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工藝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18:5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煤化工工藝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J5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2-0166-02
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以手傳的方式,并通過一定媒介而存在于民間的活態文化。作為一種“手藝”形態的“活”文化,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靈巧雙手創造的結果,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形態中,并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演進而發展、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延續著人們的文化記憶,承載著歷史文化傳統。
一、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的特點
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作為一種以手傳的方式,并通過媒介產品的視覺呈現來表達和傳承的特殊文化形態,它除了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來的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點以外,還具有其獨特之處:
以手傳藝性。傳統美術、工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通過民間藝人們靈動的雙手,在長達數千年的生活與生產實踐中體驗和創造出來的產品來實現的。“手”是人類靈性的表現,因為這雙靈性的手的存在,人類可以利用它來勞動、來創造,來表現藝術、體現人類思維的深邃。以“手”傳藝,展現的是動作,是對物的改造和加工,但傳的是民間藝人的藝術感受,是民間藝人的生活體驗,是民間藝人的思想情感。所以,無論是剪紙、木板年畫、泥塑、面塑也好,還是苗族刺繡、服飾、銀飾、花轎也好,這些“手藝”都是鮮活的手工創造,是流動的社會生活形態,可以用來謀生,為人們生活所應用;也可以用來休閑、娛樂;也可以鍛煉身體,用來修身養性、娛樂心智。它或許因實用而粗糙,但也可以因精美華倫來寄托思想或技藝的偉大。
視覺呈現性。美術作品和工藝品是以精美絕倫的視覺形象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的,它依托的是人們的眼睛。美術作品、工藝品是一種依賴人們的視覺而存在的有形產品。這些東西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生活上的應用價值,但另一方面,這些產品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還因為其具有永久的文化價值,其本身所具有審美價值和內在的文化寄托,能夠豐富或慰藉人們的心靈,通過它們,我們可以體驗要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體驗到生活中的藝術情趣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術作品、工藝文化創作具有視覺呈現性的特點,使得它們在具有實用性的同時,其美學價值和精神寄托被無限的放大,這也是它們具有長久保存價值的秘密所在。
二、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的旅游價值
在國外,遺產大國無一例外都是旅游大國。法國依靠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每年吸引7000萬旅游者,旅游收入達299億元,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國。由此可見,文化遺產旅游對于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可低估。作為一種以視覺體驗為主的遺產形態,在當前旅游產業迅猛發展的時代,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旅游價值和旅游功能,能夠為旅游產業的升級發展提供難得空間。
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獨特的文化價值,能滿足人們對文化多樣性體驗的要求。傳統傳統美術、工藝文化是勞動人民自己的藝術創造,是無數無名匠師美化生活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產物,特別是那些世代相傳,富有藝術造詣的作品,那些沒有受到商品化污染的藝術,它們往往凝結著濃郁的鄉土感情,孕育著美好的藝術想象。它們的美的內涵,樸素的情感,具有十分寬廣的生活基礎。我們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稱作“生活的藝術”,就是因為這些東西不僅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審美價值、藝術形態具有永恒的魅力,能夠為人民的生活呈現出五彩繽紛的色彩。我們來看看苗族的藍印花布、銀飾、以及剪紙等作品,它們無不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人們的審美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民間,是對人類社會存在狀態具體、直接和鮮活的表現,也是探究人類文明多樣性和生命力的珍貴資料。從當前的發展狀況來看,現代文明正經受嚴峻的挑戰:饑餓、吸毒、恐怖襲擊、……,人類社會正面臨嚴重的文化危機:在工業文明的擠壓下,消費文化大行其道,文明多樣性正在加速消失,信仰危機不斷加深。這一切促使人類不斷反思自我,回過頭來從歷史、傳統、民間中尋找心靈的慰藉,這也使得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在工業文明的擠壓下加速消失,另一方面也使得它在現代社會得到更多關注。文化遺產熱成為一個世界性現象。
現代社會在趨同化的過程當中,人們也在通過旅游等方式不斷尋找人類自我的生存空間,舒緩生活壓力,調節緊張的生活狀態。在旅游熱的大背景下,工業旅游、文化遺產體驗游、觀光游、民族風情游等為主題的旅游項目持續升溫,不斷得到大眾的青睞。這些項目的開展,一方面滿足了人們舒緩生活節奏、調節緊張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一些深藏在民間的傳統美術、工藝創作,如鞋墊兒、虎頭鞋、刺繡、年畫、門神、窗花、木雕、泥人等正不斷走進老百姓的生活當中,雖然這些東西的某些實用功能在現代社會已經喪失,但是其潛在的、持久的、穩定的文化功能就像正在遭受空氣污染中的氧氣一樣,顯得彌足珍貴,人們自覺不自覺沉浸在這鮮活的民間文化氛圍當中,體驗著它帶給自己的精神娛樂和視覺享受。如這些傳統美術、工藝文化獨特的生產材料、獨特、甚或神秘的、瀕臨滅絕的生產工藝,都激起人們強烈的吸引力。不僅如此,旅游產品規劃者在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旅游中加入一些旅游元素,如講解、表演、自我生產體驗,都極大娛樂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了旅游的品質。這也就是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獨特的實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現實生活的需要。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是與傳統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能夠滿足人們生活中的某些現實需要如陶器能夠盛水儲藏食物,藍印花布能夠制作衣服……在現代社會,這些應用傳統技法、傳統材料,生產出來的東西,對那些長期遭受假冒偽劣產品、工廠生產的有毒化學產品、受污染產品危害的人們來講,具有特殊價值:我們需要那些綠色、環保、有生活情趣和獨特文化內涵的東西如鞋墊兒、虎頭鞋、刺繡、年畫、門神、窗花、木雕、泥人等。這些東西,一方面滿足人們審美和文化多樣性體驗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滿足人們現實生活中對綠色、安全產品的需要。而這一切,無疑為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開發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的旅游表現方式
將傳統美術、工藝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就要遵循旅游產業的發展規律,走產業化的道路,實現旅游發展與遺產保護的雙贏。實踐中也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就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而言,本人認為比較可行的方式有兩條:
單純靜態文化展示:博物館是以收藏、展示、研究、宣傳各種文物為主,采用綜合手段全方位展示各國、地區不同時期文化特征的機構。將一個地區的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納入博物館進行收藏、展示,供廣大游客進行參觀體驗,是不少旅游地區通行的做法。此種做法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廣大游客只能做靜態的產品參觀和動態影像體驗,不能進行深度體驗觀察。
綜合動態文化體驗:我們認為產業生態園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的構想是一個較為理想的綜合的、動態的文化體驗平臺。在產業生態園或生態保護區中,我們將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研究與開發,遺產博物館的展示與宣傳,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的生產與出售,與其它各種旅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富有民族風情的建筑、各種休閑的酒吧、歌廳、表演等,形成一個彌漫著濃郁特色文化的旅游、購物、休閑區域,從而達到促進產業生態區域的發展。從理論上講,傳統美術、工藝文化遺產產業生態園或生態保護區的構想是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化的一個可持續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將它放回到現實的生活空間,讓人們通過活生生的方式去體驗和感受,真正懂得傳承和延續文化遺產中的人文精神,從而使文化得到傳承,產業得以發展。另一方面,文化遺產的形成是一個生態發展的過程,需要從文化傳承人、遺產依托的材料、工藝環境、現代展示手段和市場開發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如果利用傳統的、簡單的文化移植手段促進遺產的聚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就會簡單的扼殺這些珍貴的遺產。但是如果我們采用產業化的手段,輔之以專家的指導,科學的論證規劃,政策的引導規范和科學的監督管理,以及生產銷售,進行一體化開發,就會有效促進文化遺產資源的聚集,形成凹地效應,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個絢麗多彩、充滿生機活力的遺產產業生態園或生態保護區。這是旅游地區發展的希望,也是一個旅游地區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走的道路。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2009年度課題《湘西地區美術、工藝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互動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課題號為:09C800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工藝美術;工藝美學;工藝文化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A
工藝美學是建立在工藝學和美學的基礎上,探討工藝領域里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工藝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在這些生活日用品中,自覺或不自覺地積淀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產生了朦朧的工藝美學思想。在工藝美術的學科領域里,應當開展對于美學的研究,可稱之為“工藝美學”。工藝美學研究工藝美和生活美的關系,研究工藝美的法則和規律,研究工藝美術的造型美、色彩美、裝飾美,以及材料美、結構美,研究社會發展的新工藝美等。
保存和發揚其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載著衣食住行的工藝造物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脈”。因此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的工藝造物文化和美學思想,是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眾所周知,中國工藝美術及造物文化的悠久、發達、輝煌、豐厚,無與倫比、舉世公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未能形成獨立、系統的理論學科。但是沒有系統整理不能誤解為沒有系統的工藝美學思想存在。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傳統工藝美學已經初步形成了思想體系和理論形態。
一、工藝美學思想的發展
工藝美術至所以重要,是由于工藝美術的特性所決定的。不同種類的藝術,具有不同的認識現實、反映生活的藝術手法,也具有不同的藝術作用和社會職能。工藝美術不同于繪畫,由于它受實用性的制約,以及制作條件的限制,所以它往往不以直接描寫具體事件為藝術手段,而是通過人們的精神世界,即通過人們的愛好、情趣、風尚等去把握現實,反映生活。這一點,它和音樂有某些共同之處。音樂也主要是表現人們的精神世界,不過音樂是以聽覺的感受為基礎的時間藝術,而工藝美術則是可視的空間藝術。工藝美術和建筑則是極為接近,就兩者的性質來說,只有量的不同,而沒有質的差別。工藝美術總是注重于現實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的方面,予以肯定、歌頌、充實,或是使不美的變為美,而很少去表現批判。總之,是為了創造工藝美。
