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文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3:05: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華文文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現在翻開臺灣關于華裔美國文學作品能夠清楚地看到其在研究華裔美國文學上呈現出一種過分依賴美國批評動向的路線,過多地采用美國多元文化中的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少數族裔文化等研究理論去研究華裔美國文學,偏離了華裔美國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理論意義。這樣不僅沒有形成臺灣獨特的華裔美國文化的視角,也沒能抓住華裔美國文化的核心和主流,無法彰顯華裔美國文化的獨特魅力。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與學者本身的求學經歷有關,臺灣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學者大部分都曾有美國留學經歷,或者在美國完成華裔美國文化的碩士、博士論文,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他們對美國國內的批評動向非常敏感,聯系緊密。盡管如此,臺灣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也取得了較高的成績,對大陸研究美國華裔文學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臺灣學者開創性研究華裔美國文學并取得的諸多成績和創建的基礎框架,為后學者研究華裔美國文學奠定了基礎。
二、具有“文化中國”情節的大陸視角
大陸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較晚一些,主要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所了解,到90年代大陸所有關于華裔美國文學的論文一共不超過5篇。大陸最初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并不是純粹自己的見解,或多或少地會受到美國本土多元文化和臺灣學者對華裔美國文學理解的影響,這一階段屬于大陸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探索階段。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大陸對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逐漸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為華裔美國文學多元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思想。國內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并不像中國臺灣境內的學者那樣“步調統一”,在對華裔美國文學的思考研究方面,出現了兩類不同文學背景的研究學者:一類是以中文文學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海外文學的中文系學者,另一類則是以英語文學為研究背景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英語系學者。大陸對海外文學的研究開始階段主要是對一些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小范圍的海外華人的中文作品進行研究。隨著對海外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除了對港臺地區的海外文學感興趣外,逐漸向世界范圍內所有華人文學研究擴展,包括東南亞文學、新加坡、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華人聚集比較密集的國家和地區。相較于以英語系學者為主要研究人員的中文系海外文學研究,研究成員隊伍更加龐大,具有非常深厚的中國本土文學的文化內涵。他們在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過程始終以“文化中國”的角度切入,分析、理解華裔美國文學,并且試圖將海外華人文學與母語文學緊密聯系起來。他們發表的多篇博士論文和文學著作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華裔美國文學的多元化研究。與中文系研究海外文學研究隊伍不同,由英語系組成的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隊伍最初是以翻譯華裔美國文學為主線,側重于將中國文學與華裔美國文學進行對比。恰逢21世紀初,大陸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進入到了持續升溫的時期,大陸境內各個大學、期刊紛紛設立華裔美國文學研究機構或者期刊專欄,關于華裔美國文學的論文和文學作品已增加到近兩百篇。這樣,華裔美國文學也漸漸進入到了國內大學英語語言學習的課程,為英語系培養了一批專門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碩士、博士,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績。無論是中文系的海外文學研究還是英語系的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都是從華裔文學的屬性入手,強調其與中國文化的淵源,分析中國文化對華裔美國文學的引導和向度。從近幾年發表的有關華裔美國文學作品可以看出,其主題已不再僅僅以華裔美國文學為主要方向,一般都要與“中國文化”、“中國文學創作”、“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的交融與沖突”等角度一同展開。在大陸,雖然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還在持續升溫,但都與國內本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地區,華人對自己故鄉的思念和中華文化的深深烙印是不隨時間和空間改變的。
三、美國多元文化下華裔美國文化的差異文化政治
人都是一樣的,無論到了什么地方始終不變的是自己民族文化的深深影響和思想觀念。美國自稱是一個自由國家,也是一個移民大國,隨著移民而來的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沖突、融合、創新,這就像一個文化熔爐維系著美國多元文化的發展。但是美國國土無論多么的開放、自由,美國社會各民族的特點、民族的文化價值思想和民族精神是無法完全融合、同化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語言、思想和政治觀念,他們對一些主流的美國政治觀念并非完全能夠接受,因而形成了美國多元文化下的差異文化政治。在一個多元化語境之下,美國文化試圖通過同化的方式來消除民族的文化差異和不同的政治觀念。如果美國完全丟棄族裔的文化特點,而以白人種族文化作為文化同化的方向,勢必是一種文化霸權主義,所謂的文化多元主義只不過是一紙空談。差異文化政治最主要的特點是思想上的多元化,避免單一性和同質性,新時期的差異文化政治要求文化的知識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對華裔美國文學,貫穿整個文化脈絡的是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對美國主流的文化來講,華裔美國文學是少數族裔的文化傳統。但是無論文化差異沖突和融合,華裔美國文化應該呈現出一種具有正面、正統中國儒家文化和獨特的政治思想。在美國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開創出具有獨特地位、背景的自己族裔文化的文學成就,并能夠形成影響美國文化,贏得自己生存空間的獨樹一幟的差異文化政治。
