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一課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4-06 05:14: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難忘的一課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是出現在勝利以后,在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教室的黑板上的一名話。一位老師十分認真也很吃力的把這句話寫在黑板上。老師用不太流利的國語嚴肅認真的教著學生們讀。他們讀的每一個字,每一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
雖然“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是一句極其簡單的話,誰不會說呢?但是,我想問一下,你是帶著一顆火熱的心去讀的嗎?是懷著崇高的敬意去讀的嗎?“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不僅僅是一句話,它所蘊含的感情是多么強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意啊!如果說海洋是最深厚的,那他們對祖國的情意更深厚,如果說海浪是最強烈的,那他們的民族精神比海浪更強烈;不管是再長的海峽,再大的風浪,也無法阻斷他們的愛國情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平凡的話語,雖然它不是詩篇,但勝似詩篇,還有什么話比這句話更足以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呢?
在一百多年前,同樣有著這樣的愛國人物。由于清政府腐敗無能,中國遭受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和欺侮。為了祖國的強大,著名愛國工程師??詹天佑,他主持修筑京張鐵路,在詹天佑的帶領下,工人們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為咱們中國爭了口氣,提前兩年完成了京張鐵路的修筑工程。長了中國人的志氣,滅了帝國主義的威風。雖然詹天佑沒有說“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但從詹天佑的行為當中足以體現出他對祖國的熱愛。為祖國的榮耀,不惜千辛萬苦的把鐵路修好,這不正是“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的真實寫照嗎?
篇2
一、美在導入
凡事都要追求一個好的開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教師實際和環境等各種因素,設計形式各異的課堂“切入口”,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學《春雨的色彩》一課時,我先播放“春天的景色”片斷。讓學生在優美的樂聲中,欣賞著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春雨蒙蒙的美景。隨后,我引導:“多么美麗、迷人的春天哪!小鳥也來聚會了,讓我們聽聽,他們在說些什么呢?”通過動態畫面的展示給學生以視覺沖擊,通過教師恰當的引導給學生以審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鳴,在較短的時間內誘發了學生急于走進春天的心理,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又怎能不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呢?又如,在教學《我必須去》一文時,我先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看到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我必須去哪里?為什么必須去?不去可以嗎?”這樣給學生留下了“疑云”,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并為難點的突破打開了口子。
二、美在拓展
我認為,語文課堂的拓展,應達到繼續開啟學生心智、提高語文實踐能力、擴大語文學習外延、讓學生聯系文本走向生活這個大舞臺,投入到“大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從而使學生盡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學習。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續寫、改寫、讀后感的寫作;促使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留心周圍事物、講合作、善交際等現代性的學習習慣,獲得其未來生活所必需的語文素養。
三、美在和諧
和諧是各種相關因素恰到好處配合的結果。語文教學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各種因素都相互有機的作用,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而在這諸多因素當中,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兩個主導因素,只有這兩個主導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的課堂才會出現。我在教學《夏夜多美》一文時,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我只做一些適當的鼓勵,使學生的表現欲得到滿足。在教學第三段時,先出示“睡蓮姑姑”提問:她怎么救小螞蟻?學生表演“睡蓮姑姑”說的話。再出示“小蜻蜓”提問:她如何幫助小螞蟻?學生表演“小蜻蜒”送小螞蟻回家。最后出示“螢火蟲”提問:他做了什么呢?學生表演“螢火蟲”飛起來點起了小燈籠。就這樣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氣氛下學習了課文,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學生的表演和教師精彩的點評是心靈的交融、情感的交融。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不但創造了美,而且本節課就在這和諧的師生關系中緩緩地落下了帷幕。
