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設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1:05: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典園林設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典園林設計論文

篇1

中國造園藝術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上林苑的營建。在魏晉南北時期頻繁起始的更朝換代,統治階級爭奪激烈交替的社會狀態下,士大夫階層為逃避現實中的困惑,崇尚放蕩不羈的行事風格,思想處于一種活躍暴發的狀態,大多縱情于山水或避禍離世過著隱居生活。在這種社會大風氣的影響下,文人墨客開始活躍起來,文學藝術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世,以描寫自然野趣的田園詩歌和山水畫隨之興起,在文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這種對自然情趣的審美觀有力地推動了造園藝術的發展。

2古典園林造園藝術

2.1意境的追求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文人墨客及士大夫階層對于世事的感悟與態度,避世及享樂的意識促使這2個階層熱衷于構筑“不出世既賞世”的園林形式。階層的態度導致其意識領域的開放,使其十分重視意境及韻味,對詩畫意境的追求也體現在造園態度上,追求“多方勝境,咫尺山林”般的境界。中國文人畫作的特點在于寫意,與西方寫實相比,更多地表達了一種超脫原貌的精神,這種“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而瞰江”的情懷在園林中的體現,成為了中國園林的特點——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通過各種身心的感受營造整體環境,來更進一步感受這種自然之美,如拙政園中的留聽閣(取意留得殘荷聽雨聲)和聽雨軒(取意雨打芭蕉),留園中的雪香云蔚亭(來源于味覺的感受)等。

2.2形式的表達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大魅力在于其獨立性及不可復制性,留存至今的不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都有其各自的特點,根據造園的目的、造園人的心性及造園立意的不同,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風格特色。如網師園精巧幽深、典雅隱逸的宋代園林;拙政園平淡疏朗、曠遠明瑟的明代風格;留園布置精巧、奇石眾多的清代風格。

2.3空間的利用園林中的不同空間布局與利用呈現出園林之間迥然不同的風格。如同借由空間的豐富組成形式,在園林整體環境構成中產生引導的作用,廊的運用常具有明顯的引導意味,將人們引致某個特定景物的所在地。又如利用地形的起伏,在整體垂直立面空間中增強韻律感,亭、廊和榭在立面空間中此起彼伏,再利用建筑本身的輪廓線造成水平面上視覺的疊加,極富變化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者景物虛與實使得空間滲透效果十分顯著。利用障景、漏景,隔景等手段進行分隔空間的處理,在分隔的同時又使其相互連接和滲透。在密集的景物中產生豐富的變化,曲折幽深卻又不顯閉塞

3古典園林建筑類型

隨著園林的逐漸發展興起,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住房,在這樣的形式下產生了類型豐富的建筑,如堂、廳、樓、閣、館、軒、齋、榭、舫、亭、廊、橋等。人們賦予了每一種建筑形式不同的內容加以區分各自的功能。例如,堂,一般是一家之長的居住地,也可作為家庭舉行慶典的場所;樓,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本身也可作一景;榭,一般都是在水邊筑平臺,用以觀賞為主,又可作休息的場所;亭,體積小巧,造型別致,供人休息、避雨。屋頂的形式多變、類型豐富是古典園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各種屋頂運用不同,表現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廡殿頂因其造型大氣和裝飾精巧多見于皇家及寺觀園林;歇山頂因其屋脊靈巧富于變化在園林建筑中最為常見;硬山頂樣式簡單,是人字形屋頂的一種;懸山頂形式較為多變,也是人字形屋頂的一種;卷棚頂線條較為平緩,緩和建筑的聳立感;攢尖頂因其靈活輕巧多用于體量較小的建筑,平面形式多樣。在這些屋頂形式的基礎上,造園者又在屋頂上加蓋一層,形成重檐,較于單檐屋頂更顯莊重大氣,二者的組合搭配提升了建筑的可觀性。

4現代園林中對古典元素的運用

現今的園林建設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但不論在哪種形式的園林形式中,古典園林的應用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住宅區、公園及街道綠化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的中國古典園林元素,如仿古建的亭臺、牌坊等,但在這些古典元素的運用中很大一部分沒有美感和協調感。

4.1“疏忽”的意境中國古典園林對于國人的吸引力在于古人的風骨情操和對意境的追求,園林不僅僅是庭院和建筑,更是一種處世的態度和對情感的抒發。現代園林中的古典園林要素僅留于表面形式,疏于空間格局規劃布置,遺漏園林建筑的的構造技藝。造園者的意圖已經不再以景喻情、思境相偕,更多的是迎合實際住宿和游玩的美觀需求。這種本因精神與自然欲求而產生的古典園林,現在已經僅僅成為人們對古人安逸生活的猜測和向往,在現代園林中的出現也只是一種祭奠和懷念。

篇2

關鍵詞 古典園林設計;景觀綠化;現代化園區建設

一、概況

我國近年房地產的經營理念不斷的變化,地產的營銷主題出現了很多變化如圍繞環保、景觀設計、智能等主題的地產不斷出現,園區的景觀設計是建筑設計中永恒的主題。與傳統的居住區景觀設計相比,現在的景觀建設更強調的是共享性、自然環境設計、人造景觀設計等,人們主要傾向安全安靜、環境優美等要素豐富院落空間。因此我們要崇尚古典園林的設計風格來結合現代化園區景觀建設的設計特點,強調環境景觀與古典園林特點的藝術性。21世紀后,居住區環境與景觀審美需求越來越高出現多元化的發展,提倡古典的景觀設計風格,被人們欣賞的同時還要物盡其用,創造古典、舒適、宜人的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風格,更是今后設計理念的一個新趨勢。

隨著我們現代人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建設的不斷加快,在關注建筑的戶型和外形舒適外,更多的是關注周邊的生活環境特別是對居住區的建設越來越高。我們在設計中要融入中國園林傳統風格與古典建筑特色將一些中式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景觀設計當中,設計出全新的設計意境的古典江南風景。

二、居住區景觀綠地建設與古典園林設計及發展趨勢

1、居住區景觀綠地建設理念

居住區的綠化是現代居住區建設不可缺少的部分,國家提倡低碳環保和綠地建設。這樣的建設可以改善我們居住環境的小氣候,調節空氣的濕度與氣溫、減少灰塵和噪音、降低居住區的風速、美化我們居住的空間。

居民區綠地特殊性:(1)居住區的綠地設計與公園的古典園林設計不同,居民區綠地更貼近居民的生活,被居民利用率最高的綠地,在設計上更要貼近人們的生活,在居民區景觀的設計要在人們的鍛煉身體上、孩子的游玩上、一起談天下棋上設計出符合符合古典園林風格的設計,看見涓涓的流水與荷塘的景色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居住的人們徹底放松自己的身心。(2)居民區的綠化建設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居住區的建設上要設計出有花、有草、有樹、有亭臺樓閣、有假山池塘河流的古典風格設計,使人們喜愛自己生活居住的區域。

2、古典園林設計的作用及發展趨勢

(1)古典園林設計概況

首先,我們要以自然山水為設計基本的原則,中國的園林設計特點是在建筑和自然景觀設計中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在設計上不要去刻意的模仿古代人設計風格,我們要在設計上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巧妙的將自然美與人工美相互結合,在園區建設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的設計,有效利用現有的自然條件在建造過程中使人工建設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做到“虛實相間,以虛為主”的建筑群體,設計的重點是建筑物與院落之間是否緊密結合。其次,山石的設計是古典園林最有情趣的創造,山石不僅可以點綴景觀空間,而且還可以起到遮擋事先與圍合空間的作用。最后,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建設水是最基礎要素之一,在設計總要以池塘作為設計的中心,沿著水池對四周的建筑進行設計形成向心、內聚的格局,這樣的布局建設可以使有限的空間具有寬敞的感覺。我們還可以將水面分割成相互連接的小塊,采用化整為零的設計方法在池塘上設計出形式各異的自然水景。

(2)古典園林設計發展趨勢

中國古典園林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組合的建筑設計作品,具有詩意的建筑設計可以豐富我們的文化底蘊陶冶我們的情操。而近年隨著我們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居住區的園林設計迅速升溫,一股中式風格的景觀設計悄悄的走進了我們的設計趨勢中,設計中采用大量中國古典庭院中花壇的設計,園林設計師不在追求歐式的人居文化,更加注重設計幾千年中國古代傳統居住文化建設。

將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手法與元素進行延伸和發展,在現代化居住區中城市園林綠化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環境質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可以有效的增進居民的身心健康。一個國家的居住環境的建設與設計水平是提現一個國家和一個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居民對自己居住的環境和園區建設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居住區園林設計的質量是最重要的設計任務。

從園林設計手法出發探討出全新的設計思路是我們現代化設計的發展趨勢,作為一個被廣泛應用的設計專業,現代景觀設計中出現的素材與傳統園林設計素材進行有象征性意義的結合。在居住區園林設計植物的景觀設計已經不在占主導地位,而它只是可供設計者選擇的景觀材料,在景觀設計總我們將土地、磚、巖石、水、鋼、木頭、混凝土、瓦、玻璃等自然與人工素材在現代化的景觀設計得到充分的利用。居民區的建設與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是未來設計發展的主流。創造出新的具有古典意義的設計、追求優美的自然主義設計、追求清晰的結構古典設計等,給人一種新視覺的簡約主義和后現代主義。

居住區景觀設計作為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各種設計手法與設計元素在此被發揮的淋漓盡致。然而,作為人類感知的自然媒介,園林景觀設計具有一定的美學性、社會性、自然性,這樣的景觀設計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社會的公平。

三、居住區景觀綠化環境與園林設計原則、設計理念、內容及手法

居住區景觀設計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才能進行合理的合計,景觀設計規劃要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創意突出、符合一定的生態要求等,在規劃設計中要有植物譬如春天要有花草、夏天要有樹蔭、秋天要有果實、冬天要有綠色的景色,設計者要創造出清晰、自然、舒適的園區綠化環境。

