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是課堂范文

時間:2023-03-31 14:5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活處處是課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活處處是課堂

篇1

生活處處課堂

生活處處是課堂,我們許多知識都在課堂上,有些知識可以不再課堂上學,課堂上豐富多彩,現在就讓我們進入這個有趣的課堂吧!

星期六的早上,我看見家里又臟又亂,就求媽媽教我做家務。媽媽說:“我們現在來清潔吧!”我先去拿了一把掃把,媽媽說:“掃地要從后掃到前,不用太大力,但要掃干凈?!蔽揖吐爧寢尩脑捲噿吡宋业姆块g,掃完了我叫媽媽檢查一遍,媽媽說:“很不錯?!边@是我開心極了。我在拿了一條布子,叫媽媽教我怎么擦干凈,帶著這個疑問就去問媽媽。剛見到媽媽也在擦,我偷偷地溜在他的身旁“偷師”,看了一會兒,我終于知道怎么擦了,就趁他一個不留神,又溜回去了。我拿了一個盆子,擰開水龍頭,放了清水,再放一點洗潔精下去。走到房間,我拿起了布子擦了起來,每擦一到地方,我都會注意細節,都會檢查一遍。但有一張桌子有一條縫,很難擦干凈,怎么辦呢?媽媽就跟我說:“你用中指拿著布子擦就可以了。”學者媽媽的樣子我把桌子擦干凈課。媽媽還夸獎我是個聰明的孩子,一學就會了。是很難,但只要我們用心去做,都會把它做好。

這是不是一個有趣的課堂?

篇2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活化;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219-01

雖然說新課改已經實施了很久,但是對于生物教學來說沒有顯著的提升。就此筆者結合了相關的資料發現在進行生物教學的時候,可以將其與生活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1.將情景模式融入到生物教學中

在生活中處處都有生物的影子,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文景觀,都和生物息息相關。在生物教學中有效地將情景模式與生物教學結合在一起,將學生視為教學的主體,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注意力。積極引導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將生活和生物結合在一起,創設一定的情景模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欲望??梢酝ㄟ^小組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也可以通過情景模式進行教學。

例如:在學習蘇科版生物教學七年級下冊,在學習綠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的時候。就可以將生活中的生物知識與教學結合在一起。樹木對于我們人類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樹木在我們的國土上被大面積地種植,可是由于木材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樹木被不斷地砍伐,或許我們還沒有意識到樹木對人類的重要性。當我們學了食物網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后,我們可以知道如果地球上沒有植物,那么人類將直接或間接地缺少食物來源,最終將走向死亡。因此,我們要植樹造林,保護我們的環境。

再比如說,為什么每個人和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為什么爸爸是雙眼皮,媽媽是雙眼皮我就是單眼皮呢?為什么爸爸的身高不高,媽媽的身高高,為什么我的身高就高一些?利用情景模式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能夠帶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一個輕松地環境下進行學習,最終提高自己對于知識的掌握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2.將教學內容和生活結合在一起

將教學內容生活化,有利于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生物理念探索生活中的所出現的生物知識。同時,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到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生物。讓學生逐漸形成自我生物意識,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積累一定的經驗,從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和學習生物。

例如:在學習植物中有水分這一課中,李老師帶著學生去戶外進行了一次戶外課堂實習活動。首先李老師選擇了天氣比較炎熱的一天,他讓讓學生每個人準備一個塑料袋,要求塑料袋必須是不漏的,到公園的時候,李老師要求學生將塑料袋套在植物上,要求必須是密封的。過了幾個小時候后,李老師帶領同學們回到了公園中,發現袋子里都是水。李老師當即布置了作業,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植物在密封的情況下,經過太陽曬了幾個小時之后,袋子里會出現水?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很好的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能夠讓學生盡最大努力找到答案。

在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學生們比平常表現的更加積極,紛紛舉手回答問題。其中孫陽同學說出了為什么會出現水的原因,植物在進行生命活動的時候,需要不斷地向空氣中散發水分,這個實驗證明了植物在進行蒸騰作用,水珠是蒸騰作用下產生的一種氣態的水,也就是水蒸氣。通過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通過將生物和生活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地帶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積極發揚學生樂于發現的精神,從而提高了學習成績和教學效果。