從理論上講,藝術的作用包括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三個方面,它們是統一的,也是互相聯系的。但不同種類的藝術,根據它們的性質和用途,這三個方面又往往各有側重。工藝美術的審美作用占有首要的地位,比之其它藝術是更為重要得多。工藝美術主要是通過審美作用而達到認識和教育作用的。因此,審美作用決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思想、意志等交溶在一起。人們的審美觀,關系到對社會事物的態度和看法,也關系到對社會的實踐行為。崇高進步的社會活動,不僅會引起道德上的頌揚,同時也會產生審美的贊賞。真善美是有著內在聯系的。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雕刻家羅丹曾說:“藝術,也是趣味。藝術家一切的制作,都是他們內心的反映,是對于房屋、家具……人類靈魂的微笑,是滲入一切供人使用的物品中的感情和思想的魔力。”工藝美術,也正是從審美的角度,去創造“人類靈魂的微笑”,又是用審美的手段,以發揮其對于“情感和思想的魔力”。它運用審美手段去表現生活,又通過審美作用來實現其社會職能。它是為了創造工藝美,并用工藝美服務于生活。
我國工藝美術的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制作精美,在世界工藝史上放射著燦爛的光輝。顯然,古代和民間許多優秀的工藝品,是勞動者運用了工藝美學法則進行創造的。例如:原始社會的彩陶工藝,在裝飾紋樣上虛實的變化,黑白的交替,曲直的對比,都構成了音樂般的節奏和韻律。它運用雙關的圖案組織所產生的復雜的結構變化,注意從正視和側視都能體現的完美的藝術效果,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莊重的造型,對稱的裝飾,具有神秘和威嚴感的饕餮紋,從工藝美學上成功實現了當時奴隸社會對于工藝美術的社會要求。西漢,是漆器工藝史上的發展和繁榮時期。裝飾紋樣的題材內容豐富,并采用線描、針刻、鏨金、鑲嵌等多種新技藝,使線條曲折縈回,流暢不滯,圖案瑰麗。宋代陶瓷的輝煌成就,與其說是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還不如說,在造型和釉色等美學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明式家具給我們創造出典雅優美的工藝形象。一點一線,賦予了很強的藝術表現力,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成為我們學習古代家具的典范。
在我國古代的工藝美學思想里,十分重視不同工藝種類的特性,從而以發揮各自的特點,以創造工藝美。材料是體現工藝美的物質條件,所以在古代許多有關工藝的著作中,把注意材料的性能和運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即所謂“工以理材為難”。所謂理材,就是利用材料和改造材料。各種不同種類的工藝,由于材料性能的不同,因而需要運用不同的理材過程,以體現工藝美的效果。陶瓷、染織、金工和木工、玉工、石工就各有區別。陶瓷和釉料和胎土,印染的配色,金工的合金,往往因為經過物理的或化學的處理,而產生與原材料完全不同的新的藝術效果。
我國春秋末年的《考工記》是世界上最早的工藝學理論文獻之一。它提出的“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這一樸素的工藝觀,至今仍可作為工藝制作的基本法則。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蘊含有豐富的工藝美學思想,明代黃大成的《髹飾錄》,系統闡述漆藝的基本原理,制定“巧法造化,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三法則和“二戒”、“四失”、“三病”的工藝制作原則,已經接觸到工藝美學的有關內容。雖然工藝美學思想的產生很早,但都是零散的,未能上升到理論的形態。工藝美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19世紀后半葉英國威廉?莫里斯和“藝術與工藝運動興起”之后,在我國則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有人研究。工藝美學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工藝美的創造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系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其具體內容是:工藝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工藝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以及與其他藝術門類的關系;工藝創造的形式美的法則;工藝的創造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工藝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工藝的發展歷程和工藝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鑒賞工藝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方法等。
在工藝美學要求上,許多工藝論著大多強調一個“宜”字。例如:陶瓷的“各隨其宜”,刺繡的“因其所宜”,(《繡譜》),園林布置的“精在體宜”(《園冶》),等等。所謂宜,就是和諧,就是適應,就是合理,這可以說也是工藝美的一種高度的境界。
古代的工藝美學觀,對于工藝制作,注重“致用”,主張 “利人”。所謂“百工者以致用為本”,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實用第一性,正是科學地反映了工藝的本質。墨子提出“利人謂之巧,不利人謂之拙”,是以利人作為巧拙的審美標準。明代《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主張“貴五谷而賤金玉”。都是出于同一的觀點。這些觀點顯得十分可貴。中國古代的設計思想、技術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學思想融匯一體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于道與器、物與欲、文與質、技與藝、用與美等工藝美學基本范疇展開了熱烈的爭論。或取譬引類,或直言闡述,連篇累牘,史不絕書。
工藝及工業歷史的對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打開之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馬克思語)。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實際上工藝美學比傳統美學更接近哲學。建立在實用理性、經驗直覺、意象思維方式和講究“經世致用”的傳統哲學如《易?系辭》,更接近于廣義的“營造學”。如果說《考工記》為傳統工藝美學提供了基本的技術論,那么《易?系辭》為傳統工藝學提供了基本范疇和方法論。兩者構成了傳統工藝文化的理論基石。
我國古代的工藝美學思想,盡管只是些零散的,但內容卻是很豐富的。上面提到的一些,也只能是工藝界產生的形形的工藝思潮,對于我們都有正面或反面的參考作用。
在工藝美學領域里,外國還有不少關于形式法則的研究,其中包括實驗美學的探討,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視為形式主義而被拒之門外。例如:著名的“黃金分割律”,以及由此引伸的關于矩形、渦線、級數、律的研究;方形、圓形、三角形等三原形的研究,以及“桑齊原型”的組合,以三原形組成九個基本形,經過兩個、三個、四個互相交替結合,而可獲得幾千個不同形體的成型;與此類似的“瑪臺爾型體”的組合,以方形為基礎,運用曲線和直線兩種線型組合的多種形體變化。六十年代以來流行的“歐普美術”,或稱光效應美術,利用幾何線形所產生的視幻覺的種種變化,等等。都是可以啟發和開拓我們對于造型和裝飾的設計意象的。
工藝美源于生活美,生活是工藝美的源泉。工藝美離開了現實生活,就會失去藝術生命力。一切古代的或外國的資料,都只能是我們的借鑒。歷史在前進,生活在發展,工藝美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革新,不斷提高,不斷豐富。例如: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又給我們提供了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工藝形象資料,開拓了工藝美的更新的領域。
美是可知的,也是具體的。美不在幻想的太空,而是在現實的土地上。一句話,美并不神秘。人們對于現實的觀察和掌握,經常包含著審美因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著自己的美學觀點,對于自己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美學要求。人們用自己的美學觀,評價和對待自己周圍的事物。
美學不應只是研究藝術美的科學,也應該研究人們對于現實生活的更為廣闊的審美關系。美學應當從學院派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來,努力加強同人民生活的聯系,使成為生活的美學,大眾的美學,使人們感到生動、親切。這一點,工藝美學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責任。有些藝術理論家和美學家,往往把工藝美術排于藝術之外,也把工藝美排于美學之外,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實際生活需要的。
工藝美能夠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性質,體現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和美的創造智慧,反映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所以,工藝美不僅能使人們在美的陶冶中,提高審美趣味,加強美學修養,也能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建樹優良的道德品質。它是塑造新的精神風貌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工藝文化的傳承
傳統工藝文化有自己獨特造型理念、創造心態、視覺模式和構形規律。從形象發生學范疇講求意、象、形三分,而不像西方“就形論形”或追求所謂科學的視象(如透視、光影等)。反映了中國造型哲學和藝術思維的獨特性。首先形、象對舉而有別:“視之則形也,察之則象也”。形是視而得之的客觀形貌,偏重于客觀性、空間性、靜止性的一面;象是“心眼”觀察思考得來的形象,與形的實體性相比,具有空靈性、意想性、象征性的明顯特征,是對有形之物的超越。以象形取意、立象盡意的致思方式,突出“意”的主導地位,樹立了“意象”和“意匠”的核心概念,奠定了傳統藝術注重心理意象創造的基本特征,也決定了傳統美學偏向倫理或社會美學的價值取向。制器的社會象征意義或祈福、納吉等觀念意蘊的表達,成為傳統工藝美學顯著的構形意識。
工藝文化是工藝造物活動及其物質、精神成果文化內涵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工藝文化觀念、工藝歷史衍變、工藝顯型式樣、工藝文化符號諸方面的復合整體。工藝美學思想體系是以工藝的立美、審美為主干,以工藝造物論、工藝形象論、工藝鑒賞論為網絡,融匯設計思想、技術思想、美學思想和傳統文化思想為一體,廣泛涉及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文明建制的思想體系。這是一個由歷史衍生、選擇、建構和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而傳統工藝造物文化基本范疇,就是這一理論大廈的基石。所謂工藝美術優秀傳統,不是指保留至今的大量古代工藝美術珍品,也不是傳統圖案或某種風格式樣,而是傳統工藝文化一種內在的思想定勢和定向發展的內趨力,其核心就是傳承沿續不斷發展的工藝美學思想。它的豐富內容和理論指導價值,正是傳統工藝文化的精華所在。
中華民族在其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以勤勞和智慧為人類工藝文化歷史創造了境界獨到、風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藝造物樣式。傳統工藝美術浸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富有鮮明的美學個性,主要體現出:
1、和諧性。傳統藝術思想重視人與物、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心與手、材與藝等因素相互間的關系,主張“和”與“宜”。對“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工藝美術呈現出高度的和諧性;外觀的物質形態與內涵的精神意蘊和諧統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的關系與理性的規范的和諧統一,材質工技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
2、象征性。工藝思想歷來重視造物在倫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強調物用的感官愉快與審美的情感滿足的聯系,而且同時要求這種聯系符合倫理道德規范。受制于強烈的倫理意識,傳統工藝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
3、靈動性。工藝思想主張心物的統一,要求“得心應手”,“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使主體人的生命性靈在造物上獲得充分的體現。傳統工藝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裝飾上保持著s形的結構范式。這種結構范式富有生命的韻律和循環不息的運動感,使工藝造物在規范嚴整中又顯變化活躍、疏朗空靈。
4、天趣性。中國工藝思想重視工藝材料的自然品質,主張“理材”、“因材施藝”,要求“相物而賦形,范質而施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造型或裝飾上總是尊重材料的規定性,充分利用或顯露材料的天生麗質。這種卓越的意匠使中國工藝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優雅的趣味和情致。
