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02:21: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聽說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聽說教學論文

篇1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電聲傳訊技術的發展,開闊了聽、說的領域,迫切要求人們提高聽、說的水平。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具有聽、說能力這一點,已明確寫進“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因而,聽、說教學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廣闊的前景。

一、聽、說教學的現代性特征

(一)聽、說教學有利于促進讀、寫能力,具有綜合性特征。

聽、說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讀、寫教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人們通過聽和讀接受了輸入的信息,在理解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聚合,形成了知識的積累,也就是信息貯存,又通過轉化、發散表達的過程,再用說和寫的形式進行信息輸出。從語言信息傳遞的方式來說,讀、寫是書面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聽、說是口頭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口頭語言能力強可以促進書面語言能力的提高,書面語言能力的提高又促進口頭語言能力的發展。聽、說、讀、寫之間有密切的內容聯系,忽視了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嚴重影響知識信息的獲得。

葉圣陶先生曾強調:“……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第730頁)可見,不善于聽、說,就不一定善于讀、寫,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聽、說教學。因為,它對讀、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聽、說教學有利于開發智力,具有智慧性特征。

現代社會的高效率化,要求講話人思維敏捷,針對性強,用語嚴謹,語脈清晰。同時也要求聽話人具有較高的話語品評能力和聽話組合力,做到聽說的一次準確性。這些不但對人們的聽、說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且對人們智力品質的培養也有較高的要求。

在聽、說教學過程中,通過聽、說訓練,可以使學生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維內容和思維方式;可以使學生學會在交談時觀言察色,從而控制講話的語脈、重點和語速;可以培養學生在說話過程中,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提高說話效率;還可以培養學生在說話時展開想象的翅膀,聯想出一些新的想法,不斷豐富講話的內容。因此,聽、說教學對于學生智力的開發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三)聽、說教學有利于適應21世紀社會的需要,具有全球性特征。

現代社會的高社交化,要求人們學會文明社會的交際用語,把話說得使人愿聽,使人愛聽,使人感到動聽。所以應培養青少年學會社交語言,提高說話的藝術,以便妥善地解決人際關系中的種種問題,培養與人和睦相處,遇事應付自如的能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聲音的留傳和轉換技術日益完善,使得作為一種信息的口頭語言,其傳遞、儲存、檢索、轉換的功能已逐漸進入實用階段。除了遠距離的通訊手段——電話已為人們廣泛使用以外,其它的語言機器已陸續問世,如口傳打字機,口語翻譯機及“機器人大夫”等。目前電腦多媒體的廣泛使用,人與計算機的對話也越來越普遍。上述會說話的機器,都要求講話人的語言準確,符合語音規范和口語語法規范。否則機器就“聽”不懂,拒絕回答或拒絕為你服務,影響對話的效果。

這些說明,口頭語言交際已成為社會生活中主要的交流信息的途徑,必須認真進行聽、說訓練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才可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廣泛交流與發展。

二、聽、說教學訓練的目標

聽、說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份。聽、說訓練應與讀、寫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不能以讀代聽,以寫代說。要從學生的聽、說實際水平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訓練項目,有計劃地安排訓練時間,并有一定措施檢查訓練效果,使聽、說訓練得到保證。

(一)聽話教學的訓練目標。

聽話教學是對學生聽話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聽話能力,是人類特有的智力活動,是人對語言信息的認知能力;是后天教育的結果。聽說能力的內涵大致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對語音的辯識能力。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口頭語言是語音和意義的結合體。每一種語言的語言都有其特定的結構法則和組合序列,使它和另一種語言互相區別開來。所以聽話人首先要具有對這種語音序列的辨識能力,否則就無法理解含義。

2.對語義的理解能力。

對語詞、語句、句群以致整個話語意義的理解是聽話能力的核心。它包括:能正確理解口語語匯和常用書面語匯;能正確理解各種句式、句法含義的能力;對語言交際系統的辯識能力;把握話語內在邏輯的能力,即對講話的各個部分進行分析、概括并迅速歸納出要點,在這過程中,那些重復的模糊的信息被濾掉,抓住了關鍵性的話語,進而形成了對整個話語系統的認識。

3.對話語的品評能力。

人們在聽、說過程中,除正確理解話語的表面含義以外,還經常對話語的內容進行品評。比如體會那些含蓄話語的意義,探求講話人的弦外之音,以及對話語內容的是與非、講話效果的好壞、講話人的風度等進行評價。

以上聽話能力的三個構成要素,不是截然分開的,在聽話過程中是綜合作用的。

新修訂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對“聽”的能力作了這樣的規定“聽新聞廣播和一般性發言,聽讀深淺適度的文章,能復述基本內容,說出要點和中心。參加討論,能聽出不同意見的分歧所在,會作聽說筆記。養成專心聽話的習慣。”這是從總體上對學生聽話能力的要求。而在訓練時,我們可以將上述規定分解為以下幾種聽知能力,即聽知注意力、聽知記憶力、聽知理解力、聽知組合力、聽知品評力、聽知想象力等,從聽知能力的深廣度、綜合性諸方面,進行分步驟、有重點的訓練,并同時與說、讀、寫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二)說話教學的訓練目標。

說話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它不單指說話的技能、技巧,一般還包括說話人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和其他智力因素。這些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說話的展開、表達的恰當,以及說話人的組織語言和控制語言的能力。所以,有人認為一個人的說話能力和語言風格,就象一塊試金石,能夠大體衡量他的文化修養、智力水平和口語表達技巧。就表達能力而言,知識水平、思維能力和其他智力,都是“說”與“寫”能力共同的要素,單就說話能力本身而言,其主要構成部分有以下三個要素:

1.組織內部言語的能力。

人們在說話時,一般都是先想后說,邊想邊說。想——就是組織內部言語,思考“為什么說?”“說些什么?”負責內部言語生成與組織的是大腦神經中樞。人的大腦就象一個加工廠,當聽別人說話時獲得的信息,以及通過眼睛看到外界事物獲得的印象,就馬上傳遞給這個“加工廠”加工,經過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或發生想象,或引起聯想,生成了內部言語,即產生了壓縮的語言信息——“語點”。這些“語點”又逐漸形成一種連續的、線性的意義體系,即說話人講說的思路。內部言語的組織能力,是構成說話能力的第一要素。如果主管內部言語的腦神經受到損傷,就會產生言語障礙,甚至喪失說話能力。

2.快速語言編碼的能力。

人們說話的過程,就是把內部言語經過擴展進行編碼的過程。即把“語點”按照語義加以擴展,同時編碼為一定的詞語句式表達出來。這個復雜的編碼過程是非常短暫的,它是大腦自動化的功能。總之,快速言語編碼能力是構成說話能力的第二要素。如果這種能力差,那么說話時由于一時想不起詞匯而造成的停頓現象就多,或是造成詞不達意……可見,這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運用語音表情達意的能力。

篇2

教材內容精心選自原汁原味的電影,力求真實反映英美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不同點,在優化素材的基礎上,通過再現真實的語言環境和文化環境,提高口語表達和聽力理解的應用能力。該課程強化視、聽、說三個感官對語言習得的綜合作用,對教學模式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與傳統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相比較,它具有以下特色。文化特色:有別于傳統“情景對話”,大學英語視聽說在電影片段遴選上注重文化導入,內容豐富多變,有助于全面認知西方文化;真實特色:所有語料都來源于原版電影,為學生提供真實語境;實用特色:課程各板塊由不同主題支撐,這些主題涵蓋了言語交流的方方面面;技術特色:多媒體輔助課件中容納了所有遴選出的電影片段,針對課內教學和自學兩部分,切實反映了多媒體技術對二語習得的促進作用;遞增特色:課程各環節遵循從易至難的形式,逐步遞增,由此適用于不同基礎的學生;包容性:教學內容充分考慮了課堂和課后的安排以及不同學習者的認知模式,師生均有更多自主選擇。

二、課程教學目標設計

課程整體目標是以能力為本位,實際工作為導向,以行動導向為基本出發點,遵循“應用為主、學以致用”以及學習者為主體,教授者為主導的教學準則,有針對性地培養和訓練學生聽說表達的語言交際能力,使學生掌握相當的詞匯量和口語表達策略方法,提高興趣,拓寬英美國家的文化知識。總目標涵蓋下屬五個子目標。知識目標:各個交際語境模塊中的語言知識點,包括詞匯、短語、句型、主題相關知識點等;能力目標:學生能聽懂第一母語者的語言并且能適應不同語境和地方口音的變化,能流利表達觀點,根據不同語境靈活運用語言交流技巧,并能適當使用常用非正式場合的口語,能熟練使用自主學習系統,在課外增加對聽說的訓練;情感目標:通過電影片段的引入和視聽感覺帶動,拉近學生與語言的心理距離,讓學生愛上學習;策略目標:利用語用策略,如對會話涵義的理解,對語碼的切換,對于合作、禮貌、順應等語用原則的遵循,以達到最佳交際目的;素質目標:提升語言文化素養,全方位體味跨文化交際,拓寬視野。

三、課程體系內容設計

該課程以視聽說為核心,分為六大模塊,每個大板塊又由下級具體的交際小板塊構成,小板塊中的主題覆蓋真實交際各個層面。它們分別是:生活模塊(包括孩子、成長、家庭、節日、健康、運動、音樂等主題)、工作與學習模塊(涵蓋學校生活、學習、留學、找工作、升職等主題)、社交模塊(涉及娛樂休閑、旅游、冒險、信息交流、聚會、社會儀式、特殊場合、社交禮儀等主題)、自然環境模塊(包括人與自然、自然災害、環境保護)、科技模塊(涵蓋網絡、多媒體、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魔力等主題)、人文模塊(涉及戰爭與和平、偉人與英雄、夢想、神秘現象、信仰與宗教)。每一個板塊的主題由不同的教學單元來承載,課程體系的設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主題與主題間的語言文字和聽力表達的難度等級呈現遞增的趨勢,有助于能力層次的逐步提高。

下面以一個交際主題音樂為例具體介紹實施步驟。主題引入:教師以文化為切入點,為學生介紹與音樂相關緊密的背景知識,使學生對該交際主題有大致了解。電影片段視聽:教師先對整部電影的劇情和所選片段的場景簡要介紹,使學生明確剪輯片段的位置和背景信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片段中的重點難點詞匯短語并講解所含文化負載詞;以任務型習題(簡答、選擇、填空、復述、判斷、連線等)為導向使學生進行視聽,促進學生對片段內容的理解和對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口語交際:基于該主題所涉及的文化內容設計口語交際活動,形式力求多樣靈活,例如角色扮演、電影對白配音、小組討論、辯論、陳述報告、給題目演講、即興表達、詩朗誦等。表達拓展:補充與該主題語境相關聯的口語句型和表達法,可以是教師講授,也可以是學生預先搜集整理,或者二者相結合,由此而強化拓展學生的言語輸入。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或課堂外對提供的電影片段進行自主學習,完成設置的學習任務,鞏固和加強該主題相關信息。