3.將生物故事和生物教學結合在一起

在進行教學之前,可以適當的引入一些生物故事,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生物故事無論是從歷史角度來說還是從我們身邊來說,都有很多。

例如: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雞特別有好感,稱贊它"頭戴冠,足搏距,勇斗,守夜不失時"周代有種叫"雞人"的官,專門負責"司晨",就是在祭祀這一天,每當雞鳴的時候,專門喚醒百官上朝。后來發展成在每天清晨,"雞人"帶上雞冠形的紅帽子,撞鐘報曉。為什么雞一到清晨就啼鳴呢?因為每種動物都有生物鐘,科學家經過了研究表明。雞的生物鐘長在雞的松果體細胞里,松果體在大腦和小腦之間,是一個松果形狀的小內分泌器官。到了黑天的時候,它就會分泌出一種叫黑色緊張素的激素,來控制雞的活動。如果給雞裝上這種黑色緊張素的膠囊,雞就睡著了。

再比如說在生活當中,農村都用狗看家。為什么要用狗看家呢?那是因為狗的聽覺和嗅覺都非常發達,在百米之外,就能夠察覺出陌生人的出現或者其他異常的動靜。這些都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物知識,因此在課堂當中適當的引入一些生物知識,能夠恰當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進行學習。

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在每堂課結束之后,將實驗布置到家庭作業當中。讓學生找出在生活中生物的影子,然后利用自己所學習到的生物知識說說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什么?對于自己所不理解要勇敢地提出來,這樣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面對學生不懂得知識點,教師不僅可以有效地為什么解決難題,而且激發了學生對于生物的研究和愛好。

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小型實驗,比如說觀察生物中的現象,噪音污染對于動物正常生活的影響、汽車尾氣對于植物的傷害等等。然后在課堂上可以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學。

總而言之,在生物教學當中,將生物教學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本文就生物本身的特點,將生物與生活結合在了一起,將生物和情景模式教學結合在一起,并且進行了實驗,通過實驗模式得出了現象產生的原因,并且列舉了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來證明生物的重要性,所以說生物必須要和生活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進行生物教學。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歷史教學 生活化 活力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新課程歷史教學的顯著特點是基于生活,教學更具有生活性?,F代生活是歷史的延續和發展,現代生活總會有歷史的影子和痕跡。歷史教學不能割斷歷史與生活的聯系,要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歷史、感悟歷史,在歷史學習中體驗現代生活,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一、初中歷史教學脫離生活的主要表現

歷史是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但由于近幾年中考總分中歷史所占比例很小,被學生普遍認為是副科,他們學習的時間和興趣遠不如語文、數學和英語,就是和物理、化學、政治、地理相比也差得很遠。中考歷史所占的分值不高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歷史教學的方法單一,嚴重脫離社會生活也是重要原因。

經調查,大多數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興趣不濃,學生愿意接受教師給定的標準答案,而不想更多地去思考、探索。很大一部分學生不利用或不會利用各種歷史資料,因而欠缺收集、整理、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生主體參與的局限性。在某種程度上,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原因可歸結為重要的一點:學生主體性缺失。盡管新課標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的課程目標,但實際上,課堂教學仍然把重點放在對考試內容的訓練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主體的特性常常為教師所視而不見,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二是追求考試成績的功利性。由于“考試”這根指揮棒在教學評價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和學生都希望通過便捷的方式獲得好成績。這樣,歷史這門思辨性很強的學科多被當做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特點。而且大多數學生為了獲得更高的總成績,愿意把學習的時間用于語數外等科目上,花在歷史學習的時間上較少。

三是布置歷史作業的片面性。長期以來,傳統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而生活化課外作業則處于一種更為尷尬的位置。許多作業設計封閉僵化,僅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

二、生活化歷史課堂的打造

歷史教學的生活化,包括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歷史作業設計的生活化和檢測評價的生活化。教師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聯系社會生活去安排教學過程、歷史作業和歷史教學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聯系社會生活去理解歷史、感悟歷史。

一是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現代生活是歷史的發展和延續,歷史教學內容都是過去發生的事。課堂教學要實現生活化,就要聯系生活實際去進行歷史教學。如《五雷》的教學內容,雖然是近百年前的事了,但我國把5月4日這一天定為中國青年節,就是要青年在新的時期發揚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教學中,要聯系新時期的偉大夢想,鼓勵青年學生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

