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17:35: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鋼鐵工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鋼鐵發展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資源短缺,技術落后,產品結構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不高,對環境的污染太大,這些因素都影響著鋼鐵工業的發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環境保護是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可持續發展也為保持清潔的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只有保證環境不被破壞,資源和合理開發和利用,才能保證資源的持續性,實現環境和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在實踐上,我們在努力的尋求一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點。我們之所以難以協調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主要是是受經濟利益的影響,在粗放經營時代,我們一味把規模的擴大和產能的增長視為經濟活動的主要目標,從而加速了瓶頸與制約因素的形成[1]。從2008年我國鋼鐵工業能耗數據看,我國比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高出11%左右。鋼鐵工業廢水排放占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的8.53%,工業粉塵排放量占我國工業粉塵排放總量的15.18%,CO2排放量占全國9.2%,固體廢棄物排放總量占全國工業總排放量的17%,SO2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3.7%[2]。以上數據說明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我國雖然是鋼鐵生產大國,但也是我國的廢物處理技術還比較落后。總的來說,我國的鋼鐵工業還沒完全擺脫“粗放型”的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技術和廢物處理技術是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2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
通過分析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規律和我國鋼鐵工業的現狀,我么可以看出,未來環境的惡化與資源的短缺對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不利。從環境方面來,當今國內的自然環境受到多年粗放型鋼鐵工業的沖擊,已經到了必須治理的地步。人們對環境的保護必將對鋼鐵業提出越來越高的標準,以保護人們共同的生活環境。從自然資源方面看,由于鋼鐵工業的發展,地球的鐵礦石不斷地減少。我國優質鐵礦石存儲量比較小,資源緊缺的現實對礦石、焦炭等鋼鐵業主要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需找到一條適合國情的鋼鐵發展道路。技術的創新顯然應該是首先要考慮的方法,它是能同時加快鋼鐵工業發展,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根本方法,它應滲透于鋼鐵工業的各個環節。
2.1鋼鐵工業技術的創新
通過技術革新來降低工業過程中的原料消耗和損失,減弱對設備的自身的破壞,延長其使用壽命。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提高技術水平:降低各生產中原料、零部件和耐火材料、鐵水、燒結礦等的消耗;提高能源系統生產、加工等環節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焦炭、電力、蒸汽、氧氣、鼓風等二次能源在生產、加工、運輸過程中的能耗和耗損或放散;減少生產中燃料、電、氧氣、水等能源消耗;制定合理的方式回收生產過程中散失的各種余熱、余能和廢棄物等[3]。
2.2鋼鐵工業廢料的綜合利用
綜合利用指未轉化為廢料的物料通過綜合利用而被消除。廢料的綜合利用不但可增加產量,同時減少原料費用,降低工業污染及其處置費用,提高工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鋼鐵工業資源消耗量大、種類多,實現廢料的綜合利用,可以節省更多的資源,確保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性。人類的活動所產生的廢物怎樣處理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難題。鋼鐵工業也不斷的研究新的粉塵和廢料回收技術,盡量減少鋼鐵生產中的廢物排放,以減輕對自然環境的危害。通過提高廢料的回收和處理技術,不但可以減少排放物而且可以節約排放物的傾卸堆放成本。近些年,鋼鐵行業開發了很多鋼廠廢料回收新技術和新方法并應用于生產中,使鋼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可以被回收或直接作為原料返回到鋼鐵生產流程中再次使用。對于鋼廠廢料中的細濾粉塵或污泥,為了方便回收,大多先進行無塵化處理,使廢料從便于清理和轉移,例如:壓塊工藝;造塊工藝;造球工藝。生產中具體使用什么技術主要取決于將鋼廠廢料回收用于生產流程的工藝。
2.3鋼鐵工業廢氣的綜合利用
鋼鐵工業的廢氣處理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鋼鐵廢氣一般具有一定的毒性,為降低鋼鐵生產對環境的影響,鋼鐵企業必須盡量減少廢氣的排放并對廢氣進行凈化。廢氣的凈化技術是當代鋼鐵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用的有兩種技術:靜電過濾的干法凈化法和濕法洗滌的濕法凈化法。兩種方法都具有一次廢氣搜集裝置和水冷煙道,后者通常裝備有可調式套筒以利用抑制燃燒進行的氣體回收,以及移動式煙罩以便在砌爐時提供通往轉爐爐殼的通道。
2.4電爐煉鋼對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隨著鐵礦石資源的短缺,電爐煉鋼以日益被鋼鐵行業所重視。鋼鐵生產主要有兩種技術:一種是以鐵礦石為主要原料的高爐與轉爐結合冶煉技術,二是以廢鋼為主要原料的電爐冶煉技術。使用電爐煉鋼有以下優點:1)電爐煉鋼主要以廢鋼為原料,可以大量減少鐵礦石以及焦炭的消耗;2)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電爐煉鋼的能量消耗水平較轉爐煉鋼要低;3)從環境排放的角度來看,電爐煉鋼過程中排放的廢棄物也較少。從2006年的數據可以看,世界轉爐煉鋼產量為8.14億噸,占世界總鋼產量的32%。中國的電爐鋼比例為10%。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鋼鐵行業要持續發展,電爐煉鋼技術的發展必不可少。傅杰認為,以我國年產鋼5億噸計算,若電爐鋼比例從10%提高到25%(2020年目標值),則每年可節約鐵礦石0.975億噸,降低能耗0.2625億噸標煤,減少CO2排放1.192億噸[4]。
3結束語
篇2
鋼鐵工廠要求生產空間具有起碼的整體性與連貫性,這不僅關乎到工廠的建設成本,對日后廠區管控也有長效影響。地勢的局促加之征地困難,使得內遷鋼鐵工廠所得生產空間條件差強人意。以鋼遷會為例,該廠是抗戰時期重慶最大規模鋼鐵企業,在籌建之初“由于器材運輸困難,重慶附近沿長江兩岸又缺乏平地,反復研究,最后由楊繼曾主任委員決定就在大渡口地區建廠。”瑏瑣從整體地貌來看,該廠選址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現擇廠境內,丘陵起伏、溪澗橫陳。”(如圖2)所劃定的廠區內,“其一部分雖似相當平坦,然前后高低相差亦有15公尺以上”,“地基比較狹小,而且高低不平相差1—2米,必須搬山填溝。”瑏瑤,除地勢不平外,臨江區域多為硬質土,給施工造成難度。“浮土不及1公尺,以下都為石質,建廠時之土方石方工程,頗為艱巨,需時既久耗費亦多。”瑏瑥同樣受到廠區基址影響的還有供水問題,傳統觀念認為臨江工廠都具有取水方便的條件,但就具體情形而論,江畔地勢和水位變化對于工廠取水又有直接的影響。鋼遷會廠區整體“大抵地勢高出洪水位約10公尺以上,可無淹沒之虞”瑏瑦,加之“重慶附近在洪水枯水時期之水位相差在30公尺以上,故取水設備須將水泵裝于斜坡車架或囤船上,視水位之高低而移動之。”“此外又須于高處建筑蓄水池,以保給水之不斷。凡此種種,設備既繁,需費頗多。”瑏瑧重慶區域內長江以南的階地多背山面水,“廠境后為崇高山地,雨水宣泄,向賴廠內溪澗。”為保障排水順暢,“廠境周圍另行開挖明溝。務期暴雨來時,廠地無泛濫之虞。”瑏瑨
二、惡劣的運輸環境與低下的運輸效用
工業運輸的概念異同于一般交通運輸,在考量其線路延伸和運輸方式的同時,還應關注運輸的實際效用。在1935年參謀團入川以來,西南地區的交通狀況已有所好轉,線路延伸較為廣泛,輻射區域不斷拓展。但從工業運輸的角度加以考量,在戰爭的語境下,運輸狀況很難對重慶范圍內的鋼鐵企業構成有效支持,從當時鋼鐵行業所主要憑靠的水陸聯運、陸路運輸和水路運輸三種方式來看,周轉線路過長,運力欠缺和路況惡劣的情況均普遍存在。從水陸聯運線來看,重慶為川湘、川陜線水陸聯運之節點,其中川湘線地處川東平行嶺谷構造地帶,整條線路被分為數段,“川湘線全程一千六百公里,其中衡陽至常德三百公里及涪陵至重慶一百五十公里可以利用輪船,龍潭至龔灘一百二十五公里,為人力挑運,其余均可采用木船運輸。”瑏瑩其中伕運部分尤為艱難,且運量有限,“伕運部分現有伕役數千人,每日運量不過數百噸,所以有時不能不利用一部分汽車運輸(自龍潭經行黔江至彭水)后再利用烏江水運,約三百零五公里,此路陡坡急灣(彎),不易通行板車,唯有充分裝置木炭汽車,以補伕運之不足。”瑐瑠而木船不僅運量不敷,且航運條件惡劣,“一為各江水位氣候變化不測,為航行安全,必須隨時等候適當水位,然后順槽放水過灘堤,較不致有虞。
一為纖伕之缺,因川湘原屬古道,自長江開放后,即廢棄不用已數十年于茲,以致各江纖道已多毀敗,必不熟練纖夫,積有多年經驗者,方能勝任。”瑐瑡就運量而言,“彭水至涪陵,現以纖夫七千名即每月可維持數百噸運量”瑐瑢,如此輾轉且艱難的運輸線路,所能轉運的貨物數量十分有限。從陸路運輸線路來看,公路運輸在重慶鋼鐵工業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微弱,戰前修通的川黔線“自成都經簡陽、資陽、資中、內江、隆昌、榮昌、永川、璧山,至重慶渡河,再經綦江,而達貴州之松坎,全線共長六百四十余公里。”瑐瑣就運輸效率來考量,該線路“以價值而論,表面似甚經濟,然考其實質路面多系土泥,橋梁涵洞多不完備,一經雨則滿道泥濘,陷車滑車,累見不鮮。”瑐瑤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兵鋒席卷緬越,中國的有效外援幾乎斷絕,公路運輸所需的汽油越發金貴。“戰時車輛減少,軍運較忙,故需時較長。”瑐瑥資源委員會所屬電化煉鐵廠配有卡車48輛,而在車運方面“因滇緬路封鎖,器材進口不多,加之油料困難,故行車較少。”瑐瑦位于江北石門坎一帶的資和鋼冶煉公司,資源委員會加入投資后,改為公私合營的資和鋼鐵冶煉公司。該廠使用涪陵赤鐵礦與貴州錳礦為原料煉成含錳80%以上的錳鐵,當時錳礦的運輸主要需依靠公路,就運輸的實際效費分析,在資和公司《開采貴州遵義錳礦計劃》的文件中稱“運輸路線由硐上至團溪20公里,用人力挑運,每擔約20元。惟因人力稀少,大量運輸甚是困難,團溪至遵義45公里,雖已通公路,但因貨物較少,覓車不易,現有牛車可雇,每擔40元—50元,每噸合800元—1000元,但速率甚低。”瑐瑧當時資和廠的錳鐵年產量在7360噸左右,以1943年市價判斷錳鐵每噸售價為12000元左右,錳礦運費所占成本接近50%,效費比之低,成本之高昂,不言自明。
瑐瑨在抗戰時期,工業基礎設施滯后的條件下,鋼鐵工廠多需仰仗水運。從工廠的分布來看,沿河設廠的鋼鐵企業占到近90%,結合原料產地的分布特征,各廠對嘉陵江航道渝碚段、綦江航道和長江航道渝涪段的使用頻率都很高。但就航道的實際情況來看,通航條件不容樂觀。嘉陵江航道中由重慶北上至廣元一線,“全程七百四十公里,……,全線灘險林立,約二百數十處。”瑐瑩特別是入秋之后,“嘉陵江水位低落,運輸不便。”瑑瑠綦江航道的使用效率直接關乎綦江鐵礦和南桐煤礦能否被重慶周邊工廠有效利用,然而當時“鐵礦及一部分用煤之運輸須憑借綦江河及支流殊多困難,現維由導淮委員會計劃,改良航道,但船只多而載量小,水運問題仍不得謂之根本解決。”瑑瑡資源委員會所建重慶煉銅廠,建址于重慶化龍橋,所需物資大部由該廠木船“分駛三溪蒲河線,三溪趕水線,白石塘趕水線及三溪重慶線裝運本廠所需要一切原材。”瑑瑢而當時“白石塘至趕水一段水淺灘多,普通船只不能行駛,只可用軟板船,枯水時期僅載數百公斤,趕水以下水流較深,然灘礁極多,其間雖建有閘壩2座,但仍有著名之險灘數處,船夫均視為畏途,船只載量亦只有2—5噸。枯水則運量甚微,洪水則洶涌,甚至閘壩滿溢,船只完全停航,此該線運輸之特殊困難也。蒲河至三溪,水程較近,其間建有閘壩3座,水流較為平穩然亦有險灘一處,若旬日不雨,則船只停航,交通梗阻,船只載量5—15噸。重慶至三溪涌逆流而上,路途較遠,航行期約15日,順流只五日可達,船只載5—15噸。源(沅)陵至三溪,該線物料經常由源(沅)陵船運重慶轉運三溪需時3月有余。里程既長時間亦久,經過崇山峻嶺荒僻之區,無論船運背運,均感困難。”瑑瑣從工業運輸的效率來看,耗時較長的水運本以運量見長,而在惡劣的航運條件下,非但耗時愈長且運量亦為一大瓶頸,非但不為在渝工廠的區位優勢,反為其硬傷。
三、高昂的開采成本與粗放的礦料應用
重慶周邊豐富的礦藏一直被認為是抗戰時期該地發展鋼鐵工業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但礦藏的分布僅代表其具有開發潛力,實際開發則要從工業發展的經濟角度加以再考量,礦料的開采與礦藏品質是其間較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決定開采是否具有經濟價值,在鋼鐵工業鏈條的循環過程中能否起到促進作用。就礦料的開采來看,重慶周邊的方山丘陵地貌對于開礦并不理想,以重慶周邊規模最大的綦江鐵礦開發為例,當時綦江礦廠主要有土臺、麻柳灘、大羅壩、白石塘、蘇家井五處,其中土臺礦區產礦額占綦江產鐵45%。但就開采條件而言,該區不甚理想,在開采地域內的老君閣、石崗壩一帶,“俟坑深路遠,水大難泄,不易開采”,瑑瑤西南各洞“坑遠水大,開辦困難”。瑑瑥整個礦區受到地勢限制,給生產帶來頗多不便,童書德在《綦江鐵礦事業概況》中稱“惟土臺位在高山,限于天然障礙,運輸工作極感困難。由田壩至小魚沱,共有坡道五處,各置絞車1座,敷設雙軌。安置鋼絲繩,重車下行將空車帶上。惟12華里之坡道,連接三層,凡2000米,至為險峻。每坡設開車工人1人、會車工人3至4人不等。
