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18:01: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協調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協調管理論文

篇1

在FIDIC條款中,幾乎找不到組織協調這樣的字眼,可是,在整個條款中卻始終體現著組織協調的職能。所謂組織,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的目標,經分工與協作,設置不同層次的權力和責任制度而構成的組合體。組織內部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相互關系和聯系方式稱為組織結構。在小浪底的主體土建工程中,大壩、泄洪、廠房分別為一、二、三標。一標由意大利英波吉洛(IMPERGILO)公司為責任公司的黃河承包商(YELLOWRIVERCONTRACTOR)聯營體(簡稱YRC)承建。

YRC的組織機構中除秘書部、安全部外,主要有生產部、技術部、行政部和設備部。生產部負責開挖和填筑、混凝土工程、料場開采;技術部負責計劃、試驗、測量、合同管理;行政部負責財務、人事及后勤;設備部負責機械、電氣的運行和維護。YRC的現場經理由其責任公司任命,在項目經理給定的權力范圍內,具有現場處理合同事務的最高權力。

根據工程監理的范圍和目標,大壩工程師代表部設立了進度控制、質量控制、投資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組織協調這樣“三控制兩管理一協調”6個部門。為了加強施工現場的監理和協調,還從有關部門抽出有經驗的工程師組成現場工作組。現場工作組包括基礎處理,大壩填筑、開挖及生產。這些工作組里分別設置相應的專業助理,如筑壩材料及試驗助理、地質助理、安全助理、環保助理、原觀儀器助理、混凝土材料及試驗助理、材料助理等。現場工作組和專業助理由工程師代表直接領導,在施工監理和組織協調中是工程師代表得力的助手。所謂協調,就是聯結、調和所有相關的活動及力量,使之齊心協力,從而實現自己的預定目標。

當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正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過度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工程建設管理體制發生了根本變化。特別是在基本建設領域全面推行了招標承包制,項目建設投資也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格局。這些都使得項目建設中各方的責、權、利關系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完全不同。同時,由于招標承包制帶來了新的甲乙方關系,業主和施工承包單位成為構筑在經濟合同基礎上的新型關系,而不是行政隸屬關系。因此,合同雙方的責權利矛盾,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辦法解決,只能依據合同通過協調的方法化解。特別是一些涉及面廣、參與單位多、技術復雜的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其合同本身也不可能沒有疏漏、合同履行也難免不產生偏差,加上施工條件變化等因素,都會不同程度地制約合同的履行。所有這些都需要進行協調,監理在這里就起著當仁不讓的作用。在小浪底工程大壩標的施工監理中,工程師代表部為了實現質量高、投資省、工期短3大目標,對施工現場進行了大量的協調工作。

2大壩標施工管理中的組織協調事例

2.1努力消除村民干擾

從YRC1994年進點小浪底工地到1999年初,當地村民分別在東河清工作場地臨建工程、石門溝石料爆破現場、馬糞灘砂石料場等施工場地進行了上百次干擾。YRC向工程師代表部提交關于村民干擾的信件達30多次,累計提出工期索賠近100d,費用索賠人民幣數百萬元。

東河清是YRC后方的辦公和工作基地。工程初期,這里除了要修建機關辦公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機械裝配和維修車間等設施需要馬上建成。當地村民為了承攬工程施工任務,滿足自己的經濟要求,采取堵塞交通道路,切斷工廠柵攔,破壞建筑標志,強行裝車卸車等非法手段,不同程度地干擾了YCR的施工現場的工作。為此,YCR一次又一次地提出工期和費用索賠。

在業主方面,他們不但不同意YCR索賠,反而向YCR提出反索賠。理由是:根據合同專用條款15.1款的規定,“承包商應保護工程免受損害和損失,必須負責保證工程安全,如不按此規定,依照第一部分60.2(B)款可拒絕向承包商付款。”并認為一個有經驗的承包商是應該有自我獨立組織管理所承擔工程施工的能力,而不應該依賴業主,更不應向業主提出索賠,認為YRC干擾了工程施工正常秩序,業主保留向YRC索賠的權利。

根據FIDIC通用條款42.1中之規定,在按照合同中關于實施工程順序的要求和工程師發出的開工通知后,業主應給予YRC相應的工地和提供通路,以使YRC能按條款14所指的計劃開始并實施工程。而現實情況是,村民對這些場地和通路進行的干擾影響了YRC的施工。顯然,業主有關方面向YRC提出反索賠是不恰當的。

經過工程師深入細致的現場調查,關于YRC提出的時間索賠問題,工程師認為:臨建工程在施工進度安排上本身就有一定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它與主體工程的施工進度安排沒有直接的聯系。再從YRC報來的月進度報告中可以看出,其臨建工程的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沒有多大出入,基本上是按計劃進度進行的,月進度報告中也沒有反映出村民干擾影響其進度的問題,這是第一點;其二是不但沒有對主體工程的進度造成影響,相反,根據YRC自己的要求,右岸壩基開挖開工時間比原計劃還提前了1個月。這也充分證明無論是臨建工程還是后來的主體工程施工,雖然受了村民干擾,但并沒有影響到大壩工程的總進程。因此,YRC提出時間索賠是不合理的,不應給予考慮。

關于YRC提出的費用索賠問題。工程師認為:YRC提出的索賠費用是根據機械設備怠工小時臺班費,再加上有關人員的工時費計算的,施工工地的運輸、裝載設備的怠工與工廠生產設備的怠工在性質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尤其是在臨建工程的施工期。在臨建工程施工期間,部分運輸設備、裝載設備閑置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們本身不像工廠的生產設備那樣是連續生產的設備。因此,不能認為因村民干擾而造成的設備閑置構成了費用索賠的理由。除非那些設備本身是按臺班費租來的。如果是后者,那么應該根據YRC實際租用所支出的單據按照其所影響的時間補償YRC因此而受的損失,否則就不能給予設備閑置費用的補償。因為YRC完全可以用其它時間的閑置設備來完成所要完成的工作,其設備的生產力并不受村民干擾的影響。至于勞務費用,工程師認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條件是這些勞務費確實是由YRC額外支付給了這些勞務者。這一切都需要YRC提出進一步的證據來證明這些額外支付。

在石門溝爆破現場,當地村民以爆破影響了正常生活,帶來了危險等理由,經常成群結隊地阻塞料場進口,使YRC的施工車輛進不去出不來。有時候,村民連已經裝上炸藥,隨時都可起爆的現場都要去阻撓,并聲稱不解決問題絕不撤走。以此要求當地政府和業主解決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村民的行為不僅危及他們自身的生命安全,而且嚴重影響料場的正常開采和運輸作業。

面對村民的干擾,YRC束手無策。他們只有以雪片一樣的信件不斷飛向工程師代表部,目的只有一個,仍然是費用索賠!工期索賠!

針對石門溝爆破現場的具體情況,工程師在YRC和村民之間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要求村民遵紀守法,不能干擾國家的工程建設;另一方面,為了消除爆破對村民的不安心理,要求YRC嚴格檢查每次爆破的孔距、排距、藥量,在爆破時注意觀察對周邊村民的實際影響。必要時YRC應減少一次起爆藥量和總爆破方量。如果由于YRC爆破的沖擊波和飛石對村民造成了直接損失,則理應由YRC補償。每次爆破,工程師始終監守現場觀察、了解實情,為正確協調解決問題提供了可靠依據。另外,如果屬于當地政府遺留的問題就應由業主出面去處理。

工程師的意見反饋給業主后,很快引起了業主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重視。他們立即與洛陽市、孟津縣有關部門聯系,并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解決辦法,與此同時,洛陽市協調辦、孟津縣縣長、孟津縣駐小浪底工地辦事處以及孟津縣有關鄉政府也分別召開會議研究解決村民干擾大壩施工問題。為了徹底解決附近村民對工程的干擾問題,保證小浪底工程建設順利進行,由業主會同洛陽市人民政府、孟津縣人民政府、小浪底鎮人民政府、孟津縣移民局,于1999年4月11日專門召開了石門溝料場爆破影響補償協調會議并達成協議,在業主已支付補償費的基礎上,因移民及場區規劃考慮不周,石料場爆破確實給村民造成了一定影響,故再支付一筆費用,由小浪底鎮政府平衡掌握,全部用于石門溝料場附近村民因爆破震動影響可能引起的房窯維修費用。全部費用由小浪底鎮包干使用,一直到2001年年底(實際上,爆破工作已于2000年6月就已全部結束)。同時,孟津縣人民政府以及小浪底鎮人民政府也承諾,補償費用支付后,要加大宣傳力度,支持小浪底工程建設,充分利用政府行為,保證工程順利進行。從此以后,大壩標的施工再也沒有發生過干擾。承包商不僅沒有再提出工期索賠,反而比合同計劃進度提前13個月完成大壩全部填筑。

馬糞灘砂石料場是當地村民干擾的另一個目標。自從馬糞灘砂石料場開采以來,附近村民不斷進入該料場,從挖掘出來的砂石料堆上揀石料到外地出售,嚴重影響了大壩反濾料、過渡料的正常生產。為此,YRC多次來函要求解決,同時提出索賠,嚴重時甚至只能暫時停止了加工廠的生產。面對馬糞灘砂石料場的混亂局面,工程師感到事態嚴重,如果不盡快處理,將會給工程帶來損失和不良影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村民在已征用的場地內采揀礦石和擾亂生產秩序屬于違法行為,應該予以堅決制止。這對保證大壩填筑進度和實現“九七”截流目標非常重要。在工程師的主導下,業主的公安、環保等部門采取了有力措施,使這一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2.2迅速平息罷工風波

