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理論與實務課程聯動改革途徑
時間:2022-07-25 11:39:29
導語:審計理論與實務課程聯動改革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審計學專業中與審計相關的理論和實務課程設計是各大高校財會專業中的一門核心課程。審計學這門課教學內容交叉重復,包括多門審計系列課程,這一學科領域包含的比較關鍵的內容要素也是十分豐富的,其中以“審計案例”“審計學”等為典型代表。在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順序程序設計、分支程序設計、循環程序設計等知識交叉重復。針對課程大綱中的教學內容,在聯動改革中,消除了6門課程之間交叉重復的教學內容。為了符合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審計系列課程教學方法必將進行改革,審計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并重前行,加大對實驗環節的實踐,對審計實務案例的應用應加強,這樣一來也可以讓學生對審計實務的主要實現方法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在運用的過程當中提升靈活程度和科學程度,因此本文針對審計理論與實務課程聯動教學改革進行研究。
關鍵詞:聯動改革;重復內容;教學方法;理論知識
一、高校審計系列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
課程教學內容交叉重復,審計系列課程包含多門課程,理論課程有“審計理論與實務”和“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內部審計”“政府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案例分析”“審計信息化”,順序程序設計、分支程序設計、循環程序設計等相關知識交叉重復。按照審計主體的設定,審計被劃分為三個部分,依次為社會審計活動、政府審計活動以及內部審計活動,這也就意味著審計教學所涵蓋的內容體系是十分豐富的,而且三個審計主體之間所呈現出來的差異特性也極為明顯。不僅在審計的基礎目標上呈現出了獨特的屬性,同時在審計內容和審計方法上也有各自的基本要求。這也就造成了審計實務工作難以形成系統化的有機整體,各個部分之間的關聯程度不夠,導致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逐漸減弱,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難以匹配教學目標的實現。因為教學內容多,課時量大,老師講課時不能夠對知識全面講解,所以對審計實務部分老師不能留更多時間給學生練習,而側重對審計基本原理的講解,這會造成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處境。
(二)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我國的很多院校當中,審計教師的專業實踐經驗都是十分缺乏的,導致課堂教學主動性的喪失,加之沒有能夠支撐課堂教學進行的實際經濟業務案例,課堂教學枯燥,老師在上面唱獨角戲,而臺下學生聽得一頭霧水,導致課堂上講聽分離。其次,大部分院校教師的上課方式側重于講授法,但審計學課程涉及大量專業名詞和日常用語。審計基本理論通常涵蓋準則和條文,教師講授難度大大增加,教師難以把控學生學習情況,不能夠掌握學生學習審計基本原理的真實理解狀態,學生審計理論功底不牢實,出現理解偏差,對于審計實務更難以理解和掌握。最后,因為只有少量事務所與學校簽訂合作協議,很多學生難以獲得真正的審計實務鍛煉機會,這樣會導致審計理論和審計實踐的結合難度增加。
(三)課程考核方面存在的問題
這一個科目所涉及的考試題目類型也是豐富多樣的,單項選擇題目、多項選擇題目、判斷題目以及案例分析題目等都可以納入其中,考試內容以理論為主,而在審計職業判斷的題型中,較少有主觀題出現,這時候學生就只是死記硬背以應付考試,學生的實務分析和解決能力未能得到提升。如果讓學生真實考試,大部學生及不了格,老師為了自己的教學達標,往往在期末考試前一周畫出70%的內容給學生進行變相復習,造成90%學生期末成績合格的假象。由于審計學是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考試通常采用閉卷方式作答,側重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考查,而未能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進行考查,這時候為了通過考試,學生將大量時間用于背誦資料,卻忽視了自己真正的知識應用能力提升;再者,考核內容單一,考試內容多數以審計基本知識和理論為主,對審計實務能力測試缺少相應的考核目標,這些都不利于培養審計學應用型人才。
二、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途徑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1.課程教學內容交叉重復“審計學”“注冊會計師案例分析”課程間交叉重復內容的處理。在聯動改革中,重點將原有的“注冊會計師案例分析”課程內容中與“審計學”中重復的“初步業務活動、審計方法、審計計劃、審計證據”等理論知識內容與課時數進行了刪減,“審計學”課程增加了五大循環審計章節的課時量,刪除了原“注冊會計師案例分析”中有關審計學的理論知識等內容,要做到根據理論知識講實際的審計案例,對本章節的理論知識輕講,重點放在本章相關理論的案例上。調整后,“注冊會計師案例分析”理論課時從48課時縮減到32課時,整體而言,聯動改革定位為:“審計學”側重對審計基本概念和具體審計方法及流程等知識的掌握;“注冊會計師案例分析”側重對被審單位的案例進行分析與總結。