1.1 游園型的設計原則

游園的設計原則是對于老人和兒童服務的,要依據居住者的年齡不同設計出布局緊湊互、不干擾的活動區域。兒童活動的地方要采用草坪鋪地盡量采用海綿塑膠面磚鋪地,園區的道路可兼做跑道可供園區的人們進行跑步鍛煉,通往亭臺的路面采用卵石或毛石鋪砌。在園區園林建筑與設施方面設施要獨具特色、小巧玲瓏、位置擺放適當,要池塘和亭臺位置設立共人們休息的坐椅、旁邊設立花壇、園燈以及園區的宣傳欄。

1.2 住宅型庭院設計原則

住宅區比較密集的園區因建筑物多而密造成的陰暗處比較多,所以要選擇耐的蔭樹種。對于居住環境是否安靜也是園區建設的重要任務,植籬可以降低園區的噪音其寬度1米、高度在2米的隔音效果好。園區建設的空間尺度和樹種的高低與園區住宅的層次相稱,居室的窗外盡量種植一些喬木類的植物,避開地下管線進行栽種。

1.3居住區綠地中所需的樹種選擇

在我國古代園林的設計中資料表明要選擇生長健壯方便管理的樹種、選擇冠大葉茂的落葉闊葉喬木。利用樹木的特點在夏季可以為園區的人們大面積遮蔭,在冬季不遮陽光、改變空氣濕度、吸附灰塵、降低噪聲,還要選擇耐蔭的植物。

四、結語

世界的園林建筑設計中的中國傳統古典園林具有它特有的文化底蘊和內涵,體現了一個地區的本土地文化。中國現代景觀園林的不斷發展離不開本土風景園林師的設計,現代化的園區的古代園林設計遵從中國古代園林設計特點結合西方的園林設計的表現形式,是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必然趨勢。對古今中國古代的造園藝術以和美學思想進行探討吸取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現代中國特色的園林設計理念,傳承中國古典園林精髓與現代之韻相結合,創造出更高層次、舒適宜人的居住區景觀設計風格,再創中國園林設計的新輝煌。

參考文獻

[1]唐軍,杜順寶;拓展與流變――美國現代景觀建筑學發展的回顧與思索,新建筑,2001.

[2]張魯山.居住區環境設計.住宅科技.1998(10):5-7.

[3]李漢飛.環境為先巧在立意-淺談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國園林.2002(2):11-12.

[4]高妍彥;藝術哲學對于景觀設計發展的影響,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篇3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現代景觀設計與中國古典園林在形式、風格、文化內涵等方面的分析與對比,總結出中國古典園林對現代景觀設計發展與創新等多個層面意義和作用,使中國園林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并逐步完善中國現代景觀規劃。

現代景觀設計的前身是園林設計,其最基本、最實質的內容還是以園林為核心。追根溯源,園林在先,景觀在后。園林經過圃—囿—園三個階段的形態演變,到現代有了新的發展,有了規模更大的環境,包括區域的、城市的、現代的,綜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關注的景觀。

在眾多形式和風格殊異的園林設計中,中國的園林以善于表現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園林中獨辟蹊徑,對世界園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至今日,有增無減。歐美之園林,以剛制柔,以建筑物為中心,園林陪襯。布局亦受阿拉伯對稱和硬直邊的影響,使有機之體略顯僵化;而日本園林以禪為主干,發展至今,滲入宗教哲學色彩甚濃,園用以助靜思,多以靜觀,少為生活之用;獨中國園林可思可用,可觀可游,既可脫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損園林之神貌。

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個世界和各民族發展的一大動力,可以說,沒有交流就沒有發展。同樣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園林風格也可以互相借鑒,但是,沒有經過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觀規劃中必定會產生一些沒有生命的景觀垃圾,現階段對各種園林風格的拿來主義,使得我國現代景觀設計沒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跡嚴重,而通過分析發現,這些外來園林風格帶來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精粹中得到解決:

一、景觀設計的過于平面化

人們往往驚嘆于設計圖紙平面圖案的美妙絕倫,但事實上,親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觀現場,完全體會不到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觀設計成為純粹的裝飾品,和人產生了很大的距離。然中國園林注重空間變化,講究豎向尺度,重視與人的交流與對話。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圍繞著主要景象,形成一個主次分明,景色多變的園林景觀。每種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體式的空間畫面,隨著觀賞方位和角度的改變,都會使畫面變化。通過并對景象進行詳盡的分析比較和組合,設計出幾條最佳的游覽路線。這些路線把各種最佳動態觀賞點和靜態觀賞點有機串聯在一起,使所觀賞的景象形成一幅有開合變化、虛實對比和節奏韻律的、統一的連續畫面。現代景觀設計者應該把握這其中的設計思想,在設計中把實際情況和平面圖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一開始就能從空間的角度、與人的交流方面考慮其設計,這樣的設計才能散發出勃勃生機。

二、景觀設計過于孤立

這里的孤立是指設計的東西沒有與周圍的環境和本身的地理條件聯系起來。現在的一些建設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觀安排在視線最好,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塊被推土機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細流泉水都填平了,水進入了地下管道,肥沃的表土連著野花都用洗過的砂礫覆蓋,引來一些外來的樹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觀……,這樣的“人造的天堂”。實際上是破壞了自然面貌,造成與四周極不協調的“風景污點”。中國園林卻崇尚“自然”。從老莊思想到以表現自然美為主旨的山水詩、山水畫和山水園林的出現、發展,都貫穿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學觀念。這個觀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創作,強調“法天貴真”、“天趣自然”,反對成法和違背自然的人工雕鑿。計成在《園冶》中論及疊山時,提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也是把“自然”作為園林景象創作的原則和藝術標準。

景觀建設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億萬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協調,利用起來既省工力又有豐富的自然情趣。景觀設計師在設計規劃中要借鑒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向自然風景學習。自然界創造的風景,在宏觀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質構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賴關系,了解它的形態表現。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進一步紀錄自然風景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過程。如果是準備利用開發的自然風景,還要進一步詳細調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屬性來決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調查就武斷的決定,它的利用就會遭到失敗。

2.要遠近結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時可以容納人為的設施,其中包括各種人文構景。在時間上要遠近結合,為考慮將來的發展應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觀設計中,如果設計者沒有調查清楚地塊的性質,將要拍賣出去的地塊當作永久地塊進行系統的高造價設計,而不是以臨時綠化代替,那么無疑造成了人力和財力上的浪費。在空間上也要遠近結合,因為任何一個人文構景既用來觀賞風景,又被遠處的游人觀賞,這也正是中國園林中所說的“借景”的藝術手法。“得景無拘遠近”,“嘉則收之,俗則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麗的畫面。

三、景觀設計內容與思想的蒼白

這一點有兩層意思:一是設計者本身為建景觀而景觀,根本就沒有想到能結合文化來做點文章;另一是設計者在設計前了解了很多歷史文化的東西,在設計說明中也很好的把這些運用進去,并給了它一個響亮的主題,但在最終施工結束后,人們根本不能感受到一點文化的氣息,甚至與設計意圖大相徑庭。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把實際的設計與設計思想融為一體。我們自己在學習西方園林的過程中把它的本質和精神丟掉了,只是模仿了一點形式,沒有文化底蘊的設計未免顯得單薄沒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個城市,整個社會的發展。而這一點在中國園林中又被詮釋的淋漓盡致。

中國園林區別于世界上其他園林體系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不以創造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具體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現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謂意境。意境,實質上是園主所向往的,從中寄托著情感、觀念和哲理的一種理想審美境界。它通過園主對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煉,賦予景象以某種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導和深化,使觀賞者(包括園主本人在內)在游覽觀賞這些具體的景象時,觸景生情,產生共鳴,激發聯想,對眼前景象進行不斷的補充與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蘊藏的情感、觀念,甚至直覺體驗到某種人生哲理,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與自由,享受到審美的愉悅。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賞花飲酒,閑情雅致,也不會產生那么多豐富的情感。但作為社會整體的一員,必定時刻與周圍的一切產生聯系。好的設計能洞察人的情感,體會文化與哲理的審美,其必將與社會單體產生更多的共鳴。

綜上所述,中國園林仍然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并應該在現代景觀規劃中得到新的補充和發展。可以相信,一門新的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景觀設計學將在社會主義現代景觀建設的發展中逐漸充實、完善和成熟。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彭一剛.中國古典園分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篇4

關鍵字:風景園林;園林行業體系;綜述

一、行業現狀

現代意義的園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學科從19世紀50年展到今天已經有了更廣泛的意義和要求,是藝術和科學的綜合體,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態、藝術、旅游、環保、地質、地貌、社會經濟發展等等方面,需要設計者掌握和具有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園林設計是非常嚴肅的專業工作,一個不專業、不符合規范、不合理的設計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態環境的破壞。

由于目前我國園林設計市場的不規范性導致了設計者、設計單位良莠不齊的現象。首先很多的非專業的、無經驗的、職業素質不高的設計者充斥著設計隊伍。其次我國實行設計單位資質分級制,不同資質單位的專業人員配置,場地、硬件設備要求,工作的范圍都有嚴格的規定。但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種專業人員的流動性很大,資質的高低或有無資質都不能準確地反映設計單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這種不規范性導致設計市場的不平衡的競爭。設計單位之間經常以降低設計費率來拿到設計業務,本來設計費率已經取了國家規定費率的下限,這種不正常的競爭更使得設計單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負。再加之業主經常要求設計任務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使得設計單位、設計師不能夠投入精力進行設計項目前期的充分論證,后期的施工現場指導,最終導致項目進度緩慢甚至破壞自然環境。