茲為大量超運起見,則非將各種設備改善不為功,最近已在計劃中。至白石潭運輸,以山路崎嶇,人工背運,運量頗少,另辟新道,亦在考慮。”瑑瑦劉剛在《建設大渡口鋼鐵廠》的回憶錄中也指出,綦江鐵礦開采困難,多為雞窩形礦,礦區多山,成品運出多有不便。瑑瑧開采難度直接影響到各礦的產出,提升了礦山成本,使其開采和運轉所具有的市場價值大打折扣。就礦料的品質考量,重慶周邊各地所貯礦產成分各異,部分礦藏合金比例存在先天缺陷,而“重慶之煉鋼廠數家,其設備大致相同,出品因亦類似”瑑瑨,難于適應多元化的礦料運用,而無區別的利用又導致了額外的硬件消耗和動力損失。就煤礦而言,在渝鋼鐵企業普遍使用的南桐煤含硫較高,且多為有機硫,難以迭洗,瑑瑩在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三氧化硫對鍋爐低溫受熱面具有較強的腐蝕作用,并且加速鍋爐結渣過程,導致不必要的原料浪費。當時電化冶煉廠所用之煤礦采購自“蒲河及南川一帶”,在使用的過程中“惟該區產煤含硫均嫌過高,不適冶煉應用。”瑒瑠從鐵礦來看,品質各有異同“直接影響鐵中隣質之多寡,間接影響煉鋼之方法。川中各地生鐵,除綦江所產大部為高磷鐵外,其余各地生鐵,大部含磷在0.2%至0.3,含錳則多在1%以上,因為菱鐵礦中含錳當較多。”瑒瑡遍查當時鋼鐵廠所裝備的煉鐵設備,煉鐵爐多為10至15噸的小型煉爐,若遇含磷、鋁等成分較高的鐵礦砂,爐渣沉淀比率增高,不僅難以有效提取有效成分,且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燃料損耗。當時“陵江、人和、蜀江之菱鐵礦含氧化鋁甚高,致爐渣含后者之成分,通常在18%以上,使爐渣流動性減低。……,資和、興業所用之涪陵赤鐵礦,含氧化鋁亦極高,故爐渣普通之氧化鋁量,均在22%以上,使爐渣粘著性極強,消耗額外量之焦炭。”瑒瑢故而重慶周邊的礦質決定了這一時期的礦料應用停留在較為粗放的階段,影響產品品質的同時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四、結語
篇3
幼年的情緣
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康成明看見周圍的大人們有時擺弄相機,就一定要湊上前,“我當時特別好奇,小小盒子里怎么就能照出人像來呢?”從此,他對光影的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于之前有一些繪畫美術的基礎,所以在色彩、構圖和布局方面,為他在攝影領域施展才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時我就想,如果有部相機,一定要好好拍拍鞍鋼、拍鞍山、拍千山、拍攝祖國多姿多彩的山川河流和周圍人的喜怒哀樂……”
“我與鞍鋼有著不解之緣,我是在鞍山新華樓生活長大的。這是個號稱鞍鋼工人村的鞍鋼職工家屬大雜院,我居住的這片住宅群是原鞍鋼燒結總廠職工家屬住宅區。我的父母都是鞍鋼職工,那時我們小孩子經常跟著大人到廠內喝鹽汽水,有時還用瓶子裝好拿回家慢慢地喝。有時候跟著大人后面鉆進熱氣騰騰的澡堂子洗個痛快的熱水澡,也有時候纏著父母去工廠乙炔瓶旁收集廢渣上交學校……”提起小時候的經歷,康成明如數家珍般。
“我們這些生活在職工家屬區的孩子們對鋼鐵并不陌生,那時很多事情都搞不懂,都很好奇。最令人記憶猶新的是1975年海城大地震,家里的房子不敢住了,我們都擠到廠區里住了小半年,所以 對廠區內冒著滾滾濃煙高大煙囪、廠房內轟鳴不息的軋機聲、煉鐵爐前鐵水奔流景象記憶深刻,對煉鋼爐前工人們奮勇揮鍬的場景至今還歷歷在目……”康成明對鞍鋼的摯愛之情溢于言表。
1982年,康成明考上鞍山鋼鐵學校的機械設備專業,畢業前在原鞍鋼第二初軋廠、原鞍鋼第三煉鋼廠實習。他說:“那時從初級專業的角度重新認識鋼鐵、重新認識那時的鞍鋼工業印象。”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原鞍鋼設備處從事鞍鋼設備供應管理工作,重點進行鞍鋼設備改造設備供應現場催貨任務,經常到現場跟蹤設備備件到貨情況,也因此對鞍鋼生產工藝及裝備有了專業上的深層次的理解。
1997年,康成明應聘到原鞍鋼設備部備件管理處任副處長,開始了從事鞍鋼全公司的設備備件管理工作。而這個時期,正經歷了鞍鋼設備改造的一個階段,他參與了鞍鋼平改轉、二煉鋼小連鑄等改造工程,對鞍鋼設備整體升級有了更直接地認識。
“那段時間雖參與設備改造,但還沒有記錄歷史的想法,只是喜歡攝影,以拍攝風光和人物為主,隨機性較多,拍出的片子也缺少內涵和靈魂。” 康成明回憶說。
老高爐改造成就工業攝影夢想
2004年,鞍鋼開始老高爐改造,康成明那時主持新鋼鐵公司設備部綜合處工作,其業務分工正好負責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那階段他帶領同事經常到現場去查看設備報廢,研究利庫工作。“老1號高爐改造時,我們只錄像沒照相,所以現在覺得非常遺憾。到了2006年初,我從鞍鋼設備部(股份公司)調到鞍鋼資產經營中心后正趕上老2排高爐改造。于是,每天中午,我顧不上去食堂吃午飯,帶上面包、小咸菜,兜里揣上兩瓶水就拿著小卡片機到現場去拍照。”經歷了鞍鋼改造過程后的康成明,對鋼鐵工業印象從初始的好奇逐漸有了深層次的認識,這種文化理念已深深地根植頭腦之中,他意識到這是自己拍攝工業題材的千載難逢的機遇。
“這個時期,我已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去為拍攝而拍攝,而是通過紀實的手法用照片記錄鞍鋼舊貌變新顏的發展過程,通過照片展現工業攝影與風光片的異同,展現中國工業攝影強烈的主旋律和歷史時代印記,展現中國工業攝影的文化內涵。”
不知揮灑了多少汗水,犧牲了多少休息時間,康成明終于完成了“鞍鋼老高爐群改造”紀實圖片拍攝任務。“盡管圖片真實地記錄了鞍鋼改造老高爐,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生產工藝,建設節能環保型鋼鐵企業這段時期所取得的成效,但是由于拍攝圖片采用的是佳能G6小數碼相機,像素只有720萬,而且完全是利用午休時間拍攝的,所以拍攝的光影效果不是很理想”。雖然康成明這般謙虛,可是當一幅幅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滄桑爐皮已銹跡斑斑,爐管道、爐襯已黑白相間卻依然挺拔聳立的高爐群躍然眼前的時候,當一幅幅施工者冒嚴寒、戰酷暑、頂風冒雪建設高爐的真實場景盡收眼底的時候,無人不為這組承載著時代的鋼鐵追憶、承載著鞍鋼工人艱苦奮斗、樂觀向上精神的美好瞬間、承載著鞍鋼人心靈震顫的永久定格的厚重而珍貴的寫實工業遺產而慨嘆! 《鞍鋼老高爐群改造紀實》組照獲得“2011我的城市我的家”全國攝影大賽珍藏獎的殊榮就是對康成明這份辛苦付出的最好回饋。
康成明覺得,傳統工業影像中豐富多彩的元素是爐火與鐵水奔騰涌出的那種壯觀、鋼水冶煉表現出的那種激情,而現代化的連鑄機已將這昔日熟悉的場景演變成悄無聲息的紅中透黃的鋼水馴服野馬般沿著結晶器慢慢流淌、慢慢結晶成不同規格尺寸的鋼坯的大工業現代化生產流程的場景,更能彰顯出大工業的獨特魅力;采用油畫濃郁色調及版畫的質樸效果能使奔涌的爐火給人以鋼鐵般的印記,但他覺得此時如采用黑白影調,更能凸顯鋼鐵工業逝去的記憶,更能透過原汁原味的視覺語言,彰顯出深沉厚重的鋼鐵文化氛圍中孕育著的絲絲溫情,從而達到感染人、激勵人的作用。由于在號稱在共和國鋼鐵工業長子、鞍鋼憲法誕生地、鋼鐵搖籃的大工業企業生活與工作,大企業濃厚的文化氛圍熏陶著他,在企業基層單位經歷了共青團、專業技術、組織人事、設備管理等多崗位交流,再到鞍鋼大機關管理部門工作,開闊了視野,增加了社會閱歷,特別是多年來負責具體推進鞍鋼TPM管理工作,對大鋼鐵、大工業的文化理念逐步升華,為今后的工業攝影拍攝蓄藏了堅實的文化底蘊。
2007年,康成明在新浪網開通了博客。這些年來,他利用中午休息、節假日時間,以一名鞍鋼普通員工的視覺,抓拍了一些反映鞍鋼改革、改造發展變化的紀實照片,在新攝影網站北京站陸續整理并發表主題為《鞍鋼建設節能環保型鋼鐵企業管窺》系列紀實故事圖文帖子刊載在博客里,以此詮釋“創新、求實、拼爭、奉獻”的鞍鋼精神,這些帖子相繼被國內許多大型網站轉載。目前此帖子已發了980多張照片,這是鞍鋼改造的一個縮影,囊括了鞍鋼生產管理、設備管理、現場管理、技術改造、廠區綠化以及鞍鋼憲法、鞍鋼文化理念的轉化等內容。
用康成明的話講,在當今的工業題材攝影方面,他只是個草根,但他的工業攝影不同于社會攝影家拍攝的工業攝影,因為他置身于鋼鐵行業其中,對鋼鐵理解有別于他們,憑著對鋼鐵的特殊情感,方寸圖片中皆濃縮著他對鋼鐵的感悟與共鳴。他已經把自己的身心和靈魂都深深地融入到企業當中。更有與眾不同的是,“我與純粹拍工業攝影的人的想法不一樣,我感覺目前中國工業題材攝影有誤區,現實的中國工業攝影過多的單純追求光影的藝術效果,而淡化了中國鋼鐵的主旋律,過多的反映一線工人滿臉油污滿身灰塵的艱苦狀態,其實現實中的大工業場景已將原來轟轟烈烈生產過程像戰場一樣煙熏火燎的場景演變成悄無聲息,井然有序的現代化流水線場面。現實中的中國工業發展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不論是鋼鐵、機械加工、高鐵、航天等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反映這些主旋律的鋼鐵題材不論數量、質量都不盡人意。應該多拍些反映謳歌中國工業在節能低碳發展取得的成效方面圖片,攝影人要與中國鋼鐵工業時展共鳴,拍工業攝影要表現中國工業方向的發展趨勢,不要一味的過多反映爐前工人的臟累苦險場面,那只是記錄或表現中國鋼鐵發展史中落后的記憶,不是中國鋼鐵工業真實的現狀,需要弘揚不怕臟累苦險精神,但這不是主旋律。主旋律就應該是真實表現現代化節能環保高效低碳標志的大工業發展的現實版場景。諸如代表中國鋼鐵工業低碳節能環保型鋼鐵工廠――鞍鋼集團鞍鋼股份公司鲅魚圈鋼鐵廠,這樣的主題攝影”。 為此,康成明在新浪開通了#中國工業攝影#及#工業攝影# 、#中國夢-工業情-勞動美#等話題欄目,這些欄目每個都超過50余萬次瀏覽量,既宣傳了主弦律,樹立好形象,傳播正能量。又引導人們認識當今中國工業發展的現狀。
拍攝道路上的酸甜苦辣
康成明在鞍鋼工作整整30年了,其實攝影只是他的業余愛好,他的主業是從事鞍鋼設備管理、TPM管理、資產管理及經營。他曾發表過多篇鞍鋼管理學術論文并獲獎,與同事合作編輯出版的《TPM管理與實踐》,曾發放到鞍鋼基層每個班組一本,是我國第一部企業人員自己撰寫的TPM管理方面的書稿,當時他與寫作團隊成員走遍了鞍鋼所有生產線,這也為他日后拍工業題材攝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把低碳鞍鋼、美麗鞍鋼展示給大家,康成明的拍攝道路上充滿了酸甜苦辣。多年來將大部分業余時間用在了攝影創作上,“搞攝影來不得半點的浮躁,不能看別人拍什么,就盲從跟著拍,我倒覺得應該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關鍵的地方。我雖沒有在專業攝影圈里待過,但根據十幾年來切身經歷,我覺得拍工業題材的作品首先需要了解工業、熟悉工業、對其有獨到的理解,并把這種理解化成腦海影像形成記憶,然后再動手去拍攝。要努力使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使拍出的工業攝影作品成為一種文化傳承、成為中國鋼鐵工業的史詩和歷史的縮影,這樣的攝影作品才有生命力。”鞍鋼幾位文化大家,也是康成明攝影道路上的摯友,曾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的話牢牢地記在了他的心里:拍攝有感染力的作品首先是拍攝的對象先感動你自己,用心靈去拍攝。拍攝的瓶頸能否突破,最終是看你的文化底蘊深不深、厚不厚。你生活工作在鞍鋼,鞍鋼的文化是你創作的源泉,只要你把鞍鋼讀懂了,堅定不移的拍鞍鋼,你就可以成為工業攝影的大家。
康成明時刻關注著鞍鋼的變化,對鋼鐵工業、鋼鐵工人、“時代印記”這些主題把握準確,真切地表達了對共和國鋼鐵工業長子――鞍鋼過去的輝煌、改革的陣痛、重新振興崛起的歷史進程。
去年,中國第一次舉辦國際工業攝影大展,康成明以草根社會投稿人身份投稿,結果比截稿期晚半個月,大賽主委又重審并將他的作品《今日鞍鋼》組照入選參展,為此,他十分感動。“我就是想通過這個窗口,把鞍鋼的變化作為中國鋼鐵工業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把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展示給大家。”
拍攝過程有苦、有累也有甜。談及攝影的最大收獲,康成明爽朗地笑笑:“把快樂、把美好的東西與大家一起分享,是我最大的收獲。”“攝影是有技巧的,我覺得拍攝條件好的情況下不能對后期依賴過多,力爭一次拍攝,從構圖、光圈設置等一步到位,用情感去拍攝影像,拍攝時首先感動的是你自己,拍攝要投入激情和情感,要專注。有條件時盡量用三角架,特別是光線不好時。另外,按快門時,不要太隨意,要首先構思好再拍,盡量不給自己留退路,這樣就提高了效率,拍攝的水平不知不覺地就提高了。攝影要耐得住寂寞,不要追求表面的熱鬧與虛榮,不要跟誰去比高低,不要理會世俗的偏見與嘲諷,要沉下心,勤奮創作多出作品,歷史是檢驗的標準。”
篇4
關鍵詞:鋼材銷售 營銷體系 構建 目標 前提 重要職能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促進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促進了我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使我國鋼鐵工業在世界鋼鐵行業中逐漸擁有了話語權。但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迅速衰退,各國的鋼鐵需求量迅速萎縮。與此同時,為控制居高不下的房地產價格,維護我國社會秩序的安定,我國政府大力加強了我國房地產行業的控制。這樣就導致了我國鋼鐵工業出口大幅度下降,對內需求日益降低的不利局面。在這種情況下,鋼鐵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贏得市場的一席之地,就必須大力加強市場研究的力度,構建適合市場發展特征的營銷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促進鋼鐵銷售,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確定鋼材銷售中營銷體系構建的目標
構建全新的鋼材銷售中的營銷體系,首先必須在認真分析市場特征的條件下合理確定構建的目標。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鋼材市場已經發展為買方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中,真正擁有話語權的是買方,買方對于整個市場的走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鋼材銷售營銷體系的構建就必須圍繞買方做文章,以鋼材銷售企業和買方互利共贏為目的,以創新發展為基礎,構建為買方服務的營銷平臺。
二、明確鋼材銷售中營銷體系構建的前提
為實現鋼材銷售中營銷體系構建的目標,鋼材銷售企業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影響鋼材銷售的因素,并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基礎上構建適合鋼材銷售企業銷售業務發展的營銷體系。
通常情況下,構建鋼材銷售中的營銷體系,鋼材銷售企業必須綜合考慮企業是不是具有應對鋼材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機制,是不是具有開創全新鋼材市場的能力,是不是能夠對既有營銷渠道進行挖掘,是不是具有針對客戶服務的快速響應機制,是不是具有絕對競爭能力的鋼材品牌,是不是具有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文化等內容。
三、正確分析鋼材銷售中營銷體系的重要職能