四、美在節奏
在教學中,張弛兼顧、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課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禮記?樂記》中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節奏,本意為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急徐行止、長短強弱等現象。在課堂教學上,節奏主要指教學結構的疏密變化、教學氣氛的張弛起伏、教師聲調的抑揚頓挫等。教學中豐富的節奏,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從而產生美感。
五、美在心靈
篇3
一、中小學現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比較: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相對來說內容比較簡單,知識點較少,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側重于識記和淺層的理解(解決“是什么”“怎么樣”等問題),思維難度不大。小學主科較少,以語、數、英為主,小學語文教師多數只教一個班兼班主任,并且每天基本有兩堂以上的語文課,相對來說,小學教師講課速度較慢,課堂容量較小,要掌握的知識反復講,反復練。下午的托管還有一段時間老師可以輔導做作業或做練習。晚上的作業又能讓家長進行輔導,幾乎日日有“家聽”、“讀書”、“背書”等作業。老師又對作業精批細改,要求學生每個知識點都過關。測驗題量少,難度小,時間充裕,且考點多已在平時練習中反復操練過。就連寫作文,很多老師都擬好“套路”給學生,要么給范文仿寫,要么有固定格式,甚至有固定句子:如寫《難忘的一件事》,開頭總是“我在海邊拾起一顆閃亮的小貝殼”;一寫讀后感,結尾總是“我掩卷沉思”。可以說,只要平時能認真聽課,完成好作業,不需花太大力氣也能保持好成績。因此,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差,學習的依賴性強,不注意總結學習方法,缺乏獨立鉆研的習慣。
而現行中學語文教材內容往往一下子加深,從初一上學期開始對學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識點增多(每單元有訓練要點,每課又各有難點和重點),講授新課,重點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難度增大(解決“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等問題)。而且不是語文一科難度加大,而是所有科目難度同時加大,對于學生來說就很困難了。并且中學課時緊,一天只有一堂課,中學教師講課速度一般較快,課堂容量大,許多知識只能一帶而過。學生可能連當天的知識還沒有掌握,第二天又要學習新知識,如果學生不懂得預習和復習,日積月累,就會有學習障礙,成績也自然不理想。而隨著難度的加大,家長也難以對孩子加以輔導。加上由于大多數教師至少教兩個班,老師不可能作細致的輔導,作業也不可能精批細改,這就要求學生要有高度自覺性,認真、獨立地完成好作業。測驗題量大,難度大,時間少,且考點多作了變形,還有知識點的延伸,要求學生高效高質量地完成。總之,中學比小學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學生學習由被動到主動,由老師安排時間到自主安排時間,學生學習習慣由小學的被動型轉到中學的主動型。
從上可知,小學和初中的語文教學在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距。剛從小學畢業的學生面對如此分化,自然感到難以適應,隨著教學內容的增加與難度的加大以及失敗次數的累積,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愿望將會減退,甚至產生畏難和抵觸情緒,對我們的語文教學造成相當大的困難。
二、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途徑和方法:我們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針對語文教學上的脫節狀況,及時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強中小學銜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1.轉變學生學習語文的觀念,做好師生之間的溝通、了解工作。
向學生講明白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應地學習語文的時間變少,學習重理解記憶,抽象思維;老師講得少,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多,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應大大加強。逐漸改變依賴老師的習慣,養成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好習慣。并且可以向學生講解初中語文知識體系,讓學生對自己在初中階段該掌握什么有個大致了解。同時邀請上一屆優秀學生介紹自己是如何由小學順利過渡到初中學習的。此外,還可以通過收集學生小學時的作業本、筆記本、試卷及通過調查問卷和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在小學時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愛好特長等情況。
2.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正確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應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先預習,后聽講;先復習,后做作業;先獨立思考,后發問討論;每日一回顧,每周一小結,每單元一總結”的學習方法。養成并且提倡科學地安排學習時間,切合實際的制定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堅持課前閱讀教材預習,課上抓住重點記筆記,認真獨立完成作業,不懂就問的良好學習習慣等。為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己讀教科書,幫助它們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和及時歸納所學知識的習慣。還要通過各種方式如競賽、語文活動、展覽等讓學生養成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的習慣;養成書寫規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確的習慣;養成課外讀書看報的習慣,隨時積累有用知識的習慣;養成訂正錯誤、修改文章的習慣。