四、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方法中,教師應遵循靈活、互動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能力主體進行工作和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交替并進。讓學生盡可能成為課堂的積極元素,而不只是被動接納知識。因此有必要在教學中靈活地貫穿各種教學法,如情景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站位法、關鍵詞卡片法、旋轉木馬法等。當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時,課程實施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功。在學生學習方法培養中,教師的主旨應是授之以漁。好的學習方法的形成是達到學習效果的必經之路。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模式,合理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意識把聯想記憶、循環法、歸納分析等方法融入教學之中,而指導學生自己通過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手段方面,本課程主張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相融合以及多媒體技術的輔助。多媒體課件作為本課程的一大特色和必要工具,需要語音室和多媒體教室進行支撐。此外,教師還可通過網絡的方式與學生分享優質教學資源。

五、考核評價方式

篇3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學習環境

1引言

英語視聽說教學是高師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新型的視聽說技能訓練方式,是聽、說能力培養的提高階段。英語視聽說教學借助多媒體平臺,創建了教師一學生一教材—媒體互動的學習鏈,采用了語言真實度較高的各類影像資料對高師生進行以視、聽、說為主線的綜合技能培養,使學生在視聽說過程中完成語言輸入與輸出,提高理解與表達的能力。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建構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與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該模式下學生是認知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與促進者。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建構使學生最大限度參與教學實踐過程;情境創設、協作學習、會話交流與意義建構四要素有利于學習環境的建構。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創新精神.為推動認知結構發展與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培養綜合語言技能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創造了條件。

2建構主義理論基礎

心理學家皮亞杰是最早提出建構主義(eonstrucifvism)觀點的代表人物。作為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的創始人,皮亞杰(19r72)從認識的發生與發展角度指出了兒童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該過程中逐步建構起的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兩個基本過程是“同化”與“順應”。“同化”(assimiktion)指個體將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accomodation)指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順應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同化”與“順應”使兒童的認知結構得到逐步的建構,在平衡一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斷調整、提高與發展。

在皮亞杰“認知結構說”的基礎上維果斯基關注學習者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作用,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強調了學習者在認知過程中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以維果斯基為核心的維列魯學派還研究了“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維特洛克(M.S.Wittrock1988)研究了學習的生成過程模式;喬納生(Jonassen.Marra,R.&DJonassen,1992)等人提出了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建構主義的研究與發展為建構主義理論實際應用于英語教學提供了條件。

3高師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建構

3.1視聽說教學

視聽說教學是一種語言技能訓練方式,是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階段。視聽說教學以語言視聽材料對學習者進行視、聽、說綜合技能訓練,培養學習者視聽過程中的認知、理解、表達與交流的能力。視聽說教學借助多媒體教學環境與豐富的影象資料,為學習者創設一個認知、實踐、交流、合作的平臺,使學習者在視聽過程中完成語言材料的視聽、了解、理解、探索與創新,促進綜合語言技能的提高。

視聽說教學是視、聽、說實踐的有機結合,其目的是培養高師生綜合語言技能,使之在視聽過程中完成語言能力的發展。視聽說教學有別于傳統的英語聽、說教學。傳統意義下英語聽、說教學形式單一,很大程度上依賴詞匯或句型反復操練;聽、說材料的選擇受教學方式的影響存在一定局限性,詞匯量小,知識信息含量滿足不了學習需要,內容與學生的理解之間存在著差距,甚至遠離學生生活而降低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教與學雙方都難以達到理想效果。視聽說教學改變了聽、說課單調、枯燥的局面,教學環境中融合了圖、文、聲、光、色,教師通過影像資料實施教學,有利于師生、生生互動學習。

3.2教學模式

美國學者喬伊斯(B·Joyce)的《教學模式》奠定了“教學模式”系統研究的基礎。喬伊斯等人分析與研究了流行的教學模式,提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教材選擇、指導在教室與其它環境中實施教學活動的一種計劃或穩定的結構形式。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提出了“教學模式”是教學實踐中基于教學形式和方法的系統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性的形式。中國學者對教學模式的研究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指導下,按照教學客觀規律,為完成特定教育目標和教學任務所形成的系統簡明的穩定結構形式;有具體可操作的教學實踐過程。傳統意義下英語教學實踐過程由教師、教材、學生組成。三者的作用形成了課堂教學結構即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賦予了教學實踐過程新的內容,將教師一教材一學生一媒體連接在一起,實現了教學模式的創新。

3.3高師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建構

高師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習個體,重視學習環境的構建,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作用與地位。有以下幾個方面:

3.3.1學習環境構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高師英語視聽說學習環境為學生創設了優化學習(認知發展與意義建構)的平臺。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借助豐富的媒體影像資料,以教師一學生一媒體一教材互動作用實現學習目標。教師一學生一媒體一教材的互動使學習環境成為一個支持和促進學習的場所。有以下環節:

3.3.1.1情境創設.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或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取的。理想學習情境的創設對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發展認知與意義建構有很大的幫助。高師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下學習環境的建構以有利于學生認知發展與意義建構為出發點,將情境創設納人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通過教師一學生一教材一媒體的互動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人、機對話引領學生走進經典英美電影,“身臨其境”,“活學活用”。電影欣賞的過程成為“authenticEnglish”語言環境建構的過程,學生在電影的播放與故事情節的拓展中進入真實的英語生活場景,在娛樂與觀賞的動感中培養起電影視聽的興趣和愛好,獲得語言表達和運用語言的語感。同時,電影的精聽與泛聽訓練使學生有機會區別英式發音與美式發音,熟悉與掌握標準的語音語調,學習各種經典的語句、對白與話語,并積累大量常用短語和句型,以提高英語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高師英語視聽說教學環境理想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了利用原有知識、經驗去融合、探尋新知識的機會,是實現認知結構發展與意義主動建構的有效途徑。

3-3.1.2協作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認知個體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協作學習有助于學習資料的搜集、分析,對假設的提出、驗證,對學習成果的評價及意義的最終建構。協作學習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是實現意義構建的重要環節。高師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下的協作學習指視聽實踐涉及的方方面面;情景融人、問題展示、小組協商、小組討論與結果評價;還包括視聽資料收集、分析、假設、驗證與學習反饋。協作學習過程是視、聽、說實踐的有機結合,是學生綜合語言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徑。協作學習中學習群體(師生、生生)在教師的組織帶領下融人視聽實踐中,了解語言知識,創設問答、對話、討論、辯論、協商與交流。協作學習培養學習群體對協作學習環境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到心中有數,對涉及的學習信息進行協商、討論,共享思維與智慧,最終實現并共享學習群體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多媒體輔助下的協作學習改變了傳統聽說教學從教師到學生的單一學習方式,轉為通過多媒體傳遞教學信息、實現人機對話的交互式與多功能立體學習方式,師生一媒體—教材一語言信息輸入語言信息輸出語言交際實踐的學習鏈創設了一個綜合語言技能提高的實踐平臺,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究、實踐與創新。

3.3.1.3會話交流

會話交流是協作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環境建構不可缺少的內容。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建構為師生、生生協作學習、會話交流提供了實踐平臺。在協作學習的平臺上,小組成員之間通過會話交流進行協商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如何最大限度地獲得教師或他人的指導與幫助,以達到意義建構的目標。協作學習的過程就是合作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群體中每個成員的想法為大家所共享,有利于推進學習進程與意義建構。英語視聽教學環境的構建促進了學習者語言輸入與輸出,有利于激發興趣、培養自信心、提高學習水平并發展綜合語言技能。同時,多媒體聲、光、圖、色的優點為會話交流提供生動、直觀的立體畫面,創設真實語言學習場景,營造出豐富多彩、充滿信息交流、活潑生動、貼近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語言環境。學生是媒體語言教學的參與者與語言知識的接受者,也是語言活動交流者與意義建構的實施者。學生與媒體信息的交流可以調動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學習自信心,培養探究能力與創新精神。

3.3.1.4意義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學生對知識意義的建構是學習的最終目標,需要學生自覺、主動去完成。教師與外部環境的作用是為了幫助和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英語視聽說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指對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篩選,確定視聽“主題”,并圍繞這個“主題”幫助學生對視聽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如:在視聽中能看懂或理解所選電影資料,基本掌握電影的主要語言表達,聽懂電影人物詞語、對話并積極參與視昕后的語言實踐并能在交際實踐中對視聽內容用流利、連貫的英語交流。學生在視聽中獲得視聽材料信息的多少或視聽質量的高低不是靠記或背誦,而是取決于學生自身經驗與建構相關知識意義的能力。從如何創設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開始,整個教學設計過程緊緊圍繞“意義建構”這個中心而展開,不論是學生的獨立探索、協作學習還是教師輔導,總之,學習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要從屬于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3.3.2教與學的角色

3.3.2.1教師角色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成為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組織者、指導者、及促進者;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精神,最終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的建構。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建構為教師提供了組織、指導、幫助學生實現意義主動建構的機會,讓視聽說實踐成為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同時,教師在視聽說實踐活動中給學生安排更多的機會和充分的時間去參與探究、發現、評價與修正,引導學生掌握知識規律與學習規律,誘發學習興趣,培養反思并通過反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此發展創造性思維。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引導學生掌握理論聯系實際的本領,在知識學習的同時引進自身的實際經歷與生活經驗進行點評、總結、提升,引領學生走向成功。同時,要引導學生建立視聽知識與實際經驗的對比體系,找出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將視聽知識與經驗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出新的知識體系與學習方式。另一方面,教師要成為學生意義建構的忠實支持者。要努力創設多元平等的課堂學習實踐,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引導學生獨立探究、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指導,使之朝著主動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3.3.2.2學生角色

英語視聽說學習環境的建構為學生綜合語言技能的提高創設了實踐平臺。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要求創設符合教學內容、促進認知結構發展的學習環境以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使學生成為視聽說的積極參與者與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理想的視聽環境使學生融人情景、參與協作、合作交流、主動實現意義建構。與傳統聽說教學相比,視聽說教學的優越性賦予了意義建構新的內容;學生不再是教師灌輸知識的對象,學生也不再是一張任由教師畫圖的白紙。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中心,在教師的組織、促進與指導下能動地借助各種有利條件實現意義建構。同時,教師一學生一教材一媒體的互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完成探索、發現與意義建構。

4高師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建構的意義

4.1推動英語教學改革與創新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與研究成果有助于教師了解建構主義的內涵,認清教與學的中心與關系,在指導教師尋求、建構更加有效的英語教學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高師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建構突破了傳統聽說教學圍城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不受課堂、教材、教師話語、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在多媒體的學習環境中按教師的指引朝所需的目標互動學習。課程設置的創新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單一與陳舊;情景創設、協作學習、合作交流推動學生主動地意義建構,發展探究、分析、歸納與總結的能力,有助于綜合語言技能的提高。

