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08:4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懷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以前的計算機教室中,老師們更多強調的是對機器的保護,比如在進計算機教室前要穿上干凈的鞋套;鋪設防靜電的地板;電路的設計上等,甚至空調設置的第一目的也是為了讓電腦能更好的散熱。但其實,我們在對計算機教室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更多的考慮到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不能本末倒置。例如對通風除塵的設計;在計算機教室里放置一定數量的綠色植物等,來營造一種健康舒適的學習環境。老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也應該注重細節的把握,從一個個小的細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比如在夏天,計算機教室由于機器比較多,一般會比較的熱,老師應該提前打開計算機教室的空調,讓學生一進來就感覺到涼意;多注意電腦的檢修和維護,保證每臺電腦都能夠正常的使用,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總之,讓學生在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中,能夠最快,最好地投入到學習中。
2人文關懷在教學課堂中的體現
在初中的信息技術教育中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如何有效的進行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教育對學生提升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從我們平時的教學經驗中不難發現,學生往往對生硬的理論知識學習沒有興趣,所以老師在對書本上生硬的理論知識講解前,要仔細的研究,尋求一種能夠讓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講解。比如,在講到計算機硬件章節的時候,老師可以找一臺淘汰的電腦,在課堂上進行拆分,用實物對照的方式進行一一講解:“如果我們把電腦比喻成一個工廠的話,那么其機箱就工廠里的廠房;主板就工廠里的總控制臺;CPU就是進行日常生產的機床;硬盤就是用來存放貨物的倉庫;內存就是機床旁邊為了堆放原材料或者成品而留出的空地。在工廠需要生產產品時,就需要先從倉庫(硬盤)里取出原材料,送到機床(CPU)處進行生產,而在生產時為了追求效率,往往會先將原材料放置在機床附近的空地處(內存),所以這就需要內存有很快的讀取速度。”這樣一講,就將原本生硬的書本理論知識,形象生動化,讓學生更容易和愿意去接受。
3人文關懷教學組織形式上的體現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帶給學生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要想改變中國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的落后局面,就必須從學生入手,因為他們才是弱勢的主體。所以在平時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應該適當的采用一些激勵措施,讓學生在有競爭壓力的環境去提高學習上的斗志。例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平時學會用瀏覽器搜索有用的信息并完成相應的任務;開展一些比打字速度等類型的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主動去掌握基礎性知識;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由于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肯定會帶來學習上的層次性。老師將班級中的優生和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讓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去幫助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這樣不僅可以讓成績好的學生在幫助別人的同時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同時自身的學生能力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讓相對落后的學生得到幫助后,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趕上學習進度,甚至有一些學生由此打破了學習上的障礙,成績一越成為佼佼者。
4人文關懷在培養學生個性上的體現
每一個學生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由多種多樣的因素綜合造成的結果,但更多的其實是心里因素差異的體現。所以,從人文關懷的層面上看,首先,老師應該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而不要把成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興趣愛好強加給學生;其次,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發展上的所有可能性,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上都能夠有所提高和發展;最后,對學生的優劣,不能夠單純只看成績,而應該有多個衡量指標。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樹立學習的信心,而不會產生過大的心里負擔,有助于養成健康的人格,培養創新能力,體現人文關懷。
5總結
篇2
人文關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其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文關懷教育要求在對學生教育過程中對學生更多的關注,要求關注學生的思想成長狀況、政治進步狀況、道德提升狀況、心理和諧狀況、價值實現和權益維護狀況等方面。人文關懷教育及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重視學生的個體價值、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人文關懷教育內容選擇和課程設定形式
人文關懷教育內容的設計和選擇,對于人文關懷教育的期望和目的有很大關系。大學生人文關懷式思政教育的內容的選擇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有重要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過于理論化的內容學生沒有興趣;過于社會化的內容,在學生和老師的對話中,經常會包含老師對于事件的認識。這樣的話對于老師的專業教學水平和對事件的全面認識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于如何選擇內容,作者認為采用必修課、選修課和特定科的模式較好,其定課主要是根據學生情況而臨時和專門設計的課程。人文關懷教育的題材和內容可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人文關懷理念的精髓,也可以是當代中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占有很大比例,它關系著學生的全面發展,關系學生對未來、社會、社會事件等認識,以及學生在校中或者走向社會之后的處世行為、工作態度等。總之,人文關懷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觀念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觀念和規范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心理教育四方面。這四方面的內容共同構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形成一定結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施的過程中,這四方面占有的比重程度也將影響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施的效果,進而影響到大學生思政教育目的的實現。對于具體教育內容,教師也可以根據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思想狀況,自主選擇和開發教育內容。
三、人文關懷教育方法和途徑
根據人文關懷教育的實質看,人文關懷教育重在對學生的關懷和關注,包括對學生的思想狀況、素質狀況、專業精神、心理健康狀況以及畢業后的就業和創業即未來發展狀況等。因此,在人文關懷教育工作開展的時候,首要工作是了解學生的狀況,對于了解過程中可以是問卷調查,也可以是深入訪談。總之,要求教師做多對每個學生的狀況了如指掌。其次,是對于人文關懷教育的開展。為了提高人文關懷教育的效果,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與行為改變理論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與未來就業和發展所需的人格品質等結合。關于對于人文關懷教育的形式,可以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育和課后教育相結合形式,課后教育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學生存在的特殊問題進行教育,課堂教學內容主要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觀念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觀念和規范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等等。人文關懷教育的組織可以是輔導員也可以成立專門的工作室如心理咨詢室,當然也可以建立網絡,通過網絡教育對學生進行輔導和教育。根據學生的狀況把學生分為不同群體,針對不同的群體可以培訓一些專任教師,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輔導。
四、人文關懷教育的效果
篇3
一、課堂創新:人文關懷的亮點
在現今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創新,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與學生平等對話,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在對具體文章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教師應善于在語文教學中“找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可是很多時候學生卻與這個“老師”擦肩而過,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而不快樂的原因就是他們很難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成就感。所以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應該是一個善于在課堂內創新,引導學生體驗成功、尋找快樂的引路人。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實際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體會快樂:例如,每節課的前5分鐘,可以讓2―3個學生做口頭表達訓練(內容不限,可以任意選題),這種口頭表達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還能拓展學生的橫向和縱向思維。更重要的是口頭表達訓練能消除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障礙,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2.拋開傳統教學中的束縛,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
