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生態環境的具體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7: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修復生態環境的具體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修復生態環境的具體措施

篇1

關鍵詞:景區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 水利風景區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2-0242-01

壺口景區是國務院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主瀑布寬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濤聲轟鳴,水霧升空,驚天動地,是黃河第一大瀑布。壺口瀑布以其氣吞山河之勢被譽為“民族魂”,彰顯了中華民族一往無前、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這是黃河壺口瀑布成為“天下奇觀”獨特的資源優勢。近年來,當地政府以創建4A景區為契機,按照“發展大旅游、開發大市場、建設大產業”的思路,堅持景點開發、宣傳推介、文化發掘,旅游事業搞得紅紅火火。

雖然壺口旅游開發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基礎設施、景點布局、旅游環境等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服務質量也進一步提高,但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急需著力解決。壺口旅游開發只有正確定位,發揮優勢,圍繞地域文化,突出黃河歷史,展示黃土風情,體現人文精神,才能實現新的歷史性跨越。

一、景區生態環境問題概述

風景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積極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隨著周邊經濟的繁榮,景區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與破壞。特別是在景區上游很多工業園區的投資與建設使得景區的環境污染更加嚴重,目前看來造成污染的主要來自于旅游、餐飲、工業等方面。

景區的環境問題主要是水質污染、大氣污染、垃圾污染等幾個方面。景區內由于旅游管理水平有限再加上近年來游人數量增多,水面的漂浮污染物增加,這些垃圾造成嚴重的水質污染;上游工業園區主要是以硅鐵冶煉為主,冶煉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與粉塵,再加上綠化不夠,這些大氣污染一時難以解決;再加上近年來景區附近的居住區不斷增加,生活垃圾也越來越多,這些不僅破壞了景區的美觀,也給景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危害。

二、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的現狀

為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利風景資源,水利部于2001年7月成立了水利部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辦公室設在水利部綜合事業局。2004年5月頒布實施《水利風景區管理辦法》;2004年8月施行行業標準《水利風景區評價標準》;2005年4月印發實施《水利風景區發展綱要》;2006年3月實施《水利旅游項目管理辦法》。截至2005年10月,5批192個景區被批準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伴隨“國家水利風景區”管理工作的推進,各地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工作逐步加強,陸續建立了水利風景區建設規章,基本形成了管理體系,有力地促進了水利風景區的發展。從實踐成效上來看,不僅較好地帶動了當地經濟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其獨特的保護水源、修復生態、維護工程安全運行的功能作用越來越明顯。“以開發促保護,以保護促發展”的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發展理念,越來越為社會所認可。

三、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思想認識不夠。部分景區管理部門和單位,對于水利風景區社會需求的快速增長形勢認識不夠,對于水利風景資源的珍貴價值認識不高,理論研究不足,工作思路不寬,辦法不多,措施乏力。

規劃工作薄弱。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涉及水工程安全和水源、水環境保護以及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等問題,有其特殊的內容和要求,需要以規劃來保障。但目前,大多數地區還沒有編制本地區的水利風景區發展規劃,相當一部分景區的規劃有明顯的不足和缺陷。

資金投入不足。水利風景區的基本作用在于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水工程安全的維護,對此公益性的工作,各級政府還都囿于財力所限,缺乏應有的經費支持。各景區單位的投融資渠道不通暢,還沒有把有關政策用足、用活,落到實處。

經營管理粗放。多數水利風景區的經營管理與水資源或水工程的管理一體化,分工不明,責任不清,機制不活,缺乏人才,經營管理工作嚴重滯后。

四、科學發展觀理解建設與保護的關系

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是近年來水管單位體制改革闖出的一條新路子,也是發揮水利資源綜合效益的有效途徑。水生態環境的改善,將極大地提高水利風景資源的價值。同樣,在保護水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展水利風景區建設,提高建設與管理水平,發展水利旅游,可以帶動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為水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提供支持。另外,通過開展水利旅游,推進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可以成為向社會宣傳“人水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水利理念的理想平臺。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綜合了水生態環境中十分重要的水體、水利設施、文化等自然與人文要素,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具備廣闊的視野,對“人水和諧”有著深入的了解。

