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7:0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話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課堂上實現師生對話,提升學習效果
教師與學生圍繞課程內容進行對話,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引導,達到增加語文課堂的樂趣、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聽課效果的目的。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對話、提問等方式讓學生介紹或回答與課文相關的問題,打開學生思路,提升學習效果。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的課文《美麗的武夷山》為例,在課堂上,一位同學發言表達了對山的喜愛,教師順勢問道:“其他同學有喜歡山的嗎?”這樣一來,學生便集中精力開始說山、讀山;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還沒起名字,你能為它們取個名字嗎?”學生通過觀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過師生對話,不僅巧妙地把練習題“給山起名字”融進課文,還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了課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堂上促進學生交流,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根據課程的需要設置不同的議題、圍繞議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這種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和探討,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可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八單元的課文《天鵝、大蝦和梭魚》為例,文中的三只動物合伙也拉不動車,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能讓大車動起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集體交流中,學生進行互問互答:“它們當中有誰偷懶,沒有使勁嗎?”“不是,他們都使勁了!”“它們應該都往前方使勁拉,這樣才能拉動大車!”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師再讓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們合作?”最后學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賽跑、大掃除等。有針對性地設置議題,讓學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又有利于學生自己品味和體驗。
(三)提出與課本對話,促進對文章的思考
新課標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語文教師除幫助學生鍛煉識字、寫字的能力外,還需帶領學生與課文進行對話,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在課堂總結中,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含義深刻之處發起開放式討論,不設置答案,要求學生在討論中將自己帶入文章,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理想的翅膀》為例,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文中的風箏分別代表怎樣的理想?”借此引導學生思考“風箏”的引申意義;接著教師發起進一步的討論:“每個人的理想不一樣,扎出來的風箏也不一樣,你想放飛什么樣的風箏?”以此發起學生關于自己理想的討論;學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為我的理想是……”、“我還沒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飛風箏,慢慢尋找……”通過討論,學生聯系自己的理想,對“風箏”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風箏”與“理想的翅膀”聯系起來。
二、結束語
篇2
【關鍵詞】影像;文學理論;視覺文化
視覺文化的崛起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而影像與視覺文化密切相關。這樣的趨勢,促使我們對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進行變革與探索,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一、影像在文學概論教學中的可行性
文學理論在學科上歸屬于文藝學,關于文藝學的理解實際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研究文學、藝術及其規律的科學,從定義看,它包括了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各門藝術分支學科在內,故統稱文藝學。從狹義上,是指研究文學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文藝學本來叫文學,但這三個字在中文里很拗口,所以從蘇聯翻譯過來時,就干脆叫文藝學。叫文藝學有它的好處:這為我們跨越學科邊界涉及繪畫、電影等領域提供了合法性。
與視覺文化關系密切的影像文化的崛起,是當代社會的一個重大事件。丹尼爾·貝爾在論及“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電影和電視”為代表的“視覺文化”時曾指出:“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讓·鮑德里亞也說道:“攝影是現代的驅妖術。原始社會有面具,資產階級社會有鏡子,而我們有影像。”影像世界“通過技術向我們強調它的存在。這個主客關系的反轉發揮著驚人的、不可輕視的作用”。
影像是以圖像和聲音為媒介的,在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傳達信息,創造形象,它“克服了文學的有意而無色、無畫的缺陷,克服了繪畫的有形而無聲的缺陷,克服了音樂的有聲而無形的缺陷,克服了舞蹈的舞臺單一的缺陷,把圖像、顏色、聲音、文字等因素迭加起來創造了一個新的藝術形式,把文學的意義豐富性、繪畫的圖像直觀性、音樂的曲調含蓄性、舞蹈的動作傳神性等特點合成一體,創造出了以往任何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效果”。這種視聽結合、時空并存的特點使它能夠更精確、更逼真、更生動地表現各種復雜的內容和精彩的故事,同時也能夠全方位地刺激觀眾的審美感官,使其產生多方面的美感享受。
發揮影像的獨特優勢,進行視覺教學的探索之路,勢在必行。伴隨視覺文化教育思潮的濫觴,利用電影、電視等媒介開展教學,是當前高校教學中一項頗有現實意義的嘗試。
二、影像與教學對象接受心理的契合
目前高校教學的對象,幾乎都是上世紀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們在影像文化熏陶下成長,熱衷于看電影、看電視、看動漫、看廣告、看繪本……他們對“視覺性”的敏感是以往時代的人無法比擬的,“看”成為他們閱讀與吸納知識的重要方式。
