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及中華文學研究分析
時間:2022-02-27 03:43:02
導語:民族學及中華文學研究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形成已久,民族融合與各民族之間交往的歷史長河,決定了中華文學為各民族文學并存與互動的史實。“中華文學”,是薈萃中華各民族文學以及各民族文學交互影響的文學發展史。文學是人學,個體間、族群間、民族間的互動,勢必會影響各民族文學,乃至中華文學的生成與發展。因此,應讓民族學在場,從民族關系與民族交流的歷史中挖掘文學交流與互動的資源。
關鍵詞:民族學;中華文學;民族文學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共存共榮的組合體。費孝通先生于1988年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1]格局理論,其意義是首次從“族際政治的角度對中國內部族際關系的一種歷史描述、現狀分析和未來圖示”[2]。這一理論在當時國內外學界引起了熱烈討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決定了中國文學為多民族文學并存與互動的實質。在中國文學的研究領域,也開始反思以往的以漢族文學為主流的單一的文學研究思路,提出將各民族文學進行融通研究的“中華文學”研究新命題,即強調既要關注主體民族的文學發展,又應重視邊疆的、少數民族文學的整理與研究。
一、中華文學研究的成果梳理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學界開始倡導中華文學研究。所謂“中華文學”史,簡言之,是薈萃中華各民族文學以及各民族文學交互影響的文學發展史。一些學者也為中華文學研究繁榮期的真正到來而不懈努力。由張炯、鄧紹基、樊駿三位先生主編的《中華文學通史》[3],是一部首次以“中華文學”命名的十卷本文學通史,該著首次在各時期文學史書寫中專設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文學史章節。但由于此時可供吸納的研究成果不多,因而,此《通史》的撰寫雖然突出了各民族文學的特色研究,但對各民族文學的融通研究成果不足。無論如何,這部通史的出版畢竟是中華文學研究的一次大的邁進,意義重大。同時,亦有一些單篇論文在這方面也進行了嘗試。朝戈金先生認為,可“根據國際上近年在民俗學、文化學、人類學和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新理論成果,結合中國多民族文學發展歷程的實際”[4],來開展對中華多民族文學的研究。總的來說,從近五年開始,專家學者才展開對中華文學大規模、高層次的學術討論和研究實踐。2015年3月16日,由《文學評論》編輯部、《文學遺產》編輯部、《民族文學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的“中華文學的發展、融合及其相關學科建設”[5]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召開。與會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從自身研究的角度,探討了中華文學的發展與融合問題。《文學遺產》2015年第4期還集中刊發了朱萬曙、馬自力、劉躍進、左東嶺等幾位學者關于如何推進中華文學研究的思考性文章。2015年11月28日至29日,由《文學遺產》編輯部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主辦的“空間維度的中華文學史研究”[6]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與會專家、學者達五十多人,對中華文學中的視覺問題、文學的空間問題、雅俗文學的轉換問題作了全面探討。這兩次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使中華文學的研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二、民族學參與中華文學的研究路徑與方法
擺在新時期學者面前的主要任務是,如何使各民族文學研究既突出特色,又呈現出多元互動的真實的中華文學發展面貌?楊圣敏先生說過,“民族學研究的,就是各不同群體的,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會規則與特點。所以我們的研究對象是群體而不是個人。”[7]即,將民族學的任務置于中華文化的大框架內審視,便是研究一個大的群體共同守候、認同的文化,研究不同小群體之間文化的差別。文學是人學,個體間、族群間、民族間的互動,勢必會影響各民族文學,乃至中華文學的生成與發展。因此,應讓民族學在場,從民族關系與民族交流的歷史中挖掘文學交流與互動的資源。如何才能讓民族學介入中華文學的研究?就目前來看,還應分步驟逐層深入。首先,讓民族學田野調查法優化少數民族文學的收集與整理。就目前來看,還有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學,特別是一些無文字民族的文學仍處于口耳相傳階段,像一些民歌、祭辭、祝辭,需要進一步搜集整理,這就需要整理者用田野調查法深入民間去調查、去搜集,最后整理成可供參閱的豐富的文本。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搜集與整理并非簡單記錄成文字文本,而是要記錄這種文學生成的文化場域,只有記錄全面、詳實了,進一步的研究工作才能展開。其次,既要研究各民族的文學特色,又要找出各民族文學間的交匯點、黏合點。各民族文學的特色研究,先須了解這一少數民族內在的性格、思維習慣、心理活動,外在的地域、宗教、飲食等特征,方可真正進入民族文學的特色研究。如研究各民族特色突出的文學作品,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敘事長詩的研究,以及各民族文學史的書寫,就應先了解這一文學生成的文化場域。再次,各民族文學間走向融通的研究。各民族文學間的融通研究到來之日,也就是中華文學研究的繁榮之時。過程應該是,先從一個少數民族作家、乃至一個少數民族文學家族與主體民族文學之間交融的研究開始,然后關注整個少數民族的文學與主體民族文學之間聯系的歷史與現狀,后關注多民族文學間的互動。民族學撰寫民族志的經驗與成果值得借鑒。民族學家在結束了實地的調查之后,即要撰述民族志,也就是敘述在田野中參與觀察的體驗和發現。民族志是將作業點的經濟、法規、宗教等作為一個聯系的有機整體來觀察和描述的。所以,將多民族聚居區作為田野作業點,觀察民族間交流的實質,再從多角度把握各民族的文化、文學的生成特征。當然,以上這三方面的研究進程,并非只按這樣一個簡單次序進行,而應該是同時、同步展開的。
三、小結
就目前中華文學研究的現狀來看,少數民族的文學研究才剛剛起步,所以,民族學參與下的中華文學研究,還需要做到:一、牢固樹立多民族文學間互相交流、融通的中華文學史觀;二、重視文字文本以外的口傳文獻、活態文獻研究;三、擴展文學研究的方法,合理使用三重證據法;四、汲取國內外近幾年在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領域內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當然,中華文學研究的推進,既需要民族學的積極參與,也需要多學科之間的配合與互動,更需要多民族學者的參與以及本民族學者投身于發掘與研究自身文學的實踐中。
參考文獻:
[1]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修訂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2]陳建樾.多元一體: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族際整合與合法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5).
[3]張炯,鄧紹基,樊駿.中華文學通史[M].北京:華藝出版社,1997.
[4]朝戈金.“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三題[J].民族文學研究,2007(4).
[5]馬昕.“中華文學的發展、融合及其相關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學評論,2015(3).
[6]王正,袁睿.“空間維度的中華文學史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學遺產,2016(5).
[7]楊圣敏.民族學是什么[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2(1).
作者:王曉云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 上一篇:聞一多文學人類學研究向度
- 下一篇:積極心理學大學生誠信教育對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