五、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水利風景區需要水,更需要優美的環境。要以水文化為主題,在建設的過程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只有這樣才能將水利風景區建設好,經營好。因此,三門峽大壩風景區在未來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1.通過先進的理念指導環境保護工作

在景區生態環境生態保護中,需要將水生態環境保護性建設與修復為重點,著力提升大壩的生態服務功能,在具體的實踐規劃中,要堅持嚴格規劃、嚴格構筑、嚴格建設,注重在維護中體現文化的內涵拓展,使工程展現出生態的、文化的、地域的特色。

2.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在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政府有義務進行政策導向與規劃,在包括在景區內區進行生態建設與修復總體規劃(目標、思路與具體措施等)、政策導向、項目支持、協調服務、意識宣傳,此外,政府在檢查監督方面也應起主導作用。

3.綜合多項技術,因地制宜進行生態修復

對于風景區來說,可以采用截污減排、還原清淤、綠化壩區、營造水邊空間、增加水生植被等多種手段,堅持自出創新與科學治水,實現以人為本,堅持景區建設與自然環境保護的統一。

參考文獻

篇2

我國西部的現狀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點

西部地區礦物資源豐富,據對全國省際人均礦物資源稟賦條件的調查,條件最好的省份是山西和內蒙古;其次為四川、遼寧、新疆、青海;再次是寧夏和云南。顯然,西部地區都是一個聚寶盆。然而盡管資源豐富,但由于多種原因,西北地區經濟卻相對落后,結果長期以來,資源優勢不僅未成為拉動經濟的火車頭,反而淪為了資源的主要輸出地,致使其產業結構畸形,能源、石化、有色冶金、建材、電力等重工業比重過大,相應的污染情況也極為嚴重。如甘肅作為一個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省份,其石化、有色冶金、建材、電力等支柱產業也成為了最主要污染物排放行業,對環境構成了極大壓力。再如青海省的西北部,隨著柴達木盆地工礦區的迅速發展,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煙塵等排放到大氣中。2000年青海廢氣排放量高達607.37億m3,而凈化率只有0.47%,嚴重損害了大氣環境,東部的“硅鐵走廊”已成為“黑色走廊”。可見西部地區畸重的產業結構,對其環境產生了極大污染,在此種產業結構短期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在發展循環經濟時,要注重清潔生產,保護生態環境。

比如西北5省區占全國面積的39%左右,在這廣袤的大地上,自然條件多樣而又嚴酷,生態系統復雜而又脆弱。目前,受自然因素和人類不合理活動的雙重影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生態化發展賴以持續的生態屏障和生態系統已相當脆弱。西北地區大部分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嚴重缺水,年均降水量在550mm以下,少的不到100mm,如,敦煌只有29.5mm,吐魯番幾乎無雨,內陸河流域水面蒸發普遍偏高,塔里木、柴塔木、河西走廊等地平均在1800mm以上,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氣候干旱和人口增長的壓力下,不少河流干涸斷流,生態環境質量變差。水土流失也是威脅西北發展最大的生態災害,特別在西北黃土高原丘陵區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頃流失水量300-600m3,流失土壤5-10噸,從而造成了土壤日益瘠薄。西北土地沙漠化問題也非常嚴重,陜甘寧各省(區)水土流失面積已占到本省土地面積的67%、43%和70%;在新疆、青海等省(區)土地荒漠化年擴展速度高達4%以上,已有1/3面積的草原退化。西北地區面臨的干旱、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過牧等問題,使得生態環境嚴重惡化,進而產生“生態貧困一經濟落后一環境退化”的PPE惡性循環怪圈。為了打破這種怪圈,也需要從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方面尋求突破口。