5、工巧性。對工藝加工技術的講求和重視是工藝美術的一貫傳統。豐富的造物實踐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產生的審美效應,并有意識地在兩種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審美理想境界,刻意雕琢之跡的渾然天成之工巧性和盡情微窮奇絕之雕鏤畫繪的工巧性。
篇3
【關鍵詞】煤化工;環境保護;循環經濟
引言
化工行業發展的歷史久遠,種類繁多,生產的工藝技術含量也愈加高,但是化工行業生產材料本身的性質,使得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污染物質,為保護環境增加了困難[1]。煤化工是以煤炭為原料進行化學工藝處理,在這一化學反應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氣態的、液態的、固態的產品以及副產品,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加工,會進一步轉換成化工產品和能源。煤化工產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例如液化氣、洗衣粉、衣服布料等都是煤化工的產物。
一、煤化工行業的發展現狀
煤化工行業是我國煤炭產業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能源供給的重要來源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對能源需求的增加,煤化工產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生態環境保護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共同主題,而解決好煤化工行業的環境保護問題是煤化工行業的重要課題,強化節能減排,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則是煤化工行業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向。只有勇于探索,不斷進行行業技術革新,才能實現煤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傳統煤化工的發展現狀
傳統的煤化工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一項支柱產業,我國的合成氨、焦炭等化工產品的的產量是全球最高的,廣泛應用于農業、工業的各個領域。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傳統煤化工產業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我國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使日益落后的傳統煤化工產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二)新型煤化工的發展現狀
新型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乙二醇等,我國新型煤化工的發展目前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其主要包括的技術有空分技術、氣化技術、合成技術等[2]。雖然新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時間還不長,但是基于傳統煤化工產業的資源和經驗的支持,在我國“十一五”期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取得了煤化工領域的世界性突破,在全球首次實現了煤基路線烯烴的生產。
二、煤化工產生的環境問題及對策
(一)煤化工產生的環境問題
煤炭中含有無機物和有機物,在煤化工的氣化、焦化、液化的過程中,會產生廢氣、廢水、廢渣等很多廢棄物,這些廢棄物會污染空氣、土壤以及水資源。煤化工的流程比較復雜,在生產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環境污染的問題。例如,在焦化時,裝運煤炭的過程會產生粉塵污染,這些在戶外產生的粉塵很難實現收集利用,它們飄散在空氣中,會損害到附近作業人員的身體。在煉化過程中,會產生有毒氣體和廢水,雖然經過了澄清和分離之后再排放,但是仍然含有有害的殘留物,很難徹底清除。氣化是將固體燃料和液體燃料在氣化劑的作用下合成能源的一個過程,在氣化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對來說,液化的過程產生的廢氣物較少[3]。
(二)對策
在生產過程中,如何保護環境,歸根結底需要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時加強對污染的治理。因此,除了在煤化工的污染物排放上下功夫外,還要在各個環節上加強預防和治理,最好能從循環利用的角度出發,加強回收利用,努力變廢為寶,重要不僅能減少環境污染,還能節約能源,增加效益。
創建環境友好型產業可分五個階段:源頭預防階段、過程控制階段、污染治理階段、循環利用階段、環境管理階段。源頭預防是指保證煤化工生產達到一定的清潔標準,從源頭上就開始防治污染。過程控制則是在生產過程中對產品、半產品、副產品以及廢棄物進行監測,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使排放的廢棄物符合排放標準。污染治理階段仍然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要求煤化工排放的廢物符合國家規定的指標,為后面的循環利用環節奠定基礎。循環利用階段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將物質流、水流和能流整合,經過處理并合理利用,使整個生產環節實現系統的有機循環,這樣既做到了節約成本,又實現了環境保護的雙重目的[4]。環境管理階段除了管理排放物、產品和流程外,還要培養和管理工作人員的環保意識,加大節能減排、低碳生態的宣傳。
三、煤化工生產工藝節能減排技術分析
(一)煤炭高效潔凈利用的化工技術
加強研究煤炭加工、燃燒、轉換和污染控制等化工技術,加大對煤氣化、液化、氣化聯產技術等潔凈煤利用的核心技術研發,推動多種煤炭轉化技術開發,通過對化工和熱工過程的集成優化,實現煤基多聯產,同時,獲得脂肪烴、芳香烴等多種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和氣體燃料、液體燃料、電等多種潔凈的二次能源,既達到低污染排放,又使化工產品或清潔燃料的生產過程耗能更低,使煤炭資源達到梯級綜合性利用,為潔凈煤產業提供技術支持。
(二)煤焦油深度加工及產品多元化技術
對于煤焦油加工工藝落后、環境污染嚴重、加工深度不夠等一系列現實問題,要進一步加強分離技術研究,加快新技術的轉化應用,延長煤焦油加工產業鏈條,向精細化工、醫藥等方面的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方面發展。研究采用冷熱流體換熱、低溫減壓蒸餾、多級循環水、熱量回收利用等新技術,降低煤焦油加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加強研發焦油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的處理技術。
(三)煤層氣、焦爐煤氣潔凈轉化及優化利用
加強研發煤層氣化工技術,推進煤層氣非催化轉化制甲醇技術,完善煤層氣轉化制合成氣技術。開發煤層氣生產合成氨及其相關產品、合成油及甲烷氯化物等有機化學品、合成甲醇及其下游產品,以及煤層氣深加工技術的研發。通過對脫硫、脫氰、除塵等焦爐煤氣潔凈利用技術革新,推進焦爐煤氣制備天然氣工藝創新,集凈化、合成、分離為一體的工藝,以及焦爐煤氣高溫熱裂解制氫與部分氧化重整制氫技術,焦爐煤氣用于生產化肥、甲醇及其衍生物化學品技術。
(四)現代化工過程強化新技術及其節能環保新技術
以改造生產設備、降低能耗、減少污染、資源回收為目標,結合煤化工的特點,加強研究化工過程強化技術,一是開發新型反應器、熱交換器以及新型塔板等化工裝備技術。二是強化生產工藝過程,如反應和分離的耦合、分離過程的耦合,研究推廣煤化工過程的新技術、新工藝,從而實現節能、環保的目標。
四、結語
綜上所述,煤化工是我國的一項支柱性產業,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煤炭化工行業在生產出大量的工業和生活產品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給我國脆弱的生態環境增加了很大的負擔,為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因此,在煤化工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怎樣解決好環境污染問題,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時進行,成為了當前的重要課題。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促進煤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努力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煤化工產業。
參考文獻
[1]張國恩.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驗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J].破產保護與利用,2009,100(5):4-6.
[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監督管理司.化工、石化及醫藥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364-375.
篇4
【關鍵詞】煤化工,技術發展,路線
中圖分類號: P618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對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的要求也日益漸高。因此,積極采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完善煤化工技術管理就成為當前一項十分緊迫的問題。
二、我國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
1、我國傳統的煤化工產業優勢項目主要是煤炭焦化和煤氣化。
(一)、煤炭焦化項目
據中國煉焦行業協會初步統計,2011年,我國又新增80多家焦化企業,至此我國焦化企業達到330多家,焦炭的年產量可以達到3.77億噸,2011年焦炭產量達到了4.28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1.78%。全國大中型企業新增48座焦爐,預計焦炭產能2622萬噸,其中炭化室高5.5米搗固、6米頂裝及以上焦爐42座、焦炭產能2424萬噸。各種設備、焦化技術也達到世界較高的水平,出產的焦炭質量也在逐年提高。
(二)、煤氣化技術項目
煤氣化技術是煤化工產業發展的標志性技術。在我國化工機械、冶金建材等行業廣泛應用。在我國氣化爐大多為固定床氣化爐。而且逐步引進加壓魯奇爐、德士古水煤獎氣化爐,用于氨的合成、生產甲醇和城市煤氣。其中“九五”期間,兗礦集團與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在先進氣化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成功開發出了能每日處理22噸的多噴嘴水煤漿氣化爐中試裝置,在考核試驗中,其性能優于德士古。標志著我國擁有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我國能源結構相適應的、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煤氣化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2、煤化工產業整體水平低
同世界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相比,我國煤化工產業規模小、整體水平落后,主要表現在設備技術水平低,導致能耗高、加工能力小、產品品種少、而且對環境污染過于嚴重。因此國家在上海等一些地方籌建高水平的煤化工產業裝置,來提升煤化工產業的技術水平與生產能力。
三、我國現代煤化工發展對策
作為石油和石化產業的有效補充和替代產業,現代煤化工產業具備長期發展潛力,但現代煤化工項目普遍投資在百億元以上,工藝技術相對石油化工復雜,對設備的磨損、水耗普遍高于傳統石油化工,國外技術和設備也需經過工程化考驗,應有控制地發展。同時需要構建成熟的信息通道和技術經濟平臺,新上項目尤其須做好市場分析,避免盲目上項目帶來的產能過剩。在技術研發和示范運營方面,經過近10年來的大規模建設,不少項目暴露出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應當重視局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尤其是關系到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方面技術的升級,提高大型煤化工的整體經濟社會效益。
在發展步驟上,應在示范成功的基礎上適度推廣,并經過一定經濟周期的檢驗。重點發展煤制化工原料的技術創新工作,通過技術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做好熱能梯級利用、各類資源通過循環經濟實現物盡其用。積累各種現代煤化工項目的物料平衡、熱量平衡和消耗定額數據,重視煤質變化對整套系統的影響。爭取到2015年現代煤化工部分產業進入成熟期,水耗大幅降低,產品與石化產品具備成本優勢,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技術、經濟、環境條件,到2020年成為石油化工的替代補充產業。
四、現代煤化工的主要技術路線
1、煤制油
煤制油主要指煤的間接液化與直接液化,液化產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油、石腦油及烯烴等。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攀升以及我國對石油進口依賴度的逐漸增大,發展煤制油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工藝技術相對復雜,我國煤制油工業化生產還處于起步階段。間接液化需要進一步解決費托和成漿態床反應器設計與制造、催化劑的研制、反應熱回收利用及合成尾氣甲烷轉化利用等方面的問題;直接液化則面臨煤質要求高、設備材質要求高以及催化劑一次性加氫液化活性提高等問題。此外,耗煤耗水量高、投資風險巨大也成為了制約煤制油技術發展的瓶頸,應持謹慎態度發展。
2、煤制天然氣
天然氣是高熱值的清潔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國內“少氣”的局面主要依靠國外進口管輸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解決,因此,發展煤制天然氣是有利的緩解途徑。煤制天然氣的能量效率最高,是最有效的煤炭利用方式,同時,單位熱值耗水量低,的排放量也比較低,能夠實現大規模長距離管道運輸。該技術在開發高效污水處理和回用技術,提高轉化效率和工藝裝置規模及與煤氣化技術組合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未來天然氣價格的持續走高,煤制天然氣將成為現代煤化工技術中的一支潛力股。
