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7:16: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務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深化教學改革
開展報檢實務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與研究,實現與國際貿易、報關專業等相關專業及其課程的同類實踐教改同步,有利于深化高職院校外貿專業群的教學改革、促進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
1.2實現校企無縫對接
開展報檢實務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與研究,有利于培養學生外貿實際操作能力,實現高職外貿技能型人才與外貿行業、企業無縫對接,為地方外貿企業輸送更多更好的外貿技能型綜合人才,推動我國外貿行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1.3促進師資建設
開展報檢實務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與研究,有利于教授外貿專業群課程的教師提高報檢教學工作、報檢業務實踐與報檢教學科研水平,促進外貿專業師資隊伍的深度建設,切實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雙師素質。
1.4打造高效課堂
開展報檢實務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與研究,有利于促進外貿專業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與更新,深入推動校企合作,提高實訓場所(含工作室)的利用率,促進高職院校“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理,打造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適應外貿行業工作的需要。
2報檢實務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設計
開展報檢實務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實踐創新教學,對原有報檢實務的課程標準與課堂設計等做大幅度調整。突出加大報檢技能實訓比重,教學內容以實用為主,以崗位技能訓練為核心,通過建立若干教學模塊,營造一定的工作情境,學生廣泛參與,身臨其境,直觀教學,在崗位技能訓練中適當的融入理論,以“教”、“學”、“做”的充分融合,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綜合素養[2]。
2.1課程設置依據
在國際檢驗檢疫體系中,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的特殊作用和優勢越顯凸顯,國家質檢總局從2003年開始對報檢員資格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報檢員是高職畢業生進入外貿行業有力的“敲門磚”。近幾年外貿企業仍然急需報檢人員。為此,設置報檢實務課程非常有必要。
2.2課程目標定位
報檢是一項政策性、執法性、專業性、實用性、涉外性、動態性都非常強的工作,涉及國家檢驗檢疫法律法規、輸入國家或地區有關檢驗檢疫的規定、相關國際公約以及對外貿易等。為此,我們以高職學生學習特征為基礎,以職業崗位能力形成為導向,將課程模式轉變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模式,在相關的實踐教學環節及教學硬件的支持下,加強本課程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完成具體崗位工作,學會辦理報檢業務,形成職業素養,提高工作能力。課程教學過程重視工作流程學習,注重講、練、做一體化學習過程和實踐技能考核。根據報檢員崗位要求、國家對出入境檢驗檢疫及其相關的要求,重新制訂課程教學總目標與分目標,《報檢實務》課程的分目標如下。
2.2.1知識目標
1)了解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體系,熟悉出入境檢驗檢疫的工作程序;2)了解國家質檢總局對自理報檢企業、報檢企業、報檢員的各種管理制度;3)熟悉各種出入境貨物、交通工具、集裝箱和快件和郵寄物品等報檢與檢驗檢疫的特殊要求;4)熟悉國家有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的各種法律法規及其實施條例(細則)、相關的各項規章制度。
2.2.2技能目標
1)熟悉出入境檢驗檢疫流程,正確使用《法檢商品目錄》;2)制作進口貨物報檢所需外貿單證,填制《入境貨物報檢單》,辦理進口貨物報檢;3)制作出口貨物報檢所需外貿單證,填制《出境貨物報檢單》,辦理出口貨物報檢;4)辦理與報檢崗位相關的其他業務,如辦理報檢單位的登記與報檢員注冊,申請開通電子報檢業務,辦理有關企業與產品的審批、注冊、備案、質量許可等相關崗位工作。2.2.3素質目標1)培育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品德;2)養成善于動腦、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習慣;3)養成及時了解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學習習慣;4)培養善于與客戶、檢驗檢疫工作人員打交道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及時處理與報檢有關的突發事件。
