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01:37: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修復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概述
我國地處世界上兩個最大地震集中發生地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地震較多,大多是發生在大陸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20km以內。位于青藏高原南緣的川滇地區,主要發育有北西向的鮮水河-安寧河-小江斷裂、金沙江-紅河斷裂、怒江-瀾滄江斷裂和北東向的龍門山-錦屏山-玉龍雪山斷裂等大型斷裂帶[1]。該區新構造活動劇烈,絕大多數屬構造地震,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是中國大陸最顯著的強震活動區域[2]。
而西南地區蘊藏了我國68%的水力資源,水利工程較多,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區。據
2005年數據,四川省有大中小型水庫約6000余座[3]。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初步統計,已導致803座水庫出險,受損的大型水庫有紫坪鋪電站和魯班水庫,中型水
庫36座,小一型水庫154座,小二型水庫611座[3]。此外,地震還致使湖北和重慶地區各
79座水庫出現險情[4,5]。為保證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地震之后及時對水利工程進行檢測,并對受損工程進行監
測和修復是必要的。有關震災受損水利工程修復方面的文獻不多,散見于各種期刊或研究報告,為便于應用參考,本文搜集、篩選了一些震災受損水利工程的案例,并對一些實用技術進行了介紹。
2.地震對水利工程的危害
由于地震烈度、地震形態以及水庫本身工程質量的不同,地震對于水利工程的危害也有所區別。高建國[6]對我國因地震受損水利工程進行分類整理,認為水庫壩體險情主要可分為
3級:1級,一般性破壞,不產生滲漏;2級,嚴重性破壞,壩體開裂滲漏;3級,垮壩(崩塌),水庫水全部流走。
我國因地震引起的水庫垮壩并不多見,總結國內外地震對水利工程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2.1壩體裂縫
地震作為外力荷載將會導致大壩尤其是土石壩整體性降低,防滲結構破壞,引起大量裂縫。地震會產生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的運動,并使周期性荷載增大,壩體和壩基中可能會形成過高的孔隙水壓力,從而導致抗剪強度與變形模量的降低,引起永久性(塑性)變形的累積,進而導致壩體沉降與壩頂裂開。
2003年10月甘肅民樂—山丹6.1級地震引起雙樹寺水庫大壩、翟寨子水庫大壩,壩頂
均出現一條縱向裂縫,長約401~560m,最大寬度2cm左右,并有多處不同長度斷續裂縫,
防浪墻局部錯動約0.5cm。大壩右側出現山體滑坡,形成長條帶及凹陷,滑坡長37m左右,凹陷坑深2.5~3m、寬7m左右,凹陷處上部山體有多條斜向裂縫,縫寬20cm左右。李橋水庫壩頂有縱向裂縫,多處縫寬在2~5mm,其中一條長約100m左右,出現橫向貫通裂縫,防浪墻出現多處豎向裂縫。這些裂縫在壩體漏水、自然降水和溫度作用下,又將產生新的凍融、凍脹破壞,影響大壩的整體性和穩定[7]。
托洪臺水庫位于新疆布爾津縣境內,1995年被列為險庫,1996年新疆阿勒泰地震(6.1級),使攔水壩出現10處橫向裂縫,3處縱向裂縫,最寬處達16cm,長17m,防浪墻垂直裂縫27處。經評估,水庫震后只能在低水位運行,致使發電系統癱瘓,同時對于下游構成潛在威脅[6]。
岷江上的紫坪鋪水利工程位于都江堰市與汶川縣交界處,2006年投產,是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首批開工建設的十大標志性工程之一。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造成紫坪鋪大壩面板發生裂縫,廠房等其他建筑物墻體發生垮塌,局部沉陷,整個電站機組全部停機。[3]。此外,地震對泄水輸水建筑物也將造成巨大危害。2003年8月16日赤峰發生里氏5.9級地震,使沙那水庫混凝土泄洪灌溉洞產生縱向裂縫,長15m,最大裂縫15mm;環向裂縫
22m,最大裂縫寬度1.8mm;洞出口消力池兩側邊墻產生豎向裂縫,總長15m,最大裂縫寬
度25mm。大冷山水庫溢洪道兩側導流墻產生裂縫,以縱向裂縫為主,最大縫寬12mm[8]。
2.2壩體失穩
地震可能引起壩基液化,從而導致大壩失穩。地震時,受到周期性或波動性荷載作用,土石壩內土體將產生遞增的孔隙水壓力和遞增的變形。粘性土體構成的土石壩在地震中相對安全。但相對密度低于75%的粉砂土和砂土,在幾個循環之后孔隙水壓力就會顯著上升,當達到危險應力水平時,土體在周期性荷載作用下顯示出極大的變形位移,壩內土體就會呈現出液化的流態,導致壩體失穩[9]。
喀什一級大壩1982年施工時,其壩體及防滲墻都未進行碾壓,致使密實度降低,1985
年地震時,由于液化和沉陷,導致該壩整體失穩破壞。
美國加州的Sheffield壩,1917年建成,壩高7.63m,壩頂寬6.1m,長219.6m,水庫庫
容17萬m3。1925年6月距壩11.2km處發生里氏6.3級地震,長約128m的壩中段突然整體滑向下游。事后,經調查研究發現,壩體潰決的主要原因是地震使飽和土內的孔隙水壓力增大,造成壩下部和壩基內的細顆料無凝聚性土發生液化。
地震還會造成土石壩體脫落或堆石體沉陷,從而引起壩體失穩。在庫水位較高的情況下,堆石體沉陷會造成壩體受力不均,更嚴重的會引起庫水漫頂,引發壩體垮塌。1961年4月
13日在距西克爾水庫庫區約30km處發生里氏6.5級地震,該水庫位于VIII度區[10],壩體出現了嚴重的堆石體沉陷現象,一段220m長的壩體沉陷值達到2~2.5m,崩塌范圍在從壩軸線上游3~10m到下游的35~50m[11]。
前面述及的沙那水庫土壩和朝陽水庫因地震致使土壩排水體砌石脫落,經抗震復核下游壩坡不穩定[8]。
2.3岸坡坍塌
若水庫兩岸有高邊坡和危巖、松散的風化物質存在,地震發生后,造成的巖體松動,可誘發產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甚至形成堰塞湖等現象。
烏江渡水庫處于地震多發區,1982年6月地震中,化覺鄉東部厚層灰巖和白云巖地層
中發生大面積崩塌。同年8月,化覺、柏坪一帶又發生較大規模的地層滑動,影響面積約
18km2[12]。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多處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34處堰塞湖。其中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過1億m3,另外水量在300萬m3以上的大型堰塞湖有8處[13],對下游地區造成嚴重威脅。
另外,地震還可能對水利工程一些其它部分造成損壞。如1995年1月日本阪神淡路7.2
級地震[14,15]中,使堤防基礎液化發生側向流動,造成堤防破壞以及護岸受損。我國歷次地震中,出現較嚴重險情的多為土石壩,且多為年代較久遠的土石壩,如果發
生強地震就更容易造成損壞[16]。
3.震災受損水利工程的修復技術
地震后受損水利工程修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壩體監測
地震后,對于受損水利工程,應及時降低水庫運行水位,并進行充分的壩體探測。對土石壩,可開挖土坑檢測,對混凝土壩,則可用無損探傷檢測[17]。包括使用地震波法、地質雷達、水下聲納法檢測侵蝕程度,必要時還需要采取槽探、鉆孔、孔內地球物理方法進行檢測。根據地震前后大壩監測結果的對比分析,判明是否存在普遍的結構損傷跡象。尤其需要加強對壩體變形和滲透的觀測,防止裂縫前后貫通,內部發育,產生滲漏通道。同時,加強對輸水洞漏水、溢洪道裂縫的監測,以防滲漏進一步擴大[18]。
震后壩體探測中,作為一種非破壞性的探測技術,地質雷達具有探測效率高、分辨率高、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可以快捷、安全地運用于壩體現狀檢測和隱患探查[1
9]。
2003年甘肅山丹地震后,利用地質雷達對雙樹寺、瞿寨子、瓦房城等水庫的震后壩體裂縫、壩基滲透、溢洪道、高邊坡開裂和庫岸道路滑坡等進行了探測[20],效果很好。
3.2裂縫修復
對于已經出現的裂縫,要對其分布、走向、長度和開度等進行定時觀測和檢測。在大壩主裂縫部位設置標志,縫口要覆蓋塑料布,防止雨水流入加速其惡化。對受洪水威脅的建筑物,要采取臨時措施(如圍堰)進行保護。
裂縫的修補應從實際出發,在安全可靠的基礎上,同時考慮技術和施工條件的可行性,力求施工及時、簡單易行、經濟合理。常用的有以下幾種處理方法:
3.2.1表面處理法
表面處理法[21]主要適用于對結構承載能力沒有影響或者影響很小的表面裂縫及深層裂縫,同時還可以處理大面積細裂縫的防滲防漏。常用的有表面涂抹水泥砂漿、表面涂抹環氧膠泥以及表面涂刷油漆、瀝青等防腐材料等,從而達到封閉裂縫和防水的作用。在防護的同時應當采取在裂縫的表面粘貼玻璃纖維布等措施,這樣可以防止混凝土在各種作用下繼續開裂。
3.2.2灌漿法
灌漿法主要應用于對結構整體有影響或有防水防滲要求的混凝土裂縫的修補。經修補
后,能恢復結構的整體性和使用功能,提高結構的耐久性。
灌漿法[22]分水泥灌漿和化學灌漿。水泥灌漿適用于裂縫寬度達到1mm以上時的情況;裂縫較窄的情況下宜采用化學灌漿。此外,工程經驗表明水泥漿適于穩定裂縫的灌漿處理,不適用于活縫或伸縮縫的處理。化學灌漿也存在類似問題,應用最廣的環氧樹脂漿固結體是脆性材料,因此對活縫應選用彈性材料。部分化學灌漿還有毒性,應加強施工人員的保護措
施。
大量實踐證明,灌漿法是目前最有效的裂縫修補處理方法。
3.2.3結構加固法
危及結構安全的混凝土裂縫都需作結構補強。結構加固法適用于對整體性、承載能力有較大影響的較深裂縫及貫穿性裂縫的加固處理。混凝土結構的加固,應在結構評定的基礎上進行,以達到結構強度加固、穩定性加固、剛度加固或抗裂性加固的目的。結構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加大混凝土結構的截面面積,在構件的角部外包型鋼、采用預應力法加固、粘貼鋼板加固、增設支點加固以及噴射混凝土補強加固。結構加固法還適用于處理對結構的承載能力、整體性、耐久性有較大影響的不均勻沉陷裂縫和較為嚴重的張拉裂縫
