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1:35: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遺傳學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醫學遺傳學;教學;學生;信息素養;培養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已進入一個高度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1]。終身學習是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適應時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素養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內外的許多專家指出,“課程整合”是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培養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強調把信息素養的培養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去。
1信息素養的內涵
“信息素養”一詞,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ILA)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信息素養的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和完善。當前信息素養的具體涵義是指,人們對信息這一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的重要性的認識以及有能力從書本、報紙、電視、廣播、社會調查、國際互聯網等各種不同的信息資源庫獲取、儲存、評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信息素養是人整體素質的一部分,是適應未來信息社會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2信息素養的培養
信息素養是學生綜合素質的組成部分,是學生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備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滲透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不斷提高他們獲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結合醫學遺傳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自身實際,談談在教學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2.1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意識就是作為信息社會中的人所必須具備的觀念和意識。在教學中應有目的、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信息資源的概念,積極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利用信息資源的重要性。在上新課前,讓學生認真預習教材內容,要求他們通過互聯網、書本、報紙等查閱一些相關的學習資料,教師在上課時進行抽查,對積極查閱信息資料、獲取信息知識的學生給予及時的鼓勵。同時讓學生懂得絕大多數科學發明來源于科學家的靈感和對周圍事物的細致觀察,激勵學生堅信只要自己在生活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也能取得成功。例如,“青霉素的發現”,是弗萊明、弗羅利和錢恩等科學家研究、探索科學的過程,他們通過大量實驗終于發現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打開了用微生物制造藥物的“抗生素時代”的大門[2,3]。通過以上類似的例子,逐步使學生認識到獲取信息資源,積極主動利用信息資源思考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2.2培養學生信息獲取能力教師應鼓勵、支持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以培養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從互聯網上不但可以獲取大量的、最新的、有價值的知識和各種學習信息,而且其具有多樣性、直觀性和情境性的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教學中有些內容可指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查找,如細胞分裂、基因表達等內容較抽象,難教難學,學生通過查找這些內容的虛擬實驗,使之化靜為動,化難為易,使抽象枯燥的內容在動畫環境下變得生動有趣,這不但易于學生理解掌握,而且能激發他們獲取信息的興趣,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
現實生活素材豐富多彩,而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比較感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收集素材不僅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同時也可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捕捉信息的能力。例如,講完“遺傳病種類”后,為加強學生對遺傳病的感性認識,帶領學生參觀兒童福利院,進行遺傳病和出生缺陷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愛兒童,并進行普及遺傳學知識的宣傳,倡導用科學方法提高中華民族的人口素質。
2.3培養學生信息整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是指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組織和處理的能力。學生在信息來源中通過閱讀、觀察、聆聽、瀏覽、觸摸等方式來感受信息,從中篩選出有利用價值的信息。有些學生在查到資料后,不知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無用,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根據信息任務和信息來源判斷現有信息資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條理地整理出來并加以利用。例如,在學生獲取了大量有關遺傳病的材料后,引導他們進行分析、歸類、綜合,從中總結出影響遺傳病的主要因素。
2.4培養學生信息表達能力信息表達能力是指把整理出的信息進行展示和表達的能力。這個環節是檢驗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關鍵環節??赏ㄟ^師生互動、問題討論、布置作業、目標檢測和寫調查報告等方法讓學生把各自整理出的信息資料表達出來,達到利用信息、解決信息問題的目的。例如,在進行了遺傳病和出生缺陷調查后,要求學生寫出調查報告,并通過咨詢和診斷方式,對某些疾病提出預防和治療措施,促進優生工作的深入開展。
2.5培養學生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在傳播學上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符號傳遞信息、觀念、態度、感情等現象。在教學中體現為鼓勵學生更多的伙伴關系、合作學習與共同研究,而不是單純的競爭關系、孤立學習與自我思考。信息交流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把個人主義與他人、社會對立起來的教育觀,轉變為融合式的教育觀。例如,在進行中學生高度近視社會調查時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個小組6~8人,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在獲取、加工、整理、表達信息過程中相互合作交流,然后以報告的形式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分析遺傳病與環境因素的關系,與學生一起探討高度近視這一遺傳病的遺傳方式,使學生加深對遺傳病的理解和對遺傳病危害的認識,使學生受到人口素質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這樣既可以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擴大信息來源,提高解決信息問題的能力和效率,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及信息傳遞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大膽接觸社會,發揮其主體作用,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
【參考文獻】
1孟振庭.走近高科技.西安:旅游出版社,2000,8.