研究發現,鋼材銷售中營銷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職能:1、鋼材市場銷售管理職能。通過營銷體系,可以收集分析并處理市場信息,制定銷售計劃,研究目標市場,對銷售人員進行考核,合理制定鋼材產品價格,回收貸款,創建或者維護鋼材銷售渠道等。2、鋼材售后服務管理職能。建立維護管理售后服務體系,妥善處理客戶的投訴,及時收集鋼材以及服務信息并及時反饋到上級主管部門,管理客戶檔案、培訓客戶等。3、鋼材銷售合同及訂單管理職能。認真分析客戶的信用,接受客戶詢價,完成合同的簽訂,合理處理訂單,完成合同訂單歸檔。4、創建與維護鋼材品牌職能。制定鋼材品牌發展戰略,制定鋼材品牌延伸策略,有效管理鋼材品牌資產。5、財務管理職能。進行日常銷售結算,和銀行間的業務結算,處理各種票據業務,加強成本控制等。6、存儲與物流職能。恰當安排鋼材存儲,合理調度配送鋼材產品。7、管理國內外辦事處職能。對國內外辦事處進行管理,協調銷售任務,完成銷售目標。
四、合理構建鋼材銷售營銷體系
(一)建立健全鋼材營銷服務管理
在鋼材銷售體系建設過程中,鋼材銷售公司要認真分析市場發展的方向以及鋼材營銷服務管理的需要,以市場發展為導向,以客戶滿意為目的,努力轉變思想觀念,建立健全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鋼材營銷服務管理新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鋼材銷售企業要不斷建立健全鋼材銷售服務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制定銷售服務管理方案,按照客戶的需求與企業的發展特點制定銷售營銷管理細則,使營銷服務管理有章可依,從而不斷提升服務工作質量,達到優質服務的目的。
(二)合理制定鋼材營銷政策
在鋼材營銷過程中,國家政策的變化對于鋼材銷售企業的營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鋼材銷售企業要針對國家政策的變化以及不同地區的市場變化特點,合理制定鋼材營銷政策,改變鋼材銷售模式,促進鋼材銷售,完成銷售目標,實現企業銷售利潤的最大化。例如,在國家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后,首鋼集團針對天津市場及時展開調研并調整營銷政策,提出了以62B線材為主要銷售目標的對標銷售模式,出色地完成了鋼材銷售任務,確保了首鋼鋼材銷售利益的最大化。同時,首鋼集團還在掌握客戶生產以及資金狀況的基礎上,將現貨市場作為鋼材銷售的運作平臺,強化了首鋼集團在天津鋼材市場上的主導作用。
(三)創新鋼材營銷策略
合理構建鋼材銷售營銷體系,還要不斷創新鋼材營銷策略,通過多種營銷策略不斷提高鋼材營銷水平。例如鋼材營銷企業可以通過不斷提高鋼材產品的技術水平,開創知識營銷;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營銷管理,多方面獲取市場信息,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實施營銷整合;創新營銷理念,創新文化營銷;創新強強聯手營銷,通過和龍頭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不斷推廣高端產品,促進鋼材銷量的不斷上升。
總之,在當今經濟形勢下,鋼材企業只有努力創建鋼材營銷體系,才能不斷提高鋼材銷售企業的銷售水平,不斷提高鋼材銷售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為鋼材銷售企業不斷獲取市場份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愛琴.21世紀服務營銷發展趨勢初探[J].蘭州學刊,2004,05:101-102.
篇5
[關鍵詞]環境經營鋼鐵企業可持續發展
在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的共同理念的當今世界,先進企業無不實行環境經營。在我國,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深入人心,成為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導向。因此,我國鋼鐵企業必須及時引入環境經營體系,這是鋼鐵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鋼鐵企業的環境問題及原因分析
鋼鐵企業的各個工序都有大量污染物排放:礦石的處理過程中產生各種有害氣體和粉塵;制鋼工序中產生各種廢渣;鍛壓工序中產生有害廢水等。可見,鋼鐵產業是具有代表性的高耗能產業,對大氣環境的污染比較嚴重。鋼鐵產業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粉塵
目前,鋼鐵廠對大氣環境及周邊地區最大最直接的影響是粉塵排放。煉鐵系統粉塵的排放量占鋼廠總粉塵(煙塵)排放量的50%以上。燒結過程的粉塵主要來源于臺車下面的抽風系統(占90%以上)。高爐煉鐵工序的粉(煙)塵主要來源于高爐上料、煤氣放散和出鐵場等。目前我國對鋼廠粉塵的排放標準是小于每立方米120毫克。提高現有除塵設備的能力,采用高效的除塵系統以及提高作業率是減少粉(煙)塵排放的主要措施。
2.二氧化碳
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煤品質低下客觀上決定了鋼鐵工業二氧化碳排放嚴重。由于在高爐中采用焦炭熔煉鐵礦石的過程中會直接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只有減產時其排放量才可能明顯減少,電爐煉鋼也是如此。據世界鋼協估計,在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全球鋼鐵業每年產生約22億噸二氧化碳,其依據是每噸粗鋼產生1.7噸二氧化碳,而全球粗鋼產量將近1.3億噸。雖然200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沒有公布,但據2005年的公開數據推算,200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在300億噸左右。基于這一數字,估計鋼鐵業22億噸排放量約占2006年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7%。可見,高爐煉鐵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源頭,因此減少高爐煉鐵的能源消耗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手段。
3.氧化硫
由于原料條件改善和工藝進步,我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每噸鋼的氧化硫氣體排放量從1995年的9.2kg降低到2005年的2.96kg。但目前國內燒結機基本沒有采用煙氣脫硫裝置。燒結工序的氧化硫氣體的排放量占鋼廠的60%左右。由于燒結煙氣量大,氧化硫濃度很低,處理難度高、處理成本較高。
4.二惡英
二惡英是目前已知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物質之一,這類物質既非人工合成,又無任何用途,但進入人體后,不能降解和排出。二惡英已被確認為致癌物,而且具有生物毒性,免疫毒性和內分泌毒性。由于鐵礦石中含氯,在燒結過程中會產生有害氣體二惡英。鋼廠主要是煉鋼的電爐和燒結工序產生二惡英。燒結過程的二惡英的排放控制技術有待開發應用。目前我國鋼鐵企業尚無對二惡英的監測,也無相應的排放標準。
以上這些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這也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多年來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理論上,或是在生產實踐上,人們都做了不懈的努力,但為何至今收效甚微,筆者認為其原因不在技術,而是在意識和制度。?在4月9日召開的“2010年全國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透露,去年我國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數量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26.6%,其中一半以上是重金屬污染事件。由此可以看出,鋼鐵企業環保意識的薄弱,環境責任的缺失是目前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鋼鐵企業環境經營體系的建立途徑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在經濟發展的相當長時期內鋼鐵需求較大,產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鋼鐵產業所取得的成績在某種意義上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均是粗放發展的結果,事實上,我國鋼鐵產業的發展質量和和物耗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所造成的環境也越發嚴重,為了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我們必須從宏觀和微觀角度雙管齊下,在宏觀上加強環境監管的力度,在微觀上樹立鋼鐵企業的環境經營意識和體系。
1.認真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環境保護法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并由國家強制保證執行的關于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環境法的保護對象是一個國家管轄范圍內的人的生存環境,主要是自然環境,包括土地、大氣、水、森林、草原、礦藏、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自然歷史遺跡、風景游覽區和各種自然景觀等,也包括人們用勞動創造的生存環境,即人為的環境,如運河、水庫、人造林木、名勝古跡、城市及其他居民點等。我國自1973年頒布了《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來,陸續又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1981年)、《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1982年)等相關的保護環境的系列法規和制度。這些制度和法規中都彰顯了我國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理念,但正確的理念必須輔之以堅實的制度框架和切實可行的措施,才不至于淪為一句空洞的口號。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兩者要做到真正的平衡與協調,國家在宏觀上必須進行調控和指導轉國家在規劃和調整各個地區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時,就應考慮各地的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將環境準入作為經濟調節的重要手段,將環境管理作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措施,將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鋼鐵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實現工業化的支撐產業,是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業,所以鋼鐵企業分布不能遍地開花,必須依托鐵礦等資源建廠,通過鋼鐵產業布局調整,改善現有鋼鐵企業布局不合理的局面,逐漸形成與資源和能源供應、交通運輸配置、市場供需、環境容量相適應的比較合理的產業布局;同時鋼鐵企業的規模也不能大小不一,必須考慮規模經濟效應,達到能源和資源的有效利用,通過鋼鐵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實施兼并、重組,擴大具有比較優勢的骨干企業集團規模,提高產業集中度,這是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前提和基礎。例如東北的鞍山—本溪地區有比較豐富的鐵礦資源,臨近煤炭產地,有一定水資源條件,根據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該區域內現有鋼鐵企業要按照聯合重組和建設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產能低水平過剩,應根據環保生態要求,重點搞好結構調整,兼并重組,嚴格控制生產廠點繼續增多和生產能力擴張。對首鋼實施搬遷,與河北省鋼鐵工業進行重組。
2.樹立鋼鐵企業的環境經營意識和體系
經濟的發展不能以浪費資源為代價,影響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后,這是人類歷史付出了莫大犧牲才得來的科學共識,而環境的主要污染主要大量地來自企業活動,企業是最大的資源浪費主體。要治理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文明生產,企業首當其沖,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那種大量消耗和浪費自然資源同時又破壞環境的傳統生產方式,樹立企業的環境經營意識和體系。對于這一點日本鋼鐵企業已經走在了行業的前列,1970年新日本制鐵公司為解決環境問題就建立了環境對策委員會,1971年設立了環境管理部,1996年公布了環境,確定了環境經營的基本方針,為此,對環境有害的各種經營活動都有事先預防措施,維持和改善企業周圍的生態系統。從地球環境保護的角度制定經營戰略;從原材料、制造、流通、使用和廢棄全過程考慮降低環境負荷,引導客戶和顧客共同進行環保,為建立“環境保護型社會”做出了突出貢獻。
相比于日本企業,我國鋼鐵企業近年來也做了環境經營方面的嘗試。發展低碳經濟,發展循環經濟就是最明顯的體現。由于我國鋼鐵工業一次能源以煤炭為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這種“先天不足”決定了減少碳排放將面臨巨大挑戰。但鋼鐵行業可以借助國家政策的指導和支持,開發綠色鋼鐵新工藝和新技術,提升我國鋼鐵工業整體水平。同時,低碳經濟將促進節能環保工藝技術和設備的推廣應用,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降低碳排放。超級秘書網
對鋼鐵企業來說,做好碳減排工作不僅是企業應當履行的社會責任,而且也是關系企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鞍鋼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績。在鲅魚圈鋼鐵新區,鞍鋼已經開始使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并在2009年開展了風電支撐軋機運行試驗,取得初步成果。鞍鋼始終非常重視二次能源的綜合利用,在各個生產基地都建有TRT、CDQ、CCPP等節能減排技術設備。2009年,鞍鋼還實施重點節能項目9項,實現節能88.3萬噸標準煤。