2.3課程內容選擇標準
課程內容的選擇標準是依據報檢員辦理報檢業務必須具備的報檢基礎知識、專門知識和崗位要求。學習情境內容的選擇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根據辦理報檢業務崗位的需要,融合報檢員資格全國統一考試對實務知識、專業技能和工作態度的要求,創設4個學習情境:出入境食品報檢、出入境動植物報檢、出入境機電產品報檢、出入境其他貨物報檢。
2.4總體設計思路
《報檢實務》是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經過實踐調研,考慮教學可操作性,收集適量的綜合實際業務,以報檢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中心,以行業企業需求、全國報檢員資格統一考試要求、學生的認知規律、多年報檢教學經驗為依據,以學生從認識出入境檢驗檢疫到學會辦理具體報檢業務為主線,創設學習情境,開發學習單元,進行項目教學、任務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角色扮演教學等“教、學、做”一體化的崗位行動導向實踐教學,科學合理的編排崗位工作情境,形成單元情境教學模塊。本“教、學、做”一體化崗位行動導向實踐情境教學,以出入境貨物報檢程序(準備報檢單證電子報檢數據錄入現場遞交單證聯系配合檢驗檢疫繳納檢驗檢疫費簽領檢驗檢疫證單)為載體(如圖1所示),以完成出入境貨物報檢工作任務為崗位行動導向,通過營造出入境食品報檢、出入境動植物報檢、出入境機電產品報檢、出入境其他貨物報檢四個單元的學習情境(如圖2所示),讓學生帶著崗位行動任務,自主完成每一崗位行動任務內容的學習,學完后引導學生做,再讓學生獨立做,最后總結學生獨立實操的反饋情況。具體教學過程由“行動任務+操作指南+操作示范+獨立實操+操作反饋”(即:“做什么+怎么做+教你做+你來做+成果展”)五個環節構成,其中:行動任務:即“做什么”,以出入境貨物報檢程序作為載體,為學生在本情境學習設計典型崗位工作行動任務,讓學生帶著特定的崗位任務進行探索性自主學習。操作指南:即“怎么做”,為學生完成特定工作提供簡潔詳實的理論參考資料,學生精讀操作指南對其完成相應的崗位工作具有立竿見影的作用。操作示范:即“教你做”,在課堂上,教師手把手教會學生完成某項具體的報檢崗位工作,“教”與“學”幾乎同時進行。獨立實操:即“你來做”,讓學生獨立完成與操作示范里類似的某項崗位工作,以檢驗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總體效果,力求為學生探索性學習起著查漏補缺、鞏固提高的作用。操作反饋:即“成果展”,主要讓學生展示獨立實操的成果,通過學生互評與老師點評,及時總結學生的反饋信息,讓學生養成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這個教學過程的五個環節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上課時不必把五個環節劃分得很明顯,為了節省時間,有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完成,所以展現在課堂上體現更多的環節是行動任務、操作示范、獨立實操,即:做什么+教你做+你來做。
3報檢實務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實踐證明,報檢實務課程采用“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教學,能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面臨很大的挑戰,主要是師資、實訓場所、實訓素材與實訓資料等問題。
3.1師資問題
教授報檢實務的教師,不管是從國際貿易專業等經濟類專業教師中培養,還是從外貿企業轉來,都必須具有豐富的報檢業務實際工作經驗,而不是停留在外貿行業大類的工作經歷上。如:表面看起來辦理報關與辦理報檢是業務相似的工作,但是如果只做過其中一種業務,那么另一種業務的具體操作就有可能不會做,正所謂隔行如隔山。因此,教授報檢的教師,僅有外貿行業大類的工作背景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具有豐富的報檢業務實際工作經驗,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真正做到專業方面的游刃有余。
3.2實訓場所問題
我校國貿實訓基地的建設,在同類高職院校中是比較全面的,實訓室分類與崗位分工很細,各種軟硬件設施品種比較齊全,但是要上好一堂報檢實務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課,還得在實訓室上“備課”,如:要處理好實訓室大小與學生數量的匹配問題、實訓設備與實訓內容的契合問題等。
3.3實訓素材與材料問題
篇2
為什么會導致教師教學反思效果的缺失,筆者認為根本原因主要有如下兩個.
