堂角色,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并產生學習期待,從而提高整堂課的課堂教學效率,這就是有效的課堂導入。新課導入
一般有直接導入法、溫故導入法、直觀導入法、問題導入法、實例導入法和情境導入法等幾種形式,教師依據新課內容、課型選用適合的方法。[1]高二數學課上,學習《橢圓》一節時,有的教師用“鳥巢”、星系圖等圖片直觀導入,讓學生知道數學的應用很廣。
第二步 展示學習目標
新課導入后引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而不是教學目標,一字之差體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學習目標是對學生設置的,把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他們就很清楚本節課應該學會哪些知識,訓練哪些能力。教師備課時,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專業要求,為學生制定具體而符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另外,一些情感目標、素質目標等,教師在課上滲透就可以了,不必展示給學生。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以英語課程的《I can do it》一節為例,對比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第三步 精煉講解/教師演示
這一步驟是知識目標實現的過程,就是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原理、基本操作或方法的了解、理解或掌握。根據課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從這兩種方法中任選其一,也可以任意搭配、靈活運用。
1.精煉講解
對于不適合學生自學的新課內容,就需要教師精煉講解了。教師在備課時,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備課。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明白學生的心理,也就知道怎樣啟迪學生思維了。由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也為了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訓練,教師講解的內容要精、用時要少,要根據學生情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講解,深奧問題淺顯化,講透重點、難點內容。教師要善于運用舊知識或常識過渡到新知識。這樣既有利于知識的銜接,學生又感覺簡單、容易學會,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2.教師演示
這一方法適合于操作性的課程。教師必須演示一個基本操作過程,較為復雜的過程則要分解成幾個步驟。教師需要把每一個關鍵點或注意事項強調給學生,最好能教給學生學習或記憶的方法。有的學科操作過程比較復雜,學生僅憑看一遍教師演示很難學會。這時候,教師可以把所有操作要點分步驟寫在紙上或黑板上,以便學生參照。但需要學生掌握的操作過程,在反復訓練之后就要求學生記住。例如,計算機的《平面設計》課程,設計商品包裝圖。設計過程非常復雜,分成幾個階段。每一階段教師都要教1-2遍,待學生都練會后,再進入下一階段。
第四步 當堂訓練
當堂訓練環節是學生實現能力目標的過程,是能力訓練的過程。在學習理論部分、老師演示解題過程或操作步驟之后,就到最重要的學生訓練環節了。只有經過訓練,學生才能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由“了解”到“掌握”,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對于文化課來說,要用做題或反復練習訓練學生的各種能力。而對于專業課的能力訓練,要用做事來訓練,最好是做學生未來職業崗位上的事,用完成任務的過程來訓練。[2]教師在學生訓練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最后再由教師或學生做出標準的示范或給出完整的正確答案,再進行下一輪訓練,直至學生完全掌握。
另外,第三步和第四步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反復使用,直到學生學會、練會。
第五步 歸納總結
下課前,教師要對本課主要內容進行梳理、小結,讓學生有系統的認識,對未完成的課堂筆記及練習進行整理。通過此環節,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情況,檢驗自己是否完成了學習目標,從而產生成就感并樹立學習的信心。
五步教學法是我校教學改革的創新實踐,經過多名教師多學科的反復試驗的成果,具有通用價值。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和授課內容需要,對上述教學方法加以變化、靈活應用。當然,教師的教學最終要通過學生的學習效果來檢驗。縱觀課堂教學的幾個步驟,無非是為了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能力目標和任務訓練。如果職業學校的課堂能夠做到這四方面,那么教師一定會實現有效課堂教學,即學生學習效率高、受益廣。
本文系2010年河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等職業學校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課題編號:JKT10300)結項成果
[參考文獻]
[1]梅耀南.課堂導入關乎教學成敗[N].中國教育報.2012-1-12(8)
篇2
關鍵詞:五步教學法;自主學習;課堂回顧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063-02
經過反復的實驗摸索,我校形成了自己的五步教學模式——課前回顧,學習目標,自主學習,鞏固練習,課后反思。課前回顧是利用一節課的前五分鐘,對上節課與本節課有緊密聯系的基本內容進行反饋。回顧有多種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練習與測試。教學實踐證明,課前小測試對于組織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大有裨益。課前測試只有兩道題目,精簡的練習是老師們反復教研推敲、二次備課、課前還要備課的成果。僅有的兩道題目,要能做到滿足對上一節課學習內容的測試,還能滿足對本節課的啟下作用。由于都是最基礎的東西,90%的學生能正確解答,即使是學困生也能在這個環節體驗成功。成功帶來的喜悅會讓學生有興趣進行下一步的體驗學習。我的習慣是在學生進行測試的時候如果有先做完的在他們肯定自己之后就給他們評判。基本上在下面繞一圈之后大部分學生卷面都會評判完成。了解測試情況之后簡單地給予點撥,剩下的需要改正的就由學生們課下完成并交到我的手里。我認為這樣的一種形式會讓學生印象更為深刻,同時也節約了時間。
