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09:49: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矯正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矯正技術論文

篇1

1.單一的網絡平臺無法適應跨媒體融合的趨勢

目前多數高校已做出順應“網絡技術條件”發展趨勢的舉措,不斷通過整合網絡資源來實現德育教學工作的多元化渠道聯合與信息共享,并通過開展一系列學校官方網站、校園信息論壇、網站新聞、網站咨詢等宣傳平臺來強化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然而,其整體傳播途徑比較單一,缺乏創新性與實效性,存在新聞更新速度慢、內容不充實、網頁鏈接失效等問題,不利于德育新媒體融合的發展。

2.“微主題”的“邊緣化”干擾著高校政治理論教育核心價值觀

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提升其核心思想道德素質是德育工作的宗旨與根本方向,無論以何種方式、途徑施以教育,都不可脫離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這一主流理念,然而,“網絡技術條件”中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的傳播、開展存在明顯的“邊緣化”現象,過度多元化的思想價值使得核心價值理念受到了影響,學生更多的是關注社會離奇事件,發表對于熱點新聞的個人偏激看法,助長了亞文化的囂張氣焰,偏離了德育工作的核心指導原則。

二、“網絡技術條件”高校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的創新思路

1.關注網絡輿情變化,實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

追求新潮流與新思想,充分展現自我個性化理念是當代大學生的整體思想表征,然而他們熱情、開放的學習態度并不較多地體現在課堂上,相反在“網絡技術條件”中微博、微信、QQ以及來往等網絡媒介中卻大顯身手,其主動性在網絡傳播渠道中得到了充分發揮,這就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優良契機與可能,需緊跟時代潮流,通過不斷關注大學生微信、微博信息來進一步把握其思想動態和行為特征,及時通過分析、定位學生關注的某些網絡資源、網絡視頻來對其進行必要引導,以此達到更深層次上了解施教對象心理動態,加強德育工作預見性與針對性的目的,通過網絡互動討論分享,來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思想價值理念。

2.提高新媒體應用技能,增強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的網絡育人能力

“網絡技術條件”德育工作教育媒介的不斷發展為高校政治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網頁瀏覽方式顯然已不能適應新時代學生發展的剛性需求,德育工作者不僅需要查詢相關新聞知識信息,并且還要掌握最新4G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功能和用途,及時學習各種手機參與互動活動以及最新音樂、視頻下載技能,認真掌握學生最新社交網絡平臺、論壇、評論等互動平臺思想,以跟上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為此,高??舍槍Φ掠ぷ髡唛_展相關培訓指導,以全面提升政治理論隊伍的實踐操作水平與技能。

3.健全新媒體監管制度,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篇2

【關鍵詞】理論;股利政策;現金股利

1.引言

理論是伴隨著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而產生和發展的,主要研究委托人與人目標函數不一致且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委托人如何監督和激勵人,以實現雙方的利益最大化。它的基本假設是管理者擁有公司內部信息,有可能利用這些信息不對稱為自身謀取利益,即在支出方面增加公司成本;或由于激勵不夠而降低了生產力,即在產出方面增加公司成本。這兩種成本就是公司所增加的成本。理論最早是由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早期的理論主要研究Berle-Means范式下的委托沖突問題,即股權分散下強管理者,弱所有者式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后,相對集中的股權結構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公司所有權結構的研究重點在于控股股東是否剝削少數股東的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問題和相關的中小投資者的法律保護體制問題(沈藝峰,2005)。

2.成本理論文獻綜述

(1)股東與管理者的沖突——降低成本假說

成本理論是由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他們指出兩權分離下,股東采取聘用管理者的方式來經營資本。但是,管理層和股東存在利益分歧,并不總是按照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原則去經營公司,而會出于個人效用最大化的動機,為自身謀取利益。兩權分離導致了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問題,所有者需要對經營者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由此產生成本。

楊熠、沈藝峰(2004)從我國上市公司的現金股利公告入手,發現信號理論和自由現金流量假說都能解釋上市公司現金股利的公告效應,但是自由現金流量假說比股利信號理論更能解釋現金股利公告的市場行為,證實了在我國現金股利也能成為成本的約束機制。

廖理、方芳(2005)發現對于股利增加的宣告事件,過度投資公司的市場歡迎程度明顯地強于非過度投資公司,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體現了自由現金流假設的預期。

謝軍(2006)以763家上市公司2003年的橫截面數據為樣本,發現第一大股東能夠迫使公司吐出多余的自由現金流,并能根據企業的成長性調整股利政策,支持了自由現金流理論。

羅宏(2007)以2001—2004年滬深兩市上市交易的A股公司為樣本,經研究發現現金股利能夠直接影響公司價值,而且負債和現金股利能夠在降低公司自由現金流量水平、抑制內部人在職消費和公司過度投資方面共同發揮作用。