語文教學中,學生最頭痛的就是寫作,究其原因還是寫作的束縛太多,學生沒有興趣。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放開,讓他們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字數不限,內容可以是“新聞點評” “時事開講”,也可以是 “美德故事”“經典詩詞”“小說新編”,還可以是“名人足跡”“史海拾貝”“心語低訴” 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之后,效果反而特別的好。而這也恰好體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初中語文課本中很多課文都有很強的趣味性,例如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有大量的人物對話,這樣的課文很適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或者來表演一個情景劇。通過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能夠很好地加深學生對文意的理解,也能使課堂氛圍更輕松活潑。
二、關注生命:人文關懷的原點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飽含人文情懷的素材,為我們對培養學生關注生命、克服困難、抗爭命運、笑對人生的品質提供了教育契機。語文課本中的不同文章往往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培養學生對生命的理解,使他們逐漸形成對生命的感悟。
教材文本中不乏講述人生歷練的文章,例如《組歌》中對于的描寫,經歷艱難險阻只為完成征程,過程中表現出的堅強的意志和崇高的人格力量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和難得的人文資源。讓學生深刻感知文章內容,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有利于弘揚人文精神。這個過程也讓學生們能真正關注生命,讓人文情懷在潛移默化中進入他們的血液。
語文教學從關注生命的角度出發,沒有枯燥的知識傳授與訓練,沒有蒼白的架空分析,學生不再是單純地學習語言文字知識,而是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情感與課文交融在一起,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審美教育,受到人文情懷的熏陶,受到生命力量的震撼。
三、關心生活:人文關懷的落腳點
語文教學也需要立足于生活。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具備人文情懷,最終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生活。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優秀的文本,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更關注生活,培養學生寬容地對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及方向。
篇4
關鍵詞:醫學生;人文關懷;必要性;途徑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S.E.Luria指出:“醫學在本質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人學,需要人文滋潤。”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愛人與愛技術是并行的。”“醫乃仁術”,醫學是人學,其基本行為是“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醫學彰顯著人性的光輝。21世紀的醫務人員應該以病人為中心,在診斷治療過程中貫穿對病人的尊重、關懷,與病人進行情感的溝通,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的基本原則。作為培養未來醫務人員基地的醫學院校,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重視對學生實施人文關懷教育。
一、醫學生人文關懷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強醫學生人文關懷教育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護工作者,擔負著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崇高職責,其服務的對象是人。因此,醫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就應接受系統的人文關懷教育。通過人文關懷教育,培養其偉大的博愛精神,使其敬畏生命、善待生命,樂于為病人作奉獻,關愛患者、尊重患者,竭誠為他們服務。對醫學生加強人文關懷教育是順應時展的要求,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醫學人才。
2.加強醫學生人文關懷教育是醫學教育目標的要求。世界醫學教育會議通過的《愛丁堡宣言》指出:“病人理應指望把醫生培養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師,而不再滿足僅僅治療某些疾病。”現代高等教育是綜合性、學術性和人文性“三位一體”的教育,現代醫學高等教育必須考慮醫學中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整合,追求醫學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一名合格的醫務人員,除了掌握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外,還必須具有人文關懷素養。美國霍普斯金大學喬治亞醫學教授休斯敦認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醫生區別于獸醫之所在”。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和培養的最直接目標是培養、塑造和弘揚醫學生的醫學人文關懷精神。
3.加強醫學生人文關懷教育是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現代醫學模式已從生物發展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患者除了對醫生的醫術、技能抱有很高的期望外,還希望得到同情、關心、理解和尊重。這就要求醫務人員不僅要治愈疾病,還應使患者在身體、心理等方面達到平衡和協調。因此,醫學生不僅應具有專業知識技能,而且還應有人文關懷素養;將來不僅能醫治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而且還能診治患者心理上的疾病;能通過心理疏導來穩定情緒,通過講授醫學知識、介紹病情、準確的醫治等措施來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以增強患者治病的信心。
4.加強醫學生人文關懷教育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需要。醫患關系是醫療活動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醫務人員的勞動付出和患者的身心得以康復基礎上的一種神圣的職業道德關系。現代醫學模式的確立、國家各項法律法規的不斷補充和完善,帶來了醫患關系的變化,醫患兩者轉變為相對平等的主客體,病人不但是“求醫者”,還是醫療活動的“參與者”,享有知情同意權、自等。據有關調查,醫患關系緊張以至引發醫療糾紛,40%以上原因與醫務人員的愛心、責任心、同情心不強有關。在醫療服務過程中醫生能否秉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真正關愛生命,是否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醫療服務,體現人文關懷,成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橋梁。作為未來的醫生,醫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文關懷素養,懷有強烈的愛心和同情心,懂得尊重、理解、關愛和撫慰患者,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5.加強醫學生人文關懷教育是醫學的本質要求。北大醫學部主任韓啟德教授認為:“醫學是造福人類的學問,醫學絕不僅僅是技術,而是把人文關懷放在首位的學科。”醫學不同于其他科學,其研究對象和服務對象都是人。“醫乃仁術”,醫學是人學,醫生的職業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職業,它雖然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但作為一門人類生命的學科,與社會是密切聯系的,因為在醫學領域,無論是從健康、疾病的探源、臨床決策的過程,還是從對患者的服務,都蘊涵著深厚的人文關懷。
6.加強醫學生人文關懷教育是當代醫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所要求的。美國著名醫學家霍爾?雷在其《病人》一文中言:“從現代醫學舞臺不幸消失的舊式醫生尚能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家庭、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今天,我們卻發現正在接受醫學教育和已經成為醫生的人,反而缺乏對病人心理方面的關懷。”現在很多醫學生人文關懷的荒漠化越來越嚴重,為患者服務的觀念淡薄;漠視苦難,輕薄死者,缺乏同情心。臨床實習時,見病不見人、認機不認人,把患者視為“有病的機器”,忽視了人的社會學和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漠視患者的人格尊嚴和個人隱私,治病不治心;甚至自視高人一等,把自己看作是患者的救世主,在醫患關系上顛倒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二、加強醫學生人文關懷教育的主要途徑
1.文醫融合,實施全面素質教育。醫學教育不能只局限于醫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對醫學生實施全面素質教育。人文關懷品質的高低與其知識的儲備、素質的全面性有著直接關系。只有文醫滲透、文醫融合,注重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才能真正提升醫學生的文化素養,關注健康與生命的價值,真正理解醫學的從善性。培養醫學生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在醫療實踐中能與病人進行有效的溝通,是醫療的要求,也是人文關懷的要求。只有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的培養,才能真正從知、情、意、信、行上提升他們的人文關懷境界。