3、煤制烯烴
煤制烯烴技術主要有兩種,中間都經過甲醇:一種是MTO技術,指甲醇制乙烯、丙烯等低碳混合烯烴的技術。另一種是MTP技術,指甲醇制丙烯工藝。在煤炭資源豐富、烯烴供需缺口巨大、國家政策支持以及經濟優勢明顯等有利形勢下,中國已成為亞洲唯一一個發展MTO和MTP項目的國家,預計2012-2015年將有16個項目陸續投產,帶來合計約10Mt/a的烯烴產能。雖然煤制烯烴還未實現工業化,但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擁有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二代技術(DMTOⅡ)、中石化甲醇制烯烴技術(SMTO)和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術(FMTP)三項重要的自主研發技術。如能克服水資源消耗量大及運輸等問題,煤制烯烴將成為煤清潔高效利用的重要發展方向。
4、煤制乙二醇
乙二醇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產聚酯纖維、防凍液、不飽和聚酯、劑、增塑劑、表面活性劑、涂料等。目前,我國僅通遼金煤一項2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項目,產品自給率很低,進口依賴度很大,這使得煤制乙二醇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今后應從生產規模大型化、合成水處理與回用、副產氣、尾氣的綜合利用等方面逐步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從而提高與中東低成本乙二醇的競爭力。
5、煤制醇醚燃料
煤制醇醚燃料是指以煤為原料,生產甲醇和二甲醚。甲醇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含50%的氧,特性與汽油相似。與普通汽油相比,甲醇燃料不僅具有很高的辛烷值,而且對于降低PM2.5中含碳、含氮類有害物質的濃度也起到積極作用。二甲醚是替代柴油的清潔能源,其性質與液化天然氣相似,與LPG摻混可作為民用燃料。雖然近些年醇醚燃料的研究受到大力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甲醇具有毒性,對金屬有腐蝕,遇水容易分層。而二甲醚的沸點常壓下僅為-23.7℃,對某些合成材料有很強的溶脹性。安全性與可靠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都成為醇醚燃料進行市場推廣的主要阻力。同時,為使車輛與燃料匹配,還必須重新開發新車或對現有車輛進行改造。而這部分費用勢必最終由消費者承擔。因此,醇醚燃料替帶油品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6、IGCC聯合循環發電
IGCC聯合循環發電是指煤在加壓下氣化,產生的煤氣經凈化后燃燒,高溫煙氣驅動燃氣輪機發電,再利用煙氣余熱產生高壓過熱蒸汽驅動蒸汽輪機發電。相較于傳統的燃煤發電,IGCC聯合循環發電高效、清潔,能將煤化工的“廢氣、低汽”完全利用,并大大減少冷卻水的用量,這使得該技術受到煤化工行業與電力行業的廣泛關注。但由于流程長,設備投資大,操作復雜,經濟性較差等原因,阻礙了IGCC項目建設的步伐。不過,值得期待的是將大型煤化工裝置與IGCC
五、結束語
煤化工技術管理作為工程項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對我國現代煤化工工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將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融合到建筑項目管理工作中。
參考文獻
[1]薛曉楠.煤化工技術的研究現狀與進展.《考試周刊》.2012
[2]潘連生,張瑞和,朱曾惠.對我國煤基能源化工品發展的一些思考.《煤化工》.2014
[3]潘連生.積極采取措施努力促進以我為主發展現代煤化工.《煤化工》.20013
[4]張殿奎.煤化工發展方向-煤制烯烴[J].化學工業.2012
篇5
關鍵詞:石油化工;應用型人才;人才培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1-0140-02
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專業重點突出適應廣東省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需求,且與產業行業對接緊密的應用型本科專業。學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石油化工方向充分依托中國石化集團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科研促進教學、強化英語教學、培養國際視野”,培養適應社會需求,主要在石油化工及相關行業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本專業是學校石油化工特色鮮明的標志性專業,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試點過程中的經驗進行思考與總結,以期提高本專業的改革成效,更好地服務于學生。
一、加強專職教師的工程背景
本專業專職教師每年有近一個半月的時間去煉油廠或油廠指導學生進行生產實習和認識實習,為年輕教師及學生提供接觸企業裝置和工藝的機會。我校聯合茂名石化公司,針對缺乏工程背景和經驗的年輕教師,為他們進行相關培訓。
途徑一:針對專業建立的課程群,定期聘請企業一線的有經驗工程師為校內教師進行專題講座。比如,對《乙烯生產》這門課程,定期聘請茂名乙烯廠各個車間的工程師來校為教師做專題講座,主要針對每個車間(如裂解車間、芳烴車間、苯乙烯車間、丁烯車間、環氧乙烷車間等)的產品、裝置、工藝流程、生產原理、實際遇到的技術問題等進行講解,一方面可提高任課教師對課程的直觀深入的認識,理論聯系實際,另一方面為教師和企業人員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技術交流和探討,促進教師和企業人員的科研合作,以科研促進教學。
途徑二:定期送教師外出培訓、交流、實習。學校會選派教師去參加一些高水平、高質量的培訓,達到提高教師工程經驗的目的。比如,學院曾經與茂名瑞派化工設計院達成培養協議,選派三名新進教師去該公司進行為期3個月的“Aspen plus”軟件應用專題培訓。這幾位教師均表示這類專題培訓非常專業,能很快地掌握此軟件的應用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和科研過程中。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化工設計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畢業論文”等環節得心應手,學生給出的反應都比較好!這在某種程度上間接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和社會服務功能。此外,學校也定期外派教師去國外大學(如英國知山大學)進行交流和培訓。本專業教師隊伍應積極走出去進修或參加學術交流,擴寬視野,吸收更好的教學方法和構建課程體系的經驗。
途徑三:實施新進教師的“導師制”和“聽課制度”。最近幾年,學校引進很多新教師,并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或專家做新進教師的指導教師,對這些新教師的教學把關,同時將這些教師引入學科團隊,使其發揮所長。此外,學校建立了新教師的“聽課制度”,成立學校或者學院“教學督導小組”,定時對新教師進行聽課,與他們一起分享上課的技巧或方法,使其能夠更快地適應角色,承擔教學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新進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為更好地完成本專業的改革服務。
二、加強企業參與力度
學校建立了企業參與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大投入,加強企業參與力度。
1.近兩年來,學校依托廣東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湛江東興石化公司和廣州石化公司等企業,獲批三個國家級工程教育實踐中心,使學生的化工認識實習、仿真實習及生產實習等實踐環節得到保障。同時,充分利用可共享資源,培養工程素質好、動手能力強、踏實肯干的應用型人才,取得學校、學生、企業、社會多方共贏的效果,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學生在企業的學習情況,由專家組采用現場考察或問卷調查等方式來檢查企業培養方案的落實情況。
2.學校制定形成“企業參與的3+1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細則,聘用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制定人才培養的有關制度,明確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學生、企業的權責,制定培訓費用、兼課人員的酬金發放、學生的實習生活補助等事項。學校與企業簽訂“實習基地建設協議”、“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建設協議”等,建立“以師徒定崗培訓形式進行實踐培訓”的機制,完善各種配套管理措施,為落實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保障。
3.本專業以“專業認證”和“卓越計劃”為契機,跟蹤開展專業人才社會需求調研,了解市場和人才的雙向需求。比如,本專業教師去北海煉化調研時,發現很多畢業生結合實際工作需求,對學校某些課程及內容的設置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體會。用人單位也不例外,北海煉化人事部部長反映:現在對石油化工專業人才需求的趨勢和方向將可能側重于“煤化工”,企業希望畢業生既具有石油化工的專業背景,也具有煤化工的專業背景,建議可在石油化工專業方向增加幾門煤化工的相關課程,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和適應企業需求的能力。而且,煉油廠工程師反復向學校教師反映:“現在既懂工藝又懂設備的人才太少了。”基于此,學校考慮為化工專業開設一些設備方面的課程,或將這些知識滲透到課程中,以適應社會和企業的用人需求。明確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等,學校會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
三、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人才培養是通過課程教學內容實施的,選擇什么樣的課程內容,設置哪些教學環節,要根據所從事的職業能力要求來確定,但所有的課程設置都需要為培養必要的職業能力服務。
根據學生能力與課程的對應關系,將課程內容進行歸類、整合、安排,形成脈絡鮮明、清晰的課程結構,以真正有利于實際能力的培養。
1.學校構建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示范專業”要求的課程體系。主要改革內容為:①在學校完成3年的主要教學內容,第四學年主要在企業參與實踐教學;②化工設計課程結合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大賽項目和學校化工設計大賽項目進行課程改革;③認識實習分散進行,為新生進行專業教育并增設《化工導論》課程;④第七學期的主要教學內容為生產實習(含仿真實習),分散到各個企業,以師徒定崗的培訓形式進行實踐培訓;⑤第八學期的主要教學內容為進行畢業設計或撰寫畢業論文,部分學生可在企業選題,由企業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指導。
2.目前本專業建立“油類”課程群,如《石油煉制工程》、《石油化工工藝學》、《石油儲運基礎》等,形成課程群網站,加強課程群中各個課程之間的內容劃分、整合與銜接,使每個課程單元中的各個內容模塊與實際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對應和適應。
3.將工程案例教學法引入部分課程的理論課堂教學中,廣泛搜集、篩選和整理、編寫涉及“油類”課程群的典型工程案例。將整理收集的“油類”課程群中的典型工程案例引入課程教學,讓學生以工程師的角色去體會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理論知識運用、設計過程、工藝操作等面對的實際工程問題,為學生搭建理論學習與工程應用的橋梁。同時,促使教師深入生產一線,編寫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實踐性和啟發性的高質量工程案例,并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地把握案例教學的節奏和方向。
四、加強機制建設
應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保障體系的建設,對保障機制進行研究與改革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之一,學校逐步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管理體制、學生管理與考核、教學質量監控、教學質量評價等系統建設,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機制。只有建立好這些保障措施和監控機制,才能保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水平和培養質量。
五、總結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校化工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試點的順利進行,本文就上述若干層面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和思考,或許存在片面性,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申延明,劉東斌,樊麗輝,李士風.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4.
[2]宋克慧,田圣會,彭慶文.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及其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7):94-98.