二是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歷史的有效課堂表現在學習的效果上是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和認識歷史,分析歷史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的安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知識和技能。學習技能是指通過各種人力、物力和技術資源來促進學生進行歷史批評性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學法。這里的“學法”不僅包括學習理解各種歷史問題的原則和技巧,恰當拿捏各種與歷史學習相聯系的認知過程,而且還包括是否樹立了遠大的學習志向與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了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等。

三是歷史作業的生活化是歷史教學生活化的重要環節。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要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就要實現歷史作業的形式和內容的生活化。歷史作業生活化是判斷學生能否將歷史知識與技能學以致用的重要方式。否則,學了不能用,不僅等于沒學,而且還有浪費人力物力之嫌。在新課程實踐背景下,應用的意義還在于學生學習歷史的創造性潛能是否得到應有的保護、挖掘與培養。應用層面越得到師生的重視,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就越高,創造能力也越好。此外,歷史教學檢測評價也要做到生活化。

總而言之,生活化的歷史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聯系社會實際學習歷史,感悟歷史,在生活中學會運用歷史知識和唯物史觀去認識社會,認識社會發展規律。

[ 參 考 文 獻 ]

篇4

關鍵詞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24-0105-03

Construction of Live-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n Biological Class-

room in Junior Middle School//CHEN Limin, WANG Wei

Abstrac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links with real life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carrying out live-oriented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classroom on the basis of some teaching cases. This article tries to build a concrete live-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ducators in their live-oriented teaching.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live-oriented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1 前言

新課程強調教學內容必須聯系生活、社會以及學生實際,以學生發展為本,關心學生需要,注重學生充分運用生活經驗進行建構性學習。《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更是提出了應“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課程具體目標中明確指出:“學生要知道生物科學和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币虼耍剿鞒鲆环N符合新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的教學模式,從而推動初中生物課堂改革的發展,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筆者結合教學實例,闡述在初中生物課堂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基本操作程序,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嘗試初步構建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

2 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操作程序

筆者以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一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第一課時“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作用”為例,進行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實踐的嘗試。

列舉生活實例 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特征是具體、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們在學習之前已經接觸了許多生物學現象,對生物學知識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師需做好學情分析,針對具體的教學目的和內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精心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作為素材,從學生的知識背景、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恰當地將其與教學內容建立聯系,以此展開教學。通過列舉生活實例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并為學生的學習指引方向。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經驗,明確學習目標,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生物學學習中。

如以“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一節為例,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圖片,包括糧食、蔬菜、水果、魚、肉、蛋、奶等例子,結合生動形象的圖片,讓學生說說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導他們思考:“我們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豐富,那么這些食物含有哪些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對人體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導入新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立刻激發起來,迅速地進入新課學習中。

提出生活問題 日常生活中蘊含了大量的生物學知識,教師導入課堂之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整合起來,創設生活情境,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引入生物學問題,把生物學知識和問題還原到生活原型、活動情境和矛盾沖突中,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在感知生活實例的基礎上,學生進入生活情境,對與生物學知識相關的生活問題產生探究的興趣,自主質疑思考,對問題的可能性進行猜想。

例如,在學習“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作用”時,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資源,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生活情境,設置疑問:“你知道我們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別富含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沒吃早餐的同學,為什么上第四節課時常表現出臉色蒼白、頭暈目眩、渾身乏力等癥狀呢?病人不能正常進食時,往往需要靜脈注射葡萄糖液,為什么?小剛得了重感冒,幾天吃不下食物,身體就會明顯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說減肥的秘訣是少吃多運動,你認為呢?兒童、青少年以及傷病員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魚、肉等食物呢?”這些貼近生活的普遍現象,讓學生備感親切、自然和有趣。創設這樣的生活化問題情境,既激發了學生思維,又能有效地調動學生解決生活疑惑的積極性。

