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政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2:43: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政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金融政策論文

篇1

關鍵詞: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投資

一、政策性金融產生的理論基礎和經濟基礎

政策性金融,是在一國政府支持下,以國家信用為基礎,運用各種特殊的融資手段,嚴格按照國家法規限定的業務范圍、經營對象,以優惠性存貸利率,直接或間接為貫徹、配合國家特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而進行的一種特殊性資金融通行為。它是一切規范意義上的政策性貸款,一切帶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資、擔保、貼現、信用保險、存款保險、利息補貼等一系列特殊性資金融通行為的總稱。

政策性金融在當今世界各國的普遍存在有其深刻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結構中,市場機制和原則雖然構成社會經濟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協調的基礎,但卻不能解決經濟社會中的所有問題。這不僅因為市場機制本身有其作用的邊界,而且若干非經濟因素也使市場機制產生許多失效的現象,即所謂的“市場失靈”。作為現代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主要途徑之一的金融市場在調節金融資源的配置中,由于金融市場的不充分競爭和金融機構本身的特性,導致不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資源,即亦存在著“金融市場失靈”。對于金融資源配置中市場機制失靈的問題,就需要政府通過創立政策性金融機構來校正,以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經濟有效性和社會合理性的有機統一。因此,政策性金融機制并不是完全同市場機制相反的行政機制,它具有財政“無償撥付”和金融“有償借貸”的雙重性,是兩者的巧妙結合而不是簡單加總。盡管隨著各國經濟與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政策性金融的種類、業務方式和運行范圍與領域可能有種種變化,但它的基本機制與功能將長久存在并發揮作用。市場經濟金融最發達的美國,將其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法定為永久性機構,正是從長期實踐中深思熟慮的結果。

二、我國政策性金融的功能評價

我國政策性銀行幾年來的實踐表在國務院的領導下,按照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及區域發展政策,逐步完善了籌融資機制,加大了對國家基本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資本性貨物出口的貸款支持,合理調整了信貸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風險,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例如國家開發銀行自1994年4月開始運行到現在已經7年多了,成立時間不長,而貸款的余額已達數千億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

政策性金融機構不以國家權力代表的身份出現,在法律地位上沒有任何操縱、干預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特權,而是作為與商業性金融機構一樣的平等主體參與產業融資活動。它不以盈利或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經營風險大、資產流動性差的特點使其具有不同于商業銀行的多種功能:

(一)政策

主要表現在政策性銀行是以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為基本出發點,通常以優惠的利率水平、貸款期限和融資條件對國家政策支持發展的產業和地區提供資金支持。這特別表現在基礎產業和農業方面,農業是任何國家的基礎性產業,更是弱質性產業,因而需要政府直接的財政補貼和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但由于發展中國家財力所限,支持力度有限,只有發達國家的政策性金融可以給農業以直接的強有力的扶植與推進。而在發展中國家,政府則通過開發性的政策性金融對其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和戰略性產業給予巨額的、持續性的、強大的直接信貸扶植。在這些領域,政策性金融就發揮主體或主導,而不僅是補充商業性金融的不足或糾正某些偏差。

(二)誘導

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導致間接地吸引商業性金融機構從事符合政策意圖或國家長遠發展戰略目標的高風險新興產業或重點產業的放款,充分發揮其首倡性、引導,從而對政策扶植項目的投資形成一種乘數效應,達到以較少的資金推動更多的資金投入需要扶持的領域和項目的目的。一般說來,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處于成長前期、發展前途不明的重點產業先行投資,表明了政府對這些部門的扶持意向,從而增強了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投資信心。當商業性金融機構對某一產業的投資熱情高漲后,政策性金融機構就逐漸減少其投資份額,把該投資領域讓給商業性金融機構,轉而扶持別的行業,形成一種政策性金融對商業性金融投資取向的倡導和誘導機制。政策性金融機構通過發揮這種“領頭羊”的作用,促進了國家產業政策的順利實施,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投資效益。在一般情況下,某一項目政策性投資只占20%-30%,并且大部分行業對政策性資金的依存度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由高向低逐漸下降,這就形成一種政策性金融對商業性金融資金運用方向和規模的誘導機制。

(三)區域經濟梯度整合的功能

政策性金融以政府賦予的區域調控職能為“天職”,根據生產力的梯度分布,把區域信貸政策和產業傾斜政策結合起來,配合政府進行梯度整合,從而有效調動經濟資源,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這主要是在商業性金融完全按照市場機制將金融資源從低利產業、地區配置到高利產業、地區的情形下,從微觀和效率的角度看,這種逐利是合理或有效的。但從宏觀經濟運行和社會合理性角度看則會帶來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失衡。而政策性金融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貫徹政府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戰略等宏觀經濟調控措施的必要工具。政策性金融的主要活動領域,例如農業、中小企業、某些基礎性產業以及邊遠落后的地區和行業,正是商業性金融不愿或不予選擇的領域,政策性融資活動對這些領域的正常發展,特別是對產業結構調整、地區均衡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也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政策性銀行的主要功能之一。