篇6
1.1應用型本科人才要求
根據現代化學工業的特征及社會對化工人才需求的趨勢,應用型高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化學化工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及外語與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強,適應化工、冶金、能源、輕工、醫藥、環保等部門從事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2]。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與專業能力包括7個方面: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學素養,能處理好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關系;②掌握化學工程與工藝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③掌握化學裝置工藝與設備設計方法,掌握化工過程模擬優化方法;④具有對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備進行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初步能力;⑤了解化學工程的理論前沿,了解新工藝、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發展動態;⑥掌握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⑦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2]。因此,根據現代科技和生產的發展需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把握高等教育規律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特征,制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具體如圖1所示。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合肥學院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成功經驗,非常重視企業的作用,將企業要求與學生的培養相結合,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學體系,確定了以“面向企業、立足崗位、注重素質、強化應用、突出能力”為指導思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教學體系體現“三個服務”原則:基礎理論教學要為專業技術課教學服務,理論教學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服務,把素質教育貫穿于教學全程,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服務,注重培養學生對技術成果的吸納和綜合應用能力。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基礎實訓、專業實訓及校內、外實訓教學相結合的綜合實訓教學一體化,完成實訓教學。促進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實施“四年九學期制”,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1.2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要求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為了適應新世紀化學工業的發展而設置的,是由原來的化學工程、有機化工、無機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細化工、煤化工、工業催化等專業合并而成的寬口徑專業,覆蓋面寬、涉及領域廣[3]。該專業具有兩大特色:一是覆蓋面廣。研究領域涉及無機化工、有機化工、精細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醫藥化工、微電子化工等諸多領域;二是工程特色顯著。該專業以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為兩大支撐點,化學工程主要研究化工過程及設備的開發、設計、優化和管理。化學工藝則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氣、礦物、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為原料,通過化學反應和分離加工技術制取各種化工產品。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涉及的工程放大技術、系統優化技術和產品開發技術,不僅在化工領域,而且在醫藥、材料、食品、生工等眾多相關領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的學生應有較強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適應性,需掌握化工生產技術的基本原理、專業技能與研究方法,具有從事化工生產控制、化工產品和過程的研究開發、化工裝置設計與放大的初步能力[4]。
1.3應用型化工人才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高等工程教育強調綜合素質的基礎作用和工程素質的定型作用。培養應用型化工特色人才,核心就是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教育教學基本規律,堅持育人為本,教學為綱,根據學生需要,圍繞學生能力拓展和知識結構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由基本技能、專業能力、綜合能力三層次訓練組成,將課外創新活動和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借鑒德國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項目實現能力及創新能力,構建工程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所示。實踐教學根據能力要求可分為3個層次:基礎實踐層、專業實踐層、綜合和創新實踐層。基礎實踐層以強化“三基”,培養基礎能力為目的,將基礎化學實驗分為3個層次和5個模塊,構成一個彼此相連,逐層提高的體系[5]。通過化學專題研究訓練,強化了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性;認知實習在實踐教學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階段。學生在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崗位上經過認知實習,了解專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能力、素質,有利于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規劃未來發展,在專業方向的選擇、課程模塊的選擇上會更加理性。2周金工實習和1周電工電子實習,實現基礎能力培養目標;專業實踐層是在理論教學和基礎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基礎實驗、課程設計、工程實訓等實踐教學的環節實現專業能力培養;綜合和創新能力是對技術基礎知識、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綜合體現,反映學生整體素質。通過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配合第二課堂科技活動,達到培養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目的。總之,各層實踐教學活動層層遞進、相互滲透,達到培養目標規定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
2圍繞工程能力培養,實施實踐教學改革
2.1突出強化實踐鍛煉,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水平
教師是實踐教學體系的主導者,也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實踐者。要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按照這一思路,為所有的實驗室配備了具有碩士學位的專職實驗教師,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派合肥學院高學位高職稱的教師到企業去鍛煉6~12個月,增加教師的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根據學院要求成立了實驗技術教研室,這不僅是名稱和內涵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轉變,建立實驗技術教研室,由教授、博士擔任主任,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為成員,研究實踐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實驗教學、實驗課程內容和方法改革等工作。目前,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驗實踐教學有關的合肥學院院級教研立項6項,安徽省教育廳立項3項,獲得教學成果獎合肥學院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安徽省三等獎一項。聘請企業和設計院等單位人員擔任教師,讓學生參與解決實際工作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2.2加強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提供實踐教學載體
實驗室和實習基地是完成實踐教學內容所必需的保障平臺。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加強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課程為支撐的基礎化學實驗室建設,和以化工原理為支撐的化工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作為一門最能反映專業特色,與專業科學技術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實踐性課程,必須跳出原有的框架,重新構建一個能夠全面反映化學工程學科發展方向、適合按專業大類組織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框架。根據化學工程與工藝核心課程化工熱力學、傳遞過程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分離工程和技術化工工藝學作為構架,遵循以下原則:緊扣化工過程研究與開發的方法論;充分考慮工程學與工藝學實驗的適當平衡;具有典型性、力求先進性、增加綜合性;實驗內容既符合化學工程與工藝學科發展規律,又具有鮮明的先進性和特色,建立了化工熱力學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根據專業和學生發展需要,在專業方向上設立分離工程和精細化工2個化工專業方向,并建立精細化工和分離技術2個實驗室,建立膜材料和膜過程院級重點實驗室1個。校外實習是強化專業知識、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綜合性教學環節,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紐帶[6]。以校企互利雙贏為機制,開展產學合作,和中鹽四方集團等14家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與企業合作共建實驗室2個。每年由校內和企業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進行實習,并在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由企業提出課題,真題真做,學生將所學知識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取得在書本上得不到的收獲。中鹽四方集團、東華集團工程技術人員指導學生設計多次獲合肥學院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獎。
2.3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為了達到實驗課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更高目標,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出發點,以學生個性化能力培養為重點,學院制定了《合肥學院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學分管理暫行辦法》,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起來,收到明顯的效果。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以化學工程師之家和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為主要內容開展第二課堂科技活動。化工工程師之家于2007年11月建成運行。以培養“未來的工程師”為目標、以工程設計為核心、以模型制作為基礎,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通過加強合作促進團隊精神;通過模型制作提高工程應用能力;通過工程設計提高工程素養;通過企業化運作模式培養學生效率意識、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作為第二課堂的重要平臺,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管理能力、協調組織的領導能力和團隊精神。通過借鑒企業化管理模式,營造企業氛圍,培養學生效率意識、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目前,累計培訓學生500人以上。化學工程與工藝學生在各種全國性競賽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績。2010年,在科技部等單位舉辦的青年科技創新競賽獲得二等獎,“三井化學”杯第四屆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二等獎和華南地區第四屆大學生化工設計創業大賽二等獎。近3年來,學生34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9篇。
篇7
論文關鍵詞:新型工業化,路徑,畢節試驗區
新型工業化,是指以科技為支撐,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前提,以經濟總量增長和經濟結構優化為目標的工業化方式。換言之,新型工業化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化。
畢節試驗區是典型的“欠發達、欠開發、欠開放”地區,生態脆弱,地理區位沒有明顯優勢,人口多而且密度大,民族成份較多,人民收入較低。因此,在1988年即被國務院批準為“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但同時,畢節試驗區也是資源富集地區,是國家資源安全檢查保障的重點地區,是國家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上的重點地區,在新型工業化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如何選擇新型工業化的路徑,對于畢節試驗區今后的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一、畢節試驗區工業發展歷程的簡要回顧
畢節試驗區三大產業產值結構排序長期表現為“一、二、三”的格局本科畢業論文格式,直至西部大開發以及西電東送項目在畢節地區啟動后,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折,2004年第二產業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比重,產業產值結構開始由“一、二、三”轉為“二、一、三”。2005年,三次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32.17%、37.51%、30.32%。2007年,三次產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30%、39%、31%,形成了“二、三、一”結構。
從三次產業內部分析,第一產業中種植業占絕對比重,從1991的59.97%上升至1996年的72.17%后,開始回落至2005年的57.62%;牧業比重有所提高,由1991的29.77%上升到2005年的39.55%。隨著煤電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將處于快速調整升級中,至2005年第二產業比重達到38%。第二產業內部重工業的比重也快速上升,由1998年的17.54 %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59.66%、2005年的80.55%, 2006年為96.21%。同時,能源工業發展較快,據預測,到2008年畢節地區能源工業將占整個工業的比重將達65%以上,會比2002年的22%提高40多個百分點,取代煙草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縱向分析,1949年以來畢節試驗區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以工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依據):