不平衡的競爭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設計單位特別是無資質的新興設計單位。因為大型的設計單位都是改革開放之前已經成立的國有單位,擁有很高的資質,在業主動輒追求高資質、境外設計師的情況下,占盡優勢。但是這些單位畢竟是少數,數量上完全不能滿足現今我國日益擴大的園林設計市場的要求,以及設計理論的創新。

由于園林設計規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設計單位在方案與業主單位發生分歧時,常為了單位的生存和設計資金按合同規定比較準時的回籠,難以堅持自己的正確意見,有時甚至變成了業主單位的制圖員。同時由于設計單位不能有效的對施工材料、園林小品、燈具、苗木等園林產品的使用和項目竣工驗收發表意見,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設計要求的產品進入施工中,影響了設計的最終效果。

在園林設計日益對自然環境、城市環境、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的今天,規范園林設計行業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規范園林設計行業筆者認為主要包括園林師的培育、執業認證、管理,設計法規完善等四個方面。

二、園林設計師的培育

現在從事園林設計的設計師專業背景復雜,如:建筑、室內設計、環境藝術、藝術園林、園林建筑、園藝等等。在園林設計行業形成初期這樣的現象比較合理。如:奧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資源保護論者,安德魯·杰克遜·唐寧(Downing,AndrewJackson)是園藝師,哈蘭·巴塞洛繆(Bartholomew,Harland)是規劃師、市政工程師,西爾維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記者、活動家等等。但是在園林行業發展已經比較成熟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的是經過嚴格園林專業培育的職業園林師,我們的培育方式、內容等也亟需進行規范和改革。

2.1學科的規范

目前我國的園林專業在不同學校名稱也不統一,有環境藝術、藝術園林、景觀建筑、園藝、園林、風景園林、造園學、風景建筑、景園建筑、園林建筑等,甚至“造園林建筑藝術”等等,五花八門令人困惑。課程的設置也不相同,但畢業后都從事園林設計行業,這樣不利于我國園林學科和環境建設的發展。其實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已經有明確的說明,園林(090401)屬于環境生態類(0904),農學(09)學科門類。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85)林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89年頒布的《林學名詞》(1989)的行業規范也有了園林這一明確的規定。我們的各個高等院校應該規范的使用本科專業名稱。

但是在進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1997)》上園林專業卻不是作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學科而存在的。在這份目錄上與園林有關的僅有一個專業和一個方向,即: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090706)屬于林學類(0907)農學學科門類(09),081303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這與園林在現代社會經濟環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對等的。對此我們應該及時轉變觀念,規范園林學科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與建筑學,城市規劃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無法替代的學科專業。規劃師過于注重系統和規限,建筑師又過于注重個人創造以及爭取規限內的自由,園林師將以其全方位的理論與實踐能力消除空間的假定和不確定因素,推動多領域的合作。

雖然我們的現代園林行業起步比較晚,有著“國情”的限制因素,但這不應該成為改變的因素。我們的東方近鄰已經做出榜樣,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園方面傳承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開始,其建筑學、城市規劃和園林設計有了全面的發展。到1985年已經一躍成為此項研究的東方強國,開始輸出自己的專業理論和技術,建筑學、城市規劃和園林設計專業事務所發展到150家,從業技術人員達兩千多名(1985年統計)。

2.2學制的完善

園林設計是專業性很強的綜合體,需要經過嚴格的全面地專業學習。但是目前我國園林專業的學制和在校學習時間都不符合園林設計專業的要求。我國園林專業實行4年本科學制,一年級大概10月開學,四年級六月畢業,共計44月,期間約有5個月假期,理論上學生學習時間有39個月,約三年零三個月。但是實際上在我國是從二年級才真正開始專業課程的,四年級上半期結束課程,春節不到學生已經在為找工作而奔波了,實際上課時間只有23個月,不足兩年。我們就不必說3年學制的園林大專生了,這么短的時間是根本不夠的。筆者建議采用5年學制,并且保證專業學習的實際時間,才能切實的培養出比較合格初級園林師。

2.3教學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國的園林專業教學方式采用課堂的分科理論教育和實習的綜合實踐教育。由于資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實習,每次約半月時間,基本上是到一些風景區和環境比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蘇州、廣州、深圳等去觀摩,在教學體系中占比重較小。

對于園林這樣實踐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專業,這不到10%實習時間實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顯。另外到企業去實踐也不太現實。首先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在企業中學到比較綜合的、全面的知識,因為企業的業務不能夠保證在這段時間內是綜合的;其次很多企業只是讓實習的學生進行初級的描圖工作,很難了解和掌握設計的全過程。

因此筆者建議采用5年學制,拿出30%~40%的時間進行大量的案例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知道不同地形特點、不同氣候區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園林項目方案的產生過程、實施效果、產生的社會影響等等。

2.4專業設置的認證

以前基本上只有國家林業部部屬的幾所高校設立了園林專業,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園林行業屬于朝陽產業,畢業生很好找工作,園林專業也像雨后春筍似的,幾乎每一個大一些的院校都設置了園林專業。每年的在校生和畢業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師的人數并沒有隨之增長,很多學校教師嚴重不足,很多畢業一二年的學生任教。這樣的情況對于園林設計行業的素質是極大的考驗。

我們應該對于一個學校是否具備設立園林專業做出嚴格審查和認證。主要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的審查。

第一,園林專業基本課程的設置,由園林、土建、美學、文學、環保五部分構成。園林部分占比較大比例,主要讓學生掌握園林的歷史、理論、設計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質如:園林樹木學、園林花卉學、中外園林史、園林工程學、假山、中國古典園林、園林水景、園林理論發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讓學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識,如:材料力學、地質與地貌學、基本建筑學、給排水等等;美學部分主要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如:素描、水彩、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雕塑、國畫等等;文學部分主要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和表達能力,如:園林文學、散文詩詞欣賞、中外名著欣賞、游記欣賞等等;環保部分主要培養學生對于氣候、生態的素質,如:氣候分區特征、園林生態學、土壤與肥料學、病蟲害學等等。

第二,每一位專業課教師與所教學生應該達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話,我們培養的園林師就會成為“環境殺手”。

第三,教師任教資格的認定。

鑒于園林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性,合理配置理論教師與實踐教師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經驗少的教師數量。可以適當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較高的一線設計是作為兼職教師。這樣對于案例教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些教師本身就是一個案例庫。可以有效地保證學生與外界近距離接觸,及時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業現狀,改變課內與課外、畢業前后的專業知識割裂的情況。學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識、適應社會的變化。

第四,園林案例資料和圖書資料的數量、質量的審查。

三、注冊園林師執業制度

目前我國實行的專業技術職務任職制度已經不能夠適應園林設計行業的特點。依據從業時間來認定設計師是工程師還是高級工程師并不能反映和保證設計師的能力。另一方面隨著人才的流動,自由園林設計師增多,資質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設計公司的能力。執業制度對個人信用具有很強的制約效果。如果在執業期間出現信用污點,會遭受嚴厲的處罰,直至取消執業資格。而要重新取得執業資格的難度很大,有的甚至終身不能再從事相關的工作。實行執業資格的行業一般都比較規范,在社會上也具有較高的信譽度。注冊園林師和園林師事務所的實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冊園林師的認證

建議分為助理園林師和注冊園林師兩級。助理園林師必須是經過認可的園林專業合格畢業的學生,選擇一家園林師事務所實習,協助注冊園林師工作,不得單獨從事園林設計事務。注冊園林師是在助理園林師實習期滿后(建議2~3年),由領導其工作的注冊園林師推薦,經過中國園林師協會(CFLA)的批準后成為注冊園林師,可以單獨執業,接受CFLA的監督和管理。

3.2園林師事務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冊園林師主持的設計單位。注冊園林師負責景觀項目的實施,業主只要找到園林師事務所,與設計師確定好方案后簽訂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體實施,包括材料的選擇、施工單位的選擇、現場的管理、進度的控制以及質量的監測等,都由簽約的設計師負責。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質量問題也都由設計師負責。這種全權負責的方式,迫使設計師對劣質材料、不規范的施工企業避之惟恐不遠,從而保證整個行業的規范度。

一個設計師事務所要營業,必須有一定數量具備執業資格的設計師,事務所聘用設計師時不但要審核執業資格,還會查詢設計師的誠信記錄,誠信記錄由中國園林師協會(CFLA)負責,保證了對執業設計師的有效管理。

四、園林師的管理機構和制度

目前我國還沒有管理園林設計師的專門組織,或者說功能不夠完善。中國風景園林學會(1978成立)是全國風景園林工作者自愿結成的依法登記成立的學術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國性法人社會團體,主要從事國內外風景園林學術交流活動,舉辦規劃設計、論文等競賽活動,推動學術發展,促進國際科技合作。人事廳或建設廳主要對于專業技術職務的認定,管理面比較廣,并不能對園林師進行跟蹤管理。

因此設立中國園林師協會(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這一專業組織就成為必要,中國園林師協會(CFLA)進行自律管理。主要職能為園林師注冊資格的認定,園林師事務所資格的認定,園林師執業業績和誠信的紀錄,園林師執業執照的發放與吊銷,設計事故責任的判定,接受業主投訴,行業規范的制定等方面。這些信息對社會公開,以便業主了解設計師,為選擇設計師提供幫助。