1994年12月,小浪底工程主體工程開工,年底大壩右岸壩基開始開挖。經過8個多月緊張施工,到1995年8月右岸壩基開挖基本結束,大壩工程進入填筑施工。根據用人計劃,大壩標承包商需要裁減人員,并在1995年8月10日公布了裁減計劃。工人對此無法接受,便于1995年8月11日凌晨夜班交接班時開始罷工,用26臺大型施工機械堵住了YRC東河清工作場地出入的大門。8月12日,大批工人聚集在中方雇員營地外的交通路口,秩序混亂,機動車無法行動,愿意上班的工人也無法到達工作現場,并受到個別人阻撓和威脅。

事情發生后,工程師代表部立即派人前往現場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信息。工程師代表和咨詢公司總監理工程師也親自到工人聚集地了解情況,并告誡雇員代表提出的問題應該合理合法,罷工活動應符合中國的憲法及法律。同時明確指出,在小浪底這樣的國際工程上罷工鬧事是不合適的,勞資問題可以與YRC談判解決。

為了盡快平息風波,工程師一方面深入現場做工人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積極與業主有關部門聯系。8月12日和13日,業主的主要負責人兩次召集工程師、業主等有關方面人員參加的緊急會議,通報罷工情況及提出了解決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在工程師及業主的大力協調下,承包商與工人代表終于達成協商意見,使矛盾很快化解,罷工得以平息。8月14日,罷工工人復工,各工作場面秩序良好。

罷工現場剛剛平息,YRC就于8月14日、15日兩天連續致函工程師,稱這一罷工引起了對大壩工程的推延和破壞,該問題應屬于業主的風險范圍,要求就生產損失和引起的其他費用提出索賠。針對YRC的來函,工程師以事實為依據,以FIDIC條款為準繩,明確指出這個事件完全是因YRC與其雇工之間的糾紛引起的。根據合同通用條款34.1的規定,雇傭勞務是承包商自己的事,而勞務與YRC之間的糾紛自然也就應由YRC自己去處理。

其次,YRC與所雇工人之間沒有簽訂任何合同是不符合合同規定的。因此,一旦出現問題就束手無策。這次事件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另外,YRC突然公布要大規模裁員,由此誘發了這次事件的發生。所以,工程師認為這次事件不應屬于業主的風險范圍,而恰恰屬于合同專用條款第20.4(V)款中所指的例外情況,即“完全局限在承包商或其分包商雇用人員中間,且是由于從事本工程而引起的”。因此,YRC不但不能向業主索賠,相反,這次事件所發生的一切后果和損失都應全部由YRC負責。

在這次罷工風波中,由于工程師的大力協調,不但使罷工風波很快平息,而且在YRC提出無理要求時,公正地維護了業主的利益。

2.3妥善解決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是YRC遇到的又一個問題。由于YRC的砂石料加工廠建在河清村是由業主指定并劃撥的,自開工以來,粉碎石料的噪聲直接污染著周圍環境,對村民尤其是對河清小學影響最大。河清村委會多次向業主和YRC反映情況。YRC試圖采取安裝隔音罩來降低噪音,但收效不大。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90),對于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白天不大于55DB(A),夜間不大于45DB(A)。而YRC加工廠產生的噪音,經洛陽市環境監測站采樣分析,有的位置在白天就達96DB(A),經市、縣環境監測部門進行多次監測,結果都是超標。

根據合同通用條件第19.1(C)的要求,以及我國噪聲防治有關法規的精神,工程師認為YRC有責任采取合理措施控制其現場作業產生的噪聲。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消聲除噪辦法,則應考慮同意將學校搬遷新址。但考慮到工廠位置是業主提供的,那么噪音的產生也就與業主有關系。所以,在工程師、業主、YRC三方面反復討論意見的基礎上,對學校搬遷達成共識,并與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一起簽訂了協議書,YRC拿出20萬元人民幣,業主承擔12萬元人民幣共計32萬元作為河清村小學全部搬遷費用。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另行解決,不再向YRC和業主索取。地方政府也保證今后不再因YRC在砂石料生產的噪聲找麻煩或鬧糾紛。

2.4協助緩解資金困難

1996年初,YRC多次來函,希望工程師協助從業主那里借款8000萬元人民幣,以幫助解決資金周轉的困難。對此,工程師進行了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認為YRC的困難主要是由于大壩填筑尚處于準備階段,料場開發和土料儲備等大量生產活動沒有收入,加上右岸設計基礎面比招標時抬高很多,使石方開挖工作量減少了將近二分之一。因此,YRC出現了入不敷出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YRC還必須為工程設備購置、輔助設施建設以及必要的經營管理活動支付費用,以保證工程正常進行。原則上講,出現資金困難主要是YRC自己的責任,是他們在投標時由于對資金流的估計不充分造成的。但是,如果不協助解決這一困難,勢必影響YRC的履約能力,從而影響到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如果直接借款,又不符合我國銀行的有關規定。那么,要解決YRC這一困難,就只有遵循既對工程有利,又不損害雙方利益,而且必須在合同允許的范圍內進行這樣一個原則。

在工程師的積極努力下,業主也表示了盡可能支持。按FIDIC條款規定,工程師可在28d內證明應付給承包商的金額,業主可在收到臨時付款證書后的28d內向承包商支付,最終證書可在56d內支付。但是,為了緩解YRC的困難,工程師和業主都盡量縮短了對YRC中間支付申請的審核時間。

按合同規定,應在承包商填筑完成并且質量、進度都合格以后才能一次性支付。為了緩解YRC的困難,采取了對YRC完成的填筑備料(1區料和反濾料)給予部分支付的辦法。

另外,對當地勞務調差及“新勞動法”的補償等等這樣比較繁鎖,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審查以后才能確定其支付金額的項目,采取了預付的方式,即根據預估先支付部分金額,待審查結束后再最終核定實際的支付金額。

通過以上措施,大大緩解了承包商施工中的資金困難,從而保證了大壩標工程的順利進行。

2.5積極處理設計變更

小浪底截流后,壩體施工項目進入工程的關鍵線路。截流后從基坑抽水、基礎開挖、河床混凝土防滲墻施工到主壩壩體填筑等都比計劃提前完成。可是由于施工中的設計變更給工程帶來嚴重影響。

1997年7月設計方面提出的主壩河床槽孔防滲墻的施工圖與合同招標圖相比,河床基巖面輪廓線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老虎嘴”、“懸石”、直立巖坎和兩個大臺階,從而增加了施工難度,分包商為此提出需增加的工期將直接影響1999年防汛目標的實現。面對嚴峻形勢,工程師代表組織質量控制部和有關人員與YRC進行了3個月的談判、研究和討論。經過補充勘探、方案分析,最后制訂出了包括對各個特殊部位處理的完整的技術方案。同時,確定了一、二期槽孔接頭采用國內外水電工程中首次使用的“橫向槽孔填充塑性混凝土保護下的平板式接頭”新工藝。在實施中嚴格管理,合理協調,結果不但工期未延長,反而提前了58d完工,總費用比合同所規定的還少600多萬元,并且施工質量優良。

左岸心墻區岸坡與河床砂卵石層接觸處是一個直立的,高20余m的陡坎,長約140m。原設計方案是在巖坎下進行大開挖直到20余m深的基巖面,現澆混凝土防滲墻,沿巖坎回填約2萬m3素混凝土,形成一個與岸坡一致的人工邊坡,心墻土料從基巖面開始填筑。如果按照這一方案施工,工期需要7個月。并且因為心墻區的施工區域窄小、采用這種方案工序多,干擾大,必然要占用直線工期,會嚴重影響1999年渡汛目標的實現。工程師預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不低于上述主壩河床槽孔防滲墻的變更。通過對河床復蓋層勘探資料的仔細分析及對主壩工作條件的理論探討,工程師認為不需要大開挖處理。因為這樣做反而對安全不利。在與業主、設計院多次共同討論研究后,最后改為采用高壓旋噴灌漿樁對砂卵石地基進行加固處理。具體實施中由于與其它項目合理安排,致使這個新增加的設計變更項目沒有占用直線工期。最后經設計者試驗檢驗,認為達到了預期效果。

3體會

通過大壩標施工管理的實踐,感到作為一個合格的、尤其是國際工程的監理工程師,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在處理和協調施工中的問題時,無論是對待業主還是對待承包商,都必須堅持行為公正。這也是FIDIC通用條件第2.6款所明確規定的,同時,要注意同業主和承包商都保持良好的工作關系。只有這樣,工程師才能公正地處理和協調施工中的各種問題。也正是這樣,YRC的現場經理馬爾瓦涅先生才激動地說:“我到中國來,很幸運碰到這樣好的監理工程師,因為他們處理問題公正,很少扯皮”。也正是這樣,大壩工程師代表部(西北院小浪底監理中心)連續4年5次被業主評為先進集體。

(2)監理人員必須熟悉合同條件和有關法律,具備比較全面的知識結構和一定的實踐經驗。因為監理工程師作為一個工程項目的管理核心,隨時都有可能協調施工有關事項。根據FIDIC合同條件的規定,監理工程師的決定對業主和承包商都有約束力,因此,監理工程師的指示,作出的決定都必須符合法律(包括合同條件)的要求。另外,只有熟悉了合同條件和有關法律,具備比較全面的知識結構及實踐經驗,才能提高監理工作的預見性和指導性,最終使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3)必須重視組織協調的作用。在工程項目的“三控制兩管理一協調”中,人們往往比較注意控制和管理,從而忽視協調;在協調中,人們往往比較注意施工現場協調,從而忽視監理單位內部的協調。有的雖然也講協調重要,但在具體問題的對待上卻是另一種態度。

篇2

之間的利益分化日漸凸顯?利益紛爭和利益沖突也有日益增多和激化的趨勢?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要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首先協調好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這是社會和諧的首要前提和基礎。