針對教學對象的接受心理,利用影像的優勢,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貼近學生的接受心理與認知規律,利用視覺影像,更好地呈現文字無法傳達的內容。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教師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策略,利用生動立體的教學方式,為抽象的理論講述尋找到生動的形象載體,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們也會樂意接受。
三、影像有助于培養教學對象的審美能力
文學概論是研究文學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文學屬于藝術領域,因此,培養審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對藝術的興趣,也是文學理論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項內容。過去的應試教育大多只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忽視美育的滲透;注重教學成績,忽略育人的目的,使得學生越來越成為“單向度的人”,對屬于文學語言的魅力越來越淡漠,對藝術形式感覺越來越喪失,對審美感知、直覺和情感體驗的培養,往往流于形式。
早在2000多年前古羅馬學者賀拉斯就說過:“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她喜愛,才能符合眾望。”五四時期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先生強調:“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學生既要接受知識,有不能忽視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而影像的教學方式,訴諸人的視聽覺,圖像與聲音的空間感,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理解的角度,不必冗長表述,一組有感染力的鏡頭,不經意間就能觸動他們的情感。假如我們選擇好的影像作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賞,必然會在感性的、直觀的、非功利的教學過程中,對他們有所啟迪,去領悟影像中包含的哲理意蘊和人文關懷的意味。
影像的直觀逼真,讓學生感受色彩、光影和聲音立體效果,體會人類情感的細微表達,洞燭人物幽深的內心世界,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比如由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雷特》改變的電影《王子復仇記》,王子留學海外,父親卻遭暗殺,王位被奪,母親別戀……一切都來得太突然,權力與親情、光明與黑暗、磊落與奸詐、愛情與寡義等等,進行復雜的移形換位。王子、皇后、父親、叔父、朋友、大臣和心愛的姑娘,這些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以及凝練優美的臺詞,強烈的抒彩,以藝術的方式,使得他們的心靈得到凈化。然后在討論和講授中,將感覺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對人生、人性的各個層面進行歷史內涵和哲學意蘊層面的分析。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教育的本義是要在精神愉悅,受教育者深刻領略,經久不忘。施教者應該深諳美的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者,以達到“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神悅志”的效果,起到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卡塔西斯”(凈化)作用。
藉由影像符號進行文學理論教學,于娛樂和放松中,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分享豐富多樣的生命體驗,培養他們的人文情懷,開發獨立思考的創意思維,引發學生對文學名著的興趣,抵御潛閱讀,最終走回重歸哈羅德·布魯姆所推崇的“正典”或“經典”(Canon)文學閱讀之路。
參考文獻:
[1]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書店,1989.156
篇3
關鍵詞:對話理論 語文教學 教育改革
“對話”這一概念最早由俄國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提出,他說:“一切莫不歸結于對話,歸結于對話式的對立,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對話才是目的。”從而可見,“對話”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粗淺層面上的“話語交流”,而是深入到人的主體內在,是人的發展與生存所需面對的精神碰撞。而“對話”這一概念被引入到教育教學中,無疑是教育改革上的一次突破和創新,語文學科的靈活性、開放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等特點,更為對話理論的實踐創建了可能和發展的空間。
一、“對話式”教學的特點和方式
劉永平先生在《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新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一書中提出:“和諧高效思維對話的課堂具備科學、民主、積極、開放、適性和高效溜達要素。”然而這六要素僅僅將“對話式”教學的特點和意義停留在知識的學習上,并沒有強調這一方式對學生自我認知的價值。高效和諧固然是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它能夠促進教學過程的推進,對于學生成績提高有重要意義。但是,教育教學的目的不應僅僅看重效率,否則,教育改革最終只會成為形式上的變更,因為其評價依然是以“分數”作為標準,而缺乏了人文性的關懷。在此,我將“對話式”教學的特點概括為民主與權威的統一性、情感與體驗的領悟性、溝通與內省的互動性。
民主與權威的統一性指師生的人格和話語權是平等的,在知識的學習上是平等和民主的,但是,由于教師較之于學生在知識的掌握上更深刻、生活的閱歷更為豐富、內心更為成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決定了教師的權威性。“對話”的民主性,是對話式教學得以實現的前提。學生在“對話式”教學這一模式下,自我的思考空間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在平等民主的“對話”中,學生對于知識有了主動的認知,同時,教師也在這一過程中重新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缺失。當然,決不能一味的強調民主,教師依然具有課堂把握的權威性,這一權威性并不是武斷的,而是在與學生的“對話”中,由自身經驗以及對學生認知程度的分析而做出的全面的、理性的主導。民主與權威的統一使得“對話式”教學避免了由于過分強調平等而矯枉過正的誤區。
情感與體驗的領悟性是“對話式”教學在實行的過程里潛移默化形成的一種內心感知,根據個體素質的不同,這種領悟性也是有差異的,但是這種領悟性的存在是必然的,因為其必然性,所以更突出了“對話式”教學的意義。而情感和體驗的離不開溝通,這也就是我所提出的第三個特點,既溝通與內省的互動性。
對話模式為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文本、學生與文本之間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個體通過經驗的參與、知識的傳遞,從而獲得了情感與體驗的領悟。這種教師與教師間的對話,不再僅僅集中于過去的教學意義上,而增添了彼此思想、認識、價值觀等方面的溝通,教師通過溝通,再經過自己原有經驗的加工,便完成的自我的第一次提升。這種提升轉入到課堂中時,經過與學生的溝通,達到了二次提升。而學生在與教師的對話以及生生對話中,通過質疑和解疑,得到了心智上的提升。這種內省的過程使得溝通達到了預定的目的。“對話式”教學的這三個突出特點,使對話不再是傳統教學的輔助工具,而是一個全新的模式,與傳統的方式是平等的,相輔相成的。