張海燕、陳曉(2008)通過實證分析A股公司現金股利政策和董事會中管理層影響的關系及第一大股東是否對管理層的現金股利政策具有監督作用,結果表明管理者表現出不愿發放現金股利的顯著傾向,相反第一大股東則偏好發放現金股利;同時證明了管理者和股東之間存在著問題,并且第一大股東對管理層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2)大股東與中小股東的沖突——利益侵占假說

以上研究多數立足于英美股權分散的資本市場,隨著研究范圍的擴展,研究者發現,對于其他法律保護薄弱且股權相對集中的國家,大股東的利益與公司業績密切相關,大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有絕對優勢震懾或更換管理者(Shliefe、Vistmy,1986),這有利于解決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問題,但是,公司法在股權顯著集中時的作用較小,而大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成為了主要的問題(Gugler and Yurtoghi,2003)。

Faccio、Lang和Yong(2001)對歐洲和東亞地區的股利政策象進行研究,發現半數西歐公司以及東亞商業集團不同程度地存在控股股東通過股利政策掠奪外部股東的情況。

我國學者也進行了相關方面的研究。由于我國的上市公司大多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在改制的過程中上市公司都保留了國有股的絕對控股地位。因此,國家股股東對股利分配的要求是影響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王化成、李春玲和盧闖,2007)。

有學者發現,當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大于50%時,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公司的現金股利分配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如果公司不進行股利分配或分配較少的股利,則小股東的權益會被控股股東通過資金拆借或關聯交易的方式侵占,因此,現金股利的分配將減少上市公司的資金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控股股東侵占中小股東利益的可能(李增泉,2004)。

但是,更多學者認為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時期很短,保護中小股東的法律體系不健全,股權結構的特殊性很可能會使得現金股利論為非流通股股東掏空工具和套現渠道。

劉峰、賀建剛(2003)以上海資本市場150家上市公司的數據為樣本,發現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越傾向于通過現金股利、關聯交易等向大股東輸送利益。

陳信元、陳冬華和時旭(2003),張陽(2003),劉峰、賀建剛和魏明海(2004)分別從佛山照明、用友軟件和五糧液高派現的案例入手,發現現金股利是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金、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工具,高額現金股利沒有提高公司價值。

程敏(2009)發現我國上市公司中高股利支付水平,沒有緩解控股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的問題,反而成了控股股東進行利益侵占“隧道”的一種合法挖掘工具。

褚詩杰(2010)通過分析研究得出我國上市公司發放現金股利不是出于減少多余的現金流量,而是與大股東套現的需求有關。

劉章勝(2011)認為我國的上市公司絕大多數由國企改制而來,國企在改制上市過程中都采取了國家控股的股權模式。這種特征,可以保證控股股東的利益不受侵蝕,但也為控股股東掏空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提供了可能。在股權高度集中的情況下,擁有強勢地位的大股東有更大的動機和能力來監督公司管理人員,防止或減少內部人控制,但產生了大股東與中小股東的利益沖突問題。

上述研究表明,在我國股權高度集中以及股權流通性分置的上市公司中,存在大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這一問題,大股東通過現金股利的“隧道效應”獲得超額報酬的現象。

3.總結

成本假說指出了股東和管理者之間存在利益沖突,由此產生成本?,F金股利的支付,減少了管理者可支配的自由現金流,克制了管理者的過度投資行為,從而使股東監督管理者的成本減少。該假說證明了現金股利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作用,打破了股利是一種利益均占的利潤分配的舊認識。但是成本假說的提出是以股權分散、法律與監管制度完備的英美等國的資本市場為基礎的,基于我國特殊的股權結構、弱的投資者保護法律機制以及弱有效市場下,成本假說有很大的局限性。

利益侵占假說指出了大股東與小股東存在的利益沖突。在股權集中和股權相對集中的國家,所有者與管理者的沖突也相應地轉化為大股東與小股東的沖突。而且利益侵占假說進一步討論了法律制度與監管制度的完善等對股利政策的影響。利益侵占假說也有不足之處。它沒有研究投資者持有股票的權利不同對現金股利偏好的差異。無論是成本假說,還是大股東掏空假說,它們研究的股利政策多數集中在現金股利,而其他形式的股利很少涉及。

在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現金股利政策并沒有在公司治理中發揮相應的積極作用,甚至還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由于他們更多的是通過檢驗股利發放的市場效應來尋找損害的證據,但是,這種檢驗又往往會受到一些外生變量的影響,使得證據的可信度受到質疑。同時多數國有企業沒有制定明確的股利政策,股利政策不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和控股股東掠奪小股東利益的情況,制度科學的股利政策,發展多元化股權結構,建立股權制衡機制,有利于加強對管理者和控股股東的監督和制衡,推動有效率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從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降低成本。

參考文獻

[1]褚詩杰.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與現金股利關系的實證研究[D].安徽大學,2010.