進行探究活動 師生在生活情境中開展探究活動,能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氛圍。教師在活動中做好課堂的組織管理,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小組探討、合作探究,鼓勵學生談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對學生的探究活動作出激勵性評價,并適時進行點撥、釋惑與指導。學生在活動中豐富自己感性認識和生活體驗的同時,也能增強交流與合作能力、實踐與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提出與“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作用”相關的生活問題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探究活動。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積極參與其中,對資料信息進行閱讀、分析和處理,認識三大營養物質的作用,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代表發言解釋生活現象?;顒又袑W生理解的疑難處及時進行點撥釋惑,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教材中安排“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實驗,制訂實驗方案,對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黃豆、大米等)所含能量進行測定,直觀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過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實驗探究,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一般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形成科學的思維。

構建知識體系 在學生合作探究學習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及時進行知識的梳理與歸納,對教材的重難點或一些關鍵性內容精講深化,注重探究活動的理論總結升華,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指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學生在關注感悟生活的基礎上,將知識點弄清弄透,自主內化建構新知,扎實掌握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如開展探究活動后,指導學生回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結合重難點的講解讓學生知道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都能為人體提供能量,并與學生共同歸納總結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各自的食物來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學生更好地構建生物學知識體系。

知識學以致用 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師需緊密聯系實際加以拓展,善于指導學生把學到的生物學知識回歸生活實踐,用于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所學知識與豐富的實踐相結合,能促進學生“學”與“用”的有機結合,有利于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服務于生活,能體會到生物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逐步養成從生物學的角度真切地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掌握科學的生活方式,促進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學生已學的生物學知識也在學以致用中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遷移。

例如,在學習三大營養物質的作用之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關食物營養方面的資料,為自己或家人制訂合理的膳食計劃,并給家長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午餐食譜,在小組內交流;進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據自己設計的食譜,親自在家中烹調,請家長品嘗,給家長講明所設計的食譜中的科學道理。學生通過實踐獲得親身體驗,運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在學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營養的基本要求,體會到營養物質對人們身體的重要性,并且增進了健康意識和關心長輩的情感。

3 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初步構建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苯嬛髁x理論強調要重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認為學生是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1]。新課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根據上述生活化教學的操作程序,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筆者構建了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嘗試對該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行為進行細化,初步形成一個較為具體可行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圖1)。

立足初中生物學的教學實際,初步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體現“從生活走向生物,讓生物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讓生物課堂充滿生活氣息,煥發生命活力。但同時也要看到,生活化教學模式在操作上還存在一些局限和難度,例如:生活化教學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有較強的課堂組織管理和調控能力;如何調和豐富的教學活動與有限的教學時間之間的矛盾,如何正確處理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系等,都是有待繼續深入探索的問題。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初步構建僅是為教師提供一個參考,具體使用時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水平等實際情況做出靈活應變。相信隨著教學改革、教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生活化教學模式會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生物教學上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篇5

一、利用學生的生活背景,讓學生在激活的數學課堂中學習數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背景是學習的豐富資源,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實踐中精選出數學問題,將抽象的數學問題連接到生動可感的生活事物上,為學生的學習開辟一條廣闊的道路。因此在教學前,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生活環境,利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生活背景作為學習材料,做好學習前的準備,充分激活數學課堂。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和圖形》第一課時,課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那些用來裝東西的盒子,如牙膏盒、茶葉罐、可口可樂罐、粉筆盒等,并觀察它們都有哪些特點及不同之處。學生在生活中認真地找,有目的地觀察,到課堂上帶來了很多的物體。我便提議:“你們能把同小組同學帶來的物體按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擺放好嗎?”提議一出,同學們熱情高漲,馬上進行小組分工,很快就擺放好了。接著又問:“你們知道這些每組形狀相同的物體在數學圖形當中分別叫什么名稱嗎?”同學們一聽興趣十足,在小組當中猜想出了很多名稱,如“長盒子”“圓柱子”“方正形”等等。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課堂氣氛熱烈,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輕松、和諧地進入了課堂,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來學習知識,使學生體驗到身邊“熟悉的風景”中蘊涵著許多數學知識,感受到數學是多么地有趣和有用。

二、權力回歸學生,“溫暖”充滿課堂

要想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其主體地位,必須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而要喚醒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營造平等、民主和和諧的課堂氣氛。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能真正把教師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學生轉變為真正學習的主人。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必須用“情感”為教學開道。夏丐尊曾經說過:“教育之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睕]有“愛意”的課堂算不上是理想課堂。課堂上師生之間充滿“愛意”,課堂才會變得有活力,教師才會游刃有余地教,學生才會自由自在地學;課堂上有了“愛意”,師生間才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課堂上有了“愛意”,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如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可以說“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學生,不妨滿懷期待地說“你先試試,輕輕地說給老師聽聽”在教師暖暖的愛意中,學生往往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而自主地學習和發展。