環境保護的多年實踐說明,沒有民眾參與的環保最終很難取得成功。目前,公眾環保參與程度不夠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從法律與政治上,建立一套有效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機制。特別是沒有一個真正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環境經營戰略;綠色經營;鋼鐵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3)22-0032-02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不斷增加,努力緩解資源不足的矛盾,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十分緊迫的任務。特別是在當前構建低碳環保型社會的過程中,實行以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為目標的環境經營戰略在企業經營活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鋼鐵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鋼鐵企業又是污染嚴重型企業,如何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實施環境經營戰略是擺在鋼鐵企業面前的重要任務,以確保鋼鐵行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1鋼鐵企業實施環境經營戰略的必要性
1.1新時期帶來的新要求
目前我國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2011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不少宏觀調整政策,直接指向鋼鐵行業,諸如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產業布局調整等。鋼鐵業是工業領域眾多高耗能產業中節能減排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間,國家制定了新的鋼鐵行業標準,公布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規定了主要污染物的減排目標。可見,新時期下鋼鐵工業面臨“節能減排”任務更加艱巨,法律法規要求更加嚴格。國家旨在引導中國鋼鐵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形勢迫使鋼鐵企業不得不實施環境經營戰略。
1.2公眾環保意識增強的新要求
很多鋼鐵企業為了自身利益,減少環境成本支出,不進行環境治理,直接把大量廢棄物排放到企業外部,使當地居民蒙受了巨大的環境損失。過去由于社會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比較薄弱,并沒有深刻認識到污染后果的嚴重性,因此并沒有引起公眾的強烈關注。而現在,隨著社會公眾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的明顯增強,公眾關注的環保范圍不僅局限于產品本身是否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而且還關注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是否造成環境污染以及是否影響到居民的生活環境,一旦發生,就會受到公眾的抵制和批判,甚至對企業提訟。因此對于那些不能很好履行環保責任的企業,公眾會使其失去生存空間,最后因受資源和環境的制約而無法發展。這種情況迫使企業不得不實施環境經營戰略。
1.3鋼鐵企業自身發展的新要求
隨著環境立法的不斷加強,環境法規、條例的不斷完善,法律法規要求鋼鐵企業達到的環境標準越來越高,能否達到這些環境標準的要求,成為關系到鋼鐵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為此而進行的廢棄物處理,節省能源,減少污染物質排放量,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等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成本支出已成為企業的必要支出。環境保護支出并不單純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負擔,環保投資對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實際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實施環境經營戰略,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強化企業的內部環境管理,加強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術開發能力,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品的物質資源消耗,既節約了材料成本,又可以降低污染和污染治理費用。在節能減排已成為世界性趨勢,低碳發展已成全球共識的大背景下,鋼鐵企業必須認識到,要通過創建環境經營新體制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2鋼鐵企業環境經營戰略的基本對策
2.1樹立綠色經營理念,制定目標規劃
樹立綠色經營的指導思想,是鋼鐵企業實施環境經營戰略的首要任務,即在企業長遠發展戰略和重大決策中,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謀求可持續發展作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慮。[1]其次,鋼鐵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SWOT分析結果,制定環境經營的戰略目標及規劃,把企業各經營單位、各職能部門和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有機地聯系起來,發揮企業的整體功能。最后,落實環境經營規劃措施。對鋼鐵企業原有組織系統進行調整,構建適合于綠色經營的組織系統,并通過相應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貫徹,使企業環境經營目標和規劃真正得到落實。[2]
2.2建設綠色企業文化,培養全員綠色意識
環境經營戰略的具體實施,需要建立能反映整個企業綠色經營意識的價值體系,包括企業的使命、經營思想、行為準則等,涉及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層面,需要全體員工的參與和支持。[3]企業可通過內部刊物、宣傳欄、網站、培訓等多種途徑,加強實施環境經營戰略相關理念的宣傳與教育,營造一種“綠色”文化氛圍,使全員真正認識到環境保護是企業不可推卸的責任,使企業上下形成一致的合力,共同為實施環境經營戰略而努力。
2.3推行清潔生產模式,生產環保產品
清潔生產是鋼鐵企業環境經營戰略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它貫穿于生產的全過程,從能源和原材料的選擇和投入、產品制造、產品產出和廢棄物的排放,都做到不危害環境和人體健康。鋼鐵企業要實施環境經營戰略,應大力推行清潔生產[4]。首先要加強節能技術的研發力量,不斷引進新技術,加快各種節能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對原有落后技術和生產工藝進行改造升級,淘汰產能低、污染嚴重的設備。其次,始終貫徹實施清潔生產的全過程控制,變單向的直線型產業鏈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型產業鏈,減少不合理消耗,提高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5][6]
2.4采用環境會計和環境報告,確保實施效果
環境會計核算和環境報告對企業實施環境經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環境會計核算不僅要求鋼鐵企業將為達到環保標準企業內部發生環境成本(主要包括環境污染預防成本和污染治理費用)納入總成本費用中進行核算,還應當將企業經營活動造成的外部環境污染引發的清理費用支出和賠償金支出,也列入企業的成本費用核算,這樣能夠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和環境保護活動做出全面和正確的評價。此外,企業實施環境經營,還需要通過環境報告書向相關機構和社會公眾公布自己的環境經營業績。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企業環境業績已成為社會各方面對企業經營活動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對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知名度,都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2.5實行綠色營銷,樹立企業綠色形象
綠色市場營銷也是鋼鐵企業實施環境經營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首先,鋼鐵企業在產品的設計研發階段,在材料的選擇,產品的使用、回收等方面,做到省能源、省資源、易使用、易回收處理;創造綠色品牌,以高質量的綠色產品贏得消費者的信任,爭取綠色認證和產品的綠色標志,培養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其次,鋼鐵企業應開展綠色促銷活動。通過廣告突出產品的綠色功能,通過綠色推銷增加消費者的認知,通過媒體的評論文章、社會公益活動等綠色公關手段,樹立企業綠色形象。[7]
3環境經營戰略在鋼鐵企業中的實踐
鋼鐵行業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在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鋼鐵工業資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受資源、能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明顯。本文以寶鋼環境經營戰略的實踐為例進行闡釋。寶鋼于2009年提出環境經營的理念,并將“成為綠色產業的驅動者”作為愿景,依靠科技進步,開發節能、減排和低碳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開展綠色經營,尋求發展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等新型綠色產業,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寶鋼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清潔工廠,是國內冶金行業首個通過ISO 14001認證的企業,堪稱世界上最美麗的鋼鐵企業。
寶鋼堅定不移地與各利益相關方共同打造綠色產業鏈。在生產過程中,將能源管理融入制造流、價值流、能源流和設備狀態,動態分析環境,實施能耗源分級管理。制定《清潔生產審核推進工作計劃》,對集團內20家企業的清潔生產進行審核,并啟動CO2排放清單研究。強化環保管理區域責任制,開展鋼渣堆場綜合環境專項整治,構筑公司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實施《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執行每日環境污染觀測通報和每月環保問題分析制度。[8] 2010年由寶鋼集團立項,國資委、國家財政部、國家會計學院共同參與開展了“環境會計理論與實踐”研究工作。2011年5月,寶鋼正式亮出我國鋼鐵行業第一份《綠色宣言》,[9]以及首批五大類主流產品的《環境聲明》。同年,寶鋼國內鋼鐵行業首個《綠色采購指南》,以提高壽命、降低消耗、節約能源、減少排放循環使用為原則,建立優先、限制及禁止采購目錄,將更多綠色標準、綠色認證和綠色制造措施引入寶鋼自身產品的生產流程,帶動供應商改善自身管理,履行節能環保的社會責任。2012年6月寶鋼《2011年社會責任報告》,報告首次對外完整地披露了寶鋼環境經營的目標、內容和績效,完整、客觀地呈現寶鋼2011年社會責任工作情況報告,并鼓勵更多的子公司自己的社會責任報告,使報告真正成為與各利益相關方溝通的有效工具[10]。寶鋼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確立了綠色產品技術營銷的行動計劃,即主動開展對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用戶綠色采購基準的應對工作,建立環保評估工作流程和評價保障機制。[11]可見,寶鋼多年來實施“環境經營”戰略已逐見成效,它在此領域的前沿探索已逐步邁入國際同行先進之列。
寶鋼在生產經營中均實施了環境經營戰略,在各個環節始終貫徹“綠色”的理念,不僅拓展了企業生存空間,并通過這種差異化戰略,領先于同行業,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4結論
我國的多數鋼鐵企業仍處于受制于環保壓力、被動性地開始污染治理的階段;少數鋼鐵企業已經開始步入環境經營的起步階段,并取得了一定成績。在節能減排已成為世界性趨勢,低碳發展已成全球共識的大背景下,要從長遠角度考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12]鋼鐵企業要緊緊抓住低碳發展機遇,推進企業實施環境經營戰略,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完美結合,提升鋼鐵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俊峰,劉建華.淺談企業綠色管理戰略[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5(1):24-26.
[2]陳雪蓮,傅秋生.低碳經濟下鋼鐵企業環境經營戰略研究[J].上海節能,2010(11):23-25.
[3]朱曉林,唐麗麗.鋼鐵企業環境經營戰略的實施[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0,33(6):584-588.
[4]李靜江.企業綠色經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25-197.
[5]王浩,朱曉林.我國鋼鐵企業的環境經營策略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11):23-25.
[6]高宏適.新日鐵公司減輕環境負荷對策進展[N].世界金屬導報(節能環保),2011-01-04(22).
[7]凌茜.綠色營銷——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J].營銷策略,2012(7):18-19.
[8]寶鋼集團有限公司[DB/OL].http:///group/index.asp.
[9]楊偉中.寶鋼股份鋼鐵業首份“綠色宣言”[N].上海證券報,2011-05-25(F10).
[10]寶鋼新聞中心.2011年寶鋼社會責任報告(環境部分)[R].2012.