二、“對話式”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意義
基于“對話式”教學的特點和方式,語文教學更為適應這種模式。首先,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本身的開放性很強,它與人的情感和對世界的認知聯系的最為緊密,因而學生在語文的課堂上需要話語權,需要與教師有平等的對話,倘使如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的一味灌輸為手段,會形成消極的情感體驗,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當然,由于語文的人文性很強,它尊重學生的心靈感知的同時,也需要教師一定程度上的正面指導,從而在情感觀念的碰撞中完成學生自己的內心成長。這種內心的成長和完善,在眾多的學科中,只有語文學科能夠做到,也只有通過對話手段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對話”的應用在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是平等的,我所強調的平等是指內在素養上的平等。教師與教師的對話完善了教師與文本的對話,使教師能夠重新的審視自我對文本的解讀。同時,教師與教師的對話也是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準備。對話本身便是人與人的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交匯,但是由于每個個體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溝通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對話不能夠盡善盡美,不一定適應每一個學生個體。但是,通過教師與教師的對話,完善了教師的自身人格和職業素養,使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得到更好的保證。學生與學生的對話能夠激發同齡人的思維互動,使學生主動的提升自我的整體水平,在這種對話中,能夠挖掘出更新穎的內涵,并豐富了他們的創造性。在學生的溝通中,完成了學生對于文本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再是消極的接受,而是積極的發現,將自己的獨特體驗注入到對文本的創造性闡釋和解構中去。
“對話式”教學在語文教育改革中具有指導性的意義,這無疑是教育改革的一種全新的嘗試。但是,這種嘗試也必然會遇到來自于傳統教學思想的抵制,而在改革的道路上,堅持與革新是沖破樊籬的保證。“對話式”教學為語文教學在現代與傳統的交會上、在爭議聲中前行的課程改革中打開了一扇門,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鮮的空氣,而語文的學習也需要重新為自己開拓一種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語文課程與教學新論》,彭小明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2
篇4
關鍵詞: 對外漢語 審美文化 教育
近年來,漢語學習方興未艾,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帶著各種目的來到中國學習漢語,但常聽到人們說,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在對漢語教學中也常常可以聽到留學生抱怨漢語難學,如:聲調復雜,漢字難記難寫,語法規則多變,短語俗語豐富難以理解,等等。因此,如何提高對外漢語的教學效率就成為一個長期研究的課題。我認為,加強漢語語言的審美教育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漢語言的理解與應用,更有助于激發學生深層次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師課堂授課效率,因此,增強對外漢語審美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審美文化教育是中國學生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內容,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審美文化教育卻是一項常常容易被人忽略的教學內容,這是因為多數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都會認識到,語言是一個交際工具,教學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漢語,因此教學重點應在漢語語法規則的學習及使用技巧的訓練上,而漢語審美文化的修養培養在教學中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當然,在許多學校,為了應對學生的深層次文化需求,特別開設了中國文化課、書法課、武術課等,以滿足學生對中國進一步的了解,但僅靠藝術課程技巧性的訓練來完成審美文化的培養顯得力不從心。在實踐教學中,我們應該看到,語言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語言傳遞著一個民族的心理文化,作為一個好的學習者,必須懂得欣賞這種文化及其物質載體特殊的審美特點,才能激發起學習者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加強語言課程教學中審美文化修養的培養勢在必行。
一、對外漢語教學審美文化教育的特點
首先,從教育對象上來看,成人的審美教育建立在更深層次的心理基礎上,產生的能動性更強。這是因為,成人學習漢語與幼兒學習漢語有著很大的區別,幼兒更注重對語言結構的模仿,在自然的社交環境中賦予語言結構意義,在循環往復的操練中深化對意義的理解,而成人學習語言,更注重自覺能動性,一般都要求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地學習掌握語言材料,成人的學習往往帶有較強的功利性,對外漢語教學者應當重視并尊重成人的認知規律,審美教育將會強化這種自主學習動機,幫助學習者更快地掌握語言規律。
其次,從教學過程來看,對外漢語教學就是跨文化交際的教育過程,語言文化多層次的審美教育更強調教師的教學藝術而不僅僅是教學技術,強化審美教學將會對教師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更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在豐富的語言材料中,教師帶領學生感受語言美,感受語言背后的思想的獨特之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
再次,從教學內容上看,審美文化教學更注重語言規律、內涵的發掘,以及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可通過審美教育,促進學生以中國人的視角觀察思考問題,從而產生審美情趣、審美意識。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可增強文化領悟力,把握中國人觀察問題獨特的視角,促進對中國的文化認同感,從而克服學習中國文化差異帶來的厭學心理。
最后,從教學目標上來看,語言學習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也不僅僅是一種交流溝通工具,作為以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作為情感交流的媒介,漢語教師應從深層次的心理感應、文化感受出發,尋找學生的認同之處,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文化感受能力,在推廣漢語言文化的同時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對中國的文化認同感。