五、園林設計法規的完善

篇5

構成藝術誕生于20世紀20至30年代,它的核心理念萌生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繪畫藝術從具象向抽象轉化的探索之中,后經構成主義和荷蘭風格派的充實,最終在德國包豪斯學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構成藝術的造型元素是抽象而純粹的幾何形態,表現的主題已不是傳統的對客觀物象的再現,而是強調幾何抽象造型的表現力,以抽象的形式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關注的是純粹而“有意味的形式”。用純粹的點、線、面、體構筑嶄新的形式,強調點、線、面、體獨立的形式價值。色彩的意義已不再依附于形體本身,而是具有了獨立的表現力量與魅力。在材料的運用上則倡導與工業技術的結合與創新。構成藝術在現代設計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現代設計的諸多領域。從20世紀20年代的歐普藝術、活動藝術到80、90年代的高科技藝術,構成藝術的造型理念與藝術形式無不影響著每個時期的設計觀念與設計風格,每個時期構成觀念的演變與現代設計也總是密切地聯系著①。風景園林設計作為現代設計中的一個門類,受到構成藝術的影響也是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的。

二、構成藝術與現代風景園林設計風格的形成

19世紀中期歐美的城市公園運動拉開了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序幕,受英國公園理論的啟發,法、德、美等國先后加入和開展了現代公園的建設活動。在這個運動的初期并沒有形成新的風格,而是以兼收并蓄的折衷主義風格為主,設計的理念徘徊在對傳統的依戀和對現代的渴望之中。20世紀初,在西方出現的現代主義運動使文化藝術領域在思維方法和形式外貌上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也改變了人們的欣賞習慣和評判標準。也正是這場運動使西方風景園林逐漸克服了混雜的風格,而呈現出比較純凈的現代風格。現代主義對風景園林設計的影響,既沒有產生如建筑等設計領域初期的狂熱,也沒有熱烈之后堅定的背棄,而始終是一種溫和的參照②。現代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的陣地就是德國的包豪斯學校,正是它孕育出構成藝術。而構成藝術系統理論的形成則是吸收了構成主義和風格派的核心理念。作為產生于同一時期的兩個現代藝術流派,構成主義和風格派在理念和形式風格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思想上受到立體主義的影響,在造型上注重形體的內在結構,在藝術表現上遠離客觀物象,在形式上追求抽象性,以抽象的點、線、面作為構成作品的基本語匯,作品風格呈現出理性而嚴謹的幾何結構。

這些內容被包豪斯吸收后,又表現為鮮明的包豪斯風格:強調功能、注重結構、反對裝飾、形式簡約、注重技術美和機械美、在形式上強調幾何造型,強調“少則多”。包豪斯作為現代主義設計真正意義上形成和確立的標志已成為共識,它對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影響也是深遠的。1936年,包豪斯校長格羅皮烏斯在哈佛大學講學時,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當時正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學習風景園林的三位青年設計師:愛克勃、凱利和羅斯。他們發表了一系列開創性的論文,對19世紀的英國浪漫主義自然風景園林隨意性地模擬自然和當時盛行的新古典主義矯揉造作的裝飾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提出了功能主義的設計理論③,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發展。現代設計語言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運用是非常鮮明的,很多成功的園林設計都是純粹運用構成語言設計的具有強烈現代風格的作品。歐洲的傳統風景園林在整體布局上也呈現出嚴謹的幾何結構,并用中軸線統領,其中所蘊含的理性哲學思想在構成藝術中依然是清晰可辨的。而這種哲思以構成藝術的語言形式反映在風景園林中時,則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形式和風格,而呈現出鮮明的現代風格:在整體構圖上揚棄了軸線的對稱式,而追求非對稱的動態平衡。在局部設計中不再刻意追求繁瑣的裝飾,更多強調抽象元素點、線、面獨立的審美價值以及它們在空間組合結構上的豐富性,同時追求良好的服務和使用功能及空間的多用途性。

三、構成藝術原理與要素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構成藝術的基本要素就是點、線、面、體、色彩、肌理等等。構成的原理就是把這些基本要素按照形式美規律進行創造性的組合。構成藝術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就是要把點、線、面、體等概念性的要素物化,置換成具體的風景園林設計要素:如地形、植物、山石、水體等。這些要素除了基本的生態屬性外,還承載著形式上的審美功能和象征、隱喻等功能。在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有的園林從整體到局部都貫穿著構成藝術,有的園林在總體布局上雖是傳統的,但為了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在局部園林的創造上也大量使用構成的語匯進行深入而細致的改進。由建筑師伯納德•屈米主持設計的巴黎拉•維萊特公園,就是深受構成藝術的影響,以純粹的形式構思為基礎的現代公園設計。公園整體結構是由點、線、面三個要素系統相互疊加而成,極具現代風格,完全突破了傳統風景園林的模式,從而能夠從眾多的競爭方案中脫穎而出。構成藝術強調理性而嚴謹的幾何結構,這種特征在構圖上則以邏輯性的秩序骨格(重復、漸變、發射等)體現出來。例如,由彼德•沃克設計的劍橋中心屋頂花園,用重復的點狀預制混凝土方磚和重復的線狀低矮花壇圖案以及半圓形的咖啡平臺組合在一起,顯示出清晰的結構和簡潔的形態,充分體現了構成藝術的特征。由彼德•沃克設計的另一件作品——美國得州福特沃斯市的伯奈特公園的整體結構就是以重復骨格為基礎的網狀道路組成的“米”字形圖案。

由丹尼爾•凱利設計的美國達拉斯市的噴泉水景園就是建立在與環境相適宜的尺度與比例的風格之上的經典之作。水、種植壇、噴泉、步道等在網格組織的限制中顯得井然有序,很好地解決了形式、功能與使用之間的矛盾。西班牙巴塞羅那北站公園的中心景點“樹木螺旋線”用放射式骨格把喬木與地形融合得完美無缺。美國加州的圣•荷塞廣場公園中部的一小塊噴泉廣場,也采用網格結構設計,22個噴頭安裝在網格交點上,噴泉早晚、晝夜呈現出不同的景觀,游人可游樂于其中,形式與功能的和諧充分體現出現代園林的風格特色。風景園林設計是一門注重平面與立體形態知覺的藝術。構成藝術的表現形式在空間方面可分為平面構成和立體構成;在形態要素方面可分為色彩構成、肌理構成、光的構成、動的構成等。這些豐富的構成藝術形式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相互穿插和融合,為營造豐富多樣的美的園林形式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在表現手法上,以現代建筑、雕塑的立體造型與現代平面繪畫的樣式為依托,使園林空間呈現出豐富的序列和美感。巴西園林設計家馬爾克斯在地面處理和植物材料的配置上熟練運用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的手法,營造出充滿個性的園林風格,為業界所推崇。日裔美籍園林設計師野口勇也是一位運用構成藝術進行園林設計的高手,在他的作品加州情景雕塑園中,他用蜿蜒而時斷時續的溪流配以點狀的石組與圓形的沙漠地和三角形的石坡,演繹出優雅的點、線、面的交響曲。在野口勇的另一件作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庭園中,平面的處理就是用平面構成中分割的手法將整個平面分割成各種面形的團狀色塊,猶如一幅裝飾畫,體現出豐富的節奏和韻律。不同大小的石塊散落其間,使整個庭園充滿了濃郁的藝術氣質。由海那•羅代爾事務所設計的瑞士聯合銀行行政大樓廣場中的視覺主體是一個被稱為“時間機器”的構成主義雕塑,“時間機器”在將水池中的彩色塑料空心球傳遞的過程中把動的構成演繹得淋漓盡致。由于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光的構成在園林夜景中的廣泛應用往往會產生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以光作為材料去創造藝術效果和營造園林氛圍,為探尋美的園林形式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

篇6

【關鍵詞】視覺形象;園林景觀;應用技術;設計

引言

園林景觀是園林設計中溝通人與環境的重要工具,其視覺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之所以園林景觀的搭建能夠溝通人與自然,是人們通過視覺上的感官來引發對于空間環境的深層次探究,因此視覺形象的運用在園林景觀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視覺在園林景觀中的概念與意義

在生理學來說,視覺是人類的眼睛受到光線不同刺激從而在視網膜中形成的圖形,視覺是一種人體器官的功能;而在心理學中,視覺是一種心理反應,是人們的眼睛在受到外界環境的某種刺激后產生的反應。

視覺是人類傳達信息的一種重要功能,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視覺是檢測最終設計結果的一種有效手段,觀眾和設計者可以通過視覺來獲取信息,從而判斷出設計圖像的成功與否;另外視覺在人們的信息交流過程中,其實就是圖像的設計過程,觀眾在看到圖像或者設計的時候可以利用視覺獲取其中蘊含的信息,從而在傳達過程中重新構建其圖像,這本就是一種設計圖像的過程。

人類對外界最重要的感知功能就是視覺,園林景觀在表達其作品內涵的時候也是通過視覺來實現的,而事實證明注重視覺效果的園林作品往往更能夠獲得成功。園林景觀身為休閑娛樂的場所之一,與其他場所在空間結構上的最大區別就是園林景觀利用了周圍的植物,使得空間結構中的視覺組成成分具有了自我的獨立性,將空間合理劃分開來,大大豐富了人們的觀賞感受。

二、視覺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

(一)園林景觀的基本組成

視覺在園林景觀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人們觀察園林景觀首先是從空間開始看起,這是以你為園林景觀的搭建目的之一便是加深人與自然環境空間的聯系。

園林景觀空間分類可分為點線面三部分,這些構成了空間的要素是園林景觀中的客觀要素(也即實體要素),客觀要素也稱作是靜態因子,因為空間的客觀存在性使得其有大多情況下相對靜止的特性;

既然存在了客觀因子也就必定存在與其相對應的主觀因子,也即是觀察景觀的人物本身。人類身為觀測景觀的視覺主體,是由多方面進行觀測的,因此也被稱作是動態因子;

除了靜態與動態因子,還有比如時間和光影等不確定的模糊因子存在。

這三種因子是園林景觀的視覺組成要素,要全方位的分析園林景觀的藝術之美就需要從這三種因子開始客觀科學的分析。

(二)視覺要素的實際應用

1、點

在空間構成中,點是最基本的元素,空間的所有構成都可以分解為最原始的點,在空間沒有其他元素只存在一個點的時候,人們的視線便會不由自主的轉移到這個點上。而園林景觀設計中需要突出某一點的內容的時候也會使用這種方法,首先削弱點周圍的其他部分的存在感,從而突出這一點的內容,使得這個點能夠更加清晰的表達出需要表達的內容。