篇2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導致了中國傳統藝術類型具有多樣性特點。傳統藝術類型除了最常見的繪畫之外,還包括剪紙、書法、戲曲、服飾、陶瓷、篆刻等眾多婦幼中國特色的藝術類型。中專美術教學的目的性、實用性相對較強,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能對其中最具代表性和使用價值的藝術門類有所涉獵。中國傳統的繪畫大致分為寫意畫和工筆畫兩大類,特征明顯,成就極高,適用范圍廣,可以作為中專美術教育必學的內容。學習傳統繪畫,能為中專學生的藝術創作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拓展學生創作思維和眼界。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又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也可被納入教學范圍。學生可以先學寫大字,鍛煉腕力,然后再選擇喜歡的字體來臨摹。所謂“字如其人”,習得一手好書法對于中專學生來說,也是生活與工作的一大助力。而傳統文化中的圖騰、篆刻、傳統紋飾等,都是某種觀念的外化,如龍圖騰代表王者、霸權、絕對力量,鳳凰圖案代表高貴,祥云圖案代表吉祥如意。這些圖案以其簡單的外在形式蘊含了豐富的內在象征意義,對于中專學生進行藝術設計等工作有借鑒意義。學習傳統藝術的目的不在于模仿和因循守舊,而在于推陳出新。例如中國傳統服飾經過了從先秦到明清的漫長演變,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飾文化,留下了豐富的藝術遺產。中專美術教學中,可以涉及服裝設計等內容,借鑒傳統服飾的長處,結合現代需求進行創新,既能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服飾文化的理解,又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的教學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
二、欣賞中國傳統藝術作品
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形式多樣,美輪美奐。就其中最重要的繪畫藝術而言,傳統繪畫中,寫意畫與工筆畫兩者各具特色。傳統繪畫作品尤其是寫意畫中,講究的并非形似,而是神似。畫面上的主體與真實形態是否一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畫面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是否高雅。正如《歷代名畫記》所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工筆畫相對寫意畫則更接近真實生活,更講求細致,但其創作目的與寫意畫異曲同工,都是通過某一畫面來表現某種思想內涵和企盼。如北宋范寬作品《溪山行旅圖》,畫面采用全景式構圖,描繪出高大巍峨的山巒、浩浩湯湯的流水、山路和路上的車馬,看似客觀描繪,但表達出畫家所向往人生圖景。畫面中的山水并非實景,而是畫家理想中的山水,達到了“物”與“我”與畫三者和諧融合的境地。在欣賞這種傳統藝術作品時,教師要對作品的精神內涵有所把握,并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和思考。建筑藝術可以說是最能反映中國古代文化的藝術門類,中國傳統建筑在歷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古代園林建筑,至今都被視為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中國傳統建筑藝術集繪畫、雕塑等眾多藝術形態于一體,并較為明顯地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觀”和“等級觀”,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中專美術教學中,可以使用多媒體工具,帶領學生領略中國傳統建筑的魅力,通過傳統建筑認識傳統文化,并將其與現代建筑進行對比,思考各自的優劣,為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提供更廣闊的思路。
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精華
篇3
關鍵詞 傳統蒙學;教材;教法; 當代小學語文教學
一、 傳統蒙學教育
我國文獻中最早關于蒙學的記述是《易經》,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蒙以養正,圣功也。”?!懊伞奔从?,“童蒙”即指剛剛能夠入學的少年兒童,兒童求教于我,教育目的就是“蒙以養正”。古代把8—15歲兒童的教育稱為“蒙養教育”,稱其學校為“蒙館”,其使用教材為“蒙養書”。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教育。從先秦到明清,古代蒙學教育的發展經歷了萌芽、發展、興盛三個階段,明清蒙學教育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全面總結的時期。
二、傳統蒙學教材教法及特點分析
1.識字寫字教材教法
中國古代蒙學一直十分重視識字教育,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說:“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不必籧讀書?!眰鹘y識字教材主要有《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和韻語知識讀物。《三字經》最早是由宋末元初的王應麟所編撰,全文三言,押韻自然,利于記誦。內容上涉及教育思想、禮儀道德、百科知識、經學詩賦、歷史知識等。全文集識字教育、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于一體,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增長見聞,提升修養。寫字教材中,明代李淳進撰的《結體八十四法》,以筆畫、間架結構、字形為依據指導學生練習。