關鍵詞:協調;利益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對利益協調與和諧社會的理解

一般來說,利益可以區分為物質利益和非物質利益,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為經濟利益、社會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從經濟的角度來理解,協調經濟利益是當前利益協調的核心和重點,但是,利益協調在本質上還包括了協調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利益。事實上,在協調經濟利益時,往往回避不了對其他方面利益的協調問題,沒有其他方面的利益協調,也很難實現真正的經濟利益協調。比如說,如果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權利,也就無法有效地表達和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

和諧社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和諧社會是在不斷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中仍能保持和諧和快速發展的社會,是從仍有部分地區、部分群眾生活貧困到消滅貧困,共同富裕;從收入差距較大到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從總義,因此,迅速改變在信息技術和相關配套設施上的落后狀況是吸引外資,特別是跨國公司和高新技術部分%&’的重要因素。另外,改善基礎設施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外,還可以利用市場機制,鼓勵外商投資于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積極利用國際通行方式,吸引%&’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加速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自="年代中期以來,外商投資已經越來越多地涉足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并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從全球范圍看,高新技術產業是跨國公司最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在今后若干年中,只有能夠吸引掌握先進技術的跨國公司前來投資的地區,其所在地的高新技術產業才能快速發展。西部某些地區特別是有些中心城市,有較好的科技基礎,擴大對外開放,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能夠使西部已有的科學技術較快地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形成優勢產業,從而帶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接受并推行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

隨著中國加入>4.?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都應該為我們所運用。加快西部對外開放的基本方向是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這種自由化政策主要是指接受并推行投資和貿易的自由化,謹慎地接受和有步驟地實施金融自由化和資本自由化。盡管廣泛的自由化已經成為全球性趨勢,但是在經歷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謹慎地實行金融自由化和資本自由化

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國家相當重要,但這并不表明中國要放慢自由化的進程,尤其是廣大中西部地區,恰恰是要加快投資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的速度,為應對加入>4.后的經濟形勢新變化創造條件。

篇3

關鍵詞: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協調管理

很多市政道路,就其各專業本身,如道路的規劃、使用功能、結構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論在設計,還是在施工方面的質量,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證。但各專業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與協調工作,經常處理得不盡人意。到了工程施工的后期,由于這些問題,往往出現返工,造成工程投資的極大消費,影響工期,有的還會影響到道路的使用功能,嚴重的甚至帶來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可見,工程施工中各專業的協調管理工作不僅很重要,同時也很必要。作為項目的指揮者,項目經理在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如何更進一步做好這項管理工作呢?

一、出現和產生問題的原因

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多,牽涉到從設計、施工到項目經理、甲方,多專業技術工種,多單位部門的方方面面,歸納起來主要有幾點:

1.技術質量方面

現代交通設施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涉及的專業越來越多,安裝的質量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每一個專業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間、技術要求,同時又必須滿足其他專業施工的時間順序和空間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術上未能充分全面考慮,特別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細節考慮不周,則極易產生問題。

再者,由于市政工程牽涉的有關單位及專業范圍廣,每一項道路工程都是一件特有的產品,且每一條管線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類同,這也增加了技術工作難度,增加了各專業之間出現矛盾和問題的可能性。同時由于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出現和應用,施工人員未能及時掌握,也會帶來問題。

2.管理方面

由于現行的管理體制,施工單位的分包現象普遍存在,分包單位在工作范圍的界定上很難做到十分明確。主觀上各單位在利益的驅使下,總希望相關單位承擔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作上的遺漏,人為地帶來一些問題,增加了協調管理的復雜性。

此外,施工組織管理不健全,施工人員、管理人員的水平素質參差不齊,會給施工中各專業的協調工作帶來困難與不便,也是產生問題的重要原因。

二、做好協調工作的方法

1.充分認識協調工作的重要性

作為工程的建設者、管理者,首先要從對業主、用戶負責的角度認識問題,要從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責任義務的角度,認真對待協調問題。同時,從提高行業標準,施工和管理水平上講,做好各專業的協調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作為有關的技術管理人員首先要認識到協調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協調管理工作。

2.加強管理,建立科學的管理模式

加強管理,是指在現有管理水平的基礎上,針對影響工程質量品質的一些關鍵問題,從技術、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學的管理體制,明確每一個施工人員的目標責任。從而達到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加強協調管理的措施

3.1技術協調:

熟悉設計圖紙,減少因技術錯誤帶來的協調問題。圖紙會簽關系到各專業的協調,設計人員對自己設計的部分一般都較為嚴密和完整,但與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夠一致。這就需要在圖紙會簽時找出問題,并認真落實,從圖紙上加以解決。

同時,圖紙會審與交底也是技術協調的重要環節。圖紙的會審應將各專業的交叉與協調工作列為重點。進一步找出設計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從圖紙上解決問題。而技術交底是讓施工隊、班組充分理解設計意圖,了解施工的各個環節,從而減少交叉協調問題。

3.2管理協調:

協調工作不僅要從技術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過管理以減少施工中各專業的配合問題,建立以甲方、項目經理為主的統一領導,由專人統一指揮,解決各施工單位的協調工作,作為甲方管理人員、項目經理,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專業的工序,設計的要求。這樣才有可能統籌各專業的施工隊伍,保證施工的每一個環節有序到位。建立問題責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層到班組逐級的責任制度。建立獎罰制度,在責任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獎懲制度,提高施工人員的責任心和積極性。

建立嚴格的隱蔽驗收與中間驗收制度。隱蔽驗收與中間驗收是做好協調管理工作的關鍵。當工作從圖紙階段進入實施階段,各專業之間的問題更加形象與直觀,問題更容易發現,同時也最容易解決和補救。在雅瑤中路工程中,通過對路基、路床、排水管基礎、排水管吊裝鋪設、道路水穩層、混凝土路面等分部工序的質量檢驗評定,杜絕了質量隱患問題,保證了工程項目的質量、安全。

3.組織協調:

建立專門的協調會議制度,要強調的一點是,不論是會簽、會審還是隱蔽驗收,所有制定的制度決不能是一個形式,而應是實實在在,或者說所有的技術管理人員,對自己的工作、簽名應承擔相關責任。這些只有在統一的領導基礎下,并設立相關的獎罰措施,才有可能一級一級落到實處。

4.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作為技術管理人員,要善于不斷地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施工中協調部分的常見問題包括:埋地管線與市政排水管的協調;周邊建筑物與在建道路工程的協調;道路的使用功能與結構的關系;各種預制件、預埋件與結構的關系、施工的特點、要求;各施工工序、班組之間的協調等。

5.提高專業管理人員、施工人員業務水平、綜合素質

篇4

論文關鍵詞: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自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企業逐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知識產權的保護顯得更加重要。[1]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入世這些年來我國因知識產權保護而出現的各類問題層出不窮,致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吃了不少的虧。

中小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中相對活躍的部分,只有不斷地研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依靠知識產權的獨占性占領市場,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站穩腳跟,并謀求更大的發展cssci期刊目錄。因此,在市場經濟洪流的沖擊下知識產權保護已刻不容緩,中小企業中加強知識產權更應該成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點。

一、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現狀

1.研發數量少

許多中小企業不愿花費較大的資金來培育和發展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因此不得不付出高額的專利使用費,并在市場競爭中喪失先機。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較少擁有自己的專利產品和技術。統計顯示,建國以來我國生產的西藥有3 000多種,而其中99%是仿制;農藥146個品種,仿制率達95%;精細化工3500個品種,仿制或低檔產品占97%。[2]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截止2007年11月,在中國境內申請的發明專利中,專利申請地址來自于日本的有204723條,美國為136875條,而地址為中國的發明專利僅有17466條,根據權威部門估計,每年“中國制造”為專利技術支付的費用大約占出廠價的25%——30%。[3]可見,我國中小企業的專利技術研發數量太少,而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其競爭也越顯慘烈,很多中小企業,特別是缺乏專利產品和技術的企業,更是在經濟競爭中難以立足。

2.研發質量低

中小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除了需要加強知識產權的研發意識之外,還需要側重核心知識產權技術的研發,即注重知識產權的質量。根據2006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我國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現代企業管理論文,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2004年,我國的專利技術申請為13萬件,有一半來自跨國公司。從專利的構成看,中國申請的100件專利中,只有18件是發明專利;而國外企業申請的100件專利中,有86件是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cssci期刊目錄。[3]從這一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中小企業不僅在專利技術發明的數量上較少,而且質量較低,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二、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1. 內在因素

目前,許多的中小企業雖然研發了新的產品和技術,但是不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有些中小企業自身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沒有及時創立自己的品牌和產品,而讓他人搶先申請了專利和注冊商標,從而喪失了專有使用權。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業雖然對于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強,但是缺乏專業的人才、知識產權保護專業機制也不健全。以美國的337調查為例現代企業管理論文,2002年——2006年,在涉及我國出口產品的46起337調查中,有14件案件我國企業未應訴,未應訴案件約占全部案件的1/3。一些337調查案的原告方利用我國企業付不起訴訟費和搭便車的心理,刻意選擇那些可能不愿應訴的小企業作為列名被告,以侵犯其核心知識產權為由,向ITC尋求普遍排除令的保護,從而直接打擊我國整個行業的利益,甚至不得不退出美國市場。[4]可見,中小企業不做好自身的知識產權保護的防護工作,不未雨綢繆,必然會在遇到實際問題中吃虧。

2.外在因素

第一,政策法律、法規不完善

由于知識產權屬于法定的權利,它不僅表現為權利內容法定,而且還表現為獲取和行使權利的方式法定,因此,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工作也必須具有相應的規范性。但是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目前我國對于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政策法規還并不完善,沒有詳盡的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專利申請審查制度、職務發明創造申報與審查制度、科技成果登記制度、知識產權投資管理制度、商業秘密保護制度、研究開發項目登記與定期審查制度等。[5]這就使得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難以規范,使得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陷入混亂cssci期刊目錄。