2、線

在園林景觀中,線條的設計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園林設計的藝術性和不確定性的特性,使得園林景觀大多都會存在一些抽象美,而線條就越是由視覺中的多個點沿著某一個方向進行排列形成的圖形,也可以看成是眾多點的運動軌跡,這種軌跡能夠表達出比點更多的更模糊的內涵,比如要在景觀中加入剛毅和堅強氣魄等元素的時候大多用直線來表示,能夠較好的表達出設計者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的剛強意味;而在需要表達自然票便宜以及溫和輕柔的感覺的時候則是大多采用虛線或者曲線的修飾,曲線一般在娛樂場所都能起到較好的裝飾作用以及給觀眾的放松心情的作用。

線可以表達的地方和意義有很多,這是由于組成線的元素和園林設計一樣有著不確定性和抽象性,線的長短,曲度,以及寬度和顏色等都是可變因素,具有較大的可調控性。

3、面

園林景觀中有著諸多面的存在,面是承載了線條與點的存在,并且在視覺上來說,無論是點還是線,只要具有了較大的形都可以看作是面,并且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例如眾多的點和眾多的線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會給人面的感覺,線條的組合形成的中空的空間也會形成面。

面從外形上有多種分類方式,比如可以分為實面與虛面,公園和校園中的草坪地面等可以看作是實面,因為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存在,而湖水的水面這樣不斷變化的面則是虛面;面還可以分為是幾何形狀面以及自然形狀的面,外觀具有一定的變化規律的叫規則的面成為是幾何面,而沒有規律,重復率較低的沒有組合規律的面則是稱為自然形狀面。面與線條一樣,其視覺上的色彩和形狀明暗等變化都具有很大的可調控性,因此在園林設計中也有很大的意義。

4、形狀

形狀也就是形體,形指的是景觀的具體外貌,而形體則是指外觀的形在空間的運動軌跡,而組成物體的基本元素點的運動軌跡可以用線來表示,因此形體其實也可以看作是點與線的運動軌跡或者組合。不同角度觀察景觀看到的形體是不盡相同的,園林設計中對于不同面的形體設計也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形體的設計一般體現在園林景觀中的假山和各種立體裝飾品中,之所以要加入形體設計是因為園林景觀設計的各種面一般會顯得比較單調,加入裝飾品就能打破傳統園林景觀中面的單調設計,給人以更加舒適的視覺享受。而且在做了形體上的裝飾后,還能夠按照設計師的意愿突出某一部分的特點,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焦點的變化。園林景觀設計中使用這種方式的裝飾品有浮雕等物品。

5、顏色

視覺元素中,色彩是人們分辨物品的重要依據之一,在視覺藝術中,色彩的地位舉足輕重,畫師和設計師根據顏色的不同甚至可以影響到人們觀賞景觀時候的心情感覺。色彩是一種視覺感官,是人的眼睛收到光線不同程度的刺激引起的變化,人們可以根據色彩的不同來分辨出光線的不同,比如在需要突出表現的地方可以使用較重的色彩來給人造成沖擊感,或者在較為安靜舒適的環境中使用較為柔和的色彩來突出景觀的恬靜祥和的氛圍。適當的色相與顏色深淺都能造成不同的視覺效果,按照周圍環境以及實際需要設計師可以給出具有針對性的設計來優化園林景觀。

6、空間結構

園林景觀中的空間結構復雜多樣,并不單指點線面這些基本組成,還有更深層次的分類,比如按照維度可以分為二維以及三維結構,按照形狀也可以分為矛盾結構和圖式結構。空間結構的不同組成會造成園林景觀中的不同表達效果和氛圍,空間結構的多樣性導致了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需要嚴格的抓住人們關注的重點,設計方案要強調人們的視覺感官甚至心理作用等。利用不同的空間變幻來實現多種不同需求的園林景觀。

三、結語

現階段我國的園林景觀藝術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但是依舊存在了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作為最重要的組成元素之一,視覺形象的探索也應該繼續進行,這方面我國已經有了足夠多了經驗成果,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園林景觀,應該再結合更多國外先進國家的設計成果,糅合我國的設計理念使得園林景觀的視覺效果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劉麗;中國古典園林空間劃分與組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6.

[2]孫善芳,唐治鋒,楊春淮;城市景觀的視覺分析與模擬控制方法[J].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1994,(03):254-258.

篇7

關鍵詞:園林設計;營造;心動的美景;興慶宮林

人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能陶冶人的心靈,給人以身心的愉悅感。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通過美的語言和行為去塑造能讓人心動的美景供人們欣賞和愉悅呢?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在人們心目中什么是美的含義,以及如何運用美的規律去建造令人心動的美景。

1 美的涵義以及表現的形式

1.1 美的涵義

什么是美(Beauty)呢?在《美學簡明詞典》上,美被解釋為“用以對現實、社會生活、人們的活動、藝術中的最完美的現象下定義和給與肯定的評價” 。在哲學中,在講美學的篇章中,美又被解釋為物質世界相互聯系中和諧和完美的結果,看成是物質世界的屬性和特征的結果,人把握這些屬性和特征、評價它們,就會在其身上產生美感。黑格爾在他所著做的《美學》中解釋美為美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

以上所復述的都是以書面語言、理論概念上來解釋美的。那么,美最初還是來源于人自身最原始、最樸實的對外界客觀事物的認識。我認為最普通、通俗的對美的認識有以下3點:

1.1.1 讓人有視覺的愉悅感。也就是說這是最帶有實用性、功能性的一點——能夠滿足人們對視覺上的生理、心理的審美需求。

1.1.2 能讓人心動。也就是說展現在人們眼前的畫面或景致,能夠打動人們的心靈,使人矚物思人或流連忘返,陶醉在這一場景之中。

1.1.3 一定要具有能夠感染人的形象。

但是世間萬物各有其態,每個人對美的認識和見解都各有不同,都會有一些共同或相似的地方,我們把它叫做共性。美學家們把這些共性的見解和特征、規律總結為美的規律或叫美學原理,美就運用各種元素通過這些規律表現出來。

1.2 美的表現形式

把美的學問歸納起來并形成一門學科就叫美學。而美學作為理論化、系統化的學科出現卻只有近2個半世紀的歷史。240多年以前的1750年,普魯士哈列大學的鮑姆嘉通教授以《埃斯特惕卡》的書名出版《美學》第一卷,他把“埃斯特惕卡”界定為感性認識的科學。鮑姆嘉通強調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的理論。鮑姆嘉通被稱為“美學之父”。

除了以上鮑姆嘉通教授提出的美學理論以外,歷史上對美學的說法還有黑格爾“藝術哲學說”、利普斯“移情說”、布洛“距離說”等。通過學習了很多關于美學的理論和不同美學家對美的詮釋以后,我對美學及其原理有了新的認識,歸納為:

(1)美學——研究美的規律的科學,以美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美的存在、構成及發展規律的學科。

(2)美學原理——美的規律、構成,演繹出來的、受到社會大眾認同的美的構成、形成的規則理論。

(3)美的表現形式。

美之所以能夠呈現在人們心里,首先,它必須是具有美的客觀的現實事物展現出來的;第二,必須是人這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獨立意識的高級動物,看到或者發現后,才能認可、感悟這個現實事物是美的。第一是物質美的呈現,第二是精神美的反應。物質美可以具體指向的是形態美、形式美,精神美可以直接指向的是意境美、心靈美。意境美是難以用理論去規范它的,但可以用繪畫、音樂、詩歌去渲染、描述,而形態美、形式美我們可以通過美的形式法則去總結、去對應,因為這些都是有一定共性、規律所在。所以,美是可以通過形式規律表現出來的,美的形式可歸納為:

①單純齊一:在單純中見不到明顯的差異和對應的因素,在法則中最簡單的形式。

②對稱均衡:差異中保持一致。“對稱”:指一條線為中軸,左右(或上下)兩側均等,對稱還可以襯托中心。均衡較對稱有變化,均衡在靜中傾向于動。

③調和對比:調和對比反映了矛盾的兩種狀態。調和是把兩個接近的東西相并列,異中求同;對比是把兩種極不相同的東西并列在一起,使感到鮮明、醒目、振奮、活躍。

④比例:是指一件事物的整體與局部,以及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系。(蔡辛克——黃金比例分割:實際上是大約3:5的比例關系,主要有變化感、安定感)美的事物中包含比例關系是有條件的。因人們在美的創造活動中,都是按照事物的內在尺度來確定比例關系的。

⑤節奏韻律:指運動過程中有秩序的連續構成節奏。主要有兩個重要關系:一是時間關系,指運動過程;二是指力的關系,指強弱的變化。把運動中的這種強弱變化有規律的組合起來加以反復便成節奏。

⑥多樣統一: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也叫和諧。

2 園林設計與美學原理的關系

園林設計中,若要營造讓人心動的美景,除了園林設計中所運用的一些元素(如:植物、水、小品、地形等)外,我們還要通過美的原理、規律把所謂心動的美景設計、實施、并表現在人們的面前。

首先,達到美的第一步之前,我們要通過設計、構圖,對地形、植物、交通、空間尺度上,達到對整體空間格局的控制,在這個基礎之上,第二步再滲入美學的形式規律,使其觀者有移步換景,在任何一處停下腳步去觀賞眼前的景色,都可以構成一幅美景畫面。景觀要素和美的規律互相滲透、相輔相成,才能建造出所謂心動的美景來。

3 案例分析(以興慶宮林景區為例)