西部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我國水源發祥之地和大氣生成之所。青海素有“江河源頭”、“中華水塔’’之稱,黃河、長江、瀾滄江出自青海的水量分別為225.3億m3、176.2億m3、108.4億m3,占各自流域的49.2%、25%和15%。青海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全國很多地區的水量和水質。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和青藏高原東緣以東地區,是我國的東部季風氣候區,如果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就會直接影響中部和東部地區大氣環境。近年來,北方頻繁出現的大范圍沙塵暴,其原因就是西部地區的荒漠化所致。顯然,西部地區作為我國的“生態源”,具有特殊生態功能、對全國生態安全有著重要影響,保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也就是保護全國生態環境,在發展循環經濟時,我們切不能忽視這點。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環境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實現人地關系的協調和均衡,增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絕不能以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為了經濟的高速發展而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為了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我國西部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困境

由于種種的原因,西部經濟社會發展落后于中東部,而且西部發展基本都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嚴重依賴于地區資源,西部地區發展過去走的是一條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工業化道路。這種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加劇了粗放型經濟發展與有限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導致生態環境退化和自然資源嚴重短缺,出現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趨勢。只有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實現西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但是這種現狀也給發展循環經濟也造成了很多的困境。

思想觀念落后的限制雨果說過:當觀念成熟時,武力都擋不住。由此說明觀念的重要性,同樣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也不例外。西部地區由于歷史、地理和經濟原因,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尚未深入人心,特別是政府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到位,政府的傳統政績觀念也還未改變。長期以來,我們的地方政府官員政治上追求晉升,經濟上追求GDP,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意識淡薄,落后地區政府出于趕超需要,更是不余遺力尋求經濟的高增長,導致資源、環境的破壞。而且政府觀念不轉變,企業、公眾的觀念也很難轉變。實際上,政府的cDP拜物教是通過企業實現的,如果政府未能樹立保護生態環境觀念,那么作為逐利而為的企業,作為追求享樂的消費者,就更不會考慮環境的價值了,而公眾環保觀念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

政府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意識不強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其管理體制就有別于原來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管理模式,它需要政府諸多管理部門通力合作與協調。這就需要政府部門改變以前管理方式,增強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務意識。目前,從管理體制上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缺乏符合自然、經濟規律及縱向和橫向協調的生態建設科學規劃,缺乏既能體現政府行為又能調動全社會積極參與的政策措施,缺乏生態環境建設相關部門間的協調,缺乏統一的決策和管理體系,以至于各自為政,導致責任分工都不明確,形不成治理綜合效益,最終太大影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推進,也不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促進我國西部可持續發展。

法律制度保障不夠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皆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同樣。立法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保證,世界上循環經濟發展領先的

國家,如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皆是通過立法來強力推進循環經濟建設的。通過立法把全社會的力量整合在法制的軌道上,保障其健康發展。盡管我國已頒布了《循環經濟法》,但是此法原則性很強,還要求地方政府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加以貫徹。西部地區各地在發展循環經濟的立法及法制建設方面尚屬于起步階段,雖然已有一些關于工業生態建設、污染排放限制、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規定,但都因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相關法律法規配套實施,具體效果并不明顯。

面臨的技術和資金的困境技術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物質基礎,無論是生態環境保護,還是發展循環經濟都是如此。從需求看,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所急需的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先進適用技術尚未得到有效開發。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但由于西北地區整體經濟實力不強,單純依靠地方經濟自身的積累,投入勢必有限,如何解決資金短缺難題,始終是困擾著西部地區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大問題。

西部地區要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以上存在的困境就是要發展循環經濟期待解決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西部的可持續發展