二、對外漢語教育審美文化教育的內容
1.語言邏輯審美
傳統的中國哲學認為天地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自然界和人類都服從同一規律,這種哲學思想滲透到人們的思想中,形成整體性思維方式;而西方哲學則強調人的個體意識,人依附于自然卻獨立于自然,因而西方人崇尚個體思維。這種哲學思想體現在語言表達上,就表現為,漢語的語言交際更重視自我行為對他人對集體產生的影響,更注重人與人關系的和諧程度,在文章語言的運用上如同中國的園林建筑,更注重布局的和諧統一、文風和文字的協調一致。因此,在邏輯表達上,可以說漢語是重視格調的語言,在寫作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邏輯表達的特點去快速地領略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作者的意圖。
2.語言文字審美
作為文化的載體,漢字具有其他民族沒有的獨特的審美內涵,漢字以其獨特的造型功能和長期積淀的審美意趣扮演著文字交流的實用工具和文人審美的表情手段。漢字教學應從這兩方面出發,即從漢字的造字規律“六書”出發幫助學生理解識記漢字,從漢字書法作品的欣賞來領略深層次的人文精神,這種審美教學與語言教學必須緊密結合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樹立一個整體的中國語言文化觀。
3.語音語調審美
漢語的語音系統很縝密,有“五調”,而且五個聲調還有辨義的作用,這是很多語言系統所沒有的特點。作為一種很有節律性的語言,漢語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因此,我國的文學傳統很講究文氣暢通和聲音的抑揚頓挫、鏗鏘有力,講求聲律的協調和諧。郭紹虞先生(1979)指出,漢語的“語句組織中自然包含了聲律的要求。結構嚴謹、音韻和諧的句子組織,既是語法問題,又是修辭問題”,在漢語的篇章教學中,教師應關注這一特點,加強朗讀審美教學,讓學生在音韻的審美中,愛上聽漢語、說漢語。
4.禮儀文化審美
禮儀文化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形成的一套交往原則。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文化的傳統以儒家文化作為底蘊,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到禮儀并非只是一種技術上的操作,它更是一種文化風格、道德標準,除了課堂知識中對具體語言運用所產生的話語氛圍進行的品位鑒賞之外,教師在教學中更應注意自己的教學形象帶給學生的直觀印象。作為中華民族禮儀美的發現者與傳承者,對外漢語教師更應體現出這種人格魅力、形象魅力,作為文化傳承的使者引導學生從心理上走進中國,走進漢語。
5.情感心理審美
與歐美國家的直白袒露不同,中國的文化審美更欣賞含蓄婉約的美,反映在情感表達上,漢語的表達更注重運用雙關、暗示等表達手段和婉拒、回避等交際手段。在文章的謀篇布局上,漢語的文章邏輯結構常見螺旋式的表達法,對情感心理邏輯的把握,會提高留學生跨文化交際時的領悟能力。
綜上所述,與中國本國學生重視德育教化養成的漢語審美教育不同,留學生漢語課的審美教學重點在于加強學生的文化領悟能力,從心理基礎上幫助學生克服交際困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樹立綜合的審美教育觀念非常重要,課程的設計不僅應從漢語本身的特點出發,而且應從激發學生深層次的學習動能出發,幫助學生建立漢文化體系的綜合語言文化觀,這種宏觀的整合型的審美教學將能夠改善我們的教學效果,在語言技巧的訓練上,進一步增強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張麗麗.郭夢秋英漢語篇深層邏輯語義對比分析[M].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李芳蘭.淺談留學生漢語節律感的培養[M].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
篇5
關鍵詞:新課改;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對話;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2-0091-02
近幾年,對話教學作為新課改理念倡導的一種新穎的語文活動形式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語文閱讀教學當中,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就是:沒有弄清“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內涵;在如何進行對話教學的認識上存在誤區;對其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等等。本文擬就“語文閱讀對話教學”之內涵、當前教學活動中所出現的種種誤區以及以后應采取的措施等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內涵
要弄清楚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內涵,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對話和對話教學的區別。
通常所指的“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談方式,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談話。但作為教育學、教學論重要范疇的“對話”,則不僅僅是指談話和書面交流,而且還指心靈的溝通。
“對話教學”在很早之前就出現在教學中,比如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素有“拉丁美洲杜威”之稱的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說,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應該是對話式的,而對話是有創造性的。教學中真正的對話應該發生在對話雙方自由探究或自發討論中,發生在對話雙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應與相互碰撞中,發生在對話雙方認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由此可見,對話教學是一種教師、學生、文本三者處于平等地位的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以平等、互助、合作的發方式來探討自己對文本的體驗。
歸納前人的研究,我們感到:對話與對話教學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對話是一種交流方式,不僅包括書面語,口語交際,眼神、手勢等體態語之間的交流也是對話;而對話教學,則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一種媒介或方式。作為一種方式,對話教學與語感教學、審美教學是并列的。基于上述討論,我們認為:語文閱讀對話教學,就是在閱讀教學中,本著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對話教學為手段,使教師、學生、教科書編撰者、文本之間發生多重對話,從而實現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二、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誤區