在教學方法上采取集中識字、先識后解、識寫分開的方法,堅持先易后難的識字步驟,先取象形、指事的純體字然后再教以合體字,同時兼顧趣味性的識字方法。寫字教學強調按照扶手潤字、描紅、描影、跳格的步驟進行。
2.閱讀寫作教材教法
王筠說:“能識二千字,乃可讀書?!蓖ㄟ^一段時間的集中識字,學童開始讀各種短小的詩歌讀本,如《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在陶冶道德文化的同時還可以學習韻律知識,為學習屬對奠定基礎。在簡單詩歌閱讀后,學童開始進一步學習一些文選讀本如《古文觀止》、《日記故事》、《童蒙觀鑒》等。傳統蒙學作文教學講究循序漸進,據學童心理和寫作規律特點,先利用《對類》書籍進行屬對訓練,再借助《古法百千》在用字、選句、謀篇等方面進一步學習。
在教學方法上,蒙師認為讀書要做到“熟讀、精思、博覽”將閱讀教學分為“明”、“熟”兩個階段,“講、讀、背、溫”四個環節,其中“讀”要求 “熟讀精思”,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大聲朗讀把書讀準、讀熟、讀透。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形成語感;在博覽的基礎上擴大見聞,積累材料,均為寫作打下基礎。學童作文注重模仿,強調立意,堅持“先放后收”,鼓勵學生寫作“放膽文”,然后再要求文章構思、用詞,以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
三、明清蒙學教育對當代小學語文教育的借鑒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曾多次提到“語文素養”這個詞,并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被仡檪鹘y蒙學教育,語文素養早有體現,當今語文課改應對傳統蒙學進行“揚棄”,吸收傳統蒙學的優良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
1.增強語文能力
在識字寫字能力的提升上,借鑒傳統蒙學中“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結合”、“識寫分開”的識字模式,“北師大版”小學教材就采用了“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的綜合運用。蘇教版教材首創“詞串”,綜合運用傳統的韻文識字、集中識字經驗,遵循兒童識字規律,創造了令人贊嘆的新的識字教材模式。【1】此外,傳統的“六書”教學法從“音、形、義”的角度分析漢字規律特點,系統識字,利于學生感受漢語魅力,值得借鑒學習。
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語感”,語感的形成則建立在長期語言文字積累的基礎上。借鑒傳統蒙學“誦讀”經驗,將誦讀法引入校園中,對語感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新課標要求小學生背誦優秀詩文160篇左右,根據學童“樂記善記不善思”的年齡特征,強調“熟讀成誦”,掌握語言合成規律,形成語感,最終在頭腦中建立“語言倉庫”以備之后調用。新課標強調小學階段的寫作從“寫話”開始,然后是注重見聞感受的“習作”,再到紀實作文的“寫作”。這更要吸取傳統蒙學“立意為先、先放后收”的經驗,鼓勵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同時保護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
2.提升人文素養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重要地位,并在總目標中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世界觀、價值觀?!?。傳統蒙學在這方面做得尤為出色,人文啟蒙教育使蒙童通曉天下人倫事理,精諳古今德教典故,立志建立名揚天下的宏大功業,培養了眾多神童才子。中國的傳統蒙學是中國幾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以史為鑒吸取經驗,并結合時代精神,在語文教育中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在語文教材中強調“文化性”、“時代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并結合區域特點開發校本文化課程,繼承發揚優秀區域文化。
3.培養道德習慣
現實生活中,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專攻學業成績的提升而忽視道德習慣的培養,導致學生失德現象日益增多。我們不禁發問:基本的個人道德都難以保證,何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傳統蒙學雖是為維護封建禮教服務的,但其“蒙以養正”的道德教育宗旨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就是《弟子規》:“朝起早,夜眠遲?!尺m可,勿過則”,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童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度纸洝罚骸坝H師友,習禮儀”、“孝于親,所當執”、講述的就是做人應有的禮儀規范。道德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習慣養成的過程,傳統蒙學教材中多錄入言行品性規范,供學童傳誦,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習慣,塑造人格。