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發展循環經濟,實際就是在走用生態文明(綠色)、信息化引領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發展道路。需要指出:科學發展觀不單是世界觀認識論還是可以轉化為一系列廣泛運用的方法體系。例如,我們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就要靠采用循環經濟生產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實現有實際效果的節能減排,這就需要依靠企業信息化、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網絡化來帶動,否則,就無法實現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微觀操作原則以及中觀之產業生態鏈和區域生態園的構建。再如,發展循環經濟還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資本運動規律,否則,在當代,循環經濟無法生存與成長。

我們現在所說的循環經濟(cyc,lieexonmomy),是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和廢物高效回收為特征的生態經濟體系,是基于一種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運動的經濟形態,其基本內容是在資源開發與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中,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廢棄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達到保護環境,降低資源耗費的目的。這種經濟形態把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融為一體,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資源利用減量化(Reduce,)原則,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再使用(Reus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

增強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觀念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循環經濟不是一個自然生成經濟模式,而是在政府加強規范和引導下發展起來的。從發達國家經驗看,雖然發展循環經濟所采取的具體措施不同,模式也不同,但在政府主導循環經濟發展卻是相同的。因此,地方政府能否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非常重要要。西部地區作為重工業污染區、生態環境脆弱區、重點生態資源區,更是需要地方政府樹立保護生態環境觀念。如果政府觀念轉變了,那么通過宣教和示范,就可以增強公眾的保護生態環境觀念,從而在全社會都樹立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觀念。具體言之就是:

1.政府要有新的經濟觀。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觀念,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考慮生態承載能力,更加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只有在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政府即要推動經濟增長,更要注重環境保護。

2.企業要有新的經濟效益觀。傳統工業經濟效益觀念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的效益觀念是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通過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結合。

3.消費者要有新的消費觀。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觀念,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拼命生產、拼命消費”的誤區,倡導適度消費、循環消費、綠色消費的觀念。

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支持經濟政策體系一般應包括兩個層面:基本政策、具體政策。基本政策具有宏觀性和指導性,具體政策政策是提供好的制度環境。當前迫切需要出臺一些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具體政策:

1.環境保護政策。多年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一直難以扭轉,很大程度上在于保護環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滯后。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規定“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這意味著平均每年需要降低4.4%,這對于西部地區來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只有依靠硬性環境指標的約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才能實現所期望的平衡。比如甘肅省“十一五”規劃目標,到2010年,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要降低到1.9噸標準煤以下,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將下降到136萬噸以下,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將降低到200立方米左右,比2005年下降3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將達到50%以上,比2005年提高18個百分點。

2.技術支持政策。充分利用西部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完善“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產學研聯動”的技術研發體系。促進循環經濟短缺技術、關鍵技術、先進適用技術發展。不能把技術停留在知識層面,要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

篇3

關鍵詞: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研究

隨著城市景觀規劃生態意識的覺醒,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也被賦予了應有的生態內涵,即“生態園林綠地系統”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園林中的精髓,吸收了世界其它城市園林綠化有益的經驗,遵循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修復生態系統,使其良性循環,保護生物多樣性,謀求持續發展,以體現出功能、環境的文化性,結構和布局、形式和內容的科學性。

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宜居環境的基礎。只有完善發達的城市綠地系統才有可能營造出宜居的城市環境。人們在欣賞、享受美的城市綠化景觀的同時,能夠更加自然、親近地融入到城市綠地環境中。

本文通過對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研究進行系統的歸納,旨在分析國內外研究的現狀以及在不同區域實踐的好壞,以提出今后綠地系統規劃的具體方向。