探究式與討論式的教學優于傳統語言教與學的方式,創造了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型教學為主導的新型人機對話教學模式。師生與生生問的交流有利于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習實踐效率,是增強自信心、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發展認知結構的有效途徑。多媒體技術實現了媒體語言學習環境的構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多元化、多視角、多功能的學習平臺,改變了傳統聽說教學一個中心(教師)的局面,使學生在平等、寬容、和諧與合作的氛圍中認知、探究與創新。因此,高師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建構對推動英語教學改革與創新賦予了實際意義。

4.2培養綜合語言技能

綜合語言技能指聽、說、讀、寫的能力。語言學習的目的是培養語言技能,提高綜合素質,是一個積極、動態、不斷進步與發展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發展自我認知結構與主動建構意義為目的,在學習環境的建構、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創新等方面都緊緊圍繞學生需要而實施。學生的學習成為改變方法、提高效率的過程。學習的目的不僅是掌握知識,也是完成語言技能培養,語言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視聽說教學實施與教材選用應關注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途徑。視聽材料全部采用英美電影影象資料,其優勢在于內容豐富、展示現實生活場景、貼近生活、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有利于學生直觀的語言學習、模仿,激發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培養綜合語言技能。

4.3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下學習環境的建構為學生創建了一個發展自我認知結構與實現主動意義建構的平臺。語言學習的過程不是孤立的,特定的語言總是和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國家、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離不開文化。視聽說教學教師一學生一教材一媒體的互動是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的交融點。視聽模式下教師引導學生在學語言的同時學習、了解、探究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識。另一方面,教學過程充分利用了英語教材目的語文化知識及文化信息量大的優勢,教學實踐設計關注語言與文化的比重,以文化“滲透”與“旁白”的形式引導學生重視語言與文化的學習、熟悉語言中的文化現象與文化涵義,對比并找出異同,提高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綜合語言素質。語言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利于轉變“語言教學只教語言”的傳統教學觀與教學方式,為高師英語教學提供—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同步實施的借鑒,為語言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了創新途徑。

篇4

英語新聞視聽說是英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將建構主義理論引入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是對該課程教師實踐的創新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建構主義理論分析

建構主義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二、建構主義下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的實踐原則

1.以學生為中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結果,強調學生作為認知的主體,而教學則為學生主動進行意義建構提供了促進、指導和合作。學生應該轉換態度,從原來知識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主動的構建者。該理論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他們對知識的主動獲取和探索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意義建構能力,教師也應更新觀念,從傳授知識的角度轉變為引導、支持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角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主動搜集分析相關學習資料,提出問題和假設,將所學內容與已知事物聯系起來并加以認真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2.以掌握視聽說為目的

建構主義主張“為理解而學習”,這就要求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要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獲得系統化的知識,不僅僅能解決書本和課堂上的問題,學生要主動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突破英語學習的基本層次,把握英語新聞中想要真正傳達的信息和意義,提高英語新聞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英語新聞的視聽說課程,學生能夠充分掌握基本英語知識,例如一些單詞句子,同時理解英語新聞中的信息和含義,并能夠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議。

3.以協作為方式

語言的學習只有在于他人的交流中才能充分掌握,所以進行語言意義的建構,要通過學生與教師、學生之間的多方交流,而且教師和學生需要進行學習資料的交換和探討。協作方式在英語新聞學習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更大程度地促進整個學習團隊共同目標的達成,并能夠激起學習團隊的合作和進步精神。在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或自行組織下,組成學習小組,相互交流討論,分享學習經驗和相關知識,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并形成一定的激勵機制,激發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4.以情境創設為手段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獲取新的知識并賦予其某種意義,或者對原有知識體系進行重建,達成新的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能夠提高課堂學習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使學生熟悉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掌握常見的表達方式,以適應現實中多變的語言環境。所以,教師需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選擇真實的符合現實情況的任務,以提高學生的基本功和知識面,支持幫助學生意義建構的達成,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建構主義理論下的英語新聞視聽說教學實踐策略

1.科學安排教學實踐過程

英語新聞視聽說的教學過程包括課程前的準備,課程中的操作和課程后的擴展三方面,下面對這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第一,課程前準備的程序是,首先教師選擇合適的教材交給學生,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和媒體信息,整理相關詞匯句子,提前做好知識準備。其次教師在播放視聽說材料之前提出問題,播放自己整理的學習資料讓學生進行思考。再次教師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與學生互相交流,根據他們自己的學習材料對背景進行分析。

第二,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播放時的技巧,讓學生能夠在安靜專注的環境中進行視聽,減除外在干擾,讓學生能夠掌握材料所要傳達的信息,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和聽不懂的語句。在重復進行播放視聽材料時,教師要為其設置的問題提供線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提出疑問。在精聽環節,教師要針對問題進行具體必要講解,補充視聽材料和更多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視聽材料的內涵和所要傳達的真正信息,并為他們傳授視聽技巧。最后,教師再次讓學生分組討論并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經過一系列的視聽過程,使學生掌握基本英語新聞知識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視聽說教學結束后,首先,教師要督促學生在課下對英語新聞材料進行認真聆聽跟讀,學習英語表達語調和語氣;其次,教師還應該為學生提供廣泛的視聽內容,讓他們在課下進行泛聽以提高聽力能力和理解能力;再次,教師可以組織一系列有趣的活動或比賽,或者鼓勵學生自己組織競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學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2.英語新聞的導入形式多樣化,合理使用視聽材料