四、中國文化與華裔美國文化
篇2
顯性的數學教學文化濃郁厚重,比較直觀、直接,容易使學生振奮;隱性的數學教學文化淡雅,講究委婉、逐漸滲入,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兩種數學教學文化相輔相成,變換運用則能使得數學教學文化有內容、有內涵,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如在教學《勾股定理》一課時,可以利用顯性文化,給學生講解勾股定理的發展歷史,讓學生從中品味其厚重而悠久的歷史傳承與發展:從中國周代商高的“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到古希臘畢達哥拉斯的“勾股樹”;從三國時代趙爽的“勾股弦方圖”到西方歐幾里得的演繹推理;從清代的梅文鼎證明到美國總統加菲爾德的“構造法”證明,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勾股定理發生、發展及不斷豐富的歷史文化圖景,使其深深感受到其中濃郁而厚重的數學文化氣息。又如在教學“一次函數圖形平移”這一知識點時,先重點教授學生以坐標軸為參照系平移直線圖像,然后把原來的參照系移動,讓學生思考直線函數關系的變化。在動與不動的矛盾中,學生發現:圖像向左(右)移相當于y軸向右(左)平移,圖像向上(下)平移相當于x軸向下(上)移,實際上它們的相對位置并沒有改變。這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運動的相對性”的理解,加深了其對“辯證意識”“數形結合”等思想的認知。這種認識文化的培養是隱性的,潤物無聲般浸潤著學生的心靈。這樣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持續滲透,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通透的數學教學文化感悟,讓學生體驗其美
數學是理性思維和想象的結合,其本身就是一種美的體現,體現在對稱性、簡潔性等諸多方面。如在研究三角形、函數時,會更加關注等腰三角形、二次函數的軸對稱性,這體現了軸對稱的美;在研究四邊形時,會更加關注平行四邊形的中心對稱性,這體現了中心對稱之美;對于最完美的圖形———圓來說,我們則更加關注垂徑定理……這種對稱之美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一種美的享受和體驗。數學的簡潔美最直接地表現在數學符號上,它是全世界的通用語言,每個人都能從簡單的表達式中讀出其確切的含義。比如一些常見的數學符號及公式定理:圓周率π,三角函數sin,三角形的面積公式S=12ah,勾股定理a2+b2=c2等。這些符號公式言簡意賅,學生可以從簡潔的符號語言中明白其中的道理,體驗到數學的簡潔之美。數學之美包羅萬象,不同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體現出一定的數學之美。比如列方程解決問題,要從復雜的問題中抽象出一個簡單的等式,這既有抽象之美,又有簡潔之美,還有邏輯之美。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去體驗和感受這些美。
三、孕育嚴謹的數學教學文化精神,讓學生改革其新
數學教學文化具有理性思考、客觀認知、不斷追求的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孕育就是在課堂上、在師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中。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筆者先設計了“量一量”這個環節:讓學生利用量角器測量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度數。通過測量學生發現,三角形三個內角之和大致在180°左右,這使得學生初步認識到三角形的內角和可能是一個定值,但是還難以達成一致。筆者接著讓學生進行“拼一拼”: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按照順序拼在一起。學生經過“拼一拼”就會發現三個內角組成一個平角,這使得學生在活動中鞏固了對“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認識。但這樣同樣具有局限性,于是,筆者順勢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證明:過一個頂點做對邊的平行線,利用內錯角互補的原理,將另外兩個內角等量轉換出來,使得三個內角成為一個平角。“拼一拼”“量一量”的教學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同時也讓學生對此操作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認識:操作的粗糙性,測量和拼圖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嚴密性不足;操作的特殊性,測量和拼出某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180°這一結論難以推至其他三角形,普遍性不足。因此,適時恰當的推理證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改革創新的精神及思維的嚴謹性,并使這些逐步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和習慣。
四、提高數學文化的素養,使學生內化于心
篇3
語文看似是一門非常“靜”的學科,但實際上語文卻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許多文化都需要學生通過實際接觸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有所感知。并且地域文化作為地域性極強的一種地域性文化,其本身就來源于生活,學生要想對該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就必須走出課堂,走入生活,通過親身感悟,親自實踐,才能真正領悟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所在。教師在授課時也不能僅僅將眼光局限于有限的書面內容,而應著眼于生活,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充分利用周圍環境,通過實踐性教學讓學生走出課堂,在課堂外、生活中尋找不同于書面教學的學習機會。教師在開展地域文化的實踐活動時,還應注重對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如在組織活動時,可以將一部分任務交給學生,由學生通過討論、設計、組織活動,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家鄉的風土人情,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等,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若是在學期內組織實踐活動遇到課時有限,學生難以集中等問題時,教師還可以將這一實踐活動安排在寒暑假等假期中,如此一來,既豐富了大家的假期生活,也充分地協調了各種問題。在實踐活動之后,教師還可組織一個交流會議,讓學生將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收獲通過各種形式展示出來,如圖片、論文、視頻等,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有所總結,有所收獲,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充實了文化底蘊,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增進交流,分享收獲。