三、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習數學

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蘇霍姆林斯也要求教師“課要上有趣”,能激發學生的“情緒區”,并要求學生學習知識要有所發現,在發現和頓悟中感受到學習樂趣,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教師既要明確教材的知識點,又要挖掘生活素材,尋找聯系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點,使課堂上的學生也像生活中一樣神采飛揚,充滿活力,使我們的數學課堂也純真起來,讓學生在解決鮮活的數學問題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們教學用簡便方法運算時,有些同學對“156-97=156-100+3”中先減100再加3總是難以理解。在此我們就可通過還原“生活經歷”,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我們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錢的生活經歷來得到解釋:媽媽有156元錢,到商店買了一件97元的衣服,媽媽給了售貨員一張100元的鈔票,所以媽媽的錢現在就剩156-100=56(元),而售貨員還應找還給媽媽3元,所以找回的錢是多付的部分應再加上3元。因此我們把減去97看成減去100,就多減了3,那么就因該再加上3。這樣,巧妙地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抽象的運算獲得了具體經驗的支持,學生不僅輕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簡便運算,而且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提供應用數學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

篇6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生活化;思考;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猿忠匝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陶行知在談論教育問題時曾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眼睛、雙手、頭腦、嘴巴、空間以及時間。他認為學生的眼睛需要解放,不僅讓他們看到書本上的知識,還需要去觀察社會、自然以及生活;學生的雙手需要解放,提倡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學生的頭腦需要解放,不能讓學生的大腦變得呆板,而需要不斷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學生的嘴巴需要解放,鼓勵學生開口提問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空間需要解放,教師不能讓學生的學習僅僅局限在課堂上,而是要引領學生走出教室,去感受社會生活,接觸大自然,切身感受課堂外廣大的學習空間;學生的時間需要解放,需要為學生留出一些充足的放松時間,而不能讓功課將學生的業余時間占用完。

教師要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使學生能夠更高效地學習初中歷史課程,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工作,努力建立和諧、民主以及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歷史學科知識。教師不僅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要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以及指導者的角色,努力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歷史課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和價值性。使歷史教學課堂變得生活化,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生活方面的知識,增加歷史課堂的教學活力。教師還需要認真地思考歷史事件,并通過精心的設計和安排,使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激烈的談論,將其與課堂教學知識緊密地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的能力。

二、不斷豐富歷史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僅局限于學習歷史教材內容,而要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教材內容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但并不是全部內容。可見,單純地為學生講授教材中的內容,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的心理,并且逐漸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歷史課程除了能夠學習知識之外,還是一種教師、學生、教材以及教學環境共同參與的學習體驗活動。此外,教師還要認識到歷史知識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融入與生活相關的知識,使教學內容得到不斷豐富,還要不斷創新、積極進取,使自己的歷史教學緊跟時代的步伐,使其更具有時代感和創新性。

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歷史教師要使歷史教學更具生活化,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是有效途徑之一。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實現歷史教學生活化的目標。

生活化教學就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學習,其目的就是在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間建立聯系,使新學內容能夠較快地納人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通過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貼近生活或來源于生活的歷史教學資料中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并將其與歷史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同時,還提高了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獲得知識的愉悅過程,也為學生未來的生涯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辯論賽、小品等形式將歷史教材的內容生動形象地表演出來,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使歷史教學變得更加生活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和水平。

四、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篇7

關鍵詞:教學生活化;情景;語言環境;游戲活動;語言實踐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化教育”。學習語言,是為了表達和交流。它來自于生活,并為生活所用。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于是在設計How much is it?這課的教學時,本人試著去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資源。

一、憑借生活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

在教 “How much is it?It’s... yuan.”這個句型時,向學生呈現生活中常見的人民幣,以此引出本課的句型“How much is it?”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說: Look,money. Wow! So much money.(Pick out 1 yuan)T:How much is it?(Help the Ss to say 1 yuan)

S: It is one yuan. 在這一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民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熱情,來引出并教授句型“How much is it?It’s...”。它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跳一跳摘到了桃子”。這樣做,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對這個句型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課堂的生成自然也就精彩了。

二、組織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游戲活動

在本次課的操練環節,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中央2套的“購物街”節目的游戲方式,用CAI課件展示節目內容的片段來渲染課堂氣氛。教師扮演主持人,先簡單地介紹服飾的特征,再讓學生來猜測課件中兩件商品的價錢。當學生熟悉游戲規則后,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做領導者,操練單詞和句子,使得與下一個環節的銜接和過渡非常自然、和諧。

CAI of a colourful dress

T:What’s that? Ss:It’s a dress.