篇3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小學體育教學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伴隨著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與普及,現代教育技術已進入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更加體現了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構建起了新型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在體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更好的開展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體育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應用,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具體動作的直觀認識,形成動作完整概念,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充分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運動技術要領,接收更多有關的知識。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直觀性有利于小學體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在以往的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教學中,抽象的知識往往以語言描述為主,即使使用一些掛圖、模型等直觀手段也顯得較為呆板。多媒體課件可利用二維、三維等空間的設計,全方位地剖析難點,化難為易,使看不見,摸不著的生理現象變得生動形象,加快了學習速度,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因此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它能有效的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是不容易觀察到的事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充分顯示出來,調動小學生的直視功能,為突破難點創造出良好的條件。例如:跳遠教學,過去我們采用“講解+示范”的形式講授,以講解為主、示范為輔。雖然講解能強調重點,但在示范時,由于示范動作瞬間完成,學生根本不能看清其過程。如果我們利用室內課時間,將“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過程用電教媒體演示出來,就能化動為靜,化抽象為形象,增強小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演示之前,可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如跳遠有哪幾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有哪些注意點等,請學生看完后回答。這樣既能抓住重點,又容易突破難點。這樣教學,既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又能幫助小學生建立起協調配合的概念。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認識的興趣,人們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所學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體這一新生事物在學生的眼中是新鮮好奇的象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實質上是給學生一種新異的刺激,目的在于誘導學生對新異刺激的探究反射,換句話說,就是采用新穎的教法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籃球基礎配合前,我先帶領學生去多媒體教室觀看一段大型的籃球比賽以及球員們一些優秀的配合動作和步伐,這樣,同學們的興趣就一下被激發起來了。我們都知道小孩子的表現欲比較強,每個人都想把看到的動作模仿下來并表演給其他同學看。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筆者還設計了一個籃球基礎配合課件,利用聲音、圖像、動畫來表現籃球基礎配合的全過程,比較形象的展現了籃球基礎配合的動作要點、動作方法、移動路線等,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使學生快速的掌握此項技術。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小學生學習積極性

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方法,手段生動活潑、新穎多樣,克服了過去老師邊示范、邊講解的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既符合小學生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點,又能創設比較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引起并保持小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小學體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教學中,怎樣才能吸引小學生?通過上網下載幾位獲得世界冠軍的跳高運動員整個跨越式跳高動作的完整過程,用在導入課前先給學生放映展示,同學們看到優美的動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緒興奮,禁不住贊嘆起來,再配上飄逸的慢動作示范,加上教師的導語配合,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體育課教學中,適時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把涉及的重點內容的有關課件展示出來,既能起到讓學生領會動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從中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小學生積極投入體育課教學中。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健康教育,培養小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篇4

直接蒸氨工藝為:剩余氨水與蒸氨廢水換熱至70-80℃后,與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進入蒸氨塔中上部,蒸氨塔底通入直接蒸汽,從塔頂蒸出的氨蒸汽經冷凝冷卻后進入脫硫或者硫銨工序。塔底部排出的廢水,在與剩余氨水換熱后送往生化處理設施處理。因為此工藝簡單,所以直接蒸氨工藝得到了各國的廣泛采用;比如德國伍德、美國凱撒、日本新日鐵等都采用此工藝。

2蒸氨及節能改造的意義

蒸氨的原料剩余氨水是一種成分復雜、濃度高、毒性大、難降解的工業廢水,也是焦化廠的主要排放污水;主要成份有NH3、H2S、HCN、銨鹽等。因剩余氨水中的氨氮和COD等污染物濃度較高,若直接進行處理,細菌將難以消化;所以在處理前,會采用蒸氨工藝回收大部分氨及其他污染物,再送至生化處理設施。

3各種焦化蒸氨節能技術介紹

一般的焦化蒸氨節能工藝有:蒸汽加熱廢水、管式爐加熱廢水和導熱油加熱廢水三種工藝。這些工藝雖然比直接蒸氨工藝復雜,但是節省了直接蒸汽所消耗的水,降低了蒸氨廢水排放量。比較適合水資源短缺的地區。下面介紹幾種最新的焦化蒸氨節能工藝

3.1負壓蒸氨節能工藝

為了節能也開發了負壓蒸氨工藝,蒸氨塔內形成高負壓采用循環氨水或初冷器的熱水加熱,或低負壓采用煤氣、蒸汽、導熱油間接加熱。該工藝是在氨分縮器上安裝一套負壓抽真空裝置,采用較低負壓80KPa,蒸氨塔底溫度降低到80℃,仍然需要蒸汽、煤氣、導熱油等加熱。該工藝在濟鋼應用。

3.2引射熱泵蒸氨節能工藝

引射熱泵蒸氨工藝是一種對直接蒸汽蒸氨氨工藝的改進。區別在于:出蒸氨后進入閃蒸罐的廢水,因直接蒸汽在引射熱泵中通過拉瓦爾噴咀時,產生的真空而閃蒸一部分,將蒸氨廢水中的熱量進行了有效的利用。直接蒸汽與閃蒸的蒸汽混合通入塔底中與進塔的剩余氨水接觸,將其中的氨蒸發出來。此工藝中直接蒸汽不是直接進入塔底中進行蒸氨,而是先進入引射熱泵內,將蒸氨廢水中的產生的蒸汽混合載進入蒸氨塔。該工藝在上海寶鋼化工、沙鋼焦化、柳州鋼鐵等均得到了應用,而且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3.3吸收式熱泵蒸氨節能工藝

