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題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10:24: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應用題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應用題教學論文

篇1

導,即導入新課,是老師有機連接各個環節的橋梁。其目的是為學生探究新知識指明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識上,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導的水平如何,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成敗。因此,對這一環節的教學,教師千萬不可小覷,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不僅要讓導的內容與新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其有利于學生進行遷移類推,而且要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和現實生活,使學生感到既容易學,又有趣;既有用,又有價值。為此,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導的方式,或者從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啟發,或者充分使用學具、教具進行設疑,或者運用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吸引學生,或者環環相扣,以舊引新。總之,不論運用什么方式,只要能達到導的目的,導得自然,一般來說,都是可取而有效的導入方式。

2、讀

讀,指讀題目,是應用題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自己感知信息數據的過程。讀,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事,其實,要把應用題讀通、讀透,還是比較困難的。有的學生之所以做錯,其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讀題時走馬觀花,沒有讀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應用題也不例外。甚至可以這么說:“與其讓學生抄題目,不如讓學生多讀題目。”這當中的道理,就像讓學生抄不認識的字一樣,不論抄多少遍,學生還是同樣不認識、不理解。

讀,要講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學,大多數的學生讀題時都不注意停頓,語感非常差,使得數學意識低下,因而理解不透題意。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以讀的指導: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個人讀,也可以分組讀;還可以全班齊讀,形式不拘一格。此外,還要注意讀的語速。通常情況下,語速以稍慢為佳,以能準確感知信息數據及問題為標準。因此,讀的時候一定要全面、仔細,既不加字也不減字,對于較深的題目,甚至要咬文嚼字。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而且也使學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捕捉信息數據的能力,為學生理解題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3、思

思,指學生讀題后,思考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該如何表述,該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如何用線段圖描述題目,題目中有什么樣的數量關系,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解答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中心環節。學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師是否根據學生的經歷和思維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學資源,使學生思維現實化。只要是上數學的老師,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在掌握數學知識時,往往感到困難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解題過程中缺乏思維活動的自覺性與周密性。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切實做好學生的引導者,設法調動學生的大腦器官。不但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產生遐想,引發思維的火花,而且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活動,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對學生負責。切忌以教師的說講來代替學生的思,力求“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4、說

說,指學生用語言對自己的思考進行表達,屬于口頭動腦,是對題目的再理解,是最積極的思維表現。“人的思維,尤其是抽象思維,與言語密不可分。”“言語使思維更凝縮。”“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人們利用它進行各種思維活動。”可見,語言能促進思維的發展。說也是教師了解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師評價學生愛動腦筋,勤于思考,智商高等,主要就是從學生平時說的積極性這一角度來進行評價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說的訓練,尤其是學困生,更應該激發他們說的欲望,使他們不僅僅是想說,而且是要說;給他們一個說的舞臺,讓他們充分表現自己,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因此,說的時候應盡可能采用個人說的方式進行,以便更好地了解學生。此外,還要要重視說的依據,也就是根據什么來說的。只有把依據弄得一清二楚,學生才能明白應用題是如何體現基礎知識點的,才能判斷自己思的結果是否正確。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基礎知識,加深對應用題的理解,學會思的方法,而且能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建立自信。

5、記

記,指將學生說的內容簡單明了地寫下來。就條件和問題來說,記的實質是對原題進行刪節、組裝、制作的過程,是對原題的一種精加工。就整個這一環節來說,記的目的是變復雜為簡單,加深記憶,強化理解,以便于學生觀察、分析和綜合運用。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通過“讀”“思”“說”的訓練后,得到的材料往往是零亂的,因而運用時常常丟三落四。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題也并非要像書上那樣詳細地寫出來,而只需要進行簡單地記載即可。記,還是學生概括能力的表現之一。通過觀察記的內容是否完整簡潔,可以看出學生提練語言的水平。因此,教師有必要培養學生記的能力,尤其是較復雜的應用題,記就更有必要了。記,最好在草稿本上進行,當然,如果覺得有必要,也可以在作業本上進行,但一定要注意題目中具有隱蔽性的那種條件,記的時候應當把缺省部分寫出來。

例如:“一個兒童體內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體重的4/5。這個兒童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在這道題中,“占體重的4/5”是一個缺省條件,應該把缺省的部分“水分”補出來,記為“水分占體重的4/5”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掃清第一道障礙。

6、找

找,指學生根據已知條件和問題,找出題目的突破口和單位“1”等,進而找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等量關系),屬于分析的過程。

突破口一般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句子,是學生理解題的攔路虎,通常是帶比、分數或幾倍等的語句。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找出這種句子進行理解。單位“1”是用來衡量的量,一般是緊接分數或幾倍前的那個量;有比時,通常是相比的幾個合起來的總量;或者就是題目中的總路程、總工作量等。總的說來,和誰進行比較,誰就是單位“1”。單位“1”是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基礎之一。學生是否找準單位“1”,常常影響解題的對錯。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要引導學生弄清用來比較的量,教給學生識別比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單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題目中存在著兩個甚至三個單位“1”,解題時要注意單位“1”的統一。數量關系是應用題的靈魂,是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學生解答應用題最大的困難。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了解人類關于數學方面的文化遺產,學到一定的數學知識,還要使學生學會用知識來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不僅要使學生能獲取數學基礎知識,而且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從具體題目中找數量關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確無誤的數量關系,才能根據數量關系進行正確的解答。

找數量關系的方法有三種:

①對已知條件和問題逐一找;

②對已知條件和問題綜合找;

③明確單位“1”,畫線段圖找。畫線段圖時,一般是先任意畫一條線段來表示單位“1”的量,然后確定應該分的段數……單位“1”的量畫好了,再畫其他的量。

例如:“一條褲子的價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在這道題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個缺省條件,是題目的突破口,應注意理解;應該把“上衣”看作單位“1”。學生這樣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褲子單價=上衣單價×2/3”這一數量關系,或者畫出下面的線段圖,找出數量關系。