二、將地域文化融入生活,將生活融入寫作
寫作是語文綜合素養的一個集中體現,也是學生情感最直接的宣泄方式,因此,教師應注重在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有意識地將地域文化融入他們的寫作之中。寫作往往需要學生立足于生活,立足于現狀,抒發真情實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地域文化融入其日常生活,將他們對于生活的感知融入寫作之中。通過上文中提到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對于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接觸和感受,接下來教師就要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并將實踐后最深刻的感受融入自己的寫作之中。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有感情地朗讀自己的作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地域文化帶給學生的震撼,從而進一步地去體會那種感受,加強對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的熱愛,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朗誦水平。
篇4
文化結構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組成。由于一定的社會制度是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要受到一定的精神文化制約,因而可將文化結構分成三個層面:“這就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①。數學在建立發展過程中,受到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影響及制約。
東方中國的古代文化的經濟基礎基本上是農業經濟。這種情況決定古代中國的物質文化是農業文化。中國古代數學也與農業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九章算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書有九章,包含246個問題。都和農業生產有關,九章分別是方田(土地測量)、粟米(百分法和比例)、衰分(比例分配)、少廣(減少寬度)、商功(工程審議)、均輸(征稅)、盈不足(過剩與不足)、方程(列表計算的方法)、勾股(直角三角形)。這些問題都是用來解決農田的測量、粟米的稱量,農業水利工程的測算等。《五曹算經》是一部為地方行政人員所寫的應用算術,全書五卷,有田曹、兵曹、集曹、倉曹、金曹五個部分。田曹卷的主題是田地面積的量法;兵曹算術大都是軍隊的給養問題;集曹問題和《九章算術》粟米章問題相仿;倉曹解決糧食的征收、運輸和儲藏問題;金曹問題以絲絹、錢幣等物資為對象,是簡單的比例問題。我國古代大數學家劉徽到祖沖之、祖沖之研究圓周率和圓面積的輝煌成就中,都深深地打著農業經濟的印記。農業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車,車輪是否圓,不僅和車輛行駛中的平穩狀況有關,而且還和省力有關,因而農業經濟的需要使得我國圓周率的研究在世界數學中占有相當的地位。過去,農業的顯著特點是靠天吃飯,天文、節氣的測算是農業生產的需要,在中國,古代天文測算的成果是相當輝煌的,“東漢末年天文學家劉洪造乾象歷法(公元206年),創立了推算定朔、定望時刻的公式”。“隋朝天文學家劉焯在他的杰作《皇極歷》(公元600年)中創立了一個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比以前更加精密的公式”②。天文學的發展推動了數學的發展。解一次同余式就是由天文測算開始的。天文數學的發展除了物質文化的需要,還受到制度文化的要求,中國數學的重要性在于它與歷法有關,“在《疇人傳》中很難找到一個數學家不受詔參與或幫助他那個時代的歷法革新工作。”③除了中國,古代埃及數學的建立基礎也是農業的需要。埃及幾何學的起源被史學家們歸因于泥羅河泛濫后土地的重新測量;巴比倫的數學起源也是如此,尤其是巴比倫數學的60進位制來自于天文學;印度數學和占星術有關,而占星術又和農業及宗教有關。
東方數學的建立比西方要早,但東方的數學在理論化的道路上行動遲緩。原因何在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生產力關系是以家族為中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關系,社會制度是宗法等級制度。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分散的家族和農民需要有高高在上、君臨一切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統治。在這種社會制度的影響和作用下,形成中國古代穩定的上下尊卑等級秩序的文化心理。主要特點是靜態的、和解的、自然的、消極的心理特點。造成安于現狀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思想僵化、調和持中,這種文化心理使得數學只停留在實用上。沒有就數學而數學,使數學自身的規律沒有得到完善。“在古代東方的全部數學中甚至找不到一個我們今天稱之為‘證明’的例子,代替論證的只有程序的描述,所講授的內容只是‘如此這般地做’,而且也不是以一般規則的形式提出來,只不過是在一系列特殊情況下的應用方法。”④這段話雖有失偏頗,但也道出中國古代數學的特征。在中國數學的發展史上曾出現了劉徽、墨子、惠施等天才的數學家,但他們的數學研究和成就不能和西方的阿基米得、歐幾里德相比較。這主要是我國古代數學的理論研究不受重視所致。漢王朝建立以后的“重農抑商”政策使數學研究受不到貿易的誘惑。農業經濟的財富有限和填飽肚子的生活狀況,不允許人們的思想向實用以外的地方延伸;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也扼殺了大批在數學研究上具有不凡才華的人。在科舉制度中數學不是要考的課程,為“學而優則仕”而奮斗的人們,自然不會將數學當作主修課程來學習。另外,農業經濟的貧困使得沒有多少人來學文化,學數學的人自然更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古代數學的許多成就只處在應用和描述過程階段,沒有提高到抽象的、系統的理論階段,從而使數學的發展和升華受到限制,象“勾股定理”、“圓周率”這些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數學成就,沒有造成相應的數學的轟動效應。“勾股定理”在我國商高的時代就應用比西方的畢達哥拉斯發現早600年,但由于我們沒有給出嚴格的數學證明,這個定理在現在還認為是畢氏的成果,稱為“畢氏定理”。墨子的極限理論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后來西方數學傳入我國時才知西方極限思想和黑子的思想是一致的。“重農抑商”的文化傳統的價值觀具有明顯的倫理性。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的環境不需進行商品交換(至少不需要太多的貨幣介入)。生產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使用價值,人們關心的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以不言利為榮,“重義輕利”的思想滲透到人們的思想深處。數學的應用只局限于分配環節中。而在復雜的流通和交換領域中數學沒有機會“施展才華”。多農少商沒有足夠的財富供人們享受,財產的有限性限制了人們的探險精神和“想入非非”,從而限制了數學向理性的發展。