雖然對話教學給語文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對語文閱讀對話教學涵義的誤解,忽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和文本之間的進一步交流,導致教學效果收效甚微,甚至走向死胡同。歸納起來,我們感到,目前所進行的“語文閱讀對話教學”存在著以下的誤區:
第一,“對話”就是滿堂問。近幾年,許多中學語文教師都把新課標所提倡的“對話教學”錯誤地理解為“一問一答”。課前準備一大堆的問題,課堂上連續發問,也不管是難是易,能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第二,對話教學中的自主探究就是文本的無限拓展。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共同組成的活動。有的教師對新課標關于對話教學的要求理解過于片面,結果是對話嚴重地脫離文本,思想缺乏相互碰撞,演變成學生自說自話。
第三,創設對話情景就是少數同學的表演。語文課堂中的對話往往需要創設一定的情景,這方面許多教師都努力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不盡人意的,使對對話情景的創設變成讓少數學生的課堂表演。表演確實精彩,絕不亞于影視作品,但是教師把原文完全拋開,只取其中的幾個情節讓學生去表演,耗時耗力,讓人啼笑皆非。
第四,教學過程中出現太多“偽對話”。為了使課堂教學順利地進行,很多教師采用顯性或隱形的話語來控制整個課堂。教師所用的“溫和暴力”純屬虛假對話,嚴重地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的發展,使對話教學流于形式。
三、進行語文閱讀對話教學的策略
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當中,為扭轉語文閱讀對話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此,筆者認為,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對話教學順利開展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教師作為引導者,不僅是教育實踐活動中教的主體,推動教育活動的原動力,而且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教育影響源,他在學生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那么作為一名新型的語文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呢?
第一,師生真正地平等。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順利進行和教育目標完成的基本保證,教師在師生關系建立與發展中起到了主導作用,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過:“教師的工作,主要的不是向學生提供一個讓人模范的典型,更重要的是他能夠成為學生心中的對話人之一。”教師要想真正成為學生心中的對話人,必須擯棄傳統的問答式和不經過師生心靈交流的對話方式,要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強調學習主體自身認知結構的主動構建,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對文本進行理解和交流,從而溝通心靈和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對每一位學生都要一視同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對話交流中去,而不是使一小部分成績好的學生成為對話的“主角”,絕大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聽眾”,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保留他對文本的“另類見解”,及時地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在對話教學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當然對學生的誤解進行適當的引導也是很必要的。張志公曾說:“教學應當是兩方面的事―教者和學者,“賞析”只說到一方面―“析者”,而“導讀”涉及兩方面―“導者”和“讀者。”所以師生的這種平等并不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作用是等量的,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中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要想使語文閱讀對話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二者必須保持人格上的平等,進行靈魂與思想的交流。
第二,進行有效對話。在語文閱讀對話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要善于找到對話的突破口,引導學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圍進行有效對話。何謂有效對話?有效對話就是不能脫離教學目標的對話,師生進行友好互動的對話。例如鼓勵學生叫自己的名字,消除了學生對老師的敬畏之感,營造了一種友好的對話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對話,使對話教學在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中進行。
第三,教師要善于創造閱讀對話教學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對話興趣。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更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師要教得輕松,學生要學得愉快,營造的是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各種媒介(詩歌、戲曲、電影、電視等等)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要采取一切措施把枯燥的文字生動化、形象化,靜止的畫面動態化,把所教的知識活靈活現地展現給學生,變枯燥為有趣,實現形象與思維的融合,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激起對話的興趣。
第四,教師要掌握高超的教學藝術,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教學藝術是衡量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語文閱讀對話教學開展得是否精彩,教師的教學藝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教師要想使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組織課堂教學的藝術水平,只有使課堂教學的組織因素以最佳的方式組合,才能發揮課堂教學的整體功能,達到最佳的境界。
課堂教學應該是對話的,只有通過對話才能使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在民主與平等,溝通與合作的對話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引者,也應該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逐步改善教學策略,使語文閱讀對話教學擺脫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參考文獻:
[1]【德】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版.
