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設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7:0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師教學設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設計中缺乏人文性的內容
這主要體現在在教學目標中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中,很多時候初數學教師認為,數學課的教學就是從知識性出發,由知識過渡到具體的應用——做題。因此在以往數學課主要的任務就是做題、解題。當然這樣設計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其中缺少了人文方面的一些影響,課堂的形式必將會過于的單一。
2.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的缺乏
在很多時候在數學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最為困難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尋找某節課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一般教師,就是直接的在課標中找到一段話將這個環節應付過去,至于這些話的含義教師很少的過多的探究和思考。將這部分的設計最為一種形式和模式來看,實際上這部分是對一節課宏觀、整體上的一種升華和知識、技能的提煉,這也是教師其基本素質中一個主要的考察標準之一—教育學理論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
二、初中數學課程教學如何有效進行有效教學設計
1.關注學生,從導入環節入手充分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際上導入環節的作用很重要,這個環節是新知識學習的準備階段,也是將學生注意力引入到課堂知識學習的重要環。在這個環節中實際上是可以滲透一些人文思想的,例如在進行正負數的加減運算方面的知識的學習中,就可以將我國關于經濟增長、物價下降等方面和正負數運算有關的內容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由此來滲透一些關于人文化方面的知識,以培養學生關心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思想、態度。當然這樣的應用還有很多,這需要我們教師在具體教學設計的環導入環節的設計方面多花一點心思,盡量的實現一些育人與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識。
2.教師應該多學習教育理論知識并鉆研課標
篇2
論文關鍵詞:“圓的認識”教學設計和思考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55~58頁的內容。主要有用圓規畫圓、了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等。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直線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是認識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以后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和圓柱、圓錐以及初中系統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在整個幾何知識教學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備課不僅要了解學生已有的數學基礎,還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此,我從新六年級每個班級中隨機抽取10多位學生進行調查:當有人在表演時,觀看的人群自然地圍成一個圓,這是為什么?沒有一個學生能基本說清原因,這說明高年級的孩子關于圓的生活經驗還是相對缺乏的。根據學情、教學內容和新課程標準,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并發現圓的有關特征,知道什么是圓心、半徑和直徑,能借助工具畫圓,能用圓規畫指定大小的圓,能在日常生活中簡單應用圓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發現、創造、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深刻把握圓的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交流能力。
形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教學重點:感知并了解圓的基本特征,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認識圓的特征,畫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圓。
二、設計理念和教法學法
“關注人”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新課改要求,在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習得方式和交流合作;新課改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往互動、合作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數學知識,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
這節課,我想用現實的情境、自主的操作、優美的音樂、美麗的畫面、自由的想象、純真的創造構建出一個鮮活的課堂,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使之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正確理解和掌握知識,積累經驗,并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都有新的收獲。
三、過程設計和意圖
我把教學過程預設為9個環節:詩意引入、感受完美、規范畫圓、自學名稱、探索研究、走進歷史、嘗試應用、美的繼續、課外延伸。
第1個環節“詩意引入”
出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圖片。
教師(以下簡稱T):“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唐朝詩人王維最有名的詩句之一,它描繪了兩種對比鮮明的圖形,一種是煙的直,一種是落日的圓。(板書“圓”)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直與圓的不同,同時為引入課題做好鋪墊】
第2個環節“感受完美”
①課件出示帶有圓形的圖片小學數學論文,有向日葵、鐘面圖……
T:請仔細觀察,這些圖片都含有什么圖形?
學生(以下簡稱S):圓
欣賞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或感想?(圓形物體很美)
T:從這些圖片可以看出,圓遍布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處不在,可以說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圓的世界里。
②請學生舉例說說,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還能看到圓。
T: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在一切的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
③引導比較。
T:圓與其他圖形有什么不同?
S:圓是曲線圖形,以前學過的圖形都是直線圖形。
T: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和諧,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探尋其中的奧秘。(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第3個環節“規范畫圓”
通過不同工具畫圓的比較,揭示畫圓的本質
①讓學生選擇工具畫出一個圓(估計學生會借助圓形物體或圓規),交流時重點講評如何使用圓規畫圓。
T:先在平面上確定一個點,然后把圓規兩腳叉開使之有一定距離,再把帶有金屬尖的一端放在這個點上,捏住柄端,把圓規的另一角圍繞它旋轉一周,這樣一個圓就畫好了。
講評后請學生用圓規再畫一個圓。
②觀看錄像: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一位小朋友在沙子地上用固定拇指、旋轉中指的方法畫圓。
③引導比較,思考不同工具畫圓之間的聯系。
T:說一說用圓規畫圓、體育老師在場地畫圓、學生利用拇指和中指畫圓這三者之間有著怎樣本質的聯系。
小結:借助工具畫圓,只要固定一點,確定長度,旋轉一周,就可以得到一個圓。
第4個環節“自學名稱”
①學生自學圓各部分的名稱。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上面的三種畫圓方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那么是不是有專門的名稱用來描述呢?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自學書本P56例2中的一段話。
T:通過看書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根據學生回答完善板書: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的線段叫半徑,用字母r表示。
通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用字母d表示。
②聯系畫圓的過程,思考圓的一些主要特征。
學生在知曉圓的各部分名稱之后再一次組織畫圓,讓他們用理性的目光再一次關注畫圓的過程,使他們在畫圓的同時關注半徑、直徑,思考半徑與直徑存在的一些特征。
第5個環節“探索研究”
①讓學生取出剛才用圓規畫出的圓,分別標出圓心、半徑、直徑。
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并進行講評,鞏固對圓心、半徑、直徑的認識。
教師選擇一份作品,請一位學生在其中再畫一條半徑和一條直徑,啟發思考:在這個圓中,還能畫出半徑和直徑嗎?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S:在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是有無數條的。
T:對于半徑和直徑,你還能發現什么?