(四)補充

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承擔商業性金融機構無力或不愿承擔的長期資金信貸業務,主要是補充完善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功能。這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對技術、市場風險較高的領域進行引導補充性投資,對投資回收期過長的項目及低收益的基礎設施補充投資;另一方面,直接對風險企業、低收益企業、低資信企業融資,間接地對企業信用形成擔保,以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對其融資。

三、我國政策性金融的現狀、問題與完善思路

我國的政策性銀行運行以來,較好地完成了原定目標,政策性銀行的貸款余額占全國金融機構貸款額的比例穩定在10%以上,達萬億元。這對我國國有專業銀行轉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調節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乃至適應“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加入WTO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其成立時間短、經驗不足,在自身經營管理和外部經營環境方面都還存在許多問題,影響其功能的有效發揮。

(一)我國政策性銀行目前存在的問題

1.內部經營機制不健全,資產質量差,潛在風險嚴重。

政策性銀行一方面強調資金的來源與運用都是有償的,需要實現自我循環;另一方面,還要體現政策,其貸款投向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扶持那些商業性金融不愿貸款、經濟效益差而社會效益好、貸款回收期長的項目。這種天然的矛盾性導致政策性銀行不得不傾向于政策性貸款一邊,忽視了盈利性。加之與政府及其部門的關系不規范,缺乏經營經驗,對放出的款項監管力度不夠,而且因為有財政的支持,責權利不明確,貸款隨意性較大,對款項回收的力度不強。這些都不可避免地造成政策性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低下、潛在的金融風險日趨嚴重的現實。如農發行在1997年凈虧損25億元,1998年在財政補貼156億元的情況下僅盈利1億元。

2.資產負債關系失衡,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期限結構、利率結構不合理,成本較高。

在中央財政財力有限,資本金遲遲不能到位的情況下,政策性銀行主要是通過向中央銀行融資和發行金融債券來滿足其資金需求。有關數字表明,我國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主要的單一融資渠道籌資占其全部資金來源的80%以上,并有逐步擴大的趨勢,這加大了對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倒逼機制,影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有效性;金融債券的大規模發行不但增加了籌資成本,而且嚴重制約了資金的長期使用,最終不得不陷入發新債還舊債的境地。

3.委托制度弊端頗多。

從我國政策性銀行業務運營的現狀看,由于沒有分支機構或分支機構尚未建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其業務將委托商業性金融機構代辦。但這種委托制度由于雙方在經營目標、經營宗旨、核算體系、財務管理制度上都存在根本的區別,而雙方間的具體職責、權限、違約的法律責任等方面又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結果無法形成直接的信貸經濟約束,致使信貸資產質量難以保證,形成較大的體制性風險。主要表現在:委托關系缺乏競爭性和選擇性,客觀上存在行“漫不經心”,輕率放貸等現象,使政策性銀行信貸資產的質量大受影響;政策性銀行的資金嚴重漏損,時常被行和其他相關單位擠占挪用;由于結算傳遞渠道梗阻,各政策性銀行總行對系統內各地區之間資金的調度能力較低,資金閑置和資金匱乏并存、拆入資金與拆出資金并存,使政策性銀行資金流動性較差,利用效率較低。

4.從外部經營環境來看,政策性銀行的經營缺乏法律保障。

由于政策性銀行業務活動的特殊性,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的形式對政策性銀行的資金來源渠道、資金運用方式和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做出明確規定,而我國至今連一般性的政策性銀行法規都沒有,使得政策性銀行的經營活動缺乏法律依據。無論是內部經營管理,還是外部關系的協調,都處于一種進退失據的狀態。隨意干預、變更政策性銀行經營活動的事情時有發生,政策性銀行自身的“尋租”、逐利等異化行為也屢見不鮮。

(二)我國政策性銀行改革和完善思路

1.明確定位政策性金融,完善其內部經營機制。

政策性金融既具有財政的特性,又具有金融的特征。其財政性表現為,財政必須為其提供資金或是為其尋求資金創造條件,政府必須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政策性銀行必須按國家的產業政策從事業務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其金融性表現為,資金來源中負債較多,資金運用是有償的,須還本付息,并有一定收益。因此,既不能把政策性銀行當作第二財政,隨意擴大業務范圍,不計成本,不求效益,又不能允許其經營商業性業務,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爭市場、爭業務。只有從理論上明確政策性金融的實質,才能在實踐中把握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和財政投資的界限,避免相互串位,為政策性金融的運行造就一個良好的理論基礎。