1.缺乏對教材細致地分析教學不可缺失教材,很多教師對“教科書”的認識不到位,僅僅關注中考要考查的知識,思考如何應試,缺乏對“教科書”系統地分析,錯誤地將“分析教材”與“閱讀教材”等同.筆者認為,分析教材必須從教學內容和目標出發,認真分析教材中各個章節的知識點分布情況,教材如何呈現這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的價值是否與最新的技術相聯系,是否適合當前學生的發展需求,是否有更好的材料或操作作為教材的補充,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是否需要補充新的知識等等.
2.教師對學生的分析不到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應該是我們反思的重點、教材處理的中心,有效的教學必須考慮并落實學生的需要,必須以學生為中心.(1)以學生為中心,包含兩層意思,一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二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2)以學生為中心,需要對學生的學情進行認真分析,尊重知識的類別和學生的學習特點.事實上,初中物理老師通常不是班主任,一個人要教2~3個班,對學生的了解難以做到充分,在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下實施教學,教學策略自然難以做到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面,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基礎,因此對于同一個教學內容,為了滿足所有學生學習的需要,學習策略和情境設置上必須多樣化,盡可能多地給每個學生都有嘗試機會,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當前的教學環境不佳,即使采用活動單導學,也需要反思學生學習的收獲,而實際上,當前教師難從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的多元化角度開發教學的資源.筆者認為分析學生不能僅僅看學生的學習成績,必須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學習需要有機結合,真正實現“以學論教”、“以學定教”的目標.
二、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效果提升的策略
1.抓預學良好的課前預習,能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活動單在課前預習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完成活動單的同時,也就從整體上了解了相關的教學知識,教學的重點、難點等;新課之前事先進行課前預習成果的提問反饋,也會督促學生進行預習.
2.抓課堂活動高效的課堂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總存在許多的困惑與疑問,學生在物理課堂上總是疑問重重,如何使初中物理課堂變得和諧輕松愉快?除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流程的設計要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要盡量多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實踐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學習,課堂上盡量讓學生自主分析問題.例如,習題課教學,應自主提煉題干中的已知條件及隱含信息,即找到解題的關鍵點,學生能自主分析并解決的問題.對已知條件及隱藏信息,教師要盡量放手給學生自我作答,盡量設計一些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研究能得出結論的問題,讓學生找到成就感,讓學生努力地做到樂學,易學,從而實現高效性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3.網絡化構建知識結構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能強化學生的科學記憶,教師要盡量在知識總結階段讓學生自主總結所學的知識,從而建構知識網絡,強化學生的科學記憶.教師要盡量做到網絡化、結構化的教學,進而使知識系統、全面、完善.
4.及時地復習鞏固根據遺忘規律,學習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及時地復習鞏固能深化學生的理解運用.教師進行完新課的教學后,要及時布置相關作業,及時地進行知識的復習鞏固,為了加強學生的自主復習,教師要設計相關的作業評價,在作業的評價中進行等級細微的劃分,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培養學生規范解題,相應地鼓勵性評價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
篇3
在傳統動物學實驗教學中,一般是教師先講解實驗的基本方法,演示實驗動物的解剖過程和主要結構,然后學生按照實驗操作完成實驗。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往往使學生產生依賴思想,無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也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我們的教學方法是在前一次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預習下一次實驗內容,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初步了解實驗過程。我們還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的全過程,包括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和整個實驗操作過程。例如,在原生動物實驗前,安排學生到校園及其周邊采集水生動物,回到實驗室進行培養、分離;魚類系列實驗前,要求學生到市場調查常見的魚類及其分類。實驗過程中,教師不僅只講解實驗原理、目的和步驟,而且需要著重講解實驗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操作,以及實驗注意事項,學生分為2至5人一個小組為單位完成整個實驗。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一般不采取直接回答,而是逐步引導啟發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或互相探討,尋找問題的答案。