參考文獻:
1. 萬進.傳統蒙學教材經驗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2013(9):42-43
篇4
論文摘要:中國服飾藝術能夠在世界時尚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樹立本民族品牌,離不開中國歷史大背景?!懊褡宓木褪菄H的”,沒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服裝是沒有根的服裝。中國傳統藝術成為了服裝設計中需要不斷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鮮的靈感血液。如何認識這一點,并準確的將博大的傳統藝術精髓植入到現代服飾中。并有效結合成為整體,是我們將要研究的課題和任務。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被忽略的傳統民族藝術也逐漸成為藝術工作者表現形式的主流。對于服裝設計教育來說,從上世紀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國際的’舊號,也從未像今天這般為我們所感同身受。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族藝術,如何將傳統民族藝術更好地融人服裝設計的教學實踐中去,也成為高等院校進行服裝藝術設計教學所面臨的課題之一。對于服裝設計來說,將傳統民族藝術與實際應用完美結合,積極吸收新的藝術元素并加以創新是服裝設計從業者應認真對待的任務之一。
中國傳統服飾的源流追溯起來是一部渙渙長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史,“衣冠中華”譜寫了絢爛的服飾寶典。在經歷了“西服東漸”的沖擊之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其服飾的文化歸屬感在國人心目中也表現的愈來愈強烈。
在今天的服裝藝術教學與創作中,民族化與時代化之間,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傳承與創新之間,它們枝蔓纏繞的關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時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無論在哪種文化之中,時代感的強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標志,服飾文化也不能例外。作為一名服裝教育工作者,將傳統民族藝術植入服裝設計教學實踐中,以民族傳統為基礎,面向時代,以現代服飾設計為目的,成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一、注重傳統藝術的發掘與借鑒,力求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它們共同構建成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輝煌的藝術成就,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中西文化的比較中,我們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著積極的成就,也有著不足之處。我們應該用批判的態度進行選擇,有機把握傳統藝術文化中的“利”與“弊”,以便于汲取并傳承傳統藝術中的精華。今天,許多傳統藝術面臨湮滅的尷尬,許多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甚至失傳。我們今天的學習與繼承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對民族藝術的挽救,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像我國古代的繹絲工藝,由于其工藝精繁、對工人素質要求高,時間花費多,見效慢,其有些技藝在建國后慢慢消失,不過,這種技藝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傳承了下來,現在的日本仍保留著從隋唐時期傳人的“本繹絲”及“引金箔腰帶”技藝。今天,這項在中國失傳的技藝在兩國的文化交流中輾轉回到中國。這不由得我們不警醒—不要讓老祖宗的好東西敗在我們手中。
二、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們要做到將傳統藝術很好地植入服裝設計教育中,首先我們要將傳統民族藝術與現代服飾有機結合,它們應成為互為包容、相互協調的統一體。他們之間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對立。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引導學生深人了解傳統藝術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傳統藝術符號在服裝設計中的嫁接與借鑒。摒棄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膚淺模仿,注重挖掘傳統藝術精髓中認識傳統藝術的文化土壤及歷史屬性,學會在服裝設計的學習中把握和體現傳統藝術的文化脈絡。在當今的服裝設計界,中堅設計力量對此有了很深的體會,并將傳統藝術在服裝設計中的融人作為開啟世界時尚大門的金匙。
其次要重視地域文化,促進服裝創新??v觀服裝的歷史發展,也是一部時代變遷的歷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文明發展的腳步,同時反映出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經濟水平、文化水準及人們的審美觀念,由于自然條件(種族、地理、氣候)、精神狀態(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歷史環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性服裝文化。其服裝以外的藝術形勢也強烈的表現出這一特征。