在西方,小亞西亞海岸新興的商業城市、希臘本土、西西里島和意大利海濱,由于海上貿易和戰爭的刺激使得人們的思想活躍,商品貿易發達,對計算要求的提高,財富的增加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非實用”的理論研究。古代東方靜態的觀點和西方動態的觀點不一樣,表現在數學上唯理論的氣氛濃厚起來。人們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問“什么”,而且要問“為什么”,要解決“所以然”和“為什么”。古代東方的以實踐和經驗為根據的方法就顯得“無能為力”和“后勁不足”。為了知道“所以然”和“為什么”,就得在數學的證明方法上作一定的努力,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現代意義上的數學產生了。東方的幾何學只為測量提供方法,而證明的幾何學是由公元6世紀前半期米利都的泰勒斯開創的。泰勒斯不是農業經濟中的“耕夫”,而是一個商人,他在經商過程中積累了足夠的財富后,在后半生從事研究和旅行。他在幾何學中的主要成果有“圓被任一直徑二等分”,“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兩條直線相交對頂角相等”,“兩個三角形,有兩個角和一條邊對應相等,則全等”、“內接與半圓的角必為直角”等⑤。這些成果的意義不在于斷言的本身,而是提供了一些邏輯推理(象他的第五個問題巴比倫比他早知道近1400年,但沒有形成嚴格的證明)。使得數學被推向抽象、系統化軌道的還有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以及他們的繼承者形成的畢氏學派和柏氏學派。由于商業的發達、財富的增長,使得人們旅行的欲望越來越高,而旅行和游動的生活方式給數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前面提到的泰勒斯的后半生就是在旅行和數學研究中渡過的,“他有一段時間住在埃及”⑥。畢達哥拉斯也有旅行和流動生活的經歷。“他曾在埃及居住了22年,從埃及神廟的祭司那里了解了古埃及有關數學、天文方面的知識……回國后,又前往希臘的移民地阿佩寧半島的克羅托納城定居”⑦。從這兩位數學大師的經歷看,不能不說旅游這種文化活動給數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商業貿易的發展,可誘導戰爭的爆發,戰爭不僅給侵略者掠奪來物質財富,而且也帶來了許多精神財富,其中就有數學成就。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領兵進入埃及,不久揮師東進,橫掃了波斯帝國的軍隊,到了印度河西岸,建立起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和亞歷山大城,這個城市的建設主要著眼于文化科學設施的建設,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不久就成為當時世界科學文化的名城,歐幾里德就是在這個環境中熏陶和成熟起來的偉大的數學家。他對數學寶庫的貢獻是《幾何原本》。他的幾何和東方幾何的不同之處是,不僅從應用的角度來談,而是就幾何而幾何的角度加以研究,運用邏輯推理來證明命題的真偽。而且用幾何的方法來解決代數方程。他的著作中的許多公理、定理和定義除了適應當時的經驗外,還具有普遍的意義。阿基米得也是當時偉大的數學家,他采用窮竭法來求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其指導思想和我國劉徽的計算圓周率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不同之點是“劉徽是從圓內接正多邊形著手,而阿基米得不僅從圓內接正多邊形著手、還從外切正多邊形這個角度進行計算”⑧。這就體現出西方數學家多方位的思維方式。另外,阿基米得在研究圓的同時,還研究了球和圓柱的問題,他在《論錐形體和球形體》中使用了近似于現代數學的方法。他的工作不僅涉及到具有很大應用價值的數學問題,而且提出了許多明確的數學概念,在這一點上要比東方數學先進。商業貿易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尤其是遠航貿易。這種背景下產生了保除業。而保險的興起又促使了概率論的產生和發展。雖然刺激概率論的是賭博,但起源是商業文化。即使是賭博也是產生于發達的商業文化城。可見,東西方傳統文化不僅影響到不同的數學分支和范圍,而且在同一數學問題上所體現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表述的形式、研究的動機也存在差異。再來看一個事實,《周易》及先天圖二分法與菜布尼茲的二進制,兩者一個講對分,一個講進位。但都“用兩個符號表示無限的事物或數學其客觀存在的排列法則,決定了先天圖與二進制算術的一致”⑧。二進制和先天圖沒有關系,這是不同時代的東西方數學家,在完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其一致性是令人吃驚的,但思想方法卻完全不同。二進制是在西方傳統文化中歐洲科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有意識地運用十進制知識而創造的一種計數方法。二分圖是《周易》眾多象數體系中的一個,其中有合理的因素。但其動機不免有些封建意識的糟粕,因為它不是依靠科學的依據推出來的。
總之,東西方傳統文化的不同,造成了東西方數學上的差異。東方是數學原始的發祥地,但其發展和科學化、理性化的功勞基本上歸于西方。
參考文獻:
①張立文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②錢寶琮《中國數學史》,科學出版社。
③(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
④⑤⑥(美)H·伊夫斯《數學史概論》,山西人民出版社。
篇5
生物化學實驗的教學主要還是“填鴨式”模式,即先由實驗老師講解實驗原理、實驗操作步驟以及實驗注意事項,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實際上只注重結果,忽視學生的實驗過程.結果導致學生普遍存在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驗操作、重視撰寫實驗報告忽視實驗過程、重視理解實驗原理忽視實驗步驟的思想.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全部由實驗老師完成,學生對此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同時所選的實驗教學內容絕大部分是驗證性實驗,實驗結果學生已經知曉,導致部分學生對實驗不感興趣,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擴散思維,束縛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思維的培養.