學習目標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其實在整節課中起著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它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是提供分析教材和指導學生行為的依據;具有明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在講授新課之前讓學生明白學習目標,按照學習目標的要求來完成這節課的學習。這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導航作用。這里的學習目標并不是籠統的什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什么的,而是針對某一節課提出的目標,自主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提高在校成績,還是其終身學習和畢生發展的基礎。首先,自主學習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閱讀課本,查看例題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而是要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前,提出要求、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探尋課本,在尋找問題的答案過程中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全體學生都能自始至終積極地參與到自主學習的過程之中。問題情境的設置不僅在教學的引入階段要格外注意,而且應當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成為一個連續的過程,并形成幾個。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不斷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經常處于“憤悱”的狀態中,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可能。老師在提出問題時要層次分明,具有針對和邏輯性,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也是解決下一個問題的前奏。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小的問題中自然就會解決到重點問題、逐步教會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記得上學時有一位老師就是這樣指導我們學習的:在“拋物線及其標準方程”一節的教學中,引出拋物線定義“平面上與一個定點F和一條定直線l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叫做拋物線”之后,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初中已學過的一元二次函數的圖像就是拋物線,而今定義的拋物線與初中已學的拋物線從字面上看不一致,它們之間一定有某種內在聯系,你能找出這種內在的聯系嗎?此問題問得新奇,問題的結論應該是肯定的,而課本中又無解釋,這自然會引起學生探索其中奧秘的欲望。此時,教師注意點撥:我們應該由y=x2入手推導出曲線上的動點到某定點和某定直線的距離相等,即可導出形如動點P(x,y)到定點F(x0,y0)的距離等于動點P(x,y)到定直線l的距離。大家試試看!學生紛紛動筆變形、拼湊,教師巡視后可安排一學生板演。這個教學環節對訓練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無疑是非常珍貴的。鞏固練習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加強鞏固練習這一教學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切實可行的好辦法。教師講完新課后,及時進行鞏固練習,可以使學生及時進行知識反饋,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而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所以選擇練習的題目是教師教研的一大目的。在我們看來,選擇練習題目首先要先選擇比較簡單并且具有代表性的習題。要適當增減題目,使其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次分明并且具有邏輯性。
篇3
摘 要:在職業技工院校實訓教學中,實訓教學方法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和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作者經過多年教學研究探索,把實訓教學總結歸納為五步實訓教學法,第一步組織準備,第二步演示指導,第三步過程指導,第四步考核指導,第五步,總結指導;或者簡稱一備,二演, 三巡 ,四考,五結;分述如下。
關鍵詞:實訓教學;方法步驟
一、組織準備是基礎
實訓組織準備是指完成實訓課題應具備教學條件的各種準備工作;如場地、器材、工位、用具和組織分工管理等教學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實訓教學基本條件和教學組織管理的準備。基本條件準備應做好以下幾點;1.要設計課題實訓流程和實施方案。2.根據工位配置設備、儀器、材料和工具等。在人身和設備安全危險地點設置安全警示和常規標志。3.勞動保護準備;如工作服、安全帽、絕緣鞋和應急保護備品;4.優化分組;分組時要考慮學生身體狀況、性別差異、年齡差異、學習層次差異、學習興趣等。5.預案措施。避免自然條件變化、供電狀況和課題變更等不利因素干擾。
組織管理始終是實訓課一個難點,教師既是一名知識技能傳授者,又是一位優秀組織管理者;需要認真管理和嚴格要求,保證有條不紊完成好課題訓練。無論是車間實訓場地,還是室外實訓場地,存在許多危險因素,需要實時安全教育;因此,有效課堂管理和認真組織教學十分重要,實訓前有必要建立課題組織機構,把教師教學管理滲透到學生管理中,提高學生組織能力和社會能力;增強團隊精神意識,體現一種基本素質教育。如組長負責制、工班長負責制、教師指導下分工負責制等;也可模擬企業管理來設置組織管理模式。總之組織準備要認真細致全面考慮,做到準備充分,組織嚴密,措施得當,為整個實訓課題教學完成打下堅實基礎。
二、演示指導是關鍵
所謂演示指導,又稱入門指導;主要指課題的操作要領,方法步驟,工藝要求進行演示指導的過程,在整個實習教學中起啟蒙作用。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一是指導的規范性。目標要明確,用具要合理,環節要完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課件、視頻、動漫等輔助演示。二是安全操作必要性。安全教育與安全指導要把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的安全準則貫穿在每個課題中,使學生熟知安全操作規程;并且要納入考核內容,特別是對專業學科要獨立設置安全課題,對高危操作和特有工種演示操作,要進行安全演示培訓,不斷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杜絕一切安全事故。三是理論指導針對性。理論知識在操作中是一種復習回顧,體現理論指導實踐重要性;講課題理論時,要緊緊圍繞課題所需知識講,要突出重點知識到位;如方法、步驟、原理、重點內容、因果關系、注意事項等。在方法上靈活多樣,在教室、車間、現場,結合實際操作儀器,使教學更加直觀生動有趣,在理論中學習實踐,在實踐中應用理論。四是職業道德滲透性。要正確引導學生樹立良好職業道德,對工作認真負責精益求精,不可粗心大意,培養學生嚴謹工作精神。要樹立正確技術觀和價值觀。五是演示方法多樣性。在演示指導中,除動手演示外,可利用現代職業技術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課件、錄像視頻進行演示,使學生身臨其景,拓寬視野,形成系統性思維。采用集中演示和分組演示相結合,使學生掌握操作過程基本要領方法步驟注意事項,理性知識掌握后,實際操作操作訓練過程就能順利進行;如果入門演示指導到位,那么,在過程指導教學中就會事半功倍。