1 國內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研究進展

20世紀70年代初,生態學作為設計理論引入綠地規劃,城市綠地開始了以改善城市環境及滿足景觀要求的生態園林綠地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城市綠地進入了生態園林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階段,出現了“世界花園城市”和“世界最適宜人居城市”。此時,老一代園林工作者系統地總結建國30多年來城市園林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主張用生態理論作指導,建設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于一體的園林綠地系統[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已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國內的城市綠地建設就此達到了新的[2]。1986年,中國林學會在溫洲召開的“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植物造景與園林生態”研討會上,周義錄、展瑰琦、余森文等人首次提出了“生態園林”新概念。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了建設“森林城市”的觀點,強調綠色生態環境對建設人類生存空間的調節作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好辦法就是運用生態學的理論來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功能。由植物構建的城市景觀,在功能效果上與植物群落結構設計有密切關系。21世紀初,城市綠地進入區域生態綠地及城市大園林綠地階段。生態園林觀點成為制訂城市綠化的方針和政策,也是進行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的重要依據 [3]。

國內眾多大城市如北京,南京、深圳、太原、哈爾濱等紛紛進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對策研究和綠地系統規劃實踐工作[4]。

1.1 人工植物群落的研究

人工自然植物群落是城市綠地景觀豐富的前提,也代表了城市的綠化發展水平,更是綠地系統生態功能的基礎。科學、合理的植物群落結構是綠地生態系統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王曉俊(2000)認為“自然式種植注重植物本身的特性和特點,植物間或植物與環境間生態和視覺上關系的和諧,體現了生態設計的基本思想。生態設計的目的就是要創造更自然的景觀,提倡利用種群多樣、結構復雜和競爭自由的植被類型[5]。”聶磊(2002)提出城市生態綠化概念,并從創建生態城市的一體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態設計水平,構建合理復合人工植物群落,提高植物配置水平等方面探討了城市生態綠化的思路和措施[6]。嚴玲璋(2003)曾提出“城市綠地以有生命的植物為主,構成的植物群落以 10~20 年后再現自然界的頂級群落為模式建成的生態綠地”[7]。宋興琴、鄒壽青(2003)提出在生態綠地建設中,創造多樣的生境,構建多種不同類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吸引益鳥、蟲等有益動物回到城市中,不僅能形成病蟲害的生態調控機制,還能大大豐富城市景觀,為市民創造一個鳥語花香的環境,讓人們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8]。李妮等(2006)通過分析研究成都市園林綠化的現狀與不足,歸納現有的植物群落特征,提出“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的營建理念,即遵循植物配置方法,營建不同類型的人工植物群落,應用于城市綠化建設[9]。郭麗(2009)提出應用人工頂級群落和動態平衡演替理論,形成具備多個優勢物種的不同類型群落交錯分布、穩定而優美的城市綠化景觀[10]。李燕等(2010)提出了生態園林的主題是自然植物群落或模擬自然植物群落。要使園林綠要使園林綠地景觀穩定、協調發展,就必須實行園林綠地類型的多樣化和園林景觀的生物多樣性[11]。

1.2 綠化不能背離生態規律

目前我國在綠地建設中有不少違背城市生態規律的現象,如:“廣場熱”、“草坪熱”、“景觀大道熱”等,為綠化而綠化,造成自然地貌植被被破壞。鑒于這種現象,不少學者提出了綠化一定要與生態相結合,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必須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綠化建設離不開生態學理論的支撐。馬少妝(2010)提出了:無論從維護城市生態平衡,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或是城市現代化水平,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來看,都要求城市綠化以改善生態環境為主,同時發揮美化景觀、發展經濟等多種效益[12]。楊培峰 (2007) 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為例,指出綠地系統是城市內最重要保障安全的功能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系統功能的優劣,對城市這一人工生態系統的是否健康穩定顯得尤為重要[13]。韓忻德 (2002)指出:建設生態城市,要在積極搞好城市綠化的同時,在郊區建設大規模的環城林帶,抓好道路、河流綠化及近郊綠化,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蓋率,建立以城市為中心的綠色生態圈,形成良好的大環境,使我們的城市成為“森林城”、“園林城”、“生態城”[14]。胡建軍(2007)在對無錫市生態城市建設中提出了“綠線”規劃的具體措施,把無錫市中心城區的綠地系統規劃結構定為“環、楔、廊、園”的結構模式,可見生態城市建設中綠化是重要的一部分[15]。蒙光遠 (2005) 分析了目前城市環境綠化建設中潛在的隱患,指出人類對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建設、協調與恢復主要是通過城市綠化來實現的[16]。黃雪萍(2009)闡述了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生態建構的途徑,主要觀點有: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系統內執行自然的“納污吐新”的子系統,傳統的綠地建設,重在挖掘單體的景觀功能。生態觀念引入城市建設,為認識和解決日益尖銳化的復雜城市環境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17]。忻一平 (2009)指出城市需要綠地,城市更需要景觀生態綠地。所謂生態綠地就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建植的綠地系統[18]。李昌浩(2007)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生態設計理論被引入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綠地開始了以滿足城市景觀環境的生態綠地階段[19]。李興平(2004)指出城市綠化的本質就是生態建設。其次,加強城市綠化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城市綠化在保護和凈化環境的生態效果是顯著的,城市綠化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平衡的調控者[20]。王海 (2009)提出了生態園林城市的內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即利用環境生態學原理, 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充分融合社會、文化、生態、經濟等因素,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有效防治和處理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和各種廢棄物,實施清潔生產、綠色交通、綠色建筑,實現城市生態的良性循環和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21]。