英語新聞進入英語專業學習課堂,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體現學生差異性,將聽、寫、譯、說多種方式結合。報紙、廣播和網絡英語新聞有其不同的特點和差異,又有基本的結構和模式。所以,學生首先要整體掌握英語新聞的構成和布局,在分析不同形式的英語新聞的區別和聯系,再進行視聽說時就相對簡單易于理解。同時,教師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進度,將慢速與快速英語結合,針對不同學生進行教學。在選取視聽教材時,教師要精挑細選,盡量選取具有真實語言環境并涉及社會生活多方面的教學內容,擴展英語新聞的內容層面,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篇5

(一)備課:分項過關。

備課即在進行正式的課堂教學前對課堂教學進行整體設計,內容包括課標研讀、文本解讀、學情了解、目標設定、重點確立、難點挖掘、過程設計、方法選擇、課時安排、課件準備、板書設計等,最終落實到教案編寫。課堂如同戰場,教案如同作戰計劃,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對課堂教學質量起著重要作用,其中既體現出師范生對教育教學理論的掌握情況,也體現出他們的專業綜合能力,難度較大,可以采取分項過關的方式。可以先過文本解讀關,然后練習目標設計,初步掌握目標確定的方法,能夠運用比較規范的語言表述教學目標。如:“學生(行為主體)在課堂討論中(行為情境),至少能夠比較(行為動詞)兩種(行為標準)課文所用修辭手法(行為對象)的異同。”之后進行教學過程設計的訓練,在對程翔的“起領—教讀—自讀—總結”四步單元教學過程模式、鐘德贛的“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以及潘鳳湘的“八步教讀法”、魏書生的“六步法”、錢夢龍的“導讀法”、余映潮的“板塊式”等單篇課文教學過程設計及依據了解的基礎上模仿總體教學過程設計,再根據課堂教學過程所需技能分項訓練,如導入、提問、講解、結課、板書等。這樣一步一步逐項訓練,最后對整個教學設計進行修正,相對會減輕備課的難度,而且比較扎實。

(二)說課:開口論辯。

說課是既要說出課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說出為何要這樣上,既考察教師的實踐能力,又考察其理論素養,是進行教學研究、培訓師資的重要活動形式,可放在課前,也可放在課后。課前說課,主要說為何這樣設計,可起到對課堂教學矯正的作用,增強上課的理性;課后說課,主要說為何這樣設計及課堂教學實效,可起到檢驗教學設計的作用,反思意味濃厚。說課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三個方面:一是提升理論素養,撰寫好說課稿。說課稿一般要涉及五個方面: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其核心應是說出教師本人對教材的獨特理解及教學設計的思想、思路,力求達到既具備科學性,又具備理論性、可操作性。二是多開口練習。稿子過關后讀熟,直至脫稿,把握好說課的時間,提高說課的邏輯性與藝術性,力求語言表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字正腔圓,悅耳動聽。三是在論辯中提升說課水平。一般訓練把說課僅僅作為了一種形式,師范生說課完畢后輔導教師點評一下說課就結束,忽視了說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與同行及專家交流。所以說課訓練除了讓師范生準備好說課稿,自己多開口練習外,應有重要的一環,即提問與答辯。教師與其他師范生在說課結束后可模仿專家與同行,針對教材內容、目標設置、教學思路、方法選擇、重難點突破等提問,使說課者在與專家及同行的對話交流中進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學設計,提升說課水平。

(三)講課:自講合作。

自講即按照教案設計,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復演練,進一步熟悉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方法等,發現疏漏,及時修改。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養師范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為下一步保障小組合作學習的質量打下基礎。試講中的合作學習主要體現為小組活動及班內交流,在個人講熟之后把全班師范生編為小組,在小組內試講,進一步發現問題,使教案更加科學,教學更加有效。還可結合年輕人精力旺盛、爭勝好強的特點,在組內展開比賽,以賽促講。小組試講之后,組內選拔代表進行班內交流。講課要求抓住重點,突出重點,讓學生掌握重點,透徹理解重點,能夠結合運用,轉化為能力最好。因為師范生的試講沒有真實的教學對象,缺乏真實的體驗,講課易出現兩個問題:其一是忽視學生的學,以個人講解為主。講課中要培養師范生一種教學生學,引導學生喜愛、理解、欣賞、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意識,而不是當知識的“掮客”。其二是貪多,一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很多,結果每個問題都是走馬觀花,要引導師范生學會一節課著重解決一兩個問題。這些都要在師范生自講與合作學習的反復練習中加以解決。

(四)評課:先寫后評。

評課實際屬于教學研究范疇,評課訓練不僅使師范生具備評課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導引教學的作用。從以往師范生的評課來看,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過多關注外在的東西,如教師的儀容儀表、語言表達等,對教學內容是否適切、教學方法是否靈活、課堂結構安排是否合理、學生接受是否難易等涉及較少。還有的要么全評優點,看不到問題;要么全評缺點,一概否定,抹殺授課者的創造,嚴重打擊授課者的自信。作為師范生的能力弱項,不妨先練習寫較詳細的評課稿,慢慢明確評課的原則、內容、方法后,再寫較簡略的評課稿,直至最后列出要點評課甚至打好腹稿脫稿評課。評課稿主要包括評課的內容與思路。評課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效果、教師素質等方面。評課思路可以有兩個:一是按照上述內容逐項點評;二是抓住一項或幾項內容點評,先說優點,再提出問題,最后提出建議。評課稿必須有理有據,不能只有論點。評課可培養師范生的反思意識,自我反思有利于師范生專業發展,因此在他評前應該先自評,進行自我剖析。