三、過程指導是目的
過程指導指演示指導后,以學生為主體課題操作訓練過程。包括巡回和糾錯指導。其目的是如何把演示指導中操作要領、方法步驟、規范要求,變為學生入門操作練習和普遍掌握操作技能的過程;特別是在初期的過程指導中,可能遇到問題很多;如學生興趣濃厚,動作姿勢不正確,操作過程次序混亂,儀器設備使用不當,甚至不會操作,材料工具使用不正確,安全防范意識不強,儀器設備出現不良等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發生人身和設備事故,是教學高危期;教師在此教學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洞察秋毫,隨時處理突發問題。為此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1.密切關注實訓人身和設備安全,建立檢查監護的安全有效安檢規程,發現異常聲音和現象要及時防范和應急處理,確保教學環境健康有序。2.注意觀察發現問題,關注每個學生動作要領是否正確;練習進度狀況等。3.注意基本用具正確使用,操作過程中出現儀器設備故障要及時排除,使儀器設備始終處于良好狀態。4.實時進行操作成果評價;培養學生操作技能成就感。
從教學方法上,可采用師教生,生教生,分組操作比賽,集體研討,動作分解,優秀生表演,成果展示等;針對那些動作較慢同學進行個別指導,要有耐心,時刻跟蹤掌握情況,要有高度責任心,不失去一個細節,不放過一個錯誤動作;確實把實訓指導過程變為學生練習掌握操作技能的教學過程。
四、考核指導是成果
考核指導實際上是一種技能競賽和成果展示指導過程。主要分為考試指導、綜合素質指導和技能評價指導三部分;在考試指導中進行針對性安排考核項目,通過考試培養學生處理問題應變能力。鍛煉學生心理素質,要求沉著冷靜,得心應手,操作有序,安全規范;一是要遵守教學規律,合理掌握練習時間和掌握課題進度概況,不可急于求成,容易發生隱患和意外,后果不堪設想。二是要遵守理論指導實踐規律,每課題考核既要理論聯系實際,又要通過考核實踐總結出理論依據。
教師在考核考試中即是指導員又是裁判員,嚴格按規章辦事。把握好技能評價標準幾個要點;1.評分標準要公開透明,每個課題訓練結束后都有對應考試環節,同樣,也有一個課題考試評分標準,按教材、按大綱、按規范等;防止無標準考試;2.評分標準或者成果評價制定要具體可操作,沒有評價和評分標準,根據技能目標要求,需要學科帶頭人和高技能專家研究制定;做到準確可行有章可循。3.綜合評價納入總評成績。有時通過一次考試不能全面反映學生掌握技能水平,如偶然失誤、設備異常、系統故障等,需要根據平時情況或分課題練習掌握情況進行綜合評價。4.文明操作,從言談舉止,勞保穿戴,行為規范,操作文明,工具擺放,環境衛生等,要把文明操作納入考核總評;培養文明操作素質。5.考核成績包含考勤、考試、方法和綜合素質等綜合成績。
考試方法可單人獨立考試或小組考試相結合,知識、技能、能力、素質應均衡提高;評價標準考核考試方法不斷創新,考核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把握好考核環節,對于提高學生職業操作技能和專業能力至關重要。
五、總結指導是提高
總結指導又稱為結束指導;主要是對操作過程中出現共性問題進行總結,表揚好的,批評差的,達到進一步提高的目的。重點體現四方面內容;1.出勤和紀律情況總結。表揚突出人和事。2.操作技術總結,儀器設備使用、操作方法和操作規程狀況。3.課題進度總結。操作努力方向和準備完成任務項目;如操作考試、新課題安排等。4.成果評價總結。學生實習階段結束后,認真寫出實訓總結報告;指導目的在于掌握,總結目的在于提高,不斷總結,不斷提高,把各項操作技能使每個學生掌握好是教師宗旨。總結方式多樣化,書面的如實訓總結報告,分組式總結,教師集中總結;經驗交流式總結;課題過渡式總結;只要組織得當,深入交流,共同促進,必將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篇4
關鍵詞 計算教學;教學模式;五步教學法
第一步是“激”。所謂的“激”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然學生對于以往的計算課堂感到了厭倦,我們就從引起學生興趣入手,創造出學生樂學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我們的課堂也要從生活入手,而且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學習《兩步計算應用題》時,可以從問學生與老師是什么“關系”入手,與同學,與同桌,與哥哥姐姐,與父母是什么關系。然后再讓學生猜老師的年齡多大?學生猜一個數(28),不對,強調這是一個數量,但是告訴他一個條件,大6歲,就是老師的歲數,然后學生就會知道老師的年齡了。引導學生注意:34也是數量,那么大6歲是什么?引出“關系”這個重點的知識。
在這里教師沒有直接給學生應用題,讓學生解答,而是從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場景出發,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了老師編好的“情境”里了。當然在不知不覺中就解決了孩子不愿學習計算課的難題。(這里是數學模型的準備階段,也就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一個清晰的數學問題。)
第二步是“做”。顧名思義,“做”就是實踐操作。根據情境我們會設計一個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過程的實踐操作或者是游戲。比如,在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中,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操作:學生準備20根小棒。讓5名學生到講臺前當“小猴”,而小棒則是“桃子”的替身。然后讓幾個同學分別將手中的“桃子”平均分給“小猴”。當然這時候會有多種分法,有的學生是一根一根的分,分到最后正好分完,當然5個學生手中也正好是4根小棒,這樣就讓學生體會到了“將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的除法的第一種含義,也有的學生直接每人分給4根,直接分給5個人,這樣就能體驗到“20里面有5個4”的除法第二種含義。在玩和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就體會到了“哦,原來除法還有這2個含義啊”。在比較分析中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加深理解,加以區別,掌握實質,靈活運用。(這里是模型的假設和驗證階段,在這里我們假設每只小猴能分4只桃子,那到底對還是不對呢?然后生給小猴分桃子的過程就是模型的假設和驗證階段)
第三步是“說”。既然是計算課,就少不了有“算理”,我們以往的課堂注重了學生運算技能的訓練,而少了對“算理”的理解和表述。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只會囫圇吞棗,只學會了皮毛,而沒有真正學會計算。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就在課堂上讓學生去“說”,所以第二步就是“說算理”。