啟發學生得出:在同一個圓內,半徑是有無數條的,無數條半徑都相等;直徑也有無數條,無數條直徑也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
②請學生想象,沿著直徑折,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折痕兩邊完全重合)請學生實際動手折一折,并思考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圓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就是直徑,有無數條對稱軸)
課件動態演示: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③回顧畫圓過程,理解原理,內化概念。
T:圓心、半徑和直徑這些知識蘊含在我們畫圓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想一想,圓規的金屬尖固定的地方是圓的圓心,圓的圓心確定了,這個圓的位置也就固定下來了,所以我們就說圓心確定了圓的位置。(圓心定位置)那么,這兩腳叉開的距離相當于圓的什么呢?(半徑)現在我讓這個半徑更大些,畫出的圓會怎樣?如果我把半徑改小些,畫出的圓又會怎樣?這說明,圓的大小是由半徑來決定的。(半徑定大小)
④課堂學習小結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收獲,幫助學生養成及時小結的習慣和意識。
⑤ 畫一個半徑2厘米的圓,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畫一個直徑是6厘米的圓,寫上各部分的名稱。
T:同學們會在文檔中打字了,你會在文檔中畫一個圓嗎?我們一起來畫一個。
T:現在,我們能用電腦來研究圓。那么,你知道古代是怎么研究圓的嗎?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歷史。
第6個環節“走進歷史”
①早在2400多年前,我國古代就有了關于圓的精確記載。墨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有這樣的描述:“圓小學數學論文,一中同長也。”
T: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想一想,“一中”和“同長”表示什么意思?(一中:圓心;同長:半徑、直徑一樣長) T:我國古代這一發現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②T:其實我國古代關于圓的研究和記載遠遠不止這些,老師在這兒還收集到一份資料。《周髀算經》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圓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謂“圓出于方”,就是最初的圓形并不是用圓規畫出來的,而是用正方形不斷地
切割而來的。(演示)
T:現在如果告訴你正方形的邊長為10厘米,你能獲得關于圓的哪些信息?
③T:大家見過太極八卦圖嗎?出示八卦圖
這個圖是由一個大圓和兩個同樣大的小圓組合而成的。如果小圓的半徑是3厘米,你能發現什么?
④演示風扇帶動系線的小球運動,你能說出圓心在哪里?半徑是誰嗎?如果告訴你繩長20厘米,你知道他的直徑是多少嗎?
教師總結過渡:人們研究圓更多地是讓圓為人類的發展服務,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應用”,
第7個環節“嘗試應用”
①課件出示:利用圓的特征制作的車輪。
T:從古代馬車到地排車、自行車,再到摩托車、汽車和飛機,這些交通工具不斷地改進和發展,但車輪的形狀卻一直沒有改變,都是圓形,這是為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解釋,明確車軸必須安裝在車輪的圓心。】
②播放動畫視頻《貓捉老鼠》:下水道井蓋為什么是圓的?
長方形、橢圓形的井蓋容易掉入下水道,圓蓋絕對不會掉入下水道中。
【設計意圖:使學生充分認識圓的特征,感受其優越性和實用價值。】
③“套圈游戲”:讓學生利用圓的特征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認識圓的實用價值,初步感受到圓的美。
第8個環節“美的繼續”
欣賞滑冰中的藝術美,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寓意圓滿、圓美的人文美,再欣賞用圓構成的美麗圖案。
【設計意圖: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古希臘哲學中“圓是最美的圖形”這一論斷的精彩,激起學生設計的興趣。】
第9個環節“課外延伸”
①課后設計并畫出用圓組成的美麗圖案,鞏固圓的畫法,培養學生的審美和創新能力。學生可以把自己實踐的體會和研究成果與同學們分享。
②閱讀推薦內容:圓規的歷史、“圓的雜談”、 元時期數學家李冶的《測圓海鏡》。
篇3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弄清地方時、時區、區時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時與經度的關系;時區的劃分與區時的簡單計算。
3、能夠利用已知條件計算地方時和經度,以及區時的簡單計算。
二、教學重點
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
三、教學難點
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
四、教學方法
1、利用地球儀讓學生理解地方時的產生。
2、適當結合初中地理內容,讓學生來復習鞏固時區的劃分,區時的計算。
五、教具
地球儀、自制圖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自然引出本節課的問題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太陽高度的概念,知道了在一天中太陽高度的大小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現在,大家來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每個地方的人們都以當地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刻定為本地的12:00,那么隨著地球的自轉,將會產生什么問題?(教師一邊提出問題,一邊拿出地球儀演示)
(學生回答)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解決問題】(教師總結)對,因為在一天當中,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大約只轉過了1°,我們可以假定在一天當中,太陽相對于地球的位置是固定的,那么在某一瞬間地球上各地的時刻是不一樣的,我們把這種因經度不同的時刻稱為“地方時”
【提出問題】根據初中所學的知識,我們知道在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線,那么根據地方時的定義,就有無數的地方時,這樣就會使我們的生活非常不方便,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解決問題】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從理論上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該區的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板書)
(演示)在地球儀上同一緯線的地方事先標注好A、B、C三點,隨著地球的自轉,同學們會發現東邊的時間早于西邊的時間
【提出問題】因為東西方向是無限方向,那么那里的時間是最早的呢?(給學生留時間,讓他們自由討論)
【解決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人為規定以180°經線作為“最東面”。這樣,通過板圖我們就會發現東時區的時間是早于西時區的時間的。而且,東時區的時區數越大,時間越早,反之西時區的時區數越大,時間越晚。
(練習)1、已知東八區是6:00,東四區為幾點?(2:00)
2、已知西三區是15:00,西九區是幾點?(9:00)
3、已知東八區是6:00,西八區為幾點?(昨日14:00)
由練習自然引出日期變更線的概念,國際上規定,把180°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限。日界線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點和終點。地球上日期的變化都從這條線開始,實際的日界線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經線延伸。這是為了照顧附近國家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線避免通過陸地。
最后,在日照圖上練習時間的計算。
(答案)
A:6:00B:12:00A:12:00B:0:00
C:12:00D:0:00C:0:00D:18:00
篇4
通過資料提示和教師啟發,學生一般在接到任務單以后,要對任務進行分析,其實就是把任務分解成更小的組成部分,并弄清要完成這些一個個小任務需要用到的舊知識有哪些和能學到哪些新的知識,通過這個過程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成試驗準備工作的任務分析中,通過組內的查資料及討論,他們通過不同的分析思路來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土的剪切試驗教學的任務分析中,由各個小組進行討論和查找有關學習資料,一部分學生先準備需要的所有操作儀器,按照操作步驟進行土的剪切試驗的操作,再總結操作中用到的理論知識。另一部分學生是先學習可能在操作中用到的理論知識,再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等。他們通過不同的分析思路來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