[23]。
3.3滑坡處理
土壩滑坡有剪切破壞、塑流破壞、液化破壞三種形式[24]。可采用“上部減載”與“下部壓重”法來處理。“上部減載”就是在滑坡體上部的裂縫上側削坡,以保持穩定;“下部壓重”就是放緩下部壩坡,在滑坡體下部做壓坡體等。當滑坡穩定后,應當及時進行滑坡處理[17]。主要處理方法介紹如下:
3.3.1放緩壩坡
若滑坡由于剪切破壞造成,則放緩壩坡為最好的處理方法。可填入土體將壩坡放緩,或是先削掉滑動面上壩頂的土體,使滑動面壩坡變緩,然后再加大未滑動面的斷面[24]。
對存在失穩危險的土石壩也可采用水上拋石法放緩上游壩坡,施工方法簡單,且不受季節和水位的變化。加固工程不破壞原壩體結構,減去拆除原有的壩體護坡石和反濾料工序,對保護原壩體非常有利。石料滲透系數大,在庫水位降落時,新筑部分的自由水面線,幾乎與庫水位重合,這樣就造成新增斷面和原有斷面共同承擔原有壩殼中庫水位降落時產生的滲透水壓力及地震產生的超隙孔壓力,起到壓重的作用,從而有利于大壩的穩定[25]。
3.3.2壓重固腳
若滑坡體底部滑出壩趾以外,則需要在滑坡段下部采取壓重固腳的措施,以增加抗滑力。壓重固腳的材料最好用砂石料。在砂石料缺乏的地區,也可用土工織物,代替反濾,以達到排水的要求[17]。
通過在壩體上加壓蓋重,或對壩體培厚加固處理,可以進一步提高防滲流土、壩體抗裂和抗滲性能,同時增加壩體穩定性。
實例:1999年山西大同堡村發生5.6級地震,對位于震中附近的冊田水庫造成VII度影響,壩體產生結構變形[26]。震后對主壩和北副壩下游壩坡采用石渣進行培厚加固處理。主壩所在956m高程以下石渣培厚體,壩坡分別為1:2.75,在956m高程設12m寬的平臺,在
949m高程、940m高程設3.0m寬的馬道,并在石渣體與原壩體設置反濾層。培厚壩體后,
即使再次遭遇地震,由于壩體在正常水位下(956m高程)寬度增加,也可避免大壩整體失
穩,從而保證大壩的安全[27]。
3.3.3庫岸巖體加固
對于地震中松動的庫岸巖體,應采取工程措施進行加固。地震后,首先需要對庫岸巖石情況進行重新評估,選擇加固方式。庫岸加固通常采取錨固、支擋、排水相結合的方式。錨固措施是利用預應力錨索和錨桿固定不穩定巖層,適用于震后加固巖體滑坡和不穩定的局部巖體。通過一端與建筑物結構相連,一端打入巖體內部,在增強巖體抗拉強度的同時,
改善庫岸巖體的完整性[28]。該方法在高切坡中被廣泛應用。支擋方法是通過支擋體來平衡滑坡體的下滑力,確保滑坡體的穩定安全。支擋結構能有
效地改善滑坡體的力學平衡條件,阻止滑坡、泥石流等。常用的方法有重力式擋墻、拉釘擋墻、加筋土擋墻、抗滑樁等[29]。
此外,由于地震過后經常伴隨暴雨,更易在松動巖石處產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因此需及時排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可設置截水溝排除地表水;排除地下水可用廊道、豎井和水泵等。在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家較多采用專用鉆機打水平孔的辦法排地下水[28]。
3.4滲漏修復
應根據具體情況降低庫水位或放空水庫,徹底修復防滲體,對由于浸潤線過高而逸出坡面或者由于大面積散浸引起的滑坡,除結合下游導滲設施外,還應考慮加強防滲。
3.4.1劈裂灌漿
對于土石壩較嚴重的滲漏破壞,可以采取劈裂灌漿或加強防滲斜墻等方式解決。劈裂灌漿是指在垂直滲流的方向沿壩軸線劈開壩體,灌入稠泥或水泥砂漿,截斷滲流通道,可以在短時間內壩體內的滲流,使大壩轉危為安。
采用劈裂灌漿技術的嶺澳水庫具體做法如下:根據壩長選用適量的灌漿機,多臺灌漿機同時開灌,為使漿液盡快硬化固結,所用漿料為摻入速凝劑的水泥加粘土。在灌漿工藝上,連續的多次復漿,使混凝土或泥漿墻盡快加厚,并使貫通的漏水通道通過灌漿壓力和多次灌漿擠壓膨脹與原壩土體緊密結合,最終形成垂直連續的防滲混凝土砂漿墻,防止再次出現漏水通道的可能[30]。
3.4.2開挖置換
置換技術是土石壩震后修復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尤其對于心墻開裂的土石壩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需要通過探測技術檢測到侵蝕的區域,然后在心墻的下游側補填塑性混凝土,并用顆粒反濾層加以支持。最后使用水泥膨潤土混合物進行灌漿。置換技術可以有效阻止土石壩心墻的進一步破壞,達到防滲漏的目的[18]。
實例:新西蘭的馬拉希納壩,在經歷埃奇克姆地震后,初期表現穩定,在1987年12月后出現水位明顯下降的現象。通過詳細的監測發現,雖然大壩沒有遭受嚴重的滲漏,但左壩肩心墻和下游副心墻出現明顯的開裂和侵蝕,且侵蝕依然在繼續發展。持續不斷的侵蝕導致庫水位不斷下降,因而采取心墻置換的方式,即對左右岸壩肩進行開挖,噴上混凝土,置換開挖出來的材料。水庫再次蓄水時沒有出現新的事故[18]。
3.4.3排水設施
在阻止滲流發生的同時,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通過設置寬敞的排水帶,使滲流能順利排走,降低壩體內的浸潤線,減小孔隙水壓力。
4.典型水利工程抗震搶險及修復實例
4.1美國Hebgen壩
Hebgen土石壩[31]位于美國Montana州,1915年建成,1959年8月遭受里氏7.1級的強烈地震,壩和水庫所在地變形并整體下沉約3.1m,右岸溢洪道嚴重損壞,壩體沉陷開裂,水庫岸坡坍塌,庫水震蕩并漫溢壩壩。當時此壩并無抗震設計,承受地震對其的各種危害而未垮壩,其破壞模式和耐震經驗極有借鑒意義。
當時業主Montana電力公
司采取的緊急搶救措施包括:
(1)立即將泄水底孔進水口原用迭梁封閉的二個孔口開啟,以80m3/s的流量泄水降低庫水位。
(2)對半角沉陷區和被流沖蝕的壩下游面填土修復。檢查表明,心墻與溢洪道連接處的漏水并非通過心墻上的裂縫而是從破壞的溢洪道流出。
(3)在心墻的大裂縫處下游,打豎井檢查和修補。同時對下游河岸坍方區進行了修整。此后于1960年4月開始對溢洪道、壩體心墻和上游面進行了全面的修復和加固工作。
至今運行完好。
4.2美國LowerSanFernando壩
LowerSanFernando壩[31]位于美國加州洛杉磯市北,1912年動工,最大壩高43.2m,壩頂寬6m,長634m。1971年2月在壩東北12.9km處發生里氏6.6級地震,致使主壩發生巨大滑坡,壩的上游部分帶動壩上部9.2m高的壩體和壩頂一起坍落滑向水庫20多米遠。
事故發生后,救援人員立即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方面立即運來砂袋加固筑高壩的低陷部位;另一方面緊急撤離壩下游地區8萬居民;此外,通過2條泄水道和3條引水管排放水庫中的水。
經初步調查和后期進一步挖槽、鉆孔取樣研究得出,壩內有大范圍土區在地震后液化,但液化區被強度較高的非液化土約束住,因而直到液化區內有足夠擴張力,促使土向外和向下移動時,才出現大規模滑動。
4.3新疆西克爾水利工程
西克爾水庫[10,11]位于新疆伽師縣東北西克爾鎮,1959年建成使用,為均質土壩,設計庫容10053萬m3,屬大型攔河式平原水庫。該工程自建成以來共經歷了15次地震,其中較嚴重的有3次:1961年4月13日發生6.5級地震,震中距水庫約30km,致使220m長的壩出現沉陷崩塌,余壩產生165條裂縫;1996年3月19日發生6.4級地震,壩段出現涌沙,裂縫,局部產生沉陷;2002年3月3日,阿富汗發生里氏7.1級地震,造成水庫副壩段出現決口,并迅速擴大到50m左右,決口流量約120m3/s,損失慘重。
由于西克爾水庫運行年限長,且早年建設時沒有進行地質勘探,因此極易糟受地震破壞。多次地震后,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加高壩頂,壩后設置壓重,并鋪設無紡布反濾。
(2)大壩決口后,進行搶險封堵,修復缺口。
(3)按庫區基本烈度八度進行設計校核,對西克爾水庫主壩、副壩和其它建筑物進行加固修復。針對部分壩段壩基地震液化問題,主壩采用壓蓋重措施,以進一步提高防滲流土、壩體抗裂和抗滲性能。副壩部分改線,采用粘料含量高的土進行填筑,加固填筑總方量為
58.59萬m3,其中粘土39.29萬m3,占60%。
4.4北京密云水庫
密云水庫位于北京密云縣城北13km處,庫容43.8億m3,是北京市民用、工業用水的主要來源。水庫始建于1958年9月,分白河、潮河、內湖三個庫區,主要建筑有白河主壩
(高66m,長1100m)、潮河主壩(高56m,長960m)和5道副壩等。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生里氏7.8級強烈地震,白河主壩發生強烈扭動,主壩水面以下6萬m2的塊石坡和砂礫保護層滑落,受損嚴重。地震后,采取的主要措施[6]有:
(1)及時探測大壩裂縫,并派潛水員進行水下探測。
(2)通過筑堰建閘,把密云水庫分隔成兩個庫區,放空庫水后,進行全面檢查加固。清除白河主壩上的砂礫保護層,加厚鋪蓋粘土斜墻,改用碴石保護層,往水下填粘土及砂石
達20萬m2。隨后,打通白河廊道、削坡清基,進行壩體加固。
(3)加固了3座副壩,并增建了3條泄水隧洞、1座溢洪道等。
白河主壩加固工程于1977年11月21日完成,達到了國家一級工程標準,至今完好。
5.小結
地震后受損水利工程修復是項復雜的工作,要因地制宜盡快采取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修復。幾條主要結論如下:
(1)地震發生后,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該對境內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堤防、水庫大壩、水閘等工程進行排查,及時掌握工程破壞的情況及其隱患,有針對性地制定搶修方案。對地位重要、關系重大、危險性高的受損水利工程,要抓緊修復,確保度汛安全。
(2)壩和地基土料的液化,是導致垮壩或嚴重破壞的主要原因,此外,較普遍的震害有滑坡、開裂、沉陷和位移。
(3)盡可能保證水壩順利泄水,降低蓄水位,避免出現垮壩事故。
(4)目前對于水利工程一般都有相應的突發事故(如地震、洪水等)預警機制,但對于如何應對出現的險情,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尚是一個薄弱環節,宜提高認識,加強要應的工作。
(5)對山區河流因沿岸崩山、泥石流等形成的堰塞湖,要當機力斷主動盡早清除,以避免水位升高,堰塞湖潰決形成洪災。
參考文獻
[1]蘇有錦,秦嘉政.川滇地區強地震活動與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關系[J].中國地震,2001,17(1):24~34.