當然了,這里的“算理”并不是老師直接教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先自主學習,用自己喜歡的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的方法,然后通過說出來,跟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的同時也要去認真傾聽其他人的見解, 真正去理解計算方法的多樣算理。比如,在教學《平均分》時,引導學生將6個蘋果平均分到2個盤子里,自己做完實驗以后要引導學生說出具體平均分的過程,每個人的分法不盡相同,所以要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做法和算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通過“說算理”,不但升華了學生的計算過程,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個環節是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一個環節,6個蘋果放到2個盤子里,每個盤子可以放3個。可以建立:“平均分就是分得同樣多”這個模型。)
第四步是“練”。所謂“練”就是“練習”。技能的形成必須有一定的練習,而這種練習也不是簡單的重復,應該是有目的,有層次,有區別的來做一些練習。我們一直倡導在低年級教學中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練習設計上也是利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注意了練習設計的思考性、趣味性,形成練習的多樣性和科學性,練習安排的漸進性和層次性,以練促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講授討論中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動口講一講,動手擺一擺,動筆練一練,并穿插一些輕松活潑的數學游戲,這對于調整學生的聽課情緒往往是大有裨益的。所以這個環節真正讓孩子在“玩”中學,“趣”中練,“賽”中長才干。(在這里體現的是模型的解釋和應用,體現的是用數學模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用數學語言描述刻畫實際問題)
篇5
一、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一般是指以教材的框題為單位(即每節課撰寫一個),將教學的過程用圖表展示出來的程序。
撰寫教學流程的目的是幫助教師把握一節課的課堂教學總體思路,它應該與教師的備課合二為一。
(一)教學流程基本內容
教學流程基本內容包括:教學目標的預設,案例的引入,引入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探究的問題,形成的理念,對學生的踐行要求等。流程圖的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教學目標的預設要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和具體的學情,具體而準確,有可操作性,并要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
展示案例的方法、手段可以是多樣的:既可以由學生個體展示、學生小組展示、教師展示、師生互動展示,也可以采用口述、幻燈片、播放音樂、觀看視頻等不同的手段展示。
探究的問題要做到“三貼近”:貼近案例、貼近要形成的理念、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
形成的理念是指教材中的基本觀點,要通過課堂上師生的互動來形成。
(二)為什么要寫教學流程圖
新課程的實施強調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教學流程的撰寫過程就是教師預設的過程。科學合理的預設,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有助于提高生成的質量與水平。科學合理的預設,還應充滿教學的針對性、開放性和可變性,這有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教學設計,從而提高對課堂教學的掌控。
二、情境導入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教師從教學需要出發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快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這就是情境導入。
以情境導入,學生易于產生角色感、真實感、現實感,進而融入教學的氛圍中。
(一)如何設計教學情境教師可通過形象化語言描繪、探究性問題設置、具體教育活動的組織及電教手段的運用等,創設最佳教學情境。
設計好教學情境的關鍵是把握五個“什么”,即教材的要求是“什么”,設計“什么”內容,用“什么”形式展示,讓學生從中思考“什么”問題,要感悟出“什么”道理。情境設計應該以教材要求為立足點,以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為歸宿點。教師設計情境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情境的設置要圍繞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健康有益,不能只圖熱鬧而游離“三維”教學目標。
(二)情境設計的具體方法
情境可以是事例情境、問題情境、圖表情境、類比情境、音樂情境等。下面以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事例情境、問題情境為例作具體說明。
1.事例情境。設置事例情境,選擇事例是關鍵。教師選擇的事例應具有典型性、針對性、時代性、思想性,貼近學生,即符合學生情趣,吻合學生經驗,接近學生思維,融合學生態度。
如在講授《文化生活》第二課第二框中“增強精神力量”時,我們可以選用四川汶川地震的事例:中國傘兵五千米高空跳傘舍身為人民,各界群眾在天安門廣場呼喊“中國加油”“汶川加油”,成龍高唱《生死不離》,讓學生從中感受精神的力量。
2.問題情境。設置問題情境,問題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設置的問題應具有以下特點:讓學生有話可說,讓學生思考后說,讓學生有話想說,讓學生主動來說。
《文化生活》教材在理論內容之前,設置了一定的情境與問題。那么,教師是照搬教材中的問題,還是另起爐灶重新提出問題呢?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
第一,利用教材中設計的問題,明確問題的指向性。
《文化生活》第五課第一框“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在探究活動中提出的問題是:“你讀過魯迅和高爾基的哪些作品?讀后有何感想?”“魯迅和高爾基的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有何異同?”
魯迅和高爾基所處的時代具有標志性的意義,他們的作品也具有不朽的價值。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實際上是要學生明白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就,在于他們的作品能夠真切地、深刻地反映他們所處的特定時代和特定國度的生活,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第二,挖掘教材中設計的問題,讓問題設計得有層次。
《文化生活》第七課第一框“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在探究活動中提出的問題是:“聯系中國百年滄桑之變,從這兩個鏡頭來看,你認為魯迅所說的‘中國脊梁’體現了什么精神?”我們可以將問題拆分成以下幾個問題:他們為什么被稱為“中國脊梁”?你認為還有哪些人也是“中國脊梁”?你認為“中國脊梁”體現了什么精神?