1.3 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內容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空間范圍有3個界限:一是市域;二是市區;三是城市建成區及分區。張菲莉 (2005)的《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研究》,在全面調查分析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布局與原則[22]。趙艷華(2008)的《三河市城市生態建設和綠地系統規劃研究》,通過科學合理的系統布局,形成多方面、多層次穩定的綠地系統結構,建立具有三河市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觀體系[23]。董慧玲(2007)通過分析城市生態綠地系統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探討了如何建立具有自然生態效應的城市綠地系統[24]。陳粉麗(2009)通過探討蘭州市綠地具體建設方面應該采取的措施,對綠化植物的選擇和優化配置提出了建議[25]。陳竟(2008)探討了在生態園林城市定位下的新疆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決策方法,在各類綠地規劃和綠地綜合效益兩個方面,運用生態學原理,比較分析法,多目標決策,AHP 法等多種方法進行合理的規劃決策[26]。胡英(2008)對包頭市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做了詳細的研究,進行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綠地建設規劃、樹種規劃、古樹名木保護規劃等[27]。

1.4 新技術的應用

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也需要較強的技術支撐,無論是綠地現狀的調查分析,還是各類綠地的定位、定量以及功能的確立等,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才能完成。隨著計算機學科的不斷發展,不少新技術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得到運用,如: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廣泛,它有助于更合理地規劃綠地系統,同時也更容易協調城市綠地與城市其他用地之間的關系。目前,GIS技術與景觀生態學相結合的原理現運用如下:

辛江等(2005)對應用遙感和GIS技術對烏魯木齊市的生態綠地格局進行了分析研究,試用TM多波段組合對烏魯木齊市綠地所進行的解譯,較好地提取了城市生態綠地的信息,對烏魯木齊市綠地分布格局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烏魯木齊市生態綠地建設今后應施行的策略與措施[28]。胡勇和趙媛(2004)采用衛星遙感數據,選取景觀生態學指標對南京市主城區范圍內的城市綠地進行景觀格局分析[29]。肖榮波等(2004)介紹了城市綠地生態研究中的遙感特點,并論述了3S技術在城市綠地覆蓋清查、綠地三維量估測、適宜度評價、綠地景觀格局及其動態分析、綠地生態質量監測和城市綠地景觀生態規劃上的應用現狀,提出了現存的問題,并對其未來發展的方向作了展望[30]。

1.5 小結

國內在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方面的研究很多,涵蓋了很多方面,有比較多的經驗可以為我們借鑒。但從整體而言,我國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更注重人均綠地指標,因而我們要加大對綠地結構和空間配置的生態學研究力度,城市生態園林綠地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還需進一步加強。