篇7
關鍵詞:循環經濟;經濟增長;技術;制度;資本;自然資源
中圖分類號:f06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3)09003708
一、引言
經濟體的快速增長一直是各個國家和地區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中國經濟長達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奇跡。可這種增長的動力來自于哪里?能否持續下去或被復制?背后又有著怎樣的邏輯?已經成為許多研究者長久以來關注的焦點。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長達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由大量投資、人口紅利和資源環境消耗帶來的,技術進步和體制改革等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投入模式的產出效應正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弱化,特別是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指責。如今中國經濟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增長模式的轉變成為躋身世界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內容。
決定中國經濟走向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已有文獻研究,資本、勞動、技術和制度的貢獻一直是爭論的核心。相應的有制度決定論、新古典內生要素論、金融決定論和地域決定論四種觀點。歸納起來都是在強調其中的某一個或某一些要素,這多是緣于分析問題的角度和采用的分析方法與模型的不同。如今更多的文獻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審視經濟增長。而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模式,承載著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解決環境污染、保障經濟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小康社會實現的多重目標性,在快速的經濟增長中,顯得格外突出。因此,對循環經濟視角下經濟增長的動力分析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重大實踐意義,而資本、勞動、技術和制度等要素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的討論則是該領域的重點。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視角,本文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審視經濟增長問題,探討資源環境約束下經濟增長的內在規律和決定性因素。
二、經濟增長動力分析
1基于研究范圍和對象
縱觀增長經濟學發展脈絡,按照研究對象分大致有三類觀點:
第一類,國家經濟增長研究。其中,古典增長理論假定技術不變,只研究資本和勞動兩種要素,強調資本積累的作用,認為經濟增長與儲蓄率和投資率有著緊密的聯系。新古典經濟增長則認為,資本邊際產出遞減趨勢無法對經濟增長做出合理解釋,在尚未擺脫以資本積累為核心的分析思路下,將經濟增長的動因歸于外生的技術進步[1]。不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romer[2]、lucas[3]以及becker和murphy[4]等為代表的研究者嘗試突破以上研究理論框架,逐漸完成技術因素在模型中的內生過程。但是,隨后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實證分析卻發現技術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并不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高,例如,東亞四小龍的tfp甚至比南亞許多貧困國家還要低。雖然后來研究者指出,對tfp隱含在設備引進中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忽視是造成上述結論的主要原因[5]。但更多的研究者開始考量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以諾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認為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等因素是經濟增長本身,制度才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它為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提供有效的激勵,特別是對于中國這種經歷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家。易綱等[6]以及胡鞍鋼[7]認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董祥海和李升[8]則對c-d生產函數進行修改,加進制度因素,認為1980—1994年間制度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占主要部分。
第二類,區域間經濟差距分析。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世界經濟日益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中國區域間經濟增長差異也在不斷擴大,關于各地區增長差異和國際貿易對一國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大量涌現,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和分解上。例如,根
edward和denison[9]的研究,全要素生產率可分解為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和要素(即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配置效率。而樊綱等[10]、汪鋒等[11]以及胡曉珍等[12]也嘗試將制度因素引入,多方面考察區域增長差異的終極原因。
第三類,產業增長因素分析。north[13]集中研究了1600—1850年間的海洋運輸業生產率提高的原因,發現此期間海洋運輸業并沒有重大的技術進步發生,認為其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來源于制度創新,即經濟組織和市場制度的改善。而rae和ma[14]對中國農業生產率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張軍等[15]則對中國工業(包括國有工業和鄉鎮企業)生產率進行了研究。資本、勞動、技術和制度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袁新華等[16]分別從這些方面對比探討了制度變革對漁業經濟增長的貢獻水平。
總體來說,現有文獻多是根據范圍及對象的不同來研究經濟增長的差異及其背后的原因,國民經濟、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是比較典型的三個層次,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這三個層次上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實施。但不少研究者直接將制度因素體現在c-d生產函數中,無論是將其內生還是外生,都試圖得到理想的結果,最終卻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理論說明或推導演示,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評價至今仍缺乏堅實的理論和數理基礎,更沒有在經濟學領域達成共識。
2基于要素稀缺性
在田園經濟時代,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人口相對稀少。“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成為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形象說法。人口增長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隨著“資源絕對稀缺論”和“資源相對稀缺論”的提出,研究者發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是決定國民財富增長的主要因素,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則依賴于資本要素的積累。國民收入投入到生產勞動的比例越大,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越快。后來又經過研究發現,進入工業革命后,技術進步相比資本和勞動,逐漸成為解釋經濟長期增長的關鍵。而becker[17]和schultz[18]等研究者又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發現,提高工人的技術知識和技能是保證人均資本持續增長的根本。
近些年,經濟增長動力的分析越來越復雜,標準的經濟增長理論也開始嘗試把一些原有的既定因素和沒有考慮到的因素囊括進來,特別是制度因素。制度經濟學派認為“不涉及制度就不可能解釋經濟增長率上的持續差異” [19],特別是對于中國式的轉軌經濟國家的崛起。同時,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先后爆發了兩次能源危機,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稀缺性開始得到廣泛的關注。以循環經濟為代表的增長方式轉變先后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傳播。制度和資源環境因素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對經濟增長要素分析及其效率問題的研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前者要求制度量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后者則需要科學地選擇能夠代表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指標。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增長模式,其發展動力分析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綜合考量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對循環經濟推廣的影響,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本文將在以往文獻的基礎上統籌考慮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問題,以循環經濟為切入點研究可持續發展的一般規律。
3循環經濟視角下的經濟增長
從20世紀后半期開始世界經濟不斷遭遇資源環境問題,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更是將資源環境問題推到最前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逐漸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在當代,經濟體的快速增長和持續發展共同構成世界各國經濟活動及學術研究的主題。中國從20世紀后半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資源環境的法規政策,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加強環境規制,國民經濟追求在最大化利用資源環境的同時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
20世紀90年代,中國正式引入循環經濟,并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全國試點推廣,特別是在資源能源產業、耗能大戶和環境影響嚴重的領域。不同于以往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循環經濟提倡“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流動型經濟模式,追求生產要素更高的使用效率和更少的環境破壞。近二十年來,循環經濟發展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可持續發展的成效。
根據現有經濟增長理論,要素積累、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是促使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技
術和制度是影響循環經濟在產業發展中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主流經濟學也認為,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加強環境保護通常有兩種辦法:一是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包括機器設備的更新、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和原材料材質的改善。二是改進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和替代環境污染大的生產工藝。這相當于引入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的一種重新組合。但現有研究還沒能夠將這種變化科學地體現在生產函數變化形式上,對于技術和制度與產出之間的建模存在很大的爭議,而這兩點恰恰是考察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的關鍵要素,這也是本文力爭解決的問題。
鋼鐵工業既是典型的原材料和基礎產業,又是資源密集型與能源密集型產業。在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料的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一定的壓力,其中蘊含著諸多減量化、再利用以及資源化的可能性,在實施循環經濟上具有較大潛力。早在1978年,國家冶金部就對鋼鐵工業能耗與世界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進行過調查,并制定計劃,革新改造,組織節能培訓,先后制定了燒結、焦化、煉鐵、煉鋼和軋鋼等14個工序節能規定,隨后還印發了《鋼鐵工業節能技術三十例》,使行業節能上了一個大臺階。1983年,冶金部進一步向國家提出了《鋼鐵工業以發展連鑄技術為中心提高成材率的措施方案(草案)》,使中國連鑄比和鋼的成材率節節上升。2005年,國務院和發改委又分別了《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和《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強調鋼鐵工業的節能減排[20]。
雖然近幾年中國鋼鐵行業節能減排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按行業分能源消耗量排名依然處于第一位,從全國能源消耗比例看,還存在著小步上升的趨勢(如表1所示)。在工業廢水、so2、固體廢物排放中,只有工業廢水排放比例在逐漸減少,工業so2排放比例還有微弱的上升勢頭,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比例則存在一定的波動。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的深化還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因此,以鋼鐵行業為例來研究循環型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時也區別已有的對一國循環經濟發展機制的研究視角。
三、以鋼鐵行業為例的實證分析
圍繞著生產關系的經濟學解釋,研究者已經建立了許多描述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柯布—道格拉斯函數(c-d生產函數)是其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經濟學中使用最為廣泛的生產函數。它模式簡便,卻也是最具爭議的領域。不少文獻直接假定α+β=1,默認研究對象符合規模報酬不變,卻忽視了現實中的一國、一地區或某產業很難在長期內保證最佳規模,甚至是接近最佳規模的情況。而且要素間除了有可能的共線性外,還有可能存在非線性關系,這些都使得c-d生產函數的實證研究效果大打折扣。
一般認為,資本和勞動是生產關系形成的兩個基本要素,也是構建生產投入產出關系計量模型的基本指標。但隨著經濟增長研究的深化,技術、自然資源和制度等成為解釋經濟增長的新要素,而現有研究卻沒有對此達成共識,給出一個合理反映要素投入和產出關系的生產函數,特別是對于制度的衡量和量化存在很強的隨意性。相比之下,dea模型由于沒有要求生產函數的具體形式,也沒有對變量的內生性質和外生性質進行特殊的限制,只需模型中的變量存在投入產出關系即可,成為目前分析投入產出效率和因素影響的常用方法之一。因此,本文嘗試通過隨機有效前沿分析方法,從生產三要素、技術以及制度因素三方面構建相關指標,研究鋼鐵行業的生產決定過程,探討上述各要素在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決定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分析鋼鐵行業產出與各制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來說,首先,通過兩步dea,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理論框架,對中國七個區域鋼鐵行業的循環型增長進行投入產出效率分析,重點提煉出技術和制度效率水平。其次,運用反映區域比較優勢的截面分析考察中國鋼鐵行業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的影響程度。最后,通過協整方法研究要素之間可能存在的變動關系,以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和建議。 為了能夠反映區域比較優勢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截面效用影響,且鋼鐵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帶有顯著區域布局特征,本文將全國劃分為華北(hb)、東北(db)、華東(hd)、華中(hz)、華南(hn)、華西(hx)以及西北(xb)七個區域,根據各省市的指標值采用算術平均的方式獲得相應的勞動、
資本、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量化指標,并據此截面劃分口徑,利用1995—2010年的相關量化指標建立相應的面板數據分析模型,以體現鋼鐵行業發展的區域布局特點,同時設定區域為研究對象,避免了部分省市數據缺失導致的實證分析結果可信度不高的問題。
1技術投入指標的量化
由于通過年鑒數據很難直接獲得有關鋼鐵行業用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投入及相關指標,因而本文并沒有直接在指標設置中使用年鑒相關數據,而是通過dea法,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計算,并以此投入產出效率值作為衡量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科技投入的量化指標。在dea 計算過程中,以投入產出效率表示的技術效率值是一個相對指標,并不能代表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科技投入的絕對水平,但這個以相比指標表示的科技投入水平并沒有影響到本文的分析結果,本文著重分析科技投入的時序變化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影響,強調的是一種基于時序分析的趨勢研究,而不是具體投入指標水平的量化研究。
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的產出指標應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反映生產經濟價值的物量指標,本文選取鋼鐵行業單位能源消耗的鋼產量反映鋼鐵行業的經濟產出,該指標不僅能反映行業生產的總量變化,同時也能反映出行業的經濟生產效率。二是反映生產外部性的環境指標,本文選取單位能耗下的鋼產量來描述經濟生產對資源環境的影響程度,其數值越大表明經濟生產給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越小,循環經濟活動效果越顯著。兩個產出指標通過各自的方差貢獻率進行賦權匯總,得到綜合的產出指標。遵循傳統的生產要素指標設置方法,從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三個角度出發選取產出的投入指標,本文分別選取固定資產凈值年均余額、年末職工人數和鋼鐵工業煤炭消耗量作為衡量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生產的投入量化指標。相關的dea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各區域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的技術效率大致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在2000年左右,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的技術效率達到最低,2000年之前技術效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2000年之后技術效率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中國清潔生產等循環經濟戰略部署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先后進行了多次培訓和試點工作,因而1995年以來中國鋼鐵行業技術效率經歷了高開低走再上升的過程主要源于最初循環經濟發展較高的邊際效用,2000年之后中國鋼鐵行業技術效率的上升趨勢主要源于國企改革帶來的制度紅利,特別是大中型國有鋼鐵企業體制的改進,以及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進一步強化和改進了循環經濟導向的技術投入和效率。