興慶宮,唐長安城3大宮殿區之一。位于長安外廓東城春明門北側隆慶坊。于開元二年(714年)7月,五王獻宅為宮,九月起建造,新宮因坊為名,諱隆為興,稱興慶宮。因在大明宮之南,又稱南內,宮城東西寬1080m,南北長1250m,面積1.3km2。1958年在原興慶宮的遺址上修建了一座文化娛樂與遺產保護于一體的西安市興慶宮公園。

讓筆者心動的、印象當中不可磨滅的一處景象是位于興慶宮公園興慶湖東邊湖岸約178m長的林到進水橋的這一段林蔭道的步行園路。為什么覺得是最心動的美景呢?為什么要把這一處場所區域作為營造心動的美景的優秀案例呢?筆者通過以下幾點進行解析:

3.1 從規劃平面的空間序列來分析

林蔭道的整個空間呈帶狀性,其曲折的道路設計,形成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空間序列形式。它利用了造園手法中疏密相間、開合有致、有收有放的布局手法。形成了空間流動時的節奏感。

3.2 從空間視域的節奏變化上分析

整個興慶公園在整體的造園設計手法上,大量運用了中國古典的園林設計手法,尤其體現在對空間的對比上,對景、借景、藏與露、虛與實、蜿蜒曲折、移步換景的造園特點。我們把這種空間的變化形式歸納為兩種空間;即流動空間和聚集空間。流動空間——在游客、觀者走動時,這里的道路蜿蜒曲折,眼前的喬木和遠處的構筑物給人以起到引導和暗示的作用;聚集空間——利用遠處的構筑物或建筑形成借景,給美景增添虛與實、景物互相滲透,空間形成開與合的秩序變化,游客與游客之間形成看與被看的流動畫面效果,更加增添了景色的趣味和變化的效果。

3.3 從構成景物的要素上來分析

3.3.1 建筑。遠處的亭帽在林中的若隱若現,成為借景之物、點景之物,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3.3.2水景。水在幾個要素中,起到柔化景致的效果,它與蜿蜒曲折的小徑和駁岸線形成了相映成趣的和諧之美;

3.3.3 鋪地。青色的橫向鋪石,形成景園樸實、自然的美感;

3.3.4地形。地形坡度的起伏,形成空間構圖多樣變化又富有節奏起伏的韻律感;

3.3.5植物。植物在這一塊區域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設計者運用植物有層次的配植方式,形成了整個空間立面構圖的層次感、韻律感和節奏感。并透過植物的植栽距離,形成空間景物的相互滲透關系。

3.4 從這一場所的整體景彩來分析

色彩的搭配也是構成景觀美的原因之一,這一塊的景象,通過我們的提取,大體有以下幾個色塊組合的,形成了北方園林中秋冬季比較靜謐、沉穩的色調美感。由于植物給我們所帶來的艷麗的色塊和較高的飽和度,所以在道路鋪裝時,所配置的色調較為灰亮、淡雅。形成明暗對比、主次色調相互映襯的和諧視覺效果。

3.5 從它的空間尺度設計來分析

兩旁較高的喬木、灌木(大約13~14m高的喬木,1.7~1m高的灌木)和中間小徑(約1.7~2.7m,)形成了林蔭道半私密的空間性質,使游客散步其中倍感到親切和安全感。

3.6 從它的畫面構圖美來分析

從畫面的整個比例關系上來看,是基本按照黃金分割的比例原理,使整個構圖張弛有度。

3.7 從它的意境之美的構建來分析

意境離不開人五官感知、心情和環境氣候時間(日照、溫度、季節、地理位置)的集合感受。這里日出東方時,能隱約看到日光慢慢照射著林蔭小道所透出來的光亮,到了夕陽西下,在西邊我們又能看到太陽快落山時,和湖中的倒影相映成趣,美不勝收,使人心動不已,難以忘懷。

4 小結

美景到底美不美,美在哪里,可能有些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通過這篇論文總結出美景到底美不美,是可以通過美的規律、設計上的手法程序來分析出它美在哪里,美景的形成過程,人們看到這樣的美景為什么會心動的原因,如何通過運用園林要素營造心動的美景。

參考文獻

1 [蘇]奧夫相尼柯夫,拉祖姆內依主編,蘇杭譯.美學簡明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 城市建設研究院風景園林所,美國EDSA(亞洲).環境景觀—室外工程細部構造[M].北京: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所出版,2003

3 蘆原義信,尹培桐,譯.外部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4 劉軍,任曉麗.普高藝術設計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創新系列教材:平面構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篇8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經過數千年歷史積淀而形成的民族特色,它決定了該民族的文化價值取向,也決定了該民族的審美情趣。每一個藝術家在其成長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的打上本民族精神的烙印,從個人的道德品質、審美情趣、藝術修養、創作風格等各個方面都會體現出本民族精神的特質。而藝術設計是藝術家的個人或集體創作活動,它也不可避免的會打上藝術家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的烙印。因此,藝術設計與民族精神總會融合在一起,藝術設計體現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決定著藝術設計的價值取向。

1 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界定有很多研究論文,但是多屬于表象分析,即僅僅從中華民族的行為方式和處事風格中去理解中華民族精神。與西方人相比,中國人擁有其獨特的東方智慧方式。中國的智慧主要表現在儒、釋、道的思想當中。儒家主張“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和“仁愛天下”的政治理想。因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愛好和平正是儒家精神的表現。與儒家不同,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它認為文明壓制了人的天性,正如老子所云:“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知有慈孝,國家混亂有忠臣。”因此,道家的回歸自然、讓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發展的思想,其實正是我們民族精神中的熱愛自然、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論根源。佛教宣揚苦修頓悟,就是要求人們通過心靈的覺悟獲得慈悲和智慧大乘佛教所具有的菩薩情懷不僅渡己,而且渡人。作為外來的文化,佛教為何會在中國生根開花?其實,佛教的苦修頓悟與儒家的內省慎獨的修身方式和道家的崇尚虛靜是具有很大的相通性的。唐宋以來,中國知識分子都行走在儒、釋、道之間,他們的思想也影響了一般大眾的生活、思維和言行,從而陶冶了中華民族的氣質、性格和精神。因此可以說,中華民族精神的根本就是儒家的仁愛天下、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家的苦修頓悟,它們使中華民族不僅不同于西方民族,也不同于東方的其他民族。因此,對中國藝術設計產生影響的中華民族精神主要是儒、釋、道三家精神。

2 中國藝術設計中的民族精神

2.1 設計觀上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在設計學范疇中,寓天人合一積極生命理念的、形神兼具的、有很強表現力的符號圖形多數是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個為古老中國的存在、穩定、發展、繁榮發揮著偉大作用的思想――“中庸”,它集聚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的核心,千百年來,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生死存亡、民族審美等。中庸在英文中譯為“golden”,意為黃金分割平衡原理,是指對人與事物的一種最佳權衡處理優化方法。中庸思想在工藝設計理念中表現為“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準,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淮南子?時則》的天地時和合觀認為,“古之為度量輕重,生乎天道。黃鐘之律修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廣二尺七寸。音以八相生,故人修八尺,尋自倍,故八尺而為尋。有形則有聲,音之數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為匹。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為制”。對于這種可以與天地并立,化育萬物的天人合一設計觀,正是藝術設計在哲學高度上的整合。

根植東方文化土壤的我國園林進一步闡釋了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在完成人的功能需求基礎上,更加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生存需求,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演繹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生態文化、綠色文化、自然觀等設計理念,說明了現代環境藝術風格發展和文化一樣具有很強的繼承性,現代環境藝術風格發展離不開民族精神的支撐。

天人合一的設計觀使得中國現代園林設計體現了和諧之美。它主張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自然與建筑之間的協調、動與靜的統一。中國現代園林設計所體現的和諧之美更多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遠的境界。它強調園林與自然的親和關系,“注重和諧與中庸”。表現在造型上,中國傳統園林猶如天地的縮影,有著各種各樣自然景色的縮樣。中國園林在營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順應自然,著力顯示純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為中國造園藝術的最大特點之一。

透過這些園林設計中的恬靜淡泊,也能看出高雅自然的儀態。我們可以從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中領略到人和天地萬物聯系的是那么的緊密。因為它們把天與人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認為天是萬物的起源,天與自然的發展變化制約著人類社會的腳步。在人與自然的交往中,人們就形成了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在認識、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

傳統園林的空間除了首先要考慮如何滿足人的需要外,同時也考慮古人講的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即人、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應當十分和諧。這種精神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自然式山水園林上得到了完美體現,“天人合一”成為園林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在這種源于自然而又勝于自然的文化滲透中,歷代的造園大師們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態的山川林泉的造園風格,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達到最大程度的和諧統一,也使得中國園林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母。

2.2 設計理念上的“道法自然”的精神

中國的藝術設計崇尚自然,重實用而戒奢華的設計理念源于道家思想。體現在設計作品中就成了反對豪華的裝飾,重視簡樸實用。在形式上設計單純簡潔的圖形,設計色彩上崇尚紅色、白色和灰色。另外,中國文人對于黑墨同樣有著近乎偏執的崇尚,根源于先秦陰陽五行學說上逐漸形成的一種包羅萬象的世界觀體系。《易經》中記有“天玄地黃”,《道德經》中有“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些都是一種出于對黑暗神秘宇宙的敬畏和對幽美虛空、飄渺不可知的一種逍遙式“道”的頂禮膜拜。這種單純的老莊式逍遙游水墨元素承載著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在傳統設計作品有廣泛的應用。器物的設計上使用簡潔的裝飾圖案、園林建筑的粉墻黛瓦。這些都體現了道法自然的設計理念。