第一階段(1949-1977年)。這一階段,畢節地區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屬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資源投入產出效益值(按多元化系數法)均小于2的經濟體。煤炭開采主要為民用煤,是典型的“以煤代薪”、“以煤取暖”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隨著“三線建設”的推進,發展了一批“五小”工業(即地、縣辦的小鋼鐵、小機械、小化肥、小煤窯、小水泥工業),第二產業比重仍然變化不大,產業結構排序呈“一、三、二”格局。
第二階段(1978-1988年)。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以“土法煉鋅”、“土法煉硫”等為主的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由于鄉鎮企業和烤煙用煤量加大,煤炭資源開發加快。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上升,產業結構排序呈“一、二、三”格局。
第三階段(1989-1999年)。這一時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二、三產業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6.04%、9.74%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兩煙”和煤炭工業發展迅速,畢節卷煙廠1995-1997年銷售收入達到13億元,利稅7.1億元。1997年開始,由于市場變化和國家宏觀調控,“兩煙”的銷售收入和上繳利稅連續下滑;取締“五小”,小煤窯、焦化廠、鉛鋅爐等的關、壓、停產,經濟增長速度、上繳利稅有一定幅度的下滑。總體而言這期間第二產業比重呈快速上升態勢,由1988年的39.32%上升到1999年的56.55%,上升達17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排序呈“二、一、三”。
第四階段(2000年至今)。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啟動,國家“西電東送”的實施,一批火電廠陸續興建,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大批中型規模煤礦相繼建成投產,工業經濟得到較快發展。2001-2005年,第二產業年均增速達19.53%。在工業內部,重工業比重快速上升,2000年為37.55%,2004年為59.66%,2005年為80.55%,2006年為96.21%。這一時期,產業結構快速改變,產業結構排序呈“二、三、一”格局,且第二產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二、畢節試驗區工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畢節試驗區自建以來,工業產值不斷增加,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兩煙”、“兩電”和煤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到2007年,全區工業產值達到259.10億元。一、二、三次產業產值比例為30:39:31,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的格局,進入了現代工業社會初級階段。
(一)有利條件:
1、自然資源豐富:一是能源資源豐富。二是組合良好的礦產資源。三是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四是自然風光優美,民族風情濃郁。
2、地緣區位優勢:畢節試驗區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規劃建設的畢節飛雄機場、成貴快速鐵路、隆(昌)黃(桶)鐵路、清(鎮)織(金)快速鐵路、廈蓉、杭瑞高速公路的建設等構筑了區域中心樞紐。
3、低廉的生產要素成本優勢:畢節試驗區人口730萬,有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4、國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試驗區政治優勢,給畢節的工業化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5、已經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經過20年的發展,畢節試驗區已初步形成了“兩煙”,油菜加工,煤炭、鐵、鋅采掘業,水電站、火電廠等具有相應規模和一定競爭力的工業產業基礎。
(二)存在的問題:
1、內部結構:(1)產業層次低,產業競爭力低下,結構性矛盾突出:從工業總產值結構分析,2007年,煤炭采掘業46.24億元 ,占17.8 %;電力工業69.36億元,占26.68%;煙葉復烤與卷煙56億元,占21.54 %;其它工業企業的產值與資源開發產值的比例很小,僅占33.98%。(2)技術裝備水平低,資源開發粗放:區內企業(除大方火電廠、黔北火電廠、黔西火電廠、納雍火電廠、力帆駿馬車輛制造廠、畢節熱電廠、卷煙廠、康星煉油廠等幾家屈指可數的企業外)大多數長期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裝備,經濟效益差、資源利用率低、物耗高、環境污染嚴重。近幾年來,全區工業企業每消耗1元原材料,創造的產值(當年價、下同),約為2.5元;每消耗價值1元能源量,創造的產值約為18.2元;每消耗1噸煤實現的產值為3212元;每消耗每千瓦/小時電實現的產值僅為6.73元。在對環境的影響方面,全區年均廢水排放量為5483.32萬噸,經過處理的只占12.97%;年均燃燒廢氣排放量為873612.37萬標立方米,經過消煙除塵的只占15.72%。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僅為6.09%。(3)產業關聯度不高,產業鏈不長(4)工業經濟外向度低,市場化、國際化步伐緩慢,利用外資水平低,項目儲備不足
根據當前實際情況,畢節試驗區的工業發展必須靠投資拉動。受交通等自然條件限制,區外企業進入我區投資總量仍然較小,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開發領域。區內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貸款困難。地縣市財力緊張,國有企業改革改制成本高,政府負擔重,對企業難以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項目儲備嚴重不足。地、縣(市)有關部門和領導重招商引資、輕項目庫建設本科畢業論文格式,項目基礎工作薄弱,影響向外推介和爭取上級支持。
畢節試驗區2003-2007年招商引資項目及到位資金情況
單位:個、億元
指標 時間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招商引資項目
110
151
161
228
278
招商引資到位資金
14.8
28.8
35.0
33.52
56.26
(二)目標
立足于當前的基礎,科學制定新型工業化的目標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畢節試驗區的近期目標應體現在工業的主導地位、集中度、運行質量、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五個方面。通過8年努力,到2015年:
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全區工業增加值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長,使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利稅總額約470億元,利潤總額約340億元,年創稅總額約150億元。
工業集中度明顯提高。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 以上;建成一批年銷售收入上80億元、120億元、 130 億元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10個年銷售收入達50億元的工業集聚區。
工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繳稅收力爭每年突破 130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力爭達到26萬元/人·年(按60萬從業人員人計);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比2007年大幅度上升。
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工業領域研發經費投入保持較快增長,新建一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以上,工業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增大,新創一批省級、國家級名牌產品;重點骨干企業基本實現生產及管理信息化。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高。全區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20%以上;重要礦產資源開采水平、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實現總量控制目標,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和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分別達到85%和80%以上。
(三)路徑選擇
圍繞上述目標,必須選擇符合畢節實際、突出畢節特色的發展路徑。
1、發揮比較優勢,優化產業結構,突出發展重點
要立足于現有工業基礎條件,挖掘潛在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突出重點,有進有退,加快優勢行業和主導行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優勢的新興產業,促進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提升全區產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改造提高傳統產業。圍繞開發新能源、改善質量、節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重組,重點改造一批骨干企業,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輕紡工業要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提高設計和制造水平本科畢業論文格式,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和生物制藥等市場潛力大的產品。建材工業要重點發展優質新型干法水泥、中高檔建筑新型建材及制品。林產工業要實行木材加工、干果、鮮果初、深加工系列產品。冶金工業要增加優質鋅、鐵,磷和硫深加工產品。醫藥工業要以現代技術改造傳統醫藥產品,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藥物、現代中藥和少數民族藥物。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圍繞自主開發一批、消化省內一批、引進國內一批,在發展壯大電子信息產業的同時,大力培育和扶持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生物開發和環保等發展潛力大但目前較弱小的高新技術產業,支持各行業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加大實施高技術產業化重點專項信貸、財政支持力度,特別是要在農業生物技術和醫藥生物技術及產業化上實現新突破。重點抓好動植物良種培育和推廣以及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以重大項目為龍頭,培育一批具有省內優勢、國內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優化工業區域布局、提高集中度,強力推進工業集聚區建設。
現代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取決于要素的集聚程度、地理位置、交通通訊條件、工業基礎等相關因素,產業集聚是必然趨勢。
在生產力布局上把著力點放在各類工業、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區,圍繞織納煤磷電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威赫焦煤化工及金屬冶煉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畢大新型能源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金黔新材料及綠色食品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等四個重點區域的建設,發展新型能源化工、生物制藥、綠色有機食品等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五至八年建設,進一步提升其產業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形成以新型化工、制造業為基礎的工業經濟增長帶。在國道和省道公路沿線,選擇一些區位條件好、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鄉鎮作為產業縱深發展的腹地。積極主動承接沿海的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強與沿海地區的產業分工與協作,把沿海地區企業的技術、管理、營銷、品牌、資金等優勢與我區的資源優勢、成本優勢結合起來,帶動試驗區工業發展。
允許各地根據自身的區位條件和優勢,選擇不同的工業化路徑。尤其是對山區鄉鎮,要根據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一批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科技應用型的企業,加強林業、水泥、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特色基地建設,加快區域工業經濟發展步伐。
3、強化能源工業的主導地位,提高資源利用率,不斷降低自身能耗。以煤炭和電力(火電及水電)為主力的能源工業,將長期支撐畢節試驗區發展,決定著新型工業化的成敗,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步提高能源等資源利用效率和轉化效率,延長煤電資源產業鏈,發展各類礦產品的深加工和精細利用本科畢業論文格式,依靠新技術、新工藝和發揮政策、稅收的杠桿調節作用,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4、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畢節試驗區特殊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自然資源,特色農產品及其加工業的發展,是富民興區的根本途徑。樹立品牌意識,大力實施名牌戰略,改造傳統加工業,提升產品結構。鞏固提高“兩煙”、“兩油”(油菜、油脂),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茶葉產業、畜牧產品加工系列、中藥材加工等產業,擴大特色林產品、特色水產品的加工力度和產量。
5、發揮好后發優勢,強力推進跨越式發展。不能再走傳統工業化道路。在發展階段上強化綠色理論,立足于資源、勞動力和生態環境等優勢,在科技投入上采用新技術,高起點、高效益的發展模式;在組織形式上加快制度創新,提高產業關聯度,推進區內外產學研結合,推進區內外企業間的橫向協作與聯合,促進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在產業準入上大力實施信息化帶動、改造和提升工業化的戰略,著力發展環保型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化水平提高和生態環境良好的雙贏格局。
四、畢節試驗區新型工業化的主要項目布局
(一)織金煤磷電化一體化循環經濟工業基地
1、項目布局
基地產業包括煤化工、磷化工、電力生產項目。一是煤化工項目規劃建設總規模為360萬噸/年甲醇、120萬噸/年烯烴、60萬噸/年聚乙烯、60萬噸/年聚丙烯,300萬噸/年煤制油等產品,配套規劃建設煤炭產能3000萬噸/年。配套規劃建設400萬千瓦裝機火電廠,規劃投資800億元。分三期進行,一期建設規模為180萬噸/年甲醇,60萬噸/年烯烴及30萬噸/年聚乙烯、30萬噸/年聚丙烯等產品,配套建設120(2×60)萬千瓦裝機火電廠及煤礦建設,項目計劃投資360億元,將配套建設規模為2000萬噸/年煤炭產能。一期項目建設期為兩年半。二期擬建設規模180萬噸/年甲醇,60萬噸/年烯烴及30萬噸/年聚乙烯、30萬噸/年聚丙烯、300萬噸/年煤制油等產品,配套建設200(2×100)萬千瓦裝機火電廠,配套建設熱電廠和煤矸石電廠80萬千瓦,項目計劃投資620 億元,貴州省將配套建設規模為1000萬噸/年煤炭產能。二期項目建設期為三年。三期將根據項目推進情況另行規劃。二是磷化工項目本科畢業論文格式,一是規劃建設60萬噸/年合成氨,70萬噸/年磷酸一銨、120萬噸/年磷酸二銨、145萬噸/年硫酸、280萬噸/年磷酸(100% P2O5)、20萬噸/年濕法凈化磷酸280萬噸/年硫酸項目;二是精細磷化工項目規劃建設磷酸一鈉、磷酸二鈉、磷酸三鈉、磷酸二氫鈣、SAPP、STPP、氟化物系列產品生產鏈及高爐磷酸項目。三是電力建設項目,規劃織金電廠項目一期 2×600MW機組,二期 2×1000MW機組(已納入貴州省“十一五”期間第三批建設項目);加上基地化工熱電聯產,最終實現400萬千瓦電力裝機容量。
2、基地發展規劃
開發建設織金煤磷電化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基地要在堅持高標準、優化產業布局、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合理有序開發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協調均衡發展等八個原則。規劃和建設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一期)為2009—2020年,到2020年,織金基地框架和高效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基本形成。煤炭生產能力3000萬噸,電力裝機400萬千瓦以上,煤炭間接液化生產能力100萬噸以上,煤基甲醇生產能力180萬噸,30萬噸/年煤基烯烴,磷礦石生產能力300萬噸,磷酸145萬噸/年,磷酸二銨180萬噸/年,硝基復合肥100萬噸/年,精細磷化工產品占到60%以上。初步測算,到2020年基地總投資將達到1000億元,將新增工業增加值約300億元。帶動全區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250億元,新增地方財政收入100億元,新增就業40萬人。