2蚌埠學院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實踐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方法,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實驗項目只是簡單驗證了理論知識(.2)部分實驗內容與其他實驗課程重復,同時又不完整,與其他課程沒有密切的聯系(.3)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相對較少(.4)實驗內容更新速度相對較慢,沒有趕上生物化學知識爆炸式增長的速度水平(.5)實驗室、實驗儀器沒有充分整合,沒有產生較高的利用效率(.6)專職實驗老師缺口較大.
3我院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及創新人才培養舉措
2014年11月23日至28日,教育部專家對蚌埠學院進行了本科教學合格評估,我們以這次評估為切入口,改革現有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根據蚌埠學院“地方性、應用型、工程化”的辦學定位,對以前的實驗教學體系進行多方位改革.根據我系目前所開設的制藥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三個工學類本科專業的具體情況,在工學一級學科平臺上構建完整的、貫通的實驗課程教學體系.將這三個工學專業的生物化學實驗課程進行整合、優化,具體分為《生物化學綜合設計實驗》、《生物化學專業實驗》、《生物化學基礎實驗》三個不同層次,重新修訂完成2014版生物化學實驗大綱,組建綜合實驗室.
3.1構建生物化學實驗課程新體系《生物化學基礎實驗》的內容具體涉及生命科學領域的一些主干課程如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課程的基礎實驗.在第三學期進行,為專業實驗打下堅實基礎《.生物化學專業實驗》的內容分三個工學專業進行選做.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包括生物化學無機和有機合成實驗、生物化學分析測量實驗、食品化學及分析實驗、食品工藝學實驗.生物工程專業:生物化學無機和有機合成實驗、生物化學分析測量實驗、分子遺傳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等.制藥工程專業:生物化學合成實驗、生物化學分析測量實驗、藥物合成實驗、藥劑學實驗、藥理(毒理)實驗等.該課程在第五學期開設《.生物化學綜合設計實驗》的內容以研究性和設計性實驗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科學思維和基本科研能力.該課程在第七學期開設.
3.2改進實驗教學方法由于本課程以實驗為主,要求每個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操作.上課后,任課教師需向學生講清楚課程的性質、任務、要求、課程安排和進度、平時考核內容、期末考試方法、實驗守則及實驗室安全制度等.實驗前學生必須進行預習.實驗2人1組,在規定的時間內,由學生獨立完成,出現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分析、解決,不得包辦代替.學生應按實驗目的和要求進行實驗,每項實驗結果須經教師檢驗,認可后方可離開實驗室.任課教師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實驗前清點學生人數,實驗中按要求做好學生實驗情況及結果記錄,實驗后認真填寫實驗開出記錄.每次實驗結束后,學生應按照自己的實驗結果獨立寫出實驗報告.其中實驗結果與分析、實驗結論與討論是每次報告的重點部分.
3.3完善實驗考核手段加大對平時成績考核的力度.本實驗課程的考核標準明確,對預習、實驗過程、實驗報告進行綜合評價,對在實驗過程中肯于動腦、動手的學生給予充分肯定.采用平時考核(主要是操作技能),結合每次實驗的實驗報告評分,綜合評定期末成績,期末不另設獨立的實驗考試.期末總評成績中平時考核占70%(出勤和實驗操作各占50%),實驗報告占30%.實驗成績分: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級.
3.4引入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由于學校按照教育部和安徽省教育廳的要求對生物化學理論課時進行壓縮,生物化學實驗的課時也相應減少,由原來的32學時改為現在的24學時,所以我們將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引入課堂,編寫進生物化學實驗大綱.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在有限的學時內得到最大的提升.
3.5應用PPT授課通過PPT授課,不僅節省了教師講解的時間,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一些經典的演示實驗和模擬實驗錄像的觀看,讓學生了解實驗的規范操作過程,養成良好的習慣.
3.6開放實驗室生物化學實驗在理論開課的學期向學生開放.實驗老師根據實驗大綱選定的實驗項目準備實驗材料、藥品和儀器設備,學生提前一周向授課老師提出申請,經系實驗室主任批準即可利用課余時間進入開放實驗室自主實驗.
3.7企業參與實驗教學由于我系生物工程等工學專業學科多年來堅持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思路,積淀下眾多的合作伙伴,這些企業不僅與學校、與教師保持著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也逐步樹立起長遠的眼光,重視人才培養,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主動地關心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尤其是實驗環節,并從多方面參與到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當中.