[2]騰守堯.文化的邊緣[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巴】弗萊雷,顧建新譯.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篇6
實驗的有效實施
首先要指導學生明確實驗目的,熟悉實驗步驟。讓學生知道什么時候要進行什么樣的實驗。同時在實驗中還要注意觀察實驗現象,既要帶著一些問題進行實驗,又要在實驗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如在學習“氯水的性質”這一部分內容時,先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目的———探究“氯水的成分”,驗證“氯水的性質”。先和學生一起做氯氣和干燥的紅紙、濕潤的紅紙作用的實驗,觀察產生的不同現象———干燥的紅紙沒有褪色、濕潤的紅紙褪色。進而思考氯氣不能使干燥的紅紙褪色,說明氯氣本身不具備漂白性,那么使濕潤紅紙褪色的不是氯氣又是什么?在實驗中觀察,帶著問題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教師因勢利導,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查閱資料,引出氯氣和水的反應。接著布置學生完成以下探究:①使氯氣褪色的是生成的鹽酸嗎?怎樣驗證你的結論?②氯水中含有哪些成分?你能用實驗驗證你的猜想嗎?請設計出你的驗證方案,完成實驗報告,思考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以往學生在上到這一部分內容時,忌諱氯氣的毒性、刺激性的氣味,對演示實驗的興趣不高,都想往后躲,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不高,自然也就談不上學習的興趣和積極地思維,而且對后續學習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而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驗證“氯氣的性質”,驗證“氯水的成分”時,每一個學生都很興奮、很認真。實驗過程中有同學發現pH試紙變紅后,中間發白或褪成淺黃色,石蕊變紅后褪色,碳酸氫鈉和氯水作用沒有氣泡……可喜的是還有同學引發了思考:pH試紙能測氯水的pH值嗎?碳酸氫鈉和氯水作用沒有現象,是反應太慢了還是根本不反應,亦或是碳酸氫鈉變質了,我用這個碳酸氫鈉樣品和鹽酸做個對比實驗看看……實驗室里,同學們略顯笨拙地操作著,他們在和同學熱烈地交流著,討論著自己的觀察所得、所思。學生在本節課的收獲不僅僅是氯水的性質。
由此可見,在實驗教學中設疑激趣,開展探究性實驗,通過對實驗的設計、改進,使學生產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機,使學生樂于通過實驗探究來學習化學知識,使學生在實驗中獲得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東西———獲得知識的方法。在設計實驗,動手實驗、觀察和處理實驗信息、總結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價值,思維領域不斷擴大,開發出創新的潛能,從“學會”提升到“會學”的境界。
實驗后適時提問
在進行化學實驗一段時間以后,教師可以適時地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做實驗時鞏固知識,對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識可以在實驗過程中體會。在做一些實驗以后,學生對于實驗的結果和現象已經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么就要要求學生正確回答實驗結束以后教師提出的問題。例如,學習“從鋁土礦到鋁合金”時,學生在做了大量的鋁、氧化鋁、氫氧化鋁的相關實驗后,教師適時提問,督促學生及時總結,分析三者之間的相互轉化。在學生們回答問題以后,教師要給予正確的點評來幫助學生加強記憶。
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高中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在實驗過程中也會隨著自己的意愿來進行實驗,那么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在實驗中要注意一些事項。很多化學藥品是可以和空氣的過直接接觸而發生反應的,所以整個實驗過程中都要求學生們非常地注意。例如,在做完實驗以后,酒精燈如何熄滅。當學生聞一些化學藥品(特別是一些液體和氣體)的氣味時,要避免直接與其接觸。以保證學生的安全。
實驗后的復習
教師要督促學生在實驗結束以后溫習實驗過程,要讓學生學會整理,要讓大家做好實驗報告,掌握實驗過程中的一點一滴,同時要完成教師布置的相關實驗作業。例如,寫出本節實驗過程中所涉及的實驗方程式、提出問題及思考,等等。
篇7
(一)激發漢語學習者興趣實習所在班級的外國留學生是從不同的國家來到中國的,有的來自臨近國家日本韓國,有的來自大洋彼岸美國加拿大。課余時間陪留學生練習口語會問一些為什么學習漢語的問題,學生們給的答案多數是因為喜歡中國,無論是喜歡中國還是別的原因,留學生都希望學好漢語,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有著教師的義務,還有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責任。通過中國的文化和外國文化的比較,找到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一方面可以讓留學生學習到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終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二)理解中西文化差異,深入學習漢語西方人關注隱私的態度要略高于中國人,我們需要理解哪些隱私方面是西方人非常具有保護意識的。對于個人隱私的界定,西方人常把年齡、是否結婚、工資、身體健康狀況等看作是隱私,而中國人則沒有那么多規定,很多老人被問及“您今年高壽了?”會很自豪地告訴對方自己的年齡。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學好漢語這門語言就要理解中國文化,在中西文化對比中深入學習漢語。
(三)克服文化差異,提高漢語水平到一個國家學習一門語言,要經歷初學這門語言的新鮮感,之后會遇到挫折,進行調整,可能還要經歷文化震蕩“culture-shock”,在學習期間克服文化差異是學習這門語言的關鍵。通過找到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并在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克服這么差異,漢語水平才會逐漸提高。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引入文化因素
(一)啟發性教學國內和國外的教育家對“啟發教學”都很重視,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理念。留學生對于學習漢語本身就有好奇的心理,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在中國大文化背景下學習中國文化,理解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與途徑。