2.拓寬籌資渠道,優化負債結構。

財政部門要量力而行,根據每年實際撥付給政策性銀行的資本金或補貼退稅額來確定政府對政策性銀行的核定任務數,給政策性銀行一定的自,增加其籌資渠道。如借鑒日本經驗,開發郵政儲蓄存款、基金融資等渠道,加大向國外籌集政府優惠貸款的力度,研究面向社會公眾發債的可行性。提高政策性銀行內部或行際之間調撥資金的流動性,挖掘內部資金潛力,減小利息負擔。由于財政撥付資本金數額巨大、穩定、且無償付紅利或股息的后顧之憂,因此要建立財政撥付資本金的固定化、合法化機制,這是最主要的低成本資金來源。

3.完善既有政策性銀行的組織機構體系,改革委托制度。

政策性銀行要能有效運轉,需要具備完善的組織機構體系。一是改變過去那種認為政策性銀行無需設立分支機構的想法,要明確是否設立分支機構,應視業務發展的情況和需要而定,本著精簡、高效的原則設立或撤并。二是改變由政府指定行的做法,引入競爭、擇優機制,通過競標決定行,同時制定相應的規則,嚴格規定行的資格和條件以及授受雙方的權利、責任等事項。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委托質量,降低委托費用,消除“尋租”現象。

4.盡快組建國民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新的政策性金融機構。

目前我國一些急需政策性金融介入的領域和部門尚沒有專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如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環境銀行,政策性保險公司,政策性住宅金融機構,科技開發銀行等等。對于這些極具開發價值、風險較大、期限較長、經濟發展必需的項目,政策性金融應積極承擔起政策性的義務,在這些領域內建立政策性銀行,完善政策性金融體系。

篇2

【摘要】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從某種程度上說,有什么樣的農村金融就會有什么樣的農村經濟。因此,進一步深化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農村經濟金融銀行

當前,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構成主要包括以合作金融為基礎,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正規金融,即通常所稱的農村金融“三架馬車”:農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以農村合作基金、合會、民間借貸、私人錢莊、民間集資為主要形式的非正規金融組織形式。我國農村金融目前有以下特征:從農戶對金融需求看,中國農戶信貸需求總量巨大,2.5億農戶中一半以上有信貸需求;單個農戶以小額短期信貸為主,但需求量不斷增大;由于地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造成農戶對資金表現出多層次,多元化之間的差異;信貸資金用途日漸多樣性,生活性信貸占較大比重。從農村對金融供給看,資金缺口大,信貸供給滿足不了需求;貸款成本較高,風險較大;貸款期限不夠靈活;單個農戶經常出現難以滿足抵押和擔保的要求。從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的特點看,規模大;發生率高;主體多元化;利率彈性大,高利率占比大;由隱蔽走向公開,逐步呈現專業化趨勢。

一、加大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

當前,農業發展銀行是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是實施“三農”資金支持,逆市場配置資金,增加農業農村資金投入的重要手段,是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有效結合的支農方式。但農業發展銀行從成立至今一直沒能有效發揮其應有的職能與作用。由于產權的單一性即國家所有,決定了其在組織制度、機構設置、人事管理、經營機制等諸多方面都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同時,農業發展銀行業務單一,功能缺位明顯。對農產品收購資金實行封閉管理,資金流失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要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機構,把優惠農民的各項支農政策公平地讓農民享受,提高國家金融支農的有效性,為農村金融改革提供政府與農村對接的有機力量,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的順利進行。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必須要研究農業發展銀行如何更好地發揮政策性金融的支農作用,加強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08年10月,我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貸款余額僅為10224億元,只占金融機構貸款總余額26.17萬億元的3.9%,其中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僅為446億元,占農業發展銀行總貸款的4.4%。國家必須對其實行政策性扶持,實行積極的支持和保護政策。

二、創新農村金融產品

在當前的大部分農村,金融單位提供的金融產品單一,農民對金融產品選擇的余地很少,甚至農民只有存錢和貸款等唯一的金融產品,不能滿足農村發展對金融的多樣性需求,限制了農村資金充分發揮作用產生經濟效益,也影響農民對農村金融的改革積極性。因此,農村金融改革要以農村實際為出發點,創新適合農村需要和農村發展的金融產品,以此提高農村金融主體參與金融改革的積極性。

三、引導規范農村民間金融發展

完善有關法律和規章制度,賦予民間融資合法的法律地位,并通過法律保護合約雙方的合法權益,以保證民間金融有合理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應通過法律手段使民間融資逐步走向契約化和規范化軌道。對有益無害的民間金融活動,要制定法律框架,明確其相應的發展空間,引導其有序成長。