3.了解小學的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使初中和小學在教學上形成一個整體。
課堂中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跟學生溫故知新,適當復習小學語文的重點內容,做好記憶、思維的銜接。如學習文言文《童趣》,可以讓學生復習《所見》《村居》《池上》《小兒垂釣》等充滿兒童天真情趣和鄉土氣息的詩詞;學習朱自春的散文《春》、白居易的詩《錢塘湖春行》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想背誦小學時學過的《春曉》《詠柳》《泊船瓜洲》《憶江南》《小池》《江南春》《清明》《漁歌子》《春夜喜雨》等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學習《山中訪友》時,可以讓學生復習《山行》《尋隱者不遇》《鹿柴》《題西林壁》等描寫山景的古詩。
4.根據初一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學中適當重視形象思維,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由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
課堂中可運用多種手段如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視聽效果進行直觀教學,使抽象語言形象化,用游戲、表演、比賽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語文豐富多彩的廣闊天地。例如教《皇帝的新裝》一課,讓學生把其編成課本劇,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更好的理解課文;又如文言文的復習比較枯燥,可以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復習字詞解釋,句子翻譯。此外,還可以開展多種語文活動來讓學生對語文有興趣。例如初一一入學就可以舉辦一個采訪活動,讓學生任意分組對老師們甚至是校長進行采訪,既讓學生鍛煉了在小組中的協調、合作能力,又能與老師進行溝通,盡快適應初中生活。
5.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能力和水平差距較大這一特點,注意照顧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
幾乎所有學生上到初中后,都有向上的愿望。但是如果用統一難度、統一標準來要求每個學生,往往是好的吃不飽,差的吃不消,這也是學生中抄作業的越來越多,放棄學習的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所以初一一開始授課要放慢腳步、放低要求,然后慢慢加快進度、緩緩提高難度,并且采用激勵評價的方法,讓大多數學生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教師不僅在教學上注意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而且設計的課堂練習也要有幾個梯度。確保全體學生參與,避免由少數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學生活動,使所有學生能夠享受成功的喜悅。如提問,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因人設問,使優、中、差三類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所長盡量讓全體學生都有機會動手、動口,不讓部分人代替。例如有的學生擅長朗讀,可以讓他多朗誦;有的學生擅長表演,可以讓他參與課本劇;有的學生字寫得好,多讓他上黑板做練習……此外,由于課堂時間限制,提問學生的數量始終有限,所以還可以進行分組討論、每日一講、小組比賽等,擴大學生的參與面。為防止一部分學生掉隊,對學習較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為他們查漏補缺,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并且還可以成立學習小組,以優帶差。
6.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學生在小學階段受家長的輔導、督促較多,上了初中應該逐漸走向自立。
在初期,家長不宜馬上放手,否則一些不自覺的學生會由于“自由”走向散漫。所以,還是要和家長做好溝通,讓家長了解老師的授課方式、對學生的要求、作業布置等。并讓家長明白小學與初中銜接的重要性,在日常營造良好環境給學生,并且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督促,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與子女、老師交流,共同做好銜接工作。此外,明確初中成績比起小學有一定后退是正常的,消除家長和學生的心理包袱。
7.做好考試評價的銜接。
作好考試和評價內容及方式的銜接,對于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學階段的考試其內容、形式、方法等有很多地方不同于中學,因此,小學六年級教師應適當滲透初中一年級的有關題型和訓練考試的要求,中學老師也應在開學初期盡量使用小學階段學生熟悉的內容和題型做到平穩銜接。在評價方式上,盡量使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和正面的積極的評價,讓學生對語文學習保持較高的興趣和信心。
8.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幫助學生在逐步適應中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