[2]龍小霞,延軍平,孫虎,等.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區地震趨勢研究.災害學,2006,21(3):81~84
[3]任波,徐凱.四川已發現803座水庫受損[OL].[2008.5.14].
/20080514/61586.shtml
[4]孫又欣.汶川地震造成我省水利工程新隱患[OL].[2008.5.14].
/iNews/Index/Catalog1/8493.aspx
[5]中評社.汶川地震災后余波!重慶79座水庫出現險情[OL].[2008.5.17].
/doc/1006/4/7/9/100647908.html?coluid=45&kindid=0&docid=100647908&mdate
=0517123254
[6]高建國.中國因地震造成的水庫險情及其防治對策[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3,9:80~91
[7]王東明,丁世文,等.對甘肅民樂—山丹6.1級地震震害的幾點認識[J].自然災害學報,2004,13(3):
122~126
[8]王艷梅,李俊,等.赤峰市“8•16”地震對震區水利工程的危害及應急措施[J].內蒙古水利,2003,(4):
66~68
[9]K.維克塔喬姆,R.K.基特里亞.與土石壩有關的地震問題[J].水利水電快報,1999,11:5~7
[10]庫爾班阿西木.地震對西克爾水庫大壩工程的影響和抗震加固[J].大壩與安全,2006,6:64~68
[11]庫爾班阿西木.地震對平原水庫大壩的影響和抗震加固[J].地下水,2006,8:82~85
[12]覃子建.烏江渡電站水庫地震災害[J].地震學刊,1994,3:42~49
[13]吳勝芳.唐家山堰塞湖庫容逼近1億立方米,3萬人轉移.[OL].[2008.5.23].
[14]張敬樓.日本兵庫地震及水利工程震害綜述[J].水利水電科技發展,1995,10:17~19
[15]史鑒,湯寶澍;從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談我省水利工程抗震加固問題,陜西水利,1999,(Z1):
50~51
劉真道.淺談災后小型水庫工程安危狀況與對策[J].浙江水利科技,2001,(sup):118
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編.抗震救災與災后重建水利實用技術手冊.2008.5.15
M.D.吉隆,C.J.牛頓.地震對新西蘭馬塔希納壩的影響[J].水利水電快報,1995,4:1~8
楊金山,盧建旗.地質雷達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地質裝備,2001,12:7~9
馬國印.地質雷達在水庫震后病害檢測中的應用[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07,3:47~48
喻文莉.淺議混凝土裂縫的預防與處理措施[J].重慶建筑,2007,(4):36~38
鞠麗艷.混凝土裂縫抑制措施的研究進展[J].混凝土,2002,(5):11~14
陳璐,李風云.混凝土裂縫的預防與處理[J].中國水利,2003,(7):53~54
肖振榮.水利水電工程事故處理及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杜智勇,李貴智,等.柴河水庫除險加固綜述[A].全國病險水庫與水閘除險加固專業技術論文集[C].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212
[26]賈文.冊田水庫大壩工程場地地震地質災害評價[J].山西水力,2004,6:67~68
[27]朱宏官,陳連瑜.中強地震對冊田水庫大壩造成的危害及安全預防處理[J].山西水利科技,2001,(1):
71~73
[28]吳鳳英.淺談水庫庫岸滑坡[J].廣州水利水電,2007,4:17~18
[29]王連新.水庫滑坡治理[N].長江咨詢周刊,2007,6:B01
[30]白永年.劈裂灌漿技術在嶺澳水庫大壩防滲加固中的應用[A].全國病險水庫與水閘除險加
固專業技術論文集[C].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31]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史料信息組,上海大科科技咨詢有限公司.國外土石壩地震震害實例和統計[R].
2001.2
Casestudiesandrepairingtechniquesrelatedtohydraulic
engineeringprojectsdamagedbyearthquakes
MaJiming,ZhengShuangling
DepartmentofHydraulicEngineering,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
EarthquakesfrequentlyoccurinChina,especiallyintheSichuan-Yunnanregionwheredensehydro
projectsareconstructed.Actingasexternalforces,earthquakescandecreasetheintegrityofthedams,causedamcracks,landslide,settlementanddisplacement,foundationliquefaction,resultingindaminstabilityorevendamfailure,aswellasthedamageofoutletstructures.Besidesthedamageofhydroprojects,seismicactivitiesalsothreatenthedownstreamarea.Basedontheexistingliteraturedataindomesticandabroad,thispaperintroducestheseismicdisastersregardinghydroprojects,especiallythesoilandrockfilldams.Somepracticalremedialmeasuresandrepairingtechniquesaresummarized
篇2
浙江圖書館2013年初建立了“浙江省古籍修復材料中央庫”,按照皮紙、竹紙、宣紙及其他類紙,分門別類放置架上,堆放整齊,標志清晰,便于取用。初步實現了實物庫的規范管理,同時,特制定了紙庫管理工作的標準及流程。
1.修復用紙的入庫。(1)對于采購入庫的紙張,紙庫保管人員依據采購清單對紙張的數量、名稱、檢驗合格單進行核對、清點后,方可入庫。(2)對于入庫驗收過程中所發現的有關數量、質量、規格、品種等不相符現象,紙庫保管人員有權拒絕辦理入庫手續,并視具體情況報告主管人員處理。
2.修復用紙的出庫(領用)。(1)館內修復人員領用時填寫申請單,由修復組主管審批簽字后,紙庫保管員憑單發放;貴重紙張需分管領導簽字才可憑單發放。(2)省內地、縣館的紙張配發,需有分管領導簽字,方可出庫。(3)出庫單一式兩聯,分別由領料人、紙庫保管員保存。
3.修復用紙的保管盤點。(1)修復用紙紙庫分為總庫和小庫,所有采購紙張均入總庫,小庫為修復工作室紙柜(每種紙存放100張),方便平時工作需要的領用。同時,每一種紙設置庫存警戒線,大庫為500張,小庫為20張,特殊紙張除外。當紙張數量低于警戒線時,紙庫保管員應及時提交書面報告,以便補充修復用紙,保證修復工作的正常開展。(2)紙庫保管員根據修復紙張的種類,結合紙庫條件,保證紙庫定置擺放,合理有序,保證紙張的進出和盤存方便。(3)紙庫保管員定期做好賬面和實物庫存的盤點工作,發現盤盈或盤虧必須查明原因,分清責任,及時寫出書面報告,提出處理意見,報告主管。目前業內對修復紙張的管理主要還停留在實物管理階段,尚未實現電子化、數據化、系統化管理機制。實物紙庫管理工作中的信息管理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要付出大量人力,填寫各種表格和憑證、賬冊、卡片和文件。由于信息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所以實物紙庫數據要按照不同的分類經常不斷地匯總、統計,往往要做許多重復登記和轉抄。這種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不僅浪費人力,而且存在著處理速度慢、易出現錯誤、不便于查詢、缺乏綜合性等缺點。因此,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利用價值,很難適應現代管理工作的需要。開發以電子計算機為基礎的紙張數據庫系統已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建立古籍修復用紙數據庫
2013年浙江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在實物庫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研制了古籍修復用紙數據庫,使實體紙庫的科學化、規范化、電子化管理得以實現。根據紙張實物庫存的管理和流程,建立古籍修復紙張數據庫,制定要求如下。
1.古籍修復紙張數據庫系統的功能及應用:在實物紙庫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古籍修復紙庫軟件主要功能由“倉存管理”“、報表及核算”“、系統設置”三大功能構成。功能一“:倉存管理”。主要包括紙張的“入庫”和“出庫”及盤點。通過出、入庫的標準操作,將修復用紙的購買、配送、領用、下發等日常業務記錄在案。(1)入庫管理:對采購入庫、配送入庫的紙張進行登記、審批,并對入庫的物料進行查詢與統計。(2)出庫管理:對領料紙張進行登記、審批,并對出庫的物料進行查詢和統計。(3)盤點:根據實物清單對紙庫庫存紙張進行盤點工作,盤盈入庫,盤虧出庫。功能二“:報表及核算”。主要包括“即時庫存”“、領料匯總表”等。軟件系統通過常規操作及基礎的信息設置將各類報表直觀的統計表現出來,可以對當前庫存進行查詢,查詢時可以設置多種條件組合查詢紙張記錄,并可通過EXCEL導出數據,也可以打印出歷史數據列表。同時,軟件還可顯示庫存預警(庫存預警可在系統設置里完成),即小庫紙張庫存少于20張,或者大庫庫存少于500張時,系統會有提示,并可生成預警報表。(1)即時庫存:可即時查詢紙張庫存信息。(2)庫存預警:軟件能生成庫存預警報表,紙庫保管員應及時提交書面報告,以便補充修復用紙。(3)收發存匯總表:能查詢到紙張出入庫每筆記錄總匯。(4)物料收發明細表:能查詢紙張出入庫明細記錄。(5)收發存期間報表:根據查詢需要對某一時間段內的紙張出入庫數據進行統計產生報表。功能三“:系統設置”。系統設置包括紙張信息、工作人員信息、供應商信息、倉庫布局(總庫與小庫)等內容。(1)紙張信息:根據紙張特性及在修復過程中管理的需求對軟件進行的基本設置,為每張紙做了固定編碼,方便查找、識別、統計。(2)工作人員信息: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權限分配,給予適當權限,以保證每條數據能夠按照管理需要進行流轉。相關工作人員分為:修復用紙領料人員、審核人員。(3)供應商信息:對供應商進行管理,該軟件將供應商信息全面錄入,包括供應商名稱、地址、聯系電話、紙張種類、紙張質量、紙張價格等,方便橫向比較和采購。(4)倉庫管理:實體紙庫分為總庫和小庫,小庫設在修復工作室內方便平時領料。