第二,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尚不完善

由于知識產權申請、評估、確認等工作較為復雜,對于一般的中小企業人員而言,由于信息不足,往往需要專業的服務機構進行輔導處理。但是,目前高質量、體系完善的專業服務機構較少。而高質量的服務機構收費較高,也超過了一般中小企業的承受能力,因此許多中小企業不得不選擇資質較差、收費較低的中介服務機構,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的實力差距,不利于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

第三,內部控制不足、實施效率較低

目前一些中小企業也關注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并設立的專門的人員和機構處理相關事務,而國家對于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的開發和保護給予了較多的優惠,也頒布了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但是因為缺乏較好的內部控制管理,雖然目標在制定之初是有利于知識產權保護的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卻發生了偏離,從而導致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陷入僵局。

三、加強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措施

1.提高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中小企業要明確知識產權在其自身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樹立知識產權開發和保護意識。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知識產權研發、申請和保護專門機構,并培訓專業的人才從事知識產權相關工作。建立一套與政府、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相協調,成熟有效的糾紛風險評估和處理機制,從而確保中小企業在面臨知識產權糾紛中能夠從容面對。

2.不斷完善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制度

政府部門應該意識到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要從戰略上對中小企業進行重視,要給予那些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小企業的技術中心提供資金、人才、信息和研究項目等更多的支持,扶持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心,使其在知識產權的爭奪戰中獲取有利的優勢。并不斷總結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經驗,參照國外發達國家較成熟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結合國情,制定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cssci期刊目錄。鼓勵中小企業進行知識產權的自主創新,并進行相應合理的政策扶持。

3.完善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

鼓勵專業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建立,完善知識產權服務的規章流程,強化中介服務機構的信息服務意識,并進行合理的人員配置。政府機構也應規范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的收費標準,對于需要知識產權服務的中小企業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可以給予適當的補貼,以鼓勵中小企業可以接受高質量的知識產權服務,確保申請了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都能夠得到有效保護。

4.建立內部控制工作

對于中小企業本身,政府從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部門,以及知識產權保護中介服務機構都應該建立適當的內部控制機制。根據各主體的復雜程度建立相應的完整的內部控制機制,通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過程控制和相互牽制作用,防止個別人員出現操作風險,保證知識產權保護目標實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各部門之間、人員之間應相互配合,各崗位和環節都應協調同步,各項業務程序和辦理手續需要緊密銜接,從而避免扯皮和脫節現象,減少矛盾和內耗,以保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高效性和連續性。

參考文獻:

[1]蘇元機.論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及保護意識的增強[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1):44.

[2]朱婀丹.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模式選擇[J].陜西科技,

2006(2):24-25.

篇5

論文關鍵詞:中小企業,培訓,對策

 

一、員工培訓對中小企業的重要意義

1.可以增強企業競爭力。通過培訓,員工能夠掌握正確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他們的工作質量大幅度提高,企業的成本也會因此得到進一步的降低。通過培訓,可以加強企業員工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減少部門間的摩擦和沖突,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提高整個企業的工作效率。因此,員工培訓會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2.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績效。通過培訓,使員工獲得或改進了與工作有關的知識、技能、態度,員工的個人績效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企業的績效是員工個人績效的集合,員工個人績效的提高勢必會帶動企業整體績效的提高。

3.有利于滿足員工個人的需求。很多員工,尤其是優秀的員工,如果在很長時間內能力得不到提高,將會產生茫然感和失落感,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可能會促使他們離開企業另謀他就,企業將失去大批優秀的人才,因此企業管理論文,企業應及時對員工進行相應培訓,以滿足員工的培訓需求。

二、中小企業員工培訓存在的問題

1.管理者對培訓缺乏正確的認識。很多中小企業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素質不高,缺乏對培訓的正確認識。第一,有的管理者擔心,員工經過培訓后,技能提高的同時會不斷要求企業加薪,而增加企業的成本;第二,有的管理者擔心,員工培訓后離開企業,企業將白白浪費培訓成本;第三,有的管理者擔心,員工培訓會耽誤企業的工作。而企業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學習機會的話,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這種情況的驅動下,他們可能就會尋找其他的就業機會而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

2.對培訓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中小企業認為,培訓對于企業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因此,對培訓缺乏足夠的重視。很多中小企業不僅沒有專門的培訓機構,甚至將人力資源部門也歸入后勤或其他部門。一些中小企業由于資金緊張,只對員工進行入職培訓,缺乏對員工的中遠期培訓,一些效益不好的中小企業甚至取消了對員工的培訓投入。培訓投入的嚴重不足勢必會影響培訓工作的正常運行。

3.輕視對中高層管理者的培訓。很多中小企業的管理者認為,培訓只是針對基層管理人員和員工進行的工作,中高層管理者是企業的人才,自身能力和素質較高,沒有必要進行培訓,因此,很多中小企業的培訓主要是針對基層員工,對于管理者的培訓少之又少。中高層管理人員是企業的中堅力量,決定著企業未來發展的戰略和方向,他們決策的正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不斷地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質對企業尤為重要,企業應將中高層管理者的培訓作為企業培訓工作的重要內容。

4.缺乏培訓需求分析。培訓需求分析是指了解企業員工需要參加何種培訓的過程。培訓需求分析在整個培訓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只有進行培訓需求分析,企業的培訓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培訓的結果與企業的需求不相背離,才能真正解決企業存在的問題。大多數中小企業在對員工進行培訓前沒有進行培訓需求分析企業管理論文,哪里出現問題就培訓哪里,培訓工作既沒有計劃,也沒有形成良好的制度和規范,使得員工認為培訓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導致企業的培訓效果十分不理想。

三、完善中小企業員工培訓的對策

1.樹立對培訓的正確認識。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應轉變觀念,形成對培訓的正確認識。第一,管理者不應認為,員工參加培訓就是為了漲工資,其實,很多員工希望通過培訓提高自身的技能,使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得到不斷地提高,因此,適時地對員工進行培訓會滿足員工的培訓需求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第二,管理者不應因擔心員工存在跳槽的可能性,而減少對員工的培訓。可能有的員工正是因為企業缺乏對他們的培訓,而導致他們的流失。因此,企業應及時滿足員工的培訓需求,避免人才流失。第三,管理者不應因擔心對員工的培訓會耽誤工作而減少對員工的培訓,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員工經過培訓后,個人績效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將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2.加強對培訓的重視程度。中小企業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應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第一,中小企業應建立與培訓相適應的組織結構,以保證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中小企業應建立獨立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將培訓工作視為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建立獨立的培訓部門,以增強對培訓工作的重視。第二,中小企業應建立與培訓相適應的組織制度。建立良好的培訓制度是促使培訓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麥當勞非常注重對員工的培訓,為了調動員工對培訓的熱情,將員工的培訓與員工個人的職業生涯有效結合起來。麥當勞在對新員工進行培訓時,主要是學校麥當勞工作手冊和現場觀摩;如果想升為店長,必須在地區的培訓中小學習;如果想升為區域經理,必須到全國的培訓中心去學習;如果想升為大區經理,必須到美國的漢堡包大學去學習。

3.加強對中高層管理者的培訓力度。中高層管理者是企業的核心員工,擔負著發展企業的重大責任企業管理論文,他們素質的好壞對企業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只有中高層管理者具備豐富的知識,開闊的視野、超前的眼光和創新的思維,才能形成正確的決策和思路,才能推動各部門工作順利展開,因此,管理者的學習與培訓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如果依照重要程度將企業各類人員的培訓進行排序,決策層的培訓應優先于一般管理層的培訓,一般管理層的培訓應優先于一般員工的培訓。對中高層管理者的培訓不應只能留在學歷的提高,更重要提高他們的管理能力以及戰略規劃等各方面的能力,使他們了解現代的企業制度和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同時,還要提高他們的外語和計算機水平,使他們真正具備現代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

4.做好企業的培訓需求分析。培訓需求分析是整個培訓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進行科學的分析,才能使企業做出正確的培訓決策。中小企業可以從組織層面、任務層面和員工個人層面來進行培訓需求分析。(1)組織分析。中小企業可以依據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以及企業整體績效存在的問題來決定培訓的重點。例如:企業確定未來的發展戰略是開發新產品,企業就應重點對研發人員、技術人員和銷售人員進行培訓,以保證企業發展戰略的實現。(2)任務分析。任務分析主要是針對具體工作而言的,是指為完成特定工作需要而對員工進行技能、知識和能力的培訓。中小企業可以依據企業每項工作的工作標準,有針對性地對員工進行崗位勝任能力的培訓。(3)人員分析。中小企業可以根據企業員工現在績效存在的問題,來確定員工需要何種培訓。

參考文獻

[1]蔣瑩冰.淺析中小企業員工培訓問題.科技咨詢導報,2007,(9).

[2]馬如武,沈香琴.中小企業員工培訓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網絡財富,2009,(9).