傳統民族藝術在服裝設計教育中的植入形式很多,我們簡單總結如下:
1.意境植入方式
我國傳統民族藝術講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滿的內容居多,往往通過圖案及圖案的形式來完成。這是我們祖先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創作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完美的將吉祥與圖案結合在了一起,代表著傳統的民俗民情。
吉祥圖案涉獵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學、歷史、風俗、宗教等方面,賦予人們積極向上的內涵與意義,是中國人熱愛生活、努力創造幸福、美滿、樂觀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報平安”,“五福(蝠)臨門”等等。“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代表奮進、勇敢、尊貴與威武。這些吉祥圖案以其寓意被用于傳統藝術的各個門類,不論是雕刻還是瓷器裝飾,不論是剪紙還是染織,千百年來這些帶有美好寓意的圖案被賦予了生命與靈性,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這份寶貴的藝術遺產成為了設計師們表現的法寶之一,新銳設計師祁剛為影星高圓圓精心設計的“喜上眉梢”驚艷戛納,以民族傳統吉祥圖案傳遞著特有的中國文化。
2.圖案植入方式
中國傳統圖案的歷史由來已久,中國文化從開始就認識并強調紋飾的作用。我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變幻無窮、風格各異的傳統圖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各時代的工藝水平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許多傳統圖案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經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裝設計中,將具有傳統藝術形式的圖案與現代服裝相結合,成為設計師們常用的設計手段,傳統圖案在服飾中的巧妙植入,成為時尚與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傳統圖案在植入服裝設計中時,要注重圖案與服裝結合的形式美感,形態與功能的關系、形態與材料以及工藝的關系,這樣才能將傳統圖案與服裝完美結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對服裝文化內涵的診釋。
在具體的圖案植入時,首先要考慮到地域性、時代性,才能在選題、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的把握上做到嚴謹、準確,有特色;其次要考慮到傳統圖案的創新,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試驗性創作,得到新的啟發,獲得創新靈感,給古老的藝術注人新的生命與活力。
3.色彩的植入形式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確立了自己的色彩結構。形成了屬于中國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傳統藝術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藝術形式比比皆是。傳統鍍金工藝中的“婆金”、“描金”,婦女妝容中的“花黃”,紡織工藝中的“撒花”等在引發后人無限遐想的同時,也為我們揭示古人對色彩的種種喜好,甚至今天國際上以“中國紅”這一對紅色的命名來顯示中國人對這以色彩的偏愛。
篇5
傳統的評課往往是重結果、輕過程;重智力、輕情感;重選拔、輕發展;重定理、輕定性;重垂直評價、輕橫向評價。
傳統的課堂評價注重于對教師自身能力的評價,如教師的組織教學、教態、語言表達,知識的科學性、重難點的突破,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以及教學板書設計等方面的評價。簡單地說,就是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自編、自導、自演”能力的評價。而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作用、地位則被忽視。一節課結束,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在課堂中表現怎樣,是否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則沒有引起評課者的重視。評課者盯著的只是教師,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配角,成為教師上課的一種襯托。
新課改教育理念的轉變,對課堂教學評價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新課程改革的課堂評價是要求教師把著眼點放在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上,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