7、研

研,指學生根據信息數據,利用找到的基本數量關系及某一條件或問題,研究出其他的數量關系,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靈活運用后學知識,嘗試多種多樣化的解題方法,是解題思維的拓展,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其具體做法可以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間的關系對數量關系進行變式,也可以是對題目中能進行轉換說法的條件(多數是帶幾倍分數或比的條件)進行換說法,也就是運用多種方法表達所學知識,)3找出新的數量關系進行解答。

例如:“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本題中有一個明顯的數量關系:“大豆面積玉米面積=100”利用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可以得到兩個數量關系:“大豆面積=100-玉米面積”和“玉米面積=100-大豆面積”。題目中的關鍵句是“播種面積的比是3:2”,也是一個缺省條件,補完整就是“大豆面積與玉米面積的比是3:2,即,大豆面積:玉米面積=3:2。對這一條件進行換說訓練,又可以得到以下說法和理解:

①玉米面積:大豆面積=2:3

②大豆面積是玉米面積的3/2(豆=玉×3/2;玉為單位“1”)

③玉米面積是大豆面積的2/3(玉=豆×2/3;豆為單位“1”)

④大豆面積比玉米面積多1/2〈豆=玉玉×1/2;豆=玉×(11/2);玉為單位“1”〉

⑤玉米面積比大豆面積少1/3<玉=豆-豆×1/3;玉=豆×(1-1/3);豆為單位“1”>

⑥大豆面積3份,玉米面積2份,共5份。

又如:“一張課桌比一把椅子貴10元,如椅子的單價是課桌的3/5。課桌、椅子各是多少元?”本題中的“椅子的單價是課桌的3/5”這一條件也可以理解為“椅子單價:課桌單價=3:5”這樣又可以像上一例一樣進行探究,從而找出多種多樣的數量關系,這樣不僅加深了理解,豐富了解法,更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篇2

問題式教學法,顧名思義,教師與學生皆要以問題為教學中心.其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屬于主體對象;教師則屬于主導對象,教師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主要負責問題的設計,拓寬學生思維,啟發學生主動、自由的思考精神,并且通過一系列的實驗驗證、課堂交流、課后輔導,全面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在圍繞課本內容進行教學的同時,指導學生們對教學“問題”采用層層遞進的深入探討,掌握問題的要點與難點,學生只有全面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技巧,再次面對問題時才不至束手無措.因為,技巧,是不會輕易被遺忘的.問題式教學法無疑屬于一種雙向交流的教學法,其精髓就是通過“問題”來跳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僅可以一掃傳統教學單向的沉悶氛圍,更能夠讓學生舉一反三,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探索出問題的形成,這種探索通常會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創新思維的提出,在師生中的協作下解決問題.

二、問題教學法在課堂中的實踐

1.激發興趣在課堂中的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是其中關鍵,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決定了問題式教學法的成功與否.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必須首先了解學生對于問題的興趣所在,先在問題的表象上激發學生對于教學的興趣,進而更深層次的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可以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引起學生相互交流的問題.問題式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一方面需要激發意識的導語,一方面更需要一些現實的生活情境元素進行滲入.以高中化學教學來說,如上述所提到的,更加可以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進行對SO2的教學內容時,可以向學生先行展示一些準備好的四川樂山大佛佛容黯淡無光的圖片,引導學生對于“黯淡無光”的思考:因為何種原因致使大佛黯淡無光?教師也可以展示一些不法商人使用漂白劑對食物進行“美化”處理的圖片與新聞,因為這些所見所聞,皆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容易激發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索精神,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2.引發思考在提高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對于本節的教學內容發生了的興趣后,緊接著就要發揮教師在上述問題的設計當中,對于學生思考能力的思維引導,通過問題的探索,讓學生擁有獨立的思考的精神.在這個思考過程的前提上,教師還需要把問題設計的更加巧妙,并且問題本身有很強的遞進式功能,即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對問題的解釋有著深入淺出的教學境界.比如上述所論及到的關于SO2的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逐漸的指引學生讓他們對二氧化硫與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思考,因為二氧化硫與二氧化碳都是屬于酸性物質,可以讓學生歸納兩者與水、鹽、堿所接觸反應之后的化學方程式.并且由于問題的設計擁有學習與生活經驗,故而,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能夠輕易地利用記憶來獲得問題的解決方案,達到初步的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致使學生對于接下來的教學內容與學習有著相當大的欲望.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提問,例如:在平常的教學中,大多利用品紅溶液進行對SO2的檢測,利用澄清的石灰水來進行對CO2的檢測,當然,如果石灰水在渾濁后又逐漸開始變清,就能夠解釋其有CO2的存在.可是上述在對SO2與CO2進行歸納的時候我們發現,SO2與CO2一樣也擁有相同的屬性,倘若一種混合氣體中涵括了SO2與CO2,又該怎樣證明?對這個“證明”實驗的設計,其步驟流程更加需要運用到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可以利用對學生進行以小組為單位的組織,進行對問題步驟與方法的研究,最終達到對解決問題.

3.交流合作可以說,教師所設計的“小組討論”、和學生進行“交流展示”都屬于問題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最本質的一種分別.在進行小組討論的設計中,教師可以將問題進行拆解,讓每一個學生皆有解決問題的任務,做到分工明確的目的,使得學生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中.即便之前那些學習成績平平,缺少存在感的學生也能夠在小組討論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對于先前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每個小組的學生在完成內部討論之后,再可以與別的小組相互溝通交流,完成對問題的疏漏補充,在此過程中,教師不需要急于對問題答案進行揭示,給予來提問的學生適當的引導便可.例如,上述所提及的SO2與CO2的檢測問題,首先應當對哪種氣體進行相關的檢測?就能夠引導學生之間對于檢測方案的互相交流,既對學生思維進行的相應的訓練使,也可以讓學生深刻的體驗到了自主學習所帶來的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加強了對于化學的學習興趣.