[3]錢斌,劉德妍.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篇6

論文關鍵詞:區域性,產業,優化選擇,金融支持,機理及政策

一.研究述評及問題提出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引導經濟資源配置的重要動力機制。在我國,產業政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導向性作用,是我國經濟發展體系的中心,而金融也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核心支持機制。對于金融發展理論的研究,一直受到國內外金融學術界的重視。1970年以來出現的金融發展理論系統研究了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金融發展在理論上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1][2],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方面工商管理論文,Greenwood(1990)[3]、King(1993b)[4]、P.Arestis(1997)[5] 、Beck(2000)[6]等也證明了這一點。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20年來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金融發展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于產業結構問題的探討,就我國國內而言,談儒勇(1999)[7]運用1993-1998年的季度數據對兩者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我國金融中介和經濟增長之間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叢林(2002)[8]、張金瑞(1990)[9]、莊衛民(2003)[10]等分別對技術進步、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問題展開了探討,揭示了技術進步對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的支持機理,此外,宋泓明(2004) [11]等較為系統地探討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為國內學者展開對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導性作用。對于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探討,已經成為國內金融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由于這方面的研究剛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龔仰軍(2002)[12]等主要從宏觀視角探討了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并局限于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宏觀考察,沒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劃分,來深入揭示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在機理。顧海峰(2010)[13][14] 則對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進行了劃分,并構建了金融支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整體性框架,該框架理論認為,金融支持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過程,應包括金融支持產業類型的優化選擇、金融支持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金融支持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等過程。其中:產業類型的優化選擇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前提條件,產業結構合理化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中間環節與重要保障,而產業結構高級化才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最終目標。而顧海峰(2010)[15]則討論了金融支持產業結構合理化演進的對策問題。

本研究認為,產業優化選擇的主要目標是從低附加值的一般性產業樣本中,遴選出具有高附加值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因此,從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過程來分析,產業優化選擇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目標的重要前提條件。特別是國家進入“十二五”時期工商管理論文,隨著國務院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出臺,彰顯出理論研究嚴重滯后的現狀。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與實現背景下,本研究針對“區域性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機理與對策”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在金融發展視角下,以分析產業優化選擇的原則與思路為切入點,針對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機理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選取上海市作為區域樣本,分別從政策性金融層面與市場性金融層面系統性地提出區域性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對策。本研究將為政府制定科學高效的產業發展政策與金融財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與決策參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產業優化選擇的原則與思路

(1)產業優化選擇的原則

①比較優勢準則。區域比較優勢基準的理論來源于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分析法以及赫克歇爾—俄林資源稟賦學說。雖然在區域各個時期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區域都具有某種資源的相對優勢,但某一區域不可能同時具有各個方面的相對優勢,這客觀上要求重點發展那些可以充分利用相對優勢的工業部門。區域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必須突出產業的地域屬性,即強調與外部環境的適應性。

②產業關聯準則。根據美國發展經濟學家赫希曼提出的產業關聯度原則,優先考慮那些對較多產業有帶動和促進作用的產業。在他的《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依據投入產出的基本原理,對產業間關聯度與工業化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研究中發現,任何一個產業部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供需關系與其他部門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并形成產業鏈條,產業彼此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效應。產業關聯度越大,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就越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就越大。

(2)產業優化選擇的思路

產業選擇的思路就是基于產業發展潛力指標,來實現從一般性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篩選功能。其中,發展潛力標準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①技術進步潛力。20世紀50年代,索羅運用著名的索羅剩余計算出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大于資本的增長和勞動力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索羅之后,羅默、赫爾普曼等又進一步建立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內生模型。在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世紀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20%-40%工商管理論文,80年代以來已經達到60%-80%。一般主要從科技進步速度、科技勞動者比率、勞動生產率上升率等指標來衡量產業技術進步的程度。本研究選用技術進步速度作為衡量指標,其中:

科技進步速度n = Y/ Y - α·( K/ K) - β·( L/ L) ,這是由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推導所得, Y/ Y 為產業產出的增長率,K/ K為資本投入增長率,L/ L為勞動投入的增長率,α、β分別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

②市場增長潛力。本研究選用需求收入彈性,作為衡量產業市場發展潛力的指標。所謂需求收入彈性是指某種產品的需求增長率與人均收入增長率之比,反映隨著國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對各產業最終需求的變化,收入彈性大于1的產業和產品,說明隨著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中國。只有需求收入彈性大的產業,在未來的發展中才能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獲得較高的利潤。

③增長表現:本研究選用產值增長率作為衡量產業增長表現的指標。

本研究通過給科技進步速度、需求收入彈性、產值增長率等指標社定一定的評價權重系數,即可得到任何產業的加權平均值,該數值就反映了每個產業的發展潛力程度。最后,本研究通過選擇加權平均值比較高的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就是本研究設計的產業優化選擇的戰略性思路。

三.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

產業優化選擇機制包括具有明確的政策指向性的政府直接或間接干預的政策性選擇機制和市場性選擇機制。無論在何種機制下,金融都會發揮重要作用,因為產業選擇的過程就是資金向優質產業流動和集中的過程,需要金融的資金形成和導向機制來實現。金融支持產業選擇的機制主要包括政策性選擇機制和市場性選擇機制。其中,政策性選擇是指在政府通過直接或間接干預來實現產業選擇時,金融的支持作用體現在通過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對市場性金融活動的適當干預使金融資源流向優質產業,促進產業類型結構的優化配置。市場性選擇是指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使金融資源流向邊際收益高的優質產業。兩種產業選擇機制并非是對立的,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產業選擇也要通過市場性選擇來實現,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

本研究認為,金融支持產業選擇的過程,就是通過金融資源的初次優化配置來實現產業類型結構優化配置的過程。也就是說工商管理論文,通過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過程,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從一般性產業樣本的順利遴選目標。需要說明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據政府產業目錄的比重大小,完全取決于金融資源在產業優化選擇過程中的配置效率,也就是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效率。因此,本研究所構建的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以及下面將給出的金融支持對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其直接關系到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效率問題。本研究認為,金融支持產業選擇功能的實現應通過政策性金融和市場性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共同完成。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一方面,應逐步提升市場性金融支持產業選擇的作用程度,充分發揮市場性金融對產業選擇的作用機制,使我國市場性金融更好地發揮產業選擇功能。另一方面,也必須重視政策性金融的產業選擇作用,特

別是關注政策性金融對那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無法獲得市場性金融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國際上各國產業政策的實踐證明,在任何發達國家產業政策實踐中,市場機制作用總存在“失靈”的階段或范圍,一旦出現市場機制作用“失靈”的階段或范圍,政策性金融就要發揮其功能和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所構建的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如圖3-1所示。從圖上可以發現,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對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過程和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對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過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支持機制作用于信貸體系與資本市場體系而形成的,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是通過市場性金融支持機制作用于信貸體系與資本市場體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過程,就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與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之間相互協調作用,通過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工商管理論文,保障產業優化選擇目標的順利實現。

圖3-1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圖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產業優化選擇的政策設計

產業優化選擇的目標在于從處于低附加值狀態的一般性產業中遴選出具有高附加值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必須強化金融對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功能。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過程應體現政策化扶持原則,這種政策化原則不僅體現在政策性金融方面,也要體現在市場性金融方面中國。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上海產業選擇的思路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或政府間接干預金融市場等手段,來引導金融對上海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活動,從而實現上海政策性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功能,優化上海產業選擇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遴選效率。具體而言,主要從以下方面給出支持政策:

(1)政府應積極引導政策性金融機構參與支持上海的產業選擇活動。比較全國各個城市,上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產業生態環境、金融生態環境等優勢,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水平指標值很大,但因其處于發展初期而導致產值較低的發展水平,這時最需要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持。具體的政策支持流程為:

①通過本研究提出的產業發展潛力指標評價模型,政府從中選取產業發展潛力指標居前的若干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然后重新對選出的若干產業進行反復比較篩選,確定上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②一方面,政府積極引導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在各自的政策性信貸領域參與對上海已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性信貸支持;另一方面,政府應引導政府全資或控股的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積極開展對上海已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擔保業務,通過擔保方式來支持上海已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

(2)政府應采取財政補貼或貼息方式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參與支持上海的產業選擇活動,這是通過政府干預商業性金融活動來實現產業選擇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目標,也屬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疇。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所表現出的低產值產業發展水平,難以滿足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商業性金融資本的信貸要求,如果信貸利率過低,則損害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利益,如果信貸利率過高,則戰略性新興產業難以接受高啟的融資成本。這時工商管理論文,政府應通過財政補貼或貼息方式,通過補償市場利率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發放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際貸款利率之間的差異部分,來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支持上海的產業選擇活動。

具體的政策支持流程為:首先,政府對參與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信貸支持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商業銀行,實行財政補貼或貼息,引導商業銀行參與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活動;其次,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或貼息方式,來引導商業性擔保機構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擔保。再者,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或貼息方式,來引導信托機構、金融租賃機構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支持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活動。

(3)政府應通過制定地方性產業政策,來積極引導資本市場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并購活動,并利用資本市場強大的資金支持功能,從而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資本市場的金融支持。

具體的政策支持流程為:政府制定地方性產業政策,明確對投資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給予營業稅、所得稅等稅收優惠,并引導上海或外市的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功能,通過增發或配股方式來并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營企業股權,一旦并購成功,意味著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

四.市場性金融支持上海產業優化選擇的政策設計

市場性金融支持上海產業選擇的思路是:通過市場性金融手段,來引導市場性金融對上海產業選擇的支持活動,從而實現上海市場性金融支持產業選擇的功能,優化上海產業選擇的效率,提升上海一般性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轉換效率。市場性金融支持活動必須基于市場化原則開展金融支持活動,這明顯不同于基于政府干預原則的政策性金融。具體而言,主要從以下方面給出支持政策:

(1)政府應積極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態環境,推進上海金融組織與企業組織之間良好協作機制的構建,并充分發揮上海地方性金融組織在支持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具體的政策支持組成體系主要包括:

①政府應積極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態環境,良好的金融環境有利于金融支持活動的開展。改善上海的金融生態環境工商管理論文,政府要加強企業的誠信建設,發起建立企業誠信信息數據庫,確定企業的信用等級,公布企業的信用執行狀況,為金融信貸提供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于處于發展初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市場性金融支持尤其重要,因為金融信貸風險的發生,不僅僅取決于產業(項目)本身,還取決于信貸主體(企業)的誠信狀況。