二、學生完成任務
在完成試驗準備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觀看試驗設備,要求各小組在這一環節中能認識切土刀、烘箱、凡士林、應變式制式直剪儀;位移計;天平、環刀等設備,并能熟悉每種設備的使用、養護和維修的相關內容;另外,每個小組要按要求取四個土樣。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來完成任務。在土的剪切教學中,在學生自主或教師協作完成任務這一環節中,由各小組的討論和小組現場操作,要求各小組在這一環節中能認識出各種儀器和它們的使用方法,并能闡述出每種儀器的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和完成土的剪切試驗的操作過程等相關內容。闡述時,一般先由小組內相互討論然后,每小組由一人來代表該小組成員的觀點進行闡述。
三、交流評價
交流評價是學生對完成任務的總結、歸納、反思與鞏固的階段。在學生完成相應任務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評價,評價先是由學生自評、,然后組內的成員之間的相互評價,再是各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和點評等多種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做到評價既公平又公正。土的直接剪切試驗教學的討論評價環節中,先由各小組內部評價再相互評價,最后,由教師對各小組完成的情況給出公平、公正的評價。
四、教學效果評價
篇5
【關鍵詞】政治課;有效教學;問題設計
question of design related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li shaobing
【abstract】the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is always an arid work, the student, the guardian does not take seriously, the teacher teaches very much laboriously, the student studies very much painfully. in order to break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sad phenomenon, the optimization classroom instruction, improves the student quality, transfer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enthusiasm,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to the political lesson the question design. specially in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oday, when new round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rrival, appears is urgent and is essential.
【key words】political lesson; effective teaching; question design
1 有效教學的概念及提出
中學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有效教學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大量的研究表明,只有對學生進行有效教學,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有效教學理念的提出源于20世紀中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教學也是科學,不僅應該具有科學的理念,也應該具有科學的教學方法。有效教學主張通過科學的觀察和測量來考查教學的效果、效益、效率。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因此,注重政治課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對于政治課的教學是否有效,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2 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把握住“雙主體”的關系
根據現代教育教學現實,在教學活動中的教與學是雙邊活動,存在著“雙主體”,即在教師的“教”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知識是媒體;而在學生的“學”中,學生是主體,知識是客體,教師是媒體。主體是指認識者,客體是指同主體對立的客體世界,是主體的認識和活動對象,媒體是主體和客體的橋梁。三者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一。只有認清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效地在政治課教學中,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在“教”的過程中,主體(教師)媒體(知識)服務于客體(學生):在一堂好的政治課教學中,傳統教學手段“一言堂”應該徹底擯棄,而代之以有效教學的新理念。在教學中,教師(主體)可以通過提示性的知識提綱(媒體),幫助學生(客體)進行自主學習。通過這樣的學習,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教師再通過一些有趣的課堂設計,比如學生探討式,辯論式,甚至小品式,來幫助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例如:在上九年級第三課“我國的基本國情”這一節時,我先給學生20分鐘看書,并附有相應的問題提綱,讓學生邊看書邊解答。這些問題有:我國現在國際地位怎樣?我國是發達國家嗎?我國是否還存在主要矛盾?我國的國情到底是什么?它的特征有那些?表現在那些方面?這段時間有多長等。通過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知道了要掌握的知識點,而且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主動學習。然后,在剩余的時間里,教師再作簡單的歸納和總結,并留時間讓學生進行互動探討,這樣,一節課的容量遠遠超出了常規的40分鐘。
這樣的學習,不僅減輕了教師的勞動,最大的益處是能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真正達到了政治課的有效教學。
(2)在“學”的過程中,媒體(教師),客體(知識)服務于主體(學生):當學生(主體)在教師(媒體)的引導下進入學習狀態后,他就會發現自己所需要了解的東西是那么的多,他就會想辦法去弄清楚。他會通過經常向老師探討,或者與同學溝通,甚至于自己查閱資料等等方式去主動學習,這時,媒體(教師),客體(知識)服務于學生。例如:還是上面的例子,很多學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發展
(1)清晰授課:我的認識是,教師授課語言應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使學生能按邏輯順序逐步理解。
(2)多樣化教學:我的認識是:教師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授課,比如用挑戰性的問題、熱情的贊揚、多樣化的視覺效果(多媒體的畫面、實驗演示)等。(3)任務導向:我的認識是:教師授課應有明確的任務目標,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學習。因為“缺乏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教學活動,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我的認識是: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加教學活動(積極思考、動手操作、討論交流),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而有效的課堂教學。
(5)確保學生成功率:我的認識是:教師要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發展。在教學刺激后,要安排練習或問題討論,使大多數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3 教學過程中教學問題的設計
(1)問題教學模式的構建
1)指導思想。思想政治課問題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基礎開展教學,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建構,強調教學的探索性,學生的主體性,師生的互動性,強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和應用,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讓學生自主地發展。