2.軟件的管理意義。(1)紙張數據庫的建立規范了修復紙張的存放,實現了紙張的出入庫管理電子化、專業化,做到紙張庫存情況明了化。通過該數據庫軟件,古籍修復人員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補紙類型,縮短了尋找合適補紙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但保證了古籍修復的質量,還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紙張胡亂堆放而導致的紙張損壞等浪費。(2)該數據庫軟件,具有有效的監督管理功能。數據庫審核人員的審核功能可以使紙張的購買、使用、存放做到有效的監督管理,使得紙張實體數量的出入和電子數據的出入一致,避免冒領、多領紙張,形成良好的出入庫的管理機制。(3)該數據庫為每種紙張設置了唯一編碼。修復人員在建立修復檔案時,需要在檔案系統上輸入所用紙張的編碼,這就使得后人能清楚的了解當時修復所用紙張的特性,為研究或再次修復提供依據。數據庫建立后,操作簡便,查詢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古籍修復人員對修復用紙的特征有更清晰更準確的認識和了解,在修復工作中更科學的用紙。
篇3
一、整形美容外科學術研討會的主要議題和內容: ①美容整形外科的新進展; ②顴骨顴弓截骨術及面部輪廓重塑技術的臨床應用;③下頜角截骨術的手術技巧及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 ④面部年輕化的并發癥預防及處理; ⑤隆乳術的手術技巧及并發癥預防、處理; ⑥整形美容外科新器械、新設備和新材料的研究開發及臨床研究;⑦脂肪抽吸及體型重塑的技巧及臨床應用;⑧顱面畸形的整復治療;⑨皮膚抗衰老研究;⑩微創面部除皺與嫩膚術;色素性皮膚研究。
二、大會將圍繞上述研討內容進行論文征集,歡迎積極投稿。征文要求:論文應具較高的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且未在其他刊物正式發表。全文應在3000字以內(專題報道除外),附800字以內的摘要一份,無摘要者,論文匯編中只收錄論文題目。投稿可采用寄送打印稿同時寄word文本磁盤(請在信封上注明“會議投稿”,須附軟盤)或發送電子郵件等方式,送投論文請保留底稿,一律不退還。凡論文錄用者,頒發論文錄用證書,論文摘要將刊入大會論文匯編,優秀論文將安排大會交流并向核心期刊《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推薦發表。截稿日期:2008年2月28日(以發稿地郵戳為準)。
收稿地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形外科 顏俊潔,上海市黃浦區制造局路639號,郵編:200011,聯系電話:021-63138341-5125 傳真:021-63089563,電子郵箱:
三、學術研討會會議注冊費為人民幣1000元/人,住宿自理。參加會議者均可取得國家級繼續教育I類學分10分。會議最后一天(4月20日)將在九院進行手術演示,手術演示費用另計,室內觀摩2000元/人(限30名), 室外觀摩500元/人。
四、學術研討會的會務工作由上海新力會展公司承擔。
會務咨詢:上海新力會展李萌先生 聯系電話:021-62801061,13916575244傳真:021-62947723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篇4
曹樹青,2001年7月獲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8月至2003年7月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9月至12月在美國普渡大學從事訪學研究。現任合肥工業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生物科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等在內的國家級和省部級以及企業委托等課題20余項,指導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2項和校級大學生創新項目7項,主持校級精品課程及研究生教改項目各1項,參與省部級教改項目3項。
作為課題組的負責人,曹樹青在本領域研究較深。他先后在國內外權威和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其中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 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a、PLOS ONE、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Pant and Soil、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hysiologia Plantarum等上發表SCI收錄的論文30余篇。除了這些重要論文,曹樹青還獲授權或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4項,參與撰寫“973”專著1部。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全球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因為土壤污染的重金屬可通過農作物而進入食物,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為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植物修復基因工程便是解決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重要途徑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綠色植物來轉移、容納或轉化污染物使其對環境無害。研究表明,通過植物的吸收、揮發、根濾、降解、穩定等作用,可以凈化土壤或水體中的污染物,達到凈化環境的目的。而在其中,植物修復的對象是重金屬、有機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體。因而,植物修復基因工程是一種很有潛力、正在發展的清除環境污染的綠色技術。
經過長年不懈的努力,合肥工業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生物科學系主任、曹樹青教授,帶領科研團隊首次揭示了植物響應重金屬鎘脅迫信號轉導的分子調控機制,為土壤重金屬污染植物修復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和基因資源。2014年10月20日,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植物學知名學術期刊《新植物學家》上,并獲得第十三屆全國農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從源頭保障農產品安全
尋找和發掘耐受重金屬毒害且調控重金屬超量積累的關鍵基因并闡明其作用機理卻不容易,但這卻是植物修復基因工程獲得成功并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食品安全的關鍵所在。
我國有近20%的耕地存在鎘、砷、汞、鉛、鎳、銅等重金屬超標,而土壤中重金屬可通過農作物吸收進入食物鏈,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并危及人類健康。曹樹青介紹說,通過物理和化學手段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非常困難,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曹樹青課題組的此次研究正是瞄準于此,主要通過正向和反向遺傳學途徑,篩選和克隆涉及植物重金屬超量積累(或降低重金屬吸收)的關鍵基因,并闡明其作用機理。該研究不僅有助于揭示植物耐受重金屬毒害的分子機理,而且可以為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安全提供新的技術途徑。
在得到了轉基因重大專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下,曹樹青課題組利用正向遺傳學途徑篩選和鑒定了一個擬南芥耐鎘突變體xcd1-D,并克隆了其相應的基因MAN3,該基因編碼一個1,4-糖苷水解酶。過量表達MAN3基因導致鎘的耐受和積累,而MAN3基因功能缺失則該突變體表現出對鎘敏感。鎘脅迫誘導MAN3基因表達、增加甘露聚糖水解酶活性及甘露糖水平,從而激活谷胱甘肽依賴的植物螯合素合成途徑上的相關基因協調表達,進而增加植物對鎘積累和耐受。大量實驗表明,過量表達MAN3基因的擬南芥植株,在重金屬鎘污染的土壤中仍然保持正常生長狀態。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們發現了MAN3及其介導的甘露糖的新功能,首次揭示了其在植物響應重金屬鎘脅迫過程中新的信號轉導通路,這為土壤重金屬污染植物修復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和基因資源。成果自從在線發表在國際植物學知名學術期刊《新植物學家》后,獲得了業界廣泛矚目。
科研活動是一個連貫的對自然、社會規律的探索過程,因而一項科研需要堅持以保證其延續性。曹樹青表示,下一步,他打算深入挖掘植物響應重金屬鎘信號轉導的分子調控機制,對植物響應其他重金屬包括砷及鉛等的分子調控機制進一步研究,爭取將已獲得的研究成果產業化。
拓展科研的廣度
創新路上,中國科技正不斷向各種高度、深度和廣度延伸。“精度”既是科技創新的目標,也是丈量科技創新質量的標尺,“廣度”則涵蓋了科學研究領域的方方面面。嚴格意義上,曹樹青的視野在生物科學,除了從事植物修復基因工程、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及食品生物技術等方面研究,他的科研視野也落在利用正向和反向遺傳學途徑上,他篩選鑒定多個與非生物脅迫相關的功能基因,初步闡明這些基因參與非生物脅迫響應調節的可能機理。
為什么會選擇這方面的研究?緣于他對糧食安全的擔憂。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物資基礎,始終是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危的重要問題。在他看來,如何增強作物品種的抗逆性,還依然是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上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利用轉基因育種提高作物的耐寒和抗旱能力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經濟意義。這項工作的關鍵在于對植物抗逆分子機理的認識及關鍵基因的發掘。