T:Is it colourful? Ss:Yes,it is.

T:How much is that colourful dress?

S1: It’s... yuan. S2 :It’s...yuan.

T: It’s...yuan.

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知道了怎樣用英語去提問價格和回答價格的方法,也掌握了如何用英語去簡單地描述物品并表達物品,既讓學生鞏固了單詞,又操練了句型。因此,如果教師的教學智慧從學生生活積累出發,那么,教學的生成效果就往往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利用角色扮演,模擬生活進行語言實踐

情境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具體的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所學語言。在學習了 How much is it?之后,我們利用CAI布置成一個購物的情景,讓學生小組合作編一個關于購物的小故事,用所學的句型進行表演。以下是學生自編的簡短的小故事“go shopping”。

A: Good morning. Can I help you?

B: I want a shirt, please.

A: How about this one?

B: OK. How much is it?

A: It is ten yuan.

B: Oh, it’s cheap. I’ll take it.

A: Here you are.

B: Thank you. Bye.

對一門語言來說,說話人說話的時間、地點、場合及身份等因素都制約著說話的內容、語氣等。教師應當善于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在自覺和不自覺的狀態中去看、去聽、去說、去感受,達到掌握和運用語言的目的,在輕松愉快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獲得知識、受到教育。讓學生親自進行各種生活化的活動表演,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與書本上的知識密切相關,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

在日常的英語教學工作中,教師必須努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這不但有助于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的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認識所學知識的作用和意義。只有讓英語生活化,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才會歷久彌新,這大概就叫“潤物細無聲”吧。

參考文獻:

[1]王冠芬.從導課進入英語新課堂.當代教育論壇,2009(3).

篇8

摘要:經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感興趣的。讓數學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是我們數學教師應有的責任,尤其是底子薄弱的農村初中教育教學更應重視這方面的聯系。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實際生活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從生活中來的,就應該還給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把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可以讓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學起來也親切、自然、輕松。對此,我們廣大的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這也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讓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尤其是農村初中生,由于受各方面條件影響,他們的基礎知識水平薄弱,加之見世面不廣,因此在教學時,我們廣大的農村初中數學教師,應當注重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力求把生活中的數學引進課堂,培養其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下面我將結合我在數學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實際工作經驗,就在農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談一談我的一些看法與建議。

一、創設實際的生活環境,把生活引進數學課堂,感受數學與生活同在

首先,通過創設情境使數學生活化。引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作為一堂課的開幕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去觀察生活,領悟生活中的數學因素,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現實生活中問題引入數學課堂,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走進課堂,使課堂生活化,讓教學內容融于其中,使學生覺得所學的內容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啟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數學課堂。

其次,其次,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初中階段的學生都是14、15歲的年齡,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若單一的傳授課本知識,讓學生感到很枯燥乏味無趣,甚至缺乏對數學的興趣,從而厭倦數學。若能圍繞學生的活動來展開課堂教學,由學生身邊的事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親切度與感召力,可使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大大豐富數學課堂。把學生引向“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引向開放情境中的探索,引向從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掌握知識,提高理解能力。當代的教學理論其實正在從新的角度審視實踐和實踐經驗在掌握理論知識中的作用。