2.在醫學人文課程中貫穿醫德教育。以“病人為中心”觀念的養成,要求醫學院校開設的課程要始終貫穿醫德教育。“無恒德者,不可作醫”,傳統的醫德在當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救死扶傷、懸壺濟世,強調醫生以治病救人為己任;博極醫源、精勤不倦、重視醫德醫術的結合;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不矜名,不計利”,不以醫謀私;對患者一視同仁,不分貧富貴賤男女美丑均應平等對待;尊重患者人格,實行保護性醫療,不泄露患者的隱私與秘密;穩重端莊、寬和溫雅,以贏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才能更好地對患者實施人文關懷。
3.教師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用良善品性去感染學生。“正人先正己”,教師作為“授業解惑”之人,必先修養和錘煉自己的品格。要求教師為人師表、樹精行范,以自己的高尚醫德和道德情操影響學生,思想上積極進步、嚴于律己;以身作則、不慕名利;業務上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優雅風范、儀表端莊;對患者親切和藹,熱情周到;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真正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4.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環境。濃厚的文化氛圍、優美的育人環境,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起著良好的調節作用,而且對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人文關懷素質的養成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周圍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變得高雅。”良好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和班風,會像一種無形的力量吸引、感染、塑造、鼓舞著醫學生,激勵著他們奮發向上;這種人文影響會逐漸根植于醫學生心中,內化為他們的價值、理想和信念,會在醫學生走向社會成為一名醫生時仍舊彰顯其精神動力。
篇5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價值統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2)-06-0075-04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1]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提出要把育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新的歷史時期,從理論和實踐維度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的相互關聯和內在契合度,對于提高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理論基礎統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講,所關注的是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思想、人生意義等終極性的問題,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為目標。而人文關懷,則是要承認每個人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豐富人、完善人的人格和個性為價值尺度。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關懷具有理論淵源上的統一性,二者都是從現實的人、具體的人出發,以的人學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
1.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為關懷對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與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活動相聯系。主張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來研討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由于“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67社會是人的社會,沒有人的個體的存在,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也就無法探究人的個性問題。因此,“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2]73每一個現實中的人,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展的,不能脫離社會和社會關系而存在,“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60離開人的聯系和關系,就無法理解人的社會生活,無法理解人的存在和發展。無論是人的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還是人的個性的張揚和開發,都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會關系,也就是說,“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3]29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主體性活動,不僅要塑造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性,更重要的還在于塑造人的社會性,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與人共同生活。只有從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活動出發,“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人的一種生命活動,看作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的主體性活動。”[4]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另一方面,人文關懷立足于現實的、具體的人,尊重人的獨立人格、維護人的尊嚴、關懷人的生命價值、關注人的自由發展。在的全部學說中,始終貫穿著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本質問題的探討、對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以及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執著追求。可以說,人文關懷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維度,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源頭。馬克思在揭示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前景時,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上是大工業的生產方式,它在推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勞動和人的異化。強調物質生產“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5]只有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充分彰顯了對人的自由和發展的終極關懷。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正是立足于現實社會中的人,尊重人的個體多樣性,發揮人的主體作用,關注人的道德情感,滿足人的發展需要,既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回歸,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在本質的豐富和拓展。
2.以人的個性潛能充分發展為關懷目標。一方面,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提到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特征,是指每一個人和全體社會成員的智力和體力、自然能力和社會能力、潛在能力和現實能力等,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盡可能獲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充分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其中,人的能力的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因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6]330由于勞動改變著人本身,正是在勞動實踐中人的能力得到發展和公開展示,“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地發揮他們各方面的才能。”[7]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標準,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則是人的本質的集中體現。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不僅是人從片面的發展向自由全面發展逐步推進的過程,而且是社會關系日漸豐富不斷從較低層向較高層次發展的過程。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能夠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質”。[8]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體現著豐富的人文關懷價值,通過“致力于使個體接受社會所需要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并內化為他們的思想”,[9]促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實踐創新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篇6
【關鍵詞】教學管理;激勵機制;人本關懷
引言
在中等職業院校教學管理過程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十分重要的,這不但有利人才的培養,還便于學校的發展建設。因此目前在許多中等職業院校中,開始對激勵機制進行加強,而且有效的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當然,在學生教育培養的過程中,只對學生的進行激烈是不過的,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們還要與人文關懷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的興趣,下面我們就從激勵機制在形成過程和運行過程中,與人本關懷相結合的主要內容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激勵機制在形成過程中與人本關懷的結合