三、問題式教學法的總結

篇3

1.1網絡互動模式

網絡互動模式就是利用校園網絡和互聯網絡構建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聯系,進行英語學習的一種模式。它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能夠實現無障礙的溝通交流。能夠體驗英語魅力和提高英語的素養。老師可以在線答疑解惑,同學間可以互相學習,交流在英語學習上的經驗。同時在網絡學習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作用,對網絡空間進行垂直管理,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彰顯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目的。

1.2情景互動模式

多媒體具有交互性的特點。利用人與人之間,人與機之間,人與網絡之間的互相交互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參與英語學習和探討的興趣。對于廣大教師來說,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手段。它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創設新鮮的學習氛圍,能夠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體味英語的快樂和魅力,從而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2.創設情境,讓學生興趣盎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只有學生愿意學才能學進去,才可能學好。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更加活躍,才能使他們全身心的參與到英語的學習中去。課堂教學才會達到最佳效果。教學中靈活的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變“靜”為“動”,變“單調”為“豐富”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就是說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3.創設情景,讓學生告別啞巴英語

英語是交際的工具,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具體情景中運用英語來進行交流。但是,說英語對中國學生來說,有相當難度,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缺乏英語原材料等。為了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發揮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的作用,就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能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自然情景和教學情景。多媒體能提供聲音、畫面、人物、情景,使學生置身于相對真實的語言環境之中,產生一種需要運用英語的激情,使學生將這種表達的激情轉化為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的口語交際提供了展示平臺。

4.結語

篇4

1.1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社交媒體賴以存在的基礎是互聯網。近年來網絡上已經建立了十分豐富的醫學信息數據庫,是進行社交分享的信息基礎。有了基于網絡的存儲介質,社交媒體的信息存貯量極大增加,傳統的教材、教案、讀書筆記等以印刷和手寫為主要手段的存儲方式被替代。這些以電子文檔、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存在的資料,內容豐富且生動直觀。大量諸如解剖圖像、生理過程動畫、手術資料等醫學信息,都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快速展示。同時,越來越多的頂級醫學院校、醫院、研究機構以及著名雜志、醫學網站、學術論壇都已經開通了自己的社交媒體,定期向公眾最新的研究內容和進展,不斷地豐富著信息量。

1.2更新及時,主動推送現代醫學的發展一日千里,僅僅通過課堂上獲取的知識顯然是不夠的。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提供者能夠最快速度地更新信息,為受眾提供最快速和最便捷的信息獲取途徑。一方面,一些綜合性的醫學網站,如Medscape、丁香園等,都開通了相應的社交媒體,可以隨時向用戶提供最新的研究資訊,讓用戶能夠保持知識的更新。另一方面,來源于網絡的信息資源增長速度驚人,數量龐大而且分散,從大量信息中快捷、準確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顯得尤為重要。應用社交媒體的關注或訂閱等功能,受眾可以實現信息的主動獲取,做到當新內容在服務器數據庫中出現時第一時間,就被主動推送到自己的閱讀器當中,而不必再像傳統的被動的學習方式那樣,必須通過登錄網站才能尋找到所需信息。

1.3獲取便捷,范圍廣泛社交媒體可以安裝在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持式移動設備上,學生可以不必局限于自習室和圖書館,寢室、咖啡館都可以隨時打開社交媒體,獲得同樣的知識內容。同時,教師授課不一定局限于教室,檢查作業也不必一定通過書面形式,甚至老師也不僅限于所在的學校,學生甚至可以通過關注世界上最著名學術權威的社交媒體隨時同他建立直接的交流聯系。還有許多國際知名的醫學院校通過Facebook、Twitter等實時校園各類講座信息、出版新著作以及當前的研究內容、教授的研究動向等,學生也可以及時地發表自己對相關內容的意見作為反饋。

2社交媒體為師生交流提供廣闊空間

社交媒體最核心的特點在于信息的交流與互動。每一個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這種雙向的信息傳播模式,將使得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重視書本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被顛覆。在社交媒體的平臺上,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不再拘泥于位置和形式,可以展開深入的交流,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教學的形式,深化了教學的內容。

2.1教師變講授為互動的教學模式社交媒體打破了課堂的界限,要求教師對教育的視角進行充分轉換。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學環境及授課時間的限制,學生發現問題后可能來不及及時地向教師尋求幫助,教師也可能無法按時回答同學們的眾多問題。社交媒體的這些方式,可以十分便利的進行師生間“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充分交流,高效快捷地解答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能夠很好地完成教學中的“問與答”的過程。醫學教育的內容繁雜,從分子、細胞到組織、器官、個體,層層遞進又相互關聯,知識體系的建立繁難,臨床診療更是需要對知識的運用具有足夠的靈活性。針對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典型病例,將課程方向、學習目標、學習資源分化成多個不同的主題,展開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學生可以隨時對病例進行自主地選擇、分析、討論。同時,學生們對這些內容的反饋和提問,也將有助于教師不斷豐富自己對于相關內容的認識,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2.2學生之間頻繁互動與信息共享醫學教育涉及從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到人文教育等各個不同方向的內容,涵蓋的課程門類眾多,并且經常涉及前后不同階段的學習知識,因此,系統掌握這些知識有很高的難度。社交媒體提供學生更多的機會參與協作學習,進行知識共享和評價。社交媒體具有的建立群組、分享和訂閱等功能,可以通過加入不同的群組來關注不同方面的內容,聚合不同類型的信息。學生可以依據學習內容和進度的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等建立不同的群組,在群組內共享資料和學習心得,互相促進。傳統的網絡信息獲取方式是以數據庫文獻為基礎和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為媒介的系統方式。搜索引擎的作用類似于圖書的目錄,將各種數據信息進行搜集、整理,以及接受查詢。針對同樣的問題,采用不同搜索途徑,如關鍵詞、作者名等查閱相關數據庫,最終獲取結果的準確性和所用時間可能有很大差別。因此,這種信息獲取方式對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社交媒體的平臺上可以對信息進行實時廣泛地分享,能夠讓所有參與的同學都及時獲得所需的學習內容。與此同時,社交媒體這種信息傳遞模式,可以實現一對多、多對多的傳遞,實現私人觀點與群體爭鳴并存,達到更好的知識交流的目的。學生還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展示自己獨特的個性,鍛煉交流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與分享精神等更多方面的人文素養。