3.7.1企業參與研究制定實驗教學.每年學校都會組織一批相關企業與學生見面,企業掌握了學生的第一手材料后,學校會組織教師與企業的座談,聽取企業的反響,尤其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的評價,并將其作為修訂實驗教學大綱的重要參考.每次到企業實習時,帶隊的指導教師都要認真聽取企業負責人、受聘的企業指導教師對學生實驗能力培養的意見、建議,并帶回學校,在學科教研活動中傳達,從而用于指導本科實驗教學.近幾年來,我系根據企業的建議,優化調整了生物化學實驗的部分實驗內容.
3.7.2企業參與指導、考核和教材編寫.生物工程等專業聘請的企業客座教授和兼職教師積極參與學生實驗的整個過程,不僅對實驗項目進行調整和建議,還積極參與實驗指導書的編寫工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3.8重視實驗教材建設和選用工作嚴格執行任課教師推薦教材版本、教研室集體討論、分管教學主任審核的教材選用程序.要求優先選用省級以上獲獎教材、新近出版的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教育部或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確保教材的質量.我們為本科生選用科學出版社2014年最新出版的由南京大學陳鈞輝教授等主編的《生物化學實驗(第五版)》教材.
4結語
篇6
一看到那些穿著滑輪鞋就能夠任意飛行的,我也想嘗試一下。
大年初三的一次偶爾出去玩,真的實現了我穿滑輪鞋的小夢想,不過這個夢想也讓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和大表哥出去玩,正好碰見他的鐵哥們約他一起去參加一個滑落比賽,我當然也被邀請去觀賽,好多人,真是圍得里三層外三層,氣氛熱烈讓人窒息,我在人流中被擠丟了,只好現在最高的觀眾席哪等著。接著音樂響起一隊滑輪少年就出來了,領頭的是我大表哥,哇太酷了,炫各種技巧,倒著滑,還有把人托起來,直接穿著滑輪鞋跳起來,好多好多真是眼花繚亂,更多的是心動,可是,最后比賽一結束,人群就散了,我自己呆在那里,大表哥走過來說,你要不要試試,我感覺幸福來得好突然我使勁的點頭,當然滿足了我的小小心愿,可是當我穿上的那前一秒鐘,我大表哥說穿上之后摔疼了可不要哭鼻子,我說嗯嗯,所以對于這句話,承諾的太輕易。
篇7
哲學大眾化主要說的是將理論以各種形式普及到群眾當中,讓理論與人們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馬克思理論普及的手段有理論宣傳、理論普及等。有很多學者對大眾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比如說黃明理認為大眾化并不只是簡單地將外在的理論轉化為內在的信仰,而是要深度地挖掘并展示將要大眾化對象的本身魅力;尚慶飛認為哲學大眾化是哲學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或由深奧到通俗的過程,它決定了中國未來發展命運。總的來說,哲學大眾化包含幾個層面的含義,即理論層面、理論與群眾的關系層面、理論與實踐關系層面[2]。
2.哲學大眾化的緊迫性和實現路徑、方法
2.1哲學大眾化的緊迫性
我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而且實現經濟全球化也是我國的重要社會目標之一,這些都凸顯了哲學大眾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由于哲學難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實際,所以哲學大眾化的實現存在一定的挑戰。在國內很多青年不熱愛哲學、普通群眾不懂哲學,這使得中國哲學越來越受冷落,而最終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不理解哲學,很多人慢慢地出現了信仰危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了很多人沒有把哲學看作為真正的哲學;其中也包含了中國的歷史因素。有研究人員對當代理論教育教材進行分析,發現現階段的教材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問題都極大地削弱了的指導意義,所以必須加快哲學大眾化的進程[3]。
2.2哲學大眾化的實現方法和路徑
方法和路徑是推行大眾化的關鍵,而哲學在不同國家推行時所采用的方法是有所區別的。有學者認為,在采用推行哲學大眾化時不能太傳統,可以更好地利用現代傳媒手段,不能只是采用單一的方法來推行哲學大眾化,而要采用綜合的、有效的手段;還有學者認為要想推行哲學大眾化就需要加深對大眾化的了解,這樣可以更好地拓展哲學的包容性;還有學者指出要想更好地實現哲學大眾化就要做好具體的事,比如說用具體的、大眾的、通俗的語言來詮釋抽象理論;同時還要以大眾化的哲學來指導實踐,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哲學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而且要盡可能地采用多種多樣的哲學普及和宣傳方式。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推行哲學大眾化需要以中國國情為基礎。總之,推行哲學大眾化的途徑和方法歸結為四個方面,即加工理論,讓群眾更好地掌握;調動群眾積極性,讓群眾更多的參與;恰當地選擇宣傳方法,讓理論與群眾更好地融合;建立有效的運轉機制。只有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才能最終實現哲學大眾化。