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激勵是教師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礎手段,這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還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合理有效的激烈,也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理的需要。因此,我們才采用激勵機制的時候,一定要有良好的理論指導,而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通過激烈的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中等職業院校中采用的激勵機制,不只是一種教學手段,還是教學管理過程中的一個運行系統,它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心理需要,來運用相應的手段,來對其學生的學習任務進行明確,并且將教學目標和個人的心理需求相結合,從而有效的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中等職業院校教學管理中,通過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其學生和教師進行全面的考核,從而將教育組織的共同目標作為教育管理的引導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和教師一定的信心,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
在激勵機制形成的過程當中,人本關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過對教師的學生的心理要求進行全面的把握,建立起以人為本管理模式,從而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目前,我們將激勵機制和人本關懷相結合的形成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把握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要求
目前,大多數中等職業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都是采用的傳統的課堂式教學的方法,只對學生進行教材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在進行被動的學習。而且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校也沒有才有相關的激勵機制,提高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導致教學質量達不到人們的要求,這樣也不利于學生的培養。而且在中等職業院校中,教師和學生是兩個極為龐大的智慧群體,雖然他們在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在心理需求中也有著一定的共性。因此在激勵機制形成的過程中,我們要對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需要進行全面的把握,將其這兩個智慧群體的共性和差異性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
以人為本是教學管理模式中主要的內容,無論是在對學生還是教師進行管理的時候,學校都應該通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其中人文關懷就是將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基礎,根據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需要來進行管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在進行教學管理的時候,以人為本主要從而這幾個方面表現。
一是塑造共同目標。共同目標是指組織全體成員共同擁有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它既是學校奮斗的目標,也是組織成員努力的方向。在形成共同目標的過程中,要充分征求組織全體成員的意見,要注重集中全體成員的智慧,以便確保共同目標的代表性和正確性。
二是設置激勵措施。在設置激勵措施的過程中,首先要認真調查分析,全面了解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管理中的各種心理需要,然后把這些心理需要的滿足同高校教學管理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以便使搞好教學、努力學習成為教師和學生共同追求的目標。
三是監督執行。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的實施必定會損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為了保證這種管理模式能夠順利實施,學校必須委派具有一定職位的領導,或采用委員會的組織形式,對管理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協調和監控,以確保它取得預期的好效果。
3.建立和完善多樣化的激勵措施
建立激勵機制的目的是為了激化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動機,而動機通常是與人的心理需要聯系在一起的。由于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需要既有共性又有層次性和差異性,這決定相應的激勵措施應該具有多樣性。
4.建立科學的監控評價機制
建立科學的監控評價機制是推進激勵機制人本化的有效保證。因為只有科學的監控評價機制才能對教師和學生的績效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使激勵措施真正起到調動和保持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的效果。
二、激勵機制在運行過程中與人本關懷的結合
激勵機制在運行的過程中,要實現與人本關懷的結合,目前,要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采用剛柔并舉的運作方法
制度化的管理屬于剛性管理的范疇,它可以使管理過程做到規范有序、有條不紊。激勵機制采用制度化的剛性運作,它可以使監控、評估、獎懲做到有章可循,切實保證運作過程圍繞組織的共同目標而展開,它具有短期效果明顯的特征。但是,剛性管理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對組織成員進行人文關懷,容易導致組織成員內心世界的封閉和生活熱情的缺乏,從而大大降低組織成員的生活質量,這給管理工作的持續運行帶來了致命的障礙。
2.增強激勵機制運行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高校教學管理激勵機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透明度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激勵效果的好壞。有透明度才能產生激勵效果,如果是暗箱操作或者過于強調主觀作用,不僅達不到激勵的最終目的,還會大大挫傷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結果反而使激勵機制成為管理工作的障礙。因此,在高校教學管理中運行激勵機制時,要增強運作的透明度,讓廣大教師和學生明了激勵機制的整個運行過程,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績效進行監控、評估和獎懲,從而實現激勵教師和學生的目的。
3.確保激勵標準的穩定性
獎勵激勵是一種誘人的直接物質利益分配,必然會涉及很多人員尤其是部分領導的利益關系。如果個別領導此時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便根據自己的績效狀況來修改激勵標準,就會破壞激勵標準的穩定性,從而使激勵作用降低。因此,在實踐高校教學管理激勵機制的過程中,當已定的激勵措施與領導的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領導要發揚高尚的風格,要以大局為重,寧可犧牲個人的利益也要保證激勵標準的嚴肅性和穩定性,使激勵機制產生正面的真實效果。
結束語
由此可見,中等職業院校在對學生和教師進行教學管理的時候,我們要將激勵機制和人文關懷相結合,全方位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有效的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我國教育行業的發展。目前,有許多中等職業院校已經開始采用這種方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在激勵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這使得我國當前的教育事業發展比較緩慢,因此我們還要在實踐中去部不斷的探索和分析,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在激勵機制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心理疏導
人文關懷精神倡導對人的關懷,主張以人為本的價值觀[1]。醫學生作為學生群體中的一個特殊層次,由于學業繁重,學習年限較長,加之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單科設置,文體活動普遍不如綜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躍,所以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較多,心理素質較差。在醫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心理素質處于基礎地位。必須把心理疏導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教育作用。
一、怎樣理解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人文關懷,就是用人的方式去對待人、理解人、關懷人,重視人的精神生活,構建師生的精神家園。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教育,使人思想行為得到改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形成符合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人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真切的關懷,思想教育就成為空洞的說教。心理疏導,要從醫學和思想政治工作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從醫學角度,就是人們的心理認知、情緒、行為和意志被心理學的知識改變,癥狀得到消除,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得到治療的一種方法。二是從思想政治工作角度,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如解釋、說明、同情、支持和理解等方式對對方的心理狀態進行影響,心理問題人群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和行為等得到改善或改變,心理狀態得到調整和思想障礙得到清除。