2、論文的結構層次。根據論文內容的不同,有的論文中心論點包含幾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屬同一級標題,稱為一級標題。一級標題下的小標題稱為二級標題,以此類推。論文的一級標題不宜超過7個,一般來說以3~5個為宜。論文標題層次的劃分,一般不宜超過4級。標題層次的表示方法有下列2種方式:
第1級標題——1 第1級標題—— 一
第2級標題——1.1第2級標題——(二)
第3級標題——1.1.1 第3級標題——1
第4級標題——1.1.1.1 第4級標題——(1)
現以《觀察植物細胞結構的一種理想替代材料——火蔥》(教育與探索,2009.12期)一文的結構層次說明如下:
1 火蔥的分類地位及生物學特征-------一級標題
2 火蔥作為觀察植物細胞結構實驗材料的優點----一級標題
2.1 實驗效果好---------------------------二級標題
2.1.1 物像清晰-----------------------------三級標題
2.1.2 染色效果好--------------------------三級標題
2.1.3 細胞膜、細胞壁容易辨認--------三級標題
2.1.4 細胞核顯目。------------------------三級標題
2.1.5 細胞質、液泡清晰可見-------------三級標題
2.2 操作方便--------------------------------二級標題
2.2.1 個體大小恰當--------------------三級標題
2.2.2 下表皮易剝離--------------------三級標題
2.2.3 易染色------------------------------三級標題
2.2.4 制片容易-----------------------------三級標題
2.3 材料獲取容易--------------------------二級標題
2.4 經濟實惠-------------------------------二級標題
3 火蔥與洋蔥實驗效果的對比----------- 一級標題
3.1 相同點----------------------------------二級標題
3.2 不同點----------------------------------二級標題
3.2.1 染色效果---------------------------三級標題
3.2.2 細胞膜-----------------------------三級標題
3.2.3 細胞質-------------------------------三級標題
3.2.4 液泡----------------------------------三級標題
3.2.5 細胞核-------------------------------三級標題
3、結語。結語是對論文內容的歸納和總結,起到前呼后應、畫龍點睛的作用。如《生物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一文的結語:總之,生物學課程資源的種類十分豐富,有著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生物學教師對生物學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能夠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有效促進生物學課堂教學。
?字體、字號、字數要求。
論文的標題一般用宋體,正文用宋體、仿宋、楷體等字體。標題的字號根據字數確定,一般用一號或小一號、二號;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郵編用小四號;摘要、關鍵詞用五號;一級標題用四號字、加粗;二級標題、三級標題、四級標題、正文用小四號;參考文獻用五號。不同的刊物對論文的字數要求不同,論文的字數一般要求在1500~4 000字。1500~3000字的短小精悍的論文最受歡迎,論文字數要求不十分嚴格。
? 參考文獻要求:
文中的參考文獻,依照引用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在引用處的右上角標出,并在文末按照引用的先后順序標注出引用參考文獻的作者姓名、引用文標題、文獻中的頁碼、出版單位、出版日期。同一參考文獻如果多次引用,用同一序號標出。參考文獻擇其最主要者引用,未公開發表的資料不能引用。綜述性的論文參考文獻為5~8條,一般專論性文章的參考文獻為3條以內。如:《對八年級生物教材中“等位基因”概念的探討》一文的參考文獻:
1 馮德培、談家岐、王鳴歧,《簡明生物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P1463
2 盛祖嘉,《中國大
百科全書·生物學遺傳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北京,上海,1983,P49 3 第2屆《遺傳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遺傳學名詞》科學出版社,2006,P9
4 《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教師教學用書),P86、90
其它要求。
1 計量單位。表達量值時,在公式、圖表和文字敘述中,使用國家規定的計量單位,例如:kg、km、kpa、ml、m、s、t、min、h、d等,標點符號、數字用法等按國家標準。
2 中英文對照。學術性期刊,論文的標題、作者姓名、工作單位、摘要、關鍵詞要求中英文對照。綜合性期刊不作硬性要求。
篇6
一、踐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
1964年畢業,我被分配到北京市遠郊區的順義縣牛欄山中學,在這所農村中學任生物學教師20年。1984年調入北京四中,任高中生物學教師。2001年退休至今,參與生物新課程改革及教學研究的行列。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市區,無論是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一線還是研制新課標,我都銘記母校“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腳踏實地地為基礎教育出一份力、發一分光。