3.哲學大眾化應注意的問題
實現哲學大眾化具有很大的難度,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為了能夠更加順利地實現哲學大眾化就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很多學者對此都做出了闡述,孫亮認為在推行哲學大眾化時要注意增強哲學的說服力;而且在哲學大眾化推行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群眾的自覺內化;同時還要注重哲學通俗讀物的建設、深化哲學;郭建寧認為在推行哲學大眾化過程中一定要防止庸俗化,這就需要掌握哲學大眾化發展的邏輯;而且在推行哲學大眾化時要注重其與時代特征和社會現實的緊密結合;同時還需要注意加強哲學的學術質量管理。總之,在推行哲學大眾化過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只有把握這些問題才能盡快地實現哲學大眾化[3]。
4.結語
篇8
從新聞傳播學的視角來看,“受眾本位與傳播者本位不同,傳播者在參與傳播過程中主要根據受眾的需要來確定傳播的目的、步驟以及傳播的內容和方式,并以受眾受傳的實際狀況作為評價傳播得失的標準。在以受眾為本位的傳播關系中,受眾是傳播者服務的對象。”
二、受眾的變化,引導新聞傳播學轉向思考
新聞平民化提倡“平民視角”,由于很多媒體都沒能真正領會其含義,并在新聞平民化這個過程中,過度尋求娛樂價值和利益,因此產生了種種弊端。怎樣贏得受眾、贏得市場,這是新聞媒體在從傳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環境的時思考的問題。媒體受眾的核心,說到底,是在市場競爭中對資源的競爭內容所吸引的。新聞的內容及其發展、創新的深度決定了在競爭中是否能贏得先機。在我國新聞的深度報道,通常指的是客觀地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及是發現的本質和核心等等。在美國和日本及西方國家,深度報道最常見的形式是解釋性報道,解釋性報道占布局和服務的50%。深度解釋社會現象,在引導輿論,促進主流價值觀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廣播傳播特性的限制,不適宜做宏大敘事的報道深度,但這并不意味著廣播不要深度報道,如果具有廣泛覆蓋優勢的廣播,去和 “報紙”等平面媒體比拼深度報道,將不具優勢,并會給聽眾造成收聽疲勞。
根據廣播媒體的平民化走勢角度來看,新聞內容的傳播其特點符合平民的,深層次的挖掘趨勢和貼近人們的生活中普及,人們的生活,為人們的其他方面來解決問題,是廣播媒體的受眾形成一種固定的重要途徑。在對廣播媒體的節目挖掘時,我們必須最大限度地關注廣播媒體特性的研究和探索,以滿足廣播聽眾的需求,避免廣播媒體和其他媒體的同質化傾向。
三、新聞的“平民化”發展要求
平民化訴求,在報道內容上主要是體現人文意識,滿足百姓的多樣化需求。從人文角度出發,新聞媒體的關懷對象顯然應該是人的價值、尊嚴和人生的意義,特別是重視對普通人生存狀態和生存環境的關注。新聞傳播學增強人文意識,既是廣播媒體追求高起點高品位的需要,也為尋求廣大聽眾更多的認同所必需。
篇9
一、不能只盯一點,要全面觀察一些同學在觀察化學實驗時,只注意明顯突出的現象,而忽略那些不太顯著的現象。如觀察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時.只看到有“火星四射”,而看不到有“黑色固體產生”。另外,觀察不僅是用眼看,還包括用耳聽、用鼻聞、用手摸。例如,在觀察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通過鼻聞,可了解產生的氣味的氣味;用手摸集氣瓶壁,可感覺到反應有熱量放出。這些都是用眼所觀察不到的。可見,只有“全神貫注”.才能全面觀察到實驗的現象
。
二、防止看了熱鬧,丟了門道初學化學的同學覺得化學實驗很神秘,有些同學甚至把做實驗看成是耍魔術,很好玩。由于他們只注意看“熱鬧”,而沒有明確的觀察目的,這樣就難以抓住關鍵的實驗現象,丟掉了“門道”,其結果就難以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三、不能馬馬虎虎,要細心比較觀察實驗不能只觀察一個大概,特別是對相似的實驗,更應細心比較。如硫既能在空氣中燃燒,也能在氧氣中燃燒,在觀察這兩個實驗時,就應特別細心,否則,牼湍巖怨鄄斕攪蛟誑掌杏朐諮跗腥忌盞幕鷓嬗小拔⑷醯牡渡睜與“明亮的藍紫色”之區別,從而得不出硫在氧氣中燃燒更旺的結論。
四、不能只觀察不思考觀察化學實驗,不只是動動眼睛和其它感官就行了,還要開動腦筋去分析和判斷。如在觀察實驗室制氧氣的實驗時,只有同時思考“為什么實驗前應先檢驗裝置的氣密?”“試管口為何要略向下傾斜?”“實驗結束時,為何要先將導管從水槽中取出,后熄滅酒精燈?”等問題,才能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五、弄清概念,防止張冠李戴有些化學實驗的概念容易混淆,若沒有搞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描述實驗現象時就易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如“光”與“火焰”、“煙”與“霧”、“渾濁”與“沉淀”、“溶解”與“熔化”等概念極易混淆,只有注意了它們的區別,才能正確描述這類實驗現象。六、要防止用結論代替現象進行描述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結論是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質特征,二者有聯系、但不能相互代替,如鎂條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之一是“有白色粉末產生”,而不能描述為“有氧化鎂產生”。否則.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篇10