2制度指標的量化
制度指標的量化一般是通過構建相關指標體系的方法完成的,但指標體系的構建往往具有主觀性,且制度相關指標數據較難獲取,因而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并加以一定的賦權方法獲取表征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度量化指標是很難實現的。結合技術投入量化指標的獲取方法,本文采用了兩步dea結果差值的方法來獲取用以反映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度量化指標。在技術投入量化指標獲取的第一步dea計算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制度變量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投入產出效率的影響,而是在第二步dea計算過程中,將能夠反映制度因素的相關變量考慮到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投入產出效率的計算模型中,據此可以得到考慮制度因素影響后的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技術效率。比較考慮制度因素影響后的技術效率與未考慮制度因素影響前的技術效率,兩者間的差值反映了制度因素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影響,可以作為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制度因素的量化指標。本文選取政府支出占gdp比重、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社會工業增加值比重、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研發支出占gdp比重以及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作為衡量影響鋼鐵行業投入產出效率的制度政策調整指標,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其提取公因子,得到綜合的調整指標,將其作為dea的投入指標進行第二步的dea分析,最后將兩步dea投入產出效率的差值作為衡量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度量化指標。相關結果如表3所示。
注:下標2表示未考慮制度因素前和考慮制度因素后的投入產出效率量化結果的差值,其實質是剔除制度因素后投入產出效率的水平。
由表3可知,制約循環經濟
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度變量影響程度出現了先增強后弱化的趨勢。其中2000年之前,制度變量呈現出不斷強化的趨勢,說明中國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受到制度因素不斷增強的正面影響,也就是說,2000年前后中國的節能減排、國有企業改革等制度改進和相關促進政策所釋放的邊際效用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2000年之后,制度變量表現出不斷弱化的趨勢,鋼鐵行業的發展呈現出市場導向,在制度建設得到一定完善的情況下,法規政策對鋼鐵行業產出的影響在下降,市場因素成為鋼鐵行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四、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約因素分析
在得到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度和技術量化指標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建立基于面板數據的回歸模型,以考察資本(k)、勞動(l)、自然資源(n)、技術(a)和制度(g)因素對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影響程度,相關計量模型如下:
相關面板數據分析結果表明需采用固定效用變截距模型,各系數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面板數據模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調整后的判定系數為0778,具有較高的擬合優度,面板數據固定效用變截距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在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相關因素中,資源的投入、技術效率以及制度環境都對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其中,比較技術效率和制度環境,技術效率對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遠遠超過了制度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制度環境有利于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自身技術創新投入的增加來完成的,而不是單純被動地受制度政策限制來發展循環經濟。勞動和資本的投入與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呈現出負相關關系,說明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勞動和資本的投入與產出相比有投入過剩的現象,特別是勞動的投入,而資本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配置低下問題,因而還需繼續優化要素配置結構,轉變生產模式。通過固定效用分析可知,西北和華東地區的固定效應較大,說明西北和華東地區鋼鐵行業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區域優勢,相反,西南地區固定效用為-7294,鋼鐵行業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較弱的區域優勢。 表4面板數據固定效用變截距模型相關檢驗結果
為了更好地研究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決定過程,本文對制約鋼鐵行業產出的各相關因素進行協整檢驗,以考察各制約因素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作用關系。具體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相關檢驗結果表明,影響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的制約因素間存在一個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即資本和勞動的投入都對技術進步有影響,但技術進步的主要來源是依靠資本的投入來完成,勞動在技術進步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弱。在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效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資本的投入,相對而言,人力資本對技術效率的提高影響程度則較弱。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立足于國民經濟增長實踐,考慮發展中越來越重要的制度和資源要素,基于主流經濟學的學理分析,從循環經濟視角探討經濟增長問題。利用dea法對1995—2010年間中國七個區域鋼鐵行業的發展進行投入產出效率分析,突出說明技術和制度因子的效率水平以及其發展趨勢,并運用反映區域比較優勢的截面分析考察中國鋼鐵行業資本、勞動、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等因素的影響程度,最后通過協整方法研究了要素之間可能進一步存在的相關關系。依次得出如下三方面結論:
第一,自然資源、技術和制度對單位能耗下的鋼產量有正相關的影響,也就是說,這三個要素對于鋼鐵行業循環經濟模式下的鋼產量具有積極的提升作用。其中,技術的相關系數要更高一些,說明近些年中國鋼鐵行業產出的提高更多的是依靠技術的投入。另外,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國有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配套政策釋放了較強的技術創新力量,制度的創新也在一定的時間點發揮著直接和間接的促進作用,但技術進步儼然已成為中國鋼鐵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而資源投入的正相關關系則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鋼鐵行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屬性。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分析發現勞動和資本的投入與鋼產量呈反比關系,說明中國循環經濟模式下的鋼鐵行業存在勞動力過剩和資本配置效率不高的問題,特別是勞動力的使用還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
第二,技術、資本和勞動間存
在一個協整關系,其中,資本與技術間的相關關系較勞動和技術間的相關關系強,鋼鐵行業技術進步主要是依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而且資本的作用最大。另外也可以說明,中國鋼鐵行業的技術進步比較倚重模仿和引進,技術多以成套設備和技術專利的大規模資本投入為主。
第三,從區域優勢角度出發,西南、東北、華北、華南、華中、華東、西北地區的區域優勢依次增強。但通過方差分析,七個區域循環經濟背景下鋼鐵行業產出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f統計量值為8134,p值為0000,說明區域地理位置對鋼鐵行業具有重要影響。這一方面與鋼鐵行業的資源依賴性分不開,更與各地區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有關,特別是因各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習慣和相關促進政策及制度約束不同而造成的巨大差異,這也為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
根據以上結論,在未來較長時間內,資本投入雖然還是中國鋼鐵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應盡可能地減少技術對其投入的依賴性,鼓勵以人力資本為主的自主創新和項目創新,不斷提升中國勞動力總體水平。制度與循環經濟發展關系密切,但分析結果并沒有明確指出制度在經濟增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而過分依賴或強調制度創新并沒有根據。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和資本合理配置都是影響中國經濟走向的重要因素,它們彼此的配合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不同時期,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不同,因而只分析各要素的貢獻率遠遠不夠,更要明確要素之間的彼此牽連和作用關系,以及辨明不同時期起著關鍵作用的要素。當前中國循環經濟已經踏上低能耗、低排放的發展之路,但是最初由節能減排釋放的巨大邊際效用正出現弱化的趨勢,未來一段時間,技術進步將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制度創新、人力資本提高和資本投入結構優化則發揮著積極配合和支持作用。
參考文獻:
[1]solow,mr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70(1):65-94
[2]romer, p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5):71-102
[3]lucas, e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 3-42
[4]becker,sg, murphy,mk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4):1137-1160
[5]劉明興,陶然,章奇制度、技術和內生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文匯,2003,(6):64-80
[6]易綱,樊綱,李巖關于中國經濟增長與全要素生產率的理論思考[j]經濟研究,2003,(8):13-20
[7]胡鞍鋼未來經濟增長取決于全要素生產率提高[j]政策,2003,(1):29-30
[8]董祥海,李升c-d生產函數的一種改進模型[j]大眾科技,2004,(10):17-19
[9]edward,fd,denison,ef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r] new york: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76-92
[10]樊綱,王小魯,張立文,朱恒鵬中國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j]經濟研究,2003,(3):9-18
[11]汪鋒,張宗益,康繼軍企業市場化、對外開放與中國經濟增長條件收斂[j]世界經濟,2006,(6):48-60
[12]胡曉珍,張衛東,楊龍制度環境、技術效率與區域經濟增長差異[j]公共管理學報,2010,(2):79-88
[13]north, d csources of productivity change in ocean shipping, 1600—1850[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8,76(5): 953-970
[14]rae,a, ma, h projecting chinas grains and meats trade: sensitivity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r]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research consortium annual general meeting,200314-16
[15]張軍,施少華,陳詩一中國的工業改革與效率變化——方法、數據、文獻和現有的結果[j]經濟學(季刊),2003,(4):1-38
[16]袁新華,李彩艷,繆為民我國漁業經濟增長的制度經濟學分析[a]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2008中國漁業經濟專家論壇論文集[c]2008180-187
[17]becker,sginves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70(5):9-49
[18]schultz, wt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1-17
篇8
【論文摘要】鋼鐵行業作為國家基礎產業,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主要探討本鋼集團如何通過供應鏈管理,降低物流成本,以持續提高集團的競爭力。
隨著我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鋼鐵產能迅速擴大,年產鋼量從2000年的1.29億噸,躍升至2010年的6.27億噸。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本鋼集團采購庫存管理現狀、供應商選擇、業務流程設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集成化供應鏈模式的構建、庫存管理戰略實施、信息系統完善等方面為著眼點,為本鋼集團改進管理效率、提高競爭力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1.本鋼集團采購與庫存管理現狀
1.1 采購管理現狀
本鋼集團采購中心作為實施專業化采購管理的機構,負責大宗原燃料、輔料、消耗性資材、工程設備、備件、合金件和服務性物資的采購。本鋼集團采購物料按采購種類可分為戰略性采購和服務性采購。戰略性采購是指大宗原燃料、資材、工程設備和備件等的采購;服務性采購主要指辦公器材、勞保品等的采購。其中,戰略性采購占股份公司總采購資金的82%左右,服務性采購占18%。
1.2 庫存管理現狀
本鋼集團的原料主要包括鐵礦石、焦炭、煤、廢鋼、各種合金、輔助材料和備件,分布在物流中心、焦化、原料、二鐵、特鋼等單位。其中大宗原燃料由采購中心下設的煤焦采購室、廢鋼采購室、合金料采購室、工礦一室負責采購,并與物流中心聯合負責日常管理,其他單位的原材料為從物流中心領用后未完全使用剩余及各單位零星采購形成。上述原材料、燃料和廢鋼的特點是品種多,數量大,周轉快。
輔助材料主要是油脂、五金電器等,其特點是品種多、數量少、價值低,周轉快。其庫存主要由物流中心和一二級庫負責管理。
備品備件主要包括設備備件、機修備件和大型工具等,其庫存主要由物流中心、一二級庫和生產使用單位負責管理。
本鋼集團主要產品為棒材、線材、生鐵、熱軋板卷、冷軋板卷、球磨鑄管和特殊鋼產品,庫存分為原材料、材料采購、委托加工物資、產成品。全集團每年要耗費20%—40%的利潤來維持其所有的庫存,其中原料庫存占據了總庫存量的絕大部分。
2.本鋼集團采購與庫存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2.1 采購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本鋼集團的供應商管理經過十多年的學習和實踐,已經比較規范,但與供應商管理的先進實踐來比還是有差距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本鋼集團供應商的評估只是集中在一定期限內與本鋼集團有業務往來的少數供應商身上,而不是所有的供應商都能得到評估。(2)本鋼集團盡管有供應商評估標準,卻沒有統一的,只是手工打分操作,沒有建立標準的自動化進程。(3)對供應商分類較粗糙,沒有針對不同類別的供應商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和協作計劃,這些都應該得到改進。(4)信息的不透明、不共享。企業內部的采購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之間信息不透明。企業與上游供應商沒有信息共享,與下游的客戶之間信息傳遞和交換緩慢,不能及時收集客戶需求信息,為客戶提供良好的服務。
2.2 庫存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1)庫房管理分屬不同部門和法人,使用單位很難及時了解整個庫存狀況,庫存采購計劃和實際消耗存在一定差距;(2)庫存信息無法共享,一級庫無法確切知道二級庫的庫存現有量,庫存臺帳和財務帳存在一定的差異,制約了采購決策能力和監控只能的有效發揮;(3)大宗原燃料的出入庫計量標準不一致,造成庫存賬面數據和實際數據的人為差異,難以對庫存數量進行管理和控制。
3.基于供應鏈的本鋼集團采購與庫存管理對策研究
我們認為本鋼集團應認識到其作為鋼鐵供應鏈上的一環,必須從整個鋼鐵供應鏈的角度出發,與上下游企業結成戰略聯盟,樹立共同的戰略目標確立長期合作策略,將本身的生產經營活動與上游鐵礦、煤礦供應商,下游造船、汽車、房地產等企業的經營情況綜合考慮,構建集成化供應鏈管理模型;以聯合庫存管理來解決本鋼集團原材料采購不均衡、庫存與生產不同步的問題;本著合作共贏的精神與上游的供應商建立供需協調機制,協調雙方利益,解決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論是在本鋼集團的內部還是外部,都要強調信息的共享,在集團內部可以通過公司的SAP系統以及OA(Office Automation)網,實現各種信息在各部門間的無障礙流轉。與供應商和客戶之間,本鋼集團則可借助Internet建立起信息溝通的渠道,以建立公共的網站等方式搭建起信息集成的平臺,來實現信息的傳遞與共享。甚至還可將雙方的協議條件、享受的權利、承擔的風險和義務、業務操作流程、資金結算、糾紛仲裁和責任追究等問題以標準化的信息資源固化于網絡中。這樣既可以安全快速的獲得信息,又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戶服務和加強客戶聯系,并提高本鋼集團供應鏈運行能力。
通過上述本鋼集團供應鏈的構建,以及相應管理策略的實施,保障原材料的穩定供應,消除本鋼集團采購、庫存管理信息不同步、滯后現象,達到產、供、銷的同步穩定運行,提高本鋼集團乃至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周筱.簡析從物流管理到供應鏈的整合[J].市場周刊(新物流),2009(02):24-25.