對于資金中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高利轉貸活動,往往金額巨大,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風險,應規范查處程序和處罰標準。要使農村民間金融活而不亂,實現發展、效率、穩定三者的最優結合,監管方式的科學化和調控方式的靈活有效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政府在對民間金融監管中應該擺正自身的位置,以引導、監控為己任,而不是對其進行過多的干預。曾經在廣大農村興盛的農村合作基金會衰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進行了過多的行政干預。要突破農村金融供給的瓶頸,解除農村金融供給抑制,就必須引入競爭機制,放寬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逐步消除農村金融市場的進入壁壘,適當地發展民間金融,進一步拓寬農村金融的供給總量。民間金融是需求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結果,它消除了農戶向正規金融機構借貸信息不對稱和借貸壁壘的桎梏,應當給予其合法地位。民間金融改革的關鍵就在于建立市場的準入機制,不能比照城市設立商業銀行的標準設立,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準入標準,并加以嚴格執行。同時,要從完善法律、制度、政策入手,引導和鼓勵民營的小額信貸銀行、合作銀行、私人銀行等多種形式的農村民間金融健康發展,使其合法化、公開化和規范化,并納入到農村金融體系中加以監管,以增加農村金融的服務供給,滿足“三農”多層次的融資需求。同時,還要通過積極鼓勵城市各類銀行的金融網點向農村延伸,鼓勵外資銀行開展農村金融業務,使農村金融主體逐步實現多元化,滿足“三農”對資金的需求。

四、建立保險制度和貸款抵押擔保機制

農村政策性貸款保險制度和農村經濟主體貸款抵押擔保機制是農戶和農業企業貸款中的主要障礙,如果運轉不力,將對我國農村金融的成長極為不利。保險公司可以開辦貸款擔保業務,其保險的對象可以是農戶或企業,也可以是農村金融機構。另外,可以探索成立擔保公司或擔保合作社,由借款人(農戶或企業)合資組建,否則,當發生風險損失時,各類農村金融機構的損失得不到應有補償。此外,還可以適時開展大宗農產品期貨業務,分散農村信貸風險等等。總之,大力開發新型農村金融產品,拓寬金融服務范圍,探索建立農村金融的風險防范機制,同時也為建立、健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提供合理的保障機制。

篇3

(一)統一存款準備資金政策

統一存款準備資金政策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區域貨幣分布不均。對于經濟落后的地區而言,其貨幣乘數較低,因此在統一存款準備資金政策的算法下落后地區非配到的資金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缺少資金支持就無法進行當地招商引資以及各項基礎建設,對經濟落后地區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經濟發達地區本就有能力進行自建,再加上大量的貨幣被分配到這里,其建設發展的空間被進一步擴大,此消彼長的建設方式不斷拉大地區經濟的不平衡。

(二)再貼現政策

就目前我國再貼現政策而言仍舊不夠完善,使用的仍舊是相同的利率政策。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區域性。我國的票據難以實現不同地區的同化,很多時候難以發揮票據的一些基本功能,例如票據的融資功能等。票據市場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尤其是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這種想象尤為明顯。經濟落后地區難以實現融資,經濟建設以及市場發展受到阻礙,造成經濟水平發展緩慢。

(三)金融機構分布不均

金融機構主要指銀行(國有銀行、地方銀行、外資銀行、信用社、政策性銀行等),現實生活中可以發現,在東部發達地區銀行遍布,銀行種類多,數量也多。而在西部經濟落后地區只能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帶看到銀行分布。金融機構的數量決定了當地的融資能力,由此可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融資能力明顯高于西部地區,企業發展以及地區建設上的差異被進一步放大。通常情況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主要職責就是給當地企業以及地區建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缺少銀行的支持,對自建能力較弱的西部地區而言想要獲得經濟上的飛速發展明顯不太實際。

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策略

(一)在經濟落后區域建立金融組織體系

基于原先統一的金融政策造成經濟水平的區域差異,為促進落后地區的經濟建設必須針對性制定區域金融政策,以此帶動落后區域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經濟水平差異。重視經濟落后地區的金融體系建設,加強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構建,投入大量政策性資金。例如我國經濟水平比較落后的西部地區,國家應該頒布區域性金融政策,首先明確當地政策性銀行的首要職責。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應該被主要應用與區域經濟建設,包括西部地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性銀行應該為地區預留相當一部分的建設資金共當地的區域建設,保證西部地區發展的基礎資金。在西部地區建立專屬于當地的金融機構,旨在為當地經濟水平的發展提供資金服務。例如一些當地的開發銀行或者投資金融機構,為當地經濟發展進行融資,保證穩定的資金支持,加速當地經濟發展。