(二)對比教學高低情境文化的對比,中國屬于高語境文化的國家,人們在交際時使用的語言負載的信息相對不是很多,跟多的需要周圍的環境和時代背景進行補充,可能跟多的信息存在于交際者的內心中,西方國家屬于低語境文化,語言中負載著大量的信息。如中國人請客吃飯后問客人“吃飽了嗎?”,西方人可能會理解為吃的量是否足夠,而中國人真正表達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否好,吃的好不好,飯菜是否符合客人的胃口。教師通過給學生分析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讓學習者真正認識到中國文化,提高漢語實際交際能力。
(三)循序漸進式教學《學記》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發展特征“學不躐等”就是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漢語知識是有邏輯的科學系統,學習者本身也有自己的認識規律,學習的過程也是遵循“由不知到知”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講中國人講究謙虛禮讓的文化逐漸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習者理解中國人“哪里,哪里”的內涵,而不會觸犯中國人的文化禁忌。
三、結語
篇8
調查分析揭示,造成大學生體育素養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1)各個院校開設體育理論課的情況與學生的體育知識掌握情況成正相關,學校理論課規范,教學時數飽滿,學生對體育理論知識的掌握越好;反之對體育教育功能認識滯后,體育課重技能、輕知識,學校體育傳承體育文化知識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2)大學生對體育的價值、體育與自己的關系認識比較清楚,對體育的存在狀況有著較正確都認知。男生較女生更愛好體育運動,在體育運動中對體育的認識更加客觀,體育體驗豐富,體育意識較女生更強。但由于高校體育經費嚴重不足,缺少場地、器材,影響和制約了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數量和積極性。(3)大學生欣賞體育比賽的意識不強,體育消費水平普遍偏低,在體育時間和空間的利用上,每周鍛煉1次或2次者居多,體育行為缺乏科學性。體育文化修養低、體育文化意識淡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鍛煉的主動性,表現為隨意性等特點。(4)高校體育教師對體育文化素養的內涵不太清楚、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都目標不夠明確,整體體育文化素質亟待提高。
體育文化素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體育素養的水平。狹義上講關系到高校體育教學、體育競賽、群體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學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質、思想和價值觀等各個方面;從廣義上講體育文化作為人類文明和歷史發展的產物與各民族的發展歷程、思維方式,風俗習慣、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其體現出的核心價值不可低估。
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對策
1規范大學體育理論課教學,課程設置更科學高校應當轉變人才培養觀念,順應時代要求,重視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提高。在教學大綱中對體育理論課比例、授課時數明確規定,嚴格按計劃執行。體育部專門組成教學小組,出體育理論課考試試題庫,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狀況進行測試。同時通過公開課的方式對教師的理論課教學水平進行考核。
體育理論課程內容設置上要更科學、更全面。教師在講授各專項理論知識的同時,其教學內容還應涉及體育發展史、體育欣賞、體育文化、民族體育等各個領域。通過對體育教育功能的宣傳,使學校體育傳承體育文化知識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2改變傳統體育教育重技能、輕知識的現象傳統體育教育重技能、輕知識的現象普遍存在。如二十四式太極拳教學,教師將熟練掌握整個套路作為教學目標,教學中教師以示范為主,學生單純模仿。
由于忽視對太極文化內容的講授,學生對太極拳的起源、發展、特點、獨特的健身價值、攻防技巧及與美學、哲學、醫學等相關知識領域缺乏了解。學習興趣低,主動性差,大部分學生為了考試成績而練習。太極拳教學隨著學期結束而終結,與培養學生將太極拳作為“終身體育”項目,通過學習太極拳傳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教學目的背道而馳。
3重視體育教師的職后教育
教師是最直接的體育文化素養教育內容的設計者和課程實施的參與者。教師的體育文化素養、態度是一個關鍵因素。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海量的信息資源,為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教師能否具備足夠的優質教育資源儲備,幫助學生甄別真偽,對學生進行科學性指導非常必要。教師必須重視職后教育,進行短期或長期的培訓,提高教學水平和體育文化素養,才能與高校教育改革相適應。學校管理部門也要加強體育課程建設,為教師職后教育提高支持。
4提高體育資源利用效率,營造良好體育文化氛圍
實行體育經費融資的多元化已經成為推動高校體育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開發外圍資源-體育賽事,例如CUBA“、飛利浦”足球賽等,進一步激活體育參與性消費。同時也可以通過俱樂部與企業商家拉贊助的形式,承辦校內各項賽事。如我校的“紅箭籃球俱樂部”、“火紅舞協”、“跆英社”、“龍獅協會”等體育社團通過向企業、周邊社區組織、商家、校友等籌備經費的方式,成功舉辦了多項校園內體育比賽。作為回饋俱樂部通過義演、商演的途徑走向社會、企業進行互動。我校的“跆英社”在中山公園演出,受到楚天都市報的追蹤報道。校園體育賽事精彩紛呈、學生積極參與,校園體育文化蓬勃發展,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
篇9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對話教學模式,這就規定教師對自身要有個新的認識,在教學歷史知識時應該將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充分的體現出來,鼓勵學生以自身的經驗、知識與教材有創造性的去對話,能夠確保從整體上構建事實性的歷史知識。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該學會成為學生們學習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帶領學生們依據自身不一樣的觀點去對話。就學生的學習來講,通過對話式教學,能夠使學生將已學習到的歷史知識點充分的展現出來,通過互相之間的對話交流,對他人的觀點學會去聆聽,對不同觀點所代表的真正意義可以去用心去挖掘,為學生學習高中歷史帶來了非常巨大的幫助。
二、具體的應用分析
(一)注重營造氛圍和創設情境
1.將平等、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營造出來。