從設計形式上,中國園林以自然為藍本,攝取了自然美的精華,又注入了富有文化素養的人的審美情趣,采取建筑空間構圖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變成園林美。其中所包含的情趣,就是詩情畫意;所采用的空間構圖手法,就是自由靈活、運動流暢的序列設計。中國園林講究“巧于因借,精在體宜”,重視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組織豐富 的觀賞畫面。同時,還模擬自然山水,創造出疊山理水的特殊技藝,無論土山石山,或山水相連,都能使詩情畫意更加深濃,趣味雋永。

首先,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其次,中國古典園林因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是封閉的。但是,中國古典園林又突破空間局限,用劃分景區和空間、以及“借景”的辦法,把圍墻外的風景借入園中。如北京頤和園的設計中,西山的峰巒、兩堤的煙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結合成一體,成為園中的景色,園的空間范圍無形中擴大了,景物也更加豐富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以萬壽山佛香閣為近景、兩堤和玉泉山為中景、西山群峰為遠景的錦繡湖山詩境畫卷。

從設計色彩上,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筑,很善于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 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筑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 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臺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云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筑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筑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中國的傳統美德中的溫良敦厚、博襟、崇尚自然而有所傾向。

2.3 設計審美上的“以大為美”的精神

篇9

[論文摘要]論述溫州園林中鄉土文化元素的應用,如城市傳承歷史的園林框架,內涵豐富的園林場所要素,以及底蘊深厚的建筑符號方面等,試圖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底蘊,以求在溫州園林得到更好的應用和體現。

浙江溫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以“永昌堡”為代表的人文遺存敦實沉穩,歷經數百年風雨而彌堅,建造精美,體現了溫州悠久的傳統建筑文明。溫州山川秀美,溪水習習,歷來就是鐘靈毓秀之地。以“楠溪江”為代表的自然景觀吸收了江南山水的清新秀美的地域特色,同時也蘊涵著濃厚的江浙文明,講究小橋流水、山回路轉的文化意境。

一、得天獨厚、傳承歷史的園林山水背景

溫州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環境條件,以甌江為主要的水空間軸,南、西、北為綿綿群山,環抱城市平原。東邊為東海出海口又是百島之鄉的洞頭列島,甌海江之中又有靈昆、七都、江心嶼。城市中及郊區則是河網密布,又有一些小山頭鑲嵌其中。景觀框架:

兩圈:由山體圍合形成內外兩圈。

外圈:以城市周邊遠山包括甌北羅浮群山、景山、吹臺山、大羅山等,元寶型平原形態,形成城市的園林山水背景。

內圈:圍繞老城區的郭公山、松臺山、積谷山、中山公園、華蓋山、海壇山等形成內圈,圍合溫州古城,是城市的歷史文化極核,也是整個城區的園林公園框架。

兩軸:由水體構成縱橫雙軸。

橫軸為甌江。它是溫州的母親河,是構成溫州城市大山水的主軸線和景觀通廊。軸中包含了(江心嶼、七都島、靈昆島)三顆明珠。江心嶼風光秀靚,古跡眾多。這里是溫州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的凝聚點,是溫州的象征。縱軸是溫瑞塘河。它是城市南北走向的生態軸。連貫溫瑞平原,其支流密布延伸至城市內部各處,是構成城市內部山水園林的最主要場所。

一片:三水網,是溫州水鄉風貌的突出反映,是城市山水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點:楊府山是城區中部最高最大的山,是主城區中部的地標和景觀控制點。

二、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園林場所要素

所謂的城市文脈就像人的性格一樣,是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元素。它取決于一個地方所特有的環境特征、文化基因及價值取向。文化是一個城市園林發展和形成特色的基礎。城市園林的建設不僅要利用自然的山水環境條件,還要把山水詩和山水畫這些詩情畫意的文化內涵融于城市空間環境中。

(一)溫州典型的山水園林空間的場所要素。古榕、小橋、河流、涼亭、遠山,是溫州典型的山水園林空間的場所要素,是“溫州山水畫面中的景物。”在園林建設過程中既要保護傳統的歷史文脈和山水城市空間特征,又要力求把蘊涵其中的鄉土文化元素應用其中,使溫州園林更具地方特色,更具生命力。

(二)人與自然山水和諧的生活空間。溫州平原是水網地帶,傳統的村落基本上沿河布局,而且分布較散,許多村落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并創造了一些人與自然山水和諧的生活空間,我們的園林建設應吸收其精華,使城市的園林山水空間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形式。

(三)手法獨特、別具一格的傳統人文水景。“水”的意象來自于溫州當地發達的山水文化。作為江南水鄉,“小橋流水”、“近水人家”、“九曲十八彎”……,傳統的水系構成不僅僅體現在自然山水當中,還體現在人文景觀當中。村落、城市當中的水道不僅是生活用水的來源、交通運輸重要的通道,還是文人墨客反復詠唱的題材,這種親水的居住生活方式經積淀到當地居民的文化基因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昌堡”的護城河系統就是人文水景的典型代表。永嘉芙蓉村的水系處理手法尤為獨特,其按“七星八斗”的思想進行規劃設計。“星”指道路交匯處方形平臺,“斗”指水渠交匯處方形水池。道路、水系都是結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的,其規劃布局隱喻村寨可納天上之星宿望子孫后代人才輩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為戰”的目的,其星可作戰時指揮臺,其斗貯水以利戰時防火攻以水克火。主街中部南側鑿一內湖水色清冽。村內引溪水沿寨墻、道路溝通各“斗”形成流動水系清流涓涓,遷回于宅邊、道旁既可供村民洗滌、防火,又可調整小氣候。

三、古意濃郁、底蘊深厚的建筑文化符號

(一)楠溪江的耕讀文化和民居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及其鄉土建筑是中國鄉土建筑文化中最為突出、最為綜合的代表。鄉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每個楠溪江村落大體可說是一個完整的生活圈,村民的杜會生活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楠溪江村落建村古老,有建于晚唐的,如茗番村、下圈村,建于五代的有楓林、蒼坡等,大量的是兩宋時期所建。楠溪江建筑類型相當豐富,幾乎包括了商品經濟發展前農村里可能有的全部建筑類型。尤其是以文化建筑,如書院、讀書樓、文昌閣、文廟和一些起教化作用的牌坊和亭閣為典型。自隋到宋,特別是至南宋末年,宋室偏安江左,大量衣冠南渡,使楠溪江文化達到高崎。楠溪江以村落建筑為代表的文化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楠溪江的村落建筑雖然經歷了近千年的滄桑風雨,卻舊顏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墻、路道、住宅、亭榭、祠廟、水池以及古柏等,處處顯示出濃郁的古意及深厚的文化內涵。

(二)泰順廊橋的古蘊遺風和精巧結構。泰順被譽為“千橋之鄉”、“浙南橋梁博物館”,橋梁數量達958座,石碇步248條,結構類型也多種多樣,有堤梁式橋(即碇步)、木拱橋、木平橋、石拱橋、石平橋等。據《泰順交通志》記載,到1987年底,全縣現存橋累共計958座,總長16829延長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長米。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木拱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猶如彩虹飛架寬闊水面,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嘆!

四、結束語

21世紀的園林設計思潮不應該只是符合使用機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東西,更應在針對設計對象使用者的特殊性及個別性上多加著墨。今天的園林更加注重對作品本質和歷史文化內涵的探求,以特定的形式體現出對歷史文脈和環境的關注。歷史對我們來說是一筆財富,但對歷史的狹隘的理解卻常常成為創作的羈絆。對歷史的尊重不是沉湎于對昔日形式的懷念,而是創建一種符合當今時代的形式。園林人必須清楚,從設計對象所處的文脈中進行設計解析和創作,透過文化歷史符號系統來進行創造性的設計,同時還要盡量擺脫已往的符號形式與結構,用新的技術、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結構進行再詮釋,發展那些有承接價值的傳統文化。這樣溫州園林將更有鄉土氣息,有文化之根的作品更具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鄭曉東.溫州山水城市空間初探.現代城市研究,2001.1.

[2]彭慧鋒.古典與現代的交融,傳統與時尚的結合.華中建筑,2000.

[3]何光華.貝聿銘的建筑思想及創作手法[J].中外建筑,1998,(6):44.

[4]楊裕富.設計的文化基礎[M].臺北:亞太書局,1998.

[5]戈悟覺. 《甌越文化叢書》.作家出版社,1998.

篇10

論文關鍵詞:場地特征,風景園林,西湖風景區,湖濱和北山路景區,規劃設計

場地特征,是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一個永恒的課題。作為規劃、設計的“原點”,其對規劃、設計的后續工作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回望歷史,園林規劃與設計優秀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尊重場地基址的基礎上形成的,都深刻地體現了自然環境、歷史風貌、社會文化等場地特征。近20年來,中國風景園林建設雖然飛速發展,但是在景觀建設中也出現了諸如“千城一面”、“眾景一面”等忽視場地特征所帶來的現象。

1研究對象概念界定

1.1景觀規劃設計

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關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體和空間,作為人類創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適環境的科學和藝術。所以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門研究如何應用藝術和技術手段處理自然和人類活動之間復雜關系,使之達到和諧完美的狀態。

1.2場地特征的概念

場地,大至風景區和城市,小至區級公園、廣場綠地,都有它的特征或者個性,是一塊場地與其他場地的區別。場地特征包括場地的自然特征和場地的人文特征。園林景觀把握好了自然特征就在土地上有了歸屬,把握好了人文特征就在使用者心中得到了認同。

風景園林師所涉足的場地,往往具有或強或弱的自然特征。其作為設計師可供借鑒的寶貴資源和設計題材,同時也決定了設計師應采取的處理態度。設計師應從理解自然演變規律等特征出發,順應自然規律采取處理方式。

2場地特征的分類與內涵

2.1場地的自然特征

自然特征包括(天)氣候、(地)地形地貌兩方面,它是因場地所處位置不同,受不同的自然力量作用而呈現出不同的特性,這種特性影響甚至制約在該場地上的景觀設計。把握好了這種特征,景觀作品就會與這塊場地和諧相處,場地自然力也為景觀提供維護,景觀給場地增添色彩。