“審計學”“內部審計”“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課程間交叉重復內容的處理。聯動改革調整了關于“審計學”中的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的知識內容在這三門關聯課程中講解的側輕講點:“內部審計”課程內容中側重對企業管理層是否按內部制度與會計準則來處理經濟業務,后續課程“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完全刪除了內部審計的內容,課程側重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與執行力度分析、綜合分析方法的應用與分析,加深了對該知識點理解及應用的程度。“審計信息化”與“審計學”“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課程間交叉重復內容的處理,這三門課程交叉重復的部分主要是審計方法的內容。針對聯動改革的“審計信息化”,在這個課程當中,對審計信息化的內涵要點進行了全面分析;同時也將審計信息化的未來實現路徑進行了明確,便可以實現內控審計等目標;對IT環境下的審計流程要熟練掌握,辨別IT環境下總賬系統的關鍵控制點,數據審計的思路與方法,應收、應付管理系統的關鍵控制點和審計思路與方法,了解審計信息化的應用體系和應用模式,了解審計管理系統、審計作業系統和審計預警系統。學生能夠更加理解貨幣資金、采購的基本流程、倉儲循環的基本審計目標等。在綜合了解理論的基礎之上生成審計工作底稿。課時數共有48課時:理論教學32課時,課內實驗16課時。而前置課程“審計學”中更多的是對審計方法及流程理論進行講解。2.選擇教材不夠全面選擇教材是對老師的一種考驗,如果老師本身對這門課掌握不夠,在選教材上就會出錯,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有此類事情發生。內容的難易度、知識的全面度,這些都是我們在選用教材時要想到的,審計學的教學內容廣泛,覆蓋面寬,在教材的選擇上應當考慮學生的基礎情況和本專業實踐類型的高等人才作為基本的培養目標,因此過渡效仿其他院校的做法也是不科學的。在審計學科教學內容當中,還應該關注實務內容的引入,將理論和實務進行高度整合,這樣一來也能夠讓本科院校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實踐型人才。與此同時,經過講解這部分,提升了學生的審計實務能力,一部分高校自身優勢突出,占據著有利條件,這部分高校能夠將審計軟件等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應用教學中,實現應用型教學,使學生能夠成為掌握審計工作流程、工作關鍵點、基本審計方法等實務能力的真正的應用型人才。3.教學內容突出針對性和適用性審計知識點在各學科中都有呈現,為了不讓知識交叉重復,聯動改革就是讓教學內容突出針對性和適用性。審計實務中依照審計工作流程確定教學內容,針對知識的深淺程度,對有關知識在什么課程中重講或輕講進行合理安排。4.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學情的差異性就當前的課程授課模式來看,“教師在前面講、學生在臺下聽”的傳統教學模式還沒有被打破和顛覆。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提升沒有有利之處,對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也不利。在同一堂課中,學生的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跟不上老師的講解。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夠及時得到解決,這時候就容易使學生滋生畏難情緒,問題越積越多,學習興趣難以培養,不能保障學習質量。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1.創新教學模式和課堂教學方式隨著信息化發展的深入,在教學領域,“智慧課堂”模式便應運而生,其核心要義就是要積極地發揮信息化教學方式的優勢,讓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和延伸。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群基于智慧課堂視角,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產生了重要作用。依據“審計學”混合式教學設計流程,第一,要進行專業教師隊伍的構建,讓這些師資人員能夠對課程的基本目標和資源進行全面的了解,在做足充分的課件準備和資源準備的基礎之上,也能夠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基礎;第二,實施先行學習的基本方式,給學生們分配預習的目標,讓學生們提前了解任務;第三,進行課堂內化的知識理解和消化吸收,通過互動教學模式和合作教學模式的引入,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第四,進行評價和信息反饋活動,發揮大數據的數據統計和數據分析作用,讓教師的指導活動更加具有針對性;第五,展開全面的總結研討,對教學的不足進行反思,并提出優化整改的設計方案。2.教學環節設計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實現全過程互動(1)課前設計環節首先,要求學生做到課前預習,等上課時教師要進行幾分鐘抽查并進行考評,這樣學生對課前預習就會很重視,其次,教師對授課對象進行分解,據會計學院近幾屆學生座談會上反饋的有關審計系列課程的教學信息,了解到大多數學生希望教師授課時能夠結合案例教學,同時還要積極發揮習題的輔助練習作用;再次,要全面了解學生們的個性化訴求,通過線上實務教學內容的推動,讓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不斷高漲;最后,通過課前測試的方式提升學習的靈活性,讓學生可以從更深的維度掌握知識要素。