2)模式的基本結構。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經過不斷實踐,探索,改進和完善,筆者在實踐中建立了初中思想政治課實施問題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
教學程序—問題呈現—問題闡釋—問題討論—問題深化—問題解決
教師活動—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組織討論引導方向—反饋調節監控過程—問題變式鞏固理解—評價引導提煉結果
學生活動—進入情景產生疑問—明確目標嘗試探究—自主探究體驗過程—交流合作深化認知—梳理概括建構結構
(2)問題教學的實踐:當然,在政治課教學中,學生主觀上想不想學好,是最關鍵的因素。世界上沒有救世主,學習好要靠學生自己努力。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學生才能得到發展。學習的本質屬性是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是教師的職責。有效學習必然是自主學習,有效教學策略也就是培養學生自主性的教學策略。為此,教師應掌握有效教學的四條基本原理,即:
1)情意原理:學生的心理活動包含著互為前提、互相促進的認知結構和情意狀態兩個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感情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
2)序進原理:來自外界的知識和經驗可以相應地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情意狀態和行為結構,教師根據不同對象的發展水平,有步驟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識和經驗的結構化程度,組織好從簡單到復雜的有序累積過程,是提高轉化效率的基礎。
3)活動原理:學生外部的行為結構與內部的心理結構之間有著直接的互化關系,教師精心組織各類行為活動與認知活動,并使之合理結合,學生充分發揮活動的自主性,是促成行為結構與心理結構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徑。
4)反饋原理: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向預期目標和發展,都需要依賴反饋調節,教師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學生自我評價的參與,可以大大改善學習的進程,有效的反饋機制是目標達成的必要保障。
總之,只有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提高學生素質,鍛煉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為國家多輸送合格人才。希望我們教育工作者,積極投身到有效教學中來。
參考文獻
[1] 鮑里其.《有效教學方法》.
[2] 朱錫明.《有效教學的五種教學行為》.
篇6
1.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教育教學事業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知識。所謂教學,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自主地學習,這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在當下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摒棄以往的教學觀念和方法,以培養學生要學習、會學習為主要教學工作目標。結合室內設計課程實際教學情況,教師應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教學工作方案,同時將課程的發展動態和主要思想有機融入教學工作,為學生提供及時、全面、系統的教學知識內容,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培養其職業能力和道德。
2.注重教學實踐環節室內設計課程既要求學生注重理論,也要求其將理論及時運用到實際操作中,以此加強對知識的掌握,體現學習和教學的意義。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單純注重理論的講述,則永遠無法達到最終教學目標。教師應在教授教學理論的同時配合實際操作或實踐經驗的呈現,適當增加實踐性教學課程的課時量及教學形式。如,可開展教育實習、社會實踐、民間藝術調查、畢業設計創作等實踐活動,通過多樣性的實踐內容和形式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室內設計教學要以理論教學為基礎,有選擇性、經常性地安排一些實踐活動或教學環節,可以通過實例展示,使學生在相互討論、研究中增強好奇心理,從而激發其求知欲望。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教學實踐的實施,還要注重教學實踐課程的考核工作。我國一些院校雖然開展的實踐課程活動較多,但是未能收到如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考核工作開展力度不足,形式化的考核工作使學生對于實踐課程的具體內容和意義理解程度較弱,無法直接突出教學實踐活動的作用。對于實踐課程的考核要以實際操作考核為基礎,在此前提下對其過程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詳細的總結,使學生形成以理論開展實踐,又在實踐中認識到具體理論的循環性應用,由此提高其職業知識能力和素養。另外,學校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多開展一些校企聯合實踐活動,通過完善系統的實踐平臺促進學生未來職業能力的發展。
3.加強課程教學整合在教育教學事業發展中,通過對具體教學實踐經驗的調查,筆者明白當下教育教學事業已不再只注重單科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不同教學知識的整合,以此促進不同課程之間的知識融合發展。課程整合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同學科知識內容進行重新整理組合。由于室內設計的綜合學科特點,其涉及的方面較多,主要包括建筑學、材料學、工程結構學、審美心理及環境心理學等。因此,對其進行課程整合,有利于學生完整掌握課程知識體系,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結構,促進學生職業知識的全面發展。
4.完善創新思維培養室內設計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對此教師應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工作,其主要方法包括:其一,加強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發散思維主要是指對問題進行多角度思考,將眼前和記憶系統中的信息重組,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信息,其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組成部分,發散思維訓練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此種思維方式的訓練,促進學生思維更加流暢、變通及獨特。教師可采取題型變化或解題思路的變化加強學生思維鍛煉,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容,鼓勵學生采取不同的設計方法設計同一作品。其二,加強學生聚合思維培養。聚合思維是創新思維能力的關鍵內容,其主要針對學生的設計能力和技巧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在工作中選擇正確方法進行合理操作,促進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結語
篇7
(1)不能像以前一樣長篇累牘地講述素描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要開門見山指出素描與以后專業學習緊密的聯系以及素描的基礎作用。
(2)不能照搬教科書上的概念和定義,而應將概念簡單化生活化,讓學生明白素描,其實就是一種最為簡單的繪畫基礎,現在學素描就是為以后的設計打基礎。它只需要通過鉛筆,將你所看到的東西用簡單的線條描繪出來。在繪畫過程中,可以要求有明暗的區分,但無需色彩的加入。因此,素描也是相對簡單的一種繪畫形式。在素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需要將所要表達出來的東西刻畫出來。因此,素描是用簡單的方法和工具表現世界和人的內心。了解了以上兩點,學生們才有了“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豪情壯志。
二、掌握方法,勤學苦練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說的是成大事業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后悔。園林設計專業的學生生源都是非藝術類考生,升大學以前沒經過專業的美術訓練,美術基礎幾乎為零,入學后要系統學習線條、透視、形體與結構、構圖、明暗、造型等眾多知識點,在短短的一學期內要學這么多實屬不易。如何讓從未拿過畫筆的學生拿起畫筆從枯燥單調的線條開學學素描呢?