二、讓數學課堂回歸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問題就在自己的身邊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增強學習的動機和信心,有助于引導學生進入數學情境,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畫面,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在組織學生活動中,引導學生討論解決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時,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實例,諸如“汽車與牌號”、“人與指紋”、“國家與國旗”“姓名與身份證號碼”等,其中有一位學生列舉了“人與生日”的例子,經過一番討論、探究,他們發現“人與生日”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因為同一天生日的人很多;又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不同的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進行軸對稱圖形的設計,有很多學生想到了我們中國民間的剪紙,先將紙對折,在折痕的一邊剪下一幅圖案,打開即得一個軸對稱圖形;有的同學想到了做墨跡——取一張質地較軟、吸水性較好的紙,在紙的一側滴上一滴墨水,將紙打開并鋪平,所得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同時又有同學想到了針刺——將一張紙對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圓規當作針,在紙上戳出一個漂亮的圖案,然后將紙打開得到的也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閱歷,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實現他們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學習成果,共同進步。

三、讓學生切身的去感受數學知識對于實際生活的重要性

篇9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聯系生活實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4-105-01

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很多,處境很尷尬,甚至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在此形勢下,要想使中學生獲得基本的生物學知識,掌握相應的生物學技能,為國家未來儲備更多的從事生物學研究的潛在人才,筆者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突破口,進行了以打造高效課堂教學的有益嘗試,課堂教學局面有了明顯的改觀,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此,我在教學活動中,特別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把生物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努力開創教與學的新局面。

一、用豐富前沿的生物學知識,激發興趣,打造高效課堂

作為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且具有較強的向師性和求知欲?;谏鲜鎏攸c,教師要因勢利導,時刻關注、搜集有關生物學的最新知識和信息,在課堂教學中開辟前沿科學板塊,每節課用幾分鐘向學生介紹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最新科研方向、動態和成果。如在學習《傳染病》一節時,向學生介紹愛滋病、非典等傳染病傳播特點的同時,重點介紹其防治措施以及疫苗的研制情況。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本節生物知識的掌握,又在情感上增強人類戰勝自然的信心。教師也可在課前有計劃地讓學生廣泛搜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信息,引導學生精心選擇典型案例與教材內容相融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由學生信息,資源共享,讓學生互動交流,學以致用,把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處理得有聲有色,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綜合能力,又極大提升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動力,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知識帶進課堂

初中學生雖然還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體驗,這些都是無形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我注意挖掘利用這一資源,既讓學生感到熟悉和親切,從而樂于學習,也使課堂教學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

講授“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一課,如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就會使其變得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他們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入手,來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么營養,怎樣搭配營養才全面,還讓他們列舉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問題,同學們積極發言,氣氛熱烈。經過大家相互討論交流,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了自己生活中經歷的內容,從自己生活經歷中提煉出了生物學知識,就使這些知識得到升華,真正成為在他們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寶貴財富了。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激發興趣,打造高效課堂

生物科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門實驗科學,只有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才會真正理解知識,也只有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知識才會升華?;趯W科特點,我們組織了生物興趣小組,開展力所能及的課外活動,把實踐帶進課堂。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聯系生活實踐,讓學生主動參與,組織生物興趣小組成員,調查了我校學生的環保知識和意識現狀,讓學生組織材料,進行環境保護知識的講座,并寫出了優秀的學生論文。這些活動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為打造高效課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我所教的學生中,有很多是農村的孩子。他們雖然和大自然很親近,卻也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學聯系在一起。于是,我會常常利用各種時機,主動為學生們建立這種聯系創造條件。比如,在學習“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一課時,我事先安排了學生利用周日回家的機會,發動學生到自己的家鄉對生物的種類進行調查,使他們獲得了豐富詳實的第一手資料,上課時,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躍了氣氛,而且使學生們的印象深刻,再加上我的點撥引導,使學生們既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還把它同生活實踐聯系在一起,學到了“活”的知識,取得了令人非常滿意的效果。再如,我們這里的很多人都有隨著季節進山采山菜、搞“小秋收”的習慣,很多孩子也會隨大人們一起去。我會利用這個機會,讓學生們觀察生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狀態,學習對各種植物進行分類。我還教給他們一些采集和制作植物標本的知識,使他們自制了很多的生物標本,既學到了知識,更增添了興趣。

四、突出情感調節,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響認知水平。一個人在愉快時,就容易通過感知覺接受外界信息,一個人在憂郁、苦悶時,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形。教師就要根據情緒對學生認知活動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緒來促進學生的認知過程,提高教與學的效益。