第三,整合教材中設計的問題,讓問題設計得更緊湊。
《文化生活》第八課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選擇”,在探究活動中提出的問題是:“你認為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現象?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些現象?”“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類似的文化現象?你是如何看待這些這些現象的?”教師可以將兩組問題整合成以下幾個問題:這些現象為什么是“陽光下的陰影”?你認為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現象?兩個材料中的現象在表現形式上有何不同?對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現象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
三、探究活動
本文所說的探究活動,是指在教師為學生提供的不同情境中,以學生為探究主體,師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動。
(一)如何做好探究活動
對于每一個探究活動,教師都要明確:
1.探究什么,即明確探究的問題。教師要明確哪些知識是適宜學生探究、需要學生探究的,或者說對哪些知識的探究是有價值的,然后根據這些知識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探究。
2.為什么探究,即要實現的教學目標的要求。探究不是為了要探究而探究,而是通過探究的過程實現對學生“三維”目標的要求。因此,探究不能停留于形式上探究,教師不僅要關注探究的過程,而且要關注探究的效果。如果探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就要對探究及時做出調整。
3.怎么樣探究,即師生探究的態度與方法。在探究過程中,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的,學生應該以一個主動的學習者的身份參與探究活動,從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1]此外,探究的方法可以根據探究的內容及時代的特點、學校的特點、學生的特點、教師的特點而多種多樣。
(二)探究中應注意的問題
1.根據需要調整教材中的探究活動。《文化生活》教材中每個框題的內容中都有探究活動,教師既要做到合理使用,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否則教師就會失去自己的教學風格。
對探究活動中背景材料的使用,在不與教材設置的探究活動發生沖突的前提下,根據需要可以用其他材料替換;對探究活動中的問題設置,建議在體現原問題涉及到的知識要求的前提下,做適當調整。
2.教師要把握課堂的節奏。《文化生活》教材探究活動比較多,教師普遍感覺課堂時間不夠用。因此,開展探究活動,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開展探究活動,教師不能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而要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調控好課堂的節奏,既要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能完成教學任務。
3.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對一些希望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其機會,不能因為擔心課時不夠而 “扼殺”其探究的欲望。
下面以《文化生活》第三課第一框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為例,說明如何來開展探究活動。
四、形成理念
(一)為什么要形成理念
形成理念既包括探究活動后需要形成的理念,又包括每節課需要形成的理念。理念是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由教師引導而形成的。能否形成正確的理念,對教師而言,是是否處理好了課堂預設與生成的檢驗標準之一,也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
學生正確理念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把握教材應知、應會的理論觀點,以及這些理論之間的相互關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幫助學生用正確的“三觀”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理念呈現的方式
理念呈現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框架圖、結構圖、線索圖,也可以是觀點綜述等。
下面列舉幾例。
(三)形成理念應注意的問題
1.建立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如果理念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而是由教師單方面提供給學生知識內容,不利于學生“三維”目標的形成。
2.教師要引導學生來形成理念。課堂教學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表現積極主動,但是在歸納提升探究活動中所蘊含的理念時無從下手。教師應該在預設過程中做好引導學生的準備,而不要越俎代庖。
3.要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學生在形成理念的過程中,可能會生成一些有價值的觀點,教師不要一味按照備課的內容否定學生的觀點,或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應將學生的觀點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形成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這對學生是一大鼓勵。
五、學生踐行
學生踐行表現為實踐活動。對學生思想品德和情感的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實踐。“學生踐行”這一環節的教學目的就是實現學生的知行統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
下面對學生踐行環節提出幾點建議:
1.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由于實踐活動本身的特點,學生踐行可以放在課后完成。但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建議盡可能在課堂上完成。《文化生活》第七課第二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踐行要求:“中華民族精神在汶川抗震救災中得到了弘揚,請用民族精神激勵災區的同齡人,寫出你最想說的三句話。”第十課第一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踐行要求:“每位同學推薦一名班級的道德典范,并寫出你推薦他的最充分的理由。”
2.踐行活動宜小不宜大。教師將每節課的踐行活動內容設置得過多、過于復雜,可能會:占用課堂過多的時間,影響課堂其他教學環節的進行;形同虛設,沒有時間來完成,匆匆提出活動要求,不了了之;占用學生過多的課后時間,引起學生反感。因此,建議教師每節課的踐行活動可以設置得小一些,而在每個單元后的踐行活動則可以選擇一到兩個內容,設置得稍大一些。
3.讓每個學生參與踐行。無論設置什么形式的踐行活動,建議教師都要讓每個學生參與進來,不要走過場。
4.及時表揚符合踐行要求的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踐行要求要有監督、檢測的方法,如小組推薦、檢查落實、課堂巡視等,及時發現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
“五步教學法”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所表述的課程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今后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需要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五步教學法;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8012401
為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我在貨幣銀行學課程中進行了五步教學法的嘗試,即:自學—研討一訓練—拓展—創新的教學法。本文將以貨幣銀行學第六章金融市場與金融工作作為例子來講解五步教學法的實施。
1 本章的地位和學習目標
金融市場是金融體系中兩大融資渠道之一,對于融資者來說也是一種更為高效、成本更低的融資方式。所以學習金融學除開要準確把握商業銀行作為間接融資方式的相關理論以外,對于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理論的學習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金融市場的構成要素、分類;理解金融市場的職能和作用;掌握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那個的構成、交易機制和參與主體。
2 五步教學法實施
2.1 自學
自學也是課前預習,是指學生在認識新知識的同時獲得學習方法,它要求充分體現學生是怎樣主動學習的。要求學生通過看書思考達到理解本節的重點、難點的目的。對于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這章,可以通過要求學生收集案例、數據等的方式督促學生對金融市場有一個框架性的了解。還可以設計一些自學題幫助學生達到自學的目標,比如:你所了解的融資方式除開銀行還有哪些?你知道股票交易所嗎?通過這些引導性的問題可以使學生主動的將平時的生活實踐跟本章的學習聯系起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達到了自學的目標。
2.2 研討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共同創造。因此,要注意教學活動過程中多種獲取知識的途徑:書本、老師、社會,討論也是再學習的一種途徑,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巨大的信息資源,因為他們水平相當,相互啟發使思維更加活躍。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通過合作解決問題。
在自學階段,學生自主的收集到了很多跟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相關的信息,自己對相關的問題也有了一定的見解。這個時候學生會有非常強的跟其他人進行交流的意愿,如果此時教師直接進入講授階段,可能會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受挫。所以此時教師應該主動引導學生進行研討和交流,學生之間的觀點和信息會發生碰撞,這對本章的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2.3 講授