二、為什么要加強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由于新疆所處的外部環境的復雜,內部民族構成特殊,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民族成分多樣,文化背景屬于中華民族文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漢文化和具有伊斯蘭教影響的少數民族文化。學生具有這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表現在:語言、風俗習慣;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文化傳統等各個方面,其他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教育對象遠遠沒有這樣的差異。而醫學生畢業以后的職業是直接與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相聯系,所以做好他們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關乎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維模式必須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思想素質、政治覺悟或道德品質問題的思維傾向,是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式思維,而容易造成錯誤地選擇切入點,不僅不利于解決問題,反而容易給人帶來某種新的心理傷害,導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而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新要求被落到實處,問題的性質利于被分清,切入點容易找到,實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如何加強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筆者認為,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這項工程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統一性和民族性相結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一棵樹的生長,不僅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還要有陽光和雨露,缺一不可,學生亦是如此。新疆醫學院校一方面必須在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教育目標等方面,與全國高校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特點也必須要考慮,在某些教育的內容、教學用語、教育形式等方面盡可能地貼近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用民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新疆社會的實際、現實的生活,各民族的大學生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的民族內容、親切熟知的民族語言的教育。
2.堅持硬件和軟件相結合,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構建大學生和諧校園文化,必須抓住這個根本,才能使學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增強凝聚力;才能使他們樹立和諧理念[2]。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不僅要做好先進的校園設施、優美的校園環境等這些硬件建設,更要做好構建、傳承和弘揚大學的精神家園。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經過大學師生員工長期努力積淀而成的穩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內容和最高表現[3]。大學校訓,它是一所大學對教育目的和人才觀的集中認識,是大學精神的標志。醫學院校大學生更是如此,如有“紅色醫生搖籃”之稱的中國醫科大學,秉承“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校訓,學生努力學習,掌握良好的醫學技能,走上醫學工作崗位后,兢兢業業,救死扶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新疆醫科大學“厚德、博學、篤志、力行”的校訓和山西醫科大學“厚德勵志,博學弘醫”的精神等就是明證。
3.堅持方法和方式相結合,建構和諧的學生管理模式。做好新疆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方式,講究和諧管理。將教育、管理、服務三者融為一體并貫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終,增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務意識[4]。注重醫學生的心理疏導,建構心理危機干預、預警和宣泄緩釋機制。以此培育醫學生的心理放松與自我調節能力,使他們樹立自信、自尊、自強的心態,珍視生命的品質,并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5]。在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們必須提高對心理疏導工作的認識,注重工作方法和方式。
4.加大心理衛生硬件的投入,使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落到實處。加大心理衛生硬件的投入,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和網絡,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貫穿于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輿論引導、志愿服務、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各個方面。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要建立相應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機構,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編輯和出版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物。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在各種組織內部得到建立健全,組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得到加強,醫學生思想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才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四、結束語
培育“四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抓、如何做、從哪里切入更有效,這是擺在新疆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只要我們在工作中充分貫穿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從教育的目的出發,就能不斷提高新疆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合格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袁曉建.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390-392.
[2]林崇德.“心理和諧”是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催化劑[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11):1-5.
[3]楊寶清.弘揚大學精神,構建和諧校園[J].中國教育報,2007-11-19(5).
篇8
一、師德立足高,寓德于教。
我堅持“愛是教育的工具,愛是教育的基礎”。只有教師從心眼里熱愛學生,學生才能反過來“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我盡力做到“在傳授知識時是老師——循循善誘;關心疾苦時是慈母——無微不至;交往中是朋友——心心相印;生活中是兄弟姐妹——無話不談;犯錯誤時是醫生——治病救人”。在學生生活經驗、學習方法、人際關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上,去關懷和體貼他們,幫助他們明辨是非,遠離“誤區”,用師愛滋潤了學生的心田。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了民主、和諧、信任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我重視對學生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我以身示范,高標準的道德感染力,以期影響學生的言行。對學生我從來就說到做到,培養了學生誠實守信的做人原則。無論是學生范了什么錯誤,我都壓抑住內心的怒火,對學生作耐心細致的教育,關愛學生,用行動和語言去感化學生,直到與學生心靈產生共鳴為止。處理問題過程中,我嚴格遵守國家教委規定的教師行為的《六條禁令》,從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學生也尊重我,擁護我,反應良好。
在教育工作中,我常用現代教育理論去引導學生。無論是作為班主任還是作為任課教師,我常對學生講:“我不是警察,你們也不是小偷”、“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是可以相通相融的”等人本教育思想,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我也對學生講:“我這人嚴如師,親如兄,愛如父”等情感教育思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這些理念都是我在新課程標準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的。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我堅持每天收看新聞,了解科技動態消息,利用每晚讀報時間,介紹給學生,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二、“業精于勤”,強化業務能力。
“人活到老學到老。”加強業務學習,加強進修,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養和業務水平,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樹立的一個終身信念。在這五年間,我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參加了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對每一次培訓和學習的機會我都積極報名參加,緊抓不放。五年來,我一共參加過學校舉行現代教育技術等業務學習達20余次;20xx年,我和學校領導一起參加了巫山“電子說課”聽課活動 ;20xx年,我又被派往到重慶市開明中學參加新課程標準培訓;20xx年5月,我主動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云中聽課活動”;20xx年10月,我又去參加了重慶市教育科研管理培訓。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還自學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覽(通識部份)》,結合我的教學實際,為全校教師舉辦了題為《教師行為角色的變化》(20xx年暑假)的講座。這些學習的機會,對我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對提高我的業務水平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是在教學基本功上了有了較大的提升;二是在專業技術上提高了一個層次。同時作為教育科研管理者,我還閱讀了《重慶市教育科研指南》、《中小學教育科研》和《教育實驗研究指導》等書籍,對提高我的業務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在教學之余的時間,我還擠出了大量的時間“走訪”學校閱覽室和圖書室,查閱了大量的教育教學書籍;每年我都自費訂閱了大量的教學雜志,每天定時閱讀,向那些“名家”拜師學藝,對我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20xx年3月,我還參加了西南師范大學網絡教育學院數學本科學習。在此期間,我嚴格按照學院的要求,每天定時上網學習,查閱學習資料,了解課程信息,聽網絡課件。通過一年半的學習,加深了我對教育教學理念的再認識,拓寬了我的教學視野,更新了我教育教學思想。