通過使用吸收式熱泵提取蒸氨塔蒸出的高溫氨氣和水蒸氣中的混合物中熱量,用來加熱熱水,使熱水的溫度高于100℃,再將這些溫度高于100℃的熱水送入再沸器,通過換熱產出蒸汽,通入蒸氨塔,以此來降低導熱油的耗量,從而降低能耗,除此用于為高溫氨氣和水蒸氣中混合物降溫的冷卻水量也大大減小。

3.4煙道氣蒸氨節能工藝

蒸氨塔底一部分廢水通過循環泵進入換熱器被煙道氣循環加熱后返回蒸氨塔釜;另外一部分廢水從塔底用泵抽出與剩余氨水換熱后,送至生化處理設施。蒸氨塔頂的氨汽經冷凝冷卻后進入氨水罐。氨水罐與真空泵連通。河北建龍采用了此工藝。

4各種蒸氨節能工藝的比較

直接蒸氨工藝的流程短,設備較少,固定資產投資小,但是產生廢水量大,而且相應的廢水處理設施也增大,由此也帶來了運行費用的增加。一般的蒸氨節能工藝雖然節約了蒸汽能耗但是工藝流程長,設備多,固定資產投資多;所以這些工藝很難進行大范圍的推廣。負壓蒸氨現場的氨氣污染雖顯著下降,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顯著;但流程復雜,對設備的材質要求高,蒸氨塔直徑較大,塔頂氨氣溫度低,氨氣管道容易堵塞。引射熱泵和吸收式熱泵蒸氨節能工藝對蒸氨塔的設備材質要求低,固定資產投資少。引射熱泵蒸氨節能工藝充分利用了蒸氨廢水閃蒸出蒸汽的熱量;此工藝若采用中壓蒸汽能節約直接蒸汽20%。吸收式熱泵蒸氨工藝通過提取蒸氨塔蒸出的高溫氨汽中混合物中的熱量,用來加熱熱水,再送入再沸器加熱蒸氨廢水,該工藝雖流程復雜,固定資產投資較高,但熱利用率能夠達到50%左右。煙道氣蒸氨節能工藝使實現了蒸氨過程中蒸汽的零消耗。處理廢水量減少25%。但是需要施工的管線較長,煙道氣換熱器的材質要求高。而且此工藝跨越了煉焦和化產兩個系統不利于管理。

5結語

篇5

【關鍵詞】 交通肇事;構成要件;高危駕駛

一、交通肇事罪的客體――生命健康權是否應當獨立

通說認為,交通肇事罪的客體是交通運輸的正常秩序和交通運輸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刑法》第133條中有關“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實際上,“逃逸行為”成為定罪的一個情節。逃逸行為是否僅僅侵害了刑法所要保護的客體:交通運輸的正常秩序和交通運輸安全?這個問題,也成為一些學者認為要將逃逸行為單獨列為一罪的理由。行為人是否逃逸,實際上對交通肇事所造成傷害的被害人有著直接的影響,通常情況下,行為人是最直接也是法律認為最應當保護現場、實施積極救助義務的主體。無論這種救助,比如呼叫救護車、進行簡單處理,是否對被害者有實質作用,這種救助義務都是法律所明確的。對于個體而言,法律所要保護的就是被害人的身體健康權和生存權。

交通肇事罪屬于我國刑法中“公共安全”類犯罪一章,該章犯罪客體的共性類別在于公共安全。運輸秩序和運輸安全是否能夠包含事發后生命個體的生存權、健康權,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交通肇事一旦發生,行為人實際上已經侵害了正常的交通秩序與安全,事后的逃逸行為所針對的顯然不再是交通運輸秩序與安全,而是針對生命個體。在這種情況下,既然逃逸行為已經成為定罪的情節之一,法律也明確將這種現場救助作為一種義務,對于這種義務所產生的利好結果在所不問。

筆者認為,個體的生命健康權屬于交通運輸安全,此處生命健康權的侵害,恰恰是一種不特定的個體,并且這種侵害是直接由于交通肇事行為本身所導致,有密切聯系。我們不應把一個系列行為刻意“斷章取義”,過分強調個體,忽略行為的連續性以及個體的不特定性,容易把侵害結果要素過分擴大,實際上就產生了對交通肇事罪侵害公共安全本質理解的偏差。因此,強調交通肇事客體的公共性,是十分合理的。

二、交通肇事罪的客觀方面

交通肇事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對于交通肇事罪的客觀方面,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首先,行為人必須處在從事交通運輸過程中或者與正在進行的交通運輸有直接關系。

其次,行為人必須有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的行為(如《城市交通規則》、《機動車管理辦法》、《內河避碰規則》、《航海避碰規則》、《渡口守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等)。