如果前兩個步驟進行的合理,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社會,學生對金融市場、金融工具已經有了一個非常清楚的認識。所以在講授中,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將學生此前收集到的略微凌亂的信息系統化,將學生對金融市場的自主感性認識上升到一個理性認識的階段。從學生掌握知識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升華的階段。傳統的教學方式直接進入講授階段效果一般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了前兩個階段對學生興趣的有效激發,而現在在學生興趣濃厚的狀況下,通過講授使得學生真正掌握了金融市場的相關知識點。
2.4 運用
對于金融學知識來說,僅僅停留在知識掌握階段還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它。這里的運用即包括學生會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來進行理財,但對我們教學來說更重要的運用在于學生能否用所掌握的知識點去分析一些現實中的問題。所以在這一步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回答,更好的方式是用一些案例進行教學。在一個具體的案例中要求學生對不同的融資方式進行分析和選擇,讓學生站在一個投資者或者是一個企業老板、融資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一階段將使學生認識到所學的知識并不是簡單枯燥的理論,實際運用非常廣泛,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2.5 拓展
基本的教學步驟已經完成,但是教師此刻還要明白,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的情況下,求知欲也被激發,很多學生希望進一步了解金融市場的相關知識。這個時候就進入了拓展階段,在此階段,教師可以講授一些比如關于股票交易所的發展歷史、具體運作;金融市場在歷史上所起到的具體作用;西方國家進入發達國家階段,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是如何發揮效用的等等這些知識滿足學生此刻被激發的求知欲。
3 結語
通過五步教學法的實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學生切實掌握了本章的核心知識點,而且也可以在一個很長的教學階段內使學生一直對貨幣銀行學的相關知識保持極高的興趣,教學目標達到。就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來說,他不僅僅是記住了幾個知識點,由于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他體會到的自主性和高興趣,他也對知識點的運用有了自己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夏丹陽主編.貨幣銀行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篇7
學習金字塔(圖1)的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這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于1946年首先發現并提出。
在塔尖的是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教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人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但這種學習方式的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
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
第四種是“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
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2 操作要點
根據學習金字塔,筆者創設了“五步教學法”。經過教學實踐,該教學方法可有效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五步教學法”的操作步驟與要點見表1。
3 采用“五步教學法”,打造生物高效課堂
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過程就是要打造高效課堂。高效課堂教學是指班級授課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從課程改革的角度講,是指要以盡量少的時間和師生物化勞動,靠提高課堂45 min師生教與學的效率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教學效益的最好;要以教師、學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為本,實現“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的效果。而“五步教學法”就是打造高效課堂的良好平臺。在進行“五步教學法”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教師要強化學生的目標意識。
5個教學步驟均要瞄準教學目標,不指向目標的任何做法都是徒勞無益的。
(2) 教師要強化主動學習。
被動聽講是學習效率低下的根源,因為通常學生會覺得上課是教師一個人在表演,是教師的事情。通過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把上課變成學生的事情,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所以,改變教學方法,本質上是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做事,不能袖手旁觀。教師要把自己的教學意圖、想法及時充分展示給學生,把讓學生所為的利弊講清楚。全班學生在思想上統一認識、統一步調,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講道理時還應及時講出所學知識的意思,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而且在教學時要盡量少指責、少批評,多肯定、多贊許,盡量用生活化語言,因地制宜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成效的教育,一般包括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上進心、好勝心以及獲取成功的方法。
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要明確而具體,學習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輕而易舉,通常可以選擇學生身邊的優秀同學或進步明顯的同學。同時,教師還要告訴學生達到目標的方法,如讓學習成績有明顯提高的學生總結自己的成功方法,在課堂上與同學一起交流。這樣做一方面是這位學生會找到成功感和幸福感,自信心倍增,而對大多數學生則起到喚醒和激發的作用,他們也會沿著好的學習方法試一試。
在教材內容不斷向學生呈現展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變化呈現的形式,使學生有新穎別致的感覺,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如教學中語言的幽默動聽、語調的高低起伏、字體的大小變化、英語的適時插入、多媒體媒介的應用等。
(3) 教師減少講授時間。
事實證明,講得多、講得全、講得滿,教師效率肯定不高。因為人的注意力有效集中時間是20 min,20 min后的講授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所以,語言精煉何其重要!一節課的時間是個常量,教師講授時間多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必然減少,這也是教學方法必須改革的一個重要原由。教師要善于對學生運用啟發式教學。啟發是有條件的,就事論事,照本宣科,是談不上啟發性的。只有當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并對自己要講的一切都爛熟于心、確信無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課堂上才能擁有可供發揮能動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點有方、循循善誘,從而使課堂教學散發出磁性和魅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啟發。
啟發的最高境界是以靈性啟迪悟性。富有靈氣的教師善于激疑布惑,誘導學生向著未知領域探幽發微,把學生帶進“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然后或拋磚引玉,或畫龍點睛,或點撥指示,或目示點頭,或取喻明理,使學生對問題心神領會,如入幽微之境,突見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4) 教師要相信學生能力。
教師要消除不放心心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學時間還給學生,把合作時間還給學生,把展示時間還給學生,把檢測時間還給學生,不要事事代替學生去做!學生不會輕易浪費本屬于他們自己的寶貴時間,這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的道理。當教師信任了學生,培養了學生,提升了學生,課堂上的“霸權主義”現象就會逐步減少,師生間的情感和默契會逐步增強。現在促進課堂教學高效的一個主要發展趨勢是講少練多,在課堂上多以學生的嘗試探索,學生自學為主,學生課前預習、課堂上嘗試探索、自學等是學生課堂學高效率學習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學生自主性學習時,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就突顯出來。因為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對于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有好處,而且會促進學生的學習,會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5) 教師要做好科研工作。
篇8
第一步:激發興趣