②政府應積極推進上海金融組織與企業組織之間的良好協作機制,良好的銀企協作機制有利于降低金融信貸風險的發生。商業銀行信貸是基于風險內部化的,如果沒有貸款抵押或質押標的,則商業銀行將承擔全部風險,根本無法實現風險的轉移與分散功能,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承擔載體往往處于發展初期而無法提供足夠的貸款抵押或質押標的,因此,一般而言,由于商業銀行與貸款企業之間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出于風險控制而放棄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載體企業提供貸款。于是,由政府推進而建立的上海金融組織與企業組織之間的良好協作機制,對于支持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已顯得尤為重要。

③政府應充分發揮上海地方性金融組織在支持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示范性作用。處于發展初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呈現低產值發展水平狀態,難以獲得一般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青睞,而這時作為市場性金融機構的上海城市商業銀行、上海信托公司、上海金融租賃公司、上海財務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機構,在堅持市場化運作原則下,優先為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載體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當然,這需要政府的引導與協調,因為政府畢竟擁有大部分地方性金融機構的控股權,所以這樣的政策性協調、市場化運作機制對于支持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完全是可行的工商管理論文,也是容易操作的,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典型模式。此外,還可為其他非地方性商業金融機構參與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活動啟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性引導作用中國。

(2)地方性產權交易市場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盡快建立與完善上海的產權交易市場,形成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金引導機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載體企業可能因無法獲得銀行信貸支持而缺乏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這時,如果上海具有一個完善的產權交易市場,則載體企業可以在產權交易市場通過企業產權的轉移,使擁有資金實力的新股東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載體,從而有助于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建立與完善上海的產權交易市場,實際上為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一種直接融資的可行路徑,上海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與完善,有助于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引導機制的形成,也是對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間接融資的重要補充,拓展了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渠道。政府應盡快進行上海產權交易市場的籌建工作,上海產權交易市場的籌建工作主要包括制定產權市場的參與主體、產權市場的交易標的形式、產權市場的交易標的的評估與定價、產權市場的交易規則、產權市場的監管制度等交易監管政策,并提供科學有效的交易風險管理方案、高效的交易操作軟件、固定的交易場所、專業化運作的工作人員等一系列軟硬件設施。

五.結論與展望

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的過程應包括產業選擇、產業結構合理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三大過程,其中,產業優化選擇過程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產業類型結構的優化配置,產業結構合理化過程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產業比例結構的優化配置,產業結構高級化過程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產業技術結構的優化配置。而在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目標的整個過程中,產業優化選擇過程的主要目標是從低附加值的一般性產業樣本中,遴選出具有高附加值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產業優化選擇過程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目標的重要前提,而產業優化選擇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賴于金融支持。本研究主要探討區域性產業優化選擇的金融支持機理與對策問題。本研究構建的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機理性架構,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對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過程和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對產業優化選擇的支持過程。其中: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支持機制作用于信貸體系與資本市場體系而形成的工商管理論文,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是通過市場性金融支持機制作用于信貸體系與資本市場體系而形成的。金融支持產業優化選擇的過程,就是通過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與市場性金融支持體系之間相互協調作用,通過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保障產業優化選擇目標的順利實現。該研究成果將為政府制定科學高效的產業發展政策與金融財政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與決

策參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升級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與戰略意義是顯而易知的,在國家關于培育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現實背景下,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金融學學術界的重要研究使命。特別是進入“十二五”時期,國務院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出臺,彰顯出理論研究嚴重滯后的現狀,為了更好地指導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制定的科學性與高效性,從事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無疑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本研究成果將為這一重大課題的研究作一前期研究基礎,為金融學術

界繼續深入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作一良好的鋪墊。

參考文獻

篇7

物流管理論文2400字(一):精益物流管理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應用分析論文

摘要在農產品行業迅速發展過程中,離不開精益物流的管理工作支持。對精益物流管理工作進行分析,此種全新物流管理模式,主要為降低資源損耗,縮短不必要環節帶來的消耗。而農產品作為現代精益物流重要環節,不僅是探索農產品供應鏈主要環節,更能提升客戶滿意程度,逐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加大農產品與第三方農業物流企業合作,為消費者提供更為精益化與個性化農產品服務。

關鍵詞精益物流;農產品;供應鏈;應用策略

農產品為大眾生活必需品,為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銷售量,推動國內農業發展。在農業運輸行業不斷發展變革中,全新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出現。此種全新農產品供應模式,不僅能降低農產品生產盲目性,更能最大限度減低生產所帶來的風險,不斷提升農戶效益空間。國內農產品行業迅速發展,這也意味著,農產品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為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行業發展能力,應從農產品供應著手,最大限度降低農產品供應過程中帶來的損耗,實現精益化管理,最大限度提升農產品價值,獲得更多利潤。

1當前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不足

1.1供應鏈流程相對復雜

對當前農業供應鏈結構加以分析,就國內農產品供應鏈來說,在供應鏈系統中包含生產、供貨、物流與客戶等不同環節[1],這些環節之間聯系極為緊密,任何農產品供應鏈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農產品供應鏈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正是這些不同環節要求,導致國內農產品供應相對復雜。再加上,在農產品實際運輸過程中,對運輸時間、存儲以及保鮮技術要求較高。這些環節出現問題,勢必會影響整體農產品運輸質量,最終在運輸途中增大農產品損失,難以達到農產品客戶需求。

1.2以往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較為傳統

在以往農產品供應過程中,多采用傳統農產品供應模式,此種模式相對落后、單一,不僅難以滿足迅速發展農產品行業,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產品行業資源整合[2]。對當前農產品供應進行分析,依舊采用分散供應與經營模式,在此種模式中,農產品供應商占據重要位置。但是,傳統農產品供應商,整體水準并不高,難以推動農產品供應行業發展,推動技術創新。單一、落后農產品供應模式,不僅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大眾對農產品需求,更會由于農產品行業資源整合方式不當,導致供應鏈不同環節出現利益沖突,最終降低農產品質量。

1.3農產品供應鏈先進技術難以得到應用

對當前農產品供應工作加以分析,由于農產品供應環節相對復雜,供應過程涉及諸多環節,都會增加農產品供應系統復雜程度。其中,在部分農產品供應過程中,需要應用技術方式之處農產品供應,確保農產品供應各大環節工作順利開展。但是,就國內農產品供應鏈加以分析,這一環節體系并不完善、成熟,很多客戶并不了解農產品運輸關鍵信息,信息了解不及時、不全面,極易影響農產品整體銷售。這些關鍵信息不暢通,勢必會影響農產品整體供應環節穩定性,導致農產品供應工作受到極大影響。

2農產品供應鏈應用精益物流管理有效策略

2.1應用標準化農產品精益物流管理工作

對于當前農產品供應工作加以分析,要想進一步提升農產品整體供應能力,降低供應過程帶來的不良影響,在實際農產品供應精益物流管理過程中,一定要構建標準化、精益化物流管理方式,并以標準化精益物流應用管理為基礎,做好精益化管理工作。例如,在精益物流管理實際應用過程中。首先,應在物流生產企業與客戶之間構建標準化物流管理意識。其次,應做好農產品人員培訓工作,以精益化、標準化供應鏈為基礎[3],及時檢查農產品供應各個環節工作,并考察供應落實程度。最后,在農產品供應過程中,應培養工作人員標準化管理意識,并逐步完善農產品物流管理標準化體系,進而以更為嚴格、標準管理方式,最終實現精益化物流管理工作。

2.2應用信息化建設精益化物流管理

在當前農產品供應鏈運行中,應當以物流管理方式與供應為基礎,在農產品供應過程中引入先進技術方式,并結合信息技術構建農產品精益物流管理平臺,借助平臺實時更新農產品最新供應效益。作為農產品生產與供應環節,應結合信息化工作,不斷調節農產品生產情況。借助信息化平臺,農產品運輸企業,可以及時調整物流信息,并在平臺上,不斷完善信息共享工作。應用信息技術實現精益物流管理,不僅能維護農產品穩定運輸,更能滿足消費者實際需求。

2.3不斷簡化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流程

在農產品運輸過程中,農產品供應鏈環節越煩瑣,所帶來的農產品損耗越大。因此,為解決農產品供應工作存在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結合傳統農產品供應流程,做好農產品供應流程刪減工作。首先,在供應流程刪減過程中,應結合先進技術,構建農產品專業平臺,并做好農產品資源整合工作,以此刪減農產品不必要環節[4],做好農產品資源整合工作。其次,應結合不同城市農產品供應環境,做好實地調研工作,及時了解不同農產品供應需求,最大限度避免農產品浪費問題出現。而對于農產品供應商來說,為避免供應環節農產品浪費問題,應結合農產品運輸要求,做好農產品供應簡化工作,最大限度提升供應效率,使精益物流管理工作開展得到充分落實,并為供應企業設置良好形象。

3結束語

對當前農產品供應鏈存在問題進行不斷研究,要想進一步簡化供應環節,降低農戶與運輸企業損失。在實際工作中,應不斷創新,并做好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對傳統物流供應方式加以優化,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入先進技術,打造專業信息共享平臺,使供應鏈各個環節能夠掌握更為精準、時效性信息。只有這樣,不斷簡化供應鏈流程,以標準化流程體系,開展農產品供應工作,才能實現農產品資源整合與實踐,做好農產品物流服務,構建現代化農產品供應鏈,實現精益物流管理,為農產品行業發展帶下堅實基礎。

物流管理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探索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實施途徑論文

【摘要】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工作是提升物流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關鍵,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將圍繞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現狀進行闡述,詳細分析具體的管理方式,堅持實事求是基本原則,旨在為日后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綠色物流管理先進技術

前言: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較為突出,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實力。在實際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結合當前物流管理的實際情況,注重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將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有效應用其中,使之適應當前綠色物流發展的實際需要。