再次,必須有重大事故的發生,即必須造成他人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后果。此處所謂“發生重大事故”,根據《根據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1)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2)死亡三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督忉尅返?條第2款規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1)酒后、吸食后駕駛機動車輛的;(2)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3)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4)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5)嚴重超載駕駛的;(6)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其他特別惡劣情節,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1)死亡2人以上或者重傷5人以上,負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2)死亡6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60萬元以上的。

最后,違章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此處的因果關系,同樣適用加重過程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時下,有關交通肇事的客觀行為,存在幾個爭議問題:

1.交通運輸行為是否包含非機動車運輸行為。一些學者認為,非機動車駕駛行為造成人員傷亡應當以過失傷害罪、過失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筆者不同意這樣的觀點。雖然非機動車本身的危害性肯定不如機動車大,但公共安全并不直接取決于交通工具本身。刑法強調針對行為判斷一個人的犯罪與否,而不能將犯罪工具的作用局部擴大化。駕駛非機動車造成人員傷亡,其危害結果所指向的對象也是不特定人群,更加具有公共性,尤其我國是擁有非機動車數量眾多的國家,更應該對這種公共性安全予以保護。只要是在交通運輸過程中違反了交通法規,并且在事故中產生了危害結果,并且具有因果關系,就應當認為構成交通肇事罪。

2.逃逸行為的不作為形式。不作為行為在刑法理論中的實質是行為人被法律賦予某種積極的義務,而其沒有積極履行該義務,造成了危害結果,并與之產生因果關系的行為。行為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必然包含了作為的形式。交通運輸人員在行車過程中,造成了某種威脅交通運輸安全的危險狀態,行為人應當積極排除而未排除,致使他人發生重大交通事故。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不作為的表現形式。

逃逸行為作為交通肇事中最典型的不作為形式,其不作為內容一直是爭議的焦點。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條規定:“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停車,保護現場;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并迅速報告值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因搶救受傷人員變動現場的,應當標明位置。乘車人、過往車輛駕駛人、過往行人應當予以協助?!庇纱丝梢?交通肇事的最先義務應當是“停車并保護現場”。接著,如果造成人身傷亡,應當及時救助受傷人員并迅速報警。歸納起來,其義務包含了四層意思:停車、保護現場、救助和報警,這四個義務缺一不可。

三、交通肇事罪的主體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但《刑法》第131條重大飛行事故罪、第132條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與交通肇事罪之間已產生特別法條與普通法條的關系,故航空人員違章造成重大飛行事故的成立重大飛行事故罪;鐵路職工違章造成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的成立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而均不成立交通肇事罪。因此,本罪的主體實際上僅限于航空人員、鐵路人員以外的從事交通運輸的人員及其他人員。交通肇事罪中的主體問題,也存在不少爭議,如非機車駕駛人員能否構成交通肇事罪(已通過客觀行為論證,在此不贅)、行人能否構成交通肇事罪以及共犯問題。存在爭議和理解上的偏差,主要是因為多數人把行為人之間的關系擴大化了,而不是將危害行為本身作為研究的核心與焦點。在此有必要以行為為研究核心,闡述有關爭議。

1.行人能否構成交通肇事罪。行人能否構成交通肇事罪,存在兩種不同觀點。否定說認為,行人違反交通規則后首先危及的是自身的安全,行人也是受害者??隙ㄕf認為,從立法意圖和實際情況看,本罪的規定無疑主要是針對直接從事交通運輸活動的違章肇事行為的。行人在路上行走,當然不是交通運輸活動,城市交通管理規則不是僅僅規范交通運輸活動,也包括行人在公共道路上的行走。筆者支持肯定說:首先沒有任何法律禁止行人上路權;其次行為人自身受到傷害與否不影響交通肇事的構成,只要行為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造成一定危害結果,且存在因果聯系,不論行為自身傷害程度如何,都應當構成本罪。

2.乘客能否構成交通肇事罪。乘客能否構成交通肇事罪,要證明乘客是否違反了有關交通運輸法規,由于乘客與司機的特殊關系,乘客的過失行為必須是導致危害結果的起因行為,如果起因行為是由于司機引起,在這種情況下乘客有不具有普遍注意義務,則不構成交通肇事。反之,如果乘客的過失行為被證明確實是引起一定危害結果的起因行為,乘客也可以構成交通肇事罪。

四、交通肇事罪的主觀罪過――兼評高危駕駛行為的主觀罪過

交通肇事罪的主觀罪過表現為過失,時下,司法界對高危駕駛行為的主觀罪過存在不同認識。如“飆車”與“醉酒”駕駛,前者認定為過失,而后者認定為故意。又如同樣是酒醉后駕駛,“三門峽”案一審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成都醉駕案”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出現對行為人主觀罪過認識上的差異,主要存在兩個認識上的誤曲:

第一,危害結果左右主觀故意。杭州飆車案的危害結果導致了1人死亡,而成都醉駕者導致4人死亡、1人重傷。過失犯罪的成立前提是以一定法定危害結果的產生為前提,然而目前司法界以危害結果的大小左右判斷行為人主觀故意過失與否,實際上是一種不科學的方法。

第二,醉酒狀態決定主觀故意。我國刑法實際上將醉酒狀態規定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因素,而并不是說,酒醉狀態后的行為都是故意行為。酒醉狀態不影響刑事責任能力,更不能決定故意與過失。這是完全兩個概念。尤其在交通肇事行為中,酒醉后的行為實際上對行為結果仍然持否定的態度,認定過失較為妥當。

認定高危駕駛行為主觀罪過,主要是區別行為人故意還是過失,在區別交通肇事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環節上,更要注意行為是否具有“加害性”。高危駕車存在危險性且一般又不具有“加害性”的特征,我們對于高危駕車肇事的處理,只有在有充分證據證明行為人違章駕駛的動機已經偏離了駕車本身并具有利用機動車輛事實加害行為的情況下,才能認定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并認定其行為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反之,對于高危駕車行為只能以交通肇事罪處理。

參考文獻

[1]陳結淼.《刑法應增設交通肇事逃逸罪》.《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第31卷第2期

[2]趙秉志.《刑法各論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715

[3]毛翔.《論交通肇事罪的主體構成》.《法制與社會》.2008(3)

篇6

1.幼兒教育是廣義的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幼兒教育的效果,教育環境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教育環境直接關系到幼兒的全面發展,良好的教育環境既能夠保證幼兒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又能夠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的成長。所以,整合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中的幼兒教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僅局限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延伸到更廣闊的教育環境中。

2.整合的內涵是融合

整合,顧名思義,是指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關的事物重新統一的一個過程。事實上,不管在看似多么簡單的系統中,其實都蘊含著很多復雜的變量元素,這些變量之間的變化、統一、發展都會影響到這個系統的運轉效果。所以說,整合的內涵是融合,而不是簡單的混合。融合是對系統中相似變量的一種繼承性,而混合只是簡單的對變量進行重新組合。所以,關于整合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更好的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幼兒教育中,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整合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的具體實踐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整合信息技術與幼兒教育就是為了不斷優化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興趣是幼兒學習最好的老師,由于幼兒的年齡比較小,經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但是一些外界新穎的事物往往會吸引幼兒注意力。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可以將生動形象的畫面以及聲音、色彩等多種元素帶進課堂,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能創新教學模式,重要的是為學生創建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2.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幼兒思維能力

在幼兒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信息技術鼓勵幼兒進行思維的創造和創新。在引導幼兒學習課文時可以鼓勵幼兒進行故事復述,并且盡量做到聲情并茂。比如,在學習《三只蝴蝶》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聽故事,了解故事梗概,然后老師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來思考,思考過后再為學生用多媒體播放一遍動畫表演。經過這樣一系列的環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同時在思考的過程中也能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3.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幼兒認知能力

新課改明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對學生實施的是填鴨式的教育模式,課堂教學基本以老師的語言講解為主,學生對課堂上的所有內容只能被動的接受,容易對所學內容產生厭煩心理。經過科學研究,人對知識的認知是通過感官完成的,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恰恰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和學習的過程提高認知能力。

三、結語

篇7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教育的優勢,使之與美術教學的整合,能更好地達到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即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方法、豐富視覺、觸角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并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美術語言的基本表達方式和方法,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的實踐能力,提高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不斷地完善人格。

美術是視覺及造型藝術,具有可視的形象特點,因而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使美術教學手段向多元化發展,如實物展示、投影運用、多媒體音像的引進,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這樣也適應學生認識的發展和身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美術教學用簡易、新型、交互、愉悅的學習方式,滿足學生個體自我發展的需要,實現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目標。

一、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造型、表現”的美術學習活動。“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十分強調自由表現和大膽創造。在低年級尤其注重感受、體驗和游戲等靈活的教學形式。使看看、畫畫、做做、玩玩融為一體。在教學時,利用互聯網、校園網,收集有關的美術課題的信息資源,制作色彩紛呈的教學軟件,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例如教學《各種各樣的魚》、《可愛的鳥》、《鮮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愛的動物》等耳熟能詳的課題,運用現代多媒體組合教學,通過聲音、動畫、視頻、投影等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亦動亦靜,能再現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133229.Com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學習。高年級要求運用形、色、機理、空間等美術語言,以描繪主體造型的手法、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現所見、所聞、所想的事物,發展美術構思與創造能力。同樣,借助信息技術的有利因素,為學生創設有利激發創新精神的學習環境,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運用電腦、投影、錄像等多媒體組合的教學,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造型活動,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也通過對各種美術媒材,技巧和制作過程的探索與實驗,發展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設計意識,使學生學會按美的規律去設計生活。這一學習領域主要是讓學生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制作,美化生活及環境。例如用廢品泡沫拼砌《高樓》、用碎布貼《可愛的家鄉》用畫報貼《南海之濱》等,我們可以先攝錄一些優美的環境與建筑物,指導學生分析、感悟與理解。再用攝錄投影等方法表現設計制作過程,使學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創意,設計和制作活動。在學習圖案、紋樣、封面設計等內容時,則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從設計初稿、骨格、設色到完成作品,設計制成教學課件。分層次地展示不同的變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導比較與分析。還有,在電腦繪畫軟件里設置各種特效處理功能,如對圖象進行各種變形、復制、縮變、旋轉、鏡像合并、及色調調整等。進一步擴闊學生的視野,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也使教學過程加強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簡易的設計制作。通過操作鼠標變換設計形式和各種特效的處理,使他們信息技術教育與美術設計意識與應用都得到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著重培養學生美術欣賞的最基本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能力。對高年級的學生,突出引導他們學會在網上瀏覽欣賞適合自己的藝術作品,學會在網上收藏自己喜歡的優秀作品,反復感受、認識和理解,具體內容如《民間藝術作品》、《中國建筑介紹》、《中國優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郵票》等和通過一系列的瀏覽、收藏,再運用語言、文字、繪畫等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真正達到培養欣賞與評述能力的目的。