民主、平等的教學是對話教學的本質,要平等的去交流,缺少了民主、和諧與平等,真正的對話也就不復存在。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用對話時,要將平等的理念樹立起來,確保對待每個學生的時候都要公平,學會尊重學生的差異和選擇,對學生們內在的主體能力上要予以信任,不能試圖的操縱和控制對話,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傾訴要設身處地的去聆聽,對學生的意圖進行叩問。教師的真誠能夠使每個學生去感受,進而能夠使學生心情愉悅、思維活躍的參加到對話的過程中去,在自由、平等、無拘束的氛圍中使學生能夠將意見發表出來,將個性能夠從分的展示出來。例如,某教師在對《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進行講解時,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然后他們分析這一課該如何去學,之后讓同學生們自由的發表意見,有的學生說應該對比去學習、一些學生說應該分層次學習,這樣使學生能夠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
2.在歷史教學中將有趣、啟發性強、真實的對話情境創設出來。
教學的有效推進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在豐富的教學情境下進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將利于對話的教學情境創設出來,令學生可以積極有效的投入到對話中。例如某教師在對《》進行講解時,教師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把真實的現場利用多媒體展現了出來,并且在創設對話時,將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作為對話的內容,通過多媒體的展示,下面同學們我一起來討論下的發生、經過與結局,將真實性強的對話情境設置了出來,進而將學生的對話熱情激發起來,對學生的對話在內涵上進行了豐富。
(二)開展高中歷史對話教學
1.師生間的對話。
這是對話教學中應用最多也是最常見的對話形式,是這種教學方式的核心,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能夠讓學生將歷史知識的主體構建起來。人格尊嚴在教師和學生間是平等的,然而在發展水平、能力水平、經驗水平和認知水平上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對話教學,教師要做好幫助與引導。要將學生向合理的對話范圍中引導。例如某教師在對《》進行講解時,為了能夠使學生向著正確的對話方向前進,教師對虎門硝煙這一歷史用對話的形式和學生們一起進行了學習,為接下來更深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學生之間的對話。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對話教學方式,也要使學生之間能夠進行對話,使學生通過彼此之間的對話不斷的豐富自己。使學生在互相之間對話交流中能夠自身認識到歷史學習的不足與缺陷,進而積極的吸取對方學習歷史的經驗與有效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對《》這個課時進行講解時,教師為了能夠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針對的勝利原因上進行了對話交流,之后學生通過彼此之間的切磋與交流,將各自的長處發揮了出來,有效的提升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結語
篇1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中華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有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有行云流水般的書法,有形象生動的剪紙,還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和民族樂器等形式。這些中華才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智慧結晶。我國在國內外開設對外漢語教學,不僅是一個漢語推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中華文化傳播的過程。在漢語教學中開設中華才藝課,有助于漢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中華文化,從而為中華文化的弘揚與傳播起到一定作用。
二.中華才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中華才藝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中華才藝教學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1.課程設置單一,形式簡單。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中華才藝課多局限于剪紙和書法、中國結、太極等課程。這主要是受到以下條件限制。課堂限制。太極拳雖然不需要工具,但是對教學場地要求較大,由于是班級教學,不適宜室內進行。而書法需要筆墨紙硯等工具,教學時也需要一定的場地書寫。教師限制。中華才藝門類眾多,內容龐雜,專門從事中華才藝相關課程的師資力量薄弱。在國內高校中,承擔留學生中華才藝的課程教學的老師多是有某方面中華才藝特長的語言學、文化學的教師,這樣就形成了教師會什么才藝就上什么課,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課。在國外,對外漢語教學的主力軍是漢語志愿者,這些教師絕大多是在讀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派出前,接受短期集中培訓,基本掌握了一種或兩種中華才藝,但是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流于形式。漢語教師在教授中華才藝多采取講授法和視聽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講述中華才藝的相關內容。視聽法是通過視頻、音像和圖畫來進行中華才藝教學。講授法雖然可以使教師將知識系統連貫地傳授給學生,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多知識,但是中華才藝是一門技能課,學生僅僅聽教師說不夠的,要掌握一門中華才藝更需要學生親身體驗。視聽法能夠帶給學生豐富多彩的視聽效果,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要想真正達到好的教學效果,還需要教師親自教學指導。3.考核簡單,流于形式。中華才藝的課程考核比較困難,對于學生的掌握程度難以量化。有些學校開設課程的目的主要是作為放松娛樂的手段。這些漢語學習者不能很好地掌握中華才藝的的技能,更難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這樣也就達不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4.國內重視不夠。我們在希望對外漢語教學中通過中華才藝傳播中華文化,但是在國內的高校中,中華才藝教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華才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分支,但是國內高校中大多將其作為選修課來開設,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可以學習,并且集中在少數專業中。課時少,教學內容簡單,教學形式以講授為主,實際操練機會少,在教學和考核中也是流于形式,這是現階段我國高校內中華才藝教學的現狀。所以,多數學生不能真正掌握中華才藝的技能。國內重視程度不夠,高校學生對中華才藝知之甚少,這樣的現狀難以為我國在國際上推廣中華才藝提供有力的保障。5.教材缺乏。綜觀國內,專門從事中華才藝的教師不多,所以真正實用的教材也就少之又少。
三.中華才藝教學策略