一、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發展現狀

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工作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物流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較低,在物流管理的過程中長期受到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管理者對綠色物流的相關知識掌握不透徹,在實際的工作環節中只做表面工作,將工作的重點放在物品的運輸以及包裝上,而忽視質量問題。責任意識不強,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工作積極性較低。第二,技術水平低,在低碳經濟環境下開展綠色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借助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的支持,以此保證綠色物流鏈的完善性,針對在物流數據數據采集以及傳輸的過程中仍然使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操作,忽視對綠色物流管理技術的開發,一定程度上將會降低綠色物流管理質量,不利于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三,物流管理機制不健全,當前綠色物流管理工作涉及方面較多,包括運輸、加工以及包裝等環節,但是由于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能力有限,經常出現崗位職責不明晰的現象,各部門參與工作積極性較低,不利于保證物流供應鏈的平穩發展。

二、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

低碳經濟環境下綠色物流管理需要加強物流人才的培養,以此為后續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第一,定期開展綠色物流相關主題培訓大會,邀請社會上優秀的專家學者前來指導,針對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引導。要對綠色物流管理的流程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充分認識到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綠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提升綠色物流管理質量。第二,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型人才,尤其是在人才招聘的環節中要對應聘者的綠色物流相關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全方位的考察,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崗操作,在此之前提供一段時間的崗前培訓,并由專業人員帶領操作,定期對人才的綠色物流管理工作態度以及能力進行測評,以此為依據制定長期的人才培養方案。第三,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的發展原則,物流企業要積極鼓勵物流管理人員到優秀的企業開展實踐交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則,并將優秀的管理經驗應用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以此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為綠色物流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完善人才競爭機制,針對在管理工作中表現優秀的人員給與一定的獎勵,以此調動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二)發揮先進技術的優勢

發揮先進技術的優勢是保證低碳環境下綠色物理管理順利進行的關鍵,在此環節中要發揮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的優勢,加大力度研發先進的技術,以此為綠色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實力。要做好市場調查工作,積極與先進技術企業開展合作,完善自身的物流配送技術以及運輸技術,尤其是在物流數據信息傳輸的過程中將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有效的應用其中,有助于實現物流信息的共享,加強了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減少人為操作的誤差,從整體上提升綠色物流管理效率。大力開發綠色物流技術,實現綠色物流自動化、綠色物流網絡化以及綠色物流信息化,在低碳經濟環境背景下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借助綠色物理信息技術結合物流企業的經營以及生產工藝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集中優化與升級,在企業產品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結合企業整體發展目標,優化物流企業工藝流程,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在此環節中可以將信息監測技術應用其中,實時對綠色物流的運行流程進行監測,并及時收取運行數據信息,針對在監測環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以及降低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資源的消耗,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三)實施一體化物流管理

在低碳經濟環境下開展綠色物流管理要逐步實現一體化綠色物流管理,在此環節中要對綠色物流管理的各個流程進行有機的結合,尤其是在包裝、運輸以及裝卸上,注重完善綠色物流運行鏈,對其進行集中管理。第一,從包裝的角度進行分析,要安排工作人員對包裝的質量進行檢查,質量合格之后方可進入運輸環節,保證包裝的嚴密性,以此符合運輸的實際需要。第二,從運輸的角度進行分析,在運輸環節中,可以將一貫制的運輸方式應用其中,盡量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優化配送機制,由物流企業統一調度,以此有助于降低運輸成本。第三,從裝卸的角度進行分析,要將機械設備裝卸方式應用其中,避免對物品造成損壞,也有助于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例如:在物流配送的過程中,集中實現綠色物流的一體化管理,將裝卸、集裝箱裝卸和公路汽運等核心業務進行協同規劃,實現了商品從高能耗高成本公路運輸到低能耗低成本鐵路運輸的轉變,在此環節中加強與生產、物流、貿易企業進行合作與交流,有助于提高提高物流綠色發展水平,為物流企業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運輸選擇。

三、結論

篇8

1.資產減值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 

企業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它們就會采取盈余管理的行為,以此向社會投資者展現企業的良好經營數據信息。雖然我國會計準則對資產減值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但是目前會計準則仍然允許企業進行一定的盈余管理:首先企業資產減值跡象的認定存在主觀性。我國相關會計準則等明確規定了企業資產減值的跡象說明,但是畢竟對企業資產減值的描述與認定是依靠會計人員的判斷,因此當企業出現資產減值跡象時,企業管理者可以要求相關人員對出現的資產減值跡象不做處理,以此保持企業理想的盈余情況;其次信息不對等給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在資產市場中,由于社會投資者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等,因此導致企業往往會利用信息不對等因素對某些會計信息進行隱藏和掩蓋,以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2.盈余管理推動了資產減值的發展與完善 

我國資產減值理論發展起步相對比較晚,從1992年資產減值制度的建立到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我國資產減值的理論與制度在不斷地完善與發展,尤其是新的會計準則對理論上遏制企業運營資產減值準備操作利潤的行為,使得我國資產減值會計越來越完善,因此盈余管理與資產減值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操作利潤的動因 

盈余管理主要是企業管理者在不違背會計準則的前提下,在會計核算以及其它會計事項的評估上,進行利潤調節實現對自己有利的結果。良性的盈余管理能夠起到促進企業發展的目的,而惡性的盈余管理則會給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通過對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分析,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盈余管理對企業的利潤進行調整,以此達到自己的私有目的。惡性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準備對企業的利潤進行操縱。 

根據相關文獻研究,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操作利潤的動因主 

要是: 

1.融資動機 

隨著企業之間的不斷競爭,如何獲得更多的融資是企業在市場生存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而外界對企業進行融資的前提就是要分析企業的盈利水平,因此企業為了獲得外界投資者的關注,并且取得他們的融資支持,企業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提虛高企業的利潤,讓外界認為企業的盈利水平比較高。比如企業針對債務性融資,企業就會采取比較謹慎的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防止資產規模縮水和經營利益出現較大的波動。 

2.績效業績粉飾 

績效動機主要是企業為了美化自己的經營數據而采取虛假采取信息的動機。績效動機是企業通過資產減值進行利潤操縱的主要原因,以上市公司為例,上市公司為了得到配股增資的目的,上市公司為了滿足“上市公司超過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的要求,上市公司就會采取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手段調節企業的利潤。另外當上市公司連續三年出現虧損之后,其就會面臨被取消上市資格的風險,因此上市公司為了保留上市資格,它們就會采取資產減值準備實現虧損轉換。 

3.夸大損失的動機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面臨經營虧損的現象出現,而一旦出現經營虧損,尤其是當出現因為經營管理者的錯誤行為而導致企業虧損之后,企業管理者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實現對企業虧損的說明,以此將自己的行為脫離出來。企業為了實現自己的私有目的,比如私營企業為了少繳稅,他們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降低企業的盈利,鼓勵夸大企業的損失,實現企業管理者的私有利益。 

三、規范企業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對策 

1.完善資產市場機制 

隨著企業間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資產價值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市場價格體系,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資產市場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的反映出企業資產的公允價值,保證企業資產發生減值時能夠及時計提減值準備,并且為資產減值準備提供具有的數額參考,所以我國要建立完善的資產市場機制,一方面我國政府部門要發揮監督職能,積極利用監督職能對企業的資產價值進行確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的資產評估體系,通過對資產的科學評估,降低企業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以此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篇9

關鍵詞:外資銀行 銀行監管 對策

    一、對外資銀行實施監管的意義

    銀行監管,是經濟金融監管的一個分支,是由中央銀行、銀行監督委員會或其他金融監管當局、有關機構,代表社會公眾對銀行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實施監督管理的行為。

    銀行作為一國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其能否穩健運行關系該國的經濟、政治的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因此,銀行監管受到了各國金融監管當局的普遍重視。各國金融監管當局紛紛根據本國銀行業運行的實際情況對本國范圍內的銀行實行嚴格的監管。這里當然也包括該國境內的外資銀行。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金融市場的界限越見模糊,外資銀行大量存在于各國金融領域,它的高速發展給該國經濟穩定和金融安全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各國不得不加強對它的監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論界尚未形成完備的外資銀行監管理論體系。各國的外資銀行監管實踐仍依靠原有監管理論體系的指導。對此,作者認為,外資銀行本是銀行,對其監管的區別主要來自各國實際情況的不同,而監管理論對它是完全適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尚屬發展中國家,對發展迅速、影響日益擴大的外資銀行實行審慎的監管,能維護國家經濟穩定,保證國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一)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截至2007年10月,我國已有外資獨資銀行20家;中外合資銀行3家;另有72家外國銀行設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國銀行設立了241家代表處。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批準匯豐、渣打、花旗等21家外資銀行將在華分行改制為法人銀行。(注:法人銀行在業務范圍、稅收等方面享有優惠。外資銀行隨時可轉為法人銀行。)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十分迅速,現已具有相當規模。

    (二)外資銀行的發展特點

    1.外資銀行經營范圍、業務范圍不斷擴大。2006年12月11日,我國對外資銀行實行全面的國民待遇,外資銀行不再受到行業和地域限制。外資銀行發展進入加速階段。依托成熟的市場營銷策略,外資銀行經營范圍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力逐步加強。

    2.外資銀行資產質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隨著外資銀行逐步熟悉我國市場規則,其經營狀況日趨穩定,市場份額逐步恢復,盈利能力穩步提高,資產總額持續增加,僅2002年至2004年就從3330.5億元增至5159.95億元,占我國銀行業資產的1.8%。

    3.參股中資銀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的指引下,外資參股中資銀行的速度不斷加快。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一是出于對長期經營戰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資銀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網點設置完善之利,繞開各類限制,快速進入零售市場。如花旗銀行和浦發行聯手推出的花旗參與管理和技術合作的雙幣種信用卡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論文出處(作者):