(二)完善經濟落后地區金融市場體系

落后區域的經濟水平建設不僅要為當地建立專門的金融組織體系,還需要不斷完善發展,組建統一的金融市場,以此帶動當地市場經濟水平的提高,促進當地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東西部經濟水平差異的出現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市場的分割,在東部經濟發展取得成效后國家有能力統一金融市場,以此帶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降低東西部經濟水平的差異。通過金融市場統一促進東部資金流入西部,在東部資金日益飽和的情況下實現資金在西部的有效利用。統一金融市場后還要在西部構建區域金融市場,提高當地金融市場的層次性,從而根據當地企業層次的不同為其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加速當地經濟建設。

(三)加強經濟落后地區金融調控體系的構建

加強經濟落后地區金融調控體系的構建有助于實現對區域經濟的調控,在宏觀上掌控經濟發展的方向,有助于區域經濟發展。中央加大對銀行的宏觀調控,有助于中央根據區域發展的市局需求分配資金。另外中央可以經濟落后區域的利率、貼現率等進行宏觀調控,以此促進經濟落后區域的經濟發展。另外在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存款準備資金政策,增加經濟落后區域的貨幣分配量,保證其經濟水平建設有一定的資金支持。例如我國目前可以根據地區的不同按照西部、中部、東部等實行不同的存款準備資金政策,加強西部以及中部地區建設。

三、結束語

篇4

房地產商品是家庭消費支出中最大的一部分,房地產商品具有消費和投資的雙重屬性,消費者可以通過購買或者租賃兩種方式享受住房服務,上述三個特征決定了房地產市場和金融的關系非常密切,金融政策的改變必然對房地產市場產生重大影響。一個國家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必然提升人們對房地產投資的利潤預期,從而導致房地產投資的過度膨脹。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國外資金也會更多地涌向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因此,合理制定金融政策,并有效利用其變化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對于控制房地產市場價格的快速上升,引導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從利率、首付比例和匯率三個方面,從經濟學的需求和供給的視角,來分析房地產金融政策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

一、金融政策與房地產需求

(一)利率與房地產市場需求

利率對居民的住宅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當利率降低時,會迫使人們降低儲蓄而轉向消費或進行其他投資,居民在尋找消費和投資出路時,可能會考慮購買或者擴大住宅的消費或投資。這對于原來已計劃擴大住宅消費或投資的居民來說,會加快他們的行動步伐,進而增加對住宅的現實需求;(2)在利率降低時,住宅抵押貸款的利率同時降低,這在實際上降低了居民進行住宅消費或投資的成本,也會刺激居民擴大住宅需求。相反,當利率提高時,住宅需求會必然減少。

住宅是家庭最主要的資產。按照國際測算標準,住宅價格大約是一個家庭可支配收入的7倍左右,也就是說,一個家庭需要7年的時間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子。住宅的昂貴價格使得家庭必須靠銀行貸款才能購買起住宅,而影響消費者貸款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貸款利率的高低。我國針對居民購買住宅的金融政策大致出現在1996年底1997年初,當時,政府為了鼓勵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解決老百姓家有所居的問題,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措施,于是,五大國有銀行開始面向居民提供低息住房貸款,但效果卻并不明顯。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說大多數居民的資金積累有限,以致住宅購買需求還沒有普遍形成;再比如,銀行新推出一項業務時對風險的評估往往偏高,而居民也對住房貸款從觀念到習慣還不能立即接受;除了這些以外,銀行確定的大約10%的高利率,不能不說是擋在房地產市場發展道路上的一個主要障礙。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中央政府對民生問題的更多關注和銀行利率的逐步降低(基本保持在5%-6%左右),使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通過按揭進行住房投資和提前實現住房消費,住房按揭貸款絕對數量和占總貸款比重都出現了迅速增加。

利率對家庭實際支出的影響,可以通過實際例子予以說明。一套總額100萬元的房子,首付20萬元,貸款80萬元,年限為20年,采用5.04%的年利率(2005年1月1日前的實際貸款利率)則月均還款額為5297元,采用7.83%的年利率(2007年9月15之后的實際貸款利率)則月均還款額為6038元,利率的增加將使家庭每月多支出741元,支出的增加必將減少對住宅的需求。

回顧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歷史就可以發現,利率對消費者具有重要的影響:提高利率必將減少房地產市場的需求,而降低利率將會降低居民的月均還款額,減少居民的負擔,從而增加對住宅的需求。顯而易見,提高利率,將對房地產市場需求、從而對房地產市場價格具有極大的抑制作用。此情況2007年非常明顯,致使國家在一年之內多次提高利率,以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