通過長期的鉆研,曹樹青探索出了一條比較有效的科研方法。他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材料,通過正向和反向遺傳學途徑,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基因工程手段,篩選和克隆抗逆關鍵基因,闡明其功能,并用于作物抗逆分子遺傳改良。這一研究可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基因,不僅可以為作物抗逆遺傳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資源,而且對于揭示植物抗逆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科研育人,并行不悖
曹樹青是一個忙碌的人,平時除了做科研,還在合肥工業大學作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帶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先后培養碩士和博士生30余人,一些學生已先后在國內外知名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和攻讀博士學位。他指導過的優秀學生和研究團隊更是不計其數。
篇5
關鍵詞:水泥混凝土路面養護技術,鹽凍機理,板底灌漿,預制拼裝,快速修復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期間, 不僅承受著數千萬計的輪載作用, 還經受著環境中溫度、濕度等周期性變化的影響, 最終導致各種損壞的出現。近幾年來,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交通荷載逐步向重型化發展, 不僅交通量大幅增長, 而且超載、超限現象日益嚴重, 導致路面加速破壞,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養護任務日益艱巨。因此, 加強養護與維修, 延長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壽命, 是公路養護部門面臨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1 鹽凍破壞的影響
天津地處華北地區, 冬季下雪后, 為維持交通安全, 通常在路面上灑鹽融雪除冰, 結果對水泥混凝土路面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 鹽凍破壞的主要形式是表面砂漿起殼、粉化、剝落或脫落, 并隨著鹽水滲透深度增加, 砂漿成粉酥化向混凝土內部發展, 破壞坑穴最深可達10cm,使路面橋面的平整度徹底損失,無法保證行車安全,并有礙路容美觀。在水泥混凝土所有耐久性破損問題中, 鹽凍破壞的速度是最快的, 比普通冰凍破壞的速度快約10倍。剛剛建成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或表面結構物, 只要在初次降雪時灑了除冰鹽, 表面砂漿就會開始剝落破損。免費論文。
研究鹽凍破壞, 有助于解決我市混凝土路面的鹽凍耐久性, 提高使用壽命, 同時也是事關水泥路面在我市的推廣和應用, 因此具有重要的工程意義。
2 灌漿穩板技術
通常情況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運營3~5年后, 路基已基本完成固結沉降, 產生了差異沉降脫空;同時, 接縫填縫料開始老化、脫落, 使接縫失去防水功能。在重交通作用下產生唧泥、脫空等病害, 面板一旦脫空, 板內的荷載應力就會急劇增加, 經過少量的疲勞循環后, 很快就發生斷裂破壞。
為了減少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脫空破壞, 國內外的水泥路面養護規范都要求進行灌漿處理,并將灌漿技術作為斷板前積極有效的預防性養護措施來對待。在我國, 由于大多數水泥路面的養護管理單位對灌漿穩板技術不熟悉, 關鍵技術并未掌握, 加上目前非破損脫空檢驗技術上的困難,我國大多數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灌漿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脫空發現過遲, 灌漿時機偏晚,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殘余疲勞壽命已經不多。其次是灌漿技術不過關, 一些關鍵的技術指標即使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養護技術規范》中也不明確, 灌漿穩板效果較差。甚至有些水泥混凝土路面在灌漿后, 并未使面板的疲勞壽命得到延長,反而加速了斷裂破壞。
因此, 必須對灌漿原材料、配合比、漿體與原基層的強度匹配關系、灌漿壓力等關鍵工藝指標和灌漿質量進行深入的研究。
3 斷板快速修復技術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快速修復, 是相對傳統的修復材料和修復方法而言的。采用傳統的修復方式,路面要經過長時間的養生才能開放交通, 在一些繁忙的交通要道, 這種修復方式已不能滿足要求。必須采用快速修復材料和快速修復工藝進行養護。針對這種要求,可以采取兩種方法進行試驗, 一是預制拼裝形式的斷板快速修復技術,即將板塊的澆注、養護等工藝放置后場完成, 現場吊裝并進行接縫處理就能開放交通; 二是采用特殊的材料在現場完成澆注、并進行短時間養護就能開放交通的快速修復方法, 以滿足12h 內達到通車要求。
4 新技術研究成果
4.1鹽凍破壞機理
試驗采用剝落量作為評定水泥混凝土抗鹽凍性的技術指標。當30次凍融循環的剝落量大于1.0kg/m2 時, 就判定該混凝土已嚴重剝蝕破壞, 為不合格;反之, 則判定該混凝土的抗鹽凍性為合格。
研究表明: 水溶液結冰產生的膨脹率和膨脹壓隨著鹽濃度的提高顯著降低。但在完全飽水條件下,溶液結冰產生的膨脹壓均非常高, 例如水和4%NaCl溶液的結冰壓分別高達40.3MPa和36.3MPa, 即使是高濃度溶液, 如10%NaCl溶液的結冰壓也有25.8MPa, 足以使高強混凝土解體破壞。根據溶液平衡結冰膨脹率、膨脹壓和毛細管平衡飽水度的數據綜合計算分析表明, 2%~6%中低濃度鹽溶液產生的結冰膨脹壓( 即破壞力) 最大。
鹽凍剝蝕最主要的原因是鹽使混凝土內部平衡飽水度顯著提高, 且鹽濃度愈高, 飽水度愈大, 這是除冰鹽引起混凝土破壞的最主要原因。
對處于高鹽或干濕頻繁交替環境的混凝土, 鹽結晶產生的膨脹也是其破壞的一個重要原因。NaCl除冰鹽一般無化學侵蝕問題, 但CaCl2除冰鹽在一定條件下可形成膨脹性的復鹽。處于( 10±5) ℃的20%CaCl2 溶液可形成新的水化產物: CaCl2·Ca (OH) 2·H2O復鹽(2.344, 3.144)。這類復鹽屬膨脹性產物, 加劇混凝土化學腐蝕破壞。
試驗顯示, 除Na2SO4 外, 各種融雪劑、NaCl、CaCl2、尿素和海水均有不同程度的融冰雪效果。不論其化學成分是有機物還是無機物, 只要具有融冰雪功能, 就會產生鹽凍剝蝕破壞, 融雪劑不可濫用。
摻引氣劑和降低水灰比是提高混凝土抗鹽凍性的最主要技術措施。建議在我市水泥混凝土的路橋施工時必須摻引氣劑, 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范》( JTGF30-2003) 規定, 含氣量應控制在5.5%±0.5%的范圍內, 混凝土水灰比不大于0.40。
建議高抗鹽凍性能混凝土盡可能使用Ⅰ型硅酸鹽水泥或普硅水泥, 禁止使用高摻量磨細石灰石的水泥。除硅灰外, 應少摻或不摻礦渣和粉煤灰等各種摻合料。混凝土粗集料應選用碎石, 不宜用卵石。當骨料在24h 內的吸水率大于2%時, 不宜選用。
試驗表明: 由于鋼纖維的熱傳導性極好, 對氣泡結構有損傷, 鋼纖維混凝土的抗鹽凍性能較差。在相同的含氣量下, 混凝土的抗鹽凍性能隨鋼纖維摻量增加而降低。免費論文。
對于有抗鹽凍性要求的混凝土結構, 應盡可能采用自然養護。如果必須采用蒸養, 則蒸養溫度宜小于60℃, 蒸養前預養靜置時間大于10h。
非引氣的傳統快硬水泥和普硅水泥均不適合于作為鹽凍破壞路面混凝土的修補材料。而新型超快硬高強磷酸鹽水泥基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抗鹽凍性能,適用于修補因鹽凍引起的道路破壞。
4.2板底灌漿技術
提出了板底壓漿施工前路面檢測的內容和方法,檢測內容包括板底脫空的判定、板體使用狀況調查、板縫彎沉檢測、高程測量以及鉆芯試驗。其中, 板底脫空的判定是調查的重點, 主要通過外觀判別法、彎沉檢測法和探地雷達法進行綜合判定。
從壓漿效果、施工可控性、應用經濟性等因素考慮, 通過配合比優化實驗, 確定混凝土路面板底壓漿漿液配比技術指標: 灌漿液水灰比≤0.45、豎直管流動度≤140s、水平管流粘度系數應≤49×10- 3Pa·s、灌漿液的泌水率應≤1.0%、灌漿液的膨脹率應≥3.0%的要求、根據強度匹配的試驗, 提出灌漿液的3d 強度應滿足≥10MPa。
提出了灌漿施工工藝要求, 包括制漿、布孔、壓漿、清洗、封孔、養生、灌縫、壓漿配套處治措施及安全施工的具體要求。
提出了壓漿后的評價指標, 主要有填充性指標、彎沉檢查指標、強度和膨脹性指標及耐久性指標。
填充性指標采用鉆孔取芯進行檢驗, 有條件的地方也可采用探地雷達進行論證。要求抽檢5%的壓漿板塊, 合格率應達到90%; 彎沉檢查: 壓漿處治7d 后測量板縫彎沉, 小于0.1mm 的彎沉值比例應大于90%;在壓漿施工過程中, 每公里取現場施工漿液做抗壓、泌水和膨脹3個指標的試驗合格;耐久性指標: 板底壓漿一年之內, 不發生唧泥現象,原有的路面板病害保持穩定不進一步發展。
4.3邊角快速修復技術
選用道橋修復材料( 超快硬修補水泥),快硬硫鋁酸鹽水泥及聚醋酸乙烯白乳膠, 分析了5 種不同配比混凝土的彎拉強度、劈裂強度和抗壓強度, 及新舊混凝土的粘結彎拉強度、粘結劈裂強度和粘結抗剪強度。研究了舊混凝土界面潮濕狀態和界面潔凈程度對粘結性能的影響。并結合路用特性, 比較不同修復材料的耐磨性。
研究表明: 道橋修復材和快硬硫鋁酸鹽水泥的早期強度都很高, 且強度發展快。特別是道橋修復材, 不僅快硬早強, 而且粘結性能優異。
在快硬硫鋁酸鹽水泥中摻入適量的乳膠, 除了可降低混凝土脆性、提高耐磨性外, 混凝土本身的強度和粘結性能都相應降低, 因此, 應慎用各類有機材料, 確實需要加入時,必須通過試驗確定合理摻量。本次試驗結果表明: 綜合考慮強度、粘結性能和耐磨性, 乳膠摻量不宜超過10%。
界面的干濕及潔凈狀態對粘結性能有很大的影響作用, 一般舊混凝土基體處于飽和態可提高粘結性能。舊混凝土界面干凈時粘結抗剪強度可比界面不做任何處理的高出55%, 粘結劈裂強度可高出15%。免費論文。
提出了適用于高等級公路和低等級公路邊角修復的膠凝材料類型和工程配合比。
4.4預制拼裝快速修復技術
從理論上分析了預制板彎拉強度和幾何尺寸的確定方法, 闡明了預制拼裝修復技術的各道施工工藝, 并對預制拼裝和現澆修復的經濟性進行比較。提出了預制拼裝修復技術應用建議。研究表明: 預制拼裝修復技術是目前所有快速修復技術中用時最短、占用道路面積最小、對道路交通影響最小的一項實用技術。路面修復時間從面板拼裝至重新開放交通不超過5h, 是真正意義上的無阻礙交通快速修復方法。路面修復后能達到新建路面的使用功能。
綜合考慮快速修復路面的使用性能和施工性能, 預制拼裝板的設計彎拉強度應不小于原路面結構的設計彎拉強度, 且宜采用2.5m×2.0m 的小板, 面板配筋量以滿足吊裝要求即可。為提高接縫傳荷能力, 減少熱變形破壞, 預制板塊厚度應與舊板厚度一致。
板間接縫采用碎石和環氧砂漿填塞, 頂面用TST改性瀝青粘結料密封, 既可實現良好的荷載傳遞, 又能防止雨水滲透破壞, 使用效果優異。