作為《文化與詩學叢書》之一種,李春青先生的《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一書,通過一個典型的學術個案,為北師大文藝學學科近年來力倡的"文化詩學",在學術理念和研究方法兩方面作出了具體的演示。
在該書"引言"中,春青先生介紹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將詩學話語與學術話語平行置于普通的文人心態之上進行對比,看一看二者之間有哪些共同之處,在各自的話語系統形成過程中它們又有這樣的內在聯系。并言之所以如此,目的是為了揭示宋代詩學觀念所蘊含的豐富的非詩學的社會文化內容,以及梳理這種詩學觀念生成的學理軌跡,最終借助于對宋學基本旨趣的闡釋,尋覓出宋學與宋代詩學共同矗立其上的深層的意義生成模式。筆者以為,這實際上體現了春青先生欲從文化史和學術史兩個維度來審視、闡述宋代詩學的意向,而從該書作為《文化與詩學叢書》之一種,以及從宋代詩學觀念生成的歷史語境兩方面來看,這種研究視角的選擇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首先,"文化詩學"之用意,即就是意欲通過文化與詩學之間的互動關系析解出一些更加深層次的東西來,用春青先生的話語來說這個東西就是"深層意義生成模式",而這正是理論研究所必然要求的一種品格,庸淺的歷史現象復述與深刻的歷史意蘊析解之區別正在這里。其次,宋代詩學的"文化"含量確實非同一般,宋代詩學話語是在與這一時期的哲學、史學、宗教、倫理話語的交融、互滲、相互轉化和彼此觸發的過程中展開的,如果割裂宋代詩學與宋代學術文化的共生關系,僅僅就詩學而談詩學,則所見者甚微少,便擔當不起"文化詩學"這一名目。于此,筆者完全同意春青先生關于古代文論研究應該成為一種文化研究的看法。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觀念和范疇體系與其它文化學術話語之間是一種共時性展開的關系,如果離開了對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的整體把握,便無法準確地體知古代文論的觀念和范疇的精神、義理。而這樣一來,春青先生所進行的"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研究,在一定意義上便成為對宋代詩學觀念的一種原生態描述和整體性解析。我們之所以肯定春青先生的研究方法,正在于他的方法論與研究對象的特殊性要求之間,確實押韻合轍而無比妥帖。
我們注意到春青先生所使用的"宋學"這一范疇,實際上涵蓋了與宋代詩學有牽涉的宋代的文化、思想、學術等諸多門類,而在對此的觀照中,又緊緊扣住"宋學"影響宋代士人文化精神特征形成這一關鍵點,并以為在"宋學"影響下形成的宋代士人的以儒家的修身養性之學為基點、格物致知而辯言入理、經世致用而關心世事,以及堅守思想學說的自信原則等精神特征,完全貫徹到了他們的文學觀念的建構之中,并由此而決定了宋代詩學的價值旨趣。應該說,這一結論之得出,是春青先生長期精研宋代思想文化和藝文典籍,以及長期浸沉于宋學、宋藝之中的結果,正因其平實,方為體貼入微,與那些新訛的命名式言說不同,在于其中充盈著學術誠信。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說所謂人文學術方法無所謂新舊之別,有學養根柢,有學術誠信,釀造到火候,左說右說,橫說豎說,皆成學問,否則任啥也不是。此為題外之言。
在研究工作的具體展開中,春青先生將宋代的文論與宋代的學術文化視為一個具有共同生成機制與深層意義結構的彼此相連的整體,因此在析解文論觀念和范疇時注重從"宋學"話語中尋找其根源與演變軌跡。同時又擴展研究的疆域,除詩文評論之外,又將整個宋代的文化學術納入視野,對這些非藝文類的話語系統中所潛藏著的詩性話語或影響著詩性話語生成和展開的因素亦高度關注和精心理會。這樣,便形成了該著以總論與分論結構成篇的特點。在"總論"篇中,先闡述宋代士人的文化心態,以及"宋學"的諸如"心"、"性"、"誠"、"敬"、"思"等基本思想旨趣和核心范疇,然后討論宋代詩學的基本精神與價值取向,并進而梳理出了"宋學"對宋代詩學的的一般影響的若干重要方面。在"分論"篇中,對各家各派的體知,一般也是先描述他們的文化精神特征,然后分析他們的學術旨趣,然后探討他們的詩學觀念。這實際上就是認為,宋代士人的文化精神和學術旨趣是他們建構自己的詩學話語之前提與基礎存在。這樣的經營,不但有助于研究工作在指述和闡釋功能方面向對象之更隱秘微妙處延伸,從而強化學術研究的解蔽功能,而且又保證了這一研究的性質既是文化的,又是詩學的,以及春青先生目中的研究對象既是文化的,又是詩學的。在文化的與詩學的之過程中,實現文化與詩學的圓融自洽,是該著的最大成功之處。當然,如果在"分論"篇中將歐陽修之前的宋儒們的話語也予以論析,應該說也是"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的題內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