1.心態的訓練
在作畫最開始的階段,一個重要的訓練內容是心態的訓練,這個訓練很像和尚打坐,需要沉浸到眼前要畫的事物當中,可能幾秒鐘就夠了。每次實訓開始前,我會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讓他們雙目緊閉,雙手放于胸前,去除心浮氣躁,方能全心投入繪畫。
2.重視線條
開始指導學生學習素描的時候,重視線條的練習。線條的美感會影響整個畫面,不止素描,只要和一切手繪相關,線條都起著舉重若輕的作用。線描使人快速進步,畫好了線便是真的打好了素描的基礎,也為后期的水彩、手繪等打好了基礎。
3.培養正確的觀察方法。
養成正確的觀察方法是學好素描的關鍵。正確的方法是,觀察應從整體出發,在觀察過程中簡化物象的細節,把握對象的大關系,然后在大關系中觀察局部以及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最后再回到整體,調整各個局部,使它們服從整體,而不是只盯著局部變化,孤立地去描繪。這個過程我們也可以簡便地概括成一個公式:整體—局部—整體。
4.重視結構
素描基礎訓練目的并不只是在技巧如何表現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正確的觀察和理解物象的造型特征,把握物象的本質結構和普遍的造型規律。這實際上是一個積極的理性思維過程,只有在形體、結構準確的前提下才有進一步的研究光影、質感、明暗調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5.觸摸的游戲。
我把以前收集的一些奇形怪狀的小石頭發給學生,也可以學生自己準備這些東西。裝在一個紙口袋兒里頭,互相不知道是什么,交換紙口袋兒。然后把手伸到里面去摸,你的左手在摸,右手在紙上畫,因為看不見,你只能假想視點、用手“觀察”。觸覺素描是把眼睛換成手那樣去觸摸,觀察變成觸摸,甚至觸摸變成一種游戲,摸的好處在于,逼迫學生全方位地了解它,必須在腦子里頭形成一個立體的圖像,很像3D設計,是全新的經驗。一個可以任意變換角度的物體,你怎么畫它呢?只能假想一個視角來畫它。這個游戲,就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為以后在電腦上利用CAD、3D軟件作圖打下基礎。一只別人的手也可以摸,摸著同時把那只手畫出來。這個游戲給學生帶來新意,單調和枯燥重復的作畫訓練也變得饒有趣味。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勤于練習,會發現素描的樂趣和內涵,量變是可以產生質變的,即便是“為伊消得人憔悴”也樂在其中。
三、千百次的探索才會有瞬間的頓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說的是反復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第三重境界一般不能在素描課程中實現,如果在后續的設計學習和工作中領悟到了素描在設計中起到的根本作用,然后又重新地回來溫習素描的相關知識,那么進入了第三重境界。素描在設計中有哪些作用呢?在設計之前,設計者需要將頭腦中的設計理念和瞬間的靈感通過手、筆、紙記錄下來,繪制出效果圖。這就需要扎實的素描基礎,素描是培養手繪能力最好的方法。在生活中看到一個精美的園林小景,想要把這現實空間里的三維立體空間搬到電腦上的N維的畫布上面,這個時候就要利用素描的繪畫手法將它便成虛幻、立體的線條表現出來。素描也是培養造型能力的最好方法。設計作為一項藝術,需要創意和靈感,而創意和靈感來源于生活。素描訓練了我們的大腦和眼睛使我們重新認識了生活的價值,繪畫者可以將身邊普普通通的物品,變成一幅與他人不同的藝術作品。同時,素描可以創造性地表現生活、表現大自然,使之升華成藝術。
四、結語
篇8
一門課程的學習伊始,教師應該清晰謹慎地提出本課程可以給予學生的承諾與機會。例如,該課程將幫助學生回答什么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將有助于他們發展何種類型的智力、體力、感情或社交能力?學習該門課程對于他們后續課程學習有什么幫助?對于他們日后工作有什么樣的幫助.所以,第一堂課,最重要的不是快速進入教學內容的講授環節,而在于幫助學生明確該門課程的學習意義。一個直接明了的問題有助于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所以教師首先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學習《初等數論》(或課程)?要回答該問題,不僅需要教師對于該門課程的課程教學目標有清晰的理解,而且要能通過簡潔、非專業的語言向未學習該門課程的同學解釋清楚答案.對該問題的回答既有學科知識上的考慮,如對于后續課程的學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等方面的影響,但更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采用實用主義的觀點,告訴學生該課程對于其自身日后的成長發展尤其是畢業求職以及離開學校后的發展可能會起的作用。作為對問題的回答,第一個原因,基于營造良好課堂教學氣氛的考慮,教師給出答案:為了拿到學分,為了畢業,不得不學.而且結合課程性質,因為它是一門專業限選課,該門課程的成績影響學分績點,所以,要求同學不僅要考試通過,而且應該爭取取得盡可能高的成績.以此對學生的學習提出比較高的要求.接著,教師向全體同學展示新的高中數學教材選修2———《數論初步》,讓學生明確,數論不僅是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而且是新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內容.如果要想成為一名符合新課程要求的合格的高中數學教師,同學應該要學習掌握數論的有關知識.然后,教師講述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情:“曾經有一個同事問我,2.5除以0.8余數是幾.因為他孩子做作業時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結果孩子答案是1,老師說答案是0.1.請問余數到底是幾?”.學生對于這個問題也陷入了思考,有的認為是0.1,因為余數要小于除數,有的認為答案是1,因為小學生做除法時應該要先移動小數點然后再計算.此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余數是數論中的一個概念,而數論研究對象是整數,所以,教師所提的問題本身就是錯的,以此幫助學生明確該課程學習的第三重理由:作為數學教師,數學專業水平不高,不懂得一些數論的知識,教學工作就可能會犯錯.接下來教師再提問第四個問題,什么樣的整數能夠被3整除?幾乎所有的學生立刻能夠說出答案:只要看這個整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的和是不是3的倍數.教師接著問為什么有此結論?則所有的同學都安靜下來.這時教師點明學習初等數論的第四個理由:幫助同學明白一些數學結論成立的道理.可能有的同學認為“這些結論我知道、好用、會用”就可以了,何必要弄明白它為什么成立呢?教師回答:知道這些結論成立的道理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確信這些結論成立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可以以此幫助我們去探尋更多好用的結論,如“什么樣的數能被9、11、13、17…整除?”