(2)課中設計環節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學情基礎情況,院校通常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推動和實施。要想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是要發揮線下課堂的優勢作用。線下課堂教學活動應該是學生們的質疑、表達、合作和實踐的相互整合。課中設計綜合了財務管理課程群特征,教學方式具體可以采用游戲式、情境式、討論式、答題式等。(3)課后設計環節課后鞏固環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結束之后,教師通過線上布置作業,設置好完成時間,并跟學生講不要抄其他同學的作業,也不要到網絡中去找答案,老師布置作業不是為了完成任務,如果大家對自己的作業成績不滿意老師可以打回重做,平時成績考核不受影響,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學生私下主動聯系教師,讓教師將作業打回重做,教師依據系統反饋情況,了解哪部分學生基礎較薄弱,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給予針對性指導教學,為其發送相關學習資料,提供線上和線下并行輔導方式;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作業完成情況較好,老師應當給予鼓勵,并且將一些拓展資料傳送給這部分學生,以進一步提高這部分學生的綜合能力。總之,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智慧課堂”的產生可謂恰逢時機,推動了教學模式的改革,有助于加強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和應用,推動課程群“一流課程”的建設。(4)融入了課程思政元素,重塑課程群教學內容目前,審計專業的課程思政教育工作已經引起足夠重視,但多數研究僅僅局限在“單門課程”思政教學上,在關聯課程中,屬性相同的思政點間未能連成一條線,思政面的組成離不開多條思想線的交叉融合,這樣能夠充分發揮輻射到專業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立足專業課程群,融合思政教育和專業,融會貫通思政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以實現思政教育形式上從單門課程教師向課程群教師團隊、內容上從單門課程向課程模塊的創造性轉化。
(三)課程考核的改革
本課程群里“審計學”和“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內部審計”“注冊會計師案例分析”課程對課程考核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審計學”課程考核改革情況如下:1.過程性考核過程性考核貫穿教學始終,學生的考核也側重于核算技能掌握程度和職業素養的提升,包括線上審計業務完成情況、課堂表現、考勤紀律、協作溝通等。由七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包括簽到、作業、課程音視頻、章節測試、資源訪問、討論、課堂互動等,滿分100分,其中簽到占20%、作業占20%、課程音視頻占15%、章節測試占25%、討論占10%、課堂互動占10%。2.終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以試卷為載體,進行閉卷考試,側重于考核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和審計技能實際應用情況。通過試卷考試的方式進行,滿分為100分。
結語
綜上所述,審計理論與實務群聯動改革打破了傳統的“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教學體系,將6門關聯課程間交叉重復的內容進行了清晰的劃分,以及對同一知識點在關聯課程中教學難度及深度進行準確定位。另外,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調研結果和聯動改革中教學內容的調整,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將過程性考核與混合式教學方式有機融合,為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實現應用型能力的培養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必然需要審計作為支撐。因此我國的各個高校應該在教學改革上做出更多的實踐和探索,以便能夠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審計人才。
參考文獻:
[1]石愛中.審計學的學科屬性及其教學要求[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5(4):3-6.
[2]陳漢文.審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蘇亞莉.《審計學》課程教學方法之我見[J].財會月刊,2011(3):98-99.
[4]李慧.審計案例教學模式改革思考與探索[J].財會通訊,2012(24):36-38.
作者:倪春來
- 上一篇:高中化學提質增效措施
- 下一篇:互聯網+智慧林業發展問題及建議
精品范文
4審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