篇9
鋼鐵行業是以從事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工業生產活動為主的工業行業,包括煉鐵業、煉鋼業、鋼鐵加工、鐵合金冶煉等細分行業。進入新世紀后的前10年,我國鋼鐵行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鋼產量持續超常增長。我國鋼產量從2000年的1.27億噸上升到2010年的超過6億噸,大約增長4倍,我國雖然已是公認的鋼鐵大國,但并不是鋼鐵強國。目前,我國鋼鐵行業進入鋼材高消費、低增長的時期。在這種趨勢下,鋼鐵企業的發展模式會有改變,依靠國內投資擴建謀發展的機會較小,鋼鐵行業將進入一個發展戰略調整的新時期,企業重組和走出去發展將成為重點,戰略經營管理、戰略協調在企業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二、我國鋼鐵行業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
(一)宏觀經濟環境分析 具體為:
(1)國內宏觀經濟環境。2010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呈現“穩定”、“轉型”兩大特征。分季度來看,GDP同比增速分別為11.9%、10.3%、9.6%和9.8%,增幅呈現前高后平的態勢,經濟整體保持穩定。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7%,分季度來看同比增速為19.6%、15.9%、13.5%和13.3%,工業增速穩定在近十年工業平均增長速度的水平上,整體上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810億元,累計增長達到23.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54.8%,較之往年有所下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54554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37.3%,較之往年有所提高;進出口總額為297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7%,凈出口對經濟貢獻由負轉正達到7.9%,這說明我國經濟結構在轉型中趨于合理。由于國家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政策性支持,2010年高科技產業增長16.6%,比2009年加快了8.9個百分比。另外,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3%,比3%的控制目標略微高,6月之后CPI持續上漲,11月達到5.1%,12月有所回落。在我國經濟兩位數增長的環境之下,雖然全年的物價水平略高與國家控制目標,但仍然比較溫和。
(2)國際宏觀經濟運行。2010年,全球經濟持續復蘇,但各經濟體復蘇不均衡。主要經濟體經濟形勢是:美國經濟復蘇出現積極跡象,但前景仍不明朗;歐洲債務危機使歐元區各成員國分化,整體經濟復蘇困難;日本增長動力減弱,經濟發展較疲弱;新興經濟體雖然增長強勁,但是面臨資本流入受限制和通貨膨脹雙重壓力。在2011年1月IMF的《全球經濟展望》中指出,世界經濟的“雙速復蘇”仍在繼續,預計2011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5%,相對2010年10月預測上調了約0.25個百分點。但2012年,清華大學知名經濟學家胡鞍鋼在點評“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時稱,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9.2%,相當于世界增長率的3倍左右。充分說明世界經濟運行的不穩定,前景不明朗。
(二)鋼鐵行業政策環境分析 從2008年開始,國家頒布與鋼鐵行業相關政策,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強。這些能夠促進行業的結構調整,提高行業的集中度,同時規范鋼鐵行業生產經營。取消部分鋼鐵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出口,鼓勵支持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對于優化鋼鐵行業進出口結構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實施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限產令”,促進鋼鐵行業供需的基本平衡和動態穩定。
(三)鋼鐵行業社會環境分析 許多鋼鐵消費者購買剛鐵產品是用于生產其他產品,然后再面向最終的市場,所以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環保觀念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鋼鐵行業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從追求簡單的商品數量滿足轉向對產品質量、檔次的高要求。這些變化在要求鋼鐵行業提供優質的高端產品外,也會促進行業的結構調整,產品的升級換代。另外,隨著社會和政府對于環境保護、節約能源的重視,環保節能理念深入人心,作為高能耗、高污染的鋼鐵行業需要做好轉型發展的準備。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品結構,加大高新工藝技術開發研究將成為鋼鐵行業的發展趨勢。
(四)鋼鐵行業技術環境分析 鋼鐵行業的技術路線有兩大類選擇的方向,即短流程和長流程鋼鐵生產工藝。近年來,短流程在全球范圍內發展迅速,但由于受到成本因素的制約,在我國短流程發展明顯不足。主要表現為:短流程設備數量逐年減少且主要依靠進口,自主研發明顯不夠;短流程工藝近幾年雖然在縮短冶煉周期、降低操作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開發技術等方面取得了持續發展,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尚未擺脫高能耗的困境。長流程是指高爐——轉爐——軋鋼的生產工藝。由于企業的規模大、生產率高、產品種類也較廣,因此在我國主要采用這種流程。近幾年,依靠對關鍵技術裝備的引進以及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我國鋼鐵行業在長流程工程建設和新技術運用上已經達到新的高度。但是,歐、日、韓等國為了鞏固其在國際競爭中的主導地位,正在加大科技投入、開發核心技術,以期通過對外輸入技術,獲得高額利潤。
三、我國鋼鐵行業盈利指標及盈利能力現狀
(一)鋼鐵行業的盈利指標 按照經營方式劃分,鋼鐵行業屬于生產經營型行業。生產經營型,其基本特點是圍繞產品生產進行經營管理,包括供應、生產、銷售各環節的管理及相應的籌資與投資管理。生產經營型企業的管理目標是追求銷的銜接及商品的盈利性。在此,不考慮企業的籌資或投資問題,只研究利潤與收入或成本之間的比率關系。因此,反映生產經營盈利能力的指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各種利潤額與收入之間的比率,統稱收入利潤率。該類指標是指企業實現的總利潤對同期的銷售收入的比率,是用以反映企業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這項指標越高說明企業銷售收入獲取利潤的能力越強。銷售收入是指企業銷售產品或者提供勞務等取得的收入,包括產品銷售收入和其他銷售收入。銷售收入增加,實現的利潤總額也會增加,當降低成本、費用時,企業的銷售收入利潤率也會增加。另一類是各種利潤額與成本之間的比率,統稱成本利潤率。該類指標反映公司投入產出水平,即所得與所費的比率,體現了增加利潤是以降低成本及費用為基礎的。這些指標的數值越高,表明生產和銷售產品的每一元成本及費用取得的利潤越多,勞動耗費的效益越高。另外,銷售獲現比率是對生產經營盈利能力的補充,反映企業通過銷售獲取現金的能力,更好地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
(二)鋼鐵行業盈利能力現狀分析 根據總資產、銷售收入、凈利潤、凈利潤增長率對行業內上市公司進行綜合排名,結合鋼鐵行業特點擬定4個指標的權重。總資產權重賦予40%的權重;銷售收入賦予25%的權重;凈利潤賦予25%的權重;凈利潤增長率賦予10%的權重。在綜合排名中,2010年前三季度鋼鐵行業上市公司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寶鋼股份、鞍鋼股份和河北鋼鐵。運用這三家公司進行鋼鐵行業的盈利能力分析。
(1)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該公司2009年比2008年的營業收入利潤率、總收入利潤率、銷售凈利潤率、銷售息稅前利潤率均有小幅的提高,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提升。而2010年反映收入利潤率的所有指標均在2009年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并且幅度有加大的趨勢,表明該公司的盈利能力穩中提升。
從表2可以看出:該公司的各項成本利潤率指標在逐年提高。這進一步說明該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再看該公司的現金流量指標2009年該公司較2008年的銷售獲現率下降了0.0163%,而2010年又較2009年下降了0.0007%,表明該公不能及時收回貨款,收款工作不得力。需要加強對應收賬款的管理。
(2)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從表3可以看出:該公司2009年的各項收入利潤率較2008年都有所下降,該公司的盈利能力明顯的下滑。而2010年的各項收入利潤率都相應的有所提升。主要原因是2010年上半年,鞍鋼的主導產品是熱軋板和冷軋板,營業收入占比分別是27.43%和43.14%,冷軋板主營收入占比較2009年底提高8.69個百分點。另外,中厚板的營業收入也較多,占比達到17.28%,較2009年末占比提高2.44個百分點。面臨多變的市場形勢,鞍鋼股份主要通過調整品種、降低能耗等戰略措施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從表4可以看出:該公司2009年的各項成本利潤率較2008年都有所下降,進一步說明該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09有所下滑。2010年各項成本利潤率較2009年雖然有所提升,但是仍沒有恢復到2007年的水平,該公司需要做進一步的努力以提升該公司的盈利能力水平。再看該公司的現金流量指標:2008年該公司的銷售獲現比率為1.1755%,2009年下降了0.1355%,2010年又在2009年的基礎上下降了0.0096%,達到了1.0303%。表明該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強,需要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
(3)河北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從表5可以看出:該公司2009年的各項收入利潤率較2008年都有所下降,該公司的盈利能力明顯的下滑。而2010年的各項收入利潤率都相應的有所提升。主要原因是:是一方面受國內經濟企穩回升影響,上半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另一方面公司進一步深化整合、充分降本增效、優化技術經濟指標使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從表6可以看出:該公司2009年的各項成本利潤率較2008年都有所下降,說明該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09有所下滑。2010年各項成本利潤率較2009年雖然有所提升,但是上升幅度仍然較小,盈利能力整體來看仍然不高。再看銷售獲現比率:2007年該公司的銷售獲現比率為1.1644%,從2008年開始該指標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且在2008年下降0.0189%以后,2009、2010分別下降0.1765%、0.1733%,在2010年達到0.7959%。該公司的盈利能力明顯下降。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鋼鐵行業盈利能力明顯偏低。據國家商務部統計:從2008年開始,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鋼鐵行業2008年、2009年的利潤總額均以每年減少20%左右的速度在下降,直至2010年才恢復到與2006年基本持平的利潤總額。由此可見,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對外界環境的依賴性較大,尚難以應付大規模的國際形式變化。
四、我國鋼鐵行業盈利能力偏低原因分析
(一)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 鋼鐵行業屬于順周期的行業,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較大,宏觀經濟對行業的運行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宏觀經濟進入穩定增長、結構調整時期,國際經濟整體運行態勢不明朗,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仍然存在,這勢必會對鋼鐵行業結構轉型提出新的挑戰。各大鋼鐵企業在謀求穩定發展的同時,需要順應國內外整體的經濟形勢,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在短期來看鋼鐵行業的盈利能力會受到相應的影響。
(二)生產成本上升 2011年由于受鐵礦石價格不斷提升的影響,我國的鋼鐵行業在生產中面臨很大的壓力。2003-2005年,國內鋼鐵企業購入鐵礦石的價格為每噸1200-1700元人民幣之間,但是2010年以后,鐵礦石的價格持續升高,現已接近2000元/噸。以國內規模較大的寶鋼、鞍鋼為例,其2010年的生鐵生產成本約為1600元/噸,較2005年上漲了近50%,這是影響鋼鐵行業其盈利能力的主要原因。成本的上升、鋼鐵行業市場價格的波動、利潤的壓縮,讓鋼鐵行業的發展陷入窘境。
(三)產品結構不合理 2010年,我國鋼鐵行業的產量保持高增長的態勢。生鐵、粗鋼和鋼材的產量增速分別達到7.4%、9.3%和14.7%,較之往年雖然有所回落,但是建立在基數較高的基礎之上,增速仍顯得過快。隨著宏觀經濟的回復,城鎮化進程加快、固定資產投資維持在高位,鋼鐵市場需求預期會增加。由于長時間生產量受限的壓抑,再加上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現實,鋼鐵產品產量會創新高,但是普通建筑用鋼材仍然是鋼材消費中最主要的一類,對于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鋼材產品的需求需要進一步的開發。
(四)進出口結構不合理 從進口結構看,鍍層板2010年進口數量達到423.8萬噸,同比增長29.01%;電工鋼板2010年進口數量為97.61萬噸,比2009年增長16.84%;冷軋薄寬帶的增速也達到22.63%,表明我國進口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從進口的國家來看,從日本進口的鋼材數量最多,約占進口總量的47.29%,其次是韓國,進口數量達到407.86萬噸。從進口鋼材的平均價格可以看出,從發達國家進口的鋼材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為主,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主要以初級加工的產品為主。從出口來來看,我國鋼材產品2010年出口數量為4244.68萬噸,同比增幅達到72.71%,而出口額為366.47億美元,同比增速為64.21%,說明我國鋼材出口的數量雖然有所增加,但是價格有所下降,在對外競爭之中我國仍以打價格戰為戰略。在出口的產品之中,鋼錠、鋼坯等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級產品仍占很大比重,并保持持續增長。
(五)行業集中度偏低 與全球鋼鐵工業發展相比,我國鋼鐵工業呈現大產業、小企業的局面,我國約有粗鋼生產企業近500家,生鐵生產企業1000家左右,鋼材生產企業接近2500家,鋼鐵產業效率低下,集中度相對較低。這樣就導致鋼鐵行業的資源不能得到統一的調配,在對外競爭中面對強大的原材料運作集團,我國鋼鐵行業處于不利地位。鋼鐵行業集中度偏低的現狀導致我國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與人,而且在面對國際形勢變化時集體應對能力不足。
五、我國鋼鐵行業盈利能力提升對策
(一)宏觀政策支持 鋼鐵工業是實現工業化的支撐產業,在提高鋼鐵行業集中度的過程中,國企是主體。但是從近幾年鋼鐵行業的發展來看,鋼鐵行業合并重組過程中遇到的阻力不小,效果并不好。國有企業之間的合并重組,停留在簡單的數量疊加水平,不能從整體結構方面實現鋼鐵行業質的提升。這就需要政府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在國有企業內部引入責任機制,使國有鋼鐵企業的管理者有危機意識,積極主動的進行企業的兼并和重組。另外,國家應當加大對于鋼鐵行業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提高鋼鐵行業的科技水平,促進鋼鐵行業的轉型發展。
(二)提高行業的集中度 鋼鐵行業是典型的規模化生產行業,規模化發展不論是對企業還是對行業,以及對國家的產業布局來說,都是具有積極效應的。根據目前我國鋼鐵行業的企業發展趨勢,大力推進兼并重組,提高行業的集中度水平是鋼鐵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在提高集中化的過程中,需要堅持以企業行業為主,減少各級政府部門的行政干預。大力支持以特大型企業集團為核心,實施廣泛的現有企業聯合重組,充分發揮大企業、大集團的綜合優勢。同時做到個整合單位優勢互補,提高整合的質量和效果。整合單位在整合過程中要著力完善自身的業務流程和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規模化、一體化的經營優勢,提高整合的質量和效果。