第二階段(二期)為2020—2030年。2030年,基地總投資將超過2000億元,將新增工業增加值約700億元。帶動全區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600億元,新增地方財政收入200億元,新增就業超過80萬人。形成煤炭、煤化工、磷化工和新材料四大產業基地,促進畢節試驗區城鎮化率達到50%。
(二)畢節試驗區在建重點工業項目
序號
項目名稱
建設
規模
投資
方式
投資主體方
投資額
(億元)
在建期限或劃開工建設時間
1
畢節地區金河化工項目
獨資
湖北宜化
5.7
2012年前
2
畢節力帆駿馬農用車輛制造項目
年產5萬輛
股份
云南大理車輛廠
2.3
2012年前
3
金沙窯酒廠擴能技改
年產1萬噸
股份
湖北宜化
8.9
2012年前
4
東海紡織有限公司
年產12萬綻
獨資
東海紡織有限公司
1.5
2012年前
5
畢節大曲酒三源喜有限公司
年產1萬噸
獨資
三源喜有限公司
4.5
2012年前
6
貴州世銑有限公司
獨資
貴陽中大公司
1.3
2012年前
7
畢節金海集團
股份
畢節金
海集團
1.3
2012年前
8
賽德水泥廠
日產250噸
獨資
香港瑞安公司
3
2012年前
9
東華新能源有限公司煤化工
年產20萬噸
獨資
新希望集團
篇8
本科專業模塊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自2012年本科合格評估以來,欽州學院化學化丁.學院依據辦學定位,圍繞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實踐和創新能力,全方位、系統地進行了教學改革。
(一)模塊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基本步驟及結果
1.修訂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將化學T程與工藝專業新的人才培養目標修訂為本專業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素養的化學化工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能夠適應北部灣區域化工類產業發展的需要,而且能夠服務廣西、輻射東盟,為大化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障;所培養人才是掌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實踐技能、創新能力和繼續學習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能夠滿足北部灣經濟區包括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無機化工、有機化工、煤化工、教育科研等領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要求。畢業生可以在這些領域從事工業生產、生產技術改進、技術開發、工程設計及管理、教育科研等工作。
2.確定培養規格與要求
(1)素質要求。本專業學生要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意識;具有較強的化工實驗技能、工程設計方法、丁?程實踐等專業素質;具有較強的運用化學工程與工藝知識和技能綜合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具有較強的自學和知識更新能力,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自我發展。
(2)知識體系。掌握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公共基礎知識;掌握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工程制圖、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專業基礎知識;掌握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化學反應工程等專業核心知識;掌握石油煉制工程、化工儀表及自動化、化工工藝學、精細有機合成及工藝學、化工分離工程、化工設計、工程制圖等從事石油煉制、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等化工行業所需的專業知識;了解環保法規、勞動安全保護以及職業健康等知識。
(3)能力要求。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較強的專業綜合素質,掌握工程設計方法、工程實踐等實踐技能;具備石油煉制、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等行業生產所需的綜合實踐能力;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對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具有一定的研究設計能力。
3.將培養規格與要求分解為能力要素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能力要素分解與實現途徑。
4.將知識點及知識點應用組合成模塊根據新修訂的專業培養目標,我們突破現有學科分類的條框,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從學生能力培養要求出發,統籌規劃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培養體系,將能力培養貫穿于各教學環節的始終,設計出合理的課程模塊,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分別設計出公共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核心模塊、專業拓展模塊和綜合運用模塊。針對能力培養目標,利用這些設計出來的課程模塊,將教學課程內容進行重組,使教學形式多樣化,實現了對原有課程的整合優化,構建了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二)模塊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實施概況自2012年以來,我們按照先改先試、邊改邊試、邊總結邊試、邊試邊推廣的基本策略,依托“化學工藝廣西高校重點學科”“北部灣石油天然氣資源有效利用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和“化學工程與工藝省級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先在化學工程與工藝(石油化工)廣西高校特色專業試行模塊化教學改革,并在2013級本科生教學中實際應用,然后逐步向油氣儲運工程專業輻射。
(三)模塊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實施的初步效果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施模塊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后,其在應用轉型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初步顯現出良好的效果,具體表現為:一是初步解決了舊有人才培養方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的問題,二是初步解決了如何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問題,三是初步解決了校企、校地合作與產學研不夠深人的問題,四是初步解決了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相脫節的問題,五是初步解決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因材施教不能協調發展的問題。
二、化學工程與工藝本科專業模塊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思考
(一)總體評價
1.理念和目標定位明確欽州學院提出“主動服務北部灣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建設涉海類學科專業及臨海工業的學科,為北部灣經濟開放開發培養髙質量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理念以及確定“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把學校建成適應1K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廣西北部灣經濟IS:發展需要的,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區域性教學型大學”發展目標定位,已貫徹在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
2.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基本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對化工類人才素質的要求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依據該專業所對應的工作崗位確定其能力要素,并認真分析培養各種能力所需的路徑和不同的課程模塊,確定了不同能力、素質要素和模塊課程對應表,通過不同的模塊課程教學實現相應的能力和素質的養成。
3.實踐學分比例顯著提高,體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踐教學學時(含課內實踐和集中實踐性教學)占總學時比例33.9%,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比例42.5%,體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
4.實踐教學環節貫穿全程,體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應用型人才培養重在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不間斷的訓練。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安排了不間斷、持續的專業實踐能力的訓練,難能可貴。
(二)值得思考的問題
1.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一致性的問題課程設置應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通過課程教學達到預設的人才素質要求和實現培養目標。如“培養規格和要求”中有“能從事教育科研領域工作”的描述,但無相關課程。
2.學分計算標準不統一,易導致教學任務不均衡(1)不同課程學分對應的課時不同。有16課時,如有機化學;也有17課時,如化工熱力學;個別的有36課時,如大學體育。(2)實踐教學每周對應的學分差異更大。專業見習4周1學分,專業實習8周5學分,畢業論文設計14周14學分。學分是計算學生學習量的單位,也是計算教師工作量的單位。同一個專業的學分折算學時(課時)的標準應統一,便于平衡學生學習量和教師工作量的分配。
3.沒有足夠的自主學習和選修課程,彈性學制學業難以操作實行學分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允許學生選學不同的課程,允許學生提前或滯后畢業。要想提前畢業就必須給學生創造提前修滿學分的機會,但現在的方案設計顯然做不到讓學生提前畢業。必須有相當量的自主學習和選修課程,開放教學時空,如假期課程、網絡課程、競賽學分、職業證書學分、自主申請畢業論文開題與答辯等。
三、結語
篇9
關鍵詞:煤炭 地下氣化 歷史 中國 前景
1、煤炭地下氣化的基本概念
煤炭地下氣化(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就是向地下煤層中通入氣化劑,將煤炭進行有控制的燃燒,通過對煤的熱作用及化學作用而產生可燃氣體,然后將產品煤氣導出地面再加以利用的一種能源采集方式。[1]
2、煤炭地下氣化技術概況
2.1開發歷史與技術比較
2.1.1國外的歷史
前蘇聯自30年代初開始地下煤氣化技術試驗,至50年代末達到工業化生產,所生產的煤氣用于發電或工業燃料氣。目前有關工作基本停頓。氣化方法包括 “有井式”和“無井式”(鉆孔法)。
6個歐共體成員國于1988年組成歐洲地下煤氣化研究工作組,其長遠目標在于通過現場試驗和半商業運行,論證歐洲典型煤層商業應用地下煤氣化的可行性。第一個西班牙現場聯合試驗自1991年10月開始至1998年12月結束, 氣化總共進行301h。采用的主要技術是利用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定向鉆井技術。實驗成功表明:歐洲煤可在500m深氣化并生產高質量煤氣;氣化過程穩定并可控制。[2]
2.1.2國內的歷史
我國采用“長通道、大斷面、兩階段”煤炭地下氣化工藝,1994年完成徐州新二號井半工業性試驗、1996完年唐山劉莊礦工業性試驗、2000年完成山東新汶礦孫村煤礦產業化示范工程,2001年進行了山東新汶協莊煤礦、鄂莊煤礦、肥城曹莊煤礦和山西昔陽煤化公司的推廣利用。
我國自1958年到1962年,先后在新汶、鶴崗、大同、皖南、沈北等許多礦區進行過自然條件下的煤炭地下氣化試驗;1987年中國礦業大學在徐州馬莊煤礦報廢礦井進行無井式氣化,試驗進行3個月,產氣16萬m ,煤氣平均熱值4.2MJ/m 。馬莊試驗表明,礦井遺棄煤炭地下氣化是可行的,但所采用的無井式氣化工藝必須改進。
2.2 對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的評述
煤炭地下氣化被譽為新一代采煤方法。早在1979年聯合國“世界煤炭遠景會議”就曾明確指出,煤炭地下氣化是從根本上解決傳統煤炭開采和使用方法存在的一系列技術和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
煤炭地下氣化所得的煤氣主要有以下用途:①用于發電;② 用于工業燃氣;③ 提取純氫,進一步用作還原氣和精細化工產品;④ 用于城市的民用煤氣;⑤用于合成甲烷,進入天然氣管網;⑥ 用于化工合成原料氣,通過煤氣可合成甲醇、氨氣、二甲醚、石油等 。[3]
3、煤炭地下氣化在中國的前景
3.1發展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的原因
其一,煤炭工業是重要的基礎產業,然而煤炭開采成本隨著開采強度的加大而不斷提高,東部煤炭后備資源愈發不足。煤炭地下氣化技術是一項從根本上改造傳統的煤炭生產與利用工藝的技術,因此從國家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的角度來看,應該支持煤炭地下氣化工藝的發展。
其二, 由煤礦地下生產的煤氣可廣泛應用于燃料氣、發電、煤化工和提取氫等清潔燃料高附加值的生產領域(當然還有許多研究開發工作要做),由此大大提高煤炭工業的經濟效益,促進煤炭工業技術和產品結構升級。煤炭地下氣化的發展有可能成為煤炭工業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應引起高度重視。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是伴隨著煤炭資源的合理、綜合和有效利用而來,我國已有的關于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也應該向這一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傾斜。
其三,從原則上說,地下煤氣化技術是比常規地面煤氣化清潔煤技術還要清潔的一項清潔煤技術。煤炭地下氣化技術是一項從煤炭開采利用源頭預防和治理污染的清潔生產(CP)技術,亦即環境無害化技術(EST)。
3.2對于煤炭地下氣化在中國的前景的展望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進程中,能源需求快速增長,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據統計,2000 后我國的能源消費年平均增長率高達9.7%,2007 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23.7 億tce,能源消費達到26.5 億tce,位居世界第二[4]。“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我國電力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高碳”占絕對的統治地位。盡管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大力發展中,但一時都很難充當主角。
因此,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的局面在短時間內還難以改變。讓煤的開采和使用變得干凈、少污染,將煤炭資源低碳化利用成為當務之急。發展煤炭地下氣化是我國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途徑。隨著我國煤層氣產業的發展,煤層氣與煤炭地下氣化的綜合開發和利用也必將降低成本、提高煤炭地下氣化的經濟效益。[5]
4、對于中國煤炭地下氣化的建議
對于煤炭地下氣化技術,應加強不同煤層賦存條件下穩定氣化工藝參數及控制技術的研究;煤炭地下氣化燃空區動態監測可視化及控制技術的研究;煤炭地下氣化污染物控制及資源化技術的研究;煤炭地下氣化煤氣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
另外,為發展我國煤炭氣化產業,要積極鼓勵企業和居民使用煤氣,周家應制定相關政策,對使用煤氣提高能源轉化效率,減少污染的企業實行優惠政策,如減免稅收。[6]
設立煤炭地下氣化科技投資總公司,以對煤炭地下氣化技術進行規劃管理與運作,促進其工業化和產業化的進程。同時,使煤炭地下氣化技術與金融相結合,獲取更大效益,最終迎擊未來全球能源危機的挑戰。
在經濟發達地區擴大實驗,可考慮把淮海經濟區建成國家級“煤炭地下氣化戰略試驗區”。徐州、新汶都有很好的基礎和科研能力,較強的社會經濟需求,建立試驗區可以擴大西氣東輸氣源供應,優化淮海經濟區產業結構。
國家應把煤氣地下氣化列入十二五規劃,把煤地下氣化與西部大開發結合起來,與西氣東輸管道結合起來,與發電、制氫、化工等產業結合起來。[7]
參考文獻:
[1]黃溫鋼,辛林,吳俊一,馬曉光.從低碳經濟看我國煤炭地下氣化的前景.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2]馬馳,余力,梁杰.中國煤炭地下氣化技術的發展.中國能源.2003,2.