2.1.1天——氣候:

氣候對植物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同種類的植物呈現出不同的景觀特色。任何優秀的園林景觀都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鄉土樹種的使用可以使景觀保持長久,可以保證景觀作品獨一無二的個性魅力。

2.1.2地——自然地形地貌:

各地地形地貌由于自然力量的作用呈現不同的景致和格局。這種景致和格局是該場地的一個重要特征,景觀設計時必須把握好這種特征。如果忽視這種特征,人造景觀會與所在場地格格不入,甚至破壞場地的原有景觀。

2.2場地的社會特征

2.2.1建筑環境

不同的建筑形式、周邊環境以及城市機理,會產生不同的景觀空間體驗。把握好了建筑環境,才能創造出協調、統一的園林景觀。

2.2.2人文特征

人文特征的把握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的作用猶為突出。人類在大地上生活留下的印記以及從事一系列活動所形成的社會文化氛圍就是人文特征。挖掘場地歷史文化并提煉出場地的人文特征是景觀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把握表達了人文特征,景觀才能保持所在場地的歷史延續性,創作才更有依據。

3結合場地特征的設計理念

隨著近幾年設計領域的體制改革,場地設計這一課題在現代園林景觀建設中越來越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指導性的設計理念對景觀規劃的開展是十分必要的。

3.1遵從周邊環境

遵從場地設計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就要解決好車流、物流、人流、道路走向、空間組合等。在滿足城市規劃要求的前提下,設計出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規律的景觀。

3.2傳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經驗所形成的地方傳統、風俗禮儀、建筑風格、園林樣式等,能喚起人們對場地的歷史記憶和情感認同。而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趨同化導致了部分景觀設計師對地域文化的忽視。應該充分利用場地內歷史遺留的痕跡,在規劃設計中傳承地域文化,來建造富有場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觀。

3.3選擇地方材料

材料作為園林的表皮,可分為植物材料和硬質材料兩類。設計師在重視植物景觀視覺效果的基礎上,更要營造出適應當地自然氣候條件、體現當地自然景觀風貌的植物群落類型。在硬質材料的使用上,應盡量考慮地方材料。在園林中展現地方材料的特性,使園林融合于周圍環境之中,有利于地域特色的創造。

4結合場地特征的景觀規劃設計在杭州濱水街區的體現

濱水區往往是城市最早的建成區,遺存的歷史文化豐富。城市濱水區經過較長歷史時期的發展演變和建設積淀,不僅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也是城市人文資源的集中地。并且,西湖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杰作,是杭州整個城市景觀基質中的一個重要的景觀要素。因此面臨西湖的街區必定在結合場地特征的規劃設計上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本文選取湖濱景區和北山路做詳細分析。

4.1湖濱景區特色營造

湖濱街區處于西湖風景區與杭州主城區之間的過渡地帶,有著強烈的“城景交融”的空間特征。

4.2.1湖濱景區歷史沿革

湖濱路全長1315m,原為杭州西湖的西城墻。1916年拆除錢塘門和西城墻,建成碎石路面的湖濱路,從此市區與西湖連成一片。1929年改成瀝青路面。后,湖濱路的西側沿西湖一帶陸續辟建一至六公園。湖濱路東側一帶建起了西湖飯店和環湖旅館等。

近年,在西湖保護工程中把湖濱路的瀝青路改為為花崗巖條石路面,在沿湖水下建西湖隧道。同時,在綠地上還建了古城墻標志,路東側的建筑物煥然一新,南段仍保留了民國初年建筑的“騎樓”風格,風采依舊。這一帶今統稱湖濱景區。

4.2.2湖濱景區結合場地特征的規劃分析

4.2.2.1延續整個街區的自然肌理

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中,吳山、寶石山—南—北嵌入市區,使南北約4km的臨湖地帶形成了“一面城”,也就是城市舞臺的“臺口”,而湖濱街區正好位于城市舞臺的中心位置。

湖濱景區延續西湖的脈絡,以原有的濱水空間為核心,使街區和濱水自然滲透為一體化區域。40m寬的湖濱綜合休閑綠地,充分考慮了原有樹木的保存,精心保留了高大的懸鈴木,襯托著街區的建筑,將西湖水面和湖濱街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步行、休閑為主的多樣化街區;并且與南山路、西山路、北山路的懸鈴木一起,形成了鑲嵌在西湖邊的一圈綠色項鏈。

4.2.2.2湖濱景區人文特征的傳承

綠地、水面、騎樓、連廊、廣場、庭院及各樣的商業街構成了建筑與景觀的過渡空間,形成了湖濱街區的休閑特色,并成為西湖景區與主城區的有機過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湖濱商業街是重建的,但是在重建的基礎上又是繼承了原有街區的格局。沿湖濱路的建筑體量處理成一條連續的騎樓,保留了原有的空間特征,各具特色。湖濱路改造中創造一種“新”的語言,在尊重歷史上賦予它新的氣質,使之更符合現代的功能。這就是“似曾相識”在延續文脈上的表達。

4.2.2.3現代材料與傳統材料的交融

湖濱街區周邊的建筑,在保留原有的青磚等傳統建筑材料的同時,運用現代材料產生對比映襯。玻璃材料與青磚材質的強烈碰撞,減弱了青磚體量的壓抑感。紋理清透的木質材料和清澈通透的空白玻璃,與青磚墻面相互映襯,使建筑更加親切、動人。

街區內保留了傳統里弄、庭院、天井等空間類型,結合傳統與現代,承載了原有街區的文脈和肌理,使得建筑群帶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征。這樣就形成了空間的流動和滲透,形成了湖濱向城市內部的過渡。

4.3北山路景區營造

北山街歷史文化街區位于西湖北線,東起保俶路,西至華北飯店、棲霞

嶺,北起棲霞嶺、葛嶺、寶石山南麓。

4.3.1北山路歷史沿革

北山街歷史街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其以秀美山水為依托,以歷史文化為靈魂,以近代建筑為特色,成為集自然與人文為一體的地域環境。北山區有自秦以來的各個朝代歷史印記。明清時期的北山街山巒疊翠,樓閣錯落,翼角飛萃,儼然一幅絕佳的山水畫卷,散發著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清末民國初年,西湖邊出現了中西結合的建筑。1912年杭城拆除城墻,城市功能由傳統模式轉向現代功能。隨著北山街拓寬,城市公交的開通,大量私家別墅以及現代功能的旅館、餐飲設施在這里興建,中西合璧的近現代文化不斷滲透,呈現出文化的多元化。

4.3.2北山路結合場地特征的規劃分析

4.3.2.1場所精神的自然體現

北山路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寶石流霞這一著名景觀就位于此。北山路沿湖一側沒有建筑,利用其通透的濱水岸線,使其與人行道結合成一體。在原有的濱水岸線做成親水平臺的形式,很好地拉近了街區與湖面的距離,營造了湖面和街區統一的寧靜氛圍。

植物配置時,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植物選擇上,優先考慮本土樹種(如樟樹、桂花、小葉黃楊、海桐、杜英、柳樹等),并開發利用本地的新型園林觀賞植物種類,這樣既強調了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又為構建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4.3.2.2注重歷史文脈的延續

只有生活的延續,才有文脈的延續。北山路上不再適合居住的中式木結構寺廟庵堂,融入新的文化,成為旅游景區的一部分。比如恢復原貌的瑪瑙寺,已成為葛嶺景區的亭臺樓閣。

原有的依山而建的中國古建筑和歐式古典建筑的保留,使這里的歷史環境呈現出宗教文化、名人居住文化等多元特色。讓游客不僅能感受到自然景觀的優美,更可以勾起對歷史的回憶。對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空間和場所進行重新詮釋,使之獲得了鮮明的場所特征。

4.3.2.4街區風貌的延伸

通向山的私密性巷弄,通過層層臺階通往寶石山上的各處景點,曲折而自然,在兩旁植物的綠蔭下更顯示了一種幽雅、寧靜的氛圍。這些巷弄把游覽的人流引向山上,保持了沿湖的寧靜氛圍,同時也加強了湖與山的聯系。

北山路街區,保留了大量采用中西融合風格的歷史建筑,成為聯系傳統建筑與歐式建筑的紐帶,不僅保持了街區整體景觀的和諧,并且素雅、平和,與周圍的山水和諧統一,成為西湖風景區獨特的景觀。

5結語

突出場地自然特征和地域文化內涵的景觀設計,既是風景園林行業綜合性和獨特性的體現,也是創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在對場地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杭州西湖風景區的湖濱和北山路規劃設計提煉了場地已有的景觀特征,依托自然條件,以人文元素為主體進行空間塑造;同時深度挖掘西湖周邊以及杭州當地的文化景觀,營造了一個展現杭州地域景觀特色的自然山水型風景。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7):3-4.

2 吳威.園林的場所精神初探[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5.

3 楊云峰,朱建寧.營造具有場地特征的城市公園[J].中國園林,2009,25(12):76-79.

4 張伶伶,孟浩.場地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5 林菁,王向榮.地域特征與景觀形式[J].中國園林,2005(6):16-24.

6 劉衛星.城市園林景觀中場地設計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09,25(5):60-64.

7 熊瑤,楊云峰.地域性風景園林設計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34(5):171-176.

8 朱建寧.以自然為師的現代植物景觀設計[N].中國花卉報,2005-08-11.

9 張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場所設計[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6.

10 許一潔.“生態”與“野趣”的回歸[M].華中建筑,2007,25(8):105-107.

11 廖婧琳,段紅梅.地域文化與自然風景區的旅游開發[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1):18-21.

12 王業社.場地設計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華中建筑,2008,26(3):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