大家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難設想,一堂讓學生聽而生厭、懨懨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語文課能產生多大教學效果。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只有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緒力量感染學生,激發創造的潛能;教師如只顧和尚念經似的傳授,不根據課堂信息反饋靈活調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學,是教育智慧處于最原始狀態的表現。教師要以淵博的學識、民主的理念、豐富的情感、形象的語言、思辨的哲理、靈動的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有了,就有了學習進步的可能性。蘇霍姆林斯基說:“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類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課堂上,一些學生思維渙散,目光呆滯,無所事事,制造混亂,主要根源就是教師的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蘇霍姆林斯基講:“用驚奇、贊嘆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有時候,一則笑話、一句廣告詞、一聯詩句、一段歌曲、幾句聲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話語、數幀促成思維飛躍的多媒體演示,都能產生驚奇、贊嘆的效果。當然這些都是正在進行的教學內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牽強作秀,擺花架子。教師要在大腦迅速處理視聽反饋信息,把學生“從那童年的美妙的獨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學生乘坐的認識的快艇上來。”有的學生膽小,老師多年的“棍棒使他積成了一種“思維的惰性”,這時教師要激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怕講錯了,要敢于破膽兒,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蘇霍姆林斯基講:”教育和教學和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的成功的樂趣。“學生怕寫作文,老師可引導他們去感受現實生活,看人家怎么寫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寫出來了,他就會有寫不完的事,抒不盡的情,講不完的理,他也最終會因對語文學習有興趣而走向成功。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在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抓住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通過”文以載道“的形式,促成學生情感、態度、價值感的質變,從而改變整個學習的面貌。
第二步:學習知識
學習知識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理論知識。現行高中語文教材都是按文體劃分單元來編排的,每一單元都由教學要點、課文和單元知識與訓練組成。單元知識與課文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單元知識有統馭課文、幫助學生正確閱讀理解課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學課文之前,應指導學生學習單元知識短文,歸納知識要點,再運用單元理論知識去分析理解單元課文。如,教學高中語文古典小說時,因學生對古代小說的特點還較生疏,除了幫學生溫習小說的三要素外,還應指導學生認真學習知識短文《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進而歸納出有關我國古代小說的知識要點:1、小說起源于勞動,古代神話傳說可以說就是小說的淵源。2、古代小說的發展階段:先秦兩漢的萌芽狀態--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唐傳奇--宋“話本”--明“擬話--明清章回體小說。3、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A、注意人物言行和細節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現人物形象。B、情節曲折,故事完整。C、語言準確簡練,生動流暢,富于個性化。D、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這樣,通過學習知識短文,梳理知識要點,學生對我國古代小說的有關知識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這就為下一步古典小說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第三步:教讀示范+教讀示范
教讀示范+教讀示范就是在教師帶領下,依據教學目標,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講讀課文,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閱讀的具體實踐活動。教讀示范,實際上就是通過教師的示范教學,教給學生一把分析、鉆研同類課文的鑰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讀示范必須做到三點:(1)要突出重點,體現單元教學目標。(2)要落實知識,用課文印證單元理論知識,揭示知識的規律性。(3)要側重指導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之具備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讀高中語文的兩篇講讀課文《景泰藍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時,我引導學生著重分析、研究以下問題:①兩文抓住了景泰藍和荔枝果實哪些特征來說明的。②理清兩文的說明順序。③分析兩文綜合運用下定義、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④分析兩文準確、簡明的語言特色以及科學小品兼用文藝筆調的寫作方法。
第四步:自讀深化
篇9
關鍵詞:初中數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2-312-02
初中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初中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并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當前中刁洋的現狀來看,無論從哪個角度,課堂教學都理應成為實施家質教育,貫徹新課程標準的主陣地。如何選擇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優化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法,深化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實現由“授之以魚”向“授之以漁”的轉變?
筆者通過多年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總結形成了“提出目標―指導自學―探究創新―歸納小結―變式訓練”五步課堂教學法。這種教學法以整體、系統、動態的觀點處理好課標、教材、教師和學生四者之間的關系,注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起主導作用,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間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
一、提出目標
目標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布香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和“掌握學習”教學法。教師在每堂課之前要依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制訂好當堂課的目標要求,它主要應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德育目標(態度、情感、價值觀),做到“三位一體”。
二、指導自學
自學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獨立閱讀能力、抽象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因此,這種教學不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線,而是以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為主線。自學的結構程序是:自學―討論―啟發―訓練。
自學:主要是教師指導學生獨立閱讀教科書和相關資料,理解課本上的知識點及其結構,完成課本上相關的練習、習題、思考題。教師只是根據學生自學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在課堂上巡回視察,及時進行個別指導。
討論:是就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讓學生自己發表意見或展開辯論,讓學生們從彼此的討論交流中受到啟迪,找到解決間題的方法。
啟發:是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對存在的難點、疑點、關鍵點進行重點講解或點撥,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結論、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引、扶、放”的關系。
訓練:是對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以鞏固知識與技能,進一步訓練思維,發展智力。“練”要有梯度,可分為形成性練習的鞏固性練習,即練習要分層次,練習分層進行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體現素質教育;練習是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牢固掌握、靈活運用的目的;“練”是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的重要環節。練習應以基礎題目為主,練習時教師對后進生要重點提間輔導,其方法是結合相應氣質類型對癥下藥。
三、探究創新
同志指出:“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造就一批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符合知識經濟時展要求的創新人才,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艱巨任務和義不容辭的貴任。
1、轉變舊的教學觀念
在傳統的教育中,傳統的教師一味要求學生以教師為“榜樣”,照教師的“想”,照教師的“做”,照教師的“說”,以“教師為中心”,不管其合理不合理,都是強制學生接受教師的愿望、興趣、思維、意志,使學生完全被動地、消極地接受知識,而泯滅了他們的獨立思維和創造才能,使原本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變得墨守成規,嚴重阻礙了他們創新能力的
發展,成了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所以,世紀之初,學校教育面臨著觀念的轉變。作為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視為自已的神圣使命,改變傳統的、陣舊的教育觀念,堅決