3存在問題及展望

篇5

在教學中,通過日常用語和數學語言互相轉換。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發展抽象思維,在此教學上應用了舉出了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應用題,并從認識到理解。通過認識概括數量關系要從感性到理性,從從具體到抽象,數量關系帶有一定的抽象,抽象的程度越高,應用題的適用范圍也就越廣,學生理解越難,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學生的思維特點。培養學生的辯析能力。多種形式的應用題基本訓練,既是解應用題的訓練,也是思維的訓練。不僅能充實學生的應用題知識,提搞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解題能力,同時也鍛煉他們的思維,幫助了學生提高了辯析能力、分析方法,使他們的思維更靈活。有效的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應用題教學規律

應用題的內容來自于生活,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個別教師埋怨學生的基礎差,理解能力不強,常常苦于不知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題意,遇到一些數學術語時總是比較含糊地給學生解釋。這樣,就造成學生們難以理解題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時不會類推進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樣才能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生活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正確地遵循應用題教學的一般規律,這樣既可讓學生學得輕松、易掌握,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我就本人在這幾年數學教學中是如何遵循應用題教學的一般規律談一談個人的做法。

一、規律一:通過日常用語和數學語言的互相轉換,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發展抽象思維。

大家都知道,應用題的內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實際生活的,但在內容敘述的語言上又與生活中的常用語有所區別,這樣就給學生在理解題意上帶來很大的阻力,特別是我們農村小學的學生,因為農村孩子的生活語言普遍是貫用鄉語。要攻破這一難題,教師在教學中要付以藝術性地引導學生弄清題中出現的新的數學語言,讓學生清晰地理解它的含義,并能用生活中的語言或已學到過的數學語言表述遇到的新的數學語言,在此基礎上學會準確地使用,并逐漸使它成為日常用語中的一部分,實現日常用語和數學語言的互相轉換。記得我曾聽過一位教師在教學第三冊“乘法應用題”的課時,發現教師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用已有的數學語言去幫助理解新出現的數學術語。結果一課下來,教師既辛苦又沒有效果。根據這一情況,我便向這位教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而在之后的實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證實。對于二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習乘法應用題,那些生僻的數學語言是難以理解的。因此,教師在授新課前的復習十分重要,如這一節課就應要復習與之相應的基礎知識——乘法的初步認識。在“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章節里,學生已理解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的含義。那么,在學乘法應用題前先把這一知識點復習好,然后出示例題并提出問題讓小組討論:題中哪個數量是表示“相同加數”。學生一般不容易找出,更談不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那么,乘法中的“相同加數”這個數量在應用題的條件中有特征可判斷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我們不宜直接告訴學生方法,而應多出示幾道,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逐漸總結出判斷方法。其實,通過這樣一系列判斷練習,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的情況:這個“相同加數”在乘法應用題的條件中常一些語言出現,為了使學生理解好概念,在堂上練習時我們還可以進行以下練習操作,再用語言表述:

1、舉例(并在黑板畫出圖或是電腦投影)

幾個小朋友在田地里種蓖麻,每行種了5棵,種了4行。

讓學生認真觀察圖中內容,數一數圖畫里每一行分別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數是否一樣多?之后再讓學生說出:每行種有蓖麻5棵。

2.(直接利用教科書)拿出幾本數學教科書,讓學生看看書本后面的標價是否一樣后說出:每本數學教科書的價格是5元。

通過類似以上的練習,多做幾道不同的習題,讓學生互相討論、表術,這樣對表示“相同加數”的語言、“每份有(是)幾”的說法學生就有了具體的認識,并由認識轉入到理解。最后師生一起探究乘法應用題也就輕松多了。

二、規律二:認識和概括數量關系要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

我們知道數學應用題里都含有一定的數量關系,而數量關系都是帶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應用題的適用范圍也就越廣;而越抽象的數量關系也是越難理解的。要使學生對數量關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學引導中必須密切要注意學生的思維特點,心理學告訴了我,讓我認識到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而抽象邏輯思維有待于在學習中發展和提高。對于低年級,學生的數學概念更是從白紙一張起逐漸積累的,早期掌握的數學概念大部分是比較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學中按照應用題的文字敘述形式給學生概括出怎樣的應用題用加法、減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應該在教學時選擇接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為應用題的內容,在指導他們解題時也要盡量利用直觀教具或創設情景使他們能夠用實物或看圖進行數一數、擺一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在腦中形成表象,使題目的內容成為他們可以感知的。這樣,解一題就學會一點知識,逐漸積累起一些經驗。再從具體的題目、具體的數量中發現一些帶有共同特征的東西,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讓學生自己嘗試概括出一些數量關系,例如:我在教學“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數量關系時,先讓學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時、每分鐘、每秒)所走路的長度”,“時間是指一共走了幾小時(幾天、幾分鐘、幾秒)”,“路程是指在這幾小時里(幾天里、幾分鐘里、幾秒里)一共走了多長路”。然后,我便借助線段圖,并在線段圖畫出小車模擬行駛的過程,先表示行駛第一分鐘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著表示行駛第二分鐘、第三分鐘……通過小車模擬行駛,找出每一個時間段里的速度、時間與路程三者間的關系,最后總結出關系式:速度×時間=路程。總結出關系式后,學生的認識還是不深的,為此,我在鞏固練習這一環節里,還要有一定數量的相關習題,先讓學生指出各習題里哪個數量是“速度”、哪個數量是“時間”、哪句話是指“路程”的,然后讓學生說說已知“速度”和“時間”怎樣求路程,最后才讓學生動手計算、寫答。這樣通過說、練的訓練,學生既掌握好了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說理辨析能力。

三、規律三:多種形式的應用題基本訓練,既是解應用題的訓練,也是思維的訓練。

有經驗的教師應有這樣的同感,多種形式的應用題的基本訓練,不僅能充實學生的應用題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題能力。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思維,幫助學生提高辨析能力、學習分析方法等,使他們的思維更加靈活、活躍。因此,在應用題教學中,把握好練習這一關是非常重要的,在應用題的基本訓練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幾種形式:

1.解答應用題訓練。

在應用題的基本訓練中,我認為解答應用題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訓練。在應用題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主要是通過解答應用題來實現的。下面就思維訓練舉個例子:

“商店原來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發后,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有餃子粉多少千克?這是一道能用方程解答也能算式解答的應用題,這就要首先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在訓練中,可以根據以往的知識理解出,找學生出等量關系: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賣出的袋數=剩下的重量。把原有的重量設為未知數Ⅹ,學生代入數字。這樣學生理解怎樣列出方程。同時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列算式。這樣類型的應用題的解題能力也得到了一個提高;而不同的思維方法就能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條件與問題搭配的訓練。

這個訓練我一般是出示題目后,要求學生先進行連線搭配,再進行列式計算、寫答。經過具體的解答,學生對條件與問題的搭配有了一個自我檢查過程。通過這樣的訓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辨析能力。

3.補充條件或問題的訓練。

給出一個條件和問題(或兩個條件)要求學生補充另一個條件(或問題),使之成為完整的應用題。例如:一批貨物,運走了10.5噸,---------------。這批貨物原來有多少噸?學生通過已學的數量關系知識并由題中問題展開思維可知條件缺少了“剩下貨物的噸數”,于是便可以補充上一個條件“還剩---噸”。又如:修路隊要修一條長3.5千米的公路,7天完成。----------------?這是要求學生補充問題的訓練,通過分析,題中有工作總量,有工作時間,欠缺的是工作效率。那么,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多少米”作為問題來補充到題中。

4.改編應用題的訓練。

改編應用題的訓練,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而且還加強了學生對數量關系的橫向聯系的理解。在訓練中,我經常用的方法是這樣的:

按要求改變原題的某個條件與問題:

如:原題是:學校食堂運來1噸煤,計劃燒40天。由于改進爐灶后,每天節省5千克,這批煤可以燒多少天?要求學生解答后把原題的第三個已知條件和問題改成“改進爐灶后,這批煤比原計劃多燒10天,每天實際燒煤多少千克?”,改編后再解答。

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用不同的方法解:

如: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走向學校,小強每分鐘走65米,小麗每分鐘走70米,經過4分鐘,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相距多少米?

讓學生理解題意,提問:要求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怎樣求?先讓學后發表意見:發表了兩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解法是:先求兩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來。第二種解法是,先求出每分兩個所走路程的和,再求4分鐘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引導學生對比兩種解法的算式,并看看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哪種算式計算簡便?

篇6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 文學理論課教學

[作者簡介]張柯(1977— ),男,回族,河南開封人,開封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學理論。(河南 開封 47500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9—0152—02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近年來,高校的教育改革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無論是教育思想、教學模式、課程設置,還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都在進行著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不少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網絡化時代的到來,更是催生了多媒體與教育教學的結合。多媒體課件教學越來越多地進入了高校的課堂。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育“教師一言堂,學生一堂聽”的教學模式,這種變革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發揮學生“自主式”的學習。因此,原有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授課方式也必須進行改革以適應網絡化時代的要求。如何利用這一個教育改革的契機,在新的形勢、新的要求下,在提高學生專業素質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是每一門學科生存和發展需要迫切思考的問題。文章將就多媒體課件在文學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目前文學理論課教學的困境

文學理論課是高校中文系主干課程體系中的基礎理論課程,是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等中文學科的指導課程。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綜合素質以及指導各類文學研究都起著關鍵作用。文學理論課是中文學科里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高校的文學理論課大多開設在大學一年級,這有利于為以后的學習打下理論基礎,但由于大一的學生閱讀和知識水平的單一,再加上中小學教育對于文學理論的忽視,導致了學習這門課程有難度。

(一)文學理論課教師的講解傳授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的單一枯燥。文學理論教材充斥著有關文學的概念、規律和范疇,這些東西對于大學的新生來說是很陌生的。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只會照本宣科,那么這些枯燥的理論、煩瑣縝密的文學理論原文在學生聽起來是很費力的,教學效果當然也不會好。現在部分教師在文學理論課的教學中不但對自己所面對的教學對象和所要組織的教學內容、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含糊不清,而且教學方法依然陳舊,就是講道理、舉例子,舉例子、講道理,結果導致課堂氣氛極度沉悶。如何改變目前傳統的教學方法而代之以科學有效的現代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枯燥的文學理論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并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文學理論教師需要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文學理論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必須得到不斷的錘煉和改進。

2.教師要適應時代和學生的變化,因材施教。目前,學生文學素質下降,學習接受習慣改變。教師要因材施教,研究學生素質和習慣的變化,探究哪些方式方法適合當下信息時代大學生們的閱讀習慣和接受模式,并對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甚至是變革。當下的學生接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多元化,大多喜歡上網,看電影電視,看雜志,接觸文學的途徑大多是媒體、影視作品,很少有去閱讀純文學作品的,文學素質下降,而習慣了多媒體視野下直觀的、形象的、便捷的表達方式,對思辨性較強、比較難懂的文學理論的接受就有些不適應。

(二)文學理論課學生的學習接受中存在的問題

1.習慣形象思維,缺乏理性思維。文科學生習慣并擅長形象思維,對理性思維重要性的認識是不到位的,他們認為文學是具體可感的、充滿了靈感的,而忽視了在文學創作、文學接受以及對于各種文學現象的認識中理性思維的存在。他們認識不到社會性的學科也需要理論的指導,他們習慣了用直觀感受去體會文學,習慣于感性的創作、鑒賞和認識,沒有主動尋求規律性指導原則的習慣和認識。除了認識上的局限性以外,學生缺乏理性思維的又一原因是,在網絡信息時代,學生習慣于網絡上的直觀的形象的信息接收,而對于抽象的概念、規律不感興趣。文學理論課是一門滲透著大量理性思維的科學,它的邏輯性、嚴謹性、抽象性既決定了它的深度也決定了它的難度。比如關于文學的文本層次,應該如何理解文本具有文學語言組織層、文學形象層、文學意蘊層三個層面,這并不是文章表面的分層,而是一個抽象的內在結構。要理解這個問題,運用直觀的感性思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運用抽象的理性思維才能接觸到問題的實質。應該說運用理性思維是學習這門課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習一切科學性課程的要求。