2.充分利用實習環節,提高實踐效果
堂上已講授了動物分類方面的知識,在實驗教學上就不再講解這方面的知識,既避免了與理論教學的重復,又縮短了教師的講解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觀察、實驗操作和探索時間。在動物學實習過程中,我們先在動物園觀察和識別魚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鑒別性特征,并進行分類,為了進一步把理論知識和野生動物聯系起來,然后到野生動物園觀察其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和棲息環境等。野外實習結束時要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和專題報告,既豐富了所學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今后從事社會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改革實驗考核方法,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篇4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不僅影響醫學教師的發展,也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高校醫學教師肩負著培養高級人才的重任,教學效果固然重要,但醫學教師的職業態度、思想道德和個人修養都會對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世界觀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除了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學習外,醫學教師更要自覺地了解名人傳記和模范事跡,自我鼓勵。在教育和教學實踐中,在處理師生之間、教師之間、教師與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中,才能辨明是非,才能辨別善惡,才能對照、發現和糾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從而培養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目前,我校新聘教師要先后通過教研室、學院及大學不同層面嚴格的考核,最終選擇師德高尚、知識淵博的人才到教師崗位,革除忽視師德、只重學歷的弊端。建議:第一,師德的表現應與工資、崗位和職稱掛鉤。第二,建立監督制度,結合行政與社會監督力量,明察暗訪,并設立“師德信箱”,通過各種手段鼓勵教師嚴于律己,以達到較高的思想境界。
2始終重視提高教學能力
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教學,教學能力的提高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近年來,隨著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師資的新老更替,大批年輕教師被引進。由于缺乏教學經驗,知識儲備不足,難以厚積薄發,使得教學捉襟見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存在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的現象。例如,本人所在教研室共17名在崗人員,其中35歲以下教師高達70%,因此,對于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應格外重視。看法如下:第一,現有培訓結束后每個人都會頒發一個證書,無關乎你培訓表現、出勤等,純屬“走過場”。因此,建議加強培訓制度法律化,通過立法的形式,把參加在職培訓作為醫學教師終身在職教育。第二,由年資高、經驗豐富的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一對一”帶教,要從最基本的做起,如,針對實驗課的“基本操作及標準曲線法測定未知硫酸銅濃度”,不僅要指導青年教師的教學過程,還要“手把手”完成整個實驗。課后,青年教師要積極進行教育教學反思,如,寫反思日記、觀摩教學、討論教學等,再與帶教老師溝通,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第三,青年醫學教師要努力提高專業水平,做好專業知識積累,保持與專業前沿同步。
3努力提高教師科研能力
篇5
一、以學生為本的策略
演示實驗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學生觀察、思考,加強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認識物理過程,學會科學方法.因而不論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與形式,都必須實事求是,因材施教.
1、配合講解,層層深入
進行實驗演示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心理狀況,給演示配以適當的啟發引導,并在能使學生接受的條件下層層深入.例如:在演示“機械波的形成”,講解波向外傳出振動形式這一特性時,要引導學生觀察每一個質點的起振形式有何共同之處,否則大部分學生僅僅能看見波峰與波谷這個振動形式向外傳播這一單方面的結論.
2、直觀簡明,形象生動
實驗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應力求形象生動.這不僅能吸引學生觀察,而且也便于學生直覺思維.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學中,可采用如圖1裝置:等臂杠桿右側固定小型電動機B、纏繞在電動機轉軸上的細線系著的物塊C.杠桿左側固定著平衡物A.開始物塊C不動時,杠桿平衡;當物塊C在電動機牽引下向上加速運動時,杠桿右側會明顯向下傾斜,出現超重現象;反之便為失重現象.現象直觀明了,學生記憶深刻.
3、適當設疑與激發興趣
演示時,還應該利用中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思維的探求性.如:學習“伏安法測電阻”,學生在初中就學過了原理,做過了實驗,面對兩種電路,在他們原有的認知中是等價的.為了能把學習引向深入,可以采用大型示教電表,分別用兩種電路去測量同一只大電阻的阻值,懸殊的測量結果,造成一種強烈刺激,學生的思維迅速地被激發.