五、結合信息技術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綜合性的提出是美術課程改革突破的重點與難點,體現了美術教學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綜合性既是融美術和學習領域為一體,也是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結合。并且與現實社會,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首先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既豐富了學習的內容,也開闊了學習的途徑。大大促進了美術教育的發展。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出現了電腦美術,包括繪畫、設計、動畫等內容。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 信息技術 整合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6-0-01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技術變得越來越普及,被更多的教師接受并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加以應用。應用信息技術以后,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得以全面優化,為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 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教學方式逐漸進入課堂,成為一種新型的輔助教學手段,通過對課程的設計與開發,以及學生在接受知識后對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加以體現。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有很大不同,首先從教學規律方面來看,它可以將教學信息以多樣化和立體化的形成呈現出來,集感知、理解、鞏固、深化為一體。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記憶知識,強化學生的記憶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次,從教學規模方面來看,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構建跨時空的交流平臺,吸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再次,從教學內容方面來看,現代信息技術融合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視頻等多樣化知識呈現形式,具有豐富的知識來源,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最后,從教學手段方面來看,有效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書本、學生三點一線的格局模式,能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感覺等功能器官,高度開發學生智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是時展的必然需求,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教師要在具體教學中適當應用信息技術,以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2 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策略

2.1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化抽象為直觀形象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對于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較弱,尤其對于一些抽象性語言,更是無所適從,理解起來更加困難。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媒介,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過程中的瓶頸,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例如,古詩文教學中,由于這部分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遙遠,再加上古詩文的語言具有高度的凝練性,其中蘊含的意境寓意深遠,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學習中的難點。例如,在教學杜牧的《山行》時,為了引導學生深刻感受詩人所描繪的美妙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設計一組詩情畫意的教學課件,并配以古典優美的背景音樂,將詩文并茂的電子課件呈現在學生面前,充分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信息技術實施教學,無需教師費心解說,就可以創設貼近文章的背景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2 通過信息技術輔助,有效理解詞義和句子

理解詞義和句義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也是豐富學生詞匯的重要環節。例如,在教學《翠鳥》時,其中對于翠鳥外形的描述有“小巧玲瓏”這個詞,通過查閱字典可以知道,這個詞是“形體小而精巧”的意思,那么本文在此應用這個詞語的用意是什么呢?于是教師可以制作相應的教學課件:先呈現寬闊的水面和茂密的蘆葦,然后從遠處飛來一只翠鳥,最后落在蘆葦上。并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蘆葦上的翠鳥,然后用鼠標點擊水面,此時水中出現一條游來游去的小魚,突然蘆葦上的翠鳥,展開翅膀,雙腳蹬開葦桿,閃電一般沖向水面,從水中叼起小魚,飛向空中。通過這一段視頻課件的展示,可以讓學生深刻明白“小巧玲瓏”在文中的含義,明白了翠鳥的機動和靈活。同時,教師可以將“貼著、疾飛”等詞語放在句子中,并投影出“翠鳥貼著水面飛”和“翠鳥貼著水面疾飛”這兩句話,讓學生比較閱讀,充分感受后者的直觀性與形象性,提高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和把握,讓學生明白“疾”字,能夠充分體現出翠鳥的高超本領,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與體驗。

2.3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作文教學的優化

作文是體現學生語文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狀態主要是形象思維,對形象、直觀的事物比較感興趣,理解起來也容易,對那些抽象的事物就會不知所措。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變抽象為直觀形象,激發學生寫作靈感,增強學生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同時,利用多媒體還可以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記憶以及應用,讓學生在充分熟悉材料的基礎上樂于表達,敢于動筆,從而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喜歡上作文。

總之,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有機整合,可以在教與學之間架起一座科學的大橋,促使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構得到優化,充分發揮語言教學的重要功能。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積極提高自身靈活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以及制作精良課件的水平,在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之間搭建有效平臺,為促使學生發展與進步做出相應的貢獻。

(淄博廣電希望學校,山東 淄博 255200)

參考文獻:

[1]常麗芳.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4).