二、專業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語文教學能力的高低,除了與師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科教學理論高度相關外,其自身具備的聽說讀寫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聽說讀寫能力本身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區別于其他專業師范生的重要標志,是進行教學的基礎、底氣、看家本領,可稱為專業核心能力。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始于小學一年級,直至大學四年級,本文著重探討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課學習中如何有意識地培養師范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一)聽:課例講座。

教師要對學生的答問做出反應,具備良好聽力是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對語文教師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對話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原則,而對話的基礎是理解與尊重,其表現則是傾聽能力。現在的大學生,個性都比較強,善于自我表現,對別人缺乏應有的尊重與理解,可借助師范生課堂試講、見習、聽講座等機會,對其進行聽的能力的培養。一是善于傾聽,在別人講課解說時盡量不交頭接耳、嘀嘀咕咕地說,有問題記下來,可在小組互動、師生互動環節進行表達。二是聽課、聽講座要專心聽,記錄要點。三是邊聽邊思,記錄自己的感想、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師范生聽的能力會有所提高。

(二)說:備課講課。

說課就是說備課,是面對同行專家介紹說明自己的教學設計及其設計依據的教學研究活動,是培訓師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訓練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說的能力的良機。說課前要求其撰寫好說課稿,自己課下反復練習,直至脫稿,然后小組內說課,借助微格訓練,調出錄像反復查看比對,查漏補缺,提升說課的邏輯性、藝術性,從而提升說的能力。講課中的講授技能訓練、課堂引導及課例觀看后的反思評課,也是提升說話能力的機會,可組織師范生辯論研討,一方面增加了開口說話的機會,另一方面加深了對教學的理解。比如針對案例發表自己觀點的即席講演,考察了師范生多方面的知識儲備,特別是訓練了師范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快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

(三)讀:教育名著。

讀書,應該是語文教師的一種生活狀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閱讀能力培養的主要憑借是教材及語文教育名著。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范生文學名著讀的較多,語文教育名著閱讀量較少,對語文教材的閱讀也比較忽視,不明白語文教材閱讀與一般閱讀不同,一是不管喜歡與否都應細讀,二是閱讀中不僅有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還有教師與作者、教師與編者、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從而把語文教材閱讀簡單化。針對上述情況,可在課程開設之初,向學生開列語文教育名著書單,推薦語文教育名著,如《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導讀的藝術》、《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思想錄•中學語文卷》等,以及語文教育報刊雜志《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建設》、《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國教育報》、《語文報》等,要求做好筆記,在合適的時機以讀書報告會的形式進行交流。語文教材的閱讀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如朗讀、誦讀、細讀、讀書報告會等。

(四)寫:教學論文。

研究,也是教師的生存狀態,是未來語文教師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師需要對教育教學進行創新,如果認為其只是技能的疊加,則教學活動就會很快陷入滿足,繼而無趣,行而不遠,體驗不到職業的幸福感、愉悅感。目前,語文教育科研的訓練欠缺,畢業后能夠寫出教研論文者寥寥。只有認真從事教學研究的教師,才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學的規律,更好地運用技能傳授知識。要學會在調查中了解,在實踐中反思,在研討中提升教學科研能力。要結合教材分析、教案設計、說課稿撰寫、評課稿撰寫、讀書筆記、調查等常規訓練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把探討的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并在寫作中創新。寫作是思維的利器,是教師專業化的必由之路,教師只有寫,才會寫,如果能夠把其中優秀的文章修改發表,對師范生會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一方面在寫作中提高了寫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體驗到了問題解決的喜悅,增加了對原有問題的認知與解決能力。

三、結語

篇6

自2001年以來,主編6套國家課標英語教材和3套省編英語教材。其中,國家課標教材牛津英語(小學、初中、高中)2009年被u為中國“60年60本最具影響力英語教育出版物”,并于2010年榮獲“江蘇省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近年來,主編《綜合?運用?發展――新課程教學新視野》《有效的教學技能――小學英語》《有效的教學技能――初中英語》《高中新課程實踐引領》《高考英語詞匯快速記憶》《中小學英語教學實證研究》等6部教學專著,發表教育教學論文30余篇,參與和主持多項國家和省級重點課題研究。

【摘要】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本文從新編譯林版小學英語依據英語課程標準精神和要求進行編寫入手,介紹了教材概況和特點,并結合教材板塊,就小學英語教學中語音教學、語言積累、能力提升和多元評價等方面作了探討。

【關鍵詞】教材概況 特點 板塊教學

根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聯合譯林出版社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共同編寫了牛津小學英語。該套教材于2001年3月經教育部審查通過后,先后在多省市使用。2010年,該教材榮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011年,按照教育部工作部署,教材編寫組以新課標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廣大師生使用教材的意見為依據,對教材進行了全面修訂。下面簡要介紹修訂版教材的概況、結構和特點,并就小學英語教學做一探討。

一、教材概況

譯林版小學英語共八冊,設計安排了64個單元(Unit)、16個綜合語言實踐項目(Project)。每冊教科書都有8個單元和2個綜合語言實踐項目。整套書主要教學內容如下:

(1)語音:正確讀出26個英文字母;了解25個字母和18個字母組合的拼讀規則,以及重音、語調等。

(2)詞匯:800多個單詞和80多個習慣用語。

(3)語法:名詞的單復數形式,名詞所有格,主要人稱代詞,形容詞性物主代詞,主要基數詞和序數詞,形容詞的基本用法,表示時間和地點等副詞的基本用法,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表示時間、地點和位置的常用介詞,簡單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等等。

(4)功能:問候、介紹、告別、致謝、道歉、邀請、請求、喜好、建議、祝愿、打電話、就餐、就醫、購物、問路、勸告、建議、價格、特征、時間、季節、形狀、顏色、位置、原因、意愿和打算、判斷和評價等40多個。

(5)話題:個人情況、家庭與親友、身體與健康、學習科目、家庭生活、周末活動、文體活動、節假日、飲食、季節與天氣、職業、習慣、理想、交通工具、公共標志、環境保護、健康飲食、交通安全、使用互聯網等40多個。

(6)歌曲:24首。

(7)歌謠:16首。

(8)學習提示:64條。

(9)文化知識:24條。

二、教材特點

譯林版小學英語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進行編寫和修訂,理念新、內容新、呈現方式新,主要特點如下:

1.著眼學生發展,注重素質教育

教材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修訂版教材中增加了Learning tip、Ticking time、Culture time等板塊,旨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發展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力和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拓展國際視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夯實基礎。

2.遵照新課標理念,突出語言運用

教材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豐富了Fun time、Cartoon time、Checkout time、Project等體現語言實踐活動的板塊,情境真實,語言自然,編排科學、新穎,操作性強,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彰顯了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教材板塊內容既做到了內容和形式的有機融合,也能激發學生有效使用語言和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3.依據兒童認知,激發學生興趣

教材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主要人物為中心,關注教材內部的銜接,兼顧英語學習的基礎性和階段性。教材裝幀設計疏密得當,凸顯美感。精心設計了生動幽默的卡通人物,編寫了“環保”“互聯網”“健康飲食”“科學技術發展”等富有時代氣息的話題。

4.根據教學需要,豐富課程資源

教材由教科書、教師用書、練習冊、詞匯手冊、錄音磁帶、教學光盤(教師用)、學習光盤(學生用)、教學掛圖、教材培訓包、教材網站等組成的立體教材。教材的各個組成部分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密切配合,優勢互補,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有利于學生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英語及英語運用。

三、教材板塊教學特點

譯林版小學英語按“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的體系編寫,功能意念話題涵蓋了個人情況、家庭人員、日常生活、學校生活、節假日活動、體育和文娛等20多個話題,以及問候、介紹、告別、感謝、道歉、打電話、就餐、就醫、購物和問路等約40個語言功能項目。教材的每個單元均由7~8個板塊組成,各板塊圍繞單元話題展開,各有側重。板塊之間存在關聯,有機結合,使同一單元中幾個課時的教學活動融為一體,讓學生對整個單元的學習活動產生整體感,并圍繞單元話題有效建構相關語言知識體系。

1.滲透語音教學

語音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基礎。新課標提出小學階段“語音”教學的要求為:學生能夠正確讀出26個英文字母;了解簡單的拼讀規律;了解單詞有重音,句子有重讀;了解英語語音包括連讀、節奏、停頓、語調等現象。考慮到兒童的認知特點,教材通過Sound time、Rhyme time、Song time等板塊,以韻律詩和整體認讀的形式編排了語音和拼讀規律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單詞中字母和字母組合的基本讀音;通過符號,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句子的重讀、連讀和語調等現象,培養學生良好的語音習慣和語音意識;通過節奏朗讀,讀出韻律詩和小故事,營造出一個輕松又有意思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氛圍里愉快地學習和使用語言。

2.強化聽說教學

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對話教學是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Story time、Fun time板塊的語言材料給學生進行聽力和口語的訓練,可以采用對話表演、短劇表演和電影配音等形式,讓學生在能用恰當的語音語調朗讀的基礎上用英語進行口頭表達,訓練學生表達的流暢性,鼓勵他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加以靈活運用,以培養他們進行簡單的日常生活的會話能力。Sound time、Rhyme time、Song time等板塊教學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語音基礎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信。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熟悉朗讀時的語調變化,學生通過反復聽和反復模仿,不僅能解決聽力口語考試中出現的語音和讀音不清不準的問題,而且能幫助他們克服害羞心理。

3.增加語言積累

在Story time板塊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復述課文、簡述課文大意、討論等方式系統全面地訓練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通過Cartoon time板塊教學,訓練學生改編課文,使原來書本上的對話或課文內容內化。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能提高他們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可以通過Grammar time、Fun time板塊,鼓勵學生根據課文新學的話題,歸納所學詞匯和句型,感知語法規則。提高詞匯短語的使用意識,使學生積累相關話題的詞匯短語,是提高話題簡述能力的重要途徑。

4.整w提升能力

教師在教學每個單元時,要整體設計,圍繞課文主題,將一些板塊進行整合或融合。教師可以在Story time板塊語篇教學的基礎上,創設新的教學情境,活化教學。Fun time板塊安排的游戲、制作、表演、調查等活動能提供給學生運用所學詞匯和句型的語境,既能鞏固前面所學的詞匯、句型和日常交際用語,也更易于學生掌握要求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寓教于樂。Project為學生提供了綜合語言實踐活動的機會和平臺。在完成一系列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經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環節,綜合運用前幾個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完成學習任務,展示學習成果。這些活動提供了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形成和合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他們交際能力的培養,以提高聽說讀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