教師以育人為宗旨,育人要愛人(學生),以傳道固其本(品德),授業強其身(才干),解惑啟其思(智慧)。教師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正言、正行、正教”,才能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影響學生。20世紀60年代初,牛欄山中學的辦學條件差,但是愛生敬業、尊師刻苦的優良校風全市聞名。初中動物學解剖實驗課沒有足夠的設備和材料,我就組織學生用秫秸桿制作解剖盤,將廢車條磨成解剖針,并親自到廁所掏取蛔蟲,到河套尋覓河蚌,到田間捕捉土蝗,夜晚到溝渠誘捕蟾、蛙等實驗材料。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凡是課本上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動手實驗,都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畢業時,敬愛的號召“知識分子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們理化生教研組的全體教師,經常利用周六和周日深入到蘆圈等生產大隊,參加田間生產勞動,訪貧問苦和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與農民交朋友。這期間,我逐漸認識到農民渴求知識,農村需要科學。為此,我們與蘆圈大隊協議成立農業科技組,組織部分農村青年開展科學種田活動,第一個科技試驗項目是“冬小麥豐產栽培”,這項科學種田活動取得的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也使我真正領悟到知識分子應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期間,學校順應形勢的發展曾建立學農基地,生物學科的任課教師自然成為學農基地管理的成員。為了學生獲得農村需要的科學知識,一方面,我堅持定期地到農大東北旺試驗基地、國營張西莊農場、雙橋農場、當地駐軍后勤、北石槽大隊、北郎中大隊、各公社糧庫等單位,向專家和有實踐經驗的人學習小麥、玉米、水稻和棉花的豐產栽培,制作中曲發酵飼料和科學養殖,建造土糧倉等技術,另一方面,在學農基地里組織學生參與作物豐產栽培和農業科技活動,先后獲得畝產小麥802斤、皮棉205斤、水白金稻谷1 200多斤的高產紀錄。在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上,為學生編寫出相應的教材。此外,組織部分學生在校內外開展了甘薯溫床育秧、馬鈴薯二季作和溝藏、靈芝培養、大棚蔬菜種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等多項試驗。撰寫的《農大139冬前穗分化》《甘薯溫床育秧》在《植物》雜志上發表,并得到專家們首肯。
在完成學校的教學工作的同時,我還承擔公社農民“五七”技校的部分組織和教學工作。我與公社農科員配合,負責培訓70名大隊農科員。農閑時舉辦農業科技講座,農忙季節定期地進行田間考察和技術咨詢,全公社28 500畝土地,從種植到收獲開展多次現場教學,塊塊土地都留有我們的足跡和汗水。
教師要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只有踏踏實實地做學問,勤勤懇懇地育學生,才能無愧于“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1984年我調入北京四中,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其“嚴謹、民主、開拓、創新”的辦學理念中外聞名。在這里,我始終從事高中生物教學工作,任生物學教研組組長、理科教師黨支部委員逾十年。80年代初,北京四中的校園建設和硬件配置列國內中學一流,高中階段的生源質量屬北京市一流,其“素質教育”的思想先進,學校的治學環境寬松。這樣的一所中學,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必然是高標準的,為了適應四中教育和教學的需要,我把學科專業知識的更新和教學觀念的轉變,作為自我業務進修的重要任務。
早在1973—1986年間,我曾受聘為《植物》雜志的常務編委,負責有關中學植物學知識方面的課題選擇和審稿,其間與許多學者、專家和科研人員進行接觸和交流,在曹宗巽、董愚得等前輩的啟示下,我有計劃地進行著植物學基礎知識的更新。1986年,經董先生推薦我又擔任《生物學通報》的編委,先后負責生化遺傳欄、教法欄的組稿和審稿工作,又促使我迅速完成有關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更新。至今,我已經養成適時更新學科專業知識的良好習慣和方法。進入四中后,我參加各種專業進修的機會增多,時間也得到保證,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我先后拜訪了多位學者、教授和一些前輩,虛心向他們請教生命科學中的疑難問題,求索中學生物學教學的經驗,探討開展生物教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得到許多老一輩教育家的指導,得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同齡人幫助,使得我有信心、有勇氣、有能力在四中這片教育沃土上耕耘。
“”前我沒教過高中,對高考及試題一無所知。1980年前后,我初次閱讀國外的現代教學理論,其中的階段教學法、標準化測試命題和學業評價吸引著我,學習和借鑒現代教學理論,促使我的高中教學水平和學生高考質量大有提高,初步嘗到用理論指導實踐的甜頭。1985年我參與了市教研中心組織的為國家考試中心編制用于高考命題的“雙向細目表”,此后,曾多次參與高考、會考、國家或市級學科競賽活動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