(二)貸款首付比例與房地產市場需求

2000年以來,銀行不斷降低房地產市場的首付比例,許多銀行甚至提出零首付的方式。首付比例的降低,意味著許多家庭可以提前享受到住房需求,未來的房地產需求得以在短期內實現,降低了住房消費或投資的成本,大大刺激了房地產需求的增加。對銀行來說,貸款首付比例的降低,一方面繁榮了銀行的住房抵押貸款業務,另一方面卻也使銀行面臨的風險不斷增加,進而使住房貸款的壞帳率增加,一旦對風險的評估和對壞帳率的測算達到一定程度,銀行舊會逐步提高首付比例。首付比例的增加,既會提高按揭貸款門檻,降低銀行按揭貸款的風險,也會加大投機活動所需的資金周轉量,從而有效地抑制房地產市場上的投機活動。

具體到中國當前的房地產市場,我們認為,政府進行金融政策調控的目的,不應當是限制居民的正常需求(反而應當大力鼓勵),而應該是降低銀行的金融風險和減少房地產市場的投機炒作行為。根據國外的數據統計結果,在正常的房地產環境下,首付20%之后,銀行住房貸款的不良貸款率低于0.5%,但在出現嚴重的房地產泡沫的時候另當別論。銀行的資金大多來自普通老百姓的存款,因此一定要設立按揭貸款首付比例的門檻來保護儲戶的利益。當前在20%的基礎上繼續提高首付比例雖然可以進一步降低不良貸款率,但是同時會壓縮房地產市場的正常消費需求,所以政府的落腳點應該在大大提高第二套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

(三)匯率、經濟全球化與房地產需求

房地產商品具有投資需求的基本屬性,中國處于經濟快速增長的階段,每年國民經濟保持10%左右的增長率。同時中國處于城市化率快速推進的過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這些因素的存在使房地產價格必然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中國加入WTO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入,資金的逐利本性決定國外資金必然有強烈的動機來購買中國的房地產商品。另外從匯率的角度分析,中國目前處于人民幣升值的加速期,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必將刺激更多的國外資金涌入中國市場。因此,在冷卻國內房地產市場投資需求的同時,必須采取措施控制國外資金的涌入。

(四)樓市與股市的互動效應

從投資的角度分析,股市和樓市具有同樣的特征,尤其是在價格快速上漲的房地產市場中,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屬性體現的十分明顯。1999年以后整體市場投資渠道的缺乏,特別是2001年6月以后股市的一路下跌,中小投資者對股市逐漸失去信心。另外,由于住宅商品固有的一些屬性(不動產;銷售不出去可以轉租;隨著經濟發展、周圍環境優化可以增值等),房地產投資(尤其在大城市)基本成為高回報、低風險投資的惟一渠道,投資房產的人群包括個人、企業、銀行、基金等等(顧建發,2005)。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2006年以來,中國股市一路上漲,致使許多家庭財富得到了迅速增加。在股市處于快速增長的階段,資金并不會明顯轉向房地產市場,但是,一旦股市進入調整階段,股市的資金將會迅速轉向房地產市場,股市本身的財富效應也會增加房地產的消費需求,此時房地產價格又將出現上漲趨勢。這種狀況在2007年表現得非常突出。

二、金融政策與房地產供給

影響房地產供給的主要因素是房地產市場價格預期、土地成本、稅收政策和銀行的貸款利率(周偉林、等,2004)。從金融政策的角度,則主要是考慮銀行利率的作用。開發商在開發樓盤的過程中,其資金來源主要為銀行貸款。貸款利率的提高,將會增加開發商在取得土地、開發樓盤中的現金流支出,加大開發的成本也即提高房地產市場的進入門檻。

住宅通常具有大宗性、昂貴性的特點,其開發往往需要巨額資金投入,離不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因此,銀行利率高低直接影響到住宅市場的供應量。如果國家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銀行減少對住宅開發商的貸款,提高市場利率,這樣,住宅開發的借貸成本提高,住宅供給往往會減少。另外,由于銀行利率提高,人們儲蓄愿望增強,進而減少對房產的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也會影響住宅開發商的供給愿望。相反,國家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銀行擴大放款,市場利率下降,住宅開發成本降低,就會刺激住宅開發商增加住宅供給。同時,利率降低,人們的儲蓄愿望隨之下降,促使人們進行住宅投資。而住房抵押貸款利率較低,又會刺激人們使用消費信貸方式購房,增加住宅需求,推動住宅價格上漲,進而引起住宅供給的增加。

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作用下,如果國家對于國外資本進入國內房地產市場沒有任何限制,也必然會導致房地產商品供給的增加。與此同時,根據股市和房市間的互動影響,可以想象,股市的波動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住房供給發生影響。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由上所述可見,金融政策的變化是通過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對房地產市場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因此,合理利用金融政策調控房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制定金融政策并使其有效地發揮作用,并不是象有人想象的那樣簡單。