二、與教學要求相適應的策略
即使是同樣的實驗裝置、器材,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需有不同的實驗教學層次與之適應.
1、與知識深度相適應
例如演示“光的折射現象”時,在初中,只要演示說明“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這一現象.而在高中物理為引入折射率n的概念,則在演示得到一系列的入射角i與折射角r的實驗數據后,通過層層分析探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參與實驗探求中,對折射率這一描述介質光學屬性的物理量加深理解.
2、與要說明的問題的側重點相適應
篇6
物理學中有不少實驗很難演示和觀察,尤其是對于聾生來講,他們缺少了聽覺,對一些抽象的物理現象很難理解。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物理課堂教學,聾生很快就能掌握和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信息技術媒體的應用對教師素質和教學都發生了質影響,利用信息技術媒體和資源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例如,在講解“光的直線傳播”這節內容時,通過多媒體演示小孔成像的實驗讓聾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提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多媒體演示讓聾生一目了然,學生易學易懂,記憶深刻,突破教學的難點,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又如,在“熱機”這一節,利用多媒體顯示動畫課件,使學生了解汽油機的基本工作原理,每個工作循環的環節,四個沖程的銜接都看得清清楚楚,增強了聾生的定性印象,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研讀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由于聽力障礙,聾生感知速度較慢,語言識記能力差,但他們的視覺優勢是非常明顯的,聾生可以不受噪音干擾,用眼睛感知事物,他們的觀察非常細致,思維形象性較正常學生強。例如,在學習“透鏡”這一節,實驗凸透鏡對光線有匯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將凸透鏡和凹透鏡都正對著太陽,問學生在光屏上能觀察到什么,實驗簡單易操作,學生參與性很高,焦距測量的問題也迎刃而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驗中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又如,在講“密度”一節,準備一個杯子,放一個冰塊,然后倒滿水。提問學生當冰融化后,杯內的水會溢出來么。有一部分學生說水會溢出來,另一部分學生說不會溢出來。增加了趣味性,更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改進實驗,培養聾生的發散思維
思維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聾生,思維更是關鍵。物理是一門邏輯思維強的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發散、靈活思考,提升教學效果。
1.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進行猜想
郭沫若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例如,在研究金屬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在實驗進行前,先要求學生對有可能發生的現象或者結果先進行猜想,之后再做實驗,啟發引導學生猜想導體的電阻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然后再利用實驗對學生做出的各種預測進行檢驗。
2.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
驗證性實驗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許多學生,尤其是聽力有障礙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被動地接受,喪失了探索的樂趣。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學“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之前,可先不進行相關規律的教學,將實驗教學移到規律教學之前,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過程如下:先準備相關實驗器材,讓學生按照要求讓重物做自由落體運動,利用打點計時器記錄重物的運動情況;然后,選定紙帶讓學生進行分析,分別計算紙帶上任意三點0、1、2所對應的動能、重力勢能,并算出三點的機械能,學生根據一系列數據分析討論就可以得出機械能守恒定律;最后,師生共同討論重物在下落過程中系統機械能守恒的原因:物體在運動過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系統機械能守恒。
3.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啟發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例如,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先用一支短鉛筆或圓珠筆做實驗,再用礦泉水瓶、水、沙做實驗。后者的實驗方法如下:在礦泉水瓶中裝半瓶水,蓋上蓋,先把底部朝下放在沙上,再把瓶倒轉過來放在沙上,探討“壓力的作用效果跟手里面積的關系”。在礦泉水瓶中裝滿水,蓋正放或者倒放在沙上,與前一次實驗比較,探討“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關系”,我們就地取材進行實驗,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或者課外進行探討物理規律,這樣可以有力地促進物理教學。
篇7
一、創設情景,激發探究