三、立足教學研究,以研促教。
我是一個善于學習,善于鉆研的人,為響應“二十一世的教師應是科研型教師”這一號召,我常在課后認真反思,細致總結,寫好反思記錄,這成為了我教學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教法和學法的統一,讓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的發生過程。這五年來,我教過兩屆畢業班,每次畢業教學成績都位居全縣前列。培養了李倩倩、蔣彬彬、劉春梅等十多名優秀學生升入奉中,有張德志、匡東梅等十二名學生參加全國及重慶市初中數學競賽分別獲得國家級和市級等級獎。尤其是在99年的“三峽杯”數學競賽中,我指導的學生李倩倩同學以滿分120(全縣僅有三個)的好成績榮獲一等獎。
99年,正值“普九”高峰階段,學生層次參差不齊,為解決這一問題,我主動承擔起了校級課題“分層教學的實施”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撰寫了研究論文。20xx年我又主動加入了我校縣級課題“實踐—感悟—創新教學法”的研究,并擔任主研員。無論是課題研究,還是平時的常規教研活動,我都以非常認真的態度對待,經常深入課堂,與學生交流,與老師們切磋,不恥下問,一道總結,形成經驗。20xx年秋,我主持申報的縣級課題《班級建設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批準立項,組織部分老師正在實施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現在我正在研究高中數學解題教學,以陜西師大羅增儒教授編著的《數學解題學引論》為綱,試圖讓學生掌握解題的規律和思維程序,推動我校的數學教學。
四、獎勵頻頻,碩果累累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我近五年的努力工作,細心總結,取得了比較可喜的成績。
主管的教育科研工作先后被評為“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和“2003——20xx年度教研科研工作綜合考評二等獎”。
20xx年秋、20xx年春和20xx年春被學校評為優秀班主任;
20xx年10月被評為縣級骨干教師(已進行培訓);
20xx年12月主持主研的《實踐—感悟—創新教學法》成功揭題并榮獲縣教改成果二等獎;
20xx年4月撰寫的論文《分層教學的原則及做法》榮獲《當代重慶教育論文大系》優秀作品獎,同年該文發表在《當代重慶教育論文大系叢書》(重慶市教委編,南方民族出版社出版,ISBN7—5367—2390—3/G·458);
20xx年10月撰寫的論文《淺談初中生數學能力培養的方法》被選編入縣經驗交流論文集;
20xx年12月撰寫的論文《實行校務公開,促進學校長足健康發展》獲縣工運理論研討論文三等獎;
20xx年4月撰寫的論文《依法治校是學校長足健康持續發展的法寶》被選編入《奉節縣依法治校工作經驗論文選編》一書中;
20xx年6月撰寫的教案《矩形的性質》獲縣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
20xx年3月撰寫的論文《英語創新教學的幾點體會》獲市級優秀獎;
20xx年5月撰寫的教案《函數的奇偶性》獲縣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99年12月在“三峽杯”數學競賽中獲市級指導教師一等獎;
20xx年5月在全國初中數學競賽中獲國家級指導教師二等獎;
20xx年4月在全國初中數學競賽中獲國家級指導教師三等獎;
20xx年4月在縣說課競賽中獲數學學科三等獎;
20xx年6月在重慶市初中數學競賽中獲市級指導教師二等獎;
20xx年6月在全國初中數學競賽中獲國家級指導教師二等獎;
篇9
“人文”二字,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在中國,“人文”一次最早出現于《易經》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在《易經》中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中國古代的人文,是指禮教文化,一方面強調內心修養,使人成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強調掌握禮樂儀文、琴棋書畫等文化藝術形式或技能。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認為“人文”指的是教養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中,出現了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思考。
現代學術界把人文精神定義為依靠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內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和對人生的的意義與價值的批判和思考。它是以對人生的價值的終極關懷和現實關切相結合為原則,以實現完整人性為基礎,以全面而自由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它對人的生存發展起著定向或定位的作用。作為人文科學的歷史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是通過授予受教育者的歷史知識,使其在認識自我世界,認識和適應社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能力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得到發展,通過歷史熏陶的與涵化,提高其自身修養與素質。學會做人。
二、中學歷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歷史乃人文之本,作為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歷史教學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穩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人文素養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1、從人的角度重塑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歷史學是對人類既往生活的記載、認識,歷史學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從“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報國”的岳飛,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等歷史人物所表現的都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歷史教學中,我們提倡人文精神,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明確了為祖國勤奮學習的目的。[
2、通過悠久的文化遺產的教育提高人文素養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的國家。千百年來,這些豐富的遺產激勵著每一位華夏兒女自強不息、奮勇前進,是我們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如中國古代的瓷器,通過對瓷器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精美的瓷器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它能表現出各個歷史時期的進程,反映每一個時期的時代特征。通過啟發、誘導,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精神、審美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如:唐代婦女多彩多變的服飾,處處顯示出靚麗、濃艷的色彩,各種造型都很豐滿,雍容之中顯示著富庶,這些,無一不說明這一時期國家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安康。唐代的服飾所呈現出的包容、開放、大氣、進取的文化精神,是我們培養人文素養的寶貴財富。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歷史之美,文化之美,使學生從內心確立其對真、善、美價值的追求,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學生的人格情操,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3、通過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創新勇于探索的歷史。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無限創造的民族,在科技、文化等眾多領域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歷史上通過改革創新而帶來了社會大治的史實舉不勝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統治者為加強自己的統治,恢復和發展經濟所采取的各種政治經濟改革措施等。這些改革無一不表現出改革所具有的銳意創新、不墨守成規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這些改革為國家政治上的清明、經濟上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結束語: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創造和發明的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創新連綿不斷。文學藝術、建筑、醫學、天文歷法、科技創造,尤其是四大發明無一不彰顯著中華民族文化創新的燦爛輝煌。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培育了中華民族豐厚的人文精神,但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這種豐厚的人文精神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揚。作為史學工作者,我們今后應該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升華教材知識,在歷史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鳳飛論歷史教育與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當代教育論壇2006.2.