首先,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提高住房貸款利率,或者抬高住房貸款門檻,都將抑制購房欲望和實際投資,從而抑制房價的無序上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出臺金融政策的目的,并非簡單地降低房價,而是使房地產價格充分反映供給和需求信息,降低房地產商品的投資和投機屬性,降低銀行的金融風險,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進一步說,銀行還可以針對不同的房地產投資貸款實施差別利率政策。

其次,由于房地產商品的特殊性,在使用金融政策調控房價時,必須同時考慮房地產投資的利潤預期走向。因為一般情況下,投資與否或多少取決于預期利潤和銀行利率的比較。假如房地產投資的預期利潤率居高不下,而政府對非居住性購房又缺乏必要的限制。那么,即便降低了利率,投資仍然不會減少,從而使金融政策對房地產市場價格的抑制作用就無法發揮出來。

篇5

盡管其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多樣,但其參與的主體不外乎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處于產業化中生產環節的農戶以及一些小規模農民專業戶;二是起連接生產和市場的龍頭企業,其中包括農村鄉鎮企業、農民專業大戶、城市商貿加工企業以及一些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三是以一些農戶為主的合作中介組織,如專業合作性的專業協會;四是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銷一體化公司。在產業化過程中,幾類主體在一定程度上都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本文以龍頭企業為主要研究對象,來探討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工作,以推動和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一、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性

(一)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曾一度忽視農業的發展,其結果是農業的停滯導致經濟增長緩慢或停滯,因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帶動農業發展是十分必要的。農業產業化融資,本質上是一個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鑒于農業產業化達到重要作用和農業龍頭企業的融資狀況,有必要對其融資體系進行制度的重新安排。現在各國政府大都在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利用產業金融政策干預經濟發展。完全“財政式”的產業發展資金的解決方式和寄希望于完全市場化、商業化的運營機制這兩種思路都有失偏頗。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制度變遷的模型主要有兩種: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是由一群人的自發行為所引起的制度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是由政府以法規形式來實現的制度變遷。在目前金融秩序混亂,行為不規范,農業龍頭企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完全依賴誘致性制度變遷將勢必阻礙及延緩農業產業化進程,不利于我國農業發展,基于此,政府應以多種形式給農業產業化以金融支持,走政策融資與商業融資相結合的道路。

(二)農業產業化主體融資的特殊性

在我國農業產業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大都在資本運作、融資方面具有弱質性,其主要表現在內部弱質性和外部融資環境的不利性兩個方面:農業龍頭企業融資的內在弱質性主要表現在其一些龍頭企業內部信用達不到銀行貸款的要求,自有流動資金先天不足,內部治理結構常常不規范、企業產權不清,資信等級低,從而沒有長期信用基礎,信用地位不穩固,獲取擔保貸款能力差。農業龍頭企業外部融資環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現在銀行信貸和直接融資方面。信貸資金分配向國有大中型企業過度傾斜,多為其它所有制經濟的龍頭企業卻得不到應有的信貸支持,對這些企業的信貸投放規模與其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極不相稱,且對農業龍頭企業貸款條件要遠遠高于大企業,限制了龍頭企業的發展。在利率政策上,對國有企業給予較多的利率優惠,而對農業龍頭企業則不實行。少數金融機構還采取一些不合規的方式,擅自或變相提高對這些企業的貸款利率。此外,這些企業單筆借款額小,筆數多,商業銀行監管難度大、風險大、交易費用和信息成本高。而且在中間業務方面,金融部門的服務水平遠難滿足農業龍頭企業的需求,突出表現在服務的品種少,僅能提供開戶、結算、貸款等常規服務,而資信評估、理財咨詢、承兌匯票、貼現各類等特殊服務則很少,服務層次低,大多數是一些小額零散的業務,長年正常性的服務少。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農業龍頭企業由于在大銀行貸款困難,不得不在信用社開戶,其中間業務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響了這些企業的效率。其次,在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上,農業龍頭企業無論是通過爭取額度直接上市,或通過股權轉讓間接上市,還是發行企業債券,都存在一定困難。

二、構建完善的龍頭企業金融支持體系

龍頭企業的金融支持體系由三個子系統構成:直接融資系統,間接融資系統,信用擔保體系。其中,直接融資系統包括并購、公開上市(主板、二板)、債券、產業投資基金等四個層次;間接融資包括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等金融機構融資;信用擔保體系由政策性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非盈利性的企業間互助擔保機構、盈利性的民營商業性擔保機構三個層次的組織結構。

篇6

[關鍵詞]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偏離度對策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的有利條件。但如何抓住國家加大調整產業結構力度的契機,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是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