    三、我國外資銀行監管中的問題

    (一)監管法規不健全

    監管的有效性依賴于監管的法制化,而我國的金融立法嚴重滯后。引進外資銀行已近20年,卻無一部約束外資銀行的專門法律。這使外資銀行有機會利用法律漏洞規避監管,嚴重影響了對外資銀行的監管效力。200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和《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彌補了這些漏洞,但相關法規的健全工作遠未完成。

   (二)監管方式單一

    目前,我國外資銀行監管還停留在傳統“經驗式”管理階段。主要實行報送稽核。監管部門對各外資銀行報送的報表、材料進行全面分析,以確認其經營的合規性。而對于外資銀行運營的風險性監管上處于空白狀態。

    (三)監管資源嚴重不足

&n

bsp;   由于外資銀行的開放性比較強,對其的監管需要高質量的資源。目前,我國外資銀行的監管在資源方面相對缺乏。包括監管人員、信息系統等方面的不足。在監管人員方面,表現為量不足、質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認證制度和后續教育系統。在信息系統建設方面,缺乏靈敏、準確、高效的監管信息系統。在監管信息流程上,表現為低效率性。金融監管當局與相關機構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與外資銀行母國監管者的合作

    當今世界金融體系間的跨國聯系不斷加大,僅在某一國范圍內考察金融監管問題已不能滿足金融監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監管當局要加強與各外資銀行母國監管者的合作,以協調監管措施,降低共同面臨風險。而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再這一方面尚處于十分被動的境地。

    四、對改進我國外資銀行監管的建議

    (一)健全監管法制

    要加強外資銀行監管,我國就必須結合本國實際,參照國際公認的準則(如巴塞爾協議),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監管法律,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外資銀行法。從法制角度,規范外資銀行的行為,授予監管機構足夠的權利,為監管工作提供基礎條件。

    (二)多元化監管方法和手段

    當前我國對外資銀行監管的手段單一,落后,主要是現場與非現場監管,而且兩者缺乏銜接。因此,必須使監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監管手段向經濟性、法律性監管手段轉變,充分實施現場與非現場監管、外部審計、審慎監管會議、三方會議等多樣化監管手段。

    (三)健全風險監管體系

    目前我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多停留在合規性監管層面,而忽視了風險性監管。我國應根據巴塞爾協議的有關標準,制定嚴格、周密的風險監管體系,將外資銀行的經營風險納入監管,保證全面、客觀、合理的實施監管。

    (四)建立監管人才培養和認證機制

    加強我國外資銀行監管要依賴大量專門人才,監管當局應主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認證體系。可邀請高校等研究機構參與其中,確保培養認證機制的專業性。

    (五)加強信息交流,與各國監管機構堅強合作

    為了應對各國金融體系相互聯系不斷加強的現狀,我國監管當局應主動同各國監管機構建立長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機制。以協調各國監管手段,降低共同面臨的風險。

    參考文獻:

    [1]程芳,李仲明.銀行業全面開放下外資銀行的監管問題[j].甘肅金融,2007,(6).

    [2]耿明英.對在華外資銀行不同商業存在形式下的監管探討[j].武漢金融,2008,(4).

    [3]鄧靜.如何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j].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6,(10).

    [4]杰姆斯·巴茨,丹尼爾·諾勒,張坤.外資銀行的準入與監管:承諾與實踐[j].銀行家,2008,(5).

篇10

摘要:在國有銀行上市改制的大幕拉開后,政府與各界似乎都看到了銀行改革成功的曙光。然而,2006年的經濟運行開始出現更加復雜的局面,一方面商業銀行信貸擴張沖動的內在機制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與政府調控經濟過熱的宏觀政策往往存在沖突,另一方面銀行體系改革中的深層矛盾逐漸凸現,同時外資銀行介入的競爭壓力也接踵而至。

關鍵詞:商業銀行;銀行改革;戰略

Abstract: In the state-owned bank listed on the Damulakai restructuring, the government and all walks of life seem to have seen the dawn of the success of banking reform. However, in 2006 the economy began to emerge even more complicated situation, on the one hand, commercial bank credit expansion continues to urg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economy overheating of the macro-policies often conflict, on the other hand, reform of the banking system in Gradually become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banks are also involved in the competition after another.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banking reform; strategy

前言

在面臨內外壓力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改革應該如何突圍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兩大戰略思路值得重視。

其一,從商業銀行的角度,應針對信貸擴張的動因,全面創新業務模式和經營機制

我們看到,上半年中國經濟高位增長,兩大推動因素是信貸和投資。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沖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上市成功后的建行尤其突出。前段時間穆迪對2005年中資銀行財務實力評價較低的原因,也是看到了宏觀緊縮政策下,商業銀行信貸擴張壓力可能帶來不良率提高。應該注意,我們不能說信貸擴張與銀行上市之間有簡單的正相關關系,因為這是現有金融體制下所有商業銀行普遍面臨的現象,只能說是,商業銀行的上市,如果強化了刺激信貸擴張的某些動因,將會使得這一問題更加突出。

就國際經驗來看,目前國外商業銀行已經逐漸形成了中間業務為主,信貸業務為輔的模式。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的銀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長,對銀行總收入的貢獻多在30%以上,有的超過了50%,甚至70%以上。國外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情況,是與其逐漸進入后工業社會的發展階段相對應,也是與其金融自由化與金融深化發展到了較高階段相對應的。而在當前中國特定歷史階段,以利息收入業務為主的情況還難以在短期內改變,但應向國際看齊,在業務創新與制度設計上做好戰略改革與轉變的準備。

就此,筆者認為上市只是銀行改革的起點,在制度、技術、管理等方面全面創新商業銀行業務運行模式,才能促使其走出信貸擴張怪圈。

一是創造發展銀行中間業務的條件。一方面,應以專門機構協調中間業務發展的外部環境,如規范中間業務收費,制定合理的銀行中間業務收費標準,也要建立健全銀行的各項服務功能,并且增加科技投入,創造發展中間業務的硬件環境。另一方面,銀行所提供的中間產品最大的差別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務和為客戶創造的便利,只有適合客戶需要的產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發展的可能,而銀行也只有擁有了這樣的產品才能贏得客戶,因此要努力推進產品創新。此外,銀行還要注重以推銷消費品的方式推銷金融產品,通過市場營銷來使客戶理解新產品,并實現金融產品“供給創造需求”的途徑。

二是真正促進經營管理與內控機制的優化。經營機制改革仍然是商業銀行永遠的主題,目前部分銀行進行股改和上市,確實是銀行改革邁出的一大步,但是也要看到,對銀行治理長期的真正壓力主要來自于機構戰略投資者和大股東,當前上市銀行治理結構中該類主體的作用還十分有限。銀行海外上市的背后,往往是投資者對于“中國概念”和“政府擔保”的認同,上市本身并不意味著現代經營機制的建立。如果就此放棄內部機制改革,則很可能重蹈覆轍。因此,政府必須在包括人事等方面在國有商業銀行建立起市場化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按照商業金融原則建立內部控制和風險收益權衡機制,才能保證銀行改革的成果。就此來看,上市只是有效改革的剛剛起步,也并非銀行改革的惟一選擇。

三是改善資產質量與貸款結構。應通過加強各類風險限額、資產負債比例指標管理及內部利率調控、產品定價政策等手段,合理控制總量,優化結構配比,降低資產組合的整體加權風險,促進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協調運作。還應根據流動性變化和資產業務發展的趨勢,更加主動靈活地實施負債管理,控制負債成本,有效地管理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總之,商業銀行應把風險識別能力的大小作為信貸投放最重要的約束條件,不僅在信貸投放“量”上做文章,還應在信貸投放的“質”上努力。

四是不斷創新現有條件下可行的業務模式。總體上雖然信貸增長過快,但也要看到,在傳統業務模式和理念下,銀行還是更關注集中于少數領域的貸款業務。但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還有許多領域缺乏發展資金,目前需要能夠開拓市場,探索銀行資金進入這類領域的新模式。例如,通過與政策性資金的配合、資產證券化、基金等模式,銀行資金可以有效進入資金短缺嚴重的很多經濟領域,探索有效利用資本金的廣泛途徑。

其二,從監管部門的角度,應適應新形勢,轉變商業銀行改革的戰略重點

商業銀行改革中的整體性問題是多方面的,當前有四方面任務迫在眉睫。

一是綜合調控銀行體系的資金過剩。資金過剩加劇了銀行當前的盈利壓力,從總體上調控銀行體系流動性也是對政府的現實要求。2003年4月份開始以定期發行央行票據的方式來回收外匯占款帶來的過多的流動性,但由于疲于應付,最終形成的凈貨幣投放仍保持了較快增長,商業銀行的資金持續過剩。當前,銀行改革、宏觀經濟調控、外匯體制改革已經不可避免地聯系在一起,全球化也使得中國經濟金融更容易受到外部沖擊和影響。政府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做出相對最佳的選擇,盡可能控制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問題。

二是為混業經營時代的到來做好制度準備。隨著2006年金融產品創新的開展以及金融機構業務多元化,混業經營的潮流已經顯現出來。產品創新帶來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融合,而機構創新則帶來多種金融資源的有效組合,如近期保險資金對銀行的規模介入。對此,應該全面更新觀念,在立法、監管、內控和會計準則等基礎制度建設方面為銀行混業經營打好基礎。

三是增強商業銀行對人民幣產品的設計定價能力,從而在未來國外同業競爭中能夠立足。當前雖然國內市場具有大多金融產品,但價格發現機制仍然缺位,銀行也不具有產品設計定價能力,不得不依賴外資報價。在外資全面進入后,國內商業銀行在本幣產品競爭中處于非常不利地位。國情決定了相關的金融制度優化和創新短期內必須由監管部門而不是市場來主導推進,這需要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大環境下,盡快彌補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不足,并對促使本幣產品交易活躍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