[2]陳長華歷史教育應弘揚人文精神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9.
[3]樓宇烈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夏毅輝試論孔子的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1.2
[5]袁英慧歷史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科教文匯2008.7
[6]余偉民歷史教育與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10
關鍵詞 醫學生 人文精神 缺失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筆者在醫學院校從事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多年,對醫學生缺乏人文素質的現狀深有體會和感觸,也聽到和看到許多關于此問題的研究論文和成果,也有許多真知灼見或所謂的良方,但成效甚微。以筆者之見,醫學生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僅僅是醫學生的原因和責任,而是有著諸多如社會環境、教育體制、學校及醫院環境等眾多因素造成的,當然還有醫學院校和醫學生自身存在著一些問題。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及修養,不僅僅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還需要醫學院校和醫學生的思考。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與我國社會的大環境有關,與我國的教育制度有關。我國的教育基本上以應試教育為主,小學和中學階段對人文素質教育相對弱化;在升學率的誘惑下,許多中小學丟棄人文素質教育,強化數理化和外語;學業重負使學生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人文素養方面的課外閱讀;況且,現有的絕大多數教師本身也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意義缺乏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其人文素質和人文修養也相對較低,所以教育者本人的人文素質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使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進入惡性循環。從家庭的角度講,許多家庭禁止中學生閱讀人文社科類書籍,這樣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封殺,進一步加劇了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嚴重缺失的現狀。
除了上述社會大環境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人文修養的缺失有極大的影響之外,還與我國的醫學院校這個小環境有關。
1 醫學院校醫學教育觀念的原因
(1)現代中國的醫學工作者仍然認為醫學是自然科學而忽略了醫學的人文要素。醫學是以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為對象的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交匯滲透的綜合性學科。早在100 多年以前,細胞學家魏爾嘯就提出了醫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的觀點。從全面的角度看則反映了醫學在其關注自然屬性基礎上,更加注重以人為服務對象的社會性、人文性的實用價值。從這個意義上看,醫學也是人學。醫學文化既是醫學技術文化同時也是一種人文文化,有著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雙重作用。醫學關注人的生命健康,僅有醫學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以人文精神作指導的倫理規范、終極關懷去扶植。醫學教育既需要傳授先進的醫療技術,同時也需要教會學生如何關心人、關懷人。醫學教育不是加工制造治病的“工具”或“工匠”,而是造就富有情感,最富人文關懷和人性溫暖的“醫生”或“藝術家”。救死扶傷是醫學使命,醫學是最富人文關懷和人性溫暖的科學。然而現代醫學丟失的,卻恰恰是這種至為寶貴的人性溫暖。醫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嚴重缺失,正是此“病”的根源所在。因此重視醫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是醫學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2)雖然新的醫學模式早已提出,但是生物醫學模式對于醫學教育的影響依然存在,教師在講授醫學知識時不注意人文知識的滲透,依然強調人的生物屬性而忽視人的社會屬性,沒有真正地把醫學作為科學與人的統一體來對待,對醫學教育過于強調專業性、職業性而忽視人文性,造成了醫學教育過弱的文化陶冶的弊端和缺陷。同時,醫學的學習本身就是相當復雜的,醫學的課程普遍存在課程科目多,學習內容繁雜,導致部分醫學生為了能夠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而對其他知識的學習不感興趣或者說不愿抽出部分時間來學習人文科學知識的現象。
(3)教師和學生中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觀念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從教師的角度講,主要是一些教師(大部分專業課教師)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沒有多少意義,認為這與醫學沒有任何關系,醫學水平的提高在于長期與臨床的接觸與實踐,掌握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只是一種擺設或者說興趣,認為醫學水平的提高應該是在病房里多實踐才能實現。筆者也經常聽到有的專業教師反映“你們講的馬列和歷史政治課程到底有什么用”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樣的思想對處在單一的醫學院校的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從醫學生的角度講,他們同樣認為政治、法律、歷史、品德、文學欣賞、藝術欣賞等課程對醫學專業和醫學技術的學習和實踐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學醫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就是治病救人,就是解決病患者的生理健康問題,認為“我們是學醫的,有必要了解這些嗎”,甚至理直氣壯地公開提出“我們是來學醫的,為什么讓我們學這些沒用的東西?”