預制拼裝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復成本小于現澆快通水泥混凝土路面, 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在養護修復工程中極具應用前景。
4.5現澆快速修復技術
可使用近幾年研究開發的SBT-K10快速修補劑,摻加了該修補劑的混凝土初凝時間略大于1h, 坍落度不小于3cm, 能很好地滿足施工要求。且具有早期強度發展快、后期強度不倒縮、脆性低的優點,混凝土在標準養護條件下12h 抗折強度超過4.5MPa, 抗折強度7d 后基本穩定,抗壓強度直至90d 齡期仍能持續增長。快速修補混凝土在早期具有微膨脹特性, 彌補了傳統快速修補混凝土收縮大的缺點。
SBT-K10型快速修補劑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用其配制的混凝土的抗滲、耐磨性能優于普通混凝土, 28d 碳化深度小于10mm; 抗凍性能滿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規范》( JTGF30-2003) 中嚴寒地區路面混凝土抗凍標號不宜小于F250 的要求。
工程應用結果表明, SBT-K10型快速修補劑與水泥具有良好的適應性, 用其修補路面可滿足10h開放交通要求,真正實現了“隔夜快通修復”的要求。
5 結束語
通過對鹽凍破壞機理的研究, 提出高抗鹽凍性水泥混凝土路面等的設計施工技術原則。這對大幅度提高我市水泥混凝土路面、橋面等結構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壽命, 降低維護費用,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確定灌漿原材料的技術要求; 研究漿液配合比、可灌性; 分析漿體強度發展規律及其與原基層的強度匹配關系; 探索灌漿壓力等關鍵工藝指標和灌漿質量的關系等是灌漿穩板研究的主要內容。灌漿穩板是水泥混凝土路面預防性養護中的關鍵技術。是保持水泥路面結構完好、保證交通暢通、降低養護費用的必備養護技術之一。
采用快硬材料進行修復, 重在研究和挖掘。但特種快硬水泥材料在全國范圍內產地、產量有限,不易購買, 目前尚未大量普及應用, 且價格昂貴,修復成本較高, 因此僅能用于少量的應急修復工程。從施工性能及經濟性來看, 預制拼裝是水泥路面快速修復的發展趨勢。
加強對鹽凍破壞修復方法、板底灌漿技術、預制拼裝及現澆快速修復等養護新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將為我市水泥混凝土路面養護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篇6
該課題組的負責人吳正巖告訴記者,該材料可以針對不同環境和土壤類型調整配方,以適用于礦山、工業用地、農田等條件。目前課題組發表的文章和專利中的技術優先適用于農田地塊。同時,課題組正在研發工業重金屬廢水源頭治理技術以及有機肥中重金屬修復技術,重點治理對象為鉻、鎘、銅、砷等,預計1~2年后研發成功。
同時修復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污染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含重金屬的污染物通過灌溉、干濕沉降等多種途徑進入土壤,造成土壤中重金屬富集。其不但影響農產品產量與品質,而且涉及大氣和水環境質量,并可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和動物的生命和健康。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汞約15000噸,銅約340萬噸,鉛約500萬噸,錳約1500萬噸,鎳約100萬噸。在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經濟較發達地區,以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都面臨著土壤污染問題。
針對這一世界性難題,日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正巖課題組,利用黏土、生物炭等天然材料制備出一種復合納米材料,能提高土壤pH值,從根本上修復酸性土壤。
與此同時,這種材料可以有效控制六價鉻的遷移,將六價鉻轉化為三價鉻,降低農作物對六價鉻的富集,有效解六價鉻污染。
據了解,鉻在自然環境中最常見的價態是三價和六價,而六價鉻的毒性遠高于三價鉻。特別是六價鉻被人體吸入后可能具有致癌性,而一般認為三價鉻毒性較小或無顯著毒性。六價鉻可以透過細胞膜刺激皮膚,使皮膚過敏,并對食道、呼吸道造成損害,通過食物鏈在人體內富集,引發一系列病變,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近年來,隨著冶金、金屬加工、制革、顏料和有機合成等行業的發展,鉻及其化合物被廣泛應用,隨之而來的大量含鉻廢水、廢氣及廢渣被排放到環境中,引發環境問題。2014年由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鉻的點位超標率達1.1%。
新型修復材料成本低使用方便
吳正巖向記者簡要地介紹了制備這種復合納米材料的方式:首先需要將原材料進行重力分層和輻照處理;然后進行有機修飾,并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復配;最后進行篩分、造粒和分裝,得到重金屬修復劑產品。
據了解,這種新型的土壤修復材料畝均成本只要10元~30元,修復過程直接融入耕種流程之中,使用便捷。另外相較于傳統修復方法,效率也有提高。另外這種材料易于加工,可制成粉劑、液劑或顆粒劑。
這項技術的效果在實驗中已得到初步驗證。在盆栽試驗(指用盆缽栽培作物進行農業科學實驗,常用于模擬環境污染物對植物的危害)中,研究團隊證實,使用這種修復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玉米對六價鉻的攝取,對葉片的高度、葉綠素含量和玉米根長有積極的影響。
吳正巖告訴記者,除了盆栽試驗外,研究團隊還做了面積約為10平方米的小區試驗,結果表明,該技術可以使植物中六價鉻的富集量降低60%。他同時表示,今年將在江西、湖南、浙江等地進行大田試驗。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吳正巖團隊即已申請了“一種修復土壤重金屬的功能性肥料及修復劑”專利。吳正巖告訴記者,這項專利與其新近發表的論文的技術相似,僅在配方和生產工藝存在一定差別。具體而言,論文中所述的是酸性土壤六價鉻修復劑,而專利中的六價鉻修復劑適用于普通土壤(即對土壤類型沒要求)。
吳正巖介紹,酸性土壤大約占世界不凍土的30%,它能夠造成農業減產,而且會激活重金屬離子,加劇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污染,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和環境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廣東:分類施策試點治理土壤污染
同樣受到土壤污染困擾的廣東,近年來將重金屬污染防治與土壤污染治理相結合,在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土壤污染調查、污染土壤治理修復試點示范等方面已開展一系列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篇7
查看更多《中華燒傷》雜志社信息請點擊: 《中華燒傷》編輯部
無
(i0001)第五屆黎鰲燒傷醫學獎獲獎名單 無
專家論壇
(407)任重道遠:進一步加強瘢痕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胡大海 劉佳琦
瘢痕防治進展鏈接
(410)機械力在瘢痕形成過程中通過t淋巴細胞依賴途徑延長急性炎癥反應期 白麗(編譯)
(410)瘢痕疙瘩病理分子機制中新發現的因子——軟骨寡聚基質蛋白的鑒定與特點 胡曉龍(編譯)
(410)控制力學環境改善皮膚瘢痕的大動物實驗和i期臨床研究 胡曉龍(編譯)
瘢痕防治
(411)人增生性瘢痕中整合素連接激酶表達及與血管生成的關系 李葉揚 米蘭 李罡 林偉華 孫敬恩 王仁坤 梁振文
讀者·作者·編者
(415)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縮寫的常用詞匯 無
瘢痕防治
(416)^90sr治療增生性瘢痕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支燕 付晉鳳 袁衛紅 陳斌 李玲 危群 佟穎
技術與方法
(421)翻身床排泄孑l的改進 吳巍巍 遲騁 馬巖 張丹丹 張蕪茗
瘢痕防治
(422)褪黑激素對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 謝有富 張俊成 劉思雋 戴麗冰 杜高偉
瘢痕防治進展鏈接
(426)真皮淺層與深層成纖維細胞重塑膠原-葡萄糖胺聚糖基質的差異性:增生性瘢痕的潛在治療靶點 李娜(編譯)
(426)pax7表達細胞通過β連環蛋白通路促進創面修復并調節瘢痕大小 王耘川(編譯)
瘢痕防治
(427)基底剛度對成纖維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 王玉 王貴學 羅向東 邱菊輝
消息
(431)2012年第九屆全國燒傷救治專題研討會征文通知 無
瘢痕防治
(432)人增生性瘢痕組織內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成分的表達 劉思雋 謝有富 戴麗冰 杜高偉
(436)筋膜瘢痕瓣五瓣法修復腋窩蹼狀瘢痕攣縮畸形 劉文劍 付建華 姚玉婷 楊紅華
(438)局部三個并列瘢痕皮瓣修復燒傷后鼻翼缺損一例 侯春勝 雷晉
(439)腦性癱瘓兒童深度燙傷后并發嚴重瘢痕攣縮一例 李曉東 楊建民
(440)燙傷后腰背部瘢痕攣縮致脊柱側彎一例 周亞琴 徐敏 陳建 付青青 黃玲 曹蕾 陳南 羅高興 吳軍
論著
(441)燙傷早期腦水腫家兔腦組織水通道蛋白4表達與磁共振成像結果相關性研究 張艷偉 黎海濤 胡俊 林云 侯景明 武文婧
&nbs
p; 消息
(445)廣西醫師協會燒傷整形醫師分會成立 無
論著
(446)表皮生長因子對小鼠創面組織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β的調節作用 周波 梁鵬飛 楊興華 黃曉元 任利成
(451)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創面局部注射胰島素對全身血糖及創面的影響 張兆新 劉小龍 呂磊 張亮 紀東亮 劉利華
瘢痕防治進展鏈接
(455)激光及強脈沖光治療增生性瘢痕的系統回顧分析 李小強(編譯)
論著
(456)清創術-負壓治療-組織移植模式治療復雜難愈性創面臨床觀察 雷晉 李虎山 郝振明 段鵬 郝文杰
短篇論著
(461)復雜皮膚軟組織缺損并發嚴重感染創面的綜合治療 陶克 胡大海 朱雄翔 韓軍濤 謝松濤 鄭朝 張萬福 王耘川 李小強
(463)激光微孔豬脫細胞真皮基質的制備及生物相容性評價 林才 羅旭 王平 萬麗 徐建軍 曾逃方 毛蔥 辛國華
(466)燒傷臨床路徑制定中住院時間及費用的影響因素初探 那麗 王亞輝 崔曉林
(468)皮膚干細胞復合殼聚糖-絲素支架移植修復大鼠皮膚缺損 楊亞冬 張文元 房國堅
消息