2 結語

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的研究已經引起人們的重視,這對于綠地系統的研究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今后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方面。我國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的研究理論比較詳細,但城市園林綠化的總體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國內生態園林綠地系統理論在實際規劃設計時,還需要加大對綠地結構和空間配置的生態學研究力度。因此,我們要做好綠地系統的生態學宣傳,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并把生態園林理念加入綠地系統的研究,使城市綠化能夠展示出順應自然的嶄新面貌,這將對城市生態環境改善起到極大的作用。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發展城市園林綠化事業,是城市建設的必然需求,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也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和必由之路。(收稿:2012-01-05)

參考文獻:

[1] 王紹增.論中西傳統園林的不同設計方法[J]. 風景園林,2006,6:9.

[2] 李昌浩,朱曉東,國外綠色通道建設進展及其對我國城市建設的啟示[J]. 世界林業研究,2007,20(3):34-39.

[3] 馮彩云.我國城市綠化的現狀與發展方向[J]. 科技建議,2002(2):15-18.

[4] 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 北京,中國建筑丁業出版社,2005.

[5] 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M].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6] 聶磊.城市生態綠化的發展策略研究[J]. 城市問題,2002(3):28-30.

[7] 嚴玲璋.可持續發展與城市綠化[J]. 中國園林,2003(5):44-47.

[8] 宋興琴,鄒壽青. 城市生態綠地建設新探[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3(5):62-64.

[9] 李妮,陳其兵,楊玉培. 近自然植物群落景觀理念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探討[J]. 西南園藝,2006(3):24-26.

[10] 郭麗. 赤峰市城市生態綠化建設的合理途徑[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11):85-86.

[11]李燕,王新,李紅旗. 節約型生態綠地探索與實踐[J]. 新疆林業,2010(4):51-52.

[12] 馬少妝,梁玉玲,姚婷. 廣州城市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 能源與環境,2010(10),128.

[13] 楊培峰,胡上春. 山地城市生態建設控制性規劃初探――以攀枝花市攀密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為例[J]. 城市規劃與環境建設,2007,27(2):9-13.

[14] 韓忻德. 試論城市綠化在建設生態城市中的作用[J]. 咨詢與建議,2002,12(4):69-70.

[15] 胡建軍. 無錫市生態城市建設研究[D]. 同濟大學碩士論文,2007.

[16] 蒙光遠. 生態城市綠化建設中存在的生態隱患與對策[J]. 柳州師專學報,2005,20(1):113-116.

[17] 黃志萍. 淺議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建構[J]. 資源與環境,2009(6):96-98.

[18] 忻一平,范向陽. 讓城市重返綠林――城市化進程中的景觀生態綠地建設探討[J]. 國土綠化,2009(1):10-12.

[19] 李昌浩,朱曉東,潘濤. 面向生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07,14(2):39-43.

[20] 李興平. 淺談城市綠化與城市生態建設[J]. 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3):49-51.

[21] 王海. 淺談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途徑――以包頭市為例[J].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9,32(6):64-66.

[22] 張菲莉. 昆山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研究[D]. 南京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23] 趙艷華. 三河市城市生態建設和綠地系統規劃研究[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

[24] 董慧玲. 淺議濟寧市城市生態綠地系統規劃[J]. 山東林業科技,2007(2):105-106.

[25] 陳粉麗,張松林,白芳銘. 蘭州市城市生態綠地建設淺議[J]. 湖北農業科學,2009,48(1):250-253.

[26] 陳竟. 新疆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決策方法研究[D]. 新疆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8.

[27] 胡英. 包頭市生態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研究[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

[28] 辛江,馬勇剛,張健峰. 烏魯木齊市生態綠地格局遙感研究[J]. 西部林業科學,2005,34(2):53-57.

[29] 胡勇,趙媛. 南京城市綠地景觀格局之初步分析[J]. 中國園林,2004(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