2.囿于局部,忽視整體的思維方式。文學理論課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定義、概念、古今中外諸多的文論原著以及與文學活動相關的眾多文學現象,形成了信息量大、各個知識點互相聯系、互相印證的錯綜復雜的局面。在學習過程中一些學生習慣于學一點理解一點,而沒有能力去把學過的知識點融會貫通起來,從而陷入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境,所以他們掌握的知識往往只能是孤立的、靜止的、支離破碎的。例如,對文學四要素及它們之間互相作用所形成的整個文學活動系統的理解來說,學生們往往理解了四要素之間的關系,但當講到文學形象分析、文學創作過程、文學接受過程時,學生不知道運用文學四要素的關系去分析這些理論規律,也就是說他們學到知識也是僵死的、靜止的,不足以挖掘到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

3.各種文學活動的體驗薄弱。文學理論來源于文學實踐,最終又要去指導文學實踐,學生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實踐。只有具備了大量的創作實踐和閱讀實踐,才能對文學創作中的回憶與沉思、理智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文學接受中的期待視野、接受動機、接受心境、靈感與直覺、填空與對話等問題有比較充分的理解。文學理論課對于文學作品、文學現象的闡釋僅限于說明文學理論中的某個問題,不可能全面地展開,同時為了說明問題,教師也可能同時需要舉好幾個例子,這課堂教學的時間和傳統板書的局限性,使得教師無法把經典的文學作品系統全面地應用于具體文學理論的闡發上,比如說,教師講文學典型的美學特征是什么,如果以《紅與黑》中的于連為例,把于連復雜的性格通過教師講解和板書羅列出來是明顯沒有說服力的,如果學生沒有接觸過這部作品,那更是如聽天書。而解決學生文學體驗薄弱的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盡量彌補學生的這些缺點。

二、多媒體課件應用于文學理論課教學上的優勢作用

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并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制作而成的課程軟件。在文學理論課的教學中,經常涉及如何處理好感性材料與理論闡述的關系問題。這門課程的傳統教學方法主要以口頭講授為主,在描述藝術的具體形態,進行理論的演繹時,大都是口頭講授和板書描繪,其教學效果還很難達到理想的要求。多媒體課件教學法,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也加強了教學的效果。其優勢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傳統的教學手段單一枯燥,沒有直觀的形態供學生了解,有了課件教學,使古板變生動了,抽象變形象了,深奧變淺顯了,沉悶變愉悅了。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其意義。使用電教化課件能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直觀形象逼真地展現出來,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情緒,從而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講解文學起源時,可以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人類原始藝術形態:洞穴繪畫、彩陶藝術、巫術活動遺址和考古文物等大量圖片信息,既讓學生對文學的起源這個遙遠的問題產生興趣,又能很直觀地展示原始人類精神活動、生產活動對藝術產生所起到的作用。多媒體課件逐漸普及后,教師以生動的語言加上有聲有色的課件,使學生對知識掌握更加容易,提高課堂教學的知識傳授的效率,加大了知識傳授信息量,在有效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清晰透徹地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識,并能靈活運用。

(二)多媒體課件提供大量直觀的感性材料,促進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接受

文學是形象的,理論是抽象的,如何把形象的文學形式與抽象的理論相結合,使理論的闡述更為有效,一直是文學理論課教學需要探討解決的問題。多媒體課件技術的引進,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技術。多媒體提供的是感性直觀的影像,文學理論課的抽象是建立在文學形象的基礎上。這是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對于大一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文學的認識還是零星的、不成系統的,他們的文學作品的閱讀主要還是在中小學時期語文課本上的范圍。在這樣的基礎上直接進入理論的闡述,顯然是不恰當的。作品閱讀范圍小,基礎不牢固,理論也就成了空中樓閣,理解也不深入。如果沒有直觀的實物展示,很難進行具體的理論推衍。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為了彌補感性準備的不足,主要還是依靠課后的閱讀觀摩補充,很難在課堂上實行直接的教學,這就使理論與實踐脫節,達不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可以系統地幫助學生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教師可以在實物面前進行講解,具體入微,然后作理論的升華,這樣學生不會因抽象感到難以理解。

(三)多媒體課件動態信息展示,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深入

當前,學生的文學體驗大多來自影視或者網絡,動態信息生動形象,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形象的展示也使得體驗效果很好。但當前的文學教學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只憑板書或者誦讀來展示文學作品,學生對有些文學作品的體驗效果就受到很大限制。書面和口頭表達往往是間接的、有限的,其有效性還與教師的描述方式和口頭表達能力直接相關,不管教師描繪得如何細致,傳統教學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多媒體課件能對信息進行動態展示,把具體形象的文學材料呈現給學生,將有利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直觀感受和深入思考。

文學理論課教學既要讓學生學習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又要對學生進行理論思維和文學鑒賞實踐的訓練,最終能夠對具體文學現象進行理論的升華,達到更高層次的認識。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僅僅依靠單一的手段是很難達到的。多媒體課件的引進,可以使教學手段多樣化,使教學內容更加廣泛豐富,甚至在教學觀念上會帶來新的變化。如何將理論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總結了一些經驗,希望多媒體課件在文學理論課的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7

(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1.教學內容過于僵硬化

目前,中職教材對應用文的處理基本是按照文體排版編輯的,內容包括概念、種類、案例、指導、練習等幾大模塊。表面看似規整有序,實質卻是難點頗多。對于文化基礎十分薄弱的中職生群體而言,應用文學習枯燥無聊、索然無味。久而久之,教師和學生都將大部分時間與精力轉移到了其他文體教學上,應用文教學效果當然與理想中的相距甚遠。

2.教學手段偏向形式化

應用文的教學應該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根本目標,而這種能力的養成需要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為基礎。恰恰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僅僅注重了多媒體的展示功能而淡化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將大量的教學信息滿滿羅列,占用了大部分教學時間,縮小了學生的思考的空間,違反了大綱的教學要求,更違背了教學規律。教學手段越是先進,教學片面化的問題越是明顯,如課上圖文并茂,課下手足無措。這樣,采用多媒體的現代化教學反而沒有傳統教學的效果好,最終成了名副其實的形式主義。