例如,在學習“遺傳與變異”時,關于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知識,學生覺得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師在講此知識之前,先講個故事或諺語,比如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克隆”技術、“一母生九子,母子十個樣”等,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處于愉快、興奮的正面情緒狀態下,再畫出若干個從屬關系的包涵圖表來解釋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關系,學生就會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應用情感調節,對提高教學質量是有很大幫助的。

五、善于設計演示實驗,創設情境

篇10

歷史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教與學在交互活動的過程中才能達到和諧統一。

(一)理論依據

1.新課程的相關理念。

綜觀課程標準不難發現,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強調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交流性、靈活性。因此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更應該注重師生之間的有效交互活動,把學生真正培養成為適應當今社會的有用人才。

2.構建主義理論。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學習工具,通過意義構建而獲得的,其中“情境”、“協作”、“會話”、“意義構建”是構建主義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

(二)遵循原則

1.交互性原則。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提倡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交互活動,從而達到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學生在交互活動中不僅能學得知識,而且能學習做人、待人、溝通、交往和協作等方面的能力。

2.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每個個體都應是積極主動的。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究,在情感態度上由消極等待轉變為積極求知。他們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實時參與,積極地輸入輸出豐富的信息,不斷影響或改變著教學的進程。

3.協作性原則。

協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的一種教學活動,是同伴間的合作互助活動。通過協同操作、協同討論,學生享有充分的參與權、選擇權、評價權。

4.開放性原則。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主動學習,自行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的本領,進而獲取終身有用的能力。

二、實踐操作

(一)在優化的情境中互動

學生的思維在自由自在的思維空間中能不斷發展。如果沒有寬松和諧的氛圍,學生的自主性就難以發揮,而沒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創造;如果學生在緊張和不安中接受知識,他們的思維火花就難以迸發出來。

1.師生互動,構建良好的伙伴關系。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營造互動氛圍的前提。而優化互動情境,促進師生互動,則有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是指導者和鋪路人,教師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藝術是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并在活動中充分地表現和表達。教師應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能夠與教師一起選擇、設計和完成多種教學活動,做到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提倡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一個歡樂、和諧、寬松的支持性環境中學習,在這個社會群體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2.生生互動,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圍。

當今,科學發展日益綜合化,集體的創造代替手工式的個人創造?!缎抡n程標準》“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良好氣氛,這樣,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學生智力得到較好的發展。

3.人境互動,實現人境融合的境界。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至關重要,但境與人之間的互動同樣也應該重視,教師應借助多媒體手段,開辟歷史課堂教學的新天地,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激活學生的思維。當學生和教師一同創設并成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動達到忘我境界時,便進入一種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益,才能體現“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本質。

(二)在彼此的角色中互融

1.注重師生位置互動。

一直以來,學生與教師之間總隔著一張不大不小的講臺和一級不高不矮的臺階。這些把教室分為兩個區域:臺上和臺下,或者說是教育區和受教育區。這無形中給人一種“師道尊嚴”的感覺,更使教師在心理上產生了“誰與爭鋒”的不良定勢。誰站在講臺上,誰站在講臺下?教師非得站在臺上進行教學嗎?學生只能坐在臺下進行學習嗎?不見得。因此必須在心理上撤去這些障礙,使師生之間做到“沒上沒下,沒大沒小”。這樣,學生才會帶著自己的思想大膽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主動地去參與、去探究,以主體的自我意識、自我覺醒、自我創造為手段,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自始至終處于自主學習、積極探究的狀態,在學習過程中發展智力,培養分析能力和創新精神。

2.注重師生權利互換。

人生來就有求知欲望,青少年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好奇產生問題,創新始于問題。在傳統歷史課堂教學中,往往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地接受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殊不知,“問題”是“教師的問題”,未必是“學生的問題”,這樣表面看是學生解決的問題,不一定有其真正從釋疑到訓練思維的效果。孔子曰:“疑,思之始,學之端。”學貴有疑,疑是探索知識的起點,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將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力,讓學生充分體驗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這比教師主觀設計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活他們的思維。

三、幾點體會

(一)師生交互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師生之間、伙伴之間的交互活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環境,為他們積極的思維活動創造了條件。討論不同于交換物品,一個蘋果交換一個蘋果,在交互活動中交換的是思想,有效的小組討論,激活的是學生的思維,必定產生“1+1>2”的效果。學生的思維常常受環境的影響,在交互中常常會碰撞出絢麗的思想火花――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