[2]胡曼君.淺談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的課程整合[J].民營科技,2011(10).

[3]曹建偉.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優勢[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2).

篇9

為落實綱要精神,進一步推進中國外語教育技術研究的發展,深化高等學校外語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研究,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學生學習技能,幫助學生實現專業學習,拓展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們擬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以及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和《外語電化教學》編輯部等機構,聯合舉辦第10屆全國教育技術與大學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主要包括四大議題:

一、大學外語課程及教學改革

1.大學外語課程設置研究

2.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研究

3.大學外語教材研發與網絡平臺資源建設

4.大學外語教學與測試

二、外語資源建設與教師發展研究

1.“三多”語境下外語學習資源建設

2.“三多”語境下外語教師發展研究

3.“三多”語境下學術信息技術素養和多元識讀能力研究

4.外語教育技術研發與應用

三、電子語境下的語言學研究

1.網絡語言學研究

2.語料庫語言學研究

四、外語教育技術學的學科建設

1.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理論探索——理論基礎、方法論、研究內容等

2.外語教育技術學的學科實踐——學科定位、課程定位、人才培養等

會議將特別邀請中國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及外語教育技術領域主要專家蒞臨大會做主題報告。

會議特別征求相關主題研究的參會宣讀論文,優秀文論將設立特別獎項并擇優推薦發表。

論文提交日期截止到2013年11月11日。論文提交郵箱:

會務信息:

1.時間:2013年11月16~20(周三-周日)

2.地點:電子科技大學,成都

3,會務費:1000元/人(包含餐飲、資料、專家費用以及部分考察費用)

4.承辦單位: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成都)

5.主辦單位: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

上海外國語大學《外語電化教學》編輯部

上海外語音像出版社

(詳情請發郵件至或參閱http:///news.php“學術會議”欄目會議具體通知)

第10屆全國教育技術與大學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

篇10

2014年7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研究員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分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連續發表了兩篇重要研究論文,在確證現有基因組靶向編輯技術安全可靠性的基礎上,創建了新型高效的人類遺傳突變修復工具,并將其應用于鐮刀形細胞貧血患者致病基因的靶向修復;同時利用人多能干細胞和基因組靶向編輯技術揭示了范可尼貧血的致病機理,首次提出多組織干細胞加速衰老或衰竭是其根本性病因,并基于此發展出相應的干細胞、基因和藥物治療策略。

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技術(iPSC)的出現,促進了人類基因組靶向矯正技術的快速發展,包括核酶介導的DNA同源重組技術(如ZFN、TALEN及CRISPR/CAS9等)和不依賴于核酶的大片段DNA同源重組技術(以第三代腺病毒載體HDAdV為代表)。經遺傳修復的自體干細胞具有治療自身疾病的潛力,因此在個體化醫學和再生醫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Cell Stem Cell雜志發表的論文中,研究者首次綜合運用HDAdV、TALEN和CRISPR 3種不同的方法,靶向矯正鐮刀形細胞貧血患者iPSC中發生的血紅蛋白基因(HBB)突變,發現這3種方法具有類似的打靶效率。同時,全基因組深度測序結果顯示,TALEN和HDAdV在基因矯正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患者基因組的完整性,提示了這些方法的安全可靠。隨后研究者整合TALEN和HDAdV作為基因組靶向修飾工具的獨特優勢,創建了效率遠高于傳統技術的新型人類疾病基因原位修復載體telHDAdV,為開展基于干細胞的基因治療奠定了基礎,也使得再生醫學研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該研究打消了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領域針對疾病基因靶向修復安全性的憂慮,同時,新型基因矯正載體的問世也將有助于加速干細胞臨床轉化的步伐。Cell Stem Cell雜志同期發表的了題為“What’s Changed with Genome Editing?”的Preview評論:“這些發現無疑會鼓舞將基因組靶向編輯技術進一步應用于疾病研究和臨床治療”。

另一方面,范可尼貧血屬于先天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種嚴重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在Nature Communication雜志發表的論文中,研究者成功突破技術瓶頸,首次利用體細胞重編程獲得患者體細胞來源的非基因組整合型iPSC,隨后利用HDAdV介導的基因組靶向編輯技術,在患者iPSC中原位矯正了致病基因,并證明了該技術體系的安全性。尤為重要的是,研究者首次在人組織干細胞水平闡釋了范可尼貧血的新型病因學基礎,即不僅歸因于造血干細胞的過早衰竭,還與骨髓造血微環境間充質干細胞的加速衰老密切相關。在疾病治療方面,該研究利用干細胞疾病模型首次篩選得到了可抑制范可尼貧血患者造血干細胞過早衰竭的小分子化合物,為實現該病的藥物治療奠定了基礎。

上述兩項研究工作得到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973”計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