(470)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第18次學術交流會暨第四屆宋儒耀青年醫師論壇會議通知 無
經驗交流
(471)逆行足背內側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修復足前部缺損15例 趙永健 劉群
(472)多個皮瓣修復手部多處深度電燒傷24例 許喜生 胡永才 歐才生 程勇 晏丹 周永生 陳凱 馬錚錚 李柏同 周海洋
(473)拇指背側皮神經營養血管逆行皮瓣修復拇指ⅳ度電燒傷12例 常利民 鄭亞光 孔斌 王麗群 李興華 劉存仁
病例報告
(475)螺旋計算機體層攝影術三維重建成像輔助手術摘取頜面部異物二例 馮秋元 彭代智 房亞東 馬磊 米增法 彭毅志 吳軍
(476)大面積燒傷康復期全身浸浴治療致中暑一例 曾慶湖 林桂松
無
(477)燒傷康復的策略 朱毅 勵建安
講座
(479)對燒傷康復相關問題的幾點思考 陳建 吳軍
產品信息
(480)磺胺嘧啶銀乳膏及聚乙烯醇凝膠 無
綜述
(481)組織工程納米纖維支架對細胞行為影響的研究進展 牛震海 金正花 于家傲
警鐘
(484)特大面積燒傷氣管切開置管并發無名動脈破裂死亡一例 勇 葉祥柏 王錫華 夏來啟 沈運彪 李金璽
科研設計與論文寫作
(485)燒傷臨床研究論文
寫技巧和常見問題分析 彭曦
篇8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牙體缺損達齦下的后牙修復治療方法及療效。方法:對患牙進行完善的根管治療,治療期間用牙周塞治劑或氧化鋅丁香油糊劑填塞,封閉齦下缺損腔。采用鑄造樁核修復缺損牙,用金屬烤瓷全冠恢復牙冠形態、功能。通過定期復診時患者的主訴、醫師進行的臨床和X線牙片檢查,綜合評價修復效果。結果:通過對修復后患者1~3年的觀察,發現87顆修復牙中有75顆患牙修復效果優良,占86.21%,12顆患牙修復失敗,占13.79%。結論:對于后牙缺損達齦下的殘根,只要正確地診斷,合理地選擇適應證,正確的設計治療方案和實施治療,絕大多數患牙能夠保留,并發揮良好的功能。
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后牙劈裂及后牙殘冠的患者前來就診,尤其多見于接受過牙髓治療的中老年患者和從未接受過治療的后牙殘冠。而缺損位于齦下的患牙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缺損達牙齦下2mm的,過去都認為應該拔除。本文結合臨床病例,探討缺損達齦下的后牙修復治療方法和效果。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我們從2002年6月開始為77位患者治療斷面達齦下的后牙缺損共87顆。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9歲。
適應證的選擇:齦下缺損的位置,齦下缺損的具置可以劃分為以下4種:①缺損位于齦嵴頂以下、齦溝內;②缺損位于齦溝底以下、牙槽骨嵴頂以上;③缺損位于牙槽骨嵴頂以下2mm內,殘余的牙根能夠保證人造冠的支持和固位;④缺損位于牙槽骨嵴頂以下2mm以上,或者殘余的牙根不能夠保證人造冠的支持和固位,對第四種情況,我們主張拔除。本文報告的87顆患牙,屬于前3種。
冠根比例:拍攝患牙和鄰牙X線牙片,在牙片上測量牙根長度、根面至鄰牙切緣或牙尖頂高度,以預測修復治療后修復體和支持牙根的比例,人造冠和牙根比例在1.2∶[KG-*2]1范圍內,適應于本治療。
殘根及周圍組織情況:殘根無隱裂,松動不超過Ⅱ度,經根管治療后根尖周無炎癥,牙周無炎癥。
患者及其家屬要求保留牙根,愿意承受治療可能失敗的風險。
方法:暴露根面,對于后牙劈裂的患者,局麻下拔除小的斷片,牙周組織出血較多,可以用藥棉蘸StasiaTM止血溶液(Gingi-ak)局部壓迫止血,暴露根面。陳舊性損傷、齦組織生長覆蓋根面者,用電刀PerfectTCS(Coltne/haledent)修整齦組織,同時起到止血和暴露根面的作用。
根管治療:斷面達齦下的后牙缺損,外傷后及時治療者可行去拔髓根充治療。陳舊性損傷,或牙髓出現炎癥、化膿、壞死者要進行完善的根管治療。
根面腔隙的保持:根管治療間隔期和術后觀察期,用牙周塞治劑或丁香油氧化鋅糊劑填塞、封閉齦下缺損腔。否則,牙齦會繼續長入,短時期內就會覆蓋根面。
樁核的制作:常規根管制備,用硅橡膠取模,用純鈦制作樁核。可用直接法或間接法制作蠟型,鑄造出純鈦樁核。用樹脂黏固劑PanaviaF(KurarayCo.)將樁核粘固到牙根上。
烤瓷冠牙體預備并制作及粘固臨時冠:純鈦樁核粘固后,按照金屬烤瓷全冠,或鑄造全冠修復的常規要求進行牙體預備,制作臨時冠。
患牙最終形態的恢復:用金屬烤瓷全冠、或純鈦冠恢復缺損牙的最終形態和功能。
臨床評定標準:①優:烤瓷冠修復后無松動,冠邊緣密合,無牙齦炎、牙周炎、根尖周炎,咀嚼功能好;②良:修復牙有輕度牙齦炎,牙周炎,松動不超過Ⅱ度能咀嚼一般食物;③失敗:修復牙有Ⅲ度松動,或修復體脫落。
結果
通過對修復后患者1~3年的觀察,發現87顆修復牙中有75顆患牙修復效果優良,占86.21%,12顆患牙修復失敗,占13.79%。
討論
患牙的適應證選擇非常重要,要求殘根殘冠經過完善根管治療后無炎癥,根尖骨質無吸收,牙周健康,牙根有足夠的長度和粗度,經齦切除術后,能暴露出根面。其中,牙周組織的健康,完善的根管治療是保證修復成功的關鍵[1]。
根據口腔修復的傳統理論,牙根斷面達到齦下2mm就應予拔除,否則會因為繼發感染導致治療失敗。
近年來,口腔修復技術和應用材料有了很大發展,如鑄造鈦材技術,高強度黏結材料。用純鈦制作的牙種植體在臨床上已經被廣泛采用,成功率非常高。
那么,用純鈦鑄造的樁核位于齦下理應是安全的。用高強度、親水的樹脂黏結體系粘合純鈦樁核和根部牙體硬組織,也可以獲得持久、穩定的封閉作用。
從本文報告的結果看,86.21%的患牙修復治療獲得了滿意效果。因此,對于后牙缺損達齦下的殘根,只要正確的診斷,合理地選擇適應證,正確的設計治療方案和實施治療,絕大多數患牙能夠保留,并發揮良好的功能。
篇9
要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加強教師學術修養,提升指導學生的能力[3]。第一,適當減少每位教師指導學生的數量,以免因教師精力有限影響畢業論文質量;第二,鼓勵現有青年教師通過進修、讀博等方式提高自身學術水平;同時青年教師也應積極參加教學研討,學習兄弟院校畢業論文工作的先進經驗;第三,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在專業素養與創新潛能方面的培養,為本科生提供基本的研究條件,并盡可能為其創造良好的實驗條件;特別是,指導教師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影響學生,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讓學生感到學術的尊嚴,對學術保持敬重的心態;培養學生良好的治學品性,誠實做事,杜絕抄襲現象。
2、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的方法
畢業論文選題一個好的論文題目是完成高質量論文的要素之一,指導教師要根據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科學地選擇畢業論文題目。根據相關學科研究動向,結合自己課題及實驗室條件,選擇難易適中的課題。選題要力爭與生產實踐相聯系,使課題具有科研價值和現實意義。具體說來,選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1)緊扣專業特點自主擬題
畢業論文需要大量專業知識的積累,也能充分體現學生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用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一次綜合素質的練兵,因此,指導教師在選題時要緊扣專業特點,既要注意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化,也要注意新知識、新技術的應用,力求使課題設計合理可操作性強,同時所選題目具有研究意義,易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如,在我院環境科學專業畢業論文命題中,“校園水源的監測與評價”、“校園植物鉛、鎘污染現狀調查與評價”、“陜北地區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等選題,讓學生學以致用,加深學生對本區域環境污染狀況的了解并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很具有現實意義,也容易調動學生的研究興趣。
(2)結合指導教師科研項目進行選題
在畢業論文選題中指導教師可以將所承擔省、市、校級科研項目分解為若干子課題,作為學生的畢業論文題目,可以組織課題小組,這樣項目總體研究全面,各子課題的研究也較為獨立,課題小組學生之間既相互聯系又有各有重點。例如,我院指導教師的“AM真菌-植物聯合修復陜北原油污染土壤研究”為陜西省科技廳項目,研究內容很多,指導教師將此課題分為不同的子課題,學生承擔其中一項子課題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題目,如“陜北檸條根圍AM真菌分離及保藏”、“陜北石油污染土壤中重金屬銅、鋅污染分析”、“沙打旺和刺槐對石油污染的耐受力調查研究”等子課題,學生憑著科研的興趣和愛好積極地參與,實踐證明,此類論文完成質量良好,均入選校級、院級優秀畢業論文集,后期經過指導修改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了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另外,凡是參與此類論文的考研學生均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主要是學生從第七學期初就已經進入課題組,延長了論文的寫作時間,學習考研并未受到影響,并為日后的研究生學習打下了堅實的科研基礎。為了更好的推廣以科研項目作為畢業論文選題,指導教師自身需提高科研學術水平,積極申報科研項目,并在院系網絡平臺設立指導教師信息專欄,供學生查閱,以便學生提前介入畢業論文研究,有充足的時間作保障。作為指導教師要注意把握各子課題的相對獨立性,論文研究內容深度和難度要適中,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
(3)結合本科生創新實踐進行選題
目前各高校都在積極推廣大學生創新實踐環節[4],如STITP(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計劃)、數學建模、開放實驗等各種形式。學生經過專業課程學習,已初步具備所需專業理論知識,可以開始創新實踐研究,如將創新內容延伸到畢業論文環節中,可以有計劃、系統地完成研究和分析,也是創新實踐的延續和深入。從我院環境科學專業學生STITP立項完成情況看,凡作為畢業論文題目的均結題,畢業論文質量也較好,均在不同期刊上公開;相比沒有作為的畢業論文的立項課題,由于項目計劃安排及學生自身的原因均沒能按時結題。因此,指導教師如果將指導的STITP項目轉變為本課題組學生的畢業論文,因為研究時限較長,研究內容系統、深入,一般來說,論文質量較高。
(4)加強校企合作,在生產實踐中選題