善于創設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事物的主體。在情景中設置有思考價值,智力上有挑戰性的問題,啟發學生學會觀察,提出新問題,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針對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創設學習情景時,應力求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發性。演示實驗、小故事、科學史實、新聞報道、實物、模型和影像資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創設學習情景。例如在講“力的分解”一節時,創設探索情景:取一個質量較大的砝碼放在桌面上,要用細線把它提起來,問學生用一根線易斷還是兩根線易斷?學生肯定回答是一根線易斷,然后教師演示實驗,其結果卻完全相反,用一根線可將砝碼穩穩地提起,而用兩根同樣的細線提砝碼時,細線卻斷了。為什么兩根線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線呢?這時,學生的大腦里立即會產生思維撞擊,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此時教師再進行新課教學,效果相當好。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得到發展。
二、經歷過程,重視探究
物理教學實質上是展示和發展思維的過程,這一思維過程就是對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理性認識過程。任何一個概念、定理、定律都經歷著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規律的揭示過程,讓學生親自去實驗、體驗、揣摩、模擬這個過程,就能領悟知識形成過程中所蘊涵的思想方法,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進行萬有引力定律的教學時,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先提出問題,由牛頓月光下觀察到蘋果落地,聯想到月亮為何不會落地?思考如果在高山頂上把蘋果高速拋出,蘋果會落地嗎?然后探究新知:由行星的運動規律,猜想太陽對行星的吸引作用,再進一步探究吸引作用的本質、規律,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行星對衛星的吸引、太陽對行星的吸引,它們的吸引力都是本質相同、規律也相同的力,再推廣到萬有引力定律,最后通過卡文迪許扭秤實驗進行驗證。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追根溯源,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內心體驗和主動參與的再發現過程。學生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來龍去脈清楚,更容易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重視過程教學,學生不只是獲得一些科學的結論,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能力,獲得探索科學的方法。
三、借助實驗,引導探究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的方法是物理學學習的基本方法。一個物理實驗就是一個完整的物理情景,讓學生親眼看一些物理現象,親手做一些物理實驗,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親身體驗與理論學習相對照、驗證,來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確的物理情景。如在學習電場、電場線的內容時,為加深學生對各種電場線的分布的印象,電場線可以采用幾種方法進行模擬:用自制的驗電羽(絕緣支架上固定金屬小球,存小球上粘貼多根細棉線或小紙條)接感應起電機,使驗電羽帶電,小球上棉線由于受庫侖斥力的作用而排斥開,其形狀似點電荷的電場線的分布,若用兩個驗電羽彼此靠近,使它們帶同種或異種電荷,則可清晰模擬同種或異種點電荷形成的電場線的分布;還可以采用花生油與碎大米的混合物作為電介質,放入到裝有電極的平底玻璃容器中,使電極帶電,同樣可模擬演示各種電場線的分布情況。經過這樣的演示,電場分布模型可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創新的思想和精神。
四、重視主體,發展探究
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媒體的選取與組織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又要滿足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要求。知識的教育、觀念的培養、能力的訓練既要為學生近期的學習打下基礎,還要著眼于學生長遠的發展和終身教育。教學設計要在組織知識、選擇方法、設計問題、設計實驗、研究學生活動等方面下功夫。要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教學。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不應該簡單回顧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對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理解,得出牛頓第一定律,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從亞里士多德對運動和力的關系的直觀感覺的理解伽利略對運動和力的粗略描述笛卡爾對運動描述的進一步升華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加上自己對力學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這樣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經歷科學規律的得出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開拓創新,深化探究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整合和拓展,從中提煉出開放性教學的基本素材,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活動方式,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特別應利用學生對某些問題的爭議和不同看法,創設導致學生思維沖突的物理問題情景,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討論或實驗論證,最終獲得合理的結論,從而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進行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時,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實驗方案、尋找實驗方法、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最終得出了加速度和力、質量三者之問的關系,通過合作學習進行實驗,并從實驗探究和分析歸納中學到了規律性的知識,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成功與自豪,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將來進行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六、借助多媒體,內化探究