3.學生認識趨于無用化

在中專教學的語文教師幾乎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師范生,自身未曾進行過專門的應用文寫作培訓,必定缺少應用文寫作的實踐經驗。所以,大部分教師只會是照本宣科,講講寫作格式和注意事項,給學生歸納幾個條條框框,提供幾篇書中范文,讓學生生搬硬套。而學生認為內容與己無關,學無所用,練習寫作時也是強迫自己按例文鸚鵡學舌,照葫蘆畫瓢,應付了事。總之,中專的應用文寫作教學基本處于“教師不好教,學生不好學;教無效,學無用”的狀態。

(二)有效得當的措施

1.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的專業素養決定著教師授課的質量和學生學習的質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的“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這就需要每位職業中專的語文教師從自身做起,不斷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和應用文寫作水平,做到“三勤”。一是“勤學”。教師要潛心學習應用文寫作的相關知識,加強交流和學習和自身實踐。二是“勤想”。教師要勤于思考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探索得力的解決之道,思考開發課本教材,將教學實用化。三是“勤練”。教師要與學生同步練習,巧妙地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之中,堅持做到“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教育學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既然興趣對學習者來說如此重要,那么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就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在思想上,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其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是“很有用”的。如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魯納指出的“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勢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要讓學生認識到應用文寫作的重要性,教師應多舉與其專業或生活實際相關的案例。其次,教師在教學上要多采用學生喜歡的活潑式語言和形式,將圖文聲并茂地展現于學生面前,且又不失最主要的教學內容。

3.多媒手段的具體運用。具體來說,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利用投影儀展示作業范例。曾經有人做過試驗:一個信息讓學生來記憶,如果單純讀過文字能夠記住內容的10%,聽過語音能夠記住20%,看過視頻圖像能夠記住30%,若是又聽又看便能夠記住50%。針對如今的課堂,有投影儀條件的學校便可利用以上實驗的結論,將應用文范例或學生的作業以投影的方式展示出來,最大限度地再現學習原貌。教師應讓學生找出同學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點評。這樣可以給學生視覺上的刺激,對所學到的內容有一個宏觀上的印象。

(2)巧用幻燈片放映教學內容

PowerPoint是大部分教師都會操作和使用的課件。它擁有制作簡單、操作方便的特點,并且能將圖文聲有機相結合,全面有效地將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節省了教師的寫字時間和授課講解時間,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所以,教師可以將省下來的時間用于學生的實練之中,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掌握理論知識。

(3)活用動畫創設教學的情境

在應用文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有著許多奇思妙想,卻偏偏礙于幻燈片的局限而不能實現,這時Flash就派上用場了。使用Flash技術制作音畫,可以巧妙地創設情境,把抽象呆板變得直觀生動。如把一份公文從起草、核稿、送達、簽收、登記、分辦、批辦、承辦、催辦等一系列過程模擬情境,制作出一個卡通人的具體操作,并配以音樂或旁白,相信學生一定會牢記心中。哪怕時間久了,學生也會記憶猶新。這樣的效果遠遠好于單純的講解。

二、借用互聯網實現教學互動

篇8

根據數學教學的總體目標和數學應用題的教學價值,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三基”教學,正確處理知識、技能和方法的關系,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

(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解和把握數學之外的生活世界的能力。

(三)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加強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轉換。

(四)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數學觀。

(五)使學生具有優良的思維方式,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發展其創造能力。

二、高中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

(一)提供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

弗賴登塔爾的“現實數學”思想認為,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數學教育如果脫離了那些豐富多彩而又復雜的背景材料,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例習題教學中,教師必須在教法和學法上多下工夫,注重用數學解決學生身邊的問題、注重學生的親身實踐,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引進生活中學生能夠觀察到的數學問題,創設逼真的、問題豐富的環境,讓數學學習拋錨在一種反映知識在真實生活中運用的境域之中,拉近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課堂,愉悅地去面對和克服一切困難,為課堂教學取得良好效果奠定基礎,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模型

對于應用題教學,有些教師總是急于給學生“掃清障礙”,甚至明確地指出這是一個什么問題、這些問題中有哪些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把“實際問題數學化”這一步“掐”掉了。又如傳統的數學應用題一般都處理的相當“數學化”,且有比較明顯的編造痕跡,往往“把數學結果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加以檢驗”這一步忽略了或留于形式。倘若只是讓學生“套”模式,每一個應用題都只是做“半個”,那么學生熟練的還是“中部”,一遇到生疏的問題情境,還會“無從下手”。因此教師應把具有現實生活的原汁原味的應用題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現并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使學生從重復性的“練”中擺脫出來,把精力花在高層次思維的訓練上。

(三)重視數學與日常生活、其他學科的聯系

正象夸美紐斯所說的:“人們學習的每件事都應該是充滿著聯系的”。數學也是具有相互聯系的,在強調數學內部聯系的同時,也必須重視數學與外部的聯系。我們應該多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把握時機將課堂上的數學知識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向學生介紹數學在日常生活、其他學科中的廣泛應用,鼓勵學生注意數學應用的事例,開闊他們的視野,使學生們認識到數學原來就是自己身邊的現實世界,是認識和解決我們生活和工作中問題的有力武器,以加強“數學源于現實”的思想教育。從知識的掌握到知識的應用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沒有充分的、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是不會形成的,應用能力很難提高。教學中應該注重從具體的事物提煉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這有助于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形成,能力的提高。

(四)加強課外實踐,帶著數學知識走進生活

著名的數學華羅庚先生曾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筆者認為,在應用題的教學中,要增強學生對數學應用的認識,加強應用題教學,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收集、整理一些適應本地生活、生產需要的實際應用性問題,注意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素材組織教學活動,增加實習作業和探究性活動,找到向實際問題過渡的滲透點,善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數學教學中引進生活里學生能夠觀察到的數學問題。