同時,面對現在日益增加的就業壓力,用人單位的選擇是以個人對醫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為尺度來錄用的,掌握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固然能增加自己對醫學的了解和未來醫療實踐的能力,但在就業過程中這些都是內在的,沒有可以量化的標準和尺度,因此,為了解決好就業的問題,醫學生普遍認為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著重學習醫學知識,人文科學知識可以等到就業以后再加強學習也不遲的觀念。
2 課程設置及師資力量的原因
(1)目前中國的醫學院校大多還是單一的單科性院校,醫學類課程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僅僅占到課程總門類的極少部分,況且就是這點課程更多的還是政治類課程,人文類課程極少,而且都是選修課,僅從包頭醫學院的課程設置來看,除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兩課”以及民族地區要求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之外,還開設了《公共關系學》、《中國古代文化概述》等少量的人文選修課,其所占學時和學分極少,因而學生對人文課程的重視程度和學習積極性就打了大大的折扣。
(2)與綜合性大學相比較而言,醫學院校人文教育師資隊伍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一是人數少,就一般而言,醫學院校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從事醫學教學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師從事人文知識人文素質教育,且大多都是在進行“兩課”教學的同時,附帶講授部分人文選修課;學校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僅有的少部分投資也都取決于領導者和決策者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水平,而在醫學院校,校領導更多的依然是醫學專業出身,對人文教育的認識水平明顯較低;同時由于幾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醫學生人數的增加,從而使這部分教師忙于自身的教學任務而無暇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變更教學方法;醫學院校引進文科類人才時主要是考慮滿足“兩課”類課程教學的需要;一些較高層次的人才或者其他門類如社會、藝術等方面的人才出于對自身發展的影響,一般不會就職于醫學院校。
3 實習醫院及臨床教師的原因
醫學生在正式走向社會之前,都有一個在醫院或醫療服務機構實習的過程,有的時間在半年左右,有的長達一年。在實習過程中,他們更多的看到了我國醫療體制存在的問題,也體會到了義務工作者的辛苦,以及醫患之間切切實實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對這種矛盾和問題,他們也同他們的指導醫師一樣,同樣感覺到束手無策和無奈,從而只能更多地把自己努力和奮斗的目標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上,對人文素質和人文修養的塑造和提高也就看得很輕。同時,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原本與醫學融為一體的親情和仁愛,被醫學技術所代替。從保健和治療的客觀效果來看,醫學的服務質量在一步一步地提高;但對人,無論是對病人還是對作為正常人的關愛和尊重,在主觀上卻在一步一步退化,病人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性化、倫理化的服務,但醫院卻遠遠跟不上這種變化。為了緩解由此產生的矛盾,越發求助于先進的醫療設備。而實際上,整個醫療過程越是物化或非人化,病人就越不滿意。病人越不滿意,越要借助于更先進的診療設備,更缺乏人性化的關懷和服務,造成惡性循環。所有這些,對還沒有完全走進社會、并不完全了解社會的醫學生的影響是及其深遠和深刻的,因此,實習醫院或其他的實習單位對醫學生人文素質和修養的形成負有相當大的責任!同時,負責指導醫學生的臨床教師,沒有把自己定位在教師的位置,而是更多的以臨床醫生的身份傳授給學生某些診療技能,忽略了人文素質和人文修養的教育和指導,他們對病人的冷漠和對病人痛苦的熟視無睹,對年輕的醫學生影響極大。
綜上所述,醫學生存在的人文素質缺失這種現象,既有社會大環境的原因,也有學校及實習醫院和帶教醫師等小環境的原因,我們不能一味地等待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社會這個大環境,但我們至少可以通過醫學院校自身的努力,為我們的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做出應有的貢獻!
(1)利用“兩課”的主陣地,全面深入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從而使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特別是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熱愛本職工作,做一個愛崗敬業的醫生;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使學生把醫患關系放在法律視角下審視,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2)利用一切師資力量,多方位多角度開設人文選修課,廣泛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從現階段我們的實際師資和教學力量來看,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內容可以以學科構建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如文、史、哲、音、美、心理學、“兩課”等課程為主,主要讓醫學生建立對人、社會、自然和自身的正確認識和正確態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同時輔之由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產生的邊緣學科課程,主要有醫學哲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史、衛生法學、醫患溝通學等,主要讓醫學生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探討與醫學有關的若干問題,引導他們尊重生命及其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生命與健康的價值,同時尊重人的權利,正確認識和處理醫患關系。
(3)在醫學專業課教學中貫穿人文素質教育。專業課教學不僅是專業技能的傳授,更應該是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渠道。醫學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滲透人文精神,加強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通。專業課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把課堂教學不僅僅作為傳授醫技的渠道,更作為育人的渠道,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匯于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有效地促進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專業課教學中可選用該專業發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等啟發學生;還應增加相應的倫理學、社會學、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學內容。
(4)在臨床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臨床教學是學生初次接觸病人的機會,也是學生第一次體驗醫生職業的機會,因此,也是醫患關系的第一次實踐,如果結合臨床實例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一定會達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各見習、實習教學單位應結合醫學生見習、實習所接觸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單位曾發生的典型事例,進行醫學人文專題講座和案例分析,將醫學人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使學生學會從醫學、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決醫療問題,使臨床實習階段不僅僅是對醫學知識技能的實習,也是對醫學人文知識運用能力的實習。
參考文獻
[1] 楊詠.文化自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發展的價值資源[J].醫學與哲學,2009.30(7):65-66.
[2] 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2009.30(10):66-68.
[3] 崔新萍,劉西平,湯先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研[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9):8-9.
[4] 范延紅,董輝,王海昌.從醫患關系看當代醫學生素質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