(三)優化產品結構 鋼鐵企業要充分利用鋼材市場價格上漲的有利時機,加大品種結構調整力度。落實科研項目,提升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聚集人才優勢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著力突破鋼鐵行業轉型和升級的關鍵技術。順應鋼鐵行業國家政策要求,通過加強能源管理,深入對標挖潛,開展系統優化,努力降低各工序能耗。大力開展綠色鋼鐵、低碳冶金技術的技術創新和技術升級,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適應未來國際市場競爭需要。加大直供企業和戰略品種的開發力度,實施研產銷一體化功能,提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的比例。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推動經營由生產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
(四)優化進出口結構 針對目前我國鋼鐵產品的進出口狀況,各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條件,積極開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口產品。各大鋼鐵企業在進出口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合作,盡量的避免因自身的沖突導致在對外交往中自相殘殺。另外,國家在優化進出口結構方面的政策要加強執行的力度,規范鋼鐵行業的經營。鑒于國外鋼鐵行業在貿易中提出的高要求,應當積極地對自身進行檢討,提高鋼鐵產品的質量,確保在國際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單靠低廉的價格取勝。
(五)提高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 鋼鐵行業的管理費用是第一大費用。從2010年鋼鐵行業三費的變化情況來看,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的增速同比有所提高,但都低于銷售收入的增長速度。鋼鐵行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有所改善,但是費用利潤率仍需進一步提升。另外,各大鋼鐵企業的應收賬款管理欠缺,以增加應收賬款的方式提高企業總資產水平的發展方式在長期來看將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企業需要加強對于應收賬款的管理,及時將應收賬款變現,以提高企業自身抵御風險的水平及盈利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緒坤:《我國鋼鐵行業上市公司利潤評價分析》,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篇10
一、美國鋼鐵行業發展階段
美國鋼鐵行業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經歷了起步一快速發展一衰退的一個發展階段。
1.美國鋼鐵行業的起步階段:18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
英國是現代鋼鐵行業及技術的先驅,早在19世紀,英國就發明了以高爐煉鐵、煉鋼為主的冶金技術,使得英國的煉鐵、煉鋼工業生產遠遠領先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而美國鋼鐵行業比歐洲一些國家起步還晚了一段時間。美國最早一家鋼鐵企業是成立于1795年的標準鋼公司(StandardSteel),隨后相繼出現很多鋼鐵企業,例如.1810年盧肯斯鋼公司、1846年LTV鋼管制品公司、1864年卡內基鋼鐵公司、1901年美國鋼鐵公司、1902年匹茲堡工具鋼公司、1904年伯利恒鋼鐵公司,1929年國家鋼鐵公司等等,到20世紀30年代全美有43家主要鋼鐵企業,此時,美國鋼鐵行業生產初具規模。在這期間,對美國鋼鐵產量增長起到關鍵作用的是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兩項重要技術創新:貝塞麥的轉爐煉鋼法(發明于1856年)和西門子一馬丁的平爐煉鋼法(發明于1864年)。這兩項重要技術創新使得美國鋼鐵行業開始了現代化進程,實現了空前的大發展.1890年美國鋼鐵產量增加至434.5萬噸,超過英國而名列世界第一。
2.美國鋼鐵行業的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
美國鋼鐵行業真正進入高速成長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因為二戰后,世界進入重建工作,市場對鋼鐵需求快速增加,從而拉動鋼鐵企業的生產。例如,美國鋼鐵年產量從1940年的10338萬噸快速增長至1969年的21659萬噸,產量增長了一倍,年均增長3.8%。在這個階段,美國鋼鐵行業不僅產量明顯增加,而且占世界鋼鐵行業的市場份額也得到了提高,上升到50%并保持穩定,從而確定了美國鋼鐵行業在世界的地位,同時也確定了鋼鐵行業在美國經濟中所占的地位。
3.美國鋼鐵行業的衰退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末
但是,美國鋼鐵行業發展的黃金周期很快過去,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日本、西歐等國家的鋼鐵行業成長和國際貿易發展,美國鋼鐵行業受到強勁競爭對手的激烈沖擊。日本、西歐鋼鐵行業憑借其“成本低、技術先進”等多方面的優勢實現了快速發展,提高了國際競爭力,大大擠壓了美國鋼鐵行業市場空間。因此,美國鋼鐵產量占世界份額出現快速下降,從60年代的50%下降到70年代的200/0。此后,美國鋼鐵行業一路下滑,占世界鋼鐵產量份額直線下降,至2000年僅有10.55%,為30年前的一半。從此,美國鋼鐵行業一直處于低迷狀態。
二、美國鋼鐵行業階段性變化的因素分析
美國鋼鐵行業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歷經起步、快速發展、衰退等階段性變化過程。引起鋼鐵行業階段性變化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原因:
1.行業技術創新
眾所周知,技術創新對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每一次重大技術創新都會對行業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鋼鐵行業也不例外。19世紀后半期,隨著美國工業化的發展,拉動了鋼鐵產品的市場需求,同時,鋼鐵行業也出現了兩項重要的技術創新:貝塞麥的轉爐煉鋼法(發明于1856年)和西門子一馬丁的平爐煉鋼法(發明于1864年)。這兩項技術創新成果大大提高了鋼鐵行業的生產供應能力,適應了市場需求發展的需要,使得美國鋼鐵行業實現了空前的大發展。
進入20世紀下半葉,鋼鐵行業技術創新成果繼續出現,幾項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對鋼鐵產量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1923年連續熱軋技術,1952年的連續澆鑄及1950年的氧氣煉鋼技術。這些技術成果在美國得到了快速應用,使得美國成為20世紀鋼鐵行業先進生產技術的先驅、先進鋼鐵生產裝置的先導。但是,隨著歐洲、日本等國家鋼鐵行業發展、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等,進入70年代美國鋼鐵行業的領先優勢受到挑戰。
世界各國鋼鐵行業技術創新追趕此起彼伏。從1929年開始,柏林工業大學的丟勒爾教授(R.Durrer)在實驗室中研究吹氧煉鋼.1936-1939年勒萊普(O.Lellep)在奧伯豪森(Ober-hausen)進行了底吹氧煉鋼的試驗,1938年亞琛(Aachen)工業大學的施瓦茨(C.V.Schwarz)在實驗室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煉鋼,等等。1949年奧地利沃埃施特(VOEST)公司成功建成氧氣頂吹轉爐工廠大大提高了鋼鐵產量和質量。美國麥克勞斯(McLouth)公司也奮起直追,于1954年建成一個35噸氧氣頂吹轉爐車間并投產。日本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實驗頂吹轉爐煉鋼技術,在改進爐襯耐火材料和提高爐齡、爐氣回收技術、用副槍測取冶煉信息和計算機自動控制、分解煉鋼操作功能使轉爐冶煉更加簡化、配合連鑄機實現全連鑄煉鋼生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成果,使得日本鋼鐵行業后來居上。
美國逐漸喪失了自己在這方面的先驅優勢,在鋼鐵行業新技術應用與創新方面逐漸放慢步伐,尤其是在關于氧氣轉爐煉鋼這個革命性的變革方面,因為應用早、技術路徑鎖定,反而被西歐和日本追趕。尤其是在日本,鋼鐵生產的快速發展為建立氧氣轉爐煉鋼廠提供了良好機會。由于新鋼廠積極裝置氧氣轉爐,目前日本粗鋼的生產率已大大超過美國。
2.國民經濟的周期性變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短短幾十年間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經濟大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既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世紀,也是美國鋼鐵行業發展的一個世紀。
美國鋼鐵行業作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鋼鐵行業是原材料、能源和運輸的需求大戶,這些行業在拉動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鋼鐵又是建筑、機器制造、汽車、機電等其他行業的基礎行業。鋼鐵行業的發展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拉動了對鋼鐵產量的需求。如圖1所示,美國各個時期鋼鐵產量增長率與國民經濟增長率波動基本一致。說明了鋼鐵發展,則經濟發展;鋼鐵衰退,則經濟不振。
3.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國際貿易自由化
20世紀汽車行業大發展拉動了鋼鐵行業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美國汽車行業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全美有上千家的汽車公司,年產汽車平均400萬輛左右。經過市場幾十年優勝劣汰的選擇,最后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公司成為霸占美國汽車行業的三大寡頭,他們占全美汽車生產總量的90%以上。圖2顯示了汽車與鋼鐵占世界份額的變化曲線,它們之間的相關性與聯動性已經非常明顯。
國際貿易的逐步開放對美國鋼鐵行業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迅速地進行戰后重建工作,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汽車行業和鋼鐵行業也是這個階段發展起來的01960年以前美國汽車年產量平均占世界汽車總產量的70%以上.居于世界絕對領先地位。但是進入20世紀下半葉后,日本汽車以其“油耗小、質量好、價格低”的優勢贏得了世界的肯定。特別是在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機的影響后,日本汽車產量逐年穩步上升。而美國汽車行業則在不進則退的歷史潮流下喪失了領導地位。1990年,美國汽車產量僅有978.29萬輛,僅占當年全世界汽車總產量4834.6萬輛的20%。根據圖2我們知道汽車行業和鋼鐵行業之間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正相關關系。美國汽車行業的衰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美國鋼鐵行業的衰退。與此同時,日本、西歐鋼鐵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對美國鋼鐵行業市場空間造成了很大擠壓。美國鋼鐵行業逐漸喪失其原有的領先地位。
4.戰爭等其他偶然性因素
無論是國家經濟發展還是某個具體行業的發展,都無法擺脫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影響。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對美國經濟發展構成了很大的阻礙,但是對美國鋼鐵行業卻起到了促進作用。由于兵器的生產大量增加,牽動了美國鋼鐵行業的“跳躍式”發展,
美國鋼鐵行業的興衰及啟示是小柯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美國鋼鐵行業的興衰及啟示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美國鋼鐵行業的興衰及啟示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以下是正文。
美國著名的“鋼都”匹茲堡因此還贏得了一個綽號——“聯邦軍械庫”。美國鋼鐵產量從1939年的8001萬噸增長至1944年的13763.3萬噸。
三、美國鋼鐵行業重組與發展
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避免的要經歷一個起步一快速發展一衰退的過程。當一個行業進入到衰退階段,就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到結構調整階段。在這個階段,結構調整是挽救這個行業的唯一方法。美國鋼鐵行業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衰退,鋼鐵行業的情況每況日下,很多鋼鐵公司因為經營不善,造成成本高、產品單一、產能過剩等情況。進入21世紀,鋼鐵企業或是為了繼續生存下去,或是為了加強自身競爭力,都紛紛加入了兼并重組的行列。2003年1月6日,國際鋼鐵集團(ISG)宣布收購伯利恒的計劃,此后,美國國家鋼公司和美國鋼鐵公司達成收購協議,紐柯鋼鐵公司也先后收購了趣科公司、伯明翰鋼鐵公司、斯洛伐鋼鐵公司、Ambassador鋼鐵公司和Auburn公司。同時,俄羅斯謝韋爾鋼鐵集團在2004年正式進軍美國市場,在短短5年內先后收購魯日工業公司、美國綜合鋼廠、雀點廠、Esmark公司,同時謝韋爾鋼鐵集團還和Steelcorr合資在美國哥倫布新建一座電爐鋼廠-SeverCorr公司,一躍成為年產能達1320萬噸的大型鋼鐵集團。各大集團的兼并重組情況如表l所示。
經過近10年的結構調整,使得美國鋼鐵公司、紐柯鋼鐵公司、國際鋼鐵公司和謝韋爾鋼鐵集團為首的四大集團(見表1),各自的產能分別達到2480萬噸、2115萬噸、1410萬噸和l320萬噸,躋身全球最大鋼鐵公司之列。這四大鋼鐵公司無論是在規模效應還是技術創新能力方面較之以前都得到了明顯提升。
四、啟示與借鑒
美國鋼鐵行業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經歷了一個起步一快速發展一衰退一整合的過程,這其中的經驗是我們要學習的,教訓是要我們引以為戒的。有幾點需要引起注意:①要認識技術裝備創新改造的重要性。從美國鋼鐵行業的發展階段中可以發現,美國鋼鐵行業在20世紀初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把握住了鋼鐵行業技術創新的機會,同時美國鋼鐵行業在20世紀末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及時地把握住鋼鐵行業技術創新的機遇,所謂“成也技術敗也技術”。我國現在很多鋼廠的裝備落后,煉鋼技術裝備才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甚至有些鋼廠還存在更落后的裝備。我們應該借鑒美國20世紀初的經驗,及時地運用最新的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水平;②要加快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由于我國特有的歷史背景原因,鋼鐵行業起步較晚,我國絕大多數鋼鐵公司的設備和流水線都引自國外,以致于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國外鋼鐵公司的限制與約束。要改變我國鋼鐵公司在國際上的這種被動地位,我們應該加快培育鋼鐵行業自主創新能力,我國政府應當支持鋼鐵企業建立致力于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機構,提高開發創新能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裝備技術和產品,支持和組織實施鋼鐵行業裝備本地化,提高我國鋼鐵行業的重大技術裝備研發、設計、制造水平;③要認識到鋼鐵行業的發展存在周期性。通過對美國鋼鐵行業一個多世紀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鋼鐵行業的發展存在周期性,美國鋼鐵行業如此,中國的鋼鐵行業亦然。我們要如此正確對待鋼鐵行業的周期性。鋼鐵行業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到一個發展一調整一發展的循環圈當中,我們要吸取美國鋼鐵行業整合改造的經驗,在必要的時候對我國鋼鐵行業進行相應的整合,以此來提高我國鋼鐵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④要正確處理鋼鐵行業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我國鋼鐵行業發展年限比較短,而且鋼鐵公司大多數都屬于國有企業。雖然21世紀是市場經濟的年代,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市場經濟同樣也存在兩面性,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鋼鐵行業的時候正確認識自身的位置,把握好自己這雙“有形的手”,爭取與市場這雙“無形的手”達成默契,一起為中國鋼鐵行業發展創造出最佳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史希正.國外鋼鐵廠[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7.
[2]冶金部情報標準研究院,國外鋼鐵統計1997[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7.
[3]氧氣頂吹轉爐煉鋼[EB/OL].[2008-03-17]./.
[4]冶金部情報標準研究總所編輯.國際鋼鐵工業技術經濟參考數據[M].北京:冶金部情報標準研究所,1991.
[5]陳光祖.由底特律引發出神奇的汽車數字[EB/OL].[2006-11-06]./.
[6]2008年度國際鋼鐵行業年終回眸[EB/OL].[2009.01.05].http.//urnetal.c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