而且有些結論如果不知道它成立的原因容易忘記或者用錯,但是明確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就變成了理解性記憶,不僅記憶能更加深刻持久,而且不會覺得記憶相關結論是一個負擔.最后教師結合上一學期《競賽數學》課的學習點明第五個學習初等數論的原因:中小學數學教師進行數學競賽輔導活動需要學習數論知識.雖然數學競賽活動飽受批評,但那多是由于人們將競賽活動過度功利化及競賽開展的低齡化、競賽培訓范圍的擴大化和培訓形式的單一化所造成的,數學競賽活動本身有其積極的教育價值.而數論問題題意簡單、解答需要深入思考的特點決定了它用于培養和發現數學人才具有先天的優勢.誠如大衛•希爾伯特所講;“用以發現數學天才,在初等數學中再也沒有比數論更好的課程了……”.第六個學習初等數論的理由是:通過人們對初等數論應用價值的研究,幫助大家加深對數學的認識.20世紀50年代以前,人們認為數論沒有多少應用價值,數學家研究它是因為數論問題有趣,是進行“思維體操”的材料,但是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數論中的許多理論找到了用武之地:比如在計算方法、代數編碼、組合論等方面都廣泛使用了初等數論范圍內的許多研究成果;有文獻報道,現在有些國家應用“孫子定理”來進行測距,用原根和指數來計算離散傅立葉變換等.此外,數論的許多比較深刻的研究成果也在近似分析、差集合、快速變換等方面得到了應用.特別是現在由于計算機的發展,用離散量的計算去逼近連續量而達到所要求的精度已成為可能.尤其是基于大數分解的RSA公開密鑰體制深刻地改變著人們對數論和數學的認識。以上六條理由在輕松的氣氛下既幫助學生明確了《初等數論》課程的學習意義,又告訴學生“學科知識對于課堂教學及數學教育至關重要,大學數學課程對于未來從教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介紹了數論現展的一些特點。
二、介紹學科的發展簡史
“如果我們想要預測數學的未來,那么適當的途徑是研究這門學科的歷史和現狀”(亨利•龐加萊).近年來,在我國的數學教育改革中,人們越來越重視數學史知識在數學教育中的價值和應用.介紹該門學科的歷史從淺的層次上看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深的層次上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該門學科的研究問題、學科特點及發展趨勢。該節課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是數論學科的發展歷史及分類,以發展的眼光看初等數論是如何形成、產生和發展的。在此既從古代人們對數論問題的零星、瑣碎的研究,明確數論問題的解決和研究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又要介紹高斯在數論的學科化、系統化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包括其劃時代的著作《算術探討》在完成之初被法國科學院拒絕出版的軼事也有其積極的教育價值。而正如前面回答“為什么學習初等數論”時給出的第六個答案所講的,數論學科的現展已經使得該門學科不再僅僅是思維的體操,更慢慢成為一門有著廣泛應用的學科。
三、明確學科研究對象及特點
一門學科總有其核心的研究對象或問題。在第一堂課上,即使學生難以一下子完全理解,教師也應該明確指出該門學科研究的核心問題。所以該節課第三個要講授的內容是數論的研究對象及學科特點。第一,要幫助學生明確該門課程的研究對象是整數,其最核心的概念是整除。初等數論的知識體系其實都是圍繞整數和整除展開的。第二,數論是一門蓬勃發展的學科,它內部產生的大量問題促進了數論學科的快速發展。加拿大數論專家RichardK。Guy教授曾編寫了一本《數論中未解決的問題》一書,該書在1981年首次出版時大約有150頁,而1994年第二次再版時,將第一次出版后已解決了的問題刪去,又將隨后提出的新數論問題加入,這樣一來,第二版書的頁碼增加到280頁。第三點要著重說明的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國數學家在數論研究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科特點的認識,教師可以列舉介紹一些簡單而典型的學科問題。高斯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后,數論是皇后戴的皇冠”,而一些精彩有趣的數論問題則被喻為是皇冠上的明珠,熠熠發光。通過簡單介紹費馬大定理尤其是A•懷爾斯的工作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家解答數學問題的艱辛,以及數學家在證明費馬大定理上所做的各種嘗試和提出的理論,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問題的研究對數學發展的極大促進作用。或許某個理論并沒有解決它想要解決的問題,但可以在其它方面找到應用,正如費馬大定理被喻為“生下金蛋的母雞”一樣;通過介紹哥德巴赫猜想及其證明原理幫助學生了解陳景潤證明的“1+2”的含義,消除誤解;通過介紹完全數、親和數問題,幫助學生感受數學問題里蘊含的理與美。以上所有問題可以再次讓學生體會數論問題的特點:題目本身簡單易懂、富有趣味,許多數論難題甚至連小學生都能明白題意,可是要真正證明它,卻可能需要數學家長時間的研究和解決。
四、幫助學生明確不足
一門學科或許是有趣的、有意義的,但是如果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現在的不足,則對于后面的主動學習無疑是有利的。該節課介紹的第四個內容是數學競賽大綱中涉及的數論問題及要求。通過介紹數學競賽大綱中涉及的數論內容,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知識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通過請學生嘗試思考解決一些中小學的典型數論競賽題,讓學生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自己在問題思考和解決上能力的不足,給本門課程的學習創造一個憤悱的狀態。
五、明確課程的學習要求及學習建議
篇9
1.使教學成果轉變為企業產品
“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的本質就是把一個社會上實際應用項目通過加工完善,生產出符合企業需求的產品。這個生產過程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生產出的產品既是企業的商品,也是教學模式的成果。
2.促進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轉型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培養高分人才向培養高能人才的轉變,是教育的永久課題。應用技術型大學環境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將來的設計工作能力符合社會企業的需求。“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方式,實踐證明,它適合于培養應用技術型環境設計人才的教學模式。