鼓勵學生到企業開展畢業論文實踐活動,首先要加強教師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安排環境專業教師到設計院等相關部門接受工程師培訓,不但提高了教師自身科研水平,同時也能夠聯系實際提出生產實踐中的課題。指導教師可由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承擔,可以參與到企業治污工藝改進等課題的研究。此外,對于因簽約單位要求實習等原因不能在校內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在選題時一般以綜述性的論文形式完成,但由于本科學生較難把握,此類論文質量普遍偏低。要解決這一問題,除嚴格要求、減少綜述性的文章數量外,還應與學生簽約單位加強聯系,根據企業生產需求,協助學生選擇畢業論文題目,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聯合指導學生,探索以企業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一套規范的畢業論文管理模式。
畢業論文實驗環節學生選題后,指導教師應該先組織學生閱讀相關研究資料,使學生盡快了解課題的概況,然后重點介紹一些環境類檢索期刊,讓學生自己獨立查閱和理解資料,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并按要求在文獻調研后,寫出課題綜述,并開始設計實驗方案,提出課題的初步研究目標、路徑和方法,包括實驗材料、試劑、儀器設備等。然后師生一起討論實驗方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改和完善,可行后再進入實驗階段,完成實驗目標。由于實驗室同時要承擔低年級本科專業課程實驗教學,易發生相互沖突。因此,必須要加強實驗室管理工作,協調好兩者之間關系,合理利用現有實驗室資源。第一、要求學生必須遵守實驗室相關管理規定,在學生進入實驗室之前,指導教師應組織學生講解相關實驗室守則及制度,提出實驗工作的具體要求,注意事項,并介紹儀器設備的功能特點和試劑存放的位置和方法,要求學生要有勤儉節約精神,愛惜各種儀器設備,學會保養維護方法,盡量減少儀器的故障和損耗。同時要求同學維護實驗室清潔并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第二、畢業論文實驗環節有別于專業課程實驗教學,學生科研實驗相對獨立性較強,這就要求制定畢業論文實驗管理辦法來規范學生行為,建立實驗儀器、藥劑領取及使用的指導教師責任制,指導教師和學生除了遵守原有的實驗室規章外,還應嚴格規范實驗室作息時間等方面管理,既杜絕浪費、損壞,又要保障畢業論文實驗的正常進行,同時還不能妨礙專業課程實驗教學的開展,教學、實驗室管理部門要加強溝通,共同研究制定新方法新規定,規范實驗室管理。第三、指導教師應全程指導并參與實驗,及時了解學生工作進展和困難,及時總結、發現問題,以現場指導、例會等形式督促學生認真研究,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實驗方案,以保證實驗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3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
學生在經歷查閱資料、方案討論與確定、實驗室試驗、實驗總結、數據分析等環節之后,就進入做后的撰寫論文和答辯階段。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撰寫畢業論文有一定難度,指導教師需精心指導,耐心修改,提高學生畢業論文撰寫和答辯的能力。在此期間,指導教師要向學生講解科研論文的寫作方法,以科研論為范本,讓學生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格式、方法和技巧。指導步驟一般是:擬寫提綱,定提綱,寫初稿,反復修改,最后定稿。畢業論文的修改一般要經歷5、6次以上,才能最終定稿,每次教師都要指出學生論文的錯誤及問題所在,并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這些步驟都是必不可少的。作為指導教師要切實把好關,嚴格按照步驟來指導論文。
篇10
【關鍵詞】房屋建筑建筑施工加固技術技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常用的加固技術主要有加大截面的加固技術,柱外包(粘)型鋼加固技術,外粘碳纖維布加固技術,植筋加固技術,托換加固技術,無損開孔成洞加固技術,基礎加固技術等,粘貼鋼板加固法,是指用膠黏劑將鋼板粘貼在構件外部的一種加固方法。這種方法在建筑領域及其橋梁等工程項目中的加固、補強、修復中應用較為廣泛。如何加固受損建筑?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不同性質的建筑采用的加固修復技術不同。相比于傳統加固修復技術,新的加固技術逐步得到應用,碳纖維技術引領建筑物結構補強加固趨勢。此外,加固是提高現有房屋抗震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二.我國工程建設面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當前國內發展生產,提高生產力的重心,已從新建工業企業轉移到對已有企業的技術改造,以取得更大的投資效益,按一些資料統計,改建比新建可節約投資約40%,縮短工期約50%,收回投資的速度比新建廠房快3倍至4倍,同樣,對民用建筑進行改造的要求,在我國也日益迫切。隨著我國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盡管興建了大量的住宅和相應的配套措施,但無房、缺房和租戶仍達20%以上。而且隨著城市房價的上漲,越來越多的人買不起新房。為緩解這一矛盾,抓好舊房的改造,向現有房屋要面積,可有效降低工程造價,顯然是一條重要出路。我國城市現有的房屋中,有20%―30%具備改造的條件。舊房改造不僅可節省投資,同時,可不再征用土地,對緩解日趨緊張的城市用地矛盾,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常用的加固技術主要分類。
1.外粘碳纖維布加固技術。
外站碳纖維布加固技術的主要原理是通過配套粘結材料將碳纖維片材粘貼與構件表面,使碳纖維片材承受拉力,并與混凝土變形來協調,共同受力,因為纖維布具有強度高、重量輕、耐腐蝕以及抗疲勞等優異的物理學性能,以及良好的粘合性和廣泛的適用性,用碳纖維布取代鋼板加固混凝土結構是近幾年來國際上興起的一門新技術。主要的適用于建筑梁、板、柱、墻等的加固以及對一些其他土木工程的加固補強。主要的施工工藝為表面處理涂刷底膠修補找平膠料配制粘貼碳纖維表面防護檢驗。
2.加大截面加固技術。
增大截面加固技術,也稱為外包混凝土加固技術,它是增大構件的截面和配筋,用以提高構件的強度、剛度、穩定性和抗裂性,也可用來修補裂縫等,這種加固技術適用范圍較廣,可加固板、梁、柱、基礎和屋架等。根據構件的受力特點和加固目的的要求、構件幾何尺寸、施工方便等可設計為單側、雙側或三側的加固,四側包套的加固。
根據不同的加固目的和要求,此技術又可分為加大斷面為主的加固,和加配筋為主的加固,或者兩者兼備的加固。加大截面為主的加固,為了保證補加混凝土正常工作,亦需適當配置構造鋼筋。加配筋為主的加固,為了保證配筋的正常工作,需按鋼筋的間距和保護層等構造要求適當增大截面尺寸。加固中應將鋼筋加以焊接,作好新舊混凝土的結合。 增大截面加固技術缺點是現場濕作業工作量大,養護期較長,對生產和生活有一定的影響,此技術增大截面尺寸,有時影響房屋的外觀和凈空。
3.植筋加固技術。
"植筋"技術又稱鋼筋生根技術,在原有混凝土結構上鉆孔,注結構膠,把新的鋼筋旋轉插入孔洞中。此技術廣泛用于設計變更,增加梁、柱、懸挑梁、板等加固和變更工程。 主要的性能和特點為植筋加固技術具有較高的承載力,對固定的基材不產生膨脹力,較適宜邊距以及邊距小的部位,再加上植筋加固技術施工簡便、耗時較短。
4.無損開孔成洞加固技術。
無損開孔成洞技術主要是針對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上開洞時為了避免錘擊等在施工時的具有破壞性的施工方法造成結構損傷而提出的,同時對洞口周邊的加固方法,此技術已經在高層建筑樓板、剪力墻、核心筒上面開始了大量的應用。
5.微細、深層裂縫灌漿加固技術。
微細裂縫灌漿加固技術在施工過程中對結構中出現裂縫大于0.05mm的裂縫,可以進行灌漿密實,然而灌漿后的混凝土結構完全可以恢復其整體性,當其再次受到破壞時,新產生的裂縫將不在原裂縫的斷面上。
而對于深層裂縫灌漿加固技術而言,它可以對其產生的深層裂縫進行灌漿補強處理與滲透水止漏,從而恢復其結構的整體性,而對于灌漿之后混凝土的密實度以及強度都滿足施工要求。
6.托換加固技術。
結構托換技術是指對原有影響建筑使用功能的承重結構采用改變受力體系的方法進行的功能改造,目的是獲得更大的理想使用空間。結構托換采用的方法一般為型鋼托換、鋼筋混凝土托換、桁架托換等。 地基基礎托換技術是指因城市修建的地鐵或地下隧道不可避免地從樓房底下穿過,為了避免拆除重建必須對地面上的樓房進行樁基托換。該技術主要是對地下隧道穿過需切斷的樓房樁基,先在其承臺附近采用梁式轉換層將此部份樁基承受的上部荷載傳遞到隧道外側的新建樁基礎上,由托換梁—新加樁組成的托換結構體系代替。同時為了確保被托換樓房在斷樁和隧道通過后不產生開裂、傾斜等破壞,采取了托換梁預應力張拉、千斤頂預頂、樁底注漿等技術,樁基托換可應用微型嵌巖鋼管灌注樁、砼界面連接技術等多項專利技術。
三.對現有房屋建筑加固必須要滿足的要求。
加固的方法必須要進行綜合評定分析之后再來確定,分別采用房屋的整體加固或者分段進行構件的加固,加強房屋建筑的整體性、改善構件的受力程度,提高房屋建筑的綜合能力。新增的構件和原有的構件之間應該具有可靠的連接性。在對房屋建筑進行加固時,如果加固所用的材料和原有的建筑材料是相同的,那么加固所用的材料強度不得低于原結構材料的實際強度。新增的加固墻必須要具有可靠的基礎。對可能導致傾斜、開裂或者局部倒塌的現象,應該要預先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并對加固技術進行篩選尋求最佳加固技術,最大限度的延長其房屋建筑使用價值。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國內外對房屋建筑加固的不斷研究和討論,使房屋建筑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原理不斷的在改進和完善,在具體施工中,加固的方法較多,但在具體的加固施工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建筑物本身的性能和其本身的強度結構,在加固工程施工中要進行綜合的評定和篩選,對房屋建筑加固的方法、方案進行比較、優化,尋求最佳方案,更大限度的延長房屋建筑的使用壽命,進而發揮出房屋建筑的使用價值,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
參考文獻:
[1] 謝建軍 淺談房屋建筑結構加固技術[期刊論文] 《廣東建材》 -2012年8期
[2]文進軍 碳纖維加固技術在房屋建筑中的應用[期刊論文] 《現代企業文化》 -2010年8期
[3]湯炬喚 淺談房屋建筑工程的加固技術[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1年23期
[4]朱超前 岳從軍 房屋建筑結構加固技術探析[期刊論文] 《中華民居》 -2012年5期
[5]師云科 論房屋建筑的幾種加固工程技術方法[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