篇9

1.多媒體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改革以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現代教學的重要原則。然而在多媒體的教學中,許多教師開始變相地重蹈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教師對多媒體的使用以全盤代替教學的方式取代了多媒體的輔助角色。教師將一堂課中所要講述的內容全部地制成課件,在課堂上剩下的任務就是播放課件和簡單的介紹,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與教學主體——學生的相互交流。而課件的播放也同樣地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一節課下來,最為吸引學生的不是課堂內容,而是大屏幕中連續滾動的文字、圖片。教師的原意在于給學生提供完整的信息,可到了課堂,學生應接不暇,一節課下來,覺得教學內容豐富,筆記也填滿了文章的行列間距,但問一問學生,卻發現學生說不出所以然。他們在如此“充實”的一節課中,完全沒有時間思考,只忙于記筆記,這樣的結果徹底違背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初衷。另一方面,教師課件中的信息量過大也導致了教師快速的教學進度。一些教師對自身的多媒體課件熟悉,講起內容來語速很快,而對于學生則常常是走馬觀花,對教師談及的知識還未理解,對屏幕上的內容還未讀完,頁面早已過去,甚至連做筆記的時間都沒有,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產生對多媒體教學的倦怠情緒。

2.質量總體不高的教學課件影響教學效果

一份高質量的教學課件并非一兩天便可輕易完成的。教師如果真正想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就必須花費近乎兩倍的備課時間:備課及制作課件(其中包括相關圖片,視頻等的搜索)。再者,就算是自己完成的課件,可能也會因教師自身制作水平的局限性而影響課件的質量。這樣的課件,學生的興趣自然也就不高。而更多的情況是,教師利用網上資源,或是教材中免費贈送的課件,這些課件暫且不說它的質量如何,不說它的教學內容是否完整,單從教學的方式看,就有可能與教師本身的教學方法與進度有很大差異。因為課件是已經制作好的,并非適應于每一個使用它的教師,也并非適應任何一個班級的學生。而有些教師是以課件為主,舍棄自己原先設置的教學方式與進度,被課件牽著鼻子走,這樣,教學的效果便顯而易見。

3.多媒體教學導致了教學手段單一性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通過課件提供圖片,提供視頻,提供錄音。學生往往認為一節課中的精彩內容都來自于大屏幕上的圖像,音箱里發出的各種聲音。這種單一的教學手段使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開始弱化,原來由教師進行的實驗、朗讀等都由計算機完成,這并不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其實在教學中,教師個人參與的實驗、朗誦等,反而能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更能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此外,若加上板書的作用,多種教學手段并用則更能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1.多媒體的適度使用

多媒體在教學中起到的是輔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師的主導性,也不能取代學生的主體性。教學的過程需要教師的組織,引導學生的思考,也需要學生的配合,是一個“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因為多媒體課件事先就已制作完成,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只需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順序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在學習的自主性與多樣性就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以多媒體代替自身的講授,把自己僅僅當作計算機的操作員,而應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所以,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依據各班學生的特點,確定教學的方式。多媒體的使用和教學的內容,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以教學為目的,以宗旨為指導的前提下適當地使用。

2.把握應用多媒體的有效時機

多媒體一方面能夠因其自身的鮮明特點——形象生動的情景、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生動的交互方式等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另一方面又常常因過量的多彩效果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注意力脫離教材,進而關注在媒體上。所以適度使用多媒體,課堂上對多媒體的使用應把握好有效的時機,達到既豐富課堂,又給學生留下足夠的閱讀與思考的時間的良好的效果。

3.努力提高教學課件的質量

課件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和社會都應該努力地提高教學課件的質量。這就對課件的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既要了解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班級學生的特點,并據此設計出個人的教學方案,又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能,將教學內容中學生較難理解的部分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出來,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另外,教學課件制作之后并不是一勞永逸,它需要根據課程的改革,教學內容的更新相應地作出變化,以保證其良好的持續應用性。當然,要完成如此高質量的課件,單靠教師完成,將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于是許多教師往往只在公開課中才會真正地使用到課件,這又導致了多媒體課程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其有效的資源價值。因此,廣大教師和社會要能夠形成相應的資源共享,這樣,既可節約時間與精力,又可有效地提高課件的質量,從而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

4.提高教師運用多媒體的技能

教師要制作出高質量的教學課件,不可缺少相應的計算機技能。目前,教師們因自身的計算機技能的限制,完成的課件多數形式簡單,這樣的課件形式不夠新穎,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效果有限。所以,為了提高課件的質量,提高教師的多媒體設備的應用技能,學校要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在這方面的技能水平。

綜上所述,要達到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教師和社會都有重要作用。教師要充分理解多媒體在教學中的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學會思考,有效地發揮多媒體在提高教學效果上的作用;而學校和社會則應為教師的多媒體教學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持,共同致力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文.基于網絡的多媒體課堂教學系統的應用[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9).

[2]陳伊琦.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

[3]崔建弘,宿敬肖.淺談多媒體與教學的有效整合[J].科技創新導報,2008,(10).

[4]張汗靈.淺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與教學[J].管理觀察,2008,(10).

[5]魏彩萍.多媒體教學現狀與改進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6,(1).

篇10

由此,使我想起“數學教學進行思想教育實在難”的說法,當然,較之于語文課,數學課多是數字和符號,沒有什么感人的場景和情節,但并非難以滲透思想教育,這里僅以應用題教學為例談談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的做法,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數學中的應用題,是情節加數量關系的一種思維訓練,是進行思想教育的前沿陣地,教學中的關鍵在于:

(一)數心設計、強化德育。

教師對應用題的設計,是融思想教育于其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以上題為例,如果教師這樣設計:“公園里有5只熊貓,送給日本友人1只,還剩幾只?”不僅不會產生上述尷尬局面,而且也使學生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又如,教分數應用題時,可設計以下例題:“我國地大物博。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東西相距的千米數是南北相距的1011。東西相距約多少千米?”這樣一設計,就對學生進行了國情教育。總之,教師只要有了德育意識,就能將應用題包容進多種思想教育因素。

(二)結合實際,啟發引導。

在分數應用題教學中,運用層的最高階段是,即,會依題畫圖列式;會依式畫圖編題;會以圖編題列式。讓學生根據算式、圖例編應用題,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時機,教師可啟發誘導,使學生結合實際編出的題目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如算式1000×(3/5+3/5-1)教師可揭示:結合我校搞過的植樹和“手拉手”活動編題,學生會編出以下應用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