3.培養學生的良好性格
千人千容貌,萬人萬性格。由于人的思維方式的差異、性格秉性的不同,決定著人們在學習知識和技能時的狀態和效果也不同。“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強調團隊協作通過了解學生,根據不同創新思維能力、技能表現、施工現場跟進等能力進行客觀分析,從而因材施教、深化鍛煉,達到專項專長綜合能力的提高。
4.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
“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是教師指導學生生產出符合企業需求的產品,這樣的生產過程會對學生產生一系列的作用和影響:學生深刻感受到學以致用的真實感,自我社會價值體現的愉悅感,對今后工作價值取向的清晰感,以及看到工作成果的成就感等,從而再次點燃學習興趣的火花,增強學習動力。同時,這樣的生產過程對教師來說,教學實踐與科研研究進行相輔相成的融合,使產、學、研、做真正為一體的教學模式。
二、“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在環境設計教學中的作用
1.教師理念的轉變
觀念決定一切,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有什么樣的作為。教師要從專業教育的高度和深度轉變教育觀念,要認識到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了解設計市場人才供求關系。企業更需要實戰型人才,充分認識到只有實踐才能有創新,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教育的全過程,以時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更以教育本身發展的需要實現開放式教學,課堂向社會延伸。
2.轉變教學方式
環境設計是一門應用性、實戰性極強的課程,培養出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關鍵是使學生學以致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如室內空間設計、展示空間設計、公共藝術設計、景觀環境設計,可以通過參與實際項目設計,轉變教學方式,把教室變工作室,把工地變課堂。擴大應用型學院與地企、設計名師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學院及環境設計專業的知名度,也能使學生更快地轉化角色,為畢業以后順利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方式轉變的過程中,筆者通過工作室模式培養了多個大三、大四學生,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中,有一名2010級的大四學生培養效果比較顯著,成長的歷程也比較具有普遍性。該生從一開始(第一個月)懷著期待而緊張的心情進入工作室,在軟件技能和工作心態的轉變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通過工作室的平臺能夠將設計效果落實到真正的空間中,發現了一些不如意的和缺乏推敲的設計細節,使學生充分調動了主觀能動性,這比教師嘮叨百次甚至千次都更有沖擊力和實質性的教學效果。進入工作室中期階段(第3月至5月),不僅可以接觸到真正意義上的項目,并且體會到了做設計師的樂趣,也是一個實習生向一個設計師轉變的重要階段。該期間由于項目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客戶的要求等多方面客觀因素而進行反復修改圖紙,使學生從心里和情緒上都體會到設計不是主觀的繪畫,而需要懂得總結和客戶及時溝通的重要性,這是對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的重要鍛煉階段,也是設計經驗積累的階段,更是慢慢了解設計、學著怎樣做設計、怎樣通過設計手段解決項目中的問題,從而將項目圓滿完成。進入工作室末期階段(半年到一年期間),是檢驗階段也是再深入學習階段,在此期間,基本上導師較少操心,并能高效完成項目,也是從設計方案過渡到項目負責人的階段,尤其在施工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無法預料的事情,如圖紙和現場尺寸有偏差,導致大部分圖紙需要修改;材料工程量有誤差,由于沒有及時去復尺,增加了工作量等情況,這不僅要將空間設計得漂亮,更重要的是項目實施期間要經營、管理好每個環節的銜接及監管工作。更鍛煉人的綜合能力和處理問題的全面能力。在該生畢業離開工作室鍛煉時,學生這樣表述:“要問我在導師工作室學到了什么,我還真說不出來,但是我不懼怕未來,這就是工作室給我的最大最好的禮物。”這也是對“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的莫大肯定和教育成果的真實體現。
3.發揮院校優勢,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
大慶師范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發展定位是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根據這一定位,我們在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及管理理念等多方面應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首先,人才培養方案要突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其課程體系體現的是專業導向而不是學科導向,教學中基礎理論知識必不可少,但更加注重知識的綜合應用。其次,新建本科院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必須通過產學研做結合,建立高校和產業界互利互惠合作機制,為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生產提供一線生產、管理、技術開發等應用技術型人才。最后,學校的管理制度要充分重視和突出學生的就業導向,構建以技術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
三、“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應用于環境設計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1.環境設計教師實踐設計能力
“實戰導入式”環境設計教學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最核心的是設計教師要不斷進行社會實際項目實踐,達到一定的設計高度,形成社會影響力。設計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自身應該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