多媒體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它提供的許多可能往往是我們普通的教學手段所難以企及的。借助計算機教學能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不易觀察到的事物,用計算機展現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功能,為突破難點創造良好的氛圍。例如,在《電磁感應》一節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了電和磁的多種應用,作為本節課的尾聲。學生通過色彩豐富的動態畫面,看到了電和磁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感受到了物理知識廣泛的應用前景,體驗到了物理學科對時展的深遠意義,從而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教育效果遠遠勝過了空洞的說教。
在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尋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科學知識,而最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與科學思想,學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永不滿足,不斷創新,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曹磊,譚樹杰.各國物理教學改革剖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傅道春,徐長江.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篇8
所謂提示就是教師確定好一堂課的教學內容,認真備課后,以問題的形式向學生作出提示。提示的問題,以能調動學生認真看書、積極思維、產生興趣為目的。
以高一教材第五課《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框題為例,向學生提示如下:①什么是資源配置?資源配置的手段有哪些?②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是不是一回事?③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是否存在著矛盾?④物價放開后,某些商品的價格上漲幅度較大,有人借此來否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對此你有何看法?教師提示的問題,要有新意,應符合學生的一般思維規律,要注意思想性、知識性及能力的培養。
2.讀議
讀議就是學生圍繞教師提示的問題,前后兩桌為一組,邊讀邊議。通過讀議,一方面,學生對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得到認知,對難度稍大的一些問題也能各抒己見,學生錯誤的認識得到了糾正,正確的認識得到深化。另一方面,教師也從中獲取了學生疑點、難點、熱點的反饋信息。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講解。
3.激勵
就是運用一定的手段,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熱情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誘導學生對“提示”的問題談出自己的見解,對主動發言的同學給予鼓勵鞭策,對口頭表達能力強、語言邏輯水準高的學生予以表揚,從而激勵全體同學增強自信心,積極思維,踴躍發言,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4.講練
講,主要針對學生讀議時反饋出的疑點、難點、熱點進行講解點撥,切忌面面俱到。教師講解后,應使學生在重點、難點的掌握上,在思想知識水平上,達到新的升華。
練是講的深化與鞏固,也是學生形成自己能力的關鍵。教師在組織練習時,要瞄準和覆蓋教材的基礎知識、重點、難點,也要注意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實際,在題型設置上,除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外,還應設置一些有難度深度的題目。
5.評定效果
評定效果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必須注意三個環節:
首先,運用提問、答辯、筆答等形式,看學生是否存在觀點性錯誤;
篇9
對于物理的學習,需要學會數據和關系的轉化,比較抽象的理念要通過知識的轉化,轉變成直觀的知識.高中物理解題的方法和思想頗多,針對物理問題的轉換方法沒有什么標準模式可以遵循,為此,在解題的過程中要認真分析問題,因題而異,尋找恰當的解決方法.在物理問題的處理上,教師可以通過物理實驗,讓學生親身體會和參與到解題的過程之中,讓學生領悟到問題的本質.例如,圖中A、B、C是三種質量相同的小木塊,層級疊放在水平面上.
其中水平方向的恒力F作用在B上,而A、B、C三個小木塊都以同樣的速度v在水平面上做勻速運動.在此過程中下列描述正確的是().A.C作用于B的靜摩擦力是2F/3B.C作用于B的靜摩擦力是FC.地面對C的滑動摩擦力是F/3D.地面對C的滑動摩擦力是2F對此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認真的審題,找準研究對象.
從題干中分析得出,A、B、C在水平面上做的是勻速運動,它們的受力情況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來,合力和加速度都是零.在考慮C作用于B的靜摩擦力時,將A與B視為一個整體,分析受力的情況,再根據力學中的平衡條件來判定,C作用于B的靜摩擦力是:FCB=F,所以B選項的描述是正確的.同樣,按照既定的思維來分析地面對C的滑動摩擦力,可以把A、B、C視為一個物理整體作為整個研究對象,然后再根據平衡條件,分析得出FC=F.