[3]柳少波,洪峰,梁杰.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及其應用前景. 天然氣工業.2005,8.
[4]張玉卓.從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煤炭清潔轉化的前景[J].中國能源,2008,30(4):20-22.
[5]初茉,李華民,余力等. 煤炭地下氣化――回收報廢礦井中煤炭資源的有效途徑[J].中國煤炭, 2001,27(1):22-29.
篇10
關鍵詞:產業園區;新疆阜康市;發展研究
一、章阜康產業園產業發展條件的SWOT分析
(一)阜康市區域概況。阜康市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4鎮3鄉,6個居民委員會和106個行政村。在阜康市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阜北農場(原建工師222團)、農六師六運湖農場和農六師土墩子農場3個兵團農場和10多家駐市單位。2011年阜康市域總人口16.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15萬人。由漢族、回族、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等20多個民族組成。
近年來,阜康市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連續多年的同比增長速度較快。2012年,阜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04億元,增長7%;第二產業增加值65.06億元,增長22.8%,第三產業增加值20億元,增長17%。
多年來,通過著力打造自治區級重化工業園區,園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承載項目、承接產業的能力不斷增強,被評為“自治區十佳工業園區”,基本上形成了一個煤焦化、煤化工、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產業為主的工業基地。
(二)阜康市產業園區區域概況。阜康產業園是2006年批準成立的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其南依天山、北靠準格爾盆地、東臨準東煤田、西接甘泉堡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管控區面積562平方公里,建設用地面積156平方公里,東西跨度70公里,分阜東、阜西兩個片區進行開發建設。西片金屬冶煉及深加工產業單元以有色金屬的冶煉及鐵合金為代表的金屬制品為主,依托單元內現有阜康冶煉廠、五鑫銅業等企業,重點發展電解鋁、電解銅、銅冶煉等有色金屬產業,同時延伸產業鏈發展合金制品。東片金屬冶煉及深加工產業單元以電解鋁為代表的有色金屬產業為核心,依托天龍礦業、神火碳素制品、寶舜化工等企業,向上游發展碳素制品產業,向下游發展金屬建材,利用煤焦油加工產生的下游產品與碳素生成結合。重點發展新型煤電煤化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石油天然氣開采及精深加工等產業,同時完善配套循環產業鏈。
二、阜康市產業園發展的優勢
(一)區位優勢。園區所在的阜康市位于天山北坡經濟帶的東段,是組成烏魯木齊市經濟圈的城市之一,處在烏昌經濟區以煤電及煤化工工業為主的東部能源工業走廊核心。距首府烏魯木齊57公里,距烏魯木齊國際機場65公里,西與烏魯木齊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比鄰,東與準東煤電煤化工產業帶相連,區位優勢突出。
(二)資源優勢。阜康市及周邊地區豐富的資源儲量為園區資源性產業提供發展保障,除了本市豐富的礦產資源外,可充分利用新疆其他地區及中亞地區資源。新疆礦產資源豐富,在探明儲量中居全國首位的有5種,居全國前十位的有41種,且中亞國家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鐵礦、銅、鋁、鉛、鋅等有色金屬儲量大,與中國有很大的互補性,新疆具備建成中國重要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煤電煤化工基地和有色、富鐵礦等重要戰略資源基地的條件,成為東部市場與西部資源最佳轉換區域。
(三)交通優勢。阜康市宏觀交通格局的改善,為阜康產業園區利用中亞及新疆其他地區資源提供了堅實基礎。通過便捷的交通網絡,利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及南疆地區的資源、通過霍爾果斯與阿拉山口進口中亞地區礦產資源成為園區發展的重要依托。同時隨著蘭新鐵路擴容、哈密至將軍廟鐵路的建設,大宗產品外運至東部沿海消費地將更為便捷,有利于園區發展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
(四)產業基礎優勢。阜康產業園規劃區域內,已有100余家企業入駐,即將入駐的大型企業也有10余家,涉及產業門類包括金屬冶煉、金屬深加工、煤電煤化工、建材等,為未來產業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三、實施阜康產業園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明確發展策略。(1)工藝領先。增加科研投入,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實行研究中心、社會研發機構、國際技術合作三結合,以核心產業的研發為主體,與科研機構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政府予以鼓勵。通過設立技術創新專項資金,扶持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2)人才集聚。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爭取國家的特殊政策支持。塑造科研隊伍,通過各種形式引進和培養一批致力于產品研發的科研技術人才,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人員層次和年齡結構合理的科研開發隊伍,形成雄厚的技術貯備。加強教育培訓,依托社會培訓機構,加強對企業員工的再學習,提高業務素質,使產業園員工的知識結構與行業發展相匹配。(3)金融支持。政府投資。政府提高財政科技投入的力度,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增強政府投入調動社會科技資源配置的能力,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投資主體的多元性。充分調動政府、社會各界和個人的力量,實現各個方面的系統配合,由企業的單一投資積極發展為國家、社會、企業和勞動者個人的多元化投入。融資方式的多樣性。積極支持和幫助產業園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合資合作、融資租賃以及產權交易等方式融資。(4)服務創新。加快產業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公用技術平臺、風險投資和融資、專業人才培訓、技術交易市場建設,強化體制機制創新,率先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方式和創業環境。加快培育各種行業協會與中介組織。相關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要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供求、生產能力、技術經濟指標、產品質量標準和生產設備配置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制度和行業預警制度,及時反映行業動向,幫助企業協調解決有關問題,引導企業健康發展。
(二)重視安全生產。(1)加強企業防火防爆技術和處理措施,提高企業自身的防控能力。煤化工是以煤為原料經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及化學品的過程。在有色金屬冶煉生產過程中常伴隨著火災和爆炸,這些都決定了煤化工企業和金屬冶煉企業危險因素的聚集性以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效控制可燃物、助燃物和點火源是防止火災或爆炸事故發生的基本措施。在實際生產中,由于受生產條件的限制或某些不可控制因素的影響,應該按照有利于生產、保證安全的原則,從預防性措施、限制性措施和疏散性措施等幾個方面綜合制定防火防爆技術措施,以減少危害,降低損失。(2)建立安全治理制度,預防危險化學品傷害事故的發生。必須明確從業職員的安全職責,建立危險化學品貯存和使用安全治理制度,落實各項安全防范措施,以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主要安全措施有:①建立危化品的專貯庫房,實行危險化學品分區、分類存放,避免性能互抵而產生燃燒、爆炸的有毒氣體開釋;②裝卸、搬運盛酸容器、液化有毒有害氣體高壓容器、液態有害有毒化學品容器時,要謹慎操縱,防止酸濺出傷人和容器爆裂造成危險化學品泄漏,做好高壓容器的日常檢查、維護和定期校驗工作,確保其安全可靠,要保證揮發性危險化學品的密封有效;③盡可能減少危險化學品在生產車間的貯存量,降低事故隱患。(3)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知識的普及和培訓。對于所有從業人員,一是不斷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警惕性,要依據現場作業安全管理規定加強現場的安全檢查,杜絕現場違章違紀行為,保證現場作業的安全。二是加強職工安全培訓,增強職工的安全意識。要聘請專家對人員進行安全技術培訓,確保全體人員做到持證上崗,同時要加強職業衛生和勞動保護管理。三是提高職工的消防技能,增強職工的消防意識,建立一個良好的消防基礎。四是搞好事故應急演練,把發生事故的隱患降到最低點。(4)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提升政策執行力。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深入貫徹落實相關配套政策規定,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新規定、新任務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定期總結分析安全生產管理工作,及時將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上升到規章制度層面,推進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設。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部門及崗位人員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層層簽訂安全目標責任書,加強安全業績考核和責任追究。完善安全述職制度,集團公司每季度召開一次安全報告會,聽取各子(分)公司安全工作匯報,協調解決重大安全生產問題。嚴格執行領導帶班制度,對違反帶班制度的單位和個人,按有關規定予以責任追究。
(三)加強招商推廣。(1)以商招商。將已投資企業作為招商樣板進行宣傳,帶動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投資,產生聯動效應。通過優質服務形成良好的口碑,吸引新的投資者。利用媒體、網絡對入駐投資商進行宣傳,并在召開招商會議時,請已投資企業做推介演講,增強客戶信賴感,口碑宣傳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已投資企業進行調研,了解其長期及近期發展規劃及與投資方相關企業名單。根據調研結果,對企業名單進行分析和篩選,選出重點招商對象。通過網絡、期刊以及招商部員工的人際關系等途徑,對重點招商企業的現狀、發展規劃、投資動向和要求進行詳細了解,制定相應招商方案。根據已掌握信息,對擬招商企業進行宣傳,突出園區投資優勢,并利用已投資企業作為投資環境的宣傳,吸引相關企業入駐。建議將已入駐企業作為招商媒介,提供一定優惠政策,鼓勵已投資企業招攬其他合作企業入園投資。(2)產業鏈招商。根據產業的發展需要,實行產業上、中、下游延伸式招商。利用產業優勢,吸引組團式投入。充分利用全球網絡和資源供應優勢,實現完整的產業鏈各節點項目集中到園區布局,形成產業集聚。根據產業導向來確定招商主題,搜集行業龍頭企業的發展規劃及投資意向等相關信息。根據搜集結果,找出適合發展并有意向投資的行業龍頭企業。派專門人員前往擬投資企業洽談,同時了解其行業狀況。向已入駐企業咨詢相關產業信息及其上下游企業,根據所得信息對上下游企業進行招商,可通過直接聯系招商信函、傳真和網絡及專程登門拜訪的方式與擬投資者洽談,洽談過程中突出龍頭企業地位,以此吸引相關企業入駐。(3)網絡招商。建立相應的招商網站作為宣傳阜康產業園的招商媒介。設立招商或中介機構,加快招商工作進展,提高招商效率,充分利用發達的全球網絡。
在重點區域設立辦事處。利用招商網把招商項目在網上,將項目推向全國、全世界;搜尋網上信息,瀏覽大集團、大企業的網頁,意在發現商機,派人洽談。加強與海外中資機構、國際咨詢機構聯系,結成招商的合作伙伴,并建立完整的招商網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