一、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偏離存在的問題

1.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過大,城鎮化相對滯后

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偏離度大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過大,說明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特別是農業的生產效益比較低。西部地區有幾個省是農業大省,但不是農業強省,農業能否實現現代化直接影響西部現代化的進程,但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以粗放式經營為主,產品單一、流通不暢仍然是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2.第二產業經濟總量不大,企業競爭力較弱

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比第一產業低,說明西部地區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第二產業已初具規模,經濟整體素質明顯增強。表現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自主增長機制逐步形成;各省工業經濟全面發展,重點城市支撐作用明顯;主要行業經濟全面增長,一批優勢產品迅速崛起;工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重要骨干企業快速發展。但是,從整體來看,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總量仍然偏小,工業企業規模仍以小型化和分散化為特點,行業集中度低,工業企業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降低單位成本,產生規模效益,但西部地區企業點少分散,難以形成集聚效應。

3.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但仍需支持

從產業結構偏離度來看,第三產業的偏離度是最小的,說明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效益是最好的。隨著改革后市場開放度的加大,西部地區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很快,吸納了很多剩余勞動力,為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在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業居于主導地位,而一些新型的產業如金融保險業、物流業、倉儲業、教育科研業等發展緩慢。要素稟賦差別新經濟增長理論告訴我們,不僅傳統的土地、勞動力要素關系到經濟的增長,資本、知識、技術、企業家才能等都是決定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而且后者的貢獻更為突出。西部地區雖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但是資金、技術、人力資本等重要資源嚴重不足。

二、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論文

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西部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應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動力,緊緊圍繞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發展特色農業。一是發揮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各地應因地制宜,立足現有的主導產業、區位優勢和資源特點,加大骨干品種的開發力度,向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廉的方向發展,篩選出特色產品著力培育,真正形成地方特色;二是提高特色品位,改善品質結構。不要只在產量上做文章,要重質量重效益,加速推進由特色到綠色、由食品向保健品的升級,開發真正無污染、純天然、高品位、高質量的AA級食品,使特色食品優質化;三是樹立品牌意識,調整市場結構。打出一批國內外市場叫得響、喊得亮的優質名牌,讓名牌特色把西部農業帶進市場,帶向現代化。

2.調整工業結構,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

西部地區資源豐富,現階段工業的發展應從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從而實現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如原材料礦藏部分以貴州的鋁磷、云南的鋅鉛銅磷礦、的銅礦及鹽湖、甘肅的鎳鉛鋅鋁鐵、青海的鋁礦及鹽湖、新疆的銅、金等最具代表,這些省區應該據此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業。中藥材為中國獨樹一格的經濟作物,生產加工罕有獨特的藥材,也是特色經濟之一。我們在調整工業結構時,必須牢牢把握其優勢所在,從保持和維護地區經濟特色的基點出發,強化優勢產品、優勢產業的發展,保證工業發展的連續性,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市場的調節作用,優化資源配置,構建新的工業結構的基本框架。

3.重視信息網絡的發展,加快信息網絡規劃與建設的速度

提高信息化意識,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是西部經濟發展地重要一步。信息的交流和利用,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要打破電信網絡和有線電視的行業壟斷,調整行業政策,提高網絡利用率和投資效益;加強農村與貧困地區的信息基礎建設,提高廣播電視覆蓋率,發展有線廣播、有線電視和衛星廣播電視系統;吸引多元化的資金入股,以提高建設的速度及效率。信息化建設既是基礎設施建設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是實現西部地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

4.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綜合通運輸網絡體系,降低運輸成本,提高現有交通設施的效率,著重于交通干線的建設,提高運輸系統通車率,建立西部地區立體交通運輸網絡。其中要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鐵路、機場、天然氣運輸管道建設,貫通西部與中部、東部的運輸管道,形成全國性的綜合運輸體系。推動商業化經營,提高西部地區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經營績效,依照具體建設項目的不同屬性分別采取不同的投資方式。屬于全國性或地區性公共財產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應該由國家投資或國家參與的法人投資。

5.發展新興產業,實行跨越式發展策略

在重點地區投入發展高科技產業,并建設大型高科技研究發展中心。在重點地區培育競爭優勢產業,例如在甘肅和四川建立新的航空器研究制造中心,以配合酒泉、西昌兩個衛星發射中心的需要;在云南重點發展生物制藥和基因工程產業等。此外,為配合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更具彈性的金融政策來支持,引導資金投入西部高新技術產業,擴大西部高新技術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加快制定西部地區鼓勵技術企業并購、置換上市虧損企業的產權交易政策和制度。如何使西部地區發揮出良好的經濟效應,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是國家和人民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總之,調整西部區域產業結構,必須重視總體效益,要使區域經濟總量處在長期持續的較快發展之中,讓西部人民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和實惠。

參考文獻:

[1]朱玉福:西部大開發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大規模開發芻議[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