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會實驗的轉化
物理實驗開展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對于很多疑難的問題直接開展物理實驗是不可能的,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頭緒,要想輕松地開展物理實驗,需要教師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且認真地研究教材和教學內容,鉆研教學方法,總結教學規律,把抽象的問題轉化為具有的數量關系和教學情境,創設針對性的物理實驗方案.對于枯燥的物理課堂,面對死板的教學內容,學生看到之后第一感覺應該是沒有興趣,索然無味,對于學習內容也不易掌握和理解.
如果教師能恰如其分地運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創設一定的實驗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熟知的環境中學習和實驗,那效果一定會非常的明顯,學生也比較容易掌握這樣的問題結論.新課標明確指出,物理教學中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激趣為導向,活化教學過程,有效地進行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完成學習任務,去參與物理實驗,進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對于實驗教學,往往都是學生熟知的知識,他們會樂在其中,也會和同學、老師一塊去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物理實驗的過程中,還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參與意識,讓學生去質疑問題、分析問題、轉化問題和發展問題,讓他們去探究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規律和方法.
篇10
調節教學以和諧教育思想為指導,滲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創造教育,以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為科學依據,使教學系統優化運行、教學信息優化傳遞、教學過程優化控制。
發揮小實驗在物理學科調節教學中的作用,符合調節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訓練為主線、調節為關鍵、能力為目標的原則,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一、充分發揮小實驗的作用,降低自學釋疑環節中學生遇到問題的難度。
學生在預習和自學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對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對某些物理規律將信將疑,有時想不通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影響自學效果。怎樣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呢?指導學生做個小實驗就是好辦法。例如小實驗“筷子提米”,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確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認識了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小實驗可以起到“引導”、“解惑”的推動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物理知識,降低學習難度,通過對實驗的制作、研究、討論、改進和提高,幫助學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效果會大幅度地提高。
二、充分發揮小實驗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學生在訓練操作中的主體作用。
訓練操作就是要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操作是檢驗能力的關鍵。小實驗從開始設計到制作,從演示實驗到觀察現象,從總結規律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都是學生親身實踐,通過耳聽、眼觀、腦想、語言表述和動手操作練習來完成的。例如在學習導體和絕緣體時,學生用導線將電池(三節)、小燈泡和兩個鱷魚夾組成一個檢驗物體是否導電的實驗組。當鱷魚夾夾住鉛筆芯部分時,小燈泡發光,說明電路連通,碳質導電是導體;當鱷魚夾夾住鉛筆木質部分時,小燈泡不發光,說明干木材不易導電是絕緣體;當用兩手各握一個鱷魚夾時,小燈泡亮了,說明人體導電是導體;當松開一只手時燈泡熄滅,這說明空氣不易導電是絕緣體。通過實驗,學生認識了導體和絕緣體。知識在訓練中鞏固,能力在實踐中提高,思維在訓練操作中也得到發展。
三、充分發揮小實驗的作用,在反饋環節中查缺補漏。
調節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反饋矯正。只有在教學中及時接受反饋信息,根據反饋信息調節教學內容、進度,改進教學方法,盡快糾正偏差,才能做到講課有的放矢,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受到來自生活習慣的“前概念”的干擾,受前面所學知識中的“負積累”及知識綜合難度和抽象思維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習新知識時會有障礙。充分發揮小實驗的作用,抓住反饋及時矯正,學生便容易接受。如為了幫助學生區分熔化和溶解兩個概念,我便讓一個同學親自動手做兩個小實驗,其他同學當參謀。實驗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試管中,觀察白糖有什么變化?思考試管里有幾種物質組成?實驗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試管中,用酒精燈均勻加熱,觀察海波有什么變化?試管里有幾種物質組成?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兩個實驗有什么區別,再用熔化概念去對照分析哪種屬于熔化現象,最后讓學生討論。可見,借助小實驗可以形象、具體、直觀地說明問題,使學生能夠盡快彌補知識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發揮小實驗的作用,使學生在延伸遷移環節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