摒棄阻礙學生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錯誤作法,自覺地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提供更廣闊的教育空間,使他們的創新潛能得以充分的開發。
2、突破舊的教學法
師生關系是使命與服從的關系,使得學生的思維總是束縛在教師的思維框框之內,很難有所創新。法國教育家第斯多德說:“不好的教師是轉述真理,好的教師是讓學生發現真理。”這就是說教師要有創新意識,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和學習方法,還要善于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使其想去創造、敢去創造。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努力營造一個能誘發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自由釋放其創新靈氣的學習環境。一是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即在承認學生具有可以開發的巨大創新法潛能的基礎上,為其提供樂于思考、主動探索、大膽質疑、敢干標新立異的機會和條件。二是讓學生有較大的自由度,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課堂上要允許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應對學生在課堂上的隨意議論、相互交流、回答提問等活動作過多、過細的限制和要求。
3、改革舊的教學方法
(1)重視個性培養。學校的創新教育首先要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氣質、興趣、情感、思維等方面的潛在資質得到發展,讓學生心靈自由,讓他們精神世界的獨特性得到尊重,讓學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維的獨特性和思想的創造性得到鼓勵和發展,這就必須要求建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反對一言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2)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會解決許多以前難以表達清楚的問題。(3)開展模仿教學。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在整個過程中始終指導學生開展模仿性與探究性活動。
4、改革舊的考試制度
(1)改革舊的考試制度。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要把學生和教師從“唯分數論”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就必須進行考試改革,既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考查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做到知識和能力并重。
(2)廢除百分制。應依照各學科特點,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實行分層考試,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實行不同試卷,也可以實行開卷考試,這樣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特別是學生的新答案比原有答案更好,更有創造性時,可重新評價,可獎給更好的等級,促進學生積極地去創新。摒棄對學生“一試定音”的評價辦法,對學生的評價采用等級加評語的方式。
四、歸納小結
歸納小結:是在完成作業、實驗操作、改錯的基礎上進行評價、總結,以形成規律性、系統性的知識技能。小結的方式可以是教師依據板書進行知識點的再現與深化,也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知識的系統與方法、數學思想的提煉,還可以讓學生在彼此的補充中完成本堂課的小結。不管是采用哪種形式的小結,教師“言簡意概時的總結都是不可或缺的。數學課堂的小結應該包括:知識的小結、與前面所學知識的關系小結、數學思想的提煉、結構特征的提煉、審題要素的提煉、結表達方式的提煉等。
五、變式訓練
依據本節課和前面所學習的內容,設計變式訓練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或合作完成,借此來了解和發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運用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采取補救措施。數學課的變式訓練是指與教材的例題、練習題、習題在解題思路、方法上都不同(不符合常規),但可以通過所學的知識來解答的題目。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法就是要依據初中數學課程標準,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在突出體現初中數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同時,使初中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并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篇10
1.自主學習,情境導入
教師在課堂教學前要根據新課標的三維目標,合理設計好導學案,并在課前發給學生,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明確學習目標,要求學生有效地自主學習,同時老師要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進程,對于學習中遇到的障礙,教師要適時適度地進行點撥。還要求學生在書上就相關要點做好標記,在疑難之處打上問號,同時也可以在書中的空白處寫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有學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才能有效地完成小組討論。最后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完成導學案中的知識梳理部分,落實基礎知識,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針對性,提高課堂效率。
2.合作探究,初步釋疑
在導學案的完成過程中,總有一些問題是學生個人解決不了的,再加上學生新提出的問題,這些都需要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完成。合作小組一般以4至6人為宜,由組長負責主持,要求每人都要積極參與,采用輪流發言和暢所欲言兩種方式。小組先進行相互找錯糾錯,再對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和新問題進行討論,交流解決方法,完善問題答案。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要有目的、有選擇地參與其中,以了解學習成效,點撥迷惑之處,掌控討論進程。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由組長作記錄。
3.課堂展示,交流提升
各小組的組長把小組內合作探究的成果和疑難問題匯總起來,由教師指定學生上臺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和疑難問題,再讓大家共同思考和討論。教師在組織課堂展示過程中要有預見性,對課堂上出現的新問題,要適時點撥,組織即時互動,及時解惑。
面對超出學生認識水平的問題,教師要給學生搭橋引路,為學生創造獲得正確結論的條件,促使學生思考、探索、爭辯,直至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這期間,教師一定要有耐心,要學會等待,這樣才能讓學生經歷—個自悟自得的過程。當然,學生提出的有些問題也往往會超出教師的認知范圍,教師也可能一時無法解答,這時教師應該肯定提問者,同時鼓勵學生課后通過多種途徑去解決,如上網查找相關資料等。另外,教師對課堂上出現的“跑題”現象,要適時調控,避免出現“泡沫”現象。
4.教師精講,點撥拓展
(1)教師的精講一定要抓住重點、難點和易錯點,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對于那些次重點與非重點,盡量做到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思考,只有這樣分清主次地精講,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從而更好地完成課時教學任務。
(2)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點線面的整合,適時將世界史與中國史、古代史與近現代史進行橫縱聯系,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歷史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書本知識與鄉土歷史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形成專題,培養學生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
(3)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理清歷史線索,每課、每單元、每個知識點都要形成知識框架,并讓學生記筆記和掌握,培養學生綜合、分解、總結的能力。
(4)教師要教會學生一些記憶的技巧和方法。歷史課有許多內容需要學生去記憶,如果單純讓他們死記硬背,就會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我們不妨找一些記憶技巧教給學生。同時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
(5)教師的精講過程中要合理使用圖表、幻燈片、錄像、彩圖等教學手段,語言要抑揚頓挫、突出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5.課堂檢測,小結評價
檢測,是教學的基本環節,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目標達到度的衡量,更是檢驗教學是否成功的有效手段;從中可以判斷學生的進步情況,根據學習進度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提供進一步發展的平臺。
課堂檢測時,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將答案寫在檢測本上,完成后上交,由教師批閱,并算出小組平均分,排出各組名次,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老師針對問題進行討論整合,解決疑難點。最后,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小結,回顧整理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并對本課知識進行整體把握,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