2.設計教師的職業道德及溝通能力
教師的專業知識掌握決定了教學的高度和深度,這要求教師必須熟練掌握專業知識,這是“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論的應用前提。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無從談起,有了精湛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良好的師德,用耐心和熱情對待學生,這是因材施教的必備素質。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創造師生共同實踐、彼此探討的學習氛圍。教師是平等中的首位,經常與學生溝通,才能使教學過程有效落實。
3.由理論型向運用型、需求型設計方向發展
“實戰導入式”環境設計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實戰”。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與把握徹底改變空想理論型設計觀念。“實戰”不是虛擬的,是社會實際項目的真做,以滿足社會企業需求。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實戰項目帶動教學,二是以實際問題激發學習興趣,三是實踐應用啟迪創新能力。
4.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開展針對性教學
篇10
興趣能激發學生創意,實踐能激發學生創造性,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更好地完成設計項目,重要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標志教學模式就是課堂講授,這種講授在一定程度上會抹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標志設計開始階段,首先讓學生欣賞經典標志案例,在感受中讓學生對標志設計的內涵有所認識。也可以讓他們搜集自己喜歡的標志,讓他們獨自分析這些設計作品的特點、風格以及優缺點等,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另外可以結合實際案例、設計競賽與本課程體系形成緊密的結合,在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競賽的激勵因素不僅可以激發了學生“以賽促學”的熱情,還做到了“以教促賽”,將創意提案、設計制作、團隊合作、作業成果與競賽連接,通過競賽激勵達成教學科研與教學成果的統一,改進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綜合素質。進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也提升了學生未來就業的信心和滿意度。
二、把傳統圖案融入到標志教學
標志作為一種圖形化的設計紋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可割裂與歷史的血脈關系而單獨存在。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殷商時期的青銅,到戰國時期的漆器、帛畫以及漢代的雕塑、畫像磚,再到唐宋的繪畫、明清的陶瓷,最后依然活躍在民間、保持著原始風貌的民間美術等。它們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具有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博大寬廣的民族精神。這些圖案隨著歷史的發展、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的沉淀、延伸、變化,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藝術文化。將傳統圖案運用到現代標志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設計出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文化性的現代標志。但這樣的一種結合,并不是讓學生對傳統圖案進行復制或直接運用,而是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去認識和掌握傳統圖案的造型要求,讓學生學會運用和改造傳統圖案,讓傳統圖案成為他們進行設計的首選元素,讓他們將改造后的傳統圖案元素運用到標志設計,從而設計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學生在使用傳統圖案時只搬用一些民間的或傳統的符號,進行浮淺的形式美和現代形式的組合,那么其設計的標志將缺乏靈魂。所以,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把握好傳統圖案的精神與內涵,讓傳統圖案的氣韻在設計中自然地流露。
三、把理論和實踐很好的結合起來
教師結合社會實踐,依托高校教育的人文內涵,多方位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有目標地挖掘教育資源,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新的教學環節的增加對培養學生開拓創新、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尤為重要,這對于標志設計課程來說更是重中之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有多種,如利用課余時間做設計網站上的征集,通過學術報告會、專題講座等掌握相關信息。這種多形式、多渠道的學習方法,正在影響著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由研究到探索的學習過程。通過這些實踐訓練,把理論教學與實踐很好的結在一起。一般在標志設計課上,老師給學生的課題都是虛擬出來的設計題目或是不設定具體設計題目,這樣學生在做的時候就很難有參考,學生也難以找到設計的切入點,只能隨自己的喜好來設計,設計出來的作品也很難評判。加大實際項目的訓練,就是將市場中已有的公司或者企業正在征集的標志案例進行設計,學生在拿到設計題目后,可以對該公司或者企業進行市場調查。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很快找到設計的切入點,激發學生設計的靈感;另一方面,在標志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設計的誤區,追求標志的使用性設計。優秀學生作品一旦獲獎或者被采用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標志設計課中實際項目與市場的結合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設